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黄檗山志序

黄檗之名赫于震旦几与鹿苑鹫峰争胜盖其山水实佳峰峦连沓一溪横焉循麓穷溪峙然殿阁旷如奥如二者殆兼地灵人杰语不诬矣旧常有记数卷畧记山川林麓之胜与夫寺之废兴而偈语游篇亦载焉岁久不修板字漫漶数十年来棒喝之遗兴咏所及又与落叶飘风逝焉俱冺和尚一庵三住是山甲申岁寺久颓废余既为新之一庵亦遂裒集散佚授之梓人缀于旧志之后美哉一庵盖不能忘情者矣余闻佛法不立语言文字其视天下废兴成败之迹汩然无动于中今一庵拳拳若此是有意后世之名于其宗法不免多事焉虽然日月运行寒暑代嬗饮食男女负贩种艺人生旦昼间一日不死不能一日无事其废兴成败之数虽宣圣挺生不能不听之于天而其有生而必有事有事而必待为之之人即佛之乞食说法接引众生亦所谓不能无事也然则一庵之续为记而并以乞序于余者佞佛辟佛之说悉可拈花一笑也乙酉岁正月以公事便道又至黄檗值一庵在会城未来余见寺之田亩悉归寮舍廊庑悉整朝夕梵呪之音师徒威仪之节亦悉如曩时之盛而山木宿经斩伐者多阙焉未补乃市松秧三十束种于寺山前后计十年之后崭然可观又更数十百年其蔚然苍然又不知若何为兹山增胜是役也一庵闻之又必谓余亦未免多事而其不能忘情则一也

赐进士出身福清县知县保定张缙云题

黄檗重修寺志序

夫赤县神州精蓝碁布屡废屡兴在处有之玉融黄檗者唐宣宗观瀑联吟之地梁江淹至闽游咏之区裴丞相皈依于远祖断际朱夫子供养其故人悟公高僧正干来自曹溪法祖希运嫡传临济懒庵老禅剏建大溈阐化于省垣长庆月轮尊宿受记善会唱道于豫章抚州斯皆名噪霄壤特书国乘者矣迨乎前明神皇锡藏贤相布金吴尚书忠烈诗记流芳钱相国希声忠贞瘗玉赐紫镜源大士御座试经勅封隐元国师扶桑宏法象崖古德创黄檗于蚕丛南庵阇黎开白社于建业是亦西来川岳咸钟奈苑之奇外护王臣不忘灵山之嘱俾著绩千秋垂声万福者也嗟乎萧梁迄今几二千载寺志隐老人修后百七十余年未有嗣续暹三主本山重辑《五灯全书》黄檗宗谱寺志虽经纂修退院抱疴未能授梓迩奈禅宗丛脞知识凋零保社倾颓清规废弛净土草深一丈缁流星散十方幸承玉波张老明府大护法乘菩萨愿现宰官身棨戟遥临祖庭复振悯香灯之閴寂叹钟皷之沉埋遂即清逋厘产捐俸募缘百废俱兴群生有赖峰峦十二俄顷改观沙界三千斩新绚彩琳宫绀殿金碧重辉宝藏琅函玉毫再现迺延兰翁大和尚主持启戒剞劂志书布之寰宇冀亦少垂不朽云尔

道光甲申秋仲临济正传三十八世一庵达光道暹盥题

黄檗山续志序

檗山者玉融之胜概万福者临济之禅宗前有唐宣宗观瀑作之于先继有叶相国护藏续之于后其间兴废创因不可胜数且旧志已详言之矣馥亦毋庸再𪢕越至乾隆年间栋梁渐被鼪鼯剥落殿宇旋惊风雨飘摇幸有檀越叶相国之后旭溟老先生仝迳江林镇先生暨莆阳心鉴周公后裔诸檀那等承先人志發老婆心作为倡首今馥仝僚执事界阳心存继宗继芳等遍处劝捐而寺宇焕然一新矣时欲延馥主席本山奈才学褊浅未敢擅专就于寺中主持数载后旭以公车北上馥以耄耋南旋不料沧桑易变阅数十年而寺宇渐复倾颓缁流尽皆散处矣适逢玉波张明府大护法福曜垂临睹常住之凋零作中兴之首倡命衙权丁官皪徐士魁李廷芳郑士忠等培松植柏序志归田香霭重其氤氲瑞照增其朗耀故事必有倡之者其成速有续之者其成尤速因与在寺住持监副执事及侄宏心等殚心竭力董造募金而寺宇于焉复整缁流由是悉归此张明府之功居多而诸住持之力不少也癸未岁复蒙张公延为主席馥以老辞而合邑诸绅衿及本山诸禅师荐牍叠临惟有点头而已启戒后与合山法眷议及所以续修《黄檗志》者而法眷亦有是意于是共襄其事重辑纂修不数日而成功矣嗟乎寺志自隐元国师修后迄今百七十余年版图残缺简牍消亡倘不从而重订之将何以继往而开来乎写林泉之幽胜集群彦之诗词作为冠篇鼎峙兰若俾万古以长存厯千秋而不朽矣是为序

道光岁在甲申季冬上澣主席檗山第四十四世兰圃清馥题

黄檗山寺志序

宋人诗云「天下两黄檗」今天下山名「黄檗」者不止两处皆以断际师得名吾乡黄檗则师家山初出世处后履历诸方不忘其初葢诸方以人名山斯乃山名人者也自师门下出一临济宗风大振推其所自故江表岭南所在有「黄檗道塲」矣则谓山以人名亦可自五花开后迦文面目全在震旦皆由《景德传灯》诸录大行于世夫能不立文字者乃能不假文字以传乎近世《传灯》不修五家遂隐临济一宗独不废也顷密云悟师南来断际师真堂堂皇皇再见于此亡何复还吴越将犹当年带「黄檗」名遍名诸方者欤传师灯者费隐大师推师而上以及临济宗门所自起列而为图其以文字显者自《景德》而上起「金峰铜石」之句寺额起自贞元塔院起自太平兴国古物起自唐九松重阁大藏永镇山门起自神庙四十二年相国叶文忠公请于朝也今并搜而志之以为兹山不朽夫网罗旧闻关情山水非宗门下事也傥亦有《景德续灯》之思乎法宝将兴必有轮王自大藏入山以后龙宫渐出以至大师南来断际之灯再传矣余于黄檗山水旧闻固不能忘情者悟师到寺之岁仅书邮往来不能亲到九龙潭其明年乃相见于吴门是后师在天童废放之余不获三上九到兹山近在吾乡余同年林侍御之里御藏檀樾相国者吾师也侍御又为予千里命驾之友他日携文通佳句往坐塔松下固予屐齿间物耳因人重山因山重人初心不忘岂独先志有之哉于是黄檗僧来请遂敍之后代儿孙当如悟师无忘家山邈得断际师真举扬临济宗风于此则山重而志亦重矣

崇祯戊寅岁下元日岸先居士王志道书

黄檗寺志序

黄檗去融邑一舍而遥深山幽谷旷非人境自唐贞元以来世为丛林地既清净隐僻不杂尘俗缁流非精严戒律者毋敢入而又代有禅宗高士以为之慈云所罩远迩向被邑之评丛林之盛者莫能外焉万历中叶文忠公在政府为请于神宗皇帝得锡藏经焕然再新殿阁金碧辉煌相好光明隆隆之象一时未有凡闻风而至者莫不咨嗟叹息生皈依心三十年来徒众日繁宗风大畅于是居士林荩夫比丘行玑等裒集过去见在一切见闻而为之志以待夫未来者问序于余余尝同友人入山扣费隐禅师见师皤然清癯一语不發而问者自远其寺僧率循循缩缩有精进相因叹曰「此黄檗之所以为黄檗也向所称岂虚哉」然窃有欲言于费隐者夫佛之为教其要在慈悲广济而禅之为宗其指又在使人自得不落声闻是二者意本相成而事则若相戾彼贸贸而来如饥人之入太仓如病夫之入药市明知可以饱我疗我而急不得其一赈救则慈悲广济之道何居固曰自得自得耳又奚赖此破暗之慧灯度迷之慈筏也「不然人之于始固无不爱恋而欲一得至其得也则实无所得而并爱恋者且一无所有譬父母之于子初固怀抱中物也及其成立父母之心得矣然岂能常在怀抱中哉方其爱恋也在爱恋者以为是而自了然者视之则非也比其得也即得者亦不自定而自传心者值之则有大欢喜者矣然则人谓禅家之不轻付与也而岂知其婆心之独切哉饼家子日以饼遗僧僧即以一遗之『吾惠汝』子曰『饼为我遗何反遗我』僧曰『是汝持来复汝何咎』饼家子因有省又有狂号于道而覔其首者指之曰『首固在也』其人遂定彼贸贸而来者皆有所持来也然自有而自不知是求首之类也禅师又以持来者还人而觅其首者犹未知所定也是岂师之不多方指授哉不自得之故耳」黄檗代以宗风重望黄檗而来归者亦代以宗风重故志载源流语录为甚详而余亦举以相问然是皆筌蹄也过去现在一切见闻恐终归于法无涉倘未来有明眼人亦惟从自得作采寻耳虽然余此言又理障也并抹杀可也

崇祯丁丑岁仲春笔山居士费道用题于三山之碧桃轩

黄檗山寺志序

志旧修为一册今订为二册皆本山和尚手裁幽以皈依座下得从编阅所谓不能赞一词者也始山者志所本也有山而后有寺有寺而后有僧相承而志之者山以寺名寺以僧重也法居山寺未有之前志次乎僧者道非人不行也释氏四大非有五蕴皆空何有祖塔志及之者昭水木之本源亦像教也志外护者法虽自作主宰行必辅车相依也次于祖塔者明非媚生而薄死也亦以见祖塔之地未尽复瓶罄为罍之耻也至文以掞法纵主法护法各有其极而志居后者为落筌蹄不欲以文章炫人也逸事可以不志必附及之者录实也亦纪异也夫八闽胜地留幽著述不少独于黄檗无可下笔葢 和尚无字之文𤍎𤍎玄定悬之国门只字匪易矣幽所谓终不能赞一词者也虽欲不杜笔权可得哉如其笔削以俟君子

辛卯孟夏浴佛前三日门弟子性幽薰沐百拜手

(以上遗漏均系原缺)

补录叙重修黄檗山寺志

叔世多痴名山有骨每与高人韵士共之是在会心深浅耳老僧主法席有年黄檗枝头摇醒三更之月紫云壑里斩开万树之藤时听溪声鸟语浮峦光而出未尝作山水观要何必不作山水观也感谷陵之迁变念人物之凋荣试进游客骚人而问之「铜鞮金谷之瓦辟疆兰亭之石迄今犹有存者乎」而海内名山独与灵鹫并传不朽固知地㠯人重其权不在山川也是故天变而道不变古德详哉言之倘山灵无主纵逞风云以绚其奇驰月露以章其秘所谓「能令臧三耳」等耳曷足贵乎如司马有捃摭之史子厚多纪游之篇当时川𪨷借之生色者盖亦炳人耳目矣然而大道不闻君子咲之可知文以道重点缀山川其权又不在笔墨也旧志虽出巨公之手体略已具而精微未尽譬如画者面目骨格粗成尚须点睛会神方有可观老僧不揣梼昧继之正古道之源流胪新规之本末未知其有权于山川与否也第不欲㠯世谛之笔墨累人耳读兹编者望林峦而有淂佀不劳骋周穆之鞍顾草木而自非更何事勤谢公之屐明心不远纸上非浮如徒作山水观是使山川笔墨有权麋鹿亦且咲人郦郭尽称入室矣非老僧重修兹志意也但道以触目长存质以修文弥著先辈证悟或多于山水间淂之兹编之成离言超谓未尝作山水观要何必不作山水观也老僧以为「在会心深浅」者盖此耳

壬辰一阳后黄檗主持隐元隆琦序

黄檗山凡例(八则)

  • 山河大地是眼中尘无边刹境是梦里事五岳四渎泡影空花何足道哉然则一峙一流一动一静从甚么处涌出苟知出处可以卓立宇宙间古今名胜无有并之者而后以溪声为长舌亦得以山色作净身亦得否则须弥之胜十宝之严不亦陋且顽乎我檗山巍巍逈出万峰之表佛僊神蟒戏奕之塲岩崖洞壑灵气钟焉潭涧泉石神物护焉隐显幽异难以形言游之咏之辟之志之无可不可志山第一

  • 昔人拈茎草建刹已竟崇楼杰阁云乎哉或因缘出现一时涌出或因缘离散倏尔灰烬可思议邪不可思议邪兹寺自唐宋至明几废几兴莫非俟乎其人若夫看破水月道塲空花佛事正好扶起茎草撑天拄地葢覆将来曷有已极志寺第二

  • 古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诚哉是言也凡主持家国决择朝野惟人为贵而况担荷佛祖丕振宗风者乎兹山劈自正干炳于希运声彻九重道扬四海山以人重人以山灵并传而不磨其余弄泥团汉䖃䖃苴苴磊磊落落总被老人笔尖头上放大光明烁破面门了也志僧第三

  • 一法若有毗卢坠在凡夫万法若无普贤失其境界若也救毗卢而不坠全普贤而无失可谓善说法者矣然则剔脱有无关棙掀开凡圣名言尘说刹说炽然说何待西方东土诸老古锥拈椎竖拂指东话西摇唇鼓舌说青道黄为祥为瑞为殃为灾以为法式者邪这裡还著得毗卢么请下个注脚志法第四

  • 湘南潭北绵密不通风岩下峰前突出太此便是代老冻侬末后躲跟之处只如骤雨怒号寒烟长锁猿啼鸟唤奉献无门孝子贤孙追思无地且道向甚么处覔得祖翁灵骨声色堆头急须着眼不萌枝上漫扫春秋志祖塔第五

  • 真正衲僧一法也无护个什么苟能无可护处兴一言如银山铁壁为千古屏翰令人望之俨然灵山付嘱犹在是则名为真格外之金汤也志外护第六

  • 修世谛文字胡谓有待千百世之后而放志山林栖心法窟者知代不乏人况名胜景物真偽确有可据者哉然则长篇短句搜罗见闻可与卧游山水者道尔若夫达观之士亲到黄檗峰头豁开只眼洞壑林峦真文炳著潭涧木石觌体成章这叚灵妙幽真非楮墨之可传设若添个元字脚于其间不亦贻雕文丧德之诮欤志文第七

  • 书以传信不传疑若夫事之逸者多近乎疑传之曷故殊不知有逸人方有逸事传逸事愈足以证逸人夫逸事非奇也诚善应之兆也《易》曰「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而况逸事之符乎所谓善及乎前必应之于后善及乎古必应之于今善及乎身家身家必有异常之泰善及于天下天下悉皆祯祥之征夫复何疑附志逸事第八

  • 旧志六章今列为八涉猎见闻之殊充人景之藻世出世间摄尽无余以便遨游者之大观若夫未点画以前著得只眼全彰格外风光笑看斯集逗漏奚辞

黄檗断际希运禅师一派源流

断际运
临济玄
兴化奖
南院颙
风穴沼
首山念
汾阳昭
石霜圆
杨岐会
白云端
五祖演
昭觉勤
虎丘隆
应庵华
密庵杰
破庵先
无准范
雪岩钦
高峰妙
中峰本
千岩长
万峰蔚
宝藏持
东明旵
海舟慈
宝峰瑄
天奇瑞
无闻聪
月心宝
幻有传
密云悟
费隐容
隐元琦

黄檗传法法派

明第一代黄檗开法圆悟密云祖师源流法派

祖道戒定宗 方广正圆通
行超明实际 了达悟真空

清第四十代住持开法达光道暹禅师续立法派

三昧原无相 一秉妙厥中
现前机用大 豁露本来衷

黄檗剃度宗派

明第一代黄檗开山赐紫正圆中天祖师剃度宗派

祖法志怀 德行圆融 福慧善果 正觉兴隆
性道元净 衍如真通 宏仁广智 明本绍宗

明第三代重兴主持开法隆琦隐元祖师续派

一心自达 超悟玄中 永彻上乘 大显主翁

清四十代住持宏光道暹禅师又续

闻思直证 理事该充 圣凡俱冺 照用弗同
支那演范 兜率垂功 绵延奕𥜥 济度群蒙

黄檗山寺志总目

  • 卷第一

      • 峰 岩 洞 石 岭 垅 池 潭 溪 井 泉

  • 卷第二

      • 殿 堂 方丈 厨 阁 楼 廊 寮 房 亭 桥 坝 碾 碓 磨 台 庵 院 塘 庄 坞 田 园 山塲

  • 卷第三

      • 唐 后唐 明 清

  • 卷第四

      • 上堂 小叅 机缘 偈 启 书 规文

  • 卷第五

      • 鸿休 大休 雪堂 义庵 妙湛 坦翁 藤庵 必翁 员湛 上善(原名适轩即公妈塔)

        • 中天祖师 费隐法祖 隐元祖师 慧门和尚 虚白和尚 广超和尚 清斯和尚 璧立和尚 良准和尚 濬微和尚 晦谷和尚 朗纯和尚 智泉和尚 若育和尚 雪椿和尚 慧隆和尚 慧国和尚 了情和尚 珩玉和尚 承垠和尚 道暹和尚 继宗和尚 界阳和尚 三塔 海会 报恩

  • 卷第六

    • 外护

      • 书 启 序

  • 卷第七

    • (梁清)

      • 志 记 词 赋 赞 居士诗

  • 卷第八

    • 释诗偈

    • 仙诗(附)

    • 附逸事

      • 古佛示瑞 灵湫显异 巨蟒神踪 五音鳄石 九龙古树 郑渚金声 嵩岩香乳 祥云现瑞 春畦法雨 彩泥示现 白光贯顶 隐祖灵迹 钱相忠莹

黄檗山寺志卷一

(十二则)

势拔穹窿屹然永固形盘大地觌体全真是以奇岩幽谷云水居焉广穴巨川龙象宅焉乃至达观上士每于山色溪声脱落见闻与林峦岩壑浑为一体名实并称千古而不磨也故集是编畧示檗山胜槩庶后之君子策杖寻源履践前辙不迷蹊径云

黄檗山

距福清县城西二十里为宏路驿由驿而南循金印舖缘大壤而入为清远里之黎湾黎湾即狮子香炉二峰内本邑叶文忠公有纪游亭于道左亭西数武为下棋垅垅之右为桑池园接寺拱桥踰桥数武即寺之旧山门也历内桥为进寺之始寺山故有黄檗因以为名唐贞元间正干禅师为开山祖继有断际希运禅师出家其中厥后阐化江外所住巨刹皆以「黄檗」称为酷爱兹山幽邃故也远溯来源自金鸡白鹤踰三溪越灵石北向而下首出大帽峰高出云表峭拔无双本县中龙之祖也剥下两枝东为宝峰西行十里许为陈九郎故居突起为罗汉峰迤逶曲折至香城自高山脱脉而东宛转向南磊落而下为绛节峰乃寺之主山也东自绛节分岫由化龙直趋下棋垅为寺左障西自罗汉天柱屏嶂列拥为寺右障西南自五云报雨吉祥诸峰涌腾而下为寺内案吉祥之余麓屹然环绕与下棋垅相搆为寺内垣从前案遥引而东复有香炉峰与狮子峰对峙为寺外垣自小帽而东特起一峰曰佛座即寺之外朝也内水则自香城分界發源自罗汉泉注石门溪从内石桥流入放生池拱桥而出与外水会外水则自大帽發源历九渊而来绕吉祥而逝与内水汇直至迳江诚禅门法苑祖裔福基也自唐迄今千有余载正干断际而下诸师或扬化他方或韬光此土隆替不一未可悉数崇祯庚午岁密云和尚始于兹山开宗播响重振旧规远近闻风咸生渴仰嗣是费隐大师得面禀亲承之旨单提向上钳鎚大开炉鞴钧铸凡圣以故群贤间出今隐元禅师以嫡传继踵赤手全提具佛祖爪牙统衲僧巴鼻宗纲有赖嗣法得人丛林维新万言莫罄著述之盛千载希逢则斯山也岂但与宇内之胜仅传不朽哉

(十五)

大帽峰

此峰最高为本山祖代有黄檗瑞香生成不辍顶圆如帽因以得名灵石指为留雪幛

小帽峰

与大帽峰相连嵸峻圆顶似之

宝峰

在大帽前群峦环翠耸出汉表莹润如聚宝然中抽嫩枝灵气钟四潭中天老人塔焉

屏幛峰

在天柱右畔上有三台四时花草菁葱望若御屏

紫微峰

在天柱宝峰之间众山环绕苍翠异常宛似紫微

狮子峰

在香炉溪北山势雄崛形如卧地狮子即本山之捍门也

香炉峰

端圆而秀一麓下垂如香炉有柄居前案末乃寺之华表也

佛座峰

一峰独挺高数百仞有头颅足膝若大佛宝座寺以此峰作外案

罗汉峰

在天柱上拔出众岑状若罗汉次于大帽乃本山之中峰也

钵盂峰

在罗汉肩左侧形如釜因邻罗汉得名

天柱峰

乃罗汉右巍然独耸势若擎天

五云峰

自小帽迢下层峦叠𪩘屈曲有五如云乍出

报雨峰

居五云东每天将雨辄先起云里人以之占雨

吉祥峰

与报雨峰连特朝而来作寺前案时有祥光现于其上故名

绛节峰

即本寺主山一起一伏断而复连如绛节状

(一)

头陀岩

寺之西嵩头陀岩有乳香出自石罅间

(一)

蟒洞

唐时传有蟒神栖焉颇知皈依正教显迹至今其洞口向石竹广三丈深六丈高亦如之上有圆窍通天傍有小泉流涌内小洞深邃而黑人不敢入在大帽峰西北

(七)

三台石

在寺右障中望之森列俨如台星故名

飞来石

在第一潭下高可数丈三面虚悬屹然而立费邑侯以乙亥夏游此上篆「振鹭之瀑」四字

钓台石

在报雨峰下前有三潭可钓

屏石

在寺右茶园上以似屏故名

鼓石

在四潭前旁甚险游潭者抱石鼓而上

盘陀石

在下棋垅上

界石

在翠竹庵后仑顶上以大石界下以路界从山脊分水出俱系寺业

(五)

马鞍岭

寺右臂天柱峰由此而上马鞍葢以形似呼之

铁灶岭

在寺前右障大溪沿路而上为报雨峰俱属寺山

宫后岭

去寺一里许佛座峰由此而上

吉祥岭

在寺前案上熨斗万松庵之捷径也

绛节岭

在寺后逶迤而上之香城旁通路也

(一)

下棋垅

古传为蟒神与紫云僊博奕处

(一)

放生池

崇祯甲戌岁砌内堂溪为之

(一)

九渊潭

寺西南隅有溪沿溪三里许石壁巉嵒泉色蓝光者为龙潭自下而上共有九处惟龙湫石鼓玉筯为最而龙湫即第一潭也纵广六七丈底深莫测上有飞瀑从空泻落望若珠帘凡亢旱祷雨多应宋绍兴癸丑冬赵公卞观稼至此祝曰「名位浅狭所及者鲜惟龙以时致雨尽苏一邑之苍生」书以勒石复勒「灵渊」二大字并七言绝句一首于潭上元符二年安抚程公迈祈雨有应为立龙堂宣和二年摄邑陈麟再立祠淳熙间安抚史公浩复增饬之石上有汮亭咸淳丙寅仓使刘震孙改其额曰「九渊第一」以「九渊」为总名自此始而龙堂汮亭则已毁矣其侧铭「龙湫」者郡丞叶嗣昌书住山释元恭立赵善密者不知何许人亦同住山圆悟来此熙宁春崔令同丕绩师亦至勒字于潭右水际国朝天启元年叶文忠公复搆亭于龙堂旧址莆宗伯林公尧俞书扁曰「作霖」未几为山隣所焚独石碑一方载〈登潭〉诗有「人日看山雨乍收」之句悬崖之中题「潜龙」者迳江侍御林公汝翥笔也由潭流下为瀑布泉泉之旁有危石高可数丈三面悬虚屹然而立曰「飞来石」崇祯乙亥夏费邑侯道用篆「振鹭之瀑」于上其余岁久字湮为水所澌不能尽见再历而上有石皷即第三潭也一石如鼓鲠于潭旁四潭悬溜数丈亦如泻珠比龙湫稍差但岩壁极峭游者不敢履多从崖头俯瞩而已玉筯隐于幽谷是名七潭泉自高泻望若玉筯然去石鼓则远矣至九渊则隐显非常变化莫测或求之弗得有时自现为樵者所睹其余诸潭各成形胜皆有可观

(三)

石门溪

去寺西北一里两石相倚如门状极奇怪水从下流出绕过寺前棠阴夹岸覆葢如亭中有乱石可坐

大溪

源自九渊龙潭而来奔流不绝与拱桥之外石门溪水会直注迳江

小溪

在寺右涧石门之水注焉阴映如葢清凉如镜傍有石壁堪题外石楯石桌十余禅衲适兴烹茗传韵于此故师有〈小溪十咏〉之作从者和之冷然有声闻之热恼烦浊不觉冰消矣

(三)

龙井

法堂后石岩壁立下有石穴方如盘深不二尺清而甘虽亢旱弗涸辛卯冬搆龙宫于上以便祈祷

古井

阔六尺围二丈深二丈余在应供堂之右

金仙井

在寺右臂后水笕坑中庚寅春搆翠竹庵寻源得水故名其泉曰「般若」

(三)

虎跑泉

在寺右虎薮坑上昼夜混混不竭以笕引之直至香积

罗汉泉

在罗汉峰间石隙流涌去寺五里许系石门溪之本源直汇寺前放生池

般若泉

在水笕坑中直注坑前而隐游翠竹庵者勺而烹清香甘美试茗尤嘉


校注

「主」字底本阙漏兹依隐元禅师重修本《黄檗山寺志》补入(周书荣点校福建省佛教协会《福建佛教》季刊2005年第2期取自 http://www.baohuasi.org/qikan/fjfj/2005/02/014ḥtm2012.12.30)本篇补缺字所据同此 「书」字底本阙漏兹依兹依隐元禅师重修本《黄檗山寺志》补入(周书荣点校福建省佛教协会《福建佛教》季刊2005年第2期取自 http://www.baohuasi.org/qikan/fjfj/2005/02/014ḥtm2012.12.30) 顺治本有释隐元〈叙重修黄檗山寺志〉一篇底本未收录兹依张智等编辑《中国佛寺志丛刊 102黄檗山寺志》pp. 1-10 补录(扬州广陵书社2006) 「崚」字底本阙漏兹依隐元禅师重修本《黄檗山寺志》补入(周书荣点校福建省佛教协会《福建佛教》季刊2005年第2期取自 http://www.baohuasi.org/qikan/fjfj/2005/02/014ḥtm2012.12.30)本篇补缺字所据同此 「秉」疑当作「乘」 山图一之一狮子峰香炉峰 山图一之二桑池园环翠亭海会塔 山图二之一费和尚寿塔 山图二之二报恩塔 山图三之一公妈塔 山图三之二中天祖塔 山图四之一钵盂峰天柱峰 山图四之二五云峰紫微峰屏障峰报雨峰珠帘瀑布作霖亭癸巳端月既望古蒲谢图南写 一说希运禅师出家于江西洪州高安县之黄蘗山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释希运闽人也年及就傅乡校推其慧利乃割爱投高安黄蘗山寺出家」(CBETA, T50, no. 2061, p. 842, b28) 隐元禅师重修本于「山」后尚有「路左一小仑系江家墓禁」十字(周书荣点校福建省佛教协会《福建佛教》季刊2005年第3期取自 http://www.baohuasi.org/qikan/fjfj/2005/03/014ḥtm2012.12.30) 隐元禅师重修本于「处」后尚有「今江家宅焉」五字(周书荣点校福建省佛教协会《福建佛教》季刊2005年第3期取自 http://www.baohuasi.org/qikan/fjfj/2005/03/014ḥtm2012.12.30) 「汮亭」底本 p. 454 作「汋亭」
[A1] 净【CB】凈【志汇】
[A2] 主【CB】[-]【志汇】
[A3] 入【CB】[-]【志汇】
[A4] 则【CB】[-]【志汇】
[A5] 法【CB】去【志汇】
[A6] 无不【CB】[-]【志汇】
[A7] 恋者【CB】[-]【志汇】
[A8] 方【CB】[-]【志汇】
[A9] 杀【CB】[-]【志汇】
[A10] 书【CB】[-]【志汇】
[A11] 已【CB】巳【志汇】
[A12] 崚【CB】[-]【志汇】
[A13] 嶒【CB】层【志汇】
[A14] 骤雨【CB】[-]【志汇】
[A15] 充【CB】克【志汇】
[A16] 净【CB】凈【志汇】
[A17] 率【CB】卒【志汇】
[A18] 嵸【CB】从【志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黄檗山寺志(卷1)
关闭
黄檗山寺志(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