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第四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十二

论矝持

矝应作兢诗曰战战兢兢

事理俱障

苦集障道灭道是事灭属理余二准知

论事之人

侧吏切置也或作剚所以从刀者以刃置肉中也或作事者非字正体故云托䟦乃会意之字耳力莒切心不欲为善之义

面墙

尚书云譬犹正面墙而立

药病俱转

如悭用尸忍等五名药转若悭因尸忍等五而转者名病转又尸用檀忍等药病转准说之

是转非对

悭不转而续起破戒等五蔽破戒不转而续起悭等名是转非对

若超杂等

如悭起复起愚痴名超或起二三前后不定名杂

若至五度名转名具不得具名者乃至具则兼俱

搜要云若转至四名转名兼若转至五名转名具不得具名者由法转故若具六方乃名具若转至五不名具者转则单转具则同时

度別四句

六度各四谓对第一义

一病中转用藏教五

如治悭用尸等五并通圆各六成二十三

俱转名对

药病俱转名对治四教合论有一百三十八

及亦名转

但药转亦一百三十八

或七或八

通人从空出假或七有愿智则或八也藏人以祇为道种智或七能起神通愿用或八也更详

语业命三实体但二

此三为二者正语属口正业属身正命离五邪通属身口故但二耳未暇捡文且作此注

及正方便

已生恶方便断除未生恶方便遮止未生善方便修习已生善方便增长

度品六句料简

六度道品有事理相破相修相即

杀身成人

人应作仁论语云君子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徒果切

通体別体

檀等五度非精进不满此通也若別者则以诵经为体前文云且寄诵经䇿勤其心昼夜不亏乃得滑利

乍悬至或冷

母饥则子在倒悬母饱则子在石压母饮汤则子热镬母啜水则子在寒水

一一句下皆云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由此八故皆不成就故名懈怠

经云何谓懈怠比丘乞食不得便作是念我今日乞食不得身体疲极不能坐禅经行不肯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是为懈怠意若精勤欲得等是精进也

黮瘀

徒感切黑貌

华首选择长者

华首经中长者有妻名曰妙色面貌端严居士爱著烦恼炽盛佛知居士贪垢情深即化作一妇人端正净洁居士见之我妻何缘来入此会佛以神力令此妇人粪汗其衣使此居士不堪臭处以手掩鼻难陀问曰何故掩鼻答曰是处臭秽难陀云汝贪其妻如坐粪秽居士即生厌心后得法眼净

于下生苦乃至于下五盛苦

下生下老下病下死下爱別离下求不得下怨憎会下五盛阴如是等苦亦应有乐世尊下生者所谓三恶趣中生者所谓人中上生者所谓天上若复有人作如是问若于下乐生于苦根于中乐生无苦乐想于上乐生于乐想当云何答世尊若下苦中生乐想者夫见有人当受千罚初一下时已生乐想若不生者云何说言于下苦中而生乐想乃至三受三苦

以缾喻同

同应作因

若下劣心唯有于作则无无作

论云受戒时若轻浮心体是无记不發无作

不相行有十四种

前文已笺今文无想者谓无想果二定者无想定灭尽定

命相

相应作根

择灭非得

非得者非择灭也

谚颜氏家训往往引之

颜氏即梁黄门侍郎之推也彼家训云陈梁之时读书为官者少谚云上车不落即著作体中何如即秘书也

若披在地

披恐是死字耳

二缚

子果

音幽鹿鸣诗云呦呦鹿鸣食我㵎萃

六百劫以小起之

法华论中无文不知大师所引

论黄龙汤

屎汁

四谛因缘有无等

相破者无作因缘破生灭四谛无作四谛破生灭因缘相修可解相即者取开权之义体同故即

广历一切法

如妙玄大与妙文句中方便与善权光明空品中空与非有非无之类

是故当教亦有相修相即

常途六是偏圆对辨今云当教者如藏人修道品有益是道品破六度修六度有益是六度破道品相破句也若先修道品不入次修六度即便破蔽或修度不入因蔽渐伏而修道品即便有益相修句也度品一法体本相摄相即句也例记说

更对六作

行中六度四教合论二十四行中道品合论亦二十四

乃成度品各四十八

行住坐卧语默等一一皆尔故各四十八

其杀千人

其应作期

土作四释

土应作上

乃至无著亦须料简

三教无著异

名迦旃延子所说

前记引大论斥其所说处处失

但阙十一

既云此六已列在文则但阙五耳今画为图使读文易晓

随何等通指入何教

通名慧性若生灭慧指入藏教乃至无作之慧指入圆教

大论十三初以一施生三十七品次以一施而为相因

文在十一文云布施时生相似八正道信布施果得正见正见不乱得正思惟清净说故得正语净身得故得正业不求报故得正命懃心施故得正方便念施不痴得正命心住不散故得正定如是等相似三十七品善心中生复次布施是三十二相因缘所以者何施时其心坚固得足下安立相布施时五事围绕受者是眷属业因缘故得足下轮相乃至有求乞者意欲与时柔软字语必与不虗故得广长舌相梵音声相施时不嗔不著等心视故得青眼相眼𥇒如牛玉相

相业

相业是同如此卷末引注

论棘援

援者以棘外帀而援卫也谢灵运有南园植援诗云插槿当列墉谓插木以代周墻

二十七贤圣

学人十八谓信法二行信解见得身证家家一种子四向初二三果五那含无学有九谓退不动不退慧解脱俱解脱

锄山切

十中之一意

下文云十乘次位一意

用附文意

附教文帖释论五重等文使次第不广不略等

或开或合宜盈宜缩

玄文云渐顿二法三道四果不合今则合若小不闻大大一向是顿大不用小小一向是渐此乃缩也若以大破小是渐顿并陈若带小明大是渐顿相资此乃盈也

[璅-土+上]

[璅-土+上]玉篇不出或是荡字耳左传云王河荡析更详之

义兼大小

如观无量寿佛经是圆而频婆娑罗先证阿那含之类

时节

如金光明属方等部而在般若前

因果

如法华经说文殊昔劫为释尊九代祖今日释尊为文殊师两处师资孰前孰后

一义多名

如中道理华严名法界方等名法性乃至涅槃名佛师

多义一名

如涅槃一名有百句解脱之义如真俗二谛有七二谛之义

或离或合

离者如实相生二法三道四果无量义也又如圆觉经大陀罗尼中流出一切真如涅槃等合者又云此经唯显诸佛境界亦摄渐修又麤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之类

言义相乖

如阿含有中道之言大乘有无常之说皆相乖

一多违诤

说一则违多谈多则违一

破立不同

如华严立二而破二又云此经不入二乘之手等方等立四而破二三般若立三而破通別等

音尾

法华徧破立

施则徧立一切法权开则徧破一切法实

横竖并沓

且如十妙从因至果后起用是竖也又如境妙则有七科谛境智则二十番不同乃至利益妙十番各別是横也又境境从因至果摄无不徧是并沓也

总別离合

如总至一念离为四谛三谛二谛一谛无谛

须附次第

横竖之义更宜引文作证令人生信

将释般若持钵之名终不可也

未审本宗如何释耶疏云有二意若佛意表者持钵示受分段身乞食求可化机若观行表者持钵即受法之器乞食求涅槃味洗足忘定慧之用

观心销经随经部

若随法华观心销经须取开权意若随般若须取三般若即空假中意

占察不须更加發愿以其四悔皆是愿故

经四悔之中皆有愿字如云愿我及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无量劫来十恶四重等罪愿十方一切成正觉者常住在世转正法轮不入涅槃愿我及一切众生毕竟永舍嫉妬之心三世一切刹土所有修学功德皆悉随喜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生等同趣佛智至涅槃城

若如是等长悔之文亦五悔义足初如是下即忏悔也

两捡十住婆沙除业品第十有五悔文甚详亦生起前后次第不乱即不见今文所指未知记主指何处文耶

徒劳赞者

或劳有音盲者唱忏悔文使悔罪人听之而心中改过或赞字误恐是忏字耳更详

不见不得

一切法空不可见以不可见故无所得

發十大愿

一孝顺父母师僧二愿得好师三愿得胜友同学四愿教我大乘经律五愿解十發趣六愿解十长养七愿解十金刚八愿解十地九愿如法修行十愿坚持佛戒

无智远处

论中不见文今详无智远处是二义耳论云新發意菩萨先教取相随喜后乃能行无相随喜譬如鸟子羽翼未成未能远飞羽翼备则能远飞也无智有相远处无相或可以无所得故至于寂灭故云远处

婆沙四悔

忏悔者偈云十方无量佛所知无不尽我今悉于前發露诸黑恶三三合九种(身口意恶现生后报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从三烦恼起(欲色无色界系助贪助嗔助痴之三)今身若先身是罪悉忏悔于三恶道中若应受业报愿得今身偿不入恶道受○劝请者偈云十方一切佛现在成道者我请转法轮安乐诸众生十方一切佛若欲舍寿命我今头面礼劝请令久住○随喜者偈云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禅行从身口意生未来今所有习行三乘人具足三乘者一切凡夫福皆随而欢喜○回向者偈云我所有福德一切皆和合为诸众生故正回向佛道

愿文在大涅槃

偈云愿诸众生等悉發菩提心系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复愿诸众生永破诸烦恼了了见佛性犹如文殊等

正行仪中注解

三卷成文永徽二年季夏制今人未见或有指方等忏者是

两处随喜文义大同故今互引

释论灭后五品而引现在四信文来以初品初信文义同故搜要云虽现未不同二处义等

四念处中以此五品拟五停心

随喜是慈停心读诵是数息停心说法是因缘停心兼行六度是不净停心正行六度是念佛停心如备检和会

除于事相

相应作障搜要云除于事障以四品事理未融至五品中事不妨理故云除事

但以戒定二行

引大经云菩萨作是思惟出家闲旷犹若虗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在家逼迫犹如牢狱一切恶法因之而生即求出家学无上道受持禁戒如秉浮囊具五支戒为道之根源故以戒为停也又云菩萨虽信佛法常住之理内解分明犹多觉观更学定圣行停心也先修数息次不净观乃至大小不净练熏修等故以定为停心

为十信五品

法华文句中每一品开为二以对于十

帆令

去声如帆之使风

隐隐轰轰

呼庚切隐轰并群车声文选云轰轰隐隐

若此时不出

出则贼无如之何不字似多

音汗

胡葛切尔雅云蝎蛣木中蠧虫

屠粉

屠割粉饰以喻违顺

在次位之初

在四方次位之初

埤苍

上音字书云魏张揖撰三卷文曰埤苍谓埤于苍颉也

覆冠曰𫄧

冠下更合有衣字

钉镊

下女輙切车綦也以物帀其车令固

三聚

南山诸经要集中引经佛自释云知三聚名如来注云善聚恶聚无记聚

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疏释云若以来相而来则非善来也圆人知四不可说即不见相而能观中道无缘大慈化法界众生同来寂光是为不来相而来来与见何殊来是三智见是五眼圆教从初發心住知四不可说得一心三智五眼将果望因心心寂灭自然流入妙觉大海故言不来相而来五眼转明至果位时圆见法界故云不见相而见

一切世间皆为似尘识之所成色心之法

论偈云实无有外尘似尘识生故犹如翳眼人见毛二月等论释云大乘中立义外尘实无若尔云何见有外尘为证此义故言似尘识生由识似尘现故众生于无尘见尘故以眼病于无物中见毛月为喻也是故三界实无外尘识转似尘显三性同无性也以一切法从唯识生似色中尘等故言似尘也

三无性等

今依论释云一依他性谓心心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等事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性二遍计性谓愚夫于此横执我法有无一异如空华等性相都无一切皆名遍计性所执依他起故三圆成性上所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真性名圆成也此三不离心等空故(已上正文)昔贤有颂曰白曰看绳绳是麻夜里看绳绳是蛇麻上生绳犹是妄那堪绳上更生蛇有人释此颂云日里看绳绳是麻日喻智火麻喻圆成夜里看绳绳是蛇夜喻愚暗蛇喻遍计麻上生绳犹是妄此依他也那堪绳上更生蛇此遍计也言遍计者谓周遍起计也既妄计我故受轮转如于绳上妄起蛇怖此喻圆成实性也凡夫执我正喻执绳为蛇是知麻喻圆成绳喻依他蛇喻遍计法苑中释云起蛇觉时遣于蛇觉绳非蛇故此喻依他起所执觉者谓依他起故是依绳起蛇觉若见绳众分是麻麻众分者遣于蛇觉以麻非是绳故此喻圆成遣依他觉也此遣蛇觉与绳觉也皆依他起故以三性旨深故释之耳

分于二色

一分別色二无分別色

通一切教理行位

依教明理依理起行依行入位教则破心微尘理则三千性相行则如来之行摄一切行位则前阿后茶前后相摄皆无出于心

帱帐

上音俦单帐曰帱

戈击

上音亦此乃戈射耳恐误应作戈谓以戈击兵则冲突通道之义也

脯柈

上甫下槃

音逆

止观辅行传弘决第十三

所起烦恼乃至四弘

非發来之烦恼乃至非發来之菩萨

三阴所摄

烦恼业魔诸见上慢秽汙阴摄病患果报阴摄禅定二乘菩萨善五阴摄

蟹类

蟹八脚前两俱首大者曰螯荀子曰蟹六跪而二螯注云足也螯者蟹首上如钺者是也

利钝之名通于见思

十使本是见惑今以十中五利属见五钝属思则八十八使中有五十二思三十六见非迷事思

超越三从灭定起入散心中

少取法界次第释之一超入三昧二超出三昧言超入者从初禅起超入非有想非无想处言超出者从灭受想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广如彼文

以三止观结發心中说

前文约十种發心中广四教论惑智界内外权实等法中判思议不思议后用渐次不定圆顿止观结

句数多少

前对治中若以度治蔽此对治也对治非宜如用檀治悭不去则转用余五度治之余五度亦如是则成三十六句此多也今治四分各有转治麤具等治则妙也

今对治中十二

外贪以不净助内贪以背舍助内外贪以八胜处助嗔痴亦各三助第四明觉数息助沉昏觉观息助半沉半明觉随息助

即指亲想以之为净

修不净观有二义或于己起贪或于他起贪若于他起贪者修不净观治他不去宜于他起亲想转修慈悲观以治之又转修不净

未来四句

外道本功本见未见未见本劫本见第三有四句者一神及世间有边二无边三上下有边四方无边四以捷疾智说

四药互转为十二句

如治贪转用息用慈用智等三余治嗔转用不净等三治之三四成十二句

如上随自意中观贪欲等

彼观贪欲中历四运推捡欲心起灭不可得者空也欲中具河沙佛法者假也尘劳之俦是如来种者中也

师资之失

如云准河有行大乘空人无禁捉蛇此人于善法作观经久不入放心向恶作观薄生空解后不达佛法意纯将此法一向教他令他造恶放舍禁戒罪积山狱毒气深入

不住观察名不住不调

搜要云夫食果者存核留种果甘核苦已俱失背佛方便如失果纵而不观如失核

第一第二句失

住调伏是空第一句也住不调伏是假第二句也

第三第四句失

迷第四非调伏非不调伏之句而行第三句亦调伏不调伏之义空假相带于义成失

论我修无相则非修无相

则非下修无相一句验是斥上句邪空之人

从第三第四句生

知于双非不碍双注便住调伏不调伏

是故相违

初心若断贪欲是住调伏调伏是渐既云非圆非渐是住亦调伏亦不调伏

宇文邕

毁废佛教由于卫元嵩魔业此乃灭佛法之妖害

随顺方便教意

住调伏

及迷法者

迷不住调伏之义广行非法谓之无碍

居是言

是应作土

嗔他顺理

我三业不清净嫌他清净故嗔

嗔他违理

他三业不清净我清净故嗔

善恶业成各为一念

光明空品疏引经示相华严经云十二因缘在一念心中大集云十二因缘一人一念悉皆具足如眼见色不了名无明生爱恶名行是中心意识色共识行名名色六处生贪名六入色与眼作对名触领纳名受于色缠绵名爱想色相已名取念色心起名有心生名生心灭名死乃至意思法亦如是一日一夜凡织几许十二因缘轮网以自缠回

法界次第释名义

彼云是十二法展转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借而有谓之缘因缘相续则生死往还无际

分位

识名色六入胎位也触受等出胎位

即是出入各作根本

搜要云须两根本者若作两本者应云不断烦恼不入涅槃不断烦恼不出涅槃乃至非不断烦恼非不入涅槃非不断烦恼非不出涅槃今论但先列断后方列出

柝体无学恐文误耳

准记五意断入是柝无学不断入是体无学

文殊传旨问果疾竟

经中文殊问曰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捐不至增乎世尊慇懃致问无量此问界疾也

拆小弹偏叹大襃圆

折三藏小叹三教大弹三教偏襃于圆教具如笺难引文

三观拆伏已如前说

前助覧中亦引文

纯陀请住与文殊往复已开常宗

经中纯陀云我今欲令如来久住于世不入涅槃等文殊言汝今不应發如是言欲令如来常住于世当观诸行性相如是观行具足三昧欲求正法应如是学纯陀问文殊言如来最尊最胜是天中天寿命更促不满百年等文殊因此广说如来常住不变易法寿命无量等

诸弟子等说毗伽罗论

毗伽罗论河西云是天竺字本经中以论喻大乘也记中连书小大难晓今引经中本文开说之经云我为诸弟子说于半字九部经次为演说毗伽罗论所谓如来常存不变

三牛十四象乃至后后十十增较十住一节

迦叶白佛言世有病者四大增损互不调适羸瘦乏极是故不能随意坐起卧著床蓐如来四大无不和适身力具足亦无羸损世尊如十小牛力不如一大牛力十大牛力不如一青牛力(三牛)十青牛力不如一凡象力十凡象力不如一野象力十野象力不如一二牙象力十二牙象力不如一四牙象力十四牙象力不如雪山一白象力十雪山白象力不如一香象力十香象力不如一青象力十青象力不如一黄象力十黄象力不如一赤象力十赤象力不如一白象力十白象力不如一山象力十山象力不如一优钵罗象力十优钵罗象力不如一拘物头象力十拘物头象力不如一分陀利象力(十四象)十分陀利象力不如人中一力士力十人中力士力不如一钵建提力十钵建提力不如一八臂那罗延力十那罗延力不如一十住菩萨一节之力乃至云十住菩萨诸节骨蟠龙交结是故其力最大

徙倚

文选中注云移也立也今文谓或行或立时多懈怠

从鱼至贯名为尺泽即大拇指后大横文前名之为鱼大横文后名之为贯贯后三寸名为寸口

贯之一字及贯后三寸名为寸口者未见所出尺泽等今示图

尺后寸前名为关阳

凡脉一手中各有三部谓上部寸口中部关上下部尺中应云寸后尺前名为关阳

左肾为命门右肾为命根

黄帝难经曰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非皆肾也其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如顺捡叶

难经作如循揄叶又据徐氏撰黄帝脉经云○春肝木王其脉弦细而长者其脉平也脉乃绰绰如弦反得微澁而短者肺之乘肝金之刻木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夏心火王其脉浮大而散是平脉也反得沉濡而短者是肾乘心水刻火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中宫土脾脉王大阿阿而缓者是平脉也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来刻土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秋肺金王其脉微浮而短濇是平脉也其状浮而轻如微风吹鸟背之毛也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乘肺火刻金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冬肾水王其脉沉濡而滑或牢而实滴滴如屋漏石上者是平脉也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乘肾土之刻水为贼邪十死不治

脾脉来时何何如𫄧曰平

何何字误应作阿阿王叔和脉诀云阿阿缓若春扬柳此是脾家居四季

论㿇

思习切小痛也

击攊

律音指归云以手于人腋下捵弄令人惧痒而笑

师子𮙬

𮙬应作即乳汁也

譬如酿酒滓浊为粪

酿酒是喻滓浊下八字是法糟喻粪酒喻尿

若發重触而数出入

入息顺地而重若出入相违故病

其帝太暭

音浩此则伏牺氏也

句茫

上古喉切太暭之子

炎帝

神农氏

祝融

乃重黎也佐帝誉有功光融天下帝誉命曰祝融祝融明也

少暭

金天氏黄帝之子

蓐收

少暭之子

颛顼

高阳氏

玄冥

少暭之二子曰修曰熈

黄帝

轩辕氏

后土

颛顼之子曰黎为土官也𭎸五帝五臣并著德立功于尧之前今之有天下者祀以为神

论腭

五各切应作腭谓土腭

应作症

论元作征

不得冲突于一上坐

上是掌反俗谓坐一上是也息若麤是冲突也

鼻中补

鼻中清凉安和是补

息有四

三伴也非三是主

布置骨解

解应作节

笼笼

应作胧

惊掷

惊跃之义掷未详

壁𥁞蛇影

晋书乐彦辅有亲客久不来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且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辅曰于时河南厅壁上有角弓弓边漆𥁞作蛇彦辅意杯中蛇即角弓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见不客曰所见如初彦辅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药草

药与樵同

治哕

于月切气逆也

暴汝

蒲木切谓暴露也以犬牙埋于阳地呪云不瘥当暴露汝

匠伯辍𬬱于郢人

𬬱当作斤介斧也郢人多巧

和者必寡

宋玉对楚王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而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是以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得汗为度

专精其志如患者得汗明病愈

琴𢎸

𢎸应作弦

勿𠾠说

𠾠应作𧭤谓噪𧭤也

众障峰起

障高如众峰之起或只是锋字耳如刀锋起文选云是非锋起

榜治

步行切汉书郭舍人谓汉帝曰臣愿令东方朔覆射朔中之臣榜百颜师古注云击也

亦遮

遮应作邀

要君者无上

要音邀无上者谓不尊于上也左传僖二十八年冬晋文公召天子会于温使诸侯朝之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书曰天王狩干河阳此晋侯之谲也

俱舍云能作及俱有

前第二卷已引俱舍疏释毕记主既云习佛法不可全迷请更检前注

十一徧使名为徧因

苦下五见及疑无明集下邪见见取无明无明即痴也故有十一耳

论衣裳蓝缕

应作褴褛

缚切

谓紧切

间搆

去声谓𩰖搆使离间

渐染

渐音尖浸渍之义

十法往验

在下文

丑廉切

未舍失来任运恒有

律中舍戒者用口传心弃本受体应具仪对首云我比丘某甲舍三宝戒律和尚阇梨学事一说其体即无失戒者發邪见失带佩男女二根失法灭失若未舍未失已前戒体常在此乃善无作也言恶无作者如畜杀具等虽未杀畜恶罪常在亦相续常有

作俱无作

成论云作时具作无作者此是作俱无作并是戒因至第三羯磨竟其业满足是二戒俱圆故云作俱无作不妨形俱无作仍后生也又多论云如作善恶二业与作方便齐生

后时违教

破戒

及违本要

平声谓要其尽形

禅门

禅波罗蜜中

游逻

去声巡也

掌山泽之官

今之虞部郎是也

法门佛

八万四千陀罗尼为发第一义谛为髻种智为头慈悲为眼无漏为鼻四辨为口四十不共法为齿二智为手如来藏为腹三三昧为腰

若本缘理不能治恶

详此二似如义势未足若加一句云须应报俱观方义显也故搜要云法门之言义兼色报

不名菩萨皆名魔事

总结上文谓若说恶魔化作佛等像坏六度者不名菩萨

余四通者如前通释

如菩提通二乘及菩萨

与界内四名同者

即一五六并二三四并合为界内四魔

𢟋愓

𢟋篇韵不出昔人皆作堆音愓音逖小止观中作推剔

啾暩

千结切

金薄薄之

下薄恐应作传字如傅粉

种种非时浆

过午乃非时也佛听饮浆谓甘蔗浆蒲萄浆等

伏翼

编蝙

下各切正应作貈似孤善睡兽也

㹟㹬

音决使搜要云今江东呼豼为㹟㹬音毗猛兽也虎豿之属

雌者曰𧴎

搜要云乃步切

音枢虎之大者

䝟貐

上乌八切下音羽尔雅云貐类虎爪食人迅走

止观辅行传弘决第十四

初地乃至十住

魔不能说圆言初地等者乃指別地圆住余文只云说別地前

论狡掷

掷恐是猾字耳

通教见位同三藏伏

见本断位未详或写误

前四分观

多贪不净观乃至慈心观

文殊问经三十六垢

经有两卷上卷只明三十六使是欲界苦下十使集灭各七道下二使加四思惟为三十六使经无垢名恐是此耳垢使义同故得引用

九禅中通有事理但约自行化他而分大小

理者如云菩萨闻思前行世间出世间善一心安位或止或观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云云)事者如利益众生禅中菩萨依布施众生所作以义饶益皆与同事为除众苦所应说知恩报恩护诸恐怖离诸忧苦等(云云)九禅并是菩萨不共之禅二乘尚不闻其名今以自行为小化他为大

通八地前亦复如是

若八地后下根受接入中者此乃无缘慈耳

自行十二门化他赞法赞者

十二门禅或自行或劝人修也赞法者赞支林功德法也赞者者赞十二门赞禅者也

五轮禅后方始验于善恶相性

又云今明因止证五轮一地轮因止出生初禅功德如地生万物二水轮于地轮中若证水轮三昧即發诸禅功德三风轮三昧即相似无漏解發即入十信四金沙轮是菩萨即入三贤十圣位中破尘沙烦恼五金刚轮三昧断一切结使菩萨心中破无明细惑言验善恶根性者五轮之后文云验善恶根性有四一善法章门二善根發相三虗实四拣简

及以性等

外道世性

九双

前文中次第不次第杂不杂乃至更不更等

故全不列

九双中全不列作意

修發相对合为一十六句

前第七记中已笺

今止观文则无事修理發事發十二句但有非事非理修事發四句

事修理發事修事發事修双亦發事修双非發理修亦四句双亦修亦四句今止观中无此十二句也但有非事非理修事發乃至非事非理修非事非理發

论𢜏然明净

𢜏字无出只恐是怱字耳

𢘙悷

上力董切下音厉多恶也

有人具久

欲久未到久

节节邪正如修证中

如根本禅中有八触触中邪相有十双一触体二定乱三空有四明暗五忧喜六苦乐七善恶八愚智九缚脱十强软正相者一触相如法二定相三空相四明相五喜相六乐相七善相八智相九解脱十心调十皆如法一禅既尔诸禅亦然

欲界净色在诸根上

胜义根在浮尘根上

料乱

料应作缭

热𦞦

黑各切肉羮也

音征煑鱼肉也亦作𦙫

相承释四欲界

四应作云

落漠

无分齐冥昧义

实体唯十初一二三禅同一乐故不应別说

一二三同一乐支则不应开为十八与十一

一修方便二证中间证相六初禅發相

释云行者于未到地中证十六种成就即初禅發相十六者谓动又掉

二支义

支离为义如因树根根茎则有支条

三因果体用

因果者内外方便及未到地为因感得初禅为果又五支为因第六默然定体为果体用者还以默然心为定体从默然触至初發起五支为用从体起用用则在后又默然果起五支之法此就默然为体五支为用

四明浅深

佛弟子修诸禅时有下中上离此三品故有九品若细而论应有无量品

五进退

证初禅时有四种人根性不同谓退达分若退分者若人得初禅时或有因缘或无因缘而便退失住分者不退失进分者或不加功任运自进或勤修乃进达分者有人得初禅时即發无达到涅槃

六功德

得离淫火则获清凉得离过善心正行二善二禅三禅四禅证相皆有此六义

禅门明触有一十六四大各四地大重沉坚澁水大凉輭滑冷火大煖热猗痒

释云如热是火体兼水故有煖兼风故痒兼地故猗余三各兼类此

风大动调轻浮者四大

者应作问

次以三禅对中十界五阴名

应云以三禅对四禅文脱四禅两字又多中十界五阴名六字

为对五欲名为五支若对善法名为五法

修证中释云若对不善法即破五欲五盖若对善法即对行五法故释论云离五盖行五法具五支

初禅八触四大体用各別

轻煖冷重是体动痒澁滑是用

经论出之或前或后

如成论明五支次第者舍念智受乐一心阿毗昙明次第者慧念乐舍一念大集次第者念舍慧安定璎珞经中次第者乐护念智一心释论次第文则不定

论云缘少许识若尔即是无所有处亦是不用处

禅门中问云有人言修无所有取少识缘之入定此事云何不然应舍一切但念无所法故名无所有处而言少识者但意根对无所有法尘生于少识非是缘少识也入定名少处也

普防切脂也

三事通修

大论如旋师旋师弟子知绳长短

论中作旋论云譬如旋师若旋师弟子绳长知长绳短知短(云云)旋者圆辘轳也辘轳运转须以绳

黄淡癊

淡应作痰

𦚻

先安切脂肪也

有八复次皆自结喻除一阐提

菩萨品云譬如良医善解八术所谓吐涂身灌鼻若熏若服若丸若散而贫穷人不肯服之经中喻意药除诸病如大涅槃能除无量烦恼犯四重禁五无间罪者悉令發心除一阐提经有八复次即八法喻意大同

胜处一切处合在背舍中明之

胜处中内有色相外观色少内无色相外观色多并一切处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等同合在八背舍中内有色相外观色并内无色相外观色中明之

阿罗汉退

约六罗汉说有退不退一退法最是钝根才遇少缘便退学位二思法于所得果恐有所失恒思自害三护法于所得果恒自守护既得之又患失之四安住法于所得法能自安住五堪达法谓堪能修练根达不动六不动法最为利根不为烦恼所动更无有退前之五种是钝根者随信行性名时解脱要得好衣好食好卧具好房舍好同学好说法人于此六中但随得一方得解脱若第六不动法人从前随法行见至性生名不时解脱也又此六种有退不退及果退与性且第一退法者唯有果退无性退第六不动法性果俱不退中间四类有退不退若果退者退归学位若性退者但退种性不失无学若至学位中本是思种性今至无学从思上练成此三容有是一道所成故若思种性即定不退以是二道所成故论云四从种性退五从果非先言非先者非学位中根性也又四句分別一退果不退性第一退法者是也二退性不退果即从思法上练成者但退此练成种性耳三性果俱退谓退法上练成种性四俱不退谓二道所成种性及不动种性已上为约第四果说也若通约四果论者三宗不同有部中说初果不许有退以断迷理惑定无漏故从三果断事惑证得事相浮偽故许有退二大众部说前三果皆许有退以断惑未尽故唯第四果不退断惑尽故三经部说初后果不许有退定是无漏道证故中间二果容许有退若无漏道证不许有退若有漏道证即许有退经部若不许第四果有退者何故教中说有退果等六但约现法乐住说有退不退谓退此静虑名退法思此静虑名护法等故通明退不退等今记中云并依世道用欣厌断者即彼文云有漏道乃世禅六行观

作初果人所作事

非妇不淫垦地不天

徒感切又他感切黑貌

𭱨

时介切

丁感切大汙垢黑也

[(鼬-臼+((巢-果)/(ㄇ@人)))-由+皮][(大/目)*皮]

上腊下都恰反

音曳

大小別故

下文云就声闻法谓言如此于菩萨法禅禅转变何得无耶

大经十三迦叶难佛如是思惟无有实利

文在第十四因佛说四无量心云初住菩萨修大慈时于一阐提心无差別不见其过故不生嗔以是义故得名大慈善男子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无所拥护名为大舍乃至云因世无量得出世无量迦叶白佛言世尊除无利益与利乐者实无所为如是思惟即是虗观无有实利世尊譬如比丘观不净时见所著衣悉是皮想而实非皮所可食啖皆作虫想而实非虫等

肉瓨

瓨恐误只是瓫字

第三背舍中却观前二

二者谓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又内有色相外观色多

作前四也

谓二背舍二胜处

次于此后成余胜处

净背舍后成于余胜处中内无色相外观色少等

闻说不净观法自谓已作所作后往犍駄罗国见于女人

经只有十卷第十中云以不净观折伏烦恼令不得起其男子谓言已依所作不复精进笈多言善男子汝当精进勿作放逸已作所作得阿罗汉(云云)今记中巳字应作已作所作者乃增上慢之类

依正二报得胜知见如別教四念处中说

文云依正俱丑骨人所放八色为好此两俱不净者而为好丑此为胜处初禅摄若内无色外观色若多少若好若丑胜知见二禅摄虽无骨人而外有八色胜知见者了此心于色不为色缚心能转色故言胜知胜见

光势

八色流光未成

怨亲各三中人一品

于亲有三者上品亲己法交者中品亲与财法交者下品亲与财交者怨亦三品上品怨杀我父母者中品怨杀我兄弟者下品怨损我朋友者处中不怨不亲自为一品今修此观普作拔苦与乐之心还有三品谓上中下七度行三种慈合三七二一番如是行时怨亲平等上品亲为第一中品亲为第二下品亲为第三处中境为第四下品怨为第五中品怨为第六上品怨为第七环坐一处初起观时上品亲次第行遍可智第二以中品亲为头行上品乐与中品亲中下品乐与下品亲下品乐与处中境第三以上品乐与下品亲中品乐与处中境下品乐与下品怨第四以上品乐与处中境中品乐与下品怨下品乐与中品怨第五以上品乐与下品怨中品乐与中品怨下品乐与上品怨第六上品乐与中品怨中品乐与上品怨前来上品亲但得上品乐今转头将下品乐与上品亲第七以上品乐与上品怨中品乐回头与上品亲下品乐与中品亲如是七度行慈与乐不拣怨亲每人皆得上中下三品乐此俱舍释文小乘位中引若禅门中亦明修法谓初修时令上亲人得下乐次修令上亲得中乐中亲得下乐次修令上亲得上乐中亲得中乐下亲得下乐次修令中亲得上乐下亲得中乐中人得下乐次修令下亲得上乐中人得中乐下怨得下乐次修令中人得上乐下怨得中乐次修令下怨得中乐中怨得下乐次修令下怨得上乐中怨得中乐上怨得下乐次修令中怨得上乐上怨得中乐次修令上怨得上乐今记文似难晓引文注之或烦

十二时等

玄文云无明是过去诸结时行是过去诸行时识是相续心及眷属时

即内宫中

内音纳

若五阴爱生故然

经中以然火为喻经云若有无常色乃至无常识因爱故然然者即受二十五有若爱灭则二十五有果报不然

破染染品等

论中问曰经说贪欲嗔恚愚痴是世间根本贪欲有种种名初名爱次名著次名染次名淫欲次名贪欲有如是等名字此是结使依止众生众生名染者贪欲名染法有染法染者故则有贪欲余二亦如是有嗔则有嗔者有痴则有痴者以此三毒因缘起三业三业因缘起三界是故有一切法答曰经虽说有三毒名字求实不可得何以故

若离于染法  先自有染者  因是染欲者
应生于染法  若无有染者  云何当有染
若有苦无染  染者亦如是
立因缘品及邪见品申于三藏二乘观法故立六因四缘用救小宗

破十二因缘品问曰汝以摩诃演说第一义道我今欲闻说声闻法入第一义道答曰凡夫为无明所盲故以身口意业为后身起六趣诸行随所起行者有上中下识入六趣随行受身以识著因缘成有名色集名色集故有六入有六入因缘故有六触六触因缘故有三受三受因缘故生渴爱生渴爱因缘故有四取取四取时以身口意业起罪福令后三有相续从有而有生从生有老死从老死有忧悲苦恼种种众患但有大苦阴集是故知凡夫无智起此生死诸行根本智者所不起但以如实见故则无明灭无明灭故诸行亦灭以因灭故果亦灭如是修习观十二因缘生灭智故是二事灭是事灭故乃至老死忧悲大苦阴皆如实正灭正灭者毕竟灭是十二因缘生灭义如阿毗昙修妬路中广说破邪见品我于过去世为有为无为亦有亦无为非有非无即名常等诸见依过去世我于未来世为作为不作为亦作亦不作为非作非不作是为边无边等诸邪见依未来世如是等诸邪见何因缘故名为邪见是事今当说然论中破因缘及破邪见两品之中且无六因四缘之名况复六因四缘本是小宗之义今详之以由外道计无因缘及与断常若佛教谈六因四缘是生死之本及破断常者正抉小宗也学者更详

多少皆尔

语一界为少说三教为多并为十界中之一

转行有为六度

搜要云应云五度但通说六耳

止观辅行传弘决第十五

论五种涅槃

五阴灭

第三卷初地即是初住

释偏圆中云別教若破无明登初地时即是圆家初住非复別教初地

第四卷以思议释不思议

文云思议境者小乘亦说心生六道因果大乘亦明心生一切法谓十法界也

第五卷不思议初明一心任运具于三千

文云一念具十法界为作意具为任运具法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

及下约十禅修观中行人观法极至正助

文中对治助开毕乃结云行人观治极至于此若不悟者是大钝根大障罪恐因罪障更造过失故重下三种意耳

魔境后明阴入十乘度曲入別

文云通用一意为观者行人根钝先解通意度曲入別中论品品別意而俱会无生通別互举得意相成也

堕世

四肢落谢故也

可不误哉

诸部虽异別圆无异何必曰过又以华严为顿顿法华为渐顿亦异计也

或见是诸佛境界

诸佛境界可见故四明谈寂光有相

若七生初果

或断欲惑上上或上中上下等断未尽者值无佛世例名为小

不断恼

脱烦字

自护止作

止作者律钞云方便正念护本所受防禁身口不造诸恶目之曰止止而无违戒体光洁顺本所受称之曰持恶既已离事须修善必以䇿勤三业修习戒行有善起护名之为作

亏点

应作玷玉之瑕也

众法作行或当稍缓

有众別两法若对首者是別法四僧行羯磨事是众法稍缓者或预十师受戒或行结戒等事虽是善行恐乱禅观故少缓

又止持中双持双犯事必须具

持犯事细亦难以明今且明身口双持犯身二持者钞云离杀盗等过名身止持受食食等名身作持口二持者离口四过名止持知净语等名作持身口各二犯者反上应知又如淫戒依教防禁即止持也作蛇口等想纵为境逼三时无乐即作持也违作即止犯违止即作犯此一既尔余戒亦然

单持別犯作中无止或当未具

谓作持行中不具双持犯也以由善事善法圣多制作作则成持止则成犯岂有不作而成止持耶所以作中无止但单持犯耳故曰或也既有或字此亦一往之义耳若委辨者作中亦有双持犯也且如三衣佛令备具不敢违侮名为止持如教䇿修顺行不犯名为作持违此二持便成两犯此一既尔余可准知

又止作中自行从制事必不废

自护止作必无所犯

为物从开或可未具

为他作行犹未能也

事理不二

白四单曰众別两行平等事不妨理观

若性若讥

夷罪名性余篇名讥

住于俗谛名为不卒暴

疏云安于俗谛忍众机缘称适机宜体忍违从故心不惊

论以智慧有无明爱取故

如经云若有赞叹便生欢喜若复诽谤便生憎嫉

如是相好从此功德生

此言相业也涅槃经云菩萨修习三十二相业因缘者若持戒不动施心不移安住实语以是业缘得足下平如匳底相若于父母和尚师长乃至畜生以如法财供养供给以是因缘得足下千辐轮相不杀不盗于父母师长常生欢喜得成三相一手指纤长二足跟长三身方直乃至不隐他德称扬其善得白毫相等报恩经言相因者即是相业

相体

前记云別圆真因所证理体而为相体

非谓报身不思议海

今念佛發禅乃是五品人观境且见应佛相耳若报身相海是十信人所见相也

所得神通不共二乘

经云二乘所作神通变化一心作一不得众多菩萨不尔于一心中则能具足现五趣身又云菩萨化身犹如三千大千世界以此大身入一尘身其心尔时亦不随小二乘虽能化身令如三千大千世而不能以如此大身入微尘身等

经中广明修通之相

经云先取声相所谓象声马声车声人声贝皷箫笛歌笑等声而修习之以修习故能闻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狱音声复转修习得异耳根异于二乘天耳乃至云菩萨能闻无量无边恒河沙等世界音声记主云虽非正亦欲略知

彼经本斥菩萨住禅

维摩经云贪著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

五行文末虽复重释第一功德

如备检中

稍似未齐

论引诸禅發无漏以例禅已见發或禅见俱發已禅發则少文中例已却释云未到少六九地發多故记云未齐也若云得无漏發禅例發已禅發者始可齐耳

细历四见

总说只是计一若细历者或身与神异亦一异非一异乃成四见也

相与分等

相者谓神与相一神与相异亦一异非一异分者谓分与有分一分与有分异亦一异非一异

三四两句

三计一异四计非一异者亦各计四见

如何以母显子

富兰那迦叶本是六师之名付师云迦叶母姓富兰那母字是以母显子

约于五众成十二耳

更加五众即是人人即是五众方成二十

不以数缘为第四句

三无为中只以虗空无为为第四句必不用数缘也数缘者谓择灭无为也非择灭中非数缘者心缘五尘若专缘色尘者但眼识起耳余尘余识不起

楞伽宗于大乘文中处处破外破小

楞伽正宗决广辨六七八识而开为多门谓二藏二空五法三自性二无我四智三身三有性三无性等言处处者指此也言破外者如云一切心性悉是无相非坏事名无相也若坏事名无相者不异外道若外道无相者坏事作空如抽叶拔柱廓尔无处乃是外道无相也破小者如云一人无我谓阴入界二法无我谓真如法此二无我者属二乘行等又引经云如来藏者是法界是法身是自性清净不同外道所说之我二乘之人迷于自性不觉藏识起于妄想等

觜參

上音兹

角亢

亢音刚亢则喉也故古之烈士有扼亢而死者乃扼亢也

圆教三者性谓观十界色

文中性念处中三谛有双非共念处中有双照缘念处中言身受心法从义便也亦互显也

九念处

藏三因大异故三通三因大同故一別地前三登地一圆教一共九念处在此论末

保弱

老云柔弱生之徒刚强者死之徒

论常无欲以观其妙

老子语

庄云皇帝问道德

庄子在宥篇云皇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空同之上故往问曰吾闻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佐五糓以养民官阴阳遂群生广成子曰所问者物之质欲官者物之残皇帝又问治身柰何而可长久广成子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跨企

𠆳应作跂老子云跂者不立跨者不进解见备捡第三引疏注

守雌

老云知雄守雌可以为天下溪

两为云

两当作雨庄子曰云为雨乎雨为云乎为去声呼注云二者俱不能相为各自尔也

孰降施是

庄子天运篇作隆施式氏切与弛义同意谓凡外物或隆盛或弛废无人使然皆自尔耳

庄子虽防小盗不意大盗揭仁义而谋国

记主斥诸侯如田子成杀君之类是也老庄之教使人绝圣弃智归乎淳朴果用圣智乃大盗也贵难得之货乃小盗也外篇胠箧曰世俗所谓智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昔者齐国隣邑相望四境之内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曷甞不法圣人哉然而田子成一且杀齐君而盗其国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谓去其所资则未禁而自止也擿玉毁珠小盗不起谓贱其所宝则不如形而自息也庄子禄之以天下尚不顾又何旹禄国耶恐学者误记主之意故繁此注也

负建皷而求亡子

庄子曰仁义先王之蘧庐止可一宿而不可久处又曰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穅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蚊䗈𠾱肤则通昔不𥧌夫仁义𭟎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君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又奚杰然若负建皷而求亡子者乎郭象注云揭仁义以趍道德之卿其犹击皷而求逃者无由得也

数缘灭处尚自非真

数缘者释择灭无为也灭八十一品惑数但能灭故曰非真

证位非数

由佛冥证不生之理理亦非数故也俱舍云所言灭者一择灭二非择灭论云一切种冥灭者是非择灭也由世尊断一切种冥证不生之法名非择灭所言证者是不染汙无知胜缘关位得非择灭故名为证若择灭数量如三界九地烦恼八十一品惑证一择灭是则证八十一品择灭也并俱舍正文

此二尚非

择灭非择灭之二

况复余一

指虗空无为也当知虗空亦破外道执虗空为是亦非矣

普庚切恐应作烹

名啖人狗

法华经云有诸恶鬼首如牛头或食人肉或复啖狗著见之人拨无因果拨出世因果如食人肉拨世间因果如啖狗肉

见心乃饱

经云夜叉竞来争取食之食之既饱恶心转炽既饱者见心成就也恶心炽者见心增广也

嘊喍嘷吠

经譬發言论决是非之理如吠

[虚*ㄆ]

经作摣经中鬬净摣掣譬疑使犹豫二边名疑未决是非鬬诤意谓为是名掣复谓为非名摣

九十六道三顺佛法

常涂九十六中一是小乘以大斥之义同外道今文云三未详或三字误只是一字

虫字应作虫

论中旧误作虫故记指云虫应作蛊今记又写误作虫

翰珠

论作干

薏苡子

苡音以即车前子

亦可治螝

胡对切此乃蚕蛹耳应作蚘音回人腹中长虫也

雷者阴阳荡动

庄子云阴与阳错行则天地大絯于是有雷若以斗秤欺人震死者非无神也

䝖䝤

今字从豸作者玉篇不出䝖应作狐䝤应作獠力吊切乃夷狄人也[豸*巢]字非

矛槊

兵器长二丈许本作矟亦矛类长一丈八尺

八不净物

经云比丘不应畜养奴婢牛羊非法之物若有比丘畜养如是等不净之物应当治之某甲国王如法治之驱令还俗

大经通明

谓通明佛性也善根人有阐提人无阐提人有善根人无二人俱有有二人俱无

以不造新故能所故毕

旧记作使谓惑为能使果为所使今能使毕

负河图

河洛出图文曰灵龟负书丹甲青文

在耆丛出

式之切草名也其草出蔡州若地上有蓍草必下有灵龟

摄龟

音輙腹甲能自张闲好食蛇

十时总明三藏三乘方等通教

上诸文中言声闻与缘觉则通明两教言菩萨则通示三教至此思议境中明三藏三藏三乘毕方別示通教二乘与菩萨搜要云总別随便不可一准

更于二外別立疣赘

他人二顿文云若渐顿者初住已前四住先除若顿顿者初住已前圆伏五住登住已去圆破五住荆谿斥云初住已前四住先除引证属圆处处皆尔乃至登住圆破即显住前五住全在又云顿顿如法华六根清净不云先断见思之是顿顿渐顿如仁王长別苦轮海即是先除见思又斥云自言相违法华无漏意根仁王长別苦海无漏与別但有因果之殊耳

白瑛

瑛应作英与下紫英同

合观蠲忿

观应作欢草名服之去人嗔忿故名也生西川益州山谷中叶似皂荚

萱草忘忧

萱音暄即鹿䓗也服之者除人忧此二句出嵆康养生论与张华博物志其说同

重娄

娄应作楼

故如三车

如应作知

正证空见

正应作引

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第四(终)

No. 920-A 注三大部后总序

(有岩)伊昔承乏三易住持后以董众无堪遂筑庵自处虽然而有志翼扶宗教愿结鸿因注法华玄签曰备捡者四卷注文句记曰笺难者五卷注止观辅行传弘决曰助覧者四卷二十来载手披目阅虽心勦形瘵而日得游泳法华性海不敢告劳因兹發愿愿凭辅道之福神生极乐早证法忍分身十方尽未来际每弘正法开导众生使诸众生于己心中开佛知见又从颂曰祖师三大部留赠意何深展卷迷文处焚香大藏寻虽然形小注不是谩劳心愿以此功德资归七宝林

No. 920-B 后序

吾祖智者三部之教其旨深远其辞浩博苟非识洞天人智该今古未易探其所蕴矣余自游学丹丘每闻 摣庵法师年弥高而德弥邵智识明远得心传独到之学常造古人超轶处虽间世名闻之士往往莫能肩其右观其为人好学不厌乐教不倦仁智两全而世所希有夙夜匪懈陶成晚进使人人皆归模范之中设心可谓至矣 师犹以为未也其于讲训之外笺三部之文疑者辨之晦者彰之使 吾祖之教若青天白日人皆知其清明凤凰芝草人皆知其为瑞辅翼吾教岂小辅哉故止观四卷名为助覧余晚还故里师亦圆寂每恐埋没斯文常形悟寐偶因潘处士首话此集有补于世勉之镂板流行处士躣然而从乃曰非敢规锥刀之利盖欲便乎学者抄写之劳抑亦广布法师之教矣余加其志故附书于天台白莲草首座以求藁本章师喜成人之美乐扬人之善每以弘道为心覧余之书即叩依阇梨然依公乃 法师之裔非特喜余之书乐与其本亦将答先师之恩也法师之教永传不朽而名振千古自今日始矣余睹斯文喜不自胜輙为之序以继其后焉

时政和四年二月 日永嘉横阳禅林住持传教沙门 眘徽 序


校注

白瑛今本作璞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啤【CB】𣈢【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昧【CB】味【卍续】
[A10] 己【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住【CB】生【卍续】
[A18] 湩【CB】𣿅【卍续】(cf. T54n2128_p0816b10)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但【CB】伹【卍续】
[A25] 漏【CB】满【卍续】
[A26] 达【CB】违【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许【CB】详【卍续】
[A29] 但【CB】伹【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己【CB】巳【卍续】
[A37] 但【CB】伹【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界【CB】果【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例【CB】列【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但【CB】伹【卍续】
[A47] 但【CB】伹【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A51] 已【CB】巳【卍续】
[A52] 己【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止观辅行助览(卷4)
关闭
止观辅行助览(卷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