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十九
高贵德王品
瑶亮云五行是略十功德广一二功德广圣行乃至九十功德广病行太昌宗云从初至六广前三行主对相应后四广后两全不相应光宅云五行十德体一义异同是因善起自外凡终于穷学感后习果谓之为行酬前习因谓之功德是则行因德果开善云五行据浅十德据深五行始于闻经终于初地十德始于初地终金刚心故品初则叹不与声闻辟支佛共闻者惊怪第六功德以金心为体河西云五行是涅槃因其趣深远恐惮不修故举十德庄严奖劝令学今皆不然前两家以广略主对义不相应如其所说光宅云习因习果乃菩萨之位不关佛乘开善云行浅德深文云第九功德初發五事悉得成就此不应深圣行以大涅槃心修婴儿行云得大涅槃此那忽浅河西云是奖劝之语奖劝则通何处不劝研其遗文不与经会皆不用之今依经文菩萨当修五种之行行即是修文云菩萨修大涅槃经得十事功德岂非是证前三圣行各说行果亦是于证其文则少后十功德非不明修而证文多其事显故判行为修以德为证就文为三一佛明十功德二高贵领解三总结初又二一总唱十数二別释初唱数为三有对告唱数称叹。
[科02]尔时世尊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
初对告者光明徧照论外化广高贵德王辨内行深又光明是般若高贵是法身德王是解脱解脱摄法故如王般若理周故徧照法性尊极故高贵三德具足以目一人从德名人从人题品。
次唱数者。
[科03]善男子若有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大涅槃经得十事功德。
直唱十数不別列名下別释中一一出名。
三称叹者。
[科04]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不可思议闻者惊怪非内非外非难非易非相非非相非是世法无有相貌世间所无。
河西云梵本云希有奇特钝根小智闻则惊怪翻者略希奇但存九句独佛境界不与小共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不可思议深无底故惊广无边故怪不真故非内不假故非外分別智所不知故非难泥洹智所不洎故非易无色故非相无心故非非相无去来今故非世法无边无中故无相貌绝四离百故世间所无。
何等为十下第二是历別解释先征起。
[科05]何等为十。
次正释即为十章旧分此不同冶城为两周初功德不闻而闻从浅至深至第六功德金刚三昧为一周第七功德又始發心至第十功德修三十七品见佛性为一周开善作三周初周如前第七第八为二周谓从善友生即是外缘第九第十为一周由信心得即是内因今谓若望法华明三周义初法次譬后因缘皆重说前义故言三周今之功德名义永异岂同三周今但为十初文为三先明五事次论义三结初文又三先标五章次列三別解。
旧明五事为三慧初一闻慧次一思慧后三修慧有云初两是闻思二慧中间二是闻思功用后一是修慧兴皇以初一是本后四相成由闻得益益故断疑疑除故直直故知秘今明不然三慧似道此文明证修大涅槃得十功德真证昺然尚不得以別真道释何用小共似道释之去文逾远兴皇以五法相由是亦不然夫入证在怀非复前后说非行时何况证时犹在次第文明证得而作修解文明不共而作共解文明不闻闻而作从他闻解文明不思议作思议解文明秘密作显露解文明圆备作偏缺解文明惊怪作寻常解文明无差作差別解文明中道作边穷解若依文者无十过失不知何故拒抗佛经(云云)私咨后学请观初德五法之文不闻而闻犹參因相闻已利益等四全是果上之名初既多立果名余九纵似修因亦是证中之行章安置多少之言意亦如是乃至细寻九句之文皆悉顺于若修若证故知凡诸释经若寻文取义若依义判文不然则罔像消文必招众失。
三解五法文自为五初释不闻闻为三标释结。
[科01]何等不闻而能得闻。
标不闻闻者乃是圆证妙悟發解称闻非他边领若从他闻即是闻闻何得是不闻闻。
次所谓甚深下此即是释释此圆闻一闻一切闻不可具说略举三种初不闻闻第一义谛二不闻闻俗谛三不闻闻真谛此之三谛三法一心非前非后不浅不深故言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二乘之人永不证中故不与共亦不证俗复不与共其虽证真不知真之秘密亦不与共如此不与共是故惊怪乃至非是世法上所称美正叹于此今初就不闻闻第一义中为二初通列次通释。
[科02]所谓甚深微密之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法众僧无有差別三宝性相常乐我净一切诸佛无有毕竟入涅槃者常住不变如来涅槃。
初列中五一佛性二一体三宝三四德四涅槃常住五如来涅槃。
次通释。
[科03]非有非无非有为非无为非有漏非无漏非色非不色非名非不名非相非不相非有非不有非物非不物非因非果非待非不待非明非暗非出非不出非常非不常非断非不断非始非终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阴非不阴非入非不入非界非不界非十二因缘非不十二因缘如是等法甚深微密昔所不闻而能得闻。
一一事中无非中道甚深凡二十句余亦如是。
次从复有不闻闻一切外道经书下是第二不闻闻俗谛又二初列俗谛法二明秘密。
[科04]复有不闻所谓一切外道经书四毗陀论毗伽罗论卫世师论迦毗罗论一切呪术医方技艺日月博食星宿运变图书谶记如是等经初未曾闻秘密之义。
初俗法者然根本有三外道各有经书此但列迦毗罗优娄佉不明勒沙婆者略又迦毗罗计一即阴是我优娄佉计二异阴是我勒沙婆计亦一亦二亦即阴亦异阴与二人略同故不说。
[科05]今于此经而得知之。
复有十一部经去是第三不闻闻真谛法亦二一闻真谛法二闻秘密。
皆言因此经而得闻之即是圆证之义毗佛略中明三宝一体佛性常住涅槃小乘所无是故除之三结如文。
[科08]善男子是名不闻而能得闻。
标证得之益非是思慧之益文云得近三菩提思慧犹未發真岂近义耶。
次释为二一略二广略中又二先提缘由故言听受。
[科02]若能听受是大涅槃经悉能具知一切方等大乘经典甚深义味。
次显真证。
[科03]譬如男女于明净镜见其色像了了分明大涅槃镜亦复如是菩萨执之悉得明见大乘经典甚深之义亦如有人在暗室中执大炬火悉见诸物大涅槃炬亦复如是菩萨执之得见大乘深奥之义亦如日出有千光明悉能照了诸山幽暗令一切人远见诸物是大涅槃清净慧日亦复如是照了大乘深邃之处令二乘人远见佛道所以者何以能听受是大涅槃微妙经故。
是一心三智举三譬譬之真智照理如镜内净假智照事如炬了外物中智圆照如日徧朗而三番说者令人易解证时一心俱得三智。
二若有菩萨去是广明利益又二初叙缘由。
[科04]善男子若有菩萨摩诃萨听受如是大涅槃经得知一切诸法名字。
次历四法明益。
[科05]若能书写读诵通利为他广说思惟其义则知一切诸法义理善男子其听受者唯知名字不知其义若能书写受持读诵为他广说思惟其义则能知义复次善男子听是经者闻有佛性未能得见书写读诵为他广说思惟其义则得见之听是经者闻有檀名未能得见檀波罗蜜书写读诵为他广说思惟其义则能得见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能听是大涅槃经则知法知义具二无阂于诸沙门婆罗门等若天魔梵一切世中得无所畏开示分別十二部经演说其义无有差违不从他闻而能自知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科06]善男子是名闻已能为利益。
[科07]断疑心者。
前利益是内证断疑是外论亦名为离亦称智断明生暗灭虽前后互明同显圆证功德故旧云是闻思功能若小乘闻思何曾闻思佛性之义若大乘闻思未见佛性今作离断之义于证义便。
次释文为二初略释离二广释离略有三番初离名义两疑次离八倒之疑三离权实之疑初名义可见。
[科08]疑有二种一者疑名二者疑义听是经者断疑名心思惟义者断疑义心。
次疑八倒。
[科09]复次善男子疑有五种一者疑佛定涅槃不二者疑佛是常住不三者疑佛是真乐不四者疑佛是真净不五者疑佛是真我不听是经者疑佛涅槃则得永断书写读诵为他广说思惟其义四疑永断。
[科10]复次善男子疑有三种一疑声闻为有为无二疑缘觉为有为无三疑佛乘为有为无听是经者如是三疑永灭无余书写读诵为他广说思惟其义则能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疑三乘是疑权了众生佛性是实理须具列佛性今但互现。
复次下二是广离又三一离众多疑以无常为首者即离实法上疑次复次色是我去即是离假名上疑三四重五逆下是离依正两报上疑五逆四重就正报论重恶有佛性无佛性就正报论极善世界有边无边是依报。
[科01]复次善男子若有众生不闻如是大涅槃经疑心甚多所谓若常无常若乐不乐若净不净若我无我若命非命若众生非众生若毕竟不毕竟若他世若过世若有若无若苦若非苦若集若非集若道若非道若灭若非灭若法若非法若善若非善若空若非空听是经者如是诸疑悉得永断。
初如文。
[科02]复次善男子若有不闻如是经者复有种种众多疑心所谓色是我耶受想行识是我耶眼能见耶我能见耶乃至识能知耶我能知耶色受报耶我受报耶乃至识受报耶我受报耶色至他世耶我至他世耶乃至识亦如是生死之法有始有终耶无始无终耶听是经者如是等疑亦得永断。
次假名中云生死之法有始有终者有始有终是邪外所计内亦有之一云生死都无终始十二因缘轮转无际二云无明一念即是其始金刚后心即是其终三云无始而有终经云无始无明即是无始佛果即是有终若定作三执即是诤论真证之时即便得离。
[科03]复有人疑一阐提犯四重禁作五逆罪谤方等经如是等辈有佛性耶无佛性耶听是经者如是等疑悉得永断复有人疑世间有边耶世间无边耶有十方世界耶无十方世界耶。
听是经下三结如文。
[科04]听是经者如是等疑亦得永断是名能断疑惑之心。
四释慧心正直无曲亦三标释结初标。
[科05]慧心正直无邪曲者。
前明内证三智外离诸疑未知何智今标正直之智非是二边所以双举正直邪曲两章。
次释出。
[科06]心若有疑则所见不正一切凡夫若不得闻是大涅槃微妙经典所见邪曲乃至声闻辟支佛人所见亦曲云何名为一切凡夫所见邪曲于有漏中见常乐我净于如来所见无常苦不净无我见有众生寿命知见计非有想非无想处以为涅槃见自在天有八圣道有见断见如是等见名为邪曲菩萨摩诃萨若得闻是大涅槃经修行圣行则得断除如是邪曲云何名为声闻缘觉邪曲见邪见于菩萨从兜率下化乘白象降神母胎父名净饭母名摩耶迦毗罗城处胎满足十月而生生未至地帝释捧接难陀龙王及婆难陀吐水浴之摩尼䟦陀大鬼神王执持宝盖随后侍立地神化华以承其足四方各行满足七步至于天庙令诸天像悉起承迎阿私陀仙抱持占相既占相已生大悲苦自伤当终不睹佛兴诣师学书算计射御图谶技艺处在深宫六万采女娱乐受乐出城游观至迦毗罗园道见老人乃至沙门法服而行还至宫中见诸采女形体状貌犹如枯骨所有宫殿塚墓无异厌恶出家夜半踰城至郁陀伽阿罗罗等大仙人所闻说识处及非有想非无想处既闻是已谛观是处是非常苦不净无我舍至树下具修苦行满足六秊知是苦行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复至阿夷罗䟦提河中洗浴受牧牛女所奉乳麋受已转至菩提树下破魔波旬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波罗奈为五比丘初转法轮乃至于此拘尸城入般涅槃如是等见是名声闻缘觉曲见。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听受如是大涅槃经悉得断除如是等见若能书写读诵通利为他演说思惟其义则得正直无邪曲见。
[科07]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大涅槃经谛知菩萨无量劫来不从兜率降神母胎乃至拘尸城入般涅槃是名菩萨摩诃萨正直之见。
五释秘密义亦三标释结初能知者标也。
[科08]能知如来深密义者。
前无二边邪曲而有正直中道之慧此慧能知深密之义。
次释出为三一果深密二因深密三不思议深密初所谓下即是如来大般涅槃即果深密。
[科01]所谓即是大般涅槃。
次一切下是约因。
[科02]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忏四重禁除谤法心尽五逆罪灭一阐提然后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甚深秘密之义。
三复次下约不思议。
[科03]复次善男子云何复名甚深之义虽知众生实无有我而于未来不失业果虽知五阴于此灭尽善恶之业终不败亡虽有诸业不得作者虽有至处无有去者虽有系缚无受缚者虽有涅槃亦无灭者。
实无有我而于未来不失业果下二句此寄无而言有次诸业下四句寄有而言无寄有无而言非有非无寄非有非无而言有无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复不可思议玄而复玄约不思议而论深密。
[科04]是名甚深秘密之义。
尔时光明下第二论义为四一德王论二瑠光论三无畏论四德王重论初论为两先问次叹问为两初领旨仰非。
[科05]尔时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闻不闻义是义不然。
二正难上虽说五事今正难初事凡作三双初一双作夺门次作纵门三作况门初夺门为两先法次譬法说为三初通约有无夺次正就不闻闻夺三结初有无夺又二初夺次遮初文夺分使成两。
[科06]何以故法若有者便应定有法若无者便应定无。
次无不应下遮生灭不得作一。
[科07]无不应生有不应灭。
次如其下就不闻闻夺。
[科08]如其闻者是则为闻若不闻者则为不闻云何而言闻所不闻。
三世尊若不下正结先结定成两。
[科09]世尊若不可闻是为不闻若已闻者则便不闻何以故已得闻故。
次云何下结定不应一。
[科10]云何而言闻所不闻。
譬如下是第二譬说先譬次合。
[科11]譬如去者至则不去去则不至亦如生已不生不生不生得已不得不得不得。
[科12]闻已不闻不闻不闻亦复如是。
譬中无不一譬但是开合互现耳。
从世尊若不闻闻下第二一双是纵难难有三初纵众生有三纵一征。
次纵佛果有一纵一征。
三更结两纵如文。
[科17]若不闻不闻如来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不闻不闻亦应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若当不闻如是大涅槃经见佛性者一切众生不闻是经亦应得见。
从世尊凡是色者下第三一双是况难前就色声况次就三世况初文者。
[科18]世尊凡是色者或可见或不可见声亦如是或是可闻或不可闻是大涅槃非色非声云何而言可得见闻。
障内色可见障外不可见麤可见细不可见质柱一边可见余边不见世间之色尚有可见不可见况涅槃微妙云何可见声亦类尔。
次三世者。
[科01]世尊过去已灭则不可闻未来未至亦不可闻现在听时则不名闻闻已声灭更不可闻是大涅槃亦非过去未来现在若非三世则不可说若不可说则不可闻云何而言菩萨修是大涅槃经闻所不闻。
三世有为尚不可见涅槃无为何可见闻。
尔时世尊下第二叹答。
[科02]尔时世尊赞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知一切诸法如幻如𦦨如乾闼婆城画水之迹亦如泡沫芭蕉之树空无有实非命非我无有苦乐如十住菩萨之所知见。
旧云称叹此非是答今明亦是答其以定相难佛明幻等岂可得定众疑皆息是为叹答瑠璃光光来非青见青非黄见黄岂非不闻而闻此即是瑞答后瑠璃光答问即兼答德王无疑为众兴问凡此三答三根释然河西亦言叹是总答下別答。
[科03]时大众中忽然之顷有大光明非青见青非黄见黄非赤见赤非白见白非色见色非明见明非见而见。
乃是奇异仍释前问名为瑞答以示来相放光是光体大众遇光是光用师子王定即自在定迹既自在乃显光体不可思议(云云)。
尔时文殊下二问答又二先明其本次明其迹初本又二先无言辨本次寄言辨本。
[科04]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今此光明谁之所放尔时如来默然不说迦叶菩萨复问文殊师利何因缘故有此光明照于大众文殊师利默然不答尔时无边身菩萨复问迦叶菩萨今此光明谁之所有迦叶菩萨默然不说净住王子菩萨复问无边身菩萨何因缘故是大众中有此光明无边身菩萨默然不说如是五百菩萨皆亦如是虽相咨问然无答者。
[科05]尔时世尊问文殊师利何因缘故是大众中有此光明。
次答凡有七番前六皆破定相。
[科06]文殊师利言世尊如是光明名为智慧智慧者即是常住常住之法无有因缘云何佛问何因缘故有是光明。
[科07]是光明者名大涅槃大涅槃者则名常住常住之法不从因缘云何佛问何因缘故有是光明。
[科08]是光明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常住常住之法不从因缘云何如来问于因缘。
[科09]光明者名大慈大悲大慈大悲者名为常住常住之法不从因缘云何如来问于因缘。
[科10]光明者即是念佛念佛者是名常住常住之法不从因缘云何如来问于因缘。
[科11]光明者即是一切声闻缘觉不共之道声闻缘觉不共之道即名常住常住之法不从因缘云何如来问于因缘。
次一明因缘。
[科12]世尊亦有因缘因灭无明则得炽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灯。
私谓此因缘答是破是立因灭无明即是破也如前皆默炽然菩提即是立也如后世俗又前是自行破立故众皆默后是为他破立故答光缘故知光之本者莫逾菩提之灯是故此光非色现色从真起应自彼而来放光召机故非现而现问菩萨放光岂是常住一云借彼佛力故有常光二云彼菩萨是佛自有此光。
佛言文殊下第二辨光迹亦有问答。
[科01]佛言文殊师利汝今莫入诸法甚深第一义谛应以世谛而解说之。
佛言莫入即止其本应以世谛宜明其迹。
迹文为三初此述彼土。
[科02]文殊师利言世尊于此东方过二十恒河沙等世界有佛世界名曰不动其佛住处纵广正等足满一万二千由延其地七宝无有土石平正柔耎无诸沟坑其诸树木四宝所成金银瑠璃及以颇棃华果茂盛无时不有若有众生闻其华香身心安乐譬如比丘入第三禅周帀复有三千大河其水微妙八味具足若有众生在中浴者所得喜乐譬如比丘入第二禅其河多有种种诸华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香华大香华微妙香华常华一切众生无遮护华其河两岸亦有众华所谓阿提目多伽华占婆华波咤罗华婆师罗华摩利迦华大摩利迦华新摩利迦华须摩那华由提迦华檀㝹迦利华常华一切众生不遮护华底布金沙有四梯陛金银瑠璃杂色颇棃多有众鸟游集其上复有无量虎狼师子诸恶鸟兽其心相视犹如赤子彼世界中一切无有犯重禁者诽谤正法及一阐提五逆等罪其土调适无有寒热饥渴苦恼无贪欲恚放逸嫉妒无有日月昼夜时节犹如第二忉利天上其土人民等有光明各各无有憍慢之心一切悉是菩萨大士皆得神通具大功德其心悉皆尊重正法乘于大乘爱念大乘贪乐大乘护惜大乘大慧成就得大总持心常怜悯一切众生其佛号曰满月光明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随所住处有所讲宣其土众生无不得闻为瑠璃光菩萨讲宣如是大涅槃经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能修行大涅槃经所不闻者悉皆得闻彼瑠璃光菩萨摩诃萨问满月光明佛亦如此闲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所问等无有异。
次彼述此土。
[科03]彼满月光明佛即告瑠璃光菩萨言善男子西方去此二十恒河沙佛土彼有世界名曰娑婆其土多有山陵堆阜土沙砾石荆棘恶刺周徧充满常有饥渴寒暑苦恼其土人民不能恭敬沙门婆罗门父母师长贪著非法欲于非法习行邪法不信正法寿命短促有行奸诈王者治之王虽有国不知满足于他所有生贪利心兴师相伐枉死者众王者习行如是非法四天善神心无欢喜故降灾旱五谷不登人民多病苦恼无量彼中有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大悲淳厚悯众生故于拘尸城娑罗双树间为诸大众敷演如是大涅槃经彼有菩萨名光明徧照高贵德王已问斯事如汝无异佛今答之汝可速往自当得闻。
三述彼菩萨欲来。
[科04]世尊彼瑠璃光菩萨闻是事已与八万四千菩萨摩诃萨欲来至此故先现瑞以是因缘有此光明是名因缘亦非因缘。
尔时瑠光下第二彼菩萨正来。
[科05]尔时瑠璃光菩萨与八万四千诸菩萨俱持诸幡盖香华璎珞种种伎乐倍胜于前俱来至此拘尸城娑罗双树间以己所持供养之具供养于佛头面礼足合掌恭敬右绕三帀修敬已毕却坐一面。
非彼佛不能答示佛道同欲生此土善灭此土恶令见性得道是故遣来问若诸佛同道彼土遣来此应遣往答亦应遣往但略不说又随化主所举此佛举彼菩萨故菩萨来彼亦应举此但略不举问迦叶好世不说此经今佛恶世对治无常故说常经满月如来亦出好世何以说之问难皆与德王同耶答常治无常其土应无若逗常机任理而说是故云同竝云昔所不闻而今得闻可非对治又迦叶如来亦有常机何故不说今解不尔彼土虽无对治之说亦三悉说迦叶亦尔。
尔时世尊问下第二至已论义为二初傍论去来二正问上义初文者然问答前后随缘不定此中佛先问次菩萨问此中傍论与纯陀异上文对佛而文殊傍难即是人傍而法不傍此中正应问不闻闻而问去来即是法傍而人不傍。
佛问意者汝见诸法有去来故来无去来故来。
瑠光答十番初两就前境明无来。
[科02]瑠璃光菩萨言世尊至亦不来不至亦不来我观是义都无有来世尊诸行若常亦复不来若是无常亦无有来。
后八番约迷悟悟无去来迷有去来。
[科03]若人见有众生性者有来不来我今不见众生定性云何当言有来不来有憍慢者见有去来无憍慢者则无去来有取行者见有去来无取行者则无去来若见如来毕竟涅槃则有去来不见如来毕竟涅槃则无去来不闻佛性则有去来闻佛性者则无去来若见声闻辟支佛人有涅槃者则有去来不见声闻辟支佛人有涅槃者则无去来若见声闻辟支佛人常乐我净则有去来若不见者则无去来若见如来无常乐我净则有去来若见如来常乐我净则无去来。
瑠光明理不去来而迹有去来迷悟亦尔兼答高贵不闻而闻。
世尊且置下正论义为四一请许二问答三重研四结难请许如文。
[科04]世尊且置斯事欲有所问唯垂哀悯少见听许佛言。
善男子随意所问今正是时我当为汝分別解说所以者何诸佛难值如优昙华法亦如是难可得闻十二部中方等复难是故应当专心听受。
次瑠光下问。
[科05]时瑠璃光菩萨摩诃萨既蒙听许兼被诫敕即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有能修行大涅槃经闻所不闻。
若具足问应如德王三双六只此中直问闻所不闻凡有三异一德王问广瑠光问略二德王问证瑠光问修三德王问不闻闻瑠光问闻所不闻云何会通解云瑠光在本土亦作三双之问众已闻广是故但略德王通问五行之证证是内悟不由外闻故言不闻闻瑠光问证中之修即是天行天行任运念念增明故言闻所不闻辞异理同(云云)。
佛答为二初缘起二正答初缘起中二有赞许诫听。
[科06]尔时如来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欲尽如是大乘大涅槃海正复值我能善解说汝今所有疑网毒箭我为大医能善拔出汝于佛性犹未明了我有慧炬能为照明汝今欲度生死大河我能为汝作大船师汝于我所生父母想我亦于汝生赤子心汝心今者贪正法宝值我多有能相慧施。
许有六句似如六度而不次第汝欲尽海我能善说此约精进许拔毒箭此约戒度许慧炬照明此约般若许其问不闻闻佛许汝于佛性未得明了我有慧炬能为照明当知广说不闻闻即广佛性上文云云何不闻闻得闻常乐我净复是其义若瑠光问与德王同瑠光得了因高贵亦然下文云我因是事即得悟解一句半句得见佛性入大涅槃若不闻闻是佛性者三句云何不闻闻是了因闻不闻是缘因不闻不闻是正因闻闻是境界又是因性闻不闻是因因性(云云)例来不来生不生至不至等亦复如是作船师此约忍度许生赤子心此约禅度许慧施此约檀度许。
[科07]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別宣释善男子欲听法者今正是时。
[科01]于正法所莫求其过莫念贪欲嗔恚愚痴莫观法师种姓好恶。
[科02]既闻法已莫生憍慢莫为恭敬名誉利养当为度世甘露法利亦莫生念我听法已先自度身然后度人先自解身然后解人先自安身然后安人先自涅槃然后令人而得涅槃。
莫生憍慢去是勿漏生死亦莫生念去勿漏涅槃无此二边即是不漏。
从于佛法僧去诫勿汙。
[科03]于佛法僧应生等想于生死中生大苦想于大涅槃应生常乐我净之想先为他人然后为身当为大乘莫为二乘于一切法当无所住亦莫专执一切法相于诸法中莫生贪想常生知法见法之想善男子汝能如是至心听法是则名为闻所不闻。
一勿汙一体二勿汙四德三勿汙大乘四勿汙无住五勿汙法相若作別体汙即不能尊师若起四倒汙即不能尊法若起小乘住著生贪汙即不能尊自无此五失即是不汙凡行十法结是至心(云云)问瑠光放光光即常住安被斯诫答槌砧扣物寄圣诫凡。
善男子有不闻闻下第二正答即为二初约不闻闻四句次广开不生生两番四句南方旧解初四句是法说后两四句譬说地论人初四句是教相次二是证相观师云诸四句无异为逗三根三番说之旧解初番四句诸师不同一师约二谛云不闻闻即真为俗故真得有闻不闻不闻此但真谛绝无见闻闻不闻即俗为真无所闻也闻闻但是俗中有于见闻一师约真应不闻闻者法身起应不闻不闻法身嶷然闻不闻者摄应还真闻闻应迹闻见一师约生死涅槃涅槃真寂不闻不闻有感即应不闻而闻生死纷纠若能修道则闻不闻若不修道常是闻闻一师云闻闻四句非是正意后重研不生四句方是正意宜就不生等解不闻不闻是涅槃无始无终不生生是涅槃无始而始生不生是涅槃无终而终生死亦然生生是生死无始无终不生生是无始而始生不生是无终而终(云云)谓义皆不然何者此三番四句圆冠诸法靡不该通用圆释经犹惧不会安得偏作若教行证法譬解耶非但方不会圆兼复屠割伤体又一师依于一体以释四句虽言亲密弥益疎远况作二谛疣累转多真应生死涅槃等二亦复如是况作生生等三句解者损失事深况作互无只是小乘少分意耳不关大道今皆不用又此十事皆是内证德王难不闻闻璃光难闻不闻二辞虽异而同问证答中广明四句若欲释之千途万辙同显斯证犹惧不当而诸师蓬飞野外萍流海表偏据事相执一害诸非但乖圆永不关证。
[科04]善男子有不闻闻有不闻不闻有闻不闻有闻闻。
若以四句通释诸义触处皆通欲解初四句应扶佛语佛虽答证意在通修初入证道修道忽谢无所可有名为不闻真明豁开无所不照即是于闻故名不闻闻证得如是大般涅槃大般涅槃无有闻相故名不闻不闻证起惑灭名闻不闻寂而常照随扣则应名曰闻闻今取佛解不生生中四句释此既是佛解非徒穿凿初句明证智次句明证理第三句明证断第四句明证应若事若理智断自他于初证中具足无缺如此之证不与小共不可思议闻则惊怪尽涅槃海此一妙证释二人疑。
复次不闻闻是证圣行闻不闻是证梵行不闻不闻是证天行闻闻是证婴儿行病行一证一切证圆证具足故上文佛告迦叶不独汝得如是五行今此众中五十三万人悉皆同得如是五行即其义也复次不闻闻是证了因闻不闻是证缘因不闻不闻是证正因闻闻是证境界故佛答璃光云汝于佛性犹未明了我有慧炬能为照明即其义也复次不闻闻是证圆净不闻不闻是证性净闻不闻闻闻是证方便净故佛答璃光云汝今欲尽大涅槃海我能为汝具足解释即其义也若得此意于一证中自在广说(云云)。
第二广明四句从如不生生去明两种四句。
[科01]善男子如不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生生如不至至不至不至至不至至至。
云何名如是不异义彼此四句不可异故于彼四句更立名义互相显释类例可通略举两种显广义端徧冠一切内外诸法那言此四是譬说耶兴皇例以此四句通本有今无雪山割肉等偈不生生是本无今有生不生是本有今无生生即是三世有法不生不生即是无有是处生不生诸行无常不生生是是生灭法生生即是生灭灭已不生不生是寂灭为乐不生生是如来证涅槃生不生是永断于生死生死即生生若能至心听常得无量乐即是不生不生今明初约圆证根本其义既立徧通一切内外之法何但通诸大经亦通小律生生是诸恶生不生即是莫作不生生是诸善奉行不生不生是自净其意(云云)非但通于大小经律亦得通于菩萨之论生生是因缘所生法生不生我说即是空不生生是亦名为假名不生不生是亦名中道义(云云)。
世尊云何不生生下第三重研何故重研良由不闻闻等义犹难解更研不生生等重助释之若了不闻闻等则不重研不生生等今欲类例通之使徧一切故重研也又为二一约内四句二约外四句。
[科02]世尊云何不生生善男子安住世谛初出胎时是名不生生云何不生不生善男子是大涅槃无有生相是名不生不生云何生不生善男子世谛死时是名生不生云何生生善男子一切凡夫是名生生何以故生生不断故一切有漏念念生故是名生生四住菩萨名生不生何以故生自在故是名生不生善男子是名内法。
内四句中句句皆先问次答安住世谛者有二义若就生死外法即是初念托胎来名安住世谛若就涅槃内法修习方便位名安住世谛从修發证无明豁破即初出胎时亦是涅槃无始而言于始将此类通不闻闻等即是圆证其义转明世谛死时亦有二义若就生死外法福命俱尽名世谛死若就涅槃内法即是无明尽时名世谛死亦是生死无终而终四住菩萨旧云十住中第四生贵住于生自在又云十地中第四地断见谛尽不生三途能以神力示自在生今观二解一似別义一似通义未会此文寻此义意但令菩萨四住惑尽非是结业牵生三界而能示现名生自在他经有六住义第四住与此义相应具如止观第五卷引彼亦引证不生生等。
第二约外法四句。
[科03]云何外法未生生未生未生生未生生生善男子譬如种子未生芽时得四大和合人功作业然后乃生是名未生生云何未生未生譬如败种及未遇缘如是等辈名未生未生云何生未生如芽生已而未增长是名生未生云何生生如芽增长若生不生则无增长如是一切有漏是名外法生生。
而言未生生者未之与不各随义便。
瑠璃光下第四结难于三四中但难不生生等于不生生等四句中但难生生欲因生生广解诸句就文为三一难二解三领就难为六只三双初就常无常难次就自生生他难三就本有本无难皆难生生为常故生无常故生为自生为他生为本有生为本无生。
[科04]瑠璃光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有漏之法若有生者为是常耶是无常乎生若是常有漏之法则无有生生若无常则有漏是常。
[科05]世尊若生能自生生无自性若能生他以何因缘不生无漏。
[科01]世尊若未生时有生者云何于今乃名为生若未生时无生者何故不说虗空为生。
[科02]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
若定如汝问则皆不可说初言不生生不可说即非初难生定是常生生不可说非第二难生定无常生不生不可说非其第三自生则失自性故是生不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非其第四生他之难前云若能生他何不生无漏故言不生不生不可说生亦不可说非其第五本有之难不生不可说非其第六本无之难。
[科03]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后一结有因缘亦可得说即是显四悉檀因缘而可得说。
云何不生生不可说下第二释上六非章门。
[科04]云何不生生不可说不生名为生云何可说何以故以其生故。
释第一云自云是生复云不生不生即常两事相乖故不可说。
[科05]云何生生不可说生生故生生生故不生亦不可说。
释第二章生若无常则生复生生为生所生举体皆生复为灭所灭举体皆灭生生故生即举体皆生生生故不生即举体皆灭故不可说。
[科06]云何生不生不可说生即名为生生不自生故不可说。
释第三章门生不自生本取生死。
[科07]云何不生不生不可说不生者名为涅槃涅槃不生故不可说何以故以修道得故。
[科08]云何生亦不可说以生无故。
[科09]云何不生不可说以有得故。
释第六章门不可定言有于不生而复有于可得之事所以复生不同虗空一向无生。
[科10]云何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十因缘法为生作因以是义故亦可得说善男子汝今莫入甚深空定何以故大众钝故。
第七可说章门十因缘者除后两支前十为生而作因缘故可得说此止消文止观中释四句稍广私谓准彼释意与今大经文理雅合深会彼文无生之观咸契涅槃无生之门莫入空定大众钝故有二解一云众实是钝不解空定故言莫入二云若作空定之说众解则迟空义深隐取解为难以迟难为钝然经文唱六句皆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佛以六番释不可说竟又指因缘亦可说竟此义犹略今更两番说有因缘皆可得说具于一句作四句说所谓不生生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四句皆如此说是为因缘亦可得说亦应言有因缘故皆不可说何以故一句具四何可偏作一二三说为此因缘则不可说乃至四句悉具四句那可偏作一二三说为是因缘皆不可说又四句即事而理理皆不可说又四句即理而事事皆可说何以故下文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多闻今例此义若知四句即事而理即是不说地师名前三种四句约教行证一往而言非无此义今欲分別此之六句似如单复通別惑解初两句明通別惑次两句明通別解不生生是別惑单生生是通惑复生不生是通解单不生不生是別解复次生句结前单生复生同是惑生次不生句结前单不生复不生同是解故如此单复惑解皆不可说因缘可说具如前辨(云云)。
善男子有为之法下第三答即正答六问答前六句为两初答前两问次答后四问答前又二先別就四相次合就四相初別就四相即为四。
[科01]善男子有为之法生亦是常以住无常生亦无常。
初言生是常者当其分部守其自性故得是常言无常者住来住生生即改变复是无常。
[科02]住亦是常以生生故住亦无常。
住亦如是为生所生不得是常。
[科03]异亦是常以法无常异亦无常。
[科04]坏亦是常以本无今有故坏亦无常。
[科05]善男子以性故生住异坏皆悉是常念念灭故不可说常是大涅槃能断灭故故名无常。
各守性分皆得是常以二义故不得是常近论念念迁变远望涅槃即复非常为涅槃所断是故非常。
善男子有漏之法下二答后四难又为二一正答第五兼答第六二正答第四兼答第三此初答第五问者。
[科06]善男子有漏之法未生之时已有生性故生能生。
[科07]无漏之法本无生性是故生不能生。
初难云若能生他应生无漏今答无有生无漏之理故不能生有漏之法有生性故故可得生兼答第三生无自性难若有自性生能生之既无自性岂可得生兼答两意自然悬去。
[科08]如火有本性遇缘则發眼有见性因色因明因心故见。
次譬中举火眼者各有其性火性能生眼性能见此中言有生性故生能生者即是破性义竟然后说性是则无爽如前非性执竟后方云有因缘时则可得说。
合如文。
[科09]众生生法亦复如是由本有性遇业因缘父母和合则便有生。
尔时瑠光下第三领解又二初经家叙相次正陈解。
[科10]尔时瑠璃光菩萨及八万四千菩萨摩诃萨闻是法已踊在虗空高七多罗树恭敬合掌而白佛言。
陈解又二自陈陈众。
[科01]世尊我今已解断诸疑网然此会中有一菩萨名曰无畏复欲咨禀唯垂听许尔时世尊告无畏菩萨善男子随意问难吾当为汝分別解说。
二无畏论义有三问答领解问中又二初问此生彼次问彼利根。
此两相成转侧为异问经说净秽二土菩萨互有胜负今云何通答若敌对相望净土则胜若权实相望若入实净土胜若入权秽土胜。
次佛答正答初问兼遣后问偈有二十一行为两初十行是止善。
[科04]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后十一行明行善。
然净土之业即菩提心今论別行乃是总別不异三领解如文。
[科06]尔时无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已知所造业缘得生彼国。
[科07]是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普为怜悯一切众生上所咨问如来若说则能利益安乐人天阿修罗乾闼婆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
佛答为二先赞诫听次正答。
[科08]尔时世尊即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善哉善哉。
善男子汝今于此当至心听吾当为汝分別解说。
答中先举未至不至次牒闻不闻初又二初标至不至章次解释。
[科09]有因缘故未至不至有因缘故不至至有因缘故至不至有因缘故至至。
释中意者然德王初问有三种六种佛说六喻及光瑞答不闻闻竟次璃光论义已答不生生竟今更重牒不至至耳初闻不闻四句上根已了次不生生四句中根又悟今为下根释不至至缘之所宜故前后间出耳就此四句前两句明涅槃有至不至修道除惑则至不尔不至下两句明生死有至不至若修道背厌则不至不尔则至还重反覆成上诸句。
[科01]何因缘故未至不至善男子夫不至者是大涅槃凡夫未至以有贪欲嗔恚愚痴故身业口业不清净故及受一切不净物故犯四重故谤方等故一阐提故五逆罪故以是义故未至不至。
然此中解释还须望前前云不生不生即大涅槃此言不至还是不生更无別异若尔何以不同前明不至不至答为缘单复不至者即是凡夫不能修习所以不至。
[科02]善男子何因缘故不至至不至者名大涅槃何义故至永断贪欲嗔恚愚痴身口恶故不受一切不净物故不犯四重故不谤方等经故不作一阐提故不作五逆罪故以是义故名不至至须陀洹者八万劫至斯陀含者六万劫至阿那含者四万劫至阿罗汉者二万劫至辟支佛者十千劫至以是义故名不至至。
不至至者亦望前初出胎时名不生生此中言不至至于生死互举一边。
[科03]善男子何因缘故名至不至至者名为二十五有一切众生常为无量烦恼诸结之所覆蔽往来不离犹如轮转是名为至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已得永离故名不至为欲化度诸众生故示现在中亦名为至。
至不至者亦须望前世谛死时名生不生亦是互举。
[科04]善男子何因缘故名为至至至者即名二十五有一切凡夫须陀洹乃至阿那含烦恼因缘故名至至。
至至亦须望前前云生生不断此中还论生死故与前同。
次牒闻所不闻又二前列四章。
[科05]善男子闻所不闻亦复如是有不闻闻有不闻不闻有闻不闻有闻闻。
次释中但释一句。
[科06]云何不闻闻善男子不闻者名大涅槃何故不闻非有为故非音声故不可说故云何亦闻得闻名故所谓常乐我净以是义故名不闻闻。
前已释竟不欲繁文地人別分教证浅深之异然今文意只是缘宜宜作三说但是悟有前后非关法有浅深何以故语异义同故。
尔时光明下第四德王重论为二初单问果次双问因果初文中问为三一问涅槃始有即是无常二问因庄严故复是无常三问涅槃若有亦是无常于第三问中复有四章不尔者直作七问一问本无今有故无常二问因庄严故无常三问若是有故无常四问可见故无常五问不平等故无常六问有须待故无常七问有名字故无常初问又三谓领旨略广问。
广问有法譬答。
第二第三第四如文。
[科12]复次世尊凡因庄严而得成者悉名无常涅槃若尔应是无常何等因缘所谓三十七品六波罗蜜四无量心观于骨相阿那波那六念处破析六大如是等法皆是成就涅槃因缘故名无常。
[科13]复次世尊有名无常若涅槃是有亦应无常如佛昔于阿含中说声闻缘觉诸佛世尊皆有涅槃以是义故名为无常。
[科14]复次世尊可见之法名为无常如佛先说见涅槃者则得断除一切烦恼。
第五有两重譬合。
[科01]复次世尊譬如虗空于诸众生等无障阂故名为常。
[科02]若使涅槃是常等者何故众生有得不得涅槃若尔于诸众生不平等者则不名常。
[科03]世尊譬如百人共有一怨若害此怨则多人受乐[科04]若使涅槃是平等法一人得时应多人得一人断结应多人亦断若不如是云何名常。
第六有譬有合引昔。
第七如文。
[科07]世尊若涅槃中有常乐我净名者不名为常如其无者云何可说。
尔时世尊下第二佛答三问初答本无今有有法有譬有合。
[科08]尔时世尊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涅槃之体非本无今有若涅槃体本无今有者则非无漏常住之法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以诸众生烦恼覆故不见涅槃便谓为无菩萨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断烦恼已便得见之当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无今有是故为常。
[科09]善男子如暗室中井种种七宝人亦知有暗故不见有智之人善知方便然大明灯持往照燎悉得见之是人于此终不生念水及七宝本无今有。
[科10]涅槃亦尔本自有之非适今也烦恼暗故众生不见大智如来以善方便然智慧灯令诸菩萨得见涅槃常乐我净是故智者于此涅槃不应说言本无今有。
地人作真缘两修释言真修是本有缘修是始有三论师用正因缘因释正因是本有缘因是始有从汝言因庄严故下答第二有法有譬。
[科11]善男子汝言因庄严故得成涅槃应无常者是亦不然何以故善男子涅槃之体非生非出非实非虗非作业生非是有漏有为之法非闻非见非堕非死非別异相亦非同相非往非还非去来今非一非多非长非短非圆非方非尖非邪非相非想非名非色非因非果非我我所以是义故涅槃是常恒不变易是以无量阿僧祇劫修习善法以自庄严然后乃见。
譬中三重譬合如文。
[科12]善男子譬如地下有八味水一切众生而不能得有智之人施功穿掘则便得之。
[科13]涅槃亦尔。
[科14]譬如盲人不见日月良医疗之则便得见而是日月非是今有。
[科15]涅槃亦尔先自有之非适今也。
[科16]善男子如人有罪系之囹圄久乃得出还家得见父母兄弟妻子眷属。
[科17]涅槃亦尔。
从汝言因缘故下答第三涅槃是有一往问答似不相应问直云涅槃是有即应无常今举五因者明涅槃不同五因之有后举生了而复简生但同于了只答此问即兼余四。
[科18]善男子汝言因缘故涅槃之法应无常者是亦不然何以故善男子因有五种何等为五一者生因二者和合因三者住因四者增长因五者远因云何生因生因者即是业烦恼等及外诸草木子是名生因云何和合因如善与善心和合不善与不善心和合无记与无记心和合是名和合因云何住因如下有柱屋则不堕山河树木因大地故而得住立内有四大无量烦恼众生得住是名住因云何增长因因缘衣服饮食等故令众生增长如外种子火所不烧鸟所不食则得增长如诸沙门婆罗门等依因和上善知识等而得增长如因父母子得增长是名增长因云何远因譬如因呪鬼不能害毒不能中依凭国王无有盗贼如芽依因地水火风等如水钻及人为酥远因如明色等为识远因父母遗体为众生远因如时节等悉名远因善男子涅槃之体非如是等五因所成云何当言是无常因。
前举五因似四缘三因生因即报因但长有草木和合因即是习因善恶自然相似住因即依因增长因即增上缘远因即缘缘但无次第缘。
[科01]复次善男子复有二因一者作因二者了因如陶师轮绳是名作因如灯烛等照暗中物是名了因善男子大涅槃者不从作因而有唯从了因了因者所谓三十七助道法六波罗蜜是名了因善男子布施者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檀波罗蜜乃得名为大涅槃因三十七品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无量阿僧祇助菩提法乃得名为大涅槃因。
佛答又二一双答因果二別答因果初双答如文。
[科04]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行方等大般涅槃不闻布施不见布施不闻檀波罗蜜不见檀波罗蜜乃至不闻般若不见般若不闻般若波罗蜜不见般若波罗蜜不闻涅槃不见涅槃不闻大涅槃不见大涅槃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知见法界解了实相空无所有无有和合觉知之相得无漏相无所作相如幻化相热时𦦨相乾闼婆城空处之相菩萨尔时得如是相无贪恚痴不闻不见是名菩萨摩诃萨真实之相安住实相菩萨摩诃萨自知此是檀此是檀波罗蜜乃至此是般若此是般若波罗蜜此是涅槃此是大涅槃。
善男子云何是施下二別答因果又二先因次果初因中又二初明顺因次明违因初文又二初正答次叹经初正答为六辨度非度前五是少分涅槃后一正是判度。
[科05]善男子云何是施非波罗蜜见有乞者然后乃与是名为施非波罗蜜若无乞者开心自施是则名为檀波罗蜜。
[科06]若时时施是名为施非波罗蜜若修常施是则名为檀波罗蜜。
[科07]若施他已还生悔心是名为施非波罗蜜施已不悔是则名为檀波罗蜜。
[科08]菩萨摩诃萨于财物中生四怖心王贼水火欢喜施与是则名为檀波罗蜜。
[科09]若望报施是名为施非波罗蜜施不望报是则名为檀波罗蜜。
[科10]若为恐怖名闻利养家法相续天上五欲为憍慢故为胜慢故为知识故为来报故如市易法善男子如人种树为得荫凉为得华果及以材木若人修行如是等施是名为施非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大涅槃者不见施者受者财物不见时节不见福田及非福田不见因不见缘不见果报不见作者不见受者不见多不见少不见净不见不净不轻受者已身财物不见见者不见不见者不计己他唯为方等大般涅槃常住法故修行布施为利一切诸众生故而行布施为断一切众生烦恼故行于布施为诸众生不见受者施者财物故行于布施善男子譬如有人堕大海水抱持死尸则得度脱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布施时亦复如是如彼死尸善男子譬如有人闭在深狱门户坚牢唯有厕孔便从中出至无阂处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布施时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贵人恐怖急厄更无恃怙依旃陀罗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于布施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病人为除病苦得安乐故服食不净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于布施亦复如是善男子如婆罗门值谷踊贵为寿命故食啖狗肉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于布施亦复如是善男子大涅槃中如是之事从无量劫来不闻而闻尸罗尸罗波罗蜜乃至般若般若波罗蜜如杂华经中广说。
有相有得则非度义无相无得乃名为度其中广举一檀为首余五悉指杂华。
云何菩萨不闻下二叹经先结菩萨为叹次结三乘为叹。
[科01]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不闻而闻十二部经其义深䆳昔来不闻今因是经得具足闻先虽得闻唯闻名字而今于此大涅槃经乃得闻义。
初文中云十二经其义深邃者昔十二部但明于空比生死为深而非邃此经明生生即不生生即生不生即不生不生故为深邃亦是即有不有即空不空即非空非不空是故深䆳(云云)。
[科02]声闻缘觉唯闻十二部经名字不闻其义今于此经具足得闻是名不闻而闻善男子一切声闻缘觉经中不曾闻佛有常乐我净不毕竟灭三宝佛性无差別相犯四重禁谤方等经作五逆罪及一阐提悉有佛性今于此经而得闻之是名不闻而闻。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九
日东 天台沙门本纯 分会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十九
校注
○二德王品证十功德二初题目 修下宋明有行字 二本文三初佛明十功德二高贵领解三总结初中又二初总唱十数三初对告 二唱数 三称叹 二別释二初征起 内因宋明作因由 二正释十初明第一功德二明第二功德三明第三功德四明第四功德五明第五功德六明第六功德七明第七功德八明第八功德九明第九功德十明第十功德初中又三初明五事三初标 二列 证宋明作正 三別解五初释不闻闻三初标 二释三初不闻闻第一义中谛二初通列 二通释 二不闻闻俗谛二初列俗谛法 博食丽本作薄蚀 二明秘密 三不闻闻真谛二初闻真谛法 二闻秘密 三结 二释闻已利益三初标 二释二初略二初提缘由 二显真证 二广二初叙缘由 二历四法明益 得于宋明作自知 三结 从宋明作释 三释断疑心三初标 二释二初略释离三初离名义两疑 二离八倒疑 宋明无私云二字 三离权实疑 二广释离三初离实法上疑 二离假名上疑 三断依正上疑 三结 四释慧心正直三初标 二释 乘明本作成 三结 五释秘密义三初标 二释三初果深密 二因深密 三不思议深密 三结 二论义四初德王论二初问二初领旨仰非 二正难三初作夺门二初法三初通约有无夺二初夺 二遮 二正就不闻闻夺 三结二初结定成两 二结定不应一 二譬二初譬 二合 二作从门三初纵众生二初三纵 二一征 二纵佛果二初纵 二征 三更结两纵 三作况门二初就色声况 二就三世况 二叹答 二瑠光论二初从远来二初现来相二初放光 二问答二初明其本二初无言辨本 二寄言辨本二初问 二答二初六番破定相六初约智慧 二约涅槃 三约如来 四约慈悲 五约念佛 六约不共 三番约因缘 二明其迹二初问 二答三初此述彼土 延丽本作旬 萨下丽明竝有摩诃萨三字 二彼述此土 三述菩萨欲来 二正来 二至已论义二初傍论去来二初问佛 二瑠光答二初两就前境明无来 后八番约迷悟明有来无来 二正问上义四约请许 二问答二初瑠光问 二佛答二初缘起二初赞许 二诫听二初诫未闻 二诫闻已三初三事诫覆二初标覆 二三覆 二三事诫漏 三五事诫污 二正答二初约不闻闻四句 二广开不生生两四句 三重研二初约内四句 他宋明作地 二外法四句 四结难三初难三初就常无常难 文者之者宋明本无 二就自生生他难 是自宋明作自是 三就本有本无难 二解三初六非一是二初六不可说非六问 二后一是结可说 二释六非一是七初释第一不生生 二释第二生生 三释第三生不生 四释第四不生不生 而宋明作如 五释第五生 六释第六不生 七释第七可说 此止止宋明作只 门宋明作文 三答六问二初答前两问二初別就四相四初生 二住 三异 诸宋明无 四坏 二合就四相 二答后四问二初正答第五兼答第六 二正答第四兼答第三三初法 二譬 三合 三领三初经家叙相 二正陈解二初自陈 二陈众 三无畏论三初请许 二论义二初问二初问此生彼 六明作八 二问彼利根 二答二初是止善 二是行善 三领解 三请答德王之问二初问 二佛答二初赞诫听 二正答二初举未至不至二初标至不至章 二解释二初明涅槃有至不至二初未至不至 二不至至 二明生死有至不至二初至不至 二至至 二牒闻不闻二初列四章 二但释一句 四德王重论二初单问因果二初问三初问涅槃始有即是无常三初领旨 二略问 三广问三初法 二譬 三合 二问因庄严故复是无常 三问涅槃若有亦是无常五初是有故无常 二可见故无常 三不平等故无常二初譬二初譬 二合 二譬二初譬 二合 四须待故无常二初譬 二合 五有名字故无常 二佛答三初答本无今有三初法 二譬 三合 二答因庄严二初法 邪丽本作斜 二譬三初譬二初譬 二合 二譬二初譬 是下丽有本无二字 二合 三譬二初譬 二合 三答涅槃是有二初举五因 二举二因 宋明无私云二字 二双问因果二初问二初问因 般上丽本有为字次同 二问果 二佛答二初双答因果 二別答因果二初因二果初中又二初明顺因二明违因初中又二初正答二初分涅槃五初约有乞无乞 二约时施常施 三约生悔不悔 四约生怖不怖 五约望报不望 二判度 踊丽本作勇 二叹经二初结菩萨为叹 二结三乘为叹【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36 册 No. 659 涅槃经会疏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10-28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涅槃经疏卷第九
顶法师 撰
天台沙门湛然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