宝女所问经卷第四

三十二相品第九

于是宝女问世尊曰「唯然大圣今所可谓如来至真三十有二大人之相前世宿命行何功德而致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布在体

佛告宝女「吾往古世行无量德合集众行如来由是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布于体今粗举要如来之相足安平立大人之相者乃往古世坚固劝助而不退转未曾覆蔽他人功故如来手足而有法轮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兴设若干种种施故如来至真指纤长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则说经义救护众生令无患故如来手足生网幔理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未曾破坏他人眷属故如来手足柔软微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而以惠施若干种衣细软服故如来而有七合充满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广设众施供诸乏故如来之膝平正无节𨄔肠如鹿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奉受经典不违失故如来之身其阴马藏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谨慎己身远欲法故如来之身颊车充满犹如师子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广修净业修行备故如来至真常于胸前自然卍字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蠲除秽浊不善行故如来肢体具足成就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施以无畏安慰人故如来手臂长出于膝大人相者乃往古世人有所作佐助劝故如来身净而无瑕玼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奉行十善无厌足故如来脑户充满弘备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其有病者若干种药瞻视疗故如来师子步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殖众德本具足备故如来四十齿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志性等仁于众生故如来牙齿无有间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设人诤鬪令合和故如来颔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则以微妙可意之物而兴施故如来清白美好发眉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善自护己身口心故如来广长舌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所言至诚护口之过故如来舋舋大人相者以无量福供养究竟心行仁和与众生愿使得覆如来梵声哀鸾之音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言语柔和与众人言护口节辞无央数人闻其所语无不悦故如来瞳子绀青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常以慈目察众人故如来之眼如月初生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无麁暴志心性和顺故如来眉间白毫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咨嗟歌诵闲居之德众人行故如来顶上肉髻自然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敬奉贤圣礼尊长故如来肌体柔软妙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心念念集法品藏故如来身形紫磨金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多施衣服卧具床故如来之体一一毛生大人相者乃往古世离于集会众闹之故如来之毛上向右旋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尊敬于师受善友教稽首从故如来头发绀青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愍伤群黎不以刀杖而加害故如来之身平正方圆无有阿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己身众生劝化安之令定意故如来之脊如大钩锁普有威曜巍巍之德大人相者乃往古世为诸正觉兴立形像缮修坏寺其离散者劝使和合施无畏惧其诤讼者化令相顺故女欲知之吾往世时行于无量不可计会众德之本如来宿世奉行如斯乃能致此三十有二大人之

尔时宝女白世尊曰「至未曾有中天如来往古所造德本诚不可及而分別说诸佛之法」佛告宝女「如是如是如汝所言如来则为分別解说诸佛之法若有菩萨逮得闻此如来往古所殖德本诸佛所讲则获善利无极之庆即当归趣于真谛行咸能具足诸佛之法

佛说于斯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及三十二大人之相法门品时十方世界六反震动甚大光明普照佛土不可计量众生之类皆發无上正真道意二万五千菩萨得不起法忍天于虚空百千之众而雨天华皷天上乐琴笛箫瑟举声叹曰「其有众人逮得闻此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三十二大人之相功德具足无有罪咎信乐不疑行如上教则于大众天上世间天人之前演师子吼犹如今日如来至真等正觉矣天人之前而师子所以者何斯正典者终不归趣下劣少信处于小乘众人之当归清净遵修法者其人得此经典之要爱敬可意欣悦踊跃

法行品第十

于是宝女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之天如来乃讲往古去世一切德本诸佛正典何谓世尊菩萨所行遵修经典为行法乎善哉世尊愿说菩萨所行之法

佛告宝女「志性清净则为菩萨所行法也坚固亲友则为行法反覆者则为行法能修加恩则为行法忍骂詈则为行法又归命者而不弃捐则为行法其羸劣者能为忍辱则为行法所难致者而能施与则为行法慈哀诸身则为行法志性愍伤则为行法护于犯戒则为行法思惟经典则为行法将顺道教则为行法好乐正典则为行法将御诸经则为行法而顺寂然则为行法而乐独一则为行法不厌闲居则为行法等于屏处则为行法舍于众会则为行法护于众生则为行法所睹无损则为行法专修慈心则为行法于大哀则为行法欢喜爱法则为行法观于禅思则为行法兴显道心则为行法叹大乘法则为行法弃捐重担则为行法心不怯弱则为行法思惟止足则为行法弃捐贪余多欲之悭则为行法知节贤圣有足之德而少言辞则为行法无有诤讼鬪乱怨恚忍辱仁和则为行法信知报应罪福之业则为行法顺此七财则为行法奉敬尊长顺从善友恭礼受命则为行法心常谦卑恭顺自损则为行法不自毁身不呰他人不叹己德不蔽他功则为行法蠲除尘欲弃捐嗔恚及愚戆冥离于憍慢则为行法威仪礼节所遵具足则为行法善听经典欢喜悦豫则为行法不离于佛笃信正典敬从圣众则为行法布施调意智慧出家净修梵行则为行法得利无利若誉若谤有名无名若苦若乐不以动摇以过世间之所有法则为行法若见亲友及与怨敌先人问讯面色和悦而无愁悴则为行法无有调戏离于暗昧而无谀谄不为邪性而无瑕志性本末究竟清净则为行法而行四恩惠施仁爱利仁等利一切合集救济众生则为行法行坚固法则为行法念佛念法念于圣众思念布施念奉禁戒思念诸天则为行法施度无极精进一心住慧所度无极则为行法善权方便劝助一切众德之本为诸菩萨则为行法身口意净护于十善则为行法非常而无有身无人无我无寿无命信解如此则为行法分別空行建立无晓了无愿在于三界而无所著则为行法意止意断遵修神足觉意而入径路观乎寂寞则为行法

佛告宝女「其行法者谓无有眼亦无眼行无色想行无有耳行亦无声行不想响行无有鼻行亦无香行不想香行无有舌行亦无味行不想味行无有身行无细滑行不想细而无意行亦无法行不想法行亦无色行则为法行无色想行无色苦想无我色行不寂色行则为行法不空色行非色无想行则为行法非色无愿行非色无造行亦复非色恬怕之行亦复非色清净之行亦复非色如审之行亦复非色无生之行亦复非色无起之行亦复非色无著之行亦不究竟色之所行亦非于色无本为行是则行如是痛痒思想生死识行则为行法

「非识无常行非识苦行非识无我行非识寂行非识空行非识无想行非识无愿行非识非无造行亦复非识恬怕之行亦复非识清净之行亦复非识如审之行亦复非识无所生行亦复非识无起之行亦复非识无著之行亦复非识究竟尽行亦复非识无本之行则为行法亦复非识睹空之行亦复非识无想之行亦复非识无愿之行是则行法亦非四种行亦非诸入行亦非欲色无色之行是则行法亦非有行亦非不行复无行是则行法亦非往至亦非不行亦无处所亦无所住则为行法无心意识之所行者则为行法是名曰为行法矣

「其无有见不闻不知之所行者是为行法若使无身口心之是为行法其不行法不行非法是为行法若无二行无若干行是为行法无过去无当来行无现在行是为行法其无阴行无诸种行无众入行是为行法无欲尘行无有结恨无所念行是为行法若无合行无财业行无我人寿命行无有含血若有所受同像之行是为行法其无發起分数之行是为行法其无吾我无己所行是为行法无断灭行不计常行不得诸见崖底之行不倚中行是为行法诸法若住若无所住吾我之法处所自然其处非处清净法处一切法处皆无有处空无之处究本末处至竟无处一切诸法无动无著不可尽极亦无所有亦无所行无轻戏亦无所依亦无不依亦无所住亦无所受其于是法晓了慧者慧无所念是曰谛真谛无本则法之慧

「设使宝女菩萨如是晓了诸法游在生死开化众生亦不违失灭度之法斯为菩萨等造法行」世尊说此行法之时八千菩萨逮得法忍

不退转品第十一

时宝女即以十亿百千贵价珠璎贡上大圣口宣斯言「唯然世尊其有菩萨遵修奉顺此法行者则具佛法悉能普备如兹受决处佛道场降伏众魔怨敌之仇以不退转印而印之当造斯观

舍利弗谓宝女曰「汝岂能知诸菩萨行不退转印所可印乎

于时宝女答舍利弗以偈颂曰

「人界及法界  审谛解平等
了斯无二际  则不退转印
其过去诸佛  当来并现在
法界皆平等  逮成不退转
诸所有境界  并无为之界
寂寞转空  觉成不退转
本际无崖底  不得及边畔
一时等能解  觉了不退转
其有方俗法  如行之所趣
智慧观平夷  觉了不退转
如魔之境界  佛界则平等
相应为一类  以是印见印
其婬怒痴者  欲尘不可限
觉了诸想著  达解不退转
生死及无为  道教则寂然
等解于灭度  觉了不退转
五阴道如之  有二分別慧
犹如幻貌像  明哲无思想
计于四种者  犹如虚空界
晓了无可取  真印而见印
觉眼则为道  解空无所著
若眼道如  以等上平等
诸入皆如是  道空常平均
当作是了知  以此印见印
众生之所念  一心悉知之
则无所罣碍  斯故不退转
一切群萌根  卑劣妙中间
于彼度无极  逮成不退转
辩才无罣碍  无逝无所住
亿劫中诵说  其法不可尽
虚空尚可尽  风可尚执持
彼明辩才慧  则不可尽极
总持行如  揽摄一切法
名德不违心  不失于博闻
其十方诸佛  导师所说法
皆得于总持  慧心念不忘
于过去千劫  所闻大圣法
咨问真谛教  善学于总持
斯等总持然  辩才亦如
智惠及诸根  逮成不退转
以空印诸法  无著无所拔
以印印于空  故曰不退转
虚空印诸法  清净无所有
晓了此本际  以印不退转
诸因缘法无  因缘其惟行
因缘则非真  谛相一切法
诸法相犹幻  犹如虚空相
以是相印之  印于不退转
一切众生行  色声之礼节
一时普能现  觉了不退转
施舍无量  功德常无尽
供养虚空界  至诚命为一
禁戒高无极  怀来致佛戒
无限无有量  等游若虚空
一切众生禁  学不学缘觉
及不退转戒  十六分无伦
忍辱悉尽极  遵修无所生
成就此忍辱  逮成不退转
精进无限量  方便不可极
悦可群萌类  精进为大仙
常为专志定  无乱善谨慎
普见一切  无诤定三昧
逮无碍智惠  净除所睹处
得佛之尊行  净土令成就
慧飞度无极  善学于善权
以佛印见印  遵修于道行
其行不可知  志性何所疗
积行无边际  开化于众生
诸声闻缘觉  一切魔异学
缘不能及知  大人之所行
彼不著诸行  感动神足定
解空无所有  皆读逮所兴
来过而出生  示现佛形像
坐于佛树下  则转于法轮
普现诸国土  面见十方佛
譬若如日月  等游于虚空
示现取灭度  随大信乐乘
不违示斯印  其印不退转
无限如虚空  智慧普若斯
不退转之法  晓了道如

于是宝女说此颂已不退转印时三千大千世界为大震动五千菩萨得不退转受別之印世尊则赞彼宝女曰「善哉善哉快说斯言能演菩萨不退转印」

大乘品第十二

于是贤者须菩提白世尊曰「唯然大圣如今斯女不退转印而见印矣不复疑也乃能有斯如此像类上妙辩才也设不尔者无缘讲说若兹深法

佛言「如是须菩提诚如所云如斯宝女不退转印而见印矣以逮法忍乃得入斯大乘之行

于时宝女前问佛言「所云大乘为何谓乎

佛告宝女「所谓大乘弘广之乘慰抚一切众生之类故无有阴盖示现一切众德异惠故离垢之乘舍诸尘劳窈冥事故普照之乘一切所解脱门相故显曜之乘无欲著故随因缘乘脱所罣碍故清净之乘护戒品故等善住乘而谛慎护定品之故无漏之乘选惠品故解脱乘者照解品故现一切诸法乘者晓了度知见品之故不进退乘摄十力故无惧乘者四无所畏师子吼故无所往至离处乘者摄受诸佛十八不共殊胜法故普平乘者等行慈心加众生故无害乘者则以正法抑制一切诸外学故消除乘者降伏一切魔官属故寂灭乘者坏尘劳故降化乘者伏阴魔故离限乘者越死魔故殊胜乘者弃天魔故豪富乘者则能具足施度无极故无热乘者戒度无极则具足故弃怨乘者忍度无极则具足故坚无坏乘者进度无极则具足故断除一切诸所自在瑕玼之乘者心离阴盖故所修乘者寂度无极则具足故一切善德一切智惠世俗之事度世之法所遭乘者度无极则具足故普御随行一切乘者权度无极则具足故至无至乘趣灭度故归安乘者建八路故其所至到无处乘者遵修奉行观寂之故根力觉意具志乘者一切诸魔及诸异学无瞻颜故四神足则能普现诸佛国故等能超度正谛住乘蠲除一切诸不善法遵修众行德善法故善修谨慎意止乘者无内怨故假使不著三界乘者奉无漏故不著有为诸界乘者逮得无为显曜界故不舍道心御善住不乐一切声闻缘觉所行惠故超越乘者则能施以无见顶故庄严乘者功德成故选择众生志性乘者究竟慧故阐门乘者所可祠祀无所逆故一味乘者等佛惠故洪音乘者十方闻故一切诸天普礼乘者善修业故释梵四王所叹乘者德无量故其有悭贪能施乘者为元首故若有犯禁施惠戒乘者谓大乘故志怀嗔怒施忍乘者不加害心于众生故其懈怠者施精进乘被坚固铠未曾舍故其乱心者施禅定乘令心调定业仁贤故其邪智者施正惠乘博闻解故惠施众安除苦患乘不造一切众恶之故佛之圣道无罣碍智无等伦惠所示现者皆处一切诸乘顶故以是之故为大乘也

佛讲说此大乘议时万二千人發无上正真道意口说斯言「吾等亦当乘斯大乘令无数人众生之类皆使得立于此大乘

于是宝女白世尊曰「唯然大圣其大乘者有何堑路而不疾归诸通之惠

佛告宝女「行大乘者有三十二罣碍堑路以此堑故不疾得成诸通之慧何谓三十二乐声闻乘(一)志缘觉乘(二)求释梵处(三)倚著所生净修梵行(四)专一德本言是我所(五)若得财宝悭贪爱悋(六)以偏党心而施众生(七)轻易戒(八)不念道心专精之行(九)嗔恚之事以为名闻(十)其心废逸(十一)而心驰骋(十二)不求博闻(十三)不察所造(十四)贡高自大(十五)不能清净身口心行(十六)不护正法(十七)背舍师恩(十八)弃舍四恩(十九)离坚要法(二十)习诸恶友(二十一)随诸阴种(二十二)不劝助道(二十三)念不善本(二十四)所發道意无权方便(二十五)不以慇懃咨嗟三宝(二十六)憎诸菩萨(二十七)所未闻法闻之诽谤(二十八)不觉魔事(二十九)恃俗典(三十)肯劝化于众生类(三十一)厌于生死(三十二)是为三十二事违失大乘堕于堑路其堕堑路不能疾成诸通之惠

「又复宝女其学大乘之威神德以此之乘堕于堑路所以者何其于斯乘有为之秽不如所乘为大乘者则堕堑路若以于彼无为之德如斯行乘为大乘者名闻之德计于彼乘于如来心即为尘劳一切不顺于斯大乘悉堕堑路其于斯乘著如来觉德称之故如是乘者大乘之德故堕堑路是故宝女菩萨大乘当弃尘劳所慕法以斯之法致净大乘当习此法思惟奉行令斯恢弘

「何所是法净致大乘有三十二法致净大乘何谓三十二于诸众生无请之友故真谛究竟为他人故志性坚强遵修众德行不以厌至德成故心无愦乱志性净故其身清净威仪礼节无想念故口言清净言行相副故其心清净不舍道心故布施清净不望报故戒行鲜洁护犯禁故忍清净者不惜身命故精进清净十力无畏具足故禅定清净一切尘劳无杂错故智惠清净蠲除一切罣碍之故清净心者降伏一切众魔之故坚固行者度诸愿故习诸四恩不舍众生故于佛反覆护正法故以不懈惓则能具足道品法故所闻无厌具圣智故其欢喜者转加胜故无慢善圣以能致到无见顶故于一切法无诤讼者因缘报应所见和故无贫匮者获七财故所以不仆由自在故德慧成就不失通故灭除众生之尘劳者定于寂然成就之故如来惠解所变化者具足观故睹三脱门所示睹者遵修于空无想愿故澹泊内者令诸众生觉了分別寂然惠故兴尽惠者不起法忍故修行一切诸法要者致受別故」佛言宝女「是为三十二法净致大乘

说此三十二事法品典时七万二千天与人皆發无上正真道意万二千菩萨得不起法忍天于虚空百万之众咨嗟叹咤雨于天华鼓诸伎乐各各举声而歌颂曰「其有逮闻于此大乘名德之称斯等众生振救建立诸佛之德其闻信乐笃信以后若执持者审谛奉行复超此功

嘱累品第十三

于是天帝释忍迹天王四大天王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之天乃能善说深奥应讲斯经典多所导利灭诸阴盖及众尘劳化不顺议示导正义以降魔怨弃捐一切诸外异学总摄一切诸佛之法是故世尊吾当受持于斯法典讽诵讲说若诸法师揽受奉持此经卷归身手执若在其舍书著竹帛宣布远近诸天神及揵沓惒若信是经欲奉持者当令斯袖宽弘无役其不悦乐而察阴盖者当令谛受而使斯等不犯法师不有所娆

于是世尊告天帝释忍迹四大天王「善哉善哉诸仁者等汝等乃欲将护法师晓了志愿已能将护于法师者诸仁者等则为拥护于正法矣已能拥护于正法者则为拥护一切群萌

尔时世尊告贤者阿难「汝当受此经卷之品宝女所问正法之典受持讽诵为他人说假使菩萨于百千劫而行布施忍辱者设有菩萨取是经法受则上口而讽诵者为他人说建立大哀欲度众生具足大慈思惟经法立于忍辱斯之获德出彼福上速疾得归于此大乘

贤者阿难白世尊曰「吾寻奉受斯法典已唯然大圣斯之经法名曰何等云何奉行

佛告阿难「斯之经法名曰『真谛晓了义律达门之品』当持又名『无量之德發意所说』当持『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分別诸相菩萨应时遵修法行』『说不退转轮印讲演大乘』当奉持之『聚会之品宝女所问』当奉持之阿难汝若能持此法门品为他人说便获无量名德诸法法之光曜则为众生建立佛事所以者何是为去来今现诸佛世尊究竟之法

佛说如是宝女阿难一切众会诸天人民阿须伦世间人经莫不欢喜

宝女所问经卷第四


校注

可【大】何【宋】【元】【明】【宫】 三十有【大】有三十【宋】【元】【明】【宫】 在【大】于【宋】【元】【明】【宫】 之【大】〔-〕【宋】【元】【明】【宫】 功【大】功德【宋】【元】【明】【宫】 幔【大】缦【宋】【元】【明】曼【宫】 𨄔【大】腨【宋】【元】【明】【宫】 远【大】远色【宋】【元】【明】【宫】 卍【大】万【宋】【元】【宫】 肢【大】支【宫】 玼【大】庛【宋】【元】【明】【宫】 殖【大】植【宋】【元】【明】 䟽【大】踈【宋】【元】【明】【宫】 兴【大】与【宋】【元】【明】【宫】 盖【大】盖故【宋】【元】【明】【宫】 敬奉【大】奉敬【宋】【元】【明】【宫】 念【大】合【宋】【元】【明】【宫】 品【大】器【宋】【元】【明】【宫】 普【大】善【宋】【元】【明】【宫】 女【大】汝【宋】【元】【明】【宫】 有【大】〔-〕【宋】【元】【明】【宫】 相【大】相也【宋】【元】【明】【宫】 中【大】中之【宋】【元】【明】【宫】 殖【大】植【明】 反【大】返【宋】【元】【明】 量【大】量不可计会【宋】【元】【明】【宫】 吼【大】吼矣【宋】【元】【明】【宫】 首【大】手【宋】【元】【明】【宫】 法【大】宝女所问经法【宋】【元】 反=返【三】(反覆忍)十七字=不【宫】 反覆者则为行法能修加恩则为行法能忍【大】不【宫】 反【大】返【宋】【元】【明】 忍【大】忍不【宋】 (护于法)八字【大】〔-〕【宫】 于【大】于【明】 爱【大】受【宋】【元】【明】【宫】 担【大】檐【宋】【明】 余【大】饕【元】【明】𩜶【宫】 惠【大】慧【宋】【元】【明】 玼【大】*庛【宋】*【元】*【明】* 惠【大】重【宋】【宫】 住【大】智【宋】【元】【明】【宫】 想【大】相【宫】 意【大】音【宋】 乎【大】于【宋】【元】【明】【宫】 亦无眼【大】行亦无色【元】【明】 滑【大】滑行【宋】【元】【明】【宫】 法行【大】行法【宋】【明】 不空色【大】非色空【宋】【元】【明】【宫】 想【大】相【宋】【元】【明】 色【大】色无色【宋】【元】【明】【宫】 法【大】法如是行法【宋】【元】【明】【宫】 非【大】亦复非【宋】【元】【明】【宫】 非【大】〔-〕【宋】【元】【明】【宫】 想【大】相【宋】【元】【明】 复无【大】无复【宫】 是【大】是者【宋】【元】【明】【宫】 行【大】所行【宋】【元】【明】【宫】 行【大】行是为行法无过去行【宫】 崖【大】涯【元】【明】 无【大】无所【宋】【元】【明】 不【大】卖女所问经不【宋】【元】 时【大】是【明】 奉【大】奉行【宋】【元】【明】【宫】 印【大】*取【宫】* 答舍利弗以偈颂曰【大】则以颂偈答舍利弗曰【宋】【元】【明】【宫】 境【大】现【宫】 议【大】义【宋】【元】【明】 崖【大】涯【元】【明】 有二分別慧【大】道阴无有二【宋】【元】【明】【宫】 犹如幻貌像【大】分別犹如幻【宋】【元】【明】【宫】 之【大】*是【宋】【元】【明】【宫】* 诸【大】法【宫】 空【大】虚【宋】【元】【明】【宫】 逝【大】断【宋】【元】【明】【宫】 可尚【大】尚可【宋】【元】【明】 斯【大】此【宋】【元】【明】【宫】 于【大】于【明】 咨【大】次【宋】【元】【明】【宫】 之【大】是【宋】【元】【明】 施舍【大】舍施【宋】【元】【明】【宫】 高【大】最【元】【明】 法【大】行【宋】【元】【明】【宫】 诤【大】请【宋】【元】【明】【宫】 令【大】今【宋】【元】【明】【宫】 于【大】于【明】 缘【大】终【元】【明】 读【大】讲【宋】【元】【明】【宫】 于【大】于【明】 大信乐【大】信乐大【宋】【元】【明】【宫】 示【大】失【宋】【元】【明】【宫】 无限如虚空【大】〔-〕【宫】 斯【大】斯无限如虚空【宫】 別【大】莂【宋】【元】【明】【宫】 赞【大】叹【宋】【元】【明】【宫】 现【大】视【宋】【元】【明】【宫】 者【大】〔-〕【宋】【元】【明】【宫】 盖【大】衰【宫】 度【大】慧【宋】【元】【明】【宫】 具【大】具足【宋】【元】【明】【宫】 乘【大】*乘者【宋】*【元】*【明】* 乘【大】乘者【宋】【元】【明】【宫】 惠【大】悉【宫】 议【大】义【宋】【元】【明】 禁【大】梵【宋】【宫】 专【大】转【明】 恃【大】持【宋】【元】【明】【宫】 肯【大】旨【宫】 乘【大】业【宫】 鲜【大】解【宫】 圣【大】听【宋】【元】【明】【宫】 仆【大】贫【宋】【元】【明】【宫】 想【大】相【宋】【元】【明】 別【大】莂【宋】【元】【明】 振救【大】护持【宋】【元】【明】【宫】 嘱【大】宝女所问经嘱【宋】【元】 议【大】义【宋】【元】【明】 持【大】持如【宋】【元】【明】【宫】 天【大】天王【宋】【元】【明】【宫】 能【大】奉【宋】【元】【明】【宫】 经【大】〔-〕【宋】【元】【明】【宫】
[A1] 若【CB】【丽-CB】苦【大】(cf. K07n0074_p1154b16)
[A2] 捐【CB】【丽-CB】【碛-CB】损【大】(cf. K07n0074_p1155a19; Q07_p0265c01)
[A3] 及【CB】【丽-CB】其【大】(cf. K07n0074_p1157a23)
[A4] 祠【CB】【丽-CB】词【大】(cf. K07n0074_p1158c10)
[A5] 令【CB】【丽-CB】合【大】(cf. K07n0074_p1159b11)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宝女所问经(卷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