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志卷第二
第三、五峰灵迹
法身无相,偶居莲华千叶之中;圣化多方,横出香水四流之表。返常合道,利用契机。故飞轮衔宝,荡除尊贵之幢;晦影韬光,树植萧闲之帜。千寻壁立,跛驴智何处求踪;万象镜悬,羚羊角谁能漏迹。微露一机一境,宛然分主分宾;净蠲六识六尘,触处随时随地。岂同夸张方伎,惑乱俗流;侈谈蓬岛三山,灵芝益寿。神州五岳,丹诀延年;神异迥殊,正邪攸別。志灵迹。
五台,亦曰五峰。台言高平,峰言耸峭。所以有五者,观国师云:「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性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其东西南北四台,皆自中台發脉。一山连属,势若游龙。唯南台特秀而窎居焉。
东台,约高三十八里,顶若鳌脊,周三里,亦名望海峰。若夫蒸云寝壑,爽气澄秋,东望明霞,若陂若镜,即大海也。亦见沧瀛诸洲,因以为名。东溪之水,北注滹沱。支山,东南延四十里,入阜平县界。西北延二十里,入繁峙县界。
明给事中锡山仁甫万象春诗:
其灵迹二十六。
那罗延窟
台东畔。其内风气凛然,盛夏有冰。吐纳云霞,或灯光时出。《华严》云:「是菩萨住处,亦是神龙所居。」
镇澄诗:
笠子塔
台顶。宋宣和间,代牧赵康弼同慈化大师,见异僧入那罗窟留笠子,建塔藏之。
镇澄诗:
观音坪
台北麓一里许。
华严谷
台之西北,今名东台沟。
枣林
台之东北。元魏永安二年恒州刺史延庆因猎至此。仆夫四人,逐一白鹿,偶见大宅高门,鹿即窜入。有一长者,须发皓然,拄杖而立曰:「鹿乃我家所有,卿何妄逐?」仆曰:「我不用鹿,饥困柰何?」翁指东林枣方熟,四人就林而食。囊之归,进枣延庆,庆怪之。复迹寻之,遂失其所在。
五王城
台东北数十里,有五王寺。
天城
五王城侧。《灵迹记》云:「天城,即化寺也。不依地立,迥出云霞,朱楼绀殿,皎若天城。得遇之人,尘机顿息。」
大会谷
台东谷,众溪交会,滹沱之源出此。
华林
台东南二十里,即今古华岩。
温汤泉
台东南七十里。
马跑泉
台东南六十余里。
龙泉关
台东南六十里。关之东即直隶,关之西即山西。
释德清诗:
旧路岭
台东南五十余里。
铁铺
台南五十里。
栖贤谷
台西南沟,俗呼「宰杀沟」。自古真人藏修处也。
镇澄诗:
观音洞
栖贤谷口岩畔,洞有滴泉,味甘。
法本诗:
化竹林
台西南支山二十里,亦名「昶竹林」。昔人远望,万竹鳞鳞,近则失之,遂此卓庵。
释善安诗:
青峰
化竹林南,今名「大螺顶」。
释法本诗:
现圣台
青峰之南。唐观国师尝见万圣罗空,五台停岫。
释觉玄诗:
石佛岭
明月池南二十里。
漫天石
东台顶。古有怪石,夏流液,夜有光,后人造屋,火之。
研伽罗山
旧云东台山名。应是梵语,未详所出。
紫府
五台总称。远望五峰之间,紫气盘郁,神人所居也。无恤猎常山西,瞻紫云之瑞,至此见圣。
镇澄诗:
黄巍岭
商英望此见神灯,料是小东台。
观来石
南台,高三十七里,顶若覆盂,周一里,亦名「锦绣峰」。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支山南延六十里,至嵚岩寺。
万仁甫诗:
其灵迹二十一。
仙花山
即南台之山名。
普明歌:
李环洲诗:
普贤塔
南台山上。
古南台
台南二里。嘉靖间,香林大士卓庵其上。
副使杨彩诗:
石罅、神龟
二俱仙花山南半麓。
白龙池
台东南麓。
插箭岭
台东二十里。宋太宗北征入此,见菩萨现八臂相,插箭而回。
万木坪
台西南四十里。唐李澄师庄,为普通供养。
龙宫圣堆
近娑婆寺。昔有龙母,闻法化去,时龙池即涌为堆,故名焉。
圣钟山
台南八十里。昔有神钟,飞来悬于岩下,高数丈。钟后飞鸣而去。今铁簴尚存。
圣僧崖
亦名「滴水崖」,台南七十里。唐贞观中,梵僧于此立化。
古竹林
台西南三十里,唐法照入圣境。
镇澄诗:
虒阳岭
台西南三十余里,佛陀波利见文殊处,有尊胜幢存焉。虒阳河源發于此。
志公洞
清凉石南。
法华洞
志公洞前。
七佛洞
台西南二十里。古有七梵僧,至此入寂不起,遂立七佛像。
千佛洞
台东北崖畔。嘉靖末,道方者夜游至此,见神灯万点,既出旋入。方随入,见玉佛像森列其中,穹窿深迥。进里许,黤然闻波涛,悚怖不能出。念观音名,愿造像。忽见一灯,寻光得出,乃造石佛于洞口。
金阁岭
台西北岭,昔人见化金阁,建寺以拟之。
德清诗:
侍郎杨海州诗:
天盆谷
金阁之左,山若仰盆。
泰山樵子孙枝诗:
蛇沟
天盆北,旧名「车沟」,若车箱形。
海螺城
天盆之东,昔人于此见化城,若海旋焉。
镇澄诗:
西台,高三十五里,顶平广,周二里,亦名「挂月峰」。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其上有泉,群山拱合,岩谷幽潜。支山西北延四十里,至繁峙县界。
万仁甫诗:
其灵迹十七。
魏文人马迹
在台上。石上印文若人马足迹,俗以为魏帝至此。
觉玄诗:
八功德水
台北。
副使李北沙诗:
二圣对谭石
唐法林,见缁白二叟坐谈石上,近之则失,因为名。宣公子睹异,于上建楼。
觉玄诗:
狮子踪
对谈石下。
雨花老人诗:
牛心石
台东有石,状若牛肝。
文殊洗钵池
台东北谷。昔有白发母洗钵于此,僧明信问其故,曰:「中台乞食而来。」言讫忽隐,唯见光映林谷。
泥斋和尚处
台东北谷。昔有神僧住此,以泥作馔,与宾共食。
觉玄诗:
鸟门
台西北隅。
龙窟
台西半麓。
石门
台之西南谷中。
李牛谷
台西北三十里。
禅堂沟
台西北沟。
峨谷
台西五十余里。
秘魔岩
台西四十余里,木叉和尚居此。
德清诗:
龙洞
在秘魔岩,恳祷则龙现,见者非一。
萨埵崖
秘魔之西。古有代州王氏女,不欲配,逃于此,食薇饮露。父母逼之,女投崖,未坠而飞。
香山
中、西二台之间。
北台,高四十里(旧传三十八里,中台四十里。今登中台,不见北台地面;登北台,则见中台地面,是知北台高于中台,故易之),顶平广,周四里,亦名「叶斗峰」。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风云雷雨,出自半麓。有时下方骤雨,其上曝睛。四方云气,每归朝而宿泊焉,盖龙帝之宫也。时或猛风怒雷,令人悚怖。尝有大风,吹人堕磵,若槀叶耳。东望海气,北眺沙漠,令人悲凄。登临者,俯仰大观,益觉此生微茫虚幻。支山北延四十里,至繁峙川前,有众溪發源,注清河。
万仁甫诗:
其灵迹二十四。
黑龙池
台上,亦名「金井池」。侧有龙王祠,四方民祷雨辄应。
西陵丘坦之诗:
镇澄诗:
说法台
台之东。常出钟梵之音,人多闻之。
法本诗:
隐峰塔
唐邓隐峰,參马祖,飞锡解军,倒化于北台。妹尼立塔,近者僧明来重修。
觉玄诗:
蒲坂福登诗:
法本诗:
镇澄诗:
生陷狱
台后半麓。隋繁峙民张爱,盗龙池钱若干。将归,暴风卒起,吹堕于此。上耸巉崖,下临绝涧,黑云四蔽,冰雪拥身,求出莫由。志心悔咎,称菩萨名,经宿云开,见白兔,随出。
镇澄诗:
罗汉台
台之次东,一级平台。唐十六梵僧,至此同化去。
华严岭
台之东南,二台之间。
孙孜诗:
梦觉诗:
楼观谷
台之东南二十余里。
金刚窟
在楼观左崖畔,乃万圣秘宅。《祇桓图》云:「三世诸佛,供养之器,俱藏于此。迦叶佛时,楞伽鬼王所造神乐,及金纸银书毗柰耶藏,银纸金书修多罗藏,佛灭度后并收入此。昔佛陀波利,入此不出。」
白下正秀诗:
福登诗:
德清诗:
云南净伦诗:
法本诗:
镇澄诗:
白水池
在楼观谷后,其泉若乳,山人多取洗眼。
雨花诗:
觉玄诗:
五郎祠
楼观谷西山麓,宋杨业第五子出家处。
正秀赞:
镇澄诗:
玉泉
楼观谷口,无著见化人于此饮牛。
紫霞谷
台南,俗呼「北台沟」。清凉深处,禅侣幽栖也。
释明让诗:
龙门
台南麓。裂石如崩,涛声若雷。北有藏云谷,下有留云石。云出为雨,云入为霁。顺庵胡公题其石,妙峰刺舌血书《华严》处。
镇澄诗:
金沙泉
龙门之侧。
仙人庵
台后。
觉玄诗:
九女泉
台后七里,曾有九仙女浣衣。
藏真谷
台西北,昔有五百梵僧,藏修于此。
大黄尖
台北二十里,即古北台。
卓锡泉
在兰若寺。唐初,僧道贤缚茅藏修,每下涧汲水,往返甚艰。偶客僧至沐浴,贤数汲涧下。明日僧浣衣,贤再汲不厌。半途失跌,破缾,更取別器汲之,略无怠色。僧曰:「子诚矣!」即卓锡庵前,命贤拔之,不出。僧弹指,锡飞泉涌,僧即随去。
憨山
《古传》云:「昔有梵僧,从魏孝文帝,乞一卧具地,帝许之。僧展卧具,覆五百余里。」帝知其神,骇之,驰骑而去,帝闻山铮然,顾之,趿然随后。帝曰:「尔憨耶?」山乃止,故以为名。
文岫山
台之西北四十余里。
宝陀山
台北四十里,亦名「宝山」。
秦戏山
台东北七十里。《山海经》云:「秦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滹沱之水出焉。」亦名「派山」。
品字泉
在秦戏山,即滹沱源。西流由北台之阴,诸溪竞注。过繁峙城北,经代州、五台、忻州、定襄、盂县,入真定平山,左绕台山三面。
中台,高三十九里,顶平广,周五里,亦名「翠岩峰」。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为名。与西、北二台接臂,南眺晋阳,北俯沙塞。有五溪發源,二溪左注清河,三溪右由西台下,出峨口,入滹沱焉。《水经》云:「峨谷之水,出于中台」,即此也。
万仁甫诗:
其灵迹三十二。
灵鹫峰
台东南支山,今称「菩萨顶」,宛似西天灵鹫山,故借为名。
正秀诗:
镇澄诗:
甘露泉
台右。
大宝塔
灵鹫之前,五峰之中。汉摩腾天眼,见此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历代帝王不废修饰。明万历间,圣母李太后重建,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
晋阳王道行诗:
镇澄诗:
佛足碑
在大塔左侧。按《西域记》云:「摩竭陀国波咤厘精舍大石,释迦佛所遗双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辐轮相,十指皆现;华文卍字,宝缾鱼剑之状,光明炳焕。昔佛北趣拘尸那城,将示寂灭,回顾摩竭陀国,蹈此石上,告阿难言:『吾今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有能见者,生大信心。瞻礼供养,灭无量罪,常生佛前』(云云)。后外道辈嫉心,除之愈显。如是八番,文彩如故。」唐贞观中,玄奘法师自西域图写持归,太宗勅令刻石祖庙,以福邦家。至明万历壬午秋,少林嗣祖沙门威县明成、德州如意,一夕,一梦莲花,一梦月轮,现于塔际。既觉,各言所梦,异之。及晓,少室僧正道持佛足图贻之。及展,见是双轮印相,喜曰:「此梦真也。」遂倾囊,兼募众立石,时孟秋既望也。是夕,众闻空中珠珮杂乐之声。出户视之,神灯点点,此圣神嘉赞也。
镇澄赞:
文殊发塔
在大塔东侧。昔文殊化为贫女,遗发藏此。万历间,方广道人重修。见发色若金,随人视之不一。
法本赞:
般若泉
大塔前左畔。唐僧慧潜结庵于此,日课《金刚经》。久之,感庵侧涌泉,因为名。饮者生慧。
觉玄诗:
杂花园
大塔前。唐末改筑戒坛,今为空壤。
凤林谷
台东南谷。
西天洞
凤林谷北岭。
梵仙山
台东南三十里,中台案山。昔有五百仙人,饵菊成道。
秋崖诗:
觉玄诗:
井沟
梵仙山西。
杨柏谷
井沟南。
九龙冈
台南,近竹林寺。
令公塔
在九龙冈,宋杨业忠死,子五郎收骨建塔。
镇澄诗:
竹林舍利塔
台南竹林寺前。成化间,耕者得石椁,内银匣,中有琉璃缾,盛舍利数百粒,光色璀璨。系宋僧云宗藏之。弘治间,燕京穆氏建塔。嘉靖间,古灯重修。
竹林小像
本寺小像一龛,精巧入神,殆非人力所造也。
镇澄赞:
清凉谷
在台南四十余里。
古清凉
在清凉谷中,僧法聚构兰若。
翰林顾绍芳诗:
清凉石
在清凉谷岭西畔,厚六尺五寸,围四丈七尺,面方平正,自然文藻。或能容多人不隘。古者尝有头陀趺坐其上,为众说法,梵音琅琅,异状围绕。望之悚怖,近之即失。后人目其所坐之石,曰「曼殊床」。
杨彩诗:
镇澄诗:
清凉泉
在清凉谷北岩。
真觉诗:
罗汉洞
清凉谷北岩畔。
真觉诗:
清凉桥
台南溪上。
万年冰
台东麓。有冰数丈,九夏不消,地多静居。
寒山石
台东南三里许。
玉花池
台东南麓。昔有五百梵僧于此过夏,白莲生池,坚莹若玉。代牧砌之,志曰「玉花」。
觉玄诗:
伽蓝沟
台之西北。
万圣澡浴池
中、北二台之间,古有涌泉,澄洁可爱。游人临之,于天光云影之间,或见天仙、沙门、莲华、锡杖之状。人或以为菩萨盥掌之所。故四方之民于盛暑时,多持香花、拭巾而投之。后人凿方为砌,构亭藏之,而灵相遂隐焉。
觉玄诗:
正秀诗:
太华池
在台上西北隅。唐传水深丈余,古今见者,深浅不定。临池鉴影,令心㓰然。
镇澄诗:
祈光塔
台西南隅。成化间,秋崖法师同晋主祈光,遂愿,故建之。
觉玄诗:
台中舍利塔
唐蓝谷法师,从梵僧乞得舍利若干颗,造铁塔,盛于内,复建大塔藏之。万历庚辰,塔将倾。一夕怒雷大震,塔乃正焉。
丘坦之诗:
师子窝
中台西南岭,昔人见万亿狮子游戏其中。万历丙戌,僧智光、净立等约五十三人,构屋结社。唯十方学道者共居,不许子孙承业。
紫柏真可诗:
司马赵国麟诗:
娑罗树
清顺治间,一梵僧指宝塔峰曰:「有娑罗树焉。」山人随视,只见五云生岫,一树浮光,而僧不见矣。圣祖驻跸,忽闻异香,勅赐「栴林」。乃平阳四世孙天闲健和尚中兴,顿成法席。
古志以大黄尖为北台,叶斗峰为中台,翠岩峰为南台,则一山连属。后以锦绣峰灵瑞显彰,大士频现,且与四峰鼎立,人多观仰,故定以为南台。则翠岩居中,叶斗为北矣。况大黄尖,乃叶斗支山,比之叶斗,殆若培𪣻,固不足以当五峰之列。蓝谷传以中台高于北台者,则悮以古当今也。准妙济传:「五峰之外,复有四埵。东曰『青峰埵』,即常山,亦名『无恤台』,赵襄子曾登是山,因以为名。南曰『朱明埵』,即方山,李长者著论处。西曰『鹤林埵』,即马头山,亦名『磨笄山』,代子夫人磨笄自杀处也。北曰『玄冥埵』,即夏屋山,亦名『覆宿山』,古之帝王避暑处。」然四埵之名,好事者立,而圣教无考焉。
五台不产百嘉,半麓已上,并无林木,唯生香草,细輭如緜。其诸台麓溪壑之间,纯生杄朱,异草杂花,不可悉记。其金芙蓉,他山则无。至若灵芝神药,啗者足能开劫迷、易仙骨。自古得者往往有之,然非肉眼可识。今据妙济传,略录凡品于左。
名花有八:日菊(昼开夜合)。金芙蕖(陆地莲)。百枝。零苓香(邢云露诗:「玉毫金相照清凉,花雨云流湿不妨。佛散妙香香满路,骚人采采入诗囊。」)。鬼见愁(生台麓,能驱邪。邢云露诗:「神呵诸怖远,僧定百魔休。一夜生灵草,犹令鬼见愁。」)。钵囊(世传五百罗汉,结夏中台之野。遗其钵囊,化为此花焉。)玉仙(亦名「大吉」,在南台)。天花(菌类,生于柴木,台山佳品也。释镇澄歌:「君不见,五台山上产灵葩,山人目之为天花。多在巅崖深险处,枯木云蒸抽菌芽。厥色浑如玉,厥味薄于瓜。樵牧得之如获璧,持来献入司公衙。司公得之亦甚喜,歌筵舞席争相夸。烹羊宰鹅不足美,必得是物充珍佳。在上欲得索其下,公使展转来山家。僧吏鸣钟告其众,众闻官令惊复嗟。裹粮探求入深谷,岂辞猛兽及毒蛇?求之不得须贷易,归来典却佛袈裟。昔谓人间苦尘役,偷闲学道归烟霞。岂知寂寞寒岩下,营营公事数如麻。异物有时尽,人欲自无涯。我愿君子心,如月绝疵瑕。清光徧照饥寒屋,肯令一念恣骄奢?」)。
异草有三:瞢𧄼、鸡足、菩萨綫。
药草有二十五:茯苓、长松、黄耆、黄精、黄连、木瓜、大黄、桔梗、芍药、麻黄、藜芦、白芨、天麻、乌药、甘草、柴胡、百合、沙參、茵陈、回香、管仲、木贼、秦艽、苍术、细辛。
药石有一:钟乳石。
第四、伽蓝胜概
峰峦示鹫岭奇形,远承佛国;楼阁涌宝王殊相,近现毫端。此十刹海清凉之界,实万菩萨显化之区。故经律秘于金刚,钟鼓达于忉利。须知佛土庄严,非夸一时之富美;爰以檀那功德,足为永劫之资粮。试观买园布金,长者即生天上;聚沙成塔,童子终证菩提。况借清众之修持,绍隆正法;即仗佛光之临照,佑庇群生。佛法不可思议,功德定不唐捐。虽历朝之兴废不一,而丛林之缔构宜隆也。志伽蓝。
按:古传五峰内外佛刹凡三百余所,多系先古帝王兴建,今皆消沈。大孚灵鹫,肇于汉明,立寺之始也。其中诸寺,或五峰抱出,或双岭中开,或叠起岩中,或耸居云外。楼台现乎杳霭,钟磬出于烟萝。至若天城现影,金阁浮空。无著悮入,不是人间;法照归来,犹存山麓。此不思议界,圣境冥现矣。历代以来,诸刹废兴,沿革数目,难以悉记,今略录显著于左云耳。
台内佛刹凡六十八
大显通寺
古名「大孚灵鹫寺」。汉明帝时,滕兰西至,见此山,乃文殊住处,兼有佛舍利塔,奏帝建寺。滕以山形若天竺灵鹫,寺依山名;帝以始信佛化,乃加「大孚」二字。大孚,弘信也。元魏孝文帝再建,环帀鹫峰,置十二院。前有杂花园,故亦名「花园寺」。至唐太宗重修。武后以新译《华严经》中,载此山名,改称「大华严寺」。观国师于中造疏。至明太宗文皇帝勅重建,感通神应,自昔未有,故赐额「大显通」。古传中有两堂圣众,非戒定慧全者,莫预此寺。自明初以来,勅旨护持,凡十余道。永乐三年,设僧纲司,率合山僧祝厘,本州月给僧粮。至嘉靖间始革其粮。
王啸庵诗:
丘坦之诗:
大宝塔院寺
显通之南,五峰之中,有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及文殊发塔,因为名。永乐五年,上勅太监杨升重修大塔,始建寺。万历戊寅,圣母勅中相范江、李友重建。恢巍壮丽,冠于清凉。命比丘圆广,主其焚修。
释正秀诗:
丘坦之诗:
镇澄诗:
大圆照寺
显通之左,古称「普宁寺」。永乐初,印度僧室利沙者来此土,诏入大善殿,坐论称旨,封「圆觉妙应辅国光范大善国师」,赐金印,旌幢遣送台山,寓显通寺。至宣德初,复诏入京,广宣秘密。无何,辞归山,上未许。明日示寂,上闻,痛悼之。御祭、火化,勅分舍利为二:一塔于都西,建寺曰「真觉」。一塔于台山普宁基,建寺曰圆照。正德间,封张坚參为法王,赐银印,兼有都纲印。
大文殊寺
即菩萨顶真容院。唐僧法云自建殿堂,拟塑圣像。有塑士安生,不委何来,请言圣仪。云曰:「大圣德相,我何能言?」相与恳祷,求圣一现。七日,忽光中现文殊像,遂图模塑成,因名「真容院」。历代人君,不废修饰。明永乐初,勅旨改建大文殊寺。勅赐贝叶灵文、梵文藏经、朱书横列、御制序赞。每帙盛以锦囊,约以锦縧,护以蒨毡,并钦造文殊镀金像。万历辛巳间,上勅太监李友重修。
释秋崖诗:
镇澄诗:
大广宗寺
鹫峰南半麓。正德初,上为生民祈福,遣中相韦敏建寺,铸铜为瓦,今称铜瓦殿。赐印,并护持,命秋崖等十高僧住。
紫柏真可诗:
储御史诗:
秋崖诗:
罗睺寺
塔院寺东北隅,唐建。张天觉于此见神灯,有感,修饰。成化间,赵惠王重建。
广缘寺
鹫峰东,古名「大王寺」。世传昔有王子弃国出家,于此建寺。明朝改建。后有妃子寺,即王妃出家处。
法王寺
妃子寺后,明张法王建。
普济寺
华严谷,亦名「北山寺」。明成化间,澄孤月禅行闻于代王成炼,始建寺,今为代王香火。
孤月诗:
镇澄诗:
正秀诗:
般若寺
楼观谷,唐无著尝入化般若寺,因建寺名焉。成化间,立禅和尚道行闻晋王,重建。
觉玄诗:
虞山瞿太虚诗:
性善诗:
太平兴国寺
楼观谷。宋沙门睿见结庐于此。平生自誓者四:「眼不观非法之色,耳不听非法之声,口不道非法之语,心不缘非法之事。」太宗平晋,闻师道,诏见行宫。勅建寺,赐额「太平兴国」,以师主之,即杨五郎之师也。中有五郎祠。五郎之后,真宝,代州人,以义为质,能外死生,钦宗厚遇。靖康之乱,宝为金酋所获,庭抗不礼。金不忍杀,百方劝诱,终不顾。且曰:「吾许宋皇帝以死,为佛弟子,岂当为妄言耶?」怡然受戮。上闻,痛悼不已,立祠本寺。今祠没焉。
秋崖诗:
法云寺
即华严岭,唐三昧姑开化处。代藩中官王朝,因僧真善开拓重修。
丘坦之诗:
普恩寺
普济寺东山,旧称「西天寺」,元建。明洪武间,具生、室利板的达寓此。道闻于上,诏入京,应对称旨,赐龙章护持。正统间,赐藏经兼护持。
洪武御制诗:
此之谓「入如来禅」。
平章寺
金建。
报恩寺
并在华严谷,皆荒凉。
金界寺
华严谷,唐建。张商英于此见神物。成化初,清玉禅师重修。
万寿寺
亦名「玉花寺」,中台东南麓。隋有五百应真栖此,龙神修供。有骡数十疋,不用人驱,自能入市运粮。朝去暮归,率以为常。过夏俱隐。是时白莲生池,坚莹若玉,七日乃烁。代牧砌其池,志曰「玉花」。明改为「万寿」。
铁瓦寺
玉花池南,元建,三泉寺入焉。
寿宁寺
在三泉寺南岭,古名「王子焚身寺」。高齐第三子自识宿命,厌尘劳,于此燃身供圣,菩萨现形火光中。内侍刘谦之回奏,帝悼之,勅建寺焉。唐普雨大师奏昭宗重修,拨州田百顷,充常住费。宋景德初,勅改建曰「寿宁」。元华严菩萨者,有道僧。成宗及英宗幸山,命右丞相巴思重修葺焉。
西寿宁寺
元碧峰建。
三塔寺
鹫峰之西,万历初勅建,僧了尘主之。
李环洲诗:
殊像寺
梵仙山左,有文殊驾狻猊像,神人所造,见者肃然,生难有想。
镇澄诗:
日光寺
在凤林谷。嘉靖初,独峰和尚建。
宝林寺
日光北。嘉靖间,古灯禅师建。
凤林寺
嘉靖间,彻天和尚卓庵。尝有盗贼至,见二虎据门,贼乃革恶,因呼为「二虎禅师」。万历初,道闻于上,改建为寺,额曰「凤林」。五年勅建慈寿寺,使官征之,不可。使官强起,师辟谷七日,乃终。赐祭,塔于本山。
一江和尚诗:
镇澄诗:
护国寺
鹫峰南,三里许。元成宗勅建,真觉国师住此,著《慧灯集》。明弘治间,周国母重建。
镇澄诗:
帝释宫
即今玉皇庙。
碑楼寺
宫南。
万圣佑国寺
交口东山麓,元海印大师居此,注《肇论》。英宗为建寺,赐号「弘教大师」。
镇澄诗:
观海寺
即明月池,在大文殊院南二里,元魏建成化间,月舟禅师重修。清康熙间,吻叶和尚重建。后有夫缘和尚中兴,立为十方常住。慈心利物,本分为人。
法本诗:
吉祥寺
即清凉桥,在中台南麓。思昙和尚重建,历四世而至离尘和尚,不剃度,不分爨,不私蓄,不別众,凡有作务,以身先之。故内外诸省,皆知有清凉桥丛林者,代不乏人尔。
佑国寺
即南山寺,台怀南五里,奎衷和尚重建。后有仁山和尚继兴,立为十方常住。结制安禅,寸阴不废。
大文殊院
即沐浴堂,在佑国寺南三里,吻叶和尚建。后有本空和尚中兴,立为十方常住。授戒安禅,躬行慎切。
护众庵
在观海寺南五里。原是丛林,因无其人,数年歇响。后有如然和尚,复整为十方常住,葺废修残,弘戒演经,晓夜不懈。
镇海寺
交口西南岭畔。
雷音寺
在海螺城。
紫柏真可诗:
云集庵
在晓天梁。
天圣寺
井沟,嘉靖间建。
灵峰寺
阳白谷,唐建。成化间,义宾上人约五十三人,结社參禅。皇戚周善世来游,观众有感,割金三千重修。
秋崖诗:
中峰寺、圣水寺、天城寺
三寺,俱在阳白谷,皆灵峰寺支院。
天盆寺
依山得名,近有空上座重修。
日照寺
天盆谷。
金灯寺
南台东北麓,元建。成化间,一庵重修。
性善诗:
金阁寺
南台西北岭畔,昔人见金阁浮空,因建寺。
杨彩诗:
王道行诗:
镇澄诗:
竹林寺
中台南三十里,唐法照悮入化竹林,因创寺,名焉。历代以来不废修葺。
丘坦之诗:
秋崖诗:
清凉寺
中台南四十里,元魏孝文建。历代以来,不废修饰。唐宋皆设僧正司。
祝颢诗:
智导庵
中台南麓,即清凉泉侧。万历间,释明经建。
望海寺
东台,元建。嘉靖间,秋月禅师重修。
镇澄诗:
普济寺
南台,宋建。成化间重修。
性善诗:
法雷寺
西台,唐建。明法聚重修。
晋阳西屏诗:
灵应寺
北台。五台唯此山高风猛,人难措泊,往者多冻馁而死。隆庆初,释圆广与徒明来构居,开粥以济饥寒。万历丁亥,释佛秀募造文殊大像,未遂,竟以劳死。感梦慈圣施金,佛始成。遣中使陈儒,载送峰顶,更建殿宇供奉,为祝厘之所。
丘坦之诗:
演教寺
中台,唐建。弘治间,玉禅师重建。中有铁塔,藏舍利焉。
秋崖诗:
净土庵
栖贤谷。嘉靖间,玉峰和尚开山,历试苦行,尝四十余日昏散不入。后广集缁流,事净土行,因结庵。
新安明渊诗:
龙兴庵
栖贤谷。嘉靖初,太虚和尚卓庵于此。初住,林茂无人。正旦,见金色女,手执莲花立石上,俄而不见,流光满谷。又尝闻龙鸣。居无何,大开社火,广接方来,丛林鼎盛,因为名。
镇澄诗:
灵鹫庵
华严谷东岭。正德间,僧官从铃建。
大钵庵
紫霞谷。群峰拱抱,茂林森耸,无边禅师得楚峰和尚道,济下廿八代。楚峰尝嘱曰:「尔后有钵饭,当共衲子食。」嘉靖甲子卓庵于此,掘得铜钵,受斗余,遂成丛林。
伏牛法光诗:
镇澄诗:
静林庵
紫霞谷。释真云所构。学天目中峰禅,梓其书以施人。
寂江诗:
杂华庵
塔儿沟,僧正參建。
法云庵
即古弥陀庵,在龙门上。长干德清居此,号为「憨山子」。清幼岁,人呼为「清郎」。万历己亥与友妙峰卓庵于此,掘地得石座,上勒「清郎居」三字,有契焉,遂居之。
镇澄诗:
大林庵
在凤林谷,金陵素庵法师构。
龙树庵
在车沟。嘉靖初,宝印、楚峰、玉堂同參大川和尚,曰:「向去三人载一车。」后至蛇沟,共结庵而居,致成丛林。盖蛇沟,旧名「车沟」也。
杨海州诗:
谢畹溪诗:
栖凤庵
天盆北岭。嘉靖间,宝峰建。
释紫崖诗:
华严庵
栖凤庵东北。嘉靖末,僧古檀能诵《华严》,于此卓庵。
白头庵
南台东北十余里。昔有行者,生而皓首,神异颇多。嘉靖间,卓庵于此,后罔知终焉。
性善诗:
卧云庵
中台西南麓,明建。
法光诗:
不二楼
西台北,楼倚二圣对谈石。景泰间,宣城公子游此,遥见紫金楼跃出云表,因建重楼,拟所见也。嘉靖丙寅,永平法师慧月至此,见文殊、净名二圣对谈,须臾失之。有感,偈曰:
先是,成化间,有老尼居此,自忆宣公子再来,發其私隐,皆符契。将终,勒石志曰:「吾若来时,必阐《华严》,重修是楼。」月公至此,讲《华严》凡五徧矣。故时人呼为「华严楼」,亦曰「三生楼」。
镇澄诗:
台外佛刹凡三十六
东台外九寺
华林寺
在古华岩,唐建。至明朝凡四修。
香云寺
华林相邻。
香蘽寺
华林之东,中有乳头香蘽。
慈云寺
香蘽之南。
龙蟠寺
大会谷。其山状若蟠龙。
凤岭寺
龙蟠相邻。
温泉寺
台东南五十余里。古传昔有王者婴疾,至是就浴,疾差,因建寺。元重修。
铜钟寺
大会谷中。有神钟,受三十斛,彫文镂藻,绮焕可观。寺僧慧灯受戒赴京,及归,钟失。徘徊怆恻,冥启大圣。忽闻空中报曰:「钟乃拘楼秦佛时,兜率天王所造。今收入金刚窟中,尔何求耶?」灯遂勒石为铭云:「寺法器,世无伦。击振吼,息烟尘。集圣贤,灭苦因。被收入,金刚轮。谁得知,闻空神。」表神钟之去处,绝后代之疑人。
龙泉寺
台东南旧路岭,宋建。嘉靖初,群盗纵横,往者惮之。有马大士者,不知何来,依止废寺,遇贼即杀,群盗乃绝。由是道路复通,往来无难。马公将卒,以三门托燕京大智宗主,以慈惠及物。山之野民,靡然从化,耻为盗者。皆愿施,重修其寺。谚云:「前日马那咤,今朝智菩萨。」
燕京释永庆诗:
南台外九寺
灵境寺
去台二十里。成化间,释清善建。
法本诗:
石塔寺
亦名小柏寺,台东南谷,元建。
娑婆寺
台西南三十里。高齐释玄赜卓庵于此,诵《华严》。有妇携子,数来听经,赜疑之。妇即知其疑,告曰:「师莫疑!我名娑婆,乃龙母也。因闻法得悟,我将脱是类矣。」赜曰:「孰当信汝耶?」妇指龙池曰:「我若真悟无生者,此之深陂,涌成高阜。」言讫,随手而起,即成高阜,妇即化去。后人目其阜,名「龙宫圣堆」。玄赜于此建寺,名曰「娑婆」,龙母名也。
镇澄诗:
佛光寺
台西南四十里,元魏孝文建。帝见佛光之瑞,因为名。唐解脱和尚于此藏修。
參政王陶诗:
嵌岩寺
台南六十里,元魏孝文帝建。
赤崖寺、圣福寺、法华寺、殊公寺
并在仙花山阳。其廓魔、石台、双岭等寺入焉。
西台外九寺
秘密寺
在秘魔岩,岩谷幽深,隐者星布。唐木叉和尚于此藏修,始建寺。
大千和尚诗:
圭峰寺
峨谷,隋建。
觉玄诗:
豹子寺、熊头寺、向阳寺、育王寺、望台寺、石门寺
六寺并在峨谷,隋唐所建。
铁勤寺
台西南六十里铁勤山,唐慧洪大师建。
镇澄诗:
北台外九寺
宝积寺
台北谷。
木瓜寺
台北谷。
普济寺
大黄尖南麓,唐建。
公主寺
台西北谷,元魏第四诚信公主出家建。唐有尼,掘得尺璧,献武则天,下勅重建。唐末,唯德禅师重修。
净名寺
台西北繁峙县南,唐建。具九山龙戏龟之势,寺在龟背上。宋兴国间,勅建。金大定间,重修。元天历二年,推官郭琪重葺。
天觉诗:
正觉禅院
台北,临滹沱,宋称「天王院」。宣和初,黄冠所侵,改「神霄宫」。三年,复佛寺。时有真容院僧慧识主之,邑人仰重,相与踊跃葺之。复请额于朝,赐名「正觉禅院」。将立石志其事,识以言于大夫王公元礼,礼复言于承德郎高公植。植为文,其略曰:「昔我师释迦以修多罗教付阿难陀,以正法眼藏付大迦叶,由是宗教并行。今五台山善言佛者,宗则佛光解脱师,教则华严观国师。其间名流继出,代不绝人。自宋以来,唯教仅存,其言宗者寂无闻;顾识所主院独以禅名,柰何?」植复于礼曰:「事固有实废而名存者,虽圣人不去也。昔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孔子以为羊存,犹得以识其礼,故告之曰:『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盖存其羊,冀礼之复行也。识之院榜之曰『禅』,其谁曰不可?」礼固知识之志也,请并记以告将来。其有能發最上乘者,庶几因是而得解脱。复于此土传无尽灯,则于世尊拈花嘱付之意为不孤矣。
清源寺
大黄尖下,二十里,元建。群峰环抱,山气日佳,禅者之栖也。关西僧戒喜,久參悟中和尚。及辞,中曰:「尔缘在北,逢源而止。」万历初,至此卓庵,掘地得残碑,因识清源古基也。
兰若寺
大黄尖北二十里,唐建。万历初,法华道者游行五顶,诵《法华》,日夜无怠。后挂锡于此重修。中有卓锡泉、宋谷寺、天宫寺入焉。
镇澄诗:
普光寺
今名「黎谷寺」,在文岫山,金璧峰藏修处。洪武间勅修,上赐诗以旌之。金公尝依《华严》,制为佛事,梵音哀婉,凡四十二奏。唯本寺袭其法,四方学者于兹灌顶受业焉。
御制诗:
《清凉山志》卷第二终
附录:结莲社普劝文
如是我闻,西方有佛,名阿弥陀。一名「无量光」,一名「无量寿」。又有观音、势至二菩萨,助佛扬化,皆以大愿力,济度诸众生。其国以七宝庄严,清净自然,无诸杂秽,故名「净土」。其人皆莲华化生,寿命无量。衣食受用,随念而至。更无诸苦,亦无轮转,故又名「极乐世界」。以此返观我等现今所受之身,所处之世,较彼国土,净秽寿量,苦乐生死,岂止天地之相远耶?而昧者不知,或知而不信,自作障碍,颠倒执迷,不思解脱、舍此生彼,岂不哀哉?故我今者劝诸有缘,结此莲社。假使难知难办,犹当勉力精勤。况佛号甚易持,净土甚易往。八万四千法门,无如是之捷径。但能辍清晨俛仰之暇,遂可为永劫不坏之资。是则用力甚微,而收功乃无有尽,众生亦何苦自弃而不为乎?噫!梦幻非真,寿夭难保,呼吸之顷,即是来生。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此时不悟,佛如众生何?愿深念于无常,勿徒贻于后悔。净乐居士张抡劝缘
校注
「沉老」二字底本不清,兹依《古今图书集成》所收录之雨花老人〈明月池〉诗补入。(古今图书集成电子版:方舆汇编/山川典/卷三十二/五台山部/艺文/明月池.第185册.第53页,台北:汉珍数位图书公司,2003)【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79 册 No. GA079n0081 清凉山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