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佛谱卷第三

第五色无色天门(凡二十三位)

谱曰色界诸天具有色受想行识五阴无色界天唯有受想行识四阴虽分二界八地(初禅名离生喜乐地二禅名定生喜乐地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四禅名舍念清净地并四空天即为空处等四地共名八地也)然同属天趣同名定地故合为一门也约二十五有分別者初禅两天为一有大梵虽在初禅自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禅三天为一有三禅三天为一有四禅前三天为一有无想虽在四禅自为一有以唯是外道所感果故五不还天虽亦在四禅中自为一有以唯是那含圣人所寄居故四空即为四有虽无色质不可说其方隅处所而心王心所犹有所缘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定果法尘非我计我爱见未除未出因果轮回法故钝根乐定那含寄四空处无別处所即属四空处摄故此色无色天祇十一有并前欲界十有及四恶趣即为四有共成二十五有当知有因即集谛有果即苦谛也

梵众天  (那那南洲 那谟四王天 谟谟忉利天 阿阿梵辅天 阿弥大梵天 弥弥 阿陀皆少光天 弥陀无量光 陀陀光音天 那佛少净天 谟佛无量净 阿佛三果 弥佛离欲地 陀佛別五住 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超六欲天远离饮食婬欲睡眠三种过患故名为梵梵者清净离染之谓也通而言之四禅皆名梵天皆清净故別而言之初禅创离欲染独得梵名大佛顶经云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名梵众天(文)盖以欲界习定创得初禅禅力未深故命终后生为梵民寿二十小劫身半由旬 那那等三见思所牵故退生欲界阿阿等六福善渐胜故渐阶上天那佛谟佛虽杂烦恼而慧力较强故亦从升进阿佛则见生灭理便得不还弥佛则悟无生门成离欲地陀佛则真谛先明准位应同五住佛佛则慈尊授手刹那便悟佛乘

梵辅天  (那那南洲 那谟四王 谟谟忉利 阿阿大梵 阿弥少光 弥弥 阿陀皆无量光 弥陀光音 陀陀少净 那佛无量净 谟佛徧净 阿佛三果 弥佛离欲地 陀佛五住 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大佛顶经云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名梵辅天(文)盖以在欲界中既得初禅数数修习禅力渐深故命终已得为梵臣寿四十小劫身一由旬退则与梵众大同进则较梵众小胜至于悟入法门亦无异也

大梵天  (那那天修罗 那谟铁轮王 谟谟金轮王 阿阿少光天 阿弥无量光 弥弥 阿陀皆光音天 弥陀少净天 陀陀无量净 那佛请法梵王 谟佛亦请法 阿佛三果 弥佛离欲地 陀佛五住 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大佛顶经云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文)盖以在欲界中数习初禅次复诃厌觉观舍弃初禅入中间禅已离觉染未离观染名为无觉唯观三昧于中为求作梵王故兼修四无量心故命终已得为大梵寿六十小劫身由旬半由其恒怀大慢自谓我是一切众生之父故那那等便堕修罗及人王类由其为世界主凡遇佛出必先请转法轮故那佛谟佛皆为请法梵王余如前说(初禅天竟)

少光天  (那那南洲 那谟忉利 谟谟梵众 阿阿无量光 阿弥光音 弥弥 阿陀皆少净 弥陀无量净 陀陀徧净 那佛福生 谟佛福爱 阿佛三果 弥佛离欲地 陀佛五住 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不论人中天上欲界初禅但于无觉唯观三昧不住不著专精求进创得无觉无观三昧入第二禅(从二禅去乃至非非想定一切皆名无觉无观三昧)禅力未深命终得生少光天中佛顶经所谓澄心不动寂湛生光也火灾不到寿二大劫身二由旬 那那等二见思所牵还生欲界谟谟染著禅味退生初禅余如前可例知

无量光天  (那那南洲 那谟忉利 谟谟梵辅 阿阿光音 阿弥少净 弥弥 阿陀皆无量净 弥陀徧净 陀陀福生 那佛福爱 谟佛广果 阿佛三果 弥佛离欲地 陀佛五住 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人中天上数习第二禅力命终得生此天佛顶经所谓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徧成璢璃者也寿四大劫身四由旬余如前说

光音天  (那那银轮王 那谟忉利天 谟谟大梵天 阿阿少净天 阿弥无量净 弥弥 阿陀皆徧净 弥陀福生 陀陀福爱 那佛 谟佛皆广果 阿佛三果 弥佛离欲地 陀佛五住 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人中天上深入第二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佛顶经所谓吸持圆光成就教体發化清净应用无尽者也寿八大劫身八由旬 问那那何故作银轮耶在天既为天王退生人道余福亦应作人王也那佛谟佛何故皆广果耶佛表觉慧不应反生四空暗昧八难之处此外无余可进故同在广果耳何故欲界人天其退以渐色界天退直至下地世间禅法从来难进易退故退初禅必起欲界烦恼若退二禅必起或初禅或欲界烦恼乃至若退四禅必起下四地中随一烦恼所起烦恼亦多增上如石压草如冰夹鱼如蛇启蛰如水溃防故也(二禅天竟)

少净天  (那那忉利 那谟梵众 谟谟少光 阿阿无量净 阿弥徧净 弥弥 阿陀皆福生 弥陀福爱 陀陀广果 那佛 谟佛皆忍位 阿佛三果 弥佛离欲地 陀佛六住 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不论人中天上梵天光天但于二禅不住不著一心精进创证第三禅者命终即生此天水灾不到寿命十六大劫身长十六由旬 那那表起欲界惑染犹有余福故生忉利 那谟表起初禅惑染故生梵众 谟谟表起二禅惑染故生少光 那佛谟佛未断惑种依于三禅而修出世行观故拟忍位 陀佛残思将尽故成六住 余并如前

无量净天  (那那忉利 那谟梵辅 谟谟无量光 阿阿徧净 阿弥福生 弥弥 阿陀皆福爱 弥陀广果 陀陀空处 那佛 谟佛皆忍位 阿佛三果 弥佛离欲地 陀佛六住 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数修第三禅力命终得生此天寿三十二大劫身三十二由旬

徧净天  (那那金轮 那谟大梵 谟谟光音 阿阿福生 阿弥福爱 弥弥 阿陀皆广果 弥陀空处 陀陀识处 那佛 谟佛皆忍位 阿佛三果 弥佛离欲地 陀佛六住 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深入第三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寿六十四大劫身六十四由旬 那那为金轮者亦以天王余福仍为人王十善与乐也(三禅天竟)

福生天  (那那梵众 那谟少光 谟谟少净 阿阿福爱 阿弥 弥弥皆广果天 那陀无想 谟陀空处 阿陀识处 弥陀无所有处 陀陀非非想 那佛世第一 谟佛无烦天 阿佛四果 弥佛已办地 陀佛別七住 佛佛方 便净土)

谱曰不论人中天上初二三禅但于三禅不味不著一心精进创证第四禅者命终得生此天果报微妙宫殿随身并如云之地亦所不须故他经中亦名为无云天也三灾俱不能到寿一百二十五大劫身一百二十五由旬 那那生梵众者退起初禅染故何不起欲染耶四禅力胜其退亦当以渐故 那谟生少光者退起二禅染故 谟谟生少净者退起三禅染故 弥弥亦广果者未得上地定力不能越色界故 那陀生无想者禅波罗密云外道行人虽得四禅而见有心识之患欲求涅槃无想寂灭不知破色直用邪智灭心入无想定也 谟陀生空处者已得空定故 那佛世第一者见种未断依于四禅修出世慧无间必發真故 谟佛生无烦者余思未断得出世慧于同分地人不还圣位故 阿佛四果者依舍俱禅断见思故(第四禅已上皆名舍俱禅而第四禅断惑力胜) 弥佛已办地者于无生门出三界故 陀佛七住者次第门中见思先尽故 佛佛方便净土者仗他佛力不滞空寂故

福爱天  (那那梵辅天 那谟无量光 谟谟无量净 阿阿 阿弥 弥弥皆广果 那陀无想天 谟陀空处 阿陀识处 弥陀无所有处 陀陀非非想 那佛世第一 谟佛无烦天 阿佛四果 弥佛已办地 陀佛別七住 佛佛方便净土)

谱曰数修第四禅力命终得生此天寿二百五十大劫身二百五十由旬余如上说

广果天  (那那大梵天 那谟光音天 谟谟徧净天 那陀 谟陀皆空处 阿陀识处 弥陀无所有 陀陀非非想 那佛世第一 谟佛无烦天 阿佛四果 弥佛已办地 陀佛七住 佛佛方便净土)

谱曰深入第四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寿五百大劫身五百由旬 那那大梵者有福慧故纵退四禅起初禅染还为梵王统御世界也那陀亦空处者有福慧故纵取深定但当销碍入空不堕外道邪径也

无想天  (那那阿鼻狱 那谟下品畜 谟谟无财鬼 那佛畜修罗 谟佛十仙 阿佛西洲 弥佛东洲 陀佛南洲 佛佛王三昧)

谱曰由于人中天上秉外道邪说厌患麤想数修习力伏除欲界初二三禅贪染依第四禅灭除前六识心心所法令不现行心灭为首名无想定得此定已不退不失命终即生无想天中(亦在四禅众同分地)寿亦五百大劫身亦五百由旬初生半劫犹有微想作意入定六识不行共经四百九十九大劫如其本时习定之相不动不摇无所分別(或先是婆罗门则如先婆罗门坐或先是无闻比丘则如先结加趺坐)至后半劫由种子力想心复生便从此没决堕欲界 那那则不知自实未证涅槃妄谓罗汉身遭后有以谤法故堕阿鼻狱 那谟则见思并重又无㝛福故为下畜(修定之福在无想天已享尽故)暗钝愚迷 谟谟则爱网牢密又无片善故为无财(修定之善在无想天亦酬毕故)纯苦无乐 阿阿等施戒禅定彼天总不能修又彼寿长故皆不行 那佛谟佛虽仗佛免堕三涂一则杂见而为下劣修罗一则贪命而为十仙邪趣 阿佛弥佛陀佛福慧相资所以得生三洲善道 佛佛则入虚空三昧以破无想之有便能圆具一切诸三昧也

无烦天  (阿阿无热天 阿弥善见天 弥弥 阿陀皆善现天 弥陀 陀陀俱色究竟天 那佛谟佛皆四果 阿佛师子奋迅三昧 弥佛超越三昧 陀佛圆十信 佛佛圆十住)

谱曰此于第四禅舍念清净众同分中复有此五不还天乃三果圣人已断下四地染未断上地染者所寄居也初无烦者乃杂修禅下品所感谓行人先入第四禅已于此定中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次起多念有漏心相续现前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如是渐渐减至二念无漏二念有漏二念无漏时名杂修加行成满次起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名为根本成满以用无漏夹熏有漏色定转明果报转胜由此资于故业故命终后得生此天寿千大劫身千由旬但有升进永不退转也一遇佛字便出尘界成阿罗汉阿佛弥佛则兼入熏禅修禅增长功德陀佛则按位入圆佛佛则胜进入圆并赖开显之力

无热天  (阿阿善见 阿弥善现 弥弥 阿陀 弥陀 陀陀皆色 究竟天 那佛 谟佛皆四果 阿佛师子奋迅三昧 弥佛超越三昧 陀佛圆十信 佛佛圆十住)

谱曰二无热者乃杂修禅中品所感用前下品根本三心为加行更引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即生此天寿二千大劫身二千由旬余如上说

善见天  (阿阿善现天 阿弥 弥弥 阿陀 弥陀 陀陀皆色究竟天 那佛 谟佛俱四果 阿佛师子奋迅 弥佛超越 陀佛圆信 佛佛圆住)

谱曰三善见者乃杂修上品所感用前六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得生此天寿四千大劫身四千由旬余亦如前

善现天  (阿阿 阿弥 弥弥 阿陀 弥陀 陀陀皆色究竟天 那佛 谟佛皆四果 阿佛师子奋迅 弥佛超越 陀佛圆信 佛佛圆住)

谱曰四善现者乃杂修上胜品所感用前九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得生此天寿八千大劫身八千由旬余并如前

色究竟天  (阿阿 阿弥 弥弥 阿陀 弥陀 陀陀皆四果 那佛师子 谟佛超越 阿佛辟支佛地 弥佛菩萨地 陀佛圆信 佛佛通教佛地)

谱曰五色究竟天者乃杂修禅上极品所感用前十二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得生此天寿一万六千大劫身一万六千由旬 阿阿等六皆四果者边际定力稍加功行便出尘界故也那佛师子奋迅三昧谟佛超越三昧者增益胜定功德故阿佛辟支佛地弥佛菩萨地者即便回心入大乘故佛佛通教佛地者即于此天示现世间最高大身成等正觉乃是界内利根所见之相实是圆住已上所示现故(四禅天竟 已上色界十八天竟)

空无边处天  (那那无间狱 那谟中品畜 谟谟少财鬼 阿陀识处 弥陀无所有 陀陀非非想 那佛十仙 谟佛南洲 阿佛钝那含 弥佛离欲地 陀佛六住 佛佛王三昧)

谱曰不论人中天上初二三四禅中但除无想五不还天余修空处定者若得成就则命终便生此天既无色阴不可说有方隅处所唯有微细第六意识所缘无边虚空为其处也寿二万大劫 穷空不归迷漏无闻故那那等堕三恶趣 唯耽暗定故阿阿等三不行 定力渐深故阿陀等三上进 那佛谟佛虽仗佛力不堕三涂一则身见重故还为十仙一则起欲染故仍生此地 阿佛创达无漏故同乐定那含 弥佛忽悟即空故成衍门离欲 陀佛于次第门准位应同六住名为正心 佛佛观空实相能入三昧中王名为无碍

识无边处天  (那那无间狱 那谟中品畜 谟谟少财鬼 阿陀无所有处 弥陀 陀陀皆非非想处 那佛十仙 谟佛南洲 阿佛钝那含 弥佛离欲地 陀佛六住 佛佛王三昧)

谱曰不论欲界色界空处但修识处定成命终即生此天唯以微细第六意识所缘无边心识为其处也寿四万大劫余同前说 其王三昧名之为常

无所有处天  (那那无间狱 那谟中品畜 谟谟少财鬼 阿陀 弥陀 陀陀非非想 那佛十仙 谟佛南洲 阿佛钝那含 弥佛离欲地 陀佛六住 佛佛王三昧)

谱曰不论欲界色界空处识处但修无所有处定成命终即生此天唯以微细第六意识所缘非空非识境界为其处也寿六万大劫其王三昧名之为乐余如前说

非想非非想处天  (那那无间狱 那谟中品畜 谟谟少财鬼 那佛十仙 谟佛南洲 阿佛四果 弥佛已办地 陀佛七住 佛佛王三昧)

谱曰不论欲色二界空等三处但修非非想处定成命终即生此天唯以极微细第六识所缘非有非无境界为其处也寿八万大劫居三有极顶更无可进故阿陀等不行 问毗婆沙论明有顶不發无漏如何阿佛得证四果若遇阿佛表其无漏善根成熟即退借无所有定發真顿断见惑及余残思出三界也 其王三昧名之为我

钝根阿那含  (那佛 谟佛俱四果 阿佛师子奋迅三昧 弥佛超越三昧 陀佛圆十信 佛佛圆十住)

谱曰按经论中三果圣人断下四地思尽得第四禅于中有二根性一者乐慧则修夹熏禅生五净居(即无烦等五不还天)二者乐定则修四空定生无色界乐慧根利即于色界速出生死乐定根钝故于无色界迟出生死也此即四空界摄无別处所不同净居別为一有然虽在无色界不同凡夫外道仍受轮回是故须別明之 那佛谟佛皆四果者一遇佛字便是金刚喻定能断有顶微细俱生惑也那谟二字既表见爱若有见爱何成四果界内见惑初果先已断尽界内爱染四空之所存者无几今遇佛字安得不断此那谟字正表界外见爱所谓无明別惑由此无明沈空滞寂故为定性声闻设非无明所障何不入摩诃衍 阿佛弥佛顺其乐定之习故入熏修两禅增长出世功德 陀佛定慧均平故按位入圆 佛佛纯是佛慧故胜进入圆

第五色无色天门竟

第六生善灭恶门(凡六位)

谱曰听法护法请法令六道凡夫生出世善作法取相无生三忏令三障重罪皆得灭除故为入佛法之初门

听法杂众  (阿阿南洲 阿弥四王天 弥弥 阿陀皆忉利天 弥陀夜摩天 陀陀兜率天 那佛声闻心 谟佛支佛心 阿佛事度心 弥佛体空观 陀佛次第观 佛佛圆顿观)

谱曰有间地狱畜生饿鬼修罗恶人并得承佛僧力听闻正法生其世出世间善根正听法时对治见思令不现起故那那等不行若生世间有漏善根即感人天乐报如阿阿至陀陀等若生出世无漏善根即解三乘四教如那佛至佛佛等

护法八部  (阿阿初果 阿弥见地 弥弥薄地 阿陀初住 弥陀七住 陀陀十住 那佛 谟佛皆圆五品 阿佛圆十信 弥佛上品中生 陀佛上品上生 佛佛圆十住)

谱曰八部者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梵语提婆此翻为天虽通指三界诸天而护法者唯欲界六天为多以其近在散地故也梵语那伽此翻为龙畜生趣摄梵语夜叉此翻勇健亦翻暴恶鬼趣所摄梵语乾闼婆此翻香阴亦翻寻香行乃是天帝乐神亦鬼趣摄梵语阿修罗此翻无端正亦翻非天虽有四种自为一趣梵语迦楼罗此翻金翅鸟亦畜生趣所摄梵语紧那罗亦云真陀罗此翻疑神新翻歌神亦鬼趣摄梵语摩睺罗伽此翻大腹行▆大蟒神亦畜生摄)祇是天阿修罗四趣摄耳以其并有业报神通福力故若遇善知识發净信心便能护持正法也既护正法能伏见思现行故那那等不行阿阿则创悟生灭四谛故成初果阿弥则创观生即无生故成见地弥弥则重虑无生故成薄地阿陀则次第门中创见真谛故为初住弥陀则纯善定力能別苦轮故为七住陀陀则诸禅三昧能达界内种种法门故为十住那佛谟佛则虽有烦恼如无烦恼故为圆五品位阿佛则麤垢任运先落故为圆信弥佛陀佛则以戒定功德回向如来大愿海中故生净土佛佛则开佛知见为佛之所护念故成圆十住也

请法梵王  (阿阿三果 阿弥离欲 弥弥已办地 阿陀五住 弥陀十住 陀陀十行 那佛谟佛圆五品 阿佛圆十信 弥佛上品上生 陀佛圆十住 佛佛实报净土)

谱曰欲界六天未离散地故五欲习强而威神不远二禅以上已离觉观故德位虽贵而号令不行唯初禅大梵天王劫初成时最先受生余诸天人并呼为父故三界中其权独重虽以具大我慢圣者不生其中实则诸佛道成彼必首为请主既已请转法轮即便能伏烦恼故那那等不行阿阿则创见四谛先断欲尘故成三果阿弥则初悟即空久离欲染成离欲地弥弥则重虑即空断余残使成已办地阿陀则无量门中还齐三果故为五住弥陀则功行稍进界内理明故为十住陀陀则三昧门中起诸幻化故为十行那佛谟佛则具缚凡夫能知秘藏故登五品阿佛则麤垢先落能净六根故成圆信弥佛则慈心具戒随佛往生陀佛则定慧圆明顿开佛眼佛佛则以修显性入无障碍法界也

作法忏  (那那上品恶 那谟中品恶 谟谟下品恶 阿阿南洲 阿弥铁轮王 弥弥 阿陀皆四王天 弥陀忉利天 陀陀夜摩天 那佛兜率天 谟佛取相忏 阿佛无生忏 弥佛业清净戒 陀佛余清净戒 佛佛念清净戒)

谱曰大小七众犯诸轻戒以殷净心不敢覆藏向他清净师友發露悔除名作法忏一往但能除灭小罪不能除灭根本重罪也 那那等三烦恼习强悔已复犯遂成三品十恶 阿阿则罪灭福生不失人道 阿弥则加以善力堪作人王 弥弥阿陀则十善稍增能为护世 弥陀则十善倍胜忉利可生 陀陀则资以定力夜摩可往 那佛则欲觐补处得上四天 谟佛则深觉过患进修取相 阿佛则欲拔罪本直观无生 弥佛则忏力精纯初登大乘净戒 陀佛则摄心妙忏能净无量律仪 佛佛则顿發无漏真明永不忘失正念

取相忏  (阿阿別相念 阿弥总相念 弥弥性地 阿陀六心 弥陀八心 陀陀十心 那佛愿升内院 谟佛求生净土 阿佛业清净戒 弥佛余清净戒 陀佛觉清净戒 佛佛无上道戒)

谱曰七众若犯根本大戒依小乘律不通忏悔全依大乘教法立坛结界净治三业昼夜六时勤修五悔哀求诸佛菩萨冥显加被祈复净戒故名为取相忏能灭根本重罪但未即灭七逆罪耳(七逆者一出佛身血二弑父三弑母四弑和尚五弑阿阇黎六破羯磨转法轮僧七弑三乘圣人须更修无生忏)既结坛仪不起惑业故那那等不行既灭重罪随功行之浅深渐登观行阿阿则初修四种念处阿弥则念处慧力稍深弥弥则接彼相似空性法流阿陀等三则仰信中道渐能伏见思惑那佛等二则或求亲觐补处或图永侍慈尊阿佛则根本坚明弥佛则律仪成就陀佛则定其得發佛佛则圆满戒度

无生忏  (那那声闻心 那谟声闻心 谟谟辟支心 阿阿事度心 阿弥性地 弥弥八人地 阿陀初發心住 弥陀七住 陀陀十住 那佛求生净土 谟佛圆五品 阿佛圆十信 弥佛上品上生 陀佛方便净土 佛佛圆住)

谱曰不论轻罪重罪十恶七逆先用作法取相而导其流随即观罪性空以塞其源所谓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名无生忏也设无清净师友可向作法又无如意助缘可立坛仪则应秉质直心立决定志先向十方三宝悔除所犯誓不更造次于阿兰若处如理思惟观罪无生此即所谓宁可缺于前前不可缺于后后勤而行之亦必灭罪证理也然所观无生通乎四教或因缘生灭无实我法故名无生或因缘即空如幻如梦故名无生或因缘即假虚妄有生而中道之体双非空有故名无生或因缘即中深达罪相即是实相不可思议故名无生今那那等三见思垢重智慧狭劣故虽观无生仍趣偏径阿阿则生灭门中创發大愿成事度心阿弥则观生无生得相似解故成性地弥弥则纯观无生發真不远为八人地阿陀则次第门中创见真谛故为初住弥陀则十善已纯能出三界故为七住陀陀则三昧力胜通诸法门故为十住那佛则志在带业横超故为求生净土谟佛则具缚能知秘藏故为圆五品位阿佛则麤垢已除故登圆十信位弥佛则具戒见佛故得上品上生陀佛则定慧相资舍分段而获意生佛佛则性修不二开佛眼而登圆住

第六生善灭恶门竟

第七增上戒学门(凡十三位)

谱曰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斯则名为三无漏学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此戒从小阶大从浅阶深圆摄诸法故名增上小乘大乘各论七众已如前文广明

在家五戒  (那那作法 那谟南洲 谟谟四王 阿阿八戒 阿弥十戒 弥弥 阿陀皆持比丘律 弥陀持二部 陀陀广持 那佛五停心 谟佛乾慧地 阿佛业清净 弥佛余清净 陀佛中品中生 佛佛圆十信)

谱曰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婬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名为在家五戒受三归依自称尽形寿为满分优婆塞即得此戒若四分三分等既未全受但可摄入出世福业未可名戒学也那那则必有毁犯故须作法忏除那谟则引业所牵命终还生人道谟谟则异熟果尽戒福得升初天阿阿等六随力浅深渐成增上那佛则五停以调见谟佛则乾慧以治思阿佛则成菩萨居士故业清净弥佛则为菩萨比丘故余清净陀佛则准十六观经而生净土佛佛则悟戒之实相而净六根

八关斋戒  (那那作法忏 那谟四王天 谟谟忉利天 阿阿十戒 阿弥持比丘 弥弥 阿陀皆持二部律 弥陀广持毗尼 陀陀住毗尼而不动 那佛五停心 谟佛乾慧地 阿佛业清净戒 弥佛余清净 陀佛中中生 佛佛圆十信)

谱曰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持八支戒一曰不杀二曰不盗三曰不婬四曰不妄语五曰不饮酒六曰不著香华鬘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及往观听七曰不坐高广大床八曰不非时食(前七名戒第八名斋)故名八关戒斋若未受终身五戒亦得受此但未可名戒学今约已受五戒又于月六斋日加受此戒故功行稍胜也(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名月六斋日若遇月小则以二十八日补之又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名为年三长斋月亦应受一月八戒功德尤胜亦即摄在此位)

沙弥十戒  (那那四王天 那谟忉利天 谟谟五戒 阿阿持比丘律 阿弥持二部 弥弥 阿陀皆广持毗尼 弥陀住毗尼而不动 陀陀善能灭诤 那佛別相念 谟佛乾慧地 阿佛业清净戒 弥佛余清净 陀佛中上生 佛佛圆十信)

谱曰剃发染衣随如来出家依止和尚奉持十戒名为沙弥(此翻息慈又翻求寂七岁以上七十以下方许为之)一不杀二不盗三不婬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八不坐高广大床九不非时食十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瑜伽论云第六第七两戒出家人犯其过则重故分为二在家人犯其过畧轻故八戒中则合为一)终身受持故功行又胜也那那等二则前异熟尽承戒力以生天谟谟则爱染偏强退求寂以归俗余可知

持比丘律  (那那忉利 那谟夜摩 谟谟八戒 阿阿持二部律 阿弥广持 弥弥 阿陀皆住毗尼而不动 弥陀善灭诤 陀陀十一切处 那佛总相念 谟佛乾慧地 阿佛余清净戒 弥佛觉清净 陀佛中上生 佛佛圆十信)

谱曰年满二十以上六十以下六根具足无诸遮难登坛受具足戒专精护持二百五十学处达其开遮持犯名为持比丘律(比丘此翻除馑又翻破恶乞士怖魔又翻杀贼应供无生二百五十戒法分为五篇已受者不可不学未受者不许先知是故此中不列)功行胜沙弥也谟谟亦是烦恼力强不敢破戒故舍具戒为优婆塞兼持八戒斯无过也陀陀十一切处者由增上戒学成增上定学故

持二部律  (那那夜摩天 那谟兜率天 谟谟取相忏 阿阿广持毗尼 阿弥住毗尼 弥弥 阿陀皆善能灭诤 弥陀十一切处 陀陀九次第定 那佛总相念 谟佛乾慧地 阿佛余清净戒 弥佛觉清净 陀佛中上生 佛佛圆十信)

谱曰既达比丘戒法兼诵比丘尼律知其开遮持犯堪任教诫故名持二部律(尼戒五篇亦不许未受者知故此不列)此人既为众所知识未必肯舍具戒设使烦恼力强必须结坛礼忏以治惑也

广持毗尼  (那那兜率天 那谟化乐天 谟谟取相忏 阿阿住毗尼 阿弥善灭诤 弥弥善灭诤 阿陀十一切处 弥陀九次第定 陀陀师子奋迅三昧 那佛煖位 谟佛性地 阿佛觉清净戒 弥佛念清净 陀佛无上道 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毗尼全藏文义浩博尽能诵持堪作人天师范故倍胜也然烦恼未除仍须修取相忏若遇佛佛则是具诸戒行随佛往生故为上上品矣

住毗尼而不动  (阿阿善灭诤 阿弥十一切处 弥弥 阿陀皆九次第定 弥陀师子奋迅三昧 陀陀超越三昧 那佛二果 谟佛薄地 阿佛念清净戒 弥佛无上道戒 陀佛二离垢地 佛佛圆十住)

谱曰得无漏戒舍破戒垢故名住毗尼而不动永无退转那谟等皆不行也那佛二果者从见道阶修道故谟佛薄地者烦恼薄故阿佛念清净戒者开小成大故弥佛无上道戒者度戒彼岸故陀佛二离垢地者戒波罗密增上故佛佛圆住者住戒秘藏故

善能灭诤  (阿阿十一切处 阿弥九次第定 弥弥 阿陀皆师子奋迅三昧 弥陀超越三昧 陀陀七住 那佛念清净戒 谟佛念清净戒 阿佛无上道戒 弥佛二离垢地 陀佛圆十住 佛佛圆十行)

谱曰自既清净令他清净于诤事起善能除灭统理大众具足利他功德声闻持戒此为最胜故阿阿等如次入于增上定学陀陀则所作已办同別七住那佛等则开小成大已如前说陀佛则定慧庄严即住秘藏佛佛则不可思议二利行圆也

业清净戒  (阿阿余清净戒 阿弥觉清净戒 弥弥 阿陀皆念清净戒 弥陀二住 陀陀三住 那佛 谟佛皆八部 阿佛初欢喜行 弥佛无上道戒 陀佛初欢喜地 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菩萨优婆塞及菩萨沙弥等由菩提弘誓愿力护持性重永不毁犯名为具足根本业清净戒故那那等皆不复行阿阿等四以次渐进弥陀等二既未到戒彼岸但堪入内凡位稍破见思而已那佛谟佛觐佛护法而未断惑阿佛始能出空入假弥佛便能满足戒度陀佛则次第门中创登无漏佛佛则莲华国内速悟无生

余清净戒  (阿阿觉清净戒 阿弥念清净戒 弥弥 阿陀皆二治地住 弥陀三住 陀陀四住 那佛 谟佛皆请法 阿佛二饶益行 弥佛无上道戒 陀佛二离垢地 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菩萨比丘由弘誓力性业遮业悉皆善护名为前后眷属余清净戒谓不犯重戒诸方便罪名前眷属清净不犯等流诸轻垢罪名后眷属清净也那佛谟佛请法者持菩萨戒而未断惑转身得为大梵天王既为梵王而遇佛出则必请转法轮也陀佛二地者戒极清净故余可知

觉清净戒  (阿阿念清净 阿弥二住 弥弥 阿陀皆三住 弥陀四住 陀陀五住 那佛二僧祇满 谟佛离欲地 阿佛无上道 弥佛初欢喜地 陀佛上品上生 佛佛圆十住)

谱曰菩萨比丘及菩萨诸天舍离欲恶不善法与觉观俱而入初禅乃至舍念清净而入四禅由禅定力不复更起犯戒恶觉名为非诸恶觉觉清净戒此是大乘定共戒也(由菩提心力故与声闻定共戒不同)那佛二僧祇满者虽未断惑戒定诸度已将满故谟佛离欲地者残思虽在不起欲界诸烦恼故阿佛弥佛例前可知陀佛则已得受记佛佛则分证法身也

念清净戒  (阿阿二住 阿弥三住 弥弥 阿陀皆四住 弥陀五住 陀陀六住 那佛三僧祇满 谟佛通菩萨地 阿佛无上道戒 弥佛二离垢地 陀佛方便净土 佛佛圆十住)

谱曰仰信中道体空观成不起生死涅槃二边邪念名为护持正念念清净戒此是大乘道共戒也此戒已属初發心住故阿阿等位次渐增那佛拟三僧祇满者六度虽已满足见种犹未断故(此顺权说言之)谟佛拟通菩萨地者二乘并已超过扶习犹润生故(亦顺权说)阿佛弥佛亦例可知陀佛则已超同居佛佛则分同佛果也

无上道戒  (阿阿發光地 阿弥燄慧地 弥弥 阿陀皆难胜地 弥陀现前地 陀陀远行地 那佛上品上生 谟佛方便土 阿佛圆住 弥佛圆行 陀佛別妙觉佛 佛佛实报净土)

谱曰以无上菩提胜解了知五戒八戒十戒具戒乃至定共道共戒等一一皆从佛戒海中流出一一皆归佛戒海中如种种水同一湿性是故五戒乃至比丘戒等一一戒相一一威仪一一无非三聚净戒以其一一皆能灭一切恶即名摄律仪戒一一皆能生一切善即名摄善法戒一一皆能度一切生即名摄众生戒如此普摄诸戒回向菩提故名回向满足无上道戒也据华严经二地已得戒波罗密最为增上今阿阿等六善增长故渐登上地那佛谟佛能见佛故生二净土阿佛则住戒秘藏弥佛则妙行庄严陀佛则净戒果成为別妙觉佛佛则性修交彻为实报净也

第七增上戒学门竟

选佛谱卷第三(终)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选佛谱(卷3)
关闭
选佛谱(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