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三(本)

然种子义略有六种

述曰十义广种子中自下第八具义多小种有六义遮余非种于中有三初总标六义次随六別释后总结简余非实种子此即初也

瑜伽第五说有七种子今此言六故云略也 法有五聚第一遮无为第三遮心心所等即简別尽然简自处更立余门第二遮等自处分別更不叙之不遮色者色法外种亦具此六义故假名种子 若尔如何与果俱有复如何言常恒随转 无性摄论不简差別唯言内种有世亲即通然彼一一皆自释言内法如此外法如此至果俱有唯言内种即不论外勘彼一一次第明之今释外种亦有果俱如莲华根生莲华等非因灭位其果方生茎同时世极成故此解稍好可细寻之

一刹那灭至方成种子

述曰显种子义谓有为法有生灭故于转变位能取与果有胜功能方成种子

此遮常法至能生用故

述曰此简略也无为不然无转变故无取与用非能生也亦显大众等四部化地部十二缘起非是 无为无取无与无转变故即遮正量部长时四相非刹那灭故 若谓后时有胜功力初位无者初亦应有体一故如后时 后应无体一故如前位故体才生无间即灭名为种子有胜功力才生即有非要后时 又遮外道自性神我等常法为因无转变故瑜伽第五云唯无常法为因非常法也 旧人云真如是诸法种子者非也 若尔前种应与后念现行为种或虽同念他身相望应为种子

二果俱有至方成种子

述曰谓此种子要望所生现行果法俱时现有 现者显现现在现有三义名现由此无性人第七识不名种子果不显现故即显现言简彼第七现在简前后现有简假法体是实有成种子故显现唯在果现有唯在因现在通因果 和合简相离即简前法为后法种

有说种生现行之时必前后念非此刹那如何解此彼师意说如上座部心有二时即因在生果在灭故同在现在亦不相违此即胜军假明上座非实用之第三卷中自当广述 若尔种望种亦应然何为料简 瑜伽云法与自性为因非即此刹那 此必异时非果俱有 若因在灭果在生相仍名俱有即有二趣并生之妨由此故知种生现时定必同世种生于种世不必同

虽必同世若与现行和合之位方成种子简与他身现行为因不和合故

此遮前后及定相离

述曰此遮经部等因果异时上座部等亦尔种望现行定俱一身不相离故得为因也外道说大自在天生一切有情有情因缘者皆不成也

问何故种望种因果即言异时生望现为因果乃许同时起

现种异类至有能生用

述曰现行与种各异类故互不相违于一身俱时现在有能生用故且如色法现行有碍种子无碍心缘虑等准此应知果体性不相似故名为异类不相违故得同时有

非如种子至必不俱有

述曰种子望种体性相似名为同类 以相违故不得俱时一身和合即第五卷瑜伽论云与他性为因 即种望现 亦与后念自性为因非即此刹那 此即是种 前后相生 种相生时何故不许有同时义 难曰见分缘于见自体同时缘种子生于种自体同时

有解云种望于种为因果若许同时非因缘见分望见虽同时因果即非因缘摄 若尔种望现起类亦应然 故应更解种望于种许同时生体便无穷自类许有同时生故即一刹那有多种生都无因缘不许后种更生果故现行望种名为异类虽亦熏种后种未生果故非无穷于一刹那无二现行自体并故所生之种由此不可更生现行种望于种类亦应尔 问若尔如何本有同念得生新熏体相违故 此不同时如世第一法无漏缘增本有种子牵生后念任运自类法尔之种复能为因生于后念一新熏种新二种缘力既齐同生一现故无同念种生种失 此亦难解若本有种更生种子便一念中有四法也谓一本有二本有所生三新现行所熏四是现行如何可说三法展转 今释不然即本有种及现行为因缘生一新熏种故但三法 又解本有种望新熏种非其因缘现行能熏为因缘故即是本有唯望现行现行唯望新熏为因缘故由此別脱戒体不增而用增与道定戒相似道二戒既是现思故唯念念是用增非体 前解即与別脱戒体用俱增义

此中虽显与果俱有望现行说可现在时说为因义种望于种既许异时若入过去何者因义

虽因与果至无自体故

述曰其因与果有俱者谓生现不俱者生自类虽俱不俱而要现在可有因用以有体故若入过去即无因用体已灭故未来亦尔因用未生体无有故

问为因既通种与有种何故此言与果俱有

依生现果至与果俱有

述曰依生现行果之种子名为俱有不依引生自类名种 何故尔耶 能熏生故望异类故果现起故相易知故 种望于种非能熏生非异类故非现起故非易知也此中不说 故摄论第二云不生现行名为种类生现行时名为种子 胜军如何释非即此刹那以彼计执因果同世故 云何复释无种已生文 如彼抄会如瑜伽论第五十六別抄有文及下第四可披解也

现行能熏转识等应名种子

三恒随转至方成种子

述曰谓要长时其性一类相续无断至得对治道名至究竟位各各究竟故

此遮转识至不相应故

述曰遮七转识及色等法不得为种子此但言心实亦遮色 经部六识等能持种子亦此中破以三受转变缘境易脱故

此显种子自类相生

述曰即显前种生后之义此非俱有俱种摄故摄论无此 问第七识亦至金刚心方断何不名种 答十地等中以转变故缘境易脱故未对治已即转变故种子不然 若尔如何名有受尽相种子无受尽相种子名言无记种生果无量无尽可恒随转不善等种生果有限如何恒转 答曰彼据生果有分限名有受尽相非种子体未得对治即灭无余 又有分熏习名有受尽相名言熏习名恒随转此等种唯有自类生果恒随转即是与果不俱有名种此阙恒与果俱一义 若阙一义得名种子其第七识阙恒随转应名种子 此不应尔今于此中正以生灭恒转二理显种子义余但別遮非正显故其第七识为种不成 又说种子具有六义非显具六即是种子 又此自类亦非种子不与果俱故无性摄论说非种子然名种类 此显自类至对治位非得种名生果之时可名种子但若生果必俱时故若论其体自类之时亦名种子非现行故此但任运牵生后果若缘具胜种子势增有胜与果用起之时方名种子 无性显此二位差別果俱名种不尔名为种类 今此约非现行谈其体说总名种子亦不相违 又显种子具斯六义非说念念皆具六义故皆名种 然应分別若具六义方名种子𨷂一不成无性有情第七阙与现果俱故非是种子 若尔即未生果时恒随转种应不名种 由此应释对治道起谓令不生现行等位如见道中无想定等据其体有修道方除据果不生种见道断以尽已来无与果俱义故今言与果俱者至对治道起已来有与现行果法俱现和合之义名为种子非要此念与现和合方名种子不尔便于一界不成三界诸种子种子成就义便不成故知不约刹那而说约后能有与果俱义以显自性 无性所言不生果时名种类者约毕竟不生当果为论如见道中无想定等

若恒随转得名种子应善种等生不善等

四性决定至方成种子

述曰谓随前熏时现行因力故生善恶等功能决定非杂乱生

此遮余部至有因缘义

述曰遮萨婆多等善法等与恶无记等为同类因有因缘义 夫因缘者辨自体生性相随顺以善等不辨恶法等自体又不相随顺何义是因缘 又异熟因通善恶性生无记果遍行因等是异性果俱有因取异熟无间士用等果为因亦然

若要善等种方为善等因种既恒有应顿生果

五待众缘至方成种子

述曰谓自种子要待众缘和合种子转变起取现行等诸果作用功能殊胜方成种子故种自类非因缘合不名种子

此遮外道至恒顿生果

述曰谓外道执別有一法名曰自然不待众缘恒顿生果此方外道为计亦然大梵方等计亦尔同此所遣此中且举一自然义

或遮余部至非恒顿生

述曰三世有执缘体一切时有即恒非无今言待缘种方生果故遮彼执 若缘恒有应恒生果种既不许恒时生果故缘恒无

问若设有缘善等性定应善色等种生善心等果

六引自果至方成种子

述曰谓于別色別心等果各自引生方名种子非善等色种生善等心果可名种子不相应故

此遮外道至生一切果

述曰即大自在为因生一切果等皆是此计果应无別以因一故果既有异因亦应殊故非一因生一切果

或遮余部至互为因缘

述曰萨婆多等以善色望四蕴为因四望色蕴亦得为因 此即不然唯引自果因果随顺功能同故名为因缘若增上缘等义则可尔如何色等与心为因不相随顺功能异故

问言恒随转名为种子第八识现行既恒随转为名种不 有说亦得以名一切种子识故 若谓然者此现行望自种既非因缘非能熏故如何名种 有说不得言一切种子识含藏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名一切种非彼现行能生自种种虽依识现行自体是识所缘不同于识故识现行非名种子 此阙何义也 与果不俱故 其无性人第七识亦具六义应名种子 此亦不然论自解言与现行果俱现和合方成种子种子之法其相沈隐所生果法其相麁显故与现俱方成种子第七相显设所熏种果乃沈隐不与现行果法和合不名种子第八现识亦然无所生果故

第八门中以上明种自下第三总结聊简

唯本识中至成种非余

述曰简上转识等非名种义

此中別解上六义中言唯内种具有六义然世亲摄论亦通外种此中引之解外谷麦种既能生果名种子不

外谷麦等至非实种子

述曰虽识所变假名种子非实种子现行法故 摄大乘云不作失得过故成相违外种内为缘由依彼熏习又引颂云虚空大海皆真内所作分別不在外 故由内种外谷等熟彼非实种 问种亦识所变应非实种子 答曰不然内种识变已复生麦等麦等复识变以重变故故非种子如眼根等故下文云外麦等克体非因缘生果故因缘唯内种非外种故 此等已上并摄论有自下第九双辨内外生引二因此内外种皆有生引二因体不答有何者

此种势力至即名引因

述曰其内外种生近果生正果名生因引远果引残果名引因 无性云如内识种生现识等名近果是生因望名色等是远果是引因外种望芽是近果是生因望茎等是远果是引因 天亲云如内种子生正果名生因生残果名引因即现在种生现在身名生因生六处等皆名生因引余枯丧尸骸等名引因 虽生他界等势分力故余骸尚有如下自解外种生芽茎等为生因是正因生枯死时草等是引因势分力故然至此位时内外种皆无或生他界等或种已久灭然由前生势分力故引彼犹有即义说彼生因之种名引因 然今两说生引二因俱无別体一体望別故说二也若无引因势分力者一切死后皆应顿绝如化生死若遍四生具二因者无性理胜以化生死无尸骸故然世亲论意无著大师为成引因说枯丧等故说颂言枯丧由能引如任运后灭天亲解云若无引因应无枯丧果如任运后灭但是天亲解略无性释广亦不相违此虽摄论文然对法第四卷说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瑜伽第九说能引所引俱是引因能生名生因瑜伽第十云从无明乃至受是引因有是生因 此意欲显未润七支去果犹远名为引因引远果故能润二支及所润有去果近故名曰生因近生果故亦即此中近远所摄无性但约已润种中果去因为近瑜伽约润未润位去果近亦不相违

次第十四缘分別辨内外种因非因缘不熏別

内种必由至是因缘性

述曰内种是因缘必由熏习方能生果法尔种子必由熏长方能生果故新熏熏生方能生果有情法故

外种熏习至辨所生果

述曰无性摄大乘第二卷说如从其炭牛粪毛等如次生巨胜青莲根及蒲非巨胜等与炭等俱生俱灭互相熏习而从彼生名无熏习如巨胜等与华等俱生俱灭由熏习故生香气等名有熏习外种不定内则定熏 故外种子既唯现行为增上缘辨所生果

必以内种至所生果故

述曰此显外种非无因缘从内共相种子生故如摄大乘自广分別

自下第二解熏习义于中有三初总问次略答后广辨

依何等义立熏习名

述曰初问起也

所熏能熏至故名熏习

述曰此标具义释熏习名略答所问 熏者發也或由致也 习者生也近也数也即發致果于本识内令种子生近令生长故此略标有三一所熏四二能熏四三令种生长名熏习故

何等名为所熏四义

述曰此广辨也

于中有三初辨所熏具缘多二辨能熏具缘少三释熏习义等 初中有三初问次答后结此即初也 摄论第二亦有此文然少不同随处应辨 然五聚法第一简色法及七识俱心所法等第二简佛果善等法第三简无为及不相应俱时心所第四简別异身同时许可熏义 摄论无者一一披对方知差別

一坚住性至乃是所熏

述曰此第二答也从无始之始至究竟之终一类之性相续不断能持习气乃是所熏

此遮转识至故非所熏

述曰遮七转识及彼心所 此中识言摄心所故即末那等皆名转识若许持种初地见道无漏心时应失一切有漏种子 声风等者即遮根法处色等生无色界色即无故入灭定等心亦无故名性不坚此中何故但言风及声简断相显故非谓色等此中不说此摄论无

若坚故可熏佛本识既坚应是善等性许亦可熏此简经部色心可熏不坚住故

二无记性至乃是所熏

述曰若法平等无所违拒善恶习气乃可受熏无记不违善恶品故

此遮善染至故非所熏

述曰如沈麝等及如蒜薤等皆不受熏亦如舍行之人体性宽容即能纳事若聪明恶性皆不能容且如善性非直唯违不善亦自违善如沈不受檀等香故恶等亦尔故不可熏而无记性不违善如舍行人不违事故 亦遮识类善等受熏第七识内并非所熏此同于后唯是无覆无记中释

由此如来至非新受熏

述曰由此无记方受熏故如来第八无漏净识唯在因中曾所熏习带此旧种非新受熏以唯善故违于善等如沈香等故此摄论无 简与佛地同 说为不熏熏时何过 违拒法故有增减故善圆满故有优劣故不可受熏

若无记性及唯坚故即是所熏本识同时想等五数及虚空等应是所熏

三可熏性至乃是所熏

述曰若法为王而体自在不依他起性非坚密体是虚疎易可受熏非如石等是可熏习若不坚密有虚疎故可容种子坚密不然

此遮心所至故非所熏

述曰本识俱时心所五数体非自在依他生起故非所熏王虽要有心所方起不言依他得名王故是自在义此摄论无受熏何妨如下触等亦如是中解亦遮无为以坚密故不受熏习如坚石等故虚空等不可熏习 若尔识上生等假法应可受熏 今依他摄自无实体依实说假故 又此应言若非坚密有体自在乃可受熏初简无为次简假法后简心所此遮无为假法心所依他坚密故非所熏不是说者拟今说故 又此不言实有体者假法先无更何须简 若尔空等无为如何若言真如即非无记言非择等假同生等假法不论由此故应第一说善无明简真如由此知非也亦遮熏 于假识类等

若可熏习即是所熏亦应异身得成熏习

四与能熏至乃是所熏

述曰能和合是相应义若同一时同一处所所熏之体非即能熏亦非全相离在他身上识为能熏等

此遮他身至故非所熏

述曰此遮他身许为可熏及刹那前后不相应故无和合义故非所熏异经部师前念之识熏后念类

唯异熟识至非心所等

述曰第三结也唯第八识具此四义可是所熏非是同时五心所等及余转识言异熟识者正是熏位故若言现行生种异时如何释此故知即以此义为正 其无性人此第七识四义具足何不受熏 以染无记违善恶品今言无记唯无覆无记 此所熏中何故坚者乃名受熏 以诸色等生无色界诸转识等入无心定等便无法持诸种子故若二俱持即成一种生二芽过如后当破 何故善等不能受熏 不含容故如沈香等如文自解 何故假法心所无为不能受熏 以无体故不自在故非可熏故不能持种 问如瓶能持物假法何不然 答曰不然总假不能持別色等能持以別成总说瓶能持瓶体即是实色等故诸不相应即色心等故如色等不能持种亦不受熏若尔本识上假物生等应能受熏 实已受熏何须假法如碍于心假法亦得如受于熏假法应得 若假说者亦得受熏唯自体分能受余熏如上心所不能受熏如下触等亦如是中说 何故不和合 不得为所熏 若尔便许有熏他身 熏他身有何过 即自作罪令他受果他身中有业等种子自受果故或凡夫熏阿罗汉等故要四义简持如右此则摄论虽有未能有此差別

唯能熏四义诸论所无

何等名为能熏四义

述曰依前标问

一有生灭至乃是能熏

述曰即前六义简无为因以有作用故方能熏犹如种子有生灭用故能生果

此遮无为至故非能熏

述曰此简法也

二有胜用至乃是能熏

述曰胜用有二 一能缘势用即简诸色为相分熏非能缘熏 二强盛胜用谓不任运起即简別类异熟心等有缘虑用无强盛用为相分熏非能缘熏 由斯色等有强盛用无能缘用 异熟心等有能缘用无强盛用 不相应法二用俱无皆非能熏 即胜势用可致熏习如强健人能致功効 故第八俱五心所等亦非能熏若为他缘一切无过 此中总言意说如此

此遮异熟至故非能熏

述曰心所等者等彼相分或六识中异熟生无记 此举第八异熟心心所等六识中业所引者非谓一切异熟生心法执等类皆不能熏唯业所感异熟心等二种所生无胜用故或此法尔皆非能熏以无用故

三有增减至乃是能熏

述曰第七末那至无漏位亦有增减因中无漏为例并然可致上下种子故要如利根能断于善得果亦疾余则不然或能刚能柔乃能致果非余中物及平等物

此遮佛果至应有胜劣

述曰佛四智品非能熏习 若佛能熏有何过失 更增新种便非圆满诸佛有胜劣功德多少故

四与所熏至乃是能熏

述曰要同时处方是能熏如所熏说

此遮他身至故非能熏

述曰非前后刹那及与他身能熏自识不和合故 和合即是相应异名如生名起现行生种若说异时如何释此 无性有情此第七识毕竟无有动转之时阙无第三有增减故应非能熏 此有二释 一云此亦不然无始以来我执增长刹那刹那现种增长非是不增如邪见等虽言一品亦有异故四义具足如无分別智入见以去渐渐增长非谓体大名为增长但加明利此亦如是从无始来行相转暗坚执不舍故名为增然极难也 二云亦有增减欲界为麁乃至非想为细地系差別麁细不同生下上时亦有转动有增减故 问曰既尔何故论说与有顶地下下品道一时顿断 答曰不然岂以断同便无九品如三界中见道烦恼一时顿断有九品故 此障见道彼障非见何以为证 答曰若尔如修道中顿超二果从预流者至阿罗汉以欲界中初品烦恼乃至与有顶初品烦恼一时顿断岂品类同耶 问彼由加行故令顿断此不然者 答曰若尔菩萨第十地一时顿断修道烦恼应无九品若以烦恼不障地故唯障无学作意留故一时顿断者已前顿断有得义不今此第七唯障无学不障有学故金刚心一时顿断非无九品 问曰若尔应离此地即断第七以九品故 答曰不然如菩萨十地所断所知障一地通三界所断岂无多品又如菩萨生上不断下惑不障彼者此例应然不障有学虽离此地故不能断要至无学方却断下 问若有九品何故名一类 答一类有多义一三受不易二三性不易三境界不易四相续不易故未转前名为一类非无九品名为一类由此义故却成无始乃至今日今日为增前解方成 若以无性有情第七是有性种类故有增减者 不然佛果七识因七之类亦应能熏若以有漏无漏为论不可例者亦可有性无性为例不应种类彼可名熏 论言第七与有顶地下下烦恼等者同障无学名势力等金刚心中一时顿断故名势力等非谓品同名势力等又如初地所断所知障 乃通三界不妨欲界初品所知障通障十地十地別断岂以多品断故障即品多一品断故便无品类细但初能障此者证此即断不须论品 此中前四准所熏中一皆应寄问征起然后牒论

唯七转识至可是能熏

述曰总结也即能缘中七转识心所等为能熏若为相分何法为即第八识为六七识之所缘故为相分熏 何分为能熏 唯自体分如自体分唯受熏故见分体故

如是能熏至熏习义成

述曰后释熏习义 于中有三初解熏习义次显法体多少后明因果此即初也 要俱生灭熏习义成非如种生芽许异时生故不俱时有故知色法无俱有义

令所熏中至故名熏习

述曰唯华熏苣胜同生同灭故以为喻 摄论喻如内熏习等

能熏识等至因果同时

述曰下显法体初法后喻此举法也

如炷生焰至更互相依

述曰初举三法喻喻三法体后举二法喻喻因果义现二义其文可解 何故无有四法新种生现耶 心等一时不可并故又生彼缘未和合故若许生者便无穷故不可此时遂生现行

因果俱时理不倾动

述曰不同经部因果异时故说俱时理不倾动

能熏生种至得士用果

述曰下明因果能熏生种种生现时如小乘俱有因与俱有法为其因故以种望现能熏心等更互皆得即约同时士用果说本种与现唯作因缘现行望新种亦唯因缘偏望为因缘非说现行与本有种为因缘也此以大乘俱有因与相似言如俱有因是因缘摄非大乘中许彼现行俱有因法是因缘义显扬破故 然摄论第三亦说为因缘即是本识同此无妨如彼俱有因体不成俱时为因故以彼俱有因义亦有现行不能熏故下四缘中自当料简

种子前后至引等流果

述曰种子望种大乘为同类因亦如于彼现望于现非现望现为因缘摄同类因也以疎远故非亲近故此等诸文摄论皆有

此二于果至应知假说

述曰除此余法七转识等名为因缘彼对法第四十二缘起皆名因缘应知假说非实因缘非辨体故非亲近故

是谓略说一切种相

述曰此总结上第三段也

此识行相所缘云何

述曰十门分別第八识中上已三门第一出体识自相门第二真假异熟五果果相分別第三诸法因缘四缘因相分別 自下第四第五行相所缘分別于中有二初问次答此问起也 然不可知麁细分別但无別体或约所缘或约行相明不可知故于门中略而不举后別解中即自疎出义有別故

谓不可知执受处了

述曰答中有二初举颂答后自別解 论问起中依义为问以不可知无別体故不为问也然以唯识转变次第先行后境 次略答中依颂而牒 下解释中从后向前依问而解 所以者何 本颂先后法相求故心依境因方得起故 长行先后意趣求故其境要是识所变故 谓本颂中先不可知之所缘 后不可知之行相明解法相颂文稳便故不可知为初所缘行相随后一不可知通境行故 长行之中一切诸法有心有境行相是识之见分故 先明行相由心变境次说所缘 约见及相而辨细后解不可知义故有別也 解行相所缘中有二初解所缘行相后解不可知言 初中复二先略后广略即粗解体义广则料简细解 了谓了別下此为略解 此中了者下此为广解 略中有二初解行后解境

了谓了別至为行相故

述曰此解行相识自体分以了別为行相故行相见分也类体亦然 相者体也即谓境相行于境相名为行相 或相谓相状行境之相状名为行相 前解通无分別智后解除彼 或行境之行解相貌此解亦非无分別智以无相故 然本但是行于相义非是行解义

处谓处所至所依处故

述曰下解境

于中有二初別解内外所缘后方总解所缘初文复二初外后内 今此即是识之相分依名释义如文可知此为外相 然下自广随彼处会

执受有二至及有根身

述曰下解内境与外境殊故別开说 总相而言执受义者执是摄义持义 受是领义觉义 摄为自体持令不坏安危共同而领受之能生觉受名为执受领为境也如瑜伽论第五十一五十三七十六卷同此义释 对法第五说执受者但唯五根四尘一分不说种子及与声处 五十六说五根全五尘一分名为执受二文不同 五十三说执受有二 一若识依执名有执受谓识所托安危事同 即显依持而领受义 领受义者谓以为境 二以此为依能生诸受此义即显执令不坏能生觉受 若据实理生觉受者唯是身根以余四根味触不离身根同聚一处亦名觉受体实非也 萨婆多等亦作此解对法唯据现行此义生觉受义 不论其声声体虚疎不可执之而生觉受故略不说故外道中说为无碍 五十六中唯据现行不相离大所發之声同处不相离不异大极微而出复亲领之故通十界处不言种子 五十一卷及此论等通依现种二执受义通于十界种子现行文势虽殊义意同也 问无表色心所亦依于识安危共同虽不执令能生觉受如种子等何非执受 答非所缘故如下当说无领受义 问外器界既以为境何非执受 答非是相近不执为自体故与识相远不为依故故非执受 问既唯缘此更无余者何故十卷楞伽说云阿𥠖耶识缘名及相犹如毛轮 答名体即声声是能诠说缘其名意说缘声如言缘相意在根等不尔心等相应是彼所缘 又相者即色蕴有相显故名谓非色四蕴第八缘初相现行及种但缘名种不缘现行亦名缘名 又解相者即执受处俱名为相相即相分见分所取名者四蕴即心心所法自证分缘许自缘故 又相者即器有根身现可知故其诸种子总名为名相难可知唯以名显故名为名 问何故彼复说第八识顿分別知一切境界 答说自一切境皆顿分別知非如余识境渐次能了故 由是彼经复作是说自身及资具一时顿分別 与此文同并不违也 问何故辨中边云唯缘根尘 生觉受故旧论云及识本识生似彼至卷末当解

诸种子者至分別习气

述曰即是一切有漏善等诸法种子下解五法中此三唯有漏论说非无漏无漏种子此识既不缘但为彼依故非执受与七十六解深密同与五十一显扬等別彼言遍计所执自性妄执习气有何所以者此有二说 护法等说唯染无记心中有法执无记心不能起执因执心所执为所遍计熏成于种此种名妄执习气即见相分而熏种生 又解应分別论文染无记心有遍计所执自性妄执故此种子名遍计所执自性妄执习气无记心但是遍计计是分別心之异名故此种名遍计习气而非所执自性妄执习气以有漏心皆名遍计故非善等心中许有执故 或复此文但约染语以有漏中多起执故若不尔者一切色法非能熏者皆非能遍计亦不起执相分之中既无种子又此不说本识应不缘既尔第八应亦能熏有力能执故由此故知此解为胜下三性中更当分別 安惠等说有漏八识皆能遍计而起于执即以此文为证今此师意有八识种子唯自体分后生现行似有能诠所诠相现说为名相现行遍计所执相似有故说自证种能生名相因缘名为名相等习气非离自证种外別有名相种 或名与相虽无实体而別有种亦不相违 此中二解如下自知 然今此文与彼既別故此文胜通一切有漏三界三性乃至决择分等种皆是执受阿赖耶识性所摄故 问为缘种子別功能不 答自有种子即是功能能生现行之功能故然复有別功能如心心所种子有总能生现行功能复有厌心差別功能即无想定然第八识虽缘种子不缘无想定此即不缘差別功能 若尔无色界识即不缘心等广大功能如何乃言于无色界能缘广大执受境等 此义应思 如善种子本识虽缘然但缘体体即识性唯无记摄不缘善等余別功能无想定等唯是善性故亦不缘无色界中虽有善种差別功能即是能生广大之心现行法故不失无记不违本识不如善等及无想定违本识故故于无色界缘广大功能 无想定等是种上假无色广大功能不然故不许缘无想定等 又无色界广大之用唯在现行种是彼因即是广大之功能义彼第八境种子从现行为名名广大功能非缘种上广大別义故无有失 又种有三品此为一类缘心无三品任运缘故心唯一界种通三界性別故如第八缘异界色法相別界摄以亲缘故名本识故不同意识等彼分別生故见必同界但得为境非必有用此识任运随因缘变境有用即己体故若断未断随增减缘如现行法相分缘故

有根身者至及根依处

述曰身者诸大造等合聚名身或依止名身即一形之总称以根微细不言于根但言缘身恐无根色以別根为首标其总身即显本识缘彼五根扶根色尽总身之中有別根故名有根身 又成身者以根为主身是通名以主标首为称于身名有根身 根通五根唯自身者 依处即是诸扶根五处不可以声对法第五说非执受故唯为外境缘然实亦内缘又缘他五境等即非执受如外境故此中有量准作可知

此二皆是至同安危故

述曰释执受义执受义者同安危等如前已说两义释之此中言总对法瑜伽显扬俱舍等皆有执受义

执受及处但是所缘

述曰总解上也

阿赖耶识至外变为器

述曰显由亲因种及业缘种变内外相

即以所变至而得起故

述曰本识行相必杖境生此唯所变非心外法本识必缘实法生故若无相分见分不生即解本颂先境后行之所以也 杖谓杖托此意总显见托相生大乘影像即是所变缘有生心非缘无也 有处说诸识必依缘有本质方生即以名教等为本质故如下当辨此略解讫 变有二种 一者生变即转变义如次前说变谓因果生熟差別等流异熟二因习气名因能变所生八识现种种相是果能变故能生因说名能变 二缘名变即变现义是果能变且第八识唯变种子及有根身等眼等转识变色等是 此中但言缘故名变下论言变准此分別 若生名变种子第八识生七识等并名为变七识生第八亦名为变缘无漏生种准此应知 若缘名变即唯影像心上现者有漏诸识等各自相分是准此应思一切诸法 或复作三亦有执故名之为变即根种等具二变义外器唯一七识亦一不变者依此二门三门可解 大乘缘无不生识心影像之中必定变为依他法故故行相杖之而方得起非缘本质法名缘有生心以或无故如过未等若影像心不定有者即应识起无有缘义境无体故此如我见经部萨婆多大乘皆別

已略解讫自下广解初广行相次广所缘 初中有三初护法菩萨释其了言申其正义二明四分及对小乘明行相等三总结

此中了者至有了別用

述曰即申正义解了言也 言此中者是简持义此解第八识行相故 言异熟识于自所缘者即所变影像是亲所缘相分所摄于此有了別用非于心外法等

此了別用见分所摄

述曰谓于所缘相分之上有了別有即行相故是识见分非是余分 然行相有二 一者见分如此文说即一切识等皆有此行相于所缘上定有 二者影像相分名为行相其一切识或有或无所缘不定故如此论下所缘缘中出二所缘缘体又瑜伽等说同一所缘是也 今此且约诸识定有者说或与小乘別体者说以影像相为行相者小乘同故

然唯初解无第二者第八俱时五心所法如何可说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故须二解以影像相为行相者出集量文

然有漏识至能缘相现

述曰大段第二明四分义即分为四初立二分 于中有二初立二分后引教成 立二分中初申自义后方破他此出自义 谓安惠等古大乘师多说唯有识自证分无相见分护法出已说见相有依集量论等方显發之故先叙宗 自体生时者识自体也 皆似所缘能缘相现者依他二分似遍计所执情计二分现也 似能缘相者大乘见分收当小乘事摄似彼行相取所缘故名似能缘 似所缘相者大乘相分收当小乘行相似彼所缘心外相分为见分所缘故名似所缘相 是心外法此中无故

彼相应法应知亦尔

述曰一如于心今此正义 不同安惠及小乘中正量部等无所缘相得名为缘 不同萨婆多等许有行相但取心外所缘无心心所自能缘故

似所缘相至说名见分

述曰此说能似摄于见

若心心所至自所缘境

述曰自下第二正破安惠正量部等 量言如缘青时若心心所上无所缘相貌应不能缘当正起时自心所缘之境此立宗也许无所缘相故因也如余所不缘境喻也或如余人境 又量我余时缘声等心亦应缘今色许无所缘相故如今缘自青等之心余人亦尔

或应一一能缘一切

述曰谓除所缘色外诸余法亦应为此缘色心缘无所缘相故如现自所缘色他人亦尔

自境如余余如自故

述曰或自境如余境亦不缘或余境如自境亦应缘即此二喻各通前量 或论中二量次第配之初属上后属下此义意言缘此自境时心上必有带境之相如镜面上似面相生方名所缘不尔便有如前说过除正量等外所余部共大乘同 而真如无似境之相如下所缘缘中自会

此破所缘无讫次破无能缘见然佛地论第三四智三诤但论相分有无不论见分即与此別下第九中自当解释

若心心所至如虚空等

述曰心所法有能缘相不尔心等应非能缘无能缘相故如虚空等

或虚空亦是能缘

述曰此返难云汝虚空等应是能缘无能缘相故如心心所 古大乘师即安惠等既如是立二分俱无论下自说 清辨亦云若约胜义诸法皆空唯有虚偽如幻化等若约世俗见相俱有许有外境故非唯识识离于境有何体用故知诸法有境无心若言心等有缘作用许有实作用便非释子亦违圣教今且违汝一切唯境故能缘相决定是无小乘诸师此相皆有 此义意言心所生必有能缘之相如镜必有能照之相不尔便有如前说过不同外道小乘有实作用体仍非无此中比量准之可解 若尔即镜应名能缘 如下所缘缘中说

第一別破正量部等第二別破清辨合破安惠下引经证

故心心所必有二相

述曰故者因也因前义说

如契经说至各自然而转

述曰引厚严经 上之二句明内心有外境是无 下之二句明自内心见相二分有谓即似能所缘相是 各自然而转者谓见相分各各自然从其因缘和合而起不必须待心外之境 或计大自在天之所作故方乃得转

今异于彼说自然言故缘龟毛心影像起此证有二分也

执有离识至自体相故

述曰下解三分 于中有二初对十九部辨相差別后申三分此等即初 除大正量外皆是此也又大众部心得自缘见分缘相与此等同自缘体者则不如是以缘自体不须別起行相以能缘见者为行相所缘见为所缘及事此等取境者彼执心外之境是所缘心上有似所缘之相名行相体即见分摄故 以大乘相见分即彼宗立名非是彼定许有见相分名也 观所缘云带彼相故 即是行相谓行于相见分能缘说名为事 是心心所自体相故是释事义 不言自体事言自体相者简大乘事谓自证分言自体事便滥彼故

心与心所至行相相似

述曰心所同所依所缘俱依一根缘一境故 行相相似俱有似境相随是青等行相各別总相似故虽受以领纳为相想以取像为相等一一心心所各有青等行相故(名为相似)

事虽数等至相各別故

述曰受等体各是一故而相状別想等体性相状各各別故行相言似不言等者据相似故相似等义无有差別

达无离识至见分名行相

述曰是大乘义则说相分是所缘故由无心外法以小乘行相而为所缘即是相分彼宗说相分非是所缘是能缘上所缘之相故彼之见分自体事者大乘名行相能行于相故所似即相分

相见所依至即自证分

述曰此二所依自体名事 言所依者是依止义谓相离见无別条然各別自体此二若无一总所依者相离见应有是二法故如心与所然无別体但二功能故应別有一所依体起二用时由有此体故言相见自体名事即自证分然小乘人心外有境即以为所缘大乘说无故以彼小乘行相为大乘相分大乘心得自缘別立自体分即以为事故以见分名行相即小乘事体是见分不立自证分无返缘故小二乘所说各別

然彼难云刀不自割如何心能自缘別立自证分

论云此若无者至必不能忆故

述曰谓无自体分应不自忆心心所法所以者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故谓若曾未得之境必不能忆心昔现在曾不自缘既过去已如何能忆此已灭心以不曾为相分缘故我今虽不令为相分缘然自证分缘故如曾相分所更境故今能忆之 量云今所思念过去不曾更心等除宿命他心智等余心一切皆应不能忆不曾更故如不曾更色等 却证故知曾现在缘佛地第三云集量论说乃至若不尔者如不曾见不应忆念

心与心所至有差別故

述曰然心心所同所依根其所缘相各各变別故但相似缘青相分皆变青故事虽数等而相各异受等体有差別故与小乘別 然瑜伽第一说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据了別领纳各各不同故相分虽不同然极相似如青为境诸相俱青相似名同 见分各异虽俱是青取像各异故名不同行相 此中有行相与见分虽各非一各据义別境据总故名之为一见据別故名为相似此卷论中据实为言故与瑜伽说不同也 又彼约疎所缘缘此约亲所缘缘此心心所许时依同所缘事等亦据所缘各相似义非是相违

明三分中次文第二约三分等明心心所

然心心所至各有三分

述曰此即陈那菩萨依经立理诸论共同

何须说三

所量能量至所依体故

述曰相分见分自体三种即所能量量果別也如次配之 如以尺丈量于物时物为所量尺为能量解数之智名为量果心等量境类亦应然故立三种 若无自证分见二分无所依事故即成別体心外有境今言有所依故离心无境即一体也

如集量论至此三体无別

述曰相唯所量见为能量自证为量果此颂意言今此三种体是一识不离识故说之为唯功能各別故说言三 果是何义成满因义见分缘相既为能量能量无果量境何益如人量物起量解也 小乘量果即是见分行相为能量外境为所量与此稍別 然有六师及叙陈那以前以后及量果体性不同如因明抄说佛地论中虽说三分无颂引证唯有长行

又心心所至证自证分

述曰明四分中自下第三说有四分于中有四初立四理二分別之三引教成四释颂意下即初也 护法以后方始立之理极须然如文可解然诸经论唯多三分

此若无者至应皆证故

述曰此立理也第三第二心分既同应立別有能证自分量云第三分心应有能照之心心分摄故犹如见分 见分返此或无能证

又自证分至必有果故

述曰见分为能量第三为量果若第三能量立谁为量果为量如前

彼若救云第二见分为第三果

不应见分至非量摄故

述曰由此见分或时亦有非量摄故不证第三

由此见分至必现量故

述曰诸体自缘皆证自相果亦唯现见缘相分或量非量故不应言见分为果不可非量法为现量果故故不可见分或缘于相是比非量返缘自证复是现量难曰见分缘相或量或非量一向现量自证分以为果何妨自证唯现量能量亦得比量或非以为果

解曰现量心自体非量果可唯现非二种非证体何得能为现量果 现量为比果比不为现果问答亦然 外内难缘缚难例亦然见缘相为缚自证应亦尔是缚无失然唯现量如五识境缚仍是现量收证自体故为是烦恼染污相故如末那章 夫证自体必现量摄故不可说见分缘相或量非量为自证果不可见分一时之中为量非量以相违故纵许见分或比非量为第三果亦不定故现量为果义即定故一心之中相违不可或量非量故立第四义亦如前

此四分中至后二是内

述曰下分別此释见分若时现量应为第三果难也但由见分似外缘外故名为外非体是外故此现量亦不缘三后二名内体是内缘内故

初唯所缘后三通二

述曰其义可知纵缘于心以心为相亦唯所缘相分之心不能缘故 问见分缘外从境名外见分缘唯所缘从唯所缘名所缘 答曰此义亦可然此文影显故无有失为色等难皆应准思 今意欲显由见缘外不得返缘立第四分故立外名理实非外 因论生论自证缘见应相分心不能缘虑所缘心故如相分心 此义不然自证缘见一能缘上义別分故若为相分心必非一能缘体故或別人心或前后心由此必非能缘性故见分等心故能缘虑相心不然谓第二分以第三为果自为能量第三缘见以第四为果能量可知缘第四时以谁为果不可即以第四为果如缘见分见分非果此义应思即以所缘第四为果第四缘第三为果例此同故功能应尔若更立者过无穷故唯尔所者分限足故如无色界本识见分缘种子等更无余相种子搏附识自体分即以自证为相分缘缘彼种故然不缘彼自体分上能缘功能过如前说仍以第三自证为果此例应同

谓第二分至或现或比

述曰见分外缘故量不定

第三能缘至以无用故

述曰其第三分前缘第二却缘第四第四前缘第三何不通缘第二 非第二者以无用故设许得缘涉重缘过以无用故 或无缘彼之用不说缘之如自证分不缘于相能缘各有分限可得故然第三分得缘第四现量等定复不缘外佛即不尔

第三第四至唯识理成

述曰四二分由取自体故现量摄具所能缘恒但四分不减不增无无穷过 此中有难如得及生得得非得生生非生法不立第四得及生何妨见分缘相及自证不立第四分

此不应然此能缘虑有量定故彼但成就生长功能非缘虑法无量相违据功能別名为非即四用一体名为非离 又说四分能所缘异不可言即无別种生一体用异故名非离

是故契经至见种种差別

述曰下引教成 佛地论有即厚严经谓即内外二性此内外一切分皆有所取能取缠绕故有四分

此颂意说至是见分故

述曰下释颂意此四分中相见名外见缘外故 三四名内证自体故唯见分有种种差別或量非量既言见分或非比故別立第四 此唯众生四分故言缠缚及麁重二缚具故无漏心等虽有四分而非缠缚 问如诸佛及因五八识等唯现量者应但三分见分即得为三果故 答此不然内定故见分缘外用外也不得复为缘内果故一心见分用不得通缘内外法故虽缘真如真如非外以见分用外故亦不得缘 若尔内心应非外果 此义如量义准可知

如是四分至自证分故

述曰解四分中自下第四解立一先以义摄次引颂成后总指例如集量颂或摄为三果体一故摄四入三

或摄为二至是能缘义

述曰如初所引厚严经颂能缘体一三摄为见摄论唯二亦摄入见 此言见者能缘境义通心心所非推求义推求义者唯惠能故

或摄为一至是故说唯心

述曰如第十卷楞伽经说此颂意言外境无故唯有一心由执著故似外境转 定无外境许有自心不离心故总名一识心所与心相应色法心之所变真如识之实性四分识义用分此上四类各一別义又皆不离识故并名唯 无漏种子但具一义谓不离识故说名唯 颂旧云虚妄取自心是故心现外法无可见是故说唯心

如是处处说唯一心

述曰此指例也诸师因此执诸有情唯有一识此义非也至下当知今此即是例十地等一心之文三界唯尔心离一心外无別法故

此一心言亦摄心所

述曰此颂非唯一心如境更无异物亦有心所如言王者亦摄臣故

故识行相至识之见分

述曰自下辨行相中大文第三总结 故识行相即是了別却结颂中了一字也此了別体即是第八识之见分归本所明 然安惠立唯一分 难陀立二分 陈那立三分 护法立四分 今此论文护法菩萨依四教理说四差別俱依他性非安惠等诸师知见 此四分相望为所缘各为自证及行相者所缘可知逐难说者第四名行相第三名所缘亦名自体能缘自体故不可以见分为自体不缘第四故 如第三为行相第二名所缘第四名自体能缘第三以能缘法为自体故 又第三分为行相缘第四时第四为所缘所缘即自体如四缘第三返覆理齐故 第三为自体见分为行相相分为所缘如前已辨又难云第二量非量余之二分是现量第二染非染余之二分定非染 又量非量殊舍应异又见分解非解余二定皆解余一切法准难可知 又心若自缘即有因果能所作能所成能所引能所生能所属能所缚能所相能所觉无差別过失 亦不应言二缘生识三和合生识识亦生识故 亦不应立有邪见心以邪见心自知邪故 亦不应言恶心遍体皆是不善以自知心是不善故此为正智非邪恶故 其四念住亦应无別以身等念住即法念住等故 又四谛智应无差別以苦智等即成道智等故 又宿住智亦应不成知现在故他心智亦尔以自知故 又若知他如知自者知他应是邪谓他为自故知自如他反难亦尔 又用二故体应非一如灯自照其喻不成喻无能缘等心有能缘等故即有因法自相相违喻所立不成过 又灯若性照更何须照若非明者应非能照体应是暗 诸如是等种种妨难更应思择次第解之 然佛地第三有解灯照难余难无解然他界无为无漏缘等依见分说非自证分又以坚执名非量非比非亲证名非量自证于境虽是邪见亲证自体故不作邪正等解故前诸难理皆不成如五识中贪嗔等惑虽染仍现量由他引故成染亲得故现量摄 于四分中八识三惠三量因果诸门分別皆如別章

上来已广解行相讫下广所缘 于中有三初外境次内境后料简 初中有二初总解释后诸师说

所言处者至及所造色

述曰此义意言由自种子为因缘故本识变为器世间相唯外非情此即能造及所造色在外处故言外大种非心外法且诸种子总有二种一是共相二不共相人为共相多人所感故虽知人人所变各別名为唯识然有相似共受用义说名共相实非自变他能用之若能用者此即名缘心外法故然我此物为增上缘令多人可共受用名共相如山河等不共相者若唯识理唯自心变名不共物一切皆是他变是他物自不能用亦名不共相然今但约自身能用他不得用名为不共如奴婢等 然依诸教不共中总分为四且如瑜伽六十六卷共中有二 一共中共如山河等非唯一趣用他趣不能用 二共中不共如己田及鬼等所见猛火等物人见为水余趣余人不能用故余房衣等准此可知如下广解有根身处 不共相中亦有二种 一不共中不共如眼等根唯自识依用非他依用故 二不共中共如自扶根尘他亦受用故根即不尔下文难言虽亦变他根自识不能依他根故由此但名不共中不共今据正义不取五根为不共中共既有此四即至下文一一配属 此中处言共相种者即共中共问曰且如色中形影假法第八缘不 答曰不缘如所造触若缘但缘本实物即触处中第八所变唯能造非所造以无体故但缘著彼俱有四大故此由四大实不造触处以果假故但有造五根四尘四大缘长等时并缘青等更不別缘离青等外別有长等非如意识別得缘假此无別体不可缘故盆亦尔即是若变为大小时但随彼青等大小而缘非別有长等若从本实说亦得缘长等由此触处亦应作是说然所造触是四大种分位差別缘所造时即缘四大假依实故如长等同

虽诸有情至各遍以一

述曰此释共果同在一处不相障碍谓外器相如小宗中众多灯明共在一室各各遍一一自別而相相似处所无异 此如何知各各別也 一灯去时其光尚遍若共为一是则应将一灯去已余明不遍又相涉入不相隔碍故见似一置多灯已人影多故 问曰若尔且如一人心上木更互相隔以是障碍有对法故何故众多各变山河及大地等不相障隔同在一处 答由业相似不相似故亦由自心碍不碍故五十四说诸有对法同处一处而非无对者由随顺转相须生故又由如是种类之业增上所感一切色者一切色根共受用故乃至广说

彼虽说四尘等与此相似如山河等业众人并相似及心于上共用无碍故不相障一心上木等所感业各別及心受用自有碍故遂令相隔 问曰若尔多人共感木等何故亦互相碍 答彼不碍他心上者但碍自如心上灯明百千不碍与明相违无始于中有碍不碍故此义应思

谁异熟识变为此相

述曰下诸师说初问后答此为问也虽知处所本识所缘谁异熟识变为此相问能变者瑜伽等说于外器皆无差別于上界等为是谁缘故今问也为凡为圣为此趣为他趣为自界为他界为自地为他地为唯自变为他亦变

自下护法菩萨假叙三计初同月藏

有义一切至共所起故

述曰此言一切即通凡圣五趣有情自他界地己及外身何以知者契经说故即立世经

第二破云

有义若尔至此杂秽土

述曰护法菩萨假为別义难破月藏无別师说诸佛菩萨若化变为我所不讳若实变为即违理杂秽种子久已亡故螺髻梵王等亦是此类举佛菩萨且论胜者

诸异生等至诸净妙土

述曰此中言等等取二乘诸小菩萨他方者三千界外

此界者此娑诃界彼应实变为他方自界诸净妙土若佛菩萨神力所加变化所作我亦无遮且论实故 然净妙土有別他方如极乐等亦在此界灵鹫山等有漏净土外法异生亦不应变不能用故

又诸圣者至复何所用

述曰诸圣生上必不下生变为下土亦何所用以本变土本为身用定不能用变之何为此中且举圣生无色就显处说色界异地类此亦然

是故现居至变为此界

述曰此述正义由此定应现身所居及当生者本识变为现所居界及当生界 当生界者一云次生者变远者不变二云可应生者变随其凡圣可生者变由此即无成劫之时先器成过 以上界有情当生者变故 既尔无色当生下时亦变为下何故瑜伽论五十一云彼识不缘下外器相 彼约不定境亦不相违谓缘种子即是定境缘外器等此即不定以无色圣者不缘器故不生下故 问圣定不生无间之处应不变为彼所居处长寿天亦尔 答此问言即现所居地界故得

若尔何故说一切言

经依小分至皆共变故

述曰此会经文如言一切人共见此物非他方界亦能见之约小分故业不同者即不变故 若作是说劫将坏时既无现居当生者故是不尽理此似月藏义非实月藏计似为有救狭于月藏

第三破之

有义若尔至变为此界

述曰若如前言现所居者变为土者器将坏时无现当生此土谁变即有坏器不变之过 现他欲界变为故者何故但言现所居者而不说言一切欲界同此界变又成器时他方三禅等有情当生亦有感得何故但言此界有情当生者变此便无用由汝前说现所居言一三千界成坏同者故我今破

又诸异生至此复何用

述曰谓诸异生生无色界预变无用现无身故生有顶天寿八万劫不妨欲界数度成变之何用

设有色身至亦何所益

述曰设纵汝宗如大众部无色有色身及身生有色上地既变无益麁细悬隔不相依持如梵王下別变为地此异地身不能受用故变无用

然所变土至便变为彼

述曰变本为身身不能用变之无益故若于身可有持用便变为彼

由是设生至变为此土

述曰下述正义同现居身他三千界所依之处说名当地彼当地一切有情皆能变之非唯是一三千界变亦非异地当生者变欲界欲界同及至上亦尔

故器世间至而亦现有

述曰由自地变无过失故器世坏成而亦现有 若尔圣者于梵宫自地及地狱自地若诸异生他三千界欲界等中自地无用不能持身变之何益

今此义言现虽无用身若往彼可得持身故须变作非谓现身即令得持用言可持用故且如圣者设往地狱中岂亦不得依彼而住异生设往他方欲界亦得持身以业同故以麁细等不是悬隔

若尔如人见水鬼见于火其火外器人何故不见而名共变耶答此文言

此说一切至所见异故

述曰即当自界一切有情可共受用说名为共共中共也若別受用随与多小有情同变说名为共共中不共以人鬼等所见异故如大梵变及孤地狱随诸有情多小变之非谓一切 问何故经说一切共变 答对法第五说此显生无色有未离欲业种随故无现行也 亦非一切一切

上解处讫次简执受执受有二先解种子

诸种子者至故是所缘

述曰谓即三性有漏种子俱是所缘此识性摄故 谓性者体也体即本识种子是用如前已说诸法体用理应尔故用是体摄 又言性者谓是性类其并有漏以类同故不相违背得为所缘 又性者性也若住本识同无记性故能缘之然是识之相分所摄如前已说若据前缘器中三说若言缘种是相分者第三师正义也无色界本识唯缘内种故不缘器等若据前二师义无色亦但约缘种说以无身故实亦缘器今非彼义不可用之无色缘种亦有解云即为自体分见分缘器故彼据自体分故言唯缘种 前师问种是识自体即为相分缘真如即自证亦应相分缘答彼识性故此非识性识上功能为相分缘不同如也设佛见分缘于自证作影像缘不尔便无四分之义故下第八唯除见分非相所缘许见分亦缘自证分等但不亲证影变亦得

难此解云有漏种子依自体分识即缘之无漏之种亦依自体识为缘不

无漏法种至故非所缘

述曰对治识故体性异故不相顺故故非所缘四分之中依自体分非即是识自体分收性相乖故 若尔本识既不变缘何名唯识

虽非所缘至不违唯识

述曰由不离识故言唯识此意即是非离识外別有实物故名唯识如真如性识虽不变离识外无故名唯识唯识但遮心外法故 若尔心所亦不离应名唯识 此亦不然心所不依识之自体別有行相不可例同然识相应亦不离识故并唯识 问有漏种中有三界种如在欲界上界善等种不离于识体即名无记性体不离于识应名欲界系此义应思 答不然系据缚义即法体上差別义故三界系別然性即是体类义故同无记性仍未了知此中三性种随识皆无记亦应烦恼种随识非烦恼如是一切皆如理思 问大乘所缘本是心变随心何系地境亦随之故如在欲界命终生上此润生爱是上界系依欲界身缘欲界身仍相分中所变相分是上界系随见心说第七缘第八相分亦然何故不如此中缘种境是异界系心是异界系 答曰不例如本识缘异地身异地器异地身者在下界起他界地天眼耳等此岂非是缘异地身异地器者如缘于彼无色诸天泪下如雨此非菩萨生彼化作圣说菩萨不生彼故乃是信有第八教生彼入灭定此是利根亦缘下地即利根不还阿罗汉等又下菩萨等入彼界定所变生色此并得缘故同种子相见地別此同前难何劳为证 此若不尔七识缘境下文但据由分別心不是定有实用故变本识必有实用故变他界地身相得別系七识不尔故系随相若不尔者本识亦但随心变境即天眼耳无识持故应名烂坏应非有情若一身中起二界身俱是实有第八不持非此身摄即众生界有增减过第十卷云三性杂生故相见分不必同性如二禅以上起初禅眼身识缘上地色此亦相见別地所系 问第七识缘但分別有无实用者即五识色等应无质碍 此中问答不缘识中自当分別 难一师云若本识所变皆有实用变他根等应为识依有实用故如自眼根应设功劳他之实根心外法故所变之根便无实用若亦为他依便缘心外法此缘他法但似彼根非实有用若变自法即实有用 问如变他色等似他色等言有用变他身根等似他根等应有实用 答此亦为例变似他色等实非他有用变似他根等亦非他有用 若尔变似他色等于己实有用变似他根时于己有何用于己有实用应为自识依有实用故如变自根此应思度 若为自受用变似他根他根于己亦名有用此义不然岂于他根己能受用以无用故不变他根故知下文第二说胜于不缘心等由此即无妨

二执受中上解种子讫次解有根身

有根身者至及所造色

述曰身者总名身中有根名有根身 此中所言不共相种若如前说不共中不共如即自根不共中共如在身色等今此具二 然依中边下一师说亦变他根即根亦是不共中共如色等故 今此不然变根不似他实根故若变色等似他色故

有共相种至受用他义

述曰不共中共名共相种由受用他故变他身即前不共今名为共此即最初总说本识于他亦变不论根于中差別

此中有义亦变似根

述曰非唯似尘亦似根故

以何为证

辨中边说至五根现故

述曰既言亦似他根故许变也此有何义若言受用不用他根又本识变皆有实用若许变根全无实用非他依故变何用者此亦不然为欲受用他身依处故变他根由根若无时依处亦无故如色界系鼻舌依处根若无者依处亦无不尔彼界应无二根唯有依处庄严身故由为受用亦变似根又本识变皆有实用此不能生识故不能变者理亦不然色界鼻舌根虽不能生识本识亦变故生盲等亦尔故知本识定变他根然无实根用非他识依故此即安惠等诸大论师解 然即彼论旧本第四颂言及识本识生似彼此不应尔岂复本识亦起我也亦缘心乎 今正翻云识生变似义有情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 识者八识 生变似义即是五尘义之言境以依他法似实有故 变似有情即是五根众生数法 情即根是名萨埵故 变似我者末那缘变 及了者六识缘之即第八缘尘根二色第七缘我六识缘六尘所了法义 旧论长行义与此同彼颂翻错译师意存一意识义彼颂长行自违返故今此论引彼长行文彼论但言似自他身五根而现为是谁缘不定说言第八能缘自他根故

有义唯能至非所用故

述曰此护法菩萨等解唯变他根依处他根于己都无用故若无用亦变何不变七识无缘虑用而得缘故

若尔彼说自他根现文如何通

似自他身至各自变义

述曰彼说自他阿赖耶识各自变为根非自变他根一则无用不变他根二由彼论不定说言自身本识变他根故不可为证又色界化生根无处可无欲界不尔又彼色界不变根者依处便丑如木人鼻由善业殊胜所感依处极甚光净故要假根相扶依处方好此则不尔故不为例 若尔欲界亦有感得他殊妙身而受用之何不变根扶助依处令其光洁 此理不然色界诸根自识所变令则变他何以为例又彼色界只是无识识若依根根则有用今欲界者若变为根殊无实用非自他识之所依故殊不相例是义应思

何以得知变他依处

故生他地至犹见相续

述曰若生他地或上或下或入无余彼余尸骸犹见相续不尔应无余尸骸义以不能变他依处故由此故知变他依处 如生色界鼻舌二根如何会释 身为自情变无根依亦无他尘非己情何必须根有此理应思

虽知根处各变自他然他地者亦得缘不

前来且说至界地差別

述曰自下第三即总料简 于中有二初简前未尽显所未明后略说此识以下总束以前义门分別上来所说界地差別唯缘自地以随识系能受用故

若定等力至则不决定

述曰言定等者等取通力或借识起或大愿力或法威力此通诸识有五种力若第八变唯有定通

或总四力 大愿即法力更无別能故 通力所变其事云何 变异地身者如除如来得有漏通者身在下界地起上天眼及大扶根尘时第八识缘彼为境即自通力缘异地身 身者通名非谓身根此有几处谓眼或亦有声无文別说起身根者又无用故亦无上地起下天眼以无用故亦无文故下欣上可起上上厌下不起下 通力所变余地器者如以通力马胜比丘上入色界见梵王等第八识缘彼身中扶根大等亦由通力色界诸天佛前听法令此界生见彼身等能见之者虽未得通色界天等以通力故变为色身令彼得见下界见者名由通力 上地见下佛放豪光至色究竟令此悉见类亦应然 又大菩萨以神通力变为五境令余地生得见变者可得五尘虽第八变其定之力不见第八能变异地之内身文不由定力引他地身下界起故 无色界无通佛边听法令他得见但是定力亦非是身以无根故 或亦名身有积聚故

八地以去及在佛身定无差一念俱起变为身者理即不遮其定通力 若作此解如上界天见下三灾身在下界以上天眼等见彼地色等岂第八亦缘耶彼既不缘故知马胜往色界处何必此第八即缘彼色等 若相离者虽见其色而第八不缘若近处者何妨第八亦变由此故知天眼耳境非必有本质 此义应思违下论文 五识疎所缘缘必有之文应更思审如枢要说 余地器者即法处实色瑜伽五十四云法处所摄胜定果色彼果彼境是实物有定心所缘名境懃求起故即名为果即通有漏及与无漏此谓圣者得威德定变为此色饶益有情 然第八识 一唯缘有漏不缘无漏如种子故虽缘无漏遂不相似体仍有漏非如有漏形状相似 又解以初禅眼耳识见上地色等不异系故由此三识所知必同初禅系此义应思 又解异地系因缘变有用故 二此在色界亦通无色无色圣者亦雨泪故 三唯变色触亦变余尘此通五尘三十七说通能变为色味触又净土中变五尘故五十三说无色界定色能变一切故五十四说胜定果色唯有显色等相以彼香等生因阙故又无用故此约色界异生及无色界波罗蜜多声闻唯能起色不能起香以无加行心因別起亦不能令自他有用故若十地菩萨及色界波罗蜜声闻即许起之故华严等云闻无色界宫殿之香法华云光音及遍净初生及退没闻香悉能知即菩萨等入彼定变 四为唯造色亦变大种如对法第一卷疏末解应广如彼五十四解 五然与定力何差別二乘异生若为嬉戏通果无记即变化心可说与彼定境为异一根本境一解脱境一善心境一无记境故成差別若八地已去菩萨定之与通此亦何异通力由先加行思惟方乃得生故心引起变化事等定力但是任运生故故二別也或是根本及果所变故成別也此定及通义分为別在佛无別故皆通变及化通可引起根之与尘定即不尔唯起于尘 六又依神通变根等不九十八说不变四事一根二心三心所四业果设复变作似而非真如下第十自有二解

由定力变异身器者谓即瑜伽五十四说无色天变身万亿共立毛端是平等心无色既无通即唯是定力色界亦说有亦令互相见故变异地身 及器者华严经云菩萨鼻根闻无色界宫殿之香 阿含经云舍利弗入涅槃时无色天空中泪下如春细雨 波阇波提入涅槃时无色天佛边侧立及实色中定境者是 色无色天皆由通力现身境等此有何过 以瑜伽论但说通依静虑无色现色但定所生以惠不均故无通也无色界变色已如前辨应如瑜伽五十四等及佛地解

所变境身为相续为间断

所变身器至系發起故

述曰内身多续少分间断由有生一念即便命终故或如蜉蝣等生已即死故若变外器多分长时瑜伽第三说外器定一劫若变内身即随寿故多分相续光多暂时少有相续故 等者等取华色华香等何以然者由击發故声等方生缘力尽时彼即不续 有法师云第八不缘声以间断故如心心所断故亦不缘 若作此说亦应不缘等流色等以间断故如电光等第七末那既恒相续何故不缘 问曰若尔第八恒相续如何缘断法 答如镜恒时明境至方影起第八任运起有境便即缘此复何妨

略说此识至所现实色

述曰总略说缘第二段也 于中有三第一依处分者十色处中五尘通外内五根唯内唯缘实境第八亦缘法处实色谓威德定所行境色如瑜伽论五十四卷彼极分別应如彼会 言随者是摄义即是法处摄色之异名也 种子何处摄随何处摄 虽唯意缘以与现行实法不定异故随现行摄此中有难如理应思 问曰本识岂不缘极略等四色 答曰以假故不缘如不相应法 问曰彼何以假 无实体故如对法第一五十四等极略极逈但是第六意识分折为极微故第八不缘受所引色中若定道共色即此不缘唯以现行思为体故別解表业此亦不缘以亦思故无表色可尔是思种故既缘诸种故得缘之 若尔如二无心定等皆依种立应亦得缘 由此即是心等种上差別功能但缘种体不缘別能即不缘者无表亦尔是思种上差別功能亦是防色之別能故故知如彼亦不得缘 遍计所起色若说唯是镜像水月此亦不缘唯第六识遍计起故若唯意缘通根尘者亦此中摄故第八所缘诸根尘等以总从別以暗从明皆本处摄故说不缘遍计所起之色又定所生色中如十一切处观亦此中摄第八缘不 答曰不缘假想色故故此论文但缘实色不缘假故第八所缘必有用故彼无实用第八不缘 然诸法体一者有法二者无法上二法中第八何故不缘无法此任运缘非分別故无筹度故后得智等有筹度故诸六识等有分別故由此故知第八识体不缘我也第八识变变必有用故不缘无无无用故故不缘我等以无体用故 于有法中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何故此识不缘无为 若实无为因未证故若假无为无体用故皆不得缘于有为中色心所不相应行如前已辨缘实非假等

何故不缘心心所法不相应行故外人问

何故此识至为所缘耶

述曰等即等取不相应行及诸无为无法为问

有漏识变至势力故变

述曰第二癈立也因缘生者谓由先业及名言实种即要有力唯任运心非由作意其心乃生即五八识随其增上异熟因为缘名言种为因故变于境八俱五数即无胜力设任运生境无实用因缘变法必有实体非横计故非无用故

二随分別势力故变

述曰谓作意生心是筹度心即六七识随自分別作意生故由此六七缘无等时影像相分无有实体未必有用亦非由说分別故变境体定无亦缘有故 或初通五八全及第六少分后第七全通第六少分此解顺论有用等文

初必有用后但为境

述曰初随因缘变必有实体用即五八等所变之境后随分別变但能为境非必有体用即七识等 今正明第八不缘心等义兼五识等不缘心等总谈心等缘境道理 又解初唯第八异熟主故所熏处故能持种故变必有用后余七识所变色触等皆无实用似本质用如镜中火 既尔五识应一向缘假青等应非实 问若随因缘变必有用第八识俱触等五法境应有用 答非报主故非自在故顺第二解由此复言随因缘者此是何义随任运义随种子义顺第一解第八五数第六识等中报心所缘非必有用以此见分虽任运生不随实体种子因缘变境相故但是影像种子所生如彼眼根等无见用故不能發生眼等识故 问触等所变根无见用故非因变触等所变色非因变故无碍用五识所变为例亦尔 答理齐亦无碍用七识所变并无用故此依第二解此二义护法等菩萨解 若瑜伽释家亦有许触等与识同实变即不违此文然违成业多种共生一芽之失前解为胜顺下第三卷等文 又解因缘者是诸法真实有用种子若用此种子故生诸法心缘变之变必有用以能生者实因缘故其八俱五数所变之相非实种生但假种起故但为境分別变摄 分別变者心所之总名随心心所之势力故变不从真实有用因缘种子所生彼但为境无漏亦尔非必有用随其所应五识相应心心所及第八识体五俱意识或定心所缘有实种生者皆因缘变余无实用但名似色心等名随分別势力故变此解为正无诸妨难由能缘心任运有力彼所变相从实种生名因缘变若能缘心不任运起虽任运起而无胜力所变之相非实种生名分別变初必有用无无用者后但为境当情现故非必有用若论依他假因缘起亦是有用非是如色有碍等用称其自相名为有用若第六报心五识俱者亦随因缘变其境或有用 问前所说若随分別变但为境定心及五识所变之境应全无用 答随彼实体种子因生故境有用由此故言随分別者此是何义随加行义分別变者诸心心所强筹度义定心及五识有虽加行生不皆强筹度故变必有用然一念心得成二种如定心缘十八界返显八俱具有二变性境不随心因缘变摄独影带质皆分別变

异熟识变至必有实

述曰显变色等从实种生故所变法必有体用

若变心等至不能缘故

述曰相分心心所如化心等故不缘之缘便无用深密经说诸变化心无自依心有依他心 佛地论第六卷此第十亦云无自缘虑实体之心有随见分所变相分似虑之心如镜中火乃至广说

问若尔何故心心所法从第八生既不能变不须生故

须彼实用別从此生

述曰须七识等受用于境从第八生非不缘故即不令起如无漏心亦从起故

若有实体第八即缘无为有体应第八缘

变无为等亦无实用

述曰若第八缘实无为者无为无用此未证故若似无为非实无为故不变也论说等言又无为中有等字故亦辨假法不相应行即前答心及心所法今解无为不相应行亦无有过此解是本故前问中何故此识不能变似心心所等既言等者故取假法及与无为

故异熟识不缘心等

述曰此总结也 问若有漏识因缘有相分別之相未必体有至无漏位无分別故应不缘无因缘生故皆应缘实

至无漏位至亦现彼影

述曰于无漏位胜惠相应虽无筹度取相分別而澄净故非如有漏体是滓浊今设无用亦现彼影即缘于无及心等影无为影等以亲证故知无是无故缘无等

不尔诸佛应非遍智

述曰不知无故非遍智也由佛第八现诸法影名一切智是遍知故 若尔诸佛大圆镜智亦应缘自相应心所是遍智故 许亦无失卷初但遮上座法蜜亲为所缘不遮疎故 若尔应成心心所法不同所缘自体见分不自缘故 此亦不尔自自证分与他见分同一缘故亦无有失 又解相应心所虽不相缘亦无有失自证缘见成遍智故见分取于相应心故法皆尽故自证复能缘见分故但约见分同一所缘不说自证斯有何过

故有漏位至及有漏种

述曰此第八识不能具缘十八界故故有漏位与无漏殊境有宽狭胜劣其六七识非必有用即现比二量是有用心可应分別

在欲色界至缘有漏种

述曰第三明三界境別如护月等于无色界亦变器身此中但有护法正义总结于前三界缘也

厌离色故至此色为境

述曰无色无色厌离色故无业果故若定果色亦得缘之如前已辨于理无违即此中文若定通力同界同地异界异地缘一切处五十三云无色界定于一切色得自在故

自下第二解不可知有二初解不可知后问答辨论

不可知者至难可了知

述曰谓前颂说不可知言第一见分行相难可了知

或此所缘至名不可知

述曰此中第二相分难知内执受境即有漏种及有根身微细难知非执受境外器世界量大难知总第二段如瑜伽论五十一说于欲界中缘狭小境 此中谓约身器为小色界广大亦约身器初禅器等小千界故身大可知空识无边处缘无量执受境即约种子生现行识时作此行解故缘此无量行解之种名缘无量所执受境无所有处等准此应知 既缘种上差別功能故知亦缘二无心定 此理不然所言缘者从果为名非缘此种子无量行解故不缘无心定等如前已说

云何是识至行相难知

述曰谓外问言即经部等萨婆多等既行难知应非是识此行相言但言见分

如灭定中至应信为有

述曰此举喻答此答经部彼末计许灭定有心故以例答如灭定中不离身识行亦难知 应信第八识恒体有此答上座及末经部有细意识于此可然

萨婆多等定中无识如隔日疟答萨婆多彼不许灭定有识故以理答之

然必应许至如有心时

述曰比量如文

无想等位应知亦尔

述曰此亦所立同二计宗各解不同无不定过 此中亦有无心闷绝睡眠等位唯自所许 或皆等中 此等有识下自广成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三(本)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三(末)

论第三卷

若解本识十门义中上来合二段已解五门讫 自下第三辨第六义心所相应门 于中有五一问起论端二举颂正答三释常字显五相应所在位次四別释五所体性作用五释颂中相应之义 或分为二一问二答 答中有二初举颂后广释 广释中有三初释常字五相应位二別解五所三解相应义

此识与几心所相应

述曰此初问也

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

述曰此举颂答即第二句相应之言亦通五受下释家解

阿赖耶识至心所相应

述曰此释本颂相应位次即解常字第三段也 谓此本识三位名中举初狭名释识宽体故从无始来乃至未转即除成佛余一切位此说自体三位通二恒与此五心所相应

以是遍行心所摄故

述曰以此五种体是遍行心所摄故决定相应虽复不增亦不可减定俱生灭名遍行故 此在因位故亦不与余法相应此下论中自当解释虽复藏识二乘能断断已亦但五数相应故至转位诸心所俱

触谓三和至所依为业

述曰自下第四別解五所于中有二初別解五体性作业次总释此得与识俱 別解各有二初总次別 总中体业二种不同显扬论等文并同此即出体显业

谓根境识至故名三和

述曰次下別解有二初广前故破他 正三和体谓根体异名三不相乖返更相交涉名为随顺如识不生根境或起名为乖返又如耳根眼识香境三法乖返不名三和若相顺者三必俱生既不相违故名随顺根可为依境可为取识二所生可依于根而取于境如此交涉名三和体

下解于触由二义故亦名三和

触依彼生至故说为彼

述曰即由二义触名三和 一依彼生 彼即根等是触之因依三和故亦名三和故圣教言三和生触对法亦云依三和合 二令彼合 彼亦根等即触之果谓触能令根等三法合为依所生了別此三和合由触故然故说触能和合三法由此二义触名三和非一触体可名三故从触之因及所和果说触为彼三和合也 问境在未来根住过去识居现在触如何和 答令相随顺为依为取为二所生即名三和 岂是合三令住一处方名三和 或依增上根说三和非等无间触名三和于理无失识三常现在世无一根境住于他世来二世非实有故 问境在未来触在现在如何说触是彼果耶 答谁言所生即是彼果未来诸法为现取时但能为境顺生心等故现识触名境所生非要所生即是彼果 又彼境界体唯现在似于去来触虽所生亦名为果

上来解总触谓三和 自下释前分別变异

三和合位至说名变异

述曰初解变异后释分別 谓根识三和合位除未合时故言和位此三之上皆有顺生一切心所功能作用名为变异谓此三法居种子时及未合前皆无顺生心所作用于三合位功能乃生既与前珠说名变异变异即是三体上用

正解变异体即三法次解分別

触似彼起故名分別

述曰分別之用是触功能谓触之上有似前三顺生心所变异用功能说名分別 分別即是领似异名如子似父名分別父 此意总显根等三法有能顺起心所功能名为变异此触亦有顺生心所功能作用领似彼三是故名为分別变异 问三和之上有功能顺生于触名变异触既似彼有功能亦自顺生名分別 设尔何失 若自顺生名分別应说触触以为缘如顺生受有功能说触用名分別故若自不顺名为分別何故似生受等非似生于触耶 答触不似彼生触功能不自生故如受等法不能生余即无领似例触应尔又分限故谓根及境能生于识亦能生余二种功能识但生余无自生用例触应尔触不似彼生识及触二种功能无势分故若约见自证分相生亦有似义又如受领触不领作意等 问若似三功能名分別变异何故集论第一等云于根变异分別为体为答此问故次说云

根变异力至根之变异

述曰下会相违谓三和位引触起时根变异力胜余二种故集论等但说分別根之变异不说分別识境变异 今言等者等取杂集 复言之第六转者显变异是根体之用对法论中以根用胜但分別根仍不分別根功能尽唯能领似顺生三受所有功能以受是触近所生故辨中边论第一卷云触能分別根识三顺三受故 分別生三受同对法文分別根识稍宽对法皆有顺生三受相故此中通取似一切能最为尽理 又彼论中言分別者是分別义根等有能生三受分位触能分別令三位珠分三位別故名分別今此解好 问何故三和唯根独胜 答一由主故有珠胜能名之为主二由近故能近生心及心所也三由遍故不唯生心所亦能生心故四由续故常相续识不尔故境体虽能生心心所以非主故又非近故偏阙二义不名为胜心虽是主近生心所不能生心不自生故非遍也遍一义故非胜识皆不续识有境生故俱阙续义非得胜名唯根独胜

问触之功能如前可解岂不能与心等同缘唯此分量名为触耶

和合一切至是触自性

述曰更有余能非触尔所谓触亦能和合一切心心所法不令离散各別行相同趣一境是触自性设无触者其心心所各各离散不能同缘今不散时皆触功力

说自性已触业如何前解功能虽即是业举业显体故非业门

既似顺起至所依为业

述曰即此触数既似三和有能顺生心所作用即能生起余心所法故以受等所依为业受等心所皆依此生若无生能非所依故

何以知者

起尽经说至触为缘故

述曰经明生灭名起尽经从彼所明以立经号若触但能生受非余者应余二蕴不以触为依无心起时无诸心所故诸心所皆触为依

由斯故说至和合而生

述曰由前理教契经复说触受等因二四和合而生 如经所说眼色为缘能生眼识说识依根境二法和合生经虽复言作意力故识乃得生此辨所依故今不说彼能警心依心而有非心依故此不说之 问触依三和生名分別变异识依二合生名分別根境 答准于触理亦可然又是主故不同于触二解并得契经复说三和故触说触依根识三和合生起尽经说受等皆以触为缘故即是受等依根触四法和合生 问若无自证可说心是二和合生既有自证心亦依心心体亦是三和合生 答今依见分別体者说同体为依非此所说若亦说者如次复以三五和合生心所法各自依故此说亲现依不说疎种子若说疎依及种子者法则有多 问若诸心所皆依触生何故瑜伽第三及五十五说以受思所依为业不说所余心所法

瑜伽但说至举此摄余

述曰由此思体为主胜故 一者思是行蕴主故集论初说云何行蕴谓六思身 彼自释言为导首故 二者思能造诸业胜举思摄余法非但独取思故诸心所皆依触生

问曰若尔何故集论显扬第一五蕴等云受依为业

集论等说至近而胜故

述曰此即总举唯受所由

何者为近复是胜耶

谓触所取至引發胜故

述曰触之所取可意不可意及俱相违相与受所取顺益损害及俱相违相极相隣近相隣近者是相似义即可意等相与顺益等相行相极相似故名为相隣如世有言此物彼物深极相似相似相隣体一名异此解即是约境相近 又触引發受胜余心所故触触苦等触时受受于苦等受三受分位触受相同此解即是行相相似故名为胜余不领此可意等相及苦等位故集论等不说作依 问触似三和名分別变异受似于触名分別触耶 答释此难至受当知

然今大乘同一切有部触体是实唯经部一师三和成触者难大乘曰说触是三和何得有实体为破彼计故次说云

然触自性是实非假

述曰此立宗也

六六法中心所性故

述曰自下三因此即初也俱舍第十正理等云谓六内处六外处六识身六爱身六触身六受身今取界身足论六六谓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 经部计爱亦是实有思分位故不同假触 破之量云触別有体六六法中心所性故如受爱等 若依俱舍六六法者彼计根境假非实故言心所意简前二如顺正理第十卷中广破经部

是食性故

述曰此第二因 又此触数定是实有四食性故如余三食 段食香触既许是实故以为喻四大触实故于理无违或应心所亦通于下简略便尽

能为缘故

述曰此第三因 又此触数定是实有缘起支中心所摄故如爱缘取

思分位故彼亦许实诸心所支皆是实有

若就他宗十二支中设但少实即得为喻彼全不许触少分实许少分实余假不成无异因故

如受等性非即三和

述曰言受等者等二因之喻及初喻中受等心所法或受可通初后二喻但等中喻即以三因破彼经部 非即三和亦得说为第二宗法此为宗法即无妨也 此中大乘触別有体非即三和 经部一师说三和成触触即三和是假非实 又一师说三和生触触非三和 一切有部触虽別有不能分別变异而生心心所等但以受等所依为业 三部不同

作意谓能至引心为业

述曰解第二文可知也 初略明体次广后破显扬等同 何名警心 如何警心 何位警心 起已方警更何须警先已起故 未起即警应警一切心能警作意亦未生故如何能警

谓此警觉至故名作意

述曰谓作意等并未生位其作意种义警应生心之种曰可起趣境非警一切心之种子彼未逢缘不定生故 作意警心有二功力一者令心未起正起二者令心起已趣境故言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正理师说作意之用在未来起此在种子义势亦同由作动意立作意名作意种子能警心种此解依文 或现作意与识同时义说警彼应生心种令起趣境理亦无违起已方警警理难见故论不许 问作意警于心种位言能警触等生心所现位不能生 于此难中应设功力种子之位未有三种不和之义亦无心心所合不同触境故触唯说现行有用 问心种能生现作意警方生心所无能警种应不生现 答由作意警心所方生理与心齐何得为难

问既尔应说

虽此亦能至俱说引心

述曰即是作意遍能警觉但说心者为是主故 问心等自能生作意警方起作意无能警应种不能生 答曰受等三和生更说由触起触不由触起自体应不生 问此质不定为如触数无能生触为如生等复有能生 于此难中复应思择

然顺正理第十一卷解作意云谓能令心回趣异境但住此境行相微隐故今叙云

有说令心回趣异境

述曰此叙彼计下破之云此应非遍行住此境无故彼名大地法亦遍行义故若相微隐由何知有

瑜伽第三谓心回转然约显相处说非为尽理不同彼执得为尽理

集论初说于所缘境持心令住故论叙言

或于一境持心令住

述曰此叙彼计集论文意亦非尽理下破之云不异定故定行相亦能持心住境故此师亦可应非遍行若散乱心行相无故

彼俱非理至不异定故

述曰应非遍行故破正理师 应不异定故破杂集论师 已如前说由杂集师不解集论约此行相以为真理故今破之 然救初云且约新起异缘胜说非非遍行救第二云据修中行定胜作意说故与定別 此亦不然义不具故既说行相应尽理明理既不周故如论破与萨婆多別如俱舍第四 问何故百法等作意为初此论中所明触为先说 答和合三法摄心心所令同取境是触胜能警心心所令皆能起作意胜力此约和合触乃先明彼论约警作意初说各据一门不相违也

受谓领纳至起爱为业

述曰解第三数初辨自义后破外执业可知

能起合离非二欲故

述曰解起爱为业谓于乐受未得希合已得复有不乖离欲于苦未得有不合欲已得之中有乖离欲欲者欣求即通三性此业可通有漏无漏今唯依无明触所生受故此唯是爱依染分说如缘起中受缘爱故有漏受能为爱之缘故 此释一切染爱作业非第八识不生爱故 又第八俱受疎起六识中爱义亦无妨受善恶境起诸爱故如想起言疎亦起故 欲非遍行不决定起故受业用非是遍理此五数中唯受想业约胜能说余之三业乃是遍能

然大乘中虽领于触约领境胜以立受体 故萨婆多亦领于境及同时触故俱舍说受领随触 正理论师有二种受评取领触是受自性 故论破之

有作是说至谓领俱触

述曰初叙彼计领所缘境名境界受领同时触名领自性触有苦受皆能领故

彼师评云

唯自性受至共余相故

述曰唯自性受是受自相余心所法不能领触无是相故若境界受通余心心所以彼皆能领境界相故

初叙计讫二论主破云

彼说非理至俱生触故

述曰今应问彼如何说受能领俱触受定不缘俱生触故不可说缘而受名领触缘相应法如前已破又违汝宗若触前受后后受领前触既不缘前触如何名为领或应触受一念不俱

三彼复救言受领触者似俱时触说名为领非缘名领四论主难

若似触生名领触者

述曰此牒彼计

似因之果应皆受性

述曰正难于彼如果谷子似因粟故等流果等应皆受性以似因故犹如于受谓有果法不似于因如粟茎等言果似因为简于彼或即因是果或似因之果复为简彼论说之言第六转摄此难体破彼返质云受领于触即缘俱生触领根等应缘根等 此不为例触不唯以领根为自相令心心所同触于境是触之用汝宗唯以领触为受自相何得不缘不说缘境之行相故

五彼若救言体是心所似俱因触说名为受粟等似因体非心所等流果法及余心所不似俱触互阙一义故皆非受何得以余例难同受故次第六论主复难

又既受因至何名自性

述曰触能生受即是受因既领于因可名因受名自性受于理岂成此难名破

次下第七彼复救言如王食邑非食土田土田所生诸禾稼等是王所食言食邑者从所依说以邑之体即土田故 受例亦然触如土田受如禾稼受是触果触是受因受能领触所生受体即自领义名自性受言领触者从所依说如言食邑食彼所生

若谓如王至名自性受

述曰此牒彼计

次下第八论主复非

理亦不然至不自证故

述曰若言自缘名领自性违汝自执不自证故彼计心等不能自缘故说自缘便违自失

故次第九彼复救曰言自领者非谓自缘不拾受自相名自性受故 故次第十论主复非

若不舍自性名自性受

述曰此牒彼计

应一切法皆是受自性

述曰正破彼执由一切法皆不舍离自体相故应皆名受设彼救言要心所法不舍自性方名为受余思想等应立受名若言要有所缘领触所生受之自体名自性受一一过难皆同前破

次第十一彼设难言受领于因不得名受触似三和应不名触 十二答曰此难不然触似三和复能令心等同触于境故別名为触汝今但执受能领似因触名受不依境界以立受名如何以受令触义同

故彼所说但诱婴儿

述曰此结非也理既非胜但诱婴儿非关智者此总结破

次第十三彼复问曰言自性受汝已广非境界既共余如何说受別 十四论主答

然境界受至不共余故

述曰此义如何能领顺俱非境相定属已者名境界受谓余心等但取所缘不谓定令境摄属己于顺违等行相浅近不摄为己有故皆不名受如多人共处傍有人言汝面是奴中有奴者摄为骂己余非奴者不摄属己故受亦然领于境界定属己故领境界名不通余法何劳虚搆取自性受 问受领于触应名分別设尔无失 如是所明前三心所乐大乘者应对余宗及余论文知其胜劣

想谓于境至名言为业

述曰体性可知业言施设者安立之异名建立發起者亦名施设

谓要安立至种种名言

述曰此中安立取像异名谓此是青非非青等作此分齐而取共相名为安立由取此像便起名言此是青等性类众多故名种种诸论说名为其想者从因而说说想为名从果而说如世人言汝想是何名是何等此业但是意俱之想余识俱想不起名故设疎起名亦无失者第八识想如何起名由此故知此业不遍

思谓令心至役心为业

述曰其义可知

谓能取境至令造善等

述曰谓瑜伽论第三卷说即此邪正俱相违行因相由思了別 谓邪正等行即身语业此行之因即善恶境由了此境相故思作诸业起善恶等事故言取境正因等相是思之业 问思令心作为亦令彼心所法作不若亦令心所法作何故不说若唯令心作何故不同作意亦令心所作 行相实同作意亦令心所造作以心胜故但说作心

此別解已次下总释俱

此五既是至决定相应

述曰释与五俱无心起时无随一故

其遍行相后当广释

述曰指遍行义及心所等缘总別相如第五卷自当广说

上来第四已解五所自下第五解前颂中相应二字此或通五数或通舍受二处皆得 准此初答文相应属五数

此触等五至故名相应

述曰五十五说由四等故说名相应谓事等处等时等所依等 事处相似名之为等依定一名之为等正与此同今约见分为行相影像相分为所缘自体名事 等者相似义体各唯一境相相似故所缘事皆名为等以触等五相托本识相生所缘既相似故名为等唯识为宗不约本质名为所缘亦非影像名为行相 时谓刹那定同一世 依谓依根俱有无间如下当辨不取种子以各別故即以四义解颂相应谓除行相

或虽不同亦兼取彼瑜伽论等第一卷说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以境相似故说名为同其实各別 此约实义名所缘等 彼约相同名同一所缘 又此约影像说为相分名所缘等相各別故 彼约本质说为所缘故名为同亦不违也下此论文许有二故如枢要中释此疑难 此中五义各有所简 时简前后 依简別识 行简依同其境各別 缘简別见 事简体多

虽具上义若事不等不名相应如五与意唯依事简 或但四义唯除行相以各別故一一应思非无所以

上来已解相应门讫自下解颂唯舍受言此第四段即是第七五受分別

此识行相至舍受相应

述曰此有二文初三复次等释唯舍俱后简不与余所相应之所以也 初中第一三复次释后解外难 三复次中一一有多所以 且初释中复有五义一极不明了是舍受相若苦乐受必明了故此中忧喜入苦乐中依三受门不言忧喜 二不能分別违顺境相取中容境是舍受相若是余受取顺违境故 三由微细若是余受行相必麁 四由一类若是余受必是易脱此行相定故成一类五相续而转若是余受必有间断此恒相续故唯舍受 若许明了行相可知便应不能摄益相续 若能分別违顺境相非真异熟真异熟者取境定故 若麁动者应如余心非异熟主显行相难知异余识也 若许易脱即善恶趣皆悉不能互摄彼种许是善识能持恶种与理相违摄论第三亦有此解 若有间断便非彼生亦不受熏已舍寿故性非坚故如余心等 由此五义必具有故便能受熏持种相续 又解此识极不明了简无惠念行相极明了故 不能分別违顺境相显唯舍受非苦乐俱及简不与善染等并 微细之缘简定及非异熟非异熟法相麁动故定深取所缘此任运细不深取故 一类之义简胜解数先不定境今印定时有胜解故 相续而转显无有欲今有希望方有欲起此相续故无有欲也 由此五义第二正显唯舍所由所余四缘因简別境等故唯与舍俱 虽有二解前解为胜显舍受俱不应于中简其別境等

又此相应至唯是舍受

述曰此第二复次显是异熟总业所招故唯舍

苦乐二受至非此相应

述曰显此不与苦乐二受相应所由如八证中最初执受五因之内任运生解如五十一对法第二说 异熟生等并如前释由六识中异熟生受待缘方起故今简之

又由此识至为自内我

述曰常者相续义 无转者一类义 我是一故此似我显第七识恒缘执我

若与苦乐至舍受相应

述曰显我不缘苦乐二受非一类故故唯舍俱生善恶趣余受转故第三复次也 由前三义故唯舍俱 勘诸经论唯初复次五义之中第四义解

上来依理解颂文讫自下依义释外妨难

若尔如何至恶业异熟

述曰萨婆多等为此难也彼部难云舍受寂静善业调顺可能招之如何逼迫业亦招寂静果此依彼宗故以为难

既许善业至此亦应然

述曰即返质答既许善业能招舍受此不善业类亦应然能招舍受

舍受不违至善恶俱招

述曰此显所由及同法喻舍受行相不违苦乐二种品故此质解也 舍受不违苦恶业不得招 舍受不违乐善业应不感 苦乐自相违恶之业不招于苦乐 舍受不违二何妨善恶并能招如无记法二业俱感不违二故不以寂静解舍亦通恶业感中容之行名为舍故通不善招 问返诘虽然理犹未晓如何寂静果逼迫因所招 答曰无记既寂静何为恶业果舍虽寂静不违二故得为恶果下同禅定之寂静此无所能为故通恶业感余七转识设起苦此识皆俱以舍不违苦乐品故 若或苦乐俱于人天中应不受苦果以相违故三恶趣中应不受乐果亦相违故 此中苦乐皆是別报故舍不违若随所生受便转变即易脱故过失如前

外人复难

如何此识至心所相应

述曰解受俱中自下第二释不与余心所相应既知唯舍已便难唯五俱

互相违故

述曰此论主答別境善等行相与识既互相违故不俱也此总答之

谓欲希望至无所希望

述曰下別答也随何世境乐便有欲任运之识不乐观境故无有欲

胜解印持至无所印持

述曰胜解印持曾为犹预境今得决定事 此识行相𧄼瞢暗昧 境非先不定今可须印之故无胜解

念唯明记至不能明记

述曰念相明记曾习事转 此识昧而且劣恒缘任运现在之境 不能明记曾所受境故无有念

定能令心至刹那別缘

述曰定虽影像相分刹那新起其加行时所观本质前后相续恒专注缘 此识任运不作加行专注本质恒缘现在影像所缘但新新起 且定行相一刹那深取专注趣向所缘此识浮疎行相不尔故非定俱 言任运者是随业转

惠唯简择至不能简择

述曰德等事者等失俱非余文可解 此之別简行相周通于佛起別境于理亦无失

故此不与別境相应

述曰此总结也

已说別境非此识俱 次简善等不俱所以

此识唯是至亦不相应

述曰异熟必非通善染故十一二十亦定不相应 等者等取余善等法即不定四既通三性亦在其中

然有难曰染非异熟可说不相应不定中无记何非此识并 为答此问故次说云

恶作等四至定非异熟

述曰非异熟者非真异熟不遮异熟生亦有恶作等下不定中自当分別非一切时常相续故非此相应

上来第七唯舍门讫 下第五段即是第八何性俱门

法有四种至何法摄耶

述曰此最初问 法有四种何法所摄 大乘亦有自性善等如本释中此三种性或各分二一世俗二胜义有为善法名世俗善招世出世可爱果故麁重生灭非安隐故无为善法名胜义善最极寂静性安隐故 诸极恶法名世俗不善能招麁显非爱果故诸有漏法名胜义不善自性麁重不安隐故 有为无记法名世俗无记不能招爱非爱果故自性麁重滥不善故 虚空非择灭名胜义无记不招二果无所滥故 或各分三善有三者 一感爱果善谓有漏善法 二性巧便善谓有为善法 三性安隐善谓无为善法 不善三者 一感非爱果不善谓极恶法 二性非巧便不善谓染污法 三性不安隐不善谓有漏法 无记三者 一相应无记谓诸无记心心所法 二不相应无记谓无记色不相应行 三真实无记谓虚空非择灭 或各分四善有四者 一自性善谓信等十一唯善心所 二相应善谓信等相应心心所法 三等起善谓诸善色不相应行种子善者准义亦尔 四胜义善谓善无为 不善四者 一自性不善谓无惭等十唯不善心所 二相应不善谓无惭等相应心心所法 三等起不善谓不善色不相应行种子亦尔 四胜义不善谓有漏法 无记四者 一能变无记谓诸无记心心所法 二所变无记谓无记色法种子亦尔 三分位无记谓无记不相应法 四胜义无记谓虚空非择灭 如对法第三末第四卷初诸门解善等皆以此义通释于彼此中一一如理应知

此识唯是至异熟性故

述曰下答有三初总答次別答后释无记名此总答也若善恶性必非异熟

下別答之

异熟若是至应不得成

述曰別有三释此为一因证唯无记摄论第三卷未自解善趣既是善应不生不善恒生善故即无流转由集故生死流由苦故生死转恶趣翻亦然既恒生恶应无还灭由道故还由灭故灭

第二因云

又此识是至俱作所依

述曰此识既是果报之主为善染法之所依止既恒是善应不为恶依是恶亦应不为善依互相违故何得与二俱作所依

第三因云

又此识是至应不受熏

述曰如前已说唯无记性可受熏习

萨婆多等若复难言无熏习识亦有何过

无熏习故至俱不成立

述曰此论主答得等如前破 若无熏习者染净因果俱不成立既无熏习即无种子种子若无即是无因因既无故其果亦无

故此唯是无覆无记

述曰此总结也

自下第三释无记等义

覆谓染法障圣道故

述曰何名无覆覆谓覆障体即染法 覆义如何 障圣道故

又能蔽心令不净故

述曰合以二义解其覆字 即覆者覆蔽也蔽心令不净故名为覆

此识非染故名无覆

述曰总结释也

记谓善恶至可记別故

述曰何名无记记谓善此有二义可名为记一善有可爱果不善有不可爱果可记別故二善恶法体胜无记法可调和故或𢘙戾故可记別也 世尊记此当得此果体性如是可记別故说名为记

此非善恶故名无记

述曰此结释名 总是第八何性俱门自下第六段诸心所法例同于心非是分別识自体门

触等亦如是者至必同性故

述曰此四说中第一第二第四说同护法等一师多复次义不违也 义虽有四文段有三牒前颂第八句也 初师唯以五心所法例同心王无记性矣次无记性后有亦如是故如文可知

自下即是第二师说

又触等五至亦如是言

述曰此师意说例于识体五种义同一异熟二所缘行相俱不可知三缘三种境四五法相应五无覆无记前虽已有本识八门随其所应故但有五于十义中此別开不可知为一门 然但有四除自相一切种及行相并舍受俱因果不断转舍时位在例后明此例以前如其所应亦如是故 问本识五法俱触等亦如是触虽不与触自相应五法是同随应相例本识行相即是了別触随所应应例行相令心心所同触前境是触行相故余例难亦然 答余门通故可咸相例行相既言了別何得触等例同 此不成救与识相应既言触等触等亦应与自俱故 此理不然随所应有触非触俱相应有五法五法相应例得同了別在识不通余何得触等例行相了別行相在于识亦令触等例皆同与舍相应不在受亦应受等例成失此上二说义虽未周以理而言亦无妨难

有义触等至无简別故

述曰此难陀论师等多人为此解初许触等受熏后被难已转计方言缘种名一切种 此第三说例上五门并不可知即有其六谓从异熟乃至无记除识自相行相受俱颂言触等即是自相故不须例 此论体例若正义无违或合为一邪宗谬义假作別师非必异说今此別师

第四师破

彼说非理

述曰第一非也

所以者何

述曰第二彼问有何所以

触等依识不自在故

述曰三论主答既非心王故不自在前第二卷于可熏中有自在义 世亲摄论四外別立有自在义方能受熏

如贪信等至能持种子

述曰染中举贪等取嗔等善中举信等精进等既如贪等故不可说触等同识能持种子此乃不例一切种门 问所熏有心及心所心所不自在故不受熏能熏之中有心所心所不自在故非能熏 答心所有增减义具可能熏心所不自在故非所熏摄 问何故受熏则遮心所及其能熏心所亦得 答为因据有力心所亦能熏受熏须报主心所非所熏 问心所为因能熏言有力心所为果有力言所熏 答心所能熏无过失心所亦能熏心所受熏过失多心所非所熏 问何故能熏即言无失为所熏者过失便多 答为因之日有力而是能熏为果之时无力乃非所熏 问何者名过失 答顿生六果失 问何故心所受熏后时顿生六果心所能熏后果不顿生六 答心所受熏即能熏心心所一念便熏成六种后生现时顿生六果心所能熏相分见分但随己数而熏非一一法皆有六种即所熏无顿生六果唯熏心王一体法故若六法受熏便有三十六种见相分种各自生己现行本识等即有顿生六果之过 问如缘本识增上缘中熏成种时同时心所亦熏成本识种缘彼心所亦尔何故心所能熏所熏无顿生果之妨 答即能熏心王缘本识及五数熏成种子此种后时生本识及五数现行能熏心所不熏彼本识及五数种此相分熏种但生自相分现行非亲生彼本识等故故无此妨 问心所能熏何不同彼心王能熏俱生于彼本质之法心所能熏即生自相分现行不生本质耶 答若能熏之心是一缘本识及五数所熏有六故即熏六个能熏之心后种生现行顿生六果妨不可论其本质生与不生所熏六种乍可论其本质影像其所熏不然 此亦不然受熏例应尔心所生影像心王生本质由是义故如实义者如缘本识熏种之时能熏心聚共熏成一本识之种此增上缘本有种子为因缘故无顿生六果之妨多种生一芽因缘便无此事增上缘等理亦无失 又设能熏各各熏一本识种子虽为六种六种共生一果亦无妨难能持之识体是一故 论所言如贪信等不能受熏此对难陀亦熏心所非对经部经部说心所亦非所熏故如摄论云是能依故不自在故若对彼宗有立已成之过由大乘异师亦有说心所是所熏故今以为喻 量云第八五数应非所熏是能依故不自在故如贪信等 若尔七识应是所熏既是自在及所依故 此亦不然因明者说但遮能依心所体是所熏不表七识心王是所熏法触等五法既非所熏如何同识能持种子 又以不能持诸种子为第二宗于理无失文有宗二因喻唯一

四第三师言受熏何失 五论主牒破

又若触等至有六种体

述曰即一有情能熏所熏随是何法有六个种以六法体为所熏故一所熏有一种故

六外人复言六种何失

若尔果起从何种生

述曰此即第七论主复征若尔果生从何种起

八外人复云皆从彼起 九论主复云

理不应言至生一芽故

述曰成业论中广破此义量云別能持中六种种子应不共生一果因缘性故如六能熏能熏虽有六现不是因缘共生一果种 若尔杂集第八卷如何通彼许多因生一果故如五无间业受一期报故 成业论中自解此妨可许多缘生一果体不许多因能生一果因缘辨体无此事故前立量中已有因缘因果言故

十外人转言熏种虽多生果之时但从一种 此下十一论主复非

若说果生至便为无用

述曰初二句牒下二句难此就见分能熏为论 问既尔护法等如何释此文新旧之种若随用一旧新种中一无用故又能熏有六熏成六种共生一果为难亦尔此乃自违不劳他语 答曰新旧因缘能熏有六熏成六种势力齐等俱逢缘合可许此类共生一果如一麦中有多极微可许同生一芽等果非许一一微各各生果故 若尔成业难多种生一芽何为会释 彼破经部色心二法各各有种共生一果如二麦等共生一芽非此所许今五数中各有种子共生一果故是所非若一识中同类种子共生无妨 故此文言若一种生余无用等不尔此言深为自害若能持是一多同类种许共生一果若能持是別虽同类种不许同生

十二外人云次第生果 十三论主复难

亦不可说至势力等故

述曰同熏之种一生果时余亦应生熏习同时势力等故如生果种故不可说心种先生余触等种次第生果此中比量易而可知

十四外人复云六果顿起

十五论主复难

又不可说六果顿生

述曰此即总非

有何过失

勿一有情至俱时生故

述曰若六果生便有此失 彼若救言如摩醯首罗面有三目复有龙王有八万眼有六种体于理何违 难此不尔不可说心中之种生此眼心所中种能生彼眼即应一念有六本识又无多眼者彼如何通故唯心王持种于理为善 又如人二眼识但是一多眼龙王何必识多 又若许尔即一有情有六本识便为六身非为一体

次第十六彼复转救

谁言触等至持诸种子

述曰外人转计此即不例同于本识持种受熏名一切种

故第十七论主复问

不尔如何至名一切种

述曰问触所由

次第十八外人复云

谓触等五至名一切种

述曰此解似种 本识变种能生果故名为真种触等与识同一所缘故彼亦能变为种子不能生果名为似种

十九问彼何故须然 二十彼答

触等与识所缘等故

述曰此显三因触等似种若不缘种心所法所缘便有不同之失

无色触等有所缘故

述曰生无色界既不缘色不缘种者此何所缘

亲所缘缘定应有故

述曰若但缘本识相分之种自不须变即无亲所缘缘自无相分故便非唯识心外取故若托彼变但是疎缘不于触等之上现影像故

此似种相至生现识等

述曰无实用故不能生现识根境等 等者等取诸根境等

此如何等

如触等上至非识所依

述曰心所所变似眼根等不能为依亲生五识亲生五识者心王所变故色等亦尔亦非实碍此六眼根等同时同处不相障碍

亦如似火无能烧用

述曰此显同喻镜中之火名为似火无烧用故

此上并是第三师救 次二十一论主难云

彼救非理至而相例故

述曰谓若是触等缘似种相名一切种即是第四缘境之门在第三门一切种后执受处中方应相例如何于前一切种中乃例缘境

由此前说至有重言失

述曰此显正义由此理故前句所说一切种言定目本识有彼受熏能持种义不目缘种似种等义故不可以触等五数缘种为例 若不是说受熏持种名一切种尔者本颂乃有重言之失上解一切种已言缘种下解执受中复言缘种故 若彼救言缘种子者名一切种执受处中说有根身无重过者理亦不然世亲摄论第一引阿毘达磨经言执受有二一五色根及根依处二相名分別习气 种子可执复是所缘与身別明此有何位故所说非也

二十二第三师问若不如我所说义者亦如是言应有简別以不许例持诸种故 次二十三论主复答

又彼所说至定不成证

述曰此总非也

勿触等五亦能了別

述曰此下正难 了別唯是识行相故

触等亦与触等相应

述曰上勿字流至此勿触等五与触等相应以说本识触等相应故不尔如何触等相例

由此故知至非谓一切

述曰由此理故故知颂中亦如是言随所应说若前若后性相求故应可例有随理无违即便相例非谓一切皆令例之此例几门即有六门前第二师例同五门今加断舍随所应故余不例者准义可知以随文便中间相例故亦可许例于舍位欲显初后皆有例法及非例法故中间说触等相例若最后句方说例者恐谓一切皆合例故 上来虽有多文非是正明本识例彼触等义门分別 下第七段即是第九解本识因果法喻门是本颂中第九句恒转如暴流也 于中有二初问后答将欲解文寄问征起

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述曰此为问也前解自相唯阿赖耶今分別中依自相说

非断非常以恒转故

述曰此第二正答所问 于中有三初解本颂次破外执后劝归信 初中有三初解法次解喻后总结 解法中有二先举所明因果之法后广解释此即初也 举颂二字正答前问经部师等持种色无色无心有时断灭 僧佉自性虽为法种仍体是常 为简彼宗言非常断

恒义如何

恒谓此识至常无间断

述曰下广解也先解恒义 一类者常无记义 相续者未曾断义

何义要须中无间断

是界趣生施设本故

述曰此意即是依此识故施设三界五趣四生是引果故识是界生之本也下自当知 言施设者安立异名识若断灭非界故此恒言正遮于断即重显上一类义也若善染等体非一类趣生应杂许杂起故由此识是一类无记不可杂起

性坚持种令不失故

述曰此言显上相续之义此义可知 言性坚者四义受熏即初坚义乃至金刚此不断故故能受熏若不坚者如六七识应不受熏 复言持种令不失者简经部等色心受熏而能持种于无色界入无心时此种便失 此识不尔种不失故故不可断此解恒义

转谓此识至前后变异

述曰此遮常一此简自性及我为常为一以诸有情起分別心计为我故 言有生灭等简彼一常故

因灭果生非常一故

述曰因果性故简一非我也 有生灭故简常非自性也

一之法无因果故

何不是常常有何过

可为转识熏成种故

述曰显可熏义不能受熏是为过也不为转识熏成种过常阿赖耶应不受熏以是常故如虚空等若不受熏即无生死涅槃差別

此上解转总释颂中恒转二字四义受熏即皆具足一无记二坚三可熏非常一是四相应可为识熏是 下释如暴流三字有三义喻

恒言遮断至因果法尔

述曰下解譬喻 于中有二先举法生灭喻后广解之此即初也一切因果皆非断常故言法尔

如暴流水至令不出离

述曰暴谓卒暴即泛暴水前能引后名曰非常后水续前称为非断生人天喻居恶趣如溺本识能持业烦恼等漂溺有情以水为喻

又如暴流至而恒相续

述曰又识持种三界生故一浪因至一浪生多浪因至多浪起故名暴流以水为喻如下文说

又如暴流至恒相随转

述曰此第三喻漂水下鱼水上之草喻内习气外触受等内外法也

如是法喻至非断常义

述曰此合法喻释其大意

谓此识性至恒转如流

述曰果生故非断者后法续故 因灭故非常者不恒住故此解法义令同于喻余文可解

上来大乘自述己义成立因果 自下第二破斥诸部

过去未来至缘起正理

述曰此下有三 初牒说一切有部正量等难破彼宗执 二破上座部师三破经部 初文有十此即初也有部正量等彼皆过未有体性故 此意难言若如我等过未有体未来续故不断往过去故不常汝过去无可许非常未来既无后法应断现不住故当无体故如是岂成缘起正理

过去未来至缘起正理

述曰此即第二论主反质过去未来汝执实有可许非断未来续故与我不同如何过去说恒有故不是常义前言我宗断不成缘起理今汝既是常常岂缘生理

岂斥他过己义便成

述曰第三外人反云论主遭难不能出理而行返质斥他过己义便成

下第四答

若不摧邪难以显正

述曰此论主答黑山既倾白日斯现故须破也

次出正理

前因灭位至低昂时等

述曰我宗因果前因灭位后果即生中间无隔因果不断如秤两头低昂时等由彼低时此昂时故

如是因果至方成非断

述曰前生后灭相续如流岂假去来是有方成因果不断不籍去来因果足不断故谓但一种在现在时流入过去此之种子后念即起刹那刹那恒时现在而是无常因果不断

下第五难

因现有位至谁离断常

述曰外难云如一种子因于现在有作用时后果未生果法未来既体是无不可定其所生之果

此说因者是谁之因无果可属因定能生彼故问果亦尔现为因即无果现为果即无因因果既无断常谁离初但难断今亦难常

若有因时至岂离断常

述曰论主反质即第六也此为彼部未来有故其果之体未来已有现在为因之时果已先有果已先有何待于因若果本无可待因有果先已有何待于因 量云未来果法应不待因体已有故如已生果 因义本欲生果果有不待于因因义不成有果义亦应无 量云所言果法应非是果以先有体故由如于因 汝所言因应不是因先有体故犹如于果 无因无果岂离断常 言我不离汝岂离耶 初随返质唯难于常今随双难亦破于断

因果义成至非预我宗

述曰此即第七外人解质未来因果虽先有体名因果时要依作用不依于体未有作用名未来正有作用名现在作用已息名过去现有因用果用未生因义既成果义便立故所诘难非预我宗 预者关也

体既本有至亦本有故

述曰此第八论主难体既本有用亦应然以体用无別故 量云所计作用未来应有不离体故犹如于体 所计体法应未来无即是用故亦如作用 汝去来法应是无为许有法体无作用故如无为法 又相未相法应是无为许有法体非相迁故如无为法 设彼救前难言未来用体虽皆具有缘不合故用不起者 应难彼云既言诸法本来皆有所待之缘亦应本有缘既许本有未来应起用 量云未来一切法用应常起因缘具故如现在法若言缘等或未来无即非未来有一切法又说未来有生相用过去说有与果用者未有用应名现在 彼救不然今言用者谓取与用 难云等无间缘过去取果婆沙正说即应过去有半作用有取果用故又言未来世有三法作用光明生相及苦法忍婆沙正文应名现在 彼与果用灭复灭失取果之用生复生过若言与果但是功能非谓作用即阿罗汉末后之心应不名现在无取果用故又若此心初无作用应名已灭如何后时更复言灭又彼功能改名作用而复何异 若言非是无学末心不能取果彼后念缘阙故果不生者此亦非理违汝宗故汝说后心非无间缘故广如婆沙第十文说终心后果既定不生如何定知现在之法有能生用 若言后果若缘不阙定从此生者因既缘不阙故有作用何不能生果若因不能生果即是无用故

由斯汝义至缘起正理

述曰第九曲结申正义也

谓此正理至皆假施设

述曰自下申其正义今明诸法自相离言离言所以如前已说所有因果及余法言皆假施设 此是立宗

观现在法至对说现因

述曰谓大乘中唯有现法观此现法有能引生当果之用 当果虽无而现在法上有引彼用用者功能行者寻见现法之上有此功观此法果遂心变作未来之相此似未来实是现在即假说此所变未来名为当果对此假当有之果而说现在法为因 此未来果即观现法功能而假变也

观现在法至对说现果

述曰其因亦尔观此现法有酬前之相即熟变相等观此所从生处而心变为过去实非过去而是现在假说所变为现法因对此假曾有过去因而说现在为果

假谓现识似彼相现

述曰何者为假识缘于此现法之时寻所从生说之为因说现为果寻现世法及所生法变似未来之相现名为因未来为果故言假也而实所观之法非因非不因非果非不果且如于因性离言故非定是因有功能故非定不因果亦如是

如是因果至应顺修学

述曰此结劝学即第十文有因故非常有果故非断故离二边契会中道劝诸智者应顺修学此答于前生灭分位法也 中道者无漏真智之异名也以理合智故名契道如下自解 此性离言假说曾当名为因果非谓实有此即无有二边之过除遍计所执说依他性有故言非因非不因等 因此总叙大乘真义法唯现在识变有三世 诸义不同如瑜伽论五十一卷六十九卷显扬第对法第三中边第一皆说三世依种子立约曾当义说其世也 六十六卷对法第四及第十三萨遮尼乾子经皆说有六通三乘差別宿命智缘过去生死智缘未来他心漏尽缘现在三世等虽非种子亦有三世 今于此中复约识变曾当因果以说去来 诸经论说虽多不同总束而言莫过三种 一道理三世即依种子曾当义说有去来世当有名未来曾有名过去现有名现在于现法上义说三故 二依神通其智生时法尔皆有如此功力异生圣者功能各殊既非妄心所见皆实但由智力非是妄识之所变也前第二说由澄净故亦现彼影由多修习此去来法法尔能现随其势分多少时节理实能缘及所缘法唯在现在 三依唯识此义虽通然前二外別有异体多分分別妄心所变似去实唯现在 此中论文法体离言但唯有识 或复更释虽有唯识道理二种无別神通恐滥妄缘故分三种

约此三义解诸违文皆并摄入此所会义余不过此设立四减三皆为妄说今犹未尽此中所明粗陈梗概如別抄中广引诚说

有余部说至恒相续义

述曰自下第二其上座部于此起救 于中有三一总立宗二出所以三结救意此即初也此中亦同胜军论师种子等法前果后因俱时而生彼谓因果恐有断过被他如先有因时无果等难已复以大乘假说现在之三相用不同时起前法至生后法未起至住之时后法未生至异之时后果方生恐因果断故此之义意同此中破 又有二趣并生过故前人等趣至异之时后天等趣已至生故 彼言以是次生时胜前法变异无多力能但名一趣随所当生彼得趣名非于前趣故无此过者不然阿赖耶识分二趣故及违此文胜军论师虽有此义云立亦得然自不亦无章疏现行于世

谓现在法至生灭二时

述曰下出法体有三一直显上座等云色法迟钝有三相用时经一世谓生更无异时心法迅速但有二时谓生及灭此二相即法辨离法无別体然俱现在彼无过未故 此中且举心心所法为论故言极迅速者犹有二时

生时酬因至而体是一

述曰下显因果不断之义二于一法辨 法生时酬因即后法为果在现在法灭时引果即前法为因在现在此是二法为二时 今此所论即一法体生时为果灭时为因为果之时与前法俱为因之时与后法并此是一法然现在二时前后位別故此之二时俱现在有时虽有二前后位別而体是一无別法体即于一法而辨二时为因为果

前因正灭至而俱是有

述曰三于二法辨前因正灭后果正生此二法辨相接不断因灭果生二俱现在故 体相虽殊果二法故 而俱是有并现在世同时有故

如是因果至舍此信余

述曰此总结也虽无去来足为因果非同余部萨婆多等立有过虚妄计度法增常过不同大乘是假施设法减断过既离断常过又无前诸难谓难有部果既本有何待前因难大乘云因是谁因果谁果等既无诸失谁有智者舍此胜义而信于余不了义耶

彼有虚言至而有二时

述曰下破有七今总非云彼虚言等 何容一念而有二时此第一难念者刹那之异名时者生灭之两位刹那迅速即有前后极微至小应有二分

生灭相违宁同现在

述曰此第二难义意可知

已下征灭

灭若现在生应未来

述曰此难令同萨婆多等以灭现在生未来故生灭二法定不俱时相违法故如明暗等

有故名生至宁非过去

述曰此令同大乘灭是过去故

彼若救言谁言于灭灭即是无同萨婆多灭体是有今难之云

灭若非无生应非有

述曰以生违灭灭即非无以灭违生生应非有生既不成无灭体如何有灭若现在非无生应现在非有

生既现有灭应现无

述曰生既现在有灭无应过去令同大乘灭二法定不俱世相违法故如解惑等

又二相违至见有是事

述曰此立比量又生与灭二法相违如何同体如苦乐等不同一体 故量云灭二法体应非一以相违故如苦乐等 彼宗现在一法之上辨生灭故

生灭若一至宁体同说

述曰生灭若一法生之时应即灭故故无二时灭若是异不应说体同二若即者此法灭时此法应生即是生故如生二若异者生体非灭体以是异故如苦乐等

故生灭时至理必不成

述曰生灭二时俱在现在一世而有虽复相违而体同者理必不成此总结破上座等讫大乘生非定一法有无异故非定异法即生法灭非別法灭故无有过

经部师等至能持种故

述曰破诸部计自下第三经部师等既见上座被征便曰虽无去来不同一切有灭异世不同上座师而色心中诸功能用即名种子前生后灭如大乘等为因果性相续不断甚为胜义 今破之言理亦不成彼不许有阿赖耶故经部师等等自类中非唯一故破之量云经部所说持种色不能持种非第八故如声电等 过未无体及无本识于无色界色久时断入无心时心久时灭何法持种得为因果因果既断名为不然彼不许有第八识故

由此应信至缘起正理

述曰第三总结有为诸法从缘而生名为缘起劝彼应信大乘正理

此识无始至当究竟舍

述曰此第八段于中有二初问次答此即问也即解颂中第十句第十门也 答中有二初略举颂答后广解之

阿罗汉位方究竟舍

述曰此正举颂总答问也

谓诸圣者至名阿罗汉

述曰下广答也 于中复二初略释后广释此即初也 谓诸圣者即通三乘 断烦恼障究竟尽者彼位若是永害随眠皆在金刚心时断已皆成阿罗汉果三乘并然 若伏断永不起此言断者即通八地已去下有三师此既总文亦为三释 若据正义唯初二释顺此论文此据位全除二乘金刚心少故不说八地菩萨随应二释 此中唯依断烦恼障尽名阿罗汉非据所知障害烦恼贼故非是缚故又依除分段生以名无生非所知障故

其相如何

尔时此识至说之为舍

述曰由于彼位此识之中烦恼麁重永远离故说之为舍非体亦无此麁重言显烦恼种对法论等说种子麁重故虽烦恼现行亦名麁重无堪任性亦名麁重然今但取种子非余由种断时现行执藏發润之惑皆不起故说名为舍此执藏名唯约缚说法执非缚故不说断又毕竟无现行麁重亦说为舍通八地故若说习气四位不成

问阿罗汉名通在几乘几位中有

此中所说至无学果位

述曰下正广解于中有二初广阿罗汉后广舍位 初有三师第一师中有五一释颂文二问三答四征五释 阿罗汉者此正云应应者契当之义应断烦恼应受供故应不复受分段生故若但言应即通三义故言如来应不言应供若著供字唯得一义便失二义显阿罗汉通摄三乘唯无学位余位未满非可应故

问何故有学非阿罗汉三无学得阿罗汉名

皆已永害至分段生故

述曰阿罗汉言应即杀贼应供无生三义故也 何故不言离所知障 所知障体不障解脱无能發业润生用故 何故不言离变易死 二乘无学有变易生此非由烦恼所招起故已离系缚得解脱故无分段死 有学亦是殊胜福田如见道出等供养获现福何故不得名应供耶 非一切时堪受供故望自乘无学非是圆满故

云何知然

述曰第二外人问曰何知此识三乘皆舍阿罗汉号通在三乘故论总问云何知然

决择分说至阿赖耶故

述曰第三此答初问也舍通三乘决择分中第一卷说四句分別 谓有成就转识非阿赖耶识谓三乘无学不退菩萨不入无心位 有成就阿赖耶非转识谓七地以前二乘有学一切异生入无心位 有俱成就谓此第二句不入无心位 有俱不谓第一句入无心位然今但引初句三人

集论复说至及如来故

述曰又如杂集论第十四卷集论第七说 若诸菩萨得菩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如来故 佛既得名阿罗汉者二乘无学不说自成答第二问阿罗汉名通三乘有佛亦由断所知障故亦名如来二乘不然不可为难如阿罗汉号便令通二乘十地菩萨不能少断俱生烦恼金刚定时方顿断尽一者故留二不障地 其所知障分分除之故烦恼障即言顿断所知障不然此师意说不退菩萨虽不起现我爱执藏暂时伏离种犹有故未名为舍三乘无学我爱种尽乃名为舍

外人复问

若尔菩萨至阿赖耶识

述曰第四征也由前立宗烦恼种尽方名为舍菩萨烦恼种子未除如何名舍违圣教故为此难也前引决择分四句之中初句有四人三乘无学及不退地以去菩萨此先不论故今为难 不退有二种一已得不退二未得不退前初地得后八地得故言不退 初地已去证不退八地以去行不退初地已去尚有相续趣求所得未能念念转转增进初说回心名不退者即地前位皆名不退不退起烦恼故而义有別亦不相违由是不退总有四种一信不退即十信第六心二证不退入地已三行不退八地以上四烦恼不退谓无漏道所断烦恼一切圣者 今说回心名不退者即第四不退以得证净故亦名信不退然未至彼位 若十住第七心等亦名住不退即应有五直往者唯四不退

彼说二乘至阿赖耶识

述曰第五释也彼说四人三人据决定菩萨即回心已必定不退起诸烦恼从初發心二万劫乃至成佛已来皆名不退又趣菩提转名菩萨非直往者是第四人烦恼种子未永害故 若现行一分无故名舍分別一分无应亦名舍又见道以去第七不起执藏之时应亦名舍 以全未舍故 若不尔直往八地已去简非不退以不能舍阿赖耶故 若尔入地诸菩萨等应亦名退以全未舍阿赖耶故

问既尔此文何故不说不退菩萨

即摄在此至不违此义

述曰彼摄在此阿罗汉中从本说故故彼决择之文不违此中说义三乘有学金刚心位虽断烦恼我执种无以时少故彼论不说此亦不论二乘有学回心向大不名不退起烦恼故

下第二

又不动地至永不行故

述曰此即护法菩萨亦假为二义于理无违即同前师也下文有二初述不退菩萨体后显名舍

此义意言三乘无学直往菩萨八地已去亦舍此识名不退者行亦不退于未得法亦复不退四理证知一者一切烦恼永不行故八地以去无漏相续无现执藏故可说舍

𫘝流中任运转故

述曰此第二理十地论第十卷说第八地已上菩萨于无相海任运而转诸佛劝等乃至广说刹那刹那真俗双运以无功用故任运转

能诸行中起诸行故

述曰此第三理十地论说初地至六地名为少行第七地名大行八地已去名为广行 前六地一行中修一切行是故名少第七地虽亦然以能即空方便智發起有中殊胜行胜前六地故立大名前五地中虽合此难合真俗双行然极用功方始能起此第七地虽未任运少用功力即能现前故与前异立其大名八地以去一切行中修一切行故名为广 然旧地持云胜解行已去名少初地至六地名大七地已去名广以见道前一行中修一行故名少次六地中于一行中修一切行故名为大七地已去真俗双行名为广所望不同不相违也 今菩萨地瑜伽四十八卷说初劫名波罗蜜多第二劫名近波罗蜜多第三劫名大波罗蜜多 此约波罗蜜多別亦不相违 然初地已前于六波罗蜜一行中修一行初地已去于六波罗蜜一行中修一切行八地以去一切行中修一切行七地已前唯于六度唯有修一以一切行而庄严之八地已去于万行中具修万行然所修愿智度渐次胜前別立其名非唯修此今第三证与彼文同

刹那刹那转增进故

述曰此第四理谓八地后无漏相续无有漏间又彼亦无未得之退故能念念增进诸行勘十地地持及菩萨地等彼谓从此八地已去于初刹那能得过前二阿僧祇所行功德智惠一倍第二刹那更倍前念如是展转胜进倍前

位方名不退菩萨

述曰此四因中初因简解行地已前十地菩萨能伏烦恼毕竟不行非第七识今通七识 第二因简前六地 第三因简第七地 第四因简一切地由四因故直往菩萨八地已去方名不退舍赖耶名

然此菩萨至为自内我

述曰上解不退下解舍名也第七识等烦恼我执现行无故

由斯永舍至名阿罗汉

述曰此师意说无现执藏瑜伽说此即名为舍以阿赖耶是藏义故此亦说彼名阿罗汉三义具故如前应知 问若现不执即名为舍七地以前亦有不执入无漏心等应皆名舍 答此不然非竟毕故毕竟不行方名为舍故 问若尔二乘金刚心应名舍此识 答实亦应名舍以时促故彼瑜伽等略而不论亦不违理初师名舍断种名舍此第二说若断若伏毕竟不行说之为舍故七地前不得舍名

下第三解

有义初地至所显理故

述曰下文有六一正释二破三救四征五会六难申正义 初中有二初出不退体后辨舍由五因故证入地菩萨亦舍此识名此第一因即难陀论师等作如是解文中易解无劳解释

已得二种殊胜智故

述曰此第二因二智即是正体后得

已断分別二重障故

述曰此第三因二障名重以猛利故

能一行中起诸行故

述曰此第四因即唯约六波罗蜜论不尔即与一切行中修一切行无有差別以一一行中皆能修集一切行故

虽为利益至不退菩萨

述曰即第五因名为不退此如摄论十地菩萨观为利益不动染心而方起惑非不知而起即瑜伽论七十七八云要知方起非不知而起

然此菩萨至名阿罗汉

述曰上释不退下辨舍舍中有二初理辨舍后引证此初也烦恼分別少分舍故舍执藏名其文易解

故集论中至名阿罗汉

述曰下引证也集论第七杂集十四亦有此文十地菩萨虽未永断一切烦恼等虽有不为失无漏智力如呪药故如阿罗汉已断烦恼无过失故此中亦名为阿罗汉故摄此菩萨在阿罗汉中

彼说非理至阿赖耶名

述曰第二破也六识我见四地不行七地以前第七我见犹现行故为此难也前第二师作如此难

若彼分別至诸论所说

述曰若彼已下乃至为舍第三牒前师救意 则预流下乃至所说正是第四征难此下难中以预流果例同彼菩萨应舍赖耶名然圣教不说若谓菩萨双断二障法我亦除非预流者此唯人见名为执藏非于法执若不尔者其阿罗汉应名不舍阿赖耶识以有俱生法我见故故知但以人执为藏不以法执

第五段第三师会云

地上菩萨至例此菩萨

述曰十地菩萨所起烦恼不为过失非预流等以预流等所起烦恼皆不正知为过失故如瑜伽论七十七八说菩萨起烦恼有三一名无染污相谓正知故起等

彼六识中至预流等同

述曰下第六段论主难云彼入地菩萨前六识中所起烦恼虽由正知不为过失间断起故相貌麁故可由正知而方故起其第七识一类无断任运现行非相麁显于有学位除无漏心灭尽定外有漏心时执藏此识宁不与彼预流等同有时执故预流等唯入人空观无漏心时此识不行有漏心时即便现起与此菩萨同不名舍何故菩萨即名为舍

由此故知彼说非理

述曰此结非也第八地去诸菩萨等无漏相续一切烦恼皆不现行虽有种子现行皆尽可得名舍非七地前烦恼不起如何说舍彼决择分七十七八及菩萨地四十八说八地已去一切菩萨一切烦恼不现行故故此释非前二师是也

然阿罗汉至为自内我

述曰下结正义且如初释直往菩萨八地已去非是此中阿罗汉摄有种染故三乘无学方名为舍

第二师释直往菩萨八地已去是此中摄故总说言阿罗汉舍断种永伏现行烦恼皆已尽故并名为舍

由斯永失至第八识体

述曰不复执藏说名为舍非是第八识体全无名舍识也

全无第八于理何违

勿阿罗汉至无余涅槃

述曰无第八体即阿罗汉无识持种于金刚心正断此时即便应入无余涅槃以有漏果尽无识持种故勿阿罗汉得有此事故不得舍第八识体此中说舍唯约执藏以过重故不约能所藏以为舍也

然第八识至立种种名

述曰上来已广阿罗汉讫下正解舍 于中有二初列异名后颂以下方正明舍一切有情皆有此体故随別义立种种名名非一故于有情中有成就此名不成就此名如下分別

谓或名心至所积集故

述曰梵云质多此名心也摄论第一云由种种法积集种子等即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或能熏种于此识中既积集已后起诸法故说此识名为心义心识中心之心也何以得知心是此识摄论等云心体第三离阿赖耶识不可得故对法第二亦有心义与此不同彼摄法异据一边说

或名阿陀那至令不坏故

述曰梵云阿陀那此云执持执持诸种有色根故此通凡摄论第一云为取所依唯在凡夫一染义说非通诸圣杂集论等第七十解深密同此亦能持根依然据胜说约根为论至下自知

或名所知至为依止故

述曰所知者即三性与彼为依名所知依即摄论第一所知依品是此所知依阿赖耶识之別名也故中边云虚妄分別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 是故三性法皆依此识有

或名种子识至诸种子故

述曰即与诸法为种子义前第一名心是积集种在其中义今此取能生诸法义故二差別摄论无此一名如杂集第二瑜伽七十三皆有此名

此等诸名通一切位

述曰此言等者如小乘名根本识如摄论第二卷初亦名第八识亦名为意宝性论等众名如別抄说此通有无漏及若凡若圣名一切位即是相续执持位名

或名阿赖耶至自内我故

述曰能藏所藏执藏义故与杂染法互为缘故我见缘故 此文杂染能所藏中唯有能藏令杂染等法不失故 我爱缘之为执藏义即识为所藏 又始终为论此能执藏亦通无漏始终为论此为所藏不通无漏诸佛位中非所藏故我执已尽又不熏故此中名藏故不取能藏唯在因中以得其名故略不论染为能藏义

此名唯在至执藏义故

述曰此在异生二乘有学七地已前菩萨现行我爱缘故 若尔二乘金刚心时有学所摄何故不除 略故不说初师第三随理应说非无学位及不退菩萨以彼非有杂染品法执藏义故此中长读文势亦远谓非无学及不退菩萨有此杂染执藏之义即无学圣不退菩萨无此我爱执藏位名

或名异熟识至异熟果故

述曰此意显是引果义故有漏无记名为异熟与因异故从异熟因所生起故无漏是善非名异熟非与因异及异熟因生故

此名唯在至无记法故

述曰此名唯在异生二乘有学无学及第十地已还菩萨皆有此名有漏果故 金刚心菩萨云何犹有异熟识名有漏皆舍故 由此义故种子生现异时说云此心菩萨未舍此识以此文证如来地方舍故若不尔者尔时已舍何不名佛及不说此位已舍此识既不名佛及不说舍明圆镜智此时未生入如来地方舍此识智方生故 若说金刚心已舍此识今此但约多分为论亦不相违其如来地纯无漏善无无记故如佛地论第三四等诸诤中说此小乘名穷生死蕴有分识等与异熟识分位相似生死尽故若约断缚说即二乘无学无有此名彼二乘无学已断生死缚故前解为胜八地菩萨分段生尽不名舍此异熟识故更无死此生彼处故此准能缘以分三位 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位名染污末那缘阿赖耶 二法我见相应名不染末那缘异熟识 三但为末那缘阿陀识若平等性智相应通缘三位七地以前缘阿赖耶执藏之义未舍故缘余二可知仍加缘无垢识以能缘从所缘分三所缘亦从能缘分三

或名无垢识至所依止故

述曰唯无漏依体性无垢先名阿末罗识或名阿摩罗识古师立为第九识者非也然楞伽经有九种如上下会此无垢识是圆镜智相应识名转因第八心体得之

此名唯在至第八识故

述曰今显此识唯如来有无漏善法不可熏故即显无漏诸法种子皆是因中已熏满足佛果已去更无熏习前佛后佛无差別故功能齐故若受熏时功德异故如佛地论有为无漏皆不受熏是无漏故如涅槃等金刚心菩萨等既有二说若已起者时少故不说

如契经说至圆镜智相应

述曰此即如来功德庄严经颂也证无垢识圆镜智俱此颂易知故不须释 界者性义等如下当解然此本识三位差別下第七识三位別中自当別对巨细料简 何故此中不说根本识有分识穷生死蕴名摄论第二说阿赖耶识为性心为性阿陀那识为性阿赖耶为性此末一名是萨婆多阿含经中爱喜之名彼经不说有识言故此中不说小乘之名 答此等在后证中说故所以此中略而不论又前第一解通名中心等通故等中亦等更不须显准义令知 然此位总有三谓我爱执藏位等如前卷说准此名知

问名有众多此论颂中偏说阿赖耶何不说余者

阿赖耶名至此中偏说

述曰杂染执藏过失重故有漏二位名最初舍故以二义故此中偏说 唯说阿罗汉舍不说舍异熟识等此据舍缚若据异熟识舍时即阿赖耶同故以体说异熟识舍说依缚异熟舍位

异熟识体至涅槃时舍

述曰前言识名通局不论舍之位次 阿赖耶名以下方明众名舍之位次 将得菩提舍异熟名无间解脱将得正得二释此中皆名将得然准下说此为二义 一云种生现同时有二护法云金刚心与异熟识俱生解脱道是菩提与圆镜智俱起如世第一法舍异生性正舍名舍菩提在未来故名将得 二云亦种生现行同时义金刚心生异熟识灭菩提在当解脱道时得与成熟既无別体其时已舍异熟识菩提将成故名为将得其种生现异时同前初师初得名得得已成就金刚心与异熟识俱生解脱道在未来各为将得尔时舍异熟识异熟识虽在现在名为正舍如世第一法舍异生性等义说成就与得差別实无別体 此并护法弟子种生现时二家异说 问何故前明识名通局次第不同今者次第与前乃別 答彼约宽狭先宽后狭此约断位性相求故故与前別 二乘正入无余时舍若是菩萨金刚心舍不行名舍非断缚义

无垢识体至无尽时故

述曰以大乘人不入寂灭故如决择分有余依地问佛及声闻无余何別彼言不別者彼答苦依尽真如为论非谓入寂为同答也阿赖耶识上已说舍不须重说

心等通故随义应说

述曰谓此心等随染爱藏随是何乘金刚心位及或八地已去方舍若异熟位亦舍心者即二乘入涅槃时舍无漏心者无有舍时 心言等者谓所知依执持识等 或心义者菩萨因中二乘无学实有熏习佛无熏习前有熏习熏习之种如来亦有亦得名心

然第八识至执受处境

述曰前来八段十义解本颂讫此下第二总料简之此识因果三乘而论总有二位一有漏位即十地菩萨二乘无学已前诸位唯无记性异熟所摄虽无学等已断诸业先业招故旧业势分亦名异熟 唯与触等五数相应但缘前说执受根身种子处境 处谓处所此有三门谓性前十门中与佛不同此中分別同者不论 谓自相果相及舍三门次前已说有言有漏位即显前二及后一门其因相一切种不可知了舍俱恒转通因果故此中不说唯性境因果不同故今分別然受相应恐滥因位故无漏位标举简之欲显一类无改易故

二无漏位唯善性摄

述曰此唯如来地非菩萨二乘果未圆满功德劣故四智未得故此无漏位唯是善性如来无有异熟法故非业烦恼所招身故一切功德皆圆满故无有不善

与二十一至各五善十一

述曰实通说有二十一谓不放逸及不害体假有故若实而论唯有十八不放逸舍皆三善根精进少分不害无嗔善根分故谓遍行別境此二各五并善十一故二十一也

何故与遍行心所相应也

与一切心恒相应故

述曰触等五法与一切心恒相应故无漏亦有

何故有別境

常乐证知所观境故

述曰由此有欲欲无减故乐境相故

于所观境恒印持故

述曰故有胜解胜解印持佛于境无疑恒有印持故胜解无减

于曾受境恒明记故

述曰由斯有念谓于曾习境有明记忆故念无减也

世尊无有不定心故

述曰故得有定于一切时恒入定故无有散心定无减也

于一切法常决择故

述曰故言有惠非少于境不知而说亦非误知恒时决择故定有惠惠无减也故五別境亦得相应若在因位一心一时不缘过如来不尔故念欲俱 又彼如来虽起念欲追欣前后所有境相然恒缘彼现世等法而作证解一一而知故念欲俱也

何以有善等十一

极净信等常相应故

述曰善十一数法尔一切定心必俱如来既得四证净故必信等俱

无染污故

述曰贪等本六及随烦恼二十二法性是染故必不俱有

何故不与不定相应

无散动故

述曰恶作睡眠定心必无唯散心有 寻伺二种多發身语门是麁动摄如来身语任运现行恒时湛然故无寻伺 此寻伺通无漏等不下不定中自当解释然不说佛亦有寻伺 问不放逸依他假如来之智说相应伺依思或依惠如来应亦有 答曰不放逸等止于恶因果俱得有伺唯因位如来故说无 问佛恶已除有不放逸佛虽果满应有寻伺 答此發身又非任运佛已果满故不须之恶须深防功德虽满须不放逸等 问佛岂不發身语等耶许通无漏于理无何故不许 不尔便违十地等说下自当知

此亦唯与至平等转

述曰亦如本识因中唯与舍受相应恒任运转故不作分別故非有易脱故不可动摇故如佛地论说不可动摇非如余智 依何静虑而起此智 或说通四无色色界六地游观无漏通此地故起现行者唯第四定多依天住故此智多分起大悲故大悲唯在第四静虑此为德本功德多依第四定故如集论第七杂集十四说 有说通下六定无理遮故色界有遍缘心非无色故无色设遍不能念念遍缘一切故唯色界六地中有然恒处彼第四定者以殊胜故虽下地有仍唯舍受舍受寂静无动摇故不变易故六十三说阿赖耶识与舍受俱于三受位俱行不绝所余三受当知思惟之所引發非是俱生时时作意引發现前彼俱生受极微细故难可分別此言三受即苦谓余中者此佛地中类因舍受故不得起乐喜二受此乃思惟所引發故 有说唯是第四定有余地总无 六十九说如来功德多依第四如入见道 以此准知此三说中第一解胜虽色无色皆有此智修彼种增必不现起如三类边所有等智不易脱故无动摇故设通十地无漏地有于理无妨此唯游观于理无违此总第二辨相应门

以一切法至一切法故

述曰此辨缘境缘十八界有为无为镜智遍缘一切法故心等自性及相应法皆悉能缘见分亦现自证分影及相应影故名遍如第二卷已解佛地第四下第十卷诸门分別下第七解转何界识生镜智等 上来总以十门分別第八识讫此随颂文若相应法例本识者即十一门若別随释即有无量一一如前別门解释总是第一诸门分別释颂文讫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三(末)


校注

生字秘作灭 灭字秘作生 明字同学作朋 同【大】自【考偽-大】 与【大】当【甲】 计【大】许【甲】 杂【大】离【甲】 波字论作陂 但【大】俱【甲】 简【大】间【考偽-大】 校者曰千手院本云除此摄论无四字而次行此简经部等十二字在于此(注參照) 校者曰千手院本云除此摄论无四字而次行此简经部等十二字在于此 因【大】同【甲】 密【大】*蜜【甲】* 减【大】灭【甲】 细【大】知【考偽-大】 障字秘作碍 芽【大】可【甲】 大【大】小【考偽-大】 三【大】二【考偽-大】 门【大】问【考偽-大】 复【大】后【甲】 远【大】违【考偽-大】 又【大】文【甲】 后【大】复【甲】 想【大】相【甲】 故【大】〔-〕【甲】 但字论作俱 生字秘无 不字义演作所 众【大】乘【甲】 量【大】〔-〕【甲】 故【大】〔-〕【甲】 之【大】之有三初内外次诸量后废立此初也【校异-原】 校者曰或异本至唯识理成五字作皆现量摄四字具所能缘四字作论故心心所至唯识理成述曰废立十四字案古来存之欤 校者曰或异本至唯识理成五字作皆现量摄四字具所能缘四字作论故心心所至唯识理成述曰废立十四字案古来存之欤 分【大】分有三【甲】 颂旧【大】旧颂【甲】 在字经作生 逐【大】遂【甲】 人【大】者【考偽-大】 感【大】惑【甲】 著【大】者【甲】 准【大】唯【甲】 以字论作似 者如心上【大】心上者如【考偽-大】 等【大】等论【甲】 亡【大】已【甲】 娑【大】婆【甲】 间【大】问【甲】 此【大】〔-〕【校异-原】 小【大】*少【甲】* 识【大】识亦不离识【甲】 秘一上有第字 于字义演作又 受【大】处【校异-原】 末【大】未【甲】 令【大】今【甲】 校者曰依义蕴义演之释者如枢要说四字次下有又解有用故四十三字(注參照) 校者曰依义蕴义演之释者如枢要说四字次下有又解有用故四十三字 神字义蕴作体 及【大】变【考偽-大】 及【大】乃【考偽-大】 系字论作击 生【大】至【甲】 三【大】二【考偽-大】 有字论作用 结【大】绝【甲】 本【大】本终【甲】 基【大】大乘基【甲】【乙】【丁】 问【大】门【甲】 令【大】合【乙】【丁】 合【大】令【乙】【丁】 作【大】功能作【乙】 珠【大】*殊【乙】* 根【大】于【甲】【丁】 之【大】三【甲】【乙】 转【大】啭【丁】 常【大】常常【甲】 有【大】有有【甲】 遍【大】偏【甲】 触【大】触自性【甲】 问【大】门【甲】 也【大】已【甲】 若尔【大】〔-〕【甲】【乙】【丁】 受【大】爱【乙】【丁】 数【大】段【乙】 曰【大】子【考偽-大】 引【大】则【甲】 约【大】将【乙】【丁】 行【大】得【丁】 为【大】〔-〕【乙】 爱【大】受【甲】 共【大】苦【丁】 土【大】云【甲】 想【大】相【甲】【乙】 別【大】可【甲】 彼【大】破【甲】 搆【大】〔-〕【甲】 等【大】〔-〕【乙】 言【大】会【乙】 并【大】受【考偽-大】 问【大】门【甲】 禅之【大】〔-〕【考偽-大】 之【大】定【丁】 问【大】门【甲】 巧【大】功【乙】 未【大】末【乙】 邪【大】耶【甲】【乙】【丁】 所熏【大】〔-〕【考偽-大】 心【大】以【甲】 语【大】诘【丁】 果【大】一果【考偽-大】 根境等【大】〔-〕【乙】 合【大】令【丁】 异【大】果【甲】 飘【大】漂【考偽-大】 牒【大】辨【甲】 有【大】一切有【乙】 反【大】变【乙】 反【大】变【甲】 斥【大】升【甲】 摧邪【大】权耶【甲】 外【大】外人【乙】 反【大】变【甲】 本【大】未【乙】 之字论作因 半【大】互【甲】 用【大】能【丁】 十【大】九【考偽-大】 乘【大】世【考偽-大】 异生【大】〔-〕【甲】 相【大】见【丁】 遵【大】导【甲】【丁】 征【大】微【甲】 惑【大】或【甲】 法【大】〔-〕【甲】 体同说三字论作说体同 从【大】徒【甲】 亦【大】之亦【甲】【丁】 但【大】位【甲】【乙】 成【大】成就【丁】 四【大】三【乙】 往【大】住【甲】【丁】 直【大】*宜【甲】* 说【大】说𫘝【甲】 𫘝【大】〔-〕【甲】 四【大】三【甲】 未【大】末【甲】 位【大】倍【甲】 瑜伽说此【大】〔-〕【乙】【丁】 此【大】之【甲】 名【大】〔-〕【乙】【丁】 牒【大】假牒【甲】 辞【大】词【丁】 择【大】释【甲】 三【大】*六【考偽-大】* 密【大】蜜【甲】 乘【大】乘中【乙】 宝【大】实【甲】 故字秘牒文无之 陀【大】陀那【丁】 识【大】识彼说真识为第九名无垢识【丁】 料【大】*断【甲】* 说依缚【大】依缚说【乙】 将字秘作约 熟字秘作就 苦【大】〔-〕【乙】【丁】 问【大】门【甲】 防【大】妨【考偽-大】 至平等转故【大】〔-〕【乙】【丁】 故【大】故本【甲】 漏【大】满【甲】 三【大】二【乙】【丁】 遍【大】通【甲】 智【大】知【丁】 末【大】末终【甲】〔-〕【丁】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成唯识论述记(卷3)
关闭
成唯识论述记(卷3)
关闭
成唯识论述记(卷3)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