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本朝诸宗要集卷一
妙哉。古之马鸣大士者。起信本论。释摩诃衍末论。述于之兮。时哉。今之义观法师。亦大道本论。宗要末论。述于之。呜呼以于古。而欲令知于今而已。尔序。
(旹)
宝永三历(丙戊)中秋
洛东逸人
本朝诸宗要集卷一
┌一 本性宗者 华严宗也。 ┌一 性空二┴二 见性宗者 禅宗也。○空宗门八┼二 ㊁ └三 ㊂
本朝诸宗要集卷一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于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观宗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宗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宗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別也。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然此三谛之宗。性德之自尔。迷兹三谛之宗旨。转成三惑。惑破籍乎三观之风智。教观成则即证于三智之宗旨。三智则即开乎三德之异门。妙哉。从因至果。非渐修也。说之次第。理非次第。大纲如此。网目可寻矣。可惊之法皇音永绝。而鹫峰山暮岚独吟。可照慈尊月未出。而鷄头城晓空犹遥。生佛前佛后之中间。无出离解脱之因缘。住粟散扶桑之小国。阙上求下化之修行。虽尔。宋元迨明。台教暨法相三论之义学已失中华。况至今清朝。禅教屡盛。而讲经者。专主禅意论之矣。假饶虽入唐渡天。难解教相疑条乎。教黉之兴盛于吾本朝。虽中华之大德。有未明之者。如佛祖统纪。及唐决疑集所载。呜呼八相成道之昔。独虽漏如来之出世。三千余季之今。仅得闻慈父遗诫。宝聚之山际。不望自入也。贫匮之家中。不取后悔乎。难受易移人身。难值希得佛法。当以何行业。为今生思出。默止于此者。盍失大利哉。况一入恶趣已。旷劫为难出。设亦受人身。值佛法最难。早抛万事当励一心。实非此度者。始而企何时哉。然则始自今日尽未来际。苟以我身命。恭抛佛法僧。以求佛道。以利有情。因之或结草庵于山林寂漠之霞。暂为今生游宴之栖。或捧一钵于聚落愦闹之烟。永萠一佛净土之缘所以。和光同尘之本愿结缘始其何。所谓道心是也。世间浅近益。皆为此方便也。仰愿三宝神祇。哀愍愚意。令發道心。一要若成就。万事皆可足而已。于是佛陀劝我等。八万四千法门。宁又非彼岸直至之指南乎。去来別离无常恩爱。而不退圣众为友。不忘坚固之契约。而尽未来际为限。恒为亲友。互助佛道。镇为法器。同营善事。诸宗门户敲之。集于宗要三。一者空宗。二者假宗。三者中宗。金錍云。天台大师。是余师也。三谛三观。所承法也。所以以五时八教。判释本朝诸宗圣教。罄无不尽。言五时者。一华严时。二鹿苑时。谓说四阿含。三方等时。谓说维摩。思益。楞伽。楞严三昧。金光明。胜鬘等经。四般若时。谓说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等。诸般若经。五法华涅槃时。是为五时。亦名五味。言八教者。顿。渐。秘密。不定。藏。通。別。圆。是名八教。顿等四教是化仪。如世药方。藏等四教名化法。如辨药味。如是等义。散在广文。今依大本。略录纲要。
天竺论师兴起事
凡如来灭后。一百年后。摩诃提婆。谓此云大天。出世于鷄园。兴诤论。阿育大王。敬大天信有教。五百罗汉。见之悲击目不言。泝恒河去。育王大悔吐血一斗。然尚五竺学侣。煽习有教。灭后三百年。谓或五百年。或六百年。或八百年。龙树菩萨出世。述空义破有教。如来灭后八百年。龙猛门人提婆菩萨。为彼现神足。弘宣空义。谓三论宗根元。八百年后。龙猛菩萨。依文殊教。以芥子七粒开南天竺铁塔。值金刚萨埵菩萨。传真言教。又九百年中。慈氏菩萨。趣阿僧伽谓此云无著请。夜分降中印度。说瑜伽。庄严。中边论等。演中道。无著菩萨。位居初地。造摄大乘论。世亲菩萨。位隣极喜。造同释论。并造唯识颂。谓法相根元。一千一百年中。护法菩萨出现。此菩萨贤劫一佛也。造唯识释论。授玄鉴居士。(云云)。
天竺佛法汉土来事
有日记云。过正法一千年。入像法。经十二年。后汉谓凡十三主。第三明帝治。永平七年甲子。谓当日本垂仁天王。九十三年也。帝梦。丈六金人放光王宫来。(云云)后朝公卿諠议相此梦。有云。天竺佛出世说经。彼教可来汉土御梦也。(云云)。即遣中将蔡愔秦。博士王遵等。一十八人。往天竺寻佛法。尔时值摩腾迦叶。竺法兰。谓中天竺沙门也。二人沙门。即圣教负白马。随汉使来。但三年间。佛法与道士教诤论。不翻译无弘通。而沙门所持释尊御舍利。现威德登虚空。放光说法。因沙门佛法贵令称扬。(云云)。永平十年。立寺号白马寺。于此寺翻译弘通。尔时所渡经。四十二章经小乘也。十住断结经大乘也。(云云)
佛法来日本事
有日记云。天竺佛法渡汉土后。经四百八十余年。我朝人王第三十钦明天王治。第十三年甲申。百济国圣明王所。善光寺如来像。竝经教渡日本焉。又自高丽国。僧尼渐来。仍佛法日本来事。如来灭后一千五百余年也。抑上宫太子。诛守屋之逆臣。是为弘佛法。表舍邪归正者也。
诸宗不同事
于佛立宗者。大日释迦二佛。即显密两宗也。次菩萨人师等宗起。一代经一边一边得。立种种宗也。又付一代教。南三北七异义有之。玄文第十委举之。往彼见。但大论之。八宗。九宗。十宗。乃至十六宗。不同在之。八宗者。俱舍宗。成实宗。律宗。谓已上三家小乘。法相宗。三论宗。华严宗。真言宗。天台宗。谓已上五家大乘。先八宗加禅宗为九宗。加净土宗可为十宗欤。乃至加于大念佛宗。时宗。一向宗。日莲宗。杂宗。涅槃宗。而都合十六宗。夫宗门者。只是独一法界妙理也。十六俱共终如究焉。不二教观岂不一。于何在乎胜劣焉。龙树大师智论云。佛法大海。以信得入矣。然则胜劣者。唯在于信不信。不尔则十六宗。俱违背于祖师之释欤。呜呼佛之三轮。非下凡心思口议也。泛示随机不定局也。故开于宗门。于此密。于彼显。大矣哉。大矣哉。宗门是非将来次第。而为未来末学。以于五时八教。欲于当之谓焉。所以当门。则令安见也。
华严宗下
寻云。华严宗者如何。义云。华严宗者。谓性空宗也。性空有二。一者本性宗。则即华严宗也。二者见性宗。则即禅宗也。且华严宗者。夫天竺普贤。文殊。马鸣。龙树。坚慧论师等。专弘此经。就中天亲菩萨。造十地论弘通之。然而此宗所依。华严经。十地论也。
寻云。震旦弘通者如何
答。东晋代觉贤三藏。译华严经弘之。大唐代。实又难陀此云。喜觉。重译具本广弘之。但此两人末流相。不闻之。可寻之。爰敷燠杜顺帝心尊者。隋代讲经弘之。时人文殊大圣化身欤。(云云)。其后至相寺智俨尊者。西寺法藏。谓大周代。清凉山澄观。圭峰宗密定慧尊者。次第传之。又禅门寺华严和尚。立此宗。仍名华严宗事。且依所弘经名。且约能弘华严和尚名也。签十云。言七处八会者。是旧经五十卷。或六十卷成。晋义熙十四年。北天竺佛度跋陀罗三藏。此翻觉贤。于扬洲司空寺译。后有大唐三藏。证圣元年来至。与于阗实叉难陀。此云喜觉。于爱敬寺译。八十卷成。但龙宫三本。上本十三世界微尘数品。中本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下本十万偈四十八品。今但有三十九品。则经犹未尽。旧经七处八会。新译更加普光明殿一会矣。
寻云。探玄记一云。西域相传。龙树菩萨。往龙宫见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三本。上本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颂。四天下微尘数品矣。如何。
答。此相违补注会云。或总略欤。或品字悮欤。仍唐本云。十三世界微尘数偈矣。有抄云。当时将来世流布本。下本经也。付此译四本。一北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梵本三万六千颂成六十卷者是也。二于阗国实叉难陀。并译旧文。兼补诸阙。总翻四万五千颂。合成八十卷者是也。第二第三译可寻之。私谓第二香象所译六十华严。第三澄观所译八十华严欤。又云。晋觉贤三藏译此经时。青衣童子二人。出池中。每日致香华供养。于阗三藏。译此经时。五更之晓。香水雨降空。苑中忽生百叶莲华。(云云)。
寻云。西寺法藏大周代也。(云云)而法藏法师。唐则天皇后代人也。如何
答。实尔也。唐第四主。则天皇后。圣历二年己亥。十月八日。弘福寺法藏奉诏。讲华严经。至于世界品。讲堂及寺地震动。不思议瑞相也。仍王臣归之。华严宗自此兴。则天皇后治十六年。改唐名名大周。仍华严宗此大周代兴也。但则天薨御后唐第五主。改大周如本名唐代。仍今大周法藏者。唐与宋中间五代中大周非也。唐书本纪第四云。哉初元年九月。改为周天。则天治也。开元四年。改为则天皇后。(云云)。
寻云。华严疏者如何。
答。清凉寺澄观。新八十华严翻译。自造疏。华严大疏是也。又付大疏。自造末文。演义抄是也。香象大师。付六十华严造释。探玄记二十五卷。五教章三卷也。(云云)。
寻云。日本传来者如何。
答。人王第四十六代。孝谦天皇治六年。胜宝六年甲午年。东大寺朗辨僧正。奉勅入唐。奉值唐庐山慧远法师。传此宗。慧远者。法藏弟子也。(云云)。有日记云。新罗僧审祥禅师。谓住大安寺。天平十二年庚辰。十月八日。依朗辨僧正请。于东大寺金钟道场。谓号羂索堂。讲华严经。朗辨僧正。实忠和尚。等定大僧都。正进律师。长岁和尚。道雄僧都。基海良绪律师。光智大僧都等。次第相续传之。光智大僧都。于东大寺内。立尊胜院。为宗本处。(云云)。
寻云。宗教者如何。
答。立五教。一渐教。谓摄阿含等诸小乘。二大乘始教。谓摄深密等诸大乘经。并瑜伽。唯识。诸大乘论。三大乘终教。谓摄涅槃经等。四大乘顿教。谓无別部经。诸大乘中所说。以即心是佛。无有次位文。为顿教。谓禅法是也。五大乘圆教。谓摄华严法华。分为二。谓一別教。摄华严本会。二圆教。摄华严未会及法华。华严纲要云。依于贤首。总摄诸教。略有五门。一愚法小乘教。唯明人空。自求出离。是则半字大小悬殊。二大乘始教。谓说五性定分。三乘未尽理源。故名为始。三大乘终教。唯说一乘。无有二乘尽理之谈。故名终教。四顿教。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行位渐次而修。故思益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可离毁相泯心。心生即妄。不生即佛。亦无佛无不佛。无生无不生。如净明镜。住显不二等。则其类也。五圆教。一位即一切位。一修一切修。十信满心即摄五位。顿成正觉。普贤法界。帝网重重故。名为圆矣。
寻云。宗旨者如何。
答。事事无碍为宗旨也。真言天台等。约事理不二。谈无碍相即。不能事独相即。吾家华严意。九世相入云。三世九世事法。现前相即。初后无碍也。抑唐则天皇后代。香象大师。应则天请。于师子殿。讲华严经。彼殿有金师子。此师子为譬。五教。十玄。六相释出。金师子章云。香象大师释也。
寻云。金师子章十门者如何。
答。十住心论九云。金师子章云。释此金师子一章。略作十门分別。一明缘起。二辨色空。三佛三性。四显无相。五说无生。六论五教。七勤十玄。八括六相。九成菩提。十入涅槃矣。
寻云。十门中第七十玄者如何。
答。十住心论九云。七勤十玄者。一此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名同时具足相应门。第二金与师子。相容成立。一多无碍。于中理事诸相。各各不同。或一或多。各住自位。名一多相容不同门。第三若看师子。即唯师子无金。即金隐师子显。若看金即唯金无师子。即金显师子隐。若两处看。即俱显俱隐。隐即秘密。显即名显著。故名秘密隐显俱成门。第四即此师子根本耳支节一一毛处。各各金收师子。一一能所师子。同时顿入茎毛中。一一茎毛中。各各皆有无边重重无尽。无尽如帝网天珠。名因陀罗网境界门。第五此师子眼。收师子尽。即一切纯是眼。若耳收师子尽。即一切纯是耳。若诸相同时相收。悉皆具足。即一一皆纯皆杂。又一一皆是圆满藏故。受诸藏纯杂具德门。第六师子诸根一一毛头。皆各金收师子尽。一一皆彻徧。师子耳即眼。眼即鼻。自在成立。无障碍故。故名诸法相即自在门。第七此师子或隐或显。若一若多。定纯定杂。有力无力。即此即彼。主伴光辉。理事齐现。皆尽相容。不碍安立。微细定辨故。名微细相容安立门。第八此师子是有为法。念念生灭。刹那无间进为三际。为过去现在未来。此三际各有过去现在未来。总三三位。以立九世。即更束为一数法门。虽复九世十世。各各有融隔不同。相由成立。通融无碍。相同为一念。故名十世隔法异成门。第九即此师子与金。或隐或显。或一或多。无有自性。由心回转。说事说理。有成有立。故名唯心回转善成门。第十说此师子用。表无明宅。此金体具彰。真性二事合说。况阿赖耶识。金生正解。名为宅事显法生解门矣。寻云。华严宗抄云。十玄者。一同时具足相应门(金与师子同时成立。)二广狭自在无碍门。(须弥芥子相入如。)三一多相容不同门(金与师子目容一多无碍。)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五秘密隐显俱成门。(见金方师子隐见师子方金隐)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八宅(【考】宅恐托欤)事显法生解门。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十主伴圆满具德门。(云云)相违如何。华严经疏序云。一十身历然而相作。六位不乱更收。二广大即入于无间。尘毛色细而无外。三炳然现犹得芲瓶。四具足同时。方之海滴。五一多无碍。如虚空之千光。六隐显俱成。似译空之片月转。七重重交映。若帝网之垂珠。八念念圆融顿多梦梦经年。九法门重叠。若空起长空。十万行芲披法华开绵上矣。请学者。十住心论。华严疏相违事。如善财可决明师。(云云)。
寻云。四种法界者如何。
答。纲要云。法界无边。略有其四。一事法界。谓色因果心。万像历然。即以缘起。分而为其相。二理法界。色即是空。空相亦绝。即以无相。而为其相。三事理无碍法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事理交彻。即以互融相成隐相。显自在而为其相。四事事无碍法界。以性融相。相如性融。即以一多涉入交映。重重而为其相矣。
寻云。付第五圆教。立別教一乘。同教一乘者。如何。
答。別教者。非天台所立第三別教。报身居报土。对地住已上菩萨。说圆融不思议法门。二乘劣机。更不可及之。是故名別教也。先照高山华严。厚殖善根正机也。是別教义也。依之。五教章云。此別教一乘。別于彼三乘矣。同教者。上同別教。明圆融义故也。下同三乘。欲令二乘成佛故也。是则法华开三显一是也。澄观释云。即大同天台。但加顿教矣。
寻云。华严法华同异者如何。
答。华严名称性本教。三世常住。圆满顿教。是本教也。法华名逐机末教。法华逐二乘劣机令得脱。但其功令归华严也。依之能入法华。所入华严释。譬国王高位。自下手不至合战。臣下等侍武士等。能降伏强敌如也。然其功终令归大将也。仍法华诸法归实相一理说。此实相即华严也。于一佛乘云华严也。是此开方便门云迄。法华得分也。示真实相重华严也。仍法华实相能入门也。依之。清凉释云。所入一乘即是华严矣。香象释云。谓诸二乘。以根钝故。要先回入共教大乘。舍二乘名。得菩萨称。然后方入此普贤法矣。又一切众生成佛。皆依华严也。离华严成佛事无之。依之。清凉师释云。离此普法。更无余路得成佛故矣。但诸经论中。明众生成佛相事。只是能引分也。终归华严根本也。(云云)
寻云。性起缘起不同者如何。
答。释云。性起唯净法。缘起通染净矣。唯真如法性。起成诸法处性起云也。性海无风。金波自涌云是也。缘起者。真妄和合起诸法也。(云云)。
寻云。性起者。果分体欤。
答。性起云。性起法门沙汰事。尚因分可说法门内也。果分者。总不出言说也。
寻云。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者如何。
答。十地论云。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矣。但华严经。加四菩萨令说之。非佛说故。果分不可说云欤觉。僧祇品。随好品佛说。非果分可说相也。十地论云。我但说一分矣。是因分一分也。五教章云。问若不说果分。何不思议品等。说果分耶问。答之时。取此果分。令成因行故。形对因人故此释矣。意。因人闻果。可成因行。故且说之也。形对因人者。普贤文殊等。加令说之云事也。非不思议果云事也。
寻云。华严明性具耶。
答。四明释云。性起云不云性具。(云云)。真如法性理。万法缘起谈。彼理内性。具诸法云事不云也。
难云。若尔者。三论宗真如随缘。有何不同耶。
答。三论真如万法徧明。真如成万法不云也。华严性起。法性万法出生云也。是此随缘真如相分明也。不云性具方。华严劣也。天台胜也。四明智礼释云。他家不明修性。若以真如一理名性。随缘差別为修。故知。他宗极圆祇云性起。不云性具。又不谈性具百界。但论变造诸法。何名无作耶矣。
寻云。华严五重法义者如何。
答。一者一心门。二者二门。谓真如门。生灭门。三者觉不觉。谓生灭之内法性无明。四者三细。谓第八识。五者六麤。谓六识。
寻云。天台一念三千。华严事事无碍。同异者如何。
答。华严师意。彼宗人。华严十十无尽法门无齐限。天台限一念三千。故有齐限劣也。(云云)天台意。十十无尽法门。性起分非性具。是此不可及三千互具法门。其上天台云。彼彼三千互徧亦尔矣。实三千者。非取数量。三千者法界异名也。言法界者。须云十界。(云云)。华严之祖师。欲胜于事事无碍。台家之祖师。欲胜于一念三千。互欲建立于宗门故。于此性起。于彼性具。大矣哉两祖师。于法得最自在。住首楞严。能建大义。亲灵山听众。广学内外经书。通达大小教门故。和光同尘之本愿结缘始。其何毒醉迷乱之我等。无便于授药。但两祖师念我受苦彻骨髓。恒欲利益。犹如一子。其利益何事乎。所谓道心是也。世间浅近益。皆为此方便也。夫独一法界。于何在乎胜劣焉。龙树智论云。佛法大海。以信得入矣。然则胜劣者。在于信不信。不尔则两宗俱共。违背于祖师之释欤。
禅宗下
寻云。华严五教事。付之。禅法教外別传谈。何第四顿教。摄禅门耶。既云教。何无教宗门可云耶。
答。彼宗无教者。只是晴证。误无教云也。达磨心印。又教云意有之。故亦号佛心宗。夫达磨和尚。南天竺。大波罗国。香思大王。第三王子也。發菩提心出家。东来震旦。初在梁。武帝信之。后移魏。梁三魏六年合九年。端坐面壁。所得心印。是名教外別传法。二祖慧可。来雪峰求法。七日七夜不眴目。慧可雪付颈。敢不伤之。七日七夜后。折一臂投师前。其时师授法。即得法毕。达磨付法偈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菓自然成矣。二祖慧可得解偈云。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能生矣。二祖元是癞人也。得法毕一臂复本。通身相好具足。抑初祖造三部论。谓破相论。悟性论。血脉论也。悟性论云。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別传。不立文字矣。
寻云。教外別传依经者如何。
答。楞伽经云。我从得道夜。至涅槃夜。不说一字矣。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云。佛告大迦叶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解脱法门。付属摩诃迦叶。汝当谛听吾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矣。是则佛于灵山会上。捧一枝莲华示四众。四众不知之。迦叶破颜微笑。领解佛旨。是故。此时以心一法付迦叶毕。以心传心是也。(云云)。
寻云。禅法有三机者如何。
答。上根向上机也。向上一路。先圣不传。(云云)。不落义味。不见思量。本来本是机也。(云云)。中根以公案得法。公案者。唐土习。在家出家。应勅步行人。皆付勅案也。庭前柏树枝。狗子无佛性云。公案一句肝铭。勅案付人何军阵等中行。人如不指手。妄念不引落形也。但付公案机。又重重不同可有之。下根佛说经论。所说禅定。开悟者是也。仍上中二根。名祖师禅。达磨所行心印故也。下根名如来禅。例如天台依经立行。(云云)
寻云。向上有机耶。
答。先圣不传。(云云)。所彼机不可有之欤。但东福寺圣一和尚。向上有机。(云云)。建仁寺叶上。向上无机。(云云)。可寻之。彼圣一坊。唐土佛感(【考】惑恐鉴欤)禅师弟子也。佛感(【考】惑恐鉴欤)有三人得者。唐土二人。日本一人。今圣一和尚是也。夫相承传来。
- 大觉世尊
- ○(二十四)师子尊者
- (二十五)婆舍斯多
- (二十六)不如密多
- (二十七)般若多罗
- (二十八)菩提达磨
- (二祖)北齐慧可
- (三祖)鉴智僧璨
- (四祖)双峰山道信
- (五祖)黄梅
- 山弘忍
- 神秀(北宗元祖)
- 唐大通华严寺普寂
- 大光福寺道璇
- 大日本国大安寺行表和尚
- 大光福寺道璇
- 唐大通华严寺普寂
- (六祖)大鉴慧能(南宗元祖)
- 南岳懹让(洪洲宗元祖)
- 马祖(道一)
- 百丈(懹海)
- 黄檗(希运)临济义玄(临济宗根元)
- 溈山(灵祐)
- 慧寂(溈仰宗元祖)
- 光像(私云宗派不见)
- 百丈(懹海)
- 马祖(道一)
- 荷泽神会(荷泽宗元祖)
- 青原山行思
- 希迁
- (私云此问虽有弘道药山宗派不见故除之)
- 惟俨
- 昙晟
- (洞山)良价(曹山)本寂(曹洞宗根元)
- 昙晟
- 惟俨
- 道悟
- 崇信(德山)
- 宣鉴(雪峰)义存(云门)
- 文偃(云门宗根元)玄沙(宗一)桂探(清凉)文益禅师(号大法眼禅师法眼宗根元)
- 宣鉴(雪峰)义存(云门)
- 崇信(德山)
- (私云此问虽有弘道药山宗派不见故除之)
- 希迁
- 永嘉真觉
- 南岳懹让(洪洲宗元祖)
- 神秀(北宗元祖)
- 山弘忍
- (五祖)黄梅
- (四祖)双峰山道信
- (三祖)鉴智僧璨
- (二祖)北齐慧可
- (二十八)菩提达磨
- (二十七)般若多罗
- (二十六)不如密多
- (二十五)婆舍斯多
- ○(二十四)师子尊者
禅法五流者。一牛头宗(出自四祖下法融为始。)二北宗。(出自五祖下神秀为始)三南宗。(出自五祖下慧能为始。)四荷泽宗。(出自六祖下神会为始)五洪洲宗。(南丘怀让为始。)南宗下分五叶。一临济宗。二溈仰宗。三曹洞宗四云门宗。五法眼宗。义云。山家大师。于我朝者。禀禅法于大安寺行表和尚。又禀道璇。入唐后。对禅林寺儵然禅师受之。达磨付法牛头山法门等。传之安叡山。(云云。)又有钞。于大唐。值神秀。禀禅法。(云云。)可寻之。何北宗法流也。(云云。)又日本鹫峰(由良)觉心禅师。入宋谒黄龙无门禅师。又东福寺圆尔和尚。入宋遇径山无隼(【考】隼恐准)和尚。(师范)传此法毕。是皆临济宗余流也。又建仁寺荣西。入宋谒东林(虚室【考】室恐庵欤)怀敏。(【考】敏恐敞欤)传此法毕。次越前国。永平寺开山。佛法禅师。入宋禀承曹洞宗。归朝后立永平寺安置之。于今门流相续。(云云。)
寻云。慈觉禅法受学者如何。
答。入唐时。值俗人传此宗。姓萧名仲庆。(云云。)赤山大明神。于唐土禅法守护神也。大师随从。日本来给。则西坂本赤山傍立禅院(云云。)恐本朝禅院最初欤。觉大师传记云。下舶登当洲赤山法华院。送过冬月。明年(开成五年)春。大师祈愿海会诸尊当处山神。必施冥助。令遂本愿。若适归本国。当建立禅院。弘传法门。资益山神。此山盛传禅法。故發此愿矣。七佛偈者。禅经出。(云云。)毗婆尸佛颂曰。
尸弃佛颂曰。
毗舍浮佛颂曰。
拘留孙佛颂曰。
𤘽那含佛颂曰。
迦叶佛颂曰。
释迦佛颂曰。
摩诃迦叶偈曰。
阿难偈曰。
菩提达磨偈曰。
寻云。禅法所立。理致机关二门者如何。
答。理致向上宗风也。机关利万机。(云云。)但神智云。宗门立理致机关二门。教化机缘。其理致者。但是般若所说。毕竟皆空。不同天台一念三千三谛之观。其机关者。提撕公案。而守之。提公案有二义。一云致心识分別而守公案。二云于公而生疑心。若念起举公案。而疑公案。何故是公案。而是佛法大体兮。国请寺百录。天台相释时。又与禅众则。一百余僧。请智者大师矣。二祖慧可大师。禅僧一百余人谈话。请智者。于禅法决之。(云云。)贵哉。慧可老和尚。无我三昧。看看无一字。莫言不说。道风吹。非下凡心思口议也。泛示随机不定局也。
寻云。天台禅法同异者如何。
答。宗教有不同事勿论也。自元各別宗故也。立行不同。光(【考】光恐广欤)灯录云。天台说止观时。达磨现空中问云。汝何数文字。不谈实理。天台答云。汝愚不知文字性离矣。观门内证。不明两宗深致。暗以难评判事也。传灯录云。达磨大师教外別传之昔。正是智者禅师一心三观。一心三观。一心三观。(【考】一心三观四字恐衍)正是达磨大师教外別传。而有同异。智者以教示之。达磨以禅示之。其理不二也矣。然则于何在乎胜劣焉。龙树智论云。佛法大海。以信得(【考】得智作能)入矣。然则。胜劣者在于信不信。不尔则俱共违背于祖师释欤。又华严五教。第四列禅法顿教。华严下列之。(云云。)其时第一顿教者。所谓第一顿教下。依章显示。文为二。初明五时五味及化仪四教二。初正明文为三。初四时化仪二。初正示四。初顿教文分三。初标。二指经。三解释。今八教之始。故云第一。即华严经也。从部时味等。得名为顿。所谓如来初成正觉。在寂灭道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宿世根熟天龙八部。一时围绕。如云笼月。尔时如来。现卢舍那身。说圆满修多罗。故言顿教。若约机约教。未免兼权。所谓若约机下。点示化仪顿中具化法。文为二。初约机教。总辨兼权。言机教者。所说教法。虽然广大。犹有教道未融者也。所化之机。虽是大士。犹有历別不圆者也。今止观宗。岂欲贬挫普贤普眼三无差別初住圆融者乎。但据历別未融。判兼权耳。谓初發心时。便成正觉等文。为圆机说圆教。所谓谓初下。双示能所文为二。初示能兼之圆。初發心者。初住位中。开發本性三因。成三身也。故正因發成法身也。了因發成报身也。缘因發成应身也。是八相果。非妙觉也。具如下辨。言等文者。略如向引三无差等。如此等文。即是为圆机说圆法也。文句记。云华严起信彰灼明文八相成道。故知初住破无明惑。成八相果。名为分证。其唯天台。非关他矣。处处说行布次第。则为权机说別教。所谓处处下。示所兼之別。言处处者。总指华严。其中处处。又亦可云七处故也。言行布者。行谓行列。布谓布措。布置陈列。次第之义耳。此则为权机说別教也。应知。经意兼含。义难定判。始从住前。至登住来。全是圆义。从第二住。至第七住。文相次第。又似別义。于七住中。又辨相即。至行向地。又是差別次第之义。又一一位。皆有普贤行布二门。故知。兼用圆接別也。若乃善财。于诸知识。但解一法。未解余法。此定属別教。若不尔者。何有圆人只知一法。不解余法耶。清凉观师。谓天台宗判兼別教。失华严意。乃自立义云。行布即是圆融之行布。善财參诸知识。但解一法。谓之谦己推胜。又以诸知识。对当位次。复以华严。判为顿顿。仍以华严是菩萨请。超胜法华。而却全用天台判教相文。及三观三德。一念三千。性善性恶等。况复贤首。圭峰。长水等。所立义旨。各自不同。师资撰述。何其然哉。如欲比校上来是非。具如大部补注中说。或不辨者。则吾祖大训。日就衰微矣。学者思之。
问。本性宗次。而见性宗来。不审所何。
答。本性宗。与见性宗。说之次第。理非次第。能照本有之性。言语亦非言语。能忘逆顺之修。本性亦非本性。如是则岂非无外乎三谛耶。一性无性。是名为空。非直空必即假中。岂非不离空假中也。故云耳。空即是心。假是色。非色非空名曰中。色心绝处。中体现。于一一法体皆具。诚如所问。指经是顿也。化仪之顿。其唯华严。故专指之。若见性宗之依经。由依于圆觉等诸大乘经。云顿教者。乃是化法圆顿之顿。又是別教但中之顿。是故不同化仪中顿指华严也。虽尔。性具故。且今从部时味等。得名为顿。所以者所何。本性宗。与见性宗。非一故开于宗门。于性具非异故今合。然而非一非异。为以一异体。犹尚更照于一异。则即是等圆宗
谓妙玄曰。三谛圆融妙法也矣。华严经中云。譬如日出先照高山。谓第一时涅槃云。譬如从牛出乳。此从佛出十二部经。谓一乳味。法华信解品云。即遣傍人。急追将还。穷子惊愕。称怨大唤等。此领何义。
答。诸声闻在座。如聋若痖等是也。所谓华严初分。永无声闻。若至后分。则有声闻。虽有在座。如聋若痖。不入其手。非其境界故。(云云。)亦复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或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矣。又云。三世之心。皆不可得矣。依圆觉经。楞伽经等说。不要诵呪读经等。偏专工夫思惟。不抱言语教门。是等顿教。略明本性宗见性宗之旨竟。
本朝诸宗要集卷一(终)
校注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32 册 No. 177 本朝诸宗要集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