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寺位于浙江鄞县宁波市东五里,南海之北,与延庆、阿育王、天童并峙,称四明四大丛林。寺始创于唐大中十二年(八五八),时有分宁令任景求者,舍宅为寺,号「东津禅院」,敦请心镜奂禅师居之,卽本寺开山第一代也心镜奂禅师原主天童寺,咸通元年(八六〇),浙东剡寇裘甫,掠夺四明,纵兵昼入,心镜晏坐禅定,神色不动,贼众惊愕,作礼而退明年(八六一),郡绅奏请改名「栖心寺」,以旌其德焉宋大中祥符元年(一〇〇八)赐额「崇寿寺」明洪武二十年(一三八七),因南海梅岺山宝陀寺悬于海边,乃徙建于本寺空地,奏请改栖心为「补陀寺」,故宁俗尚有本寺卽南海普陀之说永乐年间,僧寺俱废,旋复建栖心寺明永乐、宣德、天顺三朝,各有增建;淸初顺治、康熙两朝,亦各有营修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寺殿悉遭兵毁迨光绪十六年(一八九〇)慈运慧禅师为主席,辛苦经营,大力复建殿宇,阅三十余载始竣事,渐复淸初之旧观,是为本寺中兴第一代复于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进京请领龙藏,并勒赐寺额「报恩寺」以康熙时建七浮图于寺前,俗人乃呼为「七塔寺」,本寺全称为「七塔报恩禅寺」者以此民国以还,传戒讲经,设藏经楼,立佛学院,大振临济宗风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溥常长老倩陈寥士居士纂修寺志,博引旁征,成志八卷,分门为八:图记、金石、沿革、建置、僧谱、法要、产业、艺文,书前有题辞五篇、序九家、图像七幅,后附以补正。寺之建置沿革分记于图记、沿革与建置三门;佛教文献则分编于金石、僧谱与法要三门,收罗弘富,可与天童寺志并列矣!兹据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排印本景印。
七塔寺志题辞
粤东许圣妙
次水月上人〈感怀〉原韵,题七塔寺志
丙子初夏,雪窦山人太虚
七塔寺志赞
丙子夏,观宗弘法沙门宝静
题七塔报恩寺志并赠溥常上人
梦麟金鼎
寥士先生纂《七墖寺志》原题
梁寒操
七塔报恩寺志序
七塔报恩寺,初名东津禅院,建于唐大中十二年,迄今已历千有七十余年矣。住持溥常上人以佛事不可不传,故嘱陈寥士居士作志以传之。举凡寺之如何创立,如何中兴,以及历代古德之言行,莫不详载靡遗,俾后之读者,能有所则效。余读此志,于其历代古德中,得可师可法者两人焉:曰心镜禅师、曰慈运禅师。心镜禅师,唐代人。咸通元年有寇入寺,欲加以焚掠。师方宴坐入定,不惊不怖。寇异之,作礼而退,寺赖以全。夫众生之所以轮回六道,不得止息者,心动故也。欲息轮回,必须先息动心;欲息动心,则非禅定不为功。师能精修禅定,获证三昧,宜其为刀兵水火之所不能惊,危急存亡之所不能动也。慈运禅师,清朝人,光绪庚寅入主是寺。知佛法非多闻薰习,不能悟入,乃赴都请得大藏经,藏之于寺,寺遂改称报恩寺。自是而后,学人乃得从闻而思,从思而修,不至空腹高心,盲修瞎练。寺之得以中兴者,慈运禅师之力也。此二禅师非特于寺为难能可贵,抑亦佛法东渐以来,所不可多遘者也。余之得知有此二师,使余能有所则效者,寥士居士作志之功德也。噫!寥士居士之功德不朽矣。寥士居士之功德不朽,亦溥常上人之功德不朽也。是为序。
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冬,豫章梅光羲
七塔寺志序
今何时乎?天地晦冥,贤人否塞,百无可述,伦纪荡然。惟有一事差强人意者,则邦国志乘、地方文献,远绍旁搜,规抚百绪;钩沈汇逸,荡郁千芳。如各处县志、寺志之修辑,皆其例也。吾友陈子寥士,蓄其精锐,若朝气之奔腾;遭厥蹇屯,类夜郎之流放。夙好丹铅,雅耽禅悦,久更忧患,弥多述作。迩徇溥常上人之请,有《七塔寺志》之作。吉光片羽,莫非异珍;暮磬晨钟,皆成逸响。识梵宫之掌故,贝叶频翻;听沧海之潮音,天花初散。摩挲唐塔,枯劫未湮;供养湘珉,传灯无恙。称小补陀,记华鬘之色界;宣大乘教,著衣钵之声闻。三千大千,佛光永被;一尘一刹,慧业纯昌。诵般若之经,迹符南海;续伽蓝之记,纸贵洛阳。七塔之影颉䀪,俯临佛地;四明之山崒嵂,遥接禅天。斯寺也,在唐曰栖心,在宋曰崇寿,在明曰补陀,在清曰报恩。一脉绵延,香火未绝;十方称赞,圣善频生。名德高僧,發扬光大;棒喝拈花,各參体要。而钩稽沿革,夷考源流;不有志书,无以传信。可谓寿世之作,抗手古人;按图而游,盟心息壤者矣。是为序。
民国二十五年三月,萧山朱鼎煦
七塔报恩寺志序
寺之有志,犹家之有乘,国之有史也。甬江之东,七塔报恩寺,为唐大中戊寅、分宁宰任公景求、舍宅所建。初名东津禅院,嗣改栖心寺。迄今已历千有十九年矣,余顾未尝一履其地。然余之亲教师圆瑛法师,为余言之綦详。寺之开山祖师,号心镜禅师。其推为中兴第一代者,则为慈运大师;圆瑛法师,其弟子也。清光绪庚寅,大师徇江东绅耆之请,入主是寺。适值凋敝之余,佛殿、僧寮悉毁于红羊劫火。大师具大愿力,惨淡经营,重建大雄殿、三圣殿、天王殿、玉佛阁、华严阁、藏经楼、云水堂及寮舍等三十余所,规模庄严,灿然大备。乙未,入都请领龙藏,始蒙勅赐今名,曰七塔报恩寺。先是,大师受事伊始,即开海单以安众。常住三百余僧,念佛坐香,双修禅净。大众中,得领导而悟入第一义谛者,颇不乏人。宣统庚戌,大师示寂,法门弟子次第相承,继往开来,绵宗风于不坠。是亦煅凡炼圣,得曹溪一脉之真传者。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冬,溥常长老虑及历代祖师之言行、堪为缁素模范者,向无纪录,人多忘之,因以纂述寺志为急务。倩陈寥士居士董其役,又得圆瑛、智圆、谛闻三法师,暨胡蒙子、赵百辛、王宇高、黄梦度、王玄冰诸居士襄助,博引旁征,爬罗剔抉,殚精竭虑,而后成志。凡八卷,以图记、金石、沿革、建置、僧谱、法要、产业、艺文分类。洪纤毕举,朗若列眉。以史乘之体例,阐佛法之高深,俾后之读者,不啻闻广长舌之说法矣。是为序。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岁次丙子,仲冬月,皈依三宝弟子王淮琛谨撰
七塔寺志序
粤稽吾国之有志乘,肇源于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由来旧矣。降及近代,凡属名山大刹,亦皆风起云涌,灿然大备。诚以志乘之关系于史地人文者至巨,而未可或缺也。鄞县七塔禅寺,开山于唐,迄今千有余载。文物彬彬,古迹历历,殿庑禅室,既宏既丽,佛制清规,亦严亦整,堪为一方之名胜。然则往事旧闻,水源木本,讵可略而不著,使后之人无所考哉?溥常长老初膺七塔主席,即建纂志之议。周折几经,竟观厥成。所有古迹、法物、文艺、建置等,可以藏之名山、垂之不朽者,均在搜编之列。科分类別,细大不捐;借绍前猷,用规来轸。洵七塔之宏图,佛教之壮观也。谨序。
民国丙子,滇南梦梦道人谛闻,书于报恩佛学院教务室
鄞县七塔寺志序
宁波旧称佛地,鄞县附郭一隅,寺庵以千计,今存者犹七百余焉。四乡之寺,以天童、育王为称首。县治之寺,以七塔、观宗为称首。二寺皆盛于民国以来,而观宗尤后起。七塔之为寺,唐时号东津禅院,厥后其名屡更。曰七塔报恩者,自慈运慧祖得名也。光绪初,祖至七塔,年已六十有三。中兴之功,志载略备。法派之盛,共得四十有八人,而岐昌法师为之巨擘焉。慧祖示寂,歧昌法师绍隆其业,以大以充,遂有今日之崇奂。今四十八支之法派,虽各有屈伸增减,而乳流益蕃。住持三岁一易人,皆以法派充之,大抵以维持常住为己责。七塔之兴,盖未有艾也。前住持溥常老和尚,以龙象力作人天师,于全寺规模,既整既饬,乃喟然叹曰:「寺之有志,犹国之有史也。二典以前,茫昧无稽。司马迁不作《史记》,则伏羲以至汉武事将不存,而后人亦无从效法。自大法东来,古刹名蓝,辄历千年而不废,视有国者孰与长短?而卓绝瓌异之行,往往杰出其间;不有纪述,将如浮云之过眼。虽千奇万变,有不能道其髣髴者矣。」吾滋惧焉,乃属其事于陈君。阅数月而毕事。书成,征序。无住以为溥公之言足以示后,遂次其语,以告夫千百世之居是寺者,使知夫古刹之宜保,中兴之烈不可忘。其必有继起而光大之、倍蓰于今日者乎!此序。
民国丙子冬,不缁头陀无住,谨序于报恩佛学院教授室
七塔报恩禅寺志序
甬江之东,有古刹焉。始自唐大中十二年戊寅,为民国纪元前一千零五十四年,分宁宰任景求,舍宅为东津禅院,敦请心镜禅师居之。师住天童,曾有徙神龙、镇毒蟒之神异。至是,咸通元年庚辰,民国前一千零五十二年,会剡寇裘甫掳劫四明,纵兵昼入。师宴坐禅定,神色不动。寇众惊悸,作礼而退。明年辛巳,郡绅奏旌师德,请以「栖心」名寺,是为本寺创建之始。宋大中祥苻元年戊申,民元前九百零四年,赐额崇寿。明洪武二十年丁卯,民元前五百二十五年,昌国宝陀寺内徙,奏请改栖心为补陀寺。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民元前十七年,住持慈运老和尚请藏经,改寺额名报恩。以门外向有七浮图,俗呼七塔,而七塔报恩禅寺之名由此始。民国二十一年壬申之夏,宁波防守区成立,暂假该寺办公。余住居是寺,一年乃迁。寺有溥常长老,一头陀行之德行僧也。讲经远及日本,阐化行于缅滇,束包行脚,游遍国中。余固留心访道,乃咫尺竟等天涯。意者机缘未熟,无感故不应耳。盖其时余于簿书之暇,正从事编集《佛学借镜》一书,未遑參问。迨二十三年甲戌春,全书告成,欲求有道而就正之。适长老于是年任该寺主席,大树法幢。合十座下,相见恨晚。荷蒙几经审查,并为之序。四月八日,释迦圣诞,余与内子禅心,即于是日䖍诚皈依。因缘时会,盖非偶然也。长老乘大愿船,泛般若海,以济度为心,开堂传戒,复兴禅那。虽年逾古稀,而宏法之志愿弥笃,尤拳拳于首创寺志,汇编佛史,以完其未竟之志。惟时以精力不逮、主持乏人为憾。余不自度量,慨允佛史汇编;寺志又有邑人陈寥士居士担任。有志者事竟成,非长老之大愿力,曷克臻此?兹幸寺志付印,而余之《佛史编年统纪》亦近杀青,因略述其因缘而为之序。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
佛生二千九百六十三年
公元一千九百三十六年
丙子春,梦度居士.江宁黄煃元谨撰
七塔寺志序
道本无言,以文言而通载;事兴易谢,必纪籍以流传。故凡先贤往行、当世规范,以及地址形胜有可纪录者,皆当铭诸简牍而昭垂久远,有所遵循。夫道也者,体空而用繁。体空则虑绝思亡,不可拟议;用繁则穿衣吃饭,资生事业,罔有一法而能例外。故曰:二谛双融,真俗一如。所以上堂秉拂、说法谭禅,理也,真谛也;游兴纪载、清规法则,事也,俗谛也。合之同一体也,俱为要端,故不可以不纪。四明山辉川媚,人物荟萃之地,刹竿相望,称为东南佛国。大江之东,有七塔报恩寺。开建以来,隆替遗迹,载诸史乘,故不多述。今溥常老和尚,以寺正志尚付缺如,思有以创之,乃聘本城陈寥士居士主其事。阅二载,志成,请序于余。余曰:「寺有志书,犹国家之有鉴史。敍递代之兴亡,详古德之实事,触目警心,有所征劝。且其中非唯文章之斐嬗,又可与道术相感發者也。扶宗翼教,岂曰小补之哉?」是为序。
民国丙子岁孟夏月,观宗寺式昌谨撰
七塔报恩禅寺志序
旷观宇宙间万事万物,形形色色,悉皆唯心本具,亦属唯识所现,莫不由于文言之形容传写,昭垂千古而不磨灭者。至矣哉!文字般若,有不可思议也。近时欧西物质發达,东方文化演进,博学志士攷古精密,图志史学最为重要。本寺唐代心镜奂祖开山以来,鄞县、天童两志,历历可稽;而本寺志乘,竟付缺如。大抵时代湮远,兴替重叠。县志所云,咸丰十一年兵毁净尽;古迹等等,何处搜罗?溥常住此多年,蓄意已久。于民国二十四年冬,發起禅堂坐香时,已辑宗谱付梓。复以寺志商确法门诸公,幸遇陈寥士居士,乃蒙欣然赞许,总其大成。圆瑛、智圆、谛闻、赵百辛、王宇高、黄梦度、王玄冰、胡蒙子诸君,共襄斯举。猗欤休哉!太上以立德,其次以立功,其次以立言。此三者,是仁人君子所乐为赞襄而唱导之。窃自思念,继往开来,世出世法,同本此心。惟前人有未了之事,而后人有继起之责。后人当以前人之心为心,前后人心均得安慰。在同志者,固知积渐搜考,苦心集成,诱进后来;不知者,未免眼中着屑。若论法门,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如诃斥文字语言诸相落第二义,余亦只唯唯而退。是为序。
民国二十六年仲春之月,报恩退居溥常宏鉌谨识
大雄宝殿观音菩萨像
大雄宝殿观音菩萨像赞(并序)
《鄞县志》云:「明洪武二十年,本昌国梅岑山宝陀寺悬海,信国公汤和起遣海岛居民迁入江东,奏改寺名栖心为补陀。」嗣后就地人民,每逢观音圣诞,熙来攘往,拥挤进香,至今相续不断,即是华严所说南方补怛洛迦也。谨稽首对像作赞曰:
民国二十六年春,退隐宏鉌溥常敬题
七塔寺志序
佛之为教,广大悉备,遍十方界,其视大地之一隅,若一沤之于大海也。其为观也,刹那之间,万劫过焉;其视数十百年兴废递嬗之迹,若目之一瞬也。然则就一寺一塔而纪其始末,以吾属视之,诚伟矣、劳矣!自佛观之,其无过一沤之微、一瞬之顷而已。虽然,十方界之大,一沤之所积也;亿万劫之久,一瞬之所累也。则其广也、其久也,又安得薄此一沤一瞬之微哉?且佛之灭度久矣,其教之所能广庇众生、以至今日者,岂非借传衍之力?而古刹名山,则结集之场、说法传戒之所也。其系佛说,推布递嬗之大如此,则其考其废兴成坏之迹以行世,亦皈佛者所有事也。甬上,故道场胜地,僧俗薰修,梵宇相望。而七塔寺创自有唐,千百年以还,虽名数易,而宏法之旨,则无少异也。独寺迄无志,缁白欲考其事迹,乃无所据,识者憾焉。四明陈君寥士,念末劫之方来,而宗风之不可不振也,缀辑是编,以广宏教之旨。书成,请序于余。余虽学佛,而所得于教义者至浅。姑推论广微久暂之义,序以归之。
民国廿六年六月,番禺叶恭绰
栖心寺 故禅 德 和尚焚身五 色舍利三十粒 时咸通 年十一月四日进 七粒入内 廷次年九月唐勅赐 号心镜大师 寿相 勅奉为 至仁大圣广孝 皇帝延庆节建造此塔伏资 景福时咸通十四年岁次癸巳六月甲午朔 廿八日立 右塔僧志中 知造舍利殿僧 失 他唵毗输 耶娑 娑 啰拏褐底诃 苏 跋析罗 瑜散陀罗 输 瑟 毗逝耶 怛他揭多阿 析啰迦耶 拏毗 钵罗底 地瑟耻帝 末祢末 毗 普咤勃地 萨末 萨婆勃 析啰揭鞞跋 迦耶毗秣提 怛他褐多三摩魂婆娑 蒲驮耶三澷 咤那类地瑟 帝
(右百八十有六字,为「唐勅赐心镜禅师真身舍利塔」文字中之尚可辨者。句文断蚀,不可卒读。原文尚无旁本發见,可资校证。爰付影写,以存其真。何日得窥全豹,俟诸来者。寥士记。)
(原刻字样,大小不等。共剥蚀若干字,亦不敢臆断。右所誊录者,略存原形而已。寥士又记。)
慈运慧祖遗像
慈运老和尚像
如如不动
王震题
七塔寺志卷之一
志图记
七塔报恩禅寺记
浙江宁波市东五里许,有七塔报恩禅寺者,鄞县志乘,历历可考。溯自唐大中十二年戊寅,分宁令任景求君,舍住宅为寺,号东津禅院;敦请心镜奂禅师居之,即本寺开山第一代也。初,禅师主持天童寺时,徙神龙,镇毒蟒,种种神通妙用,详载《天童寺志》,兹不赘述。咸通庚辰元年,浙东剡寇裘甫掠夺四明,纵兵昼入。禅师晏坐禅定,神色不动。贼众惊愕,作礼而退。辛巳二年,郡绅奏请改名栖心寺,以旌其德焉。宋大中祥符元年,岁次戊申,赐额崇寿寺。山门前河岸石桥尚存斯名,至民国廿三年,河填而桥始毁。明洪武二年己酉,延毁内法堂。所烧隙地,并开山祖塔后余地,改创养济院,现仍旧。二十年丁卯,因梅岺山宝陀寺(即普陀山前寺)悬于海边;徙建寺内余地,改名补陀寺。殿前香炉镌名,尚存古迹,故宁俗尚有「本寺即南海普陀」之说。大殿观音为主,每逢圣诞日,进香觐礼不绝。直至永乐年间,僧寺俱废。后并原留东首空地三分之一,复建栖心寺。永乐二十二年甲辰,建圆通宝殿。宣德壬子七年,建毘卢阁。天顺戊寅二年,建藏经阁、大悲殿、弥勒殿及两廊等屋。满清顺治年间,建方丈。康熙间,重修佛殿及钟楼。二十二年癸亥,建大悲殿。寺前有七浮图,俗人皆呼七塔寺者,始于此。其最不幸者,咸丰辛酉十一年,悉遭兵毁。至同治辛未十年,里人周文学君母子,募赀重建大殿与山门;寺中功德堂奉祀牌位,以留纪念。光绪十六年庚寅,江东绅董耆老等公,请本师慈运慧祖为主席,时年六十有四。自接住后,开海单以安众,常住三百余僧。具大愿力,辛苦经营。寺门前七塔古迹,中央改造天王殿、大雄殿、三圣殿、中兴祖堂,新建法堂、藏经楼及方丈。后有开山祖塔,楼上庄严寮。东边慈荫堂,楼上玉佛阁。又有谷仓、工作寮、小厠所、小厨房、新库房、新新库房、老库房、老虎灶、上官厅、大客厅、地藏殿、大钟楼、念佛堂。西边云水堂,楼上华严阁。又有浴堂、行堂寮、化身窰、坭水工作房、大厨房、监斋殿、五观堂、如意寮、大厠所、祖堂、客堂、禅堂。禅堂西有余地,为僧塔、僧坟等。近今添设佛学院于藏经楼,施医药所于三圣右厢。其工程浩大,阅三十余年始竣事。复于光绪二十一年乙未,进京请颁龙藏,并勅赐寺额,名「七塔报恩禅寺」。于丙申及丙午二年,两次传授大戒;民国二十三年,又传戒一次。每年夏季,请法师讲经。平日禅堂坐香,随时诵经、礼忏、念佛。宣统二年庚戌,本师慈老人西逝,世寿八十有四。住持事付嘱法门,克绍家业;皈信辈拥护大法,广种福田。丛林规模粗具,堪壮仁人观瞻,而与育王、天童并峙。回忆我本师慈运慧祖,俗姓朱氏,适与始祖同宗。自同治十三年甲戌住持天童,又与开山始祖同出一辙。及由镇海李衙桥万善寺住持,而来主持斯寺,推为中兴第一代。递传临济正宗,心心相印。四十八员法嗣,悉皆分化诸方。子孙绵绵,大振宗风。惟愿后来贤哲报恩,当记念天童法脉而弗忘也。追溯本寺历史,由唐代大中十二年戊寅岁起,经五代,洎宋元明清四朝,至民国廿五年岁次丙子止,约计一千零七十九年矣。时值国民政府通令调查僧寺古迹,为述其崖略如此。
佛历二千九百六十三年,国历民国二十五年仲春,住持溥常述于丈室
七塔报恩禅寺平靣全图
备注
坐落鄞县甬东(三四)图江东忠介街地方
1.民国九年,史悠德来计,面积六分。
2.光绪二十四年,张有庆来计,面积七厘三。
3.民国九年,史致容来计,面积五分二厘六。
4.光绪二十五年,张有庆来计,面积二亩四分五厘八。
5.旧有基地,计面积十六亩四分。
6.民国七年,陈贤房张氏来计,面积五厘六。
7.民国七年,徐友根来计,面积二亩二分八厘八。
总共计面积二十四亩三分九厘八
8.民国七年,徐友根来计,面积公行地一分二厘二。
9.百丈小学借用操场,计面积六分八厘九。
10.僧坟地,计面积六分七厘七。
11.焚纸地,面积二厘七。
12.民国七年,王闰生来计,面积四厘八。
13.民国七年,王沈氏来计,面积一分二厘一。
14.民国七年,王沈氏与王闰生来计,面积公行路一厘八。
又公有地共计面积一分四厘
15.东首四塔基地,计面积一分九厘四。
16.东首余地,计面积四厘六。
17.西首余地,计面积一厘八。
18.西首三塔基地,计面积一分一厘七。
19.民国二年,收回街楼屋三间,计面积六厘。
比例尺六百分之一,系英尺计算。
七浮图
山门及天王殿
大雄宝殿正面
钟楼
三圣殿
藏经楼及法堂
【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15 册 No. GA015n0013 七塔寺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