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三十二

大般涅槃经迦叶菩萨品之二(卷第三十二)

北凉天竺三藏 昙无谶 译

晋 沙门 慧严 慧观 谢灵运 重治

迦叶品之二

起卷酬其第三结问如来善知根性何故作不定说使其诤论文为二初叹理深次简疑执初叹又二初明不定之说是佛境界

[科01]善男子如是诤讼是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故是理深非佛故作不定相违之说令其诤论由其不达所以执诤

若人于是下次诫劝又二先劝生疑次诫勿执闻不定说而生疑者必牵于解是故有劝若闻不定执之为是必成惑本是故有诫

[科02]若人于是生疑心者犹能摧坏无量烦恼如须弥山

初文者夫疑是解津复是惑本若十使中疑者是见疑此疑非解津不能破惑如须弥山者一云烦恼高广如须弥之隆阔疑能破之又云烦恼磐固如须弥之安峙疑能拔之故以为喻

[科03]若于是中生决定者是名执著

迦叶白佛下二简疑执为二前两番问执后四番问疑前两番各有问答如文

[科04]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执著

[科05]佛言善男子如是之人若从他闻若自寻经若他故教于所著事不能放舍是名执著

[科06]迦叶复言世尊如是执著为是善耶是不善乎

[科07]善男子如是执著不名为善何以故不能摧坏诸疑网故

[科08]迦叶复言世尊如是人者本自不疑云何说言不坏疑网

后问意者未见涅槃那忽疑之为有为无

[科09]善男子夫不疑者即是疑也

佛答生死名苦涅槃非苦其必因苦以疑非苦定有非苦能断苦耶

第二番举现事问疑

[科10]世尊若有人谓须陀洹人不堕三恶是人亦当名著名疑

若见苦疑非苦者人见初果应疑堕苦

佛答中四初责

[科11]善男子是可名定不得名疑

斯乃定义不合疑之我唯定说此果不堕未当说堕亦如言佛定一切智何得于定生不定疑

次何以故下出疑心相以显不疑

[科12]何以故善男子譬如有人先见人树后时夜行遥见杭根便生疑想人耶树耶善男子如人先见比丘梵志后时于路遥见比丘即生疑想是沙门耶是梵志乎善男子如人先见牛与水牛后遥见牛便生疑想彼是牛耶是水牛乎

中有三譬竝云先见后疑

三一切众生先见二物下结定疑执

[科13]善男子一切众生先见二物后便生疑

四何以故下释出疑由

[科14]何以故心不了故我亦不说须陀洹人有堕三恶不堕三恶是人何故生于疑心

次第三番问有二先问涅槃次问浊水

[科15]迦叶言世尊如佛所说要先见已然后疑者有人未见二种物时亦复生疑何等是耶所谓涅槃

[科16]世尊譬如有人路遇浊水然未曾见而亦生疑如是水者深耶浅耶是人未见云何生疑

如此事理竝未曾见而亦生疑何必先见后生疑耶

[科17]善男子夫涅槃者即是断苦非涅槃者即是苦也一切众生见有二种见苦非苦苦非苦者即是饥渴寒热嗔喜病瘦安隐老壮生死系缚解脱恩爱別离怨憎聚会众生见已即便生疑当有毕竟远离如是苦恼事不是故众生于涅槃中而生疑也

佛答亦先想度涅槃生死生死是所治涅槃是能治故使比度能治为有为无

汝意若谓下答后浊水又二先牒问非之

[科01]汝意若谓是人先来未见浊水云何疑者是义不然

次何以故下正答

[科02]何以故是人先于余处见已是故于此未曾到处而复生疑

将余先见有深有浅以疑此中深之与浅

次第四番问答如文

[科03]世尊是人先见深浅处时已不生疑于今何故而复生疑

[科04]佛言善男子本未行故所以生疑是故我言不了故疑

迦叶白佛下大段第三明断善之见又三一更出其人二明起见三能断善根

[科05]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疑即是著著即是疑为是谁耶善男子断善根者迦叶言世尊何等人辈能断善根善男子若有聪明黠慧利根能善分別远离善友不听正法不善思惟不如法住如是之人能断善根

已出善星今更出者将明起见故更举人

离是四事下第二出其起见文为四一有六复次明无施业二六复次明无父母三三复次明无因果四九复次明无圣人夫福从缘生施受缘合自能生福如种良田天雨地水因缘具足则能生芽岂容施贫还得贫报贫是劣果施得胜报不应种谷而变为稗田瘠收少置而不论私谓若施贫得贫应下种于地冬收水土若起见断善断善起见者多在阎浮三洲嬬弱诸天著乐地狱苦重皆无刚决故少此心

[科06]离是四事心自思惟无有施物何以故施者即是舍于财物若施有报当知施主常应贫穷何以故子果相似故是故说言无因无果若如是说无因无果是则名为断善根也复作是念施主受者及以财物三事无常无有停住若无停住云何说言此是施主受者财物若无受者云何得果以是义故无因无果若如是说无因无果当知是人能断善根复作是念施者施时有五事施受者受已或时作善或作不善而是施主亦复不得善不善果如世间法从子生果果还作子因即施主果即受者而是受者不能以此善不善法令施主得以是义故无因无果若如是说无因无果当知是人能断善根复作是念无有施物何以故施物无记若是无记云何而得善果报耶无善恶果即是无记财若无记当知则无善恶果报是故无施无因无果若如是说无因无果当知是人能断善根复作是念施者即意若是意者无见无对非是色法若非是色云何可施是故无施无因无果若如是说无因无果当知是人能断善根复作是念施主若为佛像天像命过父母而行施者则无受者若无受者应无果报若无果报是为无因若无因者是为无果若如是说无因无果当知是人能断善根

初六复次中先一复次以子果相似以明无因第二复次能施所受财物皆无第三复次施与前人前人得物作善作恶作恶既其不资施主善亦不资若有施主施其利刀令杀前人此恶宁不资于施主第四复次施既施物物既无记焉得善果第五复次作不可见推施由意意不可见施岂可见见但见于善恶之果第六复次无作无受若为过去亡者修福何处有人而受此福

无父无母下第二六复次明无父母如文

[科07]复作是念无父无母若言父母是众生因生众生者理应常生无有断绝何以故因常有故然不常生是故当知无有父母复作是念无父无母何以故若众生身因父母有一人应具男女二根然无具者当知众生非因父母复作是念非因父母而生众生何以故眼见众生不似父母谓身色心威仪进止是故父母非众生因复作是念一切世间有四种无一者未生名无如泥团时未有缾用二者灭已名无如缾坏已是名为无三者各异互无如牛中无马马中无牛四者毕竟名无如兔角龟毛众生父母亦复如是同此四无若言父母众生因者父母死时子不必死是故父母非众生因复作是念若言父母众生因者应因父母常生众生然而复有化生湿生是故当知非因父母生众生也复作是念自有众生非因父母而得生长譬如孔闻雷震声而便得身又如青饮雄泪而便得身如命命鸟见雄者舞即便得身作是念时如其不遇善知识者当知是人能断善根

第三三复次明无因果

[科01]复作是念一切世间无善恶果何以故有诸众生具十善法乐行慧施勤修功德是人亦复疾病集身中秊夭丧财物损失多诸忧苦有行十恶悭贪嫉妬懒惰懈怠不修诸善身安无病终保秊寿多饶财宝无诸愁苦是故当知无善恶果复作是念我亦曾闻诸圣人说有人修善命终堕三恶道有人行恶命终生人天中是故当知无善恶果复作是念一切圣人有二种说或说杀生得善果报或说杀生得恶果报是故当知圣说不定圣若不定我云何定是故当知无善恶果

第二文中云行善死生三恶行恶者死生天人解云皆由临终一念善恶而堕而升余未偿者终不败亡以现生后三世分別理则可思余悉可见

第四九复次悉如文

[科02]复作是念一切世间无有圣人何以故若言圣人应得正道一切众生具烦恼时修正道者当知是人正道烦恼一时俱有若一时有当知正道不能破结若无烦恼而修道者如是正道为何所作是故具烦恼者道不能坏不具烦恼道则无用是故当知一切世间无有圣人

复作是念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是十二因缘一切众生等共有之八圣道者其性平等亦应如是一人得时一切应得一人修时应一切苦灭何以故烦恼等故而今不得是故当知无有正道

复作是念圣人皆有同凡夫法所谓饮食行住坐卧睡眠喜笑饥渴寒热忧愁恐怖若同凡夫如是事者当知圣人不得圣道若得圣道应当永断如是等事如是等事如其不断当知无道复作是念圣人有身受五欲乐亦复骂辱挝打于人嫉妬憍慢受于苦乐作善恶业是因缘故知无圣人若有道者应断是事是事不断当知无道复作是念多怜悯者名为圣人何因缘故名为圣人道因缘故名为圣人若道性怜悯便应悯念一切众生不待修已然后方得如其无悯何故圣人因得圣道能怜悯耶是故当知世无圣道复作是念一切四大不从因生众生等有是四大性不观众生是边应到彼不应到若有圣道性应如是然今不尔是故当知世无圣人复作是念若诸圣人有一涅槃当知是则无有圣人何以故不可得故常住之法理不可得不可取舍若诸圣人涅槃多者是则无常何以故可数法故涅槃若一一人得时一切应得涅槃若多是则有边云何名常若有说言涅槃体一解脱是多如葢是一牙舌是多是义不然何以故一一所得非一切得亦有边故是应无常若无常者云何得名为涅槃耶涅槃若无谁为圣人是故当知无有圣人复作是念圣人之道非因缘得若圣人道非因缘得何故一切不作圣人若一切人非圣人者当知是则无有圣人及以圣道复作是念圣说正见有二因缘一者从他闻法二者内自思惟是二因缘若从缘生所从生者复从缘生如是展转有无穷过若是二事不从缘生一切众生何故不得

作是观时下第三能断善根又为二初明断善

[科03]作是观时能断善根善男子若有众生深见如是无因无果是人能断信等五根

次料简利钝

[科04]善男子断善根者非是下劣愚钝之人亦非天中及三恶道破僧亦尔

悉如文问阐提者昔有智慧习因应有习果何以断善答但有世智无出世智以世智慧断出世善亦能断于清升善根世间此例其实不少昔徐仆射理人甚善为上虞令犯事不闲答问如天柱瑜极解深义不晓世语此上智人暗于世事而是阐提虽有世智何必能知出世之法(云云)

迦叶白佛下是大段中第二明生善文为三初双明中道生善二单明中道三单明生善初有五番问答亦可为三初一番明生善时节次一番明不断佛性三三番因性生善初番问如文

[科01]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是之人何时当能还生善根

佛答中二先明时节次明生善初文者

[科02]佛言善男子是人二时还生善根初入地狱出地狱时

利人初入钝者后出道理应有中根之人在中生善在狱受苦无暇能生是故不说

善有三种下更对生善而论断善但断现善不断过未由有此善令善得生又三先唱三世次释三结

[科03]善男子善有三种过去现在未来

[科04]若过去者其性自灭因虽灭尽果报未熟

释中二过去之善善已隐伏不可得断因虽灭尽果未熟者未来未起复不可断

三是故不名下双结又二初明过未世不可断次明现善可断初文者

[科05]是故不名断过去果

过未二世皆不可断过去即结过去不断又言果字即结未来不断

次断三世下正明断三世因者正断现在善因

[科06]断三世因故名为断

现善因灭即无当善当善不起义说为断既无现未过去亦息义说为断即是具断三世之善习因既尽亦不能牵三世习果

第二番问答明佛性不断问为二初问佛性是三世不次问佛性是可断不初先领旨次定宗后结难

[科07]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断三世因名断善根

于定宗中有四问即是通別三世

[科08]断善根人即有佛性如是佛性为是过去为是现在

为是未来为徧三世

结难但难別三世义

[科09]若过去者云何名常佛性亦常是故当知非过去也

初难云若过去者佛性若常即非过去云何乃言过去断耶

[科10]若未来者云何名常何故佛说一切众生必定当得若必定得云何言断

若未来者即有两难一难令非未来二难令在未来佛性既常常非未来若非未来者未来皆当得三菩提岂非未来

[科11]若现在者复云何常何故复言必定可见

现在亦两难初难令非现在以其常故二难令是现在何者性既可见宁非现在

如来亦说下第二问可断不可断又二先举六事次方正问

[科12]如来亦说佛性有六一常二真三实四善五净六可见

初之六事为问缘起六义二解一云是了因二谓正因望下法性即是九地佛性故其数相应

若断善根下第二正问中三问初问阐提若有佛性不应断善

[科13]若断善根有佛性者则不得名断善根也

此从六事中第四佛性是善生

若无佛性下第二问若断佛性云何说言一切悉有

[科14]若无佛性云何复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此从六中第六可见生既一切可见云何断耶

若言佛性下第三问悬取答意难

[科15]若言佛性亦有亦断云何如来复说是常

若谓往时等有后自被断者则亦有亦断云何言常此从六中第一常生

佛答为二初唱四章门次解释

[科16]佛言善男子如来世尊为众生故有四种答一者定答二者分別答三者随问答四者置答

释中先解三门仍重释分別后方释置释前三答即为三文

[科01]善男子云何定答若问恶业得善果耶不善果乎是应定答得不善果善亦如是若问如来一切智不是应定答是一切智若问佛法是清净不是应定答必定清净若问如来弟子如法住不是应定答有如法住是名定答

[科02]云何分別答如我所说四真谛法云何为四苦集灭道何谓苦谛有八苦故名曰苦谛云何集谛五阴因故名为集谛云何灭谛贪欲嗔痴毕竟尽故名为灭谛云何道谛三十七助道法名为道谛是名分別答

[科03]云何随问答如我所说一切法无常复有问言如来世尊为何法故说于无常答言如来为有为法故说无常无我亦尔如我所说一切法烧他又问言如来世尊为何法故说一切烧答言如来为贪嗔痴说一切烧

就重释分別答正用遣问所以重释前答后问后答前问初答后问有四一从如来十力下举佛性七事

[科04]善男子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三念处首楞严等八万亿诸三昧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智印等三万五千诸三昧门金刚定等四千二百诸三昧门方便三昧无量无边如是等法是佛佛性如是佛性则有七事一常二我三乐四净五真六实七善是名分別答

次举后身六事

[科05]善男子后身菩萨佛性有六一常二净三真四实五善六少见是名分別答

若七若六皆是答之缘由

如汝先问下三正牒问

[科06]如汝先问断善根人有佛性者

其问有三今牒初问

亦有如来下正答

[科07]亦有如来佛性亦有后身佛性是二佛性障未来故得名为无毕定得故得名为有是名分別答

初明虽有而无后明虽无而有即通答前三

如来佛性非过去下第二追答前三世问前问佛性是常则非三世佛今答之先分別如来九八五住等佛性不同然断善人悉皆有此七种六种等性未来当得故不得言非三世法当相即非三世所摄而未来得复云未来文为五一如来及后身佛性二九住佛性三八住至六住佛性四五住至初住佛性五结其所问初又四一如来性则非三世

[科08]如来佛性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

二后身性则有三世

[科09]后身佛性现在未来少可见故得名现在未具见故名为未来

现在少见未来全见

三重明如来因是三世果有是非

[科10]如来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佛性因故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则不尔有是三世有非三世

若善五阴犹是三世若菩提果则非三世

四重明后身皆是三世可见

[科11]后身菩萨佛性因故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亦如是是名分別答

九住下第二九住

[科12]九住菩萨佛性六种一常二善三真四实五净六可见佛性因故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亦如是是名分別答

六事但言可见与前为异

八住下第三明八住至六住

[科13]八住菩萨下至六住佛性五事一真二实三净四善五可见佛性因故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亦如是是名分別答

但有五事不与常名

五住下第四明五住至初住

[科01]五住菩萨下至初住佛性五事一真二实三净四可见五善不善

但有五事言善不善异前后身六事言少见者其位既高能得少见随分见性故言少见九地至初地其位既下未能见性当应得见故言可见五地至初地言善不善者善有修不修义修得是善不修不善竝云亦应有真不真解云真实是佛性体不有而已有即真实只为此真所以有于善不善异旧解六地般若现前有时失念失念不善不失是善问后身与九地同有六事六事之中同有常之一事八地至初地同有五事何故无常一事人解云后身竝高九地位下故长有常仍未遣难故更竝五地至初地位下同有无常一事后身望佛亦应无常有人答云佛随自意语不可强分別难亦未去问后身有常净何意无我乐答菩萨常具二慧化物故言常境智俱明故言净真是对偽实是待虗无恶名善分见故少无八自在是故无我有报身在是故无乐今谓此解非圆后当別释

是五种六种下五结酬前问

[科02]善男子是五种佛性六种佛性七种佛性断善根人必当得故故得言有是名分別答

若有说言下释置答先正释

[科03]若有说言断善根者定有佛性定无佛性是名置答

后明问答

[科04]迦叶菩萨言世尊我闻不答乃名置答如来今者何因缘答而名置答

[科05]善男子我亦不说置而不答乃说置答善男子如是置答复有二种一者遮止二者莫著以是义故得名置答

置答有二置而不答是置答反质答之亦是置答私云以置为答名为置答

迦叶白佛下是第三明因于佛性而生善者为三番问答初明因果性次正明因性生善三释疑

[科06]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云何名因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亦过去现在未来非是过去现在未来

初番问意言如来果性非三世摄可是佛性因中因果是三世者何名佛性

佛答为二先正答次结性为惑隐初为三一分別因果二性有是三世有非三世次出因果性体三引证初又二初明因果章门次则解释

[科07]佛言善男子五阴二种一者因二者果

初章门中所言五阴有果因者五阴之中惑业为因善阴是果因中二乘即是三世若大菩提则非三世前文云如来未得菩提时因性即是过去未来果性不尔有是过未有非过未今至此中方始解释

[科08]是因五阴是过去现在未来是果五阴亦是过去现在未来亦非过去现在未来

次释因者一切无明烦恼结业恶五阴者因佛性也从于无明烦恼等生善五阴者即是果性恶法五阴一向因性善五阴者即通因果因即三世果非三世前文云果果性亦三世亦非三世有人解云应身果性是三世法身果性非三世

善男子一切无明下第二出因果体为二初出因体次出果体初文者

[科09]善男子一切无明烦恼等结悉是佛性何以故佛性因故

欲明中道性即诸法若约烦恼即名为因

从无明行下第二出果体又二初明善阴果性通因即是四果十地之果即是三世

[科10]从无明行及诸烦恼得善五阴是名佛性

次明阴果唯在于果即非三世

[科11]从善五阴乃至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我于经中下第三引证又二初证因有法譬合

[科01]是故我于经中先说众生佛性

[科02]如杂血乳

[科03]血者即是无明行等一切烦恼乳者即是善五阴也

是故我说下二证果亦有法譬合

[科04]是故我说从诸烦恼及善五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科05]如众生身皆从精血而得成就

[科06]佛性亦尔须陀洹人斯陀含人断少烦恼佛性如乳阿那含人佛性如酪阿罗汉人犹如生酥从辟支佛至十住菩萨犹如熟酥如来佛性犹如醍醐

就果中备有因中之果及菩提果

现在烦恼下第二结性为惑隐还明中道而被惑覆又为三法譬合

[科07]善男子现在烦恼为作障故令诸众生不得睹见如

[科08]香山中有忍辱草非一切牛皆能得食

[科09]佛性亦尔是名分別答

迦叶白佛五种六种下第二番正明因性生善先问次答问中先牒前七六五佛性

[科10]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五种六种七种佛性若未来有者

[科11]云何说言断善根人有佛性耶

次正问中意既在未来云何言有而能生善

佛答为三一双譬二双合三双结初又二先举过去业故现受乐报

[科12]佛言善男子如诸众生有过去业因是业故众生现在得受果报

次举未来业未生故终不生果

[科13]有未来业以未生故终不生果

有现在烦恼下二双合又二初一句合前过去业现在乐果

[科14]有现在烦恼

即合现在以烦恼故能令断善必由过去今言现在烦恼者本是过去今来现在

次若无烦恼下合第二譬未来业未生终不生果

[科15]若无烦恼一切众生应当了了现见佛性

即合未来佛性因缘故能生善根

是故断善根人下三双结如文

[科16]是故断善根人以现在世烦恼因缘能断善根未来佛性力因缘故还生善根

迦叶言未来云何下第三番释疑疑云未来未有云何生善

[科17]迦叶言世尊未来云何能生善根

佛答又二先譬次合

[科18]善男子犹如灯日虽复未生亦能破暗未来之生能生众生

文举灯日譬若铿然固执灯日未出不能破暗若因缘假名灯日未生亦能破暗

次佛性亦尔下合众生皆有未来之善能生佛性

[科19]未来佛性亦复如是是名分別答

迦叶白佛若言五阴下第二单明中道为成生善众生若无中道之理何能生善由有佛性依持建立文为三一明非内非外中道二非有非无中道三约诸法广明中道亦得言前两正明中道体后一广明中道用初文两番问答初番如文

[科20]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言五阴是佛性者云何说言众生佛性非内非外

[科21]佛言善男子何因缘故如是失意我先不说众生佛性是中道耶

次番先迦叶自申非是我意专为利物

[科22]迦叶言世尊我实不失意直以众生于此中道不能解故故發斯问

佛答有六复次一就解惑明中二约内外道明中三就果内外明中四就内外因缘明中五就内外行明中六就身内外明中六中为二初一略明大意故约解惑后五广此非内非外初略明又三一标是中道二释三结此初标

[科01]善男子众生不解即是中道或时有解或有不解

善男子我为众生下第二释

[科02]善男子我为众生得开解故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何以故凡夫众生或言佛性住五阴中如器中有果或言离阴而有犹如虗空是故如来说于中道众生佛性非内六入非外六入内外合故名为中道

总明为物非内者非内六根非外者非外六尘但后五別为破两执

是故如来下第三结

[科03]是故如来宣说佛性即是中道非内非外故名中道是名分別答

私谓此之一经大分五章皆称涅槃涅槃只是佛性即三而一即正因性即一而三即三德性今明众生有佛性者备此二义章安至此称为中道岂有无真俗之中名佛性耶是故佛性中道佛性咸徧故上下文多处论徧所以至此云非内非外言双非者不唯双非复应双是故下诸文云亦内亦外若无双是云何言徧故文斥云凡夫众生或言佛性在五阴中如器中果及如虗空世言佛性唯有情者如器果耳尚未能计犹如虗空安能晓了非内非外况经文自释根尘合故乃名中道根尘合者岂非体一岂非相即岂非性徧岂同器果今问墙壁为是根耶为是尘耶为二合耶为双非耶若双非者亦非五阴何但墙壁哀哉世人苦哉讲者请细将六门以括一部愿以一部统收一期释迦以望十方三世理无二是事弗毫差所失不轻故懃懃耳

复次下第二广明中道有五复次皆明非内非外于中二初一复次先出二执

[科04]复次善男子云何名为非内非外善男子或言佛性即是外道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于无量劫在外道中断诸烦恼调伏其心教化众生然后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以佛性即是外道或言佛性即是内道何以故菩萨虽于无量劫中修习外道若离内道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以佛性即是内道是故如来遮此二边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亦名内外是名中道名分別答

次四复次正结中道

[科05]复次善男子或言佛性即是如来金刚之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何以故不虗诳故或言佛性即是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及三念处首楞严等一切三昧何以故因是三昧生金刚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是故如来遮此二边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亦名内外是名中道

[科06]复次善男子或有说言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何以故离善思惟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佛性即是内善思惟或有说言佛性即是从他闻法何以故从他闻法则能内善思惟若不闻法则无思惟是以佛性即是从他闻法是故如来遮此二边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亦名内外是名中道

[科07]复次善男子复有说言佛性是外谓檀波罗蜜从檀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以说言檀波罗蜜即是佛性或有说言佛性是内谓五波罗蜜何以故离是五事当知则无佛性因果是以说言五波罗蜜即是佛性是故如来遮此二边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亦内亦外是名中道

[科08]复次善男子或有说言佛性在内譬如力士额上宝珠何以故常乐我净如宝珠故是以说言佛性在内或有说言佛性在外如贫宝藏何以故方便见故佛性亦尔在众生外以方便故而得见之是故如来遮此二边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亦内亦外是名中道

善男子众生佛性非有非无下第二文二一明宗二广破执初明宗又三先明非有非无次明亦有亦无三结非有非无初又三先唱两非

[科01]善男子众生佛性非有非无

次释两非

[科02]所以者何佛性虽有非如虗空何以故世间虗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是故虽有非如虗空佛性虽无不同兔角何以故龟毛兔角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生佛性可生是故虽无不同兔角

三结两非

[科03]是故佛性非有非无

次亦有亦无文为三双唱双释双结唱释如文

[科04]亦有亦无

[科05]云何名有一切悉有是诸众生不断不灭犹如灯𦦨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有云何名无一切众生现在未有一切佛法常乐我净是故名无

有无下结

[科06]有无合故即是中道

是故佛说下三结两非如文

[科07]是故佛说众生佛性非有非无

善男子若有人问下二广破乖中之执多寄譬文文为三初种子譬破次乳酪譬破三举盐咸譬破初种子中三譬合结

[科08]善男子若有人问是种子中有果无果耶应定答言亦有亦无何以故离子之外不能生果是故名有子未出芽是故名无以是义故亦有亦无所以者何时节有异其体是一

私谓合文为二先示次释

[科09]众生佛性亦复如是若言众生中別有佛性是义不然

初示中言众生別有佛性是义不然

[科10]何以故众生即佛性佛性即众生直以时异有净不净

次释云众生即性性即众生既非内外又亦内外内外不二亦可云色即佛性佛性即色故前第二

复次以相好为外力无畏等为内若色等无相好亦无下三复次准此可知

[科11]善男子若有问言是子能生果不是果能生子不应定答言亦生不生

次乳酪譬中二先正作乳譬次更为乳作生识譬初又三先正定中道次破偏执三结就性理初正定中先问次答

[科12]世尊如世人说乳中有酪是义云何

答中为三初定

[科13]善男子若有说言乳中有酪是名执著若言无酪是名虗妄

二结假说亦有亦无

[科14]离是二事应定说言亦有亦无

三释

[科15]何故名有从乳生酪因即是乳果即是酪是名为有云何名无色味各异服用不同热病服乳下病服酪乳生冷病酪生热病

善男子下二破偏执亦应双破有无今但破有文为三初作因果同时互出难次明因中有果例竝难三明果中有因例竝难

[科16]善男子若言乳中有酪性者乳即是酪酪即是乳其性是一何因缘故乳在先出酪不先生若有因缘一切世人何故不说若无因缘何故酪不先出若酪不先出谁作次第乳酪生酥熟酥醍醐是故知酪先无今有若先无今有是无常法

初明乳酪既其同时亦应酥醍醐等一时而出以同时故是故更责若不时出谁作次第

善男子若有下第二因中有果难又二先作例竝次难不例初例竝者

[科17]善男子若有说言乳有酪性能生于酪水无酪性故不生酪是义不然何以故水草亦有乳酪之性所以者何因于水草则出乳酪若言乳中定有酪性水草无者是名虗妄

乳是酪因而能出酪水草乳因亦应生乳(云云)

次何以故下不例

[科01]何以故心不等故故名虗妄

善男子若言乳中下第三果中有因例竝难言例竝者乳为酪因酪为乳果乳为酪因因中有果者酪为乳果果应有因其中又二先正难

[科02]善男子若言乳中定有酪者酪中亦应定有乳性何因缘故乳中出酪酪不出乳

次结难于中二先结本无

[科03]若无因缘当知是酪本无今有

次结非有非无

[科04]是故智者应言乳中非有酪性非无酪性

善男子是故如来下第三结性理又二先结离偏

[科05]善男子是故如来于是经中说如是言一切众生定有佛性是名为著若无佛性是名虗妄

后结中道

[科06]智者应说众生佛性亦有亦无

次善男子四事和合下二举生识譬为譬作譬又二先正举生识譬

[科07]善男子四事和合生于眼识何等为四眼色明欲是眼识性非眼非色非明非欲从和合故便得出生如是眼识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是故当知无有本性

次乳中酪性下还以乳酪合譬又二初正合次破执

[科08]乳中酪性亦复如是

破执又一先牒执次正破

[科09]若有说言水无酪性故不出酪是故乳中定有酪性

破中二先两章门次释章门初异因异果是初章门

[科10]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诸法异因异果

次非一因生一切果非一切果从一因生是第二章门

[科11]亦非一因生一切果非一切果从一因生

如是四事下二释两章门先释后章

[科12]善男子如是四事生于眼识不可复说从此四事应生耳识善男子离于方便乳中得酪酪出生酥不得如是要须方便善男子智者不可见离方便从乳得酪谓得生酥亦应如是离方便得

然眼识者但生眼识即不能生耳鼻等识岂是一因生一切果乳能生酪亦复如是必待众缘众缘生者即是无常门

次是故我于下追释前异因异果章门

[科13]善男子是故我于是经中说因生故法有因灭故法无

因生故计有因灭故计无有灭不灭即异因异果

善男子如盐下第三举盐咸破又二初正举譬次更破执

[科14]善男子如盐性咸能令非咸使咸若非咸物先有咸性世人何故更求盐耶若先无者当知先无今有以余缘故而得咸也

破执为二先牒执后破执初牒中凡牒二执一牒盐中有咸执

[科15]若言一切不咸之物皆有咸性微故不知由此微性盐能令咸若本无性虽复有盐不能令咸

二牒种子中有四大执

[科16]譬如种子自有四大缘外四大而得增长芽茎枝叶

次盐性亦尔下正破二执又二先破不咸中有咸次破四大初破又二先非

[科17]盐性亦尔者是义不然

次何以故下正破又二先责难次例余物

[科18]何以故不咸之物先有咸性者盐亦应有微不咸性是盐若有如是二性何因缘故离不咸物不可独用是故知盐本无二性

责难意者若盐置不咸而咸者当知即无本性本来无咸而今咸者岂非本无次竝之将一升盐置多水中失本咸性而水中又无咸性既两处皆无何有咸性

次例一切皆尔

[科01]如盐一切不咸之物亦复如是

若言外四大下二破四大即破其后执亦二先破后例(云云)

[科02]若言外四大种力能增长内四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次第说故不从方便

[科03]乳中得酪生酥乃至一切诸法皆不如是非方便得四大亦复如是若说从外四大增内四大不见从内四大增外四大如尸利沙果先无形质见昴星时果则出生足长五寸如是果实不因于外四大而增

如我所说十二部下第三约诸法广明中道亦云明用为三一依理起教用二明修因趣果用三习解除惑用初教用中又二先标次释

[科04]善男子如我所说十二部经或随自意说或随他意说或随自他意说

释中又二初通明三语次別明自意语初又两一就昔教明三语次就今教明三语初昔教中具解三语为三文

[科05]云何名为随自意说如五百比丘问舍利弗大德佛说身因何者是耶舍利弗言诸大德汝等亦各得正解脱自应识之何缘方作如是问耶有比丘言大德我未获得正解脱时意谓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果复有说言大德我未获得正解脱时谓爱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果或复说言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饮食五欲即是身因

尔时五百比丘各各自说己所解已共往佛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帀礼拜毕已却坐一面各以如上己所解义向佛说之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是诸人谁是正说谁不正说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一一比丘无非正说舍利弗言世尊佛意云何佛言舍利弗我为欲界众生说言父母即是身因如是等经名随自意说

初随自者如诸比丘各说身因佛亦自说即随自意语

[科06]云何名为随他意说如把咤罗长者来至我所作如是言瞿昙汝知幻不若知幻者即大幻人若不知者非一切智我言长者知幻之人名幻人耶长者言善哉善哉知幻之人即是幻人佛言长者舍卫国内波斯匿王有旃陀罗名曰气歔汝知不耶长者答言瞿昙我久知之佛言汝久知者可得即是旃陀罗不长者言瞿昙我虽知是旃陀罗然我此身非旃陀罗佛言长者汝得是义知旃陀罗非旃陀罗我今何故不得知幻而非幻耶长者我实知幻知幻人知幻果报知幻技术我知杀知杀人知杀果报知杀解脱乃至知邪见知邪见人知邪见果报知邪见解脱长者若说非幻之人名为幻人非邪见人说邪见人得无量罪长者言瞿昙如汝所说我得大罪我今所有悉以相上幸莫令彼波斯匿王知我此事佛言长者是罪因缘不必失财乃当因是堕三恶道是时长者闻恶道名心生恐怖白佛言圣人我今失意获得大罪圣人今者是一切智应当了知获得解脱我当云何得脱地狱饿鬼畜生尔时我为说四真谛长者闻已得须陀洹果心生惭愧向佛忏悔我本愚痴佛非幻人而言是幻我从今日归依三宝佛言善哉善哉长者是名随他意说

如长者称幻佛随其说幻即随他意语

[科07]云何名为随自他说如我所说如一切世间智者说有我亦说有智者说无我亦说无世间智人说五欲乐有无常苦无我可断我亦说有世间智人说五欲乐有常我净无有是处我亦如是说无是处是名随自他意说

随自他意可知(云云)

善男子如我下二就今教明三语文亦自三如文

[科08]善男子如我所说十住菩萨少见佛性是名随他意说何故名少见十住菩萨得首楞严等三昧三千法门是故了了自知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见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说十住菩萨少分见佛性

[科01]善男子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名随自意说一切众生不断不灭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随自意说

[科02]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能得见我说如是汝说亦尔是名随自他意说

善男子如来或时下次別明随自意为三初广略随自意次明七种随自意三明有无随自意初文者

[科03]善男子如来或时为一法故说无量法如经中说一切梵行因善知识一切梵行因虽无量说善知识则已摄尽如我所说一切恶行邪见为因一切恶行因虽无量若说邪见则已摄尽或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信心为因是菩提因虽复无量若说信心则已摄尽善男子如来虽说无量诸法以为佛性然不离于阴入界也

就一法即略就无量法即广

故七种又二先列次释

[科04]善男子如来说法为众生故有七种语一者因语二者果语三者因果语四者喻语五者不应说语六者世流布语七者如意语

释中自为七文初因中说果者

[科05]云何名因语现在因中说未来果如我所说善男子汝见众生乐杀乃至乐行邪见当知是人即地狱人

善男子若有众生不乐杀生乃至邪见当观是人即是天人是名因语

行善见天人行恶见地狱是也

次果中说因者

[科06]云何果语现在果中说过去因如经中说善男子如汝所见贫穷众生颜貌丑陋不得自在当知是人定有破戒妒心嗔心无惭愧心若见众生多财巨富诸根完具威德自在当知是人定有戒施精勤惭愧无有妒嗔是名果语

见贫知悭见富知施是也

余五如文

[科07]云何因果语如经中说善男子众生现在六入触因是名过去业果如来亦说名之为业是业因缘得未来果是名因果语

[科08]云何喻语如说师子王者即喻我身大象王大龙王波利质多罗树七宝聚大海须弥山大地大雨船师导师调御丈夫力士牛王婆罗门沙门大城多罗树如是喻经名为喻语

[科09]云何不应语我经中说天地可合河不入海如为波斯匿王说四方山来如为鹿子母优婆夷说若娑罗树能受八戒则得受于人天之乐宁说十住菩萨有退转心不说如来有二种语宁说须陀洹人堕三恶道不说十住有退转心是名不应语

[科10]云何世流布语如佛所说男女大小去来坐卧车乘房舍缾衣众生常乐我净军林城邑幻化合散是名世流布语

[科11]云何如意语如我诃责毁禁之人令彼自责护持禁戒如我赞叹须陀洹人令诸凡夫生于善心赞叹菩萨为令众生發菩提心说三恶道所有苦恼为令修习诸善法故说一切烧唯为一切有为法故无我亦尔说诸众生悉有佛性为令一切不放逸故是名如意语

三如来复有下明有无随自意为三一正明有无二明众生不解三作四句分別就有无又二初就如来佛性有无二明阐提佛性有无初明如来又二初明有无次类例释初又二初明无所有次明有所无初文者

[科12]善男子如来复有随自意语如来佛性则有二种一者有二者无有者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等无量三昧是名为有

十力无畏等竝是无而有

次明有所无者

[科01]无者所谓如来过去诸善不善无记业因果报烦恼五阴十二因缘是名为无

不善无记一切烦恼等竝是昔有今无

次如有无善不善下举二十二双法双类前二事

[科02]善男子如有无善不善有漏无漏世间非世间圣非圣有为无为实不实寂静非寂静诤非诤界非界烦恼非烦恼取非取受记非受记有非有三世非三世时非时常无常我无我乐无乐净无净色受想行识非色受想行识内入非内入外入非外入十二因缘非十二因缘是名如来佛性有无

有漏无漏者有漏类有所无无漏类无所有世间类有所无非世间类无所有下去皆尔

次一阐提佛性下是明阐提佛性有无

[科03]乃至一阐提佛性有无亦复如是

皆悉反上如来有无如来有善阐提即无如来无恶阐提即有(云云)

我虽说下次明众生不解如来是语又二初正出不解次引昔证初文有二初不解

[科04]善男子我虽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众生不解佛如是等随自意语

次举深况浅

[科05]善男子如是语者后身菩萨尚不能解况于二乘其余菩萨

深行菩萨尚自不了况复浅人

次我往一时下引证

[科06]善男子我往一时在耆阇崛山与弥勒菩萨共论世谛舍利弗等五百声闻于是事中都不识知何况出世第一义谛

佛说世谛声闻不解者二解一云世谛种別事阔业行因果深隐故难解二云应身为世谛故二乘不了问佛于何处说世谛五百不解一云华严中说五百聋哑二云外国经多度此者少(云云)天台大师解此別有所关(云云)

或有佛性下第三四句分別此为二先正约四句次劝分別

[科07]善男子或有佛性一阐提有善根人无或有佛性善根人有一阐提无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或有佛性二人俱无

旧解者阐提人有有于恶邪境界性善根人有有万善了因亦名缘因二人俱有并有正性或众生性俱无者无果果性河西云阐提有有恶五阴不善性善根人有有善五阴善性二人俱有者俱有无记五阴性俱无者俱无妙绝涅槃果性此与旧语异意同兴皇释此从一句至七句一句只是中道二句是如来阐提佛性若有若无三句是三种语佛自语阐提有性他语阐提无性自他语亦有亦无四句是此中四句七句是七众生前二人是恶后五人是善复作三种释一总就诸义二就理内外三单就理内通就诸义者理非善恶而有善恶二用善根人有有善用阐提人有有恶用俱有者各有一边俱无者各无一边次就理内外者佛性本非得无得约缘故有得无得理外阐提是有得理内是无得善根人有无得之性阐提有有得之性俱有俱无如上说次单约理内阐提即是善星善根人即是罗云此是顺逆二化阐提有逆化不善之性善根人有顺化善法之性俱有俱无如上说谓此为能解难解之说今明欲依此文作四句者阐提人有但有于没善根人有但有于出二人俱有俱在恒河二人俱无俱不到岸欲思作者亦应无量略出如此(云云)又约三谛者阐提人有者世谛恶因善根人有者出世善因二人俱有俱有世谛果报之身二人俱无俱无中道因果

次我诸下劝分別如文

[科01]善男子我诸弟子若解如是四句义者不应难言一阐提人定有佛性定无佛性若言众生悉有佛性是名如来随自意语如来如是随自意语众生云何一向作解

如恒河中下第二修因趣果用亦是约譬明中道有譬合结譬说二先总次別

[科02]善男子如恒河中有七众生

[科03]一者常没二者暂出还没三者出已则住四者出已徧观四方五者徧观已行六者行已复住七者水陆俱行常没者所谓大鱼受大恶业身重处深是故常没暂出还没者如是大鱼受恶业故身重处浅暂见光明因光故暂出重故还没出已则住者谓坻弥鱼身处浅水乐见光明故出已住徧观四方者所谓䱜鱼为求食故徧观四方是故观方观已行者谓是䱜鱼遥见余物谓是可食疾行趣之故观已行行已复住者是鱼趣已既得可食即便停住故行已复住水陆俱行者即是龟也

举七众生不同而佛性是一

如是微妙下合譬具合前品以河譬生死今以河譬涅槃初合总如文

[科04]善男子如是微妙大涅槃河其中亦有七种众生从初常没乃至第七或入或出

次常没者下合別譬合初常没阐提为四初合背善

常没者有人闻是大涅槃经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常乐我净终不毕竟入于涅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人谤方等经作五逆罪犯四重禁必当得成菩提之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等必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闻是语已生不信心即作是念

次作是念下合其向恶

[科06]作是念已便作是念是涅槃典即外道书非是佛经是人尔时远离善友不闻正法虽时得闻不能思惟虽复思惟不思惟善

三如恶法住下合住恶

[科07]不思惟善故如恶法住恶法住者即有六种一者恶二者无善三者汙法四者增有五者恼热六受恶果是名为没何故名没无善心故常行恶故不修对治故是名为没恶者圣人诃责故心生怖畏故善人远离故不益众生故是名为恶无善者能生无量恶果报故常为无明所缠绕故乐与恶人为等侣故无有修善诸方便故其心颠倒常错谬故是名无善汙法者常汙身口故汙净众生故增不善业故远离善法故是名汙法增有者如上三人所行之法能增地狱畜生饿鬼不能修习解脱之法身口意业不厌诸有是名增有恼热者是人具行如上四事能令身心二事烦恼远离寂静则名为热受地狱报故名为热烧诸众生故名为热烧诸善法故名为热善男子信心清凉是人不具是故名热受恶业者是人具足行上五事死堕地狱饿鬼畜生善男子有三恶事复名恶果一者烦恼恶二者业恶三者报恶是名受恶果报

四是人具足下合是断善人

[科08]善男子是人具足如上六事能断善根作五逆罪能犯四重能谤三宝用众僧物能作种种非法之事是因缘故沈没在于阿鼻地狱所受身形广纵八万四千由延是人身口意业重故不能得出何以故其心不能生善法故虽有无量诸佛出世不闻不见故名常没如恒河中大鱼

我虽复说下合第二暂出还没人亦四初起行背理即是为有修善次何故名没下是第二释出没义是人虽信下第三明行不具足出还没下第四別出其人

[科09]善男子我虽复说一阐提等名为常没复有常没非一阐提何者是耶如人为有修施戒善是名常没善男子有四善事获得恶果何等为四一者为胜他故读诵经典二者为利养故受持禁戒三者为他属故而行布施四者为于非想非非想处故系念思惟是四善事得恶果报若人修集如是四事是名没已还出出已还没

[科01]何故名没乐三有故何故名出以见明故明者即是闻戒施定何故还没增长邪见生憍慢故是故我于经中说偈

若有众生乐诸有  为有造作善恶业
是人迷失涅槃道  是名暂出还复没
行于黑暗生死海  虽得解脱离烦恼
是人还受恶果报  是名暂出还复没

善男子如彼大鱼因见光故暂得出水其身重故还复沈没如上二人亦复如是善男子或复有人乐著三有是名为没得闻如是大涅槃经生于信心是名为出何因缘故名之为出闻是经已远离恶法修习善法是名为出

就行不具足又二初正出其人次五事下结示初五事者一信不具二戒不足三闻四施五慧信可见

[科02]是人虽信亦不具足何因缘故信不具足是人虽信大般涅槃常乐我净言如来身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如来则有二种涅槃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有为涅槃无常乐我净无为涅槃有常乐我净虽信佛性是众生有不必一切皆悉有之是故名为信不具足善男子信有二种一者信二者求如是之人虽复有信不能推求是故名为信不具足信复有二一从闻生二从思生是人信心从闻而生不从思生是故名为信不具足复有二种一信有道二信得者是人信心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是故名为信不具足复有二种一者信正二者信邪言有因果有佛法僧是名信正言无因果三宝性异信诸邪语富兰那等是名信邪是人虽信佛法僧宝不信三宝同一性相虽信因果不信得者是故名为信不具足

[科03]是人成就不具足信所受禁戒亦不具足何因缘故名不具足因不具故所得禁戒亦不具足复何因缘名不具足戒有二种一威仪戒二从戒戒是人虽具威仪等戒不具从戒戒是故名为戒不具足复有二种一者作戒二者无作戒是人虽具作戒不具无作戒是故名为戒不具足复有二种一从身口得于正命二从身口不得正命是人虽从身口不得正命是故名为戒不具足复有二种一者求戒二者舍戒是人虽具求有之戒不得舍戒是故名为戒不具足复有二种一者随有二者随道是人虽具随有之戒不具随道是故名为戒不具足复有二种一者善戒二者恶戒身口意善是名善戒牛戒狗戒是名恶戒是人深信是二种戒俱有善果是故名为戒不具足

第二戒中言威仪戒者内无实德外扬廉俭欲人恭敬从戒戒者内外相称不为人事但求实利而持戒者谓从戒戒也求有戒者求三有也舍戒者舍三有也

[科04]是人不具信戒二事所修多闻亦不具足云何名为闻不具足如来所说十二部经唯信六部不信六部是故名为闻不具足虽复受持是六部经不能读诵为他解说无所利益是故名为闻不具足又复受是六部经已为论议故为胜他故为利养故为诸有故持读诵说是故名为闻不具足善男子我于经中说闻具足云何具足若有比丘身口意善先能供养和上诸师有德之人是诸师等于是人所生爱念心以是因缘教授经法是人至心受持诵习持诵习已获得智慧得智慧已能善思惟如法而住善思惟已则得正义得正义已身心寂静身心寂已则生喜心喜心因缘心则得定因得定故得正知见正知见已于诸有中心生厌悔悔诸有故能得解脱是人无有如是等事是故名为闻不具足

第三闻中云信六部不信六部者河西云修多罗祗夜毗伽罗优陀那伊帝曰多伽优婆提舍此六显现易解故信余六深隐难解故不信复有人言但于十二中信六不信六余者可见

[科05]是人不具如是三事施亦不具施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是人虽复行于财施为求有故虽行法施亦不具足何以故秘不尽说畏他胜故是故名为施不具足财法二施各有二种一者圣二者非圣圣者施已不求果报非圣施已求于果报圣者法施为增长法非圣法施为增诸有如是之人为增财故而行财施为增有故而行法施是故名为施不具足复次是人受六部经见受法者而供给之不受法者则不供给是故名为施不具足

[科01]是人不具如上四事所修智慧亦不具足智慧之性性能分別是人不能分別如来是常无常如来于此涅槃经中说言如来即是解脱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涅槃涅槃即是解脱于是义中不能分別梵行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即是解脱解脱即是涅槃涅槃即是慈悲喜舍于是义中不能分別是故名为智不具足复次不能分別佛性即是如来如来即是一切不共之法不共之法即是解脱解脱即是涅槃涅槃即是不共之法于是义中不能分別是故名为智不具足复次不能分別四谛苦集灭道不能分別四真谛故不知圣行不知圣行故不知如来不知如来故不知解脱不知解脱故不知涅槃是故名为智不具足

是人不具下第二结

[科02]是人不具如是五事有二种一增善法二增恶法云何名为增长恶法是人不见已不具足自言具足而生著心于同行中自谓为胜是故亲近同己恶友即亲近已复得更闻不具足法闻已心喜其心染著起于憍慢多行放逸因放逸故亲近在家亦乐闻说在家之事远离清净出家之法以是因缘增长恶法增恶法故身口意等起不净业三业不净故增长地狱畜生饿鬼是名暂出还没

[科03]暂出还没者我佛法中其谁是耶谓提婆达多瞿迦离比丘剜手比丘善星比丘坻舍比丘满宿比丘慈地比丘尼旷野比丘尼方比丘尼慢比丘尼净洁长者求有优婆塞舍勒释种象长者名称优婆夷光明优婆夷难陀优婆夷军优婆夷铃优婆夷如是等人名为暂出还没譬如大鱼见明故出身重故没

第二之人下第三合得住之人准理应言第三那云是第二人耶解云此第二人习行应得作第三人故言第二师子品通五方便二十心皆是得住今此中但据初得位且据小乘即前二方便念处燸法若作七方便即前四方便从顶法忍法已上至初果便属观方人若据大乘则通三十心为观方人登地已上属到彼岸文为四一本起二出其人三明得住四辨行法前三在此卷末今第一明本起

[科04]第二之人深自知见行不具足不具足故求近善友近善友故乐咨未闻闻已乐受受已乐善思惟善思惟已能如法住如法住故增长善法增善法故终不复没是名为住

因前第二为今第三或改为第三者非

我佛法中下第二出其人

[科05]我佛法中其谁是耶谓舍利弗大目楗连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耶舍等五比丘阿㝹楼陀童子迦叶摩诃迦叶十力迦叶瘦瞿昙弥比丘尼波罗华比丘尼胜比丘尼实义比丘尼意比丘尼䟦陀比丘尼净比丘尼不退转比丘尼频婆娑罗王郁伽长者须达多长者释摩男贫须达多鼠狼长者子名称长者具足长者师子将军优波离长者刁长者无畏优婆夷善住优婆夷爱法优婆夷勇健优婆夷天得优婆夷善生优婆夷具身优婆夷牛得优婆夷旷野优婆夷摩诃斯那优婆夷如是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名为住

应出似解之人而今身子目连竝是真解者旧有二义一云此第三人位通上至罗汉所以通举其人二者取其昔初是似解人修得入真今仍本似位所以列之

云何为住下第三明得住

[科06]云何为住常乐睹见善光明故以是因缘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等人终不造恶是名为住如坁弥鱼乐见光明不沈不没如是等众亦复如是是故我于经中说偈

若人善能分別义  至心求于沙门果
若能诃责一切有  是人名为如法住
若能供养无量佛  则能无量世修道
若受世乐不放逸  是人名为如法住
亲近善友听正法  内善思惟如法住
乐见光明修习道  获得解脱安隐住

问涅槃河中四人同得涅槃罗汉支佛菩萨佛生死河中唯佛一人是第七人余三未度有人解云涅槃河中三乘同得涅槃所以皆是第七人生死河中四果未免生死河故故不得度也罗汉后虽无生而犹有此生在故是不度所以得涅槃未必免生死度生死已必得涅槃(云云)今评此解解语似去其理未明今更问涅槃河中四人同得涅槃者四人同见佛性不彼若答云同见性者此殊不见理若答不同见者亦不同得涅槃那忽前文同为第七既同第七有见性不见性者故知涅槃有异生死不同今观经意生死河者互于变易唯佛得度余悉河中涅槃河者专在分段通于四人即小乘七人故释论云阿罗汉地名为佛地又迦叶共佛同解脱床即是其义通別互举适悦时宜不可定执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二

大涅槃经疏卷第十三

日东 天台沙门本纯 分会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三十二


校注

○三答结问二初叹理深二初明不定之说是佛境界 二诫劝二初劝生疑 二诫勿执 二简疑执二初两番问执二初番二初问 二答 二番二初问 二答 二四番问疑四初番二初问 二答 二番二初问 二答四初责 二出疑心相 三结定疑执 四释出疑由 三番二初问二初问涅槃 二问浊水 二答二初答涅槃 二答浊水二初牒问非之 二正答 四番二初问 二答 ○三断善见三初更出其人 嬬宋明作柔 二明起见四初六复次明无施业 二六复次明无父母 三三复次明无因果 四九复次明无圣人 三能断善根二初明断善 二料简利钝 ○二明生善三初双明中道生善二单明中道三单明生善初中又三初一番明生善时节二初问 二答二初明时节 二明生善三初唱三世 二释 三结二初明过未世不可断 二明现善可断 二一番明不断佛性三初问佛性是三世不三初领旨 二定宗 三结难三初结过去 二结未来 三结现在 二问佛性是可断不二初问二初举六事 二方正问三初问阐提若有佛性不应断善 二问若断佛性云何言一切悉有 三悬取答意难 二答二初唱四章门 二解释三初解三门三初解定答 二解分別答 三解随问答 二重释分別二初前答后问四初举佛性七事 二举后身六事 三正牒问 四正答 二追答前问五初如来及后身佛性四初如来性非三世 二后身性有三世 三重明如来因是三世果有是非 四重明后身皆是三世 二九住佛性 三八住至六住佛性 四五住至初住佛性 五结其所问 三释置二初正释 二明问答二初问 二答 三三番因性生善三初明因果性二初问 二答二初正答三初分別因果二性二初因果章门 二解释 果果宋明无一果字 二出因果性体二初出因体 二出果体二初明善阴果性通因 次明阴果唯在于果 三引证二初证因三初法 二譬 三合 二证果三初法 二譬 三合 二结性为惑隐三初法 二譬 三合 二正明因性生善二初问二初牒前 二正问 二答三初双譬二初举过去业现受乐报 二举未来业未生终不生果 二双合二初合过去业现在乐果 二合未来业终不生果 三双结 三释疑二初问 二答二初譬 文下宋明有先字 二合 ○二单明中道三初明非内非外中道二初番二初问 二答 二番二初迦叶自申 二佛答二初略明大意三初标是中道 二释 三结 二广明中道二初出二执 二结中道四初三就果内外明中 二四就内外因缘明中 三五就内外行明中 四六就身内外明中 二非有非无中道二初明宗三初明非有非无三初唱两非 二释两非 三结两非 二明亦有亦无三初双唱 二双释 三双结 三结非有非无 二广破执三初举种子譬破三初譬 二合二初示 二释 三结 二举乳酪譬破二初正作乳譬三初正定中道二初问 二答三初定 二结假说 三释 下丽本作冷 二破偏执三初作因果同时互出难 二因中有果例竝难二初作例竝 二难不例 三果中有因例竝难二初正难 二结难二初结本无 二结非有非无 三结就性理二初结离偏 二结中道 二更为乳作生识譬二初正举生识譬 二还以乳酪合譬二初正合 二破执二初牒执 二正破二初两章门二初异因异果是初章门 二非一因生一切果是次章门 二释章门二初先释后章 二追释前章 三举盐醎譬破二初正举譬 二更破执二初牒执二初牒盐中有醎执 二牒种子中有四大执 二正破二初破不醎中有醎二初非 二正破初责难 二例余物 二破四大二初破 二例 三约诸法广明中道三初依理起教用二修因趣果用三习解除惑用初中又二初标 二释二初通明三语二初就昔教明三语三初随自 二随他 三随自他 二就今教明三语三初随他语 二随自语 三随自他语 二別明自意语三初广略随自意 二七种随自意二初列 二释七初因语 二果语 三因果语 四喻语 五不应说语 六世流布语 七如意语 三有无随自意二初正明有无二初明如来佛性有无二初明有无二初明无所有 而上宋明有有字 二明有所无 二类例释 二就阐提佛性有无 二明众生不解二初正出不解二初不解 二举深况浅 二引证 三作四句分別二初正约四句 果下宋明更有一果字 二劝分別 二初因趣果用三初譬二合三结初文又二初总 二別 ○二合二初合总 二合別七初合常没二合暂出还没三合得住人四合观方人五合偏观己行六合行已复住七合到彼岸初中又四初合背善 二合向恶 三合住恶 四合是断善人 广纵丽明作纵广 ○二合暂出还没四初起行背理 二释出没义 迷丽本作遂 离丽本作杂 二行不具足二初正出其人五初信 二戒 有宋明无 三闻 四施 五慧 二结 四別出其人 ○三合得住人四初本起 二出其人 三明得住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己【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己【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己【CB】巳【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A51] 已【CB】巳【卍续】
[A52] 已【CB】巳【卍续】
[A53] 已【CB】巳【卍续】
[A54] 已【CB】巳【卍续】
[A55]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涅槃经会疏(卷32)
关闭
涅槃经会疏(卷3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