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诸宗要集卷二
┌一 实有四谛宗者。俱舍宗也。 ┌┼二 见空得道宗者。成实宗也。 择灭空三┘└三 防非止恶宗者。三┐ ┌─────────┘ │┌一 唯律宗也。 └┼二 兼律宗也。 └三 摩诃衍律宗也。
本朝诸宗要集卷二
俱舍宗下
寻云。俱舍宗者如何。
答。俱舍宗者。择灭空宗也。谓择灭空三。一实有四谛宗。俱舍宗也。二见空得道宗。成实宗也。三防非止恶宗三。或唯律宗也。或兼律宗也。或摩诃衍律宗。且俱舍宗者。义云。此宗震旦将来。玄奘三藏渡天时。瑜伽唯识。并俱舍论习之将来。日本传来。人王第三十六代。皇极天皇治七年。大化四年戊午年。正月七日。智通。智达二人沙门。奉勅乘新罗国船入唐。值玄奘。受无性义。并俱舍宗将来。
寻云或抄云。此宗法相玄昉僧正将来。(云云。)如何。
答。有钞云。我朝第四十四代。元正天王治九年。养老七年癸亥年。南都玄昉僧正入唐。八年在唐。圣武天王治七年。天平二年庚申年。五千余卷一切经论将来。(云云。)此五千梵箧中。俱舍论可有之故。玄昉将来云非相违。延历十三年官符云。俱舍付法相宗。(云云。)
寻云此宗弘何事耶。
答。三藏教有门。修因感果相谈也。世亲菩萨造俱舍论三十卷也。面述萨婆多有部义。傍明经部义也。唐玄奘译之。令弘通。三藏门人。光师。宝师。各作释同弘之。神泰。圆晖师。又作疏弘之。世流布颂疏。圆晖法师释也。后学多分用颂疏。为俱舍论。颂疏者略辩。俱舍论颂释疏。全部三十四卷审。谛往破见。大方婆沙论。正理论。显宗论等。皆此宗依凭也。抑当时东大寺。园城寺。专学之。又山门傍学之。(云云。)但小乘宗故。一代判教无之。略颂曰。婆沙二百论三十。正理显宗八四十。光宝十五神泰五。疏六(圆晖颂疏)慧(慧晖)[少/(兔-、)]([少/(兔-、)]伦)各三卷。矣。
成实宗下
寻云。论主谁人耶。又二十部中。申何义耶。又大乘论云事有之耶。
答。如来灭后九百年。呵梨跋摩菩萨。(此云师子铠亦云法尚)出世。先初小乘论师也。后归大乘。昔小执愧惭时。造成实论。以小乘为大方便义申。此论十六卷。或二十卷。二百六品有之。梁朝为大乘论。至陈隋代。天台嘉祥等。评判之小乘目录载给。此论通教体空观相似事多之。三假浮虚如幻乾闼婆城等是也。然是盗大乘意会也。四教义云。二十七贤圣。具出成论。但事相繁多。广说摩诃衍义矣。涅槃暹记。释成实论云。此约分通大乘以说矣。自余疑在下。(云云。)玄一云。呵梨跋摩。亦用初审四悉檀。造成实论。通三藏见空得道意也矣。要决云。呵梨跋摩。秦言师子铠。佛涅槃后。九百年中于。在中天竺。考迦旃延。斥其偏谬。除繁委未莫存。归本造成实论。崇附三藏。暂目云。我今正欲论三藏中实义。实义者即空义也。
问。若尔彼论。广明幻梦。亦明乾闼婆城喻。
答。此有深意。师子论师。初习小乘。自谓理偽。后时广宗大乘。考核迦旃延。斥其偏谬。欲释小乘空义。以为方便。诱引小根。天竺诸国。多宗小乘不信大故。且依小乘空。遂入大乘。为梯橙故。密示其意故也矣。开元录四云。成实论二十卷。或二十七卷。或十六。或十四。成实论者。佛灭后九百年间。诃梨跋摩。此云师子铠之所造也。诃梨跋摩。本是萨婆多部。鸠摩罗陀弟子。慨言所译。近在名相。
问。成实之宗。正依何义。
答。有人云。虽斥排譬宗。正用昙无德部。有人言。偏斥毘昙义。专用譬喻。真谛三藏言。经用部义也矣。要集五云。此成实论。本是数论弟。后于经部出家。造成实论。破有体唯有相故矣。旧俱含序云。成论依经部矣。大乘法相研神章卷第三云。(元兴寺沙门护命述)成实宗。此论一部二十六卷。有二百二品也。
问。此论者。二十部中。何部所摄耶。
答。诸师多有义。然经部摄云。是正义也。
问。若然经部建种子。此论中有耶。
答。此论可言建立种子。
问。论文中有耶。
答。论第二卷四谛品云。入灭者虽无现识。而得有识。第一卷云。生死相续中。常随众生故。名为使等。以此等文。是有种子。
问。若以此文立种子者。何故有师说云。此论多闻摄。其多闻不立种子耶。
答。多闻部摄。不正义也矣。
寻云。震旦将来者如何。
答。东晋第六哀帝治元年。隆和元年壬戊年。天竺龟兹国。罗什三藏。自西天。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经论将来。其中成论有之。弘始十一年。为生肇融叡四人弟子。三论及成论授毕。
寻云。日本传来者如何。
答。推古天皇御字。圣德元年。奉勅道昭。道慈二人沙门入唐。值玄奘三藏。其中道慈。受成论将来。又此宗。大唐僧叡。龙光。光宅。慧影。日本百济道藏法师等弘通之。抑延历十三年官符云。成实论。付三论宗。(云云。)说二十七贤圣。明三假浮虚观门。以平等空。为所诠。(云云。)
律宗下
凡如来所说。大毘尼藏。天竺优婆梨尊者。一夏九旬间。八十度登高座诵之。是名八十诵律也。天竺毱多三藏。传此律。然三藏有五人弟子。各各宣一义。五部律是也。
寻云。震旦将来者如何。
答。如来灭后。一千三百五十一年。后秦安帝治八年。弘治六年甲辰年。罽宾国沙门。弗若多罗。秦云功德华。十诵律五十八卷译出。同十年戊申年。佛陀耶舍。秦云觉名。四分律六十卷译出。(云云。)又有日记。昙摩迦罗三藏。四分律传震旦也。南山周法师。道桓。省躬。会(【考】会恐慧欤)正。法宝。元表。守言。元月。(【考】月恐解)法荣。处恒。择梧。(【考】梧一作悟)允堪。择其。元照(大智律师事也)─(智夹道标)──惟一。法政。法久。妙莲。行居(当日本弘长文永历。弘通律法(云云))如此相承。(云云。)泉涌寺俊芿法师。建历顺德院御宇。传法归朝毕。抑受元照法师义。立圆宗戒法。依昙无德部四分律。而开会之。立大乘戒。我等长夜。持佛净戒。(云云。)始以別受传之。近来依通受门亦弘之。(云云。)仍南北所立义门。聊有不同欤。南都虽用大智律师释。专依瑜伽唯识成其义。北京依天台等所立。殊立圆宗法门。(云云。)聊入门不同欤。又南都付古迹谈梵网。北京付义记谈梵网。意乐分明哉。又南山所立。大立化制二教。摄教法。立有空圆三宗。成戒体。化制中以制教为本。三宗中以圆宗成体。薰本藏识。成善种子。(云云。)
寻云。律三大部者如何。
答。一戒疏八卷。(南山释)记八卷(大智律师释)释二百五十戒相貌也。是止持疏也。本经戒经一卷也。说时从得道夜。至泥洹夕说之也。二业疏八卷。(南山释)记八卷。(大智律师释)释羯磨相貌。是作持疏也。本经羯磨经三卷也。佛说百二十条羯磨相也。三行事疏十二卷。(南山释。)立三十篇。上中下各四卷。合十二卷也。又记(大智律师)一卷。或二卷。或三卷。本不同也。又行事钞。依四律五论。本七卷七卷抄云也。今十二卷也。四律者。四分律。十诵律。僧祇律。五分律也。五论者。一毘尼母论。二(依十诵)摩得勒伽论。三善见论。四萨婆多论。五明王论也。弘四云。复有多伽心(杂心事也)见母等论矣。
寻云。五部律者如何
答。(如常)但经文释义。多不同有之。签四云。言五部者。弥沙塞。昙无德。迦叶遗。婆鹿富罗。萨婆多矣。大集经。犊子部。(云云。)涅槃道暹云。婆麤富罗。此翻犊子矣。○五部律者。(弘决一大集经辅一。私志记一。同之。)
┌一 昙无德部(此云法密。亦名法藏部。(云云。)法名四分。) ├二 萨婆多部(此云一切有。法名十诵。) ├三 弥沙塞部(此云不著有无观。法名五分。) ├四 (东五)婆麤富罗部(此云犊千部。亦云化恒部。律本未来。) ├五 (东四)迦叶遗部(此云重空观。又云饮光部。法名解脱。此两戒本相。同五分。) ├一 弥沙塞部(涅槃疏十二辅住四。同之。) 青色 ├二 昙无德部(遗教三昧经。辅住十四。同之。) 赤色 ├三 迦叶遗部 木兰 ├四 娑婆陀部 白色 └五 僧祇律(以僧祇部。为根本部。云云。) 黄色
大集经二十云。我涅槃后。有诸弟子。受持如来隐法藏。以覆法故。名昙摩毱多。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十二部经书。说外典。凡所问难悉答对。是名萨婆多。我涅槃后。我诸弟子。书写读诵。说无有我及以受者。转诸烦恼。犹如死尸。是名为迦叶遗部。我涅槃后。我诸弟子。不作地相乃识相。是故名为弥沙塞部。我涅槃后。我诸弟子。皆说有我。不说空相。犹如小儿。是故名。为婆鹿富罗。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广博徧览五部经典。是故名为摩诃僧祇。五部虽各別异。而不妨诸佛法界矣。
寻云。天台宗相承律法者如何。
答。山家大师云。正依法华。傍依梵网矣。源自多宝塔中相承事起。南岳。天台。乃至道邃和尚。(云云。)爰日本桓武天皇治。延历二十四年乙酉。传教大师。传本朝毕。抑在唐相承为体者。内证佛法谱云。大唐贞元二十一年。当日本延历二十四年。春三月二日。初夜亥时。于台洲临海县。龙兴寺西厢极乐院。奉请道邃和尚。最澄。义真等。与大唐沙门二十七人。俱受圆教菩萨戒矣。归朝后。弘仁九年戊戌春始。作四条式。定大乘戒法法则。奏闻嵯峨天皇。同十三年。六月四日。大师迁化毕。过一七日后。六月十一日。任大师遗言。光定大师为使节。经奏闻之处。即下宣旨。始被许之。即以大师第一弟子。前入唐沙门。义真和尚。为第一戒和尚。被始行天台律法毕。相续继踵者也。但中古以来。仪则似废。爰文永弘安比。黑谷慧寻上人。再兴大乘戒法法门。其后传信和尚。后二条院御宇。嘉元三年乙巳。卜居于黑谷。始十二回之笼山。再兴此戒仪。又慧镇上人。同御宇。德治元年丙午。同于彼谷。始一十二年笼居。兴此戒法。(云云。)仍新院御宇。延庆三年庚戌四月。于本院神藏寺。集疏谈戒法。(云云。)有抄云。一家戒法。相承有三相。一道[土*(虍-七+(一/八/八/目))]禅师注梵网。是依天台注之。章安大师孙第(【考】第恐弟欤)(云云)。二法进僧都注梵网。是依天台注之。三道邃相承圆顿戒。(云云。)山家释云。荷三种文。安一山矣。可思之。其时第二渐教者。谓此下三时三味。总名为渐。次为三乘根性。于顿无益故。不动寂场。而游鹿苑。脱舍那珍御之服。著丈六弊垢之衣。示从兜率降下。托磨耶胎。住胎出胎。纳妃生子。出家苦行。六年已后。木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成劣应身。初在鹿苑。先为五人。说四谛十二因缘事六度等教。若约时。则日照幽谷。谓第二时。若约味。则从乳出酥。此从十二部经。出九部修多罗。谓二酪味。信解品云。而以方便。密遣二人谓声闻缘觉。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
雇汝除粪。此领何义。
答。次顿之后。说三藏教。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即破见思烦恼等义也。自下明化法四教。第一三藏教者。一修多罗藏。谓四阿含等经。二阿毘昙藏。谓俱舍。婆沙等论。三毘尼藏。谓五部律。此之三藏名通大小。今取小乘三藏也。大智度论云。迦旃延子。自以聪明利根。于婆沙中。明三藏义不读衍经。非大菩萨。又法华云。贪著小乘三藏学者。依此等文故。大师称小乘。为三藏教。此有三乘根性。初声闻人。依生灭四谛教。言四谛者。一苦谛。二十五有依正二报是。言二十五有者。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五那含。谓四洲四趣成八。六欲天并梵王天成十五。四禅四空处成二十三。无想天及那含天成二十五。別则二十五有。总则六道生死。一地狱道。梵语捺洛迦。又语泥黎。此翻苦具。而言地狱者。此处在地之下。故言地狱。谓八寒八热等大狱。各有眷属。其类无数。其中受苦者。随其作业。各有轻重。经劫数等。其最重处。一日之中。八万四千生死。经劫无量。作上品五逆十恶者。感此道身。二畜生道。亦云傍正。此道徧在诸处。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互相吞啖。受苦。无穷。愚痴贪欲。作中品五逆十恶者。感此道身。三饿鬼道。梵语阇利哆。此道亦徧诸趣。有福德者。作山林塚庙神。无福德者。居不净处。不得饮食。常受鞭打。填河塞海。受苦无量。謟诳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四阿修罗道。此翻无酒又无端正又无天。或在海岸海底。宫殿严餝。常好鬪战。怕怖无极。在因之时。怀猜忌心。虽行五常。欲胜他故。作下品十善。感此道身。五人道。四洲不同。谓东弗婆提。谓寿五百岁。南阎浮提。谓寿一百岁。西衢耶尼。谓寿二百五十岁。北郁单越。谓寿一千岁。命无中夭。圣人不出其中。即八难之一。皆苦乐相间。在因之时。行五常五戒。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行中品十善。感此道身。六天道。二十八天不同。谓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初欲界六天者。一四天王天。谓居须弥山半腹。二忉利天。谓居须弥山顶。自有三十三天已上二天。单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谓已上四天空居。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得生其中。次色界十八天。分为四禅。初禅三天。谓梵众。梵辅。大梵。二禅三天。谓少光。无量光。光音。三禅三天。谓少净。无量净。徧净。四禅九天。谓无云。福生。广果。已上三天。凡夫住处。修上品十善。坐禅者得生其中。无想天外道所居。无烦。无执。善见。善现。色究竟。已上五。
第三果居处。上之九天。离欲麤散。未出色笼。故名色界。坐得禅定故得禅名。三无色界四天。谓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已上四天。只有四阴。而无色蕴故得名也。上来所释。从地狱至非非想天。虽然苦乐不同。未免生而复死。死已还生。故名生死。此是实有苦谛。二集谛者。即见思惑。又云见修。又云四住。又云染汙无知。又云取相惑。又云枝末无明。又云通惑。又云界内惑。虽名不同。但见思耳。初释见惑。有八十八使。所谓。一身见。二边见。三见取。四戒取。五邪见。谓已上利使。六贪。七嗔。八痴。九慢。十疑。谓已上钝使。此十使历三界四谛下。增减不同。成八十八。谓欲界苦十使具足。集灭各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道谛八使。除身见边见。四谛下。合为三十二。上二界四谛下。余皆如欲界。只于每谛下。除嗔使故。一界各有二十八。二界合为五十六。并前三十二。合为八十八使也。二明思惑者。有八十一品。谓三界分为九地。欲界合为一地。四禅四定为八。共为九地。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贪嗔痴慢。言九品者。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八地各有九品。除嗔使故。成八十一也。上来见思不同。总是藏教实有集谛。三灭谛者。灭前苦集。显偏真理。因灭会真。灭非真谛。四道谛者。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道品。此三十七合为七科。一四念处。一观身不净。谓色蕴。二观受是苦。谓受蕴。三观心无常。谓识蕴。四观法无我。谓想行蕴。二四正勤。一未生恶令不生。二已生恶令灭。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长。三四如意足。谓欲。念。进。慧。四五根。谓信。进。念。定。慧。五五力。谓同上根名。六七觉支。谓念。择。进。喜。轻安。定。舍。七八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定。正念。正命。已上七科。即是藏教生灭道谛。然如前所列四谛名数。通下三教。但是随教广狭胜劣。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不同耳。故向下名数更不再列。然四谛之中。分世出世。前二谛为世间因果。谓苦果。集因。后二谛为出世间因果。谓灭果。道因。
问。何故世出世前果。后因耶。
答。声闻根钝。知苦断集。慕果修因。是故然也。略明藏教修行人之与位初明声闻位分二。初凡。二圣。凡又二。外凡内凡。释外凡中自分三。初五停心。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嗔众生慈悲观。三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二別相念处。谓如前四念处是。二总相念处。一观身不净。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身受心亦无我。中间例知。谓已上三科名外凡。亦名资粮位。二明内凡者有四。谓煗。顶。忍。世第一。谓此四位为内凡。亦名加行位。又名四善根位。上来内凡外凡。总名凡位。亦名七方便位。次明圣位亦分三。一见道。谓初果。二修道。谓二三果。三无学道。谓四果。一须陀洹。此翻预流。此位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见真谛故。名为见道。又名圣位。二斯陀含。此云一来。此位断欲界九品思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在。故更一来。三阿那含。此云不来。此位断欲残思尽。进断上八地思。四阿罗汉。此云无学。又云无生。又云杀贼。又云应供。此位断见思俱尽。子缚已断。果缚犹在。名有余涅槃。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又名孤调解脱。略明声闻位竟。次明缘觉。亦名独觉。值佛出世。禀十二因缘教。所谓一无明。谓烦恼障烦恼道。二行。谓业障业道。此二支属过去。三识。谓托胎一分气息。四名色。谓名是心。色是质。五六入。谓六根成此胎中。六触。谓出胎。七受。谓领纳前境好恶等事。从识至受。名现在五果。八爱。谓爱色。男女金银钱物等事。九取。谓凡见一切境。皆生取著心。此二未来因。皆属烦恼。如过去无明。十有。谓业已成就。是未来因属业道。如过去行。十一生。谓未来受生事。十二老死。此是所灭之境。与前四谛开合之异耳。云何开合。谓无明行爱取有。此之五支。合为集谛。余七支为苦谛也。既名异义同。何故重说。为机宜不同故。缘觉之人。先观集谛。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此则生起。若灭观者。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言缘觉。言独觉者。出无佛世。独宿孤峰。观物变易。自觉无生。故名独觉。两名不同。行位无別。此人断三界见思。与闻闻同。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上。次明菩萨位者。从初發心。缘四谛境。發四弘愿。修六度行。一未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此缘苦谛境。二未解者令解。即烦恼无尽誓愿断。此缘集谛境。三未安者令安。即法门无量誓愿学。此缘道谛境。四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无上誓愿成。此缘灭谛境。既已發心。须行行填愿。于三阿僧祇劫修六度行。百劫种相好。言三阿谓无。僧祇谓数。劫谓时者。且约释迦修菩萨道时。论分限者。从古释迦。至尸弃佛。值七万五千佛。名初阿僧祇。从此常离女身及四恶趣。常修六度。然自不知当作佛。若望声闻位。即五停心总別念处。谓外凡。次从尸弃佛。至然灯佛。值七万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此时用七茎莲华供养。布发掩泥。得受记莂号释迦文。尔时自知作佛。口未能说。若望声闻位。即煗位。次从然灯佛。至毘婆尸佛。值七万七千佛。名第三阿僧祇满。此时自知。亦向人说必当作佛。自他不疑。若望声闻位。即顶位。经如许时。修六度竟。更住百劫。种相好因。修百福成一相。福义多途。难可定判。有云。大千盲人。治差为一福等。修行六度。各有满时。如尸毘王代鸽檀满。普明王舍国尸满。羼提仙人。为歌利王。割截无恨忍满。大施太子抒海。并七日翘足。赞弗沙佛进满。尚阇黎 鹊 巢顶上禅满。劬嫔大臣。分阎浮提七分。息诤智满。望初声闻位。是下忍位。次入补处生兜率。托胎出胎。出家降魔。安坐不动。为中忍位。次一刹那。入上忍位。次一刹那。入世第一位。發真无漏。三十四心顿断见思习气。坐木菩提树下。生草为座。成劣应丈六身佛。受梵王请。三转法轮。度三根性。住世八十年。现老比丘相。薪尽火灭。入无余涅槃者。即三藏佛果也。上来所释。三人修行证果。虽则不同。然同断见思。同出三界。同证偏真。只行三百由旬入化城耳。略明小空宗之旨竟。
本朝诸宗要集卷二(终)
校注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32 册 No. 177 本朝诸宗要集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