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诸宗要集卷三
┌一 本空宗者 真言宗也。㊂摩诃空三┼二 杂空宗者 行者宗也。 └三 法空宗者 法相宗也。
本朝诸宗要集卷三
真言宗下
寻云。真言宗者如何
答。真言宗者。摩诃空宗也。谓摩诃空三。一本空宗。真言宗也。二杂空宗。行者宗也。三法空宗。法相宗。且真言宗者。义云。如来灭后。六百余岁。龙猛菩萨。往南天竺。加持芥子七粒。铁塔户打开。亲值金刚萨埵。所传受法门也。依经大日如来。于三世常住法界宫。所说三部秘经也。谓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是也。唐朝将来事。如来灭后。一千六百六十余年。唐玄宗皇帝代。当开元四年。中天竺三藏善无畏。翻译大日经七卷。同八年。南天竺金刚智三藏。将来金刚顶经三卷。于时玄宗皇帝贵之。于长安城。令弘通之也。又胎藏界曼荼罗。善无畏将来。金刚界曼荼罗。金刚智将来也。我朝将来事。东寺山门之真言。相传不同。先东寺真言。桓武天皇御宇。延历二十三年。大安寺空海和尚。受勅入唐。值青龙寺慧果和尚。胎金两部大法。并供养坛具等相传。在唐五年。大同二年。八月归朝。同十月。嵯峨天皇奉授灌顶也。次山门真言者。同御宇。传教大师。与弘法大师同船。奉勅入唐。大唐贞元二十一年。四月十一日。天竺善无畏三藏。第三弟子。奉值龙兴寺顺晓和尚。受五部灌顶归朝后。于高雄神宫寺。行灌顶。奉授平城天皇。是山门流真言也。又仁明天皇御宇。承和五年。六月十三日。慈觉大师。奉勅入唐。先值长安大兴善寺。翻经院政元阿阇黎。受金刚界大教。五瓶灌顶。次从青龙等义真阿阇黎。受胎藏界灌顶。受真言印契。并秘密法要。苏悉地大法等毕。又从法全阿阇黎。习胎藏界义轨。受学真言毕。同十三年归朝。是专山门流真言本基也。又文德天皇御宇。仁寿三年。智证大师入唐。值天竺那兰陀寺。般若多罗三藏。梵字悉昙等习。从法全和尚。慧轮等。受学两部曼陀罗秘旨。清和天皇御宇。贞观元年归朝。(云云。)所传圣教。一千卷也。慧清和天皇。奉授胎藏界灌顶毕。是智证流真言。又三井寺流名也。夫嵯峨天皇御宇。空海和尚。弘真言即身成佛旨。诸宗不信伏之。于禁中有宗论。其时于清凉殿南面。向南方。结智拳印。南门放光。成金色大日。诸宗归之。谓三论道昌。法相源仁。华严道雄。天台圆澄。其时听众也。兮东寺之大师。立二教十住心论。接诸宗也。二教者。胜劣二教也。二教对辩。判胜劣意也。俱舍劣。成实胜。乃至华严天台相望。华严胜。法华劣。真言天台对论。天台劣。真言胜也。例如法华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今复转最妙。云无上大法轮。次十住心论者。初自异生羝羊心。终至极无自性心。九种心接世间出世一切教法。第十秘密庄严心。接得彼真言。显诸教超过也。又大日经十住心品。说三劫十地法门。今接十住心论也。其十住心者。一异生羝羊心。三恶四趣。及外道等也。二愚童持斋心者。人中五戒也。三婴童无畏心者。天上十善戒也。已上三心。接世间善恶诸法也。四唯蕴无我心者。声闻四谛也。五拔业因种心者。缘觉十二因缘也。此二接初僧祇。六他缘大乘心。接法相大乘也。七觉心不生心者。三论八不中道也。此二权大乘也。接第二僧祇。谓上四三乘教分也。八一道无为心者。接天台法华宗。九极无自性心。接华严顿大法门。此二实大乘。一佛乘法体也。接第三僧祇。第十秘密庄严心者。金刚一乘。三密奥旨也。以之为十住。仍真言诸宗超过奥藏也。(云云。)唯小乘初劫。权大乘第二劫。实大乘第三劫。真言十地也。又秘密经云。若于显教修行者。久经三大无数劫矣。十住心论云。九种住心无自性。转源转妙皆是用。真言密教法身说。秘密金刚最胜心矣。兮山门之大师。显密虽异。大道无违故。于一山弘两宗矣。显密同义成。异朝诸师说此义也。前唐院金刚顶经疏云。教有二种。一显示教。诸三乘教是也。二秘密教。是有二种。一唯理秘密教。华严。大品。维摩。法华。涅槃等是也。二事理俱密。真言教是也矣。唯理秘密时。虽同真言天台。事理俱密方。胜真言。山王院大师。虽成显密同义。正意胜天台观门义门成。是此彼释曰。南岳天台一心三观理。源出阿字本空理。无畏不空三密同体教。冥助圆顿一实旨矣。此释。真言阿字能生。天台一心三观所生见。又被助圆顿一实之旨云文点有之。然则真言助行。一心三观正行见。仍真言调心方便故。不可及天台三千三观观法矣。
寻云。如十住心者。法华自华严劣也。可得意欤。
义云。山家释云。新来真言。忘笔授相承。旧到华严。失影响规摸矣。东寺之大师。欲胜于密法。山门之大师。欲胜于显法。互欲建立于宗门故。于此密。于彼显。大矣哉两大师。于法得最自在。住首楞严。能建大义。亲灵山听众。广学内外经书。通达大小教门故。和光同尘之本愿结缘始。其何毒醉迷乱之我等。无便于授药。但两大师。念我受苦彻骨髓。恒欲利益犹如一子。其利益何事乎。所谓道心是也。世间浅近益。皆为此方便也。
问。和光同尘等者以何。
天台曰。和光同尘结缘之始。八相成道利物之终矣。涅槃经云。是人为欲调伏如是诸比丘故。与共而和光不同其尘矣。又老子曰。和光同其尘。希逸注曰。光而不露。故曰和其光。无尘而不自洁。故曰同其尘。(已上)所诠隐内证三身之月光。更于五浊尘垓世。而随机熟有情心。谓和光同尘也。故八万四千法。以逆顺以皆方便门。夫本妙之阿字。则无言说故。所谓楞伽曰。一字不说。然则于何在乎胜劣焉。龙猛智论云。佛法大海。以信得入矣。然则胜劣者。在于信不信。不尔则两宗俱共违背于祖师之释。欤。请细细然。其时第三秘密教者。所谓秘密教文分三。初标。二释。三结。宗旨宗教欲谓之。宗教两部界会。三部。五部。三劫。十地。十六大圣等以。接显密诸教也。又立四重秘释。谓浅略。深秘。秘中深秘。秘秘中深秘也。是又四重阿字也。一梵王说阿字者。浅略也。劫初大梵天王下。始出生言语。谓三十五体文。十二摩多。都合四十七言也。二大日说阿字者。深秘也。一佛出世成道。转大小法轮。皆是不出阿字一理。佛即大日应化佛身也。三阿字说阿字者。秘中深秘。能说教主。所说法门。不出阿字。本不生一理。人法不二义也。四真如理智。说阿字者。秘秘中深秘也。谓风声水音。有情非情。依报正报。皆出音声。真如言说。阿字说法也。仍谈真如言语故。云真言宗也。天台言说一心三观此意也。龙猛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谓自身总体。我说即是空。谓离分自空。亦名为假名。谓和合生有。亦是中道义。谓有空不二。(云云。)大日经疏三云。有尽其源底。空则毕竟平等。中即常住不生。(云云。)若声若字若念。其初起处。即是阿生也。此生皆因缘生生。离分无自性。即是空也。有空共存一阿。即是中道也。夫梦生者有也。眠之因缘尽醒是空也。有空共不出于梦之一。则中道也。一念之梦中三义。是可念之阿字也。又广论青青翌竹。郁郁黄花。皆有有空不生三义。则可见之阿字门也。飒飒松风。丁丁伐木。尽有三义。可闻之阿字门也。鱼母念子。狗子怨块未曾非离可念之阿字门乎哉。大日经云。六大无碍常瑜伽矣。万法皆具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也。大日六大。众生六大。全无二。皆是法界六大也。鬼畜人天。皆是大日云此意也。是未运修行。不凝观念。只未闻非法当位。论成佛故。理具云也。亦次加持成佛者。诸大乘经中。明万行诸波罗蜜修行。积功累德。至菩提彼岸。加持成佛云也。指修行名加持也。亦次显得成佛者。菩提心论三摩地菩提心同之。谓手结印契。口诵明呪。意凝入我我入观念。大日三密。行者三业。开一体不二。父母所生肉身。遮那遍照觉位极。显得成佛云也。此重诸宗分绝故。于诸教中阙而不书云也。又依释摩诃衍论。天台九识上。立十识十一识也。九识者。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上。第七识阿陀那识第八识阿黎耶识。第九识庵摩罗识也。此上以一切一心识。为第十。以一心一心识。立第十一也。但立十识十一识。不出天台九识也。真如不变。名一切一心识。法性随缘。称一心一心识也。是即止观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义门同之。十识十一识云。空海又安然所立也。大日经义释云。凡说真性教。皆名真言。故法华等诸大乘经。皆名真言秘密教矣。宗旨事理俱密。即身成佛也。然则真言宗。与天台宗。非于事理而一。故开于宗旨。非于性具异。故今合。阿字本不生焉。为于事理体。犹尚更照于事理。则即是等皆圆宗。如前四时中。如来三轮不思议故。或为此人说顿。或为彼人说渐。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所谓如前下释。言如前四时者。谓华严。阿含。方等。般若之四时。只是顿渐故也。秘密亦是顿渐而已。故指四时以明之也。三轮者。身口意三也。轮有二义。一转义。二摧碾义。佛身现通。佛口说法。佛意照机。莫非摧碾众生惑累。如王轮宝能坏能安。三轮亦尔。能坏烦恼。能安玅性。玄义中明。身轮示药珠二身。药喻可畏破恶之形。珠喻可爱生善之状。口轮示毒天二鼓。毒喻说破恶法。天喻说生善法。心轮示随自他意。随自如珠如天随他如药如毒。不思议者。佛之三轮。非下凡心思口议也。或为此人等者。泛示随机不定局也。玄义中云。此座说顿。十方说渐。说不定。顿座不闻十方。十方不闻顿座。或十方说顿。说不定。此座说渐。或为一人说顿。或为多人说渐。说不定。或为一人说渐。或为多人说顿。或一座默。十方说。十方默。一座说。俱默俱说。各不相知。互为显密。于此是显。于彼是密。大矣哉。如来于法得最自在。在首楞严。能建大义。为若此也。發挥此义。始自天台。他宗往往窃为己见。悲夫。今文。但云顿渐。阙不定等。学者知之
问。佛之三轮。靡所不鉴。宜渐说渐。宜顿说顿。何因缘故。却为众生说渐得顿。说顿得渐。将非渎乱众生者乎。
答。机缘既多。宜乐亦异。是故如来随所教化。宜顿说顿。宜渐说渐。宜顿说中而得渐等。今详。于顿说中得渐益者。非无所以。谅是过去。于顿说中。有渐种子。渐种既熟。所以圣人。为说顿法。而此众生。于顿说中。却得渐益。于顿得渐既然。于渐得顿及以不定亦尔。岂徒然哉。良有以也。故言秘密教。所以身密。口密。意密。三密密密之秘传。密家之真言流者。总十二流。往彼而寻。山门之真言流者四流。往彼而寻。寺门之真言流者唯一流。往彼而寻。略明本空宗之旨竟。
行者宗下
役小角者。贺茂役公氏。今之高贺茂者也。和州葛木上郡。茆原村人。少敏悟博学。兼御佛乘。年三十二。弃家入葛木山。居岩窟者。三十余岁。藤葛为衣。松果充食。持孔雀明王呪。驾五色云。优游仙府。躯逐鬼神。以为使令日域灵区。修历殆徧。一日告山神曰。自葛木岭。蹊金峰山。其间危崄。虽苦行者。犹或艰。汝等架石桥通行路。众神受命。夜夜运嵓石督营搆。小角呵神曰。何不早成。对曰。葛城峰一言主神。其形甚丑。难昼役待夜出。以故迟耳。小角促一言主。一言主。不肯。小角怒。呪缚系之深谷。一言主托宫人曰。我是管逆冠之神也。窹见役小角。潜窥国家。不急治殆乎危。官人以闻。文武帝下勒。召小角。小角腾空飞去。不得追捕。官吏设计略。收其母。小角不得已。自来就因。便配豆洲大岛。居三年。昼守禁而居。夜必登富士山。行道踏海而走犹行陆。其疾飞鸟不可及也。黎明归岛。 大宝元年放回。近京师凌虚飞去。小角尝在摄洲箕面山。山有泷。小角梦。入泷口谒龙树大士。觉后搆伽蓝。自此号箕面寺。为树龙净刹。世曰。小角自坐草座。载母于钵。泛海入唐。赞曰。道德全者。鬼神不得而窥矣。役君神异。可谓不测者焉。然遭神诬。受窜谴。岂呪力有未充之处。与古记曰。道昭师在唐时。五百群虎。共来作礼。一虎人语曰。新罗山中。众虎之所伏也。愿师趣山。导我暴狞。昭默受请。乃至彼讲法华。群虎侧听。其中有和语者。进曰。我是日本国役小角也。
昭愕然问曰。何在此。
对曰。本国神曲謟。是以我遁去化异类耳。然或又有往矣。亦可以为善应无方之一端矣。而此事年代少乖故。我不系本章。疑又役之放逐。古史或有误乎。方今攀大峰之崄巇。拨葛岭之深邃者。皆祖述于役。夫行者宗有二。一者本山。则即天台宗是也。二者当山。则即真言宗是也。
寻云。依经者如何。
答。孔雀明王经是也。所以所何。谓行有二种。一身行。二心行。子之所论者身行也。予之所修者心行也。当八苦之寒风。卧罪障之积雪。仰阿字之大空。见大日之光照。净菩提心。观慧相应。念念增进。岂非心行之微趣乎
寻云。宗旨如何。
答。仁王般若经曰。七难即灭。七福即生矣。不以形服而易怀也。呜呼役之化迹。盛乎哉。其时第四不定教者。谓第四不定教文分二。初正明三。初标。二释。三结。二双结秘密不定。具化法四教。二总结化仪四教。亦由前四味中。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则如来不思议力。能令众生于渐说中得顿益得顿说中得渐益。所谓亦由下释。秘密言四时。不定言四味。文互现耳。妙玄中说。虽高山顿说。不动寂场。而游鹿苑。虽说四谛生灭。而不妨不生不灭。虽为菩萨说佛境界。而有二乘智断。虽五人证果。而不妨诸天悟大。当知。即顿而渐。即渐而顿。至矣哉。顿渐互通。耳根声尘佛事既尔。五根五尘施化亦然。故有佛土。瞪视显法现相。扬眉。动目。微笑。嚬申。謦欬。忆念。动摇。以如是等而悟道也。然虽如此。亦皆不出顿渐等法。无非圣人之教化也。亦次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所谓不照本有一性。莫忘逆顺二修。是故先示三谛。而后谈惑观等。
问。何令忘耶
答。论云。除诸法实相。余皆名魔事。今云忘者。不复妄见別法耳。若其然者。得非性德之行乎。请思之。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所谓融然无外。故云统。净然无相。故云泯。森然无混。故云立。举一即三可自知。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所谓生谛相即。无有能具所具之別。故天台云。多所含容。而无积聚。
问。前言天然。此言非造。后言自尔。非重沓耶。
答。天然约谛而语。非造就生而说。后文更复言自尔者。为明不变而变故耳。祖言无所苟。何重沓之有。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所谓烦恼。业。苦。不竝不別。是为不显之秘密藏。所覆之言。宜善得意。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所谓惑为法界。岂有敌对。净用永不显故。故云翳障阻耳。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所谓惑是修恶。体是性恶。以性夺修。故云虚妄。以虚妄故。为我熊照之智。以虚妄故。为我所忘之境。此中奇趣。难言矣哉。于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所谓界与慧者。所证之真证。名究竟之照。名与相者。所断之妄断。名究竟之妄。照性忘修。义之如返。众生不尔。得不叹乎。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所谓能照性恶。立三观也。能忘修恶。破三惑也。能照性善。证三智也。能忘修善。成三德也。岂非所谓忘二修哉。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修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別也。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所谓上文合举。此文分示。俱似约竖。意唯在横。故云非各別等。言诸法者。即三千也。有何一法不备。然此三谛。性之自尔。迷兹三谛。转成三惑。惑破借乎三观。观成证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从因至果。非渐修也。所谓初七句中。具含逆顺二修。应知。就竖而说。后二句者。显示竖中有横。故云非渐修也。
问。佛亦有所破。
答。破与不破。各见教文。今通横四于究竟者。由言无明力大佛智能断。又言同体见思尚至等觉。正破属于观。破已为智也。说之次第。理非次第。所谓纵是横四说必次第。况富于慈。更宣竖五。然亦须知。能照本有之性。言语亦非言语。能忘逆顺之修。四三亦非四三。如是则岂非无外乎三谛耶。若然者。岂非不可思议境耶。审之审之。岂得执一端。而局于通道耶。亦复佛以一音等者。文出维摩经中。一音之言。有大有小。小乘一音。如毘昙云。一音者梵音也。佛为四王。作圣语说四谛。二解二不解。佛又作毘陀罗语说。一解一不解。佛又作梨车语说。四王俱解。所以然者。为欲满足诸天心故。二天王作如是念。佛若为我。作圣语说。我则能解。一天王作如是念。佛若为我。作毘陀语说。我则能解。一天王作如是念。佛若为我。作梨车语说。我则能解。故随其念。而为说之。悉皆得解。毘陀语者。伊祢弥祢蹹被陀蹹被彼。梨车语者。摩奢兜奢僧奢摩萨婆多毘罗致。此即四谛也。大乘一音。如起信云。圆音一演。异类等解。又当分一音。即施权也。跨节一音。即开权也。今既顿渐不定一音。该乎大小。未至法华。则非跨节也。如是得益不同。故言不定教也。然秘密不定二教。教下义理。只是藏通別圆。化仪四教齐此。略明杂空宗之旨竟。
法相宗下
如来灭后。一百年后。摩诃提婆菩萨出世。为阿育大王。说诸法实有法。可谓此宗根元欤。其后阿僧伽。谓此云无著。论师出世。夜登都率天。传弥勒法。昼降天竺阿瑜阇国。于重阁讲堂。为众说法。瑜伽论百卷是也。其后无著。世亲。戒贤等次第。爰世亲菩萨。造唯识三十颂。护法。青辨等十大论师。各造十卷释论。合百卷也。玄弉三藏渡天时。申戒贤论师。末代学者。不可学得云。略为十卷也。于中九大论师义。为不正义。护法义为正义。唯识论十卷云是也。
寻云。震旦传来者。如何。
答。如来灭后。一千五百七十九年。唐太宗皇帝治三年。贞观三年已丑八月。唐玄弉三藏。生年二十九岁入天竺。同六年壬辰。至中天竺大那烂寺。奉值戒贤论师。谓生年一百四。习瑜伽唯识。竝学俱舍论。同十九年乙巳。归唐土。抑戒贤论师。亲奉受弥勒菩萨。兼承无著世亲。又值护法论师。传此法也。次玄弉弘此法时。有三千人弟子。其中有七十人长 者。其中又有四人达者。谓昉法师。尚法师。光法师。基法师也。其中以基法师。为写瓶弟子。慈恩大师是也。此师所立。名法相宗也。(云云)。
寻云。日本将来者如何。
答。日本传来。前后有四一。孝德天皇御宇。道昭和尚入唐。值玄弉传此法将来。二人王第三十六代。皇极天皇治七年。大化四年戊午。正月七日。沙门智通。智达二人。奉勅乘新罗国船入唐。奉值玄弉。受法相宗。竝俱舍宗将来。(云云。)又有日记。智通。智达。齐明天皇御宇。入唐云。三天武天皇治九年。朱鸟五年庚辰。玄弉弟子。新罗国智凤法师。一切律论传来。同御宇白凤十四年甲戌。于川原寺。始书一切经论。日本义渊僧正。传此法。我朝朗辨僧正等。义渊弟子也。又有日记。智凤。智鸾。智雄三师。文武天皇御宇。大宝三年癸卯。入唐谒扑扬大师。谓智周传此宗。义渊受凤鸾二师。玄昉。行基。义渊弟子也。四第四十四代。元正天皇治九年。养老七年癸亥。南都玄昉僧正入唐。在唐八年。第四十五代。圣武天皇治七年。天平一年康午。五千余卷一切经论传来。(云云。)又有日记云。玄昉法师。元正天皇御宇。灵龟二年丙辰。入唐遇扑扬大师。学法经二十年。圣武御宇。天平七年乙亥。七月归朝弘法。(云云。)仍相违可明之。(云云。)抑当时于兴福寺。相续次第。义渊僧正下。有宣教大法师。自其以来。贤璟。明福。延宾。空晴。真义。林怀。主恩。永超。洪秀。觉晴。义俊。觉宪。贞庆等(解脱上人)等次第相续。
寻云。所依经论者如何。
答。依六经十一部论也。六经者。一华严经。二解深密经。三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四阿毘达磨经。五楞伽经。六厚严经也。十一论者。一瑜伽论。二显扬论。三庄严论。四集量论。五摄大乘论。六十地论。七分別瑜伽论。八观所缘论。九唯识论。十辨中菩萨论。十一入正理论也。但阿毘达磨。厚严二经。未度经也。故当时加法华。涅槃。为六经也。
寻云。此等经论中。取分以何为正证耶。
答。殊以深密经为本源。彼经明有空中三时教故也。又以瑜伽论。为凭据。以唯识论为宗。中道为相。五重唯识为境。(云云。)
寻云。宗教者如何。
答。立三时教。摄一代。初时教。名有相教。说人空法有相。阿含等诸部小乘经等摄之。第二时教。名无相教。立人法俱空相。摄诸部般若经也。第三时教。名非有非空中道教。立人法非空非有相也。摄华严。深密。思益。法华。涅槃等。抑立三时教事。解深密经中。胜义生菩萨。领解一代相也。(云云)
寻云。次位者如何。
答。唯识论。立五位摄三阿僧祇。一资粮位者。大乘顺解脱分也。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也。二加行位。大乘顺决择分也。是第十回向后心也。已上二位。为初僧祇位也。三通达位。诸菩萨断见位也。是初欢喜地也。第二僧祇劫也。四修习位。诸菩萨修道位也。是从第二离垢地。至第十法云地也。五究竟位。即无上正等菩提位也。是第三僧祇劫也。(云云。)此宗意法华等。须臾闻之即得究竟说。为劝怯弱机方便也。余经中。经尘劫成佛云。为懈慢机方便说也。实说一切众生。必经三僧祇成佛也。起信论云。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祗劫矣。
问于何位立四善根耶。
答。一家(天台)別教。于地前三十心。立四善根也。谓十住煖十行顶也。忍有三忍下中同顶对十行。上忍同世第一对十向也。记七云。岂有大乘回向。而齐小乘上忍等矣。是依婆沙一说也。又旧译摄论。其相见。依之旧译摄论十一云。愿乐行人有四种。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菩萨。圣道有四种方便。故有四人。如须陀洹道前。有四种方便矣。但唯识论意。于十回向中。开四善根也。抑十回向中开之欤。将第十回向外立之欤。一个疑也。此事异义有之。山王院释云。以四加行。为近资粮。此在向后初地之前。故名地前。非指三十心。为地前也。是慈恩释意也。十回向外立之也。又入道章云。前二十九心全。第三十少分。而属资粮。三十心少分。属后加行矣。是第十向后心立之也。山王院释云。別中四十心。为外内凡。十地等妙。为分极圣。四十心中。十信为外凡。住行向为内凡。地等分圣。后一极圣。彼此共呼内凡位为四善根。此璎珞等诸大乘经所说也。近首楞严经。及唯识论。于十回向后心。立四加行位。名同初教也。三十颂二十七行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止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记家以三十心。为远资粮。以四加行。为近资粮。此在向后初地之前。故名地前。非指三十心为地前也。又名三十心。为顺决择分位也。诸师多云。开第十回向。出四加行位。此经论随宜。开合不定。合为三十心。开为四加行位。何谓非佛意。四悉檀说。本如是耳。今宗就合。以三十心。为四加行。释出如玄文矣。有抄云。论正义。十向外立四善根。不正义意。第十向内立之。(云云。)
寻云。宗旨者如何。
答。凝然常住。不作诸法云。不明真如缘起也。所以真如玅理。坚密物。散坏成诸法事无之。是此华严天台等。明随缘真如难之也。谓既随缘云。依妄法缘。九界妄法成。其体更非真如。坚密不成余法也。仍不徧诸法真如。恶得意随缘真如谈欤。(云云。)又彼宗立五性各別义。举永不成佛一类事。不明真如缘起故也。若夫无性定性。自真如缘起。还可归真如故。不成佛不可云。又唯识论云。四智品所依常故。无断尽故。亦说为常。非自性常。从缘生故矣。四智独无常也。此智依止真如时。真如被引常住云也。是此境智各別宗云此意也。所谓宗旨正意。真如不徧万法。不作诸法云也。
寻云。五性各別者如何。
答。楞伽经云。一者声闻乘性。二者辟支佛乘性。三者如来乘性。四者不定乘性。五者无性证法矣。瑜伽论云。一者菩萨种性。二者独觉种性。三者声闻种性。四者不定种性。五者无种性矣。是法尔五性云。无始以来。法尔天然。五种性相分云也。依之佛地论云。由法尔故。无始时来。有五种性。矣。但楞伽瑜伽二说相违。然论云菩萨性。经云如来性。其心同之欤。
寻云。天台意如何。可得心耶。
答。守护章下中云。其法尔种子。西方论师都不许。唐国疏师亦不许。一切经中。无所说故矣。又云。建立毕竟无性。彼瑜伽所出。毗昙萨婆多等许。约声闻地决择小义。彼三乘教未说。小乘带小说大。其瑜伽中。多有小乘义矣。
寻云。师资相承者如何。
答。法相宗。大觉世尊。弥勒。无著等次第。余宗二十三附法次第。师子尊者。被害檀弥罗王。附法既绝毕。爰法相一宗。释尊佛法。悉附属弥勒。弥勒。无著相承。不可似余家。甚深附法。是此三国附法无断绝宗。独我宗也。(云云。)
难云。十大论师中。护法义为正义。然自护法论师。至戒贤。其中问时节久。是故面授附法少断绝。如何。
答。护法正义。九人不正义。竖次第时。前后流转。何相承可断绝耶。其上玄奘渡天。自天竺相承。三国不断宗云事。无子细欤。
寻云。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者如何。
答。五法者。名。相。分別。正智。如如也。楞伽经见。一名者诸法名也。二相者诸法相也。三分別者诸法差別也。四正智者。从缘生智慧也。五如如者。诸法所依真如理也。(云云。)次三自性者。一反(【考】反恐迩欤)计所执性。谓五法中。名相分別也。是即本无今有妄念也。二依佗起性。是第八识。自性分別。从缘生正智也。三圆成实性。是万法所依。无分別如如真如也。五法中第五是也。(云云。)次八识者。六识名相分別反(【考】反恐迩欤)计所执性也。七八识正智也。但如如非识性。性所依故。非八识所摄。(云云。)次二无我者。人无我谓生空。法无我谓法空。(云云。)决三云。况复五法。及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全是別义矣。
寻云。断惑者如何。
答。唯识论。烦恼所知二障。各立分別俱生。又分別俱生。现行种子习气三有之。(云云。)凡小乘俱舍等。烦恼限现行。不明种子习气。大乘意。现行上有种子。虽断种子。尚有习气云断之。(云云)唯识论十云。烦恼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始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修所断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切顿断。彼障现起。地前渐伏。初地已上。能顿伏尽。所知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修所断种。于十地中渐次断灭。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方永断尽。彼障现起。地前渐伏乃至十地。方永伏尽矣。记二云。然依五性宗中。以见疑无明等种子。为无明住地。今意不尔。五住为二死作因。望唯识等。但加种子为异耳矣。请学者。相宗与台宗异说。于前于后。细细然。
(【考】图揭左)
凡法相意。现行皆云伏。种子皆名断也。现行名断事无之。先自初住。至第十向。烦恼所知二障。分別起现行伏。至初地二分別起种子断也。烦恼俱生起现行。于初地皆伏也。种子七地为利生留也。留烦恼障。助愿
┌─我执新译 ┌─迷理惑 ┌现行(地前已伏)┌烦恼障───┬分別三───┼种子(见道无间道断)│└─人执旧译│└─见惑 └习气(见道解脱道断)│┌─────┘┌前六识俱生┐ ┌现行(地前渐伏。初地已上顿伏。)││ │ └─┼种子(金刚无间道断。)││┌─迷事惑 │ ┌────┘│└俱生二───┤ └习气(地地渐断。无间道永断义也。解脱道断正义也。)│ └─修惑 │ ┌现行(初地已上渐伏。第七地永伏)│ └第七识俱生──┼种子(金刚无间断。)│ └习气(无间道断。解脱道断。)│ ┌现行(初地渐伏。八地永伏。)│ ┌前六识俱生──┼种子(地地渐断。)│┌─法执 └──────┐└习气(金刚无间断。)└所知障────┬分別(知前○)│ └俱生二───┤ ┌──────┘┌现行(地地惑伏惑起。金刚加行道永断。) └第七识俱生──┼种子(金刚无间道断。) └习气(无间道断。解脱道断。)
受生矣。八地已上。任运徧满。利众生故。留烦恼故。不沙汰也。而烦恼障俱生起种子。金刚喻定皆断。十地间断事不云也。又所知障俱生起现行。地地渐伏。种子地地渐断。其故初地俱生现行。于地前伏。俱生种子。于初地断。二地俱生现行初地伏。种子二地断也。又玅觉障所知障俱生现行。十地伏。种子金刚喻定断也。(云云)。
寻云。所知障渐断意如何。
答。烦恼俱生。为利生故留也。不断所知障者。暗所知境故。渐伏渐断也。又断种子。现行自被断故。以前伏云。种子断时现行断不云也。又法相反(【考】反恐迩欤)计云舍。烦恼云断也。辅行记。引唯识云。此二法(所知障分別俱生)执细故难断。后十地中。数数修习。胜法空观。方能除灭矣。又云。此二(烦恼障分別俱生)麤故易断。入初地。时。观一切法法空真如。即能除灭矣。
寻云。断二障。得何等果耶。
答。慈恩唯识疏云。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矣。二转依者是也。依者依他。起云事也。
寻云。天台宗意。彼法相教观。四教中何分齐。可得意耶。
答。记一云。他释但有自觉等三。既无四教。各具三义。如何分別大小教主。与而言之。不出二教矣。辅云。不出二教者。他人释。佛亦云断习气。故属通佛也。若夺而言之。只得三藏佛耳矣。是藏通分齐释。又妙乐一处释云。唯识等文。但明別义矣。但五大院。名別义通分释兮。法相宗意。三乘真实。一乘方便如常焉。其时明方等部。净名等经。弹偏析小。叹大褒圆。四教俱说藏为半字教。通別圆为满字教。对半说满。故言对教。若约时则食时。谓第三时。若约味。则从酥出生酥。此从九部出方等。谓三生酥味。
信解品云。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此领何义。
答。三藏之后。次说方等。已得道果。心相体信。闻骂不嗔。内怀惭愧。心渐淳淑。不轻品云。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故四众之中。有生嗔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嗔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其常作是语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号之为常不轻。是此明通教者。通前藏教。通后別圆。故名通教。中论问曰。阿毗昙人言。诸法从四缘生。云何言不生。何谓四缘。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一切所有缘。皆摄在四缘。以是四缘。万物得生。因缘名一切有为法。次第缘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心心数法。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缘缘增上缘一切法。又从当教得名。谓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故名通教。解曰。又从下就当教释。通者同也。所谓声闻缘觉菩萨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言说在事。无言是理。
问曰。以何言说者在乎事。无言者是理乎。
答曰。言说者在于大道之事。无言者是真空之理也。道即观智。道事即理。即理之道无生道也。以此之道。体解六凡诸法色心。如幻如化。幻有之俗。但有名字。
问曰。如何幻有之俗者。但有乎名字。
答曰。幻有之俗者。则即相空故。所以但有名字谓之耳。止观五十四云。名字不在内外中间常自有等。所以即空。幻有即空真谛也。即此三人通同之义。约所证同故。前文云通前藏也。约教有异故。今又就无言说道体色空也。复次。须知教理智断。行位因果。此八皆通三乘之人。何者同禀无生教通也。同缘即色是空理通也。诸法不生。般若不生智通也。须陀洹若智若断。是无生忍断通也。皆乘摩诃衍行通也。同行十地位通也。同学般若因通也。同到萨婆若果通也。亦次中论曰。汝先说有生住灭相。故有有为。以有有为故有无为。今以理推求。三相不可得。云何得有有为。如先说无有无相法。有为法无故。何得有无为。无为相名不生不住不灭。止有为相故。名无为相。无为自无別相。因是三相。有无为相。如火为热相。地为坚相。水为冷相。无为则不然。
问曰。若是生住灭毕竟无者。云何论中得说名字。
答曰。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生住灭相。无有决定。凡人贪著。谓有决定。诸贤圣怜愍。欲止其颠倒。还以其所著名字。为说语言。虽同其心则异。如是说生住灭相。不应有难如幻化所作。不应责其所由。不应于中有忧喜想。但应眼见而已。如梦中所见。不应求实。如乾闼婆城日出时现。而无有实。但假为名字。不久则灭。生住灭亦如是。凡夫分別为有。智者推求则不可得。所以佛说大乘诸法。若有色无色。有形无形。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诸法相。入于法性。一切皆空。无相无缘。譬如众流入海。同为一味。实法可信。随宜所说。不可为实。是故无缘缘增上缘者。若略广因缘中无果云 何言果从因缘出。依大品经。乾慧等十地。即是此教位次也。一乾慧地。未有理水。故得其名。即外凡位。与藏教五停心。总別等三位齐。二性地。相似得法性水。伏见思惑。即内凡位。与藏教四善根齐。三八人地。四见地。此二位入无间三昧。断三界八十八使见尽。發真无漏。见真谛理。与藏教初果齐。五薄地。断欲界九品思前六品。与藏教二果齐。六离欲地。断欲界九品思尽。与藏教三果齐。七已辨地。断三界见思惑尽。但断正使。不能侵习。如烧木成炭。与藏教四果齐。声闻位齐此。八辟支佛地。更侵习气。如烧炭成灰。九菩萨地。正使断尽与二乘同。扶习润生。道观双流。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所谓菩萨地。见思已亡名正使尽。此约自行。故同二乘。若欲利他。则须扶习。扶谓扶持。习即见思之气分也。润谓润益。生即分段之形生也。所谓扶持见思之气分。而润益故受生焉。良以通教不明中道应本。何能称物施为。是故菩萨。虽断正使。不专证空。慈悲愍物。欲济含生。其如见思。先已断讫。更无惑业而致受生。所以扶持正使气分。作利生本。仍须先时故留余习。方可扶持。更加带空之心。及以四弘之愿。润生三界。利乐有情。当此之时。深观二谛。进断习气色心无知。尘沙劣慧既亦断之。法眼种智于是明矣。应知。习气不能润生。今此但是故留而已。又复扶习。唯在通教。言道观者。道谓化导。观即空观。带空出假。此二俱行。故曰双流。出假化物。游诸世间。譬如儿戏。故云游戏。
大论中问。神通所作。何名游戏。
答。犹如幻师种种变现。菩萨亦尔。是故名戏。又三三昧中空为上。诸余行法皆名为下。下如儿戏。
问。菩萨但当出生三昧。何须游戏。
答。菩萨心已出生三昧。欣乐出入。亦名游戏。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因中说果名净佛土。若诸众生。见心炽盛。悭贪蔽重。菩萨化之。令生正见无所吝惜。愿成佛时。国土清净。一切正见。能舍众生。来至其国。是名因中净果佛土。此一既然。破戒。嗔恚。懈怠。散乱。愚痴等蔽。亦皆准说。净名记云。三藏教中。无净土教。但以烦恼。润业而生。故于秽土成佛无爽。有六度行。无净土教。教无行缺。终无成佛。无净土因。无行之佛。有教无人。六度之行。有因无果。行既无果。反成无行。通人亦云修净土行。若任当教。虽有其文。乃寄利人堪被接者。通教菩萨。有净土行。知十方佛。二乘道理不合知之。自鄙不發。永不求故。菩萨虽知。佛犹永灭。永灭乃与取土义乖。故知此佛无人有教。教既权施。不称因行。故于权教。不须苦穷。准支佛见百佛世界。亦合应知有十方佛。唯恐见处不知有佛。又只一界唯一佛化。知亦无妨。故二十部。亦有许知十方佛者。此亦宜为大教梯渐。故二乘人。亦知亦不知。通教菩萨。修净土因。若依跨节。是则净土义通诸教。故有四土横竖摄物。由摄生时有五差故。所谓人天及四教也。十佛地。机缘若熟。以一念相应慧。顿断残习。坐七宝菩提树下。以天衣为座。现带劣胜应身成佛。所谓十佛地分三。初成佛。案玅玄中共位菩萨別立忍名。第十佛地成佛之相。誓扶余习。生阎浮提。八相成道。前之五相。与三藏同。唯成佛相。于道树下。得一念相应慧。与无生谛理相应慧烦恼习。名为佛也。故此一念相应之慧。不可谓之三十四心。应知。只是空慧念耳。断残习者。以菩萨时断正使竟。留余气分故。今但断残习成佛。残即正使之余气也。准大论中。金。银。瑠璃。车渠。颇黎。赤珠。码碯。是名七宝。木树是劣。七宝是胜。表通教法。胜过三藏。天衣化生。表一切法皆如幻。故与三藏佛。所证是同。名现带劣。本通教佛所现身量。十里百亿。放光巍巍。异于三藏丈六一里。故云胜应。或云但空名为带劣。不空中道名为胜应。以通教有合身义故。华严成道。其唯別圆。鹿苑所明。三藏丈六。两处初成。不云通佛。方等般若。乃论八相。故知圣应随顺物机。若云秘密。二处不无。为三乘根性。转无生四谛法轮。缘尽入灭。正习俱除。如炭灰俱尽。经云。三兽度河。谓象马兔。谕断惑不同故。又经云。诸法实相。三乘皆得。亦不名佛。即此教也。此教三乘。因同果异。证果虽异。同断见思。同出分段。同证偏真。然于菩萨中有二种。谓利钝。钝则但见偏空。不见不空。止成当教果头佛。行因虽殊。果与藏教齐。故言通前。若利根菩萨。非但见空。兼见不空。不空即中道。分二种。谓但不但。若见但中。別教来接。若见不但中。圆教来接。故言通后。所谓若利下。释通后二。初正释。非但见空。先暂同钝。兼见不空。后彰于利。一人先后不同。故云非但兼见。既云不空。正当中道。中道即是別圆所诠。別诠但中。不具诸法。如云外月。似出水华。圆诠不但。即具二边。然一家明中道复二。一离断常。属前二教。二约佛性。为后二教。教权故但。理实名中。斯是別教佛性之中。圆教称实。寂而常照。一切无非遮那中道。虽但不但。皆名利根。通后別圆。其义如是。
问。四教释义。罄无不尽。何须更明受接之说。
答。岂闻受接非四教乎。是故须知。初后咸同。故云四教。始终殊异。故云受接。三接虽分。大乘摄尽。何须难于更明接耶。故大品经。八地闻中九地修中。如此说者。非通非別。通教始终不观常住。別人初地已证中道。岂可八地方闻中耶。故须约接以销此文。经从下根云八九地。准义合有中上二根。是故即有三根受接。仍分三种。谓圆接通。圆接別。別接通也。所云接者。中道接真。如金接𨱎。二物相接。是故云耳。从下根者。为欲示于真内中故。故待证空方为点示。令深观空即见不空。中上二根。亦见真已。方示中空。但由中上。真空既浅。是故说教多附下根
问。接义为在法华之前。亦通法华
答。五时皆有。何须定之。然则须知。交际之接。在法华前。名会之接。在于法华。鹿苑密论。涅槃追说。是故五时通皆有接。
问。接唯菩萨。亦通二乘
答。法华前接则唯菩萨。密通二乘。法华中接。非但二乘。亦兼菩萨。故法华中接三乘者。皆约显露。法华已前接于菩萨。复亦如是。
问。受接被接。此二何別
答。一往分之。受接约机。被接约应。究而论之。亦何隔別。
问。接独机然。在应亦尔
答。感应道交。不可偏矣。
答。从旧从本。是第十地。从教从证。在于地住。略如向说。广在诸文。
问。何位受接。进入何位。
答。受接人三根不同。若上根三地四地被接。中根之人五地六地。下根之人七地八地。所接之教。真似不同。若似位被接。別十回向。圆十信位。若真位受接。別初地。圆初住。
问。此藏通二教。同是三乘。同断四住。止出三界。同证偏真。同行三百由旬同入化城。何故分二。
答。诚如所问。然同而不同。所证虽同。大小巧拙永异。此之二教。是界内教。藏是界内小拙。不通于大故小。折色入空故拙。此教三人。虽当教内有上中下异。望通三人。则一槩钝根。故须拆破也。通教则界内大巧。大谓大乘初门故。巧谓体色入空故。虽当教中三人上中下异。若望藏教。则一槩为利。
问。教既大乘。何故有二乘之人。
答。朱雀门中。何妨庶民之出入。故人虽有小。教定是大。大乘兼小。渐引入实。岂不巧。故般若方等部内。共般若等即此教也。略明摩诃空宗之旨竟。
本朝诸宗要集卷三(终)
校注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32 册 No. 177 本朝诸宗要集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