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山寺志卷二

毗耶丈室一榻风光舍卫讲堂四面通达至于我土琳官绀殿表表可望者皆因人而致之匪徒搆其虚席间虽隆替不一中兴每自有待焉是以帝德旌崇民心归仰宝殿龙楼一时显焕祖庭僧舍八字打开慕道缁素莫不由斯门而入也

万福禅寺

寺之创自唐正干禅师始葢贞元五年也额曰「般若堂」后八年于其东大辟堂宇德宗改为「建德禅寺」盛于宋微于元重兴于明洪武二十三年莆阳心鉴周公为檀樾大休禅师主之规制自本山落脉而下为法堂次为大雄宝殿殿之前有放生池池边石桥二门其东为香积厨西为转轮藏前有小溪自天柱石门来远五里许绕寺而东上有拱桥跨岸而过更百余武为天王殿殿而下为甬道长可七十余丈即三门门左右有伽蓝祖师二堂及十方寮舍一时殿阁伟丽而田产亦盛以嘉靖乙卯倭变灰焚殆尽僧徒星散又成榛莽之区久之近民生心田地几为乌有隆庆初僧中天圆公诛茅于斯志图恢复万历辛丑毅然赴阙请赐《龙藏》崇镇宝林居八年未蒙谕旨以疾卒于都之长荣茶庵其徒孙兴寿兴慈不怠先志恳请愈坚越六年相国叶文忠公代力奏请改额曰「万福禅寺」神宗皇帝勅赐全藏计六百七十八函勅书一道命中使王举同僧賫护到山仍發帑金三百两为賫经费时万历甲寅年也是年相国告归汪邑侯泗论疏令寿慈募化重兴太学林守玄林伯春董其事建宝殿于法堂旧址礨筑月台于殿前廊之下由台而南搆藏经阁珍崇御藏又搆择木堂于殿之东今相国像在焉移旧佛堂于殿之西为方丈戊午春兴慈归寂丙寅而兴寿亦归崇祯己玄孙隆宓隆瑞等复搆二客堂于殿之左右已而念祖庭秋晚正道无闻必有弘法开堂者庶不失古今标格以是谋诸檀樾外护敦请金粟密云禅师主席庚午春飞锡南来全提向上大机直指当人本旨黄檗宗风于斯始振未几而还金粟癸酉冬瑞复仝外护龚居士等恭请费隐禅师住持恢张祖道永为十方禅刹衲子无远近望风率至丙子夏师应建宁莲峰之请瑞同檀信等念黄檗为列祖之席不可空悬请隐元禅师以继其位未期年衲履盈室大振临济之风中兴黄檗之道师之功于前此殆有加矣庚辰春拆月台重建大殿于旧址以旧殿仍为法堂移藏阁于西廊之后搆斋堂于云厨之前辛巳建钟鼓楼山门云厨库房并诸寮舍一一咸备凡所作法遵依祖制成大禅刹入斯门者莫不皈依甲申孟春师有天童扫塔之行寺事请罗山亘禅师主之是冬搆左右两廊于殿之前奉祀伽蓝祖师戌春亘公仝诸檀信仍接师囘山时适世界纷纷僧俗戚戚幸祖道如故大教不祧而亲领大乘同悟禅宗者不下数十人所谓「长安甚闹我国晏然」诚不虚矣

殿

大雄宝殿

计五间高四丈七尺纵六丈七尺广八丈七尺重簷结角金碧流辉外游廊之前中堦九级明堂深四丈九尺广八丈六尺五寸上梁时老人陞座云「托出脊梁横法界大开眼目耀乾坤都卢一座空王殿百万四千解脱门正当与么时撑持者撑持葢覆者葢覆且道阿那个作得其中主」良久云「儿孙卓立如麻粟没量大人独个尊

旧天王殿

在放生池南今废

法堂

计五间高三丈有六广八丈深七丈乙卯岁僧兴寿等建为殿庚辰春复改为法堂

禅堂

在阁下西廊之后纵五丈六尺广六丈二尺有嘲者云「和尚不可以经阁混为禅堂」师云「这裡甚么所在许你分经分禅苟悟一椎两当则千七百个古锥三藏烂熳葛藤无地可寄矣

学事堂

在钟鼓楼下计三间

云水堂

在山门左

应供堂

在东廊后计三间高二丈有八广六丈有六深六丈有三师示众云「法眼圆明日费千金非分外偷心不死时尝滴水也难消

楼阁

藏阁

在殿右计五间高三丈有五广六丈有二深五丈有六八闽中藏阁甚多奉特赐者甚少惟黄檗僧兴寿兴慈成中天老人之志叩阙坚请乙卯岁蒙神宗皇帝特差内监王公賫送至山有勅书一道云「勅谕福建福州府福清县黄檗山万福禅寺住持僧人正圆及僧众人等朕發诚心造印佛大藏经颁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经首护勅已谕其由尔住持及僧众人等务要虔洁供安朝夕礼诵保眇躬康乐宫壸肃清忏已往愆尤祈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荒咸归仁慈善教朕成恭己无为之治道焉今特差御马监太监王举賫请前去彼处供安各宜仰体知悉钦哉故谕」戊寅春诸绅士请师开阅师上堂开阅竟复说偈云「四十九年烂葛藤看来真个可怜生大家出手俱翻却始信共途不共行

钟鼓楼

在藏阁右计三间高三丈五尺广四丈八尺深五丈六尺内悬铜钟一口重千斤庚辰仲冬铸系监寺能得募请师说偈「黄檗铸铜钟虚悬释梵宫千觔乐信施万古醒迷蒙器大奚愁晚韵高谁与同婆娑真教体尽在此声中」有大鼓一面系鳌江佩玄林檀越施以配洪钟禅林礼乐由斯备焉

刷印楼

在藏阁上凡法宝新旧板俱在此楼递年刷印者住焉则有《黄檗希运禅师心要》一本《白云端禅师语录》一本《虎丘隆禅师语录》一本《三教平心论》一本《天童老和尚语录》全部《费隐容和尚语录》二本《祖庭钳鎚录》一本《心经斵轮解》一本《禅灯世谱》二本《禅关策进》一本本山隐元和尚《语录》全部《又录》二本《云涛集》一本《宝训》一本《石屋语录》一本《庞居士语录》一本《梵本普门品》一本《梵网经》二本梵本《药师经》一卷《四十二章经》一本《禅林课诵》一本《毗尼日用》一本《小法数》一本《四分戒本》一本板藏于斯永为流通

库司楼

在应供堂傍计三间广四丈三尺深六丈三尺高二丈六尺

东廊

从下至上计一十二丈二尺

西廊

如东

首座寮

在方丈右

西堂寮

在首座寮右

书记寮

在方丈左边

知客寮

在择木堂右边

化主寮

在择木堂左

典座寮

在香积左

杂务寮

在山门右

什物寮

在三门右

行堂寮

在下客堂左

米房

在行堂寮左

碓房

在米房左

茶房

在择木堂左

小菜房

在香积右

园房

在库司楼左

田房

在浴堂右

圊房

在浴堂后

浴房

在田房左

直牲房

在牛房右

牛房

在直牲房左

三门

在大殿前高二丈八尺广五丈四尺深三丈八尺门旁有青石阃联云「千古吉祥临万福九重紫气葢三门

环翠亭

在外拱桥东首扁系朱晦翁书今废

纪游亭

距外拱桥左半里许内有石碑载叶相国诗

茶亭

在狮子峰前寺路由此而进

作霖亭

在龙湫上今废

内三树桥

在三门前右有甘棠三树郁翠盘葢其上流泉漱石清音朗朗于下前有石凳三面名曰「三树桥」檀樾林伯春坐息其间神情快爽戏吟三字诗以美之诗曰

一桥亭 三树下 千枝椽 万叶瓦 明月筛 清风洒
坐其间 即仙也

中木桥

在碾前二十余武有二石人立焉

外拱桥

在桑池园西即古山门旁有勒石碑载宋时僧妙湛募化

新坝

在三门东南与三树桥平列崇祯甲戌始筑为内堂水口高一丈三尺阔四丈长六丈余山门通道于寺右

塔前碾

坝东二十余武

水碓

在大溪坝上百余武今废臼尚存江家门口

水磨

在水碓上今废

化人台

由绛节峰分枝而下距寺二里许江书院北现有迹存焉

狮子庵

在狮子峰间因峰而得名自外拱桥东去一里许旧传金长者之宅辛卯春赎囘背负狮子面对佛座群峦拱翠碧水环流如拖毬状虽形胜之说释氏不道而地灵人杰得无有返掷狮儿出现于世者乎故师有「坐对金僊谈主伴卧闻狮子吼风雷」之句乾隆间界泉尊 道暹和尚道昱首座重建

翠竹庵

在寺龙臂后仑中庚寅春始搆环围翠茂可观亦卫寺之嘉气所谓居不可无竹也此君虚心待物永夜达旦吟风嘲月冷冷成韵讵假香岩击节而后有声哉无价赵居士登此则云「天风坐笑语萧萧玉版山中频见招忽忆香岩家里事竿头一击便通霄

梅福庵

在四潭塔右仑去寺四里余戊寅冬修中天祖塔始创三间一偏内祀中天祖并诸耆旧牌位旁立一碑聊敍祖之始末游者沿溪鸟道而上丹崖插汉峭壁凌空悬流玲珑大畅胸襟偶触其机词锋顿發围梅百余株每至雪嶂流辉清香扑鼻可谓名实不虚故师咏之曰「素性天然洁临霜志愈贞破颜微冷笑十里净无尘

万松庵

在佛座峰间必翁塔前一名熨斗山卧云庵计三间两偏东西两坑计田十亩其山塲环绕一派东至茶亭下南至佛座山下头陀庵止连桐管坑田下为界北至寺案西连大小帽自崇祯丁丑岁周围栽植松柏数万株今已成林改名万松庵偈曰

百亩青松信手栽 千秋耳畔吼风雷
眼青可辨龙蛇影 那许狸奴暗乱猜

白马庵

在狮子峰东距寺三里余旧曰白马庙始京师以白马名寺以其䭾经西来有功法门故此亦以白马名庙袭其迹也寻庙废为民宅辛卯春赎囘一围五亩余计五间改庙为庵以存故事右角廿余武即报恩寺旧址有石𥕢在焉

水月庵

去寺一里余在吉祥峰之右其山地乃檀越林结夫所施辛卯春始搆为庵三间一偏枕佛座濯清溪紫微影护罗汉来朝钵盂天柱屏障宝峰狮子香炉罗列围绕增万福之胜槩畅达者之大观名曰「水月庵」后有大士应现未可知也(道光间道本德庸公重建)

三官庵(即闻香庵)

在水月庵右香炉峰之后去寺三里许古祀三官处寻废为埔地戊子春赎囘受种五亩余后山三仑连熨斗俱为寺业己丑春略搆一偏以存旧迹

绛节庵

去寺二里余自寺西涧溯流而上过石门而入焉脉自罗汉峰左肩迢递而下如绛节状故以峰得名庵居峰之右亦以峰名之建自壬辰季春三间一偏前有报雨五云后得绛节飘扬故有「岳献五云供法眼天垂七宝葢真人」之句

紫微庵

在紫微峰下去寺五里许沿马鞍而上至天柱峰腰而下葢宝峰天柱之间壬辰春僧无尘结茅于此日以采薇当供夜则禅静而乐群峦拱翠万壑呈祥紫气迫人通身锦绣山花映日遍体文章鸟鸣丹壁水奏清溪一曲两曲无人会惟许幽人独自知

弥勒庵

在狮子峰尾仑狮庵左畔数十武前后五间嘉庆丁卯道升公首座重搆前隖一偏背岏巑而迤古道临畧彴而瞰清流薜荔烟萝扶踈绕屋柟楠露筿逦𨓦垂垣不殊兜率陀天崇祀阿逸多佛有句云「放下肚皮笑笑几家邨落解开叉口包包数里谿山」当来定有补处菩萨下生应现其间

崐仑庵

在牛颓洋中去寺里半之遥乾隆乙酉昙会禅宿瑞英公西堂鼎建佛座香炉西耸象峰狮岫东环紫甸朱埢纵横映带乌潭碧溆左右溁洄陟岑楼披綉闼山原广厥遐瞻临绀宇启玄扃川泽盈其胜赏白云半坞古德宗风明月前溪作家境界亶其然乎信足乐也

塔庵

在下棋垅之麓公妈塔左侧离环翠亭一牛㖃地供普陀大士旁列诸上善人牌并熨斗万松庵报恩塔总套年节晨昏香火罔替门通曲径室倚层峦日出而林霏开人来人去云归而岩穴暝樵唱樵歌野色山围松送瑶笙雅韵石头路滑笋藏玉版禅机道光癸未崇暟禅德思琏师重整

松隐堂

在荔湾墩北纪游亭东去半里许康熙间良规公开剏为本师隐元老人舍利齿发塔院并祀奉真像春霜秋露虔申追远之忱夕梵晨灯用达酬恩之悃嘉庆乙丑继宗和尚监寺永悦师鼎建西偏数间以为香积湢溷寮舍狮峤左回田畴绮错象峰后乐涧壑环萦列𪩘云开屏障画图缭绕前岗日映香炉烟篆氤氲花雨盈庭山色香凝霞磴松风隔陇涛声翠绕云堂天宝物华法乳联芳八表地灵人瑞宗猷丕振千龄诚窣堵之名蓝福唐之胜概也

黄檗塔院

在下棋垅宋太平兴国元年建以衰乱故江氏从而宅左右现存塔五座内有古井一口

报恩塔院

在香炉峰前莫氏宅右宋建炎间建今废现存大井一口井栏勒石可据

东岳塔院

在南阳庄左百余武今废现存基一围五亩戌年赎囘

黄檗海塘

在井得隆仁二里东西 百五十丈南北一百五十丈陡门三间洪武十四年本寺筑灌官民田十五顷今属民间

南阳庄

在香炉峰前百余武与鳌江林田舍共焉以中厅为界寺居右边两房一偏外护小屋一列又北边另一座两偏左右前后计田一百六十余亩

监收僧良聪主之调众有法不失农时虽歉岁亦有收焉这一叚田地分付来多少时也把柄在手任渠反覆所谓「栽田博饭寻常事不是饱叅人不知」

何洋庄

在狮子峰外土名何厝洋今废为民居

桃花坞

去寺二里许即往龙潭路溪边是也今废

界内田

据传十二峰内外田地俱属寺业以嘉靖倭焚僧散不还近民请受租税久假不归惜哉

寺前田

自寺前旧址至樜仔里铁灶共计三十四亩隆庆间僧中天于民间赎囘又大桥外军民田八亩零己丑年赎囘

熨斗田

计十亩坐佛座峰左右两坑

梨洋田

计十亩土名大潭口等处

南阳田

计一百六十余亩

黎湾洋田

计五十六亩

牛队洋田

计二十亩余

东满洋田

计一十三亩

陈白洋田

计四十五亩

郑渚田

在苏溪里渔浦南濒地也唐天宝中尝为田后废至宋天禧间僧履元重堤之长二百二十丈址广三丈高一丈二尺陡门十四间望若长坂焉今稍坏亦属民间

桑池园

下棋垅西原有池园今为埔地现存有祖塔三座已受塔禁未丈地五亩东至下棋垅西连寺龙臂南至田北连水枧坑前里长陈大绶册据

熨斗园

计六亩在报恩塔前

埢头畬园

计五亩

铁炉墩园

计四亩

三官垅园

计五亩


校注

「崇仪」底本其他各卷作「宗仪」 「慧秀」底本其他各卷作「惠秀」 据《福清市志》p. 957 载「黄檗寺唐德宗赐名『建福禅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取自 http://www.fqlook.cn/mingshengguji/2007-11-22/2822ḥtml2009.12.30) 「计一十二丈二尺」隐元禅师重修本作「计一十三丈二尺」(周书荣点校福建省佛教协会《福建佛教》季刊2005年第3期取自 http://www.baohuasi.org/qikan/fjfj/2005/03/014ḥtm2012.12.30) 「废」字后隐元禅师重修本尚有「在水」二字(周书荣点校福建省佛教协会《福建佛教》季刊2005年第3期取自 http://www.baohuasi.org/qikan/fjfj/2005/03/014ḥtm2012.12.30)
[A1] 元【CB】观【志汇】
[A2] 巳【CB】已【志汇】
[A3] 拆【CB】折【志汇】
[A4] 戌【CB】戍【志汇】
[A5] 己【CB】已【志汇】
[A6] 网【CB】纲【志汇】
[A7] 戌【CB】戍【志汇】
[A8] 薜荔【CB】荔薜【志汇】
[A9] 率【CB】卒【志汇】
[A10] 叉【CB】乂【志汇】
[A11] [-]【CB】里【志汇】
[A12] 偏【CB】徧【志汇】
[A13] 戌【CB】戍【志汇】
[A14] 己【CB】巳【志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黄檗山寺志(卷2)
关闭
黄檗山寺志(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