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

△四行阴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至)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五阴前麤后细故想尽则无麤重影事虽观万象而无想念故如镜鉴之明无粘无迹虗受照应了无陈习唯一精真明极如此故幽隐行阴于是披露也行为万化生灭相根元故其想披露凡彼十二类生之元无不殚见然虽未能见彼修因趋果因由谛绪已能总见生类但由行起名此行阴者为同生基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至)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生灭不停业运常迁名众生浊即行阴之体也故行阴尽者则能超之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至)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梦想消亡悟寐常一故称正知奢摩它又称凝明正心皆想尽之相也外境皆由心召故想尽凝明则天魔不至从此唯是修禅失趣狂解妄计是即阴魔也生类本即同生基也于本类中生元露者于同生基己之行元也幽清动元即行元也既见此遂以一切生灭皆圆于此而不进穷识因本末遂立二无因论

△二无因论  其目有二

自此以下十种皆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至)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生机既破则根离区穴而眼清净故能洞见众生业流湾环随业轮转不能自出以其未脱识阴定力有限故八万劫外冥无所见以无所见故计本无因也生机全破机喻扰动即行阴也不为想阴所覆故云全破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至)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谬执生根不达化理以人竟为人乃至黑竟为黑无复改移因而例我本不见道末亦无成故曰末无因也

△二徧常论  其目有四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至)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由妄计行阴为生灭圆元遂于心境四大八识行等皆起妄计或拨生灭而计常或存生灭而计常或认识神而计常或起邪见而计常今此穷心境性本无因无生灭故以十方众生生灭之理皆则循环本无散失此拨生灭而计常也想阴尽者依心境二法修观故功力能知二万劫事后四万八万例此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至)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众生依地水火风生灭而四性元则常住则诸生灭法皆有体常此存生灭而计常者也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至)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六根及末那执受即八识也心意识中本元即识神也八识元由惟佛八地菩萨能穷若真能穷尽则入知境离心意识今此惟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谓其本性恒常众生依之循环而住不曾散失此认识神而妄计也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至)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想元想阴也生理行阴也妄谓流转生灭皆属想心已永灭则不生灭理自然属行不知行阴即生灭元是起邪见而妄计也

由此计常亡正徧知(至)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三四颠倒见  其目有四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妙明圆湛离我我所而外道于此妄立神我从是计我偏凝不动遂以为常而诸众生于生于死计他无常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至)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谓三禅以下终为三灾所坏名无常种性四禅以上灾不能坏名究竟常

三者是人別观我心(至)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前于一法作无计此于一性作二计皆妄计也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至)已灭尽名为无常

幻阴一体迁流一相而且执是执非见今见昔而以流者为常迁者为灭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至)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四有边论  其目有四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分位有四乃生灭分位也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至)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生元流用行阴也因迁流计三际以过者已灭来者未见故名有边见在相续故名无边不知真际本非有边非无边也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至)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我曾下但见彼人现我知中而不能知彼人性徧故计彼性以为有边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至)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性

△五矫乱论  其目有四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此观万化见其不齐遂生异解不能决择故矫乱其语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至)除无之外无所言说

互互无念念灭相也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至)除是之外无所言说

各各有念念生相也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至)不死矫乱徧计虗论

△六计后有  正计 旁计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死后有相發心颠倒

无尽流即行相续也以生灭灭尽相继不绝故知死后有相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至)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前色即目前云色行中相续亦色也作此四计受想行亦然故成十六相从此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旁计有为无为诸法毕竟并驱者计烦恼菩提不相陵灭皆后有也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至)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七计后无  正计 旁计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阴性消散谓色受想灭也生理即行也谓无受想则行亦灭也此约四阴现前因亡未来果灭因果合论故成八相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至)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八计八但非  正计 旁计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行存即有相也受想灭即无相也以前后相例则存者终无虽有非有灭者会有虽无不无四阴双计故成八非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至)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三阴为灭相本虽有不有迁流为存相故观无不无随得一缘于四阴中随举一阴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發通悟有无俱非虗实失措

诸行一切迁流法也因见行阴迁讹不定遂有邪悟谓一切法有无俱非不可定指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至)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九计断灭  正计 旁计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是人堕入七断灭论

见行阴念念灭处名后后无由是妄计设入人天七处后皆断灭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至)现前消灭灭已无复

身灭即欲界人天二处也欲尽初禅也苦尽二禅也极乐三禅也极舍四禅及无色也是名七际谓七际事相皆现前消灭更无复生终归断灭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至)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十计涅槃  正计 旁计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转依者转生死为涅槃也或于欲界悟圆明理遂以欲界即转依处或以初禅离欲二禅离苦三禅极喜极舍即转依处是谓五涅槃也不知皆属有漏非无为果非究竟处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吴兴曰此云心魔后识阴云见魔即烦恼魔也

△五识阴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至)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通叙行灭识现也行为世间迁流之体性扰动生机之纲纽补特酬业之深脉能隐晦性天驰逸六根泪扰内湛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故行阴尽者生机纲纽倐然隳裂感应悬绝而性天将大明悟六根无复驰逸以不驰逸故内外湛明以无枢穴故人无所入反动而静深之又深故曰内外涅槃性天为五阴所覆昏如长夜前三阴尽如鷄初鸣虽为曙兆犹沉二阴精色未分此行阴尽如鷄后鸣唯余一阴故将大明悟也受命元由识阴也以行灭识现故深达无枢穴故可观无迁流故可执无生机故不召遂了十方依正皆识所变故已获其同性天精色虽未明彻而幽秘之相已渐發现此识阴之相也

[解01]若于群召已获同中(至)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群召同中即十二类之命元识阴也若于此中以定慧力消磨六门使根合而不分界开而不隔则见闻圆通六根互用由是外之世界内之身心无复留碍此识阴尽之相也性木一真由尘隔越性用之间同异失准名为命浊为识阴之体故识尽则超之识乃妄觉影明原无自体由颠倒起故名罔象虗无颠倒妄想

△识阴狂解  其目有十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至)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识由行流故识空则返元既空行阴已灭生灭尚依识元故寂灭未圆而能渐破识阴消磨六门已六知根㳷合无隔诸类觉性通融不二故能入于圆元圆元即融根隔通诸类之识元也若以此为真所归地而立为真因则堕因所因执盖真因非所有所皆妄娑毗外道认阿赖耶识未形之前冥然初相为所归真因正同此也以心有所得果有所归即因即果皆堕所妄所以违圆通背涅槃今人于真性辄起识心计因果生见解有所得有所归皆则得于识元归于冥谛而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生大慢天成徧圆种

执识元为自体而谓一切众生自此流出遂执我能生彼而实不能故曰能非能执摩醯首罗即色顶魔王也妄计我能现起无边众生亦能非能之类也能为心能事果者依我能为彼依能成彼事也大慢即醯罗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以识元为所归依故疑彼能生我及一切法遂计生起流出之处为真常无生之体此则在生灭中妄计常住既惑真不生性又迷见生灭法以非常为常故名常非常执既计彼能生我即与计自在天能生一切者同由依识元妄计常住故曰妄因依心成妄计果前计我圆生物此计彼圆生我故名倒圆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所知即所观识阴也谓识有知而一切法由知变起因计知体圆遍诸法遂立异解谓无情徧皆有知无所拣择故曰无择遍知此则以无知为知故名起知无知执婆咤霰尼二外道也执一切觉谓执一切有知也此谬计圆知以为因心则果终虗谬矣以无知为知是倒知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识阴尽者消磨六门诸根互用今此未尽才得随顺而因随圆互于是计一切法皆能圆化發生胜果谓火能显發光明乃至尘能成就器界遂则邪求邪观勤心崇事谓能生胜果而实不能故名生无生执即三迦叶波诸外道之俦也即迷真心从物求冀则因果皆妄颠倒化理名颠化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观理不实误堕虗无故于圆明性中计皆空虗于是灭绝群化归于永灭而不知其非名归无归执舜若多此云空言无想舜若即执空外道也以执断空故圆虗无为之因心成空亡之断果永灭依即外道涅槃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识阴精明湛不摇处名之为常今见其常乃执色身同此精圆也身本无常实不可贪以为长久今坚执着故云贪非贪执阿斯陀此云长寿仙彼虽延常终归坏灭今欲固妄身以冀长住则空长劳耳妄延耳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以识阴为命元而互通三际以为识阴若尽我命亦尽谁证真常故便于定中化诸欲境以留尘劳不令销尽依此邪思欲证真常而不知其非名真非真执咤枳迦罗能化欲境自娱即欲顶自在天类也因此邪思感生天魔惟恣尘欲名炽尘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命明者深穷识阴深明众生受命因由也以生灭由识精粗由业故依四谛分別决择以苦集为麤偽以灭道为精真于是专修道因求感灭果以少为足故居灭即休斯特声闻上慢之俦也此则圆精应为因心成趣寂之小果精应者即决择麤业唯求精应证于偏真缠空趣寂而背清净道净谓常乐我净之德四德之中略举一耳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融净觉明即识精也虽无惑习圆融清净而未离于识故名觉明若以此为深妙立为果证则定性缘觉独觉而此即圆觉㳷为因心成湛明之滞果湛明即圆融觉明也所觉止于圆明识精而定性不回故名觉圆明不化圆种以上陈五十魔境皆是识精错解邪悟未得正见拟心动念皆堕其中虽证缘觉辟支犹为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所以觉皇苦口垂慈勦心辩析欲人不迷不失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至)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前妨心魔此妨见魔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至)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最后请益第三十  微有删约

阿难重白佛言如佛所说(至)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明妄无因不容计度也知妄所起可说因缘不知所起因缘何有况推自然得非妄计

△五阴妄本

△一色本坚固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至)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想为虗妄影像欲爱深脉遗体自想爱流出故曰体因父母想生阴心乘想爱冥求故曰心于想中传命酢梅等说以验体因妄结故与妄理相应若非妄伦则妄不能感也体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想传诸想交固以成色阴故名坚固妄想

△二受本虗明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至)名为虗明第二妄想

临高空想而酸涩真受违顺皆妄而损益现驰则受阴无体虗有所明故名虗明妄想

△三想本融通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至)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念虑虗情也色身实质也虗实不伦而能相使者由想而融也心生虗像形取实物心形异用而能相应者由想而通也至于悟寐扰变使心随境使境随心皆融通妄想也

△四行本幽隐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至)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五识本罔象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至)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若是精真不容习妄此破其常也精谓精明真谓恒常何因下示妄习相昔睹奇物纳种在识若不受熏复睹前异必无记忆既不忘失则知中间常为无明念念熏习熏习即妄何精真之有乎似无曰罔似有曰象

△五阴边际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故(至)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五阴言因界者本自无界因妄想因也

△阴灭次第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至)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识譬则劫波巾也色譬则最后结也结依巾有故生因识起解因次第故灭从色除五阴生起从细至粗由迷知有识乃至由受有色也灭则从粗至细必破色而后受现乃至破行而后识现也理则顿悟乘悟并消者如巾本无结亦不有也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者中根必假渐修也若因悟忘修则有解无行执理迷事适堕偏邪终非正修真三摩地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至)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令以此义自觉觉他永断妄元齐归正果

阿难若复有人徧满十方(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十波罗夷即十重罪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至)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终)


校注

从此二字疑剩 但疑俱 会疑曾 瑠璃隔山见物
[A1] 之【CB】[之-]【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但【CB】伹【卍续】
[A4] 己【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但【CB】伹【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十【CB】[-]【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楞严经述旨(卷10)
关闭
楞严经述旨(卷10)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