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卷第二

画像仪轨品第三

尔时释迦牟尼佛以佛眼观一切众生界告金刚手秘密主言秘密主为有情利益故我今说大明王仪轨一切佛所说一切世间出世间真言明像中上上佛顶轮王本身形状能灭一切罪令一切有情得大涅槃以殊胜三摩地佛色身变化而现我今说世尊佛顶轮王画像法修行者先应入曼茶罗从师受得印契仪轨曾入佛顶轮王坛或无能胜忿怒坛或胜佛顶坛见三三昧耶得受灌顶得阿阇梨印可无上涅槃道入修行当依仪轨应作先行先行已然后画像令婆罗门童女大族姓生者授与斋戒縒缕令织依教织𫄬或依余教或如来部所说长六肘横四肘若不办五肘亦得或缘画像要买物者勇士不应酬价其𫄬织已以香水洗之择去毛发其画像应用佛神通三长斋月白分取具诸根画匠净信三宝者先令澡浴清净著新净衣授与八戒然后令画应择端严顺吉祥宿曜时日或于山间或岩窟或于牛栏或于佛堂精室圣贤得道处离臭秽有虫水地处㡧应画先于中画佛世尊坐师子座其座种种宝庄严作说法相普遍爓光如轮围绕从顶流出种种光明佛具大丈夫相倚菩提树其菩提树有种种叶如真多摩尼树或于枝系缯䌽或系吠琉璃宝或系菓或系铃铎或系天妙菓或垂云降雨或种种花菓或菩提树或真珠吠琉璃车𤦲珊瑚玉皆画于上或树上有吉祥鸟众坐于枝间或作种种叶电降雨枝叶相交作如是大菩提劫树世尊两肩后倚著其树佛右边转轮大王如轮王形坐白莲花作观佛势其身金色周遍光明七宝成就唯轮宝以光围绕在莲花上释迦牟尼佛复观顶轮王于佛左边不远画白伞盖顶王如大王形其身金色坐在莲花上手持莲花目观轮王去白伞盖顶王不远画高顶王形如大王坐白莲花上手持俱缘果瞻睹轮王去顶轮王不远不近画光聚顶王坐白莲花上种种光明围绕在炽盛光明中坐身作金色手持真多摩尼宝于光聚佛顶王下画持诵者䠒跪而坐瞻仰顶轮王轮王舒手作施愿印顾视持诵者近光聚顶王圆光不相掩应画胜佛顶身形金色左手持宝右手施愿目观轮王如是等悉皆是佛顶王各各形如大王各有炽盛光爓悉皆金色坐白莲花上佛右边应画普贤菩萨手持白𤛆拂佛左边画慈氏菩萨执白拂此二菩萨比佛身量稍小佛前应画圣观自在菩萨金刚手秘密主菩萨各坐宝莲花上皆悉合掌作礼佛势近普贤菩萨应画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无垢慧菩萨寂静慧菩萨无尽慧菩萨虚空藏菩萨虚空无垢菩萨大慧菩萨如是等大菩萨次第而画各各合掌坐莲花上作礼佛势已次渐小身形寂静皆作金色种种庄严绡縠为裙衣次慈氏菩萨不远不近应画佛眼明妃形如女天坐宝莲花种种庄严身如金色目观众会著轻縠衣角络而披右手持如意宝左手施愿圆光周遍炽盛光明身仪寂静去佛眼圣尊不远应画佛毫相尊如女天形有何差別手持莲华左手施愿目观轮王近佛眼尊下应画孙那唎大明妃形如天女种种璎珞庄严其身青色手执莲花坐于宝山观佛世尊近金刚手毕须画甘露军咤利近彼尊画金刚军苏摩呼顶行此三圣者各持童子形种种璎珞庄严其身皆目瞻轮王作惊竦势于观自在菩萨右边画贺耶仡哩(二合)嚩大明王身如火色作忿怒形鼻如猿猴以蛇庄严璎珞臂钏髆钏头系莲花鬘作瞻睹轮王势近彼应画莲花孙那利四臂右第一手持羂索左第一手持钺斧右第二手施愿左第二手持菓坐于莲花又近轮王佛顶画无能胜忿怒王身白色四面四臂嚬眉面嗔怒虎皮为裙蟒蛇为耳珰得叉迦龙王以为腰绦婆苏枳龙王以为神线角络披耽肚身形短以毒蛇庄严髻冠咬下唇遍身火爓炽盛光明圆光右第一手持金刚杵第二手作期克势左第一手持三戟叉第二手钺斧正面作阿咤咤贺娑笑声势从口出火焰种种色相右边面瞻观轮王左边面观持诵者头上面观一切众会住于宝莲花上无能胜忿怒王应如是画于彼尊下画地天身白色以二手捧宝花笼子二膝跪地近地天画尼连禅河神靘黑色如龙女形七头合掌作礼佛势近尼连禅河神互相近画嚩里迦大龙王母止隣陀龙王此二龙王曾见无量诸佛皆七头合掌跪地近地天画阿难陀龙王无热恼龙王娑竭罗龙王持莲华鬘曲躬合掌大慧菩萨右边画白衣观自在以莲花鬘庄严其身以宝缯角络披右手把真多摩尼宝第二手施愿此菩萨是莲花族母应于莲花上坐近佛毫相应画摩莫枳菩萨淡紫青色种种璎珞庄严坐于莲花身仪寂静住般若波罗蜜自性右手持梵夹左手持真多摩尼作施愿势是一切佛菩萨之母大圣般若波罗蜜多住摩莫枳形则此尊是金刚族母稍似童女形不太高颜极令悦意应作如是相画此尊眷属金刚钩金刚拳金刚雹此等皆是大明妃以为眷属各住本形近白衣观自在下应画多罗尊种种严具庄严著轻縠衣其形不太麁不太细中庸形手持青莲左手施愿坐莲花上作浅绿色近于彼尊画毘俱胝身白色三目四臂右第一手持杖左第一手持瓶右第二手持念珠左第二手持莲花身仪寂静于像二角作鼓音乐天子于佛上画净居天子在云中涌出散花供养各依方而画护世四王东方画持国天王南方夜摩天西方水天北方俱尾罗天各随方四边画如是四隅东北方伊舍那东南方火天西南方罗刹西北方风天各依本形画近忿怒无能胜王下画持诵人如本形跪地手持香炉瞻仰轮王金刚手此轮王佛顶大画像仪轨无量佛宣说才见一切罪悉皆消灭金刚手若得圆具依法画才见众生灭除五无间罪远离一切罪若见此微妙像一切如来之所说其人现世有今世及他世俱胝劫作一切罪由见此像悉皆消灭由见此最胜像一切悉地皆得现前一切如来大明真言任运得成就随意念诵成办一切事诸余部中真言难成者对此像前决定得成

尔时世尊诰金刚手秘密主言秘密主汝今复听说白伞盖顶王画像能成办一切事业利益一切于生死流转怖畏有情故恒河沙数俱胝佛同共宣说先当如轮王仪则所说织可方三肘不应截屈不得用皮胶和色画人与授八戒𫄬中央应画佛形黄白色坐师子座具诸相好佛左画金刚手菩萨左手持白拂右手持金刚杵金刚手左边画净居天子众著天衣裙于佛前应画佛顶王身金色如铸金像具诸相好手持莲华佛下画持诵者手持香炉于像四边应画种种华金刚手此白伞盖佛顶王画像法先佛所说

尔时世尊复告金刚手言金刚手谛听谛听极善听作意吾当为汝说光聚佛顶王画像轨则于一切世间出世间真言明教法上上顶王光聚依轮王仪轨香水洗𫄬三肘或一肘彩中不应用皮胶受八戒画匠令画应画佛坐于白莲华上作说法相诸相具足于像上应画山峰像下应画莲华池从佛顶出种种光明佛下右边画持诵者䠒跪持香炉画彼本形秘密主此光聚佛顶王仪轨一切如来之所宣说为令调伏诸有情故此光聚佛顶王成办一切事业最胜画像法

尔时释迦牟尼佛复诰秘密主言秘密主我今说高佛顶王画像法依轮王仪轨于三肘或一肘新𫄬上择去毛发受斋戒画匠令画应画佛世尊坐七宝莲华上结跏趺坐诸相具足右手施愿左手在脐下仰掌从佛顶出种种光明于像上两角各画净居天手佛右边画持诵者瞻仰如来秘密主此是高佛顶王画像法一切佛之所说一切佛所称赞矜愍一切有情故说

尔时释迦牟复诰金刚手秘密主言秘密主我今说胜佛顶王画像仪轨先佛所称赞依轮王佛顶仪轨作𫄬或三肘或一肘离毛发受斋戒画匠令画应画佛形作金色相坐师子座持说印具大丈夫相从佛顶流出种种光明像下画持诵者如本形䠒跪坐手执香炉瞻仰如来金刚手此胜佛顶王画像仪轨一切如来宣说金刚手如来世尊及大威德菩萨无量种色身随意而画或𫄬或素或于板上或墙或壁亦无过失或使画匠或复自画画匠随自意形状而画之或画菩萨形或画真言圣天乃至于经夹上画或桦皮上画或画最胜像或一搩量或一小搩量或一大指量或随意乐处应画亦无过失尔时世尊说伽他曰

随意乐而画  慧者起悲心
利益诸有情  我成就思惟
亦不为愆过  摄受有情故
是故当慇懃  常怀悲愍心
恒行于舍施  及护持净戒
忍辱及精进  禅定与般若
常应而修习  彼悉地不难
若无有画像  当住菩提心
及持于大印  获最上成就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行品第四

尔时金刚手秘密主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为勤修求成就者略说修习佛顶王真言行威德功能炽盛方便于众生世尊求悉地者由住如来佛顶王真言明一切真言悉皆速疾令得成就佛言善哉善哉秘密主汝能问如是义秘密主汝今谛听我为汝说一切佛所说行行方便法句伽他极微妙此法眼无量佛已修习为利益成就故尔时释迦牟尼佛观一切大众以梵音声说此法理趣伽他一切法眼中最胜伽他曰

无量菩提行自在  多种百苦逼恼者
见诸有情多逼恼  释师子尊而演说
爱乐此法修行人  成佛当受天人供
由修一法成大觉  成真言王众所赞
彼人不久佛菩提  广度无量诸群品
空闲大制底  流泉及河侧
逈树或岩窟  众华及山间
独居坚固心  菩提心相应
胜解于大乘  清净勤修行
及与身口意  食饮四仪中
行者常谨结  真言者胜趣
解三摩地明  出生获悉地
成真言或明  随意而修行
常著三种衣  善伴坚禁者
彼悉地不难  彼人定获得
先应礼诸佛  智者应坚固
真言者无伴  勤求利有情
彼成就不难  现不思议色
现世得成就  勤求悉地者
常应作制底  勤护摩念诵
即于此现生  速疾得成就
谨慎而巧妙  勇健勤坚固
大益真实心  此人堪称赞
诸根皆圆备  智慧常质直
能忍于饥渴  是人可称赞
勤求成就者  若得是法要
彼当不久时  获最胜悉地

金刚手我灭度后末法之时愚痴坞波塞迦坞波斯迦披袈裟者愚丈夫作种种无益言说贪著滋味懈怠懒惰如斯小人不深知如来三摩地力无所畏于广大大乘理趣坏乱勇猛精进者于菩萨善巧律仪行不得灌顶者不净信诸佛菩萨广大三摩地不得成就则生谤毁我及菩萨作如是言此非佛说是魔所说毁辱于菩萨若住大乘善男子善女人勤求成就真言行者调弄损害作不饶益事由此因缘积集无量罪障是故金刚手善男子善女人欲行菩萨行者应生净信坚固决定于菩提心以广大愿常书写大乘经典读诵受持为他敷演说伽他曰

依宝云大经  修行我称赞
由此加行故  本尊速现前
以何成真言  慇懃成自身
以施戒忍辱  勤定智慧得
专注一心故  速疾成本尊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仪轨品第五

尔时金刚手复白佛言世尊云何修佛顶真言行者住清净轨则作本尊观行唯愿世尊说以一支速疾成就佛顶等悉地佛言是故持金刚谛听众生利益故小众生缓慢精进者差別而说一切真言教中三时住清净轨则不放逸常住观佛三摩地不应以散动心观不以贪染扰乱其心应一心观佛常以慈三摩地遍缘十方一切有情三时澡浴洗濯手足依法澡洒勇健智慧者不应放逸损害生命换内衣已以此真言护身真言曰

唵么么吽匿(儞翼反)

若用土不应用和虫土智者应用清净香土不太黑不太黄不太赤如是土通一切成就法若调伏法用黑土赤土亦得若作增益应用黄土消灭灾祸及诸罪障应用白土若求罗惹应用不白不黑土若求敬爱法应用赤黄土如是智者依教用土以此真言先加持土然后应用土真言曰

唵娜啰吽(引)

以此土真言  通诸成就用
以此河真言  加持于河水

唵入嚩(二合)攞吽(引)

此明加持河  一切处通用
分土为三聚  置于清净处
其地离涕唾  臭秽之地处
女人藂聚处  小儿戏剧处
诸畜践河处  众生攒聚处
行者于是处  不应而澡浴
阨迮及险阻  及与臭秽水
智者应远离  当別求胜河
澄洁清流水  远离泥滓秽
于其河岸侧  种种树庄严
于彼当澡浴  其水深润滑
常于如是处  水中诸鸟戏
诸华悉庄严  行者应彼浴
复以此真言  加持于净土

真言曰

唵钵啰(二合)入嚩(二合)攞吽(引)

即应自擐甲  大指置于心
真言诵七遍

甲胄真言曰

唵入嚩(二合)攞帝惹吽(引)

以心甲胄明  修行者应用
悉皆于遍身  即成大加护

擐身甲真言曰

唵入嚩(二合)攞跛啰羯(二合)么吽(引)

此名身甲胄  智者常应作
即应入于水  自腰或至胸
毘那夜迦障  水中诸恶虫
由此加持故  不能为损害

真言曰

唵咤𭍌(二合二)满驮娑嚩(二合引)(引)

此办事真言  一切佛顶心
由忆念此故  水居诸障者
所有欲损害  悉令禁其口
以此护其土  分土作三分
以用为洗净  从脚至膝脾
以土揩令净  离恶气滓秽
诸佛说为净  次用第二分
从腰至于颈  第三洗上分
以土应洗之  离虫然可用
先置第三土  复更慇懃洗
以办事真言  行者加持水
三诵洒于顶  沈静而寂
澡洗洁净已  辄不与人语
复以办事明  行者自加持
以无能胜护  及以佛毫相
摧坏佛顶明  普加护称赞
以佛眼真言  惟通佛部用
纯正诸佛顶  成就曼荼罗
当结方隅界  并护于助伴
许用摧毁顶  及成办一切
无虫水澡洒  此明诵一遍

清净真言曰

谟萨嚩没驮地萨怛嚩(二合)唵戍(入)殿努戍(引)驮曩耶娑嚩(二合)(引)

此澡洒真言  通用如来部
即往念诵室  住定不放逸
当于身前观  三尺之量地
悲愍心相应  兼与慧而俱
当往念诵室  应著清净衣
奴俱罗刍么  及与野麻衣
智者应念诵  依于教仪轨
应诵净真言  次用办事明
加持茅荐座  敷置于像前
应念诵本尊  次应迎圣众
真言印相应  数观本尊像
即结莲华印  以座而奉献
诸佛持吉祥  佛足幖帜生
诸菩萨莲座  是座皆称赞
真言修行者  不应坐高床
而观本尊像  次应持念珠

穿珠真言曰

唵阿纳部(二合)谛微惹曳悉地悉驮啰梯(二合)娑嚩(二合)(引)

菩提子念珠  决定得成就
上中下悉地  通诸真言用
金银等作珠  增益应用之
清净颇胝迦  一切义成就
童子线应穿  皆依具仪轨
当用自密语  以此作加持

加持珠真言曰

曩谟薄誐嚩底(丁以引)地娑驮也娑驮也悉驮啰梯(二合)娑嚩(二合引)(引)

当以此真言  加持于念珠
应诵于七遍  持于二掌中
坐于茅荐上  求成一切义
吉祥密嚩树  白檀及天
如是等树类  念珠增益胜
念诵护摩时  应用如是珠
佉陀罗木树  末度俱那卫
用此木为珠  而作调伏法
亦用此树木  而作于床座
若木不能得  取叶离诸虫
坐卧而借之  及灌顶处坐
烧瞿摩夷灰  滤水用洗净
密绢为滤罗  审观滤漉水
依法持密言  若不得成就
应用顶轮王  加持必成就
复用心随心  相共而和诵
若如是不成  用佛眼真言
相和而诵之  世尊佛眼明
一切佛所说  先佛亦称赞
我今而宣说  求成佛顶者
应当而诵持  与彼相和诵
不久疾成就  设作五无间
不久亦得成  若无有画像
运心作观行  诸佛所称赞
即结礼佛掌  观行诵此明

真言曰

曩谟啰怛曩(二合)怛啰(二合)(引)也阿左罗尾㘑娑嚩(二合)(引)

则结大印想于彼印上以无量宝所成山于山上想七宝所成莲华其华无量千万叶其胎广博大茎于彼上有楼阁于楼阁中想世尊坐如真言身形如所画像说世尊安隐结跏趺坐作说法印具大人相庄严其身遍周圆光应如是观余亦如上所画像观在于楼阁中阁上有相轮心中想无量真珠宝网遍覆乃至随意而观一由旬大或百由旬乃至千由旬量应观行随自意观之乃至有顶专注一心智者不应放逸心系于本尊诸佛加持力作是思惟求成就者作如是观行

以无垢海真言加持大海真言曰

唵 尾么卢㮈地

以山真言加持于山真言曰

唵 阿左椤吽

以莲华真言加持莲华真言曰

唵 吽 迦么椤娑嚩(二合)(引)

一切宝楼阁真言加持楼阁真言曰

谟萨嚩怛他(引)蘗跢南萨嚩他欠(平)榅诺(二合)蘗帝萨叵(二合)啰曀𤚥誐誐曩剑 娑嚩(二合)(引)

次应请佛世尊以自真言应想世尊如从忉利天下降阎浮至于道场即献阏伽作是颂

以自神通住  待我作供养

然后以六字佛顶结上方界即想如来澡浴及自本尊三部部主或依自教及诸尊献涂香华衣服严具饮食香水若无如上所说供具应心中观想而献如是供养仪轨已即说罪随喜劝请回向發愿悉皆应作即安心于鼻端一心念诵乃至不疲倦所念诵遍数而献复献涂香华烧香饮食灯明等供养献阏伽而观想东门奉送世尊则礼一切佛菩萨已而起如是三时应作为无像故说是仪轨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分別秘密相品第六

尔时释迦牟尼佛复诰金刚手秘密主言汝听金刚手此佛顶王真言成就修行一切如来之所说成就佛顶故以不坏伽他句行教金刚手略说一切如来所说成就次第说伽他曰

屏处集圣众  令获威灵处
于宅及天室  空舍与窟中
逈树或尸林  树林于山谷
成就或念诵  心在于本尊
不清净令净  不清净遍净
于清净成就  以二成二种
是名成就者  一切修悉地
于食应节量  不饱亦不饥
食饮应等量  甘甜及酸醋
应舍如是贪  贪俱之有情
味生贪著  由贪念护摩
不生于一心  初夜读正典
中夜然寝息  于净茅荐上
作护依仪轨  皆与印相应
寝卧如师子  如师子骁勇
东方及南方  枕手而眠卧
息增于护摩  若有东南方
左安于右上  足手亦如是
累足然后寝  少分令端严
头若向西方  面观于南方
寝时应护身  与降伏相应
若上白檀树  吉祥尼俱陀
优昙钵等树  梦上此等树
是为成就相  鴈及迦陵伽
鸳鸯与白鹤  孔雀等吉鸟
梦乘此等鸟  若见如是相
不久当悉地  若梦见于血
此亦成就相  若于梦中见
幢幡等交杂  或登于高楼
若履及游行  是则成就相
或梦乘舟舡  或执筝箜篌
或见塔苾刍  如是等善梦
悉皆成就相  若于梦中见
狗及旃陀罗  水蛭油涂身
此皆不吉祥  驼驴及车等
若见及触彼  必坏于成就
如是等梦相  善及不善相
应知此二梦  知已求成就
应作护摩法  烧粳米油麻
得脱诸魔障  即见于本尊
常得而警觉  圣者现是言
往于某处  至彼烧酥蜜
现于实事  去食尽是实
于道亦为实  若疑于本尊
当寝于梦中  愿尊示我身
而现丈夫身  若见于女人
能生贪染心  应为不放逸
欲眠时加持  念诵不应思
过去之财宝  未来亦不应
慎勿起思惟  不成念诵仪
若心而散动  观真言义理
住定而念诵  心若缘贪染
应作不净观  若心起嗔恚
即与慈相应  于愚念缘生
数数若心起  在于颠倒中
即专注一心  住于本尊观
若未入轮坛  献诸香华等
为诸魔食啖  由不依仪轨
及不广善解  远离阿阇梨
诸魔随行者  如影而随形
念诵功被夺  才魔食香等
念诵及护摩  本尊不受得
此真言主宰  成就顶真言
当用作加持  护魔顶行等
不能为障碍  成就顶轮王
是故作加护  一切成就处
应诵无能胜  作自身加持
菩萨种真言  轮王之眷属
用彼作加护  成就真言时
念诵护摩等  先应作护身
若离护身法  悉地必不成
游空大药叉  成就鬼罗刹
游行破坏故  令彼心疑惑
尾腊嚩之华  遏迦度度啰
悉皆不应用  一切佛顶部
称赞阇提华  青莲俱勿头
莲华庾体(他以反)花  及余种种华
极香陆地华  当知佛顶明
一切时供养  修行者不成
二三度作法  乃至于七遍
次第作成就  当于入海河
而作印塔法  或一二三四
随力而作之  念诵并作塔
恭敬而赞叹  读诵于妙典
数数疲乏时  塔满三洛叉
先罪悉消灭  用以极香华
烧香及涂香  供养窣堵波
于一一塔前  用真言加持
一一窣堵波  应诵千八遍
真言若不成  由罪覆心故
应作一肘量  一千窣堵波
设造五无间  决定得成就
由念诵灭罪  何况作制底
当于入海河  献莲华十万
献限尔所数  速疾得成就
于彼入海河  何况过此量
迟速得成就  皆由自己身
成就于真言  由彼福无福
若福德强盛  当于不久时
速疾得悉地  无福德之人
应作窣堵波  悉地念诵本
是故以精进  成就得牢固
真言在经书  不能除众毒
见如是道理  勤功念诵胜
常为父母师  受苦诸有情
一分而念诵  为彼皆回向
为灭诸障难  应作常礼佛
由礼佛念诵  速疾得成就
说礼佛果报  无量福德聚
当知是归命  数数勤敬礼
常恒获悉地  不然末法时
真言不成就  是故我释迦
说威德弟子  末世得解脱
是故离疑心  發勤大精进
修持诸悉地  不久得成就
增胜福德人  速疾得悉地
多分无福人  迟晚乃得成
若悲智相应  获殊胜悉地
不以假琉璃  与红颇梨等
是佛顶真言  力用不思议
乞得食令净  应献于本尊
分作为三分  愍念有情故
先应取一分  当供养本尊
又取于一分  施诸外来客
余一应自食  所献本尊食
赎取而受用  若无有外客
转施诸禽兽  自己分之食
尽不应施他  恐损坏身故
减少分应施  面南应食之
是则调伏法  不应面西食
当作调伏事  北东许息增
成就佛顶等  成寂东为异
应作悲愍心  三时应思惟
谁在于苦恼  我今尽拔济
大悲心相应  出家及在家
持杖并梵志  皆怀悲愍意
念诵者游行  无侣常谨慎
是故常敬礼  诸佛之塔庙
难成之真言  一切时等持
常修三摩地  是人得自在
种种调伏者  示现种种色
是故常应作  念诵及护摩
涂拭并洒净  作净如先说
后应作护身  灰芥结方隅
以办事真言  或用摧坏顶
加持缕缠橛  应钉于四角
护已应供养  智者即启请
一切诸圣众  念诵护摩处
安置于座上  应作成就因
瞿摩土相和  智者用作坛
于此坛轮中  说供养为仪
先为如来胜  依仪轨而献
次则轮王顶  其次诸佛顶
次第而供养  次及观自在
自族并眷属  及与金刚手
所献同佛顶  所献香华等
亦同于部类  如是为三部
而作供养仪  以此常警觉
及一切世天  愚痴作是言
一切真言人  悉皆是妄作
若不说仪轨  则堕于毁谤
油麻白芥子  而作于护摩
能成敬爱事  烧油麻粳米
获得于增益  毒药罗蘖𠼝
相和而护摩  坏乱佛教者
悉皆令除灭  尾腊嚩树木
无忧及白秦  波罗奢菩提
及以白胶木  增益诸护摩
用如是等木  尼瞿陀优昙
阿说他乳木  活儿子等木
若作息灾法  用为护摩柴
佉陀罗木槵  及迦罗迦木
迦罗尾罗木  如是等诸木
调伏相憎用  面应向南坐
称吽字而烧  意思而口称
应作调伏法  面对于北方
于真言句中  加娑嚩诃诵
即成于息灾  诸佛顶应修
面向东而坐  护摩作增益
结跏为息灾  吉祥坐增益
蹲踞作调伏  除害故护摩
名为调伏事  遮止诸障故
名为于息灾  成就随意故
是名为增益  如是一切处
善思而修行  憎嫉佛教者
令其远离故  是名相憎法
清净持诵者  不应长爪发
在家净行人  发长不为过
护摩念诵时  皆有所妨碍
贪事梳洗功  虚过于时分
供养圣众时  甲中停垢秽
头发生虮虱  能生诸罪愆
不观日出时  不观日蚀时
亦不观月蚀  不轻毁师
供养圣众时  不观安乐事
亦不观鬪诤  是故修行者
常与定相应  于饥俭国土
及于鬪战处  国主不和顺
不应求悉地  圣众被罚处
药叉鬼神处  龙神杂乱处
尸林秽污处  弥𫄫车居处
多饶蚊虻处  或于亢旱处
如彼诸难处  不应求成就
不调倡女处  多饶恶风处
如是等之处  不获于悉地
是处若吉祥  念诵作护摩
众皆喜悦  如人食好食
心意得适悦  此中护摩胜
成办诸事业  若王相不具
不堪绍王位  随力分应作
念诵及护摩  下劣修行者
果报亦下劣  若乞毒刀杖
不应而施与  唯除敬爱法
为护命难故  为除忧恼故
除如是因缘  悉皆不应与
清净修行者  或误触不净
则应而澡浴  心诵结印契
如是贪染类  应思净真言
诵明结印契  悉皆得清净
诸秽之鬼神  起尸及药叉
及罗刹成就  上中作法处
智者不应疑  沈没殊胜河
澡浴正法水  以慧而思惟
念诵悉皆作  不应破结跏
于事皆相违  若破结跏坐
即应起澡浴  或以心澡
悉皆得成就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卷第二


校注

画【大】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画【宋】【元】【甲】【乙】 𫄬【大】*㲲【宋】【元】【明】【甲】【乙】* 山【大】此【宋】【元】【明】 或【大】或于【宋】【元】【明】【甲】【乙】 精【大】殿【甲】 圣贤【大】贤圣【甲】 㡧【大】损【甲】 种种【大】众【甲】 爓【大】烂【宋】【元】【明】 垂【大】乘【宋】【元】【明】 种【大】种叶【宋】【元】【明】【甲】 牙【大】芽【宋】【元】【明】【甲】【乙】 电【大】雷【元】【明】 形【大】亦【校异-乙】 睹【大】睹【宋】【元】【明】【乙】 执【大】持【甲】 慧【大】意【甲】 已【大】以【甲】【乙】 绡【大】绢【宋】【元】【明】【甲】 手【大】〔-〕【宋】【元】【明】【甲】【乙】 顶【大】须【宋】【元】【明】 者【大】行【宋】【元】【明】 耶【大】〔-〕【甲】 持【大】〔-〕【甲】 耽【大】〔-〕【甲】 手【大】手持【甲】 娑【大】婆【甲】 手【大】〔-〕【宋】【元】【明】【甲】【乙】 主【大】王【元】【明】【乙】 报【大】幸【宋】【元】【明】【甲】【乙】 诰【大】*告【宋】【元】【明】【甲】【乙】* 𫄬【大】下同㲲【宋】【元】【明】【甲】【乙】下同 左【大】右【宋】【元】【明】【甲】【乙】 右【大】左【宋】【元】【明】【甲】【乙】 应画【大】〔-〕【甲】 匠【大】像【明】 尼【大】尼佛【甲】 金刚手【大】〔-〕【宋】【元】【明】 先【大】〔-〕【甲】 说【大】说法【宋】【元】【明】【甲】【乙】 种【大】种种【甲】 巧【大】工【元】【明】 画匠【大】匠画【宋】【元】【明】 搩【大】*磔【宋】【元】【明】【甲】【乙】* 提【大】萨【明】 (菩提经)十一字【大】〔-〕【明】 经【大】行【宋】【元】经修行【甲】经行【乙】 唯【大】*惟【宋】【元】【明】【乙】* 能【大】德【宋】【元】【明】【乙】 行【大】〔-〕【宋】【元】【明】行说【甲】 天人【大】人天【宋】【元】【明】【甲】【乙】 结【大】诵【宋】【元】【明】【甲】 三【大】二【宋】【元】【明】【甲】【乙】 提【大】萨【宋】【元】【明】 敷【大】〔-〕【宋】【元】【明】【甲】【乙】 (菩提经)十一字【大】〔-〕【明】 唵【大】*唵引一【宋】【元】【明】【乙】* 反【大】反二【宋】【元】切二【明】【乙】 罗【大】啰【宋】【元】【明】【乙】 引【大】*引二【宋】【元】【明】【甲】【乙】* 涕【大】洟【宋】【元】【明】【乙】 河【大】踏【宋】【元】【明】【乙】 阨迮【大】隘窄【宋】【元】【明】【乙】阨责【甲】 常【大】当【甲】 擐【大】披【宋】【元】【明】【甲】 啰【大】嚩【宋】【元】【明】 引【大】引三【宋】【元】【明】引二【甲】【乙】 以此【大】此以【甲】 默【大】然【甲】 谟【大】莫【宋】【元】【明】【甲】【乙】 南【大】南引一【宋】【元】【明】【乙】 唵【大】唵引二【宋】【元】【明】【乙】 (入)【大】入【明】 引【大】引三【宋】【元】【明】【甲】【乙】 曳【大】曳二【宋】【元】【明】【乙】 地【大】地三【宋】【元】【明】【乙】 合【大】合引【宋】【元】【明】【乙】 引【大】引四【宋】【元】【明】【乙】 反【大】切【明】【乙】 引【大】引一【宋】【元】【明】【乙】 地【大】地二【宋】【元】【明】【乙】 也【大】也三【宋】【元】【明】【乙】 引【大】〔-〕【宋】【元】四【明】【乙】 木【大】水【宋】【元】【明】 末【大】未【宋】【元】【明】 也【大】也一【宋】【元】【明】【乙】 罗【大】罗二【宋】【元】【明】【乙】 合【大】合引【宋】【元】【明】【乙】 引【大】引三【宋】【元】【明】【乙】 千万【大】百千【宋】【元】【明】【乙】 橖【大】枨【宋】【元】【明】 唵【大】*唵引一【宋】【元】【明】【乙】* 吽【大】*吽引二【宋】【元】【明】【乙】* 椤【大】啰【甲】【乙】 椤【大】啰【宋】【元】【明】【甲】【乙】 合【大】合引【宋】【元】【明】【乙】 引【大】引二【宋】【元】【明】【乙】 谟【大】莫【宋】【元】【明】【甲】【乙】 南【大】南引一【宋】【元】【明】【乙】 他【大】陀【明】 平【大】平二【宋】【元】平声二【明】【乙】 二合【大】二【宋】【元】引【明】【乙】 𤚥【大】𤚥三【宋】【元】【明】【乙】 合【大】合引【宋】【元】【明】【乙】 引【大】引四【宋】【元】【明】【乙】 是【大】此【甲】 言【大】曰【甲】 已【大】足【宋】【元】【明】 (菩提经)十一字【大】〔-〕【明】 室【大】堂【宋】【元】【明】 清【大】*净【宋】【元】【明】【甲】【乙】* 二【大】一【明】【乙】 味【大】未【明】【乙】 等【大】花【甲】 鴈【大】应【宋】【元】【明】 舡【大】船【宋】【元】【明】【甲】【乙】 往【大】住【甲】 现【大】见【甲】【乙】 护【大】诸【宋】【元】【明】【甲】【乙】 度【大】摩【宋】【元】【明】 他以反【大】〔-〕【明】【甲】【乙】地以反【宋】【元】 入【大】大【宋】【元】【明】 为【大】应【宋】【元】【明】 三【大】二【宋】 余【大】除【甲】 法【大】故【甲】 供养为【大】为供养【宋】【元】【明】【甲】【乙】 𠼝【大】唎【宋】【元】【明】【乙】 秦【大】泰【甲】 乳【大】乱【宋】【元】【明】 槵【大】患【宋】【元】【明】【甲】 除害【大】降怨【宋】【元】【明】 尊【大】长【甲】 众【大】者【甲】 跏【大】趺【宋】【元】【明】 浴【大】洗【宋】【元】【明】【甲】【乙】 所说【大】〔-〕【甲】 乙本奥书曰贞享元甲子九月二十四日校点了是为今日授于诸徒也净严四十六载
[A1] 已【CB】巳【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卷2)
关闭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卷2)
关闭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卷2)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