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十八
大般涅槃经梵行品之五(卷第十八)
北凉 天竺三藏 昙无谶 译
晋 沙门 慧严 慧观 谢灵运 重治
[科07]尔时世尊在双树间见阿阇世闷绝躃地即告大众我今当为是王住世至无量劫不入涅槃。
论义中二先问次答。
[科08]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当为无量众生不入涅槃何故独为阿阇世王。
答为二一正答二密语。
[科09]佛言善男子是大众中无有一人谓我必定入于涅槃阿阇世王定谓我当毕竟永灭是故闷绝自投于地。
初答意者同在双林之众咸知不灭唯世王谓灭故须云为。
善男子如我下第二明如来密语又三一唱密语二解释三结叹唱密语如文。
[科01]善男子如我所言为阿阇世不入涅槃如是密义汝未能解。
[科02]何以故我言为者一切凡夫阿阇世者普及一切造五逆者又复为者即是一切有为众生我终不为无为众生而住于世何以故夫无为者非众生也阿阇世者即是具足烦恼等者又复为者即是不见佛性众生若见佛性我终不为久住于世何以故见佛性者非众生也阿阇世者即是一切未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又复为者即是阿难迦叶二众阿阇世者即是阿阇世王后宫妃后及王舍城一切妇女又复为者名为佛性阿阇者名为不生世者名怨以不生佛性故则烦恼怨生烦恼怨生故不见佛性以不生烦恼故则见佛性以见佛性则得安住大般涅槃是名不生是故名为为阿阇世善男子阿阇者名不生不生者名涅槃世名世法为者名不汙以世八法所不汙故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不入涅槃是故我言为阿阇世无量亿劫不入涅槃。
解有六番初明此语多含即是通为一切二云不为无为无为三解一云八地已上是无为众生二云登地已上真证乃是无为三云此文自说无为者非众生也当知佛果方乃称为无为众生又说理内众生皆是无为然非但众师不同经亦不定文云为者为一切又云为五逆五逆与一切不同又云为未發心者下文又云汝于毗婆尸佛已曾發心發心与未發心不同又云阇王者不见佛性具烦恼人又云阇王者名不生不生者名涅槃涅槃者宁不见性他云夫密语者所解不同今谓如来密语岂可定作深浅远近。
如来密语下第三结叹不可思议。
[科03]善男子如来密语不可思议佛法众僧亦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亦不可思议大涅槃经亦不可思议。
尔时世尊下第二正为灭罪文为二先身次心故云先治王身然后及心以其前言无有良医治身心者是故放光治身说法治心初治身文为二初放光次论光初放光如文。
[科04]尔时世尊大悲导师为阿阇世王入月爱三昧入三昧已放大光明其光清凉往照王身身疮即愈郁烝除灭。
次王觉疮愈下是第二问答论光有五文于中又二初四番论光后一番解月爱初四番中各有问答前三如文。
[科05]王觉疮愈身体清凉语耆婆言曾闻人说劫将欲尽三月竝现当尔之时一切众生患苦悉除时既未至此光何来照触吾身疮苦除愈身得安乐耆婆答言此非劫尽三月竝照亦非火日星宿药草宝珠天光王又问言此光若非三月竝照宝珠明者为是谁光大王当知是天中天所放光明是光无根无有边际非热非冷非常非灭非色非无色非相非无相非青非黄非赤非白欲度众生故使可见有相可说有根有边有热有冷青黄赤白大王是光虽尔实不可说不可睹见乃至无有青黄赤白。
[科06]王言耆婆彼天中天以何因缘放斯光明耆婆答言今是瑞相将为大王以王先言世无良医疗治身心故放此光先治王身然后及心。
最后番亦先问次答。
[科07]王言耆婆如来世尊亦见念耶耆婆答言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人遇病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于病子心则偏重大王如来亦尔于诸众生非不平等然于罪者心则偏重于放逸者则生慈念不放逸者心则放舍[科08]何等名为不放逸者谓六住菩萨大王诸佛世尊于诸众生不观种性老少中秊贫富时节日月星宿工巧下贱僮仆婢使唯观众生有善心者若有善心则便慈念。
答中七子中一子遇病者三解一云通譬六道众生以有罪者譬于一子二云六住菩萨并外凡为七外凡是病者三云四果支佛菩萨为六合取外凡为七一子遇病即譬外凡起恶者是今明不尔文云七子之中一子遇病何曾的云是外凡病又一切众生皆是吾子如前诸解或进或退收义不尽今取圆家七方便根性为七七子之中起逆遇者心则偏重(云云)六住二解一云即真解六地二云似解六心。
后番解月爱先指如来所入三昧。
[科01]大王当知如是瑞相即是如来入月爱三昧所放光明。
次问。
[科02]王即问言何等名为月爱三昧。
次释出。
[科03]耆婆答言譬如月光能令一切优钵罗华开敷鲜明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能令众生善心开敷是故名为月爱三昧大王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欢喜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能令修习涅槃道者心生欢喜是故复名月爱三昧大王譬如月光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形色光明渐渐增长月爱三昧亦复如是令初發心诸善根本渐渐增长乃至具足大般涅槃是故复名月爱三昧大王譬如月光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形色光明渐渐损减月爱三昧亦复如是光所照处所有烦恼能令渐灭是故复名月爱三昧大王如盛热时一切众生常思月光月光既照郁热即除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能令众生除贪恼热大王譬如满月众星中王为甘露味一切众生之所爱乐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诸善中王为甘露味一切众生之所爱乐是故复名月爱三昧。
于中皆先举月为喻凡六番如文。
王语耆婆第二灭其心罪又二先明灭罪缘次正灭罪初文为四一自未發二受劝而往三如来称叹四至佛所初明未發有二番问答一王不能發次耆婆劝往。
[科04]王语耆婆我闻如来不与恶人同止坐起语言谈论犹如大海不宿死尸如鸳鸯鸟不住圊厕释提桓因不与鬼住鸠翅罗鸟不栖枯树如来亦尔我当云何而得往见设令见者我身将无陷入地耶我观如来宁近醉象师子虎狼猛火绝燄终不接近重恶之人是故我今思惟如是当有何心往见如来。
[科05]耆婆答言大王譬如渴人速赴清泉饥者求食怖者求救病者求医热者求凉寒者求衣王今求佛亦应如是大王如来尚为一阐提等演说法要何况大王非一阐提而当不蒙慈悲救济。
第二番论一阐提先问次答。
[科06]王言耆婆我昔曾闻一阐提者不信不闻不能观察不得义理何故如来而为说法。
答中先譬次合初譬中为四一阐提断善二根缘感佛三善不可生四而为说法就初文又二先明起五钝后明起五利初又二初起恶次失善初又二初总起恶后別明五钝。
[科07]耆婆答言大王譬如有人身遇重病是人夜梦升一柱殿。
初总中两句初是病譬阐提有重恶次句云夜梦者譬无明心升一柱殿譬阐提断现未善尽唯有过去少善所感报身譬如大殿唯有一柱将颓不久。
次服酥油脂下別起五钝。
[科08]服酥油脂及以涂身卧灰食灰攀上枯树或与猕猴游行坐卧沈水没泥。
夫爱使黏腻譬若酥油贪欲浸润譬之于脂在口为服在身为涂意通身口卧灰食灰譬起嗔使嗔体碎裂躁急譬之如灰發嗔运身如卧灰纵毒在口如食灰意通身口攀上枯树譬于起慢自举陵人如上枯树何不攀上茂华之树若贤圣自高可譬茂华以恶自高故言枯树或与猕猴下譬起疑使疑使不定如猕猴腾掷从枝至枝舍一取一譬疑心求理计有计无或我无我又猕猴似人而实非人譬疑谓得理实不得理沈水没泥下譬于无明轻者如沈水重者如没泥。
堕坠楼殿下第二明失善又二先失三品次失三乘。
[科09]堕坠楼殿高山树木。
初文者坠楼譬失慧楼是高观譬于智慧升出照达而今坠者是失慧品高山譬失戒品树木譬失定品。
次象马牛羊譬失三乘。
[科01]象马牛羊。
案此文意应有四乘相承但云失三乘耳四乘皆有坠落之言但是文略。
身著青黄下第二起利使又二初起利使二杂起恶缘。
[科02]身著青黄赤黑色衣喜笑歌舞或见鸟鹫狐貍之属齿发堕落裸形枕狗卧粪秽中。
初身著衣譬起我见如人计我四种不同婆罗门计黄刹利计赤毗舍计青首陀计黑喜笑歌舞譬起见取于无乐中而生乐心于无胜中而起胜想譬之喜笑鸟鹫狐狸譬起邪见此之四类皆悉食肉故譬邪见吞啖善根齿发堕落譬边见即断常两边今偏言断见裸形枕狗譬戒取即持狗戒狗为信首故言枕狗私谓全计五阴故云卧粪秽中复与亡者下第二杂起恶缘值恶知识。
[科03]复与亡者行住坐起携手食啖毒蛇满路而从中过或复梦与被发女人共相抱持多罗树叶以为衣服乘坏驴车正南而游是人梦已心生愁恼以愁恼故身病转增。
亡即死人譬断善尽私谓四仪动运无生善处故云行住坐起善才欲生邪念寻起故云携手以邪自资故云食啖蛇譬多嗔私谓心所行处常与嗔俱故云满路而从中过被发女人譬多爱人树叶为衣譬无慙愧人乘坏驴车譬恶法自运正南者三解一云南是离地北是坎地去坎就离譬失善起恶二云就诸方为语北是上方譬断善人从上坠下三云天子南面杀活自在此人邪见判无因果此心自在身病转增譬诸恶向重。
以病增故下第二明根缘感佛。
[科04]以病增故诸家亲属遣使请医所可遣使形体缺短根不具足头蒙尘土著敝坏衣载故坏车语彼医言速疾上车。
病增譬断善心重诸家亲属者三解一云过去戒善感此人身唯此善在譬之亲属二云阐提断过现善尽而当善方生皆应作佛名未生善以为亲属三云不然自有善感佛自有恶感佛阐提无善但以恶感恶为亲属即是遣使请医形体缺短者若以善为使此善为恶所瘵故云缺短若将恶为使此恶道理自是痤陋善根微弱故言缺信不具故故言短私云信等不具故云根不具足头蒙尘土者五住所覆著弊坏衣者被无慙愧载故坏车者借先世善感此人身残缺善根私云冥机冥扣故云语医速疾上车者立望感应。
尔时良医下第三观善不可生又二初观察二许应初又二一一往观机二重观察。
[科05]尔时良医即自思惟今见是使相貌不吉当知病者难可疗治。
[科06]复作是念使虽不吉当复占日为可治不若四日六日八日十二日十四日如是日者病亦难治。
初观日中四日譬四倒六日六蔽八日八邪十二日拨无十二因缘亦十二我见十四日拨无十四谛十四谛出华严十四相差別示成事生起尽无生说入道如来智等。
[科07]复作是念日虽不吉当复占星为可治不若是火星奎星昴星阎罗王星湿星满星如是星时病亦难治。
二观星之中凡占六星譬受六师教。
[科08]复作是念星虽不吉复当观时若是秋时冬时及日入时夜半时月入时当知是病亦难可治。
三观时中凡占五时或云断于五乘善根。
复作是念下第二观过去善根。
[科01]复作是念如是众相虽复不吉或定不定病观病人若有福德皆可疗治若无福德虽吉何益。
[科02]思惟是已寻与使俱。
初文云与使俱者一往许应感应道交故言与俱在路复念下第二更观察又二初观现在次观未来。
[科03]在路复念若彼病者有长寿相则可疗治短寿相者则不可治即于前路见二小儿相牵鬬诤捉头拔发瓦石刀杖共相打掷见人持火自然尽灭或见有人斫伐树木或复见人手曳皮革随路而行或见道路有遗落物或见有人执持空器或见沙门独行无侣复见虎狼乌鹫野狐见是事已复作是念所遣使人乃至道路所见诸相悉皆不祥当知病者定难疗治复作是念我若不往则非良医如其往者不可救疗复更念言如是众相虽复不祥且当舍置往至病所思惟是已。
初现在中云二小儿者即是断常有无等见持火灭者火无光用譬失慧品斫树木譬定尽曳皮革譬失戒品阐提虽受既不遵承犹如枯皮遗落物者出世善尽唯有怜爱妻子之善圣人所弃空器者虽有身器无道可爱沙门独行譬出世法独一无侣复见虎狼是啖肉兽譬现在恶食善都尽。
复于前路下第二观未来又二一观未来因次观未来果。
[科04]复于前路闻如是声所谓亡失死丧崩破坏析剥脱堕坠焚烧不来不可疗治不能拔济。
[科05]复闻南方有鸟兽声所谓乌鹫舍利鸟声若狗若鼠野狐猪兔闻是声已复作是念当知病者难可疗治。
即三途报鸟兽声譬闻受苦之声。
尔时即入下第二正应又二先正应譬次更观察。
[科06]尔时即入病人舍宅。
初譬即入宅舍本地入生死故言入病人舍。
见彼病人下第二更观察又二先观现在后观过去现在为四一三毒二五根三十使四三业初三毒者。
[科07]见彼病人数寒数热。
寒凝结譬痴热躁变譬贪略无嗔。
次骨节疼痛譬五根。
[科08]骨节疼痛目赤流泪耳声闻外咽喉结痛舌上裂破。
骨节是身根目赤是眼根耳声是耳根咽喉是舌根略无鼻根。
三其色正黑下是十使。
[科09]其色正黑头不自胜体枯无汗大小便利闭塞不通身卒肥大红赤异常。
黑色譬无明使头不自胜譬慢使欲将慢自举而不得高体枯无汗譬嗔使无有润泽便利不通譬断常二见身卒肥大譬我见。
四语声不调下譬三业。
[科10]语声不调或麤或细举体斑駮异色青黄其腹胀满言语不了。
[科11]医见是已问瞻病人病者昨来意志如何。
既云昨来岂非过去。
次根缘对。
[科12]答言大师其人本来敬信三宝及以诸天今者变异敬信情息本喜惠施今者悭吝本性少食今则过多本性弊恶今则和善本性慈孝恭敬父母今于父母无恭敬心。
[科01]医闻是已即前嗅之优钵罗香沈水杂香毕迦香多伽罗香多摩罗䟦香郁金香栴檀香炙肉臭蒲桃酒臭烧筋骨臭鱼臭粪臭知香臭已。
初文者嗅之譬一往为说和七香五臭七香譬七漏五臭譬五欲。
触身下第二譬穷源之说。
[科02]即前触身觉身细耎犹如缯緜劫贝娑华或坚如石或冷如冰或热如火或涩如沙尔时良医见如是等种种相已定知病者必死不疑然不定言是人当死。
转复相近如触身唯见三毒。
语瞻病者下第二息化。
[科03]语瞻病者吾今遽务明当更来随其所须恣意勿禁即便还家。
[科04]明日使到复语使言我事未讫兼未合药智者当知如是病者必死不疑。
使到譬复更感佛善既不生故言我事未讫。
大王世尊下第二合譬文为三一正合二简阐提三往三途救拔此初正合略合大意若望前譬唯合后两不合前二初合第四而为说法次合第三观善不可生。
[科05]大王世尊亦尔于一阐提辈善知根性而为说法何以故若不为说一切凡夫当言如来无大慈悲有慈悲者名一切智若无慈悲云何说言一切智人是故如来为一阐提而演说法。
[科06]大王如来世尊见诸病者常施法药病者不服非如来咎。
一阐提辈下第二料简阐提。
[科07]大王一阐提辈分別有二一者得现在善根二者得后世善根如来善知一阐提辈能于现在得善根者则为说法后世得者亦为说法今虽无益作后世因是故如来为一阐提演说法要一阐提者复有二种一者利根二者中根利根之人于现在世能得善根中根之人后世则得诸佛世尊不空说法。
而此中言现在生或后世生若即事为言三世皆无若方将远望有生善义又二初因时教化次果时济拔。
譬如净人下第三往三途拔救也。
[科08]大王譬如净人坠堕圊厕有善知识见而悯之寻前捉发拔之令出诸佛如来亦复如是见诸众生堕三恶道方便救济令得出离是故如来为一阐提而演说法。
王语耆婆下第二受劝而往如文。
[科09]王语耆婆若使如来审如是者明当选择良日吉星然后乃往耆婆白王如来法中无有选择良日吉星大王如重病人不择良日时节吉凶唯求良医王今病重求佛良医不应选择良时好日大王如栴檀火及伊兰火二俱烧相无有异也吉日凶日亦复如是若至佛所俱得灭罪唯愿大王今日速往尔时大王即命一臣名曰吉祥而告之言大臣当知吾今欲往佛世尊所速辨供养所须之具臣言大王善哉善哉所须供具一切悉有阿阇世王与其夫人严驾辇乘一万二千巨力大象其数五万一一象上各有三人赍持幡葢华香伎乐种种供具无不具足导从马骑有十八万摩伽陀国所有人民寻从王者五十八万。
尔时拘尸城所有大众满十二由旬悉皆遥见阿阇世王与其眷属寻路而来。
尔时佛告下第三如来称叹又为四一王疑二佛为决定三持一切问四佛答。
[科01]尔时佛告诸大众言一切众生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近因缘者无先善友何以故阿阇世王若不随顺耆婆语者来月七日必定命终堕阿鼻狱是故近因莫若善友阿阇世王复于前路闻舍婆提毗流离王乘船入海遇火而死瞿伽离比丘生身入地至阿鼻狱须那刹多作种种恶至于佛所众罪得灭闻是语已语耆婆言吾今虽闻如是二语犹未审定汝来耆婆吾欲与汝同载一象设我当入阿鼻地狱冀汝捉持不令我堕何以故吾昔曾闻得道之人不入地狱尔时佛告诸大众言阿阇世王犹有疑意。
[科02]我今当为作决定心。
以能除智除可除罪。
三尔时下持一切问。
[科03]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持一切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说一切诸法皆无定相所谓色无定相乃至涅槃亦无定相如来今者云何而言为阿阇世作决定心。
佛说一切无定云何为王而作定说。
四佛言下答。
[科04]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今定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何以故若王疑心可破坏者当知诸法无有定相是故我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当知是心为无定定。
善男子若彼王心是决定者王之逆罪云何可坏以无定相其罪可坏是故我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
王自谓可除不可除我为其除除其不定为定。
尔时大王下第四到佛所又四一王来至。
[科05]尔时大王即往娑罗双树间至于佛所仰瞻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犹如微妙真金之山。
二佛慰问。
[科06]尔时世尊出八种声告言大王时阿阇世左右顾视此大众中谁是大王我既罪逆又无福德如来不应称为大王尔时如来即复唤言阿阇世大王时王闻已心大欢喜即作是语如来今日顾以爱言真知如来于诸众生大悲怜悯等无差別即白佛言世尊我今疑心永无遗余定知如来真是众生无上大师。
总唤犹惑別唤欢喜。
三迦叶腾述。
[科07]尔时迦叶菩萨语持一切菩萨言如来已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
四王献供如文。
[科08]阿阇世王复白佛言世尊假使我今得与梵王释提桓因坐起饮食犹不欣悦得遇如来一言顾命深以欣庆即以所持幡葢香华伎乐供养前礼佛足右绕三帀礼敬毕已却坐一面。
尔时佛告下第二正是灭罪为二前略说法次广说法初略文又二初略说次领解略说又三初许诫次正说三结。
[科09]尔时佛告阿阇世王言大王今当为汝说正法要汝当一心谛听谛听。
正说中先标二十事次释。
[科10]凡夫常当系心观身有二十事。
释中为十双初明无无漏真法次明无有漏似解此真似为一双。
[科11]一我此身中空无无漏二无诸善根。
次初通明有生死恶因后明堕三途恶果为一双。
[科12]三我此生死未得调顺四堕坠深坑无处不畏。
三初明无道前智慧方便次明无道前修定之力为一双。
[科13]五以何方便得见佛性六云何修定得见佛性。
四初明四倒生死唯苦无常后明不脱八难倒难为一双。
[科01]七生死常苦无常乐我净八八难之难难得远离。
五怨仇为一双。
[科02]九恒为怨家之所追逐十无有一法能遮诸有。
六初不免三途苦果后不免苦因子果两缚为一双。
[科03]十一于三恶趣未得解脱十二具足种种诸恶邪见。
七无始无终为一双。
[科04]十三亦未造立度五逆津十四生死无际未得其边。
八空有为一双。
[科05]十五不作诸业不得果报十六无有我作他人受果。
九因果为一双。
[科06]十七不作乐因终无乐果十八若有造业果终不失。
十痴逸为一双。
[科07]十九因无明生亦因而死二十去来现在常行放逸。
今约三谛释二十观一无无漏无善根者此无真谛中真似之法生死未调深坑怖畏者此俗谛中因果有畏两句佛性者此无中道道前慧定方便四倒是烦恼道八难是苦道怨家诸有是业道(云云)。
凡夫之人下第三结得失。
[科08]大王凡夫之人当于此身常作如是二十种观作是观已不乐生死不乐生死则得止观尔时次第观心生相住相灭相定慧进戒亦复如是观生住灭已知心相乃至戒相终不作恶无有死畏三恶道畏若不系心观察如是二十事者心则放逸无恶不造。
作二十种观者为得不观为失如文。
阿阇世言下第二领解。
[科09]阿阇世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我从昔来未曾观是二十事故多造众恶造众恶故则有死畏三恶道畏。
世尊自我招殃下第二广说又三一世王起执次佛广破三王奉教行初起执有四一执重罪二执父王三执无辜四执定堕。
坚执此四妨于入道故须破之。
佛告下第二佛破又三初別破次总破三结劝初別破即破上四执但不次第初破第四定堕又三初正破者。
[科14]佛告大王一切诸法性相无常无有决定王云何言必定当堕阿鼻地狱。
杀无定相如普贤观云一切诸罪业皆从妄想生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达妄想则罪业释然无业故无堕。
次世王领。
[科15]阿阇世王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无定相者我之杀罪亦应不定若杀定者一切诸法则非不定。
三如来述成。
[科16]佛言大王善哉善哉诸佛世尊说一切法悉无定相王复能知杀亦不定是故当知杀无定相。
大王如汝所言下第二破第二父王之执虽双牒父王无辜而先破父王先明因缘假有故无父次明念念生灭故无父。
[科17]大王如汝所言父王无辜横加逆害者何者是父但于假名众生五阴妄生父想于十二入十八界中何者是父若色是父四阴应非若四是父色亦应非若色非色合为父者无有此处何以故色与非色性无合故大王凡夫众生于是色阴妄生父想如是色阴亦不可害何以故色有十种是十种中唯色一种可见可持可称可量可牵可缚。
初中于于诸法推求捡觅父不可得若就世谛天性尊重父子昺然若就真空诸法平等无有差別既无父子之殊宁有能杀所杀之色色有十种者即五根五尘乃至应有四大文略亦是相摄五尘成四大四大成五根四大成五根即是四大摄十色五尘成四大即十色摄四大故不广说。
虽可见缚下第二明念念生灭故无罪。
[科18]虽可见缚其性不住以不住故不可得见不可捉持不可称量不可牵缚色相如是云何可杀若色是父可杀可害获罪报者余九应非若九非者则应无罪大王色有三种过去未来现在过去现在则不可害何以故过去过去故现在念念灭故遮未来故名之为杀如是一色或有可杀或不可杀有杀不杀色则不定若色不定杀亦不定杀不定故报亦不定云何说言定入地狱。
大王一切众生下第三破其第一定重之执。
[科01]大王一切众生所作罪业凡有二种一者轻二者重若心口作则名为轻身口心作则名为重大王心念口说身不作者所得报轻大王昔日口不教杀唯言別足大王若敕侍臣立断王首坐时乃断犹不得罪况王不敕云何得罪王若得罪诸佛世尊亦应得罪何以故汝父先王频婆娑罗曾于诸佛种诸善根是故今日得居王位若佛世尊不受其供则不为王若不为王汝则不得为国兴害汝若杀父当有罪者我等诸佛亦应有罪若诸佛世尊无有罪者汝独云何而得罪耶。
混高下之心泯分別之见。
大王频婆下第四破其第三无辜之执又二先引昔事。
[科02]大王频婆娑罗往有恶心于毗富罗山游行射猎周徧旷野悉无所得唯见一仙五通具足见已即生嗔恚恶心我今游猎所以不得正坐此人驱逐令去即敕左右而令杀之其人临终生嗔恶心退失神通而作誓言我实无辜汝以心口横加屠戮我于来世亦当如是还以心口而害汝命时王闻已即生悔心供养死尸先王如是尚得轻受不堕地狱况王不尔而当地狱受果报耶先王自作还自受之云何令王而得杀罪。
次牒执破之。
[科03]如王所言父王无辜者云何言无夫有罪者则有罪报无恶业者则无罪报汝父先王受无有罪云何有报频婆娑罗于现世中亦得善果及以恶果是故先王亦复不定以不定故杀亦不定杀不定故云何而言定入地狱。
大王众生狂惑下第二总破又三初举四狂等袪其定执实有次如王宫中下破其无慈不等三譬如涅槃下破其滞边失理初四狂中二先法次譬。
[科04]大王众生狂惑凡有四种一者贪狂二者药狂三者呪狂四者本业缘狂大王我弟子中有是四狂虽多作恶我终不记是人犯戒是人所作不至三趣若还得心亦不言犯王本贪国兴此逆害贪狂心作云何得罪。
法中贪狂猛盛倒乱尤甚药狂迷闷冲突水火呪狂所咀纵横非法业狂业持令其失心王无三狂但有贪狂贪狂所作贪之过耳。
次譬中二先醉次幻初醉又二先譬次合。
[科05]大王如人醉酒而害其母既醒悟已心生悔恨当知是业亦不得报。
初举醉人譬若本时相嗔寄酒后骂者不名为醉若从此义作罪得罪若其醉后全无所知都无避就如此作罪是则无罪。
王今下合。
[科06]王今贪醉非本心作若非本心云何得罪。
王亦如是犹如醉人。
次大王譬如幻师下次举幻化等九譬破其实有皆先譬次合初譬正举幻化以破实有。
[科07]大王譬如幻师于四衢道幻作种种男女象马璎珞衣服愚痴之人谓为真实有智之人知非真有[科08]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
[科09]大王譬如山谷响声愚痴之人谓之实声有智之人知其非真。
[科10]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
[科11]大王如人有怨诈来亲附愚痴之人谓为真实智者了达乃知虗诈。
[科12]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
[科13]大王如人执镜自见面像愚痴之人谓为真面智者了达知其非真。
[科01]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
[科02]大王如热时𦦨愚痴之人谓之是水智者了达知其非水。
[科03]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
[科04]大王如乾闼婆城愚痴之人谓为真实智者了达知其非真。
[科05]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
[科06]大王人如梦中受五欲乐愚痴之人谓之为实智者了达知其非真。
[科07]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杀法杀业杀者杀果及以解脱我皆了之则无有罪王虽知杀云何有罪。
[科08]大王譬如有人主知典酒如其不饮则亦不醉虽复知火亦不烧然。
[科09]王亦如是虽复知杀云何有罪。
[科10]大王有诸众生于日出时作种种罪于月出时复行劫盗日月不出则不作罪虽因日月令其作罪而此日月实不得罪。
[科11]杀亦如是虽复因王王实无罪。
如王宫中下第二破其无慈不等。
[科12]大王如王宫中常敕屠羊心初无惧云何于父独生惧心虽复人兽尊卑差別保命畏死二俱无异何故于羊心轻无惧于父先王生重忧苦大王世间之人是爱僮仆不得自在为爱所使而行杀害设有果报乃是爱罪王不自在当有何咎。
重死者何人重死而轻生今不言故重于死莫问人兽皆以死苦为重故言保命重死人兽无异若就结戒者人犯重兽犯轻此就往业善恶別论不可相类若就施食此就施心同缘实相故等此复別论。
大王譬如涅槃下第三破其滞边失理又二先举涅槃为譬。
[科13]大王譬如涅槃非有非无而亦是有。
次将杀来合譬凡三番合如文。
[科14]杀亦如是虽非有非无而亦是有惭愧之人则是非有无惭愧者则为非无受果报者名之为有空见之人则为非有有见之人则为非无有有见者亦名为有何以故有有见者得果报故无有见者则无果报常见之人则为非有无常见者则为非无常常见者不得为无何以故常常见者有恶业果故是故常常见者不得为无以是义故虽非有非无而亦是有大王夫众生者名出入息断出入息故名为杀诸佛随俗亦说为杀。
三番破竟结劝其观(云云)。
大王色是无常下第三结劝观行又二先劝作无常等观。
[科15]大王色是无常色之因缘亦是无常从无常因生色云何常乃至识无常识之因缘亦是无常从无常因生识云何常以无常故苦以苦故空以空故无我若是无常苦空无我为何所杀杀无常者得常涅槃杀苦得乐杀空得实杀于无我而得真我。
次若杀无常下劝作常乐等观。
[科16]大王若杀无常苦空无我者则与我同我亦杀是无常苦空无我不入地狱汝云何入。
尔时阿阇世下第三奉行又二前明观行次辨發心初观行为三一正作观二咨佛三自庆。
[科17]尔时阿阇世王如佛所说观色乃至观识。
[科18]作是观已即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色是无常乃至识是无常我本若能如是观者则不作罪。
三世尊我昔曾闻下欢喜自庆又三初明蒙佛覆荫。
[科19]世尊我昔曾闻诸佛世尊常为众生而作父母虽闻是语犹未能审今乃定知。
次须弥山王下明仰同佛解。
[科01]世尊我亦曾闻须弥山王四宝所成所谓金银瑠璃颇棃若有众鸟随所集处则同其色虽闻是说亦不审定我今来至佛须弥山则与同色与同色者则知诸法无常苦空无我。
三我见世间下正是自庆。
[科02]世尊我见世间从伊兰子生伊兰树不见伊兰生栴檀者我今始见从伊兰子生栴檀树伊兰子者我身是也栴檀树者即是我心无根信也无根者我初不知恭敬如来不信法僧是名无根。
无根信者本时五根未立今遂得信故曰无根世尊我若不遇下第二辨其發心又三一偏明王發心二夫人眷属發心三辞退王發心又三一王發心。
[科03]世尊我若不遇如来世尊当于无量阿僧祇劫在大地狱受无量苦我今有幸得见如来以是见佛所得功德悉坏众生烦恼恶心。
二如来印。
[科04]佛言大王善哉善哉我今知汝必能破坏众生恶心。
三王重發心。
[科05]世尊若我审能破坏众生诸恶心者使我常在阿鼻地狱无量劫中为诸众生受大苦恼不以为苦。
二尔时摩诃陀国下通明王及眷属發心又三一發心二供养赞叹三如来述成正發心又三一国人二王夫人三王庆喜。
[科06]尔时摩诃陀国无量人民悉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如是等无量人民發大心故阿阇世王所有重罪即得微薄。
国人發心令王罪轻者以是灭罪之疎缘故何以故由众生病故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若依此文从毗婆尸佛所發心不堕若依世王经以于七十二亿佛所發菩提心。
[科07]王及夫人后宫采女悉皆同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科08]尔时阿阇世王语耆婆言耆婆我今未死已得天身舍于短命而得长命舍无常身而得常身令诸众生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天身长命常身即是一切诸佛弟子。
[科09]说是语已即以种种宝幢幡葢香华璎珞微妙伎乐而供养佛。
次偈口业供养偈有十五行半为二初九行半称叹次六行發愿就九行半又三前七行半叹口密次一行叹意密三一行叹身密初口密又三初三行叹实语次一行半叹輭语三三行叹义语。
[科10]复以偈颂而赞叹言。
实语对虗语輭语对麤语义语对绮语应有和合语对两舌语无者文略又实语兼和合语。
二如来为一切下叹意业大慈之德。
世尊大慈悲下一行叹身为物示现。
我今得见佛下第二六偈發愿忏悔即五悔意初一行明回向。
次一行明劝请。
次一行明随喜。
次一行明忏悔。
后两行發愿初行愿悉發始心。
次行终见佛性。
尔时世尊下第三述成又三一述其现世。
[科07]尔时世尊赞阿阇世王善哉善哉若有人能發菩提心当知是人则为庄严诸佛大众。
[科08]大王汝昔已于毗婆尸佛初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从是以来至我出世于其中间未曾复堕地狱受苦大王当知菩提之心乃有如是无量果报。
[科09]大王从今已往常当劝修菩提之心何以故从是因缘当得消灭无量恶故。
世王经中明佛为说文殊为说王之重罪如须弥山一切皆灭所不灭者如芥子许犹入宾咤地狱虽复在中而无苦痛又为受记成佛名惟首陀惟沙耶此言净其所朗。
三辞退如文。
天行悬指杂华。
[科12]大般涅槃经婴儿行品第二十一
婴儿行品
此是第三明婴儿行有师言借譬得名权智为体化物为用今明涅槃非大小亦得论大小小即婴儿行大即如来行权智为体可施黄叶此不得在如来之行文为三初明婴儿次释婴儿意三结婴儿果上圣梵两行皆尔此不应无就初为二一明圆行婴儿二明偏行婴儿他解不起不语是本地婴儿此义不然汝云婴儿是化他行本地化谁今明本地非大非小能起大小两化作大小婴儿就圆婴儿为二一譬二合譬为四一不能起二不能住三不能来四不能语。
[科13]善男子云何名为婴儿行善男子不能起住来去语言是名婴儿。
不起譬常不起边中诸法之相不住者譬净不著生死涅槃不来譬我不从浅至深动摇彼此不语譬乐寂灭涅槃不可言说此圆婴儿从初發心常观涅槃四德行道故言不能起住来去语言呼此婴儿为如来行佛作此行引上根者能化所化皆行四德悉如来行故名如来婴儿行上圣梵两行皆先释次第行后释圆行今品先明圆行后明次第当是前后赴缘自在。
从如来亦尔去是合向四譬合前三为三如文。
[科01]不能语者如来虽为一切众生演说诸法实无所说何以故有所说者名有为法如来世尊非是有为是故无说。
三秘密之言众生不解故不能语。
[科02]又无语者犹如婴儿语言未了虽复有语实亦无语如来亦尔语未了者即是诸佛秘密之言虽有所说众生不解故名无语。
四明随类不同随他言音于我非语非语故不能语。
[科03]又婴儿者名物不一未知正语虽名物不一未知正语非不因此而得识物如来亦尔一切众生方类各异所言不同如来方便随而说之亦令一切因而得解。
[科04]又婴儿者能说大字。
初譬中言大字者婆和是也正取和字而为大字即是六度菩萨婴儿此菩萨三僧祇劫百劫种相志求作佛此佛是有为半字无常之佛故知是和字婴儿合文自释文甚分明。
[科05]如来亦尔说于大字所谓婆啝啝者有为婆者无为是名婴儿啝者名为无常婆者名为有常如来说常众生闻已为常法故断于无常是名婴儿行。
二从又婴儿者不知苦乐下是无知婴儿有譬有合。
譬中举六字无苦乐是不取舍无昼夜是无憎爱寻譬文似自行合文中合菩萨化他当是互现前后皆以如来合譬中间两种以菩萨合譬亦是互出佛与菩萨皆能具行诸婴儿行下文云迦叶及九十三万人悉皆得此五行(云云)无知是通教菩萨婴儿达幻化相苦乐平等怨亲不二合文分明三从又婴儿者不能造作去是不作婴儿有譬有合。
辟支佛乘。
初譬中云不作大逆不作小乘此是別教菩萨婴儿次合文云无五逆二乘等心即是非生死非涅槃行于中道菩萨之行。
四从又婴儿者啼哭之时下是黄叶婴儿有譬有合。
[科10]又婴儿行者如彼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莫啼我与汝金婴儿见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黄叶实非金也木牛木马木男木女婴儿见已亦复生于男女等想即止不啼实非男女以作如是男女想故名曰婴儿。
[科11]如来亦尔若有众生欲造众恶如来为说三十三天常乐我净端正自恣于妙宫殿受于五欲六根所对无非是乐众生闻有如是乐故心生贪乐止不为恶勤作三十三天善业实是生死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为度众生方便说言语常乐我净。
初譬中云杨树譬妄常黄叶譬妄净木牛马譬妄乐木男女譬妄我次合文中合于天上常乐我净此中义推应有人中四倒常乐我净文略不出。
五又婴儿者下欣厌婴儿直法说无譬文为二初略标二释。
[科12]又婴儿者若有众生厌生死时如来则为说于二乘。
厌生死时说于二乘即是标。
然实无有者是释又二初略释二广释。
[科01]然实无有二乘之实以二乘故知生死过见涅槃乐。
初略者知生死过是识苦集见涅槃乐是识道灭。
[科02]以是见故则能自知有断不断有真不真有修不修有得不得。
次广者有断不断此约集谛正使有断习气不断有真不真此约苦谛生死中无涅槃则不真离生死有涅槃此则有真有修不修此约道谛四倒惑等是不修四念处等是修有得不得此约灭谛利使钝使名不得见道修道名为得然此中先明道次明灭者若钝根小乘望果修因灭前道后中乘利根道前灭后此亦无在问此中偏明五种婴儿上何不明五梵行五圣行答彼之两行依文则无义推则有所言义者以大涅槃心修于三品即別菩萨圣行诸佛说已声闻缘觉则能奉行则是二乘圣行二乘既能奉行例知六度通別人天等亦能随分随说奉行故则有也梵行中九品增修即是別菩萨梵行慈为一切善法根本自然摄得声闻六度通教人天等四无量心一切梵行何以知然此婴儿行同他小善小善不一故具列五偏婴儿行圣行正是自行但明次第不次第故不列余行梵行是净行化他但列佛菩萨次第不次第梵行六度通教虽有化他一是具惑二是半惑非净梵行故不列二乘及以人天皆无化他故不列之有无之意大旨如是。
从善男子如彼婴儿下第二释婴儿譬意文为三一牒譬二合三释。
[科03]善男子如彼婴儿于非金中而生金想如来亦尔于不净中而说为净如来以得第一义故则无虗妄如彼婴儿于非牛马作牛马想若有众生于非道中作真道想如来亦说非道为道非道之中实无有道以能生道微因缘故说非道为道如彼婴儿于木男女生男女想。
初牒金譬妄净木牛马譬妄乐非道譬妄常木男女譬妄我。
二合。
[科04]如来亦尔知非众生说众生想而实无有众生想也。
如来亦尔但合木男女一意余三可解。
三若佛如来下释。
[科05]若佛如来说无众生一切众生则堕邪见是故如来说有众生于众生中作众生想者则不能破众生想也。
既知是妄何以诳彼众生若不以妄引堕邪因果无由得出今以妄引破彼邪因则因缚众生想破破彼邪果则果缚众生想破是名破众生相众生相破由此妄引人天婴儿其意既尔显余可解。
若于众生中下第三明婴儿行果。
[科06]若于众生破众生想者是则能得大般涅槃以得如是大涅槃故止不啼哭是名婴儿行。
若于众生作众生想者但是婴儿非婴儿行以于众生不作众生想故能破众生相即婴儿行成以行成故止不啼哭以果成故得大涅槃果之文分明若此古来不见如何如何前圣行梵行立果近在初地今婴儿行立果远到涅槃近远互现勿起偏执又初地亦具常乐我净亦呼为大涅槃(云云)。
善男子下是大段第三单结次第五行文为三一总结二迦叶领三佛述如文。
[科07]善男子若有男女受持读诵书写解说是五行者当知是人必定当得如是五行。
[科08]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我亦定当得是五行。
[科09]佛言善男子不独汝得如是五行今此会中九十三万人亦皆同汝得是五行。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八
涅槃经疏卷第八
日东 天台沙门本纯 分会
梵行品之五
起卷是第三正明灭罪又二前为住世后为灭罪前文又二一为住世二论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