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诸宗要集卷四
┌一 本假宗者 净土宗也○假宗门三┼二 游假宗者 游行宗也 └三 新假宗者 一向宗也
本朝诸宗要集卷四
净土宗下
寻云。净土宗者如何
答。净土宗者。假宗也。谓假宗三。一本假宗。净土宗也。二游假宗。游行宗也。三新假宗。一向宗。且净土宗者。义云。天竺马鸣。龙树。乃至护法。青辨等。皆归此教。(云云)。
寻云。震旦弘通者如何。
答。庐山慧远禅师。开净土教门。(云云)。又震旦有五祖。菩提流支。传译净土论。(一)。昙鸾大师。东魏代遇流支传观经。(二)道绰禅师。(三)。善导和尚。(四)。怀感禅师。(五)。少康等。次第相承。仍昙鸾以下为五祖。加流支为六祖。(云云)。又唐太宗代。慈重法师。大智律师等。同兴此宗。(云云)
寻云。日本传来者如何
答。不知其初。(云云)。慈觉大师。渡唐时。值法道和尚。引声阿弥陀经。念佛三昧相传归朝给。赤山大明神。于唐土念佛守护神也。觉大师随身来给。四明西坂本安置之。(云云)。次天台山西塔。北谷内黑谷源空上人。谓法然自开大经藏。兴净土教门。一向专修弘通是盛也。门下。幸西谓成觉。一念义元祖。隆宽谓长乐寺多念义元祖。证空谓善慧。西山。长西谓九品寺诸行本愿义元祖。圣光谓镇西义元祖。有之。门徒数千万。上足此五人也。又高野明徧僧都。出云路明禅法印等。皆行之。加之出云路住心上人。谓天台学者。生马良徧(【考】徧恐迩)法印。谓法相。木幡真空上人。谓三论真言。知足院悟阿上人。谓律宗法相。是等虽非黑谷门徒。皆是净土修行人也。又禅林寺永观。作往生讲式。慧心先德。制往生要集。欣求净土先贤也。贺古教信上人。谓号阿弥陀丸。十念成就人也。此人草庵。穿西壁。直为拜生身之来迎欤。
寻云。依经者如何。
答。净土三部经。竝净土论也。三部经者。双卷经二卷。观无量寿经一卷。小阿弥陀经一卷。净土论天亲造。(云云)。见观经文。阿阇世太子。依达多教。父频婆娑罗王。七重室内令制极。欲戟杀后韦提希夫人。以苏蜜和𪎊涂身。诸璎珞中。盛蒲桃浆。密与大王令食之。三七日不死。太子闻之。生嗔欲杀母。尔时月光耆婆大臣。语太子云。闻毗陀论经说。劫初已来。恶王杀父。一万八千人也。未曾有杀母。杀母人。断刹利种。不成王位。(云云)。尔时太子不杀母。(云云)。但母深宫闭令住。(云云)。母向耆山礼佛。佛宫中影向。眉间光变成。金台。台上现十方净土。夫人见之望极乐尔时佛往生极乐相示给。是三部经由来也。
寻云。宗教宗旨者如何
答。宗教立圣道净土二门。八宗圣道门。难行自力得道。(云云)。吾宗净土门。易行他力往生。(云云)。十念成就。三尊来迎为宗旨也。夫华严天台等。虽逗上根一机。于下劣根机。徒不取证。像法有教行无证。末法有教无行证。(云云)。爰念佛一门。末代相应易行。本愿难思妙宗也。依之小阿弥陀经。六万恒沙诸佛。现长广舌相证明。怀感禅师释云。末法万年。余经悉灭。弥陀一教。利物偏存矣。何况八万诸圣教。皆是阿弥陀佛矣。
问。弥陀三身中何耶。
答。往生要集云。
问。阿弥陀佛极乐净土。是何身土耶。
答。天台云。是应身同居土。远法师云。是应身应土。绰法师云。是报佛报土。古旧等相传。皆云化土化身。此为大失。依大乘同性经。云。净土中成佛者。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又彼经云。阿弥陀如来。莲华开敷星王如来。龙王如来。宝德如来。等诸如来。清净佛刹现得道者。如是一切。皆是报身佛也。何者。如来化身。由如今日踊步健如来。魔恐怖如来等矣。
义云。九品往生人。皆住前未证位人也。其上恶人往生。曾非报土。度之佛又可应身。又以观音为补处。岂非应身传附和耶。
答。他宗中不许凡夫乘他力入报土。故。最可云尔也。判凡夫乘他力。直入报土事者。净土宗意也。此宗中。全以不立横竖不同。何以他宗意。难自宗义。由机浅深。判土高下。与由自他二力判土报化。于其会通。互虽𫓴楯。至经论诚文者。一向以极乐说报土乎。全无属化净土明文。可思之。(云云)。
寻云。双卷经。五时中何耶。
答。净土人师释云。法华涅槃二处中间矣。但天台心。方等部经云也。既阇王恶逆时分也。法华已前闻。又频婆娑罗王。得那含果见。兼含经。又弹呵相有之矣。今教观不二故。观非空空门。则出于假门故。于假宗为根元。且欲当于般若部之也。所以者所何。所谓本愿故。
寻云。极乐世界。有几乐耶。
答。住生要集。欣求净土下。举十种乐。一圣众来迎乐。二莲华初开乐。三身相神通乐。四五妙境界乐。五快乐不退乐。六引摄结缘乐。七圣众俱会乐。八见佛闻法乐。九随心供佛乐。十增进佛道乐矣。
寻云。弥陀秽土有成道耶。
答。又云。大论云。阿弥陀佛。亦有严净不严净土。如释迦牟尼。
问。何土是耶。
答。极乐世界。即是净土。然其秽土。未知何处。但道绰等诸师。以鼓音声经所说国土。为彼秽土。如彼经云。阿弥陀佛。与声闻俱。其国号曰清泰。圣王所住。其城纵广。十千由旬。于中充满刹利之种。阿弥陀如来应正徧知父。名月上转轮圣王。其母名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无垢称。智慧第一弟子。名曰揽光。神足精勤。名曰大化。尔时魔王名曰无胜。有提婆达多。名曰寂静。弥陀佛与大比丘六万人俱矣。娑婆极乐中间。有懈慢世界。西方往生人。多堕懈慢界事。菩萨处胎经云。西方去此炎浮提。十二亿那由佗。有懈慢界。国土快乐。众生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深著懈慢国土。不能前进生阿弥陀佛国。亿千万众。时有一人。能生阿弥陀佛国矣。慧心会之云。专行者直往生极乐。杂行者生懈慢欤。(云云。)谓取意。
寻云。九品徃生者如何。
答。观经十六想观者。一日想观。观经云。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矣。二水想观。三地想观。四树想观。五八功德池水想观。六总观想。七华座观。八像想观。九徧观一切色身想。十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十一观大势至色身想。十二普观想。十三杂观想。(云云。)十四五六三观。各分三品。为九品往生也。上品上生者。谓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经云。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發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愿。愿生彼国。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徧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授记。还到本国。得无量百千施罗尼门矣。上品中生者。经云。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矣。上品下生者。经云。上品下品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發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矣。中品上生者。谓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经云。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矣。中品中生者。经云。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议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经于七日。莲华乃敷。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矣。中品下生者。经云。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经一小劫。成阿罗汉矣。下品上生者。谓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经云。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众恶。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發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矣。下品中生者。经云。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慙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为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说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经于六劫。莲华乃敷矣。下品下生者。经云。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矣。
寻云。何必劝称名耶。
答。五劫思惟名号。功德具足故也。余洛东以推扣于无得上人庵室之户。问于宗要。上人答曰。呜呼汝法器。余八旬有余枯木。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矣。依之案之。善导和尚。极净土底。悟得念佛源之时。往生行只念佛一行也。悟得给事。双观经文。一向专念。弥陀佛名云显。阿弥陀经。为令离难离生死。南无阿弥陀佛云一法说给。观经定散三福行。各別种种区虽说之。未来流通阿难付属之时。以弥陀名号付属之。圣教常习。为未熟机。诸法各別明之时。至机熟万法舍。只一法也。
亦问。一心不乱称名者如何。
答。牡丹花下睡猫。心全体在于蝶。
亦问。往生根元者如何。
答。三心具足。谓至诚心。深心。于净家可寻之。一义云。一归此教门。名至诚心。相续同异不忘。名深心也。回向者。生死海间善业。今皆回向也。
寻云。观经三福往生者如何。
答。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矣。
寻云。双卷经三辈者如何。
答。经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發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發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發无二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矣。
寻云。天台念佛。与净宗念佛。为同乎为异乎。
答。净土门一向他力念佛也。天台心自元自他不二也。生佛一如也。非自非他。自他不二上。己心弥陀本愿。净秽不二上。唯心净土往诣望也。凡摩诃止观。常行三昧下。附文元意二弥陀可有之。附文时。意论止观者念西方阿弥陀佛等。(云云。)元意时三谛三观。自受用弥陀。步步声声。念念三业弥陀也。(云云。)
寻云。善导家所谈。己心弥陀。不同如何。
答。彼己心有弥陀云己心。弥陀各別也。一家意。己心即弥陀。弥陀即己心。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云云。)可思之。抑烦恼即菩提弥陀。业即解脱弥陀。苦道即法身弥陀。最可明之。觉大师十界弥陀释。(云云。)呜呼互欲建立于宗门故。于此他力。于彼自力。或自他不二。大矣哉。两大师。于法得最自在。住首楞严。能建大义。亲灵山听众。广学内外经书。通达大小教门故。和光同尘之本愿结缘始。善导大师。乃至。圆光大师。天台大师。乃至。慈觉大师自他俱共。无相之五根五力。以于譬喻欲说之。离于右手。则而莫左手之假名。离于左手。则而莫右手之假名。左右手者。谓兼对如此。离于自力。则而莫他力之假名。离于他力。则莫自力之假名。焉。自他力者谓兼对。自力他力非一。故开于宗门。非于性具异故今合。于一异为体。而照于一异。则是等皆圆宗独一法界。则即法界身。法界身则即独一法界。然则于何在乎胜劣。龙树智论云。佛法大海。以信得入矣。胜劣者唯有于信不信。不尔则两宗俱共。违背于祖师之释欤。
寻云。五逆谤法往生者如何。
答一算也。无量寿经下云。夫一念往生者。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矣。同上云。夫第十八愿。十念往生者。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矣。私云。观经。下品下生人。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人也。大本不生。(云云。)相违最难会欤。净土人师。凡十五家异义有之。天台观经疏。以二义会给。疏云。此经明观故说得生矣。慧心释云。今试加释。余处徧显。往生种类。本愿唯举定生之人。故云不生不取正觉。余人十念。定得往生。逆者一念。定不能生。逆十余一皆是不定故。愿唯举余人十念。余处兼取逆十余一。此义未决。別应思择。
问。逆者十念何故不定。
答。由宿善有无。念力別故。又临终寻常念时別故矣。略明本假宗之旨竟。
游行宗下
厥以至理无名。而呼名以显理。真如离念。而即念以通如焉。若其无念念。无生而生。则事理具足。性相融通。即事而真。而说实相。将言此谓乎。况我弥陀。以名摄众生。以念达无相。盖是佛愿难思之深益。事理纵横之极谈者乎。彼云不假工夫开觉藏。不蹈心地登灵台。诚哉。此语以足肝心。凡六八弘誓者。凡圣通入之津船也。六字名号者。尊卑到岸之风势也。因兹五逆十恶之重罪。称念预来迎。五障三从之女质。悬凭颀莲台。诸佛金言众典镜开。须恳照鉴拨心头尘。若信行者。犹如人中芬陀利。若疑虑者。犹如无眼无耳人。盍怖众虻凭自卑翅。不附凤翼。则苍天九空大难。宜辨虽千引巨石。置大航船中。则大海万里惟易。今饰佛愿一乘之舟。而浮生死九界之渎。普运载正乘众机。悉度脱九品宝处。令此迷心之群类。证彼法性之常乐。实是他力不共灵德。终穷究竟之妙旨者乎。云尔。爰有一徧上人者。姓源。豫州人也。(河州七郎通广子息)出家最初。字名随缘。入宗门后。改号如佛。又称知真。即圆光大师四代之门人。西山善慧三世之弟孙也。深观生死轮回兮。求菩提之觉路。广闚权实诸宗兮。辨出离之要路。然则禅定之星。现發心天尸罗之月。晶修行地。智慧光明。速照迷妄之暗。慈悲莲鲜。急净罪障之垢。倩测内证。匪直也人。独步绝伦之誉。不可得称者乎。就中晓弘愿深奥。而归他力佗摄之道。凭易行本誓。而阁自策自励之行。强恶小乘已调之心。懃發大乘利他之愿。然间。祈济度方便于日本之灵社。决所愿成不于水尾之神明。是以宇佐明神者。利民方法授。以六字名号之持念。熊野权现者。济生能引受。以六十万人之生札。于是上人。信灵验仰神宣。一省礼劝念佛。徧随方弘名号。因旃若男若女。随教受化者。一一难陈。或僧或尼。合掌结缘者。重重易辨。当知。凡夫引接之誓愿。末世相应之念佛。于此时弥盛者乎。然则利生道普。而满大八洲中津国内。犹如草木之靡风。济度海广。而流丰苇原秋津岛之外。尚似星宿之仰光。叛之汇稀于鳞角。信之伦郁于龙鳞。嗟呼神感有凭。佛应无疑。彼月氏如来。引机示道。直指西方安养。此日域尊神。叶时抚民。教念弥陀名号。佛神同体大悲。共开安乐之要路。本迹一致大慈。同显弥陀之名号。真信俉训者。便升常乐之台。迷疑伊致者。尚溺苦海之浪。宜商量宜商量。抑札文云。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往生六十万人)。付此札文。人多不审。谓但六十万人往生。自余人不可往生耶。是全不尔。今于此事。正有深意。谓注四句文首字于六十万人。更非局云往生人于六十万人。然云神感。亦云胜利。故于札面。具书四句。融通功德。令持札入。圆满万行。决定往生。例如引戒脉。令人持戒德。戒体实相。名号实相。戒号虽异。法体是同。应知。又札文字六八。即四十八愿所表也。又号一徧上人之名乘。源依彼文欤。互前三句。有一徧两字。第四句人中。上上合即一徧上人也。况五种嘉誉中。人中上上人。可思之。圣颂文曰。
颂吟调高。音韵叵和。圣虑境界。非凡所测。今恐以净土人纲佗力归赜。试作推解。彼论家一法句。圆满事理。今一徧法。亦以如此。万法虽多。所诠不出事理性相。随缘不变。真俗二体。即此一徧两字是也。名号是呼万法。能诠总名也。一徧法即所诠万法。名号一徧。言异意同。以名诠自性。名体不二故。即云何一徧两字。即万法也。所谓一理。徧事。一性徧相。一即真体。一心一如。徧是俗体。六凡四圣等也。应知。又于此四句文。前三句。明所念法。即名号实相法也。后一句。叹能念人。即念佛行者称美也。六字名号一徧法者。六字名号。是万法总名。一徧法即名号。所具万法。谓一即理。徧即事故。性相真俗二谛诸法是也。云何名号即万法总名也。所谓法藏因位昔时。修行万善万行。摄在名号中。弥陀成佛时。彼因中万行。即显十劫正觉佛体。佛体所显万法。名体不离故。悉备六字名号。故唱六字。即行万法。由此呼召趣。其自体故。应知。空师云。万善妙体。即名号六字。恒沙功德。备口称一行矣。又云。弘愿一称者。万行之宗致也。果号三字者。众德根源也矣。经云。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即是具足无上功德矣。恩师云。诸佛愿行。成此果名。但能念号。具包众德。故成大善。不废往生矣。故云六字名号一徧法也。十界依正一徧体者。十界者。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也。依正者。依依报。即十界所居国土。正正报。即十界能居众生也。一徧体者。一是理性。即所具真如。徧是事法。即随缘真如。随缘不变。并名号具德法体也。云何十界依正。即名号具德法体也。所谓佛本于因位时。修显凡圣不二。依正一体真如。而摄在名号。以让与众生。众生称念。则不二一体故。名阿弥陀佛。言人法者。即依报正报。弥陀实智。一法句前。即净土秽土。器界生界。并弥陀所具。名号法体。故云十界依正一徧体也。万行离念一徧证者。名号即万行。离念实相行也。以名号中。事理具足。万行圆满故。云何名号即万行离念行也。所谓法藏因地。以无想离念心。修行真如实相。万行离念。而摄在名号。十劫成觉。实相备体。名诠自性故。众生称念。自证得万行离念。于一徧名号。经说弥陀修行心。云其心寂静心无所著矣。是其无相离念相也。所以名号即万行离念行。离念是无念。无念即无相。无相即实相。实相即名号。故以名号。名万行离念行。亦名诸法实相。诸法实相。万行离念。言异意同。
问。彼经说名号。云诸法实相除灭罪法乎。
答。大论云。以佛名号。为实相法矣。鸾师云。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矣。名号实相。芦花明月。见生无生。不脱壳龙证者。(云云。)今唱名号当体。即万行离念证位。是云万行离念一徧证也。人中上上妙好华者。此句叹名号修行人。人中上上言。通人及华。妙好华者。梵云芬陀利华。是莲华也。经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华矣。疏云。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乃至。)故引芬陀利为喻。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华。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胜人也。尔者可云。于念佛行。不可有对行。于念佛人。不可有过人。于念佛宗。不可有并肩宗。佛既以彼华譬此法。知诸宗超过极谈。谁怀疑乎。开题云。昔毘瑠璃王。害释女。大迦叶。从阿耨达池。取芬陀利华。褁八功德水。洒之诸女。身心安乐。命终生天矣。今念佛芬陀利人。身心快乐。上品往生。阿弥陀佛国。(云云。)又付第三句。向约名号法体。明万行离念之相。今若于念佛行者当位。云万行离念之行相者。今名号修行人。于一心处。不堕得意。不堕滋味。不堕佛见。不堕法见。不堕知解。不堕理会。不顾有无打成一片。只南无阿弥陀佛之声计。而任只有。唱居名号当体。即是万行离念之行相也。(云云。)但言或云无念。云实相。是皆堕心地。悉堕知解语。何云离念者。是不然。今且付彼颂文。学人遁作试解之时。如是云之。更非云一切念佛行者。作此解。知此意。修行之。元来陀力门修行。何苟劳自力知解乎。今念佛行者。全于心地。不附把柄不副按排并剥尽悟解。悉𨁝跳心地。既是踰自力知解悟解之垺。他力格外之宗风也。何云堕心地知解乎。若知心地。还是迷也。若绮心地。还是妄也。莫认心地。莫认心地。释论云。一心一念生缚。不生而为其行矣。机情悟解自力圣道门。尚以如此。何况单直仰信。他力净土门乎。若此无念。约彼圣道自力修行之时。转恶爱邪我六七。超八识所起想念。至九识徧照内证。寂证同时。法界洞朗心。现前之时。即契当无念本心。心若无念时。离恶爱偏颇是非得失念。故云离念。是云佛果无念。亦云真如无念。亦云天地未分心。或云父母未生已前心。亦云当初一心也。然我等以自力。欲修显之。识飏神飞。心如猿猴。是非易發。无念难成。若欲以心息妄。妄弥增迷弥起。未曾可心地發明乎。今此净土门修行不然。自本佗力难思修行故。佛本哀迷妄众生。自难及心地觉悟。搆事理纵横之操。回相即无相之巧。立万行离念之名号。与但著有相之众生。依之名号修行人。不知而行实相。不解而修无相。不知而叶无念。不觉而达真如。故首楞严经(势至章)云。不假方便得心开。即念佛三昧。证无生忍矣。一家释云。未借思量一念功。不觉转入真如门矣。又云。无心领纳。自然知矣。五会赞云。然念佛三昧。是真无上深妙门。岂同离念求无念。离生求于无生。离相求法身。离文求解脱乎。又云。成佛不劳诸善业。到彼自然成正觉矣。当知。本愿难思之秘术。佗力不共之益故。唱名号愿往生人。一人不漏。皆悉遂安养往生素怀。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之得益。源在本愿名号之胜利。是故八幡熊野。各显本地弘誓。殊以名号。劝安乐往生。如彼云因中万行功纳六字。果号一称益施十方。兼而显此神本地。弥陀因位悲愿者也。礼赞云。然弥陀世尊。本發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矣。本地垂迹。函盖相应。感泪铭肝。神妙神妙。当知。弥陀名号之中。有如是等广大利益。多善福德。种种万法。故净土本缘经云。一念弥陀佛。即灭无量罪矣。不论不净。不论心乱。但念弥陀。即得往生。是以善人恶人。持戒破戒。一念预来迎。十念遂往生。大利名号。无上功德。教主释尊。我见是利金言。恒沙诸佛。广长舌相证诚。谁不修之。谁不行之乎。抑今本地弥陀名号。往生愿成就之文。垂迹权现念佛劝化。御纳受之札。字佐明神。六字名号。南文字之点。一徧上人决定往生。六十万之劝。佛神圣虑。誓约无违。本迹虽异。利益同心。出离生死。顿证菩提有赖乎。首楞严经。(势至章)云。我本因地等。(云云)。东大寺思圆上人。梦定记云。一徧本地身。大势至菩萨。化度众生故。来此界四度。一度善导。二度空也。三度法然。四度一徧。(云云。)实知。两神示现。全是弥陀如来说法也。一徧劝化。并亦势至菩萨直说也。同体大悲。内鉴冷然也。凡夫引接。顺风任帆乎。最可仰。最可仰。然则凭尚可凭者。弥陀难思本誓也。信尚可信者。上人游行化导也。云神云佛。慈悲是平等也。云本云迹。愿力不虚。名号利生有实。往生成佛无疑者也。
寻云。上人發愿。入灭者如何
答。建治二年丙子。三月二十五日。于大熊野证诚殿。受神托。始此愿也。正应二年己丑。八月二十三日。于摄州兵库嶋入灭。五十一也。化导十四年也。
一向宗下
建仁元年十月。月轮禅定殿下。往黑谷庵室。而更推扣于竹户。源空对面。
时殿下问曰。师兼子既三百有余。其中某甲圆照。在家焉。夫出家念佛。与在家念佛。为一乎。为异乎。
源空答曰。阿弥陀佛本愿。以极恶最下。以为本意也。岂在乎替。大师释云。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矣殿下红颜微笑。无于本愿差別。则师唯愿。智慧第一。一生不犯出家。直改为在家。而于末代凡夫狐疑。欲破之。源空和尚。少不痛。至哉善信房。自今日。殿下奉从仰善信闻之。大惊怖双眼浮泪以衣袖盖面。以上于身仰于天。手足下以扣于地。咨嗟音声。震于乾坤。余九岁。始慈镇和尚为弟子也。而后二十九岁。此禅室来。今三十八岁。从母胎出兮。未有曾禁戒于犯焉。圣人言。汝六角堂。一七日參笼。观音示现任焉。即过一七日。而诣黑谷。先拜圣人。圣人曰。止止。不可说。余自得。自笔书之。其后汝说。吾欲闻之。其时亲鸾曰。
如合符节。圣人与亲鸾。互一字不违。众人所谓希有也。(云云。)呜呼。大悲圆通尊。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所以者所何。所谓和光同尘之本愿结缘始。其何毒醉迷乱之我等。无便于授药。但菩萨念我受苦。彻骨髓。恒欲利益。犹如一子。其利益何事乎。所谓道心是也。世间浅近益。皆为此方便也。亲鸾不及力。禅定殿下共俱。五条西洞院移。其夜殿下第七息女。为内室兮。过三日。亲鸾圣人。与内室共。诣于黑谷禅坊。源空圣人。内室有对面。子细无坊守也。(云云。)
寻云。宗教宗旨者如何。
答。夫宗教等者。法藏比丘。五劫思惟故。于烦恼具足我等。早哉十劫以前御助故。于往生成佛。无疑决定焉。今欲报于阿弥陀之恩施耳。唯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一心焉。今倩思连。则双眼无乾。而同俱随喜。落泪盈袂。而从启南无阿弥陀佛之宝号。于此契约者。今生即终焉之暮为际。未来又证觉之朝为期。而我等若违此旨。聊有生退屈。拘少事。怠宗要者。岂能言专此趣哉。可励彼心。犹强不随此语者。永失本愿宗风之本意。不遂成佛。伏乞阿弥陀如来知见证明。仍所结如右。南无阿弥陀佛。其时说般若。转教付财。融通淘汰。此诸部般若中。不说藏教。带通別二。正说圆教。约时则禺中时。谓第四时。约味则从生酥。出熟酥。此从方等之后。出摩诃般若。谓四熟酥味。信解品云。是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
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此领何义。
答。方等之后。次说般若。般若观慧。即是家业。空生身子。受勅转教。即是领知等也。已上三味。对华严顿教。总名为渐。亦次不思议假。非偏假。此假本具一切法。谓不思议假者。何本具一切法也。一切法者。何理具三千也。荆溪云。一家观门。永异诸说。该摄十方三世。若凡若圣。一切因果者。良由观具。具即是假。假即空中。是知。观此妙假。即是一心三观。虎溪一心三观之颂。亦以妙假。为所观境。深究观门。兹焉可见。不空之言。显空亦假。圆满之言。示中亦假岂非一假一切假故无空。无中而不假耶。四明云。举一假观。中空亦假。三观皆有立法义故。应知。不空与圆满者。俱即所谓立法义焉。三非所简。竝皆別教。何以知之。以简次第。显不次第。正是一家之常途也。是故四门之初门。即是不可思议假。初门即三。三即一。非一非三。亦非四。谓承上而颂有门。初门即有门也。
问。初门即三。其义如何。
答。境名为假。假即有门。观名为空。空即空门。双遮双照。名之为中。双遮即双非门。双照即双亦门。岂非初门即三也哉。
问。非一等者。复何谓耶。
答。即三之一。与对三殊。是一是三。亦是四乎。例如法华超于八教。非一亦非八矣。有门既尔。余三亦然。知之。一二三四指一月。四点似別唯一空。谓月喻三千。以所指故。空喻有门。以能通故。四番指点。名为四点。以喻一门乃至四门。意云。诸门所显。无非三千。以三千外无別法故。诸门似別。无非有门。以有门外无余乘故。故法华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可不信乎。
问。既言余三亦然。余三何非余乘。
答。天台有云。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例此合云。一有一切有无余三而不有。若其然者。有何相妨。门门一一为法界。摄一切法皆无余。谓法说喻陈。其既彰三千有门义已。虽然犹是妙解之所知。而非妙行之所摄。是故用此二句。以示妙行之功。一一为法界者。以能观理具也。摄法皆无余者。以理能摄事也。法界乃是无外之称。亦名中道。中道乃是绝待之义。亦名三千。此之三千。有理有事。事理俱皆名一切法。依义定名。可以免失。明知。在此中者祇是事造三千。故荆溪云。今欲修观。但观理具。俱破俱立。俱是法界。任运摄得权实所现。四明书中。释此文云。只观理具三千俱空假中故。事用所造。自然皆空假中。故云任运摄得权实所现。岂非释得令义易见。
问。中道亦对二边。何为绝待之义。
答。二边亡处。受中道称谓对边者。依情故耳。
若尔何以圆满。为立法义。
答。圆满为立法者。约照故也。中道为绝待者。约遮故也。彼此俱有所约。何事复疑之耶。不以妙假有门观。谁知法界具足法。闻思修证无不妙。心能观此体具故。谓初二句。约不观而说。后二句约能观而宣。观与不观虽殊。显有门功者一。言妙假有门者。妙假即三千也。言法界具足法者。谓本具一切法也。言闻思修证者。谓中间四位也。言体具者。即理具也。若祇观心不观具。则于一观分二家。一家观门异诸说。诸说虽异。观自一。彼迷一心具诸法。堕在通別次第中次第而生。次第断。岂知十界本来一。三千本一亦如是。皆非世数可分別。谓荆溪云。理性虽具。若不观之。但言观心。则不称理。小乘何尝不观心耶。但迷一心具诸法耳。此盖续前所引假即空中文也。彼此合看。可以晓了斯之文句有所本焉。言一观者。以一等观一心也。言二家者。谓一家与诸家也。约昧具边不殊故。云观自一也。约生与断次第故。云通別等也。十界同居一念故。云本来一也。三千非头数法。故云皆非等也。
问。次第生断。其相如何。
答。诸家不解修善修恶当体。即是性善性恶故。谓细麤次第而空。亦复麤细次第而断。夫如是。则无非所谓出于佛界三千。入于九界三千。以是之故。不能信得參差九界三千。即是佛界三千。岂非于一佛乘。亏十因缘故。既能信得。不妨欢然。
若尔。经论所说。不足信耶。
答。不信即是魔属。不昧名为圆人。应知。圆人初心。深达教证二道。教道之说。证道之谈。终至法华。皆归一实。故涅槃中。阇王叹云。麤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虽然。今约证道。而宣勿执教道而难。
若尔。如似位中麤惑先落。亦是教道一途说耶。
答。不然。以观益明修恶弥融。染用麤者。不复现起。是故说为麤惑先落。修即性故。如向所论。若实次第而落。何名体上虚妄。如圆断然。偏断亦然。故荆溪云。法既本妙。麤由物情。四明亦云。众生谓异。圣意无偏。学者此教明界外独菩萨法。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別前二教。別后圆教。故名別也。涅槃云。四谛因缘。有无量相。非声闻缘觉所知。诸大乘经。广明菩萨历劫修行。行位次第。互不相摄。此竝別教之相也。华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贤。十地为圣。妙觉为佛。璎珞明五十二位。金光明但出十地佛果。胜天王明十地。涅槃明五行。如是诸经。增减不同者。界外菩萨随机利益。岂得定说。然位次周足。莫过璎珞经。故今依彼。略明菩萨历位断证之相。以五十二位。束为七科。谓信住行向堂等妙。又合七为二。初凡。二圣。就凡又二。信为外凡。住行向为内凡。亦名为贤。约圣亦二。十地等觉为内。妙觉为果。大分如此。自下细释。初言十信者。一信。二念。三精进。四慧。五定。六不退。七回向。八护法。九戒。十愿。此十位伏三界见思烦恼。故名伏忍位。谓外凡与藏教七贤位。通教乾慧性地齐。次明十住者。一發心住。谓断三界见惑尽。与藏教初果。通教八人见地齐。二治地。三修行。四生贵。五具足方便。六正心。七不退。谓已上六住。断三界思惑尽。得位不退。与藏通二佛齐。八童真。九法王子。十灌顶。谓已上三住。断界内尘沙。伏界外尘沙。前二不知名目。亦名习种性。用从假入空观。见真谛理。开慧眼成一切智。行三百由旬。次明十行者。一欢喜。二饶益。三无违逆。四无屈挠。五无痴乱。六善现。七无著。八难得。九善法。十真实。谓断界外尘沙惑。亦云性种性。用从空入假观。见俗谛。开法眼成道种智。次明十回向者。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二不坏。三等一切诸佛。四至一切处。五无尽功德藏。六入一切平等善根。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八真如相。九无缚无著解脱。十入法界无量。谓伏无明习中观。亦名道种性。行四百由旬。居方便有余土。谓已上三十位为三贤。亦名内凡。从八住至此。为行不退位。次明十地者。一欢喜。谓从此用中道观破一分无明。显一分三德。乃至等觉。俱名圣种性。此是见道位。又无功用位。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众生。行五百由旬。初入实报无障阂土。初入宝所。二离垢地。三發光地。四燄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难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谓已上九地。地地各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更断一品。入等觉位。亦名金刚心。亦名一生补处。亦名有上士。更破一品无明。入妙觉位。坐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为钝根菩萨众。转无量四谛法轮。即此佛也。有经论说。七地已前。名有功用道。八地已上名无功用道。妙觉位但破一品无用者。总是约教道说。有处说。初地断见。从二地至六地断思。与罗汉齐者。此乃借別教位名。名通教位耳。有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借別教名。明圆教位也。如此流类甚众。须细知当教断证之位。至何位断何惑。证何理。往判诸教诸位。无不通达。略明假宗之旨竟。
本朝诸宗要集卷四(终)
校注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32 册 No. 177 本朝诸宗要集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