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仪文卷下

第三时真俗混融法事分为十八启白叙意忏悔罪愆策大众宣疏礼请广陈供养真俗混融叙法供养劝父母皈依三宝劝持五戒劝修四谛劝修中乘劝修六度劝修一乘法门劝父母成佛普劝大众劝修观想赞礼行香设散礼別贤圣

第一叙意伏闻古佛未生谁为之父而谁为之母混元既判乎阴而以辨乎阳岂知无阴阳地原在目前须信先父母身非从他觅摩耶幻生诸净饭返拜如来文殊乃杰出小男普贤真绝伦长子以一乘三乘为至养修五戒十戒为正因统法界于我家摄光明为眷属尘尘出现法法全彰从前贪爱恩情全是智悲行愿倘不皈依觉路争能履践法门比丘(某)谨与会主(某)稽首和南心仰白报恩会上诸佛菩萨三界四府万灵十方满空贤圣

今当第三时中将陞宝座宣演法门愿我音声遍周法界普使闻者各各回会三乘而入一乘融五性而皈一性十身满足万德俱圆慈愍故愍故大慈悲愍故

信礼海会佛菩萨

第二忏悔罪愆

三业六根不无违理损物五逆十恶未免带果招因今欲报二亲之深恩须当忏五逆之重罪志心奉为今生父母历劫亲缘法界含情道场忏主并皆明悟一一断除业障今当忏悔自有后文大众志诚如法应和

弟子众等合道场人奉为四恩一切父母自从无始旷大劫来身受身越尘沙劫恼乱父母不可称量从生至生改形易报不复相识岂念生成造作无边五逆重罪或有父母已证菩提我不自知返出身或有父母住声闻乘我返于他断其身命或有父母作比丘僧我亦于中破坏和合或有父母堕在三途或趣邪论或生边地或居三界或住三乘或处富饶或沦下贱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此界他方无非父母我于如是彼等亲缘弃恩背或杀或害或于今世不孝尊亲甘旨全无朝昏不顾由斯业力枉受轮回今遇正因深生惭愧誓于今日稽颡皈依愿圣慈悲摄受忏悔不孝五逆尽获消除改往修来更不敢造愿罪消灭愿罪消灭愿罪消灭多生五逆罪消灭

(诵阿閦神咒 无边恶业罪消灭 加持普忏罪真言)

上来忏悔已遂周罪障既消应须發愿大众志诚如法应和

愿我孝心不退转愿我孝行速周圆
愿我父母证菩提愿我子孙存至养
愿此功德周沙界普施六道诸有情
同归无上涅槃门尽泛毗卢华藏海

随心所愿皆圆满

(加持释迦说忏悔真言)

第三警策大众

上来忏悔發愿已遂周谐今当警策众等各各發志诚如法应和

道场清净众各各当志心
志心勤皈依志心勤礼拜
大圣大慈悲释迦牟尼佛
唯我释迦尊能行于大孝
唯我释迦佛能报于大恩
是故我等众今日须控告
惟愿圣慈悲开受我等请
令我于父母能酬广大恩
令我于父母能宣广大法
能化悖逆者令生孝顺心
尽出苦泥犁同生佛净土
我无量劫生不孝心
违背父母恩无由得解脱
我从今日去遵奉如教行
發菩提心常修普贤行
功德俱回向父母及宗亲
行愿悉圆满同证菩提果
愿佛加护我不使堕邪途
假使铁轮旋此心无退转
 (三白)

信礼大孝释迦牟尼

第四宣疏礼请

大众志诚心同诵赞佛偈

智慧高广山峰岭极
溪谷深俱旷清泉常流满
以愍所生母普及于一切
愿速闻正法悉令众听受

信礼海会佛菩萨 (宣疏)

凡情上达大圆镜

(加持诸佛愿智真言 (至)礼拜真言 炷香)

礼拜能除我慢障礼拜能感尊贵身
礼拜能灭七支愆礼拜能生三业善

今当礼请报恩会上诸佛菩萨临道场受请供养

诚心仰请报恩会上此法会中三时礼请

  • 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 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 三类化身释迦牟尼佛

  • 成利慧佛

  • 胜日身佛

  • 胜观佛

伏愿慈悲怜愍俯降道场为我报恩作大利益

诚心仰请报恩会上此法会中三时礼请

  • 云雷音宿王华智佛

  • 觉华定自在王佛

  • 清净莲华目佛

  • 无量寿佛

  • 宝华佛

  • 弥勒佛

  •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伏愿慈悲怜愍俯降道场为我报恩作大利益

诚心仰请报恩会上此法会中三时礼请

  • 文殊普贤二大菩萨

  • 观音势至二大菩萨

  • 药王药上二大菩萨

  • 地藏菩萨

  • 无垢光女菩萨

伏愿慈悲愍怜俯降道场为我报恩作大利益

诚心仰请报恩会上此法会中三时礼请

  • 月光童子菩萨

  • 大自在天子菩萨

  • 迦叶菩萨

  • 净光童子菩萨

  • 诸大菩萨摩诃萨

伏愿慈悲怜愍俯降道场为我报恩作大利益

诚心仰请报恩会上此法会中三时礼请

  • 阿难目连二尊者

  • 辟支伽阿罗汉众

  • 圭峰禅师

  • 慈觉禅师

  • 明教大师

  • 遍法界中报恩海会一切圣贤

伏愿慈悲怜愍俯降道场为我报恩作大利益

上来礼请报恩海会诸佛菩萨圣众已沐云临道场伏愿天眼遥见慧耳遥闻他心遥知神通遥鉴以大悲无缘慈怜愍有情哀受我请慈悲护念降临道场证盟此斋充遍法界愿此善广大无边犹若虚空具诸功德

奉请已一心皈命礼常住三宝

莲花捧足降临来

(加持献花宝座真言)

第五广陈供养

道场开启法席精严既仪物以广陈庶诚心之可表戒香定香云腾雾霭智炬慧炬月映星辉优昙花吐带祥烟菩提果熟凝甘露碧琉璃瓶内雪浮三汲赵州茶红玛瑙瓯中霜清一滴曹溪水珍宝般般具足神珠颗颗光涂浆百味澄膳馔五香精洁霞衣鲜彩品药芬芳今将一一献能仁望圣慈悲垂纳

(加持十供养真言)

普供养菩萨摩诃萨 (止)

第三时陞座

(加持三宝字母真言)

南无《大方便佛报恩经》 (和)大孝释迦牟尼佛

真俗混融仪当演

比丘(某)伏闻慈觉禅师云夫孝也者有出家之孝有在家之孝出家者割爱辞微契本深入无为之理上酬罔极之恩此乃趣十力之要门报二亲之捷径非但未来获益亦于现世成功所以如来子夜逾城道圆雪岭卢能黄金遗母法继黄梅是故《华严经》云父母及亲属宫殿及财产一切皆舍离谦下求知识虽则洞山和尚十种不归赵州禅师不愿再见为成道故以法断恩然而道力有余应思报德是以迦维省父忉利宁亲至于贫乏无依理合躬亲给侍是故毕陵迦尽心之戒忍大师有养母之堂陈陆州织履供亲朗法师荷担游学然则出家者法味为甘旨而不忘返哺之心以佛事为勤劳而不违世谛之理非但一世父母而多生父母皆报非但一身父母而法界父母皆度同登觉岸岂止周公之配天普示迷津故逾考叔之纯孝出家之士利溥哉其或因缘未至父母不听宜尽在家之孝劝修出世之因若能即俗而真亦有成佛之路经云兄弟二人为丧父母志念各异兄好道谊弟受家业弟曰凡为人子者当立功效继续父母功勋不废乃为孝尔兄曰五戒十善供养三宝奉行六度坐禅念定以道化亲乃为孝尔道俗相反自然之数道之所乐俗之所恶俗之所珍道之所贱而智愚不同谋犹明暗不共处兄修行业得成道果弟受家业后生牛中兄又化之使令皈向得生天上是知世间之孝止于现身出世之孝尽未来际孝子应念人命无常过于山水虽得孝养日月无几况乎三途长永劫沈沦虽有孝心如何济度所以孝养父母之外更劝父母回心向道称佛为师至成无上菩提方是报恩事毕夫孔子之说《孝经》终于丧祭者世间之机未熟也释迦之行孝道累劫报恩者出世之法如是也曾參尽孝之时惟知有世间之孝摩腾竺法之后又知有出世之孝方知古人深为庆幸事父母者可不勉哉于是辄览真乘具明至孝反觊婴儿之行无亏膝下之严报双亲顾复之劳致一乘圆满之地遂使在家菩萨解行无疑出俗高人因斯可鉴呜呼光阴易失父母难逢仲尼志风树之悲子路有枯鱼之叹而况人身数少加之地狱时长既交臂而失之虽噬脐而何及若取一生事要须三复斯文普祈法界众生尽获金刚种智

真俗混融见法身伟哉慈觉导迷津
不归只愿求成佛再见无期待出尘
以法断恩恩岂断酬恩入法法尤亲
胞胎爱欲君休恋正觉初成看渐

大孝释迦牟尼佛

叙法供养为最仪当演

谨按《佛说报父母恩德经》云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报得父母深重之恩佛告阿难汝等当知假使有人遭饥馑劫脔割其肉供养父母经百千劫终不能报得父母深重之恩假使有人手持利刀割其心肝献于父母终不能报得父母深重之恩假使有人敲骨出髓千百锋戟一时刺身经千劫终不能报得父母深重之恩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肉研肉至研骨至髓血流没踝绕须弥山经百千终不能报得父母深重之恩假使有人为于父母入阿鼻地经百千劫吞热铁丸身燋烂终不能报得父母深重之恩阿难白佛我等今日深生惭愧云何报得父母深重之恩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报父母恩者为于父母书写大乘为于父母读诵大乘为于父母听受大乘为于父母供养三宝为于父母布施修福为于父母忏悔罪愆为于父母书写此经为于父母持斋奉戒汝等若能如是名为孝子若不行此行者终是地狱之人阿难闻已即白佛言我等从今已往尽未来际宁碎此身犹如微尘百千万劫终不忘于如来圣教《宝积经》云佛告迦叶言在家菩萨成就三法不退菩提谓父母不信令其住信父母毁戒令其住戒父母悭贪令其信又阿难白佛言是大施主于世尊处诚有大恩佛言实有斯事于我有恩我已报讫由因我故得知三宝五学处于四谛理无复疑得预流果当尽苦际证会无生如是之恩更为难报非衣食等可相比喻《普贤行愿经》云法供养者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如月光童子知其慈父信受外道欲害如来即谏父言佛为大圣三界之尊道德清净言教正真佛成道时第六天魔尚不能坏莫不稽首受佛化者如来之身金刚德体相好光明犹星中月佛之道德神化如此愿父改悔皈依三宝时父德护即于佛前生大信心以上妙衣覆佛身上白言我本愚痴受六师教于佛前志心忏悔今因月光令我信佛我今殷勤更不作罪愿佛救我世尊我子月光于千万亿劫难可值遇怜悯我故来生我家善为我说诸佛功德于千万劫恩难可报佛言此月光者能令未信众生令生净信未调伏者能令调伏未成熟者能令成熟于其父所作善知识何以故能以导师法教化其父令生信心必定当得无上菩提月光童子又白母言我敬母故为报母恩奉上此语何以故母怀我身满足十月生我身时半死半生我念此恩未曾遗忘我愿奉母往见百千亿那由他佛常愿奉母听诸佛法常愿奉母往见一切菩萨行处常愿奉母往见一切菩萨净佛法处常愿奉母往见一切不坏信处常愿奉母往见一切作佛事处常愿奉母往见一切供具供养三宝处常愿奉母往见一切圣人行法之处常愿奉母往见一切信根成就至涅槃处时母月云告月光言善哉善哉得闻汝说汝实大悲于父母所深生怜悯开导善事我今亦愿發菩提心即说偈言

汝今来生在我家我今见汝如导师
能使我心清净信不可思议诸佛法
汝今犹如我父母亦如诸佛生我家
我于无量千万劫不能报汝今日恩
汝真是我善知识世世常为清净道
令我安住最胜念决定信佛无有疑

奇哉月光能以佛法奉父母者可谓专意承志谕父母于道也是知古有真规敢不遵奉向下专为过现父母劝归三宝修习三乘俾令善力转增强各得其门而趣

父母横担左右肩未能少报半分全
血流没踝非为孝道以资亲始是贤
儿生正信月云为子脱尘缘
奇哉童子真难继直养为怀志可怜

大孝释迦牟尼佛

(加持诵七俱胝佛姆准提大明咒)

(至无量法门陀罗尼 歌赞)

劝父母皈依三宝仪当演

经云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从今始当以佛法僧事启导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当令奉持佛言善哉善哉汝今善能护持正法不欺于人不欺他人善业因缘故而得长寿善知宿命《佛报恩经》云优婆离白佛言皈依佛者为皈色身为皈法身答曰皈依法身不皈色身不以色身为佛故问曰若色身非佛身何故出佛身血而得逆罪答曰色身是法身器故法身所依故又问皈依法者为皈自身尽处他身尽处答曰皈自身尽处皈他身尽处是名皈依法谓断欲无欲尽处涅槃即是法也又问皈依僧者为皈俗谛僧为皈第一义谛僧答曰皈依第一义谛僧若皈第一义谛僧者佛与提谓波利受三自皈应言未来有僧汝应皈依答曰以俗谛僧是名第一义谛僧所依故言未来有僧汝应皈依又欲尊重俗谛僧故作如是说佛亦是法法亦是法僧亦是法正是一法有何差別答曰虽是一法以义而言自有差別无师大智及无学地一切功德是谓佛宝尽谛无为是谓法宝声闻学无学功德智慧是谓僧宝若佛以法为师者于三宝中何不以法为初答曰虽法是佛师而法非佛不弘是故佛在初若受三皈戒时先称法宝后称佛宝成三皈否答曰无所晓知说不次第者自不得罪得成三皈若有所解故倒说者得罪亦不成三皈问曰若称佛及法不称僧者成三皈否若称法僧不称佛者成三皈否若称佛僧不称法者成三皈否答曰不成三皈问曰不受三皈得五戒十戒否答曰一切不得若先受三皈作优婆塞后若受五戒十戒须三皈否答曰不受三皈一切得戒以先受三皈故耶离国有一长者其妻有娠子在母胎日自三皈始生堕地亦跪自皈言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皈命皈命法皈命比丘母即深怪意欲杀之即白长者长者言此儿非凡人生百岁每尚不晓自皈三尊况儿堕地能称三宝好养室之切勿嗔慢儿年七岁于道边戏时舍利弗等惊怪小儿能礼比丘儿言道人不识我耶佛于天上为母说经我时为天当下作猪从佛之教自皈得人尊者即禅寻亦知之儿言愿以我身请世尊诸菩萨等尊者然之儿便还家白父母言适见佛弟子即因请佛及四辈饭愿办甘脆父母受之为极珍妙过逾儿意佛及众僧作神足来到儿舍饭又为说法父母及儿内外眷属皆得道果故知自皈之福能福双亲今日会中故宜信仰禅是大溈诗是朴大唐天子只三人

胎中已解奉三皈堕地称名也大奇
长者若教无慧眼慈亲安得破狐疑
融归一法原同体兼摄群凡作住持
无上福田最尊贵酬恩佛子可忘之

大孝释迦牟尼佛

劝持五戒十善以作人天之孝仪当演

《贤愚经》云五戒者一者慈仁不杀恩及群生二者清让不盗损己济众三者身洁不淫不犯诸欲四者诚信不欺言无华饰五者奉孝不醉行无点汙又不杀不盗义也不淫礼也不妄信也不酒智也又经云杀者为说夭寿之殃盗者为说贫乞之苦淫者为说灭身之祸者为说灭信之患醉者为说色身之变言十戒者佛告胜思惟菩萨言若菩萨守护如来一切戒藏如诸菩萨自爱命者则不应杀自爱财者则不应盗自爱妻者则不应侵他自爱实语不应诳彼自爱和合不应离间自爱正直不应邪倚自爱柔软不应恶骂自爱知足终不于他而生贪爱自爱仁恕终不于他而生嗔恚自爱正见终不于他而生邪见又《佛报恩经》云优婆离白佛言若白衣不受五戒直受十戒为得戒否答曰一时得二种戒问曰若一时得何须次第先受五戒次受十戒耶答曰虽一时得而染习佛法必须次第先受五戒以自调伏信乐渐增次受十戒如是次第得佛法味如游大海渐渐入深入佛法海亦复如是若一时受即失次第又破威仪复次或有众生因受五戒而得道果或有众生因受十戒而得道果是故如来说此次第若先受五戒次受十戒受十戒时亦成就二戒又分三品若微品心受得微品戒若中品心受得中品戒若上品心受得上品戒以是义故随心高下得戒不同无定限也《孝论》云持五戒者资之以人也持十戒者报之以天也有一于此则成其人而显其亲不亦孝乎有一不修则弃其身而辱其亲是得为孝乎故天下福不臻而孝不笃今天下求福不若笃孝笃孝不若修戒戒也者大圣人证果之胜法也清净意守之其福若取诸左右也尝闻须密多长者游五天竺偶至佛所谛观威仪殊胜无比迺念父母平昔持戒修福广植善根独不得见佛而没叹惋切至遽见父母从西方作礼而来佛为授记长者欢喜随佛证悟获漏尽通今日会主当为父母劝持五戒十戒于天上人间任意受生岂不快哉可谓凿池不待月池成月自来

法中正胜戒宜遵守护须还清净人
过海浮囊无缺漏先天妙物出陶甄
如能检束方知本倘不坚持反辱亲
天上人间增妙报多见佛了前因

(加持皈依三宝真言 百千印咒真言 歌赞)

劝修四谛以作小乘之孝仪当演

《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灭尽诸苦名第三谛为灭谛故修行于道离诸苦缚而得解脱所言谛者审也实也而声闻人但有审义而无实义故《涅槃经》云佛言善男子诸凡夫人有苦无谛声闻缘觉有苦有谛而无真实诸菩萨等解苦无苦是故无苦而有真实乃至集道谛亦复如是天台禅师以藏圆四教而分四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作四谛无量四谛今所明者即藏教中生灭四谛也且知苦断集染法灭也证灭修道净法生也故知四谛法门必须三转谓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即是相转也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即劝修转也此是苦汝已知此是集汝已断此是灭汝已证此是道汝已修即作证转也而声闻人我生已尽即苦谛智梵行已立即灭谛智所作已即道谛智不受后有即集谛智此四智圆即得究竟证无学果是知当来弥勒世尊初会之中说法化度其父儴佉王闻佛成道往到佛所欲得闻法时佛为说初中后善义理深远尔时大王将八万四千众往到佛所求作沙门尽成道得阿罗汉其母梵摩越复将八万四千婇女往到佛所求作沙门尔时诸女人得阿罗汉道梵摩越断三结便成须陀洹大悲如来初成佛时为度声闻三会说法第一大会度诸弟子有百俱胝第二大会度诸弟子有那由他俱胝第三大会度诸弟子有百千那由他俱胝如上所说三会数量所度弟子成阿罗汉者皆是往昔所生父母会众若能如佛度脱所生父母令证小乘虽然未达上头关已免轮回于苦海

小乘为养事堪呈三转回环四谛分
应断应知禅兀兀已修已证醉醺醺
能行自利逃红焰求证单空坐碧云
三会度人皆父母大悲弥勒岂谩君

大孝释迦牟尼佛

劝修中乘以作缘觉之孝仪当演

《华严经》云十二因缘者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此中无明有二种业一令众生迷于所缘二与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种业一能生未来报二与识作生起因识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相续二与名色作生起因名色亦有二种业一互相助成二与六处作生起因六处亦有二种业一各取自境界二与触作生起因触亦有二种业一能触所缘二与受作生起因受亦有二种业一能领受爱憎等事二与爱作生起因爱亦有二种业一染著可爱二与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种业一令诸烦恼相续二与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种业一能令于余趣中生二与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种业一能起诸蕴二与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根变异二与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种业一能坏诸行二不觉知故相续不绝凡夫无智执著于我求有无不正思惟起于妄行行于邪道如是但有苦树增长无我无我所无作无受者三界所有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別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了知无我无人无寿命自性空无作者无受者即得空解脱门现前观诸有支皆自性灭毕竟解脱无有少法相生即得无相解脱门现前如是入空无相已无有愿求即得无愿解脱门现前此十二支总摄为四一能引支谓无明行能引识等五果种故二所引支谓识等五是前二支所引發故三能生支谓爱有近生当来生死故四所生支即生死是爱有近所生故而缘觉人修习此者若利根者四生得果若钝根者百劫得果亦有一生而成就者如鹿母夫人生五百子子年长大共相与一切诸法如幻如化体无真实我等今日虽处富贵不得久保物成有会亦当死即白父母言世间皆苦无可乐者父母今者听我出家父母许之即就后园各各出家如是次第得辟支佛果上升虚空现诸神变即自烧身取般涅槃夫人取起塔供养而作誓言我虽生五百子而无一人發菩提心愿我供养辟支迦所有功德普及一切令我来世但生一子能發大心现世出家得一切智佛告阿难时鹿母者即摩耶夫人是也因供养辟支迦故得生如来之身若不供养辟支迦宁得今为佛是知为佛母者由供养辟支迦也能供养者由辟支为其子也为其子者令其父母發大心也则生死之路虽隔而母子之情所谓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须借春风力

中乘为养死生穷缘独虽殊二觉同
不向支支分四何由法法会三空
四生证果根机利百劫成功观智融
鹿母当年因供养后生一子法王雄

(加持四圣谛陀罗尼 歌赞)

劝修六度以作大乘之孝仪当演

《华严经》云文殊问智首菩萨言佛子如来何故或为众生赞叹布施或赞持戒或赞忍辱或赞精进或赞禅定或赞智慧而终无有惟有一法而得出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智首菩萨以偈答曰

佛子甚希有知众生心
如仁所问义谛听我今说
过去未来世现在诸导师
无有说一法而得于道者
佛知众生心性分各不同
随其所应如是而说法
悭者为赞施毁禁者赞戒
多嗔者赞忍好懈赞精进
乱意赞禅定愚痴赞智慧
如是次第修渐具诸佛道
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
施戒亦复然菩萨众行本
譬如建城郭为护诸人众
忍辱如是防护诸菩萨
譬如大力王率土咸戴
定慧亦如是菩萨所依赖

所言六度者为对六蔽渐修佛法渐熟有情故但说六六中前三增上生道感大财体及眷属故后三决定胜道能伏烦恼成熟有情及佛法故又前三饶益有情后三对治烦恼又由前三故不住涅槃由后三故不住生死能为无住涅槃资粮也又通名波罗密要具七最胜故一安住最胜要安住菩萨种性故二依止最胜要依止大菩提心故三意乐最胜要慈愍一切有情故四事业最胜要具行一切事业故五巧便最胜要无相智之所摄故六回向最胜要回向无上菩提故七清净最胜要不与二障间杂若七随阙非到彼岸而菩萨修习经历三祗谓初阿僧祗劫微细烦恼未但名波罗密第二阿僧祗劫势力渐增能伏烦恼名近波罗密多第三阿僧祗劫势力转增能毕竟伏一切烦恼名大波罗密多若能以此引导父母则成佛有分也昔有迦罗妇其身怀孕在于佛前腹中女子叉手听经佛即问言汝叉手听经以何故尔女即答言乃世间人不孝顺父母不供养沙门是故叉手听经尔时女子即从右胁而生名无垢光为佛作礼而佛言今此会中有诸迦罗妇愿佛为说经令得男子身佛方说经又有七十五迦罗越来至佛所而作是言此七十五迦罗妇者是我曹父彼若出家合先度我作比丘僧尔时佛呼善来彼等皆作比丘时七十五妇用佛威神得成男子前白佛言我等愿作比丘佛令弥勒即为出家尔时无垢光女自然有花盖七重即持与母言佛是天上天下度人之师母以花盖盖佛之后为天上天下之盖又当發菩提若母發心我为已报母氏之恩母言我已發心所以者何汝于十月在我腹中从是已来不生悭心破戒等心我自念言今所怀子必是菩萨汝今劝我随汝语更發大佛告舍利弗我前迦罗妇者皆是此女前世父母此女發愿若有众生是我父母必当令其于佛菩提而不退转舍利弗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星宿其数易知此女前世父母受其劝导于佛菩提而不退转其数难知又《宝积经》云有大长者名曰安隐妻名焰慧彼生一男当初生时三反微笑言云何今日生断见即引导父母至胜观如来所时有八万四千众生闻是奇异即共俱往儿至佛所修敬已毕复白佛言愿我来世当得作佛时八万四千众生亦白佛言我等亦愿后成如来尔时胜观如来告侍者曰此婴儿者曾于六十四俱胝那庾多百千佛所恭敬供养又于过去十那庾多佛所修行梵行今此所将八万四千者于过去世并是婴儿本生父母何以故此婴儿曾發愿言愿我今生在在处处所有父母皆令安住于佛菩提又令慈母更无第二再受女由是愿故彼诸众生至于今日随逐婴儿来至我所尔时婴儿闻已欢喜诣父母所而说偈言

如是多千众我前生父母
皆已住菩提父母心何趣

父母亦答

如子至所趣我心亦如是
当成一切智此决定无碍
子已生我家愿后勿相舍
常当忆念我令速证菩提

佛言昔时婴儿者今自在天子是也于当来世得成作佛号曰大悲于第一会度诸菩萨有百俱胝第二大会度那由他俱胝第三大会度百千那由他俱胝彼菩萨众皆是往昔所生父母是知度脱过去父母皆由愿力世世生生还复相遇得见佛成就佛果则我等众自作自受自救不了何暇及亲然而道力未充亦宜勉励勤行六度成佛为期岂不见古语何人而舜何人彼既丈夫我亦尔

大乘为养智悲全顿發菩提出爱缠
劫满三祗方杀贼行舖六度好行舡
腹中女子因无限膝下婴儿果渐圆
色究竟天增气焰必须托彼坐红莲

劝修一乘法门以作如来之孝仪当演

《法华经》云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令诸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华严经》云一切世界诸群生少有欲求声闻乘求独觉者转复少大乘者甚难遇趣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倍更难又《出现品》云设有菩萨经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密具六神通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若得闻此如来无量不可思议无障碍大智慧法门闻已信解随顺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随顺一切如来境界故清凉云高不可仰则积行菩萨曝鳃鳞于龙门深不可窥则上德声闻杜视听于嘉会如夕钓磻溪朝升台辅岂与夫明经常选而语其优劣者哉况初生王宫贵极臣佐宁同百战夷项备历艰辛故知初發心人亦非聊尔语其智等虚空而非类论其德碎尘刹而难量极念劫之圆融尽法门之重现而初心契于智海岂有边涯犹微滴入于天池齐无终始长者亦名此经为乘如来乘直至道场颂云有大宝乘住四衢文殊引导普贤扶肥壮白牛甚多力一念遍游无卷舒《如来出现品》中放眉间光灌文殊顶放口中光灌普贤口令此二人互相答问明如来出现也又文殊以理会行普贤以行会理以理会行则融通隐隐以行会理则涉入重重则文殊普贤俱遍法界故经云一切处文殊师利一切处普贤菩萨佛是二法之中无作之果即三而一即一而三三一互融俱存俱泯举因即果举果即因是知初發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必然也不同权教因果阶差须历三祗方成正觉故威德王太子白父王财主言大王当知胜日身如来出兴于世成等正觉于今未久时王闻已欢喜无量即往佛所到已礼足退坐一面尔时如来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一切世间心灯普照十方又以自在神力现身出一切世间以圆满音普为大众说陀罗尼名一切法义离暗灯佛刹微尘数陀罗尼而为眷属彼王闻已即时获得大智光明遂乃出家未久之间悉得成就一切法义离暗灯陀罗尼又得菩萨十神通门又得无边辩才门复以神通遍十方刹诸如来所听受其法为大法师演说妙法随众生心而为现身称扬如来自在神力又闻如来初诞生时能令摩耶一一毛孔皆现如来往昔修行又诸毛孔皆现如来往昔所住世在在生处摩耶夫人常为佛又摩耶夫人言悉达太子初生之时尽此世界海所有一切毗卢遮那如来皆入我身示现诞生又菩萨将欲下生之时一一毛孔咸放光明来入我顶我身形量虽不逾本我身尔时量同虚空悉能容受十方菩萨尔时菩萨降神入胎有十方佛刹微尘数菩萨来入我身于我腹中或以三千大千世界而为一涉或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而为一涉又念念中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一切世界诸如来所菩萨众会乃至诸天欲见菩萨来入我身而我腹中悉能容受而身不广大亦不迫窄此四天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百亿四天下阎浮提中菩萨受生我为其母然我此身本来无二非一处住非多处住如此世界过现未来一切世尊我自现身而为其母善男子此解脱门非最后身菩萨神通道眼所能知也故知一乘之养是为圆满是为究竟是为广大是为殊胜以此为孝又何以加焉所谓道千峰势到岳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一乘为养妙严都尘刹众生父母躯
长子全身周沙小儿无处不文殊
摩耶生佛原来幻太子宁亲忒煞
三世十方相涉入人牛不见月轮孤

(加持十波罗密真言 歌赞)

劝父母成佛仪当演

《孝行录》云若人以一乘为养者如来之孝也以六度为养者菩萨之孝也以十二因缘为养者缘觉之孝也以四谛为养者声闻之孝也以五戒十善为养者人天之孝也人天小果不出轮缘觉声闻未登宝所权乘菩萨犹滞化门圆满一乘方为究竟夫亲者身之本孝者行之宗天下固莫重于亲圣人无以加于孝事父母以如来之孝则其孝至矣报父母以一乘之养则其养极矣故知福焰王太子之父今无量寿佛是也威德王太子之父今宝华如来是也月光童子之父当来无等身是也净藏净眼之父当来娑罗树王如来是也我等今日普为父母自过去一生乃至阿僧祗劫生一阿僧祗劫乃至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祗劫现在未来亦复如是自东方一世界乃至阿僧祗世界自一阿僧祗世界乃至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祗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尽法界虚空界于中受生一切父母愿于此夕同集道场顿悟无生俱成正觉如彼父母所有男女皆为孝养各以一乘之孝奉亲之后随侍二亲亦成正觉如月光童子当来成佛名离垢月光不动无障碍大庄严大自在天子当来成佛名曰大悲故慈觉云一切众生皆父也一切众生皆母也如一父母未成佛者孝子誓愿不成正觉一切父母成佛俱尽是时孝子尔乃成佛故颂云父母皆成佛绵绵法界如尔时心愿足方乃证无余

天伦佛性自圆常今日方知孝道昌
点铁成金恩爱矿采花作蜜智悲乡
已知有父如无等宁可无儿似月光
自利利他俱满足更无一物献尊堂

大孝释迦牟尼佛

普劝大众仪当演

比丘(某)谨白大众古今诸佛如来愿轮广大孝道昌隆运父母于妙觉之都济群生于一乘之地方便权施则五乘不等真实开导则大道无差如驱三驾而等赐白牛似会百川而同归大海故《辩正论》云孝感神明功侔造化方深则四渎流浅比重则五岳山轻风雨不能乱其波涛虚空未足栖其令誉甚哉孝之大也又何以加焉夫识体轮回六趣无非父母生死变易三界孰辨冤亲故令出家者舍俗趣真均庶类于天属遗荣即道等含气于己亲《大戒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于生生世世无不依之受生君不见婴儿引导八万四千丈夫众又不见女子度脱七十五个迦罗妇此皆昔日所生父母由宿愿故还相会遇更不以三牲为养但能以一乘为谕知此者孰不钦向行此者孰不超升所以上来自浅至深以法奉养谓皈依三宝者且救父母三途之苦也五戒十善者且惠父母人天之乐也四谛十二缘六度者且寄父母三乘之位也一乘法门者终置父母究竟佛果也若父母果然成佛则孝子方可休心自然天地同根是非一气圣凡平等彼此圆融如或未然切希黾勉行持莫使翻为仇如佛在世时有一老翁独与子居投佛出家佛即许可既出家后共至一村持缽乞迫暮方归父老行迟其子排之不固仆地而死时诸比丘具以白佛佛告众过去世时父子二人共住一处时父病极于时卧处多有蚊蝇父令儿遮逐其蝇望得安眠时儿急遮蝇亦数来至父额儿即打之误杀其父是故当知彼父彼子实非故杀还相受报一一无差以此验之何冤不报岂可道彼常为父母常为子孙耶更望众等始从今日终至菩提直须报本奉亲切勿背恩忘义依佛言教学佛修行同归无上涅槃门尽泛毗卢华藏海

昼宵见好因缘箭急将身出爱
早是四生花报那堪三界火轮旋
法身独露胞胎外慧命生成𫄶褓前
万劫亲恩俱解脱人间天上月团圆

(加持佛顶尊胜陀罗尼 歌赞 下座)

勤修观想仪当演

各發无上菩提心

三观澄明先要用心见境万缘寂照直须息虑忘言欲度其亲宜修观想按《祭统》云君子之斋专致于精明之德也散斋七日以定之致斋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斋者精神之致然后可以接于神明又云致斋于内散斋于外斋三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致意思其所所嗜三日乃见其所为斋者《梁武忏》云若人發菩提心必须起想先缘所亲念己父母师长眷属又念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等道有受苦者当云何救见已起想应作是念唯有大心能拔彼苦若一想成应作乃至满一室想满一阎浮提想满三天下想如是渐广满十方界见东方众生尽是其父西方众生尽是其母南方众生悉是其兄北方众生悉是其弟下方众生悉是姊妹上方众生悉是师长其余四方悉是沙门婆罗门等见已作念若受苦时自作我想诣诸人所调身按摩誓拔其苦得解脱已为其说法赞佛赞法赞僧作是赞已心生欢喜见其受乐如己无异比丘(某)谨白大众今依二教之说专为父母亲缘作诸观想各各专注更无异缘然则观想欲成必仗诸圣加被欲求加被直须总伸赞礼向下赞礼昔日化导父母者诸佛菩萨然后修习观想各望志诚同为缘助

赞礼诸佛诸菩萨 (胡跪赞礼)

愿我速成无上道犹如一切诸如来
都缘孝子报劬劳度慈亲无间歇
或为婴儿明宿愿或因太子演华严
或于梦里现金身或向空中垂诰语
利慧放光持福焰宿王说法度庄严
已成正觉住东方愿显报身居极乐
今古互融归一念自他相涉遍微尘
我今为报自他亲普愿慈悲常摄受

赞礼三世一切诸

愿我速成无上道犹如大孝释迦尊
大悲心上报圆体智中明孝行
或乐济饥能割肉或因疗父喜剜睛
或为太子导慈严或作商人暌母氏
劫劫报恩难可纪尘尘有舌莫能宣
我今为报自他亲普愿慈悲常摄受

赞礼大孝释迦佛

愿我速成无上道犹如大孝释迦尊
摩耶蒙佛破烟然净饭闻经登法忍
暂处天宫并极乐圆四智与三身
我今为报自他亲愿慈悲常摄受

赞礼当来弥勒

愿我速成无上道犹如弥勒度双亲
儴佉慈父住声闻摩越母亲除结使
三会度人人普度一生成佛佛亲成
我今为报自他亲惟愿慈悲常摄受

赞礼观世音菩萨

愿我常修菩萨行犹如大士圣观音
怜悯慈父著邪宗不舍女人申孝行
被难入山虽不告为亲舍臂亦难能
我今为报自他亲惟愿慈悲常摄受

赞礼地藏王菩萨

愿我常修菩萨行犹如地藏宿因缘
婆罗喜听鬼王言光目善操罗汉供
梦里现身由孝德空中垂语察哀情
我今为报自他亲惟愿慈悲常摄受

赞礼藏眼大菩萨

愿我常修菩萨行犹如藏眼孝慈深
委令慈父妙庄严睹见宿王华智佛
兄弟总施神变力爷娘俱证法华宗
我今为报自他亲惟愿慈悲常摄受

赞礼月光大菩萨

愿我常修菩萨行犹如童子月光心
父因诤子舍邪宗母听法音修大行
见佛是名为至养發心方称报元
我今为报自他亲惟愿慈悲常摄受

赞礼自在大菩萨

愿我常修菩萨行犹如昔日小婴儿
六十四亿供如来八万余人皆父母
已遇胜观明宿愿终成佛果度慈
我今为报自他亲惟愿慈悲常摄受

赞礼无垢女菩萨

愿我常修菩萨行犹如无垢处胎中
右胁诞生来便發大心思救母
转女成男求解脱出家离俗即超腾
我今为报自他亲惟愿慈悲常摄受

赞礼目连阿罗汉

愿我常修菩萨行犹如尊者目犍连
此生始获六神通是处遍观三恶趣
缽饭虽甜难拯济盂兰有力可挤持
我今为报自他亲惟愿慈悲常摄受

赞礼海会众圣贤

愿我常修菩萨行犹如法界报恩人
或修四谛与三空或造一乘并十地
普度双亲皆解脱总令真俗悉圆融
我今为报自他亲惟愿慈悲常摄受

赞礼海会佛菩萨

(举)观想父母求解脱 (四声)

伏地作观

诸佛子等观想心听我今欲说道场殊胜事各各思惟令心眼见想道场地忽然广博与法界虚空界等无量众宝间错庄严一切宝网弥覆其上又当想念释迦如来于净身中现五趣身所谓地狱饿鬼畜生一一趣中现八千种形类皆是如来昔日父母又想十方如来各各说法化导父母至一乘道又想世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于生生世世无不依之受生又想一切父母常随逐我愿欲见佛度脱生死又想自身不离此处分身十方往父母所承顺供养劝發大心又想一切父母咸受我化即發大心修大乘行求佛菩萨无有退转

五趣中父母便解脱

重伸观想

诸佛子等重伸观想无量劫来一切父母有修戒者恋著三界者我当为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又当想念有修四谛已住阿罗汉位者为说羊车有修十二因缘已住辟支迦位者为说鹿车有修六度已住菩萨乘者为说牛车此三车者即喻三乘然此三乘是一乘方便故如来虚指故有名无体故子不得又想三乘之人闻我说已即舍权乘趣一乘道又想诸佛如来见是事已同共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能行此者即住三世诸佛家故何以故此一乘道法如是故

三乘中父母早回心 (三声)

三回作观

诸佛子等重伸观想我等父母闻佛赞叹故承佛神力故自善根力故能知一切法即心自性睹见法界无所障碍能以一身作无量身身刹互融重重示现与诸如来体性平等功德亦何以故称法界修称法界证只在刹那成正觉故

(举)一乘中父母成正觉 (四声)

(加持發菩提心真言 心月圆满真言)

(行香 投词 宣疏)

礼別圣贤

恃怙深恩如来尚酬于累劫香灯妙供佛子钦奉于终宵上荷诸佛垂慈放光入会复蒙梵天护念合掌趍坚一念之真诚听三时之妙竖宗则高峰岌岌立教则巨海汪汪儒释兼济则簇锦攒花真俗混融则鸣珂珮恩爱网从今堕坏悲智海正好优游非但薰习今生父母之道亦可报答多生父母之恩德直得待渠成佛后却须还我未生前方信此斋不为虚设夜金钟欲扣梵呗频催倏惊长夜漫漫将启大明杲杲真净界中本自无来无去凡常情上不妨有送有迎宝车辂轧轧而将上重霄狮子座巍巍而复归净土伏愿大众人人知本念念报恩常居不散之道场始是荣亲之孝子今当礼別各望精勤众等志诚礼別贤圣 (法鼓三钟)

诚心礼別上来所请此法会中

  • 清净法身毗卢遮那

  • 圆满报身卢舍那

  • 三类化身释迦文

伏愿来时降福去后留恩望圣慈悲乞归莲界惟愿慈悲还本土

诚心礼別上来所请此法会中大慈大悲

  • 成利慧佛

  • 胜日身佛

  • 胜观佛

伏愿来前降福 (同前)

诚心礼別上来所请此法会中大慈大悲

  • 云雷音宿王华智佛

  • 觉华定自在王佛

  • 清净莲华目佛

伏愿

诚心礼別上来所请此法会中大慈大悲

  • 无量寿佛

  • 弥勒佛

  • 宝华佛

  •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伏愿

诚心礼別上来所请此法会中大慈大悲

  • 文殊普贤菩萨

  • 观音势至菩萨

  • 药王药上菩萨

  • 地藏菩萨

  • 无垢光女菩萨

伏愿

诚心礼別上来所请此法会中大慈大悲

  • 月光童子菩萨

  • 大自在天子菩萨

  • 迦叶菩萨

  • 日光童子菩萨

  • 诸大菩萨摩诃萨

伏愿

诚心礼別上来所请此法会中大慈大悲

  • 阿难目连二尊者

  • 辟支迦阿罗汉众

伏愿

诚心礼別上来所请此法会中开坛应供

  • 宾头卢大德尊者

  • 圭峰禅师

  • 慈觉禅师

  • 明教大师

  • 遍法界中报恩海会一切贤圣

伏愿来时降福

法筵将散能事云终心拜別上方上界上元天官天府部众珍乃拜各还天界中方中界中元地官地府部众珍乃拜辞各还地界下方下界下元水官水府部众珍乃拜辞各还水界一心拜別诸庙祀典诸庙灵聪家奉香火福德正神司命土地禁忌龙神虚空过往纠察善神传奏功曹见闻真宰绕舍支干禁忌神祗是日见闻随喜一切贤圣伏愿各还云驭大布慈光俾施主愿力以周谐降福留恩于此宅讽诵真言以伸拜別

(加持奉送圣贤真言 發遣鬼神真言)

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仪文卷下


校注

「如来广孝十种」乙本作「孝顺设供拔苦」 「八」丙本作「捌」 「警」底本作「惊」乙本无据丙本改 「设散」丙本作「宣疏」 「贤圣」丙本作「圣贤」 「第三时真俗混融法事第一启」乙本无 「白」乙本作「白佛」 「伏闻」乙本无 「以」丙本作「乃」下同 「辨」底本作「辩」据乙丙本改下同 「地」丙本作「天地」 「诸」丙本作「我」 「饭」丙本作「梵」据乙本改 「出」乙本作「出之」 「男」底本作「儿」据乙丙本改 「伦」乙本作「伦之」 「一乘三乘」乙本作「三乘一乘」 「为」乙本作「于」 「情」乙本作「深」 「比丘某」丙本作「缁流众等」 「谨与会主某」丙本无据乙本补 「一」乙本作「至」 「白」乙本作「告」 「贤圣」丙本作「真宰」 「报恩会上诸佛菩萨满空贤圣」乙本作请圣文兹不录 「当」乙本作「乃」丙本作「此」 「遍周」乙本作「周遍」 「闻」丙本作「闻知」 「回」乙本作「回」 「皈」乙本作「归」 「足」丙本作「证」据乙本改 「悲」乙本作「慈」 「悲」乙本无 「忏悔罪愆」乙本在《孝顺设供拔苦报恩道场仪文卷中》内《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仪》将「忏悔罪愆」一节内容分开来分別收在《仪文》卷中卷下 「无」底本作「碍」据乙丙本改 「理」乙本作「礼」 「一切父母」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舍」底本作「拾」据乙丙本改 「劫」丙本作「数」据乙本改 「不复相识」底本作「复相」据乙丙本补 「岂念」底本作「岂念岂念」据乙丙本删 「作」底本作「罪」据乙丙本改 底本「知」字后有「改往修来更不敢造」数字为错简文据乙丙本删 「出身」乙本作「身出」 「趣」丙本作「趋」 「沦」丙本作「伦」 「背」乙本作「报」 「颡」乙本作「首」 「愿罪消灭」底本祗重复了一次据乙本补 「周」乙本作「完」 「消」乙本作「消除」 「愿」乙本作「大愿」 「不」乙本作「无」 「此」底本作「我」据乙丙本改 「加持释迦说忏悔真言」乙本无据丙本补 「上来忏悔發愿今当」乙本作「欲伸礼请先当」 「众等」乙本作「大众」 「發」乙本无 「诚」丙本无 「心」乙本无 「尊」乙本作「佛」 「佛」乙本作「尊」 「法」乙本作「海」丙本作「發」 「生」底本作「我」据乙丙本改 「念」丙本作「忏」 「常」丙本作「所」 「如教行」丙本作「如来教」 「常」乙本作「当」 「圆满」丙本作「周圆」 「三白」丙本无据乙本补 「牟尼」丙本无据乙本补 「极」乙本作「及」 「严」底本作「岩」据乙丙本改 「谷」底本作「浴」据乙丙本改 「以愍所生母」丙本作「愍所生父母」 「凡情上达大圆镜」丙本无 「真言」丙本无 「炷香」丙本无 「尊」丙本作「最」 「光」丙本作「降」 「胜观佛」乙本无据丙本补 「华」丙本作「花」下同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乙本无据丙本补 「二大」乙本无据丙本补下同 「诸大菩萨摩诃萨」乙本无据丙本补 「伽」丙本作「迦」 「遍法界中」乙本无据丙本补 「诸佛菩萨圣众」乙本无据丙本补 「悲」丙本作「愿」 「启」丙本作「起」 「愿此善」丙本作「以此愿」 「提」底本作「萨」据丙本改 「汲」底本作「吸」据丙本改 「曹」丙本作「漕」 「光」丙本作「将」 「澄」丙本无 「精洁」丙本作「积」 「一」丙本作「滴」 「圣」丙本作「赐」 「纳」丙本作「摄」 「普供养菩萨摩诃萨」「止」丙本无 「佛报」底本作「报佛」据丙本改 「演」丙本作「演《大方便佛报恩经》」 「比丘某」丙本作「缁流众等」 「出」乙本作「在」 「在」乙本作「出」 「辞」丙本作「慈」 「參」丙本作「飡」 「趣」丙本作「趋」 「力」丙本作「方」 「径」底本作「经」据乙丙本改 「子夜」丙本作「子半夜」 「属」丙本作「眷」 「洞山」丙本作「洞山之」 「德」乙本作「恩」 「躬」乙本作「供」 「毕陵迦」丙本作「毕迦陵」 「起」底本作「启」据乙丙本改 「陆」丙本作「睦」 「履」丙本作「屡」 「师」乙本无 「以」乙本作「少」 「为」乙本作「于」 「返」丙本作「反」 「理」丙本作「礼」 「其」乙本作「岂」 「功勋不废」丙本作「后裔不绝」 「愚」乙本作「慧」 「谋」底本作「其」据乙丙本改 「于」乙本作「如」 「长」丙本作「常」 「度」底本作「拔」据乙丙本改 「尽孝」乙本作「孝己」 「有」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可不」底本作「不可不」据乙丙本删 「膝」乙本作「席」 「疑」乙本作「凝」 「交」乙本作「反」 「一」底本作「一一」据乙丙本删 「辨」乙本作「办」 「混」乙本作「圆」 「导」底本作「道」据乙丙本改 「期」丙本作「明」 「看渐」乙本作「看展」丙本作「渐看」 「大孝释迦牟尼佛」丙本无下同 「得」乙本作「德」下同 「告」乙本作「言」 「刀」底本作「剑」据乙丙本改 「千百」丙本作「百千」 「肉研肉至」丙本无 「经百千」丙本作「百千万」 「劫」丙本作「匝」 「于」丙本无 「地」丙本无 「令」丙本作「遍」 「佛」乙本无 「信」丙本作「住」 「受」丙本作「授」 「疑」乙本作「凝」 「如」丙本作「如来」 「依三宝」丙本作「命三尊」 「德」底本作「得」据乙丙本改 「佛」底本作「护」据乙丙本改 「今」丙本作「我今」 「志」丙本作「至」 「救我」丙本作「教化」 「故」丙本作「等」 「信」丙本作「行」 「导」底本作「道」据乙丙本改 「至」丙本作「证」 「导」丙本作「道」 「言」丙本作「曰」 「能使我心清净信」乙本作「净能使我心清信」 「令我」丙本作「我今」 「如月光童子知其慈父无有疑」出自《佛说德护长者经》卷上文句略异见《大正藏》第14卷第842-844页 「奉」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养」乙本作「为」 「承志」底本作「志诚」据乙丙本改 「古」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趣」丙本作「趋」 「资」丙本作「宁」据本科仪《提纲》及乙本改 「德」丙本作「得」 「护」乙本作「获」 「因」丙本作「婴」 「直养」底本作「至孝」丙本作「真养」据乙本改 「志可怜」底本作「美可诠」据乙丙本改 「诵」丙本无 「佛姆准提大明咒」丙本无 「至」底本无据丙本补 「陀罗尼」丙本作「真言」 「不欺他人」乙本作「以不欺人」 「因」丙本无据乙本补 「为皈」底本作「皈依」据乙丙本改 「身」丙本作「身者」 「身」乙本无 「故」丙本作「以」 「他身尽处」底本无据乙丙本补其中「他」字乙本作「它」 「皈」底本作「皈依」据乙丙本删 「依」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义」乙本作「仪」下同 「皈」乙本作「皈依」 「谓」底本作「胃」丙本无据乙本改 「不」底本作「自不」据乙丙本删 「名」乙本无 「正是一法」底本无据乙丙本补丙本「是一」作「一是」 「谓」乙本作「为」 「谓」底本作「为」据乙丙本改 「问」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若佛」乙本作「佛若」 「虽法」丙本作「法虽」 「问」丙本作「问曰」 「宝」底本作「者」据乙丙本改 「倒」底本作「例」据乙丙本改 「称」乙本作「不称」 「若」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问」丙本作「问曰」 「更」乙本作「受」 「优婆离白佛言先受三皈故」出自《大方便佛报恩经优波离品》文句略异见《大正藏》第3卷第157页 「维」乙本作「故维」 「命」丙本作「依」下同 「比丘」乙本无 「称」底本作「成」据乙丙本改 「勿」底本作「无」据乙丙本改 「弗」乙本作「佛」 「下」底本作「不」据乙丙本改 「身」丙本作「声」据乙本改 「因」丙本作「普」 「办」丙本作「辨」据乙本改 「逾」丙本作「于」 「僧」乙本作「生」 「可」丙本作「所」 「谓」底本作「为」据乙丙本改 「可」丙本作「莫」 「之」底本作「知」据乙丙本改 「叙」丙本无据乙本补下同 「仪当演」丙本无 「仁」丙本作「心」 「及」乙本作「极」 「身」底本作「真」据乙丙本改 「仁」乙本作「人」 「妄」乙本作「忘」 「不杀仁也不酒智也」或出自契嵩《辅教编孝论戒孝章》见《大正藏》第52卷第661页中 「苦」底本作「若」据乙丙本改 「谗」乙本作「才」 「者」底本作「根」据乙丙本改 「则」底本作「财」据乙丙本改 「应」乙本无 「他」丙本作「它」 「语」丙本作「语者」 「离间」乙本作「间他」 「直」乙本作「值」 「倚」乙本作「绮」 「白」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戒」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因」乙本作「应」据丙本改 「优波离白佛言亦成就二戒」出自《大方便佛报恩经优波离品》文句略异见《大正藏》第3卷第159页上 「得」底本无据乙丙本补下同 「资」丙本作「报」 「报之以」底本作「以报之」据乙丙本改 「持五戒者资之以人也持十戒者报之以天也」一段话不见于《孝论》当出自《辅教编原教》见《大正藏》第52卷第649页上中 「得为」乙本作「亦不」据丙本改 「孝」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笃」乙本作「劝」据丙本改 「求」乙本作「笃」丙本作「居」 「证果之胜」乙本作「正脉之」 「以」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密」乙本作「蜜」 「念」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没」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至」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父」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成」丙本作「澄」 「能」底本作「来」据乙丙本改 「反」底本作「返」据乙丙本改 「报」底本作「道」据乙丙本改 「密」底本作「蜜」据乙丙本改 「真言」乙本无丙本作「至」 「咒」丙本无 「仪当演」丙本无 「第三谛」底本作「谛三第」据乙丙本改 「无实义」底本作「得实意」据乙丙本改 「谛」底本作「实」据乙丙本改 「谛」丙本作「苦谛」 「集」乙本作「寂」 「四」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谓」乙本作「为」 「也」丙本作「者」 「是相」底本作「是示相」据乙丙本删 「劝修」底本作「作证」据乙丙本改 「此是苦汝已知作证转也」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生」丙本作「身」 「苦」底本作「俗」据乙丙本改 「辨」乙本作「办」 「知」底本作「智」据乙丙本改 「王」乙本作「主」 「往到」底本作「到往」据乙丙本改 「义理」底本作「其义」据乙丙本改 「道」乙本作「佛」 「其母」乙本作「菩萨」 「到」底本作「至」据乙丙本改 「唯」乙本作「维」 「便」丙本作「使」 「又」丙本无 「会」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昔」乙本作「世」 「轮回」底本作「沦洄」据乙丙本改 「坐」乙本作「座」 「仪当演」丙本无据乙本补 「所」丙本无据乙本补 「一能生未来报识亦有二种业」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处」乙本作「入」下同 「爱」底本作「受」据乙丙本改 「趣」乙本作「起」 「智」底本作「知」据乙丙本改 「常」乙本作「当」 「于」乙本作「诸」 「唯」乙本作「惟」 「作」乙本作「所」 「引」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识等五」乙本作「等五识」 「所」丙本无 「钝」底本作「顿」据乙丙本改 「与」乙本作「语」 「日」乙本作「者」 「成有」丙本作「有成」 「即自」乙本作「自即」 「取」丙本作「收」 「迦」底本作「佛」据乙丙本改下同 「如鹿母夫人生五百子摩耶夫人是也」出自《大方便佛报恩经论议品》文句略异见《大正藏》第3卷第140页 「迦」底本无丙本作「佛」据乙本补 「佛」丙本作「父」 「佛」底本作「父」据乙丙本改 「意」乙本作「亦」 「母子」乙本作「子母」 「情」底本作「心」据乙丙本改 「不」乙本无 「可」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独」丙本作「觉」 「四」丙本作「二」据乙本改 「陀罗尼」乙本无丙本作「真言」 「仪当演」丙本无据乙本补 「偈」丙本作「颂」 「能」乙本作「法」 「仁」丙本作「人」 「得于」乙本作「成诸」 「其所应」乙本作「愿心欲」丙本作「其应所」 「者赞忍」丙本作「赞忍辱」 「禅定」乙本作「慈悲」 「道」乙本作「法」 「如先」乙本作「先以」 「菩萨众」乙本作「施如来」 「行本」丙本作「本行」 「郭」丙本作「廓」 「众」底本作「等」丙本作「民」据乙本改 「辱」底本作「进」据乙丙本改 「亦」乙本作「铠」 「咸戴」乙本作「皆瞻」 「对」底本作「度」据乙丙本改 「蔽」丙本作「蔽修」 「三」乙本作「生」 「生道」丙本作「生心成道」 「体」乙本作「钵」 「道」乙本残 「密」乙本作「蜜」 「多」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安」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智」乙本无 「杂」丙本作「离」 「到」乙本作「致」 「经历」丙本作「历经」 「势」底本作「超等」据乙丙本改 「力」乙本作「力等」 「未」底本无丙本作「难」据乙本补 「密」乙本作「蜜」下同 「多」乙本残 「言」乙本作「曰」 「故」丙本作「以」 「而」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白」底本作「白其」据乙丙本删 「父」丙本作「妇」据乙本改 「佛」底本作「我」据乙丙本改 「持」丙本作「时」 「亦」底本作「一」乙本作「方」据丙本改 「当」乙本作「称」 「提」底本作「萨」据乙丙本改 「为已」乙本作「以为」 「心」乙本作「菩提心」 「已」乙本作「而」 「心」乙本作「吝」 「怀」乙本作「生」 「当」丙本作「常」 「大」乙本作「大愿」 「弗」乙本作「佛」 「母」乙本作「母者」 「必当令」乙本作「皆」 「大」乙本作「一大」 「隐」丙本作「稳」 「见」底本作「我」据乙丙本改 「后」底本作「得」据乙丙本改 「婴儿曾發」底本作「儿發」据乙丙本补 「女」底本作「母」据乙丙本改 「言」丙本作「曰」 「如是多千众」乙本作「汝男女千种」 「已住」乙本作「以往」 「亦答」丙本作「答子」 「至」乙本作「志」丙本作「之」 「勿」底本作「无」丙本作「知」据乙本改 「当」丙本作「常」 「知」底本作「故」据乙丙本改 「令」乙本作「今」 「语」底本作「人」据乙丙本改 「予」底本作「虞」据乙丙本改 「彼」丙本作「此」据乙本改 「仪当演」丙本无 「一」乙本无 「之知」乙本作「知之」 「趣」丙本作「趋」 「犹」底本作「独」据乙丙本改 「得」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随顺」乙本作「随顺悟入」 「鳃」乙本作「腮」据丙本改 「德」底本无丙本作「得」据乙本补 「且」底本作「具」据乙丙本改 「辅」底本作「府」据乙丙本改 「生」丙本作「生于」 「战夷项」丙本作「载夷类」 「人」乙本作「人耳」 「刹」丙本作「劳」 「念」丙本作「累」 「契」底本作「弃」据乙丙本改 「乘」底本无丙本作「大乘」据乙本补 「宝」丙本作「宝积」 「故」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也」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普贤以行会理以行会理」乙本无 「处」乙本无 「一」丙本作「三」 「泯」丙本作「灭」 「义」底本作「善」据乙丙本改 「财」底本作「则」据乙丙本改 「坐」乙本作「座」 「超」乙本作「起」 「辩」诸本作「辨」据文意改 「门」丙本无 「通」乙本作「力」 「诸」丙本作「诣」 「闻」乙本作「问」 「世」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佛」丙本作「父」 「海」丙本无 「同」丙本作「周」 「一涉」底本作「一步」乙本作「涉一」据丙本改 「不」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佛刹」乙本作「佛刹及」 「不」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大千」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处住」底本作「住处」据乙丙本改 「能」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道」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沙」丙本作「法」据乙本改 「儿」乙本作「男」 「煞」丙本作「联」 「密」底本作「蜜」乙本无据丙本改 「仪当演」丙本无 「善」乙本作「善者」 「轮」丙本作「沦」 「登」底本作「到」据乙丙本改 「为」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王」乙本作「主」 「华」丙本作「花」 「月光童子之父当来无等身是也」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生自」丙本作「自生」 「劫」乙本作「劫生」 「又」乙本无 「祗」丙本作「祗劫」 「祗」丙本作「祗劫」据乙本删 「男女」乙本作「女男」 「养」乙本作「子」 「孝」乙本作「教」 「光」丙本无据乙本补 「未成佛者孝子誓愿不成正觉一切父母」乙本无 「乃」丙本作「知」 「蜜」丙本作「密」 「比丘某」丙本作「缁流众等」 「真实开导」底本作「真宝开道」据乙丙本改 「辩」乙本作「辨」据丙本改 「孝感神明栖其令誉」出自法琳《辩正论》卷七文句略异见《大正藏》第52卷第542页中 「无非」底本作「非无」据乙丙本改 「令」丙本作「今」 「子」丙本作「人」 「于」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女子」乙本无 「脱」乙本无 「皆」底本作「皆是」据乙丙本删 「谕」底本作「论」据乙丙本改 「升」底本作「身」据乙丙本改 「至」乙本作「自」 「缘」丙本作「因缘」 「翻」乙本作「番」 「仇」丙本作「冤」 「乞」底本作「吃」据乙丙本改 「归」底本作「还」据乙丙本改 「迟」乙本作「持」 「排」丙本作「诽」 「执」丙本作「置」 「固」丙本作「顾」 「仆地」底本作「他」据乙丙本改 「诸」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具」底本作「俱」据乙丙本改 「众」底本作「大众」据乙丙本删 「竞」底本作「竟」据乙丙本改 「知」底本作「之」据乙丙本改 「此」丙本作「而此」 「勿」乙本作「物」 「宵」底本作「霄」据乙丙本改 「闻」乙本作「开」 「爱」底本作「盖」据乙丙本改 「报」丙本作「果」 「堪」丙本作「看」 「恩」乙本作「因」 「仪当演」「各發无上菩提心」丙本无 「明」乙本作「清」 「息」乙本作「恩」 「故」乙本作「致」 「斋」底本无丙本作「齐」据乙本补 「致」丙本作「至」 「三」底本作「之」据乙丙本改 「致意」底本作「所乐」丙本作「志意」据乙本改 「斋」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作」底本作「住」据乙丙本改 「有」乙本作「以」 「拔」丙本作「救」 「作」底本作「住」据乙丙本改 「二」乙本残 「一」乙本无 「想」丙本无据乙本补 「西」乙本作「见西」 「悉」丙本作「尽」 「悉」乙本作「尽」 「方」乙本作「维」丙本作「门」 「念」丙本作「想」 「其」底本作「已」据乙丙本改 「某」丙本作「众等」 「二」底本作「三」据乙丙本改 「无」丙本作「勿」 「缘」乙本作「言」 「圣」乙本作「佛」 「欲求加被」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胡跪赞礼」丙本无据乙本补 「为」丙本作「或」 「于」乙本作「因」 「持」乙本作「时」 「诸」丙本无 「圆」底本作「元」据乙丙本改 「王」乙本作「正」 「乐」丙本作「药」 「睛」乙本作「晴」 「严」丙本作「颜」 「佛」丙本作「福」 「饭」丙本作「梵」据乙本改 「终」底本作「经」据乙丙本改 「惟」乙本作「普」下同 「当来弥勒」丙本作「大孝释迦」 「结」丙本作「劫」 「观世音菩萨」乙本作「当来弥勒佛」据丙本改 「人」底本作「中」据乙丙本改 「地藏王」乙本作「观世音」据丙本改 「身」乙本作「成」 「藏眼大」乙本作「地藏王」据丙本改 「华」丙本作「花」 「施」丙本作「是」 「娘」乙本作「娘」 「月光」乙本作「藏眼」据丙本改 「元」乙本作「圆」 「自在」乙本作「月光」据丙本改 「万」底本作「十」据乙丙本改 「观」底本作「光」据乙丙本改 「慈」乙本作「双」 「无垢女」乙本作「自在大」据丙本改 「忽」乙本作「或」 「从」丙本作「然」 「来」乙本作「时」 「目连阿罗汉」乙本作「无垢女菩萨」据丙本改 「六」底本作「大」据乙丙本改 「趣」乙本作「道」 「海会众圣贤」乙本作「目连大尊者」据丙本改 「皆」乙本作「俱」 「礼赞海会佛菩萨」丙本无乙本作「礼赞海会圣贤众」 「举」丙本无据乙本补下同 「四声」丙本无据乙本补下同 「伏地作观」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志」丙本作「至」 「人」丙本作「子」 「世」乙本残 「萨」底本作「提」据乙丙本改 「重伸观想」丙本作「众皆伏地重伸作观」据乙本补 「者」底本作「善」据乙丙本改 「当」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说」底本作「说法」据乙丙本删 「迦」底本作「伽」据乙丙本改 「喻」乙本作「谕」 「诸」丙本作「诸佛」 「得」底本作「等」据乙丙本改 「故」诸本同疑衍 「三声」丙本无据乙本补 「三回作观」丙本无据乙本补 「佛」乙本作「法」 「即」丙本无 「亦」底本作「一」据乙丙本改 「礼別圣贤」底本无据乙丙本补 「趍」乙本作「趋」 「之」底本作「以」据乙丙本改 「妙」丙本作「大」 「汪汪」丙本作「洋洋」 「则」底本作「而」据乙丙本改 「则」底本无丙本作「而」据乙本补 「珮」乙本作「佩」 「薰习」丙本作「重惜」 「道」乙本作「导」 「可」丙本作「乃」 「须」乙本作「随」 「未」丙本作「来」 「子」丙本作「于」 「金」丙本作「晨」 「催」乙本作「摧」 「惊」乙本作「经」丙本作「今」 「杲杲」底本作「果果」据乙丙本改 「妨」乙本作「访」 「有送有迎」底本作「有迎有送」据乙丙本改 「轧轧」乙本作「辂」 「子」乙本无 「众等志诚礼別圣贤法鼓三钟」乙本作「当礼拜时和诚心礼別一切圣贤」丙本作「当礼拜时礼別一切圣贤」 「诚心礼別上来所请此法会中」乙本作「诚心珍重礼別上来开坛所请此法会中大慈大悲」下同乙本礼別内容较底丙本为多但因是《孝顺设供拔苦报恩道场仪》的礼別圣贤而不是《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仪》的礼別圣贤故不补录这一部分内容只以丙本參校 「毗卢遮那」底本无据丙本补 「卢舍那」底本无据丙本补 「释迦文」底本无据丙本补 「惟愿慈悲还本土」底本无据丙本补 「华」丙本作「花」下同 「文殊」底本作「文殊师利」据丙本删 「日光」丙本作「净光」 「迦」底本作「伽」据丙本改 「大德」丙本无 「法筵将散诚」底本作「上来一心」据丙本增改 「天府部众」底本无据丙本补 「拜」丙本作「奉」下同 「还」丙本作「回」下同 「一心」丙本作「再伸」 「诸庙」丙本作「人元」 「诸庙灵聪」底本无据丙本补 「福德正神司命土地禁忌龙神」底本无据丙本补 「传奏功曹见闻真宰」底本无据丙本补 「圣」丙本无 「大布」丙本作「布大」 「以」底本作「已」据丙本改 「讽诵」底本作「奉送」据丙本改 「拜別」丙本作「回向」 「圣贤」底本无据丙本补 「遣」底本作「遗」据丙本改 丙本「言」字后有「弟子段宗培抄录」的题记 「如来广孝十种」乙本无 「道场仪文卷下」丙本作「科仪三时」
[A1] 呜【CB】鸣【藏外】
[A2] 办【CB】辨【藏外】
[A3] 办【CB】辨【藏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仪(卷5)
关闭
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仪(卷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