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517-A

圣人作于周之世而先后虽殊至于化人以大中至正之道则无异矣时之变迁法之献替 扆峰和尚心栖禅那神游史籍摘其实疏其迹以资观览如鉴目前兴叹慕之志者有所激励焉

至元后丙子佛成道日承事郎福州路福宁州判官薛天祐安道拜题

No. 1517-B

切闻沧海浩大非骊龙无以察其浅深佛法幽微非智人无以究其源本然三才笔立之初世号鸿荒人方穴居野处不辨尊卑而斯民之耳目犹涂于见闻也自庖牺昼八卦而文籍始生神农作耒耜而畊稼始立黄帝造律本而乐音始著尧舜垂衣裳而礼制始明凡数圣人所以开天地之经立生人之纪使后之作者有所持循而百王纲理世变之道由此而出也至于姬周之世合三十七君其间三教圣人先后出兴曰佛曰老子曰夫子见于史传则昭然耳自第四君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佛之示现西竺迦维罗卫国降诞王宫以刹利瞿昙为姓以悉达太子为名成道以释迦为氏号曰牟尼此译寂默言三业离于諠杂金躯一丈六尺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号为佛佛者觉义谓其弘法自觉觉他住世七十九年逮第二十一君定王三年丁巳越三百四十有五年而老子方生于楚苦县厉乡曲仁里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或云身长四尺六寸厖眉皓首故谓之老子子者男子之通称也至二十四君灵王二十一年庚戌则老子年五十四岁时夫子始生于鲁昌平陬邑而先人祷于尼丘山而诞首上圩顶因名丘字仲尼姓孔氏仪表九尺六寸夫子者盖丈夫之称尔年七十三而卒乃恭王四十一年壬戌也老子方书说养性以保长生周孔图书则训人而修礼乐释迦之教能施慈悲摄于有情作众生之福田为爱河之舟楫故万物之内惟人最灵三界之中惟佛至尊法演西乾教流东震真身舍利代代钦崇玉轴金文人人讽诵宏资国化广利众生聊纂斯文厥书于后明佛祖之垂慈彰王臣之皈仰结为历朝释氏资鉴录云

释氏资鉴目次

  • 卷第一
    • 前汉
    • 后汉
  • 卷第二
    • 三国(魏蜀吴)
    • 西晋
    • 东晋
  • 卷第三
    • 南北朝(宋魏)
  • 卷第四
    • 南北朝(梁)
  • 卷第五
    • 南北朝
    • (陈后梁)
    • (齐周)
  • 卷第六
    • (上)
  • 卷第七
    • (中)
  • 卷第八
    • (下)
    • 五代
  • 卷第九
    • (上)
  • 卷第十
    • (中)
  • 卷第十一
    • (下)
  • 卷第十二
    • (附)国朝帝师行实
    • 自跋

释氏资鉴目次(终)

No. 1517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一

帝纪

  • 三皇
    • 太昊
      • 取牺牲充庖厨号包牺后世音谬为伏羲一号皇雄氏风姓木德王天下都陈一百一十年以龙纪官畵八卦造书契代结绳
    • 炎帝
      • 神农氏姜姓继太昊火德王天下都鲁立一百四十年以火纪官教民耕稼甞百草
    • 黄帝
      • 有熊氏公孙姓名轩辕继炎帝土德王天下一百一十年有云瑞现以云纪官邑涿鹿之阿命大挠迎月始作甲子造历筭数造律吕命苍颉制字衣裳作舟车立栋宇以利万民作弧失以威天下迁无常处
  • 五帝
    • 少昊
      • 金天氏黄帝子名挚继黄帝后以金德王天下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以鸟名官
    • 颛顼
      • 高阳氏黄帝孙姓姬继少昊以水德王天下都帝丘在位七十八年以人事名官
    • 帝喾
      • 高辛氏黄帝曾孙继颛顼后以木德王天下都亳在位七十五年
    • 帝尧
      • 陶唐氏帝喾子姓伊耆继喾后以火德王天下都咸阳在位七十年弃子丹朱举舜传贤以甲辰即位从此甲子
    • 帝舜
      • 有虞氏颛顼六世孙姬受尧禅土德王天下都蒲坂甲午登庸摄政二十年壬午即〔真〕五十年弃子商均传位于夏氏
  • 三代
      • 自戊戌尽己酉凡十七主四百三十年
      • 姓姒鲧子舜授以位以火德王天下都韩在位十五年至桀汤放之天下归商
      • 自庚戌尽戊寅凡三十主六百二十七年
      • 成汤姓子名履契十三代孙水德王天下都亳在位十三年放桀诸侯推为天子至纣武王伐之天下归周
      • 己卯尽乙巳凡三十七主八百六十七年
      • 文王姬姓名昌周时为西伯三分天下有其二至子發武王伐商放纣以木德王天下在位七年建子为正月至第十三平王宜臼迁都洛阳为东周至赧王东西周归于秦

历代帝王多出于黄帝 夏禹出于颛顼 商汤出于契 周出于弃(皆帝喾之子也) 秦祖伯益(亦颛顼之子也) 汉以刘氏承尧运尧(黄帝玄孙) 魏曹氏曹叔振铎之后自周晋司马氏出于重黎亦颛顼之后 宋刘氏汉楚元王交之后亦尧之裔 齐梁萧氏出于春秋萧萧子姓乃商之后陈舜之后 隋杨氏出颛顼 唐李氏出颛顼之子皐陶皐陶为大理(后嗣逃食李得生故改为李氏) 梁朱氏(本春秋邾邾姬姓周之后) 周郭氏(出周郭叔皆帝喾之后) 宋赵氏(出于颛顼子伯益其后〔所〕造父周穆王时封于〔城〕子孙因为姓晋赵皆其子孙秦始皇时子孙分处四方汉有赵广至汉者居) 大元廼刹帝利种

长阿含经云贤劫初成未有日月是时光音天人下生皆有身光飞行自在无有男女尊卑亲疎之別食自然地味因食此物乃身光灭神通亡贪心始萠后生地饼地肤地脂之味食此乃诸恶凑集男女始形地生粇米朝刈暮生亦无糠糩时人贪心增长皆有预取厚藏米遂不生乃占田土学耨种业自此奸盗滋彰无决断者中有一人容质[王*(十/(罩-卓+衣))]世所钦信众议立为民主号摩诃三摩曷罗阇此云大平等王各愿输赋供亿此租之始也故命是刹帝利此云田土主初分田土各有诤讼使之主也

佛本行经云此贤劫初建立有大转轮王众集置亦名大众平章地亦名刹利王王有长子名真实子孙相承二十七世各有千子计二万七千皆转轮王至大须弥王子孙相继至鱼王一十八世子孙相绍计一十七万三千二百八十四皆小转轮王鱼王有子(名真)粟散王至大茆草王三十一世计一百丹八皆粟散王茆草王亦名奢夷耆耶亦名瞿昙氏年老舍位出家因遭猎人所射灭乃滴血入地遂生甘蔗二茎一茎中化成男子一茎中化成女子众所奉养遂绍王位称甘蔗王其王有二妃生五子长名长寿次炬面等其第四子有大仁德以长妃侫其父令出家时子母眷属人民多众随往雪山下建国号迦毗罗王別称成王远迩钦伏不久而成大国土内外丰稔父王知忆叹曰我子能仁释迦故有释迦氏王有子名瞿卢王一子瞿俱一子师子颊师子颊四子甘露白净斛饭王等从众集置大转轮王历经计二万五百丹三王方至净饭王

准起世经云从刹利帝亦名大平等王即众集王经二千王乃至茆草王从茆草王经四十一万二百三十六王方至瞿昙氏有子名甘蔗王经七万二千二十二王方至净饭王通计一百二十万七千三百六十一王两经所译五印不同世尊已于无数劫无数世成佛或为梵王帝释大转轮王小转轮及粟散王等身复于无数佛所出家修菩萨行修菩萨道或云遇示诲幢如来始發菩提心超弥勒之四十余劫或云遇然灯佛始蒙授记自然灯佛至迦叶皆佛授手皆佛授记云当来世成佛号释迦牟尼佛至护明菩萨上生兜率下降迦毗舍金轮宝位出家成道说法治世七十九年正法像法至于法尽度无量众生法不穷尔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云大梵天王至灵山会上以金色娑罗华献佛请佛为群生说法世尊登座拈华示众瞬青莲目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別传分付摩诃大迦叶拈华事世皆不知所出惟王荆公□□□□□直宿翰苑偶见秘藏此经(禅林遗训)

依付法藏传云佛以正法付大迦叶令其护持不使天魔龙鬼邪见王臣所有轻毁既受嘱结集三藏流布人天药叉以法嘱累阿难如是展转乃至师子合二十五人并阎浮洲中六通圣者大迦叶令在灵鹫西峰岩中坐灭尽定六百亿七千万岁慈氏佛降生传能仁佛所付大僧伽多梨衣然后涅槃

又按诸经律佛令大阿罗汉宾头卢不得灭度传于佛法三天下福利众生令出生死

福城开元庄严禅寺住持比丘慧有助缘钞壹伯贯

天竺种姓有四 一者刹帝利谓弃世君王种即释迦如来之种也 二者婆罗门秦言外意谓行志道其种別有经书世世相承或在家出家苦行多恃己术自我慢人 三者毗舍或云伏奢商贾之种 四者首陀或云达罗田农之种也

释迦如来宗派

调御十身 无著弘愿业报住持涅槃净法真心三昧道性如意

十力(是处非处知业三昧知根知欲知性至道宿命天眼无漏)

三明(生死宿住知证)

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如意漏尽)

十八不共法 一(身业无失)(无卒暴音)(无忘失念)(无不定心)(无种种想)(无不知舍)(〔忘〕欲无退)(精进无退)(正念无退)(智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语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知过去世无着无碍)十七(知现在世无着无碍)十八(知未来世无着无碍)

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为三身

第六识 意想妙观察智圆满报身

第七识 (传送乐习)平等性智千百亿化身

六祖禅师颂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转其名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名  繁兴永处那伽定

如来(无虗妄)应供(良福田)正徧知(知法界)明行足(具三明)善逝(不来还)世间解无上士(无二世间国土世间众生世间)调御丈夫(能调伏众生身心恶)天人师(能为众生作眼目)(知善法聚不善法聚非善法聚非不善法聚)世尊(二世之中无二佛)

十号圆明 万行具足 天龙戴仰 称无上尊

三藏 修多罗(阿难经〔众〕结集为经)毗奈耶(优婆离结集为律)阿毗昙(诸大菩萨〔衍〕而为论)

五时(方等华严般若法华涅槃)

鹿苑十二部经(梵语修多罗祇夜毗迦兰那伽佗尼佗罗优佗那伊帝目多伽阇多伽波佗毗佛略阿浮达磨优婆提舍唐言契经重颂授记〔说〕诵因缘自说本事本性譬喻方广未曾有论义)

仪化四教(顿秘密不定)

法化四教(藏通別圆)

十信(信心志念精进闻慧正定不退护法回向持戒發愿)

十住(發心治地修行生贵具足正心不退童真王子灌顶)

十行(欢喜饶益无违逆无掘挠无痴乱善现无着难得善法真实)

十回向(护生离生相不坏等一切佛至一切处无尽功德入一切平等随顺众生真如相无着无缚人法界无量)

十地(欢喜离垢發光燄慧难胜现前远行不动善慧法云)

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大愿大力大智)

四无量 大慈(广济)大悲(苦)大喜(无畏)大舍(无为)

四摄法 布施(利诱)爱语(智)利行(克己)同事(和光)

四德 常(寿如如无变身)(常寂静体无为)(善观察无罣碍)(处世界如莲华)

四谛 苦(迷涅槃为生死)(迷菩提为烦恼)(转生死即涅槃)(转烦恼即菩提)

一音演说 普应群机 究竟清净 名离欲尊

三十七道品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神足(乐欲精进正心观行如意)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五根(信进念定慧根)五力(信进念定慧力)七菩提分(念择法精进轻安舍觉支)八圣道分正见(不惑)正思(无邪)正语(无遇)正业(无作)正命(乞食)正进(无妄)正念(无二)正定(不乱)

三德(法身般若解说)

三解脱(空无相无愿)

四弘愿誓(度众生断烦恼求正法成佛道)

四辨才(达法胜我言词乐说无碍)

四三昧(常坐半行半坐常行非行非坐)

四善法(亲近善友听闻正法思惟其义如说修行)

净命衣 一(随处得衣蔽形即足)(拾粪扫〔枝〕或但衫衣)(多寒国土畜百〔劫〕具)

净命食 一(常自乞食)(僧中净食)(檀越送食)

五观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三德(清洁柔软如法)

六味(咸淡辛酸甘苦)

粥有十利(资色增力益寿安乐办事风除辞清消宿食消饥消渴)

八大福田(广路义井建造桥梁平治险隘孝顺父母供养三宝给事病人救济贫苦设无遮会)

四恩 佛师(法化教导)国王(水土外护)父母(养育劬劳)信施(四事供养)

六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无违戒和同遵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三学 戒定慧(三无漏学成就一切种智出生八万四千清净妙门)

三毒 贪嗔痴(佛云世之毒无过三毒具足八万四千尘劳烦恼)

僧预十科 翻译解义习禅明律护法感通遗身读诵兴福杂科

僧具六宝 禅定(顿悟自心超凡入圣)讲律(具戒定慧有大辨才)高上(行解双运不入世流)文章(见闻深实学古验今)王事(〔智〕恩识果慈威并行)常僧(精进功业长养圣胎)

尼遵八敬 一(百岁尼礼初学僧足)(尼不得骂比丘)(不得举比丘过)(尼犯僧残求僧忏悔)(式叉摩那尼从僧具戒)(尼至半月听僧教诫)(尼近僧处断习修道)(尼安居竟依僧自恣)

脱尘异俗 圆顶方袍 入圣超凡 为众中尊

三有 欲界(摄四州四恶并六欲天)色界(摄色界十八天并四禅)无色界(空处识处〔无有非天〕)

九次第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灭尽想处)

二十五有(四州四恶处八六欲并梵天七四禅四空处八无想五那舍二)

七忏悔法(常念佛恩生大惭愧深畏果报广發善心观罪性空厌离欲染冤亲平等)

六念 念佛(慈悲导师归依正觉)念法(三世佛母如教奉行)念僧(人天福田宜应供养)念施(普施众生成就福慧)念戒(清净心身息灭众恶)念天(长寿安乐自在精进)

三聚(利益有情摄律仪戒摄善法戒)

五戒(不杀妄语饮酒)

受戒五利 一(〔什法〕诸佛愍念守护)(命终之日正见欢喜)(常行胜处菩萨为友)(功德戒聚悉得成就)(今世后世福慧满足)

三界

天上五衰(头上华萎腋下汗〔气〕身光不现衣染尘垢不乐本位)

人间四相(夭寿不定)(色力衰损)(四大不调)(识随业□)

五蕴 色(色空)(触离)(记忘)(灭生)(湛摇)

十八界(眼见色耳闻声鼻齅香舌甞味身染触意缘法 由内六根使中六识缘外六尘成十八界)

十二因缘 无明名色六入老死

三惑(无明见思尘沙)

三障(烦恼报)

十缠(无无愧嫉妬疑悔掉举怨恨悭吝睡眠昏沈覆藏)

十使(身见边见戒取见取邪见疑)使三界共成八十八使

六种邪见(断自然苦行逐僻曲因不由)(各各出生共成九十六种外道邪见)

外道六师 富兰那(说不生不灭计双非一门)末迦利(说空自然拨无因果)删阇夜(说过八万劫道不用修)阿耆多翅舍(说修苦行发等法)迦罗鸠陀(说两亦法□乱不定)尼犍子(说业定执人死复人)

五刑 突吉罗(笞金)削 提舍尼(杖木)割 波逸提(徒水)劓 僧残(流火)墨 波罗夷(死土)

七情 喜

八风 利(财喜)(忧病)(讪谤)(钦赞)(扬德)(刺诮)(迫恼)(放逸)

八苦(生爱別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

五种邪命 一(为利养故诈现奇特)(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为利养故占相吉凶)(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惧)(为利养故彰己有德感动人心)

大三灾 大水(世界漂没至初禅天)大火(大地洞然至二禅天)大风(须弥飘击至三禅天)

小三灾(刀兵疾疫饥馑惟善同劫不同爱)

十恶(杀生偷盗邪婬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欲嗔恚邪见)(华严经云十恶业报上等地狱因中等饿鬼因下等畜生因诫之即十善道下品生人天中品二乘上品菩萨佛乘)

八难 地狱趣(贪欲)饿鬼趣(嗔恚)畜生趣(愚痴)北俱卢洲(顽嚚)生在佛前(慢嫉)生在佛后(怠)聋盲瘖痖(谤法)世智辨聪(阐提)

四依(依粪扫衣依残依乞食依树下居)

须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罗汉

究竟

求不得冤憎会 八苦

色受想行识 五蕴

三十七品助道四无量心

贪嗔痴 毕竟断故

(此四果修行依此究竟即证果也)

辟支佛果十二因缘菩萨果六波罗蜜摩诃萨埵添方便愿力智四波罗蜜

释迦文赋

原夫佛者觉也神而化之修六年而得道统三界以称师帝释梵王尚犹皈敬老聃宣父宁不參随昔如来下兜率天生中印土降神而大地摇动应迹而诸天拥护九龙吐水满身而花落纷纷七宝祥云举足而莲生步步盖以玉辇呈瑞金轮启图恩沾九有行洽三无宝殿之龙颜大悦春围之凤德何虞方知灌顶之灵心兴王后嗣必为万类之化主作帝中枢岂不知海量无边天情极广厌六宫珠翠之色恶千妃丝竹之响雪山深处全抛有漏之身心海月圆时顿悟无为之法想莫不魔军振动法界奔惊觉阎浮之日出睹忧钵之华生十方调御皆来圆光自在六趣含灵尽喜金色分明暨乎万法归空双林告灭演摩诃般若之教示阿耨多罗之诀普光殿里会十地之华严耆阇山中授三乘之记莂是知灵觉无尽神理莫闻芥子内三千之国𮈔藏百万之军目容修广于青莲寒生定水毫相分明于皓月照破迷云群机而不睹灵踪万世而空留圣迹嗟释迦之末法将尽仰慈氏之何日调伏我今回向菩提一心归命圆寂

正法一千年前五百年解脱为正宗禅定为兼修后五百年禅定为正宗多闻为兼修

像法一千年前五百年多闻为正宗福德为兼修后五百年福德为正宗鬪诤为兼修

末法一万年鬪诤为正宗懈怠为兼修

释迦如来入涅槃至今大元至元二年岁丙子历计二千二百八十五载(自此之后积年递增岁数)

菩萨戒经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众等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夫述身毒国如来托生当此真丹姬周时也年代浸远人世參差指而言之亟迷前后今编次甲子纮络古今续以帝年纲纪时代庶禅让覇主若镜目前迁革朝市如鉴掌内然后考诸君王泽被抚适时佛法化流应机济物释经孔教理契冥符可谓灵降五天瑞通八表者也姬昌母梦大人感因而生昌龙颜虎眉身长一丈胸有四乳国濵西戎政被东渐降祉改称周谥曰文王都鄷收葬枯骸天下归服故夫子曰文王之德美哉不动而化到其子發武王伐纣徙都镐京路逢暍人下车而扇卑轻万乘子爱兆民故孙卿子云武王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至鲁春秋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现夜中星陨如雨案此则如来诞生旹也

育王传云泥越后百六十年阎浮提王名阿输伽出东天竺治华氏城收舍利散起八万四千宝塔匝阎浮提颇欲周徧天竺传载可得略言真丹国城江汉左右关陇东西处处皆有彼时当此周敬王世二十六年丁未岁也凡历四处羸昭襄王立五十二年灭周称秦改镐京为咸阳仍即都之至第四主始皇帝正二十六年荡除六国二十七年废罢九州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三十四年所有典籍悉皆焚烧惟医方药术不在𦶟限降此悉缘是圣教灵迹及阿育王造舍利塔传记堙绝靡知所承又始皇时有诸沙门释利房等十八贤者賷经来化始皇弗从遂焚释利房等夜有金刚神身长丈六来破狱出之始皇惊怖稽首谢焉四主合四十九年为楚王所诛而汉灭之起周武王元年己卯讫秦二世败岁甲午其间九百三十三年四十二主至周十六王四百五十三年佛未出前名而不录起自昭王如来诞世到乎汉始方纪历年二十六主四百八十一载总结为周秦世录明佛乘应教被东土云耳

(昌)(發)(诵)(训)(瑕)

昭王二十三年岁癸丑七月十五日摩耶夫人梦白象乘日轮入于腹中觉而自知身重

甲寅 二十四年四月八日有白虹贯日之祥是日摩耶夫人游毗蓝园内无忧树下右脇诞生太子放大光明瑞气盈空九龙吐水灌沐金身即乃周行七步𮨇四方指天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天下惟我独尊昭王获睹日月重轮色类并现惊怪非常乃问大臣是何灵异现此祥瑞时太史苏由卜而奏曰易得乾卦金主之位位在西方飞龙在天是君主之位此大圣人也王曰于此国若何奏曰此圣人身不来此地若灭后一千年必有教法流来此国王遂令所司于洛阳南郊坛侧竖一明之后代(周书异说法王记)太子年十五岁纳耶输氏多罗○年十九欲出家夜有天人白太子言出家时至于子夜踰城往檀特山中修行头蓝弗处学非非想越六年十二月八日夜明星出时成佛号天人师三十于鹿野苑说法度阿若憍陈如等住世七十九年说法四十九年

穆王名满在位五十三年粲粲光明照于平土此时佛在西方说法度生王不知是佛现瑞惟言国中有难遂令国师捡点兵马防于西界

壬申 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夜佛入般涅槃是时乾坤震动有白虹十二道贯日南北通过王大惊怪召问群臣是何灾异大史扈逸多奏曰此国无事乃西方圣人入灭王大悦宣告臣僚西方圣人已灭朕今无忧也案西域记云佛生在伽毗罗国得道在摩竭提国说法在波罗奈国入灭在拘尸罗国

定王揄元三年九月十四日老子生于楚国陈苦县濑乡曲仁里李树下以李为姓名耳字伯阳谥聃炖煌实录云周桓王十九年幸闲豫庭与群臣对论今古王曰老聃父何如人也天水大守索绥对曰聃父姓韩名虔字元卑毫之濑乡人死于槐里母氏精敏聃在胎八十一年而生厖眉皓发为之老子

简王夷元四年为柱下史后为守藏吏○敬王王丐元年八十五岁与散关令尹喜西入凾关不返○旹佛入灭三百四十五年(年谱)

灵王泄心二十八年庚戌(一云庚子)孔子生于鲁之邹郡即襄公二十二年因先人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鲁哀公十四年获麟绝笔四十一年壬戌卒时年七十三丘本叔梁纥氏母颜氏子后自称为孔子家语孔子去周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送人以金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凡当世之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辨宏大而危其身者好發人之恶者也孔子敬奉之

按释迦谱三教出兴颂释迦降诞迦毗卫周昭甲寅第四帝穆王壬申五十二如来七九归真际佛灭一千二十年教流永平汉明世佛生四百二十二老子方生定王世佛生四百七十七孔圣灵王方诞质为报劳生穉子知鼎分三足还归一

周 从文王已下至赧王三十七君前后已来计八百六十七年三教圣人先后相继而出兴云圣人相继出于周大教兴隆盖有由佛倚王臣为外护国凭释老作焚修宗分三派虽殊別道本同源亦混流鼎足坚牢难阙一天长地久镇齐休

郑列子仲尼第四商太宰嚭问孔子曰丘圣者欤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太宰曰三皇圣者欤曰三皇善任智勇者圣则弗知曰五帝圣者欤曰五帝善任仁义者圣则弗知曰三王圣者欤曰三王善任因时者圣则弗知太宰曰孰为圣曰西方有大圣人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无能名焉

自丙午迄甲午六主四十九年(咸阳)孝文(柱元)庄襄(梵元)

昭襄王勒元稷袭世爵蕃屏周室废赧王为庶人迁周九鼎于秦始皇帝政复姓赵乙卯即位始称皇帝自谓功过三皇德兼五帝立三十七年○二十六年并吞六国为天下一统改正朔以建亥为岁首二十七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同一文轨名河为德民曰黔首

癸未 岁二十九年舍卫国沙门室利房将十八贤者賷佛经至京所司具奏始皇不识佛以为妖讹𠡠令囚禁释利房等惟作梵声念佛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时光明照曜咸阳瑞气盘旋囹圄有八神人从地涌出身长丈六头带凤凰兜鍪光甲握金刚杵碎狱杻械俱坏守狱者惊惶倒地利房等一时解脱左右司具奏帝大惊俯谢悔过精送室利房等将经教还归竺国

戊子 三十四年李斯奏焚诸典籍坑儒士○(三十七年辛卯驾巡海上而崩)

二世皇帝胡亥壬辰立三年○赵高李斯奉立王子婴杀赵高即位四十六日○沛公至覇上王素车出降天下归汉

字季奴沛郡丰人母温息平大泽梦与神人交感而生季奴首龙颜额隆准宽仁大度美须髯左股体间有七十二黑子因托暴秦鼓其潜翼既吞强楚遂奋云飞前后凡经七十二战天下乃定黑子之应其瑞在兹既远承周因尔称汉改咸阳曰长安而都之自从开辟三皇五帝夏殷周秦迄文景前并以帝王标年无別立号至武帝世始制年名称建元云元狩二年霍去病讨匈奴过居延山擒休屠王获其金人以为大神列置于宫烧香祀之此即佛像初至三年凿昆明池于下际悉是武帝以其事问东方朔朔奏云非臣所知可访西域胡道人其后张骞使大夏还书始知有身毒国又平帝世大夫刘向自称余覧典籍往往见有佛经及删列仙传云得藏书缅寻太史创撰列仙图自六代迄到于今七百余人向检虗实定得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见佛经推此岂非汉时经目及古旧二录道安所载十二贤者等经例是所余止有七十二人为列仙传此盖博识睹其大伦将知周时久流释典情识未洽归信者稀秦虽𦶟除汉兴复出故令刘向披藏书见更列仙传云又哀帝世元寿年中景宪使于大月支国受得浮图经验向所寻便实录矣王莽字巨君元城人为汉大司马翼辅平帝元始五年乙丑帝崩莾玄宣帝玄孙婴号称孺子莾为丞相居摄三年即真十五年通数十八年实止十七载莾为景帝第七世孙刘玄字圣公所杀称更始改元玄立二年后为赤眉所杀刘秀字文叔高祖九世孙长沙定王居乎南阳之白水乡父济阳令生秀于县中有赤光之瑞是岁嘉谷一茎九穗因名为秀隆准日角口大眉长面方美髦髯性善仁爱起于南阳除荡赤眉遂定天下是为后汉光武焉徙都洛阳号年建武闻昔世语光武起南阳南阳无贱士常谓此虗诞今见经说释迦出天竺天竺多圣人方验斯其实至明帝世永平三年忽感神梦已欢悦命使西行因弥宅心游志福境甞从容暇问弟东平王处家居何者最乐东平𪻺伟腰带十围即奉对云为善最乐帝称之曰此言甚大足可以副王之𦝫腹后使回还仍诏宣译源發自此流注达今法海无穷玄河靡竭前后两汉通及新王合二十六君四百二十五载记录帝世东西京云(开皇三宝记)

西汉

高祖自乙未建国至乙丑十二主共二百一十年都长安火德王天下

武帝彻辛丑建元元年(六年)自此始有年号丁未改元光(六年)癸丑改元朔(六年)

己未 元狩元二年武帝故事卫青霍去病讨匈奴匈奴昆邪王降得其金人之神置之甘泉宫其祭惟烧香礼拜上使从其俗祀之即佛像也昌黎送灵师诗注元狩八年乙丑改元鼎

乙丑 改元鼎三年凿昆明池极深惟见无复土石举朝不能解其故以问东方朔朔云非臣所知后有西域胡道人至中国可问之后汉明帝时天竺国摩腾法兰入洛阳有忆朔言者因以问之法兰曰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墨乃劫烧之余也

己丑 成帝即位改建始辛丑改鸿嘉二年光禄大夫刘向撰神仙传序云历观百家之中以相检验得仙者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见于佛经

开皇历代三宝记云刘向称予覧典籍往往见佛书将知周时久流释典秦虽灭除汉兴复出则先汉之前逆至于周有佛有经其来也远范晔胡为以谓明帝时始入中国耶(昌黎送灵师诗注)

新室 自乙丑称摄丁卯即真至庚辰十五年共十八王莾

更始 刘圣公即位改元即莾地皇四年壬午刘秀起兵

东汉

自乙酉至庚子十二主共一百九十六年都阳洛

世祖光武秀高祖九世孙更始三年改元建武在位三十一年

辛亥 建武二十七年○佛入灭此至一千年

戊午 明帝即位改永平三年庚申四月八日帝梦一金人问诸大臣谁能原梦左丞相韩宪奏曰请陛下说之朕昨梦一金人身长丈六项佩圆光胸题卍字顶盘螺髻额放光明云是释迦牟尼佛生在西域迦毗罗国灭度已来经今千载云有大教嘱朕取之卿等谁能知委时有通事舍人傅毅奏曰臣见周书异记云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恒星不现异光徧照太史苏由卜奏曰有大圣人生于西域是佛出现一千年后声教流通此土昭王令于洛阳南郊坛侧[债-贝+(隽-隹)]为后代记陛下所梦殆佛神乎帝闻奏大悦遂宣国子监王导翰林郎秦远将军蔡愔等二十八人賷持国信𠡠书等远历西国追寻圣典到南天竺国寻访迦叶摩腾竺法兰二僧将梵夹经并白㲲画释迦真像以白马驮来永平十年丁卯十二月三十日到洛阳奏见帝大悦重赏万金𠡠腾兰二僧于鸿胪寺安下翻译四十二章经及释迦真像安奉大殿帝持念供养不阙白马远涉瘦劳而死𠡠于洛阳城西埋之仍造伽蓝一所𠡠以白马为额此中国造寺之始也

法流东土独楚王英最先好而事之

奉黄缣白纨诣国相曰托在蕃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赎愆罪国相以闻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斋僧此之始也

辛未 永平十四年五岳道士褚善信等上表至中书门下为之进帝覧表令通事舍人宋祥引对朕远求圣教西方佛说其旨微妙图与养生长资福利卿等何意唤作胡神令朕除之心生进退若据朕意佛法不除道教不灭限正月十五日于白马寺前鬪其胜劣决定强弱𠡠致三坛儒书传记二百七十卷安于中坛道书方术三百六十卷安于东坛佛经并释迦像安于西坛帝于十五日将百僚群臣来赴寺前道士先呈法术呼风吸雨绝役鬼神腾兰二僧跏趺而坐诏通事舍人宋祥宣问二僧二僧进奏曰我佛教中以无诤三昧此之幻术非我所为对帝王前別验真偽世上无情之物莫过于火愿陛下将此三教经书混堆一处以火验之烬为真烬者为偽帝闻语下令取堆中坛积薪上下告天便烧二僧祝告世尊灭后佛法付嘱国王大臣及我弟子将经远来东土妄说异端毁谤真乘今日火中別其真偽愿垂密祐若全不坏法兴此土教化众生随𦦨成此土众生不闻佛法言讫火𦦨亘天儒道二书皆为火中现金色莲华台擎佛经像俨然放光是时帝与群臣见此殊异愕然可畏叹曰狼狐类众凤少鸟多二僧取经献帝乃说偈曰狐非师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浪丘非山岳嵘即是佛世界善种得开萌显我真如法处处度众生帝加崇敬以释迦像及经奉安显节陵及清凉台供养帝听阳城侯刘峻等出家又听洛阳妇女阿潘等出家𠡠腾兰二僧为之剃发令所司造寺十所七寺安僧三寺安尼此中国为僧为尼之始也(事物记原)

唐太宗题白马寺诗云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回青牛谩说凾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欲定是非凭烈𦦨要分真偽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借吹尽当年道教(翻译名义)

汉法本传载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望谓之大神变月汉明帝令烧灯表佛法大明也

丙子 章帝即位改元建初甲申改元和元年有神凤凰白鹿白乌之瑞徐州刺史王景上金人颂美光帝致佛之功(汉书)

丁亥 桓帝即位改建和癸巳改永兴元年铸金浮屠及老子像禁中供养覆以百宝华盖帝事之尽敬

戊戌 改延熹九年裴楷上书曰今宫中立浮图黄老之祠此道好生恶杀省欲去奢今陛下嗜欲不去杀伐过理既乖其道岂获其祚哉夫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盻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今陛下婬女艶妇极天下之丽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奈何欲如佛老乎书上奏问状尚书承旨奏揩诬上罔事正揩罪(以上汉书及通鉴)

戊申 灵帝即位改元建宁三年沙门安世高至京译经九十五部首出决义一卷次比丘诸禁律

辛亥 四年安世高至庐山有䢼亭庙甚灵会三十余船奉特请福神輙降语曰舟中有沙门可与请来客请高至神复降语曰吾昔与子俱出家学道吾好施而多嗔今为庿神而寿尽旦夕后恐堕于地狱吾有缣千段并杂室物可为立法营塔使生善处高使出形神现大蠎悲泪如雨高収缣物辞別而去(〔豫章为建大安寺塔乃江淮寺塔之始也〕)自镜录俄而神即命过报云得生善处后有人于山西泽中见死蠎头尾数里今浔阳县大蠎村是也

明帝初闻西域有神其名为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沙门以来其书大抵以虗无为宗贵慈悲不杀为其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故所贵修炼精神以至成佛善为宏阔胜大之言以劝诱世俗精于其道者号曰沙门自永平以来中国始传其法图其像而至王公贵人皆遵奉之臣民虽有习其法者而天子未之好至桓帝始笃好之常躬祷祠由是其法浸盛故裴楷上书遂有诬上之罪何慊夫哉灵帝建宁安世高至出决义律比丘始有禁制而䢼亭神知其命将终堕于恶趣降语请高奉缣宝虽物托以营塔解愆得生善处佛法何其验耶

释氏事物纪原

立坛受戒之始

大戒法本自曹魏黄初三年壬寅已到许昌以国家多故寝三十余年至废帝即高贵卿公也登位改元正元岁甲戌天竺律师昙摩迦罗上书方兴受戒之事○逆推至佛法初到后汉永平十年丁卯经一百七十八年凡出家者唯受三归戒○西天祇园比丘楼至请佛立坛为比丘受戒如来于园外院东南置一坛此为始也此土宋元嘉七年庚午天竺僧求那䟦摩(梁云功德铠)至杨州南林寺前竹园中立坛称方等坛受戒之始也 僧史略云盖以戒坛本出小乘教中应僧人戒法一一如律若片善乖违则受不得戒临坛人犯罪今方等法是也 按大乘教即不拘根缺缘差但發大心𩝗纳即得戒也可谓广大平等周遍矣故称方等大乘或名甘露者甘露即喻涅槃也戒为人涅槃之初门故从果彰名也 戒坛图经云夫欲受戒者先于有智人所䇿發教于万境之上起慈护心故毗婆沙论云由普于一切有情上起善意乐无损害心得戒若临集僧当行法事但云發上品心得上品戒者沙弥素未曾闻不知何者是上品心此犹空雷發奇峰之天甘雨绝布金之地尔上品心者即是万境上起慈护心也○优婆塞戒经云戒果有二一天乐二菩提乐智者求菩提乐不求天乐 正法念处经云若持戒念天乐者斯人汙净或如杂毒水以天乐无常寿尽必退当受大苦是故当求涅槃乐 瑜伽论云一厌有为心二求趣菩提心三慈慜有情心 四分律本偈云明人能护戒能得三种乐名誉及利养死得生天上

赐紫师号

僧史略云唐则天朝僧法朗等九人重译大云经毕并赐号紫衣银龟袋 大平兴国初许四方僧入殿庭乞此试三学下开封府差僧证经律论义十条全通乃赐紫衣师号为手表僧以其面手进表也寻因功德司奏今天下一家不须手表求选𠡠依自此每遇皇帝诞晨亲王宰辅节度下至刺史得上表荐所知僧紫衣唯两街僧银所荐得入内是日门人牒给紫衣四事谓之帘前赐紫此最荣观也然此衣以国恩故得著极不容易皆形相分满方受得○按东观奏记云大中年间大安国寺僧修会能诗应制才思清拔一日问帝乞赐紫衣宣宗曰朕不汝恡但观汝相有缺未赐也及赐著归寺而卒近亦屡有此类可谓人天路上以福为先矣 德宗召法师端甫入禁中与儒道论议赐紫方袍令待太子于东朝顺宗重之若兄弟宪宗待之如宾友掌内殿法仪录两街僧事文宗开成中立为左右街僧录自此始也 昭宗乾宁中改首座为副僧录即觉晖为始也

圣节建立道场

僧录赞宁僧史略曰魏太武始光二年立道场为祝寿神嘉四年郏州悉立盖生日也云生日暂建道场法会耳始光中是帝自崇福之始也神䴥中是臣下奉祀之始也今代所行皆是唐代宗时始诵仁王经盖自元载王缙始倡之五代会要周广明二年𠡠臣僚遇圣节抵于寺院起置道场迄今为故事也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一


校注

目录新作 真疑位在位三字 所字更勘 城疑赵 名真二字当作大书 丹疑三十下同 卢下疑脱瞿俱卢三字 娑或作婆 令疑今 六百疑十六 达上疑脱戍字 忘疑志 众疑家 衍字更勘 说当作讽 仪化疑作法化 法化疑作仪化 枝疑衣 劫疑物 智疑知 无等四字当作无所有处非非想处八字 什法疑十方 气疑流 □疑谢 □疑矫 削疑刵 适上一有运更勘 昭一作庄 B.C. 1027[○@编] 四ハ六カ[○@编] 平一作王 B.C. 949[○@编] 二ハ三カ[○@编] 逸字疑衍 精字更勘 平一作子 书字疑剩 后一作复 日字更勘 其一作真 三作七 B.C. 122[○@编] 昌等七字疑细注 后汉明帝 导疑遵 远疑景 A.D. 71[○@编] 章帝 桓帝 灵帝 特疑牲 室疑宝 豫等十六字当麁书 自等三字疑当细书 问疑间 虽字疑衍 即等六字疑支注 净疑染 此字疑衍
[A1] 谥【CB】谥【卍续】
[A2] 隋【CB】随【卍续】
[A3] 己【CB】已【卍续】
[A4] 己【CB】已【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己【CB】巳【卍续】
[A8] 己【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己【CB】巳【卍续】
[A12] 惭【CB】渐【卍续】
[A13] 扬【CB】掦【卍续】
[A14] 刺【CB】剌【卍续】
[A15] 己【CB】巳【卍续】
[A16] 毕【CB】必【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谥【CB】谥【卍续】
[A19] 己【CB】已【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谥【CB】谥【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己【CB】已【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但【CB】伹【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历朝释氏资鉴(卷1)
关闭
历朝释氏资鉴(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