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佛谱卷第五

第九增上慧学门(凡八位)

谱曰戒如捉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故次定之后应明慧学一切外道乏出世慧故虽修戒定不出生死一切二乘无中道慧故虽出生死不达法源然戒学定学两门如住毗尼而不动善能灭诤后三妙门十六特胜乃至超越三昧之中已有出世正慧念清净戒无上道戒及王三昧已有中道实慧而今更分別者须知三乘一乘所修戒定一往是同祇由缘理之慧有偏有全有渐有顿致使同一戒定收功永別也又众生根性或由事以入理或由理以得事若由事入理者名为行行即于戒定之中具足智慧仍以戒学定学彰名若由理得事者名为慧行即于慧学之中具修戒定仍以慧学受称也

發声闻心  (那那 那谟 谟谟皆五停心 阿阿別相念 阿弥总相念 弥弥 阿陀皆煖位 弥陀顶位 陀陀忍位 那佛世第一 谟佛初果 阿佛二果 弥佛三果 陀佛四果 佛佛中品上生)

谱曰闻佛说法音声知生死苦欲断其因慕寂灭乐勤修其道是名發声闻心生死苦者地狱有烧煑残害之苦畜生有互相吞啖之苦饿鬼有长劫饥虚之苦修罗有战诤损伤之苦人道有生怨憎会爱別离求不得五阴盛苦诸天有五衰相现还堕恶趣之苦无色有穷空不归便入轮转之苦略说三界二十五有无非是苦更无真实乐处也生死因者由见思惑所發善恶不动诸有漏业皆是三界受生因也寂灭乐者三界惑业因尽则三界果报亦亡色心俱灭大患永尽真空湛寂不受轮回苦也出苦道者戒能永断恶业定能出离散善慧能破除虚妄我执永断见思烦恼也由知苦故方肯断集由慕灭故方肯修道但求自度不顾他人故名为小乘也 那那等三见思重故须修五停阿阿则稍能伏惑为別相念阿弥则功行渐加为总相念弥弥阿陀则已得正勤故为煖位弥陀则修如意足故为顶位陀陀则五善根生故为忍位那佛则五力增长虽是有漏能通无漏故为世第一位谟佛则断见存思故为初果阿佛则渐舍欲习故为二果弥佛则离欲纯善故为三果陀佛则定慧具足故为四果佛佛则回向大乘蒙佛接引故准十六观经当得中品上生也

發辟支佛心  (阿佛辟支果 弥佛支佛地 陀佛中品上生 佛佛圆信)

谱曰梵语辟支迦罗此翻独觉亦翻缘觉出无佛世自能悟道故名独觉观十二因缘悟道故名缘觉然十二因缘亦须佛说秉说观察功行成熟所以出无佛世方能自悟但此人根性稍利不借多闻又以乐独善寂不起烦恼稍胜声闻人也十二因缘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此是十二因缘生相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此是十二因缘灭相是中无明行爱取有五支还是集谛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还是苦谛因灭果灭即是灭谛观因缘生灭之智即是道谛而中乘根利故能別相细观又小乘根钝故先观苦谛中乘稍利故先观集谛也由其根利不起烦恼亦不立分证果故阿佛则顿悟缘起生灭无我我所成定性辟支弥佛则了达缘起无生兼侵习气为回心缘觉陀佛则知有他方净土同声闻之發愿往生佛佛则深观十二缘生信苦集之无非佛性也

事六度心  (阿阿 阿弥 弥弥皆初僧祇 阿陀 弥陀 陀陀皆二僧祇 那佛初僧祇 谟佛二僧祇 阿佛三僧祇 弥佛菩萨地 陀佛欢喜地 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此人具足大慈大悲种子闻说四谛十二因缘即思我及众生同在生死大苦海中设何方便普皆济度遂依四谛發弘誓愿依苦谛發则云众生无边誓愿度依集谛發则云烦恼无尽誓愿断依道谛發则云法门无量誓愿学依灭谛發则云佛道无上誓愿成既發菩提弘誓愿已勇猛修行六度以填愿海一者布施则舍身命财无所顾恋二者持戒则性遮诸罪皎如冰霜三者忍辱则打骂割截心无恚恨四者精进则勤行众善不惜身命五者禅定则观炼熏修起大神通六者智慧则正观诸法不起四倒由是设经三大阿僧祇劫终不疲倦永无退转名为大道心成就众生亦名开士亦名大士亦名上士也 那那等三不行者能伏惑故阿阿等三初僧祇满者施戒庄严故阿陀等三二僧祇满者定善普集故那佛亦初僧祇者虽未断见能以菩提心承事诸佛故谟佛亦二僧祇者虽未离染能以功德力亲近如来故阿佛三僧祇满者生灭门中永伏诸惑不离佛前故弥佛通菩萨地者悟无生忍不舍因行已近佛地故陀佛初欢喜地者从事入理定慧圆明故佛佛上品上生者圆發三心蒙佛接引故

体空观  (那那 那谟 谟谟皆取相忏 阿阿乾慧地 阿弥性地 弥弥八人地 阿陀见地 弥陀薄地 陀陀离欲地 那佛八人地 谟佛见地 阿佛已办地 弥佛支佛地 陀佛菩萨地 佛佛佛地)

谱曰三界诸法唯心所现譬如梦境当体全空凡外不了妄计我人造有漏业枉受轮回诸佛愍之为说名色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令其观察了知无我我所断惑出苦而愚法声闻又计名色乃至十八界等既是因缘所生必有实法妄生恐怖不达本空所以沈空滞寂堕无为坑若利根三乘闻说因缘生法即知既非自生亦非他生又非共生非无因生但是妄想颠倒分別计著谓之为生其实当体即是无生非待灭而后空譬如翳目妄见空华华本不生更何所灭三界色心因果诸法亦复如是同于空华本无生灭众生迷之便为苦集十二因缘流转不绝圣人悟之便为道成缘生无性犹若虚空既能体达诸法本空则不滞生死之有亦不取涅槃之空故为大乘初门能通中道实相也此观亦被三乘根性二乘依此自出苦轮生方便土菩萨观于无生四谛十二因缘则發四弘誓愿虽知众生不可得而誓度如幻之众生虽知烦恼无体性而誓断如幻之烦恼虽知法门犹虚空而誓学如幻之法门虽知佛道等空华而誓成如幻之佛道發此无生四弘誓已勇猛修行六波罗密一一了达三轮体空如布施时则内不见有能施之我外不见有受施之人中不见有所施之物以因缘即空求其实体不可得故唯其了达三轮体空所以炽然行施永无悋惜永无计著也其余五度例此可知 那那等三虽观空理烦恼习强故须结坛修忏阿阿等六如次阶于六位那佛八人者未断见故谟佛见地者未断思故阿佛已办者正使尽故弥佛支地者能侵习故陀佛菩萨者道观双流故佛佛佛地者一念相应慧现前故

次第三观  (那那 那谟 谟谟皆取相忏 阿阿初信心 阿弥二念心 弥弥精进心 阿陀四慧心 弥陀五定心 陀陀不退心 那佛十愿心 谟佛初發心住 阿佛七不退住 弥佛初欢喜行 陀佛初救护向 佛佛初欢喜地)

谱曰若人㝛具大乘种子闻说一切众生皆有正因佛性不生不灭本来常住虽为客尘烦恼所覆原无增减亦无染净但凡夫著生死之有二乘证涅槃之空所以不契本源堕在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之中则有无量苦集浩然(二死为无量苦三惑为无量集)遂發弘誓愿度无边众生愿断无量烦恼既欲徧度六凡三乘之苦令断见思无明之集(三乘招感变易生死但由无明不由尘沙尘沙无体但障俗谛不障真中故也)必须具学界内界外一切法门得成一切种智极果方克有济由此不计佛刹微尘数劫广修六度十度无量功德智慧资粮而二障力强(烦恼障谓见惑思惑所知障谓尘沙无明)未能圆伏圆断故先修析空观伏见思惑以阶十信次修即空观断见思惑以阶十住次修入假观断尘沙惑以阶十行十向后于十向位中用二观为方便道正修中观以阶十地证初地已方知中道即一切法具一切法心佛众生三无差別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非性具然依教道仍存次第故此名为界外钝根亦名独菩萨法也 那那等三须取相忏者烦恼强故阿阿等六阶六心者未得即空慧故那佛十心者虽有空慧未断见故谟佛初住者空慧断见未断思故阿佛七住者三界正使尽故弥佛初行者具行众善故陀佛初向者定慧均平正观中道故佛佛初地者证道同圆分得法身故

圆顿妙观  (那那 那谟 谟谟皆无生忏 阿阿 阿弥 弥弥皆圆五品 阿陀 弥陀 陀陀皆圆十信 那佛上品下生 谟佛上品中生 阿佛圆十住 弥佛圆十行 陀佛圆十向 佛佛圆十地)

谱曰圆顿妙观亦名一心三观亦名摩诃止观亦名大乘止观法门若人㝛植德本智慧深利闻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別因缘所生法即空假中一切诸法皆是佛法苦即法身惑即般若业即解脱但迷之则生死始如水成冰悟之则轮回息如冰还成水迷悟虽殊性真平等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遂起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發无作四弘誓愿称性修行六度万行自度度他同归秘藏随其所观诸境了知当体即空假中不纵不横不并不別性德法尔不可思议是名一心三观至圆至顿最上大乘即寂而照即照而寂故名妙也圆解虽妙若烦恼习强先须观罪性空以拔罪本故那那等三皆无生忏阿阿等三能伏五住故登五品阿陀等三能净六根故阶十信那佛谟佛已發无上道心但以未离凡习得觐如来故生上下上中二品阿佛舍异生性住于佛住弥佛持金刚戒行于佛行陀佛定慧圆明回向萨婆若海佛佛纯是佛慧普入如来智地

愿升内院  (阿陀 弥陀 陀陀皆兜率天 那佛 谟佛皆内院 阿佛内院行那佛 弥佛内院行谟佛 陀佛内院行阿佛 佛佛内院行弥佛)

谱曰欲界第四兜率天中別有内院乃一生补处菩萨所居只今弥勒大士现于其中说法故已發大心之人欲生彼处亲近承事乃至将来人寿八万岁时随从下生预龙华会助转法轮自利利他满菩提愿也既愿上生内院必修上品十善兼习禅观故那那乃至弥弥散善皆不复行然阿陀等三皆生兜率天者福多慧少如师子觉菩萨虽生彼天耽天乐故犹未见大士也那佛谟佛虽未断惑即已见佛故皆内院阿佛已下福慧既深故见佛已随即增进品位

求生净土  (阿阿中品下生 阿弥中品中生 弥弥中品上生 那陀下品下生 谟陀下中生 阿陀中品上生 弥陀上品下生 陀陀上中生 那佛疑城 谟佛下品上生 阿佛上品上生 弥佛方便净土 陀佛实报净土 佛佛寂光净土)

谱曰言净土者谓西方十万亿土之外有世界名为极乐现有阿弥陀佛说法教化彼佛因中發四十八愿庄严净土摄取众生今已得果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念念接引有缘念佛众生生彼国土恒受快乐永不退转但令闻而生信至诚發愿者则或观彼土依正或念彼佛功德或念彼佛法身或持彼佛名号皆得往生不论若男若女若僧若俗若老若少若智若愚若善若恶乃至若人若天若鬼若畜但具信愿行三决得往生彼国生彼国者皆人天身具金色相莲华化生相好毕备永无三涂八难之苦必阶一生补处之位所以千经万论极力赞劝如华严行愿品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大乘入楞伽经偈云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又云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乃至宝积般若楞严法华起信论等无不指归极乐而大集贤护经鼓音王经十六观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等克实指归终无二趣又只此凡圣同居净土便能横具上三净土故虽凡夫带业亦皆有分而诸大菩萨莫不同归也 阿阿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故阿弥中品中生者一日一夜奉持戒品故弥弥中品上生者修行诸戒故那陀下品下生者具诸不善至心称名故谟陀下品中生者有诸恶业闻说佛威德心不疑故阿陀中品上生者善根回向同弥弥故弥陀上品下生者不谤大乘發无上心故陀陀上品中生者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故那佛疑城者堕于疑悔积集善根虽希佛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故谟佛下上品者虽造恶法得闻经名能称佛名故阿佛上品上生者舍离惑业随佛往生故弥佛方便净土者六根清净离分段身故陀佛实报净土者定慧庄严色心无尽故佛佛寂光净土者如智不二寂照难思故

第九增上慧学门竟

第十藏教位次门(凡十六位)

谱曰藏教谓经律论三藏教也大小两乘俱有三藏而大乘经律论不同声闻藏之条然各別故今独指诠偏真者名为三藏教也何不名小乘教耶虽则正为声闻人说于中亦明十二因缘事六度等具三乘法不可偏名为小乘也经名修多罗藏如四阿含等直诠戒定慧三学律名毗柰耶藏如四分五分根本僧祇十诵善见戒因缘毗尼母等正诠增上戒学亦诠增上定学论名阿毗昙藏如大毗婆沙及俱舍论等亦诠增上定学正诠增上慧学也此教具有三乘位次小乘十一中乘唯一大乘有四發心不同证果亦异而同修析观同断见思同出三界同证偏真杨叶止啼化城暂息耳

五停心  (那那 那谟 谟谟皆作法忏 阿阿別相念 阿弥总相念 弥弥 阿陀皆煖位 弥陀顶位 陀陀忍位 那佛世第一 谟佛初果 阿佛二果 弥佛见地 陀佛初住 佛佛中品上生)

谱曰五停心者一多贪众生用不净观如九想八背舍等二多嗔众生用慈悲观如四无量心等三愚痴众生用因缘观谓观十二缘生能破拨无因果及断常等诸迷倒故四著我众生用析界观谓观此身唯是地水火风空识六界所成实无我我所故有云多障众生用念佛观谓念牟尼十号功德以除罪障如八念中念佛观等五散乱众生用数息观如六妙门等以要言之于此五法之中随用一法止住心过令得调停然后堪修念处正观故名五停心观也 那那等三烦恼既强必犯诸过故须作法阿阿等六心既渐调故阶贤位那佛则虽未断见已邻發真谟佛已得發真犹存思惑阿佛则进阶修道弥佛则转入衍门陀佛则次第先见于空佛佛则回入如来愿海

別相念  (那那 那谟 谟谟皆五停心 阿阿总相念 阿弥煖位 弥弥 阿陀皆顶位 弥陀忍位 陀陀 那佛皆世第一 谟佛初果 阿佛二果 弥佛三果 陀佛四果 佛佛初僧祇)

谱曰別相念者一观身不净(色阴)二观受是苦(受阴)三观心无常(识阴)四观法无我(想行二阴)一切众生于五阴中横起常乐我净四倒故先別相而观破之身则三十六物秽恶充满受则一切所领无非三苦(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心则刹那生灭但有名字法则善恶无记皆无主宰皆不自在以此四种念处破除四倒便可發真无漏也 那那等三烦恼未伏故须再修助观阿阿等九例前可知弥佛三果陀佛四果者生灭门中已修正观急求出苦故不转入通別二门佛佛初僧祇满者于当教中發大菩提心故

总相念  (那那 那谟皆五停心 谟谟別相念 阿阿煖位 阿弥顶位 弥弥 阿陀皆忍位 弥陀 陀陀皆世第一 那佛初果 谟佛二果 阿佛三果 弥佛四果 陀佛支佛果 佛佛初僧祇)

谱曰总相念者观身不净则受心法亦皆不净观受是苦则身心法亦皆是苦观心无常则身受法亦皆无常观法无我则身受心亦皆无我总于四境而修四观用破四倒令无余也然那那等三烦恼力强仍须退修助观及与別相那佛初果者观力稍深故遇佛字便得發真见道陀佛辟支果者定力稍胜能侵习气也(小乘外凡位竟)

煖位  (那那五停心 那谟別相念 谟谟总相念 阿阿顶位 阿弥忍位 弥弥 阿陀皆世第一 弥陀初果 陀陀二果 那佛初果 谟佛二果 阿佛三果 弥佛四果 陀佛支佛果 佛佛圆信)

谱曰善修四念处观起四正勤精进勇猛除恶生善谓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离散动过缘四谛境而生似解譬如钻木出火火虽未發煖相先现故名煖位此犹有退故那那等仍行弥陀证初果陀陀证二果者戒定力增亦得断麤惑故那佛谟佛亦仍初二果者当教位中更无他胜进故佛佛圆信者开权显实故

顶位  (那那別相念 那谟总相念 谟谟煖位 阿阿忍位 阿弥世第一 弥弥 阿陀皆初果 弥陀二果 陀陀三果 那佛初果 谟佛二果 阿佛三果 弥佛四果 陀佛支佛果 佛佛圆信)

谱曰善修四如意足能令定慧均等观四谛境转更分明如登山顶瞩了四方故名顶位言四如意足者一欲如意足谓希向慕乐禅定境界而得禅定二念如意足谓专注不忘禅定境界而得禅定三进如意足谓精进专求禅定境界而得禅定四慧如意足亦名观如意足亦名思惟如意足谓观察思惟禅定境界而得禅定当知欲念进慧是八定方便所得禅定名如意足以其所愿皆得能發神足诸通故也此位不得久住非进即退退即名为顶堕余并如前可知

忍位  (阿阿世第一 阿弥初果 弥弥 阿陀皆二果 弥陀三果 陀陀无烦天 那佛初果 谟佛二果 阿佛三果 弥佛四果 陀佛支佛果 佛佛圆信)

谱曰于如意足中五种善法增进成根于四谛中堪忍乐欲永不退堕故名忍位也五善根者一信根信四谛理能生一切无漏根力禅定解脱诸三昧等然此信根必依念处若无信境根何能生二进根信诸法故倍策精进三念根但念正助之道不令邪妄得入四定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五慧根念处之慧为定所摄以观自照不从他知也那那等不行者不起恶故陀陀无烦者不得佛字不能以金刚慧断微细惑但能修夹熏禅生五净居天也

世第一位  (阿阿初果 阿弥二果 弥弥 阿陀皆三果 弥陀无烦天 陀陀无热天 那佛二果 谟佛三果 阿佛四果 弥佛支佛果 陀佛圆十信 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修习五根令更增长能破恶障无间必得發真无漏于世间法更无胜者故名第一言五力者一信力信四谛理不为邪外诸疑所动即破疑障二进力观四谛理心无间杂未证不休即破怠障三念力持四谛观破边邪想不令烦恼之所破坏破忘念障四定力能于诸禅互无妨碍破除欲界一切诸散五慧力徧破一切邪外等慧及破一切见爱等执也那佛二果等者功超忍位故佛佛上品上生者本于秽土第一今仗佛力即于净土为第一故(小乘内凡位竟)

初果须陀洹  (阿阿二果 阿弥三果 弥弥 阿陀皆无烦天 弥陀无热天 陀陀善见天 那佛三果 谟佛四果 阿佛支佛果 弥佛已办地 陀佛圆信 佛佛方便净土)

谱曰五力破障能發无漏八忍八智证见生空所显真理得七觉支故名初果梵语须陀洹此翻预流初预圣流故亦翻入流初入真谛法流故亦翻逆流已逆生死有流故八忍八智者观于欲界苦谛所有无漏定慧若在无间道中名苦法忍若在解脱道中名苦法智观于色无色界苦谛无间道中名苦类忍解脱道中名苦类智其余三谛例此可知以此一十六心顿断三界分別所起烦恼种子见一切法决定无我亦无我所即显真谛寂灭之理分得无漏七种觉支亦名七菩提分谓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若心浮动以除觉除身口之麤以舍觉舍于观智以定觉入禅若心沈时以精进择喜起之念通两处也既见道安隐行于八正道中重虑缘真进断思惑即名修道乃历二果三果以阶第四无学果位言八正道者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精进六正定七正念八正命无漏圣法故名为正通至涅槃故名为道也 阿佛成辟支果者第七生时值无佛世能自断余惑故弥佛成已办地者悟无生门必能即回心故佛佛方便净土者仗如来力不沈空滞寂故

二果斯陀含  (阿阿三果 阿弥无烦天 弥弥 阿陀皆无热天 弥陀善见天 陀陀善现天 那佛四果 谟佛支佛果 阿佛已办地 弥佛支佛地 陀佛圆十信 佛佛方便净土)

谱曰于修道中重虑缘真进断欲界微细烦恼六品止存三品唯润一生名第二果梵语斯陀含此翻一来谓一来人中受生即断余惑成无学也谟佛成支佛果者正一来时值无佛世能自觉悟故阿佛已办等者功德力深虽证无为不滞空寂故

三果阿那含  (阿阿无烦天 阿弥无热天 弥弥 阿陀皆善见天 弥陀善现天 陀陀色究竟天 那佛四果 谟佛已办地 阿佛支佛地 弥佛菩萨地 陀佛圆十信 佛佛方便净土)

谱曰断尽欲界烦恼名第三果梵语阿那含此翻不来谓永不来欲界受生即于色无色界进断余惑成无学也谟佛已办等者既不受欲界身即无成独觉义而功德力深又不沈空滞寂故得密入衍门也

四果阿罗汉  (那佛 谟佛皆师子奋迅三昧 阿佛超越三昧 弥佛圆十信 陀佛方便净土 佛佛圆十住)

谱曰断尽三界烦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证无学道名第四果梵语阿罗汉此翻杀贼亦翻应供亦翻无生亦翻应真亦翻至真此是定性声闻沈空滞寂故阿阿等皆不复行那佛谟佛仅入熏禅阿佛仅入修禅远作出真入俗之阶弥佛则开权显实成按位妙陀佛则仗佛慈光得意生身佛佛亦开权显实成胜进妙也(小乘圣位竟已上小乘共十一位竟)

中乘辟支佛果  (那佛 谟佛皆超越三昧 阿佛 弥佛皆圆十信 陀佛方便净土 佛佛圆十住)

谱曰若于佛及善知识所闻说十二因缘流转还灭法门身毛为竖涕泪交流即發中乘善根多作福多供佛多闻法极少四生极多百劫即证辟支佛果以根利故不立分果以因深故兼侵余习或出无佛世自悟真理而为世福田或出有佛世乐独善寂而罕与法会又初果第七生时二果一受生时设不值佛必证涅槃虽是声闻种性亦得名独觉也此是定性辟支故阿阿等亦皆不行唯较四果似小胜耳(中乘唯一位竟)

大乘初阿僧祇满  (阿阿 阿弥 弥弥皆二僧祇 阿陀 弥陀 陀陀皆三僧祇 那佛二僧祇 谟佛三僧祇 阿佛见地 弥佛菩萨地 陀佛十回向 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菩萨从初發四弘誓以来广行六度利他妙行积集功德智慧二种资粮承事供养一切诸佛常离女身及四恶趣历无数劫精勤勇猛不念疲劳名为初僧祇满若据教门权说仅在四念处位未得煖法故阿阿等三及与那佛则入二祇阿陀等三及与谟佛则入三祇若据大论破斥决非具足三毒能集佛法故阿佛便登见地弥佛登菩萨地若据瑜伽唯识则资粮位满故陀佛应同十向若闻阿弥陀佛大愿庄严则速证无生法忍故佛佛上品上生也

二阿僧祇满  (阿阿 阿弥 弥弥皆三僧祇 阿陀 弥陀 陀陀皆见地 那佛三僧祇 谟佛见地 阿佛菩萨地 弥佛十回向 陀佛不动地 佛佛圆十住)

谱曰从初祇后更修福慧供佛利生心无厌足历无数劫得蒙诸佛现前授记名为二僧祇满若据权说仅在煖位故阿阿等三及与那佛止入三祇若据大乘则倍胜初祇故阿陀等三及与谟佛便登见地阿佛便是九菩萨地弥佛便同十向满足若据地论唯识论等则入无功用道故陀佛登不动地若开权显实则能八相成道故佛佛登圆住也

三阿僧祇满  (阿阿初地 阿弥二地 弥弥三地 阿陀四地 弥陀五地 陀陀六地 那佛六地 谟佛七地 阿佛八地 弥佛九地 陀佛圆十住 佛佛藏佛果)

谱曰从得记后更复上弘下化广集福慧经无数劫功行圆成名为三僧祇满于权教中更无可升进处而藏教佛果实皆满分二种法身示现决非三祇伏惑所成故阿阿等九仅可借阶別地唯陀佛则定慧庄严堪成圆住若佛佛则圆住愿力示成八相于凡居也

藏教佛果  (阿阿 阿弥 弥弥皆赠一 阿陀 弥陀 陀陀皆赠二 那佛赠一 谟佛赠二 阿佛赠三 弥佛通佛地 陀佛別妙觉 佛佛圆究竟妙觉)

谱曰三祇行满示现从兜率天降神处胎乃至出家修道菩提树下结加趺坐顿發无漏三十四心顿断正使习气俱尽得一切智具足三明六通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佛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转法轮度脱一切名为藏教佛果此则或是圆极果位大悲设化或是別地圆住乘愿应机为钝根人施此巧方便耳既示佛果若仍升入菩萨位中则破坏俗谛亦无以显三身一体之义故阿阿乃至阿佛皆可赠而不可行也且此树下生身名为境本定身是故三乘利根即见其为如须弥山菩萨大士即见其为刹尘相海如来种性即见其为实相法身今弥佛通佛地者即劣应而胜应也陀佛別妙觉者即应化而实报也佛佛圆妙觉者即报化而法身也(大乘四位竟)

第十藏教位次门竟

十一通教位次门(凡十位)

谱曰通前通后名为通教直明因缘生法当体即空利根之人既见即空便见不空不空乃是中道实相则受別圆来接故名通后若钝根人但见于空则观慧虽巧终归灰断故名通前又三乘之人同皆体色入空故名通教此教无別部帙但诸大乘经中有明三乘共得道者即是同禀此教故有三乘共十地也

初乾慧地  (那那 那谟 谟谟皆取相忏 阿阿性地 阿弥八人地 弥弥 阿陀皆见地 弥陀薄地 陀陀离欲地 那佛八人地 谟佛见地 阿佛已办地 弥佛支佛地 陀佛菩萨地 佛佛圆十信)

谱曰观身受心法悉皆如幻如梦虽未得煖法相似理水而智慧深利故名乾慧乃外凡观行位也那那等三惑染既强须修五悔阿阿等六善法既集应阶上地那佛犹未断见故居八人谟佛见断思存故登见地阿佛则三界惑尽弥佛则习亦稍侵陀佛则道观双流佛佛则开权显实也 问前于体空观中则佛佛便登佛地今于乾慧地中乃佛佛仅成圆信何耶前表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乃不落阶级义今表从因至果事非一蹴乃化道仪轨义然克论通教佛相未说断迷中惑亦祇与圆信齐耳

二性地  (那那 那谟 谟谟皆无生忏 阿阿八人地 阿弥见地 弥弥 阿陀皆薄地 弥陀离欲地 陀陀已办地 那佛见地 谟佛薄地 阿佛支佛地 弥佛菩萨地 陀佛十住 佛佛圆信)

谱曰无生理观能發煖等四种善根得相似无漏性水故名性地乃内凡似解位也那那等三烦恼未断须无生忏以拔罪根阿阿以去胜前一筹例则可解陀佛別十住者转入次第门故

三八人地  (阿阿见地 阿弥薄地 弥弥 阿陀皆离欲地 弥陀已办地 陀陀支佛地 那佛薄地 谟佛离欲地 阿佛十回向 弥佛初欢喜地 陀佛圆十信 佛佛圆十住)

谱曰人者忍也见道共有一十六心所谓八忍八智今于无间三昧之中八忍具足智少一分故名八人地也一切烦恼不复现前故那那等三俱永不行阿佛十回向者按位接入別故弥佛欢喜地者胜进接入別故陀佛圆信者按位接入圆故佛佛圆住者胜进接入圆故上根三地四地被接此之谓也

四见地  (阿阿薄地 阿弥离欲地 弥弥 阿陀皆已办地 弥陀支佛地 陀陀菩萨地 那佛离欲地 谟佛已办地 阿佛十回向 弥佛欢喜地 陀佛圆十信 佛佛圆十住)

谱曰八智具足见真空理断尽见惑种子故名见地

五薄地  (阿阿离欲地 阿弥已办地 弥弥 阿陀皆支佛地 弥陀菩萨地 陀陀灌顶住 那佛已办地 谟佛支佛地 阿佛十回向 弥佛欢喜地 陀佛圆信 佛佛圆住)

谱曰已断欲界六品思惑余三品在烦恼渐薄故名薄地陀陀十住者已过九菩萨地故阿佛十向等者所谓中根五地六地被接也

六离欲地  (阿阿已办地 阿弥支佛地 弥弥 阿陀皆菩萨地 弥陀灌顶住 陀陀初行 那佛支佛地 谟佛菩萨地 阿佛十回向 弥佛欢喜地 陀佛圆信 佛佛圆住)

谱曰已尽欲界思惑进断上八地思名离欲地也

七已办地  (阿阿支佛地 阿弥菩萨地 弥弥 阿陀皆灌顶住 弥陀初行 陀陀二行 那佛菩萨地 谟佛灌顶住 阿佛十回向 弥佛欢喜地 陀佛圆信 佛佛圆住)

谱曰已断三界惑尽成阿罗汉故名已办地也声闻则从此止而不前菩萨则从此过而不住阿佛亦十向等者所谓下根七地八地被接也

八辟支佛地  (阿阿菩萨地 阿弥灌顶住 弥弥 阿陀皆初行 弥陀二行 陀陀三行 那佛灌顶住 谟佛初行 阿佛十回向 弥佛欢喜地 陀佛圆信 佛佛圆住)

谱曰既断正使又侵余习中乘根性止此不前故名辟支佛地菩萨亦不取证也

九菩萨地  (阿阿十住 阿弥初行 弥弥 阿陀皆二行 弥陀三行 陀陀四行 那佛初行 谟佛二行 阿佛欢喜地 弥佛圆信 陀佛圆住 佛佛十佛地)

谱曰正使断尽与二乘同扶习润生与二乘异虽观诸法空而勤修化道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故名菩萨地也此地永超二乘境界所以不复论接但阿佛则创舍法执故登初地弥佛则善观中道故成圆信陀佛则定慧庄严故阶圆住佛佛则示成八相故为佛地也

十佛地  (阿阿 阿弥 弥弥皆赠一 阿陀 弥陀 陀陀皆赠二 那佛赠一 谟佛赠二 阿佛赠三 弥佛赠四 陀佛別妙觉 佛佛圆究竟妙觉)

谱曰菩萨为众生故誓愿扶习润生若机缘已熟即以一念相应慧断余残习示成无上菩提具足一切佛法或见在菩提树下具相庄严如须弥山王处于大海或见在色究竟天现高大身化身千百亿满三千界然亦并是法身所垂应化非谓通教菩萨但观即空能成此妙果也余如藏教佛果中说

十一通教位次门竟

选佛谱卷第五(终)


校注

[A1] 已【CB】巳【补编】
[A2] 已【CB】巳【补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选佛谱(卷5)
关闭
选佛谱(卷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