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坛传戒正范卷四

初坛传授沙弥戒正范

初令净人洒扫法堂正敷一座左右设二辅弼座列供香花然烛至时鸣椎集众诸引礼统新求戒者各持五七二衣挂钵执具诣堂以所持之衣置于旁案向引礼师三拜二引礼各将二人往请二师已齐礼三拜次同二师迎请和尚但以九人一人执香礼仪如常迎至法堂维那作梵举集众偈若求戒者尠或遇余缘则不必局于偈单举云来集菩萨三声亦可和尚陞座拈香复举香赞二师向和尚具仪三礼已归本位而立待众三请已毕方就位坐

引礼云

上香 复位 诸善男子一齐向上排班闻磬声至诚顶礼三拜(拜已)长跪 合掌

第一明请师

引礼合掌白云

夫炼金铸物而像生元因范正为人行已而有礼皆为师严若不令起殷重心安能感發增上戒必须明匠以决愚情今为汝恭请(某)堂上(某)律师为汝等作沙弥十戒和尚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自己法名(称已)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第二正请师

引礼作梵云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为沙弥十戒和尚愿大德为我作沙弥十戒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受沙弥戒慈愍故

如是三请三叩首为正若三请总一叩首亦可

和尚云

善男子汝等既已殷勤三请我为沙弥十戒和尚汝等当依教修行谨慎莫放逸(众答)依教奉行 引礼云汝等一齐起立闻磬声至诚顶礼三拜(拜已)长跪 合掌 今为汝等恭请现前二师作沙弥十戒阿阇黎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自己法名(称已)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为十戒阿阇黎愿大德为我作十戒阿阇黎我依大德故得受沙弥戒慈愍故 如前拜已 师云

诸善男子汝等既已殷勤伸请我今可尔为汝等作十戒阿阇黎精进莫放逸(答云)依教奉行 引礼云汝等一齐起立闻磬声作礼三拜(拜已)长跪 合掌

第三开导

和尚抚尺云

善男子等我今受汝所请为沙弥十戒和尚所有言教各须谛听

夫涅槃经云居家迫窄犹如牢狱一切烦恼因之而生出家宽广犹若虗空一切善法繇之增长然虽如是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故当持净戒所以道剃发染衣为相受持禁戒为性故萨婆多论云新受戒人与佛齐等以此推之出家僧尼真是善法之聚汝等既出家号曰沙弥而沙弥之称有乎二种一者形同沙弥二者法同沙弥梵语沙弥此云勤䇿谓能勤修众善䇿进心行故若但剃发染衣未沾戒品名曰形同沙弥若能受持十戒方号法同沙弥今则将陞宝坛受具足大戒理当先受沙弥十戒欲受沙弥清净十戒者先祈三宝以为依怙之尊次屈万灵而作镇严之主一齐起立随我音声至诚作观一心启请各称法名(称已)

和尚起座拈香作梵二师引礼同音举和运想三宝一切恭敬

第四明请圣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某甲)一心奉请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弥陀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尽虗空徧法界一切诸佛惟愿不违本誓慈光摄照证盟受戒

如是请众齐一拜复起合掌作观而立乃至三请三拜后准此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某甲)一心奉请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脱木叉十二分经权实教典离欲真净甚深法宝谨运一心归命顶礼(如前)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某甲)一心奉请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清净海众诸大菩萨律藏会上优波离尊者西天东土历代祖师传南山宗诸大律师中兴律祖慧云馨公大和尚(此下再续入座上师之得戒本师和尚讳)惟愿不违本誓慈光摄照证盟受戒(如前)

香花迎香花请(某甲)一心奉请

此一请词但言二字法名不同上请三宝云弟子虽天龙鬼神中不无大菩萨权现在内然今以迹论之不论其本也

光明会上寄位诸天梵释四王天龙八部伽蓝土地护戒神王金刚力士幽显灵祇惟愿各乘本誓普降法筵监坛护戒(如前)

如是一一三请竟和尚与二师各就本座而坐引礼呼彼受戒者顶礼一拜仍复长跪合掌一心谛听

第五忏悔

和尚抚尺云

善男子等适来为汝恭请三宝降临道场证盟受戒今则三宝光明赫奕在此座筵汝等现身一往所作之业各人已知已忆者于昨夜羯磨堂中曾经忏悔尚有无始至于今生所造微细过愆识情昏迷不自觉知惟有诸佛菩萨尽知尽见汝等应当翘勤五体端秉一心求哀忏悔忏悔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所有言词随我所道

下偈和尚举二句引礼教彼说二句每二句一叩首必须言音明了三伸求悔

我弟子(某甲)  从于无始  以至今生
毁坏三宝  作一阐提  谤大乘经
断学般若  弑害父母  出佛身血
污僧伽蓝  破他梵行  焚毁塔寺
盗用僧物  起诸邪见  拨无因果
狎近恶友  违背良师  自作教他
见闻随喜  如是等罪  无量无边
故于今日  生大惭愧  克诚披露
求哀忏悔  惟愿三宝  慈悲摄受
放净光明  照触我身  诸恶消灭
三障蠲除  复本心源  究竟清净

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三称)

此乃广陈忏悔若时促仍用大经四句惭愧则四句消愆无惭则纵广无益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一切罪障皆
从身语意之所生
今对佛前求忏悔
一切罪根皆

普贤菩萨如上三称 和尚抚尺云

诸善男子我今为汝等忏悔已竟阿阇黎当为彼等问其遮难秉归羯磨

第六问难

羯磨师抚尺云

善男子所言遮难者准律明制更有十三重难十六轻遮遮难若无方是完全净器堪受比丘大戒此时不及详问俟圆具登坛时自有教授师于屏处逐一问汝汝等逐一实答若不实答并不得戒我今先且总问汝等以便受沙弥十戒而为比丘具戒之基本也善男子汝等于此现身之中不曾犯重难轻遮否(答云)

第七归依

羯磨师抚尺云

善男子等既无遮难适闲对三宝前忏悔已竟戒可得受我今为汝秉宣三归羯磨令汝等感發戒体当称自己法名(称已)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尽形寿归依法尽形寿归依僧我今随佛出家(某甲)为和尚

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慈愍故(众随师语如是三说三叩首)

第八结归

羯磨师抚尺云

上来三归正是纳体于心更加三结得法圆满谓之三番羯磨汝等再称法名(称已)随我所道

(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我今随佛出家(某甲)为和尚

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慈愍故(众随师语如是三称结三叩首)

第九说戒相

和尚抚尺云

诸善男子今阿阇黎已为汝等秉宣三归羯磨竟汝等已得沙弥清净戒体我今为汝等说十戒之相令汝识相守持以护其体各称法名(称已)

  • 第一 尽形寿不杀生是沙弥戒汝今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 尽形寿不偷盗(如前)
  • 第三 尽形寿不婬欲(如前)
  • 第四 尽形寿不妄语(如前)
  • 第五 尽形寿不饮酒(如前)
  • 第六 尽形寿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如前)
  • 第七 尽形寿不歌舞倡伎及故往观听(如前)
  • 第八 尽形寿不坐高广大床(如前)
  • 第九 尽形寿不非时食(如前)
  • 第十 尽形寿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如前)

如是三宣戒相已 引礼呼沙弥等一叩首起立两分教各持呪先搭五衣次著七衣展大具合掌顶礼三拜若众多不展具亦可举南无宝坛华菩萨摩诃萨(三称)

众齐同和三拜仍跪合掌而听

第十听教嘱

和尚抚尺云

诸沙弥等已授汝十戒之相竟所有受具法仪出家学本及各门行相威仪自有教授阿阇黎为汝等一一分別今当更示汝等五德十数壮悦道志依而奉行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众生令入佛道所言五德者福田经云一者發心出家怀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四者委弃身命遵崇道故五者志求大乘为度人故所言十数者僧祇律云一者一切众生皆依饮食二者名色三者痛痒想四者四谛五者五阴六者六入七者七觉支八者八正道九者九众生居十者十一切入此是沙弥之法应如是故既闻知恒记莫忘当来陞宝坛上于诸师座前白四羯磨受大比丘戒入三宝数绍继圣种自利利他功德难思汝等从兹勤修戒定慧习学经律论使佛法久住世间令众生正信不断慎勿懒堕恣纵身心能如是依教奉行否(答云)依教奉行

和尚鸣尺起座叉手回向云

以此受戒功德普济群生庄严净土大众同音念佛回向

大众齐声念佛沙弥等三拜起具分立左右二师下位作礼和尚三拜和尚下位礼座上佛三拜

维那举回向偈 众接和

受戒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沈溺诸有情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初坛传戒正范

二坛传受比丘戒正范

登坛受具者须知两土發起之端建坛同异之义按要览云世尊在祇园时比丘楼至请佛立坛为比丘受戒佛勅诸比丘于园外院东南置一戒坛为僧受具公所法敕既颁十六大国诸精蓝中咸遵建立自后登坛受具僧界法三一一如制若片乖违则受者不得戒临坛僧犯罪其言出金口法载龙藏凡圣同轨更无异辙此土肇始南山宣祖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在净业寺建石戒坛依律授受时诸律司莫不景仰芳规崇尚而行南山律宗于是大震历代绍继盖有由也今临安昭庆仙林姑苏开元等寺古迹犹存又唐宝历元年及大中二年曾亦广建方等戒坛宋祥符二年建甘露戒坛七十二处方等者谓广大平等周徧之称甘露者取喻涅槃谓戒为入涅槃故从果彰名然戒坛之坛似同比丘所授之戒唯是大乘故坛上正中供佛菩萨五位圣师绕坛之时秉戒和尚并二阿阇黎自下而中自中而上彼三师礼佛菩萨竟从西入佛后复从佛南出敷座于侧秉戒和尚坐二阿阇黎左右立其仪迥殊比丘受具十僧数满难遮重轻大乘不拘根缺缘差但發大心领纳即得戒所以坛名方等或云甘露也嗟夫律学废坛绝登已久今金陵华山如制建坛垂范作持宗绍南山非若仿佛大乘撰仪空谈罔实者是故先明戒坛同异冠之于首俾知僧界受具不可无坛有据也

其戒坛所在不与大界同体以別是一界故律云时诸比丘有须四比丘众羯磨事起五比丘众十人众二十人众羯磨事起是中集会疲极佛制听结戒场毗尼母论云外更不结大界直结小界亦不得受具五分等律亦尔是故凡有比丘如教持戒所在必先结戒场次结大界于戒场内建一戒坛上设十师座无事则以栅栏之作法则乘时而开然此坛乃非师不与之地也正受具日洒扫洁丽于坛周匝悬挂幡葢璎珞坛下正中设一香案然烛供花未受具者无容襍听复于屏处设一问难座

第一明僧中请师法

律云弟子无师教授故造非法佛言当立和尚弟子看和尚当如父母想敬重瞻视又病比丘无人看顾便不善终佛言当立弟子应共相敬重瞻视便得正法久住增益广大和尚看弟子当如儿想善见律云以初不请故后便违教佛制令请也十诵及僧祇律云令受戒人先入僧中教使次第一一头面礼僧足然后请之毗尼母论云佛言一者和尚如法二者二师如法三者七僧清净四者羯磨成就五者众僧和合与欲是名满足受具也今准诸律会义立仪当于正受具时先鸣楗椎集同界共住比丘僧众引礼师令求具沙弥各各挂钵披五七二衣执具捧僧伽黎鱼贯而行至法堂诸引赞大德将彼等手捧之大衣收置左右案上先礼所集界内现前大僧三拜起立分班次一引礼统二求具者往请七师至堂诸求具者作礼三拜起分两立次二引礼各率二求具者往请二师至待九师相会礼毕彼求具等作礼二师三拜起立分班二引礼双鸣引磬前行领八新求具者诣方丈迎请第一位律师至堂先所请九律师转下向上作礼三拜(十师若是等辈当平拜若九师是第一位之下座或是弟子第一位当纳礼毋得紊乱腊次尊𢍉而废圣制)十师作礼竟各就座跏趺求具沙弥方礼第一位律师

引礼云

诸沙弥等一齐向上排班 展大具 闻磬声至诚顶礼三拜 撩衣 护钵(拜已)长跪 合掌

左班引礼云

夫明镜当台遇形则鉴洪钟在架有叩则鸣圆成三聚须假于三师举检七非全凭于七证今在此大僧之中为汝等恭请十师登坛受具汝等各各记取和尚及现前诸师相貌名字不得忘失

第一位(上)(下)某律师为汝等作具足戒和尚

右班引礼云

第二位(某某)律师为汝等作羯磨阿阇黎

左班引礼云

第三位(某某)律师为汝等作教授阿阇黎

右班引礼云

第四位(某某)律师为汝等作尊证阿阇黎

乃至第十位左右引礼亦如是举名示相令诸求具者一一记识分明

诸沙弥一齐起立闻磬声顶礼三拜 撩衣 护钵(拜已)长跪 合掌

第二正请师法

左班引礼云

诸沙弥今为汝等恭请某堂上(上)(下)某律师为汝等作具足戒和尚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法名(称已)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沙弥(某甲)今请大德为得戒和尚愿大德为我作得戒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

如是至诚三伸请三叩首即一叩首亦可

第一位和尚云

诸沙弥汝既殷勤三请可尔为汝等作得戒和尚清净莫放逸(答云)顶戴奉行

诸沙弥等一齐起立闻磬声顶礼三拜 撩衣 护钵(拜已)长跪 合掌 右班引礼云诸沙弥今为汝等恭请现前诸师作羯磨阿阇黎教授阿阇黎尊证阿阇黎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法名(称已)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沙弥(某甲)今请大德为羯磨教授尊证阿阇黎愿大德为我作羯磨教授尊证阿阇黎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 (如前)

第二位羯磨师云

诸沙弥汝既殷勤伸请我现前诸师为汝作羯磨阿阇黎教授阿阇黎尊证阿阇黎可尔汝等清净莫放逸(答云)顶戴奉持

诸沙弥一齐起立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 护钵 起具 分班

诸引赞仍将各人大衣次第散还令彼自捧十师起座第一师举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号方举法鼓大擂普众同音一齐朗诵二引礼双鸣引磬导前诸比丘僧次之新求具沙弥又次之以三求具沙弥执香一在第十师前一在第三师前一在第一师前导前二引礼先至戒坛左右对列余随者接踵至各依行次围绕坛之左右及后三方三执香者于坛前一行旁立九师至香案前两分序列第一师至居中向上法鼓佛声即止准古坛仪登坛之始有祝延一科盖僧弘佛法必借外护故灵山会上世尊曾有付嘱若违佛语而负国恩者恐教化难昌今则仍遵古坛仪范维那作梵举祝延香赞大众同和

宝鼎𦶟名香普徧十方虔诚奉献法中王端为皇王祝圣寿地久天长端为皇王祝圣寿地久天长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第一师恭谨拈香三拜默祝圣已竟次九师转下与第一师向上并列展大具赞礼三宝第一师先声九师同赞

稽首礼诸佛  及法贤圣僧(十师一拜大众接和)
今演毗尼法  续僧伽命脉(如前)
正法得久住  三乘果不绝(大众接和师拜起具)
将登清净坛  愿证盟所说(众和十师合掌问讯)

十师赞礼三拜毕维那举大悲呪大众齐声同诵第十师先转身从东南向西绕坛次九师次八师乃至第一师末行绕三匝脱履复从西陞第二级向西北绕一匝至南陞第三级第一师面南而立九师面北而立九师向第一师三拜(答礼准前可知)第一师先声九师同和余众默然

持戒清净如满月  身口皎洁无瑕秽
大众和合无疑诤  是乃可得同授戒

十师和合三礼举偈竟第一师居中座而坐羯磨师居左首座教授师居右首座七证师左右顺次各就座

第三坛主白法

(坛主即第一师和尚是也以白坛上九师)

法音罕遇戒德难思能超凡鄙秽流可入圣贤宝位为师为匠诚易诚难炉𫖔弘开人根须炼受持禁戒衣钵应严如无衣钵莫容缺借前言重难后列轻遮问若不解不知勤劳徒设信其实语实答陶诱得方令發上品真诚要期尘境图使十方善法灌注身心五分基成三身体具当须同志愿勿异缘(某甲)谨白

引礼云

诸沙弥等人各照位依次排班

左右为首沙弥从上而下余者雁行相随至坛前面分班顺次立定诸引赞将彼等所捧大衣暂为接持以便作礼

上香(执香三人齐转朝上一举具仪并进长跪插向炉中)复位 向上排班问讯展大具 闻磬声顶礼三拜 撩衣 护钵(拜已)长跪 合掌

坛主抚尺云

众沙弥等今者集僧登坛如律作法理当先祈三宝慈光摄照次屈万灵威神镇卫各称法名(称已)一齐起立随我音声作观三请

十师一齐起座至诚运想作梵坛主拈香佛及诸天一一三请求具沙弥随其所请一一三拜须知能所空寂感应道交

香花迎香花请沙弥(某甲)一心奉请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弥陀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尽虗空徧法界一切诸佛惟愿不违本誓慈光摄照证盟受戒

如是请众齐一拜复起合掌作观而立

香花迎香花请沙弥(某甲)一心奉请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脱木叉十二分经权实教典离欲真净甚深法宝惟愿一心归命顶礼(如前)

香花迎香花请沙弥(某甲)一心奉请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清净海众诸大菩萨律藏会上优波离尊者西天东土历代祖师传南山宗诸大律师中兴律祖慧云馨公大和尚(此下复续入座上师之得戒本师和尚讳)惟愿不违本誓慈光摄照证盟受戒 (如前)

香花迎香花请沙弥(某甲)一心奉请光明会上寄位诸天梵释四王天龙八部伽蓝土地护戒神王金刚力士幽显灵祇惟愿不违本誓镇坛护戒

如是伸请已毕十师仍就座跏趺而坐诸沙弥等各复长跪合掌

第四安受戒者所在

佛言受戒之人不得在空隐离见闻处若界外和尚及足数人亦尔(足数人即坛上九师)当安受戒者眼见耳不闻处

坛主抚尺云

通启三宝已竟诸引礼将彼求具沙弥等安置眼见耳不闻处立

引礼云

诸沙弥一拜起具 分班(诸引赞仍将大衣散还令各自捧之)汝等随我音声一齐念佛出坛

坛下诸比丘先出二引礼双鸣引磬在前口称佛号诸沙弥手捧大衣同音齐诵左右相对随后而行出坛外安之得所

第五差教授法

时有受戒者将至界外脱衣看稽留受戒事佛言不应尔自今已去先问十三难事然后受戒

坛主抚尺云

僧集否(维那答云)已集(问)和合否(答)和合(问)未受比丘戒者出否(答)已出(问)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受具足戒羯磨(坛主鸣尺云)既受具足戒今此众中谁能作教授师往屏处与诸沙弥问难(第三师于本座合掌答云)(某甲)堪能(坛主云)长老既能众中羯磨师单白羯磨差教授师下坛问难 羯磨师在本座叉手白云

大德僧听彼沙弥(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为教授师白如是作白成否(七证师在本座合掌同声应云)

七师齐答成者谓人法事三皆如律如法如佛所教此谓称量得宜办事克就若一不如律设答成者则事无成济七证犯罪一字之司任实非轻今既羯磨成教授师即当起座作礼坛主三拜转身从南下第二级向西南绕至东北下第三级著履绕至正南朝坛上叉手一问讯从西南而出诣屏问所

第六教授出众问难法

师到屏处就座而坐鸣尺一声一引赞大德将三受具沙弥至师前接彼所捧大衣令三礼长跪复还彼衣引赞却离见闻

师抚尺云

诸沙弥坛上诸师作法差我下来问汝三人遮难汝莫恐怖须臾之间令汝三人陞于宝坛受具足戒成大比丘入三宝数此非小缘当生庆幸

夫戒者乃菩提之根本圣道之镃基佛世利机契动便感末世浇薄圣制从缘缘集则作法功成缘散则戒德无立无作功勋不可见也托缘定其有无三衣一钵是汝三人得戒之正缘我于未问遮难之前先与汝说衣钵名相(师指示彼身所著五七二衣及手捧之大衣云)此是安陀会此是多罗僧此是僧伽黎此是钵多罗然此衣钵乃恒沙诸佛之标志圣贤沙门之轨仪西天九十六种外道尚不识其名字惟佛一人示此未曾有法汝今得获受持当须珍敬爱护今此衣钵是汝自己有否(答)(师云)既有甚善应当受持披著

诸部律中亦即加法受其五七二衣于受沙弥戒时曾令权著今唯大衣未受一引赞呼彼三人叩首起立于侧先一沙弥近前捧衣对师作如是说云

大德一心念(某甲)此僧伽黎二十五条衣受四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师答云)(九品大衣随品而受)

已受竟者过一旁口诵偈呪齐整著衣彼未受者一一对师亦如是受著衣既毕同向师前一拜长跪合掌 师抚尺云

诸沙弥谛听汝从无始以来起虗妄心欺诳贤圣沈没生死无解脱期今既投佛出家为佛弟子受佛禁戒出生死津务要断虗妄根行真实道今正是至诚时实语时我问汝等重难轻遮汝当谛审此身有则言有无则言无汝三人不犯边罪耶(答云)(师应语云)量汝三人乍入道门不识此罪之名谓曾受佛戒于婬杀盗妄四重戒中随犯一戒即漂弃佛海边外故名边罪汝不有耶(答)

凡问难有无意在相解故中边不相领解尚不能成其舍戒今虽问而不识者与不问无別律云不成受戒故下皆类此可以知之

汝白衣时沙弥时污净行比丘尼耶(答)

汝非白衣时沙弥时盗听众僧说戒诈称比丘受人恭敬利养礼拜名为贼住贼住之人佛不许度汝非此人耶(答)

汝非外道投佛出家受佛戒还归外道今复重来受戒此人志性不定名为破内外道非佛法器佛不许度汝非此人耶(答)

汝非生(谓人从生来男根不具是名生不男)(谓人以刀去男根是名犍不男)(谓男根似无见他行婬因生妒心遂感有根是名妒不男)(谓能变现也遇男则变为女遇女则变为男是名变不男)(谓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是名半不男)五种人耶(答)

汝非弑父耶(答)

汝非弑母耶(答)

汝非弑阿罗汉耶(答)

汝非破和合僧耶(答)

汝非恶心出佛身血耶(答)

汝非诸天鬼神等变为人形而来受戒耶(答)

汝非龙畜等能变化者化为人形而来受戒耶(答)

汝三人身中各不佩带男女二形此正乖道器汝今有耶(答)

诸沙弥此十三重难既无我今更问汝十六轻遮仍如前一一实答

诸沙弥汝三人出家已来各各训导是何法名(各答名已)此是汝三人入道之法名一生之称呼从今受戒而去凡见和尚阿阇黎同坛尊证上中下座及宰官长者朋友知识父母师长之前皆当称此两字法名不得言你我某甲小僧之称

汝三人今日坛上得戒和尚是谁(答云)上某下某大和尚(师云)此是(某)(某)律师是汝三人得戒和尚梵语和尚此云力生三乘道力五分法身皆借此师威力而生故云力生又云依学谓依随此师学出世法故云依学今日受戒若无此师戒无从發汝当记取和尚尊名认取和尚慈相若不记得名字相貌受戒不得戒从今已去凡遇节腊结制解制当须怀香礼拜得戒和尚若遇路途遥远不能侍诣当以焚香遥空称名致敬不得慢意

汝三人年满二十否(答云)已满

衣钵具足否(答云)具足

父母听汝出家否(答云)

汝不负人钱债作不还心而来受戒否(答云)

汝非他家下使人否(答云)

汝非当朝有名有禄官人否(答云)

汝是丈夫否(答云)是丈夫

本律云年满二十者能耐寒热风雨饥渴持戒一食忍恶言及毒虫是丈夫位

既是丈夫又要无病一疥癞二痈疽三白癞四乾痟五颠狂汝果无如是五病否(答)

时有此五种病人求耆婆治耆云我唯医王及佛弟子彼思已即出家受具复就治之病好罢道还家路逢耆婆问知白佛故制不听若准律中凡身相不具有辱大僧者皆不听今但问最后制以摄广遮也

沙弥等我今于此问汝少闲坛上众师之前亦如是问汝如此答我少闲坛上众师之前亦如是答汝等随我而行待我先至僧中作白僧若默然允可我以手招之时汝等即当进坛

引赞呼三沙弥一拜起立于旁教授师起座出位前行三沙弥次第随师后行将近戒坛令沙弥止立瞻观坛上

第七白召入众法

教授师至坛前立中合掌向上问讯作如是白云

大德僧听彼沙弥(某甲)等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已问竟听将来白如是(师白已面向沙弥招手召之云)诸沙弥汝等来

沙弥闻召具仪前行至坛师移步诣香案之左而立语云

汝等一齐近香案前(到已)问讯 长跪 居中者拈香一瓣供养坛上诸师(拈香已)一拜而起随我登坛乞戒

第八明乞戒法

教受师前行沙弥随后绕至坛西脱履陞第二级从西北绕至正南陞第三级师归本座前合掌而立沙弥与师相去舒手及处一行面北立定师教云

展大具顶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善男子恳切至诚仰凭清众求哀乞戒乞戒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法名(称已)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大德僧听(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愿僧慈愍故济我

如是三乞一叩首毕教授师就本座而坐

第九羯磨师单白法

羯磨师于本座合掌先作单白羯磨然后问难作如是白云

大德僧听(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某甲等)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若僧到时僧忍听我问诸难事白如是作白成否(七证师在本座合掌答云)

第十正问难法

羯磨师云

此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黎钵多罗今此衣钵是汝三人有否(答云)

善男子谛听今是至诚时实语时今随所问汝当随实而答僧祇律云若不实答便欺诳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世人及以如来众僧自得大罪

汝三人不犯边罪耶(答)

汝非白衣时沙弥时污净行比丘尼耶(答)

汝非白衣时沙弥时盗听大僧说戒诈称比丘受人恭敬利养礼拜名为贼住贼住之人佛不许度汝非此人耶(答)

汝非外道投佛出家受佛戒还归外道今复重来受戒此人志性不定名为破内外道非佛法器佛不许度汝非此人耶(答)

汝非生犍妒变半五种不男人耶(答)

汝非弑父耶(答)

汝非弑母耶(答)

汝非弑阿罗汉耶(答)

汝非破和合僧耶(答)

汝非恶心出佛身血耶(答)

汝非诸天鬼神等变为人形而来受戒耶(答)

汝非龙畜等能变化者化为人形而来受戒耶(答)

汝三人身中各不佩带男女二形此正乖道器汝今有耶(答)

善男子此十三重难既无我今更问汝十六轻遮

汝三人出家已来各各训导是何法名(称名已)汝三人今日得戒和尚是谁(答)上某下某大和尚

汝三人年满二十否(答)已满

衣钵具足否(答)具足

父母听汝出家否(答)

汝不负人钱债作不还心而来受戒否(答)

汝非他家下使人否(答)

汝非当朝有名有禄官人否(答)

不是丈夫否(答)是丈夫

既是丈夫又要无病一疥癞二痈疽三白癞四乾痟五颠狂汝果无如是五病否(答)

第十一明授戒体法

和尚抚尺云

善男子前无重难后无轻遮甚是净器众僧同庆当授汝戒但深戒上善广周法界量等虗空今欲进受要须缘境發心心境相容方發无作萨婆多论云凡欲受戒先与说法引导开解汝三人从无始以来于一切境上造诸恶业恶徧法界今欲受戒翻前恶境并起善心故戒法所因还徧法界故我如来随众生心造无边之业制无边之戒戒随所制故须缘境境量虽多举要而言不出乎二种一者情境二者非情境言情境者上至诸佛下至众生十界正报中阴有情凡有心者皆名情境非情境者十界依报一切世间山河大地草木丛林舟车屋宅珍宝田园地水火风乃至虗空佛说圣教儒流文字形像塔庙等皆名非情境善男子既知境量如此宽广当须依境發心心有三品中下二心劣弱非胜但能自度不能度人我今教汝發上品心求上品戒何为上品心今于我诸师座前立三种誓愿一者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二者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三者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發此三种大誓愿于白四羯磨言下进受大比丘戒不为但求声闻小果故直欲成就三聚净戒故趣向三解脱门故正求佛果求大涅槃令法久住故發如是上品心受上品戒次当开广汝怀者良繇戒法体周法界量等尘沙终不以汝三人现前父母所生报得狭劣身心而能容受当作虗空器量之身方能领纳尘沙戒法故论云若此戒法有形色者入汝身时当作天崩地裂之声繇是非色法故令汝不觉不知当起警怀之意發上品殷重之心领纳如来清净妙戒(鸣尺一下)今正为汝等白四羯磨受大比丘戒汝等当眼观坛仪耳听羯磨一心谛受莫余思余觉羯磨师先作一白叠事告知次秉三羯磨量其可否

此古坛广文于鸣尺下补其一二准十诵云羯磨受戒时当一心听莫余觉余思唯应敬重当正思惟心心相忆念应分別之违者突吉罪若受戒坛数众多可用随机羯磨中略文此广略之文皆出自南山如略开导时应与彼言

六道众生多是戒障唯人得受犹含遮难不必并堪汝无遮难定得受戒汝当依论文發增上心所谓救摄一切众生以法度彼又戒是诸善根本能作三乘正因又戒是佛法中宝余道所无又能护持佛正法久住又仗羯磨威势众僧大力能举法界胜法置汝身心汝当眼观坛仪耳听羯磨(云云)如前广中可知

第十二正受戒体法

羯磨师合掌云

惟愿和尚大众不悋慈悲布施其戒同心共秉慎勿异缘令此三人感發圆宗戒体将秉羯磨听宣作白大德僧听(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某甲)等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某甲)等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满二十三衣钵具若僧到时僧忍听僧授(某甲)等具足戒(某甲)为和尚白如是作白成否(七证师合掌齐答云)

大德僧听(某甲)等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某甲)等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满二十三衣钵具僧今授(某甲)等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等授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此是初羯磨成否(如前答)

大德僧听(某甲)等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某甲)等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某甲)等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满二十三衣钵具僧今授(某甲)等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等授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此是二羯磨成不(如前答)

大德僧听(某甲)等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某甲)等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某甲)等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满二十三衣钵具僧今授(某甲)等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等授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此是三羯磨成不(如前答)

僧已忍(某甲)等授具足戒竟(某甲)为和尚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善见论及诸律并云受具足和尚阿阇黎等为当记春夏冬时分某月某日乃至量影等时受具足戒若不为说记取者坛上师有罪此明僧腊夏数令行来坐起知上中下座尊卑礼节故

第十三次说四堕法

时有比丘受具足众僧舍去既不识犯便造重罪佛言自今已去作羯磨当先与四波罗夷法

和尚戒师抚尺云

善男子听如来至真等正觉说四波罗夷法若比丘犯一一法非沙门非释子

汝一切不得犯婬作不净行若比丘犯不净行受婬欲法乃至共畜生非沙门非释子

尔时世尊与说譬喻犹如有人截其头终不能还活比丘亦如是犯波罗夷法不能还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否(答)能持

一切不得盗下至草叶若比丘盗人五钱若过五钱若自取教人取若自破教人破若自斫教人斫若自烧教人烧若埋若坏色者彼非沙门非释子譬如断多罗树心终不复更生长比丘犯波罗夷法亦如是终不更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否(答)能持

一切不得故断众生命下至蚁子若比丘故自手断人命持刀与人教死叹死与人非药若堕胎若厌祷杀自作方便若教人作非沙门非释子譬喻者说言犹如针鼻缺不堪复用比丘亦如是犯波罗夷法不复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否(答)能持

一切不得妄语乃至戏笑(戏笑谓学口头禅演习机锋转语也)若比丘非真实己有自说言我得上人法得禅得解脱得定得四空定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天龙来鬼神来供养我彼非沙门非释子譬喻者譬如大石破为二分终不可还合比丘亦如是犯波罗夷法不可还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否(答)能持

比丘有二百五十戒相唯此四法谓之根本无残罪若犯不听忏即当灭摈故先急急宣说余者谓之枝叶有残罪若犯许忏是以稍缓待下坛去令其读学故今不宣

第十四后授四依法

时世饥俭乞求难得有外道辄自出家受戒后僧无食便即休道佛言先与四依然后受戒复有外道求僧出家先说四依彼即报言我堪二依若纳衣腐药不堪此二即便休道佛言此外道大有所失自今已去后授四依应如是授

和尚抚尺云

善男子听如来至真等正觉说四依法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

比丘依粪扫衣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否(答)能持

若得长利檀越施衣割坏衣得受(先制止后开听下同)

比丘依乞食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否(答)能持

若得长利若僧差食檀越送食月八日食十五日食月初一日食若僧常食檀越请食得受

比丘依树下坐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否(答)能持

若得长利若別房尖头屋小房石室两房一户得受比丘依腐烂药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否(答)能持

若得长利生酥石蜜得受

今所宣第四依法是西域医药此方乃草根木皮等虽然律从西制而教已流东必随土地所产时医所用凡是比丘应病之药有余弃者皆名腐烂药但是檀越發心布施一切药饵皆名长利若不随其方国者则此依法徒受而无益矣

第十五结劝回向

和尚抚尺云

汝受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和尚如法阿阇黎如法众僧具足满汝当善受教法应当劝化作福治塔供养佛法众僧和尚阿阇黎若一切如法教不得违逆应学问诵经勤求方便于佛法中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汝始發心出家功不唐捐果报不绝余所未知当问和尚阿阇黎汝等作礼下坛(此文出本律中)

若坛数多三人受竟下坛令上殿礼佛發愿坚持戒品其为教授师者唯在坛上满足十师之数听秉宣白四羯磨应成彼沙弥等即得具足戒师复下坛往屏处问第二坛沙弥难问毕亦如前白召入众坛坛皆然若正白四羯磨时坛上十师不满纵羯磨成彼沙弥等亦不得具足戒乃至最后一坛受竟时引礼呼前受戒者同集坛前左右列班俟最后受者下坛 和尚鸣尺十师齐起座而立

和尚叉手回向云

以此受具功德愿戒海澄清荡众生之业垢僧田净洁作大地之津梁四恩三有均沾利益大众同音念佛回向

坛下大众齐声念佛坛上九师转向和尚作礼三拜两立引礼呼新比丘等一齐向上顶礼三拜起立分班第十师先行乃至和尚在末从南下第二级顺西南绕至东下第三级各著履绕诣坛前齐列作礼三拜

维那举回向偈 大众同和

受戒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沈溺诸有情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十师礼毕回向偈终和尚转面南立九师两分二引礼双鸣引磬相对前行新比丘等左右次序随后至方丈前两行合掌面面对跪候十师行过仍起双行至座前列班顶礼十师徐徐雁行各归本堂俟众引礼及诸引赞回如常礼谢之然后九师转下礼辞和尚而退

佛言当令受具戒者在前而去弟子当日三时问讯和尚朝中日暮当为和尚执作二事劳苦不得辞说一者修理房舍二者补浣衣服和尚一切如法教尽当奉行违者如法治

二坛传戒正范

三坛传授菩萨戒正范

梵网经第二十三憍慢僻说戒云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时应三七乃至一年要见好相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现前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要见好相菩萨璎珞本业经大众受学品云佛子受戒有三种受一者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得真实上品戒二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萨者请为法师教授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三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无法师之时应在诸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是下品戒其梵网大部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全文未传此方唯第十心地品流通奉持故缺师前授法菩萨璎珞本业经及弥勒菩萨所说菩萨戒羯磨文中俱明故今会合加仪遵行有据

第一明敷座结坛法

若受戒日先于佛殿(若众多于佛殿前丹墀中亦可)悬以幡葢正中敷一高座供得戒本师释迦牟尼佛位左上敷一高座供尊证师十方诸佛羯磨师文殊菩萨教授师弥勒菩萨同学等侣十方菩萨位右上敷一高座候所请菩萨戒法师一一座筵皆设香花时至鸣楗椎诸引礼令受戒者各各挂钵执具身著三衣将诣殿内(或徃丹墀)彼受戒者向引礼师三拜分班而立

引礼白云

诸佛子今为汝等严净道场敷设法座秉受菩萨妙善戒法汝等先当随我诵呪结坛次方入室请师

引礼白于正中向座合掌问讯转身顺右举大悲呪彼受戒等一齐朗诵各各依次贯珠随后而行旋绕三匝三诵呪毕引礼先归本位随者亦各照班次立定

南无甘露王菩萨摩诃萨(三声)

第二明请师入坛法

凡在界内同居大僧先听鸣椎齐集方丈结坛既毕诸引礼左右相对导前出坛众求戒者一一次第对随于后俱诣方丈如常列班二引礼各将二求戒者往请二阿阇黎到求戒等作礼三拜二阿阇黎分归辅弼位而立四引礼出班先应通知侍者次入室请师师出室就座二阿阇黎转向菩萨戒法师三拜复位

引礼云

诸佛子等一齐向上排班闻磬声至诚顶礼三拜 撩衣 护钵(拜已)长跪 合掌

夫菩萨戒者事出非常凭师乃發佛前自誓相好难期一遇明师便名得戒今为汝等恭请(某)堂上(某)律师为汝等作菩萨戒法师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法名(称已)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菩萨戒羯磨经云若诸菩萨欲学菩萨三聚净戒或是在家或是出家于无上菩提發弘愿审求功德具足有智有力同法菩萨先礼双足偏袒右肩膝轮据地合掌恭敬如是请言

大德忆念(某甲)今于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萨净戒惟愿须臾不辞劳倦哀愍听授

此请词出弥勒羯磨经如是三请三叩首

菩萨戒法师云

诸佛子等汝既殷勤伸请我今可尔临坛遵依大乘经律为秉宣授受 引礼云

诸佛子等一齐起立闻磬声顶礼三拜 撩衣 护钵(拜已)起具 分班

待众起立已定引礼将香与一为首者执之 菩萨戒法师起座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大众齐称佛号坛中大擂法鼓二引礼左右相对导持幢幡者前行次随喜众次受戒者次二引礼双鸣引磬其执香者逐后二阿阇黎又次之菩萨法师在末二侍者捧钵一持锡杖相随其引导幢幡进坛诣上左右高座旁立随喜大众依随幢幡从上次第两序而下排定受戒者如常班次对列其鸣磬二引礼两分却至幡前二阿阇黎于中高座前左右对立法师居中展大具作观顶礼十方三世三宝九拜钵杖随立其后

维那举集众偈云

降伏魔力冤  除结尽无余  闻此妙响音
尽当云来集

南无云来集菩萨摩诃萨(三称)

钟声传三千界内  佛法扬万亿国中
功勋酬帝主深恩  利益报檀那厚德

今为传授菩萨三聚净戒说者

九拜竟举偈毕法师起具陞座拈香敛衣而坐二阿阇黎转下亦如是九礼诣法师高座上于左右辅立钵杖持在师后

引礼云

随喜海众出班礼佛

大众具仪诣中三礼竟各各依次仍归本位列之

引礼云

上香(执香者徐徐转中向上一举顺右进至佛前长跪上香已)复位 诸佛子一齐向上排班 展大具 闻磬声顶礼三拜 撩衣 护钵(拜已)长跪 合掌

第三明礼敬三宝法

菩萨羯磨经云既作如是无倒请偏袒右肩恭敬礼拜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世尊已入大地得大智慧得大神通诸菩萨众现前专念彼诸功德生殷净心又璎珞经云善男子善女人当受戒时先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佛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佛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佛如是三礼法僧亦然

引礼云

诸佛子汝等既發胜心求受菩萨净戒应当作观运心随我音声顶礼十方三宝人各自称法名(称已)一齐起立合掌

左右引礼或八人或六或四对往至中一行列定展大具入观顶礼合掌作梵云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诸佛

诸受戒者必须同声同礼一切恭谨勿致身口參差心意散乱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贤圣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贤圣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贤圣

第四明正请师法

羯磨经云其受戒菩萨复于有智有力菩萨所谦下恭敬膝轮据地对佛像合掌请言(即下请词是也)是故礼三宝竟诸求戒者仍各长跪合掌众引礼起具复位唯一引礼立于佛前教云

诸佛子等今对佛像前随我语言至诚正请菩萨戒法师

惟愿大德哀愍授我(某甲)等菩萨净戒

作是一说众齐一叩首引礼复还本位菩萨羯磨经云如是请专念一境长养净心我今不久当得无尽无量无上大功德藏即随思惟如是事义默然而住尔时菩萨戒法师应抚尺问云

诸佛子听汝是菩萨否(众齐答云)是菩萨(师复云)既是菩萨汝發菩提心未(答云)已發菩提心

第五明开导戒法

菩萨戒师抚尺云

诸佛子听汝等今者欲于我所受诸菩萨一切学处受诸菩萨一切净戒谓摄律仪戒(十波罗夷即止恶也)摄善戒法(八万四千法门即行善也)饶益有情戒(慈悲喜舍即度生也)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汝能受否(众答云)能受

如是三问三答此文出羯磨经中

第六明请圣法

菩萨戒法师抚尺云

汝诸佛子既能受菩萨净戒能学菩萨学处者各各起立合掌端秉一心五体投地随我伸请诸佛菩萨为菩萨戒和尚诸师各称自己法名(称已)

师起座拈香入观作梵二阿阇黎同音请云

香花迎香花请比丘(某甲)一心奉请(有余众随加名)

大德释迦如来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请如来为我作得戒和尚惟愿如来为我作得戒和尚我依如来故得受菩萨三聚十无尽清净戒慈愍故 当三启请三顶礼下皆同

香花迎香花请比丘(某甲)一心奉请(加名同前)

大德文殊师利菩萨一心念我(某甲)今请菩萨为我作羯磨阿阇黎惟愿菩萨为我作羯磨阿阇黎我依菩萨故得受菩萨三聚十无尽清净戒慈愍故

香花迎香花请比丘(某甲)一心奉请(加名同前)

大德弥勒菩萨一心念我(某甲)今请菩萨为我作教授阿阇黎惟愿菩萨为我作教授阿阇黎我依菩萨故得受菩萨三聚十无尽清净戒慈愍故

香花迎香花请比丘(某甲)一心奉请(加名同前)

大德十方一切如来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如来为我作尊证师惟愿如来为我作尊证师我依如来故得受菩萨三聚十无尽清净戒慈愍故

香花迎香花请比丘(某甲)一心奉请(加名同前)

大德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一心念我(某甲)今请菩萨为我作同学等侣惟愿菩萨为我作同学等侣我依菩萨故得受菩萨三聚十无尽清净戒慈愍故

如是拈香一一三请已毕师复就座而坐引礼呼众长跪合掌

第七受四不坏信

菩萨戒师抚尺云

璎珞经云礼三宝复教受四不坏信依止四依所云四不坏信者盖吾人所禀体性是一而于此一体之中具得有佛法僧宝及戒故梵语佛陀华言觉谓性体灵觉照了诸法非空非有是名本具之佛宝也法即轨持之义谓法性寂灭而恒沙性德皆可轨持是名本具之法宝也僧者梵语具云僧伽华言和合众谓恒沙妙德性相不二理事和合是名本具之僧宝也戒者谓金刚光明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一切众生佛性种子是名本具之性戒也汝等从今信得自心是佛是法是僧是戒尽未来际身不忘不失故云四不坏信虽云体具真常不无修证所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应当归投住持三宝纳受清净妙戒依止修行方得圆成无上佛果今对

诸佛菩萨座前一一谛受归依之语汝当自说恐汝不能随我所道

  • (某甲)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佛
  • (某甲)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法
  • (某甲)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僧
  • (某甲)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戒

各随师语朗说三受三叩首

第八忏悔过法

菩萨戒师抚尺云

诸佛子梵网经所明现身有犯七逆者不得受戒前夜羯磨师已曾一一详审汝等幸皆无犯故得受戒今准璎珞经云受四不坏信次当教悔三世罪而罪所言三世者谓过去无明种子为罪业之因今生现行为罪业之缘繇此现行熏过去无始以来之业种因缘和合而所作业成又为当来罪业之恶因如是展转相资故令轮回不绝今凭诸佛菩萨座前惭愧悔过若能违今生之现行则过去业种乾枯未来业因自灭悔过之言汝合自说恐汝不能随我所道

  • (某甲)若过去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 (某甲)若现在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 (某甲)若未来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各随师语朗说三悔三叩首

第九明發愿法

璎珞及羯磨二经缺發愿采时行戒本内發十四愿以补之 菩萨戒师抚尺云

诸佛子等悔过已竟三业清净如净瑠璃内外明照次应發十四种大愿依而修行圆满功德假使热铁轮在于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所發愿我今对诸佛菩萨座前一一为汝等三宣汝等当向诸佛菩萨座前心念口言一一自说各称法名(称已)

鸣尺一下

  • 第一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常能念佛亲近善知识否(答云)能亲近
  • 第二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常能舍离诸恶知识否(答云)能舍离
  • 第三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乃至失命因缘不犯戒否(答云)不犯
  • 第四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常能读诵大乘经律问甚深义否(答云)能问
  • 第五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常能于无上菩提生信心否(答云)能生
  • 第六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若见众生苦恼时能救护否(答云)能救护
  • 第七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常能随力供养三宝否(答云)能供养
  • 第八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常能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否(答云)能孝敬
  • 第九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常能舍诸懈怠勤求佛道否(答云)能勤求
  • 第十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于五尘上诸烦恼生时能制伏心否(答云)能制伏
  • 第十一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众生无边誓愿度汝能度否(答云)能度
  • 第十二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烦恼无尽誓愿断汝能断否(答云)能断
  • 第十三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法门无量誓愿学汝能学否(答云)能学
  • 第十四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佛道无上誓愿成汝能成否(答云)能成

第十明發戒体法

菩萨戒师抚尺云

诸佛子等既能發此十四种深宏誓愿我当起座为汝等顶礼启白十方现住诸佛及诸菩萨感發汝等圆宗戒体汝应一心善听作意谛思当知我初番白竟之时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繇心业力悉皆震动我二番白竟之时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如云如葢覆汝顶上我三番白竟之时十方世界妙善戒法从汝顶门流入身心充满正报尽未来际永为佛种此是无作戒体无漏色法繇汝增上善心之所感得是故汝应至诚顶受

次正授戒体法

经云能受菩萨不起于座如故长跪能授菩萨起座对佛像前普于十方现住诸佛及诸菩萨恭敬供养顶礼双足作白(即下白文)今准义加仪则二阿阇黎下座先行菩萨戒师在后至佛像座前二师分立左右戒师居中拈香入观三顶礼长跪合掌白云

仰启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今于(某省某寺)此中现有(某甲)菩萨于我(某甲)菩萨所乃至三说受菩萨戒我为作证惟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第一真圣于现不现一切时处一切有情皆现觉者(某甲)受戒菩萨亦为作证慈愍故慈愍故大慈愍故

此准经文如是三白谓之三番羯磨羯磨如法成受者即得戒戒师与二师礼却本座非似僧法受具十师俱坐羯磨应成而

第十一明宣戒相法

上依菩萨羯磨经文三番启白圣即得菩萨三聚妙善戒体此依梵网经中次宣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相而俾识相守持以护体故 菩萨戒师抚尺云

诸佛子菩萨有十无尽戒应受持各称法名

(称已言十无尽戒者璎珞经云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是故心亦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不尽故言无尽戒也)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

  • 第一不得故杀生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杀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

  • 第二不得故偷盗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盗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

  • 第三不得故婬欲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婬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

  • 第四不得故妄语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妄语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

  • 第五不得故酤酒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酤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

  • 第六不得故说在家出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说四种过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

  • 第七不得故自赞毁他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自赞毁他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

  • 第八不得故悭惜加毁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悭惜加毁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

  • 第九不得故嗔心不受悔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嗔心不受悔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

  • 第十不得故谤三宝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谤三宝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诸佛子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

抚尺云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其中间

  • 第一不得故不敬师友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敬师友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不得故饮酒若有犯非菩萨行不饮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不得故食肉若有犯非菩萨行不食肉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不得故食五辛若有犯非菩萨行不食五辛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五不得故不教悔罪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教悔罪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六不得故不供给请法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供给请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七不得故懈怠不听法若有犯非菩萨行懈怠不听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八不得故背大向小若有犯非菩萨行不背大向小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九不得故不看病若有犯非菩萨行不看病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不得故畜杀具若有犯非菩萨行不畜杀具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一不得故作国使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作国使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二不得故贩卖若有犯非菩萨行不贩卖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三不得故谤毁若有犯非菩萨行不谤毁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四不得故放火焚烧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放火焚烧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五不得故僻教若有犯非菩萨行不僻教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六不得故为利倒说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为利倒说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七不得故恃势乞求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恃势乞求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八不得故无解作师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无解作师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九不得故两舌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两舌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不得故不行放救若有犯非菩萨行不行放救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一不得故嗔打报仇若有犯非菩萨行不嗔打报仇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二不得故憍慢不请法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憍慢不请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三不得故憍慢僻说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憍慢僻说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四不得故不习学佛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习学佛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五不得故不善知众若有犯非菩萨行不善知众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六不得故独受利养若有犯非菩萨行不独受利养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七不得故受別请若有犯非菩萨行不受別请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八不得故別请僧若有犯非菩萨行不別请僧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九不得故邪命自活若有犯非菩萨行不邪命自活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不得故不敬好时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敬好时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一不得故不行救赎若有犯非菩萨行不行救赎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二不得故损害众生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损害众生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三不得故邪业觉观若有犯非菩萨行不邪业觉观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四不得故暂念小乘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暂念小乘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五不得故不發愿若有犯非菩萨行不發愿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六不得故不發誓若有犯非菩萨行不發誓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七不得故冒难游行若有犯非菩萨行不冒难游行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八不得故乖尊卑次序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乖尊卑次序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九不得故不修福慧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修福慧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不得故拣择授戒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拣择授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一不得故为利作师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为利作师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二不得故为恶人说戒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为恶人说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三不得故无惭受施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无惭受施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四不得故不供养经典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供养经典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五不得故不化众生若有犯非菩萨行不化众生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六不得故说法不如法若有犯非菩萨行不说法不如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七不得故非法制限若有犯非菩萨行不非法制限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八不得故破法若有犯非菩萨行不破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二结赞回向

璎珞经云佛子受十无尽戒其受者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又经云受菩萨戒者即于此身一念之中具足八种殊胜功德一者趣道场殊胜譬如大鹏一飞过十万里菩萨發心受此大戒越六趣三乘直至菩提故二者發心殊胜若人一念發起大悲大智受菩萨戒即超二乘如昔有沙弥侍一罗汉而行忽發菩提心求受菩萨戒此阿罗汉返生恭敬为担衣钵让路而行三者福田殊胜假使有人供养满阎浮提大阿罗汉不如供一受菩萨戒者以彼运心广大故四者功力殊胜受小乘戒譬如萤火受菩萨戒譬如日光一切普照故五者灭罪殊胜受戒破犯犹胜外道以戒威力设堕恶道受罪轻微故六者受胎殊胜受菩萨戒者若在胞胎常为天龙善神共守护故七者神通殊胜受菩萨戒者能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一念中超越千生一日内广度群品故八者果报殊胜受菩萨戒者当生莲华藏海受法性身一得真常永不退转故诸佛子等汝今既受菩萨戒即获如是殊胜功德各各善护守持于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如金刚如带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系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心者即非菩萨是故应当珍敬慎勿懈退

如是结劝毕鸣尺一下众一叩首菩萨戒师起座合掌回向云

以此受戒功德上报四恩下济诸苦法界众生同圆种智在会沙门共证菩提海众齐音念佛回向

大众同声念佛引礼呼新菩萨三拜起具分班二阿阇黎先下座至中礼佛三拜近佛座左右而立菩萨戒师下座礼佛三拜

维那举回向偈 众和之

受戒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沈溺诸有情  速往无边光佛刹
回向因缘三世佛  文殊普贤观自在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其送菩萨戒师归方丈谢二师及诸引礼一一皆同受具之仪今大乘戒七众同收若有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者俱随送之但要各归各众不得糅乱虽理性戒体无二然事相世仪须分能善护讥嫌即名持戒也

若授在家菩萨优婆塞六重二十八轻戒者科仪同此唯异戒相故附之

先六重戒相

  • 第一不杀生是优婆塞菩萨戒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杀生戒能持否(答)能持
  • 第二不偷盗(如前)
  • 第三虗说(如前)
  • 第四邪婬(如前)
  • 第五宣说四众过罪(如前)
  • 第六酤酒(如前)

二十八轻戒相

  • 第一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菩萨戒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供养父母师长戒能持否(答)能持
  • 第二躭乐饮酒(如前)
  • 第三恶心不能瞻视病苦(如前)
  • 第四有乞者不能多少分与遣空还(如前)
  • 第五见四众不能承迎礼拜问讯(如前)
  • 第六见四众毁所受戒心生憍慢(如前)
  • 第七月六斋日不受八戒供三宝(如前)
  • 第八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如前)
  • 第九受招提僧卧具床坐(如前)
  • 第十疑水有虫故便饮之(如前)
  • 十一险难之处无伴独行(如前)
  • 十二独宿尼寺(如前)
  • 十三为于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如前)
  • 十四以飱食施四众(如前)
  • 十五畜猫狸(如前)
  • 十六畜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类(如前)
  • 十七不储畜僧伽黎衣钵锡杖(如前)
  • 十八若须田作不求净水及陆种处(如前)
  • 十九物说价已舍贱趋贵斗秤量物不令平用(如前)
  • 二十于非处非时行欲(如前)
  • 二十一隐瞒官税(如前)
  • 二十二犯国制(如前)
  • 二十三得新谷菓蓏菜茹不先供奉三宝先自受(如前)
  • 二十四僧若不听说法赞叹辄自作(如前)
  • 二十五道路若在比丘沙弥前行(如前)
  • 二十六僧中付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如前)
  • 二十七养蚕(如前)
  • 二十八路遇病者不能瞻视为作方便付嘱所在(如前)

三坛传戒正范卷四(终)

No. 1128-B 觉源禅师与本师借庵老和尚论传戒书

觉源禅师与本师借庵老和尚论传戒书

传戒之书律中名为授戒羯磨东土宣律师以后自华山传戒正范一出而天下奉为司南名曰律主是诚足以庄严佛树矣但仔细检点其中有不贯串者凡有数则一曰發菩提心不贯串二曰忏摩不贯串三曰问遮难不贯串四曰白四羯磨不贯串司羯磨者可以离此用亦可以即此用也何谓發菩提心不贯串夫菩提心者具足一切佛法一曰直心正念真如法是二曰深心具足十波罗蜜是三曰回向心以诸佛大愿回向三处是三贤分证此三心十地合证此三心等觉此三心等有妙觉圆满此三心藏中有授菩提心戒一卷受此一戒则可以具足一切戒矣今不预受此戒先教以忏摩至授菩萨戒时但问之以已發菩提心未答曰已發授者受者皆不知菩提心为何物但含糊问答而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事为今之计司羯磨者当發露时先教之以向十方佛前發四宏誓愿司教授者于过毗尼时教之以华严净行品向文殊前發一百四十大愿一愿一拜然后至问已發菩提心时便可胷中了了不至突如其来矣何谓忏摩不贯串夫忏摩者名为發露改往修来决定毗尼经中世尊教以發露之法曰五无间曰十不善曰盗用僧物曰覆藏又教以回向称礼三十五佛洪名不多不寡此可为式乃惟专称本师释迦一佛虽亦可以减罪而發露不周其与覆藏有何异乎何谓问遮难不贯串律中以一人一坛为正至多不得过三人今必决定三人一坛是畏烦而徒苟简矣今此衣钵是汝自己有否答之以是言是自己有非借来也今改之以有是明开其借衣钵矣后问衣钵具足否答以具足恐其不具与前是字分明两事若前改为有字无论文义不对而前有后具不又重叠乎何谓羯磨不贯串夫四分羯磨与随机羯磨虽俱系律藏但僧祇是佛本意见于舍利弗问经余部为被添之甘露已有明训矣今传戒白四羯磨主于四分是不具择法眼也何则佛法以默然为印证处处皆然今白四羯磨中添入四个成否齐答四个成字则是僧竟不默然矣毋论不是佛法即后结处默然故句前后乃自相违矣惟灵峰大师毗尼事义集要中不用四个成字真是鵞王择乳手段此系得戒紧要事故不可不辩更有甚者律系佛制如王法不可增减今传戒正范中摘去求授人具足羯磨一条直是减损律制如周室班爵之制诸侯恶其害而皆去其籍传戒之摘去此一羯磨何以异于战国之诸侯坏周制乎幸古本尚在犹有可考凡司传戒者用其法去其弊斯可传佛心印幸毋效其尤也


校注

戒法疑倒(CBETA 按卍续藏本页内文有注标但此页校注栏中缺相对应之校注资料參考新文丰版大正藏第107册113页上栏第8行头注内容
[A1] 已【CB】巳【卍续】
[A2] 但【CB】伹【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己【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己【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己【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A51] 已【CB】巳【卍续】
[A52] 已【CB】巳【卍续】
[A53] 已【CB】巳【卍续】
[A54] 已【CB】巳【卍续】
[A55] 已【CB】巳【卍续】
[A56] 已【CB】巳【卍续】
[A57] 已【CB】巳【卍续】
[A58] 已【CB】巳【卍续】
[A59] 己【CB】巳【卍续】
[A60] 已【CB】巳【卍续】
[A61] 已【CB】巳【卍续】
[A62] 已【CB】巳【卍续】
[A63] 已【CB】巳【卍续】
[A64] 已【CB】巳【卍续】
[A65] 已【CB】巳【卍续】
[A66] 已【CB】巳【卍续】
[A67] 已【CB】巳【卍续】
[A68] 已【CB】巳【卍续】
[A69] 已【CB】巳【卍续】
[A70] 已【CB】巳【卍续】
[A71] 已【CB】巳【卍续】
[A72] 已【CB】巳【卍续】
[A73] 已【CB】巳【卍续】
[A74] 已【CB】巳【卍续】
[A75] 已【CB】巳【卍续】
[A76] 已【CB】巳【卍续】
[A77] 已【CB】巳【卍续】
[A78] 已【CB】巳【卍续】
[A79] 已【CB】巳【卍续】
[A80] 但【CB】伹【卍续】
[A81] 已【CB】巳【卍续】
[A82] 已【CB】巳【卍续】
[A83] 已【CB】巳【卍续】
[A84] 已【CB】巳【卍续】
[A85] 已【CB】巳【卍续】
[A86] 已【CB】巳【卍续】
[A87] 己【CB】巳【卍续】
[A88] 已【CB】巳【卍续】
[A89] 已【CB】巳【卍续】
[A90] 但【CB】伹【卍续】
[A91] 已【CB】巳【卍续】
[A92] 已【CB】巳【卍续】
[A93] 已【CB】巳【卍续】
[A94] 已【CB】巳【卍续】
[A95] 已【CB】巳【卍续】
[A96] 已【CB】巳【卍续】
[A97] 已【CB】巳【卍续】
[A98] 已【CB】巳【卍续】
[A99] 已【CB】巳【卍续】
[A100] 已【CB】巳【卍续】
[A101] 已【CB】巳【卍续】
[A102] 捧【CB】棒【卍续】
[A103] 已【CB】巳【卍续】
[A104] 已【CB】巳【卍续】
[A105] 已【CB】巳【卍续】
[A106] 已【CB】巳【卍续】
[A107] 已【CB】巳【卍续】
[A108] 已【CB】巳【卍续】
[A109] 已【CB】巳【卍续】
[A110] 已【CB】巳【卍续】
[A111] 已【CB】巳【卍续】
[A112] 已【CB】巳【卍续】
[A113] 已【CB】巳【卍续】
[A114] 己【CB】巳【卍续】
[A115] 已【CB】巳【卍续】
[A116] 已【CB】巳【卍续】
[A117] 已【CB】巳【卍续】
[A118] 已【CB】巳【卍续】
[A119] 已【CB】巳【卍续】
[A120] 采【CB】釆【卍续】
[A121] 已【CB】巳【卍续】
[A122] 已【CB】巳【卍续】
[A123] 已【CB】巳【卍续】
[A124] 已【CB】巳【卍续】
[A125] 已【CB】巳【卍续】
[A126] 已【CB】巳【卍续】
[A127] 已【CB】巳【卍续】
[A128] 已【CB】巳【卍续】
[A129] 已【CB】巳【卍续】
[A130] 已【CB】巳【卍续】
[A131] 已【CB】巳【卍续】
[A132] 但【CB】伹【卍续】
[A133] 已【CB】巳【卍续】
[A134] 已【CB】巳【卍续】
[A135] 已【CB】巳【卍续】
[A136] 已【CB】巳【卍续】
[A137] 己【CB】巳【卍续】
[A138] 己【CB】巳【卍续】
[A139] 已【CB】巳【卍续】
[A140]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传戒正范(卷4)
关闭
传戒正范(卷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