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六
[科01]佛复告迦叶善男子是大般涅槃微妙经中有四种人能护正法建立正法忆念正法能多利益怜悯世间为世间依安乐人天。
大涅槃中有四种人此四皆得涅槃法故名涅槃中人若俱得法云何初依具烦恼性今明得法多种初依相似得法后三分真得法真似合论皆在涅槃此中通叹四人自行化他之德于有佛法处不令他缘扰乱故言能护于无佛法处能令兴显故言建立有无两处皆能住持故言忆念此三句自行德也有佛法处能令增上故言能多利益无佛法处能使见闻故言怜悯有无两处双作依止今按此句叹益他德。
二从何等为四者列数叹也。
[科02]何等为四有人出世具烦恼性是名第一须陀洹人斯陀含人是名第二阿那含人是名第三阿罗汉人是名第四是四种人出现于世能多利益怜悯世间为世间依安乐人天。
具烦恼性名第一者依別教判即三十心依圆教判即十信位此之两位皆断通惑则不得言具烦恼事皆伏別惑其事不起其性犹存故言具烦恼性次初二果名第二者依別教判初地至六地若依圆教一途別判初住至六住准通共乘见地至薄地俱未离欲若准大乘七地亦有未离肉身(云云)三果为第三依者依则教判是八九地若依圆教一途別判在八住位准小乘判不还欲界准大乘判七地之位不还三界(云云)第四果可解若细就圆教判者(云云)。
三从云何名为去是示相叹为二先示四人相后总叹德初文自为四初人时为三一伏道相二修行相三位相初伏道者。
[科03]云何名为具烦恼性。
[科04]若有人能奉持禁戒威仪具足建立正法从佛所闻解其文义转为他人分別宣说所谓少欲多欲非道广说如是八大人觉有犯罪者教令發露忏悔灭除善知菩萨方便所行秘密之法。
伏惑行行不出自他自行不出戒慧二学化他不出生善破恶罪而言之不出权实二智善知方便权智也秘密之法实智也寻文可见八大人觉者出遗教经少欲知足远离精进正念正定正慧不戏论少欲是道多欲非道乃至不戏论是道戏论非道(云云)。
三位相为三初以凡简圣次以圣简凡后以因简果而定其位。
[科05]是名凡夫非第八人第八人者不名凡夫名为菩萨不名为佛。
初是凡非圣者菩萨非佛非第八人者用共地释之八人是断道初依伏道故非第八又后后向前八人地是第八故言非第八人。
第二依相亦三一证相二行相三位相。
[科06]第二人者名须陀洹斯陀含若得正法。
初证相中若得正法者是断道证別惑既除佛性乃显与法相应修道故得故云得法。
[科07]受持正法从佛闻法如其所闻闻已书写受持读诵转为他说若闻法已不写不受不持不说而言奴婢不净之物佛听畜者无有是处。
次行相中受持正法者即从真起行例如小乘修道之行亦不出自行化他然证道行行心纯是法无有非法故言不净之物佛听畜者无有是处(云云)。
三是名下位相小难。
[科01]是名第二人如是之人未得第二第三住处名为菩萨已得受记。
旧云未得色无色定又四忍为论但得伏顺未得无生寂灭今明若准前人亦应可然以前简后是名第二人以后简前未得第二第三住处准小乘中佛为第一身子第二阿难第三此中以后同前简之故佛是第一第四依是第二第三依是第三此人未得如是第二第三住处名为菩萨定是因位已得受记定当得果此人断无明见佛性缘熟即能八相成道故言已得受记古来三释皆不可解河西云后人从初人受名第四从第三第三从第二第二从第一即名第一人所以未得第二第三住处观师云合凡圣两人共作一依但是初依未得第二第三住处依增一集初二二果为第二依人初果未得第二第二果未得第三彰此二果竝有未得同是功用故为一依此解易见不同诸师今明若依圆教初依之人既断通惑永別三界岂有第二依未得色无色界住处若依別教地前初依亦断通惑早过三界不应以色无色为第二三亦不应以初果为一住处斯陀含为第二住处第三人相亦三一证相二行相三位相。
[科02]第三人者名阿那含阿那含者诽谤正法若言听畜奴婢仆使不净之物受持外道典籍书论及为客尘烦恼所障诸旧烦恼之所覆葢若藏如来真实舍利及为外病之所恼害或为四大毒蛇所侵论说我者悉无是处若说无我斯有是处说著世法无有是处若说大乘相续不绝斯有是处若所受身有八万户虫亦无是处永离淫欲乃至梦中不失不净斯有是处临终之日生怖畏者亦无是处。
初证相乃多略示三业清净不诽谤正法去是口净及为客尘去是意净不藏舍利去是身净骨肉所覆法身隐没名如来藏今法身显舍利不藏即是身净不论说我者重明口净受身无虫重明身净临终不怖即是意净。
次阿那含者为何谓去明行相。
[科03]阿那含者为何谓也是人不还如上所说所有过患永不能汙往反周旋。
名为不还如上说者指第四卷后不还欲界乃至不还三界即是往行能入欲界不为二十五有过患所汙即是返行往返利物即是周旋。
三名为菩萨去即判位相。
[科04]名为菩萨已得受记不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则名为第三人也。
第四依相亦三一证相二位相三行相虽不如前次第三义是同。
[科05]第四人者名阿罗汉阿罗汉者断诸烦恼舍于重担逮得己利所作已办。
[科06]住第十地。
三得自在智下即行相。
[科07]得自在智随人所乐种种色像悉能示现如所庄严欲成佛道即能得成能成如是无量功德名阿罗汉。
得自在智即自行相随人所乐即化他行相欲成佛即成结自在之智。
是名四人去二总叹四人自行化他功德。
[科08]是名四人出现于世能多利益怜悯世间为世间依安乐人天于人天中最尊最胜犹如如来名人中胜为归依处。
迦叶白佛去第二明依利益外遣魔邪内净结业至功妙用利益世间就文为二初教声闻降二不教菩萨降初番有问答问为三初唱不依二释不依三结唱不依如文。
[科09]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不依是四种人。
[科10]何以故如瞿师罗经中佛为瞿师罗说若天魔梵为欲破坏变为佛形具足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光一寻面部圆满犹月盛明眉间毫相白逾珂雪如是庄严来向汝者汝当检校定其虗实既觉知已应当降伏世尊魔等尚能变作佛形况不能变作罗汉等四种之身坐卧空中左胁出水右胁出火身出烟炎犹如火聚。
释中瞿师罗翻为美音。
[科01]以是因缘我于是中心不生信或有所说不能禀受亦无敬念而作依止。
佛答为两一然问观察二正降魔。
[科02]佛言善男子于我所说若生疑者尚不应受况如是等是故应当善分別知是善不善可作不可作如是作已长夜受乐。
佛是外缘内须信智智照邪非信受正法于佛尚须信智况复余耶。
正降魔为二初譬次合譬为三初譬魔来次譬魔降三譬魔退。
[科03]善男子譬如偷狗夜入人舍。
偷狗譬魔舍譬佛法夜入譬正法衰羸弟子起无明为夜六卷云贼狗。
次其家婢使下正譬降魔。
[科04]其家婢使若觉知者即应驱詈汝疾出去若不出者当断汝命。
三乘之中声闻最劣譬之婢使断命者五系系之魔偽不行义如断命。
三偷狗闻下魔退。
[科05]偷狗闻之即去不还。
汝等下合譬合上三譬可寻。
五系二释一五尸系二系五处五尸表五种不净观伏爱魔五系表五门观伏见魔见魔是偷爱魔是狗。
[科08]魔闻是已便当还去如彼偷狗更不复还。
迦叶白佛去是第二不教菩萨降魔此章有问有答问为两初明依法自足。
[科09]迦叶白佛言世尊如佛为瞿师罗长者说若能如是降伏魔者亦可得近大般涅槃。
二明何用依人。
[科10]如来何必说是四人为依止处如是四人所可言说未必可信。
佛答为三初然问次正答三赞叹然问如文。
[科11]佛告迦叶善男子如我所说亦复如是非为不尔。
次正答为三一法二譬三结成法说又二初唱两章门。
[科12]善男子我为声闻有肉眼者说言降魔不为修学大乘人说。
次双释小大。
[科13]声闻之人虽有天眼故名肉眼学大乘者虽有肉眼乃名佛眼何以故是大乘经名为佛乘如此佛乘最上最胜。
声闻虽天而肉不能彻理为魔所罥所以须教菩萨虽肉而佛徧无不照魔界即佛所以不教(云云)。
二譬为三初譬佛教声闻二譬佛不教菩萨三譬菩萨教声闻初譬有开有合开譬有三谓教方便教起念教破敌。
[科14]善男子譬如有人勇健威猛有怯弱者常来依附其勇健人常教怯者汝当如是持弓执箭修学矟道长钩罥索。
初方便中云勇健譬佛性怯弱譬声闻声闻之人常依附佛四念处如弓五善根如箭神通如槊五系如羂索。
次又复告言去是教三胜念。
[科15]又复告言夫鬬战者虽如履刀不应自生怖畏之念当视人天生轻弱想应自生心作勇健意。
不怖是教戒视他是教定勇健是教慧。
或时有人去是破敌又为三谓魔来魔降魔退。
[科16]或时有人无有胆勇诈作健相执持弓刀种种器仗以自庄严来至阵中厉声大呼。
魔无智慧故言无胆变为相好诈作健相邪定为弓邪慧为刀世技为器伎阵中大呼者说五谛六阴十九界十三入等。
汝于是等正降。
[科01]汝于是人亦复不应生于忧怖。
如是辈下是魔退。
[科02]如是辈人若见汝等不怖畏者当知是人不久散坏如彼偷狗。
善男子去合譬。
[科03]善男子如来亦尔告诸声闻汝等不应畏魔波旬若魔波旬化作佛身至汝所者汝当精勤坚固其心令彼降伏时魔即当愁忧不乐复道而去。
但合后两不合初一精进坚固合上教三胜念。
善男子下是第二不教菩萨降魔文为三初不教降次释不降三譬显。
[科04]善男子如彼健人不从他习学大乘者亦复如是得闻种种深密经典其心欣乐不生惊怖。
初闻深经者闻魔界如即佛界为此义故不教降也。
[科05]何以故如是修学大乘之人已曾供养恭敬礼拜过去无量万亿佛故虽有无量亿千魔众欲来侵娆于是事中终不惊畏。
内乘大乘外凭佛力众魔群盗如萤见日则失威光此乃释其不降之意。
譬显可寻。
[科06]善男子譬如有人得阿竭陀药不畏一切毒蛇等畏是药力故亦能消除一切诸毒是大乘经亦复如是如彼药力不畏一切诸魔恶毒亦能降伏令不复起。
复次善男子下三譬菩萨教声闻有譬有合譬为四一魔化声闻二声闻受化三四依降魔四声闻还本复能發心。
[科07]复次善男子譬如有龙性甚弊恶欲害人时或以眼视或以气嘘。
魔用通力转变犹如大龙无慈善心此弊恶魔摄化声闻如欲害人眼视譬神通气嘘譬邪说。
次是故下声闻受化。
[科08]是故一切师子虎豹豺狼狗犬皆生怖畏是等恶兽闻声见形或触其身无不丧命。
见形者睹其变闻声者闻其辩触身者惑其术丧命者失善根。
三有善呪下四依降魔也。
[科09]有善呪者以呪力故能令如是诸恶毒龙金翅鸟等恶象师子虎豹豺狼柔善调顺悉任乘御。
善呪者即是大乘涅槃中道之法力。
四如是等下声闻还本乃至發心。
[科10]如是等兽见彼善呪即便调伏。
声闻缘觉下合譬备合四譬先合声闻受化。
[科11]声闻缘觉亦复如是见魔波旬皆生恐怖。
次合魔化声闻。
[科12]而魔波旬亦复不生畏惧之心犹行魔业。
三学大乘者下合四依降魔。
[科13]学大乘者亦复如是见诸声闻怖畏魔事于此大乘不生信乐先以方便降伏诸魔悉令调善堪任为乘因为广说种种妙法。
四声闻去合还本进發。
[科14]声闻缘觉见调魔已乃生怖畏于此大乘无上正法方生信乐作如是言我等从今不应于此正法之中而作障阂。
复次去即是第三结成为三初结为声闻。
[科15]复次善男子声闻缘觉于诸烦恼而生怖畏。
次结不教菩萨。
[科16]学大乘者都无恐惧修学大乘有如是力。
三双结两意。
[科17]以是因缘上所说者为欲令彼声闻缘觉调伏诸魔非为大乘。
三是大涅槃去赞叹文还赞美菩萨人法初赞现在人法。
[科01]是大涅槃微妙经典不可消伏甚奇甚特若有闻者闻已信受能信如来是常住法如是之人甚为希有如优昙华。
次赞未来人法。
[科02]我涅槃后若有得闻如是大乘微妙经典生信敬心当知是等于未来世百千亿劫不堕恶道。
尔时佛告去是第三明四依出时是时为用非时无益若佛在世正法犹兴饱德丰道何劳助弘若佛灭后正法衰羸无医无药应须治救方假四依文为三初佛通说时二迦叶別问三迦叶料简通说时者。
[科03]尔时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我涅槃后当有百千无量众生诽谤不信是大涅槃微妙经典。
佛涅槃后时通正像末是通说时。
次从迦叶白佛下是別问时有问有答问为两一灭后久近不如法时。
[科04]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诸众生于佛灭后久近便当诽谤是经。
二灭后久近如法救时。
[科05]世尊复有何等纯善众生当能拔济是谤法者。
次从佛告去佛答二问。
[科06]佛告迦叶善男子我般涅槃后四十秊中于阎浮提广行流布然后乃当隐没于地。
后四十秊者正法八十秊分为前后即是后四十秊经说不同一云正像各千秊一云各五百秊一云正法五百像法一千或云正法一百或云八十葢由缘有浓淡致说有奢促若前四十秊去佛犹近如法人多后四十秊去佛小远犹有见佛者如释论优波毱多见秊百二十尼问佛相好比丘威仪当知后四十秊犹有见佛人也恐是后非法起时多诽谤故一解云正法五百除四百二十秊取八十秊分为前后前四十秊广行流布后四十秊隐没于地一云不然佛灭后百一十六秊王作大会异部起计优波毱多不能融会尔时佛法稍就浇漓岂唯四百六十方没于地当知迦叶阿难持法四十秊与佛在不异后四十秊去圣日远已就浇薄而后文迦叶问佛去后四十秊没地何时还出佛答正法欲灭余八十秊前四十秊还出过此复没正当此言正道四百二十秊后之兴没又一解佛三十成道若秊十岁人悟道者至佛灭时其秊六十见佛始终融会大小于佛灭后四十秊秉教如佛在不殊过此已后不见佛始者不能整理生断常计故言隐没于地而不导百三十岁者秊耆根熟不能匡正故不言之问十岁者见佛始迦叶阿难佛得道日生此不见始何能持法如佛在耶答此二人者迦叶是长子阿难得佛觉三昧不比余人(云云)。
次从善男子去答如法人能拔济者文为两先正答后叹劝正答又二初褒贬小大二正明救济初褒贬开譬合譬开譬为四一譬大。
[科07]善男子譬如甘蔗稻米石蜜酥酪醍醐随有之处其土人民皆言是味味中第一。
二譬小。
[科08]或复有人纯食粟米及稊稗子是人亦言我所食者最为第一。
三结贬。
[科09]是薄福人受业报故。
四结褒。
[科10]若是福人耳初不闻粟稗之名所食唯是糠粮甘蔗石蜜醍醐。
即此褒中云糠粮譬常甘蔗譬乐石蜜譬我醍醐譬净粟稗譬无常等也。
合譬如文。
二善男子下正明四依救济先譬后合譬有三一叙小乘化二大乘化三小受大化初文者。
[科02]善男子譬如有王居在深山险难恶处虽有甘蔗糠粮石蜜以难得故贪惜积聚不敢啖食惧其有尽唯食粟稗。
小乘之人各有眷属有所王领故言如王小化者小行偏曲譬如深山入无为坑故言恶处虽有甘蔗悭惜不啖惧其有尽者小化也专行小行妨于大道虽有大教以求有心受持读诵譬之悭惜有所得故譬惧其有尽。
二有异国王是四依救济。
[科03]有异国王闻而悯之即以车载糠粮甘蔗而送与之。
[科04]其王得已即便分布举国共食民既食已皆生欢喜咸作是言因彼王故令我得是希有之味。
[科05]善男子是四种人亦复如是为此无上大法之将是四种中或有一人见于他方无量菩萨虽学如是大乘经典若自书写若令他书为利养故为称誉故为解法故为依止故为用贸易其余经故不能广为他人宣说是故持是微妙经典送至彼方与彼菩萨令發无上菩提心之安住菩提是菩萨得是经已即便广为他人演说令无量众得受如是大乘法味皆悉是此一菩萨力所未闻经悉令得闻如彼人民因王力故得希有食。
[科06]又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所流布处当知其地即是金刚。
王至深山能令深山平坦譬经至曲见能令曲见大直地即金刚譬开小乘理即大乘理。
[科07]是中诸人亦如金刚若有能听如是经者即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其所愿悉得成就如我今日所可宣说汝等比丘应善受持若有众生不能听闻如是经典当知是人甚可哀悯何以故是人不能受持如是大乘经典甚深义故。
人即金刚开小乘人即大菩萨。
迦叶白佛去第三料简时有问有答。
[科08]迦叶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四十秊中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于阎浮提广行流布过是已后没于地者却后久如复当还出。
问意云佛灭后四十秊隐没于地为当永没复更兴耶。
[科09]佛言善男子若我正法余八十秊前四十秊是经复当于阎浮提雨大法雨。
次佛答中云余八十秊者一云但正法余八十秊在时前四十秊兴后四十秊已即灭一解云正法一千五百秊未灭八十前四十兴后四十灭也。
迦叶复白佛下是第四植种深浅以显四依夫深经妙义不易可闻况复当徒开演分擘玄毫指南宣扬卷舒宇宙非轻[怡-台+藂]者所能为之就文为两一问二答初问为三初举恶时次索好人三请答。
[科10]迦叶复白佛言世尊如是经典正法灭时正戒毁时非法增长时无如法众生时。
恶时有四句正戒正教双灭恶人恶法俱兴此四句应是五浊乱时何者正法灭是见浊正戒毁是命浊非法增是烦恼浊无如法众生是众生浊时是劫浊。
[科11]谁能听受奉持读诵令其通利供养恭敬书写解说。
索好人有六句信曰受不忘曰持临文曰读背文曰诵传文曰写传义曰说即五种法师又是三业受持是意读诵说是口供养书写是身。
于五浊乱时能三业如法者请答此事。
[科01]唯愿如来哀悯众生分別广说令诸菩萨闻已受持持已即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今答为三初叹问次正答三劝初如文。
[科02]尔时佛赞迦叶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问如是义。
[科03]善男子若有众生于熈连河沙诸如来所發菩提心乃能于是恶世受持如是经典不生诽谤善男子若有众生于一恒河沙诸如来所發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爱乐是典不能为人分別广说。
善男子若有众生于二恒河沙诸如来所發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乐受持读诵亦复不能为人广说若有众生于三恒河沙诸如来所發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虽为他说未解深义若有众生于四恒河沙诸如来所發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十六分中一分之义虽复演说亦不具足若有众生于五恒河沙诸如来所發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广为人说十六分中八分之义若有众生于六恒河沙诸如来所發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二分义若有众生于七恒河沙诸如来所發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四分义若有众生于八恒河沙诸如来所發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亦劝他人令得书写自能听受复劝他人令得听受读诵通利拥护坚持怜悯世间诸众生故供养是经亦劝他人令其供养恭敬尊重读诵礼拜亦复如是具足能解尽其义味所谓如来常住不变毕竟安乐广说众生悉有佛性善知如来所有法藏供养如是诸佛等已建立如是无上正法受持拥护。
次正答中举九河者旧解云值一佛發一愿下一沙虽值多佛不發愿不下沙虽發心不见佛亦不下沙虽见一佛多發心只下一沙虽一發心见多佛亦只下一沙以如此数令满一恒是为一恒熈连与恒河异者熙连在拘尸城北尚小䟦提恒河入东海四河中大故异熙连若就行者熈连但闻而不谤一恒加有信乐二恒加读诵三恒说浅义四恒加一分五恒加八分六恒加十二分七恒加十四分八恒具足一十六分四恒从惑取解则难五恒从解取解易六恒去更深细为难如任至大尉则易至丞相则难此犹难解十六分者譬如世间十六两以为一斤仙慧师云熈连是弟子位八恒是师位两两配四依(云云)开善治城云九恒皆初依位熙连至二恒是初心习种性三恒至五恒是中心性种性六恒至八恒是后心道种性亦极难解若全称佛法以为一斤则初依人穷佛法尽至三四依复何所为若称初依以为一斤此乃自是初依之法何关佛法今明熙连至三恒为初依一分八分为二依十二十四为三依十六为四依文云具足解尽其味(云云)。
三从若有始發心去是劝也。
[科04]若有始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知是人未来之世必能建立如是正法受持拥护是故汝今不应不知未来世中护法之人何以故是發心者于未来世必能护持无上正法。
上说九恒值佛杳杳至深恐时情抑绝更接引劝之但令發心未来必能护持建立。
[科05]善男子有恶比丘去是第五明信谤罪福前熙连已上唯信而已今熙连已前有信谤罪福劝福以遮罪就文为二初明罪福因果次劝福结依初文为四初明谤相。
善男子有恶比丘闻我涅槃不生忧愁今日如来入般涅槃何其快哉如来在世遮我等利今入涅槃谁复当有遮夺我者若无遮夺我则还得如本利养如来在世禁戒严峻今入涅槃悉当放舍所受袈裟本为法式今当废坏如木头幡如是等人诽谤拒逆是大乘经。
佛是一切众生师父入涅槃时人天悲苦乃至毒虿怀仁无不恋仰恶人独言灭快是一恶也少欲知足受持禁戒威仪具足名之为僧其皆放舍二恶也大乘之法贤圣之师其独拒逆不信三宝即谤相也。
从善男子汝今应当去次明信相。
[科01]善男子汝今应当如是忆持若有众生成就具足无量功德乃能信是大乘经典信已受持其余众生有乐法者若能广为解说此经其人闻已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所作恶业皆悉除灭。
自行生于三世之善化他灭于二世之恶互举一边即信相也。
从若有不信去三明谤人之报。
[科02]若有不信是经典者现身当为无量病苦之所恼害多为众人所见骂辱命终之后人所轻贱颜貌丑陋资生艰难常不供足虽复少得麤涩弊恶生生常处贫穷下贱诽谤正法邪见之家若临终时或值荒乱刀兵竞起帝王暴虐怨家仇隙之所侵逼虽有善友而不遭遇资生所须求不能得虽少得利常患饥渴唯为凡下之所顾识国王大臣悉不齿录设复闻其有所宣说正使是理终不信受如是之人不至善处如折翼鸟不能飞行是人亦尔于未来世不能得至人天善处。
现身去是现报命终后去是生报生生常处去是后报。
从若复有人去四明信人之报。
[科03]若复有人能信如是大乘经典本所受形虽复麤陋以经功德即便端正威颜色力日更增多常为人天之所乐见恭敬爱念情无舍离国王大臣及家亲属闻其所说悉皆敬信若我声闻弟子之中欲行第一希有事者当为世间广宣如是大乘经典善男子譬如雾露势虽欲住不过日出日既出已消灭无余善男子是诸众生所有恶业亦复如是住世势力不过得见大涅槃日是日既出悉能除灭一切恶业复次。
善男子譬如有人出家剃发虽服袈裟故未得受沙弥十戒或有长者来请众僧未受戒者即与大众俱共受请虽未受戒已堕僧数善男子若有众生發心始学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书持读诵亦复如是虽未具足位阶十住则已堕于十住数中。
本所受形去是转报障譬如雾露去是转业障如人出家去是转烦恼障立譬多种若作大戒譬譬十地真解若作十戒譬譬地前似解如纯陀中意此中作无戒譬始自凡夫發心即阶十住虽未断惑因中说果即是转烦恼障上恶人约三报横论今善人约三障竖论绮文互说耳。
二从或有众生去是劝福结依。
[科04]或有众生是佛弟子或非弟子若因贪怖或因利养听受是经乃至一偈闻已不谤当知是人则为已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以是因缘我说四人为世间依善男子如是四人若以佛说言非佛说无有是处是故我说如是四人为世间依。
此文甚宽不问弟子非弟子因善因恶但能發心闻一偈者则近菩提因贪怖利养是因三毒發心况九恒植善四依功德耶即是能信始终鉴诫谤者因果。
善男子汝应供养去是第六劝供养文为二初劝供养次论义初又二初劝供养次问答初文者。
[科05]善男子汝应供养如是四人。
[科06]世尊我当云何识知是人而为供养。
佛答亦二初正答次引偈初文者。
[科07]佛告迦叶若有建立护持正法如是之人应从启请当舍身命而供养之。
建立正法是福田相河西云發心持戒受持大乘为人解说及护法等是福田相今文但明护法即兼众事当舍身命是供养相以重夺轻。
次偈者初引事师偈。
[科08]如我于是大乘经说。
二引事主偈。
二迦叶白下是论义先问次答问有领旨陈疑请答领旨如文。
[科01]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供养师长正应如是。
次陈疑为三初三定次三难后三结。
[科02]今有所疑唯愿广说若有长宿护持禁戒从诸秊少咨受未闻云何是人当礼敬不若当礼敬是则不名为持戒也若是秊少护持禁戒从诸宿旧破戒之人咨受未闻复当礼不若出家人从在家人咨受未闻复当礼不。
从然出家人去是三难。
[科03]然出家人不应礼敬在家之人然佛法中秊少幼小应当恭敬耆旧长宿以是长宿先受具戒成就威仪是故应当供养恭敬如佛言曰其破戒者是佛法中所不容受犹如良田多有稊稗又如佛说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应供养如事帝释如是二句其义云何将非如来虗妄说耶。
若从昔法皆不应礼若从今义皆应供养二旨相违是故作难。
从如佛言曰去是二结如文。
[科04]如佛言曰持戒比丘亦有所犯何故如来而作是说世尊亦于余经中说听治破戒。
或言三结取持戒比丘亦名有犯是结出家不礼在家。
[科05]如是所说其义未了。
二从佛告去答为二先略答次广答。
[科06]佛告迦叶善男子我为未来诸菩萨等学大乘者说如是偈不为声闻弟子说也。
略文少而意广何者我为菩萨说如此偈不为声闻三三之疑皆遣故也广答文多而但专明持礼于破不言有罪是为意狭然答此一条余二例遣二广答文为三一举时二设譬三结时中又四一举时浊二明救浊三和浊四明无罪。
[科07]善男子如我上说正法灭已毁正戒时增长破戒非法盛时一切圣人隐不现时受畜奴婢不净物时。
初文云如我上说者近指前文前文是迦叶问辞被佛印竟即成佛说正法灭是见浊毁正戒是命浊增长非法是烦恼浊一切贤圣隐是众生浊受畜不净是劫浊。
次从是四人中去是救浊即能救浊者。
[科08]是四人中当有一人出现于世剃除须发出家修道。
此人出世拨乱反正使人之浊不浊。
[科09]见诸比丘各各受畜奴婢仆使不净之物净与不净一切不知是律非律亦复不识是人为欲调伏如是诸比丘故与共和光不同其恶自所行处及佛行处善能別知虽见诸人犯波罗夷默然不举何以故我出于世为欲建立护持正法是故默然而不纠治。
三见诸比丘者是恶浊之徒不纠治者且和浊光未得机便。
四善男子去结无罪。
[科10]善男子如是之人为护法故虽有所犯不名破戒。
如此破戒若秊少若在家应须礼敬供养。
次善男子去设譬又二初譬次合初譬文为三一为时作譬二为同作譬三为纠作譬此中既释持毁又开大小乘故须此事以消其文。
[科11]善男子譬如国王遇病崩亡储君穉小未任绍继有旃陀罗丰饶财宝巨富无量多有眷属遂以彊力乘国虗弱篡居王位治化未久国人居士婆罗门等亡叛逃走远投他国虽有在者乃至不欲眼见是王或有长者婆罗门等不离本土譬如诸树随其生处即是中死旃陀罗王知其国人逃叛者众寻即还遣诸旃陀罗守逻诸道复于七日击鼓唱令诸婆罗门有能为我作灌顶师者当分半国以为封赏诸婆罗门虽闻是语悉无来者各作是言云何当有婆罗门种作如是事旃陀罗王复作是言婆罗门中若无一人为我师者我要当令诸婆罗门与旃陀罗共住食宿同其事业若有能来灌我顶者半国之封此言不虗呪术所致三十三天上妙甘露不死之药亦当共分而服食之。
秉法主如国王缘尽谢世如崩亡储君譬传化弟子凞连一恒植善浅薄故言穉小此譬正法毁灭之时旃陀罗者破法身慧命之种多饶财宝者恶业增长多有眷属者破戒徒党纂居王位者破戒统位此譬破戒增长非法盛时国人居士婆罗门者譬三种持戒之人上品远离故投他国中品不远不同故言不欲眼视下品不能自移故言如树又树譬上品如童子不远而能匡正此譬一切圣人隐不现时守逻诸道去明其作威作福守逻诸道譬恶比丘置立制网塞持戒路七日击鼓譬立制网开放逸门灌顶师者外国登位使七世素贵缾盛四海水灌于王顶是曰国师如此间授玺称尊号时譬恶众中求羯磨师和僧三唱是事如是持分半国者乌回准此僧臣挞利咤准此僧都互相羯磨秉捉门徒皆无来者譬持戒人耻入恶众不共同事复作是言去再作威福非法转盛若不肎作羯磨师者当举破戒者为主甘露不死药者名闻利养安身之具是同此等皆譬非法盛时。
二尔时有一婆罗门子去是和同譬文为四一童子受募二王大欢喜三诸人嗔怪四同事日久。
[科01]尔时有一婆罗门子秊在弱冠修治净行长发为相善知呪术往至王所白言大王王所敕使我悉能为。
婆罗门者净行也童子者因位也弱冠二十盛时二智英勇净行戒也长发慈也善呪巧慧我悉为之同事也。
[科02]尔时大王心生欢喜受此童子作灌顶师。
次王大欢喜喜恶化无壅。
[科03]诸婆罗门闻是事已皆生嗔恚责此童子汝婆罗门云何乃作旃陀罗师。
诸人嗔者是不见机持戒者嫌也。
[科04]尔时其王即分半国与是童子因共治国经历多时。
三从尔时童子下为纠作譬文为二先治恶次立善治恶文为四一相研定二求取大法三弘宣大乘四正作摈初研定者。
[科05]尔时童子语彼王言我舍家法来作王师悉教大王微密呪术而今大王犹不见亲时王答言我今云何不亲汝耶。
我舍家法息心大乘持戒来作王师者作破戒众主教王微密者元令入大此意不彰故云微密。
次童子答言下是求大法。
[科06]童子答言先王所有不死之药犹未共食王言善哉大师我实不知师若须者愿便持去。
不死药者佛性常住之理隐在破戒之下言不知者恶障妙理则是不知言持去者不惜破戒之众任汝开化。
三是时童子去摄来大化也。
[科07]是时童子闻王语已即持归家请诸大臣而共食之诸臣食已即共白王快哉大师有是甘露不死之药王既知已语其师言云何大师独与诸臣服食甘露而不见分。
请诸大臣者譬其来学者也诸臣白王者迷徒得悟传化者也王语师言者生信求解。
[科08]尔时童子即更以余杂毒之药与王令服王既服已须臾药發闷乱躃地无所觉知犹如死人。
四尔时童子更与余药者依律苦切对治呵责王既服已受治屈折药發闷乱者推寻事理生重忧悔方乃自知佛海死尸前大臣白王者上根悟也王求药者中根悟也闷绝者下根悟也。
次从尔时童子立储君去是立善人中又为四一立善二驱恶三无犯四傍叹。
[科09]尔时童子立本储君还以为王作如是言师子御座法不应令旃陀罗升我从昔来未曾闻见旃陀罗种而为王者若旃陀罗治国理民无有是处大王今应还绍先王正法治国。
初文云立本储君者大乘本体还得统立也师子御座不应升者第一义空与破戒者不相应也治国民者破戒乱常扰善机民。
[科10]尔时童子经理是已复以解药与旃陀罗令其醒悟既醒悟已驱令出国。
次尔时童子复以解药去更说实相忏悔之方驱出国者废小乘中分別决定若持若犯之限域也。
三四如文。
次从善男子我涅槃后去合譬也但合二不合时此初合和同。
[科01]善男子我涅槃后护持正法诸菩萨等亦复如是以方便力与彼破戒假名受畜一切不净物僧同其事业。
以方便力合上我舍家法也与破戒等同其事业者合上来作王师释论明四种僧破戒僧名同杂僧应是畜不净僧有羞僧应是假名僧。
从尔时菩萨下二合纠治破戒也。
[科02]尔时菩萨若见有人虽多犯戒能治毁禁诸恶比丘即往其所恭敬礼拜四事供养经书什物悉以奉上如其自无要当方便从诸檀越求乞与之为是事故应畜八种不净之物何以故是人为治诸恶比丘如彼童子驱旃陀罗故。
八不净者谓畜金银奴婢牛羊仓库贩卖耕种手自作食不受而啖汙道汙威仪损妨处多故名不净。
从尔时菩萨虽复恭敬去是第三结成又二初结有罪无罪二结但为菩萨不为声闻。
[科03]尔时菩萨虽复恭敬礼拜是人受畜八种不净之物悉无有罪何以故以是菩萨为欲摈治诸恶比丘令清净僧得安隐住流布方等大乘经典利益一切诸天人故。
初中云虽恭敬去明持礼毁无罪虽受不净是亦无罪何以故去释无罪意。
从以是因缘去明持受毁供养亦无罪如文。
[科04]善男子以是因缘我于经中说是二偈令诸菩萨皆共赞叹护法之人如彼居士婆罗门等称赞童子善哉善哉护法菩萨正应如是。
次明若乖此说则有罪若乖此心则有罪。
[科05]若有人见护法之人与破戒者同其事业说有罪者当知是人自受其殃是护法者实有无罪。
[科06]善男子若有比丘犯禁戒已憍慢心故覆藏不悔当知是人名真破戒菩萨为护法故虽有所犯不名破戒何以故以无憍慢發露悔故。
次从善男子我于经中者结为菩萨又二先引偈次判(云云)。
迦叶白佛去第七料简为三先问答次约法简三领解初中有问有答。
[科09]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于戒纵缓本所受戒为具在不。
问为两意一问缓二问失只应是一问佛有两答故为二问。
佛言去答也先答失不失后答缓不缓初答不失中先法次譬初法者。
[科10]佛言善男子汝今不应作如是说何以故本所受戒如本不失设有所犯即应忏悔悔已清净。
[科11]善男子如故隄塘穿决有孔水则淋漏何以故无人治故若有人治水则不出。
[科12]菩萨亦尔虽与破戒共作布萨受戒自恣同其僧事所有戒律不如隄塘穿决淋漏何以故若无清净持戒之人僧则损减纵缓懈怠日有增上若有清净持戒之人即能具足不失本戒。
当知菩萨不同堤塘。
次于乘缓者答第一问。
[科01]善男子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菩萨摩诃萨于此大乘心不懈慢是名奉戒为护正法以大乘水而自澡浴是故菩萨虽现破戒不名为缓。
旧云声闻急戒缓乘菩萨急乘缓戒或人云乘如纲戒如目提纲则目正得中道本戒则自圆今明不尔经偏举菩萨急乘缓戒若具论者声闻菩萨各有四句如別记。
次约法简又三初约福田简次约智简三天眼简初福田中三法譬合(云云)。
[科02]迦叶菩萨白佛言众僧之中有四种人如庵罗果生熟难知破戒持戒云何可识佛言善男子因大涅槃微妙经典则易可知云何因是大涅槃经可得知耶。
[科03]譬如田夫种植稻谷耘除莠稗以肉眼观名为净田至其成实草谷各异如是八事能汙染僧若能除却以肉眼观则知清净若持戒破戒不作恶时以肉眼观难可分別若恶彰露则易可知如彼莠稗易可分別。
[科04]僧中亦尔若能远离八种不净毒蛇之法是名清净圣众福田应为人天之所供养清净果报非是肉眼所能分別。
问下梵行使平等施与此相违答各有其意此中明四依故简真偽梵行明慈心平等故不分別又此中诫福田梵行诫施主(云云)。
二复次善男子如迦罗下用智简先譬次合。
[科05]复次善男子如迦罗迦林其树众多于是林中唯有一树名镇头迦是迦罗迦镇头迦树二果相似不可分別其果熟时有一女人悉皆拾取镇头迦果才有一分迦罗迦果乃有十分是女不识持来诣市而衒卖之凡愚小儿复不別故买迦罗迦啖已命终有智人辈闻是事已即问女人姉于何处得是果来是时女人即示方所诸人即言如是方所多有无量迦罗迦树唯有一根镇头迦树诸人知已笑而舍去。
六卷云迦留治牟皆不见翻但知是甘毒二果譬于持犯女人譬凡愚执事小儿譬无智施主问何处得果者推其根本笑而舍去譬知偽弃之。
善男子大众下合譬。
[科06]善男子大众之中八不净法亦复如是于是众中多有受用如是八法唯有一人清净持戒不受如是八不净法善知诸人受畜非法而与同事不相舍离如彼林中一镇头迦有优婆塞见是诸人多有非法并不恭敬供养是人若欲供养应先问言大德如是八事应受畜不佛所听不若言佛听如是之人得共布萨羯磨自恣不是优婆塞如是问已众皆答言如是八事如来怜悯皆悉听畜优婆塞言祇洹精舍有诸比丘或言金银佛所听畜或言不听有言听者是不听者不与共住说戒自恣乃至不共一河饮水利养之物悉不共之汝等云何言佛听许佛天中天虽复受之汝等众僧亦不应畜若有受者乃至不应与共说戒自恣羯磨同其僧事若共说戒自恣羯磨同僧事者命终即当堕于地狱如彼诸人食迦罗迦果已而便命终。
受八不净合迦罗迦不受不净合镇头迦持毁共住合二果同林有优婆塞据教问次引祇洹为证次不许同住等合智者问从若有受者自毁误人合上笑而舍去。
三从譬如城去约天眼简于中二先譬后合。
[科07]复次善男子譬如城市有卖药人有妙甘药出于雪山亦复多卖其余杂药味甘相似时有诸人咸皆欲买而不识別至卖药所问言汝有雪山药不其卖药人即答言有是人欺诈以余杂药语买者言此是雪山甘好妙药时买药者以肉眼故不能善別即买持归便作是念我今已得雪山甘药。
雪山譬涅槃常住妙理药譬依涅槃立清净行卖药人譬奸狡执事杂药譬毁者不別不別者买譬无智施主。
迦叶去合。
[科08]迦叶若声闻僧中有假名僧有真实僧有和合僧若持戒若破戒于是众中等应供养恭敬礼拜是优婆塞以肉眼故不能分別譬如彼人不能分別雪山甘药谁是持戒谁是破戒谁是真僧谁是假僧有天眼者乃能分別迦叶若优婆塞知是比丘是破戒人不应给施礼拜供养若知是人受畜八法亦复不应给施所须礼拜供养若于僧中有破戒者不应以披袈裟因缘恭敬礼拜。
假名合杂药真僧合妙药肉眼合不別者天眼乃能別天眼非但別偽因不应礼施复能见果不应礼施。
三迦叶白佛是领解初称叹次顶受(云云)。
从如佛所说去是第八会通昔依四法今依四人文有问答问又二先举昔依次请会。
[科03]如佛所说是诸比丘当依四法何等为四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初昔依者然阿含中出次第依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与今迦叶所列次第有异梁武云此文为定诸法师云今经出昔依以阿含为定或言出经者误或言于昔虽了望今不了故了义在后今且释阿含次第者昔人无常故不可依以法常故故法可依法有小大大法了义是故可依语若生著故不须依了语下义义体无著是故须依识著智解是故依智。
从如是四法非四种人正请会通。
[科04]如是四法应当证知非四种人。
次佛言下答又为二先別会后总会所以別会者正言今依人与昔依法二言相反故偏须別会文为四初会人法依法即是依人二明昔不依人者不依无法之人三明今依人者还是有法之人四举下况上。
[科05]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来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常住不变。
初依法即依人者人法不异兴皇言昔以法简人结还依智今以人简法结还依人昔人既破昔法亦除今人既存今法须取但今人法不二昔人即声闻缘觉岂依此人昔法即方便半字若不悟者亦须破法若了悟者不除此法。
次若复有下明昔不依无法之人。
[科06]若复有言如来无常是人不知不见法性若不知见是法性者不应依止。
三如上所说下明今依有法之人又为四一唱应依。
[科07]如上所说四人出世护持法者应当证知而为依止。
二释应依。
[科08]何以故是人善解如来微密深奥藏故能知如来常住不变若言如来无常变易无有是处。
三叹德。
[科09]如是四人即名如来。
四释叹。
[科10]何以故是人能解如来密语及能说故。
四若有人能下举下况上。
[科11]若有人能了知如来甚深密藏及知如来常住不变如是之人若为利养说言如来是无常者无有是处如是之人尚可依止何况不依是四种人。
明外凡能知佛常不为利养所转尚复可依况于四人而不依耶。
次从依法者即是法性去总会四依又三初就今教会二举今昔相对会三结会初文又二先会次结初还依问次第会之文自为四初依法为三双一双标二双释三双结。
[科12]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声闻。
初依法者即妙有之法不依声闻之人即双标也。
[科13]法性者即是如来声闻者即是有为如来者即是常住有为者即是无常。
法性者即如来声闻者即有为是双释也。
[科14]善男子若人破戒为利养故说言如来无常变易如是之人所不应依善男子是名定义。
双结可寻。
次文二初会依义者。
[科01]依义不依语者义者名曰觉了觉了义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满足满足义者名曰如来常住不变如来常住不变义者即是法常法常义者即是僧常是名依义。
觉了即般若不羸劣即法身满足即解脱昔教解脱具则无身智身智在则解脱不满又不得是三宝。
次不依语下又二先明无理之语后明乱正之语初文者。
[科02]不依语也何等语言所不应依所谓诸论绮饰文辞如佛所说无量诸经贪求无厌奸巧谀谄诈现亲附现相求利经理白衣为其执伇。
如佛所说贪求无厌去有二解一云此是佛说外道经中之言二解是佛自说经生凡夫之过不得依此为行。
次又复唱言下是乱正之语。
[科03]又复唱言佛听比丘畜诸奴婢不净之物金银珍宝谷米仓库牛羊象马贩卖求利于饥馑世怜悯子故复听诸比丘储贮陈宿手自作食不受而啖如是等语所不应依。
三释依智不依识。
[科04]依智不依识者所言智者即是如来若有声闻不能善知如来功德如是之识不应依止若知如来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应依止若见如来方便之身言是阴界诸入所摄食所长养亦不应依是故知识不可依止若复有人作是说者及其经书亦不应依。
若知法身是常即是真智若言无常即是识著。
四释了义为三一标宗二历法三辨宗。
[科05]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者不了义经者谓声闻乘闻佛如来深密藏处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犹如婴儿无所別知是则名为不了义也了义者名为菩萨真实智慧随其自心无阂大智犹如大人无所不知是名了义。
初约一大乘两缘来望为了不了。
次又声闻下是历法有五双相对大小常无常大小所说食不食灭不灭可寻。
[科06]又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大乘乃名了义。
[科07]若言如来无常变易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常住不变是名了义。
[科08]声闻所说应证知者名不了义菩萨所说应证知者名为了义。
[科09]若言如来食所长养是不了义若言常住不变易者是名了义。
[科10]若言如来入于涅槃如薪尽火灭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入法性者是名了义。
三声闻乘下辨宗初辨小后辨大各有标释结。
[科11]声闻乘法则不应依。
[科12]何以故如来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声闻乘犹如长者教子半字善男子声闻乘者犹如初耕未得果实如是名为不了义也。
[科13]是故不应依声闻乘。
[科14]大乘之法则应依止。
[科15]何以故如来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于大乘是。
[科16]故应依是名了义。
次如是下总结。
[科17]如是四依应当证知。
复次依义下第二今昔相对会通释前两依文句相涉人法但三文为三初两依共释次释第三三释第四初共释为三一释依义兼明依法次释不依人三释不依语。
[科18]复次依义者义名质直质直者名曰光明光明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如来又光明者名为智慧质直者名为常住如来常者名为依法法者名常亦名无边不可思议不可执持不可系缚而亦可见。
此初第一偏明依义次此后即不明依语但语势相仍仍明不依人又明依义即是依法是故无別依法之文但有不依人此即第一偏明依义法者名常下释法也后具结二种。
若有说言不可见下释不依人。
[科01]若有说言不可见者如是之人所不应依是故依法不依于人。
若复有人下释不依语。
[科02]若复有人以微妙语宣说无常如是之言所不应依是故依义不依于语。
依智者下二別释第三依依智不依识。
[科03]依智者众僧是常无为不变不畜八种不净之物是故依智不依于识若有说言识作识受无和合僧何以故夫和合者名无所有无所有者云何言常是故此识不可依止。
所言识作识受无和合僧者但有识著作因受识著之果皆是生死则无常住一体之僧。
三依了义者別释第四依明了不了。
[科04]依了义者了义者名为知足终不诈现威仪清白憍慢目高贪求利养亦于如来随宜方便所说法中不生执著是名了义若有能住如是等中当知是人则为已得住第一义是故名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不了义者如经中说一切烧然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是名不了义何以故以不能了如是义故令诸众生堕阿鼻狱所以者何以取著故于义不了一切烧者谓如来说涅槃亦烧一切无常者涅槃亦无常苦空无我亦复如是是故名为不了义经不可依止善男子若有人言如来怜悯一切众生善知时宜以知时故说轻为重说重为轻如来观知所有弟子有诸檀越供给所须令无所乏如是之人佛则不听受畜奴婢金银财宝贩卖市易不净物等若诸弟子无有檀越供给所须时世饥馑饮食难得为欲建立护持正法我听弟子受畜奴婢金银车乘田宅谷米贾易所须虽听受畜如是等物要当净施笃信檀越如是四法所应依止若有戒律阿毗昙修多罗不违是四亦应依止若有说言有时非时有能护法不能护法如来悉听一切比丘受畜如是不净物者如是之言不应依止若有戒律阿毗昙修多罗中有同是说如是三分亦不应依。
若言有四缘得畜八不净即是了义一无檀越二时饥三建立四净施解者不同一云具此四缘方乃得畜二云随一皆得三云前三一一皆得畜之但须净施净施一事即不可无是则皆须二缘得畜若说有时非时皆听畜者为不了义三分即是三藏。
我为肉眼下第三结会也。
[科05]我为肉眼诸众生等说是四依终不为于有慧眼者是故我今说是四依法者即是法性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者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或时肉天两眼相对则是障内外或法慧相对此论照真俗异今以肉慧相对者此论凡圣之殊。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
日东 天台沙门本纯 分会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六
校注
○五四依品答作依止问二初题目 二本文八初标名相三初标章叹 二列数叹 三示相叹二初示四人相四初初依三初伏道相 二修行相 少欲下丽本有是道二字 三位相 二二依三初证相 二行相 三位相 然宋明作照 宋明无名字 三三依三初证相 二行相 反丽本作返 三位相 四四依三初证相 二位相 三行相 二总叹德 二辨利益二初教声闻降二初问三初唱不依 二释不依 部一本作貌 三结 二答二初燃问观察 二正降魔二初譬三初魔来 二魔降 三魔退 二合三初魔来 二魔降 三魔退 二不教菩萨降二初问二初依法自足 二何用依人 二答三初燃问 二正答三初法二初唱两章门 二双释小大 二譬三初佛教声闻二初开譬三初教方便 矟丽本作槊 罥作羂 三教起念 三破敌三初魔来 二魔降 三魔退 二合 二佛不教菩萨三初不教降 二释不降 三譬显 三菩萨教声闻二初譬四初魔化声闻 二声闻受化 三四依降魔 四声闻还本 二合四初合声闻受化 二合魔化声闻 三合四依降魔 四合还本进發 乃丽本作不 三结成三初结为声闻 二结不教菩萨 三双结两意 三赞叹二初叹现在人法 二叹未来人法 三明出时三初佛通说时 二迦叶別问二初问二初灭后久近不如法时 二灭后久近如法救时 二答二初答不如法时 奢宋明作賖 就明本作有 二答如法人能济救者二初正答二初丧贬小大二初开譬四初譬大 二譬小 三结贬 四结褒 二合譬二初合贬小 二合褒大 二正明救济二初譬三初叙小乘化 二大乘化 三小受大化 去宋明作下 二合 是上丽本有而字 二叹劝二初叹经 二劝人 三迦叶料简二初问 二答 [怡-台+藂]宋明作悰 四轮植因二初问三初举恶时 二索好人 三请答 二答三初叹问 二正答 任宋明作仕 三劝 五判罪福二初明罪福因果四初谤相 二信相 三谤报 当明本作常 四信报 二劝福结依 六劝供养二初劝供养二初劝供法 福宋明作识 二问答二初问 二答二初正答 二引偈二初引事师偈 二引事主偈 二论义二初问三初领旨 二陈疑三初三定 次三难 后三结 三请答 二答二初略答 二广答三初举时四初举时浊 二明救浊 三和浊 四结无罪 二设譬二先譬三一为时作譬 二为同作譬四一童子受募 二王大欢喜 三诸人嗔怪 四同事日久 三为纠作譬二初治恶四初相研定 二求取大法 三弘宣大乘 四正作摈 二立善四初立善 二驱恶 三无犯 四傍叹 二合二初合和同 二合纠治 三结二初结有罪无罪二初结无罪二初持礼毁无罪 二持受毁供无罪 二结有罪二初乖说 次乖心 二结但为菩萨二初引偈 二判 七简真偽三初问答二初问 二答二初答失不失二初法 戒宋明作解 二譬二初譬 二合 二答缓不缓 二约法简三初约福田简三初法 二譬 三合 二约智简二初譬 二合 三约天眼简二初譬 二合 三领解二初称叹 二顶受 八会通今昔二初问二初举昔依 依依宋明无一依字 次请答 二答二初別会四初明依法即依人 二明昔不依无法之人 三明今依有法之人四初唱应依 二释应依 三叹德 四释叹 四举下况上 二总会三初就今教会三初会四初会依法不依人三初双标 二双释 三双结 二会依义不依语二初会依义 二会不依语二初明无理之语 二明乱正之语 三会依智不依识 四会依了义不依不了三初标宗 二历法五初大小一双 二常无常一双 三大小所说一双 四食不食一双 五灭不灭一双 三辨宗二初辨小三初标 二释 三结 二辨大三初标 二释 三结 二结 二举今昔相对会三初两依共释三初释依义兼明依法 二释不依人 三释不依语 二释第三 三释第四 即宋明作既 三结会【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36 册 No. 659 涅槃经会疏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10-28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四依品
四者数也依者凭也一切世间凭之得益故言四依凭有二种一凭自法取益二凭他取益若唯凭法不兼凭人不名为依若依人者兼得于法文云四人出世护持建立利益义强故立四依答上云何得广大为众作依止问广大法也得者人也直论广大亦可依止未必有人若得法者人必有法上问得法人今答得法人故知从人立四依名又昔人杂真偽依法简人今法混大小依人简法令依正人取正法故依于四人立四依品又昔依法简人则其人无法法亦不徧如舍此就彼以求虗空今明人即秉法不舍此就彼故从四人立四依品是用四悉檀意以释品也问如来是正人何不作如来像四果非正人那作四果像答佛虽正人其出佛后故不得作如来之像四果非正人谓四果是真福田化道易行宜作此像问余像难者楞严何故种种示现答通论悉作別存四果自有如来为如来如来为四依四依为如来四依为四依四依为四果四果为四果四果不能为四依虽有诸义今取一途即是四依为四果像问如来为四依可得四依为一依不答上开一相为四相合四相为一相开则百解脱合则但是如来涅槃今从涅槃开出四依合则还是佛为四依问何故初令依法后令依人答佛初出世邪人甚多使依正法简邪人后无邪人唯有小法令依正人简小法亦是初人利故依法今人钝故依人究竟而论人法双依文云依法者是法性法性即如来旧明四依位行不同地论人三十心前是弟子位三十心是师位初地已上是第二依皆师位成论人十住六心已前是弟子位七住已上是初依师位又云十二心已前是弟子位十三心是初依师位彼见华严十三心为主为导为尊为胜又十七心已前弟子位十八心已上是初依师位又十九心已前是弟子位二十心道种终心是初依师位中论师十信皆非师位十住初心去至六住是初依师位从七住至七地是第二依位八地九地是第三依位第十地是第四依位差別为论初有烦恼无涅槃后有涅槃无烦恼无差別论初后俱有烦恼俱有涅槃然地人是別义中论是圆义成论三十心不断別惑而于中立依別圆俱不成今约地前未断別惑是初依地上断別惑作三依者是別义约十信是初依三十心十地断別惑作三依者是圆义就圆义更作通別通者四十心共作四依別者十信是初依初住至六住是第二依七住至九住是第三依十住是第四依余皆例尔他明初依有师弟位今则不尔四依通是师位能为世间作依止故通是弟子位弘宣佛法故別论初依唯弟子后依唯师中间亦师亦弟子(云云)分此品为八一标名相二辨利益三明出时四论植因五判罪福六劝供养七简真偽八会今昔初文为三一标章叹二列数叹三示相叹标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