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教诫仪文

西山郡学士化众设初会疏

有初生人必本为孝禀一德而莫与及百行以称先古道下衰格言中晦罔知为教不得其传或约法以禁民至设科而取士类生平所无知物幸天下仅有其人已久失之可不哀也近因净侣广探宝函深思不报之恩是为甚盛之举以夫劝勉特裁上仪文字一开善类四集恻恃怙于罔极等覆载以难酬生祈禄筭美增殁冀神明升济必众誓之不坠仰至德之可凭谨疏

孝顺设供拔苦报恩道场

法事标名总分为六十七节坛前教诫法事分为九节开坛请佛法事分为十四节第一时竖宗立教法事分为十一节第二时儒释兼济法事分为十六节第三时真俗混融法事分为十七节

坛前教诫法事分为九节启白诸圣道场大义道场所祖道场仪式道场功德道场合用道场警策道场劝勉表扬咒水

且启白诸圣

我佛广运悲心發明孝顺众生仰凭法力普济幽冥今遵仪范而阐扬先约条章而教诫是用启白上圣庶几劝勉下凡惟愿怜悯垂加护

(加持启白诸圣真言)

道场大义仪当演

比丘众等伏闻情欲为身凡辈皆违恩养智悲行孝如来已遂旨甘人为天地之灵生必资于怙恃佛乃圣凡之主孝尤动于乾坤欲引导于方来亦可遵于先觉是故本师释迦如来初成正觉先往天上以道谕母还归故国说法化父乃至父王顺世亲自舁棺经云尔时世尊思念当来不报父母养育之恩为是人故躬自舁棺

又如来入灭摩耶从天而下金棺忽开母子相见阿难问言何故如是耶佛即告言如来为后世不孝之人故从棺中起身毛孔中放千光明一一光明有千化佛悉共合掌向母摩耶此乃如来遍为不孝之人说法化世明矣且住世七十九年说教三百余会贵令为子者必孝为臣者必忠为君者必仁为亲者必爱

又云方便以为父智度以为母则示菩萨修行之本也无明以为父贪爱而为母则示众生轮回之本也又于前世割肉养亲出髓治病是能行世间之孝今成正觉说法化导令得证入是能行出世间之孝法门广大孝道圆明而世人冥然不知者良可悲愍今集而成文名曰竖宗立教儒释兼济真俗混融释迦如来孝顺设供拔苦报恩道场仪文启请加持偈章赞咏靡不备具可传于世矣昔考叔纯孝而施及庄公今如来纯孝一施及一切切宜自省当念所生报本奉亲斯为允当者也

天地生人原以恩人有父母两称尊
割肉代医酬罔极出棺说法启晨昏
无身谁作三才主有孝方开百行门
奉劝世人须自醒释宗儒训古今存

道场所祖仪当演

唐圭峰禅师禅门宗匠教海龙象至于为亲应思报本广探藏教获遇《盆经》遂造疏文深究二宗之说每岁中元日讲明孝行以福双亲时裴公相国喜师之说故有吾常游禅师阃域之语

又本朝慈觉禅师单传心印大唱禅宗亦为双亲劝受大戒修净土行至于母氏临终之日灵验昭然禅师喜不自胜遂秉笔迹书《孝行录》一百二十篇书成大地为之震动

又明教大师真吾门法匠为明道眼历遍丛林恨不再见母氏哀号惋切报效无门力著《孝论》一十二章示其心也發明如来大孝兼证儒者之说殆亦尽矣开封侍读王公素上之有旨下翰林考时欧阳文忠公一见大奇之遂闻之朝庭特许编入大藏兼赐命服加号

夫三大士所述虽殊是皆明其孝也故感王臣外护天地征祥今述仪文皆本于此并检阅藏教摘取因缘非敢以胸臆之谈徒欺诳也又拟诸家仪范皆本藏乘如药师寿尊观音弥勒之道场皆我本师所赞之文华严涅槃法华圆觉之道场皆我本师所赞之法而世人能依佛说不知佛行能敬彼佛先敬本师又见世间凡设道场多为父母为无仪范故假旁求今既有文是为正辙奉劝孝子可力行之

报恩海会佛菩萨

孝子首重是彜伦孝有所祖规范真
昊天广大恩难报藏教分明语最亲
侍读欧阳皆奉旨圭峰慈觉再来人
留将录论非胸臆知念劬劳福自申

道场仪式仪当演

此道场仪分为三时盖取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亦表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故于第一时中叙如来双行世出世间之孝于第二时中叙孝子单行世间之孝于第三时中叙孝子单行出世之孝又第一时下报本奉亲第二时下礼佛放生第三时下赞礼作观一一各冀谨严庶希感格唯作观之际切须五体投地三业归依身不动如须弥心澄湛如止水专注想念万劫亲缘同会道场尽蒙济度如有轻忽不信懒惰睡眠自招殃咎正作观时不劳入会其余宣疏请佛行道诵经结界放生施财施食请依科式如法行持自利利他功德无量

各發恭敬志诚心

从来仪式有规程须以三时作证盟
欲知出世并入世更揣单行与双行
作观谨严思济度诵经心口要真诚
放生未了财施去难报高堂顾复情

道场功德仪当演

此道场中所供养者总而言之则三世十方一切圣凡而已別而言之则于父母孝子之中曾受其劝化故宜专礼所有名字如礼请文中指陈此不烦述如老聃告于上智孔子告于曾參是皆权现圣人亦当礼请经云如来于净身中现五趣身告阿难言一切众生亦曾为如来父母故今所挂下位者惟父母两帧而已于左边画父右边画母于亲四边分开五趣庶知五趣所有众生皆是我等昔日父母如是安置则不亏孝子之心若父母已亡既安灵座但平等供养功德尤殊胜尔若专为现在父母亦于两向別为设座请父母坐于昼夜中获闻大法熏成种智此乃孝子慕如来之至养者也

过现父母佛菩萨

道场左右把香焚两向从来各有分
五趣四边情更切老聃孔子告犹勤
圣凡合处忘人我名姓陈来检疏文
安置为何知不二如来圣训总难闻

道场合用仪当演

凡设此斋先置生命四十九数或一百八或不限数不问飞沈皆可释放又造五色彩幡长四十九搩手或随父母形量写父母名而挂佛前以表父母常在佛前也又以净财安排五分每分一百二十文五分者供养佛母也百二十者表《孝行录》中百二十门孝也或有父母著不净衣服或是未经著皆可奉献《法华经》云名衣上服价值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此数者多见经文非诳惑尔而世人为幽冥奏纳或不限数又欲得上妙衣方可堪之如诸佛菩萨福德具足世无以加只以两文三文奉之岂表施心殊胜然布施者诚人情之难能也人苟能其难能其为善不可至乎《语》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盖言圣人难之亦恐其未能为也佛必以是而劝之者亦释人悭吝之心故也若悭吝之心未息则布施之福不臻又见国王掷衣与彼裸衣女子衣才被体业火自焚如是至三竟不能得若专为奏禭衣者彼果得耶是不得耶若已生于人天之中则自有衣服庄严若尚滞三途纵得好衣如何被体敢明正理宜切遵依

《大方便佛报恩经》

熏沐投诚建法坛婉若在世日承欢
放生以数佛有训布施将钱人所难
须信悬幡亡脱化不然衣掷火摧残
儿孙若把悭来破过去亲心永得安

道场警策仪当演

佛言世间之人行二种行即得现报一者供养三宝二者悖逆二亲于现世中便得苦乐二受如阿阇世王犯杀逆罪身生恶疮投佛谢愆重苦解除以得轻受良可证也又言于父母所少作不善得大苦报少作善事得大乐报慈童长者之得失可不思之经云末法之时孝顺者少背恩者多圭峰云富贵者荒于财色贫贱者迫于饥寒此乃烦恼无明使之然也我今警策大众各各追念所生恭恪一心端庄三业皈命三宝奉事双亲或發菩提大心或修菩提大行或兴大愿或运大悲念念精专心心勇猛切勿耽荒放逸掉举昏沈天地降灾悔何所及

报恩德菩萨摩诃萨

警策原从一念生香灯掩映法坛清
钦尊三宝神偏凛悖逆双亲报不轻
阇世悔心消积苦圭峰诫语释无明
会须猛勇为佛事福禄来临万事亨

道场劝勉仪当演

此方圣人曰儒曰道西方圣人字之曰佛如鼎足三不可阙也虽然为善不同究竟同归于孝清净法行经云吾遣迦叶示为老子又遣净光童子示为仲尼老子曰吾师化游西竺善入泥洹孔子曰西方有大圣人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且三教圣人何故如此相是后世学者何故如此相非君不见明教大师云人情莫不专己而略人是此而非彼非过则争专过则拒君子通而已矣何必苟专君子当而已矣何必苟非或曰儒教存中庸老教存道德则性命之说著矣何必俟佛而明答曰中庸乃性之造端欲人知也道德与性命之指深欲诸人也佛教尽性命之圆极欲人究也故今遍举佛者俾令我等父母德道之极故也伏望大众消磨彼此之见泯绝是非之情以一乘之教门酬二亲之罔极更望大众互为主伴而表率之

皈依海会圣贤众

欲垂劝勉仗诸天为想高堂结佛缘
三老化身皆助释一乘妙理定宗禅
指迷始破众生惑笃孝当为明教先
遵奉大师应有戒是非消却道场圆

(加持香水洒净真言 (至)净十方真言)

表扬咒水仪当演

伏以诸佛从真如海起大悲心众生入尘劳门由烦恼障所以现身现土莫不利物利人显教则十二分经总持乃一切密语持诵之者观想之流或见或闻或信或受则乃背尘合觉如还丹点铁以成金决然入圣超凡若片幡遇风而至海今兹胜会普度有缘四生六道感应而来十地三贤混融无碍法事所务咒水为先凭仗伽陀即成甘露灭嗔心之业火润功德之丛林洒道场则浊秽顿除沾会众则尘劳解脱变饮食则法喜禅悦化黑暗则智慧光明然后悟法水之真空登菩提之妙座报恩法会所谓广大胜缘普与含情同归华藏

报恩胜会启坛场密咒醍醐甘露浆
安息飞烟云雾卷兰膏發焰慧灯光
缁流济济皆精洁贤圣巍巍尽赞扬
法雨满空甘露洒道场何处不清凉

南无无垢净光佛

(加持净衣真言 大悲咒)

(加持一切如来净身口意真言 六部咒)

(加持甘露水真言 大明神咒经)

(加持洒地水真言 诸部因缘)

(加持直字梵语心经陀罗尼)

歌赞

一缽寒泉蠲除热恼功勋莫可量注想曹溪水別来几度春光灵源湛寂灌清净醍醐甘露浆霏法雨杨枝洒处遍满坛场

普愿沾濡使含情皆蒙出苦乡饿殍焦面了悟自性真常我今法会仗密语伽陀咒赞扬周沙界无人无我尽获清凉

南无清净慧菩萨 (回向)

摩诃般若波罗密大明咒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想受空故无作想想空故无智想行空故无识想识空故无觉觉想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复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无眼无色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无苦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无上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 (止)

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教诫仪文

第一时开坛请佛竖宗立教

皈依法身毗卢佛

皈依报身卢舍那佛

皈依化身释迦佛

重伸教诫

比丘(某)稽首和南谨白大众今此道场欲报父母大恩再于佛前重伸教诫各各善思奉亲报本

伏闻三德之基人伦为主百行之首孝道为先是以太昊炎帝谓之务本武王周旦称曰大哉至如训子忧于色难示子游于知敬先王奉法乾象著名哲后尊亲山川表瑞遂有青鹰合节白雉驯飞坟柏春荣潜鱼冬跃传之邦国政令型于四海用之乡人德教加于百姓况释迦佛五趣齐现而大悲佛三会普收婴儿引导于胜观太子推称于胜日月光月云母子互赞药王药上兄弟现通俱使出邪途尽令归正道必欲亲证小果弥勒功能母發大心辟支恩力目犍连饭持一缽须阇提肉割三斤海水为之波腾须弥为之摇动赕子误死国王悲哀德护著邪童子几谏光目女供僧则脱母苦于九泉之下须弥多见佛则受亲记于大会之中须知教光功越于恩光法乳味甘于血乳普使得全慧命长保法身无量寿佛已证菩提由福焰王子顺理逆情之力宝花如来今成正觉实威德太子闻法赞佛之功夫天上天下之尊尚不忘于诞育佛前佛后之子安敢昧于生成所以今日苦口叮劝勉会中各希猛省共报大恩俾令历劫亲缘得满十种利益所谓得寿命故获富饶故离灾难故值好眷属故寿终不堕三恶道故不生卑贱故常受人天身故得生佛净土故乃至究竟出离三界故成就佛果故忆佛菩萨是人之子我辈亦是人之子佛菩萨度亲已讫我辈今日何为若愿度亲当發菩提大心而为其本向下叙述發菩提心因缘伏愿大众各各志诚如法谛听

今此第一时开坛请佛竖宗立教法事分为二十四节劝發菩提心劝發四心參礼三宝清净三业薰香供养洒净洁涤净坛结界散花行道白佛叙意叹佛宣疏礼请上圣启祝圣贤召集神祗竖宗立教儒释以孝为宗明孝所因正明苦行因缘返生慰劳因孝成佛方便化导父母为父母转大法轮究竟奉亲普劝大众赞十种恩

且第一劝發菩提心

夫菩提心者即觉心也众生本有昧而不知常兴无明而供止住菩萨由之广兴万行诸佛由之而般涅槃故《华严经》云菩提心者犹如慈父训导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慈母生长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乳海养育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善友成益一切诸菩萨故《佛报恩经》云「菩萨摩诃萨知恩者当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报恩者亦当教一切众生令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昔有转轮圣王已發大心遂告五百太子言「汝真实孝子者当發菩提大心」时五百太子闻是语已感父母故寻声即發菩提大心今日今时敢问大众能为父母于此菩提大心能發不能發

(答)能發

既能發已宜在坚持纵遇热铁轮此心无退转

各發无上菩提心

第二劝發四心

众等虽發大心了知心体广大圆满包含一切森罗万像皆现其中父母宗亲皆不外此然不能起大方便作大津梁者为体中缺用故也是故重劝会众又發四心庶令体用双彰理行俱显所谓四心者即孝顺心设供心拔苦心报恩心者也且分为二一约世间二约出世间且约世间者为父母之教令奉父母之甘旨即孝顺心也值父母之诞辰延父母之寿考即设供心也进父母之医药免父母之病恼即拔苦心也承父母之颜色念父母之生成即报恩心也若约出世之孝者息父母造恶之念發父母作善之心即孝顺心也劝父母不舍成正觉之因令父母不舍度众生之愿即设供心也于六趣中出父母分段生死之苦于三乘中出父母变易生死之苦即拔苦心也非但度脱一世父母必欲度脱历劫父母即报恩心也又如阿阇世造五逆罪非孝亦非顺也董黯报仇虽孝非设供也郭巨埋儿虽孝非拔苦也乐春不出虽孝非报恩也又忍辱太子疗父亦孝亦孝顺也福焰王子施佛亦孝亦设供也光目女子饭僧亦孝亦拔苦也净藏净眼回邪亦孝亦报恩也会众若能依佛言教行佛孝行当具發四心具行四行敢问大众能为父母于此四心能發不能發

(答)能發

既能發已切在行持此心即是佛心此行即同佛行如此则佛不请而自现神不召而自来罪不忏而自消福不求而自至悖逆者自生敬爱毒恶者必启慈心若發无上菩提心则指日可待者也

各發无上孝顺心

各發无上拔苦心

各發无上设供心

各發无上报恩心

(加持發菩提心真言 坚固菩提心真言)

第三參礼三宝

佛是三界大师法乃群生眼目僧具六和上士并为真净福田背之则邪顺之则正我今皈命建立道场惟愿慈悲加持覆护

(众诵赞叹三宝陀罗尼)

信礼佛法僧三宝

南无一心奉请

  •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 诸大菩萨摩诃萨众

  • 声闻缘觉一切贤圣

愿共诸众生一心头面礼

大众志诚心同叹三宝偈

法身报身及化身经律论藏甚深文
开迷化导阿罗汉參礼南无佛法僧

众等各运志诚一心头面敬礼

波罗蜜满足净性觉智慧
胜心得成就故号名为佛

过现未来常住佛宝

众等各运志诚一心头面敬礼

无染性清净永离于世间
不观世五阴常住名为法

过现未来常住法宝

众等各运志诚一心头面敬礼

身心常无为离四种食
为世良福田故称和合僧

过现未来常住僧宝 (投疏)

(加持三宝灭罪真言 止)

开坛门部陀罗尼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法随法行建立法幢法幢既立必有因由今此道场宁无由致先当入坛清净三业焚香洒净净坛结界散花行道为佛事先当清净三业三业论文法师布露

伏闻色身危脆始从虚偽而生六欲不迷要会真空之理盖为妄生十恶萦业垢俱蒙若非秘咒洗除难使真金离矿欲得一身清净多身清净方可登坛顿令上根修行中根修行只教契理净三业咒振铎诵持众等三业肃恭六根庆快请三藏法师诵净三业偈

身口意业本来同一念才迷失本宗
喝散障云无点翳一轮杲日照当空

除盖障菩萨

(净三业真言)

三业六根悉清净

伏闻才炷龙涎非泛常之臭味便同麝腹有分外之馨香要知五分法身別是一般气息也何用调和之法又不因薰染之功信手拈来直穿透诸人鼻孔从头𦶟处聊表出檀那善根庶机感格于圣贤可以充塞于天地氤氲无尽空中结宝盖而低垂纷馥有余座上喷篆烟之缥缈更凭神咒以表信心

五分法身真妙香人人具足露堂堂
无根树下亲拈出供养如来大法王

香供养菩萨

(焚香真言)

香严童子大菩萨

伏闻妙湛灵源无三世十方之影像真空性水现六凡四圣之波澜绕华藏世界而来从阿耨达池而出滔滔觉海浩浩潮宗何妨细洒杨枝莫不普沾香水洗心涤虑如八德之清凉激浊扬同一时之潇洒更凭神咒尽化醍醐洒净有偈今为举扬

八功德水自天真善洗众生业垢尘
流入毗卢华藏界个中无处不超伦

杨枝手菩萨

(洒净真言)

坛场内外悉清净

大集无边弗留一新宝坊法华有谋皆同三变净土鹙子不如螺髻祗园何异鹫峰毫端中现一切道场拂子上有三世诸佛矧兹胜会普彻上方浩浩难思放佛光于坛壝重重无尽如帝网之宝珠更仗密言庄严法席

聚沙成塔亘青天举止分明在目前
法界道场潇洒处自然涌出一枝莲

净坛场菩萨

(净坛真言)

雪山童子大菩萨

民不以封疆为有德则来海众尽列华藏之都无往不利将奉佛于不可及之处先遣魔于无何有之乡便同宝地庄严自有金刚围绕九十六种惶惶破胆千万亿众拳拳服才闻振铎琳琅莫不列堵清净

荆棘林中业火生经由大地任纵横
金刚结出摩诃力直向如来行处行

尊胜幢菩萨

(结界真言)

结大界菩萨

桃花换却眼睛不知谁悟莲香穿透鼻孔返被人嫌仰天攀桂而来拨雪探梅而去更休问姚黄魏紫也莫辨李白桃红帝释勘破空生二俱有过天女簸弄鹙子一向无端如今开启法筵且与拈提公案翠浮霞彩纷纷飘下九霄浓剪白花馥馥散来四座

一花五叶祖师传浅白深红有万般
晏座岩前无法说纷纷坠落紫云端

宝昙花菩萨

(散花真言)

花供养菩萨 (止)

仰告诸佛诸菩萨

诵梵相赞

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
无比不思议是故今赞礼
愿共诸众生一心头面礼
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一切法常住是故今赞礼

愿共诸众生一心头面礼

如来智慧灯同叹一切僧
能生三世佛是故我皈依

愿共诸众生一心头面礼

仰告诸佛诸菩萨

第九白佛请圣

伏闻凝然一相释迦不会而迦叶难传大矣双亲忉利归宁而迦维往省人人法尔佛佛道同法身慧本自圆明病眼空花原来妄现蕴贪嗔痴之业种恼害所生坠戒定慧之圣胎甘为夭折累劫改形易报何时返照回光此日今时报恩设供比丘(某)稽首和南至诚仰告报恩海会诸佛菩萨三界四府万灵十方满空贤圣今当第一时宣演如来行孝法门开导人天觉路伏愿诸圣不舍慈悲加持覆护愿此法音周遍法界凡见闻者悉皆回光依教修行不违恩养普及一切同证菩提

皈依大孝释迦佛

百亿刹中号大雄四王捧足诞皇宫
游城知苦观假幻入骑雪山了悟空
阿耨乳恣金色相菩提树下玉毫容
独尊十号天人主开教源流刹海中

(加持警觉如来出定真言)

已灭瞿昙未生弥勒像季法弱魔强迷头认影终日只颠狂斗争人我坚固毁正法违背爷娘华报现三灾八难苦海绝津梁

我师龟鉴报恩设供火急回光圭峰明教慈觉为提纲出世间行孝思罔正好承当斯法会难遭难遇信手炷心香

南无大孝释迦牟尼佛

第十叹佛宣疏

今此道场会主即是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先当总伸赞礼本师德业然后运心平等敬礼众等当礼拜时如法应和

稽首三界主大孝释迦尊
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
将永锡众类应请演斯经
欲使报恩人咸能酬罔极

仰告诸佛诸菩萨

世尊功德难尽赞扬具有疏文谨当宣读(宣一时疏文入意至)稽首和南志心仰告真净法界海微刹土中(叙圣位如礼文叙愿意至)香灯告就具疏虔诚礼请上位圣贤者伏愿天花瑞像巍巍堂堂而直下宝阶白毫相中灿灿烂烂而遍周沙界一真独露五趣皆空凡我有情人同证无生忍仰冀觉慈遂凡恳和南谨疏 (外坛化纳)

凡情上达大圆镜

(加持诸佛愿智真言)

第十一礼请上圣

经云凡礼拜时须得五体投地先發大愿然后作礼作如是言我今五体于佛作礼为断五道离于五盖愿诸众生无坏五道具足五眼愿我右膝著地之时令诸众生得证觉道愿我左膝著地之时有著邪见者令住正法愿我右手著地之时如佛手指著地震动现瑞证大菩提愿我左手著地之时于诸外道以四摄法而摄取之愿我首顶著地之时令诸众生悉得成就无见顶相众生各各深会此言發愿作礼

(加持礼拜真言)

志心皈命礼法身不动化现随缘真慧日之腾空实昙华之应世二千年前为真孝子三千界内作大医王累劫报恩忘躯命而难舍能舍三祗成道度父母而从生至生并众苦于一身火轮堕地摄双亲于五趣毫相绕身说法九夏而安慰摩耶身涌七多而摄受净饭愿王报本道力宁亲大慈大悲大孝释迦牟尼佛伏愿开为亲之方便运同体之慈悲摄受报恩人同行出世孝慈愍故悲愍故大慈悲愍故

(加持佛顶奉请印咒 请一切诸佛咒)

(请释迦佛咒 请圣贤咒)

信礼大孝释迦佛 (炷香)

礼请圣贤

礼拜能除我慢障礼拜能感尊贵身
礼拜能灭七支愆礼拜能生三业善

今当礼请报恩会上诸佛菩萨降临道场受请供养

诚心仰请报恩会上此法会中一时礼请

  • 清净法身毗卢尊师

  • 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 三类化身释迦文佛

伏愿慈悲怜愍俯降道场为我报恩作大利益

诚心仰请报恩会上此法会中一时礼请

  • 成利慧佛

  • 胜日身佛

  • 胜光佛

  • 云雷音宿王佛

  • 华智佛

  • 觉华定自在王佛

  • 清净莲华目佛

伏愿慈悲怜愍俯降道场为我报恩作大利益

诚心仰请报恩会上此法会中一时礼请

  • 无量寿佛

  • 宝华佛

  • 弥勒佛

  •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伏愿慈悲怜愍俯降道场为我报恩作大利益

诚心仰请报恩会上此法会中一时礼请

  • 文殊普贤二大菩萨

  • 观音势至二大菩萨

  • 药王药上二大菩萨

  • 天藏地藏二大菩萨

伏愿慈悲怜愍俯降道场为我报恩作大利益

诚心仰请报恩会上此法会中一时礼请

  • 无垢光女菩萨

  • 月光童子菩萨

  • 大自在天子菩萨

  • 迦叶菩萨

  • 净光童子菩萨

  • 诸大菩萨摩诃萨

伏愿慈悲怜愍俯降道场为我报恩作大利益

诚心仰请报恩会上此法会中一时礼请

  • 阿难目连二尊者

  • 辟支伽阿罗汉众

  • 圭峰禅师

  • 慈觉禅师

  • 明教大师

  • 遍法界中报恩海会一切圣贤

伏愿慈悲怜愍俯降道场为我报恩作大利益

上来礼请报恩海会诸佛菩萨已沐云临道场伏愿天眼遥见慧耳遥闻他心遥知神通遥鉴以大悲力启无缘慈怜悯有情哀受我请慈悲护念降临道场证盟此斋充遍法界愿此善力广大无边犹若虚空具诸功德

奉请已一心皈命礼常住三宝

(加持诸佛集会真言 (至)莲华捧足真言)

第十二启祝圣贤

经云十方诸佛各告众言释迦如来为诸大众说《报恩经》为欲饶益诸众生故为欲拔苦众生邪疑毒箭故为初發心菩萨坚固菩提不退转故为令二乘究竟一乘道故为令菩萨速成菩提报佛恩故为令众生念重恩故欲令众生越苦海故欲令众生孝父母故又按《陀罗尼经》云奉请释迦牟尼佛当坐道场中一心却坐合掌瞻仰世尊即以偈诵三面赞说顶礼捧足即得如来加持护念众等志诚如法应和

南无佛智慧清净那罗延力骨锁身
波罗蜜多六度行大慈悲父常为人

(加持如来护念真言)

外坛拜召

陀罗尼力信无边普召含灵在佛前
由恐四生中漏落更祈六道外招筵
净坛坐遣香云去阴界遥闻宝铎传
愿自会中生乐国不辞佛敕为重宣

(炷香 设礼)

南无越三界菩萨

第十三召集神祗

上来礼请诸佛菩萨已沐降临今当召集神祗普伸津济故《修行地道经》云若有修行见始终患所谓地狱之毒饿鬼之苦畜生之恼人中忧悲天上无常不可堪矣又无始来与父母违兄弟离间涕泣流泪超于大海饮亲之乳逾于江汉设积身骨过须弥山其髓涂地可遍天下其血流堕多天下雨或父哭子或子哭父颠倒上下不可纪极修行自察如是之厄积功累德欲度一切视之如父视之如母视之如子视之如身等无有异为六道人对苦无量虽历五道生死之患心不回动行大慈悲救济十方免众想念当如是观五道众生无非父母今欲召集發愿为先今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發大誓愿众等志诚如法应和

孝养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见报恩人当愿众生于佛菩提能知恩德

见背恩人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不知其报

(加持天龙八部真言 普召请真言)

菩萨遍观于六道莫非皆是宿亲缘
普伸召集赴香坛愿奉旨甘并法施

(引)阿鼻娑摩耶拔折黎达啰啰吽

(引)俱噜陀娑婆提婆那耶莎嚩诃

天道咒

(引)俱胝俱胝俱那哩遮哩娑婆诃

修罗咒

(引)阿诃滞伽耶摩诃帝难陀经底摩诃滞答鍐娑婆素喃娑婆诃

人道咒

(引)摩诃梵摩诃耶伊呬伊娑婆诃

畜生咒

(引)娑婆枳咤耶伊呬伊呬娑婆诃

饿鬼咒

(引)莎婆提婆迦罗贺那娑婆诃

地狱咒

(引)俱摩哩咤娑婆诃

六道咒

(引)娑婆者陀啰尼伽啰耶娑婆诃

鬼神咒

(引)暮伽迦履沙野吽

普召请咒

(引)步步哩怛他伽哆耶

(引)萨婆薜荔哆誐啰沙伊呬伊呬婆婆诃 (止)

南无香云盖菩萨

拜召下凡

今当召请下凡有情众等志诚如法拜请

香花一心奉[卄/(方*可)]遍法界中一切天仙道众伏愿承佛神力降临道场摄受报恩速求解脱

香花一心奉请遍法界中一切人伦道众伏愿承佛神力降临道场摄受报恩速求解脱

香花一心奉请遍法界中一切修罗道众伏愿承佛神力降临道场摄受报恩速求解脱

香花一心奉请遍法界中一切地狱道众伏愿承佛神力降临道场摄受报恩速求解脱

香花一心奉请遍法界中一切饿鬼道众伏愿承佛神力降临道场摄受报恩速求解脱

香花一心奉请遍法界中一切畜生道众伏愿承佛神力降临道场摄受报恩速求解脱

香花一心奉请道场会主二门四门历代宗亲当斋亡者含灵等众伏愿承佛神力云集道场 (同前)

信礼解脱月菩萨

上来仗佛神力召请六道有情已竟运动法乐归坛奉安

我以大悲佛神力召请冥阳诸有情
旷劫饥虚饿鬼等不违佛勅来降临

炷香设礼

益闻一灵真性本无去以无来四大幻身乃有生而有灭虔𦶟信香恭伸奉安

香花一心奉安遍法界中一切天仙道众修罗人伦地狱饿鬼畜生道众 (以上同前)

伏愿灵通万物心配三才由五种之业根迷一真之佛性人身失却趣类托生轮回逼迫于多生寒苦侵凌于万物今凭大觉建设法筵礼莲台而返本还源不生不灭闻正法而超凡入圣无去无来出娑婆之苦海生华藏之玄都面奉玉毫亲蒙授记

上来安奉已竟大众志诚称诵五如来圣号

  • 南无宝胜如来

  • 南无广博身如来

  • 南无妙色身如来

  • 南无甘露王如来

  • 南无离怖畏如来

人称念此名者所生之处多饶财宝离诸贫乏所获身量如净琉璃人所喜见处大众中有大名称我等今日与诸有情得闻此经愿罪消灭 (后二句重念)

(称念)《大般若波罗蜜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称念)《大宝积经》

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忘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称念)《大方广佛华严经》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称念)《大般涅槃经》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
若能志心听常得无量乐

小乘四谛法门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

中乘十二因缘法门无明缘行行缘识(至)忧悲苦恼灭

大乘六度万行布施般若波罗蜜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摩诃般若波罗蜜

皈依三宝皈依诸如来五智十身佛皈依最上乘自觉真如法皈依不退转大悲菩萨僧

闻经佛子罪消灭

(上来仗佛神力安奉已周法乐回坛)

大众志诚心同诵灌沐偈

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聚
愿五浊人今离垢同证如来净法身

净身器菩萨摩诃萨

(加持灌顶清净真言 施无畏真言)

是诸众等人各胡跪严持香花如法供养

(加持五供养真言)

普供养菩萨摩诃萨 (止)

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教诫仪文


校注

这裡的六十七节与各卷节数总和不符多出的节数当为改编后增加 「坛前教诫法事分为九节」底本无据文意补 「密」底本作「蜜」据文意改「密」「蜜」相通诸本混用为避文繁以下改正后不一一出注 「一」疑或作「以」 「原」诸本作「元」据文意改「元」后作「原」诸本两种用法均有整理本统一作「原」为避文繁以下改正后不一一出注 「法」底本作「教」据本科仪《提纲》改 「龙象」底本作「象龙」据文意改 「孝行」底本作「行孝」据下文行文改 「恩难报」底本作「难酬报」据本科仪《提纲》改 「念」本科仪《提纲》作「恩」 「惰」底本作「隋」据文意改 「帧」底本作「慎」据文意改各本均作「向」「两向」或即两边 「如有博施于民其犹病诸」出自《论语雍也》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479页下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 「若」本科仪《提纲》作「如」 「尊」底本作「遵」据本科仪《提纲》改 「诫」本科仪《提纲》作「戒」 「已矣」底本作「矣已」据文意改 「明」本科仪《提纲》作「名」 「启」底本作「起」据乙本改 「醍醐甘露浆」乙本作「柴油水米香」 「流」乙本作「儒」 「南无」底本无据本科仪《提纲》乙本补 「歌赞」底本无据本科仪《提纲》补 「度」底本作「广」据乙本改 「赞扬」底本作「赞称扬」据乙本删 「自在」底本作「世音」据乙本改 「蕴皆」底本作「阴」据乙本改 「想」底本作「相」据乙本改 「作想」底本作「受相」据乙本改 「智想」底本作「知相」据乙本改 「识想」底本作「作相」据乙本改 「想」底本作「相」据乙本改 「亦」底本无据乙本补 「菩提萨埵」底本作「菩萨」据乙本补 「多」底本无据乙本补下同 「远」底本无据乙本补 「密多是大神咒」底本作「蜜」据乙本改 「是」底本无据乙本补下同 「无上」底本作「无上明」据乙本删 「咒」底本作「明咒」据乙本删 「揭」底本作「扬」据乙本改下同 「萨婆」底本作「僧莎」乙本作「娑婆」据文意改 「教诫」底本无据本节尾题补 「型」疑或作「行」 「肉割」底本作「割肉」据文意改 「叮」底本作「可」据文意改 「供」应为「共」之误 「摩诃萨」底本无据《大方便佛报恩经》补 「心」底本无据《大方便佛报恩经》补 「作」底本无据文意补 「谓」底本作「为」据文意改 「世」底本无据文意补 「巨」底本作「互」据文意改 「共」底本作「供」据文意改 「头面」诸本作「投面」据文意改下同不一一出注 「远」底本作「永」据本科仪《提纲》改 「起」底本作「启」据文意改 「行道」底本无据本科仪《提纲》补 「以」底本作「已」据本科仪《提纲》改 「先当清净三业」本科仪《提纲》无 「三业」底本无据本科仪《提纲》补 「萦」底本作「荣」据文意改 「障云无点翳」本科仪《提纲》作「漫天云雾卷」 「腹」应为「馥」之误 「扬」底本作「杨」据文意改 「亘」底本作「更」据本科仪《提纲》改 「潇洒处」本科仪《提纲》作「今洁涤」 「域」底本作「城」据文意改 「为」底本作「之」据文意改 「服」底本作「眼」据文意改 「任」底本作「恁」据本科仪《提纲》改 「慧」底本作「惠」据文意改「慧」「惠」通假诸本混用为避文繁不一一出注 「警」底本作「惊」据文意改 「罔」底本作「冈」据文意改下同 「报」底本作「背」据本科仪《提纲》改 「当」底本无据文意补 「诚」底本作「成」据文意改 「烂烂」底本作「澜澜」据文意改 「俯」底本作「府」据文意改 「体」底本作「轮」据文意改 「证」底本作「正」据文意改 「受」底本作「授」据文意改佛典中「受」「授」常通整理本依正改之为避文繁不一一出注 「悲」底本作「愍」据文意改 「佛」底本无据文意补 「为我报恩作大利益」底本无据文意补 「慈悲怜愍俯降道场为我报恩作大利益」底本无据文意补 「伊」底本无据乙本补下同 「以」底本作「已」据文意改 「若」底本作「苦」据文意改 「惟」底本作「性」据乙本改 「槃」底本作「盘」据文意改 「今」底本作「令」据文意改 「教诫仪文」底本作「仪文教诫开坛」据文意改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仪(卷1)
关闭
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仪(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