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志卷第二

第三五峰灵迹

法身无相偶居莲华千叶之中圣化多方横出香水四流之表返常合道利用契机故飞轮衔宝荡除尊贵之幢晦影韬光树植萧闲之帜千寻壁立跛驴智何处求踪万象镜悬羚羊角谁能漏迹微露一机一境宛然分主分宾净蠲六识六尘触处随时随地岂同夸张方伎惑乱俗流侈谈蓬岛三山灵芝益寿神州五岳丹诀延年神异迥殊正邪攸別志灵迹

五台亦曰五峰台言高平峰言耸峭所以有五者观国师云「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性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其东西南北四台皆自中台發脉一山连属势若游龙唯南台特秀而窎居焉

东台约高三十八里顶若鳌脊周三里亦名望海峰若夫蒸云寝壑爽气澄秋东望明霞若陂若镜即大海也亦见沧瀛诸洲因以为名东溪之水北注滹沱支山东南延四十里入阜平县界西北延二十里入繁峙县界

明给事中锡山仁甫万象春诗

攀岩耸步上层峦 身世悠然宇宙宽 一望沧波迷大海 遥瞻紫气接长安 丹峰隐隐霞光映 碧树重重月影团
怪道阴云生石洞 从知灵物此中蟠

其灵迹二十六

那罗延窟

台东畔其内风气凛然盛夏有冰吐纳云霞或灯光时出《华严》云「是菩萨住处亦是神龙所居

镇澄诗

石窟开岩畔 灵踪接上方 云霞常出没 神物自幽藏
冷积千年雪 虚明五夜光 东南观海岱 烟水思茫茫

笠子塔

台顶宋宣和间代牧赵康弼同慈化大师见异僧入那罗窟留笠子建塔藏之

镇澄诗

梦里乾坤度几秋 穷源直到海峰头 短筇击碎那罗窟 佛国恒沙任尔游

观音坪

台北麓一里许

华严谷

台之西北今名东台沟

枣林

台之东北元魏永安二年恒州刺史延庆因猎至此仆夫四人逐一白鹿偶见大宅高门鹿即窜入有一长者须发皓然拄杖而立曰「鹿乃我家所有卿何妄逐」仆曰「我不用鹿饥困柰何」翁指东林枣方熟四人就林而食囊之归进枣延庆庆怪之复迹寻之遂失其所在

五王城

台东北数十里有五王寺

天城

五王城侧《灵迹记》云「天城即化寺也不依地立迥出云霞朱楼绀殿皎若天城得遇之人尘机顿息

大会谷

台东谷众溪交会滹沱之源出此

华林

台东南二十里即今古华岩

温汤泉

台东南七十里

马跑泉

台东南六十余里

龙泉关

台东南六十里关之东即直隶关之西即山西

释德清诗

策杖烟霞外 重关虎豹林
路当崎曲险 山入塞垣深 惨淡黄云色 萧条落日阴 边笳如怨客 呜噎岭头吟

旧路岭

台东南五十余里

铁铺

台南五十里

栖贤谷

台西南沟俗呼「宰杀沟」自古真人藏修处也

镇澄诗

路入清凉境 幽栖独此多
烟霞藏梵宇 钟磬出松萝 叠嶂呈奇画 流泉弄玉珂 寻真未相识 且看白云过

观音洞

栖贤谷口岩畔洞有滴泉味甘

法本诗

足蹑云梯上翠巅 画楼飞阁接云天
殷勤瞻礼圆通相 一滴甘泉热恼蠲

化竹林

台西南支山二十里亦名「昶竹林」昔人远望万竹鳞鳞近则失之遂此卓庵

释善安诗

茅房小筑万松间 幕幕烟光四壁环 深谷岂宜俗客住 溪云常共野僧闲
夜深山鬼闻经去 日午天人送供还 自是身心常寂泊 不知飞瀑日潺湲

青峰

化竹林南今名「大螺顶」

释法本诗

蹋徧尘区念已休 归来结社碧峰头 无穷松韵清双耳 不尽云山豁两眸
一个蒲团消白日 半肩破衲度寒秋 人间八万四千梦 尽向无生一念收

现圣台

青峰之南唐观国师尝见万圣罗空五台停岫

释觉玄诗

瑞霭云飞杳杳穷 十千开士御寒空
缤纷不尽莲华雨 无限真人到此峰

明月池

台西南廿里昔人晦夜见皎月澄池

雨花老人诗

倚杖看明月 沧浪水正清
悠然歌此曲 可以濯吾缨 未入非熊兆 空沉老兔精 若逢知道者 相与结鸥盟

石佛岭

明月池南二十里

漫天石

东台顶古有怪石夏流液夜有光后人造屋火之

研伽罗山

旧云东台山名应是梵语未详所出

紫府

五台总称远望五峰之间紫气盘郁神人所居也无恤猎常山西瞻紫云之瑞至此见圣

镇澄诗

西望龙泉锦绣开 紫云郁郁锁仙台 就中一片清凉地 劫火曾经几度来

黄巍岭

商英望此见神灯料是小东台

观来石

南台高三十七里顶若覆盂周一里亦名「锦绣峰」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支山南延六十里至嵚岩寺

万仁甫诗

南台孤耸隔诸台 极目氤氲瑞气开
花满重冈堆锦绣 岩藏湿雾锁莓苔 千寻宝刹摩云出 百道飞泉带雨来
欲证菩提何处是 暂从法地一徘徊

其灵迹二十一

仙花山

即南台之山名

普明歌

南台之麓 仙人之居 春云霭霭 暮雨霏霏 卧于石罅 而坐神龟
杳然飞去 仙花披靡

李环洲诗

南极名山绝汉开 扪萝直上最高台
白云缥缈峰前过 红日曈昽地底来 望眼敢云空四海 飞身应拟近三台 寻真到此聊经宿 莫谓丹成便浪猜

普贤塔

南台山上

古南台

台南二里嘉靖间香林大士卓庵其上

副使杨彩诗

沱水恒山一脉来 清凉胜迹自天开
石门秘诀封何日 宝树灵根那为栽 演法当年缘正觉 传灯歧路谩相猜
停骖渐欲收登览 先上南天紫翠台

石罅神龟

二俱仙花山南半麓

石城

台南二十里四山峭壁若城焉

德清诗

青山白社意何真 不厌孤游杖屦频
石裂峭崖天作障 寺居空界日为邻 瑶花紫术春常在 丰草长林鹿自驯 怅望餐霞人已去 峰头明月好谁亲

白龙池

台东南麓

插箭岭

台东二十里宋太宗北征入此见菩萨现八臂相插箭而回

万木坪

台西南四十里唐李澄师庄为普通供养

龙宫圣堆

近娑婆寺昔有龙母闻法化去时龙池即涌为堆故名焉

圣钟山

台南八十里昔有神钟飞来悬于岩下高数丈钟后飞鸣而去今铁尚存

圣僧崖

亦名「滴水崖」台南七十里唐贞观中梵僧于此立化

古竹林

台西南三十里唐法照入圣境

镇澄诗

森森万竹拂苍烟 可信人间別有天
回首不知谁是梦 夕阳山色意茫然

虒阳岭

台西南三十余里佛陀波利见文殊处有尊胜幢存焉虒阳河源發于此

志公洞

清凉石南

法华洞

志公洞前

七佛洞

台西南二十里古有七梵僧至此入寂不起遂立七佛像

千佛洞

台东北崖畔嘉靖末道方者夜游至此见神灯万点既出旋入方随入见玉佛像森列其中穹窿深迥进里许黤然闻波涛悚怖不能出念观音名愿造像忽见一灯寻光得出乃造石佛于洞口

金阁岭

台西北岭昔人见化金阁建寺以拟之

德清诗

祇园杰阁境清虚 布尽黄金计不疎
山指岳莲瞻玉气 地从尘海入空居 青天有客乘鸿鹄 白社何人揭梵书
万里风烟仍击目 不堪登眺转愁予
一片轻云日夜浮 即看春色又神州
无边芳草年年路 不尽滹沱滚滚流 人世即今频侧目 乾坤自古一登楼 凭虚直欲陵风去 更许何人汗漫游

侍郎杨海州诗

年来踪迹厌红尘 此日登临托胜因
紫界左窥连渤岱 银潢西指控周秦 堂斋罢柝钟声静 梵偈传香月印新 赢得缁流询姓字 便疑驱遣幻中身

天盆谷

金阁之左山若仰盆

泰山樵子孙枝诗

石磴穿云上 松萝觅路除 山深无客到 地僻有僧居
刳木通泉水 开畦种野蔬 好游浑不倦 空阁且停舆

蛇沟

天盆北旧名「车沟」若车箱形

海螺城

天盆之东昔人于此见化城若海旋焉

镇澄诗

怅望青山思更依 化城缥缈隔烟霏
曼殊境界原非外 只要当心一息机

西台高三十五里顶平广周二里亦名「挂月峰」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其上有泉群山拱合岩谷幽潜支山西北延四十里至繁峙县界

万仁甫诗

重峦硉矹倚青苍 绀宇參差八水旁
欲向法门探上乘 闲来净土即西方 泉飞石壁三衣湿 花吐金莲万壑香
指点诸天僧话久 峰头明月已生光

其灵迹十七

魏文人马迹

在台上石上印文若人马足迹俗以为魏帝至此

觉玄诗

魏帝銮舆避暑来 旌旗卷日映山台
盘陀石上空留迹 风雨千年印绿苔

八功德水

台北

副使李北沙诗

台山闻自昔 今日见青冥 翠抹千寻壁 祥看五色屏
云笼七宝树 水绕八功亭 散落天花夜 清音送客听

二圣对谭石

唐法林见缁白二叟坐谈石上近之则失因为名宣公子睹异于上建楼

觉玄诗

妙德弘开向上关 维摩一默不轻还 对谈若谓无言说 风雨依前点石斑

狮子踪

对谈石下

雨花老人诗

谁跨狻猊到五峰 徐行蹋徧玉芙蓉 一方石上遗灵迹 八水池边绝异踪
花落每经香雨湿 春深惟有绿苔封 杖藜归去应寻觅 见在西岩第几重

牛心石

台东有石状若牛肝

文殊洗钵池

台东北谷昔有白发母洗钵于此僧明信问其故「中台乞食而来」言讫忽隐唯见光映林谷

泥斋和尚处

台东北谷昔有神僧住此以泥作馔与宾共食

觉玄诗

西台东北古岩阿 尊者修行志不磨
日午自搓泥剂子 旋充中食省檀那

鸟门

台西北隅

龙窟

台西半麓

石门

台之西南谷中

李牛谷

台西北三十里

禅堂沟

台西北沟

峨谷

台西五十余里

秘魔岩

台西四十余里木叉和尚居此

德清诗

羊肠百折任青藜 草莽萧萧仄径迷
绝壁倚天应隘日 断崖无路只飞梯 依人野鹤寻常下 逐客山猿日夜啼 自是烟霞随去住 到来元不费招携

龙洞

在秘魔岩恳祷则龙现见者非一

萨埵崖

秘魔之西古有代州王氏女不欲配逃于此食薇饮露父母逼之女投崖未坠而飞

香山

西二台之间

北台高四十里(旧传三十八里中台四十里今登中台不见北台地面登北台则见中台地面是知北台高于中台故易之)顶平广周四里亦名「叶斗峰」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风云雷雨出自半麓有时下方骤雨其上曝睛四方云气每归朝而宿泊焉盖龙帝之宫也时或猛风怒雷令人悚怖尝有大风吹人堕磵若槀叶耳东望海气北眺沙漠令人悲凄登临者俯仰大观益觉此生微茫虚幻支山北延四十里至繁峙川前有众溪發源注清河

万仁甫诗

高台天际郁崔嵬 几见山僧杖锡回
幢影翻时陵日月 钟声鸣处隐风雷 身依北斗怀宸极 面对南山献寿杯
冰积万年消不尽 何时穷谷起飞灰

其灵迹二十四

黑龙池

台上亦名「金井池」侧有龙王祠四方民祷雨辄应

西陵丘坦之诗

一片黄沙起 山川总不分
满空飞乱石 四谷合乌云 莫是龙王怒 疑从虎口闻 春光已三月 犹自雪纷纷

镇澄诗

万丈峰头金井开 醍醐甘露谩相猜 龙王神力难思议 一滴能令徧九垓

说法台

台之东常出钟梵之音人多闻之

法本诗

闻道仙人说法台 法音寥寂石生苔
谈经大士今何在 惟有白云空去来

隐峰塔

唐邓隐峰參马祖飞锡解军倒化于北台妹尼立塔近者僧明来重修

觉玄诗

隐峰倒化古岩前 笔立裙衣上耸然 良妹已收灵骨后 石幢高树在峰巅

蒲坂福登诗

人间重苦是无常 谁不临歧手脚忙 唯有吾师惺大梦 等闲游戏死生场

法本诗

金锁玄关不可 邓公遗塔晚峰头 颠亡倒化乘神浪 千古令人仰未休

镇澄诗

大士曾參马祖关 陵空一锡向青山 头陀本自无生死 争肯区区取涅槃

生陷狱

台后半麓隋繁峙民张爱盗龙池钱若干将归暴风卒起吹堕于此上耸巉崖下临绝涧黑云四蔽冰雪拥身求出莫由志心悔咎称菩萨名经宿云开见白兔随出

镇澄诗

迷里清凉生地狱 悟时地狱即清凉 须知二法元无相 不离当人一念彰

罗汉台

台之次东一级平台唐十六梵僧至此同化去

华严岭

台之东南二台之间

孙孜诗

策杖登层岭 攀萝上极巅 深林迷白日 古涧落寒泉
四望山川尽 平临星斗悬 不须求羽化 际此是登仙

梦觉诗

好静寻山谷 探奇上岭头
双眸廓海宇 两足跨云楼 杖倚寒空月 人临碧汉流 吾知非宿善 安得五台游

楼观谷

台之东南二十余里

金刚窟

在楼观左崖畔乃万圣秘宅《祇桓图》云「三世诸佛供养之器俱藏于此迦叶佛时楞伽鬼王所造神乐及金纸银书毗柰耶藏银纸金书修多罗藏佛灭度后并收入此昔佛陀波利入此不出

白下正秀诗

为访金刚窟 相将启石扉 无心能造诣 有相可归依
阁迥云阴重 岩深暑气微 三三前后语 千古露真机

福登诗

金刚窟子无缝罅 入者还他师子儿 铁壁银山直拶透 三三之语许渠知

德清诗

均提相送出精蓝 无著投机事已惭 莫谓当年人不荐 至今谁解话三三

云南净伦诗

杖藜特叩金刚窟 囘首云生白水池 欲问三三前后事 一声幽鸟夕阳西

法本诗

无著寥寥不复闻 古岩余瑞尚氤氲 游人千载希灵迹 犹向峰头礼白云

镇澄诗

石门寂寂锁苍苔 波利寻真去不回 大智愿王无向背 游人何事浪相猜

白水池

在楼观谷后其泉若乳山人多取洗眼

雨花诗

五郎沟下卧残碑 一径斜通白水池
雨歇空山澄罔象 风生曲岸动涟漪 银沙布底月来处 雪浪滔天云起时
到此君应怀藻鉴 洗清法眼是便宜

觉玄诗

江汉微茫尚炳灵 一泓池水自澄渟
溶溶淡染秋光白 想是仙家玉液醽

五郎祠

楼观谷西山麓宋杨业第五子出家处

正秀赞

正行将令 却入禅那 外彰威武 内息干戈
扫除六贼 戡翦四魔 金汤教法 屏障山河 名标寰宇 迹寄岩阿
偶来稽首 谩说伽陀

镇澄诗

国士寥寥马不嘶 白云深锁五郎祠 宋家世界空成梦 铁棒常拈欲恨谁

玉泉

楼观谷口无著见化人于此饮牛

紫霞谷

台南俗呼「北台沟」清凉深处禅侣幽栖也

释明让诗

紫气𬘡緼昼不开 灵霞日护法王台
云栖道者谈经后 散落天花徧九垓

龙门

台南麓裂石如崩涛声若雷北有藏云谷下有留云石云出为雨云入为霁顺庵胡公题其石妙峰刺舌血书《华严》处

镇澄诗

独宿龙门夜 寥寥心自如 神灯出杳霭 清籁發寒虚
雪色千山迥 秋声万木疎 坐来诸念寂 因识古曼殊

金沙泉

龙门之侧

仙人庵

台后

觉玄诗

何年仙子此修行 服日餐霞道气清 袖拂天风骑鹤去 至今传说有庵名

九女泉

台后七里曾有九仙女浣衣

藏真谷

台西北昔有五百梵僧藏修于此

大黄尖

台北二十里即古北台

卓锡泉

在兰若寺唐初僧道贤缚茅藏修每下涧汲水往返甚艰偶客僧至沐浴贤数汲涧下明日僧浣衣贤再汲不厌半途失跌破缾更取別器汲之略无怠色僧曰「子诚矣」即卓锡庵前命贤拔之不出僧弹指锡飞泉涌僧即随去

憨山

《古传》云「昔有梵僧从魏孝文帝乞一卧具地帝许之僧展卧具覆五百余里」帝知其神骇之驰骑而去帝闻山铮然顾之趿然随后帝曰「尔憨耶」山乃止故以为名

文岫山

台之西北四十余里

宝陀山

台北四十里亦名「宝山」

秦戏山

台东北七十里《山海经》云「秦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滹沱之水出焉」亦名「派山」

品字泉

在秦戏山即滹沱源西流由北台之阴诸溪竞注过繁峙城北经代州五台忻州定襄盂县入真定平山左绕台山三面

中台高三十九里顶平广周五里亦名「翠岩峰」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为名与西北二台接臂南眺晋阳北俯沙塞有五溪發源二溪左注清河三溪右由西台下出峨口入滹沱焉《水经》云「峨谷之水出于中台」即此也

万仁甫诗

群峰面面拥奇观 朝雨和烟积翠峦
策杖千山浑不倦 披裘六月尚余寒 苍崖碧嶂周遭合 古木黄沙四望宽
云雾渐看山半起 却疑身已在云端

其灵迹三十二

灵鹫峰

台东南支山今称「菩萨顶」宛似西天灵鹫山故借为名

正秀诗

大士栖灵地 何缘得共登
光中披梵夹 象外见真灯 举杖风堪御 腾身虚可凭 人天相接处 知是最高层

镇澄诗

青山藏白社 寂寞隔尘寰 钟磬丹霄外 楼台翠霭间 鹤依双树老 僧共野云闲
欲识曼殊面 还应过別山

甘露泉

台右

大宝塔

灵鹫之前五峰之中汉摩腾天眼见此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历代帝王不废修饰明万历间圣母李太后重建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

晋阳王道行诗

浮图屹立奠坤仪 从此群山势尽卑 百丈高僧无我相 万年天子竟檀施
轮光徧入星河影 金色浑成世界奇 借问曼殊何处是 欲从言下决狐疑

镇澄诗

浮图何缥缈 卓出梵王宫 远带青山色 孤标紫界雄 金缾涵海月 宝铎振天风
自是藏灵久 神邦万古崇

佛足碑

在大塔左侧按《西域记》云「摩竭陀国波咤厘精舍大石释迦佛所遗双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辐轮相十指皆现华文卍字宝缾鱼剑之状光明炳焕昔佛北趣拘尸那城将示寂灭回顾摩竭陀国蹈此石上告阿难言『吾今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有能见者生大信心瞻礼供养灭无量罪常生佛前』(云云)后外道辈嫉心除之愈显如是八番文彩如故」唐贞观中玄奘法师自西域图写持归太宗勅令刻石祖庙以福邦家至明万历壬午秋少林嗣祖沙门威县明成德州如意一夕一梦莲花一梦月轮现于塔际既觉各言所梦异之及晓少室僧正道持佛足图贻之及展见是双轮印相喜曰「此梦真也」遂倾囊兼募众立石时孟秋既望也是夕众闻空中珠珮杂乐之声出户视之神灯点点此圣神嘉赞也

镇澄赞

巍巍大雄 浩劫忘功 神超化外 迹示寰中 刹尘混入 念劫融通 开兹觉道 扇以真风
竭诸有海 烁彼空蒙 岩中留影 石上遗踪 碎身作宝 永益群盲 稽首佛陀 悲愿何穷

文殊发塔

在大塔东侧昔文殊化为贫女遗发藏此万历间方广道人重修见发色若金随人视之不一

法本赞

昔有㲯毵女 领犬复携儿 入众乞辰斋 既得还索之
我固无贪妬 愍尔多嗔痴 个中无是物 何必生嫌疑 飞空明玉相 断发留金丝
大士乘通去 灵踪万古遗 绀塔陵云霄 慈光破世迷 稽首大智王 神功不可思

般若泉

大塔前左畔唐僧慧潜结庵于此日课《金刚经》久之感庵侧涌泉因为名饮者生慧

觉玄诗

般若池边止渴时 山瓢一吸乐何支 尘尘烦恼俱消歇 无限清凉说向谁

杂花园

大塔前唐末改筑戒坛今为空壤

凤林谷

台东南谷

西天洞

凤林谷北岭

梵仙山

台东南三十里中台案山昔有五百仙人饵菊成道

秋崖诗

爱玩吾家紫府山 溪云老树共僧闲
乾坤谩说蓬莱异 闻者虽多达者难

觉玄诗

山头紫气日长浮 上有仙人汗漫游
饵菊换教风骨异 白云影里去悠悠

井沟

梵仙山西

杨柏谷

井沟南

九龙冈

台南近竹林寺

令公塔

在九龙冈宋杨业忠死子五郎收骨建塔

镇澄诗

山色苍苍锁暮烟 令公遗塔白云边
将军忠义乾坤并 千古清标尚凛然

竹林舍利塔

台南竹林寺前成化间耕者得石椁内银匣中有琉璃缾盛舍利数百粒光色璀璨系宋僧云宗藏之弘治间燕京穆氏建塔嘉靖间古灯重修

竹林小像

本寺小像一龛精巧入神殆非人力所造也

镇澄赞

无边浩荡春 寄之在纤草
万里长天色 印之于盆沼 佛身等太虚 促之在微眇 至道无古今 圆通绝大小
一龛藏法界 神功自天巧 稽首共瞻依 谁识衣中宝

清凉谷

在台南四十余里

古清凉

在清凉谷中僧法聚构兰若

翰林顾绍芳诗

窈窕回峰众木阴 凭陵双屐暮云深
千盘磴里开僧寺 万壑泉中出梵音 室利西来曾示迹 清凉此地足栖心
亦知世网终成幻 一钵何年倚道林

清凉石

在清凉谷岭西畔厚六尺五寸围四丈七尺面方平正自然文藻或能容多人不隘古者尝有头陀趺坐其上为众说法梵音琅琅异状围绕望之悚怖近之即失后人目其所坐之石曰「曼殊床」

杨彩诗

禅林此石自何来 胜迹长留说法台
独伴白云迷岁月 寒风暑雨任摧𬯎

镇澄诗

一方灵石倚山峦 劫火曾经体正完
造化刻彫文藻丽 风云磨拭玉光寒 瞻依尽灭多生障 摩触能令万世安
更有一般难信事 包容法界未为宽

清凉泉

在清凉谷北岩

真觉诗

迸珠鸣玉下危巅 上有清凉没底泉 涓滴尚能消热恼 百川虚作浪滔天

罗汉洞

清凉谷北岩畔

真觉诗

清凉自是圣贤居 现有文殊领圣徒 洞室镇常闲说法 游人还听解知无

清凉桥

台南溪上

万年冰

台东麓有冰数丈九夏不消地多静居

寒山石

台东南三里许

玉花池

台东南麓昔有五百梵僧于此过夏白莲生池坚莹若玉代牧砌之志曰「玉花」

觉玄诗

何代池开白玉花 香风拂拂散天涯 云行尊者飞空去 万古芳声不浪夸

伽蓝沟

台之西北

万圣澡浴池

北二台之间古有涌泉澄洁可爱游人临之于天光云影之间或见天仙沙门莲华锡杖之状人或以为菩萨盥掌之所故四方之民于盛暑时多持香花拭巾而投之后人凿方为砌构亭藏之而灵相遂隐焉

觉玄诗

六月中台既望期 圣凡交会在斯时
想应千佛同来此 一夜云生澡浴池

正秀诗

一池清且浅 甘洁胜琼浆
能洗愚痴垢 还生定慧香 光浮千界白 色映四天苍 无以凡情测 神哉不可量

太华池

在台上西北隅唐传水深丈余古今见者深浅不定临池鉴影令心㓰然

镇澄诗

灵沼开云际 泠泠下翠微 虚涵千嶂碧 影落四天辉 曾盥仙人掌 还停客子机
登临春欲尽 花雨晓霏霏

祈光塔

台西南隅成化间秋崖法师同晋主祈光遂愿故建之

觉玄诗

一上中台自激昂 却将身世两相忘
彩虹五色圆光现 人各居中不在旁

台中舍利塔

唐蓝谷法师从梵僧乞得舍利若干颗造铁塔盛于内复建大塔藏之万历庚辰塔将倾一夕怒雷大震塔乃正焉

丘坦之诗

四台环四面 金殿向中开
埋宝方成塔 祈光別有台 鸣钟千谷应 听法万人来 莫怪牛山哭 浮生真可哀

师子窝

中台西南岭昔人见万亿狮子游戏其中万历丙戌僧智光净立等约五十三人构屋结社唯十方学道者共居不许子孙承业

紫柏真可诗

狐兔成群白日嘷 天开此地育金毛
翦除荆棘凭君相 培植栴檀在我曹 静蔼刳心成大义 法琳张胆建清操
祖宗风格陵夷尽 哮吼扶颠敢惮劳

司马赵国麟诗

每过僧诵处 便觉一官轻
幽壑从吾好 浮云任世情 凭栏看鸟尽 倚杖听泉声 佳水佳山地 终当结素盟
古寺寒山外 钟声日暮时 闲云飞鹫岭 孤月照龙池 因果高僧话 胡麻衲子炊
从来麋鹿性 归路意迟迟

娑罗树

清顺治间一梵僧指宝塔峰曰「有娑罗树焉」山人随视只见五云生岫一树浮光而僧不见矣圣祖驻跸忽闻异香勅赐「栴林」乃平阳四世孙天闲健和尚中兴顿成法席

古志以大黄尖为北台叶斗峰为中台翠岩峰为南台则一山连属后以锦绣峰灵瑞显彰大士频现且与四峰鼎立人多观仰故定以为南台则翠岩居中叶斗为北矣况大黄尖乃叶斗支山比之叶斗殆若培𪣻固不足以当五峰之列蓝谷传以中台高于北台者则悮以古当今也准妙济传「五峰之外复有四埵东曰『青峰埵』即常山亦名『无恤台』赵襄子曾登是山因以为名南曰『朱明埵』即方山李长者著论处西曰『鹤林埵』即马头山亦名『磨笄山』代子夫人磨笄自杀处也北曰『玄冥埵』即夏屋山亦名『覆宿山』古之帝王避暑处」然四埵之名好事者立而圣教无考焉

五台不产百嘉半麓已上并无林木唯生香草细輭如緜其诸台麓溪壑之间纯生杄朱异草杂花不可悉记其金芙蓉他山则无至若灵芝神药啗者足能开劫迷易仙骨自古得者往往有之然非肉眼可识今据妙济传略录凡品于左

名花有八日菊(昼开夜合)金芙蕖(陆地莲)百枝零苓香(邢云露诗「玉毫金相照清凉花雨云流湿不妨佛散妙香香满路骚人采采入诗囊」)鬼见愁(生台麓能驱邪邢云露诗「神呵诸怖远僧定百魔休一夜生灵草犹令鬼见愁」)钵囊(世传五百罗汉结夏中台之野遗其钵囊化为此花焉)玉仙(亦名「大吉」在南台)天花(菌类生于柴木台山佳品也释镇澄歌「君不见五台山上产灵葩山人目之为天花多在巅崖深险处枯木云蒸抽菌芽厥色浑如玉厥味薄于瓜樵牧得之如获璧持来献入司公衙司公得之亦甚喜歌筵舞席争相夸烹羊宰鹅不足美必得是物充珍佳在上欲得索其下公使展转来山家僧吏鸣钟告其众众闻官令惊复嗟裹粮探求入深谷岂辞猛兽及毒蛇求之不得须贷易归来典却佛袈裟昔谓人间苦尘役偷闲学道归烟霞岂知寂寞寒岩下营营公事数如麻异物有时尽人欲自无涯我愿君子心如月绝疵瑕清光徧照饥寒屋肯令一念恣骄奢」)

异草有三瞢𧄼鸡足菩萨綫

药草有二十五茯苓长松黄耆黄精黄连木瓜大黄桔梗芍药麻黄藜芦白芨天麻乌药甘草柴胡百合沙參茵陈回香管仲木贼秦艽苍术细辛

药石有一钟乳石

第四伽蓝胜概

峰峦示鹫岭奇形远承佛国楼阁涌宝王殊相近现毫端此十刹海清凉之界实万菩萨显化之区故经律秘于金刚钟鼓达于忉利须知佛土庄严非夸一时之富美爰以檀那功德足为永劫之资粮试观买园布金长者即生天上聚沙成塔童子终证菩提况借清众之修持绍隆正法即仗佛光之临照佑庇群生佛法不可思议功德定不唐捐虽历朝之兴废不一而丛林之缔构宜隆也志伽蓝

古传五峰内外佛刹凡三百余所多系先古帝王兴建今皆消沈大孚灵鹫肇于汉明立寺之始也其中诸寺或五峰抱出或双岭中开或叠起岩中或耸居云外楼台现乎杳霭钟磬出于烟萝至若天城现影金阁浮空无著悮入不是人间法照归来犹存山麓此不思议界圣境冥现矣历代以来诸刹废兴沿革数目难以悉记今略录显著于左云耳

台内佛刹凡六十八

大显通寺

古名「大孚灵鹫寺」汉明帝时滕兰西至见此山乃文殊住处兼有佛舍利塔奏帝建寺滕以山形若天竺灵鹫寺依山名帝以始信佛化乃加「大孚」二字大孚弘信也元魏孝文帝再建环帀鹫峰置十二院前有杂花园故亦名「花园寺」至唐太宗重修武后以新译《华严经》中载此山名改称「大华严寺」观国师于中造疏至明太宗文皇帝勅重建感通神应自昔未有故赐额「大显通」古传中有两堂圣众非戒定慧全者莫预此寺自明初以来勅旨护持凡十余道永乐三年设僧纲司率合山僧祝厘本州月给僧粮至嘉靖间始革其粮

王啸庵诗

五月行踪入大孚 万松如翦雪平铺
寻真客到青萝嶂 驻锡僧居白玉壶 几代苔文留锦字 诸天钧乐护灵符
𬬻烟经卷停云阁 不信人间有画图

丘坦之诗

却向凋陵后 追思初建时
空廊留古像 毁殿落新泥 幡断犹存字 苔封不辨碑 圣人不复作 遗迹重伤悲

大宝塔院寺

显通之南五峰之中有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及文殊发塔因为名永乐五年上勅太监杨升重修大塔始建寺万历戊寅圣母勅中相范江李友重建恢巍壮丽冠于清凉命比丘圆广主其焚修

释正秀诗

佛刹岿巍倚碧空 诸天寒色照帘栊
琼楼静掩娑罗月 宝塔香飘薝卜风 百道明霞浮几上 数声清梵落云中
万年慧炬通霄汉 洪福应归圣主宫

丘坦之诗

宝塔白毫光 传从阿育王
万山如磬拜 千佛共称扬 铃铎迎风乱 栴檀逆鼻香 夜深闻梵乐 清切动悲伤
百尺轮王藏 庄严不可当 曲藏无量佛 巧创大明王 登眺多高阁 经行有步廊 规模拟忉利 形胜擅清凉

镇澄诗

御节下清凉 山林品汇光 皇华辉鹫岭 佛日焕龙章
宝刹开初地 金绳界上方 功兮何所致 明祚万年昌

大圆照寺

显通之左古称「普宁寺」永乐初印度僧室利沙者来此土诏入大善殿坐论称旨封「圆觉妙应辅国光范大善国师」赐金印旌幢遣送台山寓显通寺至宣德初复诏入京广宣秘密无何辞归山上未许明日示寂上闻痛悼之御祭火化勅分舍利为二一塔于都西建寺曰「真觉」一塔于台山普宁基建寺曰圆照正德间封张坚參为法王赐银印兼有都纲印

大文殊寺

即菩萨顶真容院唐僧法云自建殿堂拟塑圣像有塑士安生不委何来请言圣仪云曰「大圣德相我何能言」相与恳祷求圣一现七日忽光中现文殊像遂图模塑成因名「真容院」历代人君不废修饰明永乐初勅旨改建大文殊寺勅赐贝叶灵文梵文藏经朱书横列御制序赞每帙盛以锦囊约以锦縧护以蒨毡并钦造文殊镀金像万历辛巳间上勅太监李友重修

释秋崖诗

古今皇帝勅 寺启鹫峰头
客喜松间屋 僧栖云外楼 群山皆北向 二水自南流 名字闻天竺 神僧荷锡游

镇澄诗

古寺晚峰头 登临兴未休 林烟笼绀殿 幡影挂朱楼 僧度溪桥月 鹤翻双树秋
坐来深院寂 夜雨一灯浮

大广宗寺

鹫峰南半麓正德初上为生民祈福遣中相韦敏建寺铸铜为瓦今称铜瓦殿赐印并护持命秋崖等十高僧住

紫柏真可诗

方丈萧萧倚鹫峰 显通久寂讲经钟
更怜铜瓦风霜老 祇恐重来不易逢
鳞鳞万瓦五峰中 不用泥烧用铸铜
无柰朔方冰雪甚 住僧无力可支倾

储御史诗

仙宫开晓日 鹫岭住高僧
气宇闲林鹤 襟怀古涧冰 秋崖图晚节 苦海羡先登 坐见超凡界 崐仑驾大鹏

秋崖诗

小朵天城寺 百年我遁中 青山云影淡 紫府树林丰 洗钵龙吞水 扶筇鸟入空
天机何处是 黄叶舞秋风

罗睺寺

塔院寺东北隅唐建张天觉于此见神灯有感修饰成化间赵惠王重建

广缘寺

鹫峰东古名「大王寺」世传昔有王子弃国出家于此建寺明朝改建后有妃子寺即王妃出家处

法王寺

妃子寺后明张法王建

普济寺

华严谷亦名「北山寺」明成化间澄孤月禅行闻于代王成炼始建寺今为代王香火

孤月诗

深隐岩阿不记年 名韁利锁莫能牵 七斤衫子重联补 日炙风吹愈转鲜
飒飒春风和鸟哀 清音直到耳边来 𬬻烧柏子端然坐 对月残经又展开

镇澄诗

落日北山寺 萧然古涧边 白云生翠崦 明月下寒泉 孤鹤栖双树 疎钟破晓烟
焚香坐清夜 暂尔已忘缘

正秀诗

斋余聊结伴 来此叩禅关 古寺开前代 危楼倚北山
僧持灵锡去 龙带岭云还 寂寞烟霞里 优游且共攀

般若寺

楼观谷唐无著尝入化般若寺因建寺名焉成化间立禅和尚道行闻晋王重建

觉玄诗

有缘尊者信前生 童子开门远迓迎 尽说曾游般若寺 不知谁在里头行

虞山瞿太虚诗

寒岩一片云 徘徊长松顶 下偶幽栖人 往来樵牧境
相看两相得 无言意自永 冷风忽飘拂 吹度清凉岭 斐亹金色界 望望何辽迥 如逢绣墩翁 或对均提名
为问般若寺 可与衡茅并 仙衣几时还 天末日引领 那得寒潭中 复驻悠悠影

性善诗

古洞岩阿一径通 石门幽掩薜萝中 青衣自昔迎先觉 金色于今摄后蒙
风奏松音回劫梦 日薰花气露春容 自怜未会三三意 把笔徒劳绘太空

太平兴国寺

楼观谷宋沙门睿见结庐于此平生自誓者四「眼不观非法之色耳不听非法之声口不道非法之语心不缘非法之事」太宗平晋闻师道诏见行宫勅建寺赐额「太平兴国」以师主之即杨五郎之师也中有五郎祠五郎之后真宝代州人以义为质能外死生钦宗厚遇靖康之乱宝为金酋所获庭抗不礼金不忍杀百方劝诱终不顾且曰「吾许宋皇帝以死为佛弟子岂当为妄言耶」怡然受戮上闻痛悼不已立祠本寺今祠没焉

秋崖诗

宋世功臣志异常 弃名林下学僧郎
乾坤到此谁堪并 独许英风动帝王
阿师功业与天齐 恨杀丹青不与题
傥得将军常在世 宋朝争肯属单于

法云寺

即华严岭唐三昧姑开化处代藩中官王朝因僧真善开拓重修

丘坦之诗

欲览诸山胜 先须渡法云 万山开釜口 五顶各支分 侑佛山中乐 留宾涧底芹
老僧慰辛苦 安置费慇懃

普恩寺

普济寺东山旧称「西天寺」元建明洪武间具生室利板的达寓此道闻于上诏入京应对称旨赐龙章护持正统间赐藏经兼护持

洪武御制诗

师心好善善心渊 宿因旷作今复坚
与佛同生极乐天 观空利物来东边 目有神光顶相圆 王公稽首拜其前
笑谈般若生红莲 周旋俯仰皆幽玄 替佛说法近市廛 骅骝杂遝拥粉钿
飘飘飞度五台巅 红尘富贵心无牵 松下趺坐自忘缘 人间甲子不知年

此之谓「入如来禅」

平章寺

金建

报恩寺

并在华严谷皆荒凉

金界寺

华严谷唐建张商英于此见神物成化初清玉禅师重修

万寿寺

亦名「玉花寺」中台东南麓隋有五百应真栖此龙神修供有骡数十疋不用人驱自能入市运粮朝去暮归率以为常过夏俱隐是时白莲生池坚莹若玉七日乃烁代牧砌其池志曰「玉花」明改为「万寿」

铁瓦寺

玉花池南元建三泉寺入焉

寿宁寺

在三泉寺南岭古名「王子焚身寺」高齐第三子自识宿命厌尘劳于此燃身供圣菩萨现形火光中内侍刘谦之回奏帝悼之勅建寺焉唐普雨大师奏昭宗重修拨州田百顷充常住费宋景德初勅改建曰「寿宁」元华严菩萨者有道僧成宗及英宗幸山命右丞相巴思重修葺焉

西寿宁寺

元碧峰建

三塔寺

鹫峰之西万历初勅建僧了尘主之

李环洲诗

八十禅翁号了尘 锡飞来自天之津
见明水月成空寂 风静岩花解悟真 法藏度流三塔寺 江山收尽五台春
浮生半日逢君话 浪迹乾坤愧此身

殊像寺

梵仙山左有文殊驾狻猊像神人所造见者肃然生难有想

镇澄诗

瞻对金容意黯然 依稀身在福城边
南询有路无人践 烟水茫茫镜暮天
南国莺啼花雨天 吾师开化福城边
等闲一顾青莲眼 证入无生已六千
吉祥妙德相难穷 有作何能尽至功
唯有菩提心界里 一轮秋月下寒空

日光寺

在凤林谷嘉靖初独峰和尚建

宝林寺

日光北嘉靖间古灯禅师建

凤林寺

嘉靖间彻天和尚卓庵尝有盗贼至见二虎据门贼乃革恶因呼为「二虎禅师」万历初道闻于上改建为寺额曰「凤林」五年勅建慈寿寺使官征之不可使官强起师辟谷七日乃终赐祭塔于本山

一江和尚诗

五月清凉界 谈经入凤林
松风和梵语 流水奏幽琴 云淡曼殊面 花妍古佛心 不须觅黄卷 徧演法王音

镇澄诗

古木寒岩寺 山门控碧流 丹梯接上界 复道绕重楼 松老鹤巢稳 云闲僧舍幽
何时投杖屦 于此事清修

护国寺

鹫峰南三里许元成宗勅建真觉国师住此著《慧灯集》明弘治间周国母重建

镇澄诗

探奇来古寺 触目动幽怀 路绕万松曲 门迎一水开 丹墀迷蔓草 画壁没青苔
不见谈经者 空堂云自来

帝释宫

即今玉皇庙

碑楼寺

宫南

万圣佑国寺

交口东山麓元海印大师居此注《肇论》英宗为建寺赐号「弘教大师」

镇澄诗

白社翠巅头 登临思转悠 风烟千嶂暮 钟磬一林幽 清写藤萝月 寒生薜荔秋
虚堂无一物 坐看大云流

观海寺

即明月池在大文殊院南二里元魏建成化间月舟禅师重修清康熙间吻叶和尚重建后有夫缘和尚中兴立为十方常住慈心利物本分为人

法本诗

万松深处梵王宫 幕翠回岚知几重 定起峰头新月上 一枝松影下帘栊

吉祥寺

即清凉桥在中台南麓思昙和尚重建历四世而至离尘和尚不剃度不分爨不私蓄不別众凡有作务以身先之故内外诸省皆知有清凉桥丛林者代不乏人尔

佑国寺

即南山寺台怀南五里奎衷和尚重建后有仁山和尚继兴立为十方常住结制安禅寸阴不废

大文殊院

即沐浴堂在佑国寺南三里吻叶和尚建后有本空和尚中兴立为十方常住授戒安禅躬行慎切

护众庵

在观海寺南五里原是丛林因无其人数年歇响后有如然和尚复整为十方常住葺废修残弘戒演经晓夜不懈

镇海寺

交口西南岭畔

雷音寺

在海螺城

紫柏真可诗

云里有雷音 逶迤一径深 好将三里雾 化作万方霖
蛟室寒岩裂 僧房夏木森 我来了宿约 去住两无心

云集庵

在晓天梁

天圣寺

井沟嘉靖间建

灵峰寺

阳白谷唐建成化间义宾上人约五十三人结社參禅皇戚周善世来游观众有感割金三千重修

秋崖诗

一室千峰里 幽居少客临 经函就月案 禅榻倚云岑
极目空天地 潜心无古今 流馨到人世 故我得相寻

中峰寺圣水寺天城寺

三寺俱在阳白谷皆灵峰寺支院

天盆寺

依山得名近有空上座重修

日照寺

天盆谷

金灯寺

南台东北麓元建成化间一庵重修

性善诗

梵刹碧山旁 金灯夜吐光
众生心有感 菩萨用无方 萝月庭秋冷 松风海曙苍 五更初定起 清磬听何长

金阁寺

南台西北岭畔昔人见金阁浮空因建寺

杨彩诗

尘中日夜恣昏狂 暮景来參古佛堂
高阁崚嶒银汉近 白云缥缈玉毫长 一乘此际窥宗旨 千手翻疑涉杳茫
兀坐颓然尘念净 数声清磬倚斜阳

王道行诗

驾壑朱甍乍有无 云开福地忽平铺
莲华十丈承神足 贝叶千函锁佛图 香积厨中松火冷 涅槃会上石床孤
瞻依共说通身眼 何似怀中不二珠

镇澄诗

杰阁倚雄峰 登临兴未穷 怡然观物化 肃尔礼慈容
帘卷千山雨 窗含万壑风 倚阑何所思 霜月挂寒空

竹林寺

中台南三十里唐法照悮入化竹林因创寺名焉历代以来不废修葺

丘坦之诗

徧刻千尊佛 存来不记年 纤微岂人力 妙丽自天然 殿毁塔犹在 山荒名尚传
寺僧头尽白 亦复昧因缘

秋崖诗

清凉山畔几丛林 罗列千峰万木森
溪涌寒云流碧玉 风飘落叶散黄金 纵横雁塔星霜古 攲侧龙碑岁月深 多少禅宫看代谢 徘徊谁不动愁吟

清凉寺

中台南四十里元魏孝文建历代以来不废修饰唐宋皆设僧正司

祝颢诗

后岭前峰迭送迎 景多目眩乱吟情 青山影里僧家住 绿树阴中客骑行 流水洗心尘垢净 凉风吹鬓梦魂清
山高已见诸天近 明日登临见化城

智导庵

中台南麓即清凉泉侧万历间释明经建

望海寺

东台元建嘉靖间秋月禅师重修

镇澄诗

宝刹陵霄汉 登临意廓然 云霞连海岱 岚色接青天
远塞冥鸿杳 长空孤月悬 始知身是梦 回向礼金仙

普济寺

南台宋建成化间重修

性善诗

策杖寻幽上翠巅 清凉春尽景芳妍 千崖花缀千崖锦 五顶峰连五顶天
梵刹岧嶤陵日月 经堂寂寞锁云烟 真容欲睹知何在 极目苍苍意惘然

法雷寺

西台唐建明法聚重修

晋阳西屏诗

台山远蹑势陵虚 台上高飙不可居
五顶插霄皆嵲嶫 万林蔽日总扶疎 旧闻胜槩风光异 今觉闲游怀抱舒 徧历峰巅望四极 恍疑天近地无余

灵应寺

北台五台唯此山高风猛人难措泊往者多冻馁而死隆庆初释圆广与徒明来构居开粥以济饥寒万历丁亥释佛秀募造文殊大像未遂竟以劳死感梦慈圣施金佛始成遣中使陈儒载送峰顶更建殿宇供奉为祝厘之所

丘坦之诗

客子新游地 文殊旧道场 庄严托圣母 护法有龙王 殿与云霄近 山多松柏香
风涛复暴作 愁绝老僧房

演教寺

中台唐建弘治间玉禅师重建中有铁塔藏舍利焉

秋崖诗

嵯峨高万丈 气宇眇蓬莱
塔影连云汉 钟声出斗隈 龙池藏日月 圣地绝尘埃 天下多名胜 难同是五台

净土庵

栖贤谷嘉靖间玉峰和尚开山历试苦行尝四十余日昏散不入后广集缁流事净土行因结庵

新安明渊诗

雪发头陀遁僻林 定忘昏散道犹深 双眉不著人间梦 一尘高挥劫外音
野衲从风因有道 山禽相狎为无心 蒲团夜照清凉月 一榻松风独自任

龙兴庵

栖贤谷嘉靖初太虚和尚卓庵于此初住林茂无人正旦见金色女手执莲花立石上俄而不见流光满谷又尝闻龙鸣居无何大开社火广接方来丛林鼎盛因为名

镇澄诗

纷纷逐荣辱 大士独惊心 避俗离寰阓 诛茅入远岑 林花观代谢 沤影识浮沈
定入千峰夜 寒云一榻深

灵鹫庵

华严谷东岭正德间僧官从铃建

大钵庵

紫霞谷群峰拱抱茂林森耸无边禅师得楚峰和尚道济下廿八代楚峰尝嘱曰「尔后有钵饭当共衲子食」嘉靖甲子卓庵于此掘得铜钵受斗余遂成丛林

伏牛法光诗

住老台山不记年 蔬餐涧饮乐心田 云埋五顶谁人到 雪覆千峰独自眠
击钵谩歌佛祖句 缚茅常结水云缘 自从勘破西来旨 此段因缘不易传

镇澄诗

群山环抱树森森 大士开图岁已深 铜钵埋来应有谶 可知原是旧丛林

静林庵

紫霞谷释真云所构学天目中峰禅梓其书以施人

寂江诗

静林庵结碧岩阿 目极溪山乐处多
帘卷白云生远岫 窗含明月映澄波 灯寒绝涧龙蛇冷 路僻羊肠虎豹过
门掩清凉无个事 数声啼鸟隔烟萝

杂华庵

塔儿沟僧正參建

法云庵

即古弥陀庵在龙门上长干德清居此号为「憨山子」清幼岁人呼为「清郎」万历己亥与友妙峰卓庵于此掘地得石座上勒「清郎居」三字有契焉遂居之

镇澄诗

独宿千峰里 良宵开竹房 幽松發爽籁 澹月生微凉 野色凝心静 溪声引兴长
魂清眠不得 拥衲坐绳床

大林庵

在凤林谷金陵素庵法师构

龙树庵

在车沟嘉靖初宝印楚峰玉堂同參大川和尚「向去三人载一车」后至蛇沟共结庵而居致成丛林盖蛇沟旧名「车沟」也

杨海州诗

岩扉一榻安 便遣红尘累
巾裾带月清 枕簟流松翠 梵磬夕转幽 花雨晴还坠 莲社倘相容 日耽菩提醉

谢畹溪诗

三老习禅静 结宇白云林 户外数峰秀 岩前众壑深 夕阴连雨足 空翠落庭昏
看取莲花净 方知不染心

栖凤庵

天盆北岭嘉靖间宝峰建

释紫崖诗

峰头嘉木绿依依 客子寻芳路转迷
清磬一声寒雨外 淡烟缥缈隔幽栖

华严庵

栖凤庵东北嘉靖末僧古檀能诵《华严》于此卓庵

白头庵

南台东北十余里昔有行者生而皓首神异颇多嘉靖间卓庵于此后罔知终焉

性善诗

皤然一老叟 来自无何有 手携紫节藜 飘飘鹤随后 两鬓带秋霜 未拟年多寿
隐显翠微中 樵牧传之久 乞食向人间 结庵倚山阜 紫气拥崖巅 丹砂煑星斗
乘兴入蓬莱 相寻不相偶 题诗细咨询 遗踪果非谬

卧云庵

中台西南麓明建

法光诗

卧破白云不出山 终朝无事乐闲闲 一声清唳松头鹤 格外风光那可攀

不二楼

西台北楼倚二圣对谈石景泰间宣城公子游此遥见紫金楼跃出云表因建重楼拟所见也嘉靖丙寅永平法师慧月至此见文殊净名二圣对谈须臾失之有感偈曰

清凉有分归来晚 大圣无缘奉觐难 一句了然千圣外 相逢何事自颟顸

先是成化间有老尼居此自忆宣公子再来發其私隐皆符契将终勒石志曰「吾若来时必阐《华严》重修是楼」月公至此讲《华严》凡五徧矣故时人呼为「华严楼」亦曰「三生楼」

镇澄诗

大士谈经不二楼 八功德水印明秋 泠泠清梵满山谷 散入冥空不可收
谈经人在翠微中 缥缈烟霏隔几重 欲寄此心无可托 长随片月挂西峰
冰雪谈经岁已深 萧条瓶钵挂高岑 虚空不住婆娑影 劫火难销刻苦心

台外佛刹凡三十六

东台外九寺

华林寺

在古华岩唐建至明朝凡四修

香云寺

华林相邻

香蘽寺

华林之东中有乳头香蘽

慈云寺

香蘽之南

龙蟠寺

大会谷其山状若蟠龙

凤岭寺

龙蟠相邻

温泉寺

台东南五十余里古传昔有王者婴疾至是就浴疾差因建寺元重修

铜钟寺

大会谷中有神钟受三十斛彫文镂藻绮焕可观寺僧慧灯受戒赴京及归钟失徘徊怆恻冥启大圣忽闻空中报曰「钟乃拘楼秦佛时兜率天王所造今收入金刚窟中尔何求耶」灯遂勒石为铭云「寺法器世无伦击振吼息烟尘集圣贤灭苦因被收入金刚轮谁得知闻空神」表神钟之去处绝后代之疑人

龙泉寺

台东南旧路岭宋建嘉靖初群盗纵横往者惮之有马大士者不知何来依止废寺遇贼即杀群盗乃绝由是道路复通往来无难马公将卒以三门托燕京大智宗主以慈惠及物山之野民靡然从化耻为盗者皆愿施重修其寺谚云「前日马那咤今朝智菩萨

燕京释永庆诗

龙泉抱古寺 梵影出重城 乔木团青盖 丹崖列翠屏
朝烟诸壑暝 秋水半溪明 讲罢西斋月 萧然一榻清

南台外九寺

灵境寺

去台二十里成化间释清善建

法本诗

萧萧灵境倚云层 拽杖南来试一登
帀地莓苔敷卧具 半龛萝月代昏灯 缁衣有力耕南亩 白社无人叩上乘 览尽清凉多少寺 不堪愁思忆衰兴

石塔寺

亦名小柏寺台东南谷元建

娑婆寺

台西南三十里高齐释玄赜卓庵于此诵《华严》有妇携子数来听经赜疑之妇即知其疑告曰「师莫疑我名娑婆乃龙母也因闻法得悟我将脱是类矣」赜曰「孰当信汝耶」妇指龙池曰「我若真悟无生者此之深陂涌成高阜」言讫随手而起即成高阜妇即化去后人目其阜名「龙宫圣堆」玄赜于此建寺名曰「娑婆」龙母名也

镇澄诗

华座巍巍树影重 白云不散讲时钟 龙闻了义乘通去 梵宇犹存翠霭中

佛光寺

台西南四十里元魏孝文建帝见佛光之瑞因为名唐解脱和尚于此藏修

參政王陶诗

五台山上白云浮 云散台空境自幽 历代珠幡悬法界 累朝金刹列峰头
风雷激烈龙池夜 草木凄凉雁塞秋 世路茫茫名利者 尘机到此尽应休

嵌岩寺

台南六十里元魏孝文帝建

赤崖寺圣福寺法华寺殊公寺

并在仙花山阳其廓魔石台双岭等寺入焉

西台外九寺

秘密寺

在秘魔岩岩谷幽深隐者星布唐木叉和尚于此藏修始建寺

大千和尚诗

览胜登临兴有余 秘魔岩畔几闲居 羊肠石径通幽谷 鲸首钟声透碧虚 隐隐龙宫多子母 萧萧僧舍少亲疎
何时得遂归来志 相共云间展钵盂

圭峰寺

峨谷隋建

觉玄诗

几年闻说圭峰寺 未暇从容试一游 丹凤翻来形势古 青猿啼断海山秋
霜钟𢭏日开金殿 铁钵分泉漾碧流 嘉赏每思酬宿愿 爽吟先付管城侯

豹子寺熊头寺向阳寺育王寺望台寺石门寺

六寺并在峨谷隋唐所建

铁勤寺

台西南六十里铁勤山唐慧洪大师建

镇澄诗

西出清凉路转遥 铁勤方丈倚青㟽
铿锵涧水幽琴合 起伏云山翠浪朝 僧定虚堂生白月 鹤飞双树动清飙
头陀更在深岩下 默默无言味寂寥

北台外九寺

宝积寺

台北谷

木瓜寺

台北谷

普济寺

大黄尖南麓唐建

公主寺

台西北谷元魏第四诚信公主出家建唐有尼掘得尺璧献武则天下勅重建唐末唯德禅师重修

净名寺

台西北繁峙县南唐建具九山龙戏龟之势寺在龟背上宋兴国间勅建金大定间重修元天历二年推官郭琪重葺

天觉诗

月满汾川宝铎寒 谁来此地葬金棺
育王得道行空际 尊者飞光出指端 天上凝云常覆定 人间劫火漫烧残
三千世界无留迹 聊向阎浮示涅槃

正觉禅院

台北临滹沱宋称「天王院」宣和初黄冠所侵改「神霄宫」三年复佛寺时有真容院僧慧识主之邑人仰重相与踊跃葺之复请额于朝赐名「正觉禅院」将立石志其事识以言于大夫王公元礼礼复言于承德郎高公植植为文其略曰「昔我师释迦以修多罗教付阿难陀以正法眼藏付大迦叶由是宗教并行今五台山善言佛者宗则佛光解脱师教则华严观国师其间名流继出代不绝人自宋以来唯教仅存其言宗者寂无闻顾识所主院独以禅名柰何」植复于礼曰「事固有实废而名存者虽圣人不去也昔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孔子以为羊存犹得以识其礼故告之曰『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盖存其羊冀礼之复行也识之院榜之曰『禅』其谁曰不可」礼固知识之志也请并记以告将来其有能發最上乘者庶几因是而得解脱复于此土传无尽灯则于世尊拈花嘱付之意为不孤矣

清源寺

大黄尖下二十里元建群峰环抱山气日佳禅者之栖也关西僧戒喜久參悟中和尚及辞中曰「尔缘在北逢源而止」万历初至此卓庵掘地得残碑因识清源古基也

兰若寺

大黄尖北二十里唐建万历初法华道者游行五顶诵《法华》日夜无怠后挂锡于此重修中有卓锡泉宋谷寺天宫寺入焉

镇澄诗

清凉北控太行峰 望入烟霄紫翠重
日暮白云飞不尽 几回敲断夕阳钟

普光寺

今名「黎谷寺」在文岫山金璧峰藏修处洪武间勅修上赐诗以旌之金公尝依《华严》制为佛事梵音哀婉凡四十二奏唯本寺袭其法四方学者于兹灌顶受业焉

御制诗

沙门号璧峰 五台山愈崇 固知业已白 此来石壁空 能不为禅缚 区区几劫功
处处食常住 善世语庞鸿 神出诣灵鹫 浩瀚佛家风 虽已成正觉 未入天台丛
一朝脱壳去 人言金璧翁 从斯新佛号 盏水溢蛟龙 飞锡长空吼 只履挂高松
年逾七十岁 玄关尽悟终 果然忽立化 飘然陵苍穹 寄与璧峰翁 是必留禅宗

《清凉山志》卷第二终

附录结莲社普劝文

如是我闻西方有佛名阿弥陀一名「无量光」一名「无量寿」又有观音势至二菩萨助佛扬化皆以大愿力济度诸众生其国以七宝庄严清净自然无诸杂秽故名「净土」其人皆莲华化生寿命无量衣食受用随念而至更无诸苦亦无轮转故又名「极乐世界」以此返观我等现今所受之身所处之世较彼国土净秽寿量苦乐生死岂止天地之相远耶而昧者不知或知而不信自作障碍颠倒执迷不思解脱舍此生彼岂不哀哉故我今者劝诸有缘结此莲社假使难知难办犹当勉力精勤况佛号甚易持净土甚易往八万四千法门无如是之捷径但能辍清晨俛仰之暇遂可为永劫不坏之资是则用力甚微而收功乃无有尽众生亦何苦自弃而不为乎梦幻非真寿夭难保呼吸之顷即是来生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此时不悟佛如众生何愿深念于无常勿徒贻于后悔净乐居士张抡劝缘


校注

「沉老」二字底本不清兹依《古今图书集成》所收录之雨花老人〈明月池〉诗补入(古今图书集成电子版方舆汇编/山川典/卷三十二/五台山部/艺文/明月池第185册第53页台北汉珍数位图书公司2003)
[A1] 沉老【CB】[-]【志汇】
[A2] 天【CB】▆【志汇】
[A3] 刺【CB】剌【志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清凉山志(卷2)
关闭
清凉山志(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