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汤编卷第二
西晋
都洛阳。起武帝乙酉。尽愍帝丙子。四主。五十二年。
武帝
帝讳炎。司马姓。字安世。文帝昭之长子。河内温人也。[标01]帝大崇佛事广造伽蓝。(方志)
惠帝
帝讳衷。字正度。武帝第二子。[标02]元康元年。帝于洛下造兴圣寺。常供百僧(方志)。
荀勗
勗。字公曾。武帝朝领秘书监。得汲郡塚中竹书。撰次以为中经。列在秘书。[标03]泰始二年。于洛下造金像佛菩萨十二身。放大光明。都人竞集瞻礼(本传并统纪)。
羊祜
祜。字叔子。续之孙。累迁尚书仆射。[标04]方五岁。令乳母于隣家李氏园桑树下探取金环。李氏惊曰。此吾亡儿所失。乃知李氏子祜之前身也。武帝时祜为荆州都督。日供武当山寺。有问其故。祜曰。前身多过赖造此寺故获中济。所以供养之情偏重于此(本传并统纪)。
刘萨诃
萨诃。并州离石人也。家业弋猎。太康三年病死入冥。见梵僧指往会稽阿育王塔所忏悔。既苏。出家名慧达。至会稽遍求不见。偶一夜闻地下钟声。即恳求三日。忽从地涌出宝塔。高一尺四寸。广七寸。佛像悉具。达既见塔。精勤礼忏。瑞应颇多(阿育塔始此。 塔记)。
朱膺
膺。吴人。素奉正法。[标05]于吴淞江沪凟口见二石像浮江而至。背有铭曰。古维卫迦叶二佛。遂迎至通玄寺。后八年渔者得二青石钵于江上归。以盛荤物。俄见佛像在钵际。识者谓前二像钵也。遂送通玄寺。今苏州开元寺(法苑)。
东晋
都建康。起元帝丁丑。尽恭帝庚申。十一主。一百四年。
元帝
帝讳睿。字景文。宣帝曾孙。琅玡恭王觐之子。[标06]太兴元年诏沙门竺潜入内讲经。帝敬其德。令著屐登殿。二年帝造瓦棺.龙兴二寺。以集丹阳建业千僧(六帖并统纪)。
明帝
帝讳绍。字道畿。元帝长子。[标07]太宁元年手御丹青图释迦佛像。于大内乐贤堂造皇兴.道场二寺。集义学沙门百员讲论佛道(统纪)。
成帝
帝讳衍。字世根。明帝长子。[标08]咸和五年诏会稽宝山法义法师入禁中传授五戒。建中兴.鹿野二寺以居繙经义学千僧(六帖)。初吉友于石子冈行头陀行。既卒因葬于此。帝为树刹于塚所。后关右沙门即塚所起寺。谢混赞成曰高座寺。
简文帝
帝讳昱。字道方。元帝少子。[标09]咸安元年帝幸瓦官寺听竺法汰讲放光般若。二年𠡠长干寺造塔。壮丽殊伟。毕工之日光照簷宇。帝每读佛经。以为陶炼精神则圣人可至(释监)。
孝武帝
帝讳曜。字昌明。简文帝第三子。宁康元年帝闻道安法师名。诏曰。法师以道德照临人天。使大法流行。为苍生依赖。宜日食王公禄。所司以时资给。二年。竺潜法师亡。诏曰。法师理悟虗远。风鉴清高。捐宰相之荣。袭缁衣之行。赖宣道以济苍生。奄从迁谢用痛于怀。可赐钱十万助建茔塔。太元六年帝于内殿立精舍奉佛。召沙门名德者居中讲道。造皇泰寺。仍舍旧第为本起寺(辨正论)。与泰山朗和尚书曰。承叡德光时。飞声东岳。有生蒙润。善翼匡时。旧京沦没。神州倾荡。苍生荼蓼。嗟悼朕心。思与和尚同养群生。至人通微。想明朕意。今遣使送五色珠像一躯。明光锦五十疋。象牙簟五领。金钵五枚。到愿纳受(弘明集)。
王导
导。字茂弘。琅玡人。拜司空录尚书事。位太保。封郡公。天竺尸利蜜多罗(此云吉友)游建康。止建初寺。善说法呪术梵呗。导见之曰。我辈人也。庾亮.周𫖮.谢鲲.桓彝皆造门结友。[标01]时呼为高座法师(今高座寺是)。吉友甞对导解带盘薄。卞壶适至。吉友正容肃然。人问其故。对曰。王公风鉴期人。卞令范度格物。吾政当以是应之耳(晋史并僧传)。
谢安
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人。隐居越之东山。年四十出为征西司马。太元中录尚书事加太保。谥文靖。居东山时与支遁.许询为山水之游。甞诏遁入禁中讲经。多会宗遗文。为守文者所陋。安闻而叹曰。此九方歅之相马。略玄黄而取神骏也。[标02]太和二年遁辞阙还山。诏建沃洲寺以居之。时安守吴兴。以书抵遁。略曰。思君日积计辰。倾迟尤甚。知欲还剡自治。为之怆然。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终日戚戚惟迟。君一来以晤言消遣之。一日千载也(本传并高僧传)。
王羲之
羲之。字逸少。导从子也。起家秘书郎。后为右军将军。[标03]会稽内史。咸康六年于庐山建归宗寺。请西天达磨多罗居之。羲之在会稽闻支遁名。未之信。后遁还剡。羲之诣遁。观其风力。谓曰。逍遥可得闻乎。遁作数千言。羲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乃请住灵嘉寺。意存相近。俄又投迹剡山(晋史并僧传)。
玘。字宣佩。义兴阳羡人。西晋平西将军处之子。[标04]家世奉佛。玘为吴兴太守日。家僮捕鱼。忽见金光溢川映流而上。网之得一金像高三尺许。举移不动。僮以白玘。玘之女事佛尤恳。玘以人船送女。往迎归家供事。女梦像左膝痛。旦视像膝果有穿缺。遂以金钗补之(大藏感通录)。
陶侃
侃。字士行。咸和中都督交广荆江等八州军事。封长沙公。赠左司马。谥桓公。[标05]侃镇南海日。有渔人每夕见海濵有光。因以白侃。遣人寻之。见金像凌波而至船侧。视其铭。乃阿育王所造文殊菩萨像也。侃初未深信因果。及得此像弥加尊敬。以像送寒溪寺。寺尝经火而像无恙。后侃镇武昌。使人迎像至镇。而舟没失其像焉。及惠远法师剏寺庐山。远心祈之。于是像泠然自至(高僧传)。
高悝
悝。咸和中为丹阳尹。[标06]每见张侯桥浦内现光。乃遣吏覔之。获金像一躯。西域古制。光趺并缺。悝载像至长干寺。光發中宵。观拜者众。岁余临海人张系于海获金铜莲花趺。以置像足。俨然符合。是夕有光属天。久之有西域五僧振锡而至。诣悝云。昔得阿育王所造像。甞至邺。遭乱藏像河濵。寻覔失所。近感梦云。为高悝所得。欲瞻礼之。悝引至长干寺。五僧见像瞻拜歔欷涕泣。像为放光。后合浦采珠人董宗之得圆光于海。事闻简文。𠡠施安像上。于是光趺始具(感通录)。
郗超
超。字景兴。一字嘉宾。山阳人。为桓温府掾。超问谢安曰。支遁所谈何如嵆中散。安曰。嵆尽力道。才得半耳。[标07]超著五戒文。略曰。不杀则长寿。不盗则常泰。不淫则清净。不欺则人常敬信。不醉则神理明治也。[标08]已行五戒。更修岁月斋戒。岁三斋者。正月五月九月。月六斋者。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凡斋不得甞鱼肉。不御妻妾。迎中而食。既中之后。美味甘香一不得甞。洗心念道。归依三宝(弘明集)。
王乔之(或云齐之)
乔之。瑯玡人。[标09]有念佛三昧诗曰。玅用有兹。涉有覧无。神由昧微。识以照麁。积微自引。因功本虗。泯彼三观。忘此豪余。又曰。嘅自一生。夙乏慧识。托崇渊人。庶借冥力。思转毫功。在深不测。至哉之念。注心西极(庐山集)。
习凿齿
凿齿。字彦威。襄阳人。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章著称。累迁別驾。时有沙门释道安。俊辩有高才。北至荆州与习相见。道安曰。弥天释道安。习曰。四海习凿齿。时人以为佳对。后以脚疾废于里巷。及襄阳陷于苻坚。坚素闻其名。与道安俱舆而致焉。坚以其蹇疾。与诸镇书曰。昔晋氏平吴利在二陆。今破汉南获士才一人半耳(晋史)。习与道安书。略曰。承应真履正。明白内融。慈训兼照。道俗齐荫。宗虗者悟无常之旨。存有者达外身之权。弟子闻。不终朝而雨六合者。弥天之云也。弘渊源以润八极者。四大之流也。万物赖其泽。高下蒙其润。自大教东流四百余年。贤哲君子靡不归宗。道业之隆莫盛于今。老幼等愿道俗同怀。若庆云东徂摩尼回耀。一蹑七宝之座。暂视明哲之灯。雨甘露于丰草。植旃檀于江湄。则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玄波逸响重荡濯于一代矣(弘明集)。
许询
询。字玄度。高阳人。晋高士也。[标01]澡心学佛。江左公卿甚仰慕之。简文高其风。每月夜必造焉。清言玅理亹亹不已。帝为前席。与支遁讲维摩经。询为都讲。询發一问。众谓遁不能通。遁通一义。众谓询无以难。询甞以会稽永兴新居为崇化寺。建塔四层(本传互见萧𧦴传)。
何充 准
充。字次道。庐江潜人。成帝朝为尚书令。赠司空。[标02]成帝幼冲。庾氷以元舅辅政。议沙门尽敬王者。充等议曰。武皇以盛明革命。明帝以聪圣玄覧。岂此时沙门不易屈膝。顾以不变其修善之法。所以通天下之志耳。䟽三上。氷议遂𥨊。充性好释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费巨而不吝(本传统纪)。何准。字幼道。高尚寡欲。州府交辟不就。兄充居宰辅之重。权倾一时。而准散带衡门。不及人事。唯诵佛经而已(晋书)。
王珣 珉
珣。字元琳。导之孙。洽长子。为桓温主簿。太元中为散骑常侍。弟珉。字季琰。少有才艺。名出[标03]珣右。时有外国沙门提婆。玅解法理。为珣兄弟讲阿毗昙经。珉尚幼。讲未半便云已解。即与沙门法纲等自讲。纲叹曰。大义皆是。但小未精耳。珣与珉舍別业为虎丘寺(晋史并寺记)。
王坦之
坦之。字文度。述子也。太原人。仕至中书令。[标04]与沙门竺法度甚厚。每共论幽明报应。若先死者当报其事。后经年。师忽来云。贫道已死。罪福皆不虗。惟当勤修道德以升济神明耳。言讫不见。坦之寻亦卒。坦之甞舍园为安乐寺(本传并搜神记)。
孙绰
绰。字兴公。纂之子。与许询.支遁游放会稽山水。[标05]哀帝朝为著作郎。撰喻道论。略曰。或有疑至道者。喻之曰。夫六合遐邈庶类殷充。千变万化混然无端。是以有万之识各期所见。鳞介之物不达臯壤之事。毛羽之族不识流浪之势。自得于窞井者则恠游溟之量。翻翥于数仞者则疑冲天之力。缠束世教之内。肆观周孔之迹。谓至德穷于尧舜。微言尽于老易。奚复睹夫方外之玅趣。寰中之玄照乎。夫佛也者。体道者也。道也者。导物者也。应感顺通。无为而无不为者也。无为故虗寂自然。无不为故神化万物。或难曰。周孔适时而教。佛欲顿去杀。将何以惩暴止奸哉。答曰。不然。周孔即佛。佛即周孔。故在皇为皇。在王为王。佛者觉也。犹孟轲以圣人为先觉。其旨一也。周孔救弊。佛教明本。共为首尾。其致不殊。难曰。周孔以孝为首。而沙门之道弃亲即踈。利剔须发。生废色养。终绝血食。而云弘道敦仁广济群生。答曰。故孝之为贵。贵能立身行道永光厥亲。若匍匐怀橘日御三牲。而不能令万物尊己。非养亲之道。昔佛为太子弃国学道。乘条为宇借草为茵。内思安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游志三四。出入十二门。神若寒灰形如槁木。端坐六年道成号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游步三界之表。恣化无穷之境。天清地润品物咸亨。蠢蠕之生枯槁之赖改悴为荣。还照本国广敷法音。父王咸悟亦升道场。以此荣亲何孝如之。佛有十二部经。其四部专以劝孝为事。殷勤之旨可谓至矣。而俗人不详其源。便瞽言妄说輙生攻难。以萤烛之见疑三光之盛。芒隙之滴怪渊海之量。以诬罔为辩。以果敢为明。可谓狎大人而侮天命者也(弘明集)。
戴逵 颙
逵。字安道。谯郡人。[标06]欲造丈六无量寿佛像。以古制朴拙。乃密采众说。积思三年刻雕方就。迎置山阴灵宝寺。郗超见而作礼。撮香在手。忽勃然烟上极目云表。众皆叹其神感。逵子颙。字仲若。才巧如其父。江夷甞托颙造观音像。积年未成。夜梦神曰。江夷于观音无缘。可改为弥勒。颙即驰报。而夷书已至。俱于此夕感梦。及改弥勒。触手成玅。像在会稽龙华寺(统记)。
袁宏
宏。字彦伯。有逸才。甞著汉纪云。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觉也。将觉悟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悲为主。专务清净。其精者号沙门。汉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又以为人死精灵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故所贵行善修道以炼精神。以至为佛也。佛身长丈六。黄金色相。项佩日光。变化无所不入。故能化通万物而大济群生。汉明感梦乃遣使天竺问道。图其像而还。有经数千卷。以虗无为宗。包罗精粗无所不统。善为宏阔胜大之言。所求在一体之内。所明在视听之外。世俗之人或以为虗诞。然归于玄微深远难得而测。故王公大臣视死生报应之际。莫不矍然而自失焉(汉郊祀志)。
刘程之
程之。字仲思。彭城人。为宜昌柴桑二县令。[标01]后入庐山依惠远法师修念佛三昧。师曰。官禄巍巍。何以不为。程之曰。君臣相疑。吾何以为。居十五年。专志念佛。义熈六年八月见弥陀放光摩顶。即对像焚香祝曰。我以释迦遗教知有西方净土。愿以此香先当上奉释迦世尊。次用供养弥陀导师。愿赐摄取。第三奉供玅法华经。所以得生。由持此经。言已卧床西向而逝。[标02]程之有隐德。谢安.刘𥙿相推荐甚。力辤不屈。乃旌之曰遗民(本传)。
周续之
续之。字道祖。鴈门人。年十二受业于范𡩋。通五经五纬。号十经。称为颜子。[标03]既而入庐山事沙门惠远。布衣蔬食终身不娶。与刘遗民.陶潜号为浔阳三隐(南史)。
雷次宗
次宗。字仲伦。豫章人。[标04]入庐山莲社。立馆东林之侧。及远公亡。与子姪书曰。吾托业于庐山。事释和尚卅年。渊匠既倾。良朋亦丧。及今未耄。尚可励志成西归之津梁。自今已往。勿以家务相闻(南史)。
张野 诠
野。字莱民。居浔阳柴桑。与渊明有婚姻之契。野学兼华梵。累征不就。入庐山依远公。与刘雷同修净业(本传)。
诠。字秀硕。野之族子。尚情高逸。酷嗜坟典。[标05]征为散骑常侍不起。庾悦以其贫。起为浔阳令。笑曰。古人以容膝为安。若屈志就禄何足为荣。乃入庐山。依远公研穷释典。深有悟入(本传)。
宗炳
炳。字少文。南阳人。[标06]刘𥙿领荆州牧。辟为主簿。答曰。吾栖丘饮谷三十年矣。岂可于王门折腰为吏耶。乃入庐山筑室。专修净业。甞著明佛论(本传)。
孟𫖮
[标07]𫖮。平昌人。事佛精恳。谢灵运谓𫖮曰。生天须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义熈中𫖮为会稽太守。初昙翼法师东游会稽。入秦望山。诵法华经越二十年。有女子身披彩服携筠笼。盛一白豕两根大蒜至师前曰。妾入山采薇。日已夕矣。豺狼当道。归无生理。敢托一宿。师却之甚坚。女哀鸣不已。遂以草床居之。夜半号呼腹疼。告师按摩。以布裹锡杖遥为按之。翌日。女以彩服化祥云。豕化白象。蒜化双莲。凌云而上谓师曰。我普贤菩萨也。以汝不久当归我众。特来相试。观汝心中如水中月不可染污。既而天雨宝华地皆震动。乡人闻见莫不称叹。是日𫖮方晨起视事。忽见南方祥云光射庭际。隐然丝竹金石之音。访知普贤示化。遂以师道行闻于朝。𠡠建法华寺(今天衣寺)。师亡。漆真身留山中(统纪)。
陶潜
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大司马侃之曾孙。为彭泽令之官八十余日。乃解印去县。赋归去来辞。及宋受禅。居柴桑。常往来庐山。使一门生二儿舁以行。时远法师与诸贤结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焉。忽攒眉而去。[标08]甞著搜神录。多载佛之灵验(本传)。
罗含
含。字均彰。湘中人。甞昼梦彩鸟入口。自是藻思日新。为桓温別驾。征为尚书郎。[标09]致仕。著更生论。略曰。万物有数。天地无穷。万物不更生则天地有终。天地无终则更生可知矣。又神质冥期符契自合。世皆悲合之必离。而莫慰离之必合。皆知聚之必散。而莫识散之必聚。今谈者徒知向我非今。而不知今我即昔我耳。达观者所以齐死生。亦云死生为悟寐。诚哉是言(弘明集)。
顾凯之
凯之。字长康。小字虎头。工畵。桓温引为大司马參军。时沙门慧力建瓦官寺。朝贤施者不过十万。长康素贫。诺钱百万。人皆咲之。一日于殿壁畵维摩像。将点眸子曰。第一日见者责施十万。第二日见者五万。第三日任例责施。及开户。光明照寺。施者填塞。果得钱百万(金陵志)。
范𡩋
𡩋。字武子。累迁中书侍郎。出补豫章大守。甞请慧持法师讲法华经及毗昙论。四方云集。王珣与𡩋书云。远公.持公孰愈。𡩋答书曰。诚为贤兄贤弟也。珣重答书曰。但令如兄诚未易有。况弟复贤耶(慧持传)。
谢尚
尚。字仁祖。鲲之子。仕晋为镇西将军。尚甞梦其父告之曰。西南有气至。人当之必死。汝宜修福建塔造寺可禳之。若未暇建塔寺。可于杖头刻作塔形。见有气来可拟之。尚悟。遂刻小塔施之杖头。恒置左右。后果有异气从天而下。始如车轮而渐弥大直冲尚家。尚以杖头指之。气即回散。阖门获全。气所经处。数里无复孑遗。尚遂于永和四年舍宅造寺。名庄严寺(建康录)。
汉
刘渊据平阳。至刘曜。国号赵。三主。二十六年。
后蜀
李特据成都。五主。四十五年。
前凉
张轨据凉州。八主。七十四年。
后赵
据襄国。六主。三十四年。
石勒
勒。字世龙。其先匈奴。刘渊以勒为辅汉将军。刘曜署为大司马加九锡进爵赵公。国号后赵。[标01]永嘉四年。天竺佛图澄来洛阳。玅通玄术。常服气自养积日不食。善诵神呪能役鬼神。会洛阳宼乱。时石勒屯兵葛陂专事杀戮。欲往化之。勒将郭黑略素奉佛法。澄即见之。略受五戒。崇弟子礼。略随勒战。澄皆预记胜负。勒以略有异。见问之。曰有澄也。勒召见之。问曰佛法何灵。澄以钵盛水呪之。须臾青莲现钵中。光色耀目。勒由此神敬之。及与刘曜战以访澄。澄曰。塔铃音云。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言军出捉得刘曜也。勒出战果生擒曜。奉澄弥敬。勒爱子斌暴卒。叹曰。吾闻虢太子死。扁鹊能生之。今可得效乎。澄取杨枝沾水洒之。执斌手曰可起矣。斌遂苏(晋书)。
石虎
虎。字季龙。勒之从子。[标02]迁都于邺。奉澄尤谨。衣以绫锦乘以雕辇。朝会引见太子。公卿扶翼升殿。使司空李农旦夕问起居。五日一朝。澄之所在。无敢向其处涕唾便旋者。国人化之。争造寺宇。削发出家率多事佛。澄知石氏将灭。先从化矣。虎为凿圹营坟。澄将卒。谓虎曰。国家存心佛法。当蒙福祉。布政猛虐。终无福祐。乃安坐而逝(晋史)。
前燕
慕容廆据辽东大棘城。五主。三十九年。
后燕
据中山。四主。二十六年。
慕容垂
垂。皝第五子。[标03]与泰山朗和尚书。略曰。澄神灵绪。慈荫百国。凡在含生。孰不蒙润。朕承籍纂统。元戎克兴。征扫暴乱。至人通灵。随权指化。愿不血刃。四海混伏。今遣使送官绢百疋。袈裟三领。绵五十斤。幸为呪愿(弘明集)。
南燕
据广固。二主。十三年。
慕容德
德。皝之少子。[标01]与泰山朗和尚书。略曰。遭家多难。灾祸屡臻。朕以无德。生在乱兵。和尚大恩。神祗盖护。今遣使送绢百疋。并假东齐王俸高山荏二县封给。书不尽意。称朕心焉(弘明集)。
北燕
慕容盛冯䟦据龙城。二主。二十八年。
前秦
据平阳。七主。四十五年。
苻坚
坚。字永固。雄之子。洪之孙。攻㧞襄阳。获道安.习凿齿。迎至长安。坚出东苑命安同载。仆射权翼谏曰。道安毁形。不可參乘。坚曰。安公道德所尊。乃令翼扶安登辇。时蓝田得古鼎。腹有篆文。朝无识之者。以问安。安曰。鲁襄公所铸也。坚𠡠三舘学士有所疑皆以问安。国人语曰。学不师安。义不禁难。安貌侻而姿黑。喜谈论。故谚曰。漆道人。惊四隣。左臂有肉方寸。隆起如印。世号印手菩萨。[标02]坚与泰山朗和尚书。略曰。大圣应期。灵权超轶。荫盖十方。化融无外。若山海之养群生。等天地之育万物。今遣使安车相。请并送紫金数斤。奴子三人。可俻洒扫。幸望纳受。[标03]坚闻鸠摩罗什居龟兹国。遣吕光等率兵西伐龟兹。谓光曰。若获罗什。即驰驿送之。光破龟兹。乃获罗什。还至凉州。闻坚为姚苌所害。光留什于凉(晋史并弘明集)。
后秦
姚苌据长安。凡三主。三十四年。苌。弋仲第二十四子也。
姚兴
兴。字子略。苌之长子。少崇三宝。锐志讲习。[标04]及吕光父子败。兴伐吕隆。隆降。乃迎罗什归秦。什雅好大乘。志在敷演。叹曰。吾若著笔作大乘阿毗昙。非迦旃子比也。今深识者寡。将何所论。惟为姚兴著实相论二卷。兴奉之若神。甞讲经于草堂寺。兴及朝臣大德沙门千余人肃容观听。兴如逍遥园。引诸沙门听什演说佛经。由是公卿以下皆奉佛法。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北史)。什弟子道䂮。奉律精苦。兴重之。自什入关僧尼以万数。以䂮为僧正。诏曰。大法东流。于今为盛。僧尼𥨊多。宜设纲领。䂮法师早有学义。晚以德称。可为僧正。给舆吏力。秩比侍中。又以僧迁.禅慧为悦众。以法钦.慧斌为僧录。班秩有差。什寻览旧经多所舛谬。皆𨤲正之。乃译出金刚.仁王.大品般若.法华等经。兴著通三世论以示因果。王公钦赞(僧史.高僧传)。
西秦
乞伏国仁据陇右。四主。二十七年。
南凉
秃发乌孤据广武。三主。十八年。
后凉
吕光据姑臧。四主。十八年。
北凉
叚业据张掖。三主。四十三年。
沮渠蒙逊
蒙逊。匃奴之种。杀叚业。自立后徙姑臧。龟兹沙门昙无谶至。蒙逊留之。译大涅槃及悲华.光明等经。逊初于凉州之南百里许设五佛像。或以石刻或以土塑。千变万化。又为母造一石像。甚灵。逊因子亡。而有毁寺逐僧之心。像则泪下如泉。逊稽首礼谢。倍复精虔(感通录)。时拓䟦珪王中山。闻谶。思一瞻礼。遣使来迎。逊不许。珪再遣高平公李顺䇿拜逊凉王。加九锡。谕之曰。昙无谶道德广大。朕思一见。可驰驿送至。逊曰。臣奉事朝廷无所负也。前表乞留。今复来追。此臣师也。有死则已。欲往则不可。顺曰。朝廷钦王忠义。故显加殊礼。今以一道人亏损大功。不忍一朝之忿。吐所不当言。失朝廷待遇之意。切为大王不取。逊竟不遣。谶西归而逝(统纪)。
西凉
李暠据敦煌。三主。二十二年。
夏
赫连勃勃据朔方。三主。二十五年。
佛法金汤编卷第二
校注
崇佛事 供百僧 造金像 探金环 吴中石像 讲经 手御丹青 禁中受戒 帝读佛经 高座法师 建沃洲寺 庐山建寺 家世奉佛 金像凌波 金像现光 著五戒文 岁三月六斋 念佛三昧诗 北或作比 澡心学佛 议沙门不易屈膝 舍別业为虎丘寺 论幽明报应 撰喻道论 造无量寿佛像 专志念佛 有隐德 浔阳三隐 事释卅年 研穷释典 著明佛论 事佛精恳 著搜神录 著更生论 佛图澄玅通玄术 奉澄尤谨 与泰山朗书 与朗书 与朗书 罗什至凉州 罗什归秦【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87 册 No. 1628 佛法金汤编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1-07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蔡宁君大德输入,CBETA 提供基本句读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