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志卷之十二

𣪫宇

径山兴圣万寿禅寺

在县西北五十里乃天目之东北峰五峰环抱奇胜特异唐代宗时僧法钦结庵于此永泰中有白衣士来求法度为沙弥钦指坐后石屏谓曰「能开此乎」曰「可」遂叱之分为三片今号喝石岩遂即剃度名崇慧如长安与方士竞法既胜代宗问其师承𡭊曰「臣师径山僧法钦」召赴阙赐号曰「国一禅师」逾年辤归诏杭州即其庵建寺曰「径山」僖宗乾符六年改为乾符镇国院宋大中祥符元年改赐承天禅院政和七年改径山能仁禅寺初师之来是山也猛兽不抟鸷鸟不击山下之民不渔不猎五峰之间有大湫龙所居也龙化为老人谒言「愿归天目以奉此地」一夕风雨晦[宴-女+六]涨为平陆止存一穴今龙井是也有灵鸡常随法会不食生类及师之长安鸣三日而死今灵鸡塚存焉绍兴间妙喜建千僧阁十七年真歇建大雄𣪫二十八年重建龙王𣪫孝宗赐妙喜号「大慧禅师」乃以山中明月堂为妙喜庵及书扁以赐塔号曰「宝光」魏国张忠献公浚作铭并序乾道二年二月孝宗游幸越二年建龙游阁开禧年间孝宗御书额赐「径山兴圣万寿禅寺」由宋迄元为禅林之冠元天历至顺间元叟端禅师在山二十余年衲子从者如市元末兵毁皇朝洪武间重建见成化间府志

大雄𣪫

绍兴间真歇禅师始建后孝宗游幸御书赐「径山兴圣万寿禅寺」额元末兵毁国朝洪武间重建万历戊申吴江沈中丞季文请僧无边海公更旧向新之未几海公迁化廓庵观公继之丹垩金碧称大备焉

大藏阁

即观音𣪫大明神宗皇帝颁赐藏经供此因名万历三十七年瓶匋闻谷印师立禅堂集众叅禅于其下迄今犹䋲其旧而诸方禅期悉从此禀法焉

灵泽𣪫

即龙王𣪫宋孝宗封王曰「孚佑累封神应德济显佑广泽王赐玉圭玉带黄金瓶炉庙额『灵泽』云

祖师𣪫

中奉达磨百丈八十七祖

禅堂

龙王𣪫后

斋楼

两处共三十楹

云㕑

奇树楼

树王之旁赵宦光题

养老堂

寒翠楼

大雄宝𣪫后有记

般若轩

王芥庵在公重修同朱白民鹭于此检藏一年

宝积居

阅藏堂

观音𣪫前

十方堂

云水僧栖宿之所

三门

旧扁「天下径山」

南塔

三塔之东

钟楼

大𣪫左

鼓楼

旧在堆珠峰今废

千僧阁

宋大慧建补㢲峰之阙李汉老记「今观音𣪫藏阁即其址也

圆觉阁

宋孝宗皇帝解《圆觉经》赐別峰印适建阁初成故名今废

龙游阁

宋高皇帝登兹山乾道四年建今废

妙庄严阁

无凖范建今废

凌霄阁

今废

万佛阁

艮山之阙今废

五凤楼

九楹供五百应真像翼以行道阁塑五十三叅相宋庆元六年僧元宗建后毁庵聪重建今废

宸翰阁

大慧建藏御书今废

天慧堂

蒙庵聪建今废

版亭

大慧建在梅谷院冈上今废

四寮

大慧建以处众僧今废

库司

大慧建在松梅谷二院之侧

香水海

大慧时浴室今废

古忏堂

在三塔下元高峰悟道处今废

含晖亭

国一禅坐时有彩云朝晖覆聚不散故名今废

流止亭

唐永泰间国一受嘱曰「乗流而行遇径即止」故名今废

天王𣪫

界三门大𣪫之间上悬「径山兴圣万寿禅寺」今废

妙喜庵

宋孝宗御书即明月堂大慧示寂处

洗心亭

宋显仁皇后登径山礼佛更衣于此今废

圣碑亭

宋孝宗免税碑及蘓轼诗蔡襄记碑藏此

倾盖亭

灵谷庵

宋大禅了明禅师退居今废

逢径庵

在黄沙滩今废

天开阁

不动轩

冯公檝问道大慧结室于此号不动居士故名今废

无垢轩

张公九成问道大慧结室于此号无垢居士故名今废

死心亭

今废

娑罗林

禅师退居今废

半山亭

旧大圆院本源达禅师建以接待云水今沿亭一带为梅谷僧通衢植引路松千余株颇增胜焉

松源房

宋松源岳禅师退居为凌霄东院其悟道出世因缘別见八十代镜祖塔院在此见旧志

梅谷房

讳天彛別号梅谷洪武三年受呆庵旨称法会中高足结庵于鹏搏峰右相传为梅谷房

中峰南院

第二代无上宗塔全身于大寂岩岩即鹏搏峰下为五峰之中故名金陵徐公六岳书「狮子窝」镌于石

宣照房

在后房坎下

大慧房

在大慧祖师塔前

圆照房

月江净退居上有祖像及葬塔

天然房

直岭下虚舟度禅师塔院

开山

旧为开山房后废万历间达观可禅师以开山祖基为复其地建庵名「喝石」中奉钦师像安置藏板

妙香庵

旧为妙香房后废今为云水静室

寂照庵

旧为房今改静室別见

幻室

旧为房今废

妙明房

今废

南塔房

今废

如意房

今废

惠泉东房

今废

惠泉西房

今废

安隐房

今废为静室

已上为十八房也祖师道塲累朝崇奉合山庄田咸属钦赐自唐迄明一众同飡至正德六年管事僧惠诚等爪分为十八分后遂倾废今所存者唯三四房而已此祖庭衰相之始也

梅谷僧通衢助刻

静室

般若轩

王芥庵在公重修同朱白民鹭于此检藏一年属常住

宝积居

常住

空生室

宴坐峰下

钟楼

即神冶钟

量虚室

(已上坐晏坐峰前)

行童庵

童真室

(已上坐行童坑)

妙喜庵

昔为明月堂系大慧禅师圆寂处宋孝宗皇帝闻而嗟惜诏以为妙喜庵云

大慧塔

寺数遭火厄塔院在烈熖中不毁

紫栢塔

在文殊台

妙香庵

僧大心建

(已上坐鹏搏峰前)

喝石庵

即开山国一禅师最初修道处

寂照庵

在寺北五峰之背四十八代端禅师塔全身处万历甲午房僧欲弃此他去陆五台冯开之诸公因捐赀置以供紫柏大师遂为密藏幻于二师刻藏道塲澹居铠公嗣二师住此最久后以恢复化城下山请自光杲公代焉杲公云中幻师高弟

湛寂庵

万历四十四年僧止水重建

见如室

显密室

(已上坐开山)

修竹室

惟一室

万历二十八年僧化仪如显重建塔于此

白云窝

万历三十八年僧野坪重建

狮子岩

(已上坐放生池后)

了实室

以僧号了实故名

指归室

(已上坐鹏搏峰后)

白云居

闻谷禅师旧隐处今住僧幻有

妙空塔

第十七代佛海讷禅师塔院

白云室

(已上坐白云山)

法云庵

来月斋

海云庵

贝林师住此

秀峰室

(已上坐羊栈头)

三一室

连珠庵

陶冶室

妙高庵

念云身负达大师灵骨归瘗本山因住此

慧芳室

以僧号慧芳故名

天然室

僧破有住此

清香庵

(已上坐黄沙滩)

贝叶庵

青霄庵

僧心渠住

栽种居

涌莲室

以僧号涌莲故名

西林庵

襍华庵

僧空林住

藏石庵

藏云庵

万历四十八年僧大林重建

圣隣居

以僧圣隣故名

秀石室

(已上坐查洲一带)

守一室

以僧号守一故名

无𣑱室

以僧号无𣑱故名

宗印室

以僧号宗印故名

安养居

解续坪

僧彼岸住

(已上坐萝卜坪)

伏虎庵

豹子岭

僧聚光住今并入大𣪫

净行庵

默容室

以僧号默容故名

善住庵

道渊室

以僧号道渊故名

崛山室

曰业室

(已上坐豹子岭)

石语室

卉木居

僧古先建

东土庵

德空室

以僧号德空故名

栖云谷

华严兰若

僧孤休住

(已上坐擂牛宕)

子潜室

即子潜坑

朗如室

以僧号朗如故名

松隐居

僧妙见住

慧明室

以僧号慧明故名

源石庵

月堂室

以僧号月堂故名

玉记庵

体空室

(已上坐子潜坑)

別岸庵

即山名僧古岑住

清泰庵

常住

敬心室

(已上坐横岭头)

圆通庵

玉芝庵

娑竭庵

(已上坐拉塔)

狮子林

僧青松住

无相室

以僧号无相故名

栖凤山

净土庵

定然室

以僧号定然故名

昆山室

以僧号昆山故名

近真室

以僧号近真故名

(已上坐鸡笼山)

传衣庵

在菖蒲田昔为玉芝庵三十五代痴绝禅师塔于此后为万松月亭二禅师重搆改今名二师亦塔此

甘露庵

古慧渊禅师退居今明空重建

清凉庵

僧聚芳住

大乗庵

僧知希住

(已上坐菖蒲田上)

凌霄峰

僧梵怀者住此二十年旧苦无泉怀为寻泉穴凿石蓄水甘美异他所复种引路松若干株后为狮虫作祟尽弃所有与之飘然他往今为杭州闻孝廉启祥辈请大淑住此

莲花庵

濯翠庵

僧明空別业

弥陀庵

僧戒心住

庆莲居

僧一林住

大山室

僧境虚住

龙潭头

径坞室

不昧室

僧号廓然

湛之室

以僧号湛之故名

(已上坐凌霄峰南)

杨家山

净业庵

僧真净住

自空室

以僧号自空故名

妙智室

以僧号妙智故名

朝阳庵

僧庆厚住

留云庵

(已上坐横清岭)

大觉庵

僧洪明住

密究斋

僧寒云住

(已上坐棋盘石)

盘石庵

僧广朗住

云居庵

(已上坐蚂蚁窠)

南塔

碑亭

宋孝宗御碑及蘓蔡二碑藏此

千指庵

僧雪峤建

吉祥庵

僧弘济住

(已上坐东坡池上)

佛圣庵

普香庵

(已上坐千丈坑)

风居庵

即风车岭

普庆寺

即下院

竹林庵

御爱峰

(已上坐孟家洋)

半山亭

洞桥庵

直岭上

天然茶亭

(已上即地名)

栴檀室

坐直岭下

大安寺

即下院吉祥峰

香象庵

坐大安寺僧祇园建

青居庵

养智室

化城寺

即下院

观音堂

即下院

西径峰

即下院坐临安


校注

文本中有诸多开山语意不清容易混淆今整理如下「径山开山(指古迹)即国一禅师(715-793)最初修道处国一先此结茅即开山房后废今建开山庵供像于中万历间达观可禅师为复其地建庵名『喝石』中奉钦师像安置藏板」(g032p1018g032p1014g032p1055) 文本中有诸多开山语意不清容易混淆今整理如下「径山开山(指古迹)即国一禅师(715-793)最初修道处国一先此结茅即开山房后废今建开山庵供像于中万历间达观可禅师为复其地建庵名『喝石』中奉钦师像安置藏板」(g032p1018g032p1014g032p1055) 「云中郡中国古代行政区曾连续存在两个时期首次为战国时期赵国秦代汉代第二次为唐代云中郡取代云州短暂的存在」(注明朝无「云中」这个地名
[A1] 澹【CB】淡【志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径山志(卷12)
关闭
径山志(卷1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