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诸宗要集卷五
┌一 八不中宗者 三论宗也。 │二 新中宗者 日莲宗也。○中宗门五┤三 融通中宗者 大念佛宗也。 │四 不二中宗者 天台宗也。 └五 佛性常住宗者 涅槃宗也。
本朝诸宗要集卷五
三论宗下
寻云。三论宗者如何。
答。三论宗者中宗也。谓中宗五。一八不中宗者。三论宗也。二新中宗者。日莲宗也。三融通中宗者。大念佛宗也。四不二中宗者。天台宗也。五佛性常住宗者。涅槃宗。且三论宗者。如来灭后。龙树菩萨出世。宣诸法皆空旨。又青辨菩萨出世。同宣此旨。此宗根元也。仍天竺。马鸣。龙树。提婆。罗睺等弘宣。以三部论。为依凭故。名三论宗也。一中论。(四卷龙树遣)二百论。(二卷提婆)三十二问论(一卷龙树)
寻云。自天竺震旦将来者如何
答。龟兹国罗什三藏。年始十六。先属沙车王子禀学。(佛灭一千二百八十五年云云)其后更游五竺。久学还龟兹。如来灭后。一千三百九年。东晋第六代。哀帝治元年。隆和元年壬戌年。罗什从西天。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经论将来。哀帝贵之。于长安城。经论令译出。(云云。)有日记云。什公龄六十三。东晋第九主孝武世来凉州。其后经十九年。到姚秦之朝乃弘。始三年龄八十一译经论。而门从三千人。达者七十八宿也。殊有四人上足。谓僧叡。僧肇。道融。道生也。弘始十一年。为四子。授龙树所造中论。十二问(【考】问恐门)论。并提婆所造百论。又传成实论毕。道生大师。昙济大师。道朗。僧诠。法朗大师。(兴皇寺)吉藏大师。(嘉祥寺)等。次第相传。又道融。僧诠。吉藏相传云。爰嘉祥大师。造三论疏。并制作法华疏。此门下智凯。智命。智实。寂师。慧远等有之。
各学之寻云。日本传来者如来。
答。我朝佛法来事。人王第三十五代。推古天皇治六年戊午。高丽国僧慧悲。百济国僧慧聪。日本来入。时圣德太子。崇之立元兴寺。令安住。以慧慈仰师匠。学佛法给。此慧慈。值吉藏习此宗云。抑西天佛法。渡汉土后。经三百年。佛法至百济。经一年后日本来。其后经四十三年。孝德天皇御宇乙酉。天下大旱魃。高丽慧悲。奉勅讲三论法门。忽降耳雨。即时任僧正。居元兴寺。弘通此宗。其后福亮僧正。智藏僧正。次第传之。又智藏下。道慈律师。智光。礼光有之。又人王三十五代。推古天皇治三十三年。圣德元年乙酉。奉勅道昭。道慈二人。入唐值玄奘。传此宗。大方虽学六宗。以三论为本。善识(【考】识恐议)勤操僧正。安澄寺同受道慈。(云云。)是等皆住大安寺。又智光下。有灵叡法师。其后药宝。愿晓。圣宝等传之。圣宝僧正。殊于东大寺弘之。即立东南院。为宗本处。永观律师。明徧僧都等。皆是此宗名学者也。(云云。)
寻云。宗教者如何
答。立二藏三转法轮。二藏者。一声闻藏。摄诸部小乘。二菩萨藏。摄诸部大乘。(云云。)三转法轮者。一根本法轮(摄华严)二枝未法轮。(阿含方等。)三摄末归本法轮。(法华涅槃云云。)吾宗于般若上立之。(云云。)
寻云。宗旨者如何。
答。诸法不著为宗旨也。是此立八不中道。破诸宗邪执。后別不立我义也。破执处宗旨也。又別立自义。取舍可落故。还非佛法正意。取又执情也。破不可取云也。依之嘉祥释云。一切言语。皆是假故。一切言语。皆是假名矣。又云。言而无当。破而不取矣。又云横破八迷。竖穷五句矣。八迷者。八不事也。五句者。一生。二不生。三亦生亦不生。四非生非不生。五非非生非非不生也。(云云。)
寻云。八不中道者如何。
答。止六云。横门者。如中论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一论明八门。诸经论则无量矣。决六云。论第一归敬序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法中第一矣。又云。本业璎珞下卷。大经大论第六。明破诸法。竝列八不。与中论同矣。
寻云。破而不取事。经论见耶。
答。净名经云。善哉善哉。不二法门。善哉善哉。不二法体矣。文殊问净名疾。净名默然。此默然文殊善哉善哉称叹。释摩诃衍论云。如言说如。(净名。)如耳听如。(文殊)矣。
寻云。此宗意一代说教。八宗教法。如何可得心耶。
答。转势说法用一门云也。意真实法体无言语。众生利益时。且设教法也。法相三乘真实。一乘方便。天台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皆为一机。用一门意也。但诸宗用一门名相。皆真实思。是最悮也。适化一门边一分也。我宗非三非一为本。別不取体也。(云云。)
寻云。不立一法为宗。(云云。)何用三论耶。
答。实事我宗不立宗也。且适化用一门时。立宗也。此旨申论故。且为依凭计也。
寻云。法相三论胜劣者如何。
答。昔以法相为上。但应和宗论时。法相真如不徧诸法云。三论真如徧诸法。(云云。)仍以三论被置法相上毕。
寻云。三论明真如缘起欤。
答。真如全体。成诸法不云。然理无所存法。徧诸法谈故。一分似真如缘起欤。但真如性具法。成诸法不云。又缘起万法。全体真如不云。只是真如无碍法故。徧诸法云计也。然能徧所徧各別。一体相即不云也。乐天言云。无心水随器方圆。(云云。)三论意。水性无所存。入方器成方水。入圆器。成圆水也。是此水方圆器。体一不云也。天台意。水自元方圆性有之。水器自元体一也云也。
寻云。真如体徧诸法欤。将性徧欤。
答。性徧也。非体徧。仍五大院。三论別教四门中空门分释。若尔者。岂真如体徧可云耶。
寻云。三论宗。三乘教欤。一乘教欤。
答。法华譬喻品取。三车四车诤有之。法相三论。羊鹿牛三车也。大车者三车中牛车也。(云云。)华严天台。依三车方便。得一实大车故。前后合为四车也。天台意大车能开。三车所开也。所开三乘会。为一实大车云故。一乘教也。三论一乘三乘用。一门方不舍之。是此尚三乘脇狭意有之故。三乘教也。(云云。)又嘉祥释。八证六文云事有之。谓法华经中。三车见文。八处有之。是八证也。四车见文。六处有之。是六文也。所谓三车方其义亲云也。
寻云。三论宗四种释者如何
答。一依名释。谓有有无无。其任得心也。二因缘释者。有必依无。无必依有立云也。三显道释者。法华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矣。嘉祥释云。无名相中强说名相。因此名相。悟无名相矣。又云。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应名之实矣。四无方释者。嘉祥释云。达无碍道。有无方用矣。即于一物。有万物用。(云云。)故中宗初门。
日莲宗下
释莲师。安房州。长狭郡。小凑人。贯名重忠之子也。母清原氏。恒仰朝曦念诵。梦日光映胷。而娠。当本朝八十五代帝。后堀河院御宇。贞应元年壬午。二月十六日诞焉。当八十六代四条院御宇。天福元年癸巳。五月十二日。十二岁。同国郡内。登清澄寺。师事道善房。号药王麿当同帝延应元年己亥。十月八日。十八岁薙染。名是性。字莲长。后自改日莲。学真言于道善房兮。祈智慧于虚空藏像。三七日梦六十有余耆宿。右手擎如明星大宝珠。授吾。自后闻一知十。或云。梦当堂后门。老僧来。取本尊所持宝珠。与尔所祈之智慧。不言讫。投玉迳通胷入左袂。其后志游学。而担登于千里。欲修练而负笈于诸蓝。先于镰仓。学净土宗。又回诸国习律宗。次学禅宗。其后北岭园城。学窻聚萤。南都高野。文室映雪。以三余兮学群经。历一纪兮闚诸宗焉。虽岁月积功强疑。日夜励力潭思。犹以疑氷难消。朦雾未散。故入于经藏。检阅诸经论。立不惜身命之誓愿。三十二岁。八十八代。后深草院御宇。自建长五年癸丑。三月二十二日夜。一七日。入室内不出。同二十八日。向朝日合掌。呜呼四十余年。未显真实矣。始自唱南无妙法莲华经七字。是即宗旨建立之發轸。经王流布之滥觞也。
寻云。宗旨者如何。
答。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得大饶益。若复有人。以七宝。满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大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华经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宿王华。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诸水之中。海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如来所说经中。最为深大。又如土山。黑山。小铁围山。大铁围山。及十宝山众山之中。须弥山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经中。最为其上。又如众星之中。月天子。最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千万亿种诸经法中。最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诸暗。此经亦复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暗。又如诸小王中。转轮圣王。最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众经中。最为其尊。又如帝释于三十三天中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又如大梵天王一切众生之父。此经亦复如是。一切贤圣。学无学。及發菩萨心者之父。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一切如来所说。若菩萨所说。若声闻所说。诸经法中。最为第一。有能受持是经典者。亦复如是。于一切众生中。亦为第一。一切声闻。辟支佛中。菩萨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宿王华。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者。此经能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此经能大饶益一切众生。充满其愿。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缚兮。同年。自房洲移于镰仓名越松叶谷。栖草庵。每日入于名越山中。高声唱妙法首题。当弘长元年辛酉。五月十二日。四十岁。谪于豆洲伊东浦。诸余弟子。皆不相伴。唯日朗一人随从等异迹甚多。不遑备载。往莲家而寻。今略焉。当文永十一年甲戌。五月十二日。欲入山林。出镰仓入于甲斐国。波木井卿。六月十七日。初结草庵于身延山兮。交声于解脱之床。幽谷汲水而担真性月。深山拾薪而负孙康雪。夕窓风寒忍辱为衣。晓炉烟纤法喜为食。终日一乘论谈之语闻山中。所止之处。缁白成市。施利如云。见形闻声之辈。皆作遭佛想。山栖九年。龄六十一。昼夜读诵妙法华经。相同灵鹫山。朝暮讲谈止观。不异台岭。焉。弘安五年壬午。九月八日。出身延泽。十八日入于武藏国。荏原郡池上。十月八日。上足定于六人。所谓日昭。日朗。日兴。日向。日顶。日持矣。十三日辰尅。诵方便品。头北面西而寂灭。年岁六十有一。
大念佛宗下
释良忍。尾洲富田人也。登叡山闻台教于良贺。禀密灌于永意。承德之始。隐栖大原山。创来迎院。夷基趾作结界法。鬼魅相语曰。师之法力。虽驱逐我等。法末之时。我等当又归止。时忍亲闻焉。待贤皇后宫人。有问道于忍者。常常来院。一日未通谒。先憇殿陛。自思言。我是妇人。屡入精蓝。恶少之者。恐贻疑谤。不利吾师我虽慕道切。不亦来矣。忍在殿内。开扉告曰。姉之先思又无妨。只愿固志于此。不亦美乎。宫人自兹。思忍之不凡。就而薙染。法名法性。忍修八字文殊法。庭上大石。变为师子。回旋哮吼。一日异人来谒言曰。师盍唱融通念佛乎。忍曰何谓。对曰。回我所唱。融会众人。众人之唱。又通于我。是融通念佛也。其功踰独称。不可胜计。何以故。众生无边故。师愿以此事。劝诱四海。我又广唱天神地祇耳。忍曰。公谁乎。对曰。鞍马寺毗沙门天也。语已不见。忍自此常唱融通念佛。又作疏。博劝四众。天仁二年。来迎院成。忍于此地唱显密。又辟声明梵呗。天承二年。二月一日。丑年六十一。忍建一宇。度大藏经律论。名曰如来藏。所持弥陀经。时时放光。其徒收之置藏中。赞曰。妙于万物。阴阳不侧。是世书之所谓神也。吾教受佛勅护我法。然未闻演出真理之。如山王天王之精微矣。此方多言。有应化之神。恐其然乎。又是二子。精修之感發也。或曰融通之说有据乎。余曰。般若有随喜一品。龙胜菩萨。剖祈于智度中。化人之言。相似同矣。大论七云。经念无量佛土。诸佛三昧。常现在前。论无量佛土。名十方诸佛土。念佛三昧。名十方三世诸佛。常以心眼。见如现在前。
问曰。云何为念佛三昧。
答曰。念佛三昧有二种。一者声闻法中。于一佛身。心眼见满十方。二者菩萨道。于无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诸佛。以是故。言念无量佛土。诸佛三昧。常现在前。
问曰。如菩萨三昧。种种无量。何以故。赞是菩萨念佛三昧常现在前。
答曰。是菩萨念佛故。得入佛道中。以是故。念佛三昧。常现在前。夫净家一向他力念佛也。良师心自元自佗不二也。生佛一如也。非自非佗。自他不二上。己心弥陀本愿。净秽不二上。唯心净土往诣望也。凡摩诃止观。常行三昧下。附文元意二弥陀可有之。附文时意论止观者。念西方阿弥陀佛等(云云)。 元意时。三谛三观自受用弥陀。步步声声。念念三业弥陀也。(云云)。
寻云。善导家所谈己心弥陀。不同如何。
答。彼己心有弥陀云。己心弥陀各別也。良家意己心即弥陀。弥陀即己心。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云云。)可思之。抑烦恼即菩提弥陀。业即解脱弥陀。苦道即法身弥陀。最可明之。觉大师。十界弥陀释。(云云)。亦次不以南无阿弥陀佛。唱唱而观。谁知法界具足法。闻思修证无不妙。心能观此体具故。若秪观心不观具。则于一观分二家。一家观门异诸说。诸说虽异。观自一。彼迷一心具诸法。堕在通別次第中。次第而生。次第断。岂知十界本来一。三千本一亦如是。皆非世数可分別。妙境元无空假中。而亦不离空假中。空即是阿。假是弥。非阿非弥名曰陀。色心绝处中体现。于一一法体皆具。凡夫心具即佛具。取著不圆则不具。唯一具字显今宗。入此融通宗者甚希有。具有能具所具之別。能具即是一念。所具即是三千。所具之中。又有能所。所通即是三千。能通即是有门。然此能通所通。竝名不思议假。岂非两重能所。在一具字中哉。是知。多门天判其功踰独称。不可胜计。良忍释又作疏博劝四众。以弥显由有抗析百家之功。虽然。二师妙解。亦隐于时。希有之言。有所归矣。呜呼回我所唱融会众人。众人之唱。又通于我。是融通念佛也。天来本尊血脉等今略焉。往良家求兮。(某甲)义观。自于今。多闻天与良师。俱供广倡法界耳。
天台宗下
寻云。天台宗者如何。
义云。此宗隋代。天台大师弘法宗故。从大师名。天台宗云也。或法华宗。或止观宗。或圆宗。
寻云。只直不云天台宗。何加圆字。题天台圆宗耶。
义云。为显此宗振舞也。其故四教义一云。万法圆备故名为圆释。圆者不阙为义判。三千万法。行者一心一念圆备。无阙减圆云也。今此宗意。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释。三千一念圆备。一心法界遍照。一多自在。心性本分谈故。圆宗名也。
寻云。三千一念姿如何。
义云。三千万法虽事广。不出十界十如性相也。然一处释曰。圆融十界。居一念微妙也。妙法十如。即一心难解也矣。 如此十界十如。行者一念圆备。阿鼻依正。全处极圣自身。毘卢身土。不逾凡下一念。生佛不二。凡圣一如。三千一念云也
答。先付法藏经次第可知也。大觉世尊。(一)。迦叶。(二)。阿难。(三)。商那和修。(四)。毱多。(五)。提迦多。(六)。弥遮迦。(七)。佛陀难提。(八)。佛陀密多。(九)。脇比丘。(十)。富那奢。(十一)。马鸣。(十二)。毘罗。(十三)。龙树。(十四)。提婆。(十五)。罗睺。(十六)。僧伽难陀。(十七)。僧伽耶奢。(十八)。鸠摩罗駄。(十九)。阇耶那。(二十)。盘駄。(二十一)。摩奴罗。(二十二)。鹤勒夜那。(二十三)。师子尊者。义云。除释尊二十三人也。第二十三师子尊者。檀弥罗王云恶王被害故。因兹血脉相传绝毕。爰震旦北齐。慧文禅师云人有。吾河准独步。呼谁为师。若得经佛为师。若得论菩萨为师。入大经藏。烧香散华。后手取之。释尊第十三代。龙树菩萨所造。中观论取。即开读之。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文。一心三观开觉。以此法。附南岳慧思大师。南岳附天台智者大师。其后章安大师。智威大师。慧威大师。玄朗大师。湛然大师次第。湛然者谓妙乐。妙乐大师弟子。道邃。道暹。智度。行满四人上足有之。(云云。)是震旦传来相也。又龙树。天竺须利苏摩耶菩萨。鸠摩罗什次第。是此双林寺傅大士。讲罗什所译法华。大智度论。自然开悟。而以法附南岳大师。其后天台。章安等相承。其外直受天台血脉次第有之。(云云)
寻云。慧文禅师中论相承。傅大士法华智论相承。共经卷相承。非知识相承。若尔者。师师面授口决相承断绝。应可谓之欤如何
答。实如所间。余宗如此难也。但虽依经卷。已得现体。证师师一体内证也。何况直授南岳。直授天台相承。师师相承不可断绝。然而日本传来。桓武天皇御宇。延历二十三年。最澄和尚。奉勅生年三十八岁入唐。奉值台州道邃和尚。并行满大师。学天台教观给。山家大师释云。所得教迹二百余卷。所决法门七百有余。是皆割烦恼陈。金刚之观智。越生死之野。牢强目足也矣。延历二十四年乙酉。当大唐贞元二十一年。秋归朝。同十二月二十六日。以所持圣教传法录。令进览天皇毕。同时所传密教上显毕。山家大师偈云。
义云。山家总四宗兼学也。天台。真言。圆戒。达磨法也。(云云)。又承和五年戊午。六月十三日。奉勅慈觉大师。圆载。圆行。常晓。瑟运。宗叡等六人。同时入唐。值礼泉寺宗颖僧正。传天台法门。又值五台山慧远禅师。传一心三观。值福林寺良谞和尚。受天台佛法给。觉大师传记云。入五台山。有慧远和尚。玄鉴和尚。余于一夏中。随逐而被授一心三观妙义。写得天台教释等三十七卷。于天台大师第八弟子。礼泉寺宗颖所。研习止观之彻旨。矣。经九年。同十三年丙寅归朝。(云云)。密宗相传如上。(云云)。又文德天皇治四年。仁寿三年癸酉。八月九日。智证大师。奉勅生年四十四岁入唐。值天台山林和尚。竝越州福林寺良谞和尚。受天台教法。清和天皇治二年。贞观元年己卯。归朝毕。所持圣教一千余卷也。其外密宗传来有之。上书之毕。
寻云。宗教者如何。
答。四教五时教相是也。诸宗皆摄之。(云云)。
寻云。宗旨者如何。
答。一心三观。一念三千是也。但他宗皆宗旨宗教別立之。一家意教观一如宗体也。决一云。是故三观总摄四教矣。四教义一云。
问。四教从何起。
答。从三观起。
问。三观复因何而起。
答。三观还因四教而起矣。
寻云。依经者如何。
答。以法华为依经也。该于一代。文体正意。唯归二经。一依法华本迹显实。二依涅槃扶律说常矣。但一家疏释。以三大部为本。玄义释首题五字。文句于文文句句释之。止观十章大意五略经大意也。呜呼四十余年。未显真实。妙哉。其时说法华。开前顿渐。会入非顿非渐。故言开权显实。又言废权立实。又言会三归一。言权实者。名通今昔。义意不同。谓法华已前。权实不同。大小相隔。如华严时。一权一实。谓圆实別权。各不相即。大不纳小故。小虽在座。如聋若痖。是故所说法门。虽广大圆满。摄机不尽。不畅如来出世本怀。所以者何。初顿部有一麤谓別教一妙谓圆教。一妙则与法华无二无別。若是一麤。须待法华开会废了。方始称妙。次鹿苑但麤无妙。谓藏教。次方等三麤。谓藏通別。一妙谓圆教。次般若二麤谓通別。一妙谓圆教。来至会上总开会废前四味麤。令成一乘妙。诸味圆教。更不须开。本自圆融。不待开也。但是部内兼但对带。故不及法华淳一无杂。独得妙名。良有所以也。故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谓教一。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谓行一。但为菩萨。不为小乘。谓人一。世间相常住。谓理一。时人未得法华妙旨。但见部内有三车穷子。化城等譬。乃谓不及余经。盖不知重举前四时权。独显大车。但付家业。唯至宝所。故致非谤之咎也。约时则日轮当午。罄无侧影。谓第五时。约味则从熟酥出醍醐。此从摩诃般若出法华。谓五醍醐味。
信解品云。聚曾亲族。即自宣言。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吾所有。皆是子有。付与家业。穷子欢喜。得未曾有。此领何义。
答。即般若之后。次说法华。先已领知库藏诸物。临命终时。直付家业而已。譬前转教皆知法门。说法华时。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授记作佛而已。亦次真空不空非但空。圆中圆满非但中妙境元无空假中。而亦不离空假中。谓理具三千同一性故。呼之以为唯一实相。岂非元无空假中也。一性无性。是名为空。空非直空。必即假中。岂非不离空假中也。故云耳。空即是心。假是色。非色非空。名曰中。色心绝处。中体现。于一一法。体皆具。谓空即心者。以观归四阴也。假是色者。以境归色阴也。故荆溪云。无始色心。本是理性妙境妙智。而随妄转。不觉不知。今既闻名。知阴即是。即四阴心。而能成观。中体现者。由双遮而现也。体皆具者。约双照而言也。
问。指何等法。为一一法。
答。指所言色心也。心虽空。色虽假。至论能具。莫不归中。故四明云。遮乃遮情。照则照性。边情已泯。二谛皆中。中既不偏。是故空假各含一切。学者思之。凡夫心具即佛具。取著不圆则不具。谓同名无明。咸称常乐。只一非生非佛三千。故云凡具即佛具也。取著等义。出于止观禅定境中。简示能具一念之文。彼云。言一念者。不同世人取著一异定相一念。记云。此据初心习观之人。恐滥托于妄情境观。是故应须简示入门。若据理论。无妄非法界。亦何隔于取著妄情。由是而知。言不具者。约不能识三千而言。具如义例随释中解。唯一具字显今宗。入此宗者甚希有。谓具有能具所具之別。能具即是一念。所具即是三千。所具之中。又有能所。所通即是三千。能通即是有门。然此能通所通。竝名不思议假。岂非两重能所在一具字中哉。是知。荆溪判为唯圆。四明释以弥显。由有抗析百家之功。虽然。二师妙解。亦隐于时。希有之言。有所归矣。圆名圆妙圆满。圆足圆顿。故名圆教也。所谓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诸大乘经论。说佛境界。不共三乘位次。总属此教也。法华中开示悟入四字。对圆教住行向地。此四十位。华严云。初發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此明圆四十二位。维摩经云。薝卜林中。不嗅余香。入此室者。唯闻诸佛功德之香。又云。入不二法门。般若明最上乘。涅槃明一心五行。又经云。有人入大海浴。已用一切诸河之水。又婆伽罗龙。澍车轴雨。唯大海能受。余地不堪。又梼万种香为丸。若烧一尘。具足众气。如是等类。竝属圆教。今且依法华璎珞。略明位次有八。一五品弟子位。谓外凡。出法华经。二十信位。谓内凡。三十住位。谓圣初。四十行。五十回向。六十地。七等觉。谓是因位末。八妙觉。谓是果位也。初五品位者。一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
问。随喜何法。
答。妙法。妙法者即是心也。妙心体具。如如意珠。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別。此心即空即假即中。常境无相。常智无缘。无缘而缘。无非三观。无相而相。三谛宛然。初心知此。庆己庆人。故名随喜。内以三观。观三谛境。应可见大道止观。审谛今略。外以五悔。勤加精进。助成理解。言五悔者有二。一理。二事。理忏者。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即此义也。言事忏者。昼夜六时。三业清净。对于尊像。披陈过罪。无始已来。至于今身。凡所造作。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邪淫。偷盗。妄语。绮语。两舌。恶口。贪。嗔。痴等如是五逆。十恶。及余一切。随意發露。更不覆藏。毕故不造新。若如是。则外障渐除。内观增明。如顺流舟更加掳棹。岂不速疾到于所止。修圆行者。亦复如是。正观圆理。事行相助。岂不速至妙觉彼岸。莫见此说便谓渐行。谓圆顿无如是行。谬之甚矣。何处天然弥勒。自然释迦。若才闻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即心是佛。不动使到。不加修习。便成正觉者。十方世界。尽是净土。触向对面。无非觉者。今虽然即佛。此是理即。亦是素法身。无其庄严。何关修证者也。我等愚辈。才闻即空。便废修行。不知即之所由。鼠唧鸟空。广在经论。寻之思之。二劝请者。劝请十方诸如来。留身久住。济含识。三随喜者。随喜称赞诸善根。四回向者。所有称赞善。尽回向菩提。五發愿者。若无發心。万事不成。故须發心以导前四。是为五悔。下去诸位。直至等觉。总用五悔。更不再出。例此可知。二读诵品者。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谓内以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三说法品者。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佗人说。内解转胜。导利前人。化功归己。心倍胜前。四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福德力故。倍增观心。五正行六度者。经云。若人读诵。为佗人说。复能持戒等。谓自行化佗。事理具足。观心无阙。转胜于前。不可比喻。此五品位。圆伏五住烦恼。外凡位也。与別十信位同。次进六根清净位。即是十信。初信断见惑显真理。与藏教初果。通教八人见地。別教初住齐。证位不退也。次从二信至七信。断思惑尽。与藏通二佛。別教七住齐。三界苦集断尽无余故。仁王云。十善菩萨。發大心长別三界苦轮海。解曰。十善者。各具十善也。若別十信即伏。而不断故。定属圆信。然圆人本期。不断见思尘沙。意在入住断无明见佛性。然譬如冶铁麤垢先去。非本所期。意在成器。器未成时。自然先落。虽见先去。其人无一念欣心。所以者何。未遂所期故。圆教行人亦复如是。虽非本所望。自然先落。永喜大师云。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即此位也。解曰。四住者只是见思。谓见为一。名见一切处住地。思惑分三。一欲爱住地。欲界九品思。二色爱住地。色界四地。各九品思。三无色爱住地。无色界四地。各九品思。此之四住。三藏佛与六根清净人同断。故言同除四住。言若伏无明三藏则劣者。无明即界外障中道之別惑。三藏教止论界内通惑。无明名字。尚不能知。况复伏断。故言三藏则劣也。次从八信至十信。断界内外尘沙惑尽。假观现前。见俗谛理。开法眼。成道种智。行四百由旬。与別教八九十住。及行向位齐。行不退也。次入初住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谓解脱。般若。法身。此之三德。不纵不横。如世伊三点。若天主三目。现身百界。八相成道。广济群生。华严经云。初發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佗悟。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解曰。初發心者。初住名也。便成正觉者。成八相佛也。是分证果。即此教真因。谓成妙觉。谬之甚矣。若如是者。二住已去诸位徒施。若言重说者。佛有烦重之咎。虽有位位各摄诸位之言。又云發心究竟二不別。须知摄之所由。细识不二之旨。龙女便成正觉。诸声闻人。受当来成佛记莂。皆是此位成佛之相。慧身即般若德。了因性开發。妙法身即法身德。正因性开發。应一切即解脱德。即缘因性开發。如此三身。發得本有。故言不由佗悟。中观现前开佛眼。成一切种智。行五百由旬到宝所。初居实报无障关土。念不退位。次从二住至十住。各断一品无明。增一分中道。与別教十地齐。次入初行断一品无明。与別教等觉齐。次入二行。与別教妙觉齐。从三行已去。別教之人。尚不知名字。何况伏断。以別教但破十二品无明故。故以我家之真因。为汝家之极果。只缘教弥权位弥高。教弥实位弥下。譬如边方未静借职则高。定爵论勋其位实下。故权教虽称妙觉。但是实教中第二行也。次从三行已去至十地。各断一品无明。增一分中道。即断四十品惑也。更破一品无明。入等觉位。此是一生补处。进破。一品微细无明。入妙觉位。永別无明父母。究竟登涅槃山顶。诸法不生。般若不生。不生不生。名大涅槃。以虚空为座。成清净法身。居常寂光土。即圆教佛相也。然圆教位次。若不以六即判之。则多滥上圣。故须六即判位。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又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等言。总是理即。次从善知识。及从经卷。闻见此言。为名字即。依教修行。为观行即。谓五品位。相似解發。为相似即。谓十信分破分见。为分证即。谓从初住。至等觉。智断圆满。为究竟即。谓妙觉位。约修行位次。从浅至深。故名为六。约所显理体。位位不二。故名为即。是故深识六字。不生上慢。委明即字。不生自屈。可归可依。思之择之。略明中宗之旨竟。
涅槃宗下
涅槃宗者。本朝往昔在之。(云云。)虽尔。今禁止。于国法尚恐。故不书焉。或曰。涅槃宗之寺院。竝僧俗等。悉改于天台宗。故今圆宗附焉。其时说大涅槃者。有二义。一为未熟者。更说四教。具谈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槃。故名捃拾教。所谓一为下。別释部教为二。初捃拾残机。谓捃居运切。亦拾也。言未熟者。于法华中。未能开悟。但是结缘。故至涅槃。更说四教。皆悉知常。而悟道也。故涅槃四。名为追说。良以法华显真实相。已废方便。今为未熟追说前耳。言佛性者。一切众生。皆有果人之性也。佛性不变。即真常矣。法华似秋成大获。涅槃如捃拾余残耳。
问。法华开显。无不成佛何有未熟五千起去人天被移。
答。法界众生。未益者众。何但五千。今虽未悟。后必解脱。一开之后。无所间然。岂将残党。以疑大陈。应知。五千是增上慢。虽不广闻开三显一。已闻略竟。虽非当机。亦预结缘。虽未现悟。亦于涅槃及以灭后。而信一乘。人自多途。法华常顿。不可见于未熟余残。便妨法华开显者也。二为末代钝根。于佛法中。起断灭见。夭伤慧命。亡失法身。说三种权。扶一圆实。故名扶律谈常教。所谓留逗末代。如来灭后。名为末代。不悟圆常。名为钝根。遂于佛法。弃舍毘尼。 谓如来定入灭度。名断灭见。乘戒既缓。诸恶庄严。慧命法身。夭伤亡失。如来预鉴。故演涅槃。施设三教之权。扶助一乘之实。广明持戒。委示真常。正助相须。乘戒俱急。法身严显。慧命昭然。扶律谈常。其益大矣。夭者中死也。
问。慧命法身。常住不灭。何故文云亡失夭伤。
答。法体何失。但由众生无闻思修。所以流转众苦烦恼。故知。得失在众生耳。非约法也。法身既失。报应可知。三身不显。三障炽然。准四念处。明赎命教。乃是赎于藏通之命。別圆自有常住之命。故非所论。当知。念处约真中说。今文扶律约偏圆言。又荆溪云。以在秽土。须说赎命。为捃拾故。扶律说常。令久住故。兼权明实。故涅槃显扶律说常。是赎众生法身慧命之大宝也。佛化既以涅槃赎命。末代凡流。大乘语者。舍而不用岂非逆耶。然若论时味。与法华同。论其部内。纯杂小异。故文云。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前法华合此经。为第五时也。
问。此经具四教。与前方等部具说四教。为同为异。
答。名同义异。方等中四。圆则初后俱知常。別则初不知后方知。藏通则初后俱不知。涅槃中四。初后俱知。
问。将五味。对五时教。其意如何。
答。有二。一者但取相生次第。所谓牛譬于佛。五味譬教。乳从牛出。酪从乳生。二酥醍醐次第不乱。故譬五时相生次第。所谓故譬下结。言相生者。大涅槃经第十三云。佛告住无垢藏王菩萨。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佛亦如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从般若波罗出大涅槃。天台所立。五味相生文在斯矣。故前文。以乳对华严。乃至醍醐对法华等。但约相生不论浓淡。若论浓淡则华严大教。其味成淡。鹿苑小法。其味却浓。有此不便。取相生耳。二者取其浓淡。此则取一番下劣根性。谓所言取者。于涅槃相生之文约义。亦可取喻浓淡。言一番者。即下根也。言下劣者。不發大心。但求小果也。天亲呼为下劣小乘。众香称为贪所乐法。所谓二乘根性。在华严座。不信不解。不变凡情。故譬其乳。次至鹿苑。闻三藏教。二乘根性。依教修行。转凡成圣。故譬转乳成酪。次至方等闻弹斥。声闻慕大耻小得通教益。如转酪成生酥。次至般若奉勅转教。心渐通泰。得別教益。如转生酥成熟酥。次至法华。闻三周说法。得记作佛。如转熟酥成醐醐。此约最钝根具经五味。其次者。或经二三四。其上达根性。初味得入法界实相。何必须待法华开会。上来已录五味五时。化仪四教。化法四教。大纲如此。所谓上来下结。然上所录。五时五味。但是当分。犹复未明五时互通初后之相。案玅玄云。若华严顿乳。別但在初。通则至后。无量义云。次说般若历劫修行。华严海空。法华会入。像法决疑云。今日座中无央数众。或见如来入涅槃。或见住世一劫。或见丈六小身。大身报身。法身同虚空等。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日若垂没。亦应余辉峻岭。故莲华藏世界海。通至涅槃之后。况前教耶。若鹿苑酪教。別在第二。通亦至后。如迦留陀夷于法华中。面得授记。后因非时而入聚落。为俗打杀。埋马粪中。后从粪出便入灭度。文在涅槃。当知。酪教亦至于后。若方等教。別在第三。通亦至后。方等陀罗尼云。先于王城。授声闻记。今于舍卫。授声闻记。故方等教亦至于后。若般若教。別在第四。通亦至后。从得道夜。至泥洹夜。常说般若。故般若教。亦至于后。若涅槃教。別在第五。通亦至初。从初發心。常观涅槃行道。故知。涅槃通亦至初。若法华教。就显露边。不见在初。若约秘密。何往不通。故身子云。我昔从佛闻如是法。故知。法华密亦无初。请学者于诸经论勘考。略明结宗之旨竟。然依上四教。修行时。各有方便正修。谓二十五方便。十乘观法。若教教各明。其文稍烦。义意虽异。名数不別。故今总明。可以意知。言二十五方便者。束为五科。一具五缘。二呵五欲。三弃五盖。四调五事。五行五法。初明五缘者。一持戒清净。如经中说。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应持净戒。有在家出家。大小乘不同。二衣食具足。衣有三。一者如雪山大士。随所得衣。蔽形即足。不游人间。堪忍力成故。二者如迦叶等。集粪扫衣。及但三衣。不畜余长。三者多寒国土。如来亦许三衣之外。畜百一众具。食亦有三。一上根大士。深山绝世。菜根草果。随得资身。二常乞食。三檀越送食。僧中净食。三闲居静处。不作众事名闲。无愦闹处名静。处有三。例衣食可知。四息诸缘务。息生活。息人事。息工巧技术等。五近善知识有三。一外护善知识。二同行善知识。二教授喜知识。第二呵五欲。一呵色。谓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高眉。丹唇皓齿。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种种妙色等。二呵声。谓丝竹环珮之声。及男女歌咏声等。三呵香。谓男女身香。及世间饮食香等。四呵味。谓种种饮食。肴膳美味等。五呵触。谓男女身分。柔輭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等。第三弃五盖。谓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第四调五事。谓调心不沈不浮。调身不缓不急。调息不澁不滑。调眠不节不恣。调食不饥不饱。第五行五法。一欲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定智慧门故。二精进。坚持禁戒。弃于五盖。初中后夜。勤行精进故。三念。念世间欺诳可轻可贱。禅定智慧可重可贵。四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等。五一心。念慧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禅定智慧功德。可尊可贵。此二十五法。为四教前方便。故应须具足。若无此方便者。世间禅定。尚不可得。岂况出世妙理乎。然前明教。既渐顿不同。方便亦异。依何教修行。临时审量耳。次明正修十乘观法。亦四教名同义异。今且明圆教。余教例此。一观不思议境。谓观一念心。具足无减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此之境。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后。广大圆满。横竖自在。故法华经云。其车高广。谓上根正观此境。二真正發菩提心。谓依妙境。發无作四弘誓愿。悯己悯佗。上求下化。故经云。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三善巧安心止观。谓体前妙理。常恒寂然名为定。寂而常照名为慧。故经云。安置丹枕。谓车内枕。四破法偏。谓以三观。破三惑。三观一心。无惑不破。故经云。其疾如风。五识通塞。谓苦集十二因缘。六蔽尘沙无明为塞。道灭灭因缘智。六度一心三观为通。若通须护。有塞须破。于通起塞。能破如所破。节节捡挍。名识通塞。经云。安置丹枕。谓车外枕。六道品调适。谓无作道品。一一调停。随宜而入。经云。有大白牛等。谓已上五中根。七对治助开。谓若正道多障。圆理不开。须修事助。谓五停心。及六度等。经云。又多仆从。谓此下为下根。八知位次。谓修行之人。免增上慢故。九能安忍。谓于逆顺。安然不动。策进五品。而入六根。十无法爱。谓莫著十信相似之道。须入初住真实之理。经云。乘是宝乘。游于四方。谓游四十位。直至道场。谓玅觉位。谨案台教广本。以于五时八教。以抄录本朝诸宗。略知如此。若委明之者。请看法华玄义十卷。委判十方三世诸佛说法仪式。犹如明镜。及净名玄义中四卷。全判教相。自从此下。略明诸家判教仪式耳。告宝永二。乙酉历初秋。于洛阳集之砌。京师之药林。道昧妙味。俱共分于食而施。亦复笔墨等与。
呜呼临欲阁笔。得颂更书。
绝待天真在一家。因知念海浩无涯。区区宗门终如究。不二教观岂不一。智是十乘情十境。空为不空假非假。若人深达妙中意。何怪寂照陞光华。
本朝诸宗要集卷五(终)
校注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32 册 No. 177 本朝诸宗要集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