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第二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四

医令嗽毒

音速吮也食允反

亦须复推

向作覆字也若推者如初句中相推云若欲贪灭而贪欲不生者为即为离若即者灭那能生若离者生而无因等

故今文中不复委书

三四句论中不复具作句法但令列初句

对余境时

今论中且从六受一中论贪若对余五论之又名未起

通对十界后若別起

今文且从一界将已未对论若余界未起乃是別论未耳今遮此未故云恐也

乃至未贪欲心非生非不生十六句

余三句令例初句今为例作第四句使前二句可作应云为贪欲心灭未贪欲心非生非不生为贪欲心不灭未贪欲心非生非生非不生为贪欲心亦灭亦不灭未贪欲心非生非不生为贪欲心非灭非不灭未贪欲心非生非不生

何得亦具无等三句

上问已未只可论不生何得具生故今拒之若如问意只可论不生者正生中只合论生又何得论不生耶

事助

如方等历幡坛道具中修观者是

观柱缘生

论云梁柱椽栋名之为殿上中下分和合名之为柱片片和合故有分名众礼和合故有片名除三分柱因缘名字更无柱名等(云云)

七识正因种

彼经云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此七识者非第七识之识也此第七识乃了因种耳今云正种者疏引什法师释云欲界为一三禅三空为六合为七识住所以然者三恶苦多识不乐住第四禅识色微故又无想天识不乐住第四无色以非想法微故识不乐住随识乐住即是法性故得为种已上止文

音佛恕也

因缘一法治邪痴故

十二因缘治断常痴

若转计者从此句生

四句推无记不生若转计者为无记灭已不生为无记不灭不生为无记亦灭亦不灭不生为无记非灭非不灭不生

起空属空起有属有

搜要云非前二收不出前二或善或恶或空或有也

不善四句如无禁

贪欲即是道等四句

苦沃反五帝中第三帝也史记云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皆同姓而异国号

音原

而孕

所孕之子谓不祥而弃之遂名曰弃乃周之始祖也

初觐反毁齿也

猃狁

本作𤞤音险音允皆畜种故字从犬

薰鬻

本作[打-丁+薰]音育夷名也

𫄧

音延此乃覆冠衣耳应作綫与线同公羊传云中国不绝如线

几尽

上巨依反近也谓近尽

荒服

荒远之国也东曰夷南曰蛮西曰戎北曰狄有不火食衣以羽毛都无礼教

胡甘反嗜酉酒为乐

与啜同

高阳之子

颛顼姓高阳氏

五马

兄弟五人

音慧

音利

音浸天边之妖气

黑衣当王

江表僧多著黑衣周武恶之僧属阴虑阴王以夺阳

𠡠艶反窥觑也

音真姓也

九流

汉书九流一名家流二纵横家流三杂家流四农家流五说家流六权家流七墨家流八阴阳家流九道家流若尔者道士本儒流耳

岿

苦轨反

苦昆反

音墙

音栌

子余反猿属性多诈

痕没反亦啮也

六牛经六年展转六十牛

六牛六年各生子为三十六子并母成四十二也牛子第五者至第五年第六年各生一子是第五各生两子也第六牛只各生一子牛孙共生十八子是则母儿孙共为六十牛经中以六牛展转喻比丘从戒生禅从禅生慧而成六神通

但结提吉

从谏者吉不从谏者提

两夷一提

自行婬欲又说过人法云我知是我见是谓我得煖顶乃至四果等是名两夷以此教人又犯一提

依律摈治

律有三摈一不见摈二不忏摈三恶邪不除摈若人犯夷人劝忏悔答云我不见罪佛令作不见摈又若犯者人劝忏悔答云我虽见罪不能忏悔佛令作不忏摈若如利咤言婬欲不障道佛令作恶邪不除摈

首生白发

经云如少壮人首生白发愧而剪除持戒比丘诃责坏法之人亦复如是

邻国相攻

经云譬如有王专行暴恶会遇重病有邻国王兴兵灭之是时国王无力势故方乃怖畏改心修善如是邻王得福无量持戒比丘亦复如是驱遣诃责坏法之人令行善法得福无量

体外之惑

疏云体上之惑

一闻三谛

诸法从缘生是法缘及尽是说苦集灭三谛

见舅堕负

拘𫄨罗初难佛云一切法不忍佛答云汝见是忍不因而堕负门麤细中

六神六师

第一臣名月光所事师名富兰那但言杀父母者无果报五臣各事一师皆外道辈

闻说阴幻

佛告王言何者是父汝但于假名五阴妄生父想若色是父四阴应非若四是父色亦应非色与非色性无和合

无根信

章安释云本时五根未立今遂得信故名也

己弘愿

愿云我于佛前悔愿后更不作愿诸众生等悉發菩提心

初闻佛偈

住住央掘摩等凡三百六十七偈

匿王去后

匿王欲伐且见央掘去佛不远王礼供已叹佛云能降如是恶人佛为说法得罗汉果

四事为涅槃因

一者亲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

论痺

必至反

街衖

与巷同

𤼣踡

上吕员反下巨员反躄病也

鱼际反睡中语

亦有不晓世语达远理者如会稽道树寺顿悟禅师能悟深理而不晓近事出涅槃疏

涅槃疏云昔徐仆射理人甚善为上虞令犯事不闲答问如天柱瑜极解深义不晓世语言天柱瑜者天柱山也在会稽名也时号顿悟禅师不晓世语者涅槃疏未治定本云瑜常身病有尼问疾云阇梨无所苦已就灵姑卜云无苦即问灵姑是谁答云是剡又问汝剡耶答云是夜行又问汝夜行耶而竟不知越俗名鼠为灵姑等故云不晓世语也又如昔庄严门下有净藏法师唯能并难答无所以彭城正公能善解释不便论义

俱舍以九义立一瞿声

颂曰方兽地光言金刚眼天水于斯九种义智者立瞿声九者一方二兽三地四光五言六金刚七眼八天九水皆名瞿声

亦与四教四门四句意同

疏云但说一具四种意如说有句即具于无并双亦双非但作有解不名智臣此与四教义合佛说生生灭即不生灭双亦双非但作三藏生灭之解即非智臣此义又与四门义合亦有门乃至双非门亦尔

次第对盐等四

盐有器无水双亦马双非余四教四门例之亦如是

经中先合对无常等四

经云如来为计常者说无常相令比丘修无常想为计乐者说于苦相欲令比丘多修苦想为计我者说无我相欲令比丘修无我想或说空者无二十五有相令比丘修学空相

次对四常

不动者是解脱中无有苦故是名不动是正解脱谓无相者无有色声香味触等故名无相是正解脱常不变易名曰常住或复说言一切众生有如来性

此四亦是四门异名

不动有门无相空门不变双亦门佛性双非门不动藏无相通不变別佛性圆

十非

前论中已说

六宗情期大同

史记一阴阳二儒三墨四名五法六道德阴阳使人拘而多畏儒者传而寡要劳而少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偏循名者使人俭而善失真法者严而少恩道德者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

庄生归于自尔

庄云云为雨乎雨为云乎各自尔

老氏专叹去奢

老云圣人去奢去泰注云奢谓服饰饮食泰谓宫室台榭去之者使人不过分也

马祀

牛羊豕三牲之祭常闻之矣言马祀者记曰大夫之丧荐马

羊烝

冬祭名也冬以羊祭

脯祀

仪礼祭之以酒脯

粟祭

礼云求食家之粟以祭之然则粟祭非杀生不是烧然之因今恐是肉祭耳以肉粟同音写者误矣

前广后略

如十乘无四三昧则后略

神力品约教次第

经云如来所有一切诸法自在神力秘要之藏甚深之事法力藏事次第对名用体宗

序品约行次第

经云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今佛放光明助發实相义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

何殊体踏

邪解禅师修体心踏心观法下记中云虽体踏如空非体法实智虽推踏不受非无作舍觉

利镬等

镬字应作䦆居缚反

与锄同

止亦名观即停止止

下论云停止止是行善属观门摄

观亦名止即贯穿观

下论云贯穿观是止善属定门摄

翻识为智

翻七识为四智谓成所作智大圆镜智等

纯陀一品明涅槃施

经云纯陀者名解妙义白佛言我等最后供养为度无量众生故佛言施食者有二种果报一者受已得菩提二者受已入涅槃等

例道入例

下例字应作倒

三三为权

谓三乘各有人教因是为三三在昔无果故三三俱权

三结

一我见二非因计因三疑

断离尽

断烦恼离生死尽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五

牛马互无

外道计无因无果若言父母是众生因者男女当具二根又眼见男女不似父母等第三计各异互无如牛中无马马中无牛

随缘方便及息二边俱明三止三观

随缘三止者著空心息名止息止心住中道名停止义中道非边是不止止义三观可解息二边三止者不著空假名止息止心冥中道名停止止中道非止非不止是不止止观亦可解

对斥小乘

斥云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若不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

借彼知见之名非全用义

经曰云何为知自饿法投投渊赴火自坠高岩五热灸身等云何不见菩萨不见一人行如是行得正解脱亦知亦见者为见众生行于邪法必堕地狱是名为见知诸众生从地狱出生于人中若能修行得入解脱又亦知亦见者见常无常苦乐净不净我无我是名为见云何为知知诸如来不入涅槃经中广解

天亲无著

金刚论

下之二句复疎三谛

百非中四句之二也以无有相貌句是三谛义记云无边无中故是三也若三俱亡乃是绝四离百

大论二十二云菩萨修十善各有五心谓下上上上中上初發五心乃至具足五心如是百心名为百福

五心(一)(二)(三)上上(四)中上(五)

有五差別故所谓人天及以四教

五种布施即五差別净名疏释云若持戒恭敬慈心大福自舍财亦教他修福如是等施皆人檀也若胜品十善持戒精进恭敬听法慈心孝顺华香续明皆天檀也此皆事施果报不同三藏二乘观谛缘菩萨观无常舍身命财如代鸽等并藏檀也通教体三事皆空愍众生故舍身命财別教行人种种施圆教舍身者生死后际等观离老病死得不坏常住命财亦尔檀即佛性大品云一切法趣檀已上并四教施也后成佛时五种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

但云愿摄其义则通

如云菩萨为菩提故离杀害心以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之愿诸众生得寿命长有大势力获大神通以是愿故成佛之时国士所有一切众生得寿命长有势力获神通又菩萨离盗心与众生共之愿诸佛土纯是七宝故成佛时国土纯是七宝众生富足乃至远离邪见与众生共之菩萨成佛时世界众生悉得受持摩诃般若波罗蜜言通者无五差別异

观因缘智四种不同

下智观之得声闻乘乃至上上智观之得佛乘四智对四教准知

种种行类相貌

智论七十二云三事何异有人言行是阿跋致菩萨身口意异于他人以此表甚深智慧也类者分別知诸菩萨是阿䟦致非阿䟦致耶相貌者除行类种种因缘得知阿䟦致相

不决臧𠘶

下音鄙语出毛诗荡之什诗云于乎小子未知臧𠘶臧善𠘶非郑玄笺云不知善𠘶乃是不识是非之义耳

慧单而智复

加一切成复

且约前二

藏通

若单约境准智可知

若境是自境名自性境因智故境名他性境境智因缘名共性境离境离智名无因境

庄云天其运乎

天运篇也广雅云转也注云不运而自行

地其处乎

不处而自止

日月诤于所乎

正文所争不争所而自代谢

孰主张是孰纪纲是

皆自尔也记作氏

孰居无事推而行是

无则无所能推有则各自有事然则无事事而推行是者谁乎哉各自行耳已上并郭象注耳

老计守雌

道经曰知雄守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犹归于婴儿注云雄以喻尊雌以喻卑去尊就卑归老于婴儿无所知也

君弱臣强至二教

下文云三藏从无明生不由真起此自性邪见通教真是不生生一切惑苦灭此惑是由不生此他性邪见此界内惑以惑为自以真为他界外以法性为自无明为他別教计黎耶生法此执他性圆教计法性生法此计自性前君弱臣强今君强臣弱

生等对四教精进

若二藏相应即生生精进乃至圆教不生不生精进

无言菩萨

大集第十三云王舍城师子将军生一子不啼泣乃至七日眼不瞬人谓之痖父母立字名无言后见佛广现神变等无言即契理也

作四说性执久破

与下化他境意同下记云自行若满必须化他

一一悉中皆四说

下化他境中一一悉中各引四悉文证

于一名下说无量义

涅槃三十一云犹如涅槃亦名无生亦名无出亦名无作亦名无为乃至亦名吉祥

以蜈蚣等用喻独头

疏云蜈蚣譬戏论嗔守宫百足兀然譬独头无明今记文以蜈蚣喻独头似误

三昧乐意成身即三四五地心寂不动

生方便土办地也今见等地而言成身者或是超人或是以空三昧且摄之耳或是果中预谈因位或以前而例后详之

岂圆六根更入別位

三种意生摄別地前斯为正意若摄圆者断通惑尽则摄入三昧乐断尘沙则摄入觉法自性等位然六根净位非次第人故云岂入別耳

是二中间即是中道

中间是指名色等五支苦果也苦道即法身名中道

六因四缘

因缘名义亦欲略知今依俱舍出之六因者一能作因谓一切无为法皆为能作因二俱有因如四相望本法互相假借本法为因四相为果四相为因本法为果俱时而有故名俱有因如心王与心所亦互为也三同类因如过去善五蕴与现在善五蕴为同类因现在善五蕴与过去善五蕴为等流果又如过去解脱戒为同类因今別脱戒与未来別脱戒为等流果四相应因此唯心所法谓心王心所起必同时五义平等同一所依同一所缘同一行相同一时业更相随顺义用相应故名相应也互为果边名为俱有若相应边名相应也五徧行因谓苦谛下有五烦恼即苦下五见疑无明集下二见疑无明此十一俱三义一徧缘五部二徧随眠五部三徧与五部染法为因此因为染污能与五部染法为因名徧行(去声)或徧缘五部名徧行(平声)行即满也六异熟因谓能招果熟故名异熟因三性之中但取善不善就善法中唯取有漏善为异熟因为无漏善破坏三有不招异熟非因也为无记劣不招异熟言四缘者一因缘谓因如是缘故名因缘缘以前六因中后之五因为体唯除能作因二等无间缘谓前念心心所法齐等与后心心所法为缘或可后念心心所法齐等因前念心心所法为缘故云等无间缘言等者徧依及果三所缘缘所缘二字属境缘之一字属心谓心所缘法性劣执境方生犹劣人非杖不起四增上缘谓前六因中第一能作因即是增上缘体故一切法皆增上缘○又婆沙中因缘相摄初六因摄四缘能作因摄三缘谓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余五因摄因缘缘谓俱有同类相应徧行异熟又四缘摄六因因缘缘摄五谓异熟俱有相应同类徧行若等无间缘所缘缘无因可摄能作因摄增上缘

楞伽第四佛语心品

心品第三云于彼演说大乘皆是如来地十地则为初初地则为八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既云为次所以互融恐人疑今记文写者误故捡经以决之

为渐为顿

大慧问为渐净为顿净佛言是渐净非顿净譬如陶师造器渐成非顿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

现流

经谓渐顿之化佛从法性显现流出

顿现一切

譬如明镜顿现众像而无分別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一切无相境界而无分別乃至云报佛亦尔于色究竟天顿能成熟一切众生令修诸行

五种种性佛

经云若有闻说一一法自心显现不思议境不惊不怖此是如来乘性既云不惊怖则是菩萨性也经中不言菩萨性

声闻

经云若闻说蕴处界举身毛竖心乐修习乃至我生已尽等此是声闻性

缘觉

经云若闻缘觉乘举身毛竖悲泣流泪舍离愦闹或闻神通变化其心信受是名缘觉今记不列缘觉

不定

经云不定性者谓闻三种谓佛及声闻缘觉随生信解而顺修习而成大慧

无性

彼经四卷成部文中无无性只有各別性耳各別中又说声闻

五法

谓相妄想如如正智相者形相色像等名者有如是相名为缾等妄想者有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缾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如如者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彼如是相我及诸佛随顺入处普为众生如实演说是名正智

及三自性

妄计自性谓计自性从相生于种类显现生计著故二缘起自性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自性三圆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二分別自性圣智

二无我

人无我法无我

十地为如佛

大论五十中解云菩萨坐七宝菩提树下入第十地名为法云譬如大云澍雨连下无间心自然生无量无边清净诸佛法乃至云降魔放光具十力等十方诸佛大声唱言某方某国某甲菩萨坐于道场具佛事是名十地当如佛

乐定乐慧转世现信解见得身证

此一说未知记主据何处文耶盖以乐定乐慧自是上流般中一位开出又复身证不入学人之位此说与下文俱舍问答相违学者辩之

无学为九乃至不坏法

死至骨想是俱解脱之因故果有神通

一间

俱舍颂云断惑八品一生名一间疏释云间为间隔为有一生为间隔不证圆寂

退护思住达

五字下各有一法字谓退法乃至达法

何缘身证不预其数

连上文是俱舍语也此问者是问学人十八中何不云身证俱舍颂云得灭定不还转名为身证彼释云若不还果修灭定转名身证灭定无身由身证得故名身证故答之灭定有漏不是依因故不预数今记中于三果开为十一内有身证俱舍则无或恐是误也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六

断奠

上丁段反下丁定反涅槃疏云无差也

正量部

权衡刊定名量无邪谬名正西域论名也

苦县

上音户

东夏之神州

南山戒疏云雪山已南三方歫海周九万里厥号大夏此方中岳亦中华且据轩辕局谈中表故河图云昆仑东南方五千里号曰神州尔雅云河出昆仑佛经云四海本源香山所出分流四海俗云昆仑者谓香山耳

初约四句料简

论但三句言四者准前义加非渐非顿故曰未若权实章中其名委悉以下有非权非实句

渐顿复兼偏圆

渐顿指释文中

今回在前

经中佛如醍醐已方云如牛新生血乳未別今论在声闻前列之故云也血者无明烦恼也乳者众生善五阴也

二相

经云摩诃般若波罗蜜中我无我无有二相又云一切法善不善等亦无有二相

別教之终

地上

愚夫禅

经云二乘之人知人无我见自他身骨鏁相连无常不净相渐次不舍增胜至无想灭定

观察禅

经云自知共相人无我亦离外道自他俱我于法无我随顺观察

真如禅

经云若分別我无我有二是虗妄念若如实知彼念不起是名真如禅

如来禅

经云入佛地住自证圣智为诸众生作不思议事是如来禅

欲入第七住

七住名不退六住名正心有人云六住退者是权耳今为经中说退者法财王子及八万人皆退若舍利弗示作法财权退可然岂八万人皆权退耶又有人云初住断见已不退今六住退者名伏为断是故退耳此亦非矣若十信中立断名者可是名伏为断今十住中本是断位如何名断为伏太颠倒也又有人云六心退者非第六正心中退也乃是第一發心住位中横开为十于此十中第六而退此又穿凿太过矣经中自云十住之前一切凡夫法中發菩提心者有恒河沙众生学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若一切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若修般若波罗蜜止观现前复值诸佛菩萨所护出到第七住自此已前名为退分若不值善知识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萨心不名习种性若读此文则知非初住中横开之六心也今试议之夫见惑牵四趣生若断见已不堕四趣思惑牵人天生若断思尽出人天界良由別人宿善不等致令今世用观不同若先断见次断思者此等行人必不言退次第用观故也若用断见断思二智同在一念等观两惑者记主谓之俱断断之未尽则此人多退然则遇恶缘则退值善缘则进非谓俱断之人一例退也昔人以截藕为喻于义未明今记引大论云舍利弗六千劫若优婆塞戒经云舍利弗六万劫求菩提所以退者未得解脱劫数不同不须和会

大经数等名异

此下记中引

论旧医乳药

略如玄签备捡引涅槃注

制多

塔也

僧祇四受(云云)五分五受(云云)四分亦五

南山业疏云僧祇八受谓善来自然二十遣信曾归也五分十二受一自然二一语三二语四十一众五破恶见实六第一受具七善来八三语九八敬十羯磨十一二十僧十二遣信也四分各五有十一善来二破结三三语四边方五人五中国十人此五是僧也一八敬二二十众三遣信四小年曾归五边方十众此五是尼也今文与业疏不同者恐误验知前文小无忏重之误是违记耳

多伽见母明受不同

多论七受谓自誓见谛三归善来三语八法羯磨伽论十种谓无师自誓见谛问答三归五众十众二部僧八重遣信见论八种谓教授三归问答善来重法遣信八语羯磨毗尼母论十种谓善来建立三语羯磨随师教遣信𠡠听

上法

本初要期求戒及才破结果与戒一时俱得故名上法

白木调

有人以调作去声呼非也据梁书职贡图作条

五人受中须一人持律

此別部之意耳四分则不然须五皆明律故业疏云边地开五要须持律非假持律焉得成遂

百骂

八敬谓百夏比丘尼礼初夏比丘足不得骂僧不得举僧过依僧受戒依僧忏残罪半月请教戒不得无僧处安居依僧自恣

是尼端正

十诵迦尸国有女端正姝好价直半国大臣大官求之不得此女遂乃出家有诸恶辈皆习议云若受戒时我于路中须夺取之诸尼闻不知云何乃往白佛佛言从今听此半迦尸尼遣使受具足戒

亦名十二语

三番白四名十二语初番于尼中白四次番为端正尼若自往大僧中受戒路上恐为恶辈所夺佛令丑尼僧中代为受戒即遣使也第三是丑尼却回来腾僧羯磨又名白四此非尼常行法盖是也正女一缘耳若常行法沙弥尼先于比丘尼坛上白四羯磨受戒毕此名本法尼也次须于大僧处再秉白四羯磨但两番也

十利

戒戒之下皆有十利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未信者令信已信令增长六难调者调顺七惭愧者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十正法久住

一支一境

身三口四等支杀盗婬妄等境随其支境犯者结罪轻重

犯婬三趣

三趣者四分谓人非人也人则女人三道男子二道若觉并睡眠及死而未坏或少坏但使入毛头许皆波罗夷畜则牛马猪狗鴈鷄之属莫问心怀想疑但是正道皆结夷非人者摄天子修罗鬼神地狱四类也业疏云人畜两趣形现易知鬼神等幽通难识故合天与修罗鬼畜为一趣是则开成六道合成三趣耳

相部对内

相部即河北相州厉律师之义也犯边罪者多论障在家外众并出家内众若相州厉律师谓但障内众故云对内

作白已后入余心者

多论云作白之时具上四心不名得戒羯磨已后方有四心皆是得限余心者谓恶无起睡眠

四心三性始末恒有

无作戒者律钞云无作一發续现始末恒有四心三性不借缘辨也故杂心论云身动灭与余识俱是法随生故名无作言四心者三性之外加睡眠

多罗树

西域记云其树如此方椶栏高七八尺果熟则赤大如石榴

乃至天乐广如初句

广如经中第一句说最末句云若见男子随逐女人时或见女人随逐男子时便生贪著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乃至为生天受五欲乐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

叉迦罗尼

此翻名学即众学法也律五篇之第五

若据余部余心亦得

四分之外皆名余部成论云出入常有善心转胜故若八无作中言随心无作者随生死心恒有无作非谓随定慧

十八法中

亦欲略知今引律文注之

一法非法

多论云八正真轨是趣道因名为法彼说为非法五邪不能生解为非彼说为是彼者指调达也下去皆尔

二律非律

八正真能调身口离于七非称为律也彼说为非律五邪反前彼说为律

三犯不犯

多论云不剃不剪佛判有罪名犯彼谓有命若不剃剪说为不犯又律中不犯心念作恶未形身口以恶微故不制有罪说为不犯彼说心起三毒最是过本说名为犯

四若轻若重

律犯遮恶为轻彼为一切草木皆重重者初篇业思一形永障为重彼见先作无犯便言婬盗俱轻

五有残无残

犯下四篇非一生障名曰有残彼说无残若犯初篇永丧道芽名曰无残彼说有残

六麤恶非麤恶

初二篇若身若口无惭心故犯浊重偷兰名麤恶非麤恶者波逸提下及余偷兰也彼皆反说

七常所行非常所行

八正道常所用法彼说非常五法非常用法彼说常所用又了论云非常行者非佛所作所习也彼即说是常所行者是佛所作入定说法受现法乐是佛所习彼又反说

八制非制

五篇是佛金口所制彼说非制五法非佛所吐彼说为制

九说非说

五篇之中四是重禁余是轻约此名正说彼说为非四禁为轻余篇为重是名非说四禁为轻余篇为重是名非说彼为是说十八法皆多论中文

毗尼与律

毗尼翻律不可并列

对心对境

能对之心所对境也境即杀盗婬妄等境母论云犯必托境关心成业

若罪若事

罪即杀盗等罪事即五篇忏悔等事

若双若单

双则双持双犯单则单持单犯言双者戒疏约二以明持犯一约心用一切诸戒并具四行(止持作持止犯作犯)二约教行此乃或具不具言心用者如止杀盗先修慈悲少欲等行以行成故名为作持望境不起名为止持此即止中有作此名双持反此二持乃成双犯也言教行者若圣教听作制作(听作者如二房等戒制作者如半月说戒)亦具四行如欲说戒羯磨先止外缘望离麤过名为止持后善行成名为作持名作中有止二犯者亦反上也已上名双持双犯也单持犯者如婬盗等约教为论佛不许作只有单持单犯耳不作名持作者名犯也

煑烧等轻重之相

准目连问罪报经若比丘比丘尼无惭愧心轻慢佛语犯突吉罗众恶戒罪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于人间岁数九百千岁乃至犯波罗夷罪如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岁数计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一犯既是诸犯亦然其余三篇不复录出

随所诠一尘一心一观皆徧法界

六尘三心摄一切法且如色尘则善恶法性等色十界互具即空故一切色一色即假故一色一切色即中故非一非一切色尘既尔余尘亦然六尘既尔三心亦然岂同篇聚但诠轻重双单等相而招报各別耶

为篇

一夷二残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罗

为聚

五徧中加偷兰

文殊问经彼列五夷二提一吉

五夷者经云若以心分別男非男非女等是菩萨犯波罗夷若以心分別畜生饿鬼非男非女诸天神男非男非女是菩萨犯波罗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受出世间菩萨戒而不起慈悲心是菩萨犯波罗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他物若小若大若长若短若有色若有形若住若动若覆藏若移处若有封印若盛贮若以心起盗想犯波罗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妄语心犯波罗夷二提者佛法僧物若华香涂香若衣服若珍宝若菩萨以践踏犯波夜提若佛塔若佛所行处及菩提树转法轮处若以脚践蹋犯波夜提若不信者不堪得三乘一言者若吐舌动眼毁诸威仪起此想者犯突吉罗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摩触

或比丘摩触女人身或女人摩触比丘身分不动而受乐者偷兰动而受乐犯残有因兰果兰异

僧中行白

忏僧残极有四法谓別住六夜本日治出罪行白者与犯残人白四羯磨其犯残者具威仪白云大德僧听我某甲犯故漏失余罪准白

下意

夺三十五事是折伏法勿得有违执众劳苦奉清净比丘是调伏法彼行覆藏者日三时见清净比丘应作者一切如法不应违逆至布萨日应扫洒布萨处供给调度乃至自在小房中住有客来遣出者答云不得二人共宿不得与清净比丘共住经行不得同一林坐并是其意卑下

夺三十五事

七种不同初五夺眷属一不得授人大戒二不应授人依止三不应畜沙弥四不应受僧差教授比丘尼五若僧差不应往○二五夺智能一不应说戒二若僧中问毗尼义不应答三若僧差作羯磨不应作四若僧中简集智慧者共评论众事不在其列五若僧差作信命者不应作○三五夺顺从一不得早入聚落二不得福暮还三亲近比丘四不应近白衣外道五应顺从诸比丘教不应异语○四五夺相续后犯一不应更犯此罪余亦不应犯(为残作诃责指下篇为余)二若相似若从此生(相似谓同一篇罪也从此生者谓为摩触诃责而与女屏坐)三若复重于此(谓犯提被治后更犯残等)四不应嫌羯磨五不应诃羯磨人○五五夺供给一若善比丘为敷坐具供养不应受二不应受他洗足三不应受他安洗足物四不应受他拭革屣五不应受他揩摩拭身○六五制其恭敬谓不应受善比丘礼拜合掌问讯迎送持衣钵○七五夺其证正化事一不应举善比丘为作忆念作自言二不应证他事三不应遮布萨四不应遮自恣五不应共善比丘诤(云云)然非但残夺三十五事犯夷亦然耳

本日等名为治摈

此忏犯残情过也如行百夜別住已满五十夜若再犯者前五十夜俱失当再行百夜六夜中犯亦尔以违僧命故前法言六夜者梵云摩那埵此翻意喜谓罪净故自喜又众僧亦喜如行满五夜又再犯则五夜俱失当再治之谓本日治

因兰

梵语偷兰此翻大障谓遮障善道也因兰有三品若初篇近方便是上品兰初篇次方便并下二篇近方便是中品兰远方便是下品兰因兰亦名从生兰若果兰者亦名自性兰非二篇而生也即是破僧并盗四钱及裸形见佛之类是果兰

论不息世讥嫌

涅槃十一云息世讥嫌戒者不作贩卖轻秤小斗欺诳于人因他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然明而卧等又不畜象马车乘奴婢金银糓米麦豆黍粟稻麻等

无救之门

阿鼻翻无救也

应引大经十二等

谓邪常等

下四聚名破律仪

南山此文虽则有据(据唯识论)判位太高

位者论明五位不离唯识五位者一资粮二加行三通达四修习五究竟○一资粮者未能修唯识观但修福智资益己身故颂云乃至未起识求位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断此中通明四行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二加行者即煖等四善根也煖位得圣道之前相發下品四寻思观谓一名二义三自性四差別此煖位菩萨第六识于定中观此四法成空相分二顶位菩萨依明增定作上品寻思观重观察名义等四皆自心变三忍位忍境识空伏除烦恼所知二障四世第一位作无间定發上品如实智○三通达者作唯识观入见道也至此已来无数劫满即在初地然此见道略有二种一真二相真见道者已根本无分別为体证生法二空实断二障也相见道者即十六心等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四修习行者出前所说相见道也乃至第十地终金刚心无间道并名修道也○五究竟者从金刚心后解脱道中尽未来际唯佛独能所作办也此五位中资粮四十心菩萨多在散位但修六度万行耳第二加行位十向后心作影像唯识观第三通达第四修习位修道亦作真实唯识观等(云云)若佛果者即究竟第五位也故曰太高然太高之言颇为弘律者所非谓律中自有初心忏罪之法故也然则荆溪岂不知之耶今太高之言亦且据论一往语耳

小乘中僧別两忏

僧者如四僧已上行白四羯磨忏夷者是也別者如对首忏提等是也

口贡反勒韁也

肉身法身至三趣不至三趣

象坏肉身不至三趣恶知识坏法身至三趣象是身怨恶知识是法怨

奏师子琴

阿修罗王取师子筋为琴弦

加以醎水

涅槃经意如渴者饮以醎水愈增其渴也

四动以对一修

动修不动修亦动亦不动修非动非不动修

十六句

余三句者谓动不修不动不修亦动亦不动不修非动非不动不修又动亦修亦不修不动亦修亦不修亦动亦不动亦修亦不修非动非不动亦修亦不修又动非修非不修乃至非动非不动非修非不修十六句中各有其义

音俞写误经作疮字彼云如人疮病

许畜重物

毡褥金宝体用俱重

合百一畜长等以为下根

百一本中根畜长本下根今文一往合为一

说净

说净法有二一展转净得衣已十日满未见明相前求一比丘对首云大德一心念此是我某甲长衣未作净今为净故施与大德为展转净故(彼受净者言)长老一心念汝有是长衣未作净为净故与我我今受之汝施谁答曰施与某甲(受净者又言)长老一心念汝有是长未作净为净故施与我已受之汝与某甲是衣某甲已有汝为某甲故善护持使取著用随因缘一说二者真实净才得物须作断心决定舍之物过他人边

受持等事

除上根忍力成者其余人并须说净并加法已方可受持若新者须作法舍旧三衣已方可加法不加法者违佛所制犹国俗服耳然佛制三衣须体量色三并须如法方加法可然

随坐

随坐乃至一坐食耳

不作余食佛制足食舍威仪(如坐食时前境堪足忽低头取与后分离状之例名舍)不作余食法而食者咽咽堕罪僧祇舍威仪有八种谓行住坐卧长床短床乘般且如床上坐若见师僧塔象在背后者回身避坐曳身不得离床若离名舍威仪若正食时天雨于上持盖无者合床舁著覆处舁时倒地及诸缘离本坐处更食者犯堕作余食法者从净人受共未足比丘互跪云大德我足食知是看是作余食法授与前人舒手相及处作三法彼受为食口云我止汝取食之度与他凡论食是正食也

僧中得衣

或分亡五众衣或施主送衣

略如食法

上起贪下起嗔中起痴

小食

后食

过中非时

有云加法

畜百一者是中根人但有加法而无说净若下根人三衣六物之外一切说净

而为净施

大乘以佛菩萨为净施主小乘以和尚阇梨为净施主即衣药钵也

我物属他

展转净施主即衣药钵也说净并属衣药钵所有

禁性重之由

凡果物及饮食药饵等并须从净人边受不尔属盗

持钵持衣

钵须铁瓦者异外道故衣须布㲲者异俗流故今之人畜木钵衣罗縠非外道俗流而何

斥三修

已笺注

二边皆有麤细

常途说觉观者如眼见色名觉细心分別形显等异名观今修中观知生死动有边名觉空乱意涅槃边名观故云也

三觉谓欲恚害

欲觉者经云譬如端正净洁之人不受一切秽污不净如热铁丸人无受者恚觉者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养食若令一蛇生嗔恚者我当戮之四大亦尔若一嗔者则能杀人害觉者观察五阴如旃陀罗常怀害心五阴亦尔常怀诸结恼害之心

一一谛上皆有见爱

执俗谛起见名寒起爱名热观俗破见如煖破爱如凉中谛执破爱见准说可知

中根义开通別

论中先通言次別说

碓硙

上丁会切舂也下五对切磨也

不受坏生

但有生性者乞食人一切不受

贮宿残煑

残宿者今日受已至明日一切沙门释子受大戒者皆不清净五分云比丘受食或食未食经夜名残宿残之与宿为一为异四句答之一残而非宿(且受四药不加四法过中)吉罗二宿而非残亦吉(禾爱食或共宿犯吉不宿不犯)三亦残亦宿四非残非宿可知又残宿内宿亦作四句一是残宿非内宿(今日受食安界外不共宿非内宿)得堕二是内非残三四类知○煑者比丘在净地同宿同煑及自煑等

净名云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乃至于食等

疏约事理以释事者舍贫从富舍富从贫以食不等则慈悲观行皆悉不等是为于食不等于法不等若贫富俱乞于食若等则慈悲观行亦等理者大品云一切法趣味味为法界含一切法食有故法有食无故法无食不可得故云何有趣非趣此中道真禅悦食

惸独

上巨荣切无兄弟曰惸老而无子曰独

断金

上丁乱反易系辞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孔颕达云二人若同齐其心铁利能断截于金金是坚刚之物能断而截之言其利之甚

朝歌

上知遥反地名也纣王所都魏文帝改为朝歌郡周武帝又改为卫州

庄以蔗支离乃至五管在上

文在庄子与今文少別彼人间世篇云支离疎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彼无燕字支离疏者谓形体支离不全之貌也遂得疎其名颐隐于脐者脊曲而项缩也会音脍撮音最乃项椎也以脊曲头低故两肩疎而指天也五管在上者管本作筦筦者腧也谓五藏之腧皆在上式注反也

若赐疾者粟乃至我则无用

非庄子之全文乃记主取彼之意而为语耳彼云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恃其无用故不自窜)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不任作役)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役则不与赐则受之)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况支离其德者乎

有力者负而趋之

庄子曰藏舟于壑将谓固矣不知有力者负而趋之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七

十境互發十乘增减一一法中皆有通塞

十境增者具發于十减者或發三四等若發而用观则通不用观则塞此乃境出十乘增者具修于十减者或修三四等入位名通不入名塞此乃乘也

对转兼具

如助开中对治等四

六事六理

六事者事释中三知识及观心中佛威神覆护并脱缨著弊又一音说法等三是也六理者六度并法性各开为三此六事六理三谛各具是为十八

频婆娑罗王以欲色故入怨国在婬女房

论十七中略释论谓歒国独在婬女阿梵婆罗房中

优填王以欲色故截五百仙人手足

论不说截手足缘

地神

即后土也孝经纬曰土地之主也土地阇不可以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土今坛是也礼记曰共工氏之子后土为社共工氏之覇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州故祀以为社共工者伏羲在位一百一十年之后即有女娲氏次即共工氏

五糓之神

孝经纬曰五糓之长糓不可以徧祭故立稷神以祭之礼记曰厉山氏之子柱及周弃为稷柱能植百糓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是故二人并为稷神

田正

未详

敢發

發开也

倮而嘇

下山咸切口啖也

未齓

初觐切应作齓谓毁齿也男八月而齿生八岁而毁齿女七月而齿生七岁而毁齿

既笄

音鸡女十有五而笄谓以竹而簪发也

周赂

音路谓货赂也

八音

土曰埙

今童子吹之

皮曰皷

应曰革

竹曰管

篪也长一尺四寸围四寸九孔

丝曰弦

琴瑟

石曰磬

木曰柷

方二尺四寸中有椎合乐之时投椎于中而撞之

论憋龙气

卑列切怒气也

女第

越本作女女应作次

五之乱

越本作之之应作色

五臭乱鼻

春膻夏焦中央香秋腥冬朽许九切气若有若无也

困悛中颡

去声悛本作惾子公切又音悛七金切恐误释云因惾犹刻贼不通也

喝口

经本浊亦作噣音同竹杖切恐有释音

滑心

音骨谓汩乱也

老语大同

老曰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缘起观

观十二因缘破三世疑

莫孔切

公对切心乱也

嚬欠

嚬呻欠㰦

毗钵舍那

此翻慧

二二立一

睡眠二掉悔二

睡眠徧不违若有皆增一

论中此之二句本在无覆许十二句之后疏释云睡眠徧不违者谓于善恶无记中徧有不违也随何所有皆说此增若善心中二十二则加至二十三若前二十三则加至二十四恶及无记准说可知

十大地

作意胜解三摩地

十大善地

不放逸轻安无贪无嗔不害

及寻伺

即觉观之二同也

有时增恶作

此恶作通善恶性于善心中有无不定故言有时善心若有于前心品更增作成二十三也恶作者谓缘恶作心追悔性何等恶作说名为善谓于善恶不作中心追悔性谓于先时于善不作于恶而作后生追悔名善恶作也与此相违名为不善谓先作善而作恶后生追悔名不善恶作也故此二恶作各依善恶二处而起

大地十

同前

大烦恼地六

放逸懈怠不信

大不善二

身边二见也此二是有覆无记

四烦恼忿等恶作二十一

此三类不同一四烦恼谓贪二忿等者谓等取十小随烦恼也言十小者谓忿三恶作者谓不善心中恶作此类各有二十一心所

有覆有十八

谓大地十大烦地六及寻伺二

无覆许十二

欲无覆心异熟生心等也此十二心所俱生谓大地十与寻伺也言许者依萨婆多宗恶作不通无记故于无记心唯许十有二不同经部恶作通无记心中更加恶作故得有十三也已上并俱舍疏略欲知之

居缚切大猿也

八肘

每一肘尺八寸

下座

若多人坐禅令最下一人

不得拄脇

犯击枥戒也佛在舍卫六群一人击一人几令命终故今云不得

以拄其前

𮌎

三摇不动

若坐禅人困肩下座人以杖就胷前三摇而窹之若摇之不动就左边擉之

音翁

广说法门

野干为天帝释自说因地作国王以兵借于小国鬪战伤害又受诸女躭荒奢侈进犯恶业身死乃生地狱饿鬼今生畜作野干身又说十善十恶四等六度诸法道品乃至野干七日命终之后生兜率天

大论枝觚广大

酒爵也论三七中作柧文云柧枝广大又云其枝及柧柧即柧棱

如点头

以竹篙于船头拄点之船欲东则西拄欲西则东拄

三教菩萨

教应作藏

因果合论

欲界苦麤障色界胜妙出是上下六果更有上下六因具如禅门

高声唱令闻

记脱间字

余八是別

八应作九

能答问者许是五品

论云问观自生心云何四不说离戏论诤讼心净如虗空问观自生心云何知自心起十种境界成一心三智问观自生心云何知十境各成十法乘游四方快乐凡三十六问许是五品者非是口与笔答乃是心答耳

更以权实四章互显

文云对三权说一实四种止观皆实不虗又四种皆权乃至云强说为权强说为实

且以中行破彼同居方便二死

若云被生死过五百须至妙觉名为越野今初住甚以中道行破同居方便二死耳以实报之死未尽故云且

理虽无差

金刚智初地与等觉无差但浅深异耳

文虽各说

金刚名牢强称割三惑越一死名虽不一

牟子

汉灵帝崩后天下扰乱时牟子为苍梧太守

伏枥

音历马舍

髦俊

上毛音尔雅曰土中之俊如毛中之毛谓最长者也

辞不说一夫

多夫

雪山大士被帝释试之

圣行品云昔过去佛日未出我于尔时作婆罗门求索大乘乃至不闻方等名字经无量岁求大乘故修行苦行时帝释自变其身作罗刹像下至雪山而试之宣过去佛所说半偈(云云)我言大士汝何处得是之偈罗刹言我为饥渴苦恼心闷乱语耳大士更求余半偈罗刹言汝若舍身者我当为说大士敷座白言愿和尚说余半偈(云云)

搨其鼻

上都搕切应作搨或作㯓手打也

已第八卷

已应作如

初二对三止三观

初二一对即法修也法修皆次第即前次第止观也但前大意中是修今是所發为异耳然列中云互發有十须谈十境谓次第十不次第十至释次第但三四次第止观者须境境次第三止观也

不名为顿

至法名顿耳

论后發阴入

阴境常现言發者下记中云谓發阴解也阴解者百界五阴咸空假中

调伏

用三教调伏经云文殊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我今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乃至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慰喻

用三观慰喻经云文殊菩萨问居士言菩萨云何慰喻有疾菩萨居士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乃至云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疏云三教被信行三观被法行

三十六问

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等

十功德

具如备捡第二卷末略笺

六师

富兰那等

十仙

一阇提首那二婆咤三先尼四迦叶氏五富那六净梵志七牍子梵志八纳衣梵志九弘广十须跋陀

如药涂屣堪任乘御

大经云如良医人以呪呪药用涂革屣触诸毒虫毒为之消此大涅槃经亦复如是若有众生犯四重禁五无间罪悉能灭令住菩提如药涂屣能消众毒

慢有八种

俱舍惑品但七慢一大慢二过慢三过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下慢七邪慢此记之末亦略释今足憍慢成八

头数不足

如阴境但色不云余四纵列五阴不云十二入十八界乃至二乘不云二教及列菩萨又不云三菩萨

总中欠一

但九境而

灭受想中阙此一故

第八灭受想背舍今阙此一但成七耳

利中禅复

禅应作单

相生相尅

肝生心是木生火则安心尅肝是火然木则病

但有烦恼

使易为妍习略节于此初三十六句者先立四句入涅槃谓不断烦恼不入涅槃凡夫也断烦恼入涅槃无学人也亦断亦不断亦入亦不入三学人也非断非不断非入非不入谓理是也一一句各四同根本四句成二十句又四句出涅槃谓不断出断出亦断不断亦出不出非断不断非出不出一一句各四又成十六共成三十六句

诸法

谓诸法生般若生诸法不生般若不生诸法生亦生不生般若亦生亦不生诸法非生非不生般若亦非生非不生四句各四并根本四亦三十六句

法身

法身应化一一起四身又四身入一身身身亦四共三十六句

修發各四句

各者谓修發四句發修四句两四句中又句句各四成三十二

修發二四各初二句

修發二句者谓修發修而不發發修二句者谓發修不發修

修發既成十六句

谓修發修而不發修亦發亦不發修非發非不發句句各四成十六句

發修又成十六句

谓發修發不修發亦修亦不修發非修非不修句句各四成十六根本四句乃三十六句

见中外外

下外字应作人

互损互益

于十境中有观而无止则散有止而无观则昏此互损也止观相资则互益

俱损俱益

十境止观不明则俱损明则俱明

登地正同

正应作证

小烦恼地十

前文注十小是也俱舍心所法有四十二今记但列三十八更列根本四烦恼则四十二也四谓贪

十四不相应行

谓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名身句身文身

徧行五

谓作意

別境五

谓欲胜解

随烦恼二十

谓忿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不定四

谓睡眠恶作若大乘心所法有五十今记中且列四十四若更列根本六烦恼则五十也六谓贪无明不正见

及念佛

八念中第一念佛

属未到

初禅前未到定魔属欲界未到色界故

根遮四句

根利遮轻根利遮重根钝遮重根钝遮轻

欲六人四

六欲天并四洲人皆善五阴摄也

为顺初禅一劫寿

初禅第三天寿六十四中劫今云一劫者更加二十中劫乃一大劫也更详

八劫方至二禅

初禅初天二大劫二天四大劫三天八大劫

第三天寿

三禅第三天六十四大劫

九念处

三藏三乘三念处三因大异故通教三乘共一念处三因大同故別教方便中三念处三观次第故登地一念处圆教一念处

前七属方便

藏三通一別三

即后二境

二乘菩萨用七方便之法

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第二


校注

三摇等今本云不摇不觉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祲【CB】䘲【卍续】
[A10] 但【CB】伹【卍续】
[A11] 己【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但【CB】伹【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办【CB】辨【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七【CB】十【卍续】
[A30] 姝【CB】妹【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叉【CB】又【卍续】
[A37] 制【CB】倒【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若【CB】右【卍续】
[A40] 日【CB】目【卍续】
[A41] 从【CB】徥【卍续】
[A42] 持【CB】特【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坏【CB】怀【卍续】
[A45] 日【CB】月【卍续】
[A46] 己【CB】巳【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A51] 办【CB】辨【卍续】
[A52] 但【CB】伹【卍续】
[A53] 已【CB】巳【卍续】
[A54] 已【CB】巳【卍续】
[A55] 衣【CB】夜【卍续】
[A56] 已【CB】巳【卍续】
[A57] 已【CB】巳【卍续】
[A58] 已【CB】巳【卍续】
[A59] 已【CB】巳【卍续】
[A60] 已【CB】巳【卍续】
[A61] 床【CB】状【卍续】
[A62] 已【CB】巳【卍续】
[A63] 已【CB】巳【卍续】
[A64] 已【CB】巳【卍续】
[A65] 已【CB】巳【卍续】
[A66] 已【CB】巳【卍续】
[A67] 已【CB】巳【卍续】
[A68] 已【CB】巳【卍续】
[A69] 共【CB】其【卍续】
[A70] 已【CB】巳【卍续】
[A71] 己【CB】巳【卍续】
[A72] 已【CB】巳【卍续】
[A73] 已【CB】巳【卍续】
[A74] 己【CB】巳【卍续】
[A75] 但【CB】伹【卍续】
[A76] 但【CB】伹【卍续】
[A77] 但【CB】伹【卍续】
[A78] 已【CB】巳【卍续】
[A79] 但【CB】伹【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止观辅行助览(卷2)
关闭
止观辅行助览(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