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峻经金刚顶一切如来深妙秘密金刚界大三昧耶修行四十二种坛法经作用威仪法则 大毘卢遮那佛金刚心地法门密法戒坛法仪则
尔时金刚顶大毘卢遮那佛摄一切如来金刚界大三昧耶总持大教王佛事业具足成佛三十七尊圆满之坛。
尔时佛告诸大菩萨摩诃萨众及国王、王子、大臣、官长、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若是修行此总持大教王大三昧耶,现身是佛也。行动作用,并是诸佛之受用。若是诸大菩萨摩诃萨,后代流传,递相度脱,令证无上菩提。
开此坛时,其坛圆,内五层方,中心圆。阔十二肘,高二肘。用净土、七宝香泥、七宝金刚界、七宝末涂。中安八叶莲花,上安五佛,四角安总持。每门安瓶三所,轮两所,剑两口并道具,箭十二只,饭十二分。用五色䌽结成。
仁王帝主,应请三藏法主,洗浴令净,著新净衣,身被七宝袈裟,七宝座具,方乃入坛,迎请圣众。仁王帝主,手执香炉,六时行道,礼佛忏悔,烧香發愿,至心受持《深妙秘密金刚界大三昧耶总持大教王成佛经》陀罗尼印契,不得断绝,昼夜六时,如川流之水。
求师授于四十八戒,先著紫衣,坛东北角上坐于白象,受于灌顶。后去坛西南角上,著于黄衣,坐七宝莲台,脚踏七宝莲花,顶戴五佛之冠,手执如意之轮,受师付嘱,灌于其顶,便是本尊之身。
行道僧用四十九人散花,用一十六人绕坛。
四面安龙天八部,行道脚踏七宝莲花,食三白之食,如法供养,不得嗔怒,果满成就。
尔时金刚顶大毘卢遮那佛正法明王摄最上大乘佛事业一切如来深妙秘密金刚界大三昧耶总持大教王加持身成佛后三十七尊正法明王坛法。
若是国王、王子、大臣、官长、婆罗门、居士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若是求无上佛果,正等菩提,应须捡清净之处,建立此总持大教王成佛坛。其坛四方,外三层,内有一层,安八角火轮,安十六尊。中心安八角如意之轮,上安五佛。
开此坛时,用净土、香泥、七宝金刚界、七宝末涂。每门安瓶一所并道具,轮一所,剑两口,箭十二只,饭十二分。用五色䌽结成。
仁王帝主,应请三藏法主,洗浴令净,著新净衣,身被七宝袈裟,七宝座具,方乃入坛,迎请圣众。仁王帝主,手执香炉,六时行道,礼佛忏悔,烧香發愿,至心受持《金刚顶一切如来深妙秘密金刚界大三昧耶总持大教王成佛经》陀罗尼印契,不得断绝,昼夜六时,如川流之水。
求师授于四十八戒,先著紫衣,坛东南角上坐于白象,受于灌顶。后去坛西南角上,著于黄衣,坐七宝莲台,脚踏七宝莲花,顶戴五佛之冠,手执如意之轮,授师付嘱,传于正法,便授本尊之身。
四面安龙天八部,守护道场。
日日三时,散施饮食,度化水陆有情,四生六类,总令解脱,尽得生天。
佛说总持大教王成佛坛部第廿九
尔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共会诸天菩萨万二千人俱,说国界内作福之火坛。
金刚藏菩萨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闻世尊说国界内作福之火坛。愿佛慈悲,为我宣说。我能受持,不敢忘失。
佛告金刚藏菩萨,赞言:善哉,善哉,甚深不可思议。汝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今为汝,分別解说。
此作福之火坛,非吾所说,是过去诸佛递代相传,为国界内作大福田。
若是国内人民不安,疾病起时,若六畜不安,疾病起时,但画本患之身,安坛四面,应请三藏法主开启此火坛。用稣油、五粟、莲花、柘榴枝、杜梨木、白芥子、葫麻子相和,坛内烧之。至心受持总持百字明王并十吉祥陀罗尼一百八遍或一千八遍,加持本患之身,病即立瘥。恶魔鬼神,当下消灭,不能为害。
若是外国贼侵扰,国内不安,但请三藏法主开建此火坛,应用稣油、五粟、莲花、杜梨木、葫麻子、白芥子相和,坛内烧之,至心受持百字明王并十吉祥一百八遍,便即恶贼消散,不敢为害。
若是国王、王子、大臣将领兵事,入于军阵,请师七人随所在处,常须结此火坛,至心持念密迹金刚之法一百八遍,军王得胜,圣众加持,风雨顺时,五谷丰登,万姓安乐,国界清平,仁王安泰。
若是安邦定国,先须兴建佛法,信重三宝。兴建佛法之坛,安国之坛,火坛为先。
若是国王、王子、大臣,凡欲为王,理国安民,仍须每月开建此火坛。
安此坛时,随方所在,用净土、香泥,如法安置。其坛三角,用五层金刚界,五层火焰。一面开门,四层安四所轮,中心安炉。每角安总持,炉内安一宝珠。
安此坛了,应请三藏法主洗浴令净,著新净衣,身被七宝袈裟,七宝座具,方乃入坛,迎请圣众。仁王帝主,手执香炉,六时行道,烧香礼佛,忏悔發愿,至心受持《深妙秘密金刚界大三昧耶总持大教王成佛经》,昼夜六时,陀罗尼印契,不得断绝,如川流之水。
此法功德,河沙诸佛校量不得。
开此坛时,用加持僧四十人,用饭如山。烧沉檀香,仍须结净,如法供养。七宝百物,不用悭惜,尽心供养,不得嗔怒,果满成就。
佛说作福火坛部第三十
尔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众万二千人俱,说灌顶羯磨授戒法之坛,五佛、八菩萨、四结界、四金刚授戒之坛。
佛告诸大菩萨:吾今付汝,后代流传,与比丘、比丘尼、国王、王子、大臣、优婆夷、优婆塞授佛法戒,比丘僧授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授五百戒,国王、王子、大臣授佛四十八戒,优婆塞、优婆夷授佛二十五戒,沙弥僧授五戒、十戒。授此戒时,应请三藏法主开启戒坛。
其坛四方,阔十肘,高三肘。用净土、七宝香泥、七宝末涂。外三层金刚界。每门安瓶三所,轮一所,剑两口并道具,箭十二只,饭十二分。中心安五佛、四亲近。用五色䌽结成。
应请三藏法主洗浴令净,著新净衣,身被七宝袈裟,七宝座具,方乃入坛,迎请圣众。
和合僧授戒。先与沙弥授五戒、十戒,方乃入坛。三人同引入坛,授三师七证,三翻羯磨,三翻得成,方乃得戒。三翻不成,不得与戒。若是黄门人,或是二形人,或是贼心受戒人,此三种人,不得与受戒。
此之戒法,是过去九十九亿诸佛递代相传,授佛付嘱,递相度脱。
授此戒讫,仍须行道七日。行道之时,手执花果,六时行道,烧香、礼佛、發愿,愿证无上菩提,誓度一切众生,至心受持《深妙秘密金刚界大三昧耶总持大教王成佛经》陀罗尼印契,不得断绝,昼夜六时,如川流之水。
佛说授戒羯磨正法之坛部第三十一
尔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众万二千人俱,说十六大士灌顶之坛法。
佛告诸天菩萨:吾今付与加持灌顶受法之坛。若是后代修行菩萨,国王、王子、大臣、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无上正等菩提,应请三藏法主,捡清净之处,如法建立坛场。
开建之时,其坛四方,阔十二肘,高三肘。内一层圆,安八灌顶宫,各有金刚界围绕,大海水围绕,里有水陆众生。内一层方,安八菩萨,中心安一所如意之轮,上安五佛。四角安总持。每门安瓶一所,剑两口,轮一所并道具。外一层每门安轮一所,剑两口,箭十二只,饭十二分。
安此坛时,用净土、七宝香泥、七宝金刚界、七宝末涂。用五色䌽结成。
应请三藏法主洗浴令净,著新净衣,身被七宝袈裟,七宝座具,方乃入坛,迎请圣众。仁王帝主,手执香炉,六时行道,礼佛忏悔,烧香發愿。
求师授于灌顶,先著紫衣,去坛东北角,坐于白象,受于灌顶。后去坛西南角上,坐于七宝莲台,脚踏七宝莲花,顶戴五佛之冠,手执如意之轮,授师付嘱,加持于身,授于正法,便是本尊之身。
行道僧用十六人,散花用十六人,行道四十九匝,不得欠少一匝。脚踏七宝莲花,绕坛。
长斋七日,食三白食。七日解散,如法尽心,七宝百物,欢喜供养,三藏法主,不令嗔怒,果满成就。
烧七宝末香,昼夜六时,至心受持《深妙秘密总持大教王成佛经》陀罗尼印契,如川流之水,昼夜六时,不得断绝。
此之坛法,是过去诸佛递代相传,不令断绝。
佛说现证大教王灌顶之坛法部第三十二
尔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众万二千人俱,说佛事业供养十方十六大士作福之坛。
佛告诸大菩萨摩诃萨众:若是后代修证无上正等菩提,若是国王、王子、大臣、官、婆罗门、居士等,优婆塞、优婆夷,若是修证无上菩提佛果,应请三藏法主捡清净之处,如法建立十六大士作福之坛。
开此坛时,其坛阔十二肘,高二肘。外三层方,内金刚界圆,安八角火轮,上安五佛、四亲近。中心一层方,安四总持。金刚界圆,安八叶莲花,上安五佛之印。外三层方,四角安总持。每门安瓶一所,剑两口并道具,箭十二只,饭十二分。用净土、七宝香泥、七宝金刚界、七宝末涂。用五色䌽结成。
应请三藏法主洗浴令净,著新净衣,身被七宝袈裟,七宝座具,方乃入坛,迎请圣众。仁王帝主、王子、百官,手执香炉,六时行道,礼佛忏悔,烧香發愿,愿证无上菩提,证真佛果,度化一切众生,令证无上菩提。七宝百物,香花灯涂,百味饮食,尽心供养,不惜身命供养如来。昼夜六时,作佛事业,乃至终身不令间断供养如来,至心受持《深妙秘密金刚界大三昧耶总持大教王成佛经》陀罗尼印契,昼夜六时,不得断绝,如川流之水。
作佛事业,供养如来,无福者增福,无寿者增寿,设求无上菩提,直趣无上菩提。
此之功德灵验,河沙诸佛校量不得。若是仁王帝主、王子、百官,至心受持无上佛果,定无所失。
尔时佛住王舍城金刚座,说甚深六波罗密正法明王大教之坛。
佛告诸天菩萨摩诃萨众:吾今告汝,后代修行六波罗密甚深正法明王三十七尊菩提分法。此三十七尊菩提分法,是过去河沙诸佛尽登金刚界,修习三十七尊菩提分法。甚深六波罗密,十地满足,果满成就,号曰为六波罗密。
六波罗密者,从般若而生。般若者,云翻为惠。惠云是六波罗密,以到彼岸为功。功成果满,十地满足。
俱行六波罗密,行檀波罗密,行尸波罗密,行羼提波罗密,行毘梨耶波罗密,行般若波罗密,行方便波罗密。行此六波罗密,行四无量法,慈、悲、喜、舍三十七尊菩提分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说应六波罗密法,究竟佛惠,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若有菩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却行六波罗密,行檀波罗密,行尸波罗密,行羼提波罗密,行毘梨耶波罗密,行禅波罗密,行般若波罗密,是不空不有之妙觉。
妙觉玄猷,奥赜超于言象,虽真俗双泯,二谛恒存,空有两亡,一未常显。良以真空未常,不有即有,以弁于空。幻有未始不空,即空以明于有。有空有故不有,空有空故不空。不空之空,空而非断;不有之有,有而非常。四执既亡,百非斯遣。般若玄旨,斯之谓欤?
若历事备陈,言过二十万颂。若撮其枢要,理尽即有六波罗密,是知诠真之教。六波罗密者,是知超言之宗,性圆通而俱显;六波罗密者,是谓曜昏衢之高炬,济苦海之迅船。拯物导迷,莫斯为最。
然般若以神鉴为体,六波罗密者,以到彼岸为功。心显要妙,所归经义。经乃贯牢言教,从法就喻,诠之为目,故云是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此六波罗密,一教兴,二藏摄,三宗趣,四释题目,五解文义,六总摄。
最上大乘现证大教,一谓欲破外道诸邪见故;二欲回二乘入大乘故;三遣小菩萨不迷空故;四明二谛、中道生正见故;五显佛胜得生净信故;六欲令發大菩提心故。此六波罗密,是过去河沙诸佛尽行六波罗密,是成佛之根。
般若波罗密是大乘正宗;《法花》妙惠,是其中宗,接引中乘;《大智度论》是其小乘,引导初地之人;《百法》之论,是最下小乘,引导小儿及已众生。悟其八识为二无我法,助名为大乘。因明之论,最下小乘,引导小乘众生。因明佛性开悟,立名号为因明。《唯识》之论,是其小乘,引导小乘众生。因明八识,因识上得名,为悟其八识,名为唯识。般若正宗六波罗密者,具足圆满,是成佛之根本,是最上大乘显正大教王总持六波罗密。
若是后代修行菩萨,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行甚深六波罗密成佛之果,应请三藏法主开启六波罗密坛。
开此坛时,捡清净之处,如法建立。其坛四方,内两层金刚圆,安十六角火轮,上安十六尊。中心四方,安八叶莲,上安五佛。四角安四总持。外一层每门安轮一所,剑两口并道具,箭十二只,饭十二分。安此坛时,用净土、七宝香泥、七宝金刚界、七宝末涂。用五色䌽结成。其坛阔十二肘,高三肘。
安此坛成,应请三藏法主洗浴令净,著新净衣,身被七宝袈裟,七宝座具,方乃入坛,迎请圣众。仁王帝主,手执香炉,六时行道,礼佛忏悔,烧香發愿,至心受持《深妙秘密金刚界大三昧耶总持大教王成佛经》陀罗尼印契,昼夜六时,如川流之水,不得断绝。直趣无上菩提,定无所失。
行道僧廿四人,绕坛四面。脚踏七宝莲花,授菩提之位。坐七宝之莲台,脚踏七宝莲花,顶戴五佛之冠,手执如意之轮,授师付嘱,灌于其顶,方受菩提之位。日食万两黄金,七宝百物,百味饮食,供养法师,尽令充足,不令阙少,果满成就。
佛说甚深六波罗密十地满足之坛法部第三十四
尔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众万二千人俱,说总持百字明王化身作十金刚正法明王无障碍之坛法。
金刚藏菩萨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闻世尊说总持正法明王十总持无障碍之坛法,愿佛慈悲,为我宣说,令我得证无碍之法。当来度化众生,皆是佛之威力。
佛告金刚藏菩萨:汝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別解说此十总持无障碍之坛法。
此十总持先为十吉祥时,护助河沙诸佛尽证无上菩提。后为百字明王时,亦护助河沙诸佛,尽证无上菩提,历度万行,具修诸苦行,修持得证十地满足总持无碍之身。
莫以小知小见,妄生执著。易得为得,易证为证,莫贪小乘,妄识文辞,妄为分別,落为邪道。凡俗修行,修证大乘,莫执小乘。后代修行菩萨,凡欲修证最上大乘,速证无上菩提十地满足无碍之身。
佛告金刚藏菩萨:吾今付汝,后代流传,度化天人,应结十身总持之坛。
开此坛时,捡清净之处,如法建立。其坛四方,内三层圆,两层安八角火轮,上安本尊。中心方,内安八叶莲,上安五佛印。四角安总持。内外安八灌顶。开此坛时,其坛阔十二肘,高三肘。用净土、七宝香泥、七宝金刚界、七宝末涂。用五色䌽结成。每门安轮一所,剑两口并道具,箭十二只,饭十二分。
安此坛成,应请三藏法主洗浴令净,著新净衣,身被七宝袈裟,七宝座具,方乃入坛,迎请圣众。若是仁王、王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莫生执著,但依师修行,手执香炉,六时行道,礼佛忏悔,烧香發愿,至心受持《深妙秘密金刚界大三昧耶总持大教王成佛经》陀罗尼印契,不得断绝,昼夜六时,如川流之水,不令间断。心不退转,不执小乘,不著空有,至习大乘,直趣无上菩提,修学大乘,证取悉地。
若是国王、王子、大臣、百官,修行此法,应从师受法,受于付嘱,灌于其顶。脚踏七宝莲花,顶戴五佛之冠,手执总持,结跏趺坐,应受无碍之身。
开此坛时,用行道僧三十七人,用散花十六人。授灌顶时,用四童子,各执一瓶,烧七宝香,散七宝花,应用七宝百总衣服卧具供养法师。日食三两黄金,百味饮食,尽令充足,不令阙少。真心供养,不令嗔怒,果满成就。
金刚峻经金刚顶一切如来深妙秘密金刚界大三昧耶修行四十二种坛法经作用威仪法则 大毘卢遮那佛金刚心地法门密法戒坛法仪则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