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第三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八

有界内真

或理性二乘真或有真种子

亦通亦別

搜要云阴唯是別将別对通故复名通余九各皆有互通及以相异只是一法得名不同故名二是

不得名阴因別阴等也

今观阴果若阴因者乃烦恼境耳別阴通诸境

论无我界別

搜要云不同阴入况复九耶

烦恼果

阴等

岂同逆病

搜要云业病也今以怖为病不同业境禅定等余境

如不净观治爱魔五处如理

涅槃疏云五尸表五不净观治爱魔五系表五门观伏见魔今云如理恐是五门禅如其理而治见也搜要云五系魔別者首楞严制非阴烦恼等

岂同心数及上定等

搜要云非心所定等上定者观心性等

及別见

地住已上別见非小乘道品所治

因观无常谓为极果

搜要云小乘未极挫为上慢岂同下八

分三科异

初阴入界三初以四念治阴

余九能治准此可知

停心治五障

约诸品进

下品惑进入中品中品进入上品名进分于下品不进名住等

未得记菩萨轻得记者

记引经云我证阿䟦致余人永无若详此文义似得记者轻未得记者也又记引大品观空不证品甞捡经乃是梦中不证品耳经云魔来语无方便菩萨言汝当来世得菩提佛言跋致行类相貌是人永无因以名字轻弄余人(云云)学者详之

从事理说

搜要云从事虽隔理具十

彼彼三千互徧亦尔

搜要云心佛众生三谛理徧一生一切生一生一切佛一佛一切佛一佛一切生理三若互事三亦尔心性寂灭法界无事

含于三世内外

疏云无常已灭名过去若未生名未来已生未谢名现在自身名内他身名外或五根名内五境名外

及以二无作

此是论偈也色摄十一法二无作者论云及以无表色以无表色与无作义同故记主变其言也疏下文云善无表色恶无表色故成二无作也

摄诸心所

善恶通大地各十心所

输门

委输

族持性等三义释界

族者十八界同类因各生等流果生法之本有十八类故名也持者地能成持用水能成摄用火能成熟用风能成长用性者出体也地坚水湿火煖风动(并疏文也)

二十二门

谓三世门内外门麤细门胜劣门远近门等

非三聚摄

无为法非色心等聚摄

无为在下二乘境乃至复在禅境

不相应行有十四种若无为若得非得若灭尽定若无想定在下三境中余者并在今法入中摄故云并在此

一谓毗昙王数同时

毗昙本是异时成论本是同时而一异与上不同者或写误或別有意

华他

上胡骂切下音陀汉时人

一𫄧

音延应作綫

张顾之徒

梁张僧瑶晋顾恺并名画之人

玄文对信

十乘对十信

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经中释云色是佛性者三十二相是如来常色常不可改故说色名佛性如来真实之乐名毕竟受如来真实之想是为常想行者名寿命行因缘故得如来常住寿命识者乃是如来平等之心彼文甚广今略节之令知佛五阴耳

闭手

手应作尸

不与他同

古人前五如是凡权后四如是圣实

董卓

孝献帝相也此时以山东豪杰并起恐惧不宁乃徙天子都长安遂焚洛阳宫室發掘陵墓取宝贷汙妃至等

袁绍

如太袒将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刻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后淳于兵攻之遂發疾死等

罿

音童车上网

涿

音卓

羽葆车盖

葆即盖也周礼孔义云羽葆鸟羽注于柄头如盖谓之羽葆亦谓之羽葆幢

记鸽

大论祇桓寺舍利弗从佛行有鸽为鹰所逐佛令舍利弗言此鸽子几世作鸽舍利弗以宿命智观至前八万大劫未得脱离佛言此鸽于恒河沙大劫中常作鸽身经五百世中得利根是时佛出世度人无数佛涅槃后遗法在世是人作五戒优婆塞从比丘闻赞佛功德于是發心愿欲作佛后三祇劫行六度行十地具足乃得作佛

四时不同

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音昨)(音由)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春搜

音搜索也谓索取物以祭

夏苗

为苗稼除害

秋猕

音尠杀也顺杀气

冬狩

音兽谓得兽取之无所择

因果之意

果应作缘

岂能令于性法门尽

性下脱一善字

纵烧恶谱

纵下略一佛字具足应云纵佛烧恶谱

古师谓无了因性

据善人须有了因性今云无者涅槃疏妙乐记皆云无果果性耳

相为能迁

一者本相二者随相本相者疏云已辩命根诸相者何颂云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疏云有为者所相法也诸有为者五蕴法因缘所造故色心等法从因缘生名为有为也生住异灭性者出体也谓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名异能坏名灭二随相者疏云此生等相既是有为应更別有生等四相若更別有应致无穷彼复有生等相故是则相上有相成无穷失耶

物为所迁

物者论云命根体即寿能持煖及识疏云命者三界寿及蕴等法

颂云此谓生生等

疏云上句开下句难此者前四本相也生生等者四小相也谓前四相有生生等四种随相故成有为也又云诸行有为由四本相本相有为由四随相生生等者等取住住异异灭灭上生字是小生下生字是大生小生生大生故名生生小相中住住本相故名住住小相中异异于本异故名异异小相中灭灭于本相故名灭灭

于八一有能

此通无穷难也岂非本相如所相法一一应有四种随相此复名四展转无穷为通此难故有斯颂谓四种本相于八有能四种随相于一有能功能別故无无穷也且如生相生色法时九法俱起一是本法谓色自体此上必有四本四随故成九法于九法内生不自生能生余八本相中住住余八法异灭亦尔故四本相于八法中有功能故此九法中生不自生是生生生住不自住是住住住异灭亦尔故本相中异不能自异异余八法本相中灭不能自灭灭余八法四本相于八法中有功能故四随相于一法有能谓有功能也由此道理无无穷失也已上并俱舍文今更写才法师注释文于下彼云刹那得得少多义开为三约一念三得者论曰以法生时并其自体三法俱起第一本法第二法得第三得得谓相续中法得起故成就本法及以得得得起故成就法得(法得得本法即是大得得大得时其得即小法之得故得之得故皆依主释大得力强成就二种小得力劣唯成一种故一刹那三法中大得二小得一也)如是若善若染汙法一一自体三法俱起第二刹那六法俱起谓三法得及三得得第三刹那十八俱起谓于第一第二刹那所生诸法有法得(初念三种望第二念中起三大得得前三法起三小得得三大得故成六法第三念中通望前二谓初念三法第二六法总成九法今第三念起九大得得前法起九小得得九大得故成十八也)二念九得者准此所论(然初念善心三法俱起者唯说善心不说相应第二六法者唯说第二念起得得初不说第二自所起者善心亦有三法谓善心及大得小得并此第二念六法便成九法第三念等准此说)若约所相能以论即第一念有二十七具起(谓本法为一此上有四大小相并前成九同一大得得之此大得上复有九谓大得及四大小相此九即以得得之其小得上又九谓小得及大小相此用大得得之)故论又云一切过去未来烦恼及随烦恼并生得善刹那刹那相应俱有无始无终生死轮转有无边得也(上注大小四相者大则四本小则四随详解如论)

谨示刹那一念三得二念九得图子

前之三教或推远理

藏通真理自天而然惑不能染如灵外月別但中理在九界外地前仰信真中二理皆本有之故云远也

或约事行

如离婆多见二鬼争尸自推我今为有身耶为无身耶又槃特扫之类皆自行也

或约俗谛

出假之人如歌利王彼割截身体无我人等相又如菩萨施手时愿得信手施目时愿得智眼等

不同俱生及现行

第六识与色俱生现行非同种子

眠人亦有不睡时

睡应作梦

观于一句生三十六法

前略引论中二法

第三第四准此可解

亦灭亦不灭自生亦灭亦不灭他生共及无因例作又非灭非不灭自生非灭非不灭他生共及无因亦例作之

结成不思议乃至结成修德境

近人云性德境不观况当文自云若不推捡何殊鸟空请读若不二字又云如前理性本无性过约修门说须明离计约修推性文自分明何须固惑又有人或将三境对于三即或对三根非矣今谓只是修观一人以智照境境發于智若破执以为人演说名化他境义虽有三旨归是一又有人云性德不观谓本自二空也修德须观谓推捡入空也若尔乃是修德自推修德耳又有人云性德但闻即悟引除病品云直闻是言病即除愈若观性德悟乃是服药除病耳且除病品文乃是大纲分利钝二根及信法两行何甞分对修性二境纵将性德以对信行不须修观者且法华文句辩三周根性不同喻云如三刀斫本利一中二钝三记释云此中闻悟似是信行非不兼法值佛闻悟信尚兼法岂有末劫根钝障重闻而悟耶此大不可又有人云性德不观何以知之荆溪云理则直达法性今问直达之言是修观否若不修者能达之心又是何法请熟思之今试陈之夫性德者众生之性常诸佛之果理三世菩萨之妙依止地或析骨书经或剜灯乞偈药王烧手普明刎头只为求此也十方如来千万亿劫说不可尽者盖是此也众生久劫以昏散故迷于性德今大师令以止观观于昏散昏散之性执若去明静之性德自彰况复昏散本无今有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于无生中(性德)妄见生灭(性执)如来因地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推捡入空)本性无故(本自二空)况又修性之言散在广文今且引一十五文以证性德须观先引佛言首楞严经云譬如琴瑟箜篌琵琶(五阴)虽有妙音(性德)若无妙指必不能發(修德)若更开喻合法使三境具足者琴声不从弦生不从指生不从弦指共生不从无因生有因缘故亦可云从弦生从指生等(化他)又大经云有国王爱箜篌声遂断弦求声声不可得有大臣云取声之法须有方便声乃出耳众生佛性亦复如是无有住处(性德)以方便故(推捡)乃可得见成菩提道(即發初住)华严经云应观(修德)法界性(性德也一句之中文略义广下去准之)观经云正念思惟一实境界大经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大师云本性寂灭(性德)若不修道(修德)无由契会又云境虽无相常为智缘又初缘实相造境即中又云正法者即观法性之慧也又云初心研理稍入相似荆溪云由修照性又云智能显理智生则理生又云智能照境又云一心三智照中道理又云一念心具十法界还观此心具足三谛上所引文意须观性读者思之

为徧责故

论中三十六问一一问中但以自生一句而责耳如云问观自生心云何四不说又云问观自生心云何是魔行等今言徧约四性者是举一自以例他及无因也故次云直举自等责推也于三十六境以四性推捡令空所推之境论云云何是魔行云何是外道云何是三乘云何巧度云何是別教是圆教云何是四三昧云何是二十五方便云何起十境成一心三智云何十境成十乘法乃至坐道场降魔转法等以自生一句责于魔外三界六道三乘四教十境十乘从因至果若四土等故云徧也是三十六境从自生耶他生耶无因生耶

徧生法故

徧责为破徧生为立是知四性破若魔若外若教若观若正若依若因若果一皆是法界大都

冥初

外道计八万劫初始能生觉八万劫外冥然不知

许缘切

梦非梦短

多一短字

齐物

庄子有齐物论谓以性均故齐

若均山毫

齐物云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注云夫以形相对则太山大于秋毫也若各据其性分物冥其极则形大未为有余形小不为不足苟各足其性则秋毫不独小而太山不独大矣毫者兔毫在秋而成故王逸注楚辞云锐毛也兔毛至秋而细故以喻之为小也

等凫

外篇骈拇云凫胫虽短续之则忧胫虽长断之则悲注云各自有正不可以此正彼而损益之又云故性长非所短性断非所续无所去忧注云知其性分非所断续而任之则无所去忧而忧自去也野鸭也胫形定功释名云茎也直而长如物茎庄子喻意谓凫胫本短或截鹤胫以续凫胫则有乖性分也丁管切

福有五种

尚书鸿范亦尔

字从于月反

只合云字从月今似多于反两字

如此昙

此应作比

有因缘不可见

经中八种皆是因缘如云远不可见者如空中鸟迹乱想故不可见如心不专一障故不见如云表星多故不可见如稻中麻相似不不可见如豆在豆聚今记中文与经五文少异故捡经以示之

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

损谓销损皆道德经语耳

恣之使天下自得

注云夫至仁者百节皆适则终日不自识也圣人在上非有为也恣之使各自得而已耳自得其为则众务自适群生自足天下安得不自忘我哉各自忘矣主其安在乎斯所以兼忘也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九

见品见品

次见应作思字

多入空少入假

下文胜別观又云多入假少入空中等

不合不散

前文已注今云合谓一念真空也散谓三千俗假也法性清净中理也

若未破故

故应作者

若十六行为三三昧门

苦谛下空无我是空门灭谛下四行是无相门集道下八行并苦下两行是无作门具如下释

以智慧为门

云云者一权智为实智门二实智为门通至实相事通于理也

以理为门

云云者文在法华疏彼云实相为门有二义一当体虗通为门如净名不二门华严法界门二能通方便作门引刘虬云通物之功乃由乎一故一为方便作门如三乘皆从实相流出

如星之月

之应作中

吹唾

大品经云三千大千世界中诸火一时皆然譬如劫尽烧时菩萨摩诃萨欲一吹令灭当学般若论三十二释云火多无量口风甚少何能灭之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因得神通能变身令大口风亦大故能灭之又以神力小风能灭如小金刚能灭大山菩萨以火为害处广怜愍众生故以神力灭之此是事释也若就理解三千即空一唾也三千即假一吹也即唾即吹同时者即中也

名一众生

或多一字或一字应作为

不出自他智断等

四句中前三句是能是自后生生一句是他是所所破惑是事能破空是理于六句中判前三教解惑是思议圆教解惑是不思议智断可见

不至至

经云不至者是大涅槃凡夫造罪故未至不至也不至至者名大涅槃不造诸恶名不至至至不至者至者名二十二五有菩萨永离故名不至为度众生故亦名至也至至者至名二十五十有凡夫初二三果烦恼因缘故名至至

如来证涅槃等四句

疏释云不闻不闻是涅槃无始无终不生生是涅槃无始而始生不生是涅槃无终而终生死亦然生生是生死无始无终不生生是无始而始生不生是无始无终

界性

恶五阴是也

例此以释不生生亦应可见

不生生是了因性生不生是缘因性不生不生是正因性生生是境界性

依章安解复是一涂

章安云初句证智次句明证理第三句明证断第四句明证应复次不闻闻是证圣行闻不闻是证梵行不闻不闻是证天行闻闻是证婴儿行又云不闻闻是圆净记主一涂之说意云并不似智断因果释也

別作一途

大都四句摄诸法尽今且以四句说无生破徧之一途耳

地持六住

论中本有十二住今且引六耳十二住如备捡第四卷末

即吹而唾

诸法不生

即唾而吹

果由因克

吹唾成就

智断圆

前释生生指有漏法

前云生生者一切有漏念念生故明化用之所耳

五行竟次明十功德云十事功德等

十事功德在高贵德王菩萨品中经中涉五卷解释一者不闻者闻已能为利益等二者修大涅槃昔不得而今得之三者得无缘慈四者唯修九事不修净土五者诸根完具乃至十者入大涅槃等具如备捡录出也

始从初心终至地前

涅槃疏云五行者始于初心终于初地证天行故也今云地前恐写误

若作別义开善最亲

记主一往许之以其有从浅至深之义故也若据章安所斥未全为当疏文云第九功德初發五事悉得成就此不应深圣行以大涅槃心修婴儿行云得涅槃此那忽浅

若作圆义光宅似当

光宅云五行十德体一义异同是因善起自外凡终于穷学感于习果谓之为行酬前习因谓之功德乃是行因德果也记主以其于外凡闻涅槃理亦一往判为圆章安引光宅云习因习果乃菩萨之位不开佛乘故记云似当耳岂比法华五乘七善一例佛乘耶然涅槃自有次第五行故今少分许之为圆若据经中先明五行次说十德则五行多分在因十德至地下记中自释云约次第边由五行满得入初地初地是第一功德乃至以十德对十地若作总別解者始从初地至第十地恒具五行及十功德十德对地又复宛然

非分別智能知

疏中无非字

泥洹智不洎

洎应作测

非有故非邪

邪应作斜

白银琉璃渐渐互现

长阿含云从月初一白银面现至十五日银面全现琉璃全隐从十六日去琉璃面现至三十日琉璃全现白银全隐经中又云十六日去黑衣侍臣一两上侍至三十日诸臣并上故稍稍亏从月初一日诸臣渐下至十五日诸臣都下故稍稍满又云日天子放六十种光夺月故亏若月天子处正殿后光对日天子是故盛满耳

六处结撮

以破见等文相周备似次第意故六处示妙使知文旨

冥初世性二十五谛六谛

并在诸见境列释大论总以十四难而摄六十二见谓三世各四句并

根本二有此难者不应为答

十四难者谓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无常世界及我亦常亦无常世界及我非有常非无常又世界及我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又死后有神去后世无神去后世亦有神亦无神去后世非有神非无神去后世是身是神身异神异外人曰若佛是一切智人此十四难何以不答答曰此事无实故不答诸法有常诸法有断都无此理是故不答譬如人问𤚲牛角得几斗乳是为非问故不应答

以有边无边对无想为四句

谓有边无想无边无想双亦无想双非无想

但改无想以替有想

谓有色无想无色无想等

一切论可破等

等者又云一切法不忍今文若加此一句方可见责云汝见是忍不

三四中单复具异

单中双亦双非各一人复中双亦双非各两人具中双亦双非各四人

应云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

论中却云亦有亦无亦有亦无双非尔

假立于

若云假立己称则易解

若竖待者

己他相待是横若竖待者以身待不身不身待身亦名己他又以灭待不灭论己他

三无为

俱舍颂云无漏谓道谛及三种无为谓虗空二灭此中空无碍择灭谓离系随事系各別毕竟碍当生

此中空无碍谓太虗空乃至穷隙等

疏释云此中者于略所说三无为中虗空但以无碍为性由无碍故色于中行又云道谛是有为无漏三无者是无为无漏今记云谓太虗空为性等者乃是记主释耳非彼疏也意谓无漏之法是无碍性非是顽空乃穷隙等之无碍也

择灭谓离系

出择灭体也择灭以离系

随事系各別

三界九地各有九品烦恼九九八十一品断一品惑证一择灭是则八十一品择灭故体各別

毕竟碍当生

释择灭也言碍当生者此当生法缘会即生缘阙不生于不生时得非择灭此非择灭碍当生法令永不起名毕竟碍

別得非择灭者

谓非择灭有实体性缘阙位中起別得得故非择灭得不由择但由阙缘名非择灭

如缘一色时乃至碍余色等

如眼与意识专一色时所余不见闻等色声香味触落谢过去也于专一色时合有一类五识缘彼已谢五境由正专一色余五识不得起此未起五识毕竟不生谓五境已谢故五识唯现在不合缘过去境故未来五识得非择灭言触等者等取法界中有与能缘同时为所缘境谓他心智所缘心所也五识等等取意识中亦有能缘同时所缘境也谓他心智唯缘现在缘心不缘所缘所不缘心正缘心时缘所他心智得非择灭正缘所时缘心他心智得非择灭此约同时合缘者说也已上皆疏中释

优陀那风触七处

如笺难引

相续名住

住应作假

以此为彼

若类上文应云在彼则以此为彼耳

故灭得生

灭恐应作识

生思

上文云无缘思不生

言集散者散所集故

大论云生时无所从来散时无所去处是诸法皆如幻化无来处故集不可得无去处故散不可得又生无故集不可得灭无故散不可得毕空故集不可得业因缘不失故散不可得

七者彼彼空空中中最下无复彼此

楞伽第二云第一相空谓一切法自相共相空分析推求自他及共皆不生故第二名自性空谓一切法自性不生第三名无行空所谓诸蕴本来涅槃无有诸行第四名行空诸蕴由业及因和合而起离我我所第五名一切法不可说空谓一切法妄计自性无可言说第六名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证圣智时一切诸见过习悉离第七彼彼空谓于此无彼譬如鹿子母堂无象马牛羊我说彼堂空非无比丘众非堂无堂自性非谓比丘无比丘自性一切诸法自相共相彼彼求不可得名彼彼空此彼彼空空中最麤汝应远离

別在有情心所灭故

受想等灭是有情异无为之非情

又不与彼阙缘义同

如缘色时余尘已谢谢名阙缘则余声耳识等不生名阙

故但与彼生灭义同

今相待假于所缘处心有生灭若非择灭中眼识对色者则生余声香识则灭此之生灭与相待中生灭义同

三无为法通是无生

无生之义虽同而异若择力所得灭此是真谛理之无生也若阙缘等有碍而不得生者虽名无生此非真谛故曰通

如前总后亦判利钝

破有见前总论止观若历三假得入名利若不入者应回转六十四番名钝

故此等总

引大品楞伽等三总文

即同初文前于单见名之为总

于单四见前用止观二法彼假入空彼双寂毕竟清净之止能观所观犹如虗空之观文在四见之前故云总对四见名之为总

今于一见对別名总

前单四见之初总对四见名总亦可名为总中总別今无见中又论总別亦可名为別中总別

不同有见因成末文总別

彼文云性相俱空者是为总相从假入空观

粗免夷愆

若云我知是我见是是大妄语犯波罗夷

从有人下难中论师寄非辩异

此中分科或恐误合在下文也若此中分科应云破无生为二初正破次有人下难中论师初文二初征起

三结

一我见二非因计因三疑我即身见非因计因即戒取下第十记初释

卫元嵩破坏佛法

上表灭佛法有文在下

押应作压

之与华恒

恒应作垣垣墻也

无为无欲之语

老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又云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名常道之说

老云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

守雌

老曰知雄守雌

守弱

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患智

智慧出于大偽又云绝圣弃智

患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吾所以有身

身毒

音笃

苦县

音户

谥老聃

聃字是老非

柱史

在帝王柱之傍为史官

庄任漆园

史记云庄子蒙人乃梁国蒙县人也为蒙之漆吏终身不仕以快其志

著述改足

即喻反

轧轧若抽

思轧轧若其抽如抽丝也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十

于大助中

助应作即

音标

又音含

五部

部类也四谛下惑为四九地思合为一共是五部也

一月二时

一月两次行欲可以养生

三种色

记引大论次引大品文意是同搜要云大品过一切色是灭可见有对色也灭有对色是灭不可见有对色也不念种种色是灭不可见无对色也初色是色次色是五根四尘第三色即法入少分无表色也空观成时无表亦破

五根四尘

五根有对声香味三不可见

无教

无表之名

故后两番

如论借別名通菩萨位中一番约三地不出观断见又一番约忍智四地不出观断见

初十二有八

谓初地有十功德二地有八功德三地有五功德等

三五四有十

三地行五法四地不舍十法

五十二六六

五地远离十二法六地具足六法

七二十八五

七地不著二十法八地具足五法

九十二十佛

九地具足十二法十地当知如佛十五心虽已有七智八忍未入果位故道比忍犹名

为因

世第一后无漏因缘引苦法忍初心入见道有无漏法生名苦法智忍此刹那心断苦下十惑(一心)次起一刹那心名苦法智择灭无为(二心)次观上界苦名苦类智忍(三心)断上界苦谛下烦恼法后得苦类智(四心)次观欲界集集法智忍(五心)集法智(六心)次观上界集集类智忍(七心)集类智(八心)次观欲界灭灭法忍智(九心)灭法智(十心)次观上界灭灭类智忍(十一心)灭类智(十二心)次观欲界道道法智忍(十三心)道法智(十四心)次观上界道类智忍(十五心)已上名未入初果已前七智八忍此十五心后无间道断谛下见惑名初果向次起一刹那道类智是第十六心

大论五十三云尔时须菩提作是念

论云尔时众中天人菩萨作是念般若波罗蜜三世诸佛皆从此中生须菩提小人云何佛赞欲说般若波罗蜜当如所说是故言须菩提所说皆承佛力(云云)今记中文略云须菩提作是念者本是人天菩萨念耳

依梵法治

众僧默摈

隈水曰港

派水曰港隈字恐误

不知三空

所施物空能施人空受施者亦空

乃至般若亦须知三事皆空

所观之境空能观之智空及能观之识空中间尸皆须一一三空故云乃至

俱舍颂曰但由悲普施被析身无忿赞叹底迦佛次无上菩提于如是四位一二又一二如次修圆满初一谓布施次二谓戒忍次一谓精进次二谓禅智如次对四句

捡疏略消但由悲普施者明施也若施时乃至眼髓而无悋惜但由悲心非求人天生也此明布施满也被析身无忿者明戒忍二也若时菩萨被析身支心无少忿析身不报戒满心无忿忍满也赞叹底沙佛者此身明精进若时菩萨勇猛精进见底沙佛忘下一足经七日无怠净心赞佛(云云)此精进满也次无上菩提者明定慧也金刚喻定隣次成佛名无上也此定慧波罗蜜多满也如是四位者初是施位第二无忿位也第三精进位第四次无上位一二又一二者一者初施位一波罗蜜多也二者无忿位二波罗蜜多也又一者精进位波罗蜜多也又二者无上位二波罗蜜多也如次对四句是记主言非俱舍语

且寄一法

破假一法开十六门

离邪曲误

内正直是外邪曲非

孟浪行说

孟浪庄子释云率略也文选注云鄙野也南山云高谈虗论世表有余摄心顺教一事不彻今以行不符其说非孟浪是何

并如初释

说身无常是经不同凡夫等计以为常净名疏语不说厌离是经不同二乘是疏并如初释者亦应例云说身有苦不同凡夫计之为乐说身无我不同凡夫计之为我说身空寂不同二乘一向入空

从现入过

净名疏云若毗昙明三世有罪从未至现世入过去得绳系属行人若成论明三世无罪但随心现又正理论云诸有为法差別作用已生名未来此才生名现在已息名过去

入假四法

入假意有入假因缘油法

释第二句

谓身力雄庄乃至无能当者

善八种术

谓吐涂身灌鼻又有八谓治身治眼治胎治小儿乃至知星辰

故在七地

十功德对十地今七功德知是第七地

饭牛

上声书注云以杂草饲牛

舜膳

膳应作禅谓舜禅位与大禹

或应作单音丹

伊尹邀相

好大言之语记主引之耳文在史记殷纪中孟子不取孟子曰伊尹耕之于有莘之野禄之以天下弗顾

妄语亦尔徧于诸根

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乃至触言不触

郑卫

二国名以二主婬乱乃变雅乐为婬乐今之俗乐是也诗序云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击缶

亦非古乐今之打水瓯者是也烧土为之八音中谓上恐是吹埙耳

有信解见得

前破见假有信法二行在初果前若入初果转二行为信解见得文中并皆云四悉是惑者以菩萨出假二乘之空是所破故尔

奴巧反

墨劓剕宫大辟

墨则黥额劓则削鼻剕则刖足宫则男子去其势女则幽闲之大辟

句芒等

春神句芒夏神祝融又后土秋神蓐収冬玄冥

句陈

星名也其星有六在北极紫微宫中

不可违尔

搜要云不可率尔

中问比说

如汙秽阴凡夫计坚得观名澜如汙秽骨得观名散不可违深致者九想是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九名法界摄一切法

以教意释出

汤有半热半冷可別能蠲渴消烦如空慧破见思此生灭也吐物可出药力所致令腹中净如无生也灸则一穴针则多处治徧四肢如无量也丸散今无众药合就因缘生法即假中无作也

苦集不同集

作记时论中集上有苦字今论中削去也

扁鹊

婢典切后语即春秋后语史记云勃海郡郑人也姓秦名越人

腠理

脊骨边

司命所及

扁鹊传云虽司命无可奈何司命者主寿命之神也

女庚反

佛教明劫

佛经名混沌之名今借混沌名耳

失译

失译人名也此经又名优婆塞行经然亦独此经有孔子名也至若须弥四域经并灌顶部经皆有名验大师所指不缪

唯识所计

识论师计三无二有

须弥山者三界也

从一须弥至一须弥喻从空门至无相门从无相门至无愿门以次文云欲从菩萨三解脱门游于无量佛法

楞伽授声闻记

经有问答无授记语

三变化佛授声闻记非法性佛

变化佛者应佛也法性佛者法身也法身无授记事故次云法性之身尚不记菩萨楞伽云法佛说法者离心相应体故内证圣行境界故是名法佛说法之相等以说法例无授记可知

净名大品皆应有之

净名众中小贤圣皆如亦应得受记大品记三百比丘从是已后六十一劫当得作佛皆号大相等此是记未入余界者也

方等云第二第三授我等记

经云昔于王舍城授声闻记今复于舍卫国复授声闻记昔于波罗奈授声闻记乃至云第二第三授我等声闻记文殊语舍利弗言枯树生枝不焦糓更牙不夫授记法如虗空无色无形如来以如如性授汝等记不即如不离等今详是授声闻应佛记非法性记况又是斥夺之意耳

初意自为已入灭者

入无余界入方便土人也

斥钝根菩萨

求声闻涅槃者

除初同句

论除了

更加假中

加了

老子化作佛

老子谬说化胡王成佛已自非矣今云自化佛更非也又是一讹说耳释迦本出周昭王时老子出周定王时相去三百四十五年又何甞化胡耶释迦既非胡人又不曾为王有云老子死葬在扶风扶风秦地也庄子云老子死秦佚入吊三号而出史记云[〦/糸]而行不知所终验非化胡明矣

道士王浮偽造

甄正论又云宋文明造今详造化胡经时非一人也王宋二人若知老子有西升经云吾闻竺乾有古皇先生不生不灭善入无为吾之师也吾今将升就焉则不敢偽造化胡经也

莱茯根

章安云尔雅作芦菔郭璞萝茯芦音卢菔音扶福切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十一

佛果不出二谛外

前二论之未释

应作谓

弓刀槊

音朔

文意大同须释出之

经论生缘同亦可见法缘者经云一切法论四缘空谓罗汉支佛诸佛及菩萨圣人皆从空性中生破我五阴法一切法即四缘等也经云不住法相即论中不住有无法同

乃至十二因缘七觉八正皆以慈为本

经云修习慈心能生无量善根谓无常生灭生灭四念处七方便十二因缘煖顶忍世第一见道修道正勤如意七菩提分八道四禅四无量心乃至三昧智他心智神通智本际智声闻智缘觉智菩萨智佛智如是等法慈为根本耶(云云)

翼从

从去声辅翼侍从者

谓呼是血

呼谓是血写倒

举石空中力士惊怖

佛欲入涅槃始入拘尸那城五百力士平治道路有一大石众不能举佛以足指举此大石掷置虗空令诸力士贡高心息

现作庄严降诸外道

佛一日至首波罗城彼城人民信于邪道见佛欲至出城斩伐林木所有流泉填以臭秽各严器仗莫令得前佛生慈心林木还生河池清净变其城壁为瑠璃城

令狂女人见如己子

舍卫城有婆罗门女唯有一子遇病命终女人愁毒入心狂乱失性裸形无耻啼哭失声子何处去我于尔时起慈悲心是时女人见我便生子想还得本心矣

患疮女人得药平复

波罗奈城有优婆夷见一比丘有病毉须肉药时女人割其股肉因是患疮佛起慈悲是女寻见我持良药涂其疮上还复如本

犹如猛火不能烧薪薪火然薪坏故名为烧

疏中不解今详不烧薪者恐是木中具猛火性耳何以知之次句云火出薪坏知不能烧者是火性也记云火然薪坏语异意同

异法出生

经云异法出生异法无故异法灭坏疏云异法有故异法出生诸法皆为因缘所起因缘于诸法名之为异有异因缘便有诸法故云异法有故异法出生如葵藿以日为异缘芭蕉以雷为异缘众生以法身慈誓为异缘亦尔若无佛慈众生终不自能觉悟如磁石吸铁

论泉池

万派所聚也故海名朝夕池又名醎池

如不应同

同应作异疏云若众生如不生不灭不得受记弥勒如亦然若弥勒如不生不灭得受记者则二如为异异则非如若如无异记则应同

我等所行呪术经书若赞颂时瞿昙所有功德入我经中来者是瞿昙实功德何以故瞿昙父母真正法轮

文殊欲引尼乾子亦先学彼法后导归佛道今记文少误经云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及五百化弟子听次第坐受用尼乾戒法威仪殊胜于彼时时赞说三宝功德亦复赞叹萨遮功德令彼诸人心相亲附复于异时知众已集文殊师利便作是言我等所行呪术经书毗提遮经若读诵时沙门瞿昙所有功德有入我等经中来者是沙门瞿昙有实法功德何以故是沙门瞿昙所生成就父母清净转轮王种以百福相庄严其身(云云)转正法轮经作转轮王种耳

引难况易

明中道之难引空假之易

旃檀如法性故

似多故字

足故大经

足应作是

旁牌

周礼司兵掌五盾盾者于橹之属所以扜身蔽目也

见鹤

经只作

余之六句准此说之

言不常者一切邪见及四性等常与无常皆不可得不生无常何得有断断无常故故常本无余例耳

从始至终并有横故

始从破假入空终至破边入中此之竖门并横者如一无生门则三谛皆无生乃至三谛皆不出

无明灭生

还以无明法性相对论灭若无明灭而生法性者则无明是自灭而法性名他也若无明不灭而生法性名他灭者以法性生时而无明即灭名为他灭

通举始终行位

生死始涅槃终行则观成破惑位则三根出假等

论不住色布施

金刚偈云远离取想论云不见施物受者施者无著云不住相想以心境俱空则微细相尽袪

更说不垢不净

经云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亦名却入未前进故

搜要云行计未穷故名却入自未极故

不同小乘隔世报故

小乘但有习果而无报果今云隔世报者以大则之生变易报

但观欲等心王

搜要云前云识者是诸心家之识今云欲等是识家之诸心

具如向简

虽即属阴摄阴不尽

而论总別

识心是总欲嗔慢是別

而论麤细

五阴但一色是麤入中开色为十入半则细阴中四心则麤界中开四为六识等则细

报非报別

三科皆报所發者非报

论云若舍分別即知障清净

记云故知分別实不可舍者以小乘人灭相灭心而舍分別既无分別不能悟大今指分別即是法性故知分別是悟入门悟入之时是舍分別舍名虽同大小永异

初观始于凡地无位可论

如三藏内外凡未证空时何所论位

四地名须陀洹等

此通人也四见地三八人初应是慧性二地上上根也此三根人证空位

九夷等四

四者谓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注云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夷字从人执弓狄是犬种戎人荷戈蛮亦虫种皆无礼教故以夷狄之字贱之夷有九者一玄菟二乐浪三高丽四满饰五凫㬰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余狄戎各有名

觚竹等四

四者谓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注云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昏荒之国次于四极

论径𠈰

语出庄子彼云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与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注云上古定切下透定切迳庭激过也谓言语宏大不近人情彼云激过今云越次义亦同

一切种智故云空观

空本一切智耳搜要记中无种字

五下分有身见戒取疑

妙乐记云此三徧摄一切见惑下分有五本是思惑何故三分属见此惿舍中明随眠烦恼乃于辨九结中云见结者谓三见二取三见有十八物二取亦十八物见十八者苦下有身见边见四谛下各有邪见合成六见三界各六故成十八也取十八者苦下二取集灭各谓见取道下亦二取故成六取三界各六名十八取三见是所取见取戒取是能取预流断三结者颂云摄门根故三言摄门者谓身见在苦门戒禁取在苦道门疑通四门断三结者摄彼三门言摄根者谓边见依身见取依戒邪见依疑故断三结摄彼三根若据此文释五下分酌然三结属见明矣若大师判为思惑者通总而举之耳而別取贪嗔二分摄欲界思也

五上分

文但列四须加无色染也俱舍颂云色无色二贪掉举慢无明疏云一色贪二无色贪三二界掉举四二界慢五二界无明由此五种能令有情不超上界名为上分以贪过重两界別论

皆有能所

缘无明缘法性真缘为所以所显能

若境若观俱有心法咸须捡梭

此是通结也若观则能观谛缘度之心若境则所观谛缘度之法恐行人于通起塞故须捡校体法观亦尔故云下去若例上三谛之言观则三谛之心境则三谛之法亦尔

百千万亿

万亿下必阙众生字

从根利钝故使出界经劫长短

须陀洹历后位入般则钝斯陀含人其根少利一呼善来便证二果阿那含人其根有利不历前二阿罗汉人其根大利不历前三故使从本为名经劫长短

不与唯识义同

唯识云三人永不發心

上菩萨位

上应作至

与无量一人避走

寄犯国法者喻之

前破徧中既已结成出其元意等

搜要云前破遍文已成一心此中亦应只存一心亦以次第成前次第自以一心成前一心(云云)意云前破徧义便是一心此中只应存于一心不须云破徧也以文次第故节节如是耳

举破徧等例之可见

前三破徧为成一心破徧

至下度入方始以竖而入于横

却指前文以谛缘度横入空假中故使三横织竖成竖

三俱初發

前大品三人初發心者

破神通者

有师谓止观大意一章并章安释十二部经观心一句是顿顿其论十乘渐顿故义例叙他问云圆顿止观是何顿是渐顿何以得知如第一卷以三喻喻止观以通者腾空喻于圆顿至识通塞中破于神通神通被破故非圆顿

师资不成

三种止观本传之南岳

今借此文

经中本喻人身难得如瓜上土耳

几法现前

现前是三昧成就

初义证成

如大论云修八正道得善有漏五阴等论中但引一文

释于念处使成三谛

准余处释趣义此中文略应云一切法趣念处是趣不过念处尚不可得何况有趣非趣释成三谛者一切法是能趣念处是所趣有能所是俗念处不可得是真非趣非不趣是中

一种即佛种性相体

文句释种三道是三德种此性种也低头举手等是类种相体性即十如中前之三如是是三德之异名

安我头南首面向北

甞捡经非误

二住已去乃至明別

初住是圆二住已后复存隔历者释签谓是圆接別

性无住住

经中佛言凡言住者名为色法从因缘生故名为住因缘无处名无住住如来已断一切色缚云何当言愿如来住

以五阴四念三德四德

前论云转色成法身法身常乐转想行成般若般若即净转受识成解脱解脱则我○又依念处转识成常转受成乐转想行成我转色成净也

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第三


校注

乘疑界 獶本作扰 句芒本作苟萌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汙【CB】汗【卍续】
[A7] 但【CB】伹【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并【CB】井【卍续】
[A12] 若【CB】苦【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亦【CB】非【卍续】
[A15] 己【CB】巳【卍续】
[A16] 己【CB】巳【卍续】
[A17] 己【CB】巳【卍续】
[A18] 己【CB】巳【卍续】
[A19] 己【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谥【CB】谥【卍续】
[A25] 谥【CB】谥【卍续】
[A26] 谥【CB】谥【卍续】
[A27] 亦【CB】赤【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但【CB】伹【卍续】
[A32] 但【CB】伹【卍续】
[A33] 但【CB】伹【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劓【CB】[-]【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己【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依【CB】伊【卍续】
[A43] 依【CB】伊【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止观辅行助览(卷3)
关闭
止观辅行助览(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