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净土發微

一 引言

一 讲说的动机

佛教界所熟知的净土主要是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西方净土在佛经中十方都有净土而与西方弥陀净土相对的有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净琉璃世界——东方净土关于东方净土过去曾说过二次民国四十三年秋在台北善导寺讲《药师经》启建药师法会记录下来的有《药师经讲记》民国四十七年夏天在马尼拉信愿寺为性愿老法师祝寿又讲经一次有〈药师经开题〉發表于《海潮音》月刊去年在台北慧日讲堂启建药师法会对东方净土又多一层体会所以过去虽一再讲说觉得还有再说的必要

东方净土不如西方净土的专重于死后往生不但说到死后往生净土说到蒙佛力加被死后消除恶业生人天而修学大乘更特別重视了现生的利益安乐这对于大乘菩萨利益现实人间的精神有著很好的启發故值得一说再说

还有解说这个问题的另一动机是在最近天主教主办的《恒毅杂志》中有题为「从涅槃方面观察佛教原义發明初稿」等文作者杜而未听说是人类学(可能神类学)教授他以为涅槃是月亮神话的演化以为印度婆罗门教的涅槃原义是依承月亮神话的以为佛教的涅槃原义应该也是这样而且说「释迦真正明白涅槃与否还成问题」他以这种态度来想像佛教评论佛教与人类学有什么关系这只是服役于神(神之奴仆)的神化了的人类学者的杰作所以举东方净土的意义以说明佛教涅槃的真实意义而不是月亮神话的演化

二 泛说宗教的意义

对于宗教一般人每每是误解浅解故不得不略为解说宗教(不仅是佛教)各区域各时代各民族有各式各样的宗教侭管不完全相同但都有宗教那么悠久那么广泛那么深入人心的宗教它是错误也一定有它的迷谬根源不容许我们忽视何况这还是表达出人生的崇高意义究极归趣呢过去曾写过〈我之宗教观〉發表在《海潮音》月刊现在从三点来说

宗教的(信仰)对象与人类触对的境界有关即人类依于触对的境界想像为信仰的对象我们生活于世间——器世间地球上每天都面对蔚蓝色的天空光辉出没的太阳与月亮风雨雷电山河木石等自然现象及家庭部落国家——社会的组织形态还有自己身心的活动日常触对这些在有意无意中启發人类的宗教观念这是说我们触对的境界中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自我的都觉到有一番力量限制(控制)一切不得不如此而表现出宇宙——自然社会自身所有的轨律如太阳和月亮天天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四季节令夏去秋来都有一定的轨律人类(社会或自身)的一切也受有轨范的限定似乎都不是个人(或大众)的意志能力所能决定的改变的(其实从前认为不可能的不可知的现在很多成为可知可能了)这才从自我意识的想像中觉得有一(或多)大力者在主宰一切所说「自我意识的想像」意思是说照著自我意志的主宰性(自由支配)想像那触对境界有超越的高高在上或内在的深深在内自由自在的(无限或是有限的)支配(或管理)一切者这是自古以来的拟人的宗教观

这拟人的宗教对象究竟是什么虽是各说各的而几乎谁都感到有或一或多的大力存在主宰一切轨范一切使一切都非如此不可这从外界启發而来的宗教意识为宗教的一大根源由于环境不同注意的对象不同而宗教的信仰对象也就不同如近水的拜水神住山的拜山神农村拜土地(社与稷)印度是热带毒蛇特別多所以崇拜蛇神有的崇拜太阳月亮星宿等天体现象有的比拟社会而有城隍祖先的崇敬还有崇敬山精木怪狐狸等但在人类知识进步的过程中动物等崇拜逐渐衰落因为这都是局部的过于具体的而人类之祖或世界之主(这是影射专制王国的现在也逐渐衰退嬗变了)以及天空现象便铸成更普遍的大神而成为更持久的信仰有以为这都是迷信太阳有什么可崇拜呢不知道这不只是崇拜那事物自身而是崇拜那一切所以如此而形成如此的轨律

宗教不仅受有环境的启發更主要的是内在的宗教意欲人的自身受自然的社会的给与也就受这些的束缚有生就有老死有健康就有疾病有友爱就有怨敌有团结就有分散有喜乐就有忧苦——非依赖这些不可而这些就成为自己的束缚不得自在如有利于人的引起对外的依赖感感恩与赞叹想像而成为善神反之如拘束与障碍于人的即引起畏惧厌恶引生对外的超越感想像对方为恶者人在层层的束缚中依赖现实又不满现实(超现实的自由意志)引發为依赖与超越的宗教情绪无知蒙昧的想法(偏于依赖的他力)想在信赖天神中得到离苦得乐永恒的快乐不过在人类知识的进步中揭开了神力的虚偽面目知道从自然社会自身去求超脱去寻求解决而不再是依赖外在的神力探求一切拘碍不得自在的根源發见了根源于自身的愚昧(无明)所引起的思想迷谬行为错误因之宗教的真正意义是身心清净智能德性开展而一切契合于正理惟有内心的智慧开發德性高明能力广大顺从(依赖)宇宙人生的轨律——真理才能不受环境的限制和束缚而超越于现实裡面包含了两方面一是自身的彻底完善一是实现理想世界(净土)这是自我意欲的净化与完成在神教中表现为神与天国不知神是自我意欲的客观化想像为宇宙的主宰(我的定义就是主宰)不知理想国土要从自身净化中去实现并非天神所准备的也非天神所赐与的人类的知识不断开發就逐渐从蒙昧的依赖的宗教而归于自身净化与超脱的宗教超脱现实的层层束缚而达到真平等与自由约内心说是智慧慈悲能力的圆成这一理想在人类内心不断的鼓动而成为高尚的宗教倾向在较高的宗教中都如此地显示出来而惟有佛教才彻底而清晰的表达不再存有蒙昧的神教气息不过说到内心的净化在一般宗教中有的重智慧有的重仁爱有的重信愿有的重智证有的重于内心的净化有的重视身体的永存因而成为各有所重的宗教片面的不完善的宗教惟有身心德性的圆满开發不落于偏颇的才是最圆满的宗教

环境的启發内心的向上意欲还不一定成为宗教宗教是有赖于特殊的经验可以说一切宗教都有一种特殊经验为支柱的如说鬼有些人虽没有见过但说起来如此的亲切实由于过去或別人曾有见鬼的经验这可能是误会的也可能是真实的但凭自己的经验而宣说起来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也增强了別人的坚信又如神教徒在祷告或平时见到耶稣马利亚等信佛的念佛的见到佛与菩萨參禅的得到悟入的经验这些是否正确并不一定也许是见绳疑蛇但经验过了的无论是与不是在同样的经验者来说那是最真实的这些宗教经验是邪正浅深不等的更纯正更圆满的正觉才能指正浅薄与似是而非的谬误

总之宗教是由人类内心的向上意欲在不同的环境约束下经各种特殊经验而展开

二 东方净土为天界的净化

一 佛菩萨依德立名

在这一论题中首先要说明宗教一定有崇敬的对象这不外乎法与人二者拿高等宗教来说法(或称为道)是永恒普遍的最高真理——绝对真理人(具有人格的)呢有的是拟人的(有意志的)神以神为绝对真理的如以色列人信仰的耶和华回教的阿兰等有的是绝对真理(其实是拟人的神)的现化人间(道成肉身)而表现为导人归向于神的身分如耶稣这些都渊源于拟人的神教佛教是以人(众生)身的向上熏修而体现绝对真理的(肉身成道)其中佛是即人而到达绝对真理的圆满体现菩萨(声闻圣者等)是部分的体现了真理所以佛菩萨的崇仰好像类似于神或耶稣的崇仰而实质上完全不同佛菩萨的崇仰是以此为理想为师范而使自己进向于真理人人终能达到佛的境地也就是绝对平等绝对自由的圣域

佛教所崇仰的佛菩萨都是依德立名的这或约崇高的圣德立名以表示佛菩萨的性格如弥勒菩萨是「慈」常精进菩萨是永恒的向上努力或者是取象于自然界人事界甚至众生界的某类可尊的胜德而立佛菩萨的名字取象于自然界的如须弥相佛表示佛德的崇高雷音王佛表示佛法音声的感动人心取象于人事界的如药王佛表征佛能救治众生的烦恼业苦——生死重病导师菩萨表示能引导众生离险恶而到达目的取象于众生界的如香象菩萨狮子吼菩萨等其中依天界而立名的如雷音电德日光月光等更类似于神教而实质不同可以说这是顺应神教的天界而立名既能显示天神信仰的究极意义也能净化神界的迷谬而表彰佛菩萨的特德

二 天与觉者

东方净土是以天界为蓝图的这是顺应众生的天界信仰而表现佛菩萨的圣德印度所说的天原语为提婆译义为光明无论白天晚上所见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光明都是从天空照耀下来的仰首远望天就是光明体一般人就从天空的光明而拟想为神所以印度的天与神的意义相近提婆(天)是光明喜乐相对的地下——地狱就是黑暗苦痛在佛教中崇敬的圣者不是神教徒所想像的神而是佛菩萨声闻等圣者有无量的清净功德而特性是觉断烦恼证真理是由般若(慧)的现证而般若也称为明与般若相对的就是无明(黑暗)如佛陀意义是觉者菩萨是有菩提(觉)分的众生缘觉与声闻圣者也是得三菩提(正觉)的三乘圣者都是觉者明者所觉证的是法性(也叫真如空性法界)法性是本性清净由慧光而觉证也由于清净法性而显现般若的慧光所以真如法性也称为性天第一义天如《涅槃经》五行中的天行就是圣者正觉的大行圣者的觉与天神的明有著类似性(所以《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等大菩萨每示现天神)天的特性是光明常人就从光明而想像天神圣者觉证法性清净(或称心清净性心光明性)而显现慧光佛就依世俗天界的现象扫除神教的拟想而表征慧证真理的圣者

东方净土的佛名琉璃光佛琉璃——毘琉璃译为远山宝是青色宝在小世界中间有最高的须弥山四面是四宝所成的南面是毘琉璃宝所成所以我们——南阎浮提的众生仰望虚空见有青色青天就是须弥山的琉璃宝光反射于虚空所致东方净土以此世俗共知蔚蓝色的天空表现佛的德性而名为毘琉璃光

每一佛出世都有二大弟子助扬佛化如释迦佛有舍利弗与目犍连毘卢遮那佛有文殊与普贤二大士阿弥陀佛有观世音与大势至菩萨现在东方净土琉璃光佛也有二大菩萨——日光遍照月光遍照「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这显然是取譬于天空的太阳和月亮天界的一切光明中日月是最大的一向为人类崇拜的对象佛的左右脇侍就依此立名为一切菩萨的上首在我国丛林中中秋晚上都传有礼拜月光遍照菩萨的习俗日与月的光对人类来说特性是不同的太阳的光明是热烈的给人以温暖生命力的鼓舞在佛法中每用日光来表示智慧月亮的光明是温柔的清凉的使人在黑夜中消除恐怖尤其是热带炎热不堪一到月亮东升清风徐来真是能除热恼而得舒畅的在佛法中月亮也每用来表示慈悲安慰众生这是以天界的日月光辉表现二大菩萨的德性

东方净土中除二大菩萨外还有八大菩萨如说「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据经上说欲生西方净土而还不能决定的八大菩萨能引导他使得往生净土为什么东方净土只有八位菩萨不是七位也不是九位呢这应该是取法于天界的原来以太阳系为中心的行星有九(从前说八大行星后又發现了冥王星故共为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我国所说的五星也离不了这些现在对此世界(地球)而说东方净土所以除地球不论还有八大行星于天界运行换言之除日月外还有八大明星与我们这个世界关系极为密切依此所以除二大菩萨还有八大菩萨护持东方净土「八大菩萨乘空而来」是怎样明白的说破这一点

此外还有十二药叉大将——宫毘罗伐折罗迷企罗安底罗頞儞罗珊底罗因达罗波夷罗摩虎罗真达罗招杜罗毘羯罗每一位药叉大将又各有七千眷属共为八万四千八万四千表示一切的一切如一切烦恼是八万四千一切法门也称八万四千法门所以从天界来说八万四千眷属即一切的小星星小光明小星的领导者——十二药叉呢中国与印度都有十二辰说配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西方名十二宫在地球绕日旋转的运动中转动的范围内名黄道带黄道带内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十二辰四方各有三个不论是西方或印度都以畜生来称呼这十二这一世俗的星辰说在佛法中就如《大集经虚空目分》所说有十二位菩萨在四方的山裡修慈都现畜生相——南方是蛇西方是鸡北方是猪东方是龙这与中国传说的十二生肖仅狮与象的差异而已十二药叉大将便是取象于黄道带中的十二星而每一药叉大将统领七千眷属共八万四千无疑为一切小星了这一切是光明也就都是菩萨

东方净土为天界的净化这是非常明显的据虚大师说净土都是天国的净化而佛法以佛菩萨化导的净土与神教的拟想非常不同

三 圣性的本质及其显现

圣者的特性是觉(明)所以约光明的天界来比喻佛菩萨与净土但约天界来表示圣性推究到圣性的本质那决不是有限量的日月星星可比拟而仅可以无限量的明净的虚空来比说在《药师经》中称佛土为净琉璃世界称佛为琉璃光佛这都是约我们现见的苍空来比说的佛是称法性而现觉者如如如如智平等不二(人法不二)约所证法说(常寂光土)称为净琉璃土约能证者说(法身)称琉璃光佛而其实如智平等的绝待圣性是超越能所彼此数量等概念的我们坚定的确信佛所开示的究竟归宿说为涅槃法身无论涅槃或法身在相对的名言中是什么都难以说明的不得已只可以虚空界来比说也就是唯有虚空性才能多少使我们领会一些如佛在《阿含经》中说涅槃为「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槃」「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这是释迦佛开示涅槃的主要句义如从现实生死的存在(有)与生起(生)来说那么涅槃是「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如来若有若无若亦有亦无若非有非无后生死不可记说」因为这是契入绝对圣性而超越相对界的声闻的涅槃是这样大乘的法身涅槃也是这样所以《华严经》中说到佛法身「唯有虚空为譬喻」

虚空是什么姑且不论一般的看法虚空是「遍」不可说在这裡那裡的是无所在的要说在那就是无所不在是「自在」因为是无著无碍的没有时间性的变化所以是「常恒」的没有质量等差別所以是「无二」的尤其是虚空虽有时为云雾等蒙蔽而现昏相一旦云消雾散就显出「明净」其实在云雾障蔽时虚空也还是明净的(这就譬说离垢清净与本性清净)所以佛典中以此表示法空性(一切法的究竟真性)也以此表示圆满体证(或分证)这最清净法界者——法身约绝待空性的本来如此永久如此普遍如此说叫做「法性法住法界」约体证这法性而成为绝对真理的体现者说称为法身约证入而众苦(不自在)毕竟解脱说称为涅槃这是自证方知的佛也只能随顺众生的心境方便善巧地指示引导我们从离执证真中去体现由于这是超越相对性的(非心量境非言说所及)所以难以宣说约虚空界来喻说也只能多少领会而已

虚空不问是实有的假有的客观的实在还是内心的格式总之在一般人及神教徒看来无量无数广大甚深高高在上的苍空为一切光明或者说一切神圣的依处一切依此而活动显现出来在没有显现时似乎存在于空界的深处不能说是没有佛法中假借这空界以显示绝对法性以及圣者证入的涅槃小乘与大乘多少有点差別从无数无量广大甚深寂灭来说大乘与小乘完全是一样的小乘从现象界矛盾苦迫的止息消散表示圣者证入的涅槃著重于消极的说明但要说他生死取消了什么都没有那是任何学派所不承认的只是寂然而止不再重演生死的流转而已这样的涅槃意味著相对的融入于绝对不再落入时空而矛盾变化所以涅槃是常住的清净的安乐的可说是离言的妙有如以虚空界来比说好像风息云散显出了空界的本来明净一样这仅可以虚空界来拟说而不能以日特別是月亮来比说因为月是黑白白黑的反复不已而涅槃是永恒的稣息

这样的涅槃仅是契当于小乘阿罗汉的证境正确而没有圆满这样的涅槃观容易引起误解以为现象的生死界真实的涅槃界为截然不同的对立物这在大乘经论才充分表达涅槃的圆义从生死法说生死的本性就是涅槃性所以说「一切法中有安乐性」这就到达了即事而真真不碍俗的法界观也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无住涅槃从法性说(体现法界性的为法身得无碍自在为涅槃)法性空中本有无量的清净功德只为了迷而不能显现以修而显發这无边功德圣德以觉(明)为本也就是显發无边智光而有难可思议的妙用如以虚空界来比说虚空界本来明净为一切光明本体从此显现出日月等无边的光明

依现代的知识来说星有恒星行星卫星如八大行星与月亮的光明都从日而来但古人是把日月星星的光明想像为从虚空界而显现所以空界是「明净」的比拟于空界的明净所以称佛为琉璃光约智慧说名法界体性智上来的说明著重在涅槃唯有虚空可为比喻或者说取象于虚空界的明净而表示佛与涅槃的真义

四 涅槃与月亮

神类学者杜而未卖弄民俗学字源说认为婆罗门教的涅槃一词从月亮神话而来他虽说「释迦是否知道尚成问题」却一厢情愿以为佛教的涅槃也非如此不可如果不是这样说那是佛教徒不懂涅槃还得向杜而未学习庸俗的神类学者想以这样的研究动摇佛教的根本——涅槃让耶和华来代替佛陀来宰制中华人心作为耶和华的奴仆存这样的野心原是不足怪的但我们并不想作谁的奴隶所以对神类学者的野心杰作没有丝毫的同情

关于语文(依佛法说文是依音声流变表达情意或认识而成立有音声上的文而后有形色(书写)的文)我们与杜而未的看法是根本不同的人类的语文起初或是表达情意的如欢笑号哭惊呼呼召以及忧喜悲惧所引起的声音或是指示事务的如天他等名称人类的文化日渐进步语文也日渐繁复起来而且是由具体的事物而到达抽象的关系法则等语文的由简而繁或是依旧有的引申意义而略为变化或触对新的事理而创造新的语文就是旧有的语文音声也在随时随地而演化不已(标准语音是人为的后起的)意义也在变所以不论古今中外一字每有不同的意义在印度即使是「字界」也有不同的意义「字界」与「字缘」相合而成字由于字界字缘的解说不同和合而成的字义解说也可作多样的解说语文的音义只是约定俗成一直在演化中也就因此印度的声常论者想以梵文的音韵表显宇宙的真相完全是神学路数

有一点是必要记得的应用语文的比较研究探求一字的原意只能证明某时某地某字的本义是什么不能就此否定演化發展的新意义这样即使婆罗门教的涅槃原义与月亮神话有关不能就此论定佛教的涅槃也不过如此耶稣以完成「上帝」的律法自居孔子是宪章尧舜文武之道事实上也只是「以述为作」旧瓶装入新酒这还不能以旧义来论定耶稣或孔子的是否何况释迦以反婆罗门的立场而宣告无师自悟呢释迦说法当然应用当时的语言与术语轮回菩提涅槃这都是旧有的语文但释迦不像神类学者那样的卖弄字源说而是从「空相应缘起」悟入无常无我而体现涅槃涅槃是内自证知的不是外在的他力信仰释迦教证的特质在无我在「知法(即绝对真理即涅槃)入法」时「但见于法不见于我」这所以彻底否定了神的创造而洗尽神教的愚昧杜而未漠视这些竟敢武断地以为佛教的涅槃也不外乎此真是荒谬之极我相信真正的人类学者与字源说与神化了的人类学歪曲偽滥的字源说并不相同

上面说过宗教的崇敬对象有关于我们触对的境界人类的语文起初依指事而引申演化在佛教依德立名无论称为什么都不离取象于世俗的事理来诠表「正法」所以涅槃的原义与月亮神话有关或无关都没有什么不过我要说的大小乘所共的涅槃「无数无量广大甚深寂灭」不是取象于月亮月亮那裡有「无数无量广大甚深寂灭」的德性取象于世俗的方便假说佛经是约虚空界以譬说「正法」(法性空性)体法性而成身的「法身」契入法性而无碍自在的「涅槃」(涅槃也名无上法)约大乘从体起用即事显理(融相归性)来说约虚空日月为比喻倒不是没有的但决不离却空界如说「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慧日除诸暗普明照世间」经中更多说太阳如佛名毘卢遮那即是「遍照」有的即称为「大日」这是以杲日当空的光明遍照来喻说觉法性而成佛的智光普照成佛与示现涅槃也就以日出及日轮潜晖来比喻了阿弥陀(婆耶)佛是无量光《观无量寿经》以落日为观而生起一切那是比喻从今生到后生此土到彼土意味著那边(净土)的光寿无量至于月轮是取象于夜晚的空月皎洁清凉寂静的境地以此表达圣者的解脱也比喻圣者的利益众生如说「如月清凉被众物

我想告诉神类学者杜而未佛教的涅槃无论取象于什么无论依什么而演化主要是自内证知的寂灭超越相对名相的绝对界这不是根源于初民的神话照著人类自己样子所造成的神裡面没有主宰(我)的权力欲与一切神教——多神一神无关初民蒙昧意识所造成的拟人的神在人类文明进步中早已宣告消失无影无踪当然杜而未如以为初民蒙昧意识所想像的神最好或者一心一意羡慕那不识不知不知人间有羞耻事(眼目一明亮知有羞耻就失去了乐园)的亚当夏娃那是各人的自由不过无论如何不要为了这个神经失常满眼所见无非月亮才好

三 东方净土为人间的极致

一 东方的理想国

净土是佛菩萨的清净土也是人间的理想国约智证毕竟空性以明清净只就佛的自证说而净土是有社会性的有众生有衣食等一切问题现实人间是无限的苦迫与缺陷净土是无限的清净庄严自由与安乐在这净土中一切圆满经常受佛菩萨的教化庇护生在此中一直向上修学过著光明合理的生活约佛的真净土说一切佛土都是一样的如有什么不同那是适应教化的示现不同那么东方净土与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差別呢阿弥陀佛在因中發愿主要是凡愿生我国土的只要念我名号决定往生这著重在摄受众生使死了的众生有著光明的前途琉璃光如来因中發十二大愿都是针对现实人间的缺陷而使之净化积极地表现了理想世界的情况这对于人间富有启發性即人间应依此为理想而使其实现十二大愿是

人人平等一切众生的相好庄严都与佛一样这意味著众生与佛的本性不二净土的众生身相都是黄金色的表示了种姓的平等印度种姓的阶级森严起初依形色来分別所以梵语的「种姓」从「色」字而来到现在白种人还歧视有色人种呢这是人间苦迫的根源之一所以净土中人人金色也就是人人平等没有种族歧视等因素了

佛光普照人人能成办一切事业依世间的光明说如白日临空才能进行各种的事业依智光说没有智慧什么都不会什么困难都不能解决有了智慧才能无事不办佛以无量智光普照大众普熏众生而智慧渐长所以所作事业没有不成就的

资生物非常充足在人人平等智力开展下无事不成所以生产丰富民生安乐

人人安住大乘在这苦迫的人间都安住凡夫法凡夫是为了自己的名利享受而努力或为了自己而专修禅定独善其身也有安住小乘法的那是专心于自己的身心解脱缺少积极为人的悲心安住大乘法的被称为火裡莲花是极难得的但在净土中都能安住大乘不离世间又不著世间如《维摩诘经》所说「非凡夫行贤圣(指小乘)行是菩萨行」菩萨是自他俱利上求下化的大家能这样那当然是极理想的了

戒行清净净土众生行为都合于道德没有杀盗淫妄的种种罪恶人格健全德行具足

净土众生没有六根不具的个个身心正常能进修佛法

净土中没有众病的迫切苦有了病也不会贫病交加而是眷属资具医药具足有疗养有休息众病自然痊愈了

人人是丈夫相女人在生理上苦痛多障碍重尤其是一向重男轻女的社会净土都是大丈夫相表示没有男女间的不平等

思想正确意志坚定净土众生不受魔网所缠缚不为外道邪见所欺骗个个修习大乘正道

众生不受王法所录古有「政简刑轻」的理想政治修明到没有犯罪的有也是很少社会多么和平而安乐净土就是这一理想的实现不像我们这个世界多有系闭牢狱刑戮鞭挞等身心苦恼

十一净土中饮食丰足而又进一步的饱餐法味身心都有良好的粮食不像我们这个世界饥渴逼恼为了饮食而造恶业

十二没有贫无衣服常受蚊虫寒热逼恼的不但有衣穿还有种种正当的娱乐负责教化的佛菩萨先使众生的生活不匮乏再施以佛法的化导真是「衣食足而后知礼义」

净土中不但物质生活够理想而智慧道德又能不断的向佛道而进修这样的净土比起中国人所说的大同世界清净庄严得多了佛在因中立下这样的大愿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广行菩萨道从自利利他中去完成这不是往生净土而是建设净土这可说是最极理想的社会了

二 东方净土与中华政治理想

东方净土受琉璃光如来日光月光遍照菩萨的化导佛菩萨的光临净土如虚空明净日月辉光一样象征这国土的清净与光明中国的政治社会从来也有这种理想只是没有佛法所说的具体古时帝舜作〈卿云歌〉说「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以天像的瑞兆来象征国家的治平民国初年曾用此为国歌如赞誉政治的修明(帝王的贤明)每说「尧天舜日」「光天化日」陈后主的「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也是赞美君王的圣明唐代的武则天君临天下自己起个名字叫「曌」也就是日月临空光照天下以表示他政治的抱负我们现在的国旗还是「青天白日」所以青天(琉璃光)与日月辉光象征理想的政治社会实是佛教与中国人的共同愿望琉璃光如来發十二大愿(净土的建设计㓰)已经实现了东方净土为人间净土的典范大乘行者应共同为这伟大理想而努力

四 东方净土之辉光此土

现在再说到东方净土药师琉璃光佛的光明威德加被我们这娑婆世界的众生东方与西方净土在摄化娑婆众生方面是不同的西方净土从西方落日生起清净世界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二菩萨这如太阳的落山所以著重摄受众生作为死后的归宿西方表示肃杀像秋冬一到草木都枯萎凋谢但这种萎落当下即是新生机的开始所以西方净土是无量光明藏也是进入光明的开始往生西方的亲近佛菩萨一直向佛道进修而东方是表示生长是光明(神圣)的出现处如《易》说「帝出乎震」东方药师琉璃光佛是无量清净光明体除了净土的庄严与净土众生的福乐上进而外还加被娑婆世界的众生好像天上的日月光明照耀到大地来一样所以东方净土的摄受此土众生不但死后得安稳现生也能免除种种灾难危厄如于佛法没有正见或破戒的悭贪嫉妒的误入外道邪魔歧途的造作种种恶业的都可依琉璃光如来的威光加被而改邪归正转迷启悟获得新生这或者修人天行或修二乘行或修菩萨行求往生西方净土而不能成就的也能承琉璃光佛的威光于临命终时为八大菩萨所摄引而到达西方东方净土如天色黎明百事俱兴常持《药师经》药师佛号药师咒都能得佛力的加持所以东方净土不但为人间的理想国在现实困迫灾祸的人间能蒙佛力的救护这可见东方净土的法门是如何的广大

五 东方净土之表征自心

依天界而表现的东方净土及佛菩萨威光的加被此土众生似乎佛与净土是外在的这当然可以这样说但还有深刻的意义一切宗教都外依境界而启發内在的人类有平等自由永恒安乐的理想有超越现实苦迫的愿望所以出现种种宗教但总是拟想为外在的神与神国而摄引人去归向佛法所说的佛与净土是我们的师范理想世界但同时并非向外驰求而是内在德行的体现能达到与佛一样的究竟圆满这才是宗教的究极意趣外教虽有神与天国但信他学他最多是进入神国与神同在其实神是神你是你你永远是不彻底不平等的被统治者这不能算是究竟圆满的宗教

现实不彻底的一切苦迫净化而到达圆满境地即是成佛佛是自心的究竟清净因此或说「心即是佛」或说「唯心净土」有些误解了抹煞外在的净土这是不对的法性身土虽没有彼此差別但不能没有其他的净土与诸佛不能因自心的佛净土而否认其他的一切

从自己身心来说东方净土表征些什么呢众生是愚昧的颠倒的没有实在的我法而执著实我与实法这不能通达法性——空性就是无明有了无明即生死流转苦苦不已这如有了云雾就不见虚空的真相虚空是那样的暗昧到成佛觉证了法界的清净真相才不为无明所蔽如虚空的云消雾散是那样的明净觉(慧)证清净法界性——胜义谛迷了即成世俗谛梵文中俗谛含有隐覆的意思所以说「无明覆真故世俗」这如带上凹凸镜所见的都不正确一样依龙树论说如悟了无明的实性无明就是般若(明)如不悟般若也成为无明所以即暗昧的虚空为明净的即迷昧了的众生如觉了法性清净究竟圆满是琉璃光佛

众生无明为本而有两大烦恼——爱与见见是知解的见解的种种偏执爱是情感的对自我及外境贪恋不舍所以烦恼有见所断修所断二类经说烦恼有五住地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无明住地(虚空暗昧)为本依而有见爱(如云如雾)见是我见法见爱是我爱法爱到了证入清净法性两大烦恼就转为两大德性见是如实正见就是般若菩提爱净化而为慈悲智慧如日光的遍照成事慈悲如月光的清凉荫物这就是东方净土中日光遍照与月光遍照二大菩萨所表征的德性

还有八大菩萨在凡夫位即有漏八识或八邪道觉悟时成无漏八识(或名四智)或八正道约「八正道行入涅槃」表征八正道的导向寂灭更为妥贴又迷于见著于爱引起无边的烦恼这些烦恼(八万四千)如无数星宿的隐没暗淡空界明净时无数星宿辉光那就是觉证清净法界成就一切(八万四千)功德了

东方净土的表征自心可说是佛法的特色从众生的本性清净(本性空)而显出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无明爱见等一切烦恼的转化就是佛果的无边功德如来藏(佛性)法门特別指出众生心本具清净德性智慧光明所以不仅是心本净性而且是心光明性这是直指生死杂染的当下本有净明明暗染净只是迷悟而已如风雨之夜光明不显只是被乌云遮蔽了而我们能见黑暗也还是由于微弱的光没有光黑暗也说不上了这样暗染不离明净离愚痴杂染就没有智慧清净众生本具明净的可能性这才自發的现起求明求净的意欲也才有成佛的理想与实现所以佛法的深义是以外在的诸佛与净土为增上缘作为开發自心光明种种功德的典范而又以自心胜德为因缘直从自己本身去体现以达到内外一如心境不二生佛无別的境地总之若专向外求而不知直向自身去掘發如自身有宝而向他求乞失却佛教的真价值类如神教的归向于天神求生于天国了反之如了解宗教的究极意趣那么仰望神力与求生天国的神教病在不能彻底体认自己如雾裡看花近似而不够真切如能彻了究竟才知一切宗教的崇仰——神与天国等都不外众生本具明净性德的内熏而表达出来这所以《楞伽经》列举印度宗教的梵自在因陀罗等神而说世人只知崇拜而不知道就是佛

在人智不断进步的现在到将来拟人的神教必然的归于消失真正的宗教——佛教将成为一切人的依怙(能度慧理记)


校注

[A1] 民国五一年讲
[A2] 海潮音月刊【CB】海刊【印顺】
[A3] 恒【CB】恒【印顺】
[A4] 它【CB】他【印顺】
[A5] 它【CB】他【印顺】
[A6] 海潮音【CB】潮音【印顺】
[A7] 裡【CB】里【印顺】
[A8]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卷1(CBETA, T14, no. 450, p. 405, c7-8)
[A9]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卷1「乘神通来示其道路」(CBETA, T14, no. 450, p. 406, b12)乘神通=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敦】
[A10] 裡【CB】里【印顺】
[A11] 《杂阿含经》卷34(CBETA, T02, no. 99, p. 246, a10)
[A12] 《杂阿含经》卷34(CBETA, T02, no. 99, p. 245, c26)
[A13] 《杂阿含经》卷32(CBETA, T02, no. 99, p. 226, b22-24)
[A14]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2 卢舍那佛品〉「于诸佛所修善法满足一切大愿力出生清净妙法身如实平等同虚空」(CBETA, T09, no. 278, p. 408, c12-13)
[A15] 裡【CB】里【印顺】
[A16] 裡【CB】里【印顺】
[A17]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1卷-第200卷)》卷51〈15 辨大乘品〉「一切法法住法定法性法界」(CBETA, T05, no. 220, p. 291, c23)
[A18]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51〈25 十回向品〉(CBETA, T36, no. 1736, p. 400, a25)
[A19] 恒【CB】恒【印顺】
[A20] 裡【CB】里【印顺】
[A21]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3, c5)
[A22] 《杂阿含经》卷10「我今从尊者阿难所闻如是法于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槃心乐正住解脱不复转还不复见我唯见正法」(CBETA, T02, no. 99, p. 67, a13-16)悉寂=寂悉【宋】【元】【明】
[A23] 裡【CB】里【印顺】
[A24]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3〈33 离世间品〉(CBETA, T09, no. 278, p. 670, c21)
[A25] 《妙法莲华经》卷7〈25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CBETA, T09, no. 262, p. 58, a20-21)
[A26]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7〈26 十地品〉(CBETA, T10, no. 279, p. 195, c14)
[A27] 裡【CB】里【印顺】
[A28] 裡【CB】里【印顺】
[A29] 贤圣【CB】圣贤【印顺】(cf. 《维摩诘所说经》卷2〈5 文殊师利问疾品〉(CBETA, T14, no. 475, p. 545, b29))
[A30] 妒【CB】妬【印顺】
[A31] 《大智度论》卷2〈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72, a14)
[A32] 裡【CB】里【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净土与禅(卷4)
关闭
净土与禅(卷4)
关闭
净土与禅(卷4)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