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卷第二

观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问曰经说有为法有三相万物以生法生以住法住以灭法灭是故有诸法

答曰不尔何以故三相无决定故是三相为是有为能作有为相为是无为能作有为相二俱不然何以故

「若生是有为  则应有三相
若生是无为  何名有为相

若生是有为应有三相生住灭是事不然何以故共相违故相违者生相应生法住相应住法灭相应灭法若法生时不应有住灭相违法一时则不然如明暗不俱以是故生不应是有为法灭相亦应如是

问曰若生非有为若是无为有何咎

答曰若生是无为云何能为有为法作相何以故无为法无性故因灭有为名无为是故说不生不灭名无为相更无自相是故无法不能为法作相如兔角龟毛等不能为法作相是故生非无为灭亦如是复次

三相若聚散  不能有所相
云何于一处  一时有三相

是生灭相若一一能为有为法作相若和合能与有为法作相二俱不然何以故若谓一一者于一处中或有有相或有无相生时无住住时无生灭时无生若和合者共相违法云何一时俱若谓三相更有三相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若谓生  更有有为相
是即为无穷  无即非有为

若谓生灭更有有为相生更有生有住有灭如是三相复应更有相若尔则无穷若更无相是三相则不名有为法亦不能为有为法作相

问曰汝说三相为无穷是事不然灭虽是有为而非无穷何以故

生生之所生  生于彼本生
本生之所生  还生于生生

法生时通自体七法共生一法二生三住四灭五生生六住住七灭灭是七法中本生除自体能生六法生生能生本生本生能生生生是故三相虽是有为而非无穷

答曰

「若谓是生生  能生于本生
生生从本生  何能生本生

若是生生能生本生者是生生则不名从本生生何以故是生生从本生生云何能生本生复次

「若谓是本生  能生于生生
本生从彼生  何能生生生

若谓本生能生生生者是本生不名从生生生何以故是本生从生生生云何能生生生生法应生本生而今生生不能生本生生生未有自体何能生本生是故本生不能生生生

问曰是生生生时非先非后能生本生但生生生时能生本生

答曰不然何以故

若生生生时  能生于本生
生生尚未有  何能生本生

若谓生生生时能生本生可尔而实未有是故生生生时不能生本生复次

「若本生生时  能生于生生
本生尚未有  何能生生生

若谓是本生生时能生生生可尔而实未有是故本生生时不能生生生

问曰

「如灯能自照  亦能照于彼
生法亦如是  自生亦生彼

如灯入于暗室照了诸物亦能自照生亦如是能生于彼亦能自生

答曰不然何以故

「灯中自无暗  住处亦无暗
破暗乃名照  无暗则无照

灯体自无暗明所及处亦无暗明暗相违故破暗故名照无暗则无照何得言灯自照亦照彼

问曰是灯非未生有照亦非生已有照灯生时能自照亦照彼

答曰

「云何灯生时  而能破于暗
此灯初生时  不能及于暗

灯生时名半生半未生灯体未成就云何能破暗又灯不能及暗如人得贼乃名为破若谓灯虽不到暗而能破暗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灯若未及暗  而能破暗者
灯在于此间  则破一切暗

若灯有力不到暗而能破者此处燃灯应破一切处暗俱不及故复次灯不应自照照彼何以故

「若灯能自照  亦能照于彼
暗亦应自暗  亦能暗于彼

若灯与暗相违故能自照亦照于彼暗与灯相违故亦应自蔽蔽彼若暗与灯相违不能自蔽蔽彼灯与暗相违亦不应自照亦照彼是故灯喻非也破生因缘未尽故今当更说

「此生若未生  云何能自生
若生已自生  生已何用生

是生自生时为生已生为未生生若未生生则是无法无法何能自生若谓生已生则为已成不须复生如已作不应更作若已生若未生是二俱不生故无生汝先说生如灯能自生亦生彼是事不然灭亦如是复次

「生非生已生  亦非未生生
生时亦不生  去来中已答

生名众缘和合有生已生中无作故无生未生中无作故无生生时亦不然离生法生时不可得离生时生法亦不可得云何生时生是事〈去来〉中已答已生法不可生何以故生已复生如是展转则为无穷如作已复作复次若生已更生者以何生法生是生相未生而言生已生者则自违所说何以故生相未生而汝谓生若未生谓生者法或可生已而生或可未生而生汝先说生已生是则不定复次如烧已不应复烧去已不应复去如是等因缘故生已不应生未生法亦不生何以故法若未生则不应与生缘和合若不与生缘和合则无法生若法未与生缘和合而生者应无作法而作无去法而去无染法而染无恚法而恚无痴法而痴如是则皆破世间法是故未生法不生复次若未生法生者世间未生法皆应生一切凡夫未生菩提今应生菩提不坏法阿罗汉无有烦恼今应生烦恼兔等无角今皆应生但是事不然是故未生法亦不生

问曰未生法不生者以未有缘无作无作者无时无方等故不生若有缘有作有作者有时有方等和合故未生法生是故若说一切未生法皆不生是事不尔

答曰若法有缘有时有方等和合则生者先有亦不生先无亦不生有无亦不生三种先已破是故生已不生未生亦不生生时亦不生何以故已生分不生未生分亦不生如先答复次若离生有生时者应生时生但离生无生时是故生时亦不生复次若言生时生者则有二生过一以生故名生时二以生时中生二皆不然无有二法云何有二生是故生时亦不生复次生法未發则无生时生时无故生何所依是故不得言生时生如是推求生已无生未生无生生时无生生故生不成生不成故住灭亦不成灭不成故有为法不成是故偈中说去未去去时中已答

问曰我不定言生已生未生生生时生但众缘和合故有生

答曰汝虽有是说此则不然何以故

「若谓生时生  是事已不成
云何众缘合  尔时而得生

生时生已种种因缘破汝今何以更说众缘和合故有生若众缘具足不具足皆与生同破复次

「若法众缘生  即是寂灭性
是故生生时  是二俱寂灭

众缘所生法无自性故寂灭寂灭名为无此无彼无相断言语道灭诸戏论众缘名如因缕有布因蒲有席若缕自有定相不应从麻出若布自有定相不应从缕出而实从缕有布从麻有缕是故缕亦无定性布亦无定性如燃可燃因缘和合成无有自性可燃无故燃亦无燃无故可燃亦无一切法亦如是是故从众缘生法无自性无自性故空如野马无实是故偈中说生与生时二俱寂灭不应说生时生汝虽种种因缘欲成生相皆是戏论非寂灭相

问曰定有三世別异未来世法得生因缘即生何故言无生答曰

「若有未生法  说言有生者
此法先已有  更复何用生

若未来世中有未生法而生是法先已有何用更生有法不应更生

问曰未来虽有非如现在相以现在相故说生

答曰现在相未来中无若无云何言未来生法生若有不名未来应名现在现在不应更生二俱无生故不生复次汝谓生时生亦能生彼今当更说

「若言生时生  是能有所生
何得更有生  而能生是生

若生生时能生彼是生谁复能生

若谓更有生  生生则无穷
离生生有生  法皆能自生

若生更有生生则无穷若是生更无生而自生者一切法亦皆能自生而实不尔复次

「有法不应生  无亦不应生
有无亦不生  此义先已说

凡所有生为有法有生为无法有生为有无法有生是皆不然是事先已说离此三事更无有生是故无生复次

「若诸法灭时  是时不应生
法若不灭者  终无有是事

若法灭相是法不应生何以故二相相违故一是灭相知法是灭一是生相知法是生二相相违法一时则不然是故灭相法不应生

问曰若灭相法不应生不灭相法应生

答曰一切有为法念念灭故无不灭法离有为无有决定无为法无为法但有名字是故说不灭法终无有是事

问曰若法无生应有住

答曰

不住法不住  住法亦不住
住时亦不住  无生云何住

不住法不住无住相故住法亦不住何以故已有住故因去故有住若住法先有不应更住住时亦不离住不住更无住时故亦不住如是一切处求住不可得故即是无生若无生云何有住复次

「若诸法灭时  是则不应住
法若不灭者  终无有是事

若法灭是法无有住相何以故一法中有二相相违故一是灭相二是住相一时一处有住灭相是事不然是故不得言灭相法有住

问曰若法不灭应有住

答曰无有不灭法何以故

所有一切法  皆是老死相
终不见有法  离老死有住

一切法生时无常常随逐无常有二名老及死如是一切法常有老死故无住时复次

「住不自相住  亦不异相住
如生不自生  亦不异相生

若有住法为自相住为他相住二俱不然若自相住则为是常一切有为法从众缘生若住法自住则不名有为住若自相住法亦应自相住如眼不能自见住亦如是若异相住则住更有住是则无穷复次见异法生异相不得不因异法而有异相异相不定故因异相而住者是事不然

问曰若无住应有灭

答曰何以故

「法已灭不灭  未灭亦不灭
灭时亦不灭  无生何有灭

若法已灭则不灭以先灭故未灭亦不灭离灭相故灭时亦不灭离二更无灭时如是推求灭法即是无生无生何有灭复次

法若有住者  是则不应灭
法若不住者  是亦不应灭

若法定住则无有灭何以故由有住相故若住法灭则有二相住相灭相是故不得言住中有灭如生死不得一时有若法不住亦无有灭何以故离住相故若离住相则无法无法云何灭复次

是法于是时  不于是时灭
是法于异时  不于异时灭

若法有灭相是法为自相灭为异相灭二俱不然何以故如乳不于乳时灭随有乳时乳相定住故非乳时亦不灭若非乳不得言乳灭复次

「如一切诸法  生相不可得
以无生相故  即亦无灭相

如先推求一切法生相不可得尔时即无灭相破生故无生无生云何有灭若汝意犹未已今当更说破灭因缘

「若法是有者  是即无有灭
不应于一法  而有有无相

诸法有时推求灭相不可得何以故云何一法中亦有亦无相如光影不同处复次

「若法是无者  是即无有灭
譬如第二头  无故不可断

法若无者则无灭相如第二头第三手无故不可断复次

「法不自相灭  他相亦不灭
如自相不生  他相亦不生

如先说生相生不自生亦不从他生若以自体生是则不然一切物皆从众缘生如指端不能自触如是生不能自生从他生亦不然何以故生未有故不应从他生是生无故无自体自体无故他亦无是故从他生亦不然灭法亦如是不自相灭不他相灭复次

「生住灭不成  故无有有为
有为法无故  何得有无为

汝先说有生灭相故有有为以有有为故有无为今以理推求三相不可得云何得有有为如先说无有无相法有为法无故何得有无为无为相名不生不住不灭止有为相故名无为相无为自无別相因是三相有无为相如火为热相地为坚相水为冷相无为则不然

问曰若是生灭毕竟无者云何论中得说名字

答曰

「如幻亦如  如乾闼婆城
所说生住灭  其相亦如是

灭相无有决定凡人贪著谓有决定诸贤圣怜愍欲止其颠倒还以其所著名字为说语言虽同其心则异如是说生灭相不应有难如幻化所作不应责其所由不应于中有忧喜想但应眼见而已如梦中所见不应求实如乾闼婆城日出时现而无有实但假为名字不久则灭灭亦如是凡夫分別为有智者推求则不可得

中论观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问曰现有作有作者有所用作法三事和合故有果报是故应有作者作业

答曰上来品品中破一切法皆无有余如破三相三相无故无有有为有为无故无无为有为无为无故一切法尽无作作者若是有为有为中已破若是无为无为中已破不应复问汝著心深故而复更问今当复

决定有作者  不作决定业
决定无作者  不作无定业

若先定有作者定有作业则不应作若先定无作者定无作业亦不应作何以故

「决定业无作  是业无作者
定作者无作  作者亦无业

若先决定有作业不应更有作者又离作者应有作业但是事不然若先决定有作者不应更有作业又离作业应有作者但是事不然是故决定作者决定作业不应有不决定作者不决定作业亦不应有作何以故本来无故有作者有作业尚不能作何况无作者无作业复次

「若定有作者  亦定有作业
作者及作业  即堕于无因

若先定有作者定有作业汝谓作者有作即为无因离作业有作者离作者有作业则不从因缘有

问曰若不从因缘有作者有作业有何咎

答曰

「若堕于无因  则无因无果
无作无作者  无所用作法
若无作等法  则无有罪福
罪福等无故  罪福报亦无
若无罪福报  亦无有涅槃
诸可有所作  皆空无有果

若堕于无因一切法则无因无果能生法名为因所生法名为果是二即无是二无故无作无作者亦无所用作法亦无罪福罪福无故亦无罪福果报及涅槃道是故不得从无因生

问曰若作者不定而作不定业有何咎

答曰一事无尚不能起作业何况二事都无譬如化人以虚空为舍但有言说而无作者作业

问曰若无作者无作业不能有所作今有作者有作业应有作

答曰

「作者定不定  不能作二业
有无相违故  一处则无二

作者定不定不能作定不定业何以故有无相违故一处不应有二有是决定无是不决定一人一事云何有有无复次

「有不能作无  无不能作有
若有作作者  其过如先说

若有作者而无业何能有所作若无作者而有业亦不能有所作何以故如先说有中若先有业作者复何所作先无业云何可得作如是则破罪福等因缘果报是故偈中说「有不能作无无不能作有若有作作者其过如先说」复次

「作者不作定  亦不作不定
及定不定业  其过如先说

定业已破不定业亦破定不定业亦破今欲一时总破故说是偈是故作者不能作三种业今三种作者亦不能作业何以故

「作者定不定  亦定亦不定
不能作于业  其过如先说

作者定不定亦定亦不定不能作于业何以故先三种过因缘此中应广说如是一切处求作者作业皆不可

问曰若言无作无作者则复堕无因

答曰是业从众缘生假名为有无有决定不如汝所说何以故

因业有作者  因作者有业
成业义如是  更无有余事

业先无决定因人起业因业有作者作者亦无决定因有作业名为作者二事和合故得成作作者若从和合生则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则无所生但随凡夫忆想分別故说有作业有作者第一义中无作业无作者复次

如破作作者  受受者亦尔
及一切诸法  亦应如是破

如作作者不得相离不相离故不决定无决定故无自性受受者亦如是受名五阴身受者是人如是离人无五阴离五阴无人但从众缘生如受受者余一切法亦应如是破

中论观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问曰有人言

眼耳等诸根  苦乐等诸法
谁有如是事  是则名本住
若无有本住  谁有眼等法
以是故当知  先已有本住

眼耳鼻舌身命等诸根名为眼耳等根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忆念等心心数法名为苦乐等法有论师言先未有眼等法应有本住因是本住眼等诸根得增长若无本住身及眼等诸根为因何生而得增长答曰

「若离眼等根  及苦乐等法
先有本住者  以何而可知

若离眼耳等根苦乐等法先有本住者以何可说以何可知如外法瓶衣等以眼等根得知内法以苦乐等根得知如经中说可坏是色相能受是受相能识是识相汝说离眼耳苦乐等先有本住者以何可知说有是法

问曰有论师言出入息视眴寿命思惟苦乐憎爱动發等是神相若无有神云何有出入息等相是故当知离眼耳等根苦乐等法先有本住

答曰是神若有应在身内如壁中有柱若在身外如人被铠若在身内身则不可坏神常在内故是故言神在身内但有言说虚妄无实若在身外覆身如铠者身应不可见神细密覆故亦应不可坏而今实见身坏是故当知离苦乐等先无余法若谓断臂时神缩在内不可断者断头时亦应缩在内不应死而实有死是故知离苦乐等先有神者但有言说虚妄无实复次若言身大则神大身小则神小如灯大则明大灯小则明小者如是神则随身不应常若随身者身无则神无如灯灭则明灭若神无常则与眼耳苦乐等同是故当知离眼耳等先无別神复次如风狂病人不得自在不应作而作若有神是诸作主者云何言不得自在若风狂病不恼神者应离神別有所作如是种种推求离眼耳等根苦乐等法先无本住若必谓离眼耳等根苦乐等法有本住者无有是事何以

「若离眼耳等  而有本住者
亦应离本住  而有眼耳等

若本住离眼耳等根苦乐等法先有者今眼耳等根苦乐等法亦应离本住而有

问曰二事相离可尔但使有本住

答曰

以法知有人  以人知有法
离法何有人  离人何有法

法者眼耳苦乐等人者是本住汝谓以有法故知有人以有人故知有法今离眼耳等法何有人离人何有眼耳等法复次

「一切眼等根  实无有本住
眼耳等诸根  异相而分別

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实无有本住因眼缘色生眼识以和合因缘知有眼耳等诸根不以本住故知是故偈中说「一切眼等根实无有本住」眼耳等诸根各自能分別问曰

「若眼等诸根  无有本住者
眼等一一根  云何能知尘

若一切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无本住者今一一根云何能知尘眼耳等诸根无思惟不应有知而实知尘当知离眼耳等诸根更有能知尘者

答曰若尔者为一一根中各有知者为一知者在诸根中二俱有过何以故

「见者即闻者  闻者即受者
如是等诸根  则应有本住

若见者即是闻者闻者即是受者则是一神如是眼等诸根应先有本住色声香等无有定知者或可以眼闻声如人有六向随意见闻若闻者见者是一于眼等根随意见闻但是事不然

「若见闻各异  受者亦各异
见时亦应闻  如是则神多

若见者闻者受者各异则见时亦应闻何以故离见者有闻者故如是鼻舌身中神应一时行若尔者人一而神多以一切根一时知诸而实不尔是故见者闻者受者不应俱用复次

眼耳等诸根  苦乐等诸法
所从生诸大  彼大亦无神

若人言离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別有本住事已破今于眼耳等所因四大四大中亦无本住

问曰若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无有本住可尔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应有

答曰

「若眼耳等根  苦乐等诸法
无有本住者  眼等亦应无

若眼耳苦乐等诸法无有本住者谁有此眼耳等何缘而有是故眼耳等亦无复次

眼等无本住  今后亦复无
以三世无故  无有无分別

思惟推求本住于眼等先无今后亦无若三世无即是无生寂灭不应有难若无本住云何有眼等如是问答戏论则灭戏论灭故诸法则空

中论观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问曰应有受受者如燃可燃燃是受者可燃是受所谓五阴

答曰是事不何以故可燃俱不成故可燃若以一法成若以二法成二俱不成

问曰且置一异法若言无燃可燃今云何以一异相破如兔角龟毛无故不可破世间眼见实有事而后可思惟如有金然后可烧可锻若无燃可燃不应以一异法思惟若汝许有一异法当知有燃可燃若许有者则为已有

答曰随世俗法言说不应有过可燃若说一若说异不名为受若离世俗言说则无所论若不说燃可燃云何能有所破若无所说则义不可明如有论者欲破有无必应言有无不以称有无故而受有无是以随世间言说故无咎若口有言便是受者汝言破即为自破可燃亦如是虽有言说亦复不受是故以一异法思惟燃可燃二俱不成何以故

「若燃是可燃  作作者则一
若燃异可燃  离可燃有燃

燃是火可燃是薪作者是人作是业若燃可燃一则作作者亦应一若作作者一则陶师与瓶一作者是陶师作是瓶陶师非瓶瓶非陶师云何为一是以作作者不一故燃可燃亦不一若谓一不可则应异是亦不然何以故若燃与可燃异应离可燃別有燃分別是可燃是燃处处离可燃应有燃而实不尔是故异亦不可复次

「如是常应燃  不因可燃生
无燃火功  亦名无作火

若燃可燃异则燃不待可燃而常燃若常燃者则自住其体不待因缘人功则空人功者将护火令燃是功现有是故知火不异可燃

复次若燃异可燃燃即无作离可燃火何所若尔者火则无作无作火无有是事

问曰云何火不从因缘生人功亦空

答曰

「燃不待可燃  则不从缘生
火若常燃者  人功则应空

可燃若异则不待可燃有燃若不待可燃有然则无相因法是故不从因缘生复次若燃异可燃则应常燃若常燃者应离可燃別见有燃更不须人功何以故

若汝谓燃时  名为可燃者
尔时但有薪  何物燃可燃

若谓先有薪烧时名可燃者是事不尔若离燃別有可燃者云何言燃时名可燃复次

「若异则不至  不至则不烧
不烧则不灭  不灭则常住

若燃异可燃则燃不应至可燃何以故不相待成故若燃不相待成则自住其体何用可燃是故不至若不至则不燃可燃何以故无有不至而能烧故若不烧则无灭应常住自相是事不尔

问曰

「燃与可燃异  而能至可燃
如此至彼人  彼人至此人

燃与可燃异而能至可燃如男至于女如女至于男

答曰

「若谓燃可燃  二俱相离者
如是燃则能  至于彼可燃

若离燃有可燃若离可燃有燃各自成者如是则应燃至可燃而实不尔何以故离燃无可燃离可燃无燃故今离男有女离女有男是故汝喻非也喻不成故燃不至可燃

问曰可燃相待而有因可燃有燃因燃有可燃二法相待成

答曰

「若因可燃燃  因燃有可燃
先定有何法  而有燃可燃

若因可燃而燃成亦应因燃可燃成是中若先定有可燃则因可燃而燃成若先定有燃则因燃可燃成今若因可燃而燃成者则先有可燃而后有燃不应待燃而有可燃何以故可燃在先燃在后故若燃不燃可燃是则可燃不成又可燃不在余处离于燃故若可燃不成燃亦不成若先燃后有可燃燃亦有如是过是故燃可燃二俱不成复次

若因可燃燃  则燃成复成
是为可燃中  则为无有燃

若欲因可燃而成燃则燃成已复成何以故燃自住于燃中若燃不自住其体从可燃成者无有是事是故有是燃从可燃成今则燃成复成有如是过复有可燃无燃过何以故可燃离燃自住其体故是故燃可燃相因待无有是事复次

「若法因待成  是法还成待
今则无因待  亦无所成法

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本因待如是决定则无二事如因可燃而成燃还因于燃而成可燃是则二俱无定无定故不可得何以故

「若法有待成  未成云何待
若成已有待  成已何用待

若法因待成是法先未成未成则无无则云何有因待若是法先已成已成何用因待二俱不相因待是故汝先说燃可燃相因待成无有是事是故

「因可燃无燃  不因亦无燃
因燃无可燃  不因无可燃

今因待可燃燃不成不因待可燃燃亦不成可燃亦如是因燃不因燃二俱不成是过先已说复次

「燃不余处来  燃处亦无燃
可燃亦如是  余如去来说

燃不于余方来入可可燃中亦无燃析薪求燃不可得故可燃亦如是不从余处来入燃中燃中亦无可燃如燃已不燃未燃不燃燃时不燃是义如〈去来〉中说是故

可燃即非然  离可燃无燃
无有可燃  燃中无可燃
可燃中无燃

可燃即非燃何以故先已说作作者一过故离可燃无燃有常燃等过故燃无有可燃燃中无可燃可燃中无燃以有异过故三皆不成

问曰何故说燃可燃

答曰如因可燃有燃如是因受有受者受名五阴受者名人燃可燃不成故受受者亦不成何以故

「以燃可燃法  说受受者法
及以说瓶衣  一切等诸法

如可燃非燃如是受非受者作作者一过故又离受无受者异不可得故以异过故三皆不成如受受者外瓶衣等一切法皆同上说无生毕竟空是故

若人说有我  诸法各异相
当知如是人  不得佛法味

诸法从本已来无生毕竟寂灭相是故品末说是偈若人说我相如犊子部众说不得言色即是我不得言离色是我我在第五不可说藏中如萨婆多部众说诸法各各相是善是不善是无记是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別异如是等人不得诸法寂灭相以佛语作种种戏论

中论观本际品第十一(八偈)

问曰《无本际经》说众生往来生死本际不可得是中说有众生有生死以何因缘故而作是说

答曰

「大圣之所说  本际不可得
生死无有始  亦复无有终

圣人有三种一者外道五神通二者阿罗汉辟支佛三者得神通大菩萨佛于三种中最上故言大圣佛所言说无不是实说生死无始何以故生死初后不可得是故言无始汝谓若无初后应有中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若无有始终  中当云何有
是故于此中  先后共亦无

因中后故有初因初中故有后若无初无后云何有中生死中无初是故说先后共不可得何以故

「若使先有生  后有老死者
不老死有生  不生有老死
若先有老死  而后有生者
是则为无因  不生有老死

生死众生若先生渐有老而后有死者则生无老死法应生有老死老死有生又不老死而生是亦不然不因生有老死若先老死后生老死则无因生在后故又不生何有老死若谓生老死先后不可谓一时成者是亦有过何以故

「生及于老死  不得一时共
生时则有死  是二俱无因

若生老死一时则不然何以故生时即有死故法应生时有死时无若生时有死是事不然若一时生则无有相因如牛角一时出则不相因是故

「若使初后共  是皆不然者
何故而戏论  谓有生老死

思惟生老死三皆有过故即无生毕竟空汝今何故贪著戏论生老死谓有决定相复次

「诸所有因果  相及可相法
受及受者等  所有一切法
非但于生死  本际不可得
如是一切法  本际皆亦无

一切法者所谓因果相可相受及受者等皆无本际非但生死无本际以略开示故说生死无本际

中论观苦品第十二(十偈)

人说曰

自作及他作  共作无因作
如是说诸苦  于果则不然

有人言苦恼自作或言他作或言亦自作亦他作或言无因作于果皆不然于果皆不然者众生以众缘致苦厌苦欲求灭不知苦恼实因缘有四种谬是故说于果皆不然何以故

「苦若自作者  则不从缘生
因有此阴故  而有彼阴生

若苦自作则不从众缘生自名从自性生是事不然何以故因前五阴有后五阴生是故苦不得自作

问曰若言此五阴作彼五阴者则是他作

答曰是事不然何以故

「若谓此五阴  异彼五阴者
如是则应言  从他而作苦

若此五阴与彼五阴异彼五阴与此五阴异者应从他作如缕与布异者应离缕有布若离缕无布者则布不异缕如是彼五阴异此五阴者则应离此五阴有彼五阴若离此五阴无彼五阴者则此五阴不异彼五阴是故不应言苦从他作

问曰自作者是人人自作苦自受苦

答曰

「若人自作苦  离苦何有人
而谓于彼人  而能自作苦

若谓人自作苦者离五阴苦何处別有人而能自作苦应说是人而不可说是故苦非人自作若谓人不自作苦他人作苦与此人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若苦他人作  而与此人者
若当离于苦  何有此人受

若他人作苦与此人者离五阴无有此人受复次

「苦若彼人作  持与此人者
离苦何有人  而能授于此

若谓彼人作苦授与此人者离五阴苦何有彼人作苦持与此人若有应说其相复次

「自作若不成  云何彼作苦
若彼人作苦  即亦名自作

种种因缘彼自作苦不成而言他作苦是亦不然何以故此彼相待故若彼作苦于彼亦名自作苦自作苦先已破汝受自作苦不成故他作亦不成复次

苦不名自作  法不自作法
彼无有自体  何有彼作苦

自作苦不然何以故如刀不能自割如是法不能自作法是故不能自作他作亦不然何以故离苦无彼自性若离苦有彼自性者应言彼作苦彼亦即是苦云何苦自作苦

问曰若自作他作不然应有共作

答曰

「若此彼苦成  应有共作苦
此彼尚无作  何况无因作

自作他作犹尚有过何况无因作无因多过如〈破作作者品〉中说复次

「非但说于苦  四种义不成
一切外万物  四义亦不成

佛法中虽说五受阴为苦有外道人谓苦受为苦是故说不但说于苦四种义不成外万物地水山木等一切法皆亦不成

中论观行品第十三(九偈)

问曰

「如佛经所说  虚诳妄取相
行妄取故  是名为虚诳

佛经中说虚诳者即是妄取相第一实者所谓涅槃非妄取相以是经说故当知有诸行虚诳妄取相

答曰

「虚诳妄取者  是中何所取
佛说如是事  欲以示空义

若妄取相法即是虚诳者是诸行中为何所取佛如是说当知说空义

问曰云何知一切诸行皆是

答曰一切诸行虚妄相故空诸行生灭不住无自性故空诸行名五阴从行生故五阴名行是五阴皆虚妄无有定相何以故如婴儿时色非匍匐时色匍匐时色非行时色行时色非童子时色童子时色非壮年时色壮年时色非老年时色如色念念不住故分別决定性不可得婴儿色为即是匍匐色乃至老年色为异二俱有过何以故若婴儿色即是匍匐色乃至老年色者如是则是一色皆为婴儿无有匍匐乃至老年又如泥团常是泥团终不作瓶何以故色常定故若婴儿色异匍匐色者则婴儿不作匍匐匍匐不作婴儿何以故二色异故如是童子少年壮年老年色不应相续有失亲属法无父无子若尔者唯有婴儿应得父余则匍匐乃至老年不应有分是故二俱有过

问曰色虽不定婴儿色灭已相续更生乃至老年色无有如上过

答曰婴儿色相续生者为灭已相续生为不灭相续生若婴儿色灭云何有相续以无因故如虽有薪可燃火灭故无有相续若婴儿色不灭而相续者则婴儿色不灭常住本相亦无相续

问曰我不说灭不灭故相续生但说不住相似生故言相续生

答曰若尔者则有定色而更生如是应有千万种色但是事不然如是亦无相续如是一切处求色无有定相但以世俗言说故有如芭蕉树求实不可得但有皮叶如是智者求色相念念灭更无实色可得不住色形色相相似次第生难可分別如灯炎分別定色不可得从是定色更有色生不可得是故色无性故空但以世俗言说故有受亦如是智者种种观察次第相似故生灭难可別知如水流相续但以觉故说三受在身是故当知受同色说想因名相生若离名相则不生是故佛说分別知名字相故名为想非决定先有从众缘生无定性无定性故如影随形因形有影无形则无影影无决定若定有者离形应有影而实不尔是故从众缘生无自性故不可得想亦如是但因外名相以世俗言说故有识因色声香味触等眼耳鼻舌身等生以眼等诸根別异故识有別异是识为在色为在眼为在中间无有决定但生已识尘识此人识彼人知此人识为即是知彼人识为异是二难可分別如眼识耳识亦难可分別以难分別故或言一或言异无有决定分別但从众缘生故眼等分別故空无自性如伎人含一珠出已复示人则生疑为是本珠为更有异识亦如是生已更生为是本识为是异识是故当知识不住故无自性虚诳如幻诸行亦如是诸行者行有二种不净何等为不净恼众生贪著等名不净不恼众生实语不贪著等名净或增或减净行者在人中欲天色天无色天受果报已则减还作故名增不净行者亦如是在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中受果报已则减还作故名增是故诸行有增有减故不住如人有病随宜将适病则除愈不将适病则还集诸行亦如是有增有减故不决定但以世俗言说故有因世谛故得见第一义谛所谓无明缘诸行从诸行有识著识著故有名色从名色有六入从六入有触从触有受从受有爱从爱有取从取有有从有有生从生有老忧悲苦恼恩爱別苦怨憎会苦等如是诸苦皆以行为本佛以世谛故说若得第一义谛生真智慧者则无明息无明息故诸行亦不集诸行不集故见谛所断身见戒取等断及思惟所断贪色染无色染调戏无明亦断以是断故一一分灭所谓无明诸行名色六入老死忧悲苦恼恩爱別苦怨憎会苦等皆灭以是灭故五阴身毕竟灭更无有余唯但有空是故佛欲示空义故说诸行虚诳复次诸法无性故虚诳虚诳故空如偈说

「诸法有异故  知皆是无性
无性法亦无  一切法空故

诸法无有性何以故诸法虽生不住自性是故无性如婴儿定住自性者终不作匍匐乃至老年而婴儿次第相续有异相现匍匐乃至老年是故说见诸法异相故知无性

问曰若诸法异相无性即有无性法有何咎

答曰若无性云何有法云何有相何以故无有根本故但为破性故说无性是无性法若有者不名一切法空若一切法空云何有无性法

问曰

诸法若无性  云何说婴儿
乃至于老年  而有种种异

诸法若无性则无有异相而汝说有异相是故有诸法性若无诸法性云何有异相

答曰

「若诸法有性  云何而得异
若诸法无性  云何而有异

若诸法决定有性云何可得异性名决定有不可变异如真金不可变又如暗性不变为明明性不变为暗复次

「是法则无异  异法亦无异
如壮不作老  老亦不作壮

若法有异者则应有异相为即是法异为异法异是二不然即是法异则老应作老而老实不作老若异法异者老与壮异壮应作老而壮实不作老二俱有过

问曰若法即异有何咎如今眼见年少经日月岁数则老

答曰

「若是法即异  乳应即是
离乳有何法  而能作于酪

若是法即异者乳应即是酪更不须因缘是事不然何以故乳与酪有种种异故乳不即是酪是故法不即异若谓异法为异者是亦不然离乳更有何物为酪如是思惟是法不异异法亦不异是故不应偏有所执

问曰破是破异犹有空在空即是法

答曰

若有不空法  则应有空法
实无不空法  何得有空法

若有不空法相因故应有空法而上来种种因缘破不空法不空法无故则无相待无相待故何有空法

问曰汝说不空法无故空法亦无若尔者即是说空但无相待故不应有执若有对应有相待若无对则无相待相待无故则无相无相故则无执如是即为说空

答曰

大圣说空法  为离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  诸佛所不化

大圣为破六十二诸见及无爱等诸烦恼故说空若人于空复生见者是人不可化譬如有病须服药可治若药复为病则不可治如火从薪出以水可灭若从水生为用何灭如空是水能灭诸烦恼火有人罪重贪著心深智慧钝故于空生见或谓有空或谓无空因有无还起烦恼若以空化此人者则言我久知是空若离是空则无涅槃道如经说离空无相无作门得解脱者但有言说

中论观合品第十四(八偈)

说曰上〈破根品〉中说见所见见者皆不成此三事无异法故则无合无合义今当说问曰何故眼等三事无合

答曰

「见可见见者  是三各异方
如是三法异  终无有合时

见是眼根可见是色尘见者是我是三事各在异处终无合时异处者眼在身内色在身外我者或言在身内或言遍一切处是故无合复次若谓有见法为合而见不合而见二俱不然何以故若合而见者随有尘处应有根有我但是事不然是故不合若不合而见者根我尘各在异处亦应有见而不见何以故如眼根在此不见远处瓶是故二俱不见

问曰尘四事合故有知生能知瓶衣等万物是故有见可见见者

答曰是事〈根品〉中已破今当更说汝说四事合故知生是知为见瓶衣等物已生为未见而生若见已生者知则无用若未见而生者是则未合云何有知生若谓四事一时合而知生是亦不然若一时生则无相待何以故先有瓶次见后知生一时则无先后知无故可见见者亦无如是诸法如幻如梦无有定相何得有合无合故空复次

染与于可染  染者亦复然
入余烦恼  皆亦复如是

如见可见见者无合故可染染者亦应无合如说见可见见者三法则说闻可闻闻者余入等如说染可染染者则说嗔可嗔嗔者余烦恼等复次

「异法当有合  见等无有异
异相不成故  见等云何合

凡物皆以异故有合而见等异相不可得是故无合复次

「非但见等法  异相不可得
所有一切法  皆亦无异相

非但见可见见者等三事异相不可得一切法皆无异相

问曰何故无有异相

答曰

「异因异有异  异离异无异
若法从因出  是法不异因

汝所谓异是异因异法故名为异离异法不名为异何以故若法从众缘生是法不异因因坏果亦坏故如因梁椽等有舍舍不异梁椽梁椽等坏舍亦坏故

问曰若有定异法有何咎

答曰

「若离从异异  应余异有异
离从异无异  是故无有异

若离从异有异法者则应离余异有异法而实离从异无有异法是故无余异如离五指异有拳异者拳异应于瓶等异物有异今离五指异拳异不可得是故拳异于瓶等无有异法

问曰我经说异相不从众缘生分別总相故有异相因异相故有异法

答曰

「异中无异相  不异中亦无
无有异相故  则无此彼异

汝言分別总相故有异相因异相故有异法若尔者异相从众缘生如是即说众缘法是异相离异法不可得故异相因异法而有不能独成今异法中无异相何以故先有异法故何用异相不异法中亦无异相何以故若异相在不异法中不名不异法若二处俱无即无异相异相无故此彼法亦无复次异法无故亦无合

「是法不自合  异法亦不合
合者及合时  合法亦皆无

是法自体不合以一故如一指不自合异法亦不合以异故异事已成不须合故如是思惟合法不可得是故说合者合时合法皆不可得

中论卷第二


校注

观【大】中观论观【宋】【元】前页不分卷【明】观三相品梵. Saṃskṛtaparīkṣā. 三十五偈【大】〔-〕【宋】【元】【明】 生 Utpāda. 有为 Saṃskṛta. 三相 Tri-lakṣaṇa. 无为 Asaṃskṛta. 为【大】*与【宋】*【元】*【明】* 第二偈. Utpādādyās trayo vyastā nālaṃ lakṣaṇakarmaṇi, Saṃskṛtasya samastāḥ syur ekatra katham ekada, 住 Sthiti. 灭 Bhaṅga. 无穷 Anavastha. 生生 Utpādotpāda. 本生 Mūlotpāda. 生【大】本【明】 第七偈. 梵本缺, 以下顺次偈数异 照了【大】等照【宋】【元】【明】 灯【大】〔-〕【宋】【元】【明】 破【大】破暗【宋】【元】【明】 亦【大】〔-〕【宋】【元】【明】 可【大】〔-〕【宋】【元】【明】 是【大】若是【宋】【元】【明】 未【大】*不【宋】*【元】*【明】* 应【大】〔-〕【宋】【元】【明】 皆【大】〔-〕【宋】【元】【明】 已【大】亦【宋】【元】【明】 生【大】生生【宋】【元】【明】 寂灭 Śānta. 第二十偈.(梵第十九偈) Anya utpādayatyenaṃ yady utpādo 'navasthitiḥ, Athānutpāda utpannaḥ sarvam utpadyate tathā. 离【大】虽【宋】【元】【明】 能自【大】自能【宋】【元】【明】 不灭 Anirudhyamana. 一【大】二【宋】【元】【明】 不住法 Asthita-bhāva. 住 Tiṣṭhamāna. (不住故)九字【大】〔-〕【宋】【元】【明】 住时【大】不住法【宋】【元】【明】 住【大】住无住相故住时亦不住【宋】【元】【明】 故【大】故住时【宋】【元】【明】 相【大】相欲灭【宋】【元】【明】 灭相【大】灭相欲灭【宋】【元】【明】 第二十五偈.(梵第二十四偈) Jarāmaraṇa-dharmeṣu sarvabhāveṣu sarvadā, Tiṣṭhanti katame bhāvā ye jarāmaraṇaṃ vinā.(老死, Jarāmarana) 已灭 Niruddha. 未灭 Aniruddha. 灭时 Nirudhyamāna. 无生 Ajāta. 法若【大】若法【宋】【元】【明】 由【大】犹【宋】【元】【明】 不【大】无【宋】【元】【明】 第二十九偈.(梵第二十八偈) Tayāivāvasthayāvasthā na hi saiva nirudhyate, Anyayāvasthayāvasthā na cā 'nyai 'va niru dhyate.(时=状态, Avasthā.) 有无 Bhāva, Abhāva. 即【大】则【宋】【元】【明】 第二头 Dvitīya-śiras. 自相灭=从自体灭, Svātmanā nirodha. 他相灭=从他体灭, Parātmanā nirodha. 无【大】无生【宋】【元】【明】 幻 Māyā. 梦 Svapna. 乾闼婆城 Gandharvanagara. 化【大】如化【宋】【元】【明】 中论【大】〔-〕【明】 观【大】观破【宋】【元】【明】观作作者品 Karmakāraka-Parīksa 十二偈【大】〔-〕【宋】【元】【明】 答【大】说【宋】【元】【明】 第一偈. Sadbhūtaḥ kārakaḥ karma sadbhūta ṇ na karoti ayaṃ, kārako nāpy asadbhūtaḥ karmāsadbhūtam īhate(决定, Sadbhūta; 作者, Kāraka; 业, Karman; 无决定, Asadbhūta). 决【大】〔-〕【宋】【元】【明】 作【大】作业【宋】【元】【明】 有【大】大【宋】【元】【明】 涅槃【大】大涅槃【宋】【元】【明】 作【大】无作【宋】【元】【明】 先【大】〔-〕【宋】【元】【明】 如先【大】*先已【宋】*【元】*【明】* 于【大】〔-〕【宋】【元】【明】 先【大】先过【宋】【元】【明】 广【大】〔-〕【宋】【元】【明】 此次有一偈以下梵汉偈数顺次异 不【大】〔-〕【宋】【元】【明】 第十二偈 因【大】无因【宋】【元】【明】 因【大】中【元】【明】 梵第十三偈 受 Upādāna. 卷第二终【明】 中论【大】*〔-〕【明】*卷第三首【明】造号释号译号同异如首卷【明】 观【大】破【宋】【元】【明】观本住品 Pūrva-Parīkṣā 十二偈【大】〔-〕【宋】【元】【明】 第一偈, Darśana-sravanādīni vedanādīni cāpy atha, bhavanti yasya prāg ebhyaḥ atha. eke vadanty uta.(谁有如是事, 谁レニテモ如是事ヲ有スルモノ) 本住 Prāg-vyavastb tabhāva. 等【大】耳【宋】【元】【明】 可【大】*可破【宋】*【元】*【明】* 神【大】神亦【宋】【元】【明】 法【大】法先【宋】【元】【明】 故【大】故若此是【宋】【元】【明】 第五偈. Ajyate, kena cit kaś cit, kiṃ cit kena c'd ajyate, kutaḥ kiṃ cid vinā kaś cit, kiṃ cit kaṃ cid vinā kutāḥ. 本住 Pūrva. 眼【大】若眼【宋】【元】【明】 眼【大】眼耳【宋】【元】【明】 闻【大】见闻【宋】【元】【明】 有【大】在【宋】【元】【明】 神 Atman. 则见【大】若见者【宋】【元】【明】 尘【大】尘故【宋】【元】【明】 第十偈, Darśana-śravanādīni vedanādīni cā 'py atha, Bhavanti yebhyas teṣv eṣa bhūteṣv api na vidyate.(大, Bhūta) 事【大】事先【宋】【元】【明】 四【大】〔-〕【宋】【元】【明】 耳【大】〔-〕【宋】【元】【明】 第十二偈, Prāk ca yo darśanādibhyaḥ. 眼【大】眼耳【宋】【元】【明】sāmprataṃ co'rdhvam eva ca, Na vidyate śti nāstī 'ti nivṛttas tatra kalpanāḥ. 观【大】破【宋】【元】【明】观燃可燃品 Agnīndhana-Parīkṣā. 十六偈【大】〔-〕【宋】【元】【明】 然【大】尔【宋】【元】【明】 故【大】〔-〕【宋】【元】【明】 燃 Agni. 可燃 Indhana. 燃【大】燃然【宋】【元】【明】 亦不可【大】而不可得【宋】【元】【明】 无燃火功梵, Arambhavaiyarthya(起业无功) 然【大】烧【宋】【元】【明】 有然【大】〔-〕【宋】【元】【明】 第四偈, Tatraitasmād idhyamānam indhanaṃ bhavatīti cet kene 'dhyatām indhanaṃ tat tāvan mātram idaṃ yadā. 烧【大】然【宋】【元】【明】 如此至彼人彼人至此人梵, Strī (女) samprāpnoti puruṣaṃ (男), puruṣaś ca striyaṃ yathā. 答【大】彼答【宋】【元】【明】 二【大】一【宋】【元】【明】 第九偈, Yadhīndhanam apckṣyāgnir agneḥ siddhasya sādhanaṃ, Evaṃ satīndhanaṃ cāpibhaviṣyati niragnikaṃ. 无【大】无本因【宋】【元】【明】 已【大】先【宋】【元】【明】 二【大】一【宋】【元】 说【大】说因【宋】【元】【明】 因【大】〔-〕【宋】【元】【明】 可【大】何【宋】【元】【明】 燃【大】燃中【宋】【元】【明】 可燃即非【大】若可然无【宋】【元】【明】 无有【大】亦无【宋】【元】【明】 即非【大】不【宋】【元】【明】 第十六偈, Ātmanaś ca satattvaṃ ye bhāvānāṃ ca Pṛthak Pṛthak Nirdiśaniti na tān man ye śāṣanas yā 'rthakovidān. 我【大】〔-〕【宋】【元】【明】 是【大】道【宋】【元】【明】 观【大】破【宋】【元】【明】观本际品梵, Pūrvāpara-koṭi-parīkṣā. (前后际品) 八偈【大】〔-〕【宋】【元】【明】 本际 Pūrva-koṭi. 生死 Samsāra. 共 Sahakrama. 不【大】〔-〕【宋】【元】【明】 老死则【大】则老死【宋】【元】【明】 谓【大】得【宋】【元】【明】 汝【大】而【宋】【元】【明】 相及【大】及相【宋】【元】【明】 观【大】破【宋】【元】【明】观苦品 Duhkha-parīkṣā 十偈【大】〔-〕【宋】【元】【明】 人【大】〔-〕【宋】【元】【明】 自作 Svayaṃ-kṛta. 他作 Parakrita. 共作 Dvābhyāṃ-kṛta. 无因作 Ahetuka. 果 Kārya. 者【大】〔-〕【宋】【元】【明】 第八偈, Na tāvat. svakrtaṃ duḥkhaṃ na hi tenaiva tat kṛtam. Paro nā ''tmakṛtaś cet syād duḥkhaṃ parakṛtaṃ katham. 此彼【大】彼此【宋】【元】【明】 亦【大】〔-〕【宋】【元】【明】 观【大】破【宋】【元】【明】观行品 Saṃskāra-parīkṣā 九偈【大】〔-〕【宋】【元】【明】 虚诳 Mṛṣā. 妄取相 Moṣadharma. 行 Samskāra. 第【大】等【宋】【元】【明】 即是【大】是即【宋】【元】【明】 空【大】空义【宋】【元】【明】 五阴名行【大】〔-〕【宋】【元】【明】 相【大】阴【宋】【元】【明】 性【大】〔-〕【宋】【元】【明】 可【大】〔-〕【宋】【元】【明】 但【大】〔-〕【宋】【元】【明】 不【大】若不【宋】【元】【明】 世【大】世谛【宋】【元】【明】 异相【大】〔-〕【宋】【元】【明】 此偈梵无 即【大】〔-〕【宋】【元】【明】 若【大】若是【宋】【元】【明】 乳 Ksīra. 酪 Dadhi. 不【大】无【宋】【元】【明】 第八偈(梵第七偈), Yady aśūnyaṃ bhavet kim cit syāc chūnyaṃ iti kiṃ cana, Na kiṃ cid asty aśunyaṃ ca kntaḥ śūnyaṃ bhaviṣyati. 第九偈(梵第八偈), Śūnyatā sarvadṛṣṭīnāṃ proktā niḥsaraṇaṃ jinaiḥ. yeṣām tu sūnyatādṛṣṭis tān asādhyān bhavāṣire. 明【大】无【宋】【元】 钝【大】浅【宋】【元】【明】 是【大】〔-〕【宋】【元】【明】 卷第二终【宋】【元】卷第三终【明】 中论观【大】破【宋】【元】【明】卷第三首【宋】【元】卷第四首【明】造号释号译号同异如首卷【宋】【元】【明】 观合品 Sa sarga-parīkṣā. 八偈【大】〔-〕【宋】【元】【明】 身【大】〔-〕【宋】【元】【明】 染 Rāga. 可染 Rakta. 染者 Rañjanīya. 入 Āyatana. 烦恼 Kleśa. 异相 Anyatva. 见等法【大】作可见【宋】【元】【明】 从【大】所【宋】【元】【明】 果【大】异【宋】【元】【明】 余【大】〔-〕【宋】【元】【明】 等无有【大】衣等无【宋】【元】【明】 合者 Saṃsraṣtṛ. 合时 Samsṛjyamāna. 合法 Saṃsṛṣṭa. 不分卷【宋】【元】【明】
[A1] 欲【CB】【丽-CB】破【大】(cf. K16n0577_p0367b19)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中论(卷2)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