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寺志卷之八
四明陈寥士纂
志艺文
重阳后一日,偕水月上人登慈谿骠骑山
敬安(寄禅)
重阳后一日 结伴此登临 万壑白云满 千山红叶深 寒潮明远浦 疏磬散空林 凭眺斜阳里 茫茫愁古今
怀明州皈依长老
太白峰前听法回 寒梅二十度花开 何时七塔桥边寺 重礼明州布袋来
寄水月法师
忆昔天台访赤城 与师芒屦踏云行 何堪一返衡山锡 草木苍黄十二更(以上三首见《八指头陀诗集》)
丁丑春,太白慈运长老退归镇海万善寺,因赠
芒鞋竹杖归来日 山色泉声怅別时 但愿人天更推出 长庚依旧侍吾师
戊寅春日怀慈运长老
春风吹雨日凄凄 风雨怀师欲寄题 遥忆青青江岸上(用白句) 幽斋新筑与云齐(时师重修万善寺)
代皈依和尚挽陈建科先生(三首)
陈
抟本是地行仙 小谪人间七十年 忽听秋风动归思 骑龙飞上太华巅
苔芩谊重最难忘 倚著斜阳欲断肠 曾记黄梅细雨节 为余亲到白云乡
尚有行踪在绿苔 一回相见一回哀 茅堂昼静松风起 犹似先生杖履来(以上五首见《嚼梅唫藳》)
寄水月法师
一別明州岁屡更 湘云海月若为情 思君直到无聊处 醯利摩诃唱几声(此为《八指头陀集》外稿)
感怀
岐昌(水月)
六十年前一息孩 今辰初次出娘胎 嗷嗷待哺余无晓 嗳嗳如言孰可猜 转眼光阴人面老 回头世事我心灰
吾人惟寿小阳天 花甲云周月正圆 漫道李君还在腹 若论颜回尚寿延 彭殇由命更何说 顺逆自召莫问禅
娑婆堪忍苦众生 谁把将身比老彭 得意能经几岁月 却情不隔一毛茎 眼前未悟刀头蜜 事后始知暗里兵
当初一念失圆明 众苦因缘若作城 顺耳惟闻半句好 累身多被三分情 人尊人辱何须论 我是我非仔细评
生日书感
岐昌(水月)
高贤为我庆长庚 谁识长庚此日生 还望吾翁臻福寿 法门永永作干城
静意焚香拜地藏 为先考妣托生方 少时课读功堪竣 行超尊前晋玉觞
多生轮迹苦娑婆 何必区区废蓼莪 能把此身归净土 莲胎九品寿弥陀
原夫生灭本虚空 法性真如体自同 怎奈幻人多说幻 梦中犹唱大江东
和岐昌大和尚感怀
向锦峰
秋风萧飒为谁来 惊觉乡思梦一回 最爱虚心如淡竹 调和圣水作盐梅 慈悲有愿惟明性 忠恕无违亦化灾
题自绘达摩祖师像
莲生(湛然)
西来谁信渡江难 波浪萧萧一苇寒 面壁十年缘底事 这回丢掉破蒲团
题自绘观音像
莲生(湛然)
妙圆通体超诸碍 量等虚空含法界 尽十方空一普门 尘尘大悲观自在
恭步水月法兄原韵
圆瑛
只缽孤身西复东 祇图及第悟心空 未知那日能如愿 翻悔平时少用功 多借熏陶沾化雨 常承照拂感春风
谢水月法师惠狼毫
无名氏
纵横笔阵向称雄 曾扫千军立大功 多少披坚执锐士 未传不律不能通
怀才抱异虽堪夸 恃在中书会一家 莫笑毛锥无用处 古人尚有梦生花
养得才高道亦高 文情吐馥在挥毫 此时若遇知音赏 能使将军解佩刀
谢水月法师惠茶,次原韵
无名氏
偶傍深山买树栽 栽成香味胜于梅 欲知何处名茶采 但见云迷百尺台
多情惠我莫能酬 洗盏深尝忆蜀州 道是麦颗为上品 诗人趁此话风流
恭祝岐昌老人八十冥寿(七绝四首)
(洛阳白马寺)德浩
古刹谪居数十秋 为传衣缽且勾留 年来只恐尘氛染 佛国急归不掉头
屈指归真已十年 水光月色两悠然 一篇贝叶千声佛 留与名山弟子传
人世沧桑几度更 依稀江左梵钟声 茫茫苦海横流急 愿化慈航度众生
愧我轮回堕劫灰 神州莽莽等闲来 平生未遂从游愿 聊向圆灵献寿杯
祝岐昌老和尚八秩冥寿
(北京法源寺)梵月
四明钟秀 挺生岐昌 灵根夙具 颖悟异常 从闻思修 动静安庠 声音和雅 梵韵铿锵
醒人迷梦 水月道场 慈运高足 刹海津梁 慷慨输金 七塔發光 提倡教育 建立经房
救济贫困 视民如伤 宏宣佛化 整顿僧纲 法音远播 万古流芳 十方钦敬 四众称扬
追怀岐昌法师
陈寥士
法师參玄奥 了了明真义 出家永丰庵 拄锡报恩寺 吾斋近咫尺 麈座常随侍 冀晋川皖湘 云游无不至
涉江复渡河 五岳横胸次 苏浙佳山水 更与通悟寐 光气被四表 出言有清致
渊渊魏晋文 朗朗苏赵字 所笃在道行 凡此皆余事 圆寂忽十年 遗物惟经笥
送溥常和尚住持七塔寺
陈寥士
古刹往经过 高僧旧识多 三江流㳌渫 七塔影嵯峨 衣缽传薪火 声闻出薛萝 檀烟浮宝座 说法未蹉跎
赠溥常法师
陈寥士
阿师本湘人 湘水琉璃碧 携筇上衡山 孤云曳双屐 静观水帘洞 去住了无迹 闻昔初發愿 春秋二十七
一声阿弥陀 劫消八十亿 金陵去毗卢 滇藏赖筹㓰 窅𥥆𪻤瑯屿 衣上波痕白
弘法来四明 驻锡到七塔 华严极微妙 宝如连城璧 九会说四分 奥窔尽宣斁
善我參法喜 招我饭香积 大年登古稀 讲座笑谭剧 形狮行可师 谛公赞不易(谛闲上人曾作〈溥常法师玉照赞〉,云「其形如狮,其行可师」。)
与寥士、采泉同游七塔寺,访溥常老人,率赠
(永嘉)赵柏庼(百辛)
尘尘刹刹现圆通 不见鱼龙护梵宫 虚费草鞋钱可惜 海南了不异江东(寺旧名补陀,虔礼观世音,亦如南海诸刹。)
性海心光处处融 宗风能畅辩能雄 千门万户从渠指 都在重重帝网中(师通《华严》,常以十玄六相课门徒,博辩宏通,在南北法筵中当为希有事也。)
水有源头莲有根 砂盆无底养儿孙 分来滴滴曹溪乳 始信僧家解报恩(师方创宗谱寺,内设报恩佛学院,即师所主持。)
沧海横流辨道难 栖心何处觅心安(寺旧名栖心) 劳师拈出金刚眼 重向毫端竖刹竿(时有创修寺志之议)
南朝多少名蓝尽 塔影頺然恐未知 劫罅光阴原弹指 一千年后我题诗(唐大中十二年,分宁令任景求始舍宅为寺,至是千七十年矣。)
和作
陈寥士
緜密人天消息通 谁能舍宅矗禅宫 佛光照彻三千界 赞叹何须吾道东
偶携二客证圆融 參到华严大乘雄 一寸心波光弈弈 真如便出客尘中
七塔峨峨石作根 传灯都是佛儿孙 緜延一脉源流远 中兴从渠说报恩
传记荒疎考证难 钩沈搜逸意初安 一编草创丛林志 迈进当如百尺竿
壁间五百阿罗汉 刻自沅湘宝可知 文字馨香缘法在 摩挲唐碣共题诗
和作
溥常
法法圆融无不通 真风扇动饭王宫 赵州草履钱虚费
(君今应迹赵氏,或者古佛再来。) 谶记大乘让震东
华严法界尽圆融 參透观音道更雄(明朝普陀观音移此,名补陀寺。) 深入一门能澈底 尘尘刹刹在其中
学佛原来重信根 门庭设施见儿孙 大王肴膳充禅悦 檀护皈依报四恩
大海浮沤休话难 身心看破定知安 天龙一指深深意 重进直超百尺竿
伽蓝兴替莫奔驰 业感众生亦自知 文字因缘时节至 请君才笔赋新诗(本寺志乘正在集议起草)
和作
(鄞)周湜(采泉)
四望清流与海通 黄金为阙玉为宫 当年纵被红羊劫 塔影依然夕照东
手注华严一贯融 精神矍铄道方隆 此生悟到前身事 舍利应留石鼓中(寺中有唐代石塔一,形如石鼓,旁列款识,云是补陀寺前身。师既重新佛殿,筑龛奉塔,參拜甚勤。舍利事详〈心镜禅师传〉。)
枝枝叶叶护灵根 输与幽禽长子孙 共托佛门沾雨露 谁言花木未知恩
自笑芸芸觉世难 心无罣碍尚清安 何当脱去三千劫 妙谛潜參百尺竿
永嘉居士明州客 待诏风流举世知 佳句争传齐唱和 纱笼应护纪游诗
胸中超豁參寥子 颊上苍髯苏长公 莫怪老来忘岁月 壁间禅杖已如龙(意有未尽,附呈一首。)
和作
(永嘉)郑伯烺(碧琅)
行树明霞处处通 楼台七宝梵王宫 悠悠千载庄严地 依旧崔巍浙水东
一颗心光万炬融 玅莲舌压百夫雄 翛然省识阇黎面 宛在毗卢庄海中(师能《华严》玄旨,其诠释精到处,一时奉为圭臬。)
漫计仲尼真弟子 达摩毕竟有儿孙(昔饶德操祝发后赠人诗,有「要做仲尼真弟子,须參达摩的儿孙」句。) 报恩七塔分明在 我媿平生未报恩
我道支持事却难 更谁盗次觅心安(寺之初祖心镜奂禅师,当剡寇肆掠,祖安坐入定不为动,盗因惊悸而退,嗣寺更名为栖心。)
前世德云今我是 为言来去渺难知 山僧定罢还长啸 笑指东坡壁上诗(百辛夙耽禅悦,而牢愁绮思又往往托诸吟咏,脍炙人口,不啻今之东坡。)
和作
澹云
圣境无门道可通 行来处处琉璃宫 楼台百八钟声里 七佛道场彼岸东
一念精明万法融 惺惺寂寂观心雄 三千妙境宛然具 生佛同居空假中
色身虚幻死生根 无量劫来作子孙 骨肉皮毛徧世界 教人何处报亲恩
下手工夫诚所难 时长月久易心安 西风扫尽秋云影 慧日高悬百尺竿
心灯到处任人续 祖意从来非我知 秋水长天明月夜 不胜千遍读君诗
陈寥士
余与溥常长老邀同胡蒙子、朱別宥、杨端虚、童次布、赵百辛、王玄冰、王式墉、袁孟纯、周岐隐、周采泉、宋少芬、谢岐山、杨蝉潜,集七塔寺,即席分韵得明字。
前宵已失中秋月 古刹还同佛火明 遯世高踪问瓶缽 漫天凉意透帘旌 早供隔海观音像 试叩开山祖塔名
集七塔寺,分韵得侵字
(镇海)宋少芬
梵宫花木閟秋阴 入室同聆微妙音 法界能空人我相 词流合献短长吟 拟修寺志生宏愿 崇阐华严见苦心
集七塔寺,分韵得机字
(象山)谢凤鸣(岐山)
风尘回首欲忘机 偶到禅房叩竹扉 悟彻水云无去住 看来狮象有神威 听经尚恐天花著 挥麈常闻玉屑飞
集七塔寺,分韵得尤字
(奉化)孙诒(兆梅)
已过中秋徒月朗 自孤佳约欲谁尤(是夕余因事未到) 因缘已许追莲社 文字相期托缁流
千载东津风未歇 一航南海迹仍留 乱离何处栖心著 还问稀年老比丘
集七塔寺,分韵得青字
(鄞)周湜(采泉)
亭亭塔影长无恙 穆穆丛林想旧型 再世中兴初發愿 七旬弘法自延龄 举头明月琼楼冷 独立苍茫宇宙青
集七塔寺,分韵得中字
(鄞)周利川(岐隐)
几日秋风秋雨中 萧条诗意寄疏桐 忽逢胜会招多士 更喜清徽接远公 满座灵龛藏舍利 玉毫金粟拥禅宫
集七塔寺,分韵得灰字
(鄞)杨贻诚(菊庭)
须弥弹指见楼台 一偈能呼石壁开 十二因缘真亦幻 三千世界坐成灰 心空八垢山同寿 花雨诸天春自来
春信先传岭上梅 戒灯续焰不生灰 高山仰止乘风注 流水清潺破浪来 觉路金绳开彼岸 迷川宝筏渡蓬莱
集七塔寺,分韵得筵字
(奉化)杨受乾(九一子)
胡意今宵也列筵 拈来韵字我居先 无心茹素难成佛 有酒放狂且学仙 变化无穷身五百 阴阳不测界三千
人到知几始学禅 坡翁心事我知先 金山玉带遗元老 丹井银砂亦散仙 梅月初升标塔影 楼台直上与云连
集七塔寺,分韵得萧字
(萧山)朱鼎煦(別宥)
天风吹叶影萧萧 道侣招邀破寂寥 薏苡当珠记遗事 琉璃胜月共秋宵 依然金碧补陀寺 莫念沧桑崇寿桥
集七塔寺,分韵得元字
(鄞)王玄冰
道场花雨散缤纷 历劫如何报佛恩 杯渡锡飞知有自 海南一脉溯根源
塔影玲珑涌寺门 眼前突兀现崐仑 开山古迹分明在 始信灵光鲁殿尊
远公入座留高躅 文畅能文豁智门 缁素品流原一气 因缘如是梦堪温
丈室留宾茗椀温 笋蔬余味齿龈存 南衡法席莲花社 定作华严会上论
集七塔寺,分韵得鱼字
溥常
且看中秋月影虚 文人邀请𫏐停车 素筵畅敍逃禅者 冷句高吟本性如 唐代神僧留古刹 甬东名士续新书
集七塔寺,分韵得灯字
赵柏庼
眼明初见唐朝寺 欲下南询拜未能
(寺为初唐古刹,旧名补陀,主僧溥常长老精究《华严》,玄相重重,愧未能津逮也。) 公案从头翻一宿
(长老因询里居,因及永嘉真觉禅师化迹) 毗卢弹指拥千层
(溥公曾主金陵毗卢寺)辛苦闭门分佛火 胸中海岳尚稜嶒(寥士所居与寺隣,修志之议,君倡之最力。)
集七塔寺,分韵得虞字
(嘉善)胡蒙子
朱霞一片飞天半 禅悦调和香积厨 毕竟元龙有豪气 拓开丈室灌醍醐
交游方外见真吾 敢说參禅学大苏 最是云居元长老 诗坛相与共驰驱
般若有三文字一 从知翰墨梵华俱 庄严古刹千秋史 结集因缘熟也无
金相巍巍丈六躯 现千手眼绕璎珠 心殷皈命身膜拜 恍入天南示迹图
弈叶相承迅似驹 梵宫依旧列康衢 慢云数典先忘祖 灵塔巍然峙德隅
蜩螗世事付嘻吁 逃墨逃儒作佛徒 学到空王空色相 自他化度两无虞
在报恩佛学院观《南岳志》,题一绝句
陈寥士
云开七十二芙蓉 谁曳昌黎去后筇(韩昌黎有至衡山晦冥默祷开云故事) 万古南天擎一柱 祝融峰上更无峰
在报恩佛学院观《九华山志》,题三绝句
陈寥士
九华四万三千岁 不遇长庚有若无 自锡佳名成胜境 白云无际涌浮屠
九十九峰青未了 考工曾记驻池阳 白绫半臂今何在 日对烟鬟作澹粧(往岁在池州办鑛,日对九华山。)
奇秀当年惊梦得 良知于此發阳明 高僧大哲遗踪在 一杵钟声度化城(寺名)
禅堂發起坐香(并引)
溥常
民国廿四年,古历九月廿一日,早二板起香,智老等二百余禅僧云集一堂。偶咏七律,录呈寥士先生赐和。
大冶红炉是日开 圣凡煅炼脱尘埃 栖心寺额明今古 选佛场中识去来
七塔寺坐香法会,溥常长老有诗索和,因次原韵
陈寥士
三宝庄严法相开 非非镜树绝尘埃 谁同古刹參禅去 欲拜高僧入定来 玄味静闻香细细 圆光初现影回回
(镇海)张崇黼
溥常上人發起坐香会,出示大作,文情并茂,爰次原韵奉和,并祈溥老指针。
古刹栖心胜会开(唐时寺名栖心) 天风吹尽法堂埃 蒲团趺坐从今日 莲座高登期后来
闻觉花香知佛近 行成路转悟峰回 待观八万四千窍 豁放光明大矣哉
和溥师方丈禅堂坐香原韵
(江宁)黄煃元(梦度)
山门弥勒笑颜开 选佛场中绝点埃 身似菩提非有树 心如明镜又谁来 惺惺看破娘生面 莫莫了知母梦回
忆七塔寺自真和尚
(慈豁)钱三照(古灵)
三生石畔认前缘 一別光阴已六年(庚午秋,自老曾至文溪净圆寺,为定华书记封关。) 此后相逢不相识 方袍大袖顶圆圆(近闻自老已圆寂矣,因作此诗吊之。)
咏七塔寺轶闻
钱三照
木鱼声彻五更天 踏遍江东破晓烟 六十年前七塔寺 周婆护法最心坚(江东迎春衖内,周文学之母,每夜五更,沿路敲木鱼,为七塔寺募缘。)
母贤子孝更难为 风雨鸡声持伞随(周母敲木鱼,其子持伞,随后护之。) 十八伽蓝添一个(伽蓝神计十八位,今七塔寺当再添一位周婆。) 还祈秉笔记芳规(忆余十四五岁,在江东亲戚家,每至五夜,亲闻周婆敲木鱼声。又曾至周宅取外科药,适其隣人大争闹,而周文学呵呵大笑劝解之,此吾所目睹者。里人皆啧啧称赞其贤孝,因其籍隶丐户,无人为之呈请旌表。)
题塔乘(三首)
(黄岩)王念劬(松渠)
御沟来登胜妙堂 法音朗朗阐萧梁 永熙散乱前闻佚 谁为伽蓝记洛阳
普同七级旧嵯峨 一炬宏袾椎也无 高
杞不来常显死 帑金五百费支梧
文字不遭秦火劫 昆明倘有未寒灰 天人一切皆欢喜 曾侍玉皇香案来
四明七塔寺志敍略
(诸暨)陈锦文
(七塔寺即补陀寺,寺前有七塔,遂呼之以为名。其方丈溥常上人,湘籍,年逾古稀,居甬,与余大姪孙伯昻相友善,出《寺志》节略相示,征文于余。余阅之,因知此寺即栖心寺也,爰作诗一章以应之。)
甬江之东有古寺 心镜大师所创置 师从生时禀慧智 早岁出家抱大志 道旷佛门隆师事 朝岳受戒三摩地
母念其远常含泪 一目丧明疾难治 及师归省来奉侍 瞽而复明若天使
谁谓人伦佛门弃 哀毁庐墓孝思至 院侧妖神肆无忌 煽惑渔人任横恣
师传诫谕至再四 患绝湖中无他异 身诣五洩受秘记 千秋道统马祖嗣
节度杨公为疆吏 请师归林者数次 建筑精舍云房备 任公舍宅推高谊 预兆异僧将远莅
异日迎师询所自 果与预兆无异致 剡寇率众二千骑 执兵昼入漫尝试
师惟冥心參禅义 众皆悸慑共退避 远从神龙感异类 威镇毒蟒泽广被
天童山僧前生示 长寿宫中证果位 异香满室天花坠 荼毘山下获舍利 舍利若干显圣瑞 白光上贯兼红翠
弟子述状请法
谥 申奏九重沐恩赐 由是灵迹传奇异 香烟繁盛从此始
自唐迄今宏布施 历代勅封章纍纍 溥常上人承师意 托钵补陀高踪寄
德行高超工文字 创辑寺志求精致 嘱予姪孙书下贲 予也不文深自愧
吊崇寿桥(并序)
溥常
本寺宋朝赐额崇寿,清赐报恩,俗名七塔。民国廿三年冬,寺前崇寿桥拆毁,填河造屋,余于是时年近七十,曾过此桥,偶占四句以留纪念。
崇寿桥中意自闲 两边塔涌列仙班 河沟弹指成街道 独对华严解笑颜(对面街名华严弄,余于此寺讲是经三年。)
过崇寿桥遗址,和溥常上座
陈寥士
桥名本与寺名同 寺改桥平万劫空 惟有金刚身不坏 沧桑都在刹那中
和溥师〈吊崇寿桥〉原韵
黄煃元
崇寿桥名莫等闲(宋大中祥符元年赐寺额曰崇寿) 两边七塔列成班 而今河塞关新政 梵宇犹存也改颜(今名七塔报恩寺)
溥常老法师、寥士老友招集七塔寺方丈室,即席赋示同座诸子
王玄冰
暮云飘瞥过城阴 缁素无嫌共盍簪 丈室茗谈圆慧梦 法堂灯味沁禅心 给孤祇树求多福(寺内附设报恩佛学院) 觉世迦陵自好音
陈寥士
余与梦忍行者邀梦度、百辛、玄冰集七塔寺,玄冰即席赋诗,余次其韵。
春旸无计破春阴 坎坷生涯笔暂簪 为七浮图寻旧献 从三摩地证初心 醉骚病易真孤寄 瘦岛寒郊自好音
题禅堂起七(民国廿五年古历十二月十五日)
溥常
曹溪一滴水清凉 大地众生不肯尝 但把尘缘都放下 管教般若自馨香 拈花笑处心灯续 击竹声中古路扬
许圣妙
丙子暮秋,圆明讲堂落成,圆瑛老法师宣讲〈观世音圆通章〉,出示《七塔寺志》,命题。
七塔巍巍峙甬东 香云华雨护天龙 名蓝圣迹昭唐代 新志雄文纪溥公 圆照十方瞻化日 华拈一笑振宗风
《七塔寺志》辑成,孙厚均居士持〈节略〉来征诗于余,爰集悲华老人句以应。
诸方禅悦浩浩地 围坐今余十八贤 嵩山蒲团依石壁 赵州拄杖指苍天 三传衣缽无南北 一喝机锋有后先
赠溥常长老
芝峰
长老菩提偏解空 夜深浩浩月明中 安禅不计天花落 弹指能教顽石聪 佛性无分南与北 水波不別异还同
题七塔寺
式昌(瑞庵)
万井阗阗轨辙通 长虹横驾甬江东(灵桥改造铁质,今始落成。) 声闻远彻前朝寺 阛阓争传古佛宫(传称小普陀)
梵宇庄严钦哲匠(光绪年间慈祖重兴) 修词垂范记群公(今年溥常和尚等發起创成志书) 刹竿南北遥相望 无限兴亡感慨中
七塔住持告退感言(七首)(民国二十五年冬月)
溥常
报恩七塔满三年
楖𣗖横
担去欲前 仰效高庵成古范
(安置退居,公推起艸,载万年部。) 山非我有且争先
(庾山退居寮,我先去住。)江东七塔呼声高 寺宇巍峨独笑敖 三圣装金开胜会 那时退隐谢同袍(十一月初八日,开光圆满日退位,十七佛诞日,新方丈接事。)
丛林兴学说都难 经过八年出院刊 休话僧材容易得 自从主办亦心寒
追寻始祖是宗门 廿四年冬复本原 古寺栖心开大冶 典型了了至今存
慈老冥言不速来(余在七塔寺梦见慈老人二次,另行写出。) 自号梦忍愧通材 万年规约今成立 宗谱志乘也已该
传戒未思震浙东(十三年冬,新戒六百有奇,及僧俗护法一千二三百多。) 可怜病苦始终穷 陈君有意难如愿(余与陈磬裁君拟修如意寮,未果。) 储款希期重德充(开光余款存库房,候新方丈發心。)
住持佛事站人头 嗔喜交加任去留 秉著良心何所畏 吟风啸月共悠悠
五十寿辰口占
圆瑛
自出娘胎五十年 幼专鲁诰冠逃禅 未生面目何时悟 如幻身心半世迁 爱国犹垂忧国泪 悲时恒作感时篇
次寄禅长老〈登太白山〉韵
圆瑛
振衣临绝顶 四顾落群峰 亲历云间境 谁探物外踪 诗情生远黛 禅意入孤松 湛湛灵源水 千年有卧龙
參禅
圆瑛
參禅直下达根源 圣解凡情两不存 大道休从心外觅 湛然寂照便归元
返照心源万境空 冷湫湫地起清风 忽然摸著娘生鼻 一窍通时窍窍通
用心切忌妄追求 老实单提死话头 任运施为皆这个 骑牛何必去寻牛
山穷水尽转身来 迫得金刚正眼开 始识到家无一事 涅槃生死绝安排
春日
圆瑛
万象森罗本一心 分明直截报知音 堂堂露出真消息 春满人间花满林
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 薰风殿阁起微凉 荷香扑鼻灵光耀 大道分明不掩藏
秋日
梧桐叶落始知秋 佛法休抛世法求 消息不须旁处觅 直于落处究根由
冬日
梅影横窗夜气清 轻风入户暗香生 一帘月色当空净 静里天机见物情
《七塔禅寺宗谱》告成,为溥常法师志喜
(鄞县)陈云汀
古刹开山溯唐代 鄞志东津禅院在 经历五季并四朝 计年于今千百载 开山师来自天童 徙龙镇蟒显神通
禅定晏坐折狂寇 寺改栖心旌德功 大中祥符纪元首 敕书赐额曰崇寿
自宋迄明沿革纷 古迹犹堪寻其旧 永乐宣德迄康熙 大兴建筑整风规
寺前矗立浮图七 七塔之名始此时 不幸阨运起洪杨 寇如蜩螗如沸羹
佛舍庄严遭洗劫 劫后空余瓦砾场 善男信女重正始 周氏檀越贤母子 募建宝殿与山门 报功崇德配以祀
天使宝刹创中兴 慈运慧祖继传灯 海单安众拓常住 贝叶经繙三百僧
宏愿经营大缔造 寺前七塔复完好 房廊殿宇次第新 三十余年工程浩
丛林选贤广法系 四十八人传临济 绪统源流谱未成 慧祖大耋旋西逝
溥常上人继法席 正本清源负其责 宏化分灯各留名 祖庭宝守连城璧
法船大愿及吾儿 方便慈悲颂父师 不计工拙抒崖略 珍重长留纪念辞
送指南和尚住持七塔
竹林圣真
夫夷水自越城来 武纬文经产异才 咸同之际何雄哉 道人有道別有怀 少薄轩冕超尘埃
誓闻大法亲如来 四明奇峰绕四围 佛光充满音如雷 道人东来应化机
看经廿载功巍巍 楼阁绝出兰江隈 往来衲侣欢声恢 猗欤七塔精蓝魁 祖席赓续需良材 惟公天眷人所推
西来大法今式微 要凭龙象大力回 愿公一展平生怀 高提祖印登春台
赠指南和尚住持七塔寺
(奉化)袁惠常(孟纯)
僧侣孰风流 指南第一俦 看经皈佛法 七塔继前修 雨霁云藏缽 天清月满楼 莫论谈禅意 鸟雀亦幽幽
前题
王宇高
释氏知儒者 于今得指南 谈玄心自寂 习静味能覃 贝叶晨霜秀 昙华宿露涵 钟声与梵语 随意入云龛
前题
孙诒
体魄谁无念 指南独忘身 菩提成善果 弥勒证前因 放唾天花落 挥风野草春 众生望彼岸 急待渡迷津
前题
杨受乾
谁氏知途径 沙门有指南 白云垓下驻 明月塔尖含 清净尘根六 皈依摩地三 八功池里水 应与众同甘
前题
陈寥士
名著看经 光增七塔 继武高僧 其仪不忒 心镜开山 代有明德 我为之志 略具典则
前题
式昌
宝座高悬待若人 栴檀香透紫衣新 登台一喝云来集 花雨霏霏大地春
指南和尚住持七塔,进院,为赋长歌
(报恩佛学院)谛闻等
院长来 歌棫朴 得人有庆馨香祝 歌棫朴 院长来 莘莘学子心怀开 学子寒 院长煦
学子饥 院长哺 学子迷 院长导之 楩楠
杞梓一一亲锄栽 郁为他年栋梁材 恢宏大法徧九垓 千秋祖席甬之涯 继兹席者需雄才
《七塔寺志》题后(调寄沁园春)
大悲
福地明州 心镜禅师 始飞锡来 仍慈云古刹 东津宝盖 香烟大士 南海莲台 赤水灰飞 丹山石老 云梵年年海宇开
领乾净栖心精舍 不染尘埃 崔巍七宝安排 历唐宋明清迹未衰
喜千年数典 时多圣迹 一灯传道 代有人才 临济正宗 天童分派 百八钟声甬水涯
七塔寺志卷之八终
七塔寺志跋
李佩秋
鄞之七塔报恩寺,与延庆、天童、阿育王称四大丛林。而开山于唐大中间心镜大师,详载《乾道四明图经》,乃古道场也。顾寺志阙如,溥常上人誓發弘愿,请于陈君寥士为之秉笔,成书八卷,以授剞氏。余读其例言,简而有体,尝一滴水知大海味,寥士其今之闻蕊泉乎!蕊泉撰辑天童、大慈、延福、寿昌、海会、保庆诸寺志,传本仅存,为世称重。盖其时丁易代,身为遗民,耽从方外之游,习作伽蓝之记。寥士所遭遇,稍稍不同,而浣心净域,染笔香林,视蕊泉无𢙏色,逸情雅尚,倜乎远矣。余旧游句甬,未礼支提。他日手此一编,为随喜之导。文字斐亹,引人入胜,必不遥闻钟声,攒眉遽去,则又寥士之益我多也。
丁丑二月,湖外李洣
七塔寺志跋
葛夷之
吾友镇海陈君寥士,渊思雅才,风神遒上。少工诗词,及游慈谿冯君木先生之门,学乃益邃,称高第弟子。宦游归来,息影里居;冥搜幽讨,日课一诗,诗名满天下。一时畤士流人、野老名宿,皆折节与交,诗简往还无虚日。君居密迩七塔寺,为宁波一大丛林。寺僧请君厘定寺志,邮寄示余。义例整赡,考证赅洽,足为志乘者之式,不苐为丛林掌故增重而已。敬跋数语,以志服膺。
丙子岁不尽三日,同学弟葛旸谨记
七塔寺志补正
丁丑重九日马契西
卷之二志金石
栖心寺 故禅大德藏奂和尚焚身五色 色舍利三千粒 时咸通十三年十一月四日进上七粒入内 道场廿九日唐勅赐谥号心镜大师 塔额寿相之塔 𠡠奉为 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 皇帝延庆节建造此塔伏资 景福时延通十四年岁次癸巳六月甲午朔 廿八日立知造石塔僧惠中 知造舍利殿僧
丁丑重九日,予至七塔寺,住持指南和尚赐寺志一册。阅至开山祖塔塔文,睹影印真迹与誊录之文颇多不符,知必有脱文误字者在。因拈香礼祖,侍者执蜡炬照读,重将石刻文字抄下。塔文正面计十一行,凡一百一十七字,每行字数虽多寡不同,然文义具足,字迹分明可识。惟末后一行僧字下,被石质残损,已失名矣。予阅竟,和尚及诸僧同来审阅,所见佥同。谨照原文行数,录书如上。其背刻梵语,实为〈佛顶尊胜陀罗尼咒〉。其石塔因格于龛门,不便检视。览其所录,虽非全文,亦可知也。此咒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乃世尊告帝释消灭业障、增益寿命之法,亦得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云。今将此咒全文录后,借存參考。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那谟薄伽跋帝(一)啼隶路迦。钵啰底。毗失瑟咤㖿。勃陀耶(二)薄伽跋底(三)怛姪他(四)唵(五)毗输驮耶。娑摩三漫多。皤婆娑(六)娑破啰拏。揭底伽诃那(七)娑婆皤输秫地。阿鼻诜者。苏揭多。伐折那(八)阿[口*蜜]㗚多。毗晒鸡(九)阿诃啰。阿诃罗(十)阿瑜散陀罗尼(十一)输驮耶。输驮耶(十二)伽伽那。毗秫提(十三)乌瑟尼沙。毗逝耶秫提(十四)娑诃娑啰喝啰湿弭。珊珠地帝(十五)萨婆怛他揭多。地瑟咤那。頞地萨耻帝。慕𭉐隶(十六)跋折啰迦耶。僧诃多。那秫提(十七)萨婆伐罗拏。毗秫提(十八)钵罗底。你伐怛耶。阿瑜秫提(十九)萨末那。阿地萨耻帝(二十)末祢末祢(廿一)怛闼多。部多俱胝。钵唎秫提(廿二)毗萨普咤。勃地秫提(廿三)社耶社耶(廿四)毗社耶毗社耶(廿五)萨末啰萨末啰。勃陀頞地萨耻。多秫提(廿六)跋折梨。跋折啰揭鞞(廿七)跋折滥。婆伐都(廿八)么么。萨婆萨埵泻迦耶。毗秫提(廿九)萨婆揭底。钵唎秫提(三十)萨婆怛他揭多。三摩湿婆娑。遏地瑟耻帝(卅一)勃陀勃陀。蒲驮耶蒲驮耶。三漫多。钵唎秫提(卅二)萨婆怛他揭多。地萨咤那。頞地萨耻帝(卅三)娑婆诃(卅四)
卷之四志建置
甲、过去之一斑
圆通宝殿
明永乐十二年建圆通宝殿(《浙江统志.卷二百三十》引《成化四明郡志》),志作二十二年,相差十年。
藏经宝阁等
天顺三年建藏经阁、大悲殿及廊庑(同上),志作二年,未知孰是。
乙、中兴后之概况
开山祖塔
大清光绪丙午,住持慈云重修。
按祖塔石碑,正中刻「唐敕赐心镜禅师真身舍利塔」十二字外,其上款尚有「大清光绪丙午」、下款「住持慈云重修」两行文字,照相既未摄入,志中亦未载明,录之以见慈公报本敬祖之意。
卷之五志僧谱
唐明州栖心寺藏奂传
释藏奂,俗姓朱氏,苏州华亭人也。母方娠及诞,常闻异香。为儿时,尝堕井,有神人接持而出。丱岁出家,礼道旷禅师。及弱冠,诣嵩岳受具。母每思念涕泣,因一目不视。迨其归省,即日而明。母丧,哀毁庐墓间,颇有征祥。孝感如是,由此显名。寻游方访道,复诣五洩山,遇灵默大师,一言辨析,旨趣符合。显晦之道,日月之所然也。会昌、大中衰而复盛,唯奂居之,荧不能惑,焚不能热,溺不能濡者也。洎周洛再构长寿寺,敕度居焉。时内典焚毁,梵夹煨烬,手缉散落,实为大藏。寻南海杨公收典姑苏,请奂归于故林以建精舍。大中十二年,鄞水檀越任景求舍宅为院,迎奂居之。剡寇裘甫率徒二千,执兵昼入。奂瞑目宴坐,色且无挠。盗众皆悸慑,叩头谢过。寇平,州奏请改额为栖心寺,以旌奂之德焉。凡一动止,禅者必集;环堂拥榻,堵立云会。奂学识泉涌,指鉴岐分。诘难排疑之众,攻坚索隐之士,皆立褰苦雾,坐泮坚冰。一言入神,永破沈惑。以咸通七年秋八月三日现疾告终。享年七十七,僧腊五十七。预命香水鬀发,谓弟子曰:「吾七日在矣。」及期而灭,门人号慕,乃权窆天童岩。已周三载,一日异香凝空,远近郁烈。弟子相谓曰,昔师嘱累:「令三载后,当焚我身。」今异香若此,乃發塔视之,俨若平生。以其年八月三日,依西域法焚之,获舍利数千粒,其色红翠。十三年,弟子戒休赉舍利、述行状,诣阙请谥。奉敕裒诔,易名曰「心鉴」,塔曰「寿相」。奂在洛下长寿寺谓众曰:「昔四明天童山僧昙粹,是吾前生也,有坟塔存焉。」相去辽远,人有疑者;及追验事实,皆如其言。初,任生将迎奂,人或难之,对曰:「治宅之始,有异僧令大其门,二十年之后,当有圣者居之」。比奂至止,果二十年矣。又奂将离姑苏,为徒众留拥,乃以㯶拂与之曰:「吾在此矣,汝何疑焉?」暨乎潜行,众方谕其深旨。又令寺之西北隅,可为五百墩以镇之。或曰:「力何可致?」奂曰:「不然,作一墩,植五株柏可也。」凡微言奥旨,皆此类也。刺史崔琪撰塔碑,金华县尉邵朗题额焉。(《宋高僧传.三集.卷十二》)
按《浙江统志.卷二九九》、《天童寺志.卷三》传文并引此,惟《天童志》中添其遗迹,则徙清关之神龙于太白峰顶、镇毒蟒于小白岭上一段因缘云。大师为七塔开山之祖,天童秉法之宗。其大光明藏,照澈今古。今志中于僧谱内略此传文,图记、金石语焉不详,使大师得法行化、种种神通妙用湮没无闻,未免数典忘祖之失。后之修志者,宜将此传冠于僧谱之首则得矣。
明智中立法师传
法师中立,鄞之陈氏,赐号明智。母梦日轮入怀,遂有娠。夜不三浴,则啼号不止。九岁,出家于甬东之栖心,受经一诵,永忆不忘。治平中,试经开封府,中选得度。初依广智学教观,及神智继主南湖,复依之。熙寗中,神智开帏设问,答者二百人,无出师右,乃举居座元。久之去,谒扶宗于永嘉。将归,宗曰:「子行必绍法智之席。」及神智谢事,乃俾师为继。元祐初,高丽僧统义天远来问道。甫济岸,遇师升堂,叹曰:「果有人焉!」遂以师礼见。倾所学,折其锋竟不可得。师令门徒介然始作十六观室,以延净业之士。已而辞去曰:「吾年六十,当再来。」即退处东湖之隐学。数年,郡太守王公勉主宝云,一新栋宇,于伽蓝神腹得愿文云:「后百年,当有肉身菩萨重兴此地。」闻者异之。后退隐白云庵,日宣止观,至不思议境,叹曰:「吾道至此极矣!」文慧正师亡,郡请再主延庆,果符六十再来之言。岁忏行江浙,延庆为最盛,择其徒修《法华忏》者七年。行法将圆,禅观中见一大舟,众欲乘不可,唯师坐其中以行。政和五年四月辛亥,谓门人法维曰:「吾闻异香,心甚适悦。」谓观堂行人曰:「吾当与汝辈长別。」即面西坐逝,塔于崇法祖塔之东。陈莹中尝赞师曰:「严奉木叉,坚持静虑,以身为舌,说百亿事。」(《佛祖统纪.卷十四》节录)
按师出世说法,虽在延庆、宝云两刹,于栖心并无建树;然既为出家之地,录之亦可见其来有自。师于延庆为第四代住持,声光所播,远及异域。又令其徒介然辟十六观堂,成今日观宗弘法之盛,师诚大善知识也哉!《净土圣贤录》三并引此文。
卷之八志艺文
唐明州栖心寺藏奂和尚舍利塔碑,刺史崔琪撰。(碑文亡)
按此碑所述,必有大可记处,待考。
校注
【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15 册 No. GA015n0013 七塔寺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