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卷第三

观有无品第十五(十一偈)

问曰诸法各有性以有力用故如瓶有瓶性布有布性是性众缘合时则出

答曰

众缘中有  是事则不然
性从众缘出  即名为作法

若诸法有性不应从众缘出何以故若从众缘出即是作法无有定性

问曰若诸法性从众缘作有何咎

答曰

「性若是作者  云何有此义
性名为无作  不待异法成

如金杂铜则非真金如是若有性则不须众缘若从众缘出当知无真性又性若决定不应待他出非如长短彼此无定性故待他而有问曰诸法若无自性应有他性

答曰

「法若无自性  云何有他性
自性于他性  亦名为他性

诸法性众缘作故亦因待成故无自性若尔者他性于他亦是自性亦从众缘生相待故亦无无故云何言诸法从他性生他性亦是自性故

问曰若离自性他性有诸法有何咎

答曰

「离自性他性  何得更有法
若有自他性  诸法则得成

汝说离自性他性有法者是事不然若离自性他性则无有法何以故有自性他性法则成如瓶体是自性依物是他性

问曰若以自性他性破有者今应有无

答曰

「有若不成者  无云何可成
因有有法故  有坏名为无

若汝已受有不成者亦应受无亦无何以故有法坏败故名无是无因有坏而有复次

若人见有无  见自性他性
如是则不见  佛法真实义

若人深著诸法必求有见若破自性则见他性若破他性则见有若破有则见无若破无则迷惑若利根著心薄者知灭诸见安隐故更不生四种戏论是人则见佛法真实义是故说上偈复次

「佛能灭有无  化迦旃延
经中之所说  离有亦离无

《删陀迦旃延经》中佛为说正见义离有离无若诸法中少决定有者佛不应破有无若破有则人谓为无佛通达诸法相故说二俱无是故汝应舍有无见复次

「若法实有性  后则不应
性若有异相  是事终不然

若诸法决定有性终不应变异何以故若定有自性不应有异相如上真金喻今现见诸法有异相故当知无有定相复次

「若法实有性  云何而可异
若法实无性  云何而可异

若法定有性云何可变异若无性则无自体云何可变异复次

「定有则著常  定无则著断
是故有智者  不应著有无

若法定有有相则终无无相是即为常何以故如说三世者未来中有法相是法来至现在转入过去不舍本相是则为常又说因中先有果是亦为常若说定有无是无必先有今无是则为断灭断灭名无相续因由是二见即远离佛法

问曰何故因有生常见因无生断见

答曰

「若法有定性  非无则是常
先有而今无  是则为断灭

若法性定有则是有相非无相终不应无若无则非有即为无先已说过故如是则堕常见若法先有败坏而无者是名断灭何以故有不应无故汝谓有无各有定相故若有断常见者则无罪福等破世间事是故应舍

中论观缚解品第十六(十偈)

问曰生死非都无根本于中应有众生往来若诸行往来汝以何因缘故说众生及诸行尽空无有往来

答曰

诸行往来者  常不应往来
无常亦不应  众生亦复然

诸行往来六道生死中者为常相往来为无常相往来二俱不然若常相往来者则无生死相续以决定故自性住故若以无常往来者亦无往来生死相续以不决定故无自性故若众生往来者亦有如是过复次

「若众生往来  阴界诸入中
五种求尽无  谁有往来者

生死阴界入即是一义若众生于此阴界入中往来者是众生于〈燃可燃品〉中五种求不可得谁于阴界入中而有往来者复次

若从身至身  往来即无身
若其无有身  则无有往来

若众生往来为有身往来为无身往来二俱不然何以故若有身往来从一身至一身如是则往来者无身又若先已有身不应复从身至身若先无身则无有若无有云何有生死往来

问曰经说有涅槃灭一切苦是灭应诸行灭若众生灭

答曰二俱不然何以故

「诸行若灭者  是事终不然
众生若灭者  是事亦不然

汝说若诸行灭若众生灭是事先已答诸行无有性众生亦种种推求生死往来不可得是故诸行不灭众生亦不灭

问曰若尔者则无缚无解根本不可得故

答曰

诸行生灭相  不缚亦不解
众生如先说  不缚亦不解

汝谓诸行及众生有缚解者是事不然诸行念念生灭故不应有缚解众生先说五种推求不可得云何有缚解复次

「若身名为缚  有身则不缚
无身亦不缚  于何而有缚

若谓五阴身名为缚若众生先有五阴则不应缚何以故一人有二身故无身亦不应缚何以故若无身则无五阴无五阴则空云何可缚如是第三更无所缚复次

若可缚先缚  则应缚可缚
而先实无缚  余如去来答

若谓可缚先有缚则应缚可缚而实离可缚先无缚是故不得言众生有缚或言众生是可缚五阴是缚或言五阴中诸烦恼是缚余五阴是可缚是事不然何以故若离五阴先有众生者则应以五阴缚众生而实离五阴无別众生若离五阴別有烦恼者则应以烦恼缚五阴而实离五阴无別烦恼复次如〈去来品〉中说已去不去未去不去去时不去如是未缚不缚缚已不缚缚时不缚复次亦无有解何以故

「缚者无有解  无缚亦无解
缚时有解者  缚解则一时

缚者无有解何以故已缚故无缚亦无解何以故无缚故若谓缚时有解则缚解一时是事不然又缚解相违故

问曰有人修道现入涅槃得解脱云何言无

答曰

「若不受诸法  我当得涅槃
若人如是者  还为受所缚

若人作是念我离受得涅槃是人即为受所缚复次

「不离于生死  而別有涅槃
实相义如是  云何有分別

诸法实相第一义中不说离生死別有涅槃如经说涅槃即生死生死即涅槃如是诸法实相中云何言是生死是涅槃

中论观业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问曰汝虽种种破诸法而业决定有能令一切众生受果报如经说一切众生皆随业而生恶者入地狱修福者生天行道者得涅槃是故一切法不应空所谓业者

人能降伏心  利益于众生
是名为慈善  二世果报种

人有三毒为恼他故生行善者先自灭恶是故说降伏其心利益他人利益他者行布施持戒忍辱等不恼众生是名利益他亦名慈善福德亦名今世后世乐果种子复次

「大圣说二业  思与从思生
是业別相中  种种分別说

大圣略说业有二种一者思二者从思生是二业如阿毘昙中广说

「佛所说思者  所谓意业是
所从思生者  即是口业

思是心数法诸心数法中能發起有所作故名业因是思故起外身口业虽因余心心数法有所作但思为所作本故说思为业是业今当说相

身业及口业  作与无作业
如是四事中  亦善亦不善
用生福德  罪生亦如是
及思为七法  能了诸业相

口业者四种口业身业者三种身业是七种业有二种差別有作无作作时名作业作已常随逐生名无作业是二种有善不善不善名不止恶善名止恶复有从用生福德如施主施受者若受者受用施主得二种福一从施生二从用生如人以箭射人若箭杀人有二种罪一者从射生二者从杀生若射不杀射者但得射罪无杀罪是故偈中说罪福从用生如是名为六种业第七名思是七种即是分別业相是业有今世后世果报是故决定有业有果报故诸法不应空

答曰

「业住至受报  是业即为常
若灭即无  云何生果报

业若住至受果报即为是常是事不然何以故业是生灭相一念尚不住何况至果报若谓业灭灭则无云何能生果报

问曰

「如芽等相续  皆从种子生
从是而生果  离种无相续
从种有相续  从相续有果
先种后有果  不断亦不常
如是从初心  心法相续生
从是而有果  离心无相续
从心有相续  从相续有果
先业后有果  不断亦不常

如从谷有芽从芽有茎叶等相续从是相续而有果生离种无相续生是故从谷子有相续从相续有果先种后有果故不断亦不常如谷种喻业果亦如是初心起罪福犹如谷种因是心余心心数法相续生乃至果报先业后果故不断亦不常若离业有果报则有断常是善业因缘果报者所谓

「能成福德者  是十白业道
二世五欲乐  即是白业报

白名善净成福德因缘者从是十白业道生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无益语不嫉不恚不邪见是名为善从身口意生是果报者得今世名利后世天人中贵处生布施恭敬等虽有种种福德略说则摄在十善道中

答曰

「若如汝分別  其过则甚多
是故汝所说  于义则不然

若以业果报相续故以谷子为喻者其过甚多但此中不广说汝说谷子喻者是喻不然何以故谷子有触有形可见有相续我思惟是事尚未受此言况心及业无触无形不可见生灭不住欲以相续是事不然复次从谷子有芽等相续者为灭已相续为不灭相续若谷子灭已相续者则为无因若谷子不灭而相续者从是谷子常生诸谷若如是者一谷子则生一切世间谷是事不然是故业果报相续则不然

问曰

「今当复更说  顺业果报义
诸佛辟支佛  贤圣所称叹

所谓

不失法如券  业如负财物
性则无记  分別有四种
见谛所不  但思惟所断
以是不失法  诸业有果报
若见谛所断  而业至相似
则得破业等  如是之过咎
一切诸行业  相似不相似
一界初受身  尔时报独生
如是二种业  现世受果报
或言受报已  而业犹故在
若度果已灭  若死已而灭
于是中分別  有漏及无漏

不失法者当知如券业者如取物是不失法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亦不系若分別善不善记中但是无记是无记义阿毘昙中广说见谛所不断从一果至一果于中思惟所断是以诸业以不失法故果生若见谛所断而业至相似则得破业过是事阿毘昙中广说复次不失法者于一界诸业相似不相似初受身时果报独生于现在身从业更生业是业有二种随重而受报或有言是业受报已业犹在以不念念灭故若度果已灭若死已而灭者须陀洹等度果已而灭诸凡夫及阿罗汉死已而灭于此中分別有漏及无漏者从须陀洹等诸贤圣有漏无漏等应分別

答曰是义俱不离断常过是故亦不应受

问曰若尔者则无业果报

答曰

「虽空亦不断  虽有亦不常
业果报不失  是名佛所说

此论所说义离于断常何以故业毕竟空寂灭相自性离有何法可断何法可失颠倒因缘故往来生死亦不常何以故若法从颠倒起则是虚妄无实无实故非常复次贪著颠倒不知实相故言业不失此是佛所说复次

「诸业本不生  以无定性故
诸业亦不灭  以其不生故
若业有性者  是则名为常
不作亦名业  常则不可作
若有不作业  不作而有罪
不断于梵行  而有不净过
是则破一切  世间语言法
作罪及作福  亦无有差別
若言业决定  而自有性者
受于果报已  而应更复受
若诸世间业  从于烦恼
是烦恼非实  业当何有实

第一义中诸业不生何以故无性故以不生因缘故则不灭非以常故不灭若不尔者业性应决定有若业决定有性则为是常若常则是不作业何以故常法不可作故复次若有不作业者则他人作罪此人受报又他人断梵行而此人有罪则破世俗法若先有者冬不应思为春事春不应思为夏事有如是等过复次作福及作罪者则无有別异起布施持戒等业名为作福起杀盗等业名为作罪若不作而有业则无有分別复次是业若决定有性则一时受果报已复应更受是故汝说以不失法故有业报则有如是等过复次若业从烦恼起是烦恼无有决定但从忆想分別有若诸烦恼无实业云何有实何以故因无性故业亦无性

问曰若诸烦恼及业无性不实今果报身现有应是实

答曰

「诸烦恼及业  是说身因缘
烦恼诸业空  何况于诸身

诸贤圣说烦恼及业是身因缘是中爱能润生业能生上中下好丑贵贱等果报今诸烦恼及业种种推求无有决定何况诸身有决定果随因缘故

问曰汝虽种种因缘破业及果报而经说有起业者起业者有故有业有果报如说

无明之所蔽  爱结之所缚
而于本作者  不即亦不

《无始经》中说众生为无明所覆爱结所缚于无始生死中往来受种种苦乐今受者于先作者不即是亦不异若即是人作罪受牛形则人不作牛牛不作人若异则失业果报堕于无因无因则断灭是故今受者于先作者不即是亦不异

答曰

「业不从缘生  不从非缘生
是故则无有  能起于业者
无业无作者  何有业生果
若其无有果  何有受果者

若无业无作业者何有从业生果报若无果报云何有受果报者业有三种五阴中假名人是作者是业于善恶处生名为果报若起业者尚无何况有业有果报及受果报者

问曰汝虽种种破业果报及起业者而今现见众生作业受果报是事云何

答曰

「如世尊神通  所作变化人
如是变化人  复变作化人
如初变化人  是名为作者
变化人所作  是则名为业
诸烦恼及业  作者及果报
皆如幻与梦  如炎亦如

如佛神通力所作化人是化人复化作化人如化人无有实事但可眼见又化人口业说法身业布施等是业虽无实而可眼见如是生死身作者及业亦应如是知诸烦恼者名为三毒分別有九十八使九结十缠六垢等无量诸烦恼业名为身意业今世后世分別有善不善无记苦报乐报不苦不乐报现报业生报业后报业如是等无量作者名为能起诸烦恼业能受果报者果报名从善恶业生无记五阴如是等诸业皆空无性如幻如梦炎如向

中论观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问曰若诸法尽毕竟空无生无灭是名诸法实相者云何入

答曰灭我我所著故得一切法空无我慧名为入

问曰云何知诸法无我

答曰

「若我是五  我即为生灭
若我异五阴  则非五阴
若无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灭我我所故  名得无我智
得无我智者  是则名实观
得无我智者  是人为希有
内外我我所  尽灭无有故
诸受即为灭  受灭则身灭
业烦恼灭故  名之为解脱
业烦恼非实  入空戏论灭
诸佛或说我  或说于无我
诸法实相中  无我无非我
诸法实相者  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  寂灭如涅槃
一切实非实  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  是名诸佛法
自知不随他  寂灭无戏论
无异无分別  是则名实相
若法从缘生  不即不异因
是故名实相  不断亦不常
不一亦不异  不常亦不断
是名诸世尊  教化甘露味
若佛不出世  佛法已灭尽
诸辟支佛智  从于远离生

有人说神应有二种若五阴即是神若离五阴有神若五阴是神者神则生灭相如偈中说若神是五阴即是生灭相何以故生已坏败故以生灭相故五阴是无常如五阴无常生灭二法亦是无常何以故生灭亦生已坏败故无常神若是五阴五阴无常故神亦应无常生灭相但是事不然若离五阴有神神即无五阴相如偈中说若神异五阴则非五阴相而离五阴更无有法若离五阴有法者以何相何法而有若谓神如虚空离五阴而有者是亦不然何以故〈破六种品〉中已破虚空无有法名为虚空若谓以有信故有神是事不然何以故信有四种一现事可信二名比知可信如见烟知有火三名譬喻可信如国无𨱎石喻之如金四名贤圣所说故可信如说有地狱有天有欝单无有见者信圣人语故知是神于一切信中不可得现事中亦无比知中亦无何以故比知名先见故后比类而知如人先见火有烟后但见烟则知有火神义不然谁能先见神与五阴合后见五阴知有神若谓有三种比知一者如本二者如残三者共见如本名先见火有烟今见烟知如本有火如残名如炊饭一粒熟知余者皆熟共见名如眼见人从此去到彼亦见其去日亦如是从东方出至西方虽不见去以人有去相故知日亦有去如是苦乐憎爱觉知等亦应有所依如见人民知必依王是事皆不然何以故共相信先见人与去法合而至余方后见日到余方故知有去法无有先见五阴与神合后见五阴知有神是故共相比知中亦无神圣人所说中亦无神何以故圣人所说皆先眼见而后说又诸圣人说余事可信故当知说地狱等亦可信而神不尔无有先见神而后说者是故于四信等诸信中求神不可得求神不可得故无是故离五阴无別神复次〈破根品〉中见见者可见破故神亦同破又眼见麁法尚不可得何况虚妄忆想等而有神是故知无我因有我故有我所若无我则无我所修习八圣道分灭我我所因缘故得无我无我所决定智慧

又无我无我所者于第一义中亦不可得无我无我所者能真见诸法凡夫人以我我所障慧眼故不能见实今圣人无我我所故诸烦恼亦灭诸烦恼灭故能见诸法实相内外我我所灭故诸受亦灭诸受灭故无量后身皆亦灭是名说无余涅槃

问曰有余涅槃云何

答曰诸烦恼及业灭故名心得解脱是诸烦恼业皆从忆想分別生无有实诸忆想分別皆从戏论生得诸法实相毕竟空诸戏论则灭是名说有余涅槃实相法如是诸佛以一切智观众生故种种为说亦说有我亦说无我若心未熟者未有涅槃分不知畏罪为是等故说有我又有得道者知诸法空但假名有我为是等故说我无咎又有布施持戒等福德厌离生死苦恼畏涅槃永灭是故佛为是等说无我诸法但因缘和合生时空生灭时空灭是故说无我但假名说有我又得道者知无我不堕断灭故说无我无咎是故偈中说诸佛说有我亦说于无我若于真实中不说我非我

问曰若无我是实但以世俗故说有我有何咎

答曰因破我法有无我我决定不可得何有无我若决定有无我则是断灭生于贪著如《般若》中说菩萨有我亦非行无我亦非行

问曰若不说我非我空不空佛法为何所说

答曰佛说诸法实相实相中无语言道灭诸心行心以取相缘生以先世业果报故有不能实见诸法是故说心行灭

问曰若诸凡夫心不能见实圣人心应能见实何故说一切心行灭

答曰诸法实相即是涅槃涅槃名灭是灭为向涅槃故亦名为灭若心是实何用空等解脱门诸禅定中何故以灭尽定为第一又亦终归无余涅槃是故当知一切心行皆是虚妄虚妄故应灭诸法实相者出诸心数法无生无灭寂灭相如涅槃

问曰经中说诸法先来寂灭相即是涅槃何以言如涅槃

答曰著法者分別法有二种是世间是涅槃说涅槃是寂灭不说世间是寂灭此论中说一切法性空寂灭相为著法者不解故以涅槃为喻如汝说涅槃相空无相寂灭无戏论一切世间法亦如是

问曰若佛不说我非我诸心行灭言语道断者云何令人知诸法实相

答曰诸佛无量方便力诸法无决定相为度众生或说一切实或说一切不实或说一切实不实或说一切非实非不实一切实者推求诸法实性皆入第一义平等一相所谓无相如诸流异色异味入于大海则一色一味一切不实者诸法未入实相时各各分別观皆无有实但众缘合故有一切实不实者众生有三品有上上者观诸法相非实非不实中者观诸法相一切实一切不实下者智力浅故观诸法相少实少不实观涅槃无为法不坏故实观生死有为法虚偽故不实非实非不实者为破实不实故说非实非不实

问曰佛于余处说离非有非无此中何以言非有非无是佛所说

答曰余处为破四种贪著故说而此中于四句无戏论闻佛说则得道是故言非实非不实

问曰知佛以是四句因缘说又得诸法实相者以何相可知又实相云何答曰若能不随他不随他者若外道虽现神力说是道是非道自信其心而不随之乃至变身虽不知非佛善解实相故心不可回此中无法可取可舍故名寂灭相寂灭相故不为戏论所戏论戏论有二种一者爱论二者见论是中无此二戏论二戏论无故无忆想分別无別异相是名实相

问曰若诸法尽空将不堕断灭耶又不生不灭或堕常耶

答曰

不然先说实相无戏论心相寂灭言语道断汝今贪著取相于实相法中见断常过得实相者说诸法从众缘生不即是因亦不异因是故不断不常若果异因则是断若不异因则是常

问曰若如是解有何等利

答曰若行道者能通达如是义则于一切法不一不异不断不常若能如是即得灭诸烦恼戏论得常乐涅槃是故说诸佛以甘露味教化如世间言得天甘露浆则无老病死无诸衰恼此实相法是真甘露味佛说实相有三种若得诸法实相灭诸烦恼名为声闻法若生大悲發无上心名为大乘若佛不出世无有佛法时辟支佛因远离生智若佛度众生已入无余涅槃遗法灭尽先世若有应得道少观厌离因缘独入山林远离愦闹得名辟支佛

中论观时品第十九(六偈)

问曰应有时以因待故成因有过去时则有未来现在时因现在时有过去未来时因未来时有过去现在时上中下一异等法亦相因待故有

答曰

「若因过去时  有未来现在
未来及现在  应在过去时

若因过去时有未来现在时者则过去时中应有未来现在时何以故随所因处有法成是处应有是法如因灯有明成随有灯处应有明如是因过去时成未来现在时者则过去时中应有未来现在时若过去时中有未来现在时者则三时尽名过去时何以故未来现在时在过去时中故若一切时尽过去者则无未来现在时尽过去故若无未来现在时亦应无过去时何以故过去时因未来现在时故名过去时如因过去时成未来现在时如是亦应因未来现在时成过去时今无未来现在时故过去时亦应无是故先说因过去时成未来现在时是事不然若谓过去时中无未来现在时而因过去时成未来现在时是事不然何以故

「若过去时中  无未来现在
未来现在时  云何因过去

若未来现在时不在过去时中者云何因过去时成未来现在时何以故若三时各异相不应相因待成如瓶衣等物各自別成不相因待而今不因过去时则未来现在时不成不因现在时则过去未来时不成不因未来时则过去现在时不成汝先说过去时中虽无未来现在时而因过去时成未来现在时者是事不然

问曰若不因过去时成未来现在时而有何咎

答曰

「不因过去时  则无未来时
亦无现在时  是故无二时

不因过去时则不成未来现在时何以故若不因过去时有现在时者于何处有现在时未来亦如是于何处有未来时是故不因过去时则无未来现在时如是相待有故实无有时

「以如是义故  则知余二时
上中下一异  是等法皆无

以如是义故当知余未来现在亦应无及上中下一异等诸法亦应皆无如因上有中下离上则无中下若离上有中下则不应相因待因一故有异因异故有一若一实有不应因异而有若异实有不应因一而有如是等诸法亦应如是破

问曰如有岁月日须臾等差別故知有时

答曰

「时住不可得  时去亦叵得
时若不可得  云何说时相
物故有时  离物何有时
物尚无所有  何况当有时

时若不住不应可得时住亦无若时不可得云何说时相若无时相则无时因物生故则名时若离物则无时上来种种因缘破诸物物无故何有时

中论观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问曰众因缘和合现有果生当知是果从众缘和合有

答曰

「若众缘和合  而有果生者
和合中已有  何须和合生

若谓众因缘和合有果是果则和合中已有而从和合生者是事不然何以故果若先有定体则不应从和合生

问曰众缘和合中虽无果而果从众缘生者有何咎

答曰

「若众缘和合  是中无果者
云何从众缘  和合而果生

若从众缘和合则果生者是和合中无果而从和合生是事不然何以故若物无自性是物终不生复次

「若众缘和合  是中有果者
和合中应有  而实不可得

若从众缘和合中有果者若色应可眼见若非色应可意知而实和合中果不可得是故和合中有果是事不然复次

「若众缘和合  是中无果者
是则众因缘  与非因缘同

若众缘和合中无果者则众因缘即同非因缘如乳是酪因缘若乳中无酪水中亦无酪若乳中无酪则与水同不应言但从乳出是故众缘和合中无果者是事不然

问曰因为果作因已灭而有因无如是咎

答曰

若因与果因  作因已而灭
是因有二体  一与一则灭

若因与果作因已而灭者是因则有二体一谓与因二谓灭因是事不然一法有二体故是故因与果作因已而灭是事不然

问曰若谓因不与果作因已而灭亦有果生有何咎

答曰

「若因不与果  作因已而灭
因灭而果生  是果则无因

若是因不与果作因已而灭者则因灭已而果生是果则无因是事不然何以故现见一切果无有无因生者是故汝说因不与果作因已而灭亦有果生者是事不然

问曰众缘合时而有果生者有何咎

答曰

「若众缘合时  而有果生者
生者及可生  则为一时俱

若众缘合时有果生者则生者可生即一时俱但是事不尔何以故如父子不得一时生是故汝说众缘合时有果生者是事不然

问曰若先有果生而后众缘合有何咎

答曰

「若先有果生  而后众缘合
此即离因缘  名为无因果

若众缘未合而先有果生者是事不然果离因缘故则名无因果是故汝说众缘未合时先有果生者是事则不然

问曰因灭变为果者有何咎

答曰

「若因变为果  因即至于果
是则前生因  生已而复生

因有二种一者前生二者共生若因灭变为是前生因应还更生但是事不然何以故已生物不应更生若谓是因即变为果是亦不然何以故若即是不名为变若变不名即是

问曰因不尽灭但名字灭而因体变为果如泥团变为瓶失泥团名而瓶名生

答曰泥团先灭而有瓶生不名为变又泥团体不独生瓶瓫瓮等皆从泥中出若泥团但有名不应变为瓶变名如乳变为酪是故汝说因名虽灭而变为果是事不然

问曰因虽灭失而能生果是故有果无如是咎

答曰

「云何因灭失  而能生于果
又若因在果  云何因生果

若因灭失已云何能生果若因不灭而与果合何能更生果

问曰是因遍有果而果生

答曰

「若因遍有果  更生何等果
因见不见果  是二俱不生

是因若不见果尚不应生果何况见若因自不见果则不应生果何以故若不见果果则不随因又未有果云何生果若因先见果不应复生果已有故复次

「若言过去因  而于过去果
未来现在果  是则终不合
若言未来因  而于未来果
现在过去果  是则终不合
若言现在因  而于现在果
未来过去果  是则终不合

过去果不与过去未来现在因合未来果不与未来现在过去因合现在果不与现在未来过去因合如是三种果终不与过去未来现在因合复次

「若不和合者  因何能生果
若有和合者  因何能生果

若因果不和合则无果若无果云何因能生果若谓因果和合时因能生果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果在因中则因中已有果云何而复生复次

「若因空无果  因何能生果
若因不空果  因何能生果

若因无果者以无果故因空云何因生果如人不怀姙云何能生子若因先有果已有果故不应复生复次今当说果

「果不空不生  果不空不灭
以果不空故  不生亦不灭
果空故不生  果空故不灭
以果是空故  不生亦不灭

果若不空不应生不应灭何以故果若因中先决定有更不须复生生无故无灭是故果不空故不生不灭若谓果空故有生灭是亦不然何以故果若空空名无所有云何当有生灭是故说果空故不生不灭复次今以一异破因果

「因果是一者  是事终不然
因果若异者  是事亦不然
若因果是一  生及所生一
若因果是异  因则同非因
若果定有性  因为何所生
若果定无性  因为何所生
因不生果者  则无有因相
若无有因相  谁能有是果
若从众因缘  而有和合
和合自不生  云何能生果
是故果不从  缘合不合生
若无有果者  何处有合法

是众缘和合法不能生自体自体无故云何能生果是故果不从缘合生亦不从不合生若无有果者何处有合法

中论观成坏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问曰一切世间事现是坏败相是故有坏

答曰

「离成及共成  是中无有坏
离坏及共坏  是中亦无成

若有成若无成俱无坏若有坏若无坏俱无成何以故

「若离于成者  云何而有坏
如离生有死  是事则不然
成坏共有者  云何有成坏
如世间生死  一时俱不然
若离于坏者  云何当有成
无常未曾有  不在诸法时

若离成坏不可得何以故若离成有坏者则不因成有坏坏则无因又无成法而可坏成名众缘合坏名众缘散若离成有坏者无成谁当坏如无瓶不得言瓶坏是故离成无坏若谓共成有坏是亦不然何以故法先別成而后有合合法不离异若坏离异坏则无因是故共成亦无坏若离坏共坏无有成者若离坏有成成则为常常是不坏相而实不见有法常不坏相是故离坏无成若谓共坏有成者是亦不然成坏相违云何一时有如人有发无发不得一时俱成坏亦尔是故共坏有成是事不然何以故若谓分別法者说成中常有坏是事不然何以故若成中常有坏则不应有住法而实有住是故若离坏共坏不应有成复次

「成坏共无成  离亦无有成
是二俱不可  云何当有成

若成坏共亦无成离亦无成若共成则二法相违云何一时若离则无因二门俱不成云何当有成若有应说

问曰现有尽灭相法是尽灭相法亦说尽亦说不尽如是则应有成坏

答曰

尽则无有成  不尽亦无成
尽则无有坏  不尽亦不坏

诸法日夜中念念常灭尽过去如水流不住是则名尽是事不可取不可说如野马无决定性可得如是尽无决定性可得云何可得分別说有成是故言尽亦不成成无故亦不应有坏是故说尽亦无有坏又念念生灭常相续不断故名不尽如是法决定常住不断云何可得分別说言今是成时是故说无尽亦无成成无故无坏是故说不尽亦无坏如是推求实事不可得故无成无坏

问曰且置成坏但令有法有何咎

答曰

「若离于成坏  是亦无有法
若当离于法  亦无有成坏

离成坏无法者若法无成无坏是法应或无或常而世间无有常法汝说离成坏有法是事不然

问曰若离法但有成坏有何咎

答曰离法有成坏是亦不然何以故若离法谁成谁坏是故离法有成坏是事不然复次

「若法性空者  谁当有成坏
若性不空者  亦无有成坏

若诸法性空空何有成若诸法性不空不空则决定有亦不应有成坏复次

「成坏若一者  是事则不然
成坏若异者  是事亦不然

推求成坏一则不可得何以故异相故种种分別故又成坏异亦不可得何以故无有別故亦无因故复次

「若谓以眼见  而有生灭者
则为是痴妄  而见有生灭

若谓以眼见有生灭者云何以言说破是事不然何以故眼见生灭者则是愚痴颠倒故见诸法性空无决定如幻如梦但凡夫先世颠倒因缘得此眼今世忆想分別因缘故言眼见生灭第一义中实无生灭是事已于〈破相品〉中广说复次

「从法不生法  亦不生非法
从非法不生  法及于非法

从法不生法者失若至二俱不然从法生法若至若失是则无因无因则堕断常已至从法生法是法至已而名为生则为是常又生已更生又亦无因生是事不然若已失从法生法者是则失因生者无因是故从失亦不生法从法不生非法者非法名无所有法名有云何从有相生无相是故从法不生非法从非法不生法者非法名为无无云何生有若从无生有者是则无因无因则有大过是故不从非法生法不从非法生非法者非法名无所有云何从无所有生无所有如兔角不生龟毛是故不从非法生非法

问曰法非法虽种种分別故无生但法应生法

答曰

法不从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从自他生  云何而有生

法未生时无所有故又即自不生故是故法不自生若法未生则亦无他无他故不得言从他生又未生则无自无自亦无他共亦不生若三种不生云何从法有法生复次

「若有所受法  即堕于断常
当知所受法  为常为无常

受法者分別是善是不善常无常等是人必堕若常见若断见何以故所受法应有二种若常若无常二俱不然何以故若常即堕常边若无常即堕断边

问曰

「所有受法者  不堕于断常
因果相续故  不断亦不常

有人虽信受分別说诸法而不堕断常如经说五阴无常苦空无我而不断灭虽说罪福无量劫数不失而不是常何以故是法因果常生灭相续故往来不绝生灭故不常相续故不断

答曰

「若因果生灭  相续而不断
灭更不生故  因即为断灭

若汝说诸法因果相续故不断不常若灭法已灭更不复生是则因断若因断云何有相续已灭不生故复次

「法住于自性  不应有有无
涅槃灭相续  则堕于断灭

法决定在有相中尔时无无相如瓶定在瓶相尔时无失坏相随有瓶时无失坏相无瓶时亦无失坏相何以故若无瓶则无所破以是义故灭不可得离灭故亦无生何以故生灭相因待故又有常等过故是故不应于一法而有有无又汝先说因果生灭相续故虽受诸法不堕断常是事不然何以故汝说因果相续故有三有相续灭相续名涅槃若尔者涅槃时应堕断灭以灭三有相续故复次

「若初有灭者  则无有后有
初有若不灭  亦无有后有

初有名今世有后有名来世有若初有灭次有后有是即无因是事不然是故不得言初有灭有后有若初有不灭亦不应有后有何以故若初有未灭而有后有者是则一时有二有是事不然是故初有不灭无有后有

问曰后有不以初有灭生不以不灭生但灭时生

答曰

「若初有灭时  而后有生者
灭时是一有  生时是一有

若初有灭时后有生者即二有一时俱一有是灭时一有是生时

问曰灭时生时二有俱者则不然但现见初有灭时后有生

答曰

「若言于生灭  而谓一时者
则于此阴死  即于此阴生

若生时灭时一时无二有而谓初有灭时后有生者今应随在何阴中死即于此阴生不应余阴中生何以故死者即是生者如是死生相违法不应一时一处是故汝先说灭时生时一时无二有但现见初有灭时后有生是事不然复次

「三世中求有  相续不可得
若三世中无  何有有相续

三有名欲有色有无色有无始生死中不得实智故常有三有相续今于三世中谛求不可得若三世中无有当于何处有有相续当知有有相续皆从愚痴颠倒故有实中则无

中论卷第三


校注

不分卷【宋】【元】【明】 观有无品梵, Svabhāva. (蕃本, Bhāva-abhāva). (中论)+观【宋】【元】 十【大】有十【宋】【元】【明】 众缘中Pratyaya-hetubhiḥ. 性(自性), Svabhāva. 作法 Kṛtaka. 从【大】〔-〕【宋】【元】【明】 他性 Parabhāva. 自性于他性亦名为他性, Svabhāvaḥ parabhāvasya parabhāvo hi kathyate. 依【大】衣【宋】【元】【明】 梵, Anyathā bhāva. 第六偈, Svabhāvam parabhāvaṃ ca bhāvaṃ cābhāvam evaca Ye paśyanti na paśyanti te tatvaṃ buddhaśāsane.(真实义, Tattva). 如【大】于【宋】【元】【明】 化迦旃延经, Kātyāyanāvavāda. (杂阿. 卷第十, No. 99(262): S. 22. 90. Channa) 异【大】无【宋】【元】【明】 有【大】在【宋】【元】【明】 法【大】〔-〕【宋】【元】【明】 中论【大】*〔-〕【明】* 观缚解品 Bandhanamoksa-parīkṣā. Sa skārāḥ saṃsaranti cen na nityāḥ saṃsa ranti te, Saṃsaranti ca nānityāḥ sattve 'py eṣa samaḥ kramaḥ 诸行, Samskārāḥ; 往来, Samsarati; 常, Nitya; 无常, Anitya. 生【大】生故【宋】【元】【明】 种【大】种品中五种【宋】【元】【明】 第三偈梵, Upādānād upādānaṃ samsaran vibhavo bhavet, Vibhavaś cānupādānaḥ kaḥ sa kim sam sariṣyati(身取 Upādāna. 无身非有, Vibhava.) 亦【大】亦无【宋】【元】【明】 不【大】无【宋】【元】【明】 诸行生灭相不缚亦不解, Na bhandyante na mucyanta udayavyaya-dharminaḥ Saṃskārāḥ. 第七偈, Badhnīyād bandhanaṃ kāmaṃ bandhyāt pūrvaṃ bheved yadi, Na cāstitat, śeṣam uktaṃ gamyamāna-gata 'gataiḥ(若可缚先缚. 若シ可缚ヨリ先ニ缚アラバ; 去来=去来品.) 无【大】不【宋】【元】【明】 言【大】言定【宋】【元】【明】 观有无品梵, Karmaphalaparīkṣā. 第一偈梵, Ātma-samyamakaṃ cetaḥ parānugrāha.kaṃ ca yat Maitraṃ sa dharmas tad bījaṃ phalasya pretya ceha ca. 为【大】〔-〕【宋】【元】【明】 思业 Cetanā-karman. 从思生业 Cetayitvā-k. 意业 Mānasa-k. 身业 Kāyika-k. 口业 Vācika-k. 身业梵, Viṣpanda. (动). 口业梵, Vāc (语). 作业[Vijñapti.(表业)] 无作业, Avijñapti(无表业). 梵, Virata(远离). 不善梵, Avirata (非远离) 用 Paribhoga. 福德 Puṇya. 罪 Apuṇya. 以上二偈梵文, Vāg viṣpando 'viratayo yāś cā 'vijñapti-saṃjñitāḥ, Avijñaptaya evā 'nyaḥ smṛtā viratayas tathā. Paribhogā 'nvayaṃ puṇyam apuṇyam ca tathā-vidhaṃ, Cetanā ce 'ti saptai 'te dharmāḥ karmā 'ñjanāḥ smṛtaḥ. 无【大】不【宋】【元】【明】 杀【大】杀一【宋】【元】【明】 业【大】常【宋】【元】【明】 相续 Abhipravartate. 德【大】业【宋】【元】【明】 十白业道 Daśa-śukla-karmapathāḥ. 五欲乐 Pañca-kāmaguṇāḥ. 不失法 Avipraṇāśa. 负财物 Ṛṇa. 性 Prakṛti. 无记 Avyākṛta. 四种 Caturvidho dhātutaḥ. 见谛 Prahāṇa. 断 Praheya. 思惟所断 Bhāvanā-praheya. 至相似 Saṃkrama. 破业 Karmavadha. 相似 Sabhāga. 有漏无漏, Sāsrava, Anāśrava. 记【大】记无记【宋】【元】【明】 而【大】者【宋】【元】【明】 亦【大】而【宋】【元】【明】 则【大】即【宋】【元】【明】 不作 Akṛta. 生【大】出【宋】【元】【明】 有【大】〔-〕【宋】【元】【明】 润生【大】生著【宋】【元】【明】 生【大】作【宋】【元】【明】 第二十八偈, Avidyā-nivṛto jantus tṛṣṇā-saṃyojanas ca saḥ, Sa bhoktā sa ca na kartur anyo na ca sa eva saḥ. 即【大】异【宋】【元】【明】 异【大】一【宋】【元】【明】 无因无因则【大】〔-〕【宋】【元】【明】 今【大】〔-〕【宋】【元】【明】 变化人 Nirmitaka. 向【大】响【宋】【元】【明】 诸【大】〔-〕【宋】【元】【明】 炎如向【大】响如焰【宋】【元】【明】 观法品梵 Ātma-parīkṣā 我 Ātman. 阴 Skandha. 相 Lakṣaṇa. 我所 Ātmīya. 无我智, 梵 Nirmama-nirahaṃkāra. 诸法实相 Dharmatā. 第八偈(四句分別偈), Sarvaṃ tathyaṃ na vā tathyaṃ tathyaṃ cā 'tat yam eva ca, Nai'vā'tathyaṃ naiva tathyam etad buddhānuśāsanaṃ.(实, Tathya). 实相 Tattva. 曰【大】越【宋】【元】【明】 亦【大】〔-〕【宋】【元】【明】 何【大】况【宋】【元】【明】 何【大】何以【宋】【元】【明】 无【大】无分【宋】【元】【明】 相【大】〔-〕【宋】【元】【明】 悲【大】慈【宋】【元】【明】 者【大】〔-〕【宋】【元】【明】 道【大】远【宋】【元】【明】 观时品 Kāla-parīkṣā. 过去 Atīta. 未来 Anāgata. 现在 Pratyutpanna. 应【大】〔-〕【宋】【元】【明】 物 Bhāva. 物【大】〔-〕【宋】【元】【明】 卷第四终【明】 中论【大】*〔-〕【明】*卷第五首【明】造号释号译号同异如首卷【明】 观因果品梵 Sāmagrī-parīkṣā (蕃本, Hetuphala-parīkṣā). 故【大】〔-〕【宋】【元】【明】 和合 Sāmagrī. 生【大】生者【宋】【元】【明】 果生【大】生果【宋】【元】【明】 是【大】若【宋】【元】【明】 因缘【大】缘中【宋】【元】【明】 果【大】果生【宋】【元】【明】 若因与果因作因已而灭若シ因ガ果ニ因テ与ヘ因ト作リ已ツテ灭セバ(Hetukaṃ phalasya dattva yadi hetur nirudhyate) 生【大】〔-〕【宋】【元】【明】 果【大】是果【宋】【元】【明】 果【大】果果【宋】【元】【明】 瓶名生【大】生瓶名【宋】【元】【明】 时【大】则【宋】【元】【明】 生【大】法【宋】【元】【明】 观成坏品 Saṃbhava-vibhava-parīkṣā. 俱【大】则【宋】【元】【明】 及般若灯论此次有犹一偈 者【大】〔-〕【宋】【元】【明】 应【大】〔-〕【宋】【元】【明】 尽 Kṣaya. 不【大】无【宋】【元】【明】 性【大】不【宋】【元】【明】 尽【大】灭尽【宋】【元】【明】 成坏【大】生灭【宋】【元】【明】 坏【大】有坏【宋】【元】【明】 眼【大】现【宋】【元】【明】 梵, Bhāva. 失若至【大】至若失【宋】【元】【明】 已【大】以【宋】【元】【明】 第十二偈(梵第十三偈), Na svato jāyate bhāvaḥ parato naiva jāyate, Na svataḥ parataś ca jāyate jāyate kutaḥ. 共【大】不共【宋】【元】【明】 为常为【大】若常若【宋】【元】【明】 来【大】未来【宋】【元】【明】 时【大】〔-〕【宋】【元】【明】 如【大】故如【宋】【元】【明】 者【大】〔-〕【宋】【元】【明】 不分卷【明】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中论(卷3)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