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920

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序

止观者一切诸佛之秘印也昔我祖禅师以无所智而得之于法华妙经后于玉泉九旬慈霔其义深远其文浩博后之学者非夫玄览洞视目无全文或难以臻其奥今更以记文并援引经律儒墨杂说又难晓悟幸因讲次遂捡讨他文輙形注释且助山中晚进学览之力非谓增臆说如簸糠眯人目也折为四卷命曰助覧读者无无小补

皇宋元符二年岁次己卯序以冠之

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第一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文虽不讲义要略识今取义之隐者注之

宗虗无者

老耽

名教之道废

五经是冶化之本而老子槌提仁义绝灭礼学此则名教废

遗文字者

庄周

述作之义乖

圣人之书诠于至理而庄子以为糟粕喻无味也此则述作乖

古先梵王

谓佛也尚书序云古先哲王今借其语势

乘时利见

易曰利见大人

德音莫违

语出毛诗今借谓三乘圣贤因禀佛教而各有证悟

知几

平声谓几微也学者少有知微

穷年默坐

不咨师友甘心自愚

白首论心

胶著文字不能融会

扪象

大经盲人摸象喻也以尾牙等为象身

乳色

大经盲人问乳色喻也闻雪粖谓冷輭等

本末谁迹

色末空本俱无足迹又何用教乘乎

陵夷

山也山本峻峭及至地则平夷喻大道将灭没也

横流

水本朝宗法归圆极水若九州而横流法喻诸师而各立大禹治水天台谈圆故曰大拯

覆篑

论语孔子曰譬如平地虽覆一篑吾往矣注云虽覆一篑我不以其功少而薄之土笼也譬为山者虽覆一篑而终成大山今喻大师力行于南岳禅师

绝维

纲维也纲维若整网目必齐今以中智二论为宗骨也文选云汉纲绝维

命家作古

名也名曰性宗自我作古

立极建言

极者圆理言者大教

引而伸之

言出论语谓章安记之又从而添削之

钦若

顺也尚书曰惟臣钦若

不愆于素

不失昔愿也法华尊者本徐陵后身

独断

断字去声

遑恤我文

毛诗云遑恤我后遑何恤忧也荆溪之前诸师但说释而何忧止观文理他人不解哉

载敭

音扬谓搜其旨

总角

上音总以物而束发即丱角

绎思

音亦绎理也理其情思寻义理也说文云抽丝也

旁薄

易系辞中旁薄者谓混同也

不野

不鄙野

错综

下去声谓织缕也经纬错而成文左传曰错综经文

隐括

包括

三多

或云三止三观所蕴法多或云三种止观所蕴法多故曰三多更请详之

玄览斯㳷

远也可以远照至理文选眷哲玄覧㳷音诲

行有岐路

去声岐者修旁之小径也岐喻偏小路喻圆顿二行不同也

解无方隅

老子曰大方无隅谓达者心无畔也今借喻上根达无方隅则入位深下根但结缘而

以举其全

以辅行二字扶一部之旨

击蒙

击去童子之蒙吝易曰上九击蒙

發覆

启發也孔子曰不忻不發覆谓重审之师者当然

孜孜

勤劳貌孟子曰孜孜为善舜之徒也

庶几

微也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今荆溪造几微之理

幽赞

幽深赞明也谓深明其道易曰幽赞神明而生著

咨予

咨嗟

爝火

上音炬火也庄子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光不亦难乎

君山

岳州

普门子

俗姓何氏魏吏部尚书晏之后名普门

止观辅行传弘决第一

题下诸文注者亦多今删取孤山四明注之亦少有补助决者明也断也明断义理呼之为决如大师禅门口决又儒书有鈎命决

济行之教有宗

此释辅行二字也记文即能济之教止观即所济之行济亦辅也变其文耳谓此记文津济辅成止观之行有宗者凡引诸经俱使归宗一家所谈观法心具性具如不思议境引华严三无差別证心具百界之类

信教堪辅行

广引经论一一宗归寂照妙理使后学信受此记文可以辅止观之行

显教之行符理

此释传弘二字也止观即能显之行记文即所显之教盖荆溪自言依此止观而求旨趣別显诸经圆顿三之教下所诠即止观所显不思议理

行何所弘

征问传弘也能弘既立于行所弘为是何法

非众教不立

此答释也众教即记文也今引众教建立此记

教何所辅

征问辅行也能辅既是于教行辅为是何法

非妙行莫诠

此答释也众教建立唯诠妙行也

乃澌以三闻

澌与赐同悉渍反尽也三闻者下序云闻深不怖闻广不疑闻非深非广意而有勇法智大师云三闻语出付法藏传即再三之三耳传云三闻说法悉能受持故荆溪云数闻师谈众教频览佛示群经

全教行一辙

教之与行同归三谛如千车共辙

若咨禀口决

如下文云甞于听次咨决所闻

若审理要决

如释色香中道用十义评无情有佛性等

若设征决疑

如释不思议境中问云但观于心何须观具等文皆为决文下之疑及释文后设问等

若取类决择

如释發大心四谛文云道亦应四且据能断界内苦集但云二此即以道谛类例灭谛之义也

若引广决略

五略修大行中无十乘若决略文须引十乘广文以决之令四三昧一一皆修十乘也

若摄广决正

止观正明入道行门示于十界百界依正色心三千性相之广博在乎一念而

若决疏文势

如释不思议境中问云前引诸文广明境竟此中只应明能观观何故复云明不思议此是决通观道又如释十乘竟例余阴入十界皆修十乘等

若决通观道

如四种三昧各別何名为同记主自云此等并约所历事別若能观观无非一心所观之境无非三谛

若案文判失

如此记下文云有人云无漏总中三者即三观也无漏空也总假中中自滥參听众有逾一纪未曾闻有斯异释中即实相实有是同如何数为不同之限共有七不可

若准部断谬

如释略指在三大意在一顿及诸文后三一止观结破异解三外別立一顿又他人云三外別传心要等谬

聊伸所传

传左溪之旨非不广也言聊者谦辞耳

不遗先见

推功于师

知有师承非任𮌎

传通师训谦非臆说

而弃根本随末见故

如下判三种止观云大意在一顿迷者谓三外別立一顿而与三不同又以法华为渐顿华严为顿顿义例云此所学宗同而禀一师文理相承终无异解如何得云三种止观圆顿止观是何顿是渐顿广如彼文破

后代展转随生异见

如下渐次止观中有无漏总中之一句论中只是二乘开合之意人不见之便以无漏是空总是假中又安心中论结一向根性又相资并回转三番根性共有三百八十四番安心此外又云一心止观复有六十四记中云一心者依前重举耳人见三番之外更云一心便谓顿等三止观外更立一心等又如知次位初论中有十意融通佛法谓一道理二教门三经论是谈一代化意后人不晓缪用以对十乘

信宗好习余方无师可承禀

法也如鼻隔禅师并一向止一向观无四悉益乘坏驴车

点示关节广略起尽

五略与十乘互论广略若十乘中无四三昧则下文成略五略之中十乘未周则五略成略

尚对三学

疏云己心论戒定慧为三分修行以戒初定中慧后若约法门以慧为本定戒为迹

释比丘位

彼属约教故疏云大亦言多亦言胜器量尊重为天王等大人所敬故言大升出九十五种外道故言胜徧知内外典籍故言多又四教中迭论大多胜

三止

如下释名中有相待绝待三止三观相待三止者谓息止停止不止止三观者观穿观达不观观绝待者三止即一止一观即三观

余八是別

八应作九此科判耳

该乎长短摄彼精麤

长短者如释论云迦罗即短时亦名实时三摩耶名长时亦名假时亦可二十二年说般若是长时八年说方等是短时乃至一日说一经是长时一时说一经是短时精麤者说生灭时则麤说无生时则精等

司官舍

九寺也谓太常光禄大仆大理鸿胪司农卫尉宗正太府

钻仰

论语颜子叹孔子云钻之弥坚仰之弥高

无所知人得此谓为无生忍

此但始得欲界未到定耳谓证无生忍

义通而文別

经中通序通一代今止观只云止观明静乃义通一部耳

意別而存通

天台意別在止观故若二十三师未必俱弘止观但一往付法耳曰存通指龙树是所承师而诸师尚通

滥觞

酒杯也文子曰汶山之阳其源可以滥觞谓泛滥只一杯耳言其少也

众名末教

众名者即种种名也经无名字第八云王既没其后是药或酢或醎或甜或苦或辛或淡如是一味随其流处有种种异次文云譬如佛性以烦恼故出种种味所谓地狱男女四姓等今记云末教或恐以理为本以教为末又恐末字误应作喻谓喻教多也然又经中本以种种味喻六道耳六道因迷佛性而有学者更详

青出于蓝

荀子云学不可以青出之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注云以喻学则才过本性也又刘子云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生于水而冷于水寒使然也镜出于金而明于金莹使然也戎夷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语教使然也

有觉德行

诗云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注云无竞竞也教觉也人君为政有大德行则天下顺

先同后异

世尊初学二仙但至无所有处又至非非想处此先同也后至尼连河边即得涅槃此后异

五人中

三是父亲谓马星释摩诃男拘利太子二是母亲谓䟦提十力伽叶

著爱行者

母亲二人也以爱为净见太子勤行苦行乃舍之而去

著见行者

父亲三人也以苦行为净见太子受饮食苏油及煖水又舍之而去

修禅著见行者

一获反手取也

耶旬舍利

耶旬此云焚烧舍利又云骨身传云千㲲身火耶旬之搜要记只作阇维舍利

传中分法

此句恐误搜要记中云付法传中先分为三

半河方及

传云阿难乘般在河中流

分与二国上天下地

一分与帝释一分与龙王一分与阿阇世王一分与毗舍离国

般遮于瑟

此云大会传曰王舍大城有一长者名商那和修入海采宝愿作般遮于瑟为佛如来造经行处所为既讫可度出家乃阿难所度

现五百法门

法门乃是三昧耳传云诸子见坐毱多床咸生嗔忿是何弊人处我师床欲驱令出如须弥山不可动欲出恶言口自噤闭而弟子憍慢未息是时商那和修手指虗空便下香乳如是次第现五百三昧问其名字都不了知三昧力能现神通

见淫女屠裂

突罗城有淫女名婆须达多有长者子共淫女宿值有估客从远方来大賷珍宝求女交通彼女贪其宝杀长者子埋置舍内其家眷属至淫女舍埋地得之陈于王前王取淫女斩截手足劓其耳鼻等

满丈六室

传作纵广六尺高亦尔

多密加之

潜化为弟子加被之故云密传云有一尼乾邪见炽盛毁谤正法善能筭数多欲化彼往为弟子就彼受术不久习学皆悉通达彼尼乾子出大恶声骂辱于佛多云莫出斯言令汝堕大地狱若不见信汝可筭之尼乾推筭寻见其身必堕地狱即大惊怖以五百偈赞叹如来改悔先罪多又告云以汝善业死生天上乾又下筭罪灭生天等

鸣欲刎首

用谢罪也

赖咤和罗妓

彼国诸妓不解曲调尔时马鸣著白㲲衣入众妓中自击钟鼓调和琴瑟音乐哀雅

即以马鸣佛钵一慈心鸡

传云马鸣及佛钵一慈心鸡各当三亿金钱言慈心鸡者不饮虫水以水有细虫故又隣国闻鸡鸣则消灭怨敌而无鬪战

又行礼塔塔为之崩

月氏国罽腻咤王后时在路游行见外道塔七宝庄严谓如来塔前礼稽首说偈赞叹云具足一切智断除诸欲障等二行半偈其塔即时颓毁洎發塔下果得尼乾尸众人叹之奇哉大王

有剃发师

传中发作须乃为王剃须人也王于一时命剃须时剃须师在王前立而作是言我子端正愿大王以女妻之王大嗔汝是贱人种性卑劣云何我以女妻汝子乎即便驱出后更召来言还如前如是再三王思惟曰今此地下必有伏藏故令斯人敢为此语即便掘之获种种宝王之智慧其事如是

神为肉身

化作

三衣乞

乞本作乞与弃同

为嫂送食

传云众中有一比丘其嫂至寺持食饷之淫火炽盛便共交通犯重禁寻自悔责处处游行高声唱言我是罪人不应复著佛法染衣为恶既重必入地狱当于何处而为救护

即以铜鉒

竹句反送死人之器也

金字大品

用金写也传又云金字法华

县调

去声

犀节

节应作角

二十五人

別传吴侍官张达等二十五人

配于五帝

五天大帝也东方青帝灵威仰配泰山南方赤帝赤帝赤熛怒配衡山西方白帝白昭短配华山北方黑帝汁光纪配恒山中宊黄帝含枢细配嵩山

八触

未到定后定心不散而發于八触谓动

次澄次洋

洋皆天子名

九师相承

百录章安所记大师之前相继为祖而来

踏心

谓推踏也不受之义

五处止心

顶上发际鼻柱气海地轮

青目

天竺梵志名

确立

应作确苦角切坚固也二师之义坚不可坏

子晋

王族本居洛邑七月七日缘氏岭吹笙升仙今国清有笙冠者后人妄呼缪矣

左右公

谓子晋未薨时令左右公改之公者或太子三公耳

如字山之坂也书云下坂之走丸

若在大众色则不定

金刚三昧断惑之智喻如金刚经中此二句并疏并不解释今私谓之只一王三昧破二十五有故不定也如云青色三昧白色三昧黄色三昧等

随前色变

圆觉经云如摩尼珠应于五色随方各现谓外以五色映珠而珠亦作青黄赤黑等色

一行随于众行

一行者金刚三昧也众行者经云能破一切烦恼又能随一念中变身如佛又能断恒沙众生烦恼又能一音说法令众生各解

以一理

颇梨喻中理也众理谓无常理常理等

释曰理行如珠至现色等

此之四句只释大经置日之喻也金刚喻理三昧是行故曰理行非以理释金刚以行释颇梨也搜要云不引大论三十八并五十九两处文只引大经文下释云理行如珠等珠者金刚珠耳

更前更后互论深浅

并须约六妙门说之更前者前渐则浅更后者后顿则深或修六妙门待發事禅息诸烦恼若事禅不發当用妙门观诸实相又若实相不显更修事禅其余无漏慈悲准说可见

或照止为观

止多心昏经云无慧方便缚应当照止照止曰观

或息观为止

观多心散经曰无方便慧缚

论或于此根入正受或于彼根起出说

经云于眼根中入正受于色尘中从定起示现色性不思议一切天人莫能测于色尘中入正定于眼起定心不乱说眼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乃至意根入正定法尘从定起(云云)记中示其义趣谓正受空功德说假功德

对德及用

以三德并本用当用自在用对正定出说双出入

或于此方入正定或于彼方起出说

经云或于东方入正定而于西方从定起记云方谓十方

物谓随尘各有种类

经云童子身中入正定壮年身中从定出壮年身中入正定老年身中从定出乃至比丘比丘尼声闻缘觉夜叉鬼神等身中互论出入亦如是又无情中论出入者如云摩尼树上入正定佛光明中从定出佛光明中入正定于河海中从定出于河海中入正定于火大中从定出至风地中出入亦如是

阎浮为东于逮为西

若据此文则日月自南自东自北自西而转今人所谓古绕也

此乃怒目貌应作朕目之瞳子也

海上金刚紧那香

经云大海水上金刚色紧那罗中妙香色

诸龙如华修如山

经云诸龙住处莲华阿修罗中山石色

忉金四王色最妙

忉利作金𦦨色四天王作众宝色

万二千天地之中央

瑞应经云迦维卫者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今详万则大千更中千又小千乃是万二千佛出中国

檀梨名行尸禅名学羼般名道

八十卷不见此对至八十二中云般若波罗蜜有所至处五波罗蜜皆随到萨婆若中住六波罗蜜不失正道何者是菩萨道一切智是也又云菩萨欲得阿耨菩提应学应行六波罗蜜(云云)从八十至八十三只说六度互严耳后人更为捡之

初启曰句

下古侯反曲也如乙字形

一世间禅

根本四禅

二世间亦出世间

十六特胜通明禅

三出世间

九想九背舍大不净等

非世间非出世间

出世上上禅即九种大禅

出世又二一对治无漏二缘理无漏

彼文云今明无漏有二种一者对治无漏二者缘理无漏故大集经云有二种行一者慧行二者行行行行者即是九想背舍等对治无漏也缘事起行对治破诸烦恼故名行行无漏行也二慧行者即是四谛十二因缘真空正观缘理断惑故名慧行无漏行也

六妙门十章

今引文注之但欲知之不须讲说下去亦尔

历诸禅

一者因数息故出生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若于非非想定觉知非是涅槃是人必得三乘二以随为门出生十六特胜等三以止为门發五轮禅谓地轮水轮虗空轮金沙轮金刚轮五轮并三昧也四以观为门生九想八念观练熏修等五以还为门出生三十七道品等六以净为门出生九种大禅得菩提果

相生

六门各二谓修证也修数者调和徐数从一至十证数者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修随数者随息出入无分散意证随者心既微细恬然凝静修止者不念数随名修止证止者身心泯然定法持心任运不动修观者观于微细出入息相如空中风心眼开明见三十六物及诸户虫证观者四念处成破四颠倒修还者若随境即不还本源应当反观观心者为从观心生为从非观心生证还者心眼开明任运还源修净者知色净故不起妄念分別证净者得空无相愿三昧无漏慧發三界垢尽名净言相生彼文六门次第舍麤从细故也

随便宜

若心便数当以数法安心乃至净亦如是随便而用不拣次第

对治

所治者三障也治报障者有三一者分別觉观心如猿猴当用数门对治二者若心乍昏乍散并无记者当用随门调心随息治之三者若觉息急当用止门宽身放息治之复次治烦恼障有三一者若贪欲障起当用观门中九想等治之二者若嗔恚障起当用观心门中慈悲治之三者若邪见障起当用还门十二因缘还源治之复次治业障者有三一者忽然昏暗迷失境界当用净门念佛三十二相清净光明治之二者忽然恶念思惟无恶不造当用净门念报身佛治之三者若种种恶境界现当念净门法身本净治之

相摄

修六门时于一数息中任运自摄随止等五何者调息之时即体数门心依随息而数即摄随门制心在数即摄止门知息数法了了分別即是观门若于五欲心不受著心还数息即摄还门知息无五盖等垢即摄净门余随止等相摄亦尔

通別

初调心数息从一至十依随不乱而成就数法是则数中成就随门又当数息时制心数中令觉观不生是则于数成就止门又数息时知身心阴入界等空无自性不得人法是为成就息念观门又数息时了知观照之心无有自性离知见觉想是为数息成就观门又当数息时无能观所观以本净法性不可分別是为数息中成就净门以此五门庄严数息余随止等亦如是又凡夫外道二乘菩萨通修数息一法而解慧不同所证亦別外道钝根计息入禅受诸快乐利根计息有四句起见声闻于息而观四谛知息于身身息是苦贪身息是集乃至灭道缘觉知身息是有支有缘取乃至老死菩萨悯念众生故修数息息知如幻化非生死非涅槃入平等大慧得无生忍乃至随止等亦如是一一妙门凡圣大小虽修而通观法则別

旋转

上来六门是凡夫二乘共故今旋转六门唯独菩萨所行以前是从假入空今是从空入假所谓菩萨当数息时怜愍众生知息不生不灭其性本空虽无息性可得而从一至十知息中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等是于息中成就诸地行愿余随止等亦如是

观心

行者知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悉从心出离心之外更无一法当观心时知一切数量之法悉随心王若无心王则无心数心王动故心数亦动作是观时即知心是随门心性常寂则诸法亦寂即止门心如虗空有大智慧即观门不得能观所观之智而还通达一切法普现色身即还门成就一切法而不染惑倒不起即是净门

圆顿

观一心见一切心及一切法观一法见一切法及一切心观菩提涅槃见一烦恼生死观烦恼生死见一切菩提涅槃观一佛见一切众生及诸佛观一切众生见一切佛及一切众生又非但于一心中分別一切诸佛法界凡圣色心诸法数量亦于一微尘中通达十方世界诸佛九圣色心数量法门是名数门余随止等亦复如是

证相

前九种六妙门皆修因之相义兼果证今证者有四一次第证二互证三者旋转证四者圆证次第证者如上历別对诸禅及次第相生中说互证者如随便宜第四对治第五相摄第六通观四种中说旋转证者行者于数息中巧慧旋转或证深禅或证浅定即得陀罗尼等圆证者妙慧开發明照法界如法华中六根清净者即相似证也真实证者如华严中初發心中智慧

修發不同一十六句

一修發二修不發三修亦發亦不發四修非發非不發又一不修發二不修不發三不修亦發亦不發四不修非發非不發又双亦双非四句准此

附赘

庄子曰彼以生为附赘县疣经中单作县音悬注云疣之自县赘之自附

决𦘾㱮痈

又曰死为决疣浍痈今记中𦘾㱮非庄子中字也注云若疣之自决痈之自浍古穴反散也

定三为损

谓三差別如浍痈患

定有为增

谓三为定有如附赘为增患

七善

初中后善等

或时毁善以助不善

大论六十五以无著心说有九种五者显现或时显现或时毁善等

示处中许示三文

序中虽有三文今是大师之义恐不指前三更详之

章安通以慈等对之

贫女至加复病苦譬理慈饥渴所逼游行乞丐者譬名字慈止他客舍观行慈女虽生子未显可譬怀胎寄生一子相似慈父母俱没者慈与观解俱从相似转入分真故名俱没生于梵天是分真究竟两慈

虽闻四名终不能识常乐我净

疏云如生盲人徒闻四譬不识真乳外道亦尔暗信围陀宁知常乐故云而问他言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

一达名道路

长远二字是彼注文

歧旁

歧道旁出

剧旁

今南阳冠军乐乡数道交错俗呼为五剧乡

交道四出

史记谓之康庄之衢

左传云得庆氏之木百车于庄

剧骖

三道交复有一歧出者今北海剧县有此道

崇期

四道交出

四道交出复有旁通

充之反鸢之类

失义而后礼

老子之文只止于礼后礼之下云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今文失礼而后智与信者记主加之而释五常耳非老子语

信不可忘等者

非老子意老本纯灭仁义与礼信而尊道也今云不可忘者以道为本五常为末本虽丧而末不可忘故云存五德

弭从

上緜里反止也弭恐应作靡披靡也顺貌也

前虽内外但譬内心

依境發心内是也十种發心外非也

后云内外心境相对

九非一脱属二边外境也中道之心为外境所动故云外相对

论骚扰

骚应搔乃搔动也以手取曰搔

有为无漏

有字应作无乃无为无漏

亲生为因

生应作正谓正助

四三昧別念佛通

义例中引他人云四三昧是別念佛是通荆溪云此师自误今言通修者以四三昧摄一切行故曰通反以为別念佛通收一切诸行不徧乃是通中之一故名为別

多生异端

虽用一止观结而通三止观通別文殊义乃一耳他人云谓一止观出于三外缪谓顿顿止观

不具不杂亦复如是

具对不具谓具是顿不具是渐杂是不定不杂是余二并是相对来耳

四悉成五缘

世界成發心为人成四三昧对治成裂刚获果第一义成旨归四五相对自微之著为渐五因缘成四悉反此可知

或四悉成一因缘

或谈四悉成發心一事或谈一發心只得一悉益亦须云谈一悉成一因缘谈一因缘成四悉或多或少缘悉相成乃不定义

何得即以修行释之

以四悉会同三种止观且是消通文相人不见之谓是修行之相

善不善爱

经云爱有二种一者善爱二者不善爱不善爱者凡夫之求善法爱诸菩萨之求善法爱者复有二种求二乘者名不善求大乘者名为善求

及以九喻谓责主有余

经无主字经云深观此爱凡有九种一如责有余二如罗刹女妇三如妙华茎有毒蛇四如恶食性所不便而强食之五如婬女六如摩楼伽子七如疮中息肉八如暴风九如彗星云何名为责有余如穷人负他钱财虽偿欲毕犹系在狱而不得脱声闻缘觉亦复如是以有爱习之余气罗刹女妇者如人得罗刹女纳以为妇是罗刹女随所生子已便食后食其夫爱罗刹女亦复如是初食善根子后食众生令堕三涂疏云初为二乘作譬二乘断习如还财未尽下八为凡夫作譬责音债

见灭烦恼断故乃至净

经云菩萨求大涅槃见灭见灭谛所谓断一切烦恼若烦恼断则名为常灭烦恼火则名寂灭烦恼灭故则得受乐诸佛菩萨求因缘故故名为净

佛藏十喻

一萎华佛身二岩蜂淳蜜三糠𫞷中米四粪秽真金五贫女宝藏六庵罗内实七弊衣金像八贫女贵胎九焦模内像荆溪云文虽有十但似九以初二文同一义故

音场

场应作场

居色究竟等

卢舍那佛初寂灭道场中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第十居摩醯首罗宫即色究竟天也凡历十住处

利用出入谓之神

易曰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定吉凶于始以前民用出入者阴阳往来不穷谓之也

化事

化身为伴

默不俱

答一时能说法不比毗昙也搜要云何一时能说法耶答不同小乘故能一时语默

阿含无诤经如水如火如巾

水将恶用火将沃死巾用拭不净皆无嫌更捡经

略述纲要

今取净名疏注释彼文约土

一质一见

罗汉辟支佛三种意生身界内结尽同生无余所见无异今文约谛佛谓推理中四谛之质见相中释迦之身四果支佛见谛是无佛是生身更无有异

异质一见

彼云如娑婆极乐垢净质异菩萨用天眼见但一有余今文如四谛四谛既异四教主殊圆人以佛眼观之四佛尽是法身四谛皆名法界

异质异见

彼云如娑婆极乐此土见秽彼土见净今文推理中四四谛异见相中胜劣形殊四教根机见谛见佛各各有异

一质异见

彼云如身子螺髻于一有余见净秽异今文只一四谛众生随类各得解

普贤道场

或劝發品或行法经或华严中

上二下三

净土徒众之二法灭起过等三若华严顿中净土则重重庄严徒众则別圆无数菩萨见十方法灭前后异时受苦起过亦复无量此乳味中五多也若阿含渐初秽土则山川堆阜徒众则三藏小乘法是无常终归受苦则三界阴果起过则爱见集因此酪味中五少也余三味多少准此

一质异见比说可知

法只是一四见不同谓常无常等

儴佉

上人章反下去牙反翻为具

六群

难陀䟦难陀二人善星筭阴阳说法迦留陀夷阐陀二人深游财善解毗尼马师满宿二人善闲音乐戏笑六常为群故名六群

胡对反画也

一念心起为迷解本

心妄识也记引楞伽如来藏为本者以如来藏在妄识中若大论池水亦喻妄也彼云譬如清净池水狂象入中令其混浊若珠入水即清净不得言水无象无珠心亦如是烦恼入故能令心浊善法入心令心清净经以如来藏为善不善因论云清水浊水其意大同

此约教证

搜要云存教故地存证故住

身亦非是心心亦非是身

新经云心不住于身身亦下住心与前喻同文云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与前二乘藏通等共

或云別前藏通者以前二不修別故今云共者十住修体柝八门十行中又学前两

由曲

由应作犹

绮语中重

常途绮语者大论四十九云为自心他心解愁事说王法贼事大海山林药草宝物诸方国土如是等事无益于道并名绮语今坏人诵经坐禅等故制

心境理教

心谓能犯之心境谓所犯之境理谓体性是恶教谓如来禁戒杀盗婬妄十恶中之最重大小俱制

大乘俱重

菩萨戒中自嗔自说罪过自赞毁他如是等恶亦以教人相涉入者口中四恶但除绮语余三过者恶口兼妄与两舌又两舌兼恶口与妄妄亦兼二此等并是犯于夷愆故重

小乘则轻

毁訾语两舌语异语恼僧嫌骂知事者俱犯单提故轻

余意地二

贪痴

心境理三莫不皆重唯教名轻

于贪痴二境起贪痴二心理性是恶不待佛制方名恶也菩萨十重不制贪痴小乘亦尔虽贪痴二恶于心境理犯者罪重以佛不制故教名轻

伊兰旃檀

观佛三昧海经云譬如伊兰与旃檀生末利山中而伊兰生旃檀丛中伊兰臭如胮尸熏四十由旬

圣者声也以其闻声知情

乐者所以皷诗有移风易俗之义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發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思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曰闻声知情以天子正天下者在声

周易意

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注云君子体以为用也仁知则滞于所见百姓日用而不知体斯道者不亦鲜矣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始可语至而言极也

不合不散

诸法从因缘生故合从因缘灭故散若深观诸法不生不灭是不合不散之义也大论八十二问云菩萨云何应习六波罗蜜法答若色等诸法不合不散色等诸法颠倒烦恼和合故合以正智慧观故散菩萨以智深观则无法非合颠倒烦恼皆虗诳故非散

本业璎珞经六性

经云六性者是一切菩萨功德庄严菩萨二种法身菩萨著百万亿阿僧祇功德为璎珞所谓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复名六坚亦名坚性亦名坚法亦名坚修亦名坚德亦名坚顶亦名坚觉复名六忍谓信无垢一切智复名六慧谓闻无相照寂寂照(记云六定)复名六观谓住无相一切种智经以住行向地等妙对释五种六义

妙音加佛

日本元记中无妙音二字经中妙音观音两品皆有佛但妙音加菩萨耳非谓加佛

大论十四父母爱重即以身饴金翅鸟

下二云释迦文佛以福力故死生忉利又思惟言在天无益愿生娑伽陀龙宫为龙太子父母爱重欲自取死就金翅鸟于是鸟取龙子于树吞之父母号哭龙子既死生阎浮提为国王太子名曰能施生而能言问诸左右今此国中有何等物尽皆持来以为布施及至年长至父王所索物布施父与其分又复施尽我闻有如意宝珠随心所求即白父母从入大海求龙王头上如意宝珠父母言我唯有汝一儿耳不须去也我今藏中犹亦有物当以给汝儿言藏物有限我意无量于是父母许之令去然后问众人言谁知水道有一盲人名陀舍曾七反入大海中曾知海道菩萨即命共行答言我两目失明然后同往俱至大海等

三修

有三种邪三修劣三修胜三修劣三者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法无我

论怫

音佛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三

一杀生加行

佛不可杀但出佛身血成加行耳

如优婆塞经业品以后后业重于前前

经云杀父则轻杀母则重杀阿罗汉重于杀母出佛身血重杀阿罗汉破僧复重出佛身血

又心境相对四句分別

经云物重意轻如无恶心杀父母物轻意重如恶心杀众生物重意重如恶心杀父母物轻意轻如轻心杀畜生

及方便等三时不同

经云一方便二犯根本三犯如犯婬者举心及摩畜等方便也两根相到犯根本也事讫已也

佛亦曾从文殊闻

说般若经中文殊历阴入界说空法时佛亦闻故

十住婆沙偈云是三昧住处少中多乃至云初禅二三四中间發是势力能生三昧名住处初禅二礼中三四多

论是龙树菩萨造言十住者解十地也谓于十地中住故名十住故归敬偈云敬礼一切佛无上之大道及诸菩萨众坚心住十地是也偈云是三昧住处等者论中释云是三昧所住处少相中相多相如是等应分別如是事应当解释住处者是三昧或于初禅可得或于二禅三禅四禅可得或初禅中间得势力能生是三昧或少者人势力少又少时住故名为少又见少佛世间故名为少中多亦如是说是三昧

经云或时说有觉有观三地相应或说喜乐等五受根相应或说诸支相应或说界系相应或说非界系相应

又云或说有觉有观或说无觉有观或说无觉无观或喜相应或乐相应或不苦不乐相应或有入出息或无入出息或定是善性或有漏或无漏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或非欲界或非色界或非无色界系是三昧是心数法心相应随心行法共心生法非色非现能缘非业业相应随业行非先世业果报除因报可修可知可证亦以身证亦以慧证或可断或不可断有漏应断无漏不可断知见亦如是不与七觉合如是一切诸分別三昧义皆应此中说

不受別请律开多缘梵网唯制

別众食律开七缘一病时下至脚跟势不能行二作衣时者自恣竟无迦𫄨那衣一月有则五月三施衣时如皆请戒又道行时船行时等

若制止边并防意地

不应为也止则成持

若制作边单制意地者谓修定慧

定慧应修作则成持

余心念法

独住比丘无人对首但心念也有众法心念有对首心念作心念时须具威仪至三宝前合掌诵羯磨偈偈除大德一心念之语须使自耳闻之故今云宣吐

如悔轻吉

亦具威仪但责心悔不诵悔文

音梗井桶绳

论随喜胜上四番

随喜三世佛并菩萨四番又胜果报四番

正应作噩

六梦

今六中阙喜

父母不许当服何药

经中不解服药不敢臆注

女余反此幡乃巾耳

𪨗

音脚草履也

此文通俗

礼记云七日散斋谓祭祖宗时也

二十四戒

具如备捡第二引文

应受六重

优婆塞法也不杀者乃至蚁子不盗者乃至一钱不妄者不云我得不净观乃至阿那含不婬者不邪婬也不说人过者不说四众罪第六不得酤酒等也

僧鬘

此云对面施

论鞵𪨗

上音鞋应作𪨗

大论师子吼

论二十五云如师子王清净种中生深山大谷中住方颊大骨身肉肥满头大眼长乃至牙利白净鸟见者高翔远逝佛师子亦如是从六波罗蜜四圣种大姓中生寂灭大山深濬禅定谷中住得一切智头集诸根颊(云云)四无畏牙破坏外道长寿天久受天乐则知无常生厌离心乃入涅槃

盐醋之属

文句释信解品米面盐醋云生空麤如米法空细如面此即正道四谛下十六谛观无常如盐苦如醋此即助道如米面难食须盐醋和之

十二因缘有十种

曾捡经与今文全同但无不二两字

足数

上即六反如受戒法中国十人边方五人若十五中有一犯夷者则十五之数不足然足数者非唯犯夷乱语人愦闹人入定人痖人聋人及未作白前睡人等并不足数

小无忏重之说

大乘经则有小乘律则无云无耳南山钞忏六聚法彼文云初则理忏二则事忏此之二忏通道含俗若论律忏唯局道众理忏者观彼罪性由妄覆心便结妄业还须识妄本性无生念念分心业随迷遣事忏者严净道场称叹虔仰或因礼拜或假持诵又云理忏者恒观无性以无性故妄我无托事非我生罪福无主又云诸法性空此理照心名为小乘又事忏者四分云若比丘犯波罗夷都无覆藏心令如法忏悔谓羯磨等(云云)近世弘律师形文斥荆溪小无忏重者准钞文云有也然大师玄文亦云小乘戒藏不许忏重修多罗藏使犯重人念佛身佛身者念空也此与南山观罪性空是同也钞文理忏显是经部耳

安用大乘忏夷以足小乘僧数

此记后文引虗空藏经得摩尼珠印印臂作罪灭字若得此相还入僧中如法说戒南山行仪亦用此文若准此意足数可矣(云云)今详此文云不足数者是作法忏也后云足数者是取相忏也

宝性论缘生相坏

论云二乘虽有无常等四对治于如来法身复是颠倒即是无明住无漏界中有四种障言缘者无明住地与行作缘相者无明与行为因生者无明住地共无漏业生三种意生身坏者三种意生身名不可思议变易生死缘即无明支相即行支生即名色支爱取有三支如前坏即死支

但推四句

彼云为因心故心为不因心故心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

波利质多树法门

文在释签第八

己安处

安者四事足也己四事施与令安又从而安慰之

有累之形

累者婴缚之义也文选云秽物故多相累虽今号比立以寒暑身口房舍眷属未有不为婴缚者

受施为净

如比丘受檀越请者作净音汉书以臣诣君曰请亦净音也故有朝请大夫也

七言偈

偈云我𠡠提颂赖咤王慈心拥护受持经等

准止例知观音之名

以释伏疑也三业为应若只曰观机边似口业故云约悉檀立名

左手把杨枝

左表实右表权本是右把杨枝左持净瓶于权实与定慧义甚符合今左杨右瓶或恐写误或別有意

五阴四念

束五阴四念处想行属法

加之以天方伏于人

自伏憍慢能识理性者方能伏人君子之德风偃草也

根本既无坐次安在

以犯夷人居大僧下是无坐次

一支一境虽复已坏

七支之中随犯其一如身之一支犯婬之一境不妨余支及杀盗余境不曾犯者犹名清净岂以余支余境未犯者而一例居大僧之下

今言已未约缘内外

已起约外未起约内

水龟

走兔下水字应作陆字飞兔下陆字应作水字

若无财物

有财物者于财论檀若无财物于六作中能舍诸妄名檀

毁戒如篇聚持犯中

五篇六聚犯者报別具如第一犯夷报者如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堕在泥犁中于人间岁数计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乃至第五犯吉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于人间岁数计九百千岁

若齐圣断者

我与我所六十二见初果断毕

以礼亡财

如婚嫁之礼但问名纳䌽而不论财也书云取妻而论财者商侣之事耳

父母夫主佛法所护

在室为父母护出嫁为夫主护受戒者为佛法护

动中规矩

规矩者礼也中字去声呼非礼而动者小人也

非谓施者及财物等

般若经颂云能于所施物施者及受人等无分別心是则施圆满今文非彼所施物能施人所受者之三也乃是根尘及受者之三耳

若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是名住相

若计有施物施者受人是名为住所得果报止在人天若达三事皆空名无住相乃是不住能施不住所施不住施物故空财物是色音乐是声乃是衣物是触皆达能施心所施尘所受人皆不可得名无住相布施

离事即五见

文在二十三经云远离五事所谓五见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戒取五见取因见生六十二见

计八万劫

以劫为有神之始

如去等者

涅槃疏释云如去等者乃计如来即色涅槃毕竟永灭此是如去若身不灭是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等

大经中有四善事堕三恶道

一为胜他故读诵经典二为利养故受持禁戒三为他属故而行布施四为非想故系念思惟

乃至四运六十四句

文在第五记初

不出十法界者

具足应如前文明十法界所以不再出者事戒既斥故不再出

谓心想见此属见惑

涅槃疏云见倒在凡夫心想倒是学人无学则无倒彼文如何今销之若心想二倒在学人乃思惑中倒耳非见倒也例如贪嗔痴是思惑与见惑贪等有异

只应更云六作

旧论文云六受亦如是今添六作乃成记中空指

如五百比丘

或说无明是身因或说爱无明是身因乃至或说饮食是身因

执急则断乃至一槩用之

斥比人用之也今未知记王消何处文耶若涅槃并疏并不见执急之说恐大论七十九有执管文

涅槃疏音姧正应作奸

智被真制

尺制反牵曳之义也真字恐误应作愚

一号反手取也

有见佛者即为说灭

增一阿含云佛出世时不度者令度不解脱者令解脱彼说灭六见之法云何为六言有我见即说灭我见之法无有我者亦与说灭无有我见之法言有我见无有我见亦与说灭有我见无我见之法复自观察说观察之法自说无我之法亦非我说亦非我不说之法若如来出世说此灭六见之法

贤圣已来不曾杀妇人无他诸比丘问佛(云云)乃至兼谈妇人谄诳之情

又云又我奔走能象马车乘此沙门行不暴疾而我奔走不能及之此必是如来是时[寄-可]掘便说偈言尊今为我故而说微妙偈恶者令识真皆由尊威神即时舍利剑投于深央掘入城乞食妇人临产甚难见斯事已即往佛所白佛世尊言我于向者入城乞食见一妇人身体重姙我作是念众生受苦何至于斯世尊告言汝今往彼告妇人言我贤圣生已来未曾杀生持此至城之言使此妇人胎得无他央掘央掘依教向母人说时母人胎即时解脱记文难晓以此正之

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第一


校注

[A1] 己【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子【CB】予【卍续】
[A5] 但【CB】伹【卍续】
[A6] 但【CB】伹【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己【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己【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但【CB】伹【卍续】
[A16] 但【CB】伹【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己【CB】巳【卍续】
[A20] 己【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止观辅行助览(卷1)
关闭
止观辅行助览(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