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十轮经卷第四

刹利旃陀罗现智相品第六

尔时地藏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刹利旃陀罗辅相旃陀罗少于善根不肯信向谄曲愚痴自称多皆生憍慢不畏后世恶业果报离善知识乃至趣向阿鼻地狱为财利故与此恶行诸比丘等作非法朋党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于未来世刹利旃陀罗乃至婆罗门旃陀罗善根微少无有信心欺诈谄曲是诸愚痴现智慧相不随善知识语实是愚痴现为智慧心常疑悔不畏后世而无禁戒作诸杀生乃至邪见欺诳于他于诸世间常行诽谤语刹利旃陀罗婆罗门旃陀罗坏乱佛法于我法中而得出家常毁破戒作诸恶行而刹利婆罗门尽心供养多畜钱财贪心染著取空言语通致信命治生贩卖好读外典垦土种守护钱财产业舍宅守护妻子呪说仙药贪著衣服饮食之物破戒恶行其声如贝实非沙门自言沙门实非梵行自谓梵行乃至为刹利婆罗门恭敬供养听受刹利旃陀罗婆罗门旃陀罗好喜破戒远离持戒于我法中若见有人持戒修善能谦下者学与无学一切得向如是比丘皆悉不得恭敬供养有所言说皆不听受善男子譬如有人到宝渚所舍帝释青宝及大青宝真珠皆悉舍离价之宝取于水精若我法中如是持戒有大功德心常谦下而便舍之取于破戒造恶行者成就恶法不生羞耻心无惭愧远离一切大慈大悲反取如是恶福田听受其语供养如是造作恶人师及弟子俱堕地狱悉具于此十种恶轮刹利旃陀罗婆罗门旃陀罗沙门旃陀罗大臣旃陀罗先修善根今悉消灭乃至堕于阿鼻地狱

「何等为十破戒恶行如是比丘乃至刹利婆罗门忍乐恶见诽谤阿练若比丘愚痴谄曲非毁贤圣诳惑世间饮食钱财及诸利养求名称故自苦其身毁谤他人嫉妬鬪乱纯为利养莫肯听受信用其语退弃令下远离实法皆言无有得道果者亦无离欲能尽结者但为利养而自显现慎莫奉事供养是等乃是谄曲诳惑之人实非福田趣向道者是时刹利栴陀罗婆罗门栴陀罗于阿练若比丘不生恭敬希有之心其心颠倒而不承事恭敬供养不肯听受信用彼语即是不能护持法眼绍三宝种尔时国土天鬼神而于三宝信心深重皆同嗔恚如是刹利婆罗门等互相语言『汝今谛观刹利栴陀罗沙门栴陀罗婆罗门栴陀罗大臣栴陀罗悉起憍慢一切三宝断于善根近恶知识退失善法当入恶趣我等今日不复拥护如此国土刹利婆罗门等』一切天诸善鬼神既舍离已于其国中堪任法器为福田者皆生舍心若一切天神及堪任法器应为福田者于彼刹利旃陀罗等生舍心已于自国土及余隣国皆悉兵起饥馑疾疫更相残害不复欢乐先所爱乐皆悉別离忿心悭悋无有矜愍于一切众生不起慈心杀生乃至邪见无惭无愧一切塔寺及僧祇物皆悉食啖供其衣服嗔诸左右悉生嫌隙若与他战令己军众自然退散若欲死时皆结其舌口不能语趣向地狱

「复次善男子刹利旃陀罗乃至婆罗门旃陀罗皆悉远离诸善知识轻慢三宝无恭敬心不畏后世于声闻乘得少信心谓己聪哲而于辟支佛乘及大乘经法诽谤不信不读不诵下至一偈生不信心是名谤法若复有人少信辟支佛法及大乘法而不信于声闻之法毁呰讥呵亦名诽谤正法是名诽谤三世诸佛正法之藏断八正道破于无量众生法眼若复有人于如来所说声闻乘辟支佛乘及菩萨乘若作障碍若隐蔽覆藏乃至一偈而不恭敬于三宝者以是因缘令使守护一切国土天龙善神以不动信即便嗔恚是刹利诸臣乃至结舌不语而死堕阿鼻地狱

「复次善男子若持戒有功德者在彼国住具足法器善入舍心安住静室而不数数至檀越舍亦不轻呵恶行比丘使彼觉知亦不讥嫌呵责破戒而恶行比丘于清净持戒者所反生讥嫌言作奸偽种种妄语于刹利大臣及至国中一切人民男女大小悉于其前生诸诽谤而彼刹利栴陀罗等于诸清净持戒具足修行功德有名闻者——如是比丘真我弟子具足一切禅定解脱善巧言辞——便起毁呰而生嗔恚种种恶口麁语逼切令受苦恼或夺衣钵及四方僧物资业敷具驱遣令出或时系闭或斩截其首善男子谛观亲近恶行比丘者为得几所罪乃至当堕阿鼻地狱若众生造作五逆等罪及四根本罪诽谤贤圣诽谤正法超过一切根本之罪如是恶行诸比丘等我亦不听刑罚鞭杖系闭乃至断命以是因缘得大罪报况复坚持禁戒清净行者若有比丘于性重罪中若犯一罪者虽犯重罪和上众僧和合羯磨所受之戒犹有余势譬如妙香虽无香质余分芬馨不可轻蔑破戒比丘亦复如是无戒白衣不应轻慢虽非法器于贤圣毘尼中退没堕落弃出家法不得受用四方僧物于众僧和合所受得戒余不犯者其戒香气多有势力是故不听白衣谪罚

「善男子往昔过去有国名迦尸时王名梵摩达多勅旃陀罗言『雪山下有六牙白象王名欝波罗华眼可拔其牙若不得者汝等五人悉断其命』尔时旃陀罗护惜身命诈作沙门外现精进被著袈裟如王所勅往至彼山到象王所母象见之张弓挽箭生怖畏心语象王言『此是猎师今已张弓挽箭而来将非我等命欲尽耶』」

「尔时象王即便见之剃除须发被著袈而说偈言

「『彼恒沙诸佛  幢相之法衣
悉舍于诸恶  云何害众生

「尔时母象复说偈言

「『身虽被袈裟  持弓执毒箭
作恶旃陀罗  无有悲愍心

「尔时象王复说偈言

「『袈裟决定服  以哀愍为本
是必归佛者  慈悲诸众生
于此衣无疑  汝当自摄心
能被此服者  欲度生死岸

「尔时旃陀罗即以一毒箭射其象王是时母象见射象王已大唤悲号复说偈言

「『如是之衣服  应当归依佛
威仪虽寂静  而心怀大恶
速疾踏彼身  断除其命根
灭此怨令尽  是射汝身者

「尔时象王复说偈言

「『宁速舍身命  不应生恶心
彼虽怀恶心  犹似佛弟子
智者不为己  卒暴起嗔心
常思为众生  修行于菩提

「尔时象王心生慈悲即唤彼人而问之言『汝须何物』彼便答言『欲须汝牙』尔时象王即自拔牙發大誓愿而说偈言

「『我今以白牙  求佛故奉施
不嗔不贪惜  令众灭烦恼

「善男子我于往昔曾见如是畜生身中求无上道能作如是不惜身命为护佛法终不于彼著袈裟者而作留难于未来世刹利旃陀罗辅相旃陀罗婆罗门旃陀罗居士旃陀罗以谄曲心欺于世间不畏后世若诸世间有求无上道者入我法中而得出家生心恼害我诸弟子应成法器及不成者恶口骂詈鞭杖谪罚逼切其身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犯诸重罪趣阿鼻地狱断诸善根除灭信心一切智者之所远离譬如丈夫虽自无目能示他道我诸弟子亦复如是虽毁禁戒犹能利益世间众生若未来世旃陀罗王乃至居士旃陀罗见有依我法中出家若成法器不成法器而便扰恼我诸声闻一切弟子则于三世无量诸佛作大过罪消灭善心难复人身何况毁呰正位声闻辟支佛及诸大乘无量功德

「善男子譬如过去有国名般阇罗王号胜军人罪应死系著可畏轲蓝塚间令使恶鬼食啖其身时守狱人以五系缚送著可畏轲蓝塚间是人闻已即剃须发以纳袈裟著于颈下尔时守狱之人受王勅已即捉缚送至可畏轲蓝塚间是时塚间有罗刹名曰恶眼共五千罗刹俱至塚间即见是人被五系缚在于塚间剃除须发以纳袈裟系著于颈尔时罗刹右绕是人而说偈言

「『今可自安慰  我终不害汝
剃发服袈裟  令我忆念佛

「尔时罗刹子复说偈言

「『白母甚饥渴  当须食此人
我得除饥渴  身心快安乐

「尔时罗刹母说偈答子

「『恒沙等诸佛  法式之幢相
于此起恶心  当堕阿鼻狱

「尔时罗刹子与其眷属右绕匝已而说偈言

「『我等父母共为恶  身等造不善
我已舍恶不害汝  被著染衣解脱相

「尔时罗刹名为牛齿有五百眷属俱共围绕入大塚间见被缚人剃除须发以纳袈裟系其颈下右绕竟已而说偈言

「『归依众圣妙幢相  袈裟系颈谓其人
我为此故而恭敬  唯愿勿怖不害汝

「尔时罗刹子复说偈言

「『母今当知人肉美  应当食肉而饮血
益其气力得具足  增益身体无所畏

「尔时罗刹母复为其子而说偈言

「『一切世间众乐具  天夜叉及罗刹
悉当恭敬染衣者  当获种种上妙乐

「尔时罗刹子与其眷属右绕恭敬而说偈言

「『悉应恭敬而归依  剃除须发著袈裟
我于过去无数劫  见佛世尊救世者

「尔时第三罗刹名曰黄发亦有五千眷属而自围绕入大塚间见被缚人剃除须发系纳袈裟而著颈下复右绕已而说偈言

「『仙人幢相我归依  若能供养得胜利
为袈裟故修供养  应悉除断诸有缚

「尔时黄头罗刹子而说偈言

「『我得此人应食啖  国王所遣故来此
当食其肉复饮血  母语子言应供养

「尔时黄头罗刹复为其子而说偈言

「『如是相人非我食  若起恶心大苦器

「尔时罗刹子右绕恭敬复说偈言

「『如是大仙堪福田  是故应供离有缚

「尔时刀口罗刹复与五千罗刹来到塚间见系缚者剃除须发以纳袈裟系其颈下心恭敬已而说偈言

「『有余生死得涅槃  纳袈裟者不应害
若害此人佛所呵  应当尊重而供养

「尔时罗刹子复说偈言

「『我等常吸人精气  食啖其肉复饮血
是故当食此众生  令我身体益气力

「尔时罗刹母复为其子而说偈言

「『若有生心欲加害  剃除须发袈裟者
必堕恶趣阿鼻狱  受苦无量甚长远

「尔时罗刹子与其眷属右绕被缚著袈裟者复说偈言

「『我今怖畏地狱苦  终不恶心害汝命
我等同心当放汝  亦求解脱地狱苦

「尔时罗刹等即便解放彼被缚人时被缚人待至天明到于王所王即广告一切人民诸人集已皆请问王及侍从左右群臣百官『是人得来未曾有也』彼王即便立制普告内外『若我国中有佛声闻诸弟子等若成法器及不成者不起恭敬或加谪罚以是因缘我当刑戮乃至致死』族姓子阎浮提王及与夜叉食血肉者恶心炽盛无怜愍心乃至见剃除须发系纳袈裟以著其颈尚不加害况余众生而起轻慢未来世中当有刹利旃陀罗居士旃陀罗造作诸恶复有恶鬼断于善根趣阿鼻地狱若于我法而能出家若成法器及不成法器剃除须发当夺命根

「族姓子譬如过去有王名曰福德若人有犯罪过者乃至系缚尔时彼王不欲夺人身命有辅相大臣语王莫愁若杀此人或能令王而得大罪大臣自以智慧将付狂象尔时狂象捉其二足欲扑其地而见此人著染色衣故狂象即便安徐置地不敢损伤共对蹲坐以鼻舐足而生慈心族姓子象是畜生堕于八难见染衣人尚不加恶生于害心乃至未来世若有旃陀罗王见我法中有人出家堪任法器及不成法器故作逼恼或夺其命若作是行则口不能语命终之后必定堕于阿鼻地狱善男子是名第三轮刹利旃陀罗乃至居士旃陀罗虽有过去宿殖善根现造恶故今尽消灭

「复次善男子当有刹利旃陀罗乃至居士旃陀罗见有施四方僧物床敷卧具塔庙住处及与园林屋舍田宅一切净人马种种畜生衣服饮食汤药所须资生杂物持戒清净有德比丘辩才聪明言辞应机如是人等悉不与之破戒比丘作恶行者给其所须床褥敷具自恣受用并与白衣同共食啖以是因缘刹利旃陀罗居士旃陀罗命终皆堕阿鼻地狱

「复次族姓子当有刹利旃陀罗居士旃陀罗见有依我法中出家若声闻辟支佛乃至大乘说法法师诽谤骂辱欺诳正法而作留难恼乱法师以是因缘堕阿鼻地狱

「复次族姓子若有刹利旃陀罗居士旃陀罗见人有与四方僧物华树果树杂味树荫树香树我声闻弟子持戒多闻坐禅诵习者所有资生众具若自夺或使人夺自食使人食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堕阿鼻地狱

「复次族姓子于未来世当有刹利旃陀罗居士旃陀罗毁坏我法若见依我法中而出家者于此人所数数嗔恚骂詈毁辱我所说法不肯信受破坏塔寺僧坊堂舍杀害比丘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灭尽命欲终时支节皆疼如火焚烧其人舌根如被系缚于多日中口不能语命终之后堕阿鼻地狱若成就如是十种恶轮不善众生难得人身况复能成声闻辟支佛果乃至成就具足大乘一切诸佛所不能救

「善男子譬如押油一一麻中皆生诸虫以押油轮而押取之即便得油善男子汝等当看押油之人于其日夜为应定杀几所众生若复有人以是十轮而押油者一轮一日一夜押油千斛如是乃至满于千年是押油人得几所罪

地藏菩萨言「甚多世尊无量无边阿僧祇数此押油人得如是罪无有能知是人罪量其数多少唯佛与佛乃能知之

佛言「善男子譬如十轮之罪等一婬女舍其舍有十女人皆为求欲如是十婬女舍其罪等一酒家如是十酒家等一屠儿舍如是十屠儿舍罪等刹利旃陀罗居士旃陀罗十轮中等于一轮一日一夜罪」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十轮罪等一婬舍  十婬罪等一酒家
酒家等一屠儿  十屠儿罪等一王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真善刹利辅相大臣真善沙门真善婆罗门真善居士自护护他于将来世守护佛法守护堪任法器及不堪法器者乃至守护剃除须发著染衣者持戒清净有功德者供养恭敬听受言教于声闻辟支佛法皆悉守护谛听受持守护大乘如闻信受住大乘者持戒多闻言辞清辩与如此人对相欢娱则心悦乐咨问议论敬受教诲远离破戒非梵行者四方僧物而自食啖私窃费用不依戒律随顺十恶不善轮者亦令舍离不与从事教学先王治国旧法典礼制度绍三宝种常令炽然亲近一切诸善知识遵用前王所行政法是名真善刹利得几所福灭几所罪

佛言「族姓子譬如丈夫欲求出世集诸珍宝满阎浮提若值佛出并声闻众于其晨朝修行布施日中亦施如是次第乃至千年常修布施种种供养族姓子如是行施得大福不

地藏菩萨白佛言「世尊其福甚多无量无边阿僧祇数无能称量如此福者唯佛世尊乃能知之

佛言「如是如汝所说若有真善刹利远离不善十恶之轮亦能遮制断他诸恶如上所说是人功德倍多于前假设有人以四天下尽为四方众僧建立房舍卧具医药悉皆给足使百千亿声闻弟子及菩萨摩诃萨修行种种无量法门坐禅诵经化诸善如此之人其福多于上千年修行布施供养功德复倍于前假设有人于四天下尽为建立僧房堂阁卧具医药皆悉具足满百千亿声闻弟子菩萨摩诃萨修诸法门一切诸善坐禅诵经教化功德得几所福

答言「世尊其所得福无量无边阿僧祇数

「善男子假设满三千大千世界为舍利故起诸塔庙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如是造塔功德无量其福日夜常得增长四方造作僧房卧具医药所须一切悉给起塔功德复倍于前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菩萨具足六波罗蜜如稻麻竹苇设满三千大千世界声闻罗汉具八解脱亦如稻麻竹苇丛林皆被囚执坚固系缚乃至一劫复有一人出现于世为福因缘故悉解诸菩萨及阿罗汉被系缚者并与洗浴给其衣服瓶钵房舍饮食医药种种卧具乃至百千万岁尽入涅槃复取舍利而供养之为一一舍利起七宝塔供养如是七宝塔故各以香华及诸伎乐缯盖幢幡若复有人为如来故起诸塔庙乃至满三千大千世界其所得福百千亿分不如解此被缚功德真善刹利真善婆罗门真善居士真善沙门如是福聚增长无量阿僧祇数于末法中法欲灭时能善自护亦护他人于未来世常护佛法亦复护我声闻弟子堪任法器及不任者乃至剃除须发被著袈裟不应娆乱而作恼害若有亲近供养声闻乘者亦不得恼乱亦复不应愿乐供养于大乘者终不欺毁修辟支佛乘者亦自亲近供养坚固受持大乘之法安住大乘有功德者善巧机辩恒乐亲近咨问义论问已随顺受持而于一切恶行比丘皆悉远离不应与同四方僧食共受利养自不染著十恶之轮亦不教他令生染著皆悉修习先王之道具行十善常当亲近诸善知识炽然法眼如是真善刹利得福倍多无量无边终不虚食国民禄俸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乃至富多那等皆悉爱念同共拥护若有一切堪任福田成法器者皆悉爱念同共拥护己国增长若他国土亦令增广涸竭恶道利益天人守护寿命令得久长自灭结使亦能灭他一切烦恼成就菩提满足六波罗蜜远离一切恶道而随生死流转无数于生死中而无讥嫌常值善知识悉与诸佛菩萨共俱远恶知识如是不久成就佛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一切天帝及诸眷属乃至毘舍阇帝释及诸眷属从坐而起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于未来世有真善刹利王乃至真善居士若能远离此十恶轮守护己身亦能护他及护持正法绍三宝种然不断成熟三乘于佛所说悉能信受如法供养诸佛所说终不覆藏我等眷属与真善刹利王乃至真善居士当以十法守护此人令得增长何等为十为护寿命终不横死除诸非法常得少病眷属安隐财产增长具足大富名称远闻亲近善知识智慧增长如是真善刹利乃至真善居士远离一切十恶轮者如佛所说当以十种善法而守护之令得增长何等为十所谓怨贼外敌不能侵害触无不可憙者一切病痛邪缚邪归依一切疑悔一切邪谄一切恶友一切不善根本一切夭横死亡真善刹利具足功德如上所说皆悉除灭当以十善法守护是人复次世尊若真善刹利如上所说功德满足皆悉修行我当以此十法守护刹利国土之人何等为十惧隣国怨敌畏非人畏于亢旱畏于霖雨畏非时风畏非时恶星变怪畏饥馑畏非时病死畏恶邪见畏真善刹利于上所说能修行者我等当以十法守护国土及诸人民

尔时世尊赞天帝释乃至富多那等「善哉善哉善男子皆是汝等之所应作

尔时天藏大梵即从坐起整其衣服右膝著地长跪叉手白佛言「世尊唯愿听我说是真善刹利转不退转地陀罗尼心呪章句以此不退转地陀罗尼神呪力故使未来世真善刹利令边国怨敌自然退散使身意戒成就得胜智慧为一切智人之所赞叹远离诸恶常修行善远离一切邪见邪归依精进坚固成熟无量诸众生故得自在智六波罗蜜珍宝伏藏具足增长远离一切嗔恚悭贪诸恶嫉妬常为天人之所守护得不退转菩提之心不舍一切众生得四摄法无所疑问成熟法器具足福田亲近菩萨诸声闻众利益一切善男子真善刹利终不退转菩提之心得陀罗尼神力功德于未来世最胜不坏无所讥嫌亲近诸佛一切菩萨

尔时天藏大梵即说呪曰

「多阇他 牟尼置梨 牟那舍啰鞞 牟尼夷梨地夜 末啼卢阇毘阇隷 牟那栗芝 阿昵伽弥 𠴫迦罗博差 波罗舍博差 蜜罗博差 扫啰裟栗啼 兜罗栗隶钵哆叉栗婆隶 旧旧拏弥隶 阿鞞叉婆婆阿㝹阿祇梨梵 牟尼波陀鞞 私婆呵」

尔时天藏大梵说是呪已白佛言「我愿世尊于此陀罗尼心生随喜

佛言「善哉善哉大梵我于此呪心生欢喜

时会大众亦称「善哉快说此陀罗尼

尔时佛告大目揵连弥勒菩萨摩诃萨「汝等受持不退转地心陀罗尼能令真善刹利安乐利益为转法轮故为名称利故为威德故为灭诸邪见故为建立正见故为守护法眼故为无边众生令得成熟故为使坚固大乘不退故为使满足六波罗蜜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尔时天藏梵  發问两足尊
『利根等众生  修禅而诵习
勇猛强劝  刹利有智者
云何灭烦恼  云何住不退
佛时答彼言  『犯重堕落者
虽意有明  急趣阿鼻狱
此十种恶轮  无智所修行
则断善根本  速疾堕地狱
禅定亦灭结  非独多闻智
若欲得解脱  应当勤修禅
智者常精进  守护我正法
以恭敬袈裟  能度烦恼海
乐处于空林  远离五逆罪
持戒修禅定  能度烦恼海
若有信三乘  炽然于佛法
供养染衣者  得大功德海
能调难伏心  不举比丘罪
圣种修少欲  获得两足尊
远离恶比丘  恭敬亲贤圣
不食僧祇物  速到于菩提
三界得妙乐  三宝出于世
若欲得安乐  当供养三宝
三宝旃陀罗  刹利作过者
恶比丘伴党  速疾堕地狱
如是十轮罪  等于一婬女
以是十婬罪  亦等同一
如是十酒罪  复等于一屠
以是十屠罪  亦同于一王
有真善刹利  供养于正法
三乘得炽盛  当获功德海
具足七宝等  遍满阎浮提
持用施诸佛  其福犹有限
乃至四天  造僧房供养
彼虽得大福  不如护正法
假使为诸佛  满中造塔庙
彼虽得大福  不如护正法
罗汉诸菩萨  解缚而供养
显现于我法  其福倍于彼
修禅亿千劫  不为诸佛护
若不隐正法  诸佛速护念
若真善刹利  远离十恶轮
能守护佛法  及持袈裟者
不谤毁正法  我所说三乘
闻已能供养  护持法器者
譬如五日出  能竭于大海
若护我法者  则竭烦恼结
譬如风灾起  悉摧一切山
若护正法者  亦灭诸烦恼
譬如水灾起  漂荡坏大地
若护正法者  亦消诸烦恼
世有如意宝  能满人所愿
若说三乘法  随愿亦皆得
譬如获德瓶  尽破于贫穷
如是破烦恼  速疾得菩提
如月十五日  光明满虚空
得是智慧者  满足护正法
如空无所有  无物亦无相
守护正法者  是智无疑惑
如日所照处  能除诸暗冥
守护正法者  是则得照明』」

大方广十轮经卷第四


校注

大方广【大】*佛说大方广【明】*〔-〕【圣】* 经【大】经之六【圣】 (刹利六)十一字【大】〔-〕【圣】 知【大】智【宋】【元】【明】【宫】 殖【大】植【宋】【元】【明】【宫】 有所【大】所有【宋】【元】【明】【宫】 价【大】贾【圣】 诸【大】语【元】 恶【大】恶以为【元】【明】 先【大】无【宋】【元】【明】【宫】 食【大】令【宫】 经【大】〔-〕【宋】【元】【明】【宫】 动【大】重【宋】【元】【明】【宫】 及【大】乃【宋】【元】【明】【宫】【圣】 被【大】*披【宫】* 裟【大】裟衣【圣】 彼【大】被【宋】【元】【明】【宫】 身虽被【大】虽被著【宋】【元】【明】【宫】著虽被【圣】 射【大】〔-〕【圣】 令【大】命【元】【圣】 于【大】则于【宋】【元】【明】【宫】 人罪应死系【大】时国有人犯王死罪勅守狱人以五系缚送【宋】【元】【明】【宫】系【圣】 之【大】〔-〕【宋】【元】【明】【宫】 安【大】定【宫】 式【大】戒【圣】 等【大】业【宋】【元】【明】【宫】 缚【大】系【宋】【元】【明】【宫】 除【大】〔-〕【宋】【元】【明】【宫】 地【大】〔-〕【宫】 者【大】〔-〕【宋】【元】【明】【宫】去【圣】 以【大】已【宋】【元】【明】【宫】【圣】 殖【大】植【宋】【元】【明】【宫】 行【大】〔-〕【圣】 荫【大】阴【宋】【元】【明】【宫】 押【大】*压【宋】【元】【明】【宫】* 一酒家【大】同一酒【宋】【元】【明】【宫】同一婬【圣】 酒家【大】酒罪【宋】【元】【明】【宫】婬罪【圣】 对相【大】相对【元】【明】 政【大】正【宋】【元】【明】【宫】 如此【大】如是【宋】【元】【明】【宫】 他【大】除【宋】【元】【明】【宫】 悉皆【大】皆悉【宋】【元】【明】【宫】 使【大】假使【宋】【元】【明】【宫】 化【大】他【宋】【元】【明】【宫】 不【大】少【宫】 设【大】假设【宋】【元】【明】【宫】 至【大】经【宋】【元】【明】【宫】 悉【大】皆悉【宋】【元】【明】【宫】 洗【大】洒【宫】 娆【大】扰【宋】【元】【明】【宫】 义【大】议【元】【明】 他【大】化【圣】 禄俸【大】俸禄【宋】【元】【明】【宫】 者【大】〔-〕【宋】【元】【明】【宫】【圣】 涸【大】枯【宋】【元】【明】【宫】 然【大】*燃【圣】* 熟【大】就【圣】 亲【大】〔-〕【宋】【元】【明】【宫】 置【大】【宋】【元】【宫】冒【明】 地【大】陁【宋】【元】【明】【宫】 末【大】未【宫】 罗【大】啰【宋】【元】【明】【宫】 裟栗【大】婆栗【宋】【元】【明】【宫】 挐【大】拏【宋】【元】【明】【宫】【圣】 栗【大】栗婆【宋】【元】【明】【宫】 旧旧【大】奋奋【宋】【元】【明】【宫】 婆【大】隶【宋】【元】【明】【宫】 耶【大】也【宋】【元】【明】【宫】 揵【大】健【宋】犍【元】【明】 作【大】佐【宋】【元】【明】【宫】 利【大】时【明】 度烦恼【大】戒修禅【圣】 酒【大】*婬【圣】* 下【大】王【圣】 德【大】宝【宋】【宫】得【圣】
[A1] 知【CB】【丽-CB】智【大】(cf. K07n0058_p0685a07)
[A2] 彼【CB】【丽-CB】【碛-CB】被【大】(cf. K07n0058_p0687a22; Q06_p0859b13)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大方广十轮经(卷4)
关闭
大方广十轮经(卷4)
关闭
大方广十轮经(卷4)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