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坛传戒正范卷三

三坛进菩萨戒前请戒忏悔仪

通启二师第一

按菩萨戒羯磨经云若诸菩萨欲受菩萨戒时先应为说菩萨法藏摩怛哩迦菩萨学处及犯处相令其听受以慧观察自所意乐堪能思择受菩萨戒非为他劝非为胜他当知是名坚固菩萨堪受菩萨净戒准经所明故知凡受菩萨戒先当请戒开示次则审忏问难如法授受匪借引导则發请无繇是以先须通白辅化二师然后启请和尚

(其请戒开导之法须在正授戒前二三日于午后令净人洒扫法堂中敷高座若无净人新比丘亦得至时鸣椎集众然此中集者非但局于比丘凡欲求菩萨戒之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皆应同集若众多应以十比丘往请引礼师若少四人乃至极少惟几比丘者即可同徃已一触礼延至法堂中普同作礼三拜起立一为首者合掌白云)

我比丘(某甲)今欲进求菩萨大戒于诸仪则罔谙规绳复恳诸师幸为示导

引礼云

汝等比丘(若有后六众人在内随类加之)既能增心增戒己利人法门炽盛功德难思我今先将汝等通白二师乞请同诣方丈

(答同一触礼起分两立于时二引礼各将二比丘分请二师请至法堂引礼呼众如常作礼三拜长跪合掌二引礼向二师一触礼起立叉手代众白云)

彼比丘(某甲)(后六众随有加之)今欲乞圆菩萨大戒故先通白二阿阇黎师惟愿勿悋利物之婆心勗成新学之上志欣移法趾同诣方丈启请和尚临堂曲垂开示令彼众等闻解受持不昧正修慈愍故(白呼众作礼一拜)

阇黎师云

诸比丘等(有后六众随加之)汝今意欲启请和尚求圆菩萨妙善戒法者可谓真佛弟子是名大道心人少间和尚若慈允临堂开导之时汝等各各谛听思惟可能堪受此戒良以菩萨誓愿深广行门无量非同比丘向所修持倘有纤毫怯怖机器卑劣大戒难圆所谓假使铁轮顶上旋终不退失菩提心如是行愿坚固方名受持菩萨戒者故我二师先为告谕汝等人人各怀恭谨同往方丈迎请和尚

(引礼呼众作礼三拜起分左右其为首者随二师诣方丈余者立定)

请戒开导第二

(请和尚时可令九人一人执香前行次引礼鸣磬次二师余众末行至方丈礼仪如常和尚临堂陞座先二师礼毕归位引礼向上展大具三拜长跪合掌白云)

仰白和尚大慈忍听彼比丘(某甲)(有余众随加之)今欲求圆菩萨净戒故先恭诣座前顶礼启白愿开甘露解脱法门传授金刚光明宝戒不舍慈悲幸垂䇿导(白已三拜起具复位呼云)

上香 复位 诸比丘等(如上加名)一齐向上排班 展大具 闻磬声顶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阇黎师云

诸比丘等所有乞戒言辞为首者代众至诚作白(首者白云)

我比丘(某甲)已毁形离俗每怀进道无门幸值大和尚戒德山高毗尼海湛繇是得以登坛禀具始预僧伦更欲息虑投诚重增大戒故今顶礼座前悃愊伸请惟愿鉴精䖍于一念降悲愍于群机均赐菩萨妙善净戒(某甲)等修学大乘契悟心地即以四弘化导之功用酬施戒法乳之德下情不胜恳祷之至(白引礼呼众顶礼一拜合掌长跪一心谛听)

和尚抚尺云

诸比丘等(若有余众随类加之)汝今恳切至诚乞求菩萨妙善戒法者先须以三种决定深固大信發无上菩提心而求之若信不决定则不能断除疑网心不深固则不能勇猛勤修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安住大乘如山如海不动不摇者皆繇具此一信永信之力也何等为三一者决定深信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故今勤修胜行誓成觉道愿度众生咸登佛果故梵网经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二者决定深信波罗提木叉戒是菩提涅槃修证之本因若无戒为本修因如蒸砂作饭纵经尘劫终不能成故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涅槃经云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三者决定深信一切诸佛法报化身清净光明无边相好皆依持戒而得庄严成就故萨遮尼乾子经云如来功德身以戒而为本故知上求佛果克备二严下化众生圆满万行有戒则修证不虗无戒则徒劳何益汝等若具此三种信力者方可感求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为得戒本师和尚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阇黎一生补处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黎十方现在一切诸佛为尊证师十方一切菩萨为同学侣吾虽受请陞座但是汝等教诫法师名曰秉戒和尚谓秉宣佛制教诫后学故若于来朝入坛正受戒时汝等人人皆要专注一境顿息诸缘此身虽在师前而心必观想诸佛海会须知菩萨净戒非浅浮之信散乱之心而可纳受故经云三白受戒羯磨毕竟从此无间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现住诸佛诸大菩萨前法尔相现繇此表示如是菩萨已受菩萨所受净戒尔时诸佛菩萨睹是菩萨法尔之相知某世界某名菩萨某菩萨所正受菩萨所受净戒一切于此受戒菩萨如子如弟生亲善意眷念怜愍繇诸佛菩萨眷念怜愍令是菩萨希求善法倍复增长无有退减如是菩萨所受净戒于余所受净戒最胜无上无量无边大功德藏之所随逐第一最上善心意乐之所發起普能灭除于一切有情一切种恶行一切別解脱律仪计分算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摄受一切大功德故受此戒虽复转身徧十方界在在生处不舍菩萨净戒律仪繇是菩萨不舍无上菩提大愿亦不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若转受余生忘失本念值遇善友为欲觉悟菩萨戒念虽数重受而非新得准斯经文则知受持比丘戒名曰僧戒当在僧中礼请十师白四羯磨而得但尽今生形寿受持菩萨戒名曰佛戒应于师前启白诸佛三番羯磨而得直至果觉后身所以释迦世尊文殊弥勒为菩萨戒之三师诸佛为其证明而诸佛菩萨未离真际求戒之人实住此方能令授受获益者良繇众生机感诸佛道交如子愈孝而母愈怜譬水愈清而月愈显受大乘戒为真佛子诸佛菩萨慈悲护念亦复如是来日为汝等钦遵大乘经律结坛敷座集众启圣易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之自利心而为菩萨严土利生之广大心转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之別解脱戒而为菩萨保解脱之三聚戒(文中总举七众随有者一一加之)然此三聚妙戒体是无作遍周法界量等尘沙假色表显虽云受乃全性起修不二而二虽云持乃全修在性二而不二此则佛种从缘起性修交成故得斯体任运止恶行善任运利物济生于正止行利生之间实无利生止行可得以诸法无生一道真净故起信论云以知法性无染污故随顺修行尸波罗蜜而此性戒之性佛生共具蠢动不无有性即有心有心皆成佛梵网经云金刚光明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但恐汝等若不能發无上菩提大愿及现身中有犯七逆罪者虽佛性之理体人人本具未曾欠少而终难發起戒之当体经律明条应当诘问汝等少顷且随众引礼大德今夜入忏摩堂中向羯磨师前先将各人本所受持戒品其间若染若净一一發露次依大乘所遮七逆详细审明若根本重戒不破七恶逆罪不犯方可如律如法清净授受诸佛赞善龙天卫守所谓毗尼住世而正法得以久住汝等能依教奉行否(众齐答云)能依教奉行

引礼云

诸比丘等(有余加之)一齐起立 闻磬声礼谢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分班 迎请者出班送和尚归方丈

(礼仪如常送仍至堂中礼送二师并谢引礼师毕次第各还本所以候初夜问忏)

审戒遮第三

梵网经云与人授戒时不得拣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婬男婬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又云若欲受戒时师应问言现身不作七逆罪耶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受戒故知理性无別有心者尽皆通收事障须防无犯者乃可容受既于不拣择中而分拣择然审问中复有正权顿渐之殊故今彚之为四以便悬当台之明镜鉴所受之机宜若不谙练于先临时成非莫晓

一者出家男女若受持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戒或学戒年满无缺或身器完美无遮已经登坛白四羯磨曾圆比丘比丘尼戒今复增發大心乞求三聚繇其行布靡逾不废住持僧宝如法如律谓之正受名曰菩萨比丘菩萨比丘尼也

二者若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或学戒生年未满纵满诸根不具倚能發菩提心堪行菩萨行虽具足僧伦不收于平等佛性可摄以其不历近圆即求三聚戒级虽越佛慈暂开谓之权受名曰菩萨式叉摩那菩萨沙弥菩萨沙弥尼也

三者若居家男女崇信三宝乐修十善或受五支学处慎守多年或持八关斋戒严遵一日今始更發胜心求受菩萨大戒以其自小进大信智转增谓之渐受名曰菩萨优婆塞菩萨优婆夷也

四者若世俗男女多劫已植深厚善根此生迷著不速返惺倐尔觉照立地悲忻一念信归三宝恳求大乘戒法愿力弘深同事摄化以其未曾久持居家戒品一旦疾禀菩萨学处谓之顿受名曰菩萨近事男菩萨近事女也

此之四种若审忏时仍分四別

审第一种人者若是比丘严问所持二百五十戒法若是比丘尼详审本法三百四十八戒至于七遮二部通诘苟根本毁破应当羯磨灭摈若七逆有犯当如律制所遮设余干违容悔仍净

审第二种人者若是式叉摩那此云学戒女佛制令学三法故若审忏时应一一逐问一学根本四重戒是二学六法谓染心相触盗减五钱断畜命小妄语非时食故饮酒是三学行法谓大尼诸戒中威仪是也若是沙弥沙弥尼唯审本戒十章其七遮重罪三众俱问如斯三众之中或根本七遮有犯一一依律摈除若学戒女六法不净更于二年羯磨繇彼既受式叉摩那戒即非沙弥尼众所摄复于式叉摩那缺学又非真净学戒之女而两无攸归三聚基乏故不能进受菩萨戒也其小三众唯此学戒所制倍严于沙弥沙弥尼故也

审第三种人者若是五戒近事男女于中受有满多半少一分不同应随所受一一详问不得为少分者而问多分为满分者而问半分若是八戒近事男女彼所受者既异终身居家五戒故审诘时但问一日一夜之持犯又则八戒制婬于一日夜全断不开非同五戒止禁邪婬而如审七逆四辈无殊其间或于四重七逆有犯一一者当须遮止余听悔除仍许进受

审第四种人者彼等一向未禀尸罗今始初發大心求受应准善生经中问其七种戒障若此善信男女不干七障者先当与受优婆塞优婆夷之五戒然斯俗谛五禁乃在家菩萨戒之原基也即于当日复钦梵网经再审七逆若无犯者三聚方进今虽五戒才受七逆岂必有干佛教有遮仍须遵问

(凡作法时应在后日分其净堂敷座设办庄严签班出入一切仪式皆同受具无殊至时鸣椎集众引礼先至法堂众向作礼三拜令四为首者徃请受差验缴书记巡视诸师礼仪如前不异引礼师次将五人一人执香往请羯磨师至堂礼佛就座拈香众举香赞竟)

引礼云

上香 复位 迎请者向上排班 展具 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各归本班

(受差诸师礼仪嘱辞皆于二坛仪中详明此不再出)

引礼云

诸比丘等各禀䖍诚随我音声齐诵大悲神呪求加护以净法筵仗威力而蠲魔障(诵此神呪三遍举云)

南无甘露王菩萨摩诃萨(三声)

诸比丘等一齐向上排班 展半具 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夫法器久成犹恐琢磨之未至圣阶欲进先求行履之有初今则具戒既登圣心重砺故我为汝众等焚香敷座恭请上(某)(某)律师为审戒问遮忏悔阿阇黎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法名(众各称名)其余言辞皆随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余众加名)今请大德为审戒问遮忏悔阿阇黎愿大德为我作审戒问遮忏悔阿阇黎我依大德故得入菩萨清净位慈愍故(三请三拜)

羯磨师抚尺云

诸比丘(有余众加之)汝等既已殷勤三请我今为汝作审戒问遮忏悔阿阇黎所有言教各须谛听夫教对机谈先渐后顿律因事制繇身及心身苟不净心戒何从今既五篇固守三聚更增愿乐四弘匪专自利斯则發广大之因心直趋宝所希如来之果德不滞化城具此胜怀可谓上善但恐浮囊有损破器难盛圣制既违梵行何立往愆未雪修证无繇故毗尼藏云犯四性重者退失道果譬喻斫头人不复还活断心树不复更生缺鼻针不堪复用分破石不复还合此是汝等本受戒中法所不容者也又大乘梵网经云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受戒若无七遮者得与受戒以是观之小乘七众犯重大乘进受无容大乘若犯七遮一槩尽拣有据虽曰罪无自性理具真常必要事不毁心道方合节今故先依毗尼藏审其所受比丘戒中一一相内持犯完缺等事(此单为比丘而言若有余六众同请审忏者可改文云 审其所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戒中一一相内持犯完缺等事今总举七众之名以便临时随有取用)次遵大乘教中拣其七遮重恶我今逐一问汝汝等逐一实答若不倾心披胆如实而答者昔恶既覆新善难生纵使随众忏悔此罪何繇得除受戒必不得戒仍加故妄语罪当思菩萨大戒原于心地心地夹襍便非戒器首棱严经云汝今欲研无上菩提当以直心詶我所问(鸣尺云)汝等能依教奉行否(众齐答云)依教奉行

其所审问者若仅十余人即随审戒相不必令起出而复入或有比丘尼等六众在内应即令出別召审之以其戒相不同故若比丘众多者可令出堂依签班次入堂听审恐其问答不闻言音难解故

引礼云

诸比丘等一齐起立 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凡为首者领众出堂集候毋得散乱待呼召时各依班次从左颊门至验签师所逐一依次进堂到师座前审答已竟从右颊门至缴签师所逐一依次出堂其第一班在堂伺侯余且暂退(俟余众出堂呼云)

第一班近前向上排班(若堂窄分列两行堂宽一班列之) 展半具 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各各作观运心三称

南无十方常住三宝(三称已)各称自己法名(称已)

师抚尺云

诸比丘我今问汝本所受持四波罗夷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 第一 犯不净行受婬欲法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然此中所问戒相不能全录广文恐人众延迟但撮其纲目以问之)

  • 第二 有主物不与盗心取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 第三 故断人命叹誉快劝死戒(如前)
  • 第四 实无所知自言叉得上人法戒(如前)

比丘犯此四法不得与诸比丘布萨羯磨共住谓之破根本当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以白四羯磨灭摈退失无道果分不得进菩萨大戒准目连问经犯波罗夷罪者当堕焰热地狱中

师抚尺云

诸比丘我今问汝本所受持十三僧伽婆尸沙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 第一 故弄阴出精除梦中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 第二 婬欲意与女人身相触戒(如前)
  • 第三 与女人麤恶婬欲语戒(如前)
  • 第四 教女人以婬法供养我戒(如前)
  • 第五 为男女往来彼此媒嫁戒(如前)
  • 第六 难处妨处无主自作屋不将诸比丘指授处所过量作戒(如前)
  • 第七 难处妨处有主为己作大房不将余比丘指授处所戒(如前)
  • 第八 嗔恚所覆故非波罗夷比丘以无根波罗夷法谤戒(如前)
  • 第九 以嗔恚故于异分事中取片非波罗夷比丘以无根波罗夷法谤戒(如前)
  • 第十 欲坏和合僧受破僧法三谏不舍戒(如前)
  • 十一 伴党助破和合僧三谏不舍戒(如前)
  • 十二 依聚落城邑住污他家行恶行反谤羯磨如法僧三谏不舍戒(如前)
  • 十三 恶性不受人语三谏不舍戒(如前)

比丘于此十三法中随犯一一者知而覆藏应强与波利婆沙行波利婆沙竟增上与六夜摩那埵行摩那埵仍于二十僧中出罪若僧不满二十罪不得出若不依律忏悔出罪准经云当堕大嘷呌地狱中

师抚尺云

诸比丘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二不定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 第一 共女人独在覆障处可作婬处坐说非法语若波罗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于此三法中治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 第二 共女人在露现处不可作婬处坐说非法语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于此二法中治戒(如前)

比丘犯此二法治罪轻重不定待情真事实或以三法治或以二法治或以一法治故曰不定法

师抚尺云

诸比丘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 第一 畜长衣过十日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 第二 离三衣异处宿除僧羯磨戒(如前)
  • 第三 畜非时衣过一月戒(如前)
  • 第四 取非亲里比丘尼衣除贸易戒(如前)
  • 第五 使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打故衣戒(如前)
  • 第六 从非亲里居士居士妇乞衣除夺衣失衣烧衣漂衣戒(如前)
  • 第七 若夺衣失衣烧衣漂衣非亲里居士居士妇与衣不知足受戒(如前)
  • 第八 居士居士妇为比丘办衣价不受自恣请到其家赞叹为好故得衣戒(如前)
  • 第九 二家为比丘办衣价不受自恣请到二家赞叹为好故得衣戒(如前)
  • 第十 施主送衣价与比丘执事人执事人不与比丘往取三反忆念过五六反求得衣戒(如前)
  • 十一 襍野蚕绵作新卧具戒(如前)
  • 十二 新纯黑羺羊毛作卧具戒(如前)
  • 十三 作新卧具不用二分纯黑羊毛三分白四分牻戒(如前)
  • 十四 卧具未及六年不舍更作新卧具除僧羯磨戒(如前)
  • 十五 作新坐具不取故者纵广一磔手揲著新者戒(如前)
  • 十六 自持羊毛过三由旬戒(如前)
  • 十七 使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擘羊毛戒(如前)
  • 十八 自手捉钱金银若使人捉若置地受者戒(如前)
  • 十九 种种卖买宝物戒(如前)
  • 二十 种种贩卖戒(如前)
  • 二十一 畜长钵过十日戒(如前)
  • 二十二 畜钵减五缀不漏更求新者戒(如前)
  • 二十三 自乞缕线使非亲里织师织衣戒(如前)
  • 二十四 人使织师为比丘织衣比丘到彼嘱托好织得衣戒(如前)
  • 二十五 比丘先与比丘衣后嗔恚夺回戒(如前)
  • 二十六 有病畜酥生酥石蜜过七日戒(如前)
  • 二十七 春残一月求雨浴衣半月应用若过一月前求过半月前用戒(如前)
  • 二十八 夏三月未满十日得急施衣应畜至衣时不得过十日前畜戒(如前)
  • 二十九 在阿兰若有疑恐怖处住有因缘离衣宿过六夜戒(如前)
  • 三 十 知是僧物自求入已戒(如前)

比丘犯此三十法当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別众舍若不依律舍忏准经当堕覆障地狱故谓之舍堕

师抚尺云

诸比丘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九十波逸提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 第一 知而故妄语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 第二 种种毁訾戒(如前)
  • 第三 两舌语戒(如前)
  • 第四 与妇女同室宿戒(如前)
  • 第五 与未受大戒人过三宿戒(如前)
  • 第六 与未受大戒人同诵戒(如前)
  • 第七 向未受大戒人说比丘麤恶罪除僧羯磨戒(如前)
  • 第八 向未受大戒人说过人法知见实者戒(如前)
  • 第九 与女人说法过五六语除有知男子戒(如前)
  • 第十 自手掘地若教人掘戒(如前)
  • 十一 坏鬼神村戒(如前)
  • 十二 妄作异语恼他戒(如前)
  • 十三 嫌骂比丘戒(如前)
  • 十四 取僧卧具等露地敷若教人敷去时不自举不教人举戒(如前)
  • 十五 僧房内敷僧卧具若教人敷去时不自举不教人举戒(如前)
  • 十六 于他比丘住处强敷卧具令他避我戒(如前)
  • 十七 嗔他比丘不喜同僧房若自牵出教人牵出戒(如前)
  • 十八 重阁上坐脱脚绳床木床戒(如前)
  • 十九 用有虫水浇泥草若教人浇戒(如前)
  • 二十 作大房舍等覆苫过二三节戒(如前)
  • 二十一 僧不差自往教授比丘尼戒(如前)
  • 二十二 僧差教授比丘尼乃至日暮戒(如前)
  • 二十三 谤比丘为饮食故教授比丘尼戒(如前)
  • 二十四 与非亲里比丘尼衣除贸易戒(如前)
  • 二十五 为非亲里比丘尼作衣戒(如前)
  • 二十六 与比丘尼屏处坐戒(如前)
  • 二十七 与比丘尼期同道行除疑恐怖时作伴戒(如前)
  • 二十八 与比丘尼同船除直渡戒(如前)
  • 二十九 知比丘尼赞叹因缘得食食除施主先有意戒(如前)
  • 三 十 与妇期同道行戒(如前)
  • 三十一 施一食处过受戒(如前)
  • 三十二 展转食除病时施衣时作衣时戒(如前)
  • 三十三 別众食除病时施衣时作衣时道行时船行时大会时沙门施食时戒(如前)
  • 三十四 檀越请食无病比丘过两三钵受不分与余比丘戒(如前)
  • 三十五 食足更受请不作余食法而食戒(如前)
  • 三十六 知他比丘足食更受请故不作余食法令他犯者戒(如前)
  • 三十七 非时食戒(如前)
  • 三十八 食残宿食戒(如前)
  • 三十九 不受食若药著口中除水及杨枝戒(如前)
  • 四 十 无病自为己索好美食戒(如前)
  • 四十一 自手与外道男女食戒(如前)
  • 四十二 先受请前食后食诣余家不嘱余比丘除病及作衣施衣时戒(如前)
  • 四十三 食家中有宝强安坐戒(如前)
  • 四十四 食家中有宝屏处坐戒(如前)
  • 四十五 独与女人露地坐戒(如前)
  • 四十六 约比丘同至聚落竟不教与食不乐故遣去戒(如前)
  • 四十七 无病过四月受药除常请更请分请尽形请戒(如前)
  • 四十八 住观军阵除因缘戒(如前)
  • 四十九 有因缘至军中过二夜至三夜戒(如前)
  • 五 十 二宿三宿军中住或观四军鬬战力势戒(如前)
  • 五十一 饮酒戒(如前)
  • 五十二 水中嬉戏戒(如前)
  • 五十三 以指击攊他比丘戒(如前)
  • 五十四 不受谏语戒(如前)
  • 五十五 恐怖他比丘戒(如前)
  • 五十六 无病比丘过半月浴除热时病时风时雨时远行时戒(如前)
  • 五十七 无病露地然火若教人然除因缘戒(如前)
  • 五十八 藏他比丘衣钵坐具针筒若教人藏者戒(如前)
  • 五十九 与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衣后不问主还取著戒(如前)
  • 六 十 得新衣不染作青木兰三种坏色戒(如前)
  • 六十一 故杀畜生命戒(如前)
  • 六十二 故饮用有虫水戒(如前)
  • 六十三 故恼他比丘乃至令少时不乐戒(如前)
  • 六十四 知他比丘有麤恶罪覆藏戒(如前)
  • 六十五 年未二十与受大戒戒(如前)
  • 六十六 诤事如法灭后更發起戒(如前)
  • 六十七 知是贼伴故与同行戒(如前)
  • 六十八 说婬欲非障道法三谏不舍戒(如前)
  • 六十九 知是说婬欲非障道法邪见人故供给所须同共羯磨止宿戒(如前)
  • 七 十 沙弥说婬欲非障道法被摈比丘畜同止宿戒(如前)
  • 七十一 不受谏语反难问持律者戒(如前)
  • 七十二 轻呵戒律戒(如前)
  • 七十三 说戒时不一心听无知无解戒(如前)
  • 七十四 共同如法羯磨与衣后故言彼是亲友以僧物与戒(如前)
  • 七十五 僧断事未竟不与欲而起去戒(如前)
  • 七十六 与欲后更悔戒(如前)
  • 七十七 知他比丘共鬬诤彼此听说戒(如前)
  • 七十八 嗔恚不喜打比丘戒(如前)
  • 七十九 嗔恚不喜以手搏比丘戒(如前)
  • 八 十 以无根僧残谤戒(如前)
  • 八十一 王未出未藏宝入宫门内戒(如前)
  • 八十二 自捉宝及庄饰具若使人捉除伽蓝及寄宿处戒(如前)
  • 八十三 非时入聚落不嘱余比丘戒(如前)
  • 八十四 作床过如来八指除陛孔戒(如前)
  • 八十五 以兜罗绵贮绳床木床大小褥戒(如前)
  • 八十六 以骨牙角作针筒戒(如前)
  • 八十七 作新卧具广长过量戒(如前)
  • 八十八 作覆疮衣广长过量戒(如前)
  • 八十九 作雨浴衣广长过量戒(如前)
  • 九 十 与如来等量作衣若过量作戒(如前)

比丘犯此九十法若不依律忏悔准经当堕八寒八热地狱故谓之堕

师抚尺云

诸比丘我今问汝本所受持四波罗提提舍尼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 第一 无病入村中从非亲里比丘尼自手受食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 第二 比丘尼在施食家指示与某甲羮某甲饭若自不语止无比丘语止戒(如前)
  • 第三 先作学家羯磨家不请无病自手受食戒(如前)
  • 第四 在阿兰若有疑怖处住先不语檀越僧伽蓝外不受食在僧伽蓝内无病自手受食戒(如前)

比丘犯此四法应向余比丘悔过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是名悔过法若不依律向余比丘悔过者准经当堕黑绳地狱

师抚尺云

诸比丘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一百应当学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 第一 不齐整著内衣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 第二 不齐整著三衣戒(如前)
  • 第三 反抄衣入白衣舍戒(如前)
  • 第四 反抄衣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第五 衣缠颈入白衣舍戒(如前)
  • 第六 衣缠颈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第七 覆头入白衣舍戒(如前)
  • 第八 覆头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第九 跳行入白衣舍戒(如前)
  • 第十 跳行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十一 白衣舍内蹲坐戒(如前)
  • 十二 叉腰入白衣舍戒(如前)
  • 十三 叉腰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十四 摇身入白衣舍戒(如前)
  • 十五 摇身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十六 掉臂入白衣舍戒(如前)
  • 十七 掉臂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十八 好覆身入白衣舍戒(如前)
  • 十九 好覆身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二十 左右顾视入白衣舍戒(如前)
  • 二十一 左右顾视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二十二 静默入白衣舍戒(如前)
  • 二十三 静默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二十四 戏笑入白衣舍戒(如前)
  • 二十五 戏笑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二十六 不用意受食戒(如前)
  • 二十七 不平钵受食戒(如前)
  • 二十八 不平钵受羮戒(如前)
  • 二十九 不羮饭等食戒(如前)
  • 三 十 不以次食戒(如前)
  • 三十一 挑钵中央食戒(如前)
  • 三十二 无病为己索羮饭戒(如前)
  • 三十三 以饭覆羮更望得戒(如前)
  • 三十四 视比座钵中戒(如前)
  • 三十五 不系钵想食戒(如前)
  • 三十六 大抟饭食戒(如前)
  • 三十七 张口待饭食戒(如前)
  • 三十八 含食语戒(如前)
  • 三十九 抟饭摇掷口中戒(如前)
  • 四 十 遗落饭食戒(如前)
  • 四十一 颊食食戒(如前)
  • 四十二 嚼饭作声戒(如前)
  • 四十三 大噏饭食戒(如前)
  • 四十四 舌䑛食戒(如前)
  • 四十五 振手食戒(如前)
  • 四十六 手把散饭食戒(如前)
  • 四十七 污手捉饮器戒(如前)
  • 四十八 洗钵水弃白衣舍戒(如前)
  • 四十九 生草上大小便涕唾除病戒(如前)
  • 五 十 水中大小便涕唾除病戒(如前)
  • 五十一 立大小便除病戒(如前)
  • 五十二 为反抄衣人说法除病戒(如前)
  • 五十三 为衣缠颈人说法除病戒(如前)
  • 五十四 为覆头人说法除病戒(如前)
  • 五十五 为裹头人说法除病戒(如前)
  • 五十六 为叉腰人说法除病戒(如前)
  • 五十七 为著革屣人说法除病戒(如前)
  • 五十八 为著木屐人说法除病戒(如前)
  • 五十九 为骑乘人说法除病戒(如前)
  • 六 十 佛塔内宿除为守护戒(如前)
  • 六十一 佛塔内藏财物除为坚牢戒(如前)
  • 六十二 著革屣入佛塔中戒(如前)
  • 六十三 捉革屣入佛塔中戒(如前)
  • 六十四 著革屣绕佛塔行戒(如前)
  • 六十五 著富罗入佛塔行戒(如前)
  • 六十六 手捉富罗入佛塔中行戒(如前)
  • 六十七 塔下坐食留草及食污地戒(如前)
  • 六十八 担死尸塔下过戒(如前)
  • 六十九 塔下埋死尸戒(如前)
  • 七 十 塔下烧死尸戒(如前)
  • 七十一 向塔烧死尸戒(如前)
  • 七十二 塔四边烧死尸使臭气来入戒(如前)
  • 七十三 持死人衣物塔下过戒(如前)
  • 七十四 佛塔下大小便戒(如前)
  • 七十五 向佛塔大小便戒(如前)
  • 七十六 绕塔四边大小便使臭气来入戒(如前)
  • 七十七 持佛像至大小便处戒(如前)
  • 七十八 佛塔下嚼杨枝戒(如前)
  • 七十九 向佛塔嚼杨枝戒(如前)
  • 八 十 塔四边嚼杨枝戒(如前)
  • 八十一 塔下涕唾戒(如前)
  • 八十二 向塔涕唾戒(如前)
  • 八十三 塔四边涕唾戒(如前)
  • 八十四 向佛塔舒脚坐戒(如前)
  • 八十五 安佛在下房己在上房住戒(如前)
  • 八十六 人坐己立为说法除病戒(如前)
  • 八十七 人卧己坐为说法除病戒(如前)
  • 八十八 人在己在非座为说法除病戒(如前)
  • 八十九 人在高座己在下座为说法除病戒(如前)
  • 九 十 人在前行己在后行为说法除病戒(如前)
  • 九十一 人高经行己下经行为说法除病戒(如前)
  • 九十二 人在道己在非道为说法除病戒(如前)
  • 九十三 擕手在道行戒(如前)
  • 九十四 上树过人除时因缘戒(如前)
  • 九十五 络囊盛钵贯杖头置肩上行戒(如前)
  • 九十六 人持杖不应为说法除病戒(如前)
  • 九十七 人持剑不应为说法除病戒(如前)
  • 九十八 人持矛不应为说法除病戒(如前)
  • 九十九 人持刀不应为说法除病戒(如前)
  • 一 百 人持葢不应为说法除病戒(如前)

比丘犯此一百法名突吉罗谓云恶作若不依律忏悔准经当堕等活地狱

师抚尺云

诸比丘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七灭诤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 第一 应与现前毗尼当与现前毗尼戒汝于是中有犯否(若犯答有如无答云)

    (此七法能灭四种诤事若应与现前法不与而反与他法灭者犯违法毗尼罪名突吉罗是不当与而与今问即应答云有犯若虽有诤事起彼时与法相宜不违佛制今问方可答云无又则诤事本无此法不行今问亦可答云无由其不同余戒所答故略辩附若欲广明自当详考全律可尔)

  • 第二 应与忆念毗尼当与忆念毗尼戒(如前)
  • 第三 应与不痴毗尼当与不痴毗尼戒(如前)
  • 第四 应与自言治当与自言治戒(如前)
  • 第五 应与觅罪相当与觅罪相戒(如前)
  • 第六 应与多人觅罪当与多人觅罪戒(如前)
  • 第七 应与如草覆地当与如草覆地戒(如前)

比丘若有四种诤事起即便称量此七法中应当与者灭之若应与者不与不应与者与诤亦不灭是名为犯

师抚尺云

诸比丘具足戒法一一相内已审明复有大乘所拣七逆今当更问所言七逆者

  • 第一 出佛身血是大逆恶极重之罪汝有此罪否(有无实答)

    若以嗔恶心故毁坏一切佛像舍利塔庙及大乘经典是与佛为仇例此亦应遮之

  • 第二 弑父是大逆恶极重之罪(同前)
  • 第三 弑母是大逆恶极重之罪(同前)
  • 第四 弑和尚是大逆恶极重之罪(同前)
  • 第五 弑阿阇黎是大逆恶极重之罪(同前)
  • 第六 破羯磨转法轮僧是大逆恶极重之罪(同前)
  • 第七 弑圣人是大逆恶极重之罪汝有此罪(同前)此中既无且应𫏐退

座上如是审竟若有犯者书记一一注笔分明其呼召出入法仪悉同二坛忏悔中所明其中若审余六众戒相纲目附之于后亦如前审讫方问七遮乃至末后一班问毕起立一旁鸣椎集先發露者入堂各依班次列定其受差诸师复白仪范亦如二坛中不异待受差者辞出引礼令众向上排班作礼长跪

师抚尺云

汝等前来各解我语从实吐露既于比丘具足戒中谨守(既于比丘尼具足戒式叉摩那学三法中沙弥沙弥尼之十戒中于优婆塞优婆夷之五戒中谨守然此七众但随临时有者加问)大乘所遮之七逆无犯是真净法器我今如汝言词申复和尚即为进受菩萨大戒应更至诚求哀诸佛菩萨慈光摄照证明忏悔从于无始以至今生三障八苦咸得蠲除自于此时尽未来际四弘二利悉皆圆满愿化同体众生共成无上正觉我为汝等焚香举偈汝等随我音声如法忏悔各称法名(称已)

(师起座拈香复位合掌举云)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繇无始贪嗔痴
一切罪障皆
从身语意之所生
今对佛前求忏悔
一切罪根皆
审戒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沈溺诸有情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若于众中审得有犯根本重戒及干七逆者应当別行警诫

师鸣尺云

前来审问之中有犯某(戒遮)此是极重罪恶破坏道器经律严遮人情难允我今亦如尔之所言申复方丈和尚必遵律制教勅于汝但尔来日不得与诸清净大众同期授受

引礼云

诸比丘起立闻磬声礼谢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问讯 分班 迎请者出班送师归寮

(如常礼送师归寮复至堂中同谢众引礼师三拜引礼即令诸忏悔者总诣大殿通宵礼佛)

附审比丘尼戒相纲目若有尼众即于前文称十方常住三宝一一问之

师抚尺云

诸比丘尼我今问汝本所受持八波罗夷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 第一 犯不净行受婬欲法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然此中所问戒相不能全录广文恐人众延迟但撮其纲目以问耳)

  • 第二 有主物不与盗心取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 第三 故断人命叹誉快劝死戒(如前)
  • 第四 实无所知自言我得上人法戒(如前)
  • 第五 共染心男子相触摩戒(如前)
  • 第六 与染心男子立语共期八事戒(如前)
  • 第七 知他比丘尼犯波罗夷覆藏戒(如前)
  • 第八 顺从作举比丘戒(如前)

比丘尼犯此八法不得与诸比丘尼布萨羯磨共住谓之破根本当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以白四羯磨灭摈退失无道果分不得进菩萨大戒准目连问经犯波罗夷罪者当堕焰热地狱中

师抚尺云

诸比丘尼我今问汝本所受持十七僧伽婆尸沙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 第一 往来媒嫁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 第二 无根谤毁戒(如前)
  • 第三 异分片谤戒(如前)
  • 第四 诣官言人戒(如前)
  • 第五 知度贼女戒(如前)
  • 第六 解举尼罪戒(如前)
  • 第七 独渡村宿戒(如前)
  • 第八 染心受食戒(如前)
  • 第九 劝受染食戒(如前)
  • 第十 方便破僧戒(如前)
  • 十一 余党助破戒(如前)
  • 十二 污家违谏戒(如前)
  • 十三 恶性违谏戒(如前)
  • 十四 亲近覆罪戒(如前)
  • 十五 教住覆罪戒(如前)
  • 十六 嗔舍三宝戒(如前)
  • 十七 喜诤不忆戒(如前)

比丘尼于此十七法中随犯一一者应二部僧中强与半月行摩那埵法行摩那埵应与出罪当二部四十人中出是比丘尼罪若少一人不满四十众是比丘尼罪不得除若不依律忏悔出罪准经云当堕大嘷叫地狱

师抚尺云

诸比丘尼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 第一 畜长衣过十日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 第二 离一一衣异处宿戒(如前)
  • 第三 不足衣过畜一月戒(如前)
  • 第四 从非亲里乞衣戒(如前)
  • 第五 多与衣当知足受戒(如前)
  • 第六 不受自恣请贪好乞衣戒(如前)
  • 第七 不受自恣请贪好共索戒(如前)
  • 第八 过六反索衣戒(如前)
  • 第九 自手受金宝银钱戒(如前)
  • 第十 种种买卖宝物戒(如前)
  • 十一 种种贩买戒(如前)
  • 十二 钵减五缀不漏更求新好戒(如前)
  • 十三 自乞缕线织衣戒(如前)
  • 十四 不受自恣请贪好嘱织戒(如前)
  • 十五 先与衣后嗔恚夺取戒(如前)
  • 十六 畜药过七日戒(如前)
  • 十七 过畜急施衣戒(如前)
  • 十八 知向僧物自求入己戒(如前)
  • 十九 求是更索彼戒(如前)
  • 二十 以造堂直贸衣共分戒(如前)
  • 二十一 以供他食直贸衣共分戒(如前)
  • 二十二 以造房直作衣戒(如前)
  • 二十三 以造舍直贸衣共分戒(如前)
  • 二十四 畜好长钵戒(如前)
  • 二十五 多畜好器戒(如前)
  • 二十六 病衣不与戒(如前)
  • 二十七 以非时衣受作时衣戒(如前)
  • 二十八 先与贸易后嗔夺取戒(如前)
  • 二十九 乞重衣过直戒(如前)(重衣乃䌷缎中贵价者)
  • 三十 乞轻衣过直戒(如前)(轻衣乃纱罗中贵价者)

比丘尼犯此三十法当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別众舍若不依律舍忏准经当堕覆障地狱故谓之舍堕

师抚尺云

诸比丘尼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一百七十八波逸提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 第一 知而妄语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 第二 种类毁訾戒(如前)
  • 第三 两舌语言戒(如前)
  • 第四 男室同宿戒(如前)
  • 第五 小众过宿戒(如前)
  • 第六 自衣同诵戒(如前)
  • 第七 向俗说罪戒(如前)
  • 第八 向俗言证戒(如前)
  • 第九 为男过说戒(如前)
  • 第十 自手掘地戒(如前)
  • 十一 坏鬼神村戒(如前)
  • 十二 异语恼他戒(如前)
  • 十三 嫌骂知事戒(如前)
  • 十四 敷具不举戒(如前)
  • 十五 客敷不举戒(如前)
  • 十六 恃尊触恼戒(如前)
  • 十七 倚强牵出戒(如前)
  • 十八 纵肆坐床戒(如前)
  • 十九 虫水浇泥戒(如前)
  • 二十 大房过覆戒(如前)
  • 二十一 无病过食戒(如前)
  • 二十二 別众受食戒(如前)
  • 二十三 三钵过受戒(如前)
  • 二十四 非时啖食戒(如前)
  • 二十五 食残宿食戒(如前)
  • 二十六 不受食食戒(如前)
  • 二十七 受请不嘱戒(如前)
  • 二十八 食家强坐戒(如前)
  • 二十九 食家屏坐戒(如前)
  • 三 十 与男露坐戒(如前)
  • 三十一 许食遣还戒(如前)
  • 三十二 四月药过戒(如前)
  • 三十三 往观军阵戒(如前)
  • 三十四 军中过宿戒(如前)
  • 三十五 宿军观阵戒(如前)
  • 三十六 违制饮酒戒(如前)
  • 三十七 水中嬉戏戒(如前)
  • 三十八 以指相击戒(如前)
  • 三十九 不受谏语戒(如前)
  • 四 十 恐怖他尼戒(如前)
  • 四十一 无病过浴戒(如前)
  • 四十二 露地然火戒(如前)
  • 四十三 藏尼衣物戒(如前)
  • 四十四 施衣辄著戒(如前)
  • 四十五 得衣不染戒(如前)
  • 四十六 故断畜命戒(如前)
  • 四十七 饮用虫水戒(如前)
  • 四十八 故恼他尼戒(如前)
  • 四十九 覆他麤罪戒(如前)
  • 五 十 诤灭發起戒(如前)
  • 五十一 知贼伴行戒(如前)
  • 五十二 邪见生谤戒(如前)
  • 五十三 邪见止宿戒(如前)
  • 五十四 小摈知宿戒(如前)
  • 五十五 反难持律戒(如前)
  • 五十六 轻呵毗尼戒(如前)
  • 五十七 心不谛听戒(如前)
  • 五十八 谤随亲厚戒(如前)
  • 五十九 不与欲去戒(如前)
  • 六 十 与欲后诃戒(如前)
  • 六十一 挑唆彼此戒(如前)
  • 六十二 嗔打他尼戒(如前)
  • 六十三 嗔恚手搏戒(如前)
  • 六十四 无根嗔谤戒(如前)
  • 六十五 过王宫阈戒(如前)
  • 六十六 手捉遗宝戒(如前)
  • 六十七 非时入村戒(如前)
  • 六十八 作床过量戒(如前)
  • 六十九 绵作床敷戒(如前)
  • 七 十 取他蒜啖戒(如前)
  • 七十一 三处剃毛戒(如前)
  • 七十二 水净过节戒(如前)
  • 七十三 胡胶作根戒(如前)
  • 七十四 尼共相拍戒(如前)
  • 七十五 供给水扇戒(如前)
  • 七十六 乞生谷米戒(如前)
  • 七十七 生草便利戒(如前)
  • 七十八 不看弃秽戒(如前)
  • 七十九 往观伎乐戒(如前)
  • 八 十 村屏男立戒(如前)
  • 八十一 与男入屏戒(如前)
  • 八十二 与男耳语戒(如前)
  • 八十三 坐不语去戒(如前)
  • 八十四 不语辄坐戒(如前)
  • 八十五 不语敷宿戒(如前)
  • 八十六 与男入室戒(如前)
  • 八十七 不审受语戒(如前)
  • 八十八 小缘呪诅戒(如前)
  • 八十九 椎胸啼哭戒(如前)
  • 九 十 无病共卧戒(如前)
  • 九十一 共褥被卧戒(如前)
  • 九十二 故恼问经戒(如前)
  • 九十三 不瞻病者戒(如前)
  • 九十四 夏嗔驱出戒(如前)
  • 九十五 三时游行戒(如前)
  • 九十六 安居讫住戒(如前)
  • 九十七 边界疑行戒(如前)
  • 九十八 界内疑行戒(如前)
  • 九十九 亲近俗住戒(如前)
  • 一 百 往观王宫戒(如前)
  • 百 一 河流露浴戒(如前)
  • 百 二 浴衣过量戒(如前)
  • 百 三 缝衣过日戒(如前)
  • 百 四 不看衣过戒(如前)
  • 百 五 僧衣留难戒(如前)
  • 百 六 不问著衣戒(如前)
  • 百 七 衣施外道戒(如前)
  • 百 八 遮僧分衣戒(如前)
  • 百 九 令僧不出迦𫄨那衣戒(如前)
  • 百 十 遮尼不出迦𫄨那衣戒(如前)
  • 百十一 不与灭诤戒(如前)
  • 百十二 食授外道戒(如前)
  • 百十三 为白衣使戒(如前)
  • 百十四 自手织纺戒(如前)
  • 百十五 俗床坐卧戒(如前)
  • 百十六 俗宿不辞戒(如前)
  • 百十七 诵习呪术戒(如前)
  • 百十八 教人呪术戒(如前)
  • 百十九 度姙授具戒(如前)
  • 百二十 度授乳妇戒(如前)
  • 百二十一 年减授具戒(如前)
  • 百二十二 不与学年满授具戒(如前)
  • 百二十三 与学不与法年满授具戒(如前)
  • 百二十四 学法年满僧不听违授戒(如前)
  • 百二十五 学戒年减十二授具戒(如前)
  • 百二十六 与学戒年满不白授具戒(如前)
  • 百二十七 淫女授具戒(如前)
  • 百二十八 非法度人戒(如前)
  • 百二十九 二岁不依戒(如前)
  • 百三十 违僧授具戒(如前)
  • 百三十一 夏减授具戒(如前)
  • 百三十二 夏满违听戒(如前)
  • 百三十三 不听谤僧戒(如前)
  • 百三十四 俗遮授具戒(如前)
  • 百三十五 度俗敬恚戒(如前)
  • 百三十六 不受学女戒(如前)
  • 百三十七 受衣不授戒(如前)
  • 百三十八 夏减多授戒(如前)
  • 百三十九 授宿往僧戒(如前)
  • 百四十 无病违教戒(如前)
  • 百四十一 半月违教戒(如前)
  • 百四十二 夏竟违恣戒(如前)
  • 百四十三 无僧安居戒(如前)
  • 百四十四 入寺不白戒(如前)
  • 百四十五 骂詈比丘戒(如前)
  • 百四十六 喜诤嗔僧戒(如前)
  • 百四十七 破疮不白戒(如前)
  • 百四十八 足食后食戒(如前)
  • 百四十九 于家嫉妒戒(如前)
  • 百五十 香涂摩身戒(如前)
  • 百五十一 油涂身戒(如前)
  • 百五十二 使泥涂身戒(如前)
  • 百五十三 使式叉摩那涂身戒(如前)
  • 百五十四 使沙弥尼涂身戒(如前)
  • 百五十五 使妇女涂身戒(如前)
  • 百五十六 著贮跨衣戒(如前)
  • 百五十七 畜妇严具戒(如前)
  • 百五十八 著屣持葢戒(如前)
  • 百五十九 无病乘行戒(如前)
  • 百六十 减衣入村戒(如前)
  • 百六十一 暮至俗家戒(如前)
  • 百六十二 暮开寺门戒(如前)
  • 百六十三 暮去不嘱戒(如前)
  • 百六十四 违失安居戒(如前)
  • 百六十五 常漏授具戒(如前)
  • 百六十六 二形授具戒(如前)
  • 百六十七 道合授具戒(如前)
  • 百六十八 债病授具戒(如前)
  • 百六十九 学术活命戒(如前)
  • 百七十 教俗技术戒(如前)
  • 百七十一 被摈不去戒(如前)
  • 百七十二 不求问义戒(如前)
  • 百七十三 欲恼令乱戒(如前)
  • 百七十四 僧寺起塔戒(如前)
  • 百七十五 慢新比丘戒(如前)
  • 百七十六 好摇身行戒(如前)
  • 百七十七 作妇庄严戒(如前)
  • 百七十八 外女涂身戒(如前)

比丘尼犯此一百七十八法若不依律忏悔准经当堕八寒八热地狱故谓之堕

师抚尺云

诸比丘尼我今问汝本所受持八波罗提提舍尼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 第一 不病乞酥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 第二 不病乞油戒(如前)
  • 第三 不病乞蜜戒(如前)
  • 第四 不病乞石蜜戒(如前)
  • 第五 不病乞乳戒(如前)
  • 第六 不病乞酪戒(如前)
  • 第七 不病乞鱼戒(如前)
  • 第八 不病乞肉戒(如前)

比丘尼犯此八法应向余比丘尼悔过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是名悔过法若不依律向余比丘尼悔过者准经当堕黑绳地狱

师抚尺云

诸比丘尼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一百众学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 第一 内衣不整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 第二 五衣不整戒(如前)
  • 第三 反抄衣行戒(如前)
  • 第四 抄衣舍坐戒(如前)
  • 第五 衣缠颈行戒(如前)
  • 第六 缠颈舍坐戒(如前)
  • 第七 覆头入舍戒(如前)
  • 第八 覆头舍坐戒(如前)
  • 第九 跳行入舍戒(如前)
  • 第十 跳行舍坐戒(如前)
  • 十一 舍内蹲坐戒(如前)
  • 十二 叉腰入舍戒(如前)
  • 十三 叉腰舍坐戒(如前)
  • 十四 摇身入舍戒(如前)
  • 十五 摇身舍坐戒(如前)
  • 十六 掉臂入舍戒(如前)
  • 十七 掉臂舍坐戒(如前)
  • 十八 好覆身行戒(如前)
  • 十九 好覆舍坐戒(如前)
  • 二十 左右视行戒(如前)
  • 二十一 顾视舍坐戒(如前)
  • 二十二 静默入舍戒(如前)
  • 二十三 静默舍坐戒(如前)
  • 二十四 戏笑入舍戒(如前)
  • 二十五 戏笑舍坐戒(如前)
  • 二十六 正意受食戒(如前)
  • 二十七 平钵受食戒(如前)
  • 二十八 平钵受羮戒(如前)
  • 二十九 羮饭等食戒(如前)
  • 三 十 以次受食戒(如前)
  • 三十一 挑钵中央戒(如前)
  • 三十二 无病索羮戒(如前)
  • 三十三 以饭覆羮戒(如前)
  • 三十四 视比坐嫌戒(如前)
  • 三十五 击钵想食戒(如前)
  • 三十六 大抟狼籍戒(如前)
  • 三十七 张口待食戒(如前)
  • 三十八 含食语言戒(如前)
  • 三十九 抟食掷口戒(如前)
  • 四 十 遗落饭食戒(如前)
  • 四十一 颊含食食戒(如前)
  • 四十二 嚼食作声戒(如前)
  • 四十三 大吸饭食戒(如前)
  • 四十四 舌䑛食食戒(如前)
  • 四十五 振手受食戒(如前)
  • 四十六 把散饭食戒(如前)
  • 四十七 污手捉钵戒(如前)
  • 四十八 钵水弃舍戒(如前)
  • 四十九 生草唾便戒(如前)
  • 五 十 水中唾便戒(如前)
  • 五十一 立大小便戒(如前)
  • 五十二 反衣为说戒(如前)
  • 五十三 衣缠为说戒(如前)
  • 五十四 覆头为说戒(如前)
  • 五十五 裹头为说戒(如前)
  • 五十六 叉腰为说戒(如前)
  • 五十七 著屣为说戒(如前)
  • 五十八 著屐为说戒(如前)
  • 五十九 骑乘为说戒(如前)
  • 六 十 佛塔止宿戒(如前)
  • 六十一 塔中藏物戒(如前)
  • 六十二 著屣入塔戒(如前)
  • 六十三 捉屣入塔戒(如前)
  • 六十四 著屣绕塔戒(如前)
  • 六十五 富罗入塔戒(如前)
  • 六十六 捉富入塔戒(如前)
  • 六十七 塔下坐食戒(如前)
  • 六十八 担尸触塔戒(如前)
  • 六十九 塔下埋尸戒(如前)
  • 七 十 塔下烧尸戒(如前)
  • 七十一 向塔烧尸戒(如前)
  • 七十二 绕塔烧尸戒(如前)
  • 七十三 亡衣过塔戒(如前)
  • 七十四 塔下便利戒(如前)
  • 七十五 向塔便利戒(如前)
  • 七十六 绕塔便利戒(如前)
  • 七十七 亵秽尊像戒(如前)
  • 七十八 塔下梳齿戒(如前)
  • 七十九 向塔梳齿戒(如前)
  • 八 十 绕塔梳齿戒(如前)
  • 八十一 塔下涕唾戒(如前)
  • 八十二 向塔涕唾戒(如前)
  • 八十三 绕塔涕唾戒(如前)
  • 八十四 向塔舒脚戒(如前)
  • 八十五 己房佛上戒(如前)
  • 八十六 立说坐听戒(如前)
  • 八十七 坐说卧听戒(如前)
  • 八十八 非座说听戒(如前)
  • 八十九 下座说听戒(如前)
  • 九 十 后行说听戒(如前)
  • 九十一 下行说听戒(如前)
  • 九十二 非道说听戒(如前)
  • 九十三 𢹂手道行戒(如前)
  • 九十四 上树过人戒(如前)
  • 九十五 杖钵担行戒(如前)
  • 九十六 持杖为说戒(如前)
  • 九十七 持剑为说戒(如前)
  • 九十八 持矛为说戒(如前)
  • 九十九 持刀为说戒(如前)
  • 一 百 持葢为说戒(如前)

比丘尼犯此一百法名突吉罗谓云恶作若不依律忏悔准经当堕等活地狱

师抚尺云

诸比丘尼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七灭诤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 第一 应与现前毗尼当与现前毗尼戒汝于是中有犯否

    有无实答准前比丘戒相中可知

  • 第二 应与忆念毗尼当与忆念毗尼戒(如前)
  • 第三 应与不痴毗尼当与不痴毗尼戒(如前)
  • 第四 应与自言治当与自言治戒(如前)
  • 第五 应与觅罪相当与觅罪相戒(如前)
  • 第六 应与多人觅罪当与多人觅罪戒(如前)
  • 第七 应与如草覆地当与如草覆地戒(如前)

比丘尼若有四种诤事起即便称量此七法中应当与者灭之若应与者不与不应与者与诤亦不灭是名为犯

此三百四十八戒相一一问竟其大乘七逆如比丘仪中审之不异

附审式叉摩那戒相纲目若有式叉众者即于前文称十方常住三宝一一问之

师抚尺云

式叉摩那我今问汝本所受持六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 第一 不得犯不净行若犯非释种女若与染污心男子身相触缺戒应更学戒汝于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 第二 不得偷盗若犯非释种女若取减五钱缺戒应更学戒(同前)
  • 第三 不得故断人命若犯非释种女若断畜生等不能变形者命缺戒应更学戒(同前)
  • 第四 不得大妄语若犯非释种女若与众中故作小妄语缺戒应更学戒(同前)
  • 第五 不得非时食若非时食缺戒应更学戒(同前)
  • 第六 不得饮酒若饮酒缺戒应更学戒(同前)

(其大乘七遮准前若有沙弥沙弥尼及居家二众戒相如常故不列然审此余众唯换各人本所受持戒相而前后文词皆同不再重言)

开示苦行第四

先夜审问戒遮竟次晨羯磨师同诸引礼书记往方丈顶礼和尚呈复所审染净罪单俟和尚阅若无犯者礼辞而退若有犯于重戒七遮者即呼令至方丈和尚须遵两乘经律开导于彼或令死心參究实悟无生或令结坛礼忏求见好相或令专修净土带业往生此非毗尼羯磨作法可忏亦非浅浮之信数期微劳而可灭也如上三种忏法谓之准教验心是名真实忏悔若于暂时起世俗念不知有苦不求解脱者纵使千佛出世亦难忏除如是与法众礼而退即于午后引礼令众求戒清净无犯者净堂敷座鸣椎集众仍将九人迎请和尚礼仪如常至堂陞座二引礼展具向座三拜长跪合掌白云

(某甲)等昨奉慈命差委将诸比丘(余众随加)诣羯磨师所审戒问遮其诸言词晨朝已简复上兹者恭启大和尚择期设坛临座施戒令彼等舍门外之草庵获宅中之宝藏为真佛子绍隆法化今于未受戒前复有何行当行何法当作乞垂指示以便奉行下情无任恳祷之至

(白已三拜分立呼云)

上香 复位 一齐向上排班 展大具 闻磬声至诚顶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和尚抚尺云

诸比丘(有余加之)夜来差众引礼将汝等于阇黎师所审问戒遮遴选道器幸尔等根本完全遮逆不犯庶可明晨堪与授受然菩萨大戒受之固是不易而行之逾更为难故我今日先令汝等广其心志坚其誓愿所以梵网经云若佛子应以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此明为法焚身以供诸佛则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上求佛道之心愿致极矣又云乃至饿虎狼师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此明济苦舍身以绐鬼畜则与诸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化众生之心愿致极矣若欲令人烧身供佛者诸佛如来具百千相好万德庄严自然可敬可归兼以求法心真此则人所能行肯为者也若欲令人舍身济诸鬼兽者鬼兽有无量丑恶形怪异常既非可亲可近亦兼怯怖心生此则人所难行不为者也若有新学菩萨至诚远来求受大乘戒法其为大乘律师者应当先为语斯苦行然后与之授戒者何也盖如来深鉴物机繇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皆以我爱为本最难断除凡欲發菩提心行菩萨行者必以檀度为首余度方成故于初求菩萨戒者先令行斯苦行以验大乘根机令發决定大乘真志故良以心地法门十无尽戒如理而证称性而修若计我著相者不能信是法灭受取证者亦非下种处惟无我空人深慈大悲具广大誓愿忍智现前者乃可受持修证然此苦行亦名法行以性净之理目之为法而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贪爱离贪爱垢故法无舍施离舍施垢故若执法有我人贪爱则不能内舍外舍竭尽舍繇其知法无我人贪爱则能财施法施平等施所以三贤冠舍心于首十地修檀度为先故我释迦世尊于无量劫中修菩萨行时投身饲虎割肉𫗪鹰形剜千孔以然灯目摘双睛而济病至若支节肝胆头舌髓脑国城妻子象马七珍等皆以忍力舍施成就无我之檀波罗蜜而用求无上玅道救度法界有情观三千大千世界无有芥子许非是如来因地中舍身命处一佛如是佛佛皆然汝等虽云初心入道而忍力未具人法未空既發菩提心求受菩萨戒者于斯大愿慎必当坚于斯苦行慎必当行汝等人人勿怀怯怖果能以此不住相清净舍心或然一香或然一灯供养十方诸佛于中所求者不为人天福报权乘小果愿得无上菩提拯拔法界有情于当来世如药王之焚身二祖之断臂乃至无量无边求法利生难行苦行悉从今日受菩萨戒然一香一灯之微小因始终究竟圆满檀波罗蜜也汝等今闻我语若意涉踌躇心生疑退即非真正师子儿亦非大乘根性者如我不遵佛制先行开导便为汝等授大乘戒即非大乘律师而犯倒说经律戒矣已遵制为说汝等今已谛听(鸣尺一下)再问汝等汝人人能信解奉行否(众答)能依教奉行(和尚云)既能依教奉行待汝等然灯然香供佛發愿来曰临坛领受菩萨戒法

引礼云

诸比丘等一齐起立 闻磬声顶谢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分班 为首者送和尚归方丈

送和尚回堂礼谢众引礼师各归本堂少息片时引礼复将求菩萨戒者同诣大殿然香灯已毕如常普礼诸佛菩萨發十大愿而退至初夜前仍令一齐上殿通宵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德号以祈加护愿入佛乘

三坛传戒正范卷三


校注

[A1] 已【CB】巳【卍续】
[A2] 己【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但【CB】伹【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己【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己【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己【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己【CB】巳【卍续】
[A46] 抟【CB】搏【卍续】(cf. T01n0076_p0884a29; T16n0685_p0779b03)
[A47] 抟【CB】搏【卍续】(cf. T01n0076_p0884a29; T16n0685_p0779b03)
[A48] 己【CB】巳【卍续】
[A49] 己【CB】巳【卍续】
[A50] 己【CB】巳【卍续】
[A51] 己【CB】巳【卍续】
[A52] 己【CB】巳【卍续】
[A53] 己【CB】巳【卍续】
[A54] 己【CB】巳【卍续】
[A55] 己【CB】巳【卍续】
[A56] 已【CB】巳【卍续】
[A57] 已【CB】巳【卍续】
[A58] 已【CB】巳【卍续】
[A59] 已【CB】巳【卍续】
[A60] 已【CB】巳【卍续】
[A61] 已【CB】巳【卍续】
[A62] 已【CB】巳【卍续】
[A63] 己【CB】巳【卍续】
[A64] 己【CB】巳【卍续】
[A65] 已【CB】巳【卍续】
[A66] 已【CB】巳【卍续】
[A67] 已【CB】巳【卍续】
[A68] 已【CB】巳【卍续】
[A69] 已【CB】巳【卍续】
[A70] 已【CB】巳【卍续】
[A71] 已【CB】巳【卍续】
[A72] 已【CB】巳【卍续】
[A73] 已【CB】巳【卍续】
[A74] 已【CB】巳【卍续】
[A75] 已【CB】巳【卍续】
[A76] 已【CB】巳【卍续】
[A77]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传戒正范(卷3)
关闭
传戒正范(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