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须真天子经卷第一(文殊师利所报法言称一名断诸法狐疑法一名诸佛法普入方便慧分別炤明持)

问四事品第一

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祇树之园给饭孤独精舍与大众俱比丘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万人及诸欲天子诸色天子诸遍净天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是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之众围绕会聚而为说法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须真天子于会中坐须真天子察众坐定便从坐起整衣服叉手长跪白佛言「愿欲有所问惟佛分別解说其

佛言「善哉善哉天子为世一切求最上义乃以此念问多陀竭所疑便说恣所欲问

须真天子踊跃欢喜即白佛言「世尊何谓菩萨得不妄信而志大乘何谓菩萨所作坚强得不怯弱何谓菩萨得无能及最禑之福何谓菩萨得知无所罣碍之行何谓菩萨去离冥尘而得智慧何谓菩萨入众勇辩无恐惧何谓菩萨得所闻义依而有护何谓菩萨得依法奥超绝于俗何谓菩萨得恭敬顺行佛世尊教何谓菩萨得承法教导利一切何谓菩萨得不可及神通之慧何谓菩萨得魔现怪心不倾动何谓菩萨得深远智而不可逮何谓菩萨得不为俗法之所沾污何谓菩萨得入深行殊胜无侣何谓菩萨得知巧方便根为众说法何谓菩萨得入脱门在生死中不与色欲会何谓菩萨得奇特方便降伏贡高何谓菩萨得因缘方便知诸所作何谓菩萨得律方便离诸所见何谓菩萨得善权方便长育一切何谓菩萨得吉祥愿身意清净何谓菩萨得忍辱力心无恚怒何谓菩萨得波罗蜜度于彼岸何谓菩萨得应所乏饶益一切何谓菩萨得为一切世人所爱敬何谓菩萨而得智黠为人所誉何谓菩萨所行功德而不可尽何谓菩萨坚其本要会得至佛何谓菩萨常为豪尊揽持诸法而得自在何谓菩萨诸所施造辄为作师何谓菩萨总持众事无所不了」须真天子问已默然

佛言「善哉善哉须真天子所问甚深多所过度于世人民念持是事以问如来起菩萨意济脱生死谛听谛受佛当为汝解说其义踰于所问疾得是事」于是天子受教而听

佛告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不妄信而志大乘何等为四一者以善权方便入于智慧而不动转二者以立大哀住无盖三者以立法义所问能报四者以立于道逮得神通晓知所有是为四事菩萨得不妄信而志大乘

佛尔时歌颂而言

「坚住于权方便  已见慧智无底
普弘广行大哀  慈护人常得
得义法善方便  应所报无踬碍
神通达道化之  以得是无能坏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所作坚强得不怯弱何等为四一者精进不转二者身所行净及净他人三者其意纯淑得至于道四者不厌惓于佛法而得成就是为四事菩萨所作坚强得不怯弱

佛尔时歌颂

「得坚住于精进  立中正无两际
常清净无垢浊  身意行口亦尔
所作为常纯淑  以是故乘佛义
于请益不厌惓  常思念于佛法
此四事法之上  是则为微妙持
若有坚住法者  便当得道行径
于内外皆已了  悉逮得道之节
在于此三处中  为法王今不久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得无能及最禑之福何等为四一者以般若波罗蜜广教授诸菩萨二者未發道心者而劝一切令發道意三者常行三品愿一戒二智慧三平等应是事者所作功德而无恚怒四者心念于道而无懈怠是为四事菩萨得无能及最禑之福

佛尔时歌颂言

「用智慧度无极  教导于解黠者
便以等住于道  则恒以是道心
广劝勉于众人  皆使令發道意
于三品而不转  若有应于是者
便为合于道义  其一切诸所作
是功德遂当  稍得依近于道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知无所罣碍之行何等为四一者有所作常以慧不为顽佷自用二者知一切法因缘所属离于吾我而无嗔怒三者以空法摄护一切四者远离爱欲晓了六情是为四事菩萨得无所罣碍之行

佛尔时歌颂言

「所作常以慧  不佷不自从
信用律方便  所见而不受
是法为以空  终不舍离人
行过诸所欲  内外为已净
如是最上法  四事之所立
便得智无碍  慧度于无极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去离冥尘而得智慧何等为四一者所闻不厌足二者应人所欲而为说法心无所冀三者一切所作如幻于诸法界慧无所坏四者一时發道意超入法城是为四事菩萨去离冥尘而得智慧

佛尔时歌颂言

「常求深学  闻不厌足  审观法义
应所欲教  已得总持  自以意说
不复从人  有所启受  所作若梦
及野马幻  视一切法  痴分如是
其所修设  而不坏法  一發净意
便弃苦痛  如是法品  甚为殊杰
是经尊特  常当亲近  去离冥尘
而得慧明  游于三世  譬如日光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诸勇辩得不恐惧何等为四一者得陀隣尼念持不忘二者语能报诸所问皆断其狐疑三者大哀教授一切使入四者所作离于魔事便得神通之智是为四事菩萨入众勇辩得不恐惧

佛尔时歌颂言

「已得于总持  所闻而不忘
语报坚诸问  皆断众狐疑
大哀广教授  一切无所
神通为已达  魔欲不能制
如是四事法  则为应菩萨
于是无恐畏  在众住不惧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所闻义依而有护何等为四一者诸所闻者皆悉持之于所闻无所闻亦无力亦无亦无所至二者诸所音声非是正行皆远离之诸法皆解脱等若如称议如响三者若闻他方有深经轻身往四者已入寂静义而无有愦闹是为四事菩萨得所闻义依而有护

佛尔时歌颂言

「虽欲多闻法  不听采其义
无闻亦无力  因义是其要
三界诸音声  皆非正道行
响等譬如  知义亦如是
于是得闻听  观受奉其义
无使身自行  彼说闻欢喜
其义最第一  法寂无愦
用是深法行  禀承敬其义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依法超绝于俗何等为四一者聚会众人而为说法二者于大众中为现无常事三者劝大祠祀者使为觉愿四者常欲舍诸所有止空闲处是为四事菩萨得依法隩超绝于俗

佛尔时歌颂言

在于大城  常处其中  因其黠慧
而为说法  住身大会  建立众人
淫放逸中  为现无常  会于大祠
彼我等佐  因祠劝助  用已觉故
与无有俱  常念舍离  心常愿求
处在空闲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恭敬顺行佛世尊教何等为四一者心常在道究竟不离二者所闻受持念未曾忘三者所许如言有求不逆四者习于空无入一切法是为四事得菩萨恭敬顺行佛世尊教

佛尔时歌颂言

「身更诸苦痛  道意终不转
得闻入法要  是则大导师
心口有所许  身行亦如言
习诸空无慧  入众智黠法
奉行如法教  得离婬怒痴
不懈不中止  无恚亦无
十方称名誉  歌叹其功德
若应顺此教  法慧无过者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承法教道利一切何等为四一者受空身住能为众会广说大法二者已自调心去离婬欲而得泥曰复令会者调心止欲说泥洹法三者自身所作满足至道复令一切立摩诃衍四者自身求法已畅众妙复教于人令求索法是为四事菩萨得承法教导利一切

佛尔时歌颂曰

「教授于人  令受空要  调心止欲
得住泥曰  有德至尊  及大神足
以法布施  示人觉乘  所为已具
至于道心  于众立人  使至大乘
常求于法  便合义力  为众说法
亦不增减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不可及神通之慧何等为四一者日日修梵四净之行二者常止宿于空闲之处三者深入于法忍四者身心而等慧是为四事菩萨得不可及神通之慧

佛尔时歌颂言

「日修梵行  以自兴立  常乐空闲
处于清净  已入深法  便至于道
身心平等  自致得慧  已合如是
于行如等  于五神通  为已得达
飞到十方  住诸佛前  多所育养
于一切人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魔现怪心不倾动何等为四一者住四禅者皆令入空二者常以大哀不舍一切三者供施三宝精进不绝常不厌足四者以沤和拘舍罗故六波罗蜜而得坚住是为四事菩萨得魔现怪心不倾动

佛尔时歌颂言

「空无思想住  建立道四禅
常以无极哀  令众安入义
其于法宝  不截亦不断
应诸度无极  则是权所引
尊无能坏  坚住而不动
一切诸四魔  皆悉为之伏
遍见诸庶人  在魔罗网中
示于泥洹道  皆令發是乘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深远智而不可逮何等为四一者常思惟入深法二者非义之事常悉舍离三者常忧念一切便得合法四者能调刚强开解愚冥得佛无碍智是为四事菩萨得深远智而不可逮

佛尔时歌颂言

「意常思惟  入于空法  放舍非义
常合正义  已入是念  忧劳一切
得深远智  则意之最  得调刚强
开伏曚冥  令發起意  立摩诃衍
神通之智  皆为已办  得智深远
不可逮觉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不为俗法之所沾污何等为四一者若得利若乐若有名若叹誉不以喜悦二者若无利若苦若无名若谤毁亦不以忧三者依受五阴护养一切四者若得受阴者示现空聚处是为四事菩萨得不为俗法之所沾污

佛尔时歌颂言

「若有利及名誉  便已得一切乐
有如是称叹者  心亦不以为喜
若无利无名苦  有智者不以忧
如莲华无沾污  于世行亦如是
若受阴用是义  以将护养一切
已能灭尽诸阴  计念之若如幻
于世行随其法  不为俗所沾污
令一切得乐义  以戒德为涂香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入深行殊胜无侣何等为四一者是身亦无人二者是人亦非人三者诸法皆静寞四者慧无所著是为四事菩萨得入深行殊胜无侣

佛尔时歌颂言

「是身亦非身  是人亦非人
法静亦如是  慧亦无欲著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知巧便根为众说法何等为四一者便得神通二者其慧无所罣碍三者得辩才之智四者本愿已净是为四事菩萨得知巧便根为众说法

佛尔时歌颂言

「神通已为达  其慧无罣碍
辩智常如此  本愿毕清净
已知见人根  如应为说法
听者辄闻受  不疑怪泥洹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入脱门在生死中不与色欲会何等为四一者得住于空聚若见系囚便度脱之二者得立无想诸著行者皆度脱之三者逮得无愿安和定隐将育一切四者得沤和拘舍罗以智慧示现诸法是为四事菩萨得入脱门在生死中不与色欲会

佛尔时歌颂言

「已得空于聚  系囚即解脱
已立于无  度诸想著行
已得于无愿  安详和定隐
随众所生处  将育于一切
权慧开化人  则住度脱门
具足以时入  不止无色界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奇特方便降伏贡高何等为四一者普视悉见知诸法界二者了生死本以法度脱之三者悉知身欲本四者习于泥洹不疑诸法是为四事菩萨得奇特方便降伏贡高

佛尔时歌颂言

「普察悉见知  一切诸法界
终无偏恨心  所视悉平等
至于身之本  处欲而自在
已知殊特便  以权应而说
一切无所习  诸法皆灭度
不生无所  所有为都尽
不慢不自大  降伏诸贡高
一切以巧智  皆使入泥洹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因缘方便知诸所作何等为四一者布施得豪富因此便致是二者持戒得生天因此便致是三者博学成大智因此便致是四者止观离生死因此便致是是为四事菩萨得因缘方便知诸所作

佛尔时歌颂言

「布施得豪富  缘是则果报
持戒生天上  缘是则果报
博闻慧无欲  缘是则果报
道观无识著  缘是则果报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律方便离诸所见何等为四一者在有常中心得无著二者在无常中意不有异三者见诸起者及生死本乃从十二因缘合会生其已见知不作是事四者视诸起灭及生死灭乃从十二因缘离散灭其已见知处于三界不作灭事是为四事菩萨得律方便离诸所见

佛尔时歌颂言

「见计有常者  为示无常事
在于无常中  为现中正法
若为一切人  广说因缘意
其闻十二事  心普得清净
一切诸十方  世尊所可说
痴为生死本  上下从是起
诸可所起者  亦终不复灭
因缘皆已尽  不与十二会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善权方便长育一切何等为四一者一切人是我所皆为示现其道二者所作功德而不厌足三者住于生死无求泥洹四者随诸所乐而入度脱之权行不为爱欲所污是为四事菩萨得善权方便长育一切

佛尔时歌颂言

「坚于一切人  使住于道觉
诸所作功德  不念欲中止
在于生死中  而为求灭度
如其所好乐  因是而济脱
心意常当念  亲近于是法
善权方便故  都以晓了知
恒志在养护  无数诸人民
揽持一切智  皆使疾逮得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吉祥愿身意清净何等为四一者无悭贪二者施不择时与三者坚于戒四者身意所作常愿于道是为四事菩萨得吉祥愿身意清净

佛尔时歌颂言

「心质朴不悭  持戒净无瑕
坚住而不动  譬如须弥山
身意之所作  常愿于觉乘
今得吉祥应  如是得不久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忍辱力心无恚怒何等为四一者待遇一切人如父母爱其子亦如自身无异二者若得苦痛挝捶计无有身而不愁忧三者已得解空离诸所见四者身所行恶常自责悔他人所作见而不证是为四事菩萨得忍辱力心无恚怒

佛尔时歌颂言

「视一切如身  若父母爱子
常持大慈意  照育诸人民
若有起恨心  则觉随而灭
已解了于空  能为第一忍
若身有短恶  常深自责悔
及见他瑕秽  终不证其阙
一切诸人民  吾当尽度脱
在于夜梦中  未曾起恚心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波罗蜜度于彼岸何等为四一者所作福无央数二者所作慧无有限三者以一波罗蜜满诸度无极四者發意作功德不求余但愿一切智是为四事菩萨得波罗蜜度于彼岸

佛尔时歌颂言

所作福无厌足  如众流归于海
修智慧无限量  已得住于佛乘
则持一度无极  满足诸波罗蜜
凡發意所作为  常愿求于正道
已得度于彼岸  诸度无极亦尔
则便入泥洹城  如是得不为难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应所乏饶益一切何等为四一者有无尽宝藏二者有无穷法教三者神通为已达四者心平等譬如地是为四事菩萨得应所乏饶益一切

佛尔时歌颂言

「其福藏无有尽  法教化亦无穷
神通智达无碍  心平等其若地
如是法难称量  已于道而得住
如是者多饶益  便疾得至于佛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为一切世人所何等为四一者四梵行二者行四恩救摄一切三者四谛慧四者得四无所罣碍一义二法三次第四报答是为四事菩萨得为一切世人所敬

佛尔时歌颂言

「如梵住行四净  常乐施于四恩
已得有四谛慧  用供养一切人
因是恩已得度  应教授而说法
以恩行合会人  用是故见敬爱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而得智黠为人所誉何等为四一者多闻具足不犯于戒得无所疑二者已得乐止安而无害三者已得寂寞诸根便定四者自身已得安隐而无所贪所作不自侵悉逮见是为四事菩萨而得智黠为人所誉

佛尔时歌颂言

「闻已具便受持  以自戒度彼岸
如是者无所疑  得乐止安隐处
已止宿在空闲  则诸根用寂定
身已安无所贪  悉逮见诸自侵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所作功德而不可尽何等为四一者已信得丰饶二者已精进得丰饶三者以大哀得丰饶四者所作功德但愿大乘是为四事菩萨所作功德而不可尽

佛尔时歌颂言

「已信得坚住  无能动摇者
常修精进行  从是得大力
无尽之大慈  及与无极哀
常为一切人  行于广大道
以如是之故  得无尽功德
稍稍复增益  遂至不可量
如月盛满时  净好无瑕秽
常在众星中  其明无能蔽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坚其本要会得至佛何等为四一者如口所言意不异二者已受持要三者心已安隐得住于道四者意得坚强若如金刚是为四事菩萨坚其本要会得至佛

佛尔时歌颂言

「口之所言  所作亦尔  若已敬爱
奉持正要  为已安住  于此道意
其身坚强  譬若金刚  如是则为
四事法行  智黠之人  常修是事
意不犹  为已得定  已坚其要
会得至佛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常为豪尊揽持诸法而得自在何等为四一者得于智力而无欲力二者得黠慧力诸痴冥三者心得自在不随魔教四者为得总持随人所乐而为说法是为四事菩萨常为豪尊揽持诸法而得自在

佛尔时歌颂言

「已智力得勇慧  为不随爱欲力
黠慧力消痴冥  已度脱诸所见
心已尊魔皆伏  得总持应问答
教授众不自侵  已是故疾得尊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诸所施造辄为作师何等为四一者不嗔恚二者常恭敬于人三者不婬泆四者意纯淑是为四事菩萨诸所施造辄为作师

佛尔时歌颂言

「心念无婬恚  常住于恭敬
纯淑得至道  为师敷要慧
造匠众方便  于世世之上
世人咸归仰  一切头面礼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总持众事无所不了何等为四一者已通于智于智中游无所不过二者所说十方诸佛皆闻其音佛寻报赞三者皆已离诸无功德法四者皆已得诸功德正法即便逮得世雄印是为四事菩萨总持众事无所不了

佛尔时歌颂言

「神通为已达  飞行净众尘
其智甚广大  普等如虚空
一切诸如来  皆见闻其音
报答悉满足  其音无缺减
诸非功德业  为已悉远离
爱庆得吉祥  立诸功德本
已住如此者  为能光是法
于是功德中  皆无自侵者

佛说此四事章句言时万二千人發无上正真道意五千菩萨得无所从生法忍尔时三千大千刹土六反震动其大光明无所不照

佛说须真天子经卷第一

此经第十九幅末二行人發无上正真道意之下五千菩萨之上丹本有为转法轮甘教慈教乃至于泥越行永不泥越等凡三十八行宋本可五十行经详其文相首尾疣赘皆不稳当捡之即是下文宋本第三卷丹本下卷分別品第八之末文耳丹本重安于此错矣故不添之请详其致


校注

佛说【大】〔-〕【宋】【元】【明】【宫】 第一【大】上【宋】【元】【明】【宫】 (文殊持)三十二字【大】〔-〕【宋】【元】【明】【宫】 月氏【大】〔-〕【宋】【元】【明】【宫】 三藏【大】三藏法师【元】【明】 译【大】初译【元】 饭【大】〔-〕【宋】【元】【明】【宫】 童子【大】〔-〕【宋】【元】【明】【宫】 惟【大】唯【宋】【元】【明】【宫】 决【大】快【宫】 禑【大】偶【宋】【元】【明】【宫】 无【大】*不【宋】【元】【明】【宫】* 沾【大】点【宋】【元】【明】【宫】 脱【大】解脱【元】【明】 应【大】度【宋】【元】【明】【宫】 而【大】*〔-〕【宋】【元】【明】【宫】* 行【大】作【宋】【元】【明】【宫】 众【大】诸【宋】【元】【明】【宫】 起【大】發起【宋】【元】【明】【宫】 以【大】*已【宋】【元】【明】【宫】* 慈【大】慧【宋】【元】【明】【宫】 脱【大】胜【宋】【元】【明】【宫】 化之【大】华足【宋】【元】【明】【宫】 曰【大】*言【宋】【元】【明】【宫】* 法【大】行【宋】【元】【明】【宫】 事【大】〔-〕【宋】【元】【明】【宫】 广劝勉【大】度劝免【宋】【元】【明】度劝勉【宫】 办【大】辨【宋】【元】【明】【宫】 佷【大】*很【宋】【元】【明】【宫】* 得【大】得知【宋】【元】【明】【宫】 律【大】力【宋】【元】【明】【宫】 道【大】〔-〕【宋】【元】【明】【宫】 尊特【大】特尊【宋】【元】【明】【宫】 去【大】远【宋】【元】【明】【宫】 诸【大】象【宋】【元】【明】【宫】 语【大】一语【宋】【元】【明】【宫】 大【大】得大【宋】【元】【明】【宫】 空【大】空法【宋】【元】【明】【宫】 得【大】逮得【宋】【元】【明】【宫】 语报坚【大】一语报【宋】【元】【明】【宫】 有【大】问【宋】【元】【明】【宫】 皆【大】*〔-〕【宋】【元】【明】【宫】* 持【大】恃【宋】【元】【明】【宫】 正行【大】立行【宋】【宫】 义议【大】义义【宋】【宫】语义【元】【明】 轻【大】辄【宋】【元】【明】【宫】 求【大】自求【宋】【元】【明】【宫】 采【大】采【宋】【元】【明】【宫】 称【大】声【宋】【元】【明】【宫】 义【大】闹【宋】【元】【明】【宫】 隩【大】*奥【宋】【元】【明】【宫】* 依【大】深【宋】【元】【明】【宫】 在【大】住【明】 已【大】以【宋】【元】【明】【宫】 得菩萨【大】菩萨得【宋】【元】【明】【宫】 如言【大】如是【宋】【元】【明】【宫】 智黠【大】智慧【宋】【元】【明】【宫】 懊【大】冀【宋】【元】【明】【宫】 道【大】*导【宋】【元】【明】【宫】* 有德【大】道德【宋】【元】【明】【宫】 布【大】宝【宋】【元】【明】【宫】 至【大】到【宋】【元】【明】【宫】 便【大】*使【宋】【元】【明】【宫】* 如【大】而【宋】【元】【明】【宫】 贯【大】贳【元】 尊无能【大】无能爼【宋】无能沮【元】【明】【宫】 议【大】义【宋】【元】【明】【宫】 示【大】依【元】【明】【宫】 护养一切【大】养一切人【宋】【元】【明】【宫】 若【大】善【宋】【元】【明】【宫】 令【大】今【宋】念【宫】 无人【大】非身【明】 便【大】方便【宋】【元】【明】【宫】 已为【大】为已【宋】【元】【明】【宫】 毕清【大】已毕【宋】【元】【明】【宫】 诸【大】〔-〕【宋】【元】【明】【宫】 想【大】相【元】【明】 具足以时入【大】∞不止无色界【宋】【元】【明】【宫】具=是【宋】【元】【明】【宫】 不止无色界【大】∞具足以时入【宋】【元】【明】【宫】具=是【宋】【元】【明】【宫】 恨【大】限【元】【明】 趣【大】起【宋】【元】【明】【宫】 泥洹【大】泥曰【宋】【元】【明】【宫】 无【大】而【宋】【元】【明】【宫】 无【大】〔-〕【宋】【元】【明】【宫】 而入【大】入而【宋】【元】【明】【宫】 权【大】善权【宋】【元】【明】【宫】 道觉【大】觉道【宋】【元】【明】【宫】 朴【大】朴【宋】【元】【明】【宫】 得【大】在【宋】【元】【明】【宫】 剥【大】剌【宋】【元】【明】【宫】 照【大】煦【宋】【元】【明】【宫】 尽度脱【大】度脱之【宋】【元】【明】【宫】 智达【大】达智【宋】【元】【明】【宫】 敬【大】*爱敬【宋】【元】【明】【宫】* 四梵【大】梵四净【宋】【元】【明】【宫】 四【大】〔-〕【宋】【元】【明】【宫】 均【大】〔-〕【宫】 四净【大】四禅【宫】 知【大】智【宋】【元】【明】【宫】 用【大】门【宋】【元】【明】【宫】 信【大】性【明】 若已敬爱【大】善已敬受【宋】【元】【明】【宫】 预【大】豫【宫】 诸【大】于【宋】【元】【明】【宫】 为【大】已【宋】【元】【明】【宫】 说【大】设【明】 爱【大】受【宋】【元】【明】【宫】 音【大】语【宋】【元】【明】【宫】 事【大】字【明】 言【大】法言【宋】【元】【明】【宫】 不分卷【宋】【元】【明】【宫】
[A1] 诸【CB】【丽-CB】众【大】(cf. K12n0372_p0200c22)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说须真天子经(卷1)
关闭
佛说须真天子经(卷1)
关闭
佛说须真天子经(卷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