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浅说

一 佛七

佛七是简称具足说应该叫做结七念佛念佛是大乘的通泛法门小乘中也有但现在专指大乘的念阿弥陀佛念佛本来有多种念法而现在是专指称名念佛是七日在印度早就有小七大七的二种小七就是七天大七是七七四十九天结七如结界一样在一定的时限中——小七或大七专心修学结七不一定念佛如參禅有禅七但现在是佛七即在七日中专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普通的念佛有二种一是定时念佛如我们早晚功课的念佛有一定的时间二是平时念佛这是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念佛定时念佛因为时间太短不容易达到一心不乱的目的平时念佛又都是散心念佛不容易专精更不易一心不乱因此除了这二种念佛之外再来结七念佛结七念佛是一种加行在这七天之内摆脱一切的世俗杂务与其他法门的修持专心一意的念佛这样才容易实现一心不乱平时念佛犹如小火烧水因为火力太小不容易煮滚一锅水定时念佛犹如断断续续的烧开水火力虽强但为时短暂时断时续也不能煮滚现在的结七念佛犹如一方面加强火力一方面继续不断在这样的情形下很容易把水煮滚了念佛所要达到的一心不乱在这加行的结七念佛中是最易成就的

佛七法会与其他法会不同其他的法会大都是纪念性质逢佛菩萨诞生或其他的因缘集会庆祝纪念加强我们对佛法的信行与唤起我们应负的责任佛七的目标是愿求往生极乐世界要往生就要以念佛为方法达到一心不乱为关键这是佛七的根本意义大家来參加法会称念佛名这是应该首先了解的

二 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

一 阿弥陀佛

结七念佛是称念阿弥陀佛愿求往生极乐世界所以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应先作一简要的解说

佛是觉者凡圆满自觉觉他功德断尽一切烦恼习气的皆名为佛阿弥陀佛是诸佛之一但因他表征非常的胜德所以在诸佛净土中特別在中国阿弥陀佛有著广大的崇高的尊敬古德说「诸经所赞尽在弥陀」我们打开藏经来看的确大乘经中多数是赞扬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要明白这裡面的所以然可从「阿弥陀」的名义去理解

阿弥陀平常都说是无量光或无量寿其实无量光是阿弥陀婆耶无量寿是阿弥陀庾斯这都是阿弥陀而又另加字义的阿弥陀的根本义译为中国话是无量故阿弥陀佛即是无量佛无量是究竟圆满不可限量如有限量就不能包含一切无量才含摄得一切的功德不但佛的光寿无量佛的智慧愿力神通什么都是无量的不过众生特重光明与寿命所以又顺应众生特说光寿无量而已

一切佛的功德莫不究竟圆满无有限量而阿弥陀佛却以无量得名以德立名著重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圆满果德《般舟三昧经》说观阿弥陀佛成就时即见一切佛《观无量寿佛经》也说观阿弥陀佛成就即见一切佛观佛是以一佛身相功德为对象心心观察等到观行成就了阿弥陀佛现前观阿弥陀佛应该只见一佛现前而经说以观阿弥陀佛方便即见一切佛因为阿弥陀是无量无量即是一切故见无量佛即见一切佛现在前佛法说佛佛道同千佛万佛皆同一佛毫无差別平等平等声闻乘中说一切佛的法身意乐功德一切平等声闻法尚且如此何况大乘一佛即是一切佛一切佛即是一佛故见一佛等于见一切佛阿弥陀译义为无量此名表显了一切佛的究竟果德这是阿弥陀佛的本义十方三世一切佛无量无边似乎漫无统绪所以由阿弥陀代表一切佛显示一切佛的共同佛德一切经的赞叹阿弥陀佛也等于赞叹一切佛从泛称的无量佛成为一佛的特名来表彰佛佛道同在名字上阿弥陀佛得到了优越的胜利所以学佛者的信念自然地集中到阿弥陀佛

有人说阿弥陀佛是一切佛的根本佛这是不尽然的佛佛具足三身佛与佛间有什么本末又有人说阿弥陀佛的愿力大——四十八愿与娑婆世界特別有缘所以大家信仰阿弥陀佛这也是方便说佛的誓愿无量无边岂止四十八愿佛的愿力平等平等有何差別佛是要度尽一切众生的除了娑婆世界以外的难道不是阿弥陀佛所要化度的众生如依这种方便说便不能显出阿弥陀佛的特胜

上就名称方面讲再从阿弥陀佛所表的特殊功德说在一切佛中阿弥陀佛表显的特殊功德就是慈悲救济当然佛佛皆有慈悲救济慈悲救济不只是阿弥陀佛的但这裡是就佛法的表德说如观音的大悲普贤的大行文殊的大智都是约所表的特德说阿弥陀佛法会有观音大势至二菩萨观音菩萨也是以大悲救济为特德的然观音与阿弥陀佛的慈悲救济有著重心的不同观音菩萨的救济著重在一般性的世间现实的如人世间水火风灾的救济贫穷疾病无儿无女的救济等阿弥陀佛著重在解脱生死导入佛智一般世间的众生生死流转无有著落处在苦难的浊土中又不容易成办解脱生死成佛度生的大业所以以悲愿庄严净土摄受众生作为修行了生死自度度他的阶梯因为一生净土便得不退转直线向上阿弥陀佛的特德是这样的慈悲救济一切佛的慈悲功德由阿弥陀佛的功德表彰出来例如在一个政府的组织中有掌外交有掌内政有掌军事各司其职掌外交的不一定不懂内政掌军事的不一定不懂外交不过在共同的组织下代表一部门而已佛菩萨的特德也如是阿弥陀佛表彰了佛果的慈悲救济的特德普贤文殊观音等表彰了菩萨的大行大智大悲的特德以慈悲救济的佛教说佛中以阿弥陀佛为代表菩萨中以观音菩萨为代表俗语说「家家弥陀户户观音」这并不是无因的弥陀观音的慈悲救世接近众生深入人心所以才会家喻户晓

二 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是净土说到净土的有无若对教内人说以圣教量为证当然不成问题若以此而向不信佛教的外界说便起不了作用因为你以佛说为教量他可以神说的吠陀《新旧约》与《可兰经》为教量各信所信并不能解决问题使他起信要说明净土的有无也不用天眼远见也不用神通往来因为天眼与神通在不信者会把你看作错觉幻觉的所以应该以合理的论证来说明佛教说世界无量数这在过去是难以使人信受的而现在却不成问题天文学家承认除了这个地球之外像地球那样的还有无数的世界既承认世界不是一个而是极多极多那么进一步说在无数的世界中一定有比我们更好的世界也有比我们更坏的世界世界决非完全一模一样我们这个世界并不是最理想的更好的更理想的世界就是净土佛法说净土不只一个极乐世界就是无数净土中的一个至于说西方方向本是没有绝对性的东看是西西看是东向东向西都可以如我们要到欧洲一直向西一直向东都可以不过在无限量的宇宙中依据我们所住的世界日出日落的方向观念指说为西方(日落处含有深意见《净土新论》)这样的指方立向多一层事实的肯定容易使人们起决定信极乐世界虽你我都没有见到都没有去过然据理而论这是完全可能的是可能的是佛说的为什么不信

说到净土的状态应该知道这是适应众生根机在众生可能想像的范围中加以叙述的如佛出印度现有印度所推重的三十二相日本的佛像每蓄有日式短须缅甸的佛像人中特短这皆是通过主观心理而反映出来的佛的净土也如此也是经过主观而表达出来的佛出印度佛说的净土也是适应当时印度人的可能信解而叙述的真正的净土依我看比经上说的实在还应该要美满庄严得多净土的情况可分三点来说

自然界的丰美根据《阿弥陀经》及《观无量寿佛经》的说明极乐净土自然界是非常的庄严土地平坦没有崎岖山陵没有昼夜长在光明中宝树成行金沙布地物质生活的享受极为丰富生活所需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自由取给不像我们娑婆世界的贫苦穷乏不平等

人事界的胜乐我们这个秽恶的世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斗争嗔恨造成无边的苦痛极乐世界与此处适得其反人与人间平等和乐走兽根本没有飞禽都是变化所生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都是功德殊胜的诸上善人一生补处的菩萨就不少菩萨与声闻圣者无量无数再次的也是一心一意修学清净佛道的善人在良师益友的策励下都能不断的向上所以不但和乐而且非常殊胜

身心的清净生极乐世界的都是莲花化生由于自己的愿力佛菩萨的悲愿不须父母为缘化生于莲华中佛经所说的佛菩萨每处莲华座莲花为出于淤泥而清净的离了一切烦恼得到身心清净成为圣者所以以莲花的出尘不染为喻修念佛行而生净土所以也是化生于莲花中的极乐净土中身无老死苦一般的胎生卵生湿生皆有老病之苦化生是没有这些痛苦的其他的化生也有死苦而极乐世界的众生在未得无生法忍前决不会死亡的得了无生忍也不会再感死苦净土中不但没有身体的老死苦连心中的烦恼——贪痴苦也没有初生净土的众生烦恼习气当然未曾断除但由于环境的特胜虽有烦恼而缘缺不生净土的黄金如粪土物质所需可以自由取给还生什么贪心诸上善人共聚一处和乐融洽裡会起嗔心正信正行当然不会起邪见等痴心起烦恼的因缘不具足当然不会有烦恼所以身心都非常清净

由于自然界的丰美众生界的胜乐身心界的清净所以名为极乐世界这世界为阿弥陀佛无边功德所庄严为摄化众生的方便而成立發愿求生净土就以此为目标

三 念佛法门三特征

念佛(称念阿弥陀佛)法门有三种特征他增上易行道异方便此三者在一切佛法中无论是大乘或小乘本来都是普遍具有的不过糅合这三点而专门阐扬显示的唯是念佛净土法门

他增上他增上的反面是自增上修学佛法有依自力和依他力二种自力即自增上他力是他增上我常说佛法重于自力但并不是说到自力便完全否定他力因为他力也是确实存在的例如一个人生存于世间不能专靠自力或他力而是依著自他力的展转增上如小孩必由父母养育师长训导一直到长大成人在社会上也还得依靠朋友同时他所需要的衣服饮食等资生物也都不是全由自力供给所以就世间法说一个人的生存决无专赖自力而可以孤独存在的佛法中如声闻乘特重自力但也不能不依靠他力如归依三宝即是依三宝的加持力在修学的时候也须要师长同学的引导与勉励特別是受戒要经三师七证三白羯磨戒体才得成就若犯僧伽婆尸沙重戒则须依于二十清净大德至心忏悔罪垢才能蠲除这仅就小乘说实则一切佛法莫不如此我平常总是说佛法是专重自力的所谓「各人生死各人了」这话本是绝对的正确如佛的儿子佛的兄弟若不自己努力修学佛也不能代他们了生死但这并非没有他力不过任何事情的成办一切他力都要透过与自力的合理关系诸佛菩萨罗汉以及师长道友固能给予我们的助力但这种助力必经我们自力的接受和运用才能显出它的功能所以外来的力量并非无用而是要看我们自己有没有能力去接受它运用它假如自己毫不努力一切都依赖他力那是绝不可能的比方患贫血症可以输血补救但若身体坏到极点別人的血也是救不了的换句话说必须自身还有生存能力然后才能吸受他人之血以增强自己的身命

接受他力最要紧的是自觉到有一种力量在支持我们如小孩正在害怕时有人对他说你妈妈就在身边呢立刻就会發生一种强大的力量使他不再害怕这因为小孩自己知道母亲是他的保护者所以一听说妈妈便无所畏惧了一般人特別是怯弱的人当他沉沦在苦恼绝望之中一旦自觉到有某种力量支持他便能做出很多平时所不能做的事情一个国家亦如此它發生危急困难时若有其他国家發表支援的声明人心便会转趋安定而發挥出莫大力量克服困难如自己不求改进那么外力的援助不能拯救这一国家的危亡他力要依自力而成为力量有时明明是自力却可以化自力为他力因而增进自力的如夜晚走路有人怕鬼便唱起山歌来听到了自己的歌声好像有了同伴有了支持他的力量使他不感孤独不再怕鬼又如小孩害怕的时候即使母亲在他的旁边而他自己不晓得还是一样的害怕反之母亲并不在听人说母亲就来了也会使他坚强起来所以外来的他力或者只是自力化而为他力只要自己知道知道外来有某种力量确能援助自己即能發生效用称念阿弥陀佛依佛力而往生净土即是他力但从上解说我们可以知道确有阿弥陀佛但如不知不信不行也仍然无用不得往生西方一分学佛者为了赞扬阿弥陀佛不免讲得离经一只鹦鹉学会念「阿弥陀佛」一只鹅跟著绕佛都说它们往生西方大家想想鹦鹉与鹅真能明了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吗也有信有愿吗

自力与他力必须互相展转增上如果专靠他力而忽略自力即与神教无异依佛法说便不合因果律不管世间法也好佛法也好若能著重自力自己努力向上自然会有他力来助成如古语说「自助者人助之」不然单有他力也帮不了忙所以佛教是特重自力的宗教大凡一个人的能力越强自力的精神也就越强如小孩的生存能力薄弱即依赖他力渐渐长大生存能力渐强自力的表现也就渐渐明显故佛法的他力法门如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龙树与马鸣等都说是为志性怯劣的初心人说教法被机而设这是特为能力差的怯弱众生说的念佛法门是属于他力的依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摄受才有往生净土的可能若没有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则不能往生

易行道易行道这名称出《十住毘婆沙论》龙树说菩萨得不退转要修四摄六度种种难行苦行极不容易于是有人就问有没有比较容易行的龙树即批评说这是下劣根性无大丈夫气菩萨学佛应难行能行勇往直前不该自卑但为了适应根性他毕竟还是依经而说出易行道易行道并非专指念佛而是概括普贤的十大愿即礼佛赞佛供养佛等这些所以被称为易行道是因为容易学容易做并不是说学了这些法门就容易成佛如〈普贤行愿品〉所说的念佛礼佛赞佛供养佛等等都是嘴裡念裡想就是供佛也是在观想中供养所以易行道的易行即在乎自心观想不须依具体事物去实行不能胜解观修口头念也可以从口头诵持再引起内心的思惟若真正赞佛就得造偈如实称叹真正供佛就得不惜牺牲一切而作供养这就难行了易行道即依缘佛果位的种种功德而去观想或称念这原出自《弥勒菩萨功德经》说释迦佛因中修难行道精勤苦行發愿于五浊恶世成等正觉而弥勒则是修的易行道故将来在净土成佛约此说一般的念佛赞佛随喜忏悔劝请回向可以增长善根消除业障都是属于易行道念阿弥陀佛就是易行道的一种《十住毘婆沙论》说易行道念佛也并不是专念阿弥陀佛的易行道的礼佛赞佛供养佛等处处以佛为中心菩萨修布施持戒六度等行是难行道龙树说菩萨發心有依大悲心修种种难行苦行有依信精进心乐集佛功德往生净土的这二种也即是初学的二门路前者从悲心出發修难行道后者从信愿出發修易行道然易行道也就是难行的前方便两者并非格格不入《十住毘婆沙论》说易行道不但是念佛包含念菩萨供养忏悔随喜等等菩萨依此行门去修到信心增长的时候即能担当悲智的难行苦行对于初心怯劣的根性一下子叫他發心修大悲大智是受不了的或即退心不学故修学佛法不妨先依易行道渐次转进增上至信愿具足而后才修难行道这么说来易行与难行二道仅为相对的差別并非绝对的隔离

念阿弥陀佛是易行道易行是不太劳苦的意思《十住毘婆沙论》说或步行而去或乘舟而去乘舟而去身心不感劳苦如易行道但比步行而去不一定先达目的地有些学者为了赞扬净土法门的易行说什么「横出三界」「径路修行」从激發念佛来说不失为方便巧说如依佛法实义误解易行道为容易了生死容易成佛那显然是出于经论之外全属人情的曲说

异方便异方便名称出《法华经》「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这异方便也就是《大乘起信论》的胜方便其意义可解说为特殊或差別《摄大乘论》大乘的十种殊胜古译为十种差別玄奘译阿赖耶(种子)「亲生自果功能差別」古人即译作「胜功能」所以异方便胜方便差別方便都是一样为同一梵语的不同译法

方便有两种正方便异方便《法华经》说「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不是不要方便而是说在一乘大法中要舍弃那不合时机的方便而更用另一种方便来显示第一义

正方便即三乘共修的方便佛为声闻说戒慧三无漏学及无常无我不净等观门使众生厌生死苦而出离世间但这是容易沈溺于独善厌世的深坑所以到了大乘除了对无常无我不净等给以新解说而外更有异方便来教导但异方便不是声闻法中所完全没有的只不过大乘中特別重视而已这就是修塔供养兴建庙宇画佛图像乃至一低头一举手或一称南无佛皆可成佛道等这种种方便特重佛功德的赞仰著重于庄严如《法华经》的长者璎珞庄严与穷子的除粪怎样的气派不同又如华严海会何等的矞皇严丽与小乘大大不同不著重苦与不净而反说乐依乐得乐如《维摩诘经》说的「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这种方便在小乘是不大容许的(除了定乐)大乘强调佛果的无边庄严总摄一切福德故特發扬此一教说异方便很多《法华经》所列举的如何如何「皆可成佛道」都是念阿弥陀佛而生净土《起信论》即明说为胜方便所以念佛是异方便之一

他增上及易行道一切佛法中普遍存在不过大乘较为著重异方便小乘只有一些痕而大乘则大为弘扬尤其是念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糅合这三方面著重这三方面这才在佛法中露出一个崭新的面目比之于小乘显然有著很大的差异

我们若不念佛则已如欲提倡念佛便非从这些意义去把握不可这才能认清念佛法门的特胜处中国素重圆融有人从禅净融通去解说说什么「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对于有取有舍有念的净土法门实际是不能表现法门特色的法门各有差別真正的念佛还是依专门修持净土法门的去认识

四 念佛三要

念佛法门以信行为三要缺一不可念佛为佛法的一门所以修净土法门的对佛法应有正确的信解净土经中所说素来不知佛法的到临命终时得到善知识的引导能专诚恳切的念阿弥陀佛便可以往生净土这是不得已的方便因为人到临死时间无多不能再为开导其他的佛法只好以简易的阿弥陀佛教他持诵若说平时学佛只凭一句阿弥陀佛別的什么都不要就可以往生这与神教的因信得救有什么差別所以佛教中基本的道理如因果善恶轮回解脱等都应有一明确的信解这就是信三宝信四谛等假使对这些基本的道理缺乏坚信疑惑不定说他念佛便可往生实在是笑话所以修净土的人先要坚定佛法中的基本信念然后再加净土法门的特殊信念特殊信心有二

(一)信阿弥陀佛的依正功德修净土的人不但确信净土的实有而且还要信得净土的清净庄严是极理想的乐土信阿弥陀佛成佛以来说法十劫有无量功德但更根本的是要信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极深极广极有大力依佛自证说因圆果满自己受用法乐当然有良好环境的净土然从如来發心为他说阿弥陀佛在因地时作法藏比丘曾在世自在王佛前观种种清净世界而后立愿要总合一切清净世界的严净庄严自己的净土成一极乐世界以作摄化众生的道场众生生到净土后以各种善缘具足容易修学成办道业从这悲愿教化的观点去看净土是佛为众生而预备的是摄化众生的大方便只要众生能發愿往生决定可以得到接引这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四十八愿的根本特胜能信得十念一日乃至七日皆可往生极乐世界如缺乏或不能坚定这一特殊信念那么虽信有阿弥陀佛与净土也还是不够的

没有真智没有断障就能往生净土站在自力的因果立场是有问题的满身烦恼恶业的众生没有修集戒慧的圣道怎会有进入净土的资格没有净因怎能获得净果所以唯识家说称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是別时意趣这是说现生念佛使众生信解有佛积集善种将来再生人间修布施持戒展转增上定慧成就可以往生净土并不是说现生念佛便可往生这譬如说「一本万利」约展转说并非一下子就有万倍利息这是纯依自力的说法身心清净才可与净土相应生净土中若以唯识家所说十八圆满受用土说非地上菩萨不可即以胜应身的方便有余土说在小乘是罗汉在大乘也要伏断我执然而依龙树所说中观大乘有易行道法门称念弥陀命终可得往生的这关键就在众生自力是不够的依于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的摄受才有可能所以信修净土法门如对弥陀本愿力缺乏深刻信念即是信心不具足不能达成往生的目的

(二)信念佛法门的殊胜德用一般的说称名念佛只要心口相应称念六字洪名念到身心清净一心不乱便可往生净土如此推重念佛法门还没有充分显出念佛法门的特胜如念阿弥陀佛心得清净念其他的佛菩萨经典咒语一切都可以得心清净得心不乱何必特別弘扬净土法门所以除了信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而外更要信往生净土的特殊德用这就是往生极乐净土在信阿弥陀佛的悲愿摄引外更要信「一心不乱」为获得弥陀愿力摄引的条件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如能往生决定不退在修学菩萨道的过程中最为稳当能确立了这二个信念然后發愿修行才能精进而达往生的希望

信与愿不同勿以为有了信必然有愿要知凡愿必定有信有信未必有愿总论佛法有信心当然要有愿行然佛法中法门无量不问它了义的不了义的方便的真实的都各有其特质有其作用这些无边法门虽有信仰虽有广泛的宏愿——无量法门誓愿学但在现生的修学中不一定要样样法门都發愿去修持故深信净土不一定發愿而求往生现在人每每缺乏合理的分別如见你不挂念珠不虔诚念(阿弥陀)佛就以为你对净土法门没有信心以为你如能信仰净土法门为什么不专精修学这实在是极不合逻辑的如我们对社会的各种正当事业觉得都有好处对人类对国家都极为需要但决不能样样去做只能拣择志趣相投的作为个人的终生事业修学佛法也如是法门无量应该信应该愿学但切实修学的只能选择与自己意趣好乐相适合的便由信而进一步的發愿去实行所以愿必有信——愿由信来而深信却不一定有愿行

净土法门的愿除愿成佛道愿度众生普通愿而外主要是愿生彼国愿生彼国约目的说然在实行中应该有深一层的愿求就是愿得弥陀佛本愿的摄受回向文中即有此意约佛本身说佛是无时不在悲愿摄受众生可是众生自己不自动的發愿要求摄受接受佛陀的悲愿便不能为佛所摄受佛与众生间便脱了节如海中救生艇投下救生圈或绳索若落海者心愿登舟脱险却不想接受救生圈或绳索试问如何可以得救所以往生净土要仗阿弥陀佛的慈光摄受尤须众生的發愿愿意接受佛陀的本愿众生愿与佛愿相合应往生净土才有可能要知道佛要遍救一切众生众生本身不起信愿缺乏被救资格佛也无能为力这也即是上面所说的他力要通过自力如太阳光明普照一切但不照覆盆之下佛愿遍度一切众生但度不了无出离心不愿接受救济的众生佛是大能而不是全能万能在救济一切众生时众生有著自己的因果关系佛并不能想到做到否则这世界早就没有众生了所以愿生净土是所愿的目的愿受阿弥陀佛悲愿的摄受才是發愿的实质

概括的说行有二一是往生净土的助行一是往生净土的主行以净土三经说《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可见要培植深厚的善根增长种种福德以作生净土的资粮《观无量寿经》说有三品如孝敬父母布施持戒读诵大乘等大本《阿弥陀经》也说到布施持戒等这些善根福德修净土的人应该随分随力去做使善根增长福德增胜往生净土念佛是正因培植善根福德是助缘有些念佛人好走偏锋以为生死事大念佛都来不及裡还有功夫去修杂行专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得了如告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经文他却巧辩的说能听到阿弥陀佛的就是宿植善根广修福德因缘了这是多大的误解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并非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闻佛名」求生极乐净土助行还是需要的但念一句弥陀的只有适用于「平时不烧香临(命终)时抱佛脚」的恶人(见《观经》)一般人平时修学应该随分修集福德因缘以此功德回向净土永明大师的万善同归是比较稳当而正确的说法

往生净土的主行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归投依向义内含希求阿弥陀佛悲愿加持的意义现在的念佛法门非常流行往往失去了本义称念是净土行照净土法门说应该依信愿而起行可是有些念佛人不解念佛之所以既无信又无愿这与净土法门当然不合有些念佛的以念佛为冥资有些为了家庭的烦恼而念为了生意或政治的失意而念一心念佛以精神集中身体心理都得到某种清净某种喜乐或泛起某种特殊心境于是便自以为得了受用沾沾自喜逢人便说念佛好念佛当然很好但这还不是真正的净土行者还不是净土法门的真利益充其量这不过是类似的定境(正定也极为难得)只是由于精神集中减少了内心的散乱浮动减少一些烦恼而已如以此为目的何必一定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佛生净土当然会有这种心境而且更好若仅此而无信无愿是不能往生的所以净土法门的修行(念佛)要在深信诚愿的基础上要在渴仰弥陀本愿的摄受中去念空空洞洞的行不会与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相呼应不相应便不能生净土

信愿行的总合是净土法门的要诀三者具足即得往生依他力而往生这不妨举喻来说如美国或某国为东方人办了几个学校欢迎我们去留学可以供给膳宿甚至可以供给交通工具他愿意我们去只要我们肯去如我们对他没有信心或自己不發生兴趣这当然不能去了假使你有信有愿愿意去一趟但还缺少一件还要彼此同意的证明文件——护照护照签了字你就可坐他的飞机到那边去这如净土行人在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中有信有愿又加上称念阿弥陀佛的签字手续自然可以达到净土的目的地净土法门的三要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不具足三要而称念弥陀等于一纸偽造文件起不到实际作用

五 念佛

净土法门一般都以称名念佛为主以为称名就是念佛其实称名并不等于念佛念佛可以不称名而称名也不一定是念佛的

要知道念是心念念为心所法之一为五別境中的念心所它的意义是系念心在某一境界上转明记不忘好像我们的心系在某一境界上那样通常说的忆念都指系念过去的境界而此处所指称的念通于三世是系念境界而使分明现前是佛法的一种修行方法如数息观(又名安般念)还有六念门以及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处都以念为修法要得定就必修此念由念而后得定裡说我们的心烦动散乱或此或彼刹那不住必须给予一物使令攀缘依止然后能渐渐安住如小狗东跑西撞若把它拴在木桩上它转绕一会自然会停歇下来就地而卧心亦如此若能系念一处即可由之得定不但定由此而来就是修观修慧也莫不以念为必备条件故念于佛法中极为重要

念有种种以所念的对象为差別如念佛四谛等现说念佛以佛为所念境界心在佛境上转如依此得定即名为念佛三昧然念重专切如不专不切念便不易现前明了定即不易成就要使心不散乱不向其他路上去而专集中于一境修念才有成功的可能经中喻说有人得罪国王将被杀戮国王以满满的一碗油要他拿著从大街上走如能一滴不使溢出外面即赦免他的死罪这人因受了生命的威胁一心一意顾视著手裡的碗路上有人唱歌跳舞他不闻不看有人打架争吵他也不管乃至车马奔驰等种种境物他都无暇一顾而唯一意护视油碗他终于将油送到国王指定的目的地没有泼出一滴因此得免处死这如众生陷溺于无常世间受著生死苦难的逼迫欲想出离生死摆脱三界的系缚即须修念专心一意的念不为可贪可爱的五欲境界所转于可嗔境不起嗔恨有散乱境现前心也不为所动这样专一系念贪嗔烦动不起心即归一寂然而住于是乎得定發慧无边功德皆由此而出反之若不修念定心不成虽读经学教布施持戒都不能得到佛法的殊胜功德不过多获一点知识多修一些福业而已

念佛念佛一般人但知口念而不晓得除此以外还有更具深义的念佛如仅是口称佛名心不系念实是不能称为念佛的真正的念要心心系念佛境分明不忘然佛所显现的境界在凡夫心境不出名分別的三类

依名起念这即是一般的称名念佛是依名句文身起念如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即是名而名内有义依此名句系念于佛——以「南无阿弥陀佛」作念境这是依名起念故称名也是念佛

不过称念佛名必须了解佛名所含的意义如什么都不知道或以佛名为冥资等虽也可成念境或由此得定但终不能往生极乐这算不得念佛的净土法门因为他不曾了解极乐世界的情形和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无信无愿泛泛称名这与鹦鹉学语留声机的念佛实在相差不多有一故事有师徒两个徒弟极笨师父教他念佛他始终念不来老是问师父怎样念师父气不过骂他道「你这笨货」并且把他赶跑可是他却记住了到深山裡去一天到晚念著「你这笨货你这笨货」后来师父又去找他见他将饭锅子反著洗觉得徒弟已得功夫便问他这一向修的什么功他说就是师父教我的「你这笨货」师父笑道「这是我骂你你怎把它当佛在念」一经点破徒弟了解这是骂人的话所得的小小功力便失去了心系一境而不加分別可以生起这种类似的定境引發某种超常能力但一加说破心即起疑定力也就退失当然称名念佛决不但是如此的否则何须念佛随便念桌子板凳不也是一样吗须知道阿弥陀佛是名而名内包含得佛的依正庄严佛的慈悲愿力佛的无边功德必须深切了解才能起深切的信愿从信愿中去称名念佛求生净土

依相起念这是观想念佛念阿弥陀佛或其他的佛都可以或先观佛像把佛的相好庄严谨记在心历历分明然后静坐系念佛相这种念佛观也可令心得定我遇见的念佛的人就有静坐摄心一下子佛相立即现前的但我所遇到的大都还是模糊的粗相容易修得如欲观到佛相庄严微细明显如意自在那就非专修不可了而且佛相非但色相还有大慈大悲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五分法身无量无边的胜功德相在这佛功德上系念观想大乘为观相所摄小乘则名为观法身

依分別起念依分別起念而能了知此佛唯心所现名唯心念佛前二种依于名相起念等到佛相现前当下了解一切佛相唯心变现我不到佛那裡去佛也不到我这裡来自心念佛自心即是佛如《大集贤护经》(二)「今此三界唯是心有何以故随彼心念还自见心今我从心见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华严经》(四六)也说「一切诸佛随意即见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无所从来我无所至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悉如梦佛的相好庄严功德法身分分明明历历可见是唯(观)心所现的了解此唯心所现如梦如幻即是依(虚妄)分別而起念佛法以念佛法门引人由浅入深依名而观想佛相佛相现前进而能了达皆是虚妄分別心之所现

若更进一层即到达念佛法身悟入法性境界唯识家说法有五种分別而外有正智如如无漏的智平等不二是为佛的法身依唯心观进而体见一切平等不二法性即是见佛《维摩诘经》亦说「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以明得见阿閦《阿閦佛国经》也如此说《般舟三昧经》于见佛后也有此说佛是平等空性观佛即契如性智如相应名为念佛《金刚经》说「离一切相即见如来」平常称此为实相念佛念佛而达此阶段实已断除烦恼证悟无生法忍了

由称名而依相乃至了达一切法空性一步一步由浅而深由妄而真统摄得定慧而并无矛盾这样的念佛就近乎自力与修定慧差不多故念佛法门也是定慧交修的但依《般舟三昧经》说如见佛现前了得唯心所现發愿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可见念佛方便要求往生净土要有佛的悲愿力在四类念佛中以称名念佛最为简易一般弘通的净土法门即著重于此——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和信求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的摄受

称名念佛并非仅限于口头的称念如《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玄奘別译即作「思惟」由此可见称名不但是口念必须内心思惟系念因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由名号体会到佛的功德实相系念思惟才是念佛所以称名是重要的而应不止于口头的唱诵

上面说的是通泛的说一切念佛现在別依称名念佛再加说明称名念佛的方法有人总集为「念佛四十法」即专说念佛的方便然念佛中最重要的是三到净宗大德印光大师也时常说到三到是口念耳听心想三者同时相应念得清晰明了毫不含糊毫不恍惚称名时不但泛泛口唱而且要用自己的耳朵听听得清清楚楚裡也要跟著音声起念明明白白的念总之心三者必须相应系念了了分明如此即易得一心不乱许多人念佛不管上殿做事甚至与人谈话嘴巴裡似乎还在念佛心无二用不免心裡恍惚耳不自听不能专一或讲究时间念得长佛号念得多但这不一定有多大用处例如写字要想写得好写得有功夫一定要郑重其事的写一笔又一笔笔笔不苟笔笔功到虽然写字不多如能日日常写总可以写出好字有人见笔就写东搨西涂久而久之看来非常圆熟其实毫无功力也有年轻时即写得好字而到老来却写坏因为他不再精到随便挥毫慢慢变成油滑再也改不过来念佛也这样时间不妨短佛号不妨少却必须口耳心三到专一系念不乱如果口裡侭念裡散乱东想西想连自己也不知在念什么那即使一天念上几万声也没有用所以若要不离念佛不离日常生活一定要在成就以后初学人叫他走路也好念佛做事正好念佛那是接引方便念佛而要得往生非专一修习不可如一面妄想纷飞一面念佛一成习惯通泛不切悠悠忽忽再也不易达到一心不乱要念佛还是老实些好

说到称名念佛的音声可有三种(一)大声(二)细声(三)默念在念佛的过程中三种都可用到如专轻声念时间长了容易昏沉于是把声音提高念响一点昏沉即除如专于大声念又容易动气發火令心散乱再换低声念即能平息下去音声的轻重要依实际情况的需要而作交换调剂念低念高都没有问题但专以口念无论高念或低念都不能得定依佛法说定中唯有意识眼等前五识皆不起作用口念闻声当然说不到定境念佛的目的是要达一心不乱所以又要默念默念也称金刚持即将佛的名号放在心裡念口不出声虽不作声自己也听起来却似很响而且字字清晰句句了然这样念逐渐的心趋一境外缘顿息才能得定

再谈谈念佛的快慢我们念佛起初都很慢到转板的时候便快起来这很有意思因为慢念声音必定要拉长南—无—阿—弥—陀—佛每字的距离长妄想杂念容易插足其间所以要转快板急念起来杂念即不得进禅堂的跑香也这样催得很快很急迫得心只在一点上转来不及打妄想不过专是急念也不好会伤气气若不顺分別妄想也就跟著来如转而为慢念心力一宽妄想分別也淡淡的散去这完全是一种技巧或缓或急不时交换调剂令心渐渐离却两边归一中道如骑马偏左拉右偏右拉左不左不右时则让它顺著路一直走念佛不是口头念念就算不在乎声音好听也不在乎多念久念总要使心趋向平静趋向专一获得一心不乱

六 一心不乱

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能不能生的重要关键在一心不乱这在大小《阿弥陀经》中皆说到莲池大师有事一心与理一心的分別事一心实可析为净念相续定心现前二类众生的内心最复杂特別是无始来的烦恼习气潜伏而不时现起极难得到内心的一致——不乱佛法的无边功德要由定力开發出来这不净的散乱的心念就是虚妄分別心分別即是妄想这可以包括一切的有漏心念佛念法众生位上的一切都不外乎虚妄分別心约证悟说这都是妄想然约一心不乱说妄想也大有妙用在虚妄分別心心所法中有善心所现前如对佛法僧的善念有恶心所的生起如贪嗔等的烦恼初学佛的人要想一下子不分別不妄想谈何容易所以要先用善念对治恶念以净念而去除染念念佛就是这种方法之一一念阿弥陀佛可以除去各式各样的不净妄念但在善念净念中还可以是乱心的如一刻是佛一刻又是法这虽然内心善净却还是散乱所以必须要净念而且要相续念念等流下去此时不但恶念不起即除了阿弥陀佛以外其他的善念也不生起念念是佛等流下去这叫净念相续也就是一心不乱的初相这在修行上并不太难这并非得定而是止成就的前相然而一般念佛的散乱小息时每转现昏昧其实念念中不离杂念(当然不是大冲动)而自己不知以为得了一心最易误事心在一念上转不向外境奔驰一有驰散马上就以佛念摄回一念一念唯此佛念离掉举离昏沉没有杂念渗入没有间断明明现前即是一心不乱念佛决不在时间的长短数量的多寡上计较主要在达到一心不乱依经说念佛有时一日或者七日一念乃至十念所以不论时间长短如真能万缘放下唯一弥陀净念即使是短时相续也就是一心不乱这样的净念相续即取得了往生净土的保证在这样的净念相续时每有清净法乐或闻有香气或乍现光明等

定心现前是更深一层的定有一定的条件不是盘腿趺坐就算定先要系念于止止成就后才有定心现前最低微的未到定也有浑忘自己的身心境界只是一片清净光明念佛得定名念佛三昧此时眼等五识不起唯定中意识现前称名观相也可现见阿弥陀佛甚至未得净念相续的在睡梦中也可见阿弥陀佛这是梦境不一定可以往生正定现见阿弥陀佛可成为往生净土的保证没有信愿的念佛也可以得到观佛成就但不一定往生(由佛转教發愿即可生)虽然说佛是大悲普被无时不在救度问题却在众生的能不能接受佛恩众生能使心渐渐归一心地清净惑业等重大障碍物去除了众生的愿即与佛的愿可以相感相通现见弥陀往生净土这才显出了慈悲愿力的作用有一类众生平时不知佛法为非作歹到了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的启發深悔过去的罪恶能在短时中一心一意至诚恳切的念几句阿弥陀佛就可往生净土这因为一方面受到死的威胁一方面受到堕落的怖畏所以信愿的热忱特別深切能在短时间内一心不乱而得往生

为调和禅净的争执莲池大师倡理一心说以会通中国唐代的净土法门专重他力而禅宗是主心外无物顿息一切分別所以批评净土法门的有取(净土)有舍(娑婆)有分別念(佛)其实禅净各有重心由于执一概全才有诤执若著眼于全体佛教即用不著冲突莲池大师所以特提理一心说作禅净的调和理一心即体悟法性平等无二无別离一切相即见如来这样禅净便有贯通处但这是随顺深义而说若据净土法门的易行道他增上的特性来说念佛往生所被的机缘本是摄护初心禅净各有特色不一定在「一心」上圆融会通净土法门蒙佛摄受齐事一心的念佛即得到理一心这必先要定心成就然后进一步于定中起观佛既不来我也不去我身佛身同是如幻如梦无非是虚妄分別心所显现于是超脱名相远离一切遍计执而现证法性如到此地步有愿的往生极乐论品位应在上品上生之上如于极乐世界无往生的特別愿欲那是不一定生极乐的要生那是「十方净土随愿往生」

七 往生与了生死

往生是约此界的临终往生极乐世界说本来死后受生或由此到彼往生的力量不一最一般的是业力有天的业生天界有人的业生人间六道众生皆以业力而受生在这以上的还有愿力通力如没有人间业的天可以到人间他来是凭借神通的力量下生以后现有人间的身体借取欲界的鼻舌识而起用不过天人的身体光明物质组合得极为微妙同样的我们修得了神通力也可生到上界现在的生净土不是通力而是愿力以一心不乱为主因使心净定再由众生的愿与阿弥陀佛的愿相摄相引便得往生净土论依因感果净土还不是众生的然同样的可以享受如王宫是王家所有但宫庭裡的侍役下女一样的可以享受那奇花异草的花圃画栋雕梁的庄严房屋山珍海味的饮食丝弦笙笛的音乐与王室差不多但这并不是自力往生净土也是这样凭著阿弥陀佛的愿力一样的享受净土的法乐

今日有些弘扬净土者说到了生死以为就是念佛以念佛为了生死的代名词这是堵塞了佛法无边法门其实了生死岂止念佛一门而且了生死与往生应该是二回事这中间还有一段的距离把往生看作了生死在思想上有点混乱生死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生死相续了生死不是明了生死而是说彻底解决了生死不再在生死中往来轮回生死是苦果从烦恼业而来有烦恼即作业作业即感苦果苦三流转如环烦恼的根本是我见或说无明不达我法性空执我执法的烦恼是生死的根本有烦恼可以引起种种善恶业有业必有果生死是这么一回事要了生死必破除生死的根本通达无我性彻见真实理我法执不起烦恼根本便断烦恼一断剩有业力没有烦恼的润泽慢慢的即失去时效而不起作用不感生死了生死无论在大小乘都是一样只有浅深的差別大原则是不会例外的依此来说往生净土还没有见真理断烦恼烦恼既未断何得了生死呢所以往生并不就是了生死如说他了生死那是说将来一定可以了不是现在已经了了生到净土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善缘具足精进修学展转增上得不退转决定可达了生死的目的只是时间的迟早而已所以说往生净土能了生死那是因中说果如人从十三层高楼跳下在未落地前说他跌死那是说他落地后必定死在空中时事实上还没有死虽还未死不妨作如此说因为他死定了《法华经》的「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与《宝云经》所说「一念释迦牟尼佛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都是因中说果有此念佛因缘久久修学必能了脱不但这是依一般的往生说还没有了生死就是上品上生也要往生以后花开见佛悟无生忍这才破无明断除生死根本故往生与了生死是截然二事不能看作同一这样把往生与了生死的内容分析清楚即与一切教理相应若是过分高推——往生即了生死则与无量教理而相违碍以往生为了生死对于教理无认识的尚无所谓若对佛法有素养的人听之反起疑惑反于净土而生障碍

八 结说要义

总前面所讲的关于净土法门有几点要义需要特別注意是本愿力众生的能生净土主要是依仗他力的慈悲本愿若但依自力是不够的念佛的净土宗人都推庐山慧远大师为初祖其实远公的念佛并不重在口念由北魏的昙鸾道绰到唐朝的善导大师才發展为特重称名的念佛法门善导大师有《观经四帖疏》重慈悲愿力重散心以为持戒犯戒皆可往生「普度众机不择善恶」这话并不错经上也有十恶五逆可以成佛之说这一派传到日本發展为真宗既然善人恶人皆可往生念佛不分在家出家所以索性娶妻食肉主张弃戒定慧等圣道而专取本愿由于专重他力的阿弥陀佛愿力所以进一步以为只要信当下即为阿弥陀佛所摄受索性平时不要念佛不需念到一心不乱以为一信即得往生这在中国的净土行者觉得希奇其实还是遵循中国传去的老路子只是越走越远越远越小钻入牛角的顶尖而已依佛法本意说生极乐世界特重他力若说连戒等功德都不要了那净土又何以有三辈九品之分呢九品的㓰分就依圣道为标准五逆十恶者生净土也只是下品下生平素孝敬师长勤行施戒修学定慧悟解空义的才能生中品以及上品上生我在《净土新论》中说如荒年粮食奇缺吃糠可以活命但到了丰年应该以米麦活命若是硬要说吃糠为最好其余的都不要这岂不成了狂人但念一句阿弥陀佛而往生是为十恶五逆而临近命终人说的犹如遇到荒年教人吃糠是不得已的办法你既不是十恶五逆的地狱种子又不是死相现前平时来学佛念佛怎么不随分随力的修集功德怎么不在弥陀誓愿的摄受中勤行圣道至于说只要信不念佛而可往生更是莫名其妙如掉在海中只想別人救他而不伸手拉住救生圈和绳索试问如何可以登岸不念佛何以得一心不乱何以能与佛愿相通撤除众生自心障碍与佛愿相应佛说就是念佛到一心不乱信弥陀愿力而不信接受弥陀愿力的方法真是可笑放弃自力不是別的这只是發展于神教气氛中的神化

第二我讲的净土法门多是依据印度的经论并不以中国祖师的遗训为圣教量照著经论的意趣说不敢抹煞也不敢强调所以与一分净土行者小有差別如易行道不是横出三界容易成佛而是容易学容易行办法比较稳当其实易行道反而难成佛如弥勒佛难行道反而易成佛如释迦佛所以《无量寿经》说能于秽土修行一天胜过净土久久又如净土的特色在依他力而得往生然往生并不就是了生死这在专以念佛为了生死的人看来不免心生不忍其实这并没有贬低净土法门的价值

第三虽有三根普被之说而净土念佛法门主要在为了初心学人有类众生觉得佛法太深广太难行以一生的时间修学教理上还是漫无头绪悟证既难而菩萨的难行更加不能做到忽忽一生死到头来也不知来生究竟如何对这类心性怯劣的众生所以有易行道胜方便的净土法门如《大乘起信论》说「众生初学是法其心怯弱娑婆世界信心难可成就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这些心志怯劣的众生不敢担荷如来家业虽学佛多年还在愁眉苦脸中过活有以为佛教没有神教好因信得救何等简捷了当听到三世轮回便自前途茫茫觉得一切不能把握信心發生动摇容易退堕外道为摄护这类初心的众生所以说胜方便的净土法门这是念佛法门的所被的主要根机一到净土即使下品下生也可慢慢向上修学得到成佛的结果这是净土法门的妙用妙在往生必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说是佛法中的保险法门保险不会走错路子也可说是留学法门娑婆世界难行苦行成佛度生有点不敢自信生怕途中退失前功尽弃生净土就好了这如本国教育水准低落设备仪器图书都不充足不及外国学校的好所以有留学之必要到外国学各样条件具足学业容易成就学成以后回来贡献祖国这如净土的修学一样修学到悟无生忍以后然后倒驾慈航回入娑婆世界救度众生小乘专重己利所以有很多的阿罗汉出现禅宗专提向上一著所以也有很多的祖师出现可是大乘法门太深太广不容易为一般所完满信行印度的大乘既兴净土法门的简易就由此而大大的弘扬起来净土法门的好处就在简易平常如说得太高了怕不是立教的本意吧(常觉记)


校注

[A1] 民国四二年讲
[A2] 裡【CB】里【印顺】
[A3] 裡【CB】里【印顺】
[A4] 新旧约【CB】新约旧约【印顺】
[A5] 妒【CB】妬【印顺】
[A6] 裡【CB】里【印顺】
[A7] 它【CB】他【印顺】
[A8] 裡【CB】里【印顺】
[A9] 裡【CB】里【印顺】
[A10] 十住毘婆沙论【CB】十住论【印顺】
[A11] 十住毘婆沙论【CB】十住论【印顺】
[A12]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8, c10)
[A13] 《成唯识论》卷2(CBETA, T31, no. 1585, p. 8, a6)
[A14]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30〈9 破执我品〉(CBETA, T29, no. 1558, p. 159, a8)
[A15]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10, a19)
[A16] 《维摩诘所说经》卷2〈8 佛道品〉(CBETA, T14, no. 475, p. 550, b7)
[A17] 迹【CB】迹【印顺】
[A18] 对于【CB】对于【印顺】
[A19] 裡【CB】里【印顺】
[A20] 裡【CB】里【印顺】
[A21] 裡【CB】里【印顺】
[A22] 裡【CB】里【印顺】
[A23] 裡【CB】里【印顺】
[A24] 裡【CB】里【印顺】
[A25]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卷2〈1 思惟品〉(CBETA, T13, no. 416, p. 877, b4-6)
[A26]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6〈34 入法界品〉(CBETA, T09, no. 278, p. 695, a1-3)
[A27]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卷1(CBETA, T12, no. 367, p. 350, a9)
[A28] 裡【CB】里【印顺】
[A29] 裡【CB】里【印顺】
[A30] 裡【CB】里【印顺】
[A31] 年轻【CB】年青【印顺】
[A32] 裡【CB】里【印顺】
[A33] 裡【CB】里【印顺】
[A34] 裡【CB】里【印顺】
[A35] 它【CB】他【印顺】
[A36] 裡【CB】里【印顺】
[A37] 《大乘起信论》卷1(CBETA, T32, no. 1666, p. 583, a12-15)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净土与禅(卷2)
关闭
净土与禅(卷2)
关闭
净土与禅(卷2)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