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佛教运动小史——〈青年佛教与佛教青年〉之上——

一 舍卫城的佛教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

舍卫是憍萨罗王国的首都祇园在城南五六里一片空旷的园林中建筑了淳朴宏伟的精舍中间有一所高大的讲堂窗户是东向的讲堂裡有的是空气阳光其他什么都没有白石平舖的地上洁净得一尘不染讲堂的空寂显得它分外宏壮了讲堂的两边与后方疏疏落落的有些小型的別院(千二百五十比丘的宿舍)沿讲堂前的直道走去那夹道的古木苍老而屈曲的三三两两矗立著树下也偶然点缀著柔靡的小草在微风中颤动从嫩绿色的草叶下露出香艳的鲜花蓦直的前去迎面是枝叶扶疏的尼拘陀林密密的树干大的也不知有几抱大听说其中最大的一棵可以容得下五百人乘凉呢树上小鸟在歌唱树下来往的行人在休息清凉真是印度民族的乐国丛林中辟出了平坦的大道建著叫做「特勒特」的山门刻有浑朴而生动的浮雕右道上浮雕了释尊的观耕图左道呢是美丽的天堂宏敞的中道上是菩萨的本生谈两旁石柱的顶上有两个跃跃欲飞的夜叉真诚的对面拱卫著宏伟淳朴清凉这祇园的一切象征著佛教的一切

二 佛教的新都

释迦佛的教化不断的在祇园流布和暖的春风把它散布到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參加祇园法会的佛教徒有称为菩萨的十分之九是在家的信徒他们是世间的有力者是世间的眼目冠冕光明他们是实行普贤行的成功者见佛闻法智光彻了世间的实相弘布佛陀的正法适应世间从事不同的工作去拯救人类有称为声闻的在佛的教化中出家体证了如法性实际解脱烦恼的系缚不再受生死的苦痛他们在世间没有丝毫的系累澄静的禅思虚空一般的明净无碍还有叫做世主的——世间的统治者就是天神罗刹夜叉们印度的群神接受了佛的教化忏悔自己过去的一切他们不再把世间看做自己的创造物不再生杀任性的支配人间不再荒淫醉逸的纵欲不再嗔忿憍慢狠斗不再吸食人类的血肉专心一意的立愿护持佛教悲悯利济世间的众生

菩萨声闻世主他们的风格侭管不同可是「佛陀的一切是至高无上」这不但是菩萨就是声闻也在深深的信仰世主们特別的真诚了在不舍世间的第一义的见地上从佛教中得到了新生他们立愿要负担这佛陀救世的家业继承佛的血统做佛的嫡子这样不同风格的菩萨声闻世主是在不约而同的一个目标前进了大家一致的追求思考佛陀的一切到底是怎样的难信难解难得开显的一切这除了佛陀的悲愿唯有在贤师良友的训导中生起纯洁的信心养成明确的理解力坚定希圣成佛的宏愿唯有这样才有充分开显的可能这从不同区域来的说著不同语言的程度不齐而有不同性格要求工作的他们一致为佛教的真理而努力一致的追求考虑热望能从如来悲愿的正法中显出如来的果德本行的菩萨道成佛说法等一切的真相思考渴望一心一意的继续著

新的时代到来宏伟淳朴清凉的祇园出现了宏伟华贵辉煌微妙的佛教新都宏旷得不见边际的金刚宝地到处充满了珠花地上矗立起崇高的宝楼阁看去像密接了美丽的天堂似的众宝庄严的琉璃柱上造了阎浮檀金的楼阁远远的望去宝楼中的光明照耀得白日无光有回廊有卍字形的栏杆有碧琉璃的窗子有白玉的阶级还有回廊上与楼阁中有宝玉的天神像三三两两的点缀著宝玉的天像太生动逼真了如果老眼模糊那简直要把这佛教的新都错看做神鬼的世界了立锥形的阁顶高高的矗破云天怕少有望见真相的吧楼阁的门口挂起了宝光灿烂的幡幢门外砌著金琉璃玻璃的阶道还筑著宝栏在这宝阶上眺望只见广博的大宝林一望无际的向前展开珍宝的大地四周围绕了曲折的宝垣宝林裡密布著四通八达的直道又广大又平坦七宝的多罗树一列列的分布在路旁还有错综交流的香河香水满满的清彻洁净得可爱或平流或激流或旋转的回流怒涛与微波流出微妙的法音各色的宝莲花在香水中荡漾岸上高大繁荣的宝树正开出香艳的宝花一列列的琼楼玉宇隐隐的在宝林深处郁郁的清香形形式式的宝幢充满在宝林中浮云彩霞般的香树乐器珠网楼阁宝座美丽堂皇的天宫也隐约的在空中出现神世界的世主们合掌低头的倾向这佛教的新都赞美佛陀的伟大

宏伟华贵辉煌微妙的佛教新都象征著佛教的一切佛教的信众们一心一意的渴望思考到底从佛陀悲愿的正法中显现了佛陀行果的真相崭新的祇园是佛教新精神的表现从宝阁中瞭望到十方世界的每一佛教国都与新祇园一样宏伟华贵辉煌微妙的祇园是印度佛教的新都世界佛教的肖影真佛教的新生确是值得颂赞的

三 世界佛教青年大会

佛教的新都实行法付法臣法王无事的制度一切佛事由五百位学德崇高的大菩萨组织了和合僧团去处理这裡面自然是分工合作的从工作的性质上分为两大部一叫宣(传)教(育)院负宣扬教化的责任院长是一位青年思想家——擅长宣讲而富于感动力的文殊师利(妙德)童子菩萨另一个叫行愿院负责执行艰巨的利他工作院长是愿宏行健的普贤菩萨对真佛教的新生运动二大士确是做到了意和同悦没有一些隔碍在某次大众和合的常会裡彼此交换意见大家觉得真佛教的新生正迅速的普及到各方每个佛教国的菩萨行者也正向这个目标走事实上有召开世界佛教青年大会的必要与世界佛教青年们相见这固然是快事让世界的佛教青年深切的认识祇园——也就是佛陀的真精神报道各佛教国的特殊适应提供正确的意见这在佛教新都本身看来也确是有深长意义的这个提议获得了一致赞成立刻转达到佛陀的本怀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世界的佛教国都接到了从佛教新都發出的世界佛教青年大会的邀请书佛教国的青年们对释迦牟尼佛的新都早就有心来瞻礼并且不时的想念著现在得到了邀请大家都充满了愉快与热诚踴跃的来參加十方的佛教国都组织了庞大的代表团由一位大菩萨——主席代表领导了来空手来预会未免有点轻率那么大家都把自己心血所创作的名贵艺术品如菩萨本生像释尊成道图法轮须弥山的模型法音常流的乐器庄严的楼阁这一切都由各方代表亲自运来永久的供养在佛教的新都祇园裡新添了多少的宝楼阁与宝座绕在大宝楼阁的四周来会的菩萨按著本国的方向坐定群星拱月式的向著大宝楼阁佛教的新都佳宾云集显得分外的宏伟华贵辉煌盛况空前的大会在庄严和平的空气中进行

我们该没有遗忘吧祇园还有耆年的声闻呢老上座们本来也深深的仰望佛陀但他们没有培植深厚的善根厌离人间所以不想發菩提心不想教化救济一切众生不想净化这浊世不想从大行难行的实践中去成佛声闻行者与佛陀有很大的距离对佛陀圆备的真谛也就永远是格格不入祇园出现的新时代他们是不闻不见的他们所闻所见所想念的依然是宏伟淳朴清凉空寂得一无所有夹道的古木照样的苍老屈曲三三两两的矗立著俯视地下柔靡的小草分外的雄健高傲他们经常在清凉的尼拘陀林经行坐禅出现的新事实一切与他们无关这与来会的世界佛教徒对比起来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了为了这个佛教的青年们为他们难过痛惜他们不能在这真佛教的新生中有所贡献也曾用善巧的方法去教化他们但结果还是一切与他们无关长老们是不属这世间的參加大会出来的佛教青年传出一个幽默的公案说从前佛陀曾经赞叹智慧第一的上座舍利弗能够作狮子吼舍利弗的信徒们也常常这样的引以为荣因此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特地骑著一匹青毛狮子还有神通第一的上座目犍连有一次在猕猴江边坐禅林子裡的野象哮吼居然打动了他的禅思这故事传到了祇园大行普贤菩萨就骑著哮吼的六牙白象青狮与白象在祇园中往来但上座们还是吾行吾素不见不闻耆年的声闻竟是那样的不动心呀

且不谈这些佛教的新都开始举行盛大的会议了大会中唯一值得赞美的是充满了融洽无碍的精神来会的代表在一切上都表示了祇园与诸方佛教国息息相通的交流是不能分割的世界佛教是祇园的扩大祇园是世界佛教的肖影佛教是无限差別而一贯的应该意志集中而真诚的倾向祇园其它像不空谈不闹意见这倒都是佛教的传统精神大会的程序与世间的会议有些不同第一先让佛教国来会的菩萨们深深的观察祇园理解祇园的真精神这比报告之类确要彻底得多然后由各佛教国的主席代表表示他们对祇园真佛教的理解与希望第二由行愿院院长普贤菩萨根据佛陀完美的行证作成菩萨普贤行大纲在大会中披露第三由青年宣教师文殊菩萨發表宣教的中心在阐扬赞美佛陀的大行极果也就是揭示真佛教的崇高目的第四大会综合了一切针对现实通过了一个〈告佛教青年〉颁布各方作为佛教青年的指南末了大会宣布青年佛教的真精神在乎精进不已所以大会不再举行散会式以表示世界佛教青年的努力不已更表示世界佛教徒的和合直到永远的永远

四 告佛教青年

真佛教之新生佛教青年事也發微则严祇园之新都普应则来十方之大集耆年者不闻不见悉吾青年之精诚有以致之佛陀之真谛在以大悲为入佛之门从事「利益众生」之事业以「摄取众生」而化之于中道此發心之青年已知之矣夫真佛教之圆成难责之于耆年实唯青年之力行是赖青年所负之责重则所望于青年者大圣大众仰体佛陀之悲怀略举二事为吾青年言之

净化自我佛教之青年应确立「光明」之人生观求于身体力行中实现之化自我为光明之超人进而与光明之佛陀相契合举其目一则严其身也青年应养成宏伟都雅之「身」仪「于世间殊胜」能为众所「尊重」二则端其志也福乐如「天宫」犹为「无常」苦切之所坏青年不得拘恋于物欲(离凡夫行)知「一切法如梦」为性空无我之缘起实无生死可厌涅槃可求(离声闻行)得无常无我之正见立「菩萨大愿」愿为一切众生而「受生」死(是菩萨行)三则充其学也真佛教首重为人而青年应「为一切众生而学」「施」舍所有敦行「净戒」任劳「忍」怨勇「进」无伦明净坚「定」深见佛「慧」六度乃学德之宏纲不学何以为人然求利他之实行尤贵有「求法能舍身」「问法无厌」之精神而为广博之修学如「知时」代乃足以「应」世求知外学乃能「制诸外道」「知一切工巧明」乃能为世间之利济「知众生诸根烦恼习气种种业报」乃能为「开悟」一切众生之实益四则健其行也青年立本于「大悲」「大愿」以「智慧」「方便」摄取众生虽入「天宫」而不为欲乐所惑「往地狱」而不为苦痛所乱有「不可沮坏」之雄健直往无难亦不为他所转而后能随感而往无往不化也

利济人群佛教青年应分化诸方然与佛教之新都则宜保持密切之联系务使上下交流中边无碍成「不离宝阁普现十方」之行言其要者身则青年得以不同之「身」分出「现」人间如宗教师(佛教之「声闻」外道之「婆罗门」「苦行」者)「良医」「商人」「净命」(独身者)「伎乐」(艺术家)「奉事」(臣仆)「工巧技术」者等处则青年不得隐遁山林宜往「城邑聚落京都」等地以化人群法则或以「身相」「威仪」为教示以正常之行或教以「语言法」「世间工巧事业」「一切智」学因果「业报」「十方国土」等于此犹有欲为佛教青年言之者利他不务空谈应即己所行以「成就一切众生」摄众生以归佛教之新都圣大众于此有厚望焉青年其勉旃

五 青年宣教师

紧接著大会圆满祇园的宣教院就發动了一个「佛教宣传年」一面领导各佛教国作一致而有效的普遍宣传一面觉得直隶祇园的印度特別是南方工作还嫌不够而且南印度民族在兴起也正热待青年佛教去教化他结果组织了一个「南方巡回宣教团」由文殊菩萨领导了同行(从事宣教工作)者向南方的人间游行从事宣讲考察督促等有关宣教的一切工作他们是辞別了佛教的新都出發了

在这裡顺便谈一谈这位青年宣教师真佛教现在是侧重在大悲为门的人间救济理论上早已深确的决定所以负著实际重任的是普贤文殊却不过担任宣传而已可是佛教青年的学佛不单要实行还需要正确的真知灼见缘起性空的正见配合著大行宏愿的光明人生观才是正常的关于缘起性空的圆满开显在种种经典上看来无疑的是文殊菩萨的功绩第一所以文殊菩萨不单是宣教的雄辩者还是智慧渊深的思想家这位体魄宏伟容光焕發的青年骑著狂吼的狮子手拿犀利的宝剑他是怎样的雄健强毅呀文殊菩萨不是印度人是从印度东北的清凉山善住(菩提心)城来的据一般学者的考证清凉山就是现在中国山西省的五台山那么在真佛教的新生中中国是写著最光荣的一页了

六 參加大乘佛教的青年比丘

巡回宣教团出發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不见不闻的耆年上座也有点感觉了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自证了「生死已尽所作已办」再没有什么可学可做的这自然不会向大智文殊低头可是看上座们老成凋谢信众一天天的减少淳朴的佛教也觉得有点收拾人心不住青年们新出现了菩萨佛教反而一天天發达现在竟然要弘扬到南方去想到自己负了维持佛教的重任是「逐佛转法轮将」不也该到南方去游化吗况且宣教的方法也还多少可以采取一点青年们的作风舍利弗想定了把意见向弟子们宣布那出家未久的六千比丘一个个捉筹赞成大家都说「和尚你老真不愧智慧第一这办法太好了到各处去宣讲本来弟子们也曾想到过只是整天的要在山门裡坐禅经行和尚又总是说生死事大弟子们也就开口不得现在和尚提议真是知时达变我们也来组织个宣传队吧」舍利弗听了望了大家一下慢慢说「个人的生死第一住持佛教作人天眼目功德也不可思议你们总是青年气动不动就要闹什么会什么团大家切不可误会宣讲是宣讲生死大事一点放松不得」弟子们听了不好再说只有那个若愚比丘自言自语的又说了一句「和尚生死已了功德有什么相干何苦去游行教化白费神」「愚人总是多嘴的」大家不再理会他说走就走六千零一个比丘跟踪了文殊向南方游化

渡过了恒河在一个旷野中赶上了宣教团舍利弗远远的望见了不觉得暗暗点头「怪不得怪不得」立刻转身向弟子们说「大家看呀前面不就是文殊他们么文殊的身相庄严容光焕發单就这点也够人發生好感了何况他还有著名的慧光呢他走著平正的大道是何等的福慧尊严他的功德像树上纍纍的果实这难怪世主们也要向他低头他的宣教工作那样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你们也得观察观察跟他学一点才好」这一下可合上青年比丘们的心愿了原来在祇园的时候弟子们上城去或者到施主家裡早就见过文殊菩萨听过他的宣讲受了他的感化只是祇园的长老们在思想行动上约束得严格青年们初学不敢公开的表示出来现在和尚也赞叹文殊菩萨还叫他们去学习这真是欢喜得要跳起来大家连忙说「和尚你老的意见弟子们绝对服从不过这还得和尚领导我们去才行」于是师徒们就快走一步赶上去舍利弗先过去勉强的点点头笑笑说「文殊你们路上平安呀你看这么多的青年想见你谈谈呢」文殊还没有答覆青年们早就过来敬礼大家合了掌由若愚比丘代表说「圣者我们这一群青年太幸运了居然得到了这个礼见的机会圣者我们的来意和尚是知道的就是想在这次礼见中学得像圣者那样的身相严净音声巧妙威力自在的功德圣者慈悲总不会遗弃我们吧」文殊菩萨听了诚恳的说「青年们像我这样这算什么呢要是你们能确立一种不厌倦的广大心那就成佛也不难」文殊菩萨一望见舍利弗早在路边的一棵大树下坐禅比丘们默默的等著这才又接著说「这就是说青年要建立崇高伟大的目标去追求它实现它你们要学佛陀那样的至高无上修集善根见佛闻法学六波罗蜜这都要学而不厌历受生死的苦痛去教化众生严净佛国随时随地的去行菩萨道这都要为人不倦不断的向上不断的前进在广大心的精进中是不能容许厌倦的青年们解脱生死是不错的但不能专为自己的生死打算而厌倦了一切把你们的心移到利益众生上去吧」这不厌倦的广大心针对耆年声闻道的急求自证深深的印入每个青年的心坎裡大家得到了无碍清净的慧眼深刻而正确的了解了佛陀的真谛一致接受文殊菩萨的慈训發起广大的菩提心立愿參加青年的大乘佛教文殊菩萨又指示了他们怎样的去从事利他的普贤行然后领了宣教团向南方前进六千个青年比丘也都身心清净的向十方去利济众生唯有路边那棵大树下的舍利弗照旧的默然入定

七 大乘佛教到达了南方的人间

巡回宣教团到了南印度的福城这是南印与东印交界处的大城在孟加拉湾西岸宣教团到了福城住在城东庄严幢娑罗林的大塔寺这是佛教的著名圣地是为纪念释尊而修建的释尊的深行伟业永远留在人心深处所以圣地大寺也就受著千万人的赞叹瞻仰隔一天文殊菩萨就在大塔寺开讲《普照法界经》每天来寺听经的真是人山人海这样的盛大集会在福城还是空前第一遭呢听经而受感化的或者离恶行善或者發利他的菩提心要算龙族特別多龙王龙子龙女的性格是暴戾是睚眦必报一点不如意就要任性的残杀全不顾人类的水深火热这在悲济为本的真佛教自然要特別的多多去教化他其他归依佛教的也著实不少法会圆满了文殊菩萨们预备动身消息传到城裡归依三宝的优婆塞优婆夷天真纯洁的童子童女们忙著出城来送行自然也还想听法文殊菩萨见他们来了尊严而慈悲的安慰他们开示他们「你们不要因我们去了心裡难过你们要多多的忆念佛陀的崇高伟大圆满」文殊菩萨善巧的赞叹解说了佛陀的广大行果激發他们的尊敬心景仰心这个临別的开示收了很大的效果多少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们發菩提心加入了大乘佛教文殊菩萨领了团员们在信众热烈的欢送中又向南方去了


校注

[A1] 民国三九年撰
[A2] 《长阿含经》卷17(CBETA, T01, no. 1, p. 112, c17)
[A3] 《大智度论》卷2〈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68, c9)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青年的佛教(卷1)
关闭
青年的佛教(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