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寺志卷之三
志沿革
唐
东津禅院
此为最初之寺名。《鄞县志》(卷六十八页十三)云:县东五里,旧号东津禅院。唐大中十二年,分寗令任景求舍宅建寺,(案《敬止录》云:「景求初贯苏州,曾任明州判,遂家于鄞,治第甬东。后徙丰乐乡东山下,遂舍甬东居宅为寺。」)请心镜大师居之。(《天童寺志.卷三.心镜奂禅师传》略同)
栖心寺
乃东津禅院所改也。《鄞县志》(同前)云:会剡寇裘甫掠四明,纵兵入寺。师燕坐禅定,神色不动。贼众愕眙,作礼而退。咸通二年,郡奏其事,请以「栖心」名寺,旌师之德。(《天童寺志.卷三.心镜奂禅师传》略同)
宋
崇寿寺
此为第三寺名。《鄞县志》(同前)云:宋大中祥符元年,赐额崇寿。山门前跨河石桥,亦名崇寿桥。按《鄞县志.金石门》谓,崇寿寺额为唐时裴休书。岂唐时早有此名耶?崇寿桥则于民国廿三年冬,鄞县政府填河造屋,桥亦随圮,因附记之。
神霄玉清万寿宫
此为第四寺名。是否由佛教暂改为道教,不可考。《鄞县志》(同前)云:政和八年,改建神霄玉清万寿宫。久之复旧。(《宝庆志》)
明
补陀寺
此为第五寺名。《鄞县志》(卷六十六页三十一)云:县东三里,本昌国梅岑山宝陀寺,明洪武二十年,因宝陀寺悬海,徙建于甬东之栖心寺内空址。(案《明州杂谣注》,洪武十九年,信国公汤和起,遣海岛居民迁入江东,奏改栖心寺为补陀寺。与《成化志》差一年。)《普陀山志》(卷二页二)云:明太祖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徙居民入内地,焚其殿宇三百余间,迎瑞相供于郡东栖心寺,重建大刹,改名补陀。山中仅留铁瓦殿一所,使一僧一介守奉香火焉。
复建栖心寺
唐名之栖心寺,在洪武、永乐间曾与补陀寺同存。《鄞县志》(卷六十八页十三)云:洪武二十年,徙昌国补陀于郡城,僧惟摩舍建补陀寺。留东首三分之一,复建栖心。永乐间,僧并补陀寺,遂废。(《敬止录》)
清
七塔寺
此为第六寺名。《鄞县志》(卷六十六页三十一)云:二十一年(康熙)建大悲殿,门外有七浮图,俗呼七塔寺。
按七浮图不必始建于清,而七塔寺之名则始于此。
报恩寺
为今名,全名则为「七塔报恩禅寺」。余作慈运大师传云:「翌年(光绪二十一年),赴都请颁龙藏,勅赐报恩寺额。」
七塔寺志卷之三终
【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15 册 No. GA015n0013 七塔寺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