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三宝纪卷第十(译经宋)

宋世录者刘裕字德舆彭城都乡人初生之辰神光照室长七尺六寸受东晋禅称宋仍都建康至第三主元嘉年中有上事者云比寺塔修饰过兴乐福之徒奢竞日甚文帝以问何侍中曰范泰及谢灵运皆称六经本是济俗性灵真要会以佛经为指南此贤达言实诚有譡若使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朕垂拱坐致太平尚之对曰中朝以远难复尽知渡江以来王道周𫖮宰辅之冠盖王蒙谢尚人伦之羽仪𮟼超王谧等或号绝群或称独步略数十人靡非英俊清信之士无乏于时慧远法师云释氏之化无施不可臣谓此说有契理奥何者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穆传此风教已遍寰区编户亿千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则陛下之言坐致太平是也故佛图澄入邺石虎杀戮减半渑池宝塔放光符健推锯用息蒙逊反噬无亲虐如豺虎末节改悟遂成善人法逮道人力兼万夫几乱河渭面缚甘死以赴师厄此岂非是内化被哉时吏部郎羊玄保在坐进曰臣窃恐秦赵论强兵之术孙吴尽吞并之计将无取于此也帝曰此非战国之具良如卿言尚之曰夫礼隐逸则战士怠贵仁德则兵气衰若以孙吴为心志在吞噬亦无取于尧舜之道岂唯释教而已哉帝悦曰释门有卿亦犹孔氏之有季路所谓恶言不入于耳准此而谈可谓至矣法由人显佛嘱帝王自是宋朝释教隆盛名僧智士欝若稻麻宝刹金轮森如竹相承八主五十九年其诸译人华戎道俗二十有三合出修多罗毘尼戒本羯磨优波提舍阿毘昙论传录等凡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结为宋代建康录云

宋沙门佛陀什 三部(三十六卷律戒羯磨)

沙门释智严 一十四部(三十六卷经)

沙门释宝云 四部(十五卷经)

沙门释慧严 一部(三十六卷经)

沙门伊叶波罗 一部(十卷阿毘昙)

沙门求那跋摩 七部(三十八卷经论记)

沙门僧伽跋摩 五部(二十七卷阿毘昙集偈)

沙门求那跋陀罗 七十八部(一百六十一卷经集喻)

沙门昙摩蜜多 一十一部(一十二卷经)

沙门畺良耶舍 二部(二卷经)

沙门昙无竭 二部(六卷经)

安阳侯沮渠京声 三十五部(三十六卷经)

沙门功德直 二部(七卷经)

沙门释惠简 二十五部(二十五卷经)

沙门释僧璩 一部(二卷羯磨)

沙门释法颕 三部(三卷戒本及羯磨)

沙门竺法眷 六部(二十九卷经)

沙门释翔公 一部(二卷经)

沙门释道严 二部(三卷经)

沙门释勇公 四部(四卷经)

沙门释法海 二部(二卷经)

沙门释先公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道俨 一部(二卷论)

宋弥沙塞律三十四卷(见道惠宋齐录別录云二十四卷此恐误)

弥沙塞戒本一卷(见竺道祖录)

弥沙塞羯磨一卷(见竺道祖录)

右三部合三十六卷废帝荥阳王世罽宾三藏毘尼师佛陀什宋言觉寿少受业于弥沙塞部专精律品兼达禅要寿以景平元年七月到于杨都先是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来未及翻译而显迁化京邑诸僧闻佛陀什既善此学于是众议请令出之即以其年冬十一月集龙光寺译为三十四卷什执梵文填沙门智胜传语龙光寺沙门竺道生东安寺沙门慧严等更互笔受參正文理仪同侍中瑯瑘王练为檀越至二年十二月方讫仍于大部抄出戒心并羯磨等文并行于世

普曜经八卷(第二译与蜀出竺法护翻本同文小异见宋齐录及祐皎传记或六卷四卷)

无尽意菩萨经六卷(亦云阿差末经见李廓录)

生经五卷(见別录) 广博严净经四卷(元嘉四年出见宋齐亦云广博严净不退转经亦云不退转法轮经与晋世竺法护所译阿惟越致遮经同本別译名异文別)

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

毘罗三昧经二卷(明居士入定事见东录祐云疑)

阿那含经二卷 四天王经一卷

善德婆罗门问提婆达多经一卷

一音显正法经一卷(或云一音演正法经)

调伏众生业经一卷 善德优婆塞经一卷

法华三昧经一卷 净度三昧经一卷

右一十四部合三十六卷文帝元嘉四年凉州沙门释智严弱冠出家游方博学遂于西域遇得前经梵本赍来达到杨都于枳园寺共宝云出严之神德备高僧传不复委载

付法藏经六卷(见李廓录)

佛所行赞经五卷(于六合山寺出见宝唱录或云传马鸣撰见別录唐七十卷)

新无量寿经二卷(于道场寺出是第七译与支谦康僧铠白延法护罗什法力等出者各不同见道惠宋齐录及高僧传)

净度三昧经二卷(法显赍梵本来见竺道祖杂录)

右四部合一十五卷文帝世凉州沙门宝云少历西方善梵书语天竺诸国字音训释悉皆备解后还长安复至江左晚出诸经多云刊定戎兼通言音允正众咸信服初时关中有竺佛念善于宣译符姚二代独擅其名领会真文最为称首其江左翻传译梵为宋莫踰于云初与智严恒共同出严既迁化云后独宣故不多

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见宝唱录及高僧传)

右一部三十六卷嘉昙无谶晋末于姑臧为北凉沮渠氏译本有四十卷语小朴质不甚流美宋文帝世元嘉年初达于建康时有豫州沙门范慧严清河沙门崔慧观共陈郡处士谢灵运等以谶涅槃品数疎简初学之者难以厝怀乃依旧翻泥洹正本加之品目文有过质颇亦改治结为三十六卷始有数本流行未广严后一时夜忽然梦见有一人形状极伟乃大厉声而谓严曰涅槃尊经何以率尔轻加斟酌严既觉已怀抱惕然旦乃集僧欲改前本时有识者咸共止云此盖欲诫励后人耳若必苟违乖舛理者何容即时方始感梦严以为然顷之又梦神人告曰君以弘经精到之力于后必当得见佛也恐将来哲不知根元故复记述

杂阿毘昙心十卷(或十一卷)

右十卷文帝世外国沙门伊叶波罗宋言自在于彭城为北徐州刺史王仲德译至择品缘碍未竟遂辍

菩萨善戒经二十卷(于祗洹寺译第二出与谶所翻八卷者小异见竺道祖录及高僧传后弟子于定林寺更出二品成三十卷)

杂阿毘昙心十三卷(初伊叶波罗出至择品停今续译都讫成三十三卷见高僧传)

四分羯磨一卷(元嘉八年于祇洹寺出是第二译与魏昙帝出者同见高僧传別录宝唱录等)

优婆塞五戒略论一卷(元嘉八年于祗洹寺出亦云五戒相亦云五戒略论见高僧传及唱录)

善信二十二戒一卷(亦云离欲优婆塞优婆夷具行二十二戒亦云三归优婆塞戒见高僧传)

沙弥威仪一卷 经律分异记一卷

右七部合三十八卷罽宾国三藏法师求那跋摩宋言功德铠元嘉年来达乎建文帝引见劳问慇懃帝因言曰弟子常欲持斋不杀迫以身殉物不获从志法师既不远万里来化此国将何以教之跋摩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与匹夫所修各异匹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己苦躬将何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言则士女咸悦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无劳力则使风雨适时寒暖应节百谷滋繁桑麻欝茂如此持斋斋亦大矣不杀亦众矣宁在减半日之飡全一禽之命然后方为弘济耶帝乃抚机叹曰夫俗人迷于远理沙门滞于近教迷远理者谓至道虚说滞近教者则拘挛篇章至如跋摩法师所言真谓开悟明达可与谈于天人之际矣乃勅住祇洹寺供给隆厚译出前件经论记等于定林寺安居时有信者采华布席摩所坐华采更鲜众咸惊异后还祇洹奄然而化摩未终前预作遗文偈颂三十六行自说证第二果付与弟子阿沙罗云吾殁之后可以此文示天竺僧并此土人也又摩亡时徒众并见一物其状若龙长一匹许在尸侧直上空其遗偈云前顶礼三宝净戒诸上座浊世多谄曲虚偽无诚信愚惑不识真怀嫉轻有德是以诸贤圣现世晦其迹我求那跋摩命行尽时至所获善功德今当如实说不以谄曲心希望求名利为劝众懈怠增长诸佛法大法力如是仁者咸谛听我昔旷野中初观于死尸膖胀虫烂坏臭秽脓血流系心缘彼处此身性如是常见此身相贪蛾不畏火如是无量种修习死尸观放舍余闻慧依止林树间是夜专精进正观常不忘境界恒在前犹如对明镜如彼我亦然由是心寂转身极明净清凉止是乐增长大欢喜则生无著心变成骨锁相白骨现在前朽坏支节离白骨悉磨灭无垢智炽然调伏思法相我时得如是身安极柔软如是方便修胜进转增长微尘念念灭坏色正念住是则身究竟何缘起贪欲知因诸妄生如鱼贪钩饵彼及无量坏念念观磨灭知彼所依处从心猿猴起业及业报果依缘念念灭心所知种种是不別法相是则思慧念次第满足修观种种法相其心转明了我于尔炎中明见四念处信行从事境摄心缘中住苦如炽然剑斯由渴爱转爱尽如涅槃普见彼三界死炎所炽然形体极消瘦喜自乐方便身还渐充满胜妙众相生顶忍亦如是是于我心起真实正方便渐渐略境界寂灭乐增长得世第一法一念缘真谛次第法忍生是谓无漏道相及诸境名字悉远离境界真谛义除恼获清凉成就三昧果离垢清凉缘不涌亦不没慧净如明日湛然正安住纯一寂灭相非我所宣说唯佛能证知那波阿毘昙说五因缘果实义知修行名者莫能见说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修行众妙相今我不宣说惧人起妄想诳惑诸世间于彼修利相我已说少分若彼善知者善知此缘起摩罗婆国界始得初圣果阿兰若山寺遁迹修远离后于师子国村名劫波利进修得二果是名斯陀含从是多留难障修离欲道见我修远离知是处空闲咸生希有心利养竞来臻我见如火毒心生大厌离避乱浮乎海阇婆及林邑业行风所飘随缘之宋境于是诸国中随力兴佛法无问所应问谛实真实观今此身灭尽寂若灯火灭

杂阿毘昙毘婆沙十四卷(元嘉十年于长干寺第二重译与前本大同小异)

摩德勒伽毘尼十卷(一云萨婆多毘尼元嘉十二年于秣陵平乐寺出见道慧宋齐录)

大勇菩萨分別业报集一卷

龙树菩萨劝發诸王要偈一卷

请圣僧浴文一卷(并见高僧传及別录)

右五部合二十七卷文帝世天竺三藏法师僧伽跋摩宋言众铠元嘉十年届自建邺善律藏明杂心彭城王刘义康崇其戒范请以为师名重京邑道场慧观以跋摩妙解杂心讽诵通利先三藏等虽复译出未及缮写更重请翻宝云传语观自笔受一周乃讫其后相续出摩德勒伽

杂阿含经五十卷(于瓦官寺译法显赍来见道慧宋齐录)

众事分阿毘昙十二卷(共菩提耶舍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元嘉二十年于道场寺译慧观笔受见道慧僧祐法上等录)

央掘魔罗经四卷(亦道场寺出见道慧宋齐及僧祐法上別录等)

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于荆州辛寺译是第三出与汉世竺大力吴世谦所出本起瑞应等本大同文少异见始兴及僧祐李廓等录)

释六十二见经四卷(见別录祐录云一卷)

大方广宝箧经三卷(见李廓录)

现在佛名经三卷(元嘉二十九年正月七日于荆州为南谯王刘义宣译亦名华敷现在佛名见始兴录及高僧传)

菩萨行方便神通变化经三卷(见李廓录)

净度三昧经三卷(见李廓录)

相续解脱了义经二卷(于东安寺译见道慧僧祐李廓法上等四录)

大法鼓经二卷(于东安寺译见道慧僧祐李廓及別录等)

阿兰若习禅经二卷(见李廓录)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一卷(于丹阳郡译宝云传语慧观笔受见道慧齐录祐廓同)

无量寿经一卷(孝建年出是第八译见道慧宋齐录与康僧铠支谦白延竺法护罗什竺法力宝云等所出本大同广略文异)

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一卷

般泥洹经一卷(孝建元年于辛寺译是第二出或无般字与晋世竺法护双卷泥洹大同小异见道慧宋齐录)

八吉祥经一卷(元嘉二十九年于荆州为司空南谯王译是第二出与吴世支谦出者小异见僧祐及宝唱录)

无忧王经一卷(于荆州辛寺译见吴录)

出无量持门经一卷(见吴录)

三小劫经一卷(见別录) 四食经一卷(见別录)

十二游经一卷(第二出与晋世迦留陀伽译者小异见旧录)

十二头陀经一卷

异处七处三观经一卷(第二出出杂阿含或无异处字)

三因缘经一卷

十一想思念如来经一卷(或云思惟念)

十二品生死经一卷

十报法三统略经一卷 罪福报应经一卷

六斋八戒经一卷 十三头陀经一卷

四人出现世间经一卷(出杂阿含)

四品学法经一卷

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一卷

申兜本经一卷(或申日)

舅甥经一卷(出生经) 那先经一卷(异出本)

日难经一卷(一云越难经) 君臣经一卷(出生经)

鞞摩肃经一卷 鹦鹉经一卷(出中阿含)

负债为牛经一卷(出生经) 那赖经一卷(出生经)

二侨生经一卷(出出曜经) 释摩男本经一卷

阿兰那经一卷 老母经一卷

树提伽经一卷 阿遬达经一卷

大意经一卷 目连降龙王经一卷

阿难见伎乐啼哭无常经一卷(出杂阿含)

舍利弗等比丘得身作证经一卷

佛往慰迦叶病经一卷

请般特比丘经一卷(一云时)

佛命阿难诣最胜长者经一卷

目连弟布施望即报经一卷

舍利弗般泥洹经一卷(出生经)

摩诃迦叶度贫母经一卷

阿那律七念章经一卷

杂藏经一卷 虚空藏菩萨经一卷

菩萨诃欲经一卷(第二出) 阿弥陀经一卷

诸法无行经一卷 贫子须赖经一卷(见李廓录)

杀龙济一国经一卷(出六度集)

无量义经一卷(见李廓录)

无涯际持法门经一卷

堕珠著海中经一卷(出生经)

当来选择诸恶世界经一卷

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经一卷

佛入甘露调正意经一卷(出大十二门经)

过去行檀波罗蜜经一卷

本行六波罗蜜经一卷(已上不注诸录者并见別录)

第一义五相略集一卷(于东安寺译见僧祐录)

二藏法师自述喻一卷(见杂录)

右七十八经合一百六十一卷文帝世中天竺国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宋言功德贤善大乘学时人亦称为摩诃乘亦云衍元嘉十二年来至杨都帝深崇敬彭城王刘义康南谯王刘义宣并师事之勅住祇洹寺仍请令译杂阿含等宝云传慧观笔受后随谯王镇抚荆州复于辛寺又出无忧王等经前后所翻凡百余卷多是弟子法勇传语谯王尝请讲华严经跋陀自忖未善宋言心怀愧叹即专系心旦夕礼忏请观世音乞求冥应遂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首来其前曰何故忧耶陀因稽颡具以意对其人答曰无所多忧即便以剑易于陀首更安新头语令回转讫因问曰得无痛耶陀答不痛豁然便觉心神喜悦旦起道义备领宋言于是就讲辩注若流后还杨都属帝䜩会王公毕集勅见跋陀未及净发白首皓然帝遥望见顾谓尚书谢庄等曰摩诃衍师聪明机解但老期将至朕试问之其情必能悟人意也跋陀上阶帝迎谓之曰摩诃乘师今日不负远来之意自外如何唯有一在摩诃乘师即应声答曰贫道慕化远归帝京蒙供养来垂三十载天子恩遇衔愧甚深但今七十老病之人更无余期唯一死在帝大赏悦嘉其机辩勅陀进近御筵而坐举朝属目荣而美之兼工呪术备在僧传不复委载祐录止云贤译出经七十三卷得知不尽今案众录悉具列之

禅秘要经三卷(亦云禅法要元嘉十八年于祗洹寺译见祐录)

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见祐及唱录)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一卷(出深功德经亦云普贤观经见祐录)

虚空藏观经一卷(亦云观虚空藏菩萨经亦直云虚空藏菩萨经见道慧宋齐及祐等录)

诸法勇王经一卷(见李廓录)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一卷

转女身经一卷 象腋经一卷

郁伽长者所问经一卷

虚空藏菩萨神呪经一卷(已上六经并见李廓魏世录)

右一十部一十二卷文帝世罽宾三藏禅师昙摩蜜多宋言法生而连眉为人沈邃甚有慧鉴常有善神潜形密护每之国境神必托梦告其王知去亦如之誓以游方教化为志习性清修不拘名利初到炖煌即立禅阁于闲旷地㮈千株开园百亩禅众济济趣者如云元嘉年初来到建邺届止中寺晚憩祇洹即译禅经及以神呪兼复传画迦毘罗神王像形迄至于今是其则也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一卷

无量寿观经一卷

右二部合二卷文帝世西域沙门畺良耶舍宋言时称性刚直寡嗜欲善三藏学多所识知尤工禅思元嘉年初达京邑帝深加赏勅住钟山道林精舍以上二经是转障之秘术净土之洪因常受持讽诵故沙门僧含祈请译出含躬笔受并见道慧宋齐录及高僧传

观世音菩萨受记经一卷(第二出与晋世竺法护译者小异)

外国传五卷(竭自述游西域事)

右二部合六卷武帝世永初元年黄龙国沙门昙无竭宋言法勇招集同志释僧猛等二十五人共游西域二十余年自外并化唯竭只还于罽宾国写得前件梵本经来元嘉末年达于江左即于杨都自宣译出见王宋僧祐慧皎李廓法上等录自著行记五卷

治禅病秘要法经二卷(孝建二年于竹园寺出或无经字见道祖魏录僧祐宝唱等录又载)

净饭王般涅槃经一卷(第二出)

八关斋经一卷(异出本) 普明王经一卷

佛大僧大经一卷(二儿名) 生死变识经一卷

忿惒檀王经一卷 长者音悦经一卷

贤者律仪经一卷(亦云威仪) 进学经一卷

优婆塞五戒经一卷(亦云五相经)

耶祗经一卷 摩达经一卷

五百梵志经一卷 旃陀越经一卷

五反覆大义经一卷 迦叶禁戒经一卷

弟子死复生经一卷

弟子事佛吉凶经一卷

五苦章句经一卷

释种问优婆塞经一卷(出杂阿含)

波斯匿王丧母经一卷 菩萨誓经一卷

中阴经一卷 佛母般泥洹经一卷(孝建二年于钟山定林上寺出见祐录亦云大爱道经)

𡡉夷比丘经一卷 梵摩皇经一卷

优婆塞五法经一卷 五恐怖世经一卷

末罗王经一卷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见道慧宋齐录及三藏记)

观世音观经一卷(见僧祐录)

谏王经一卷

清信士阿夷扇经一卷(亦云阿夷扇持父子经)

弟子慢为耆域述经一卷(亦云弟子为耆域术慢或云弟子戏诞经上来不注见处者并出別录)

右三十五部合三十六卷孝武帝世北凉河西王沮渠蒙逊从弟安阳侯京声属凉运终为元魏灭京声窜窃南奔建康晦志卑身不交人世常游止塔寺以居士自卑绝妻孥淡荣利从容法侣宣通正教是以黑白咸嘉敬焉所译前件杂要众经既讽习久对众弘宣临笔缀文曾无滞碍丹阳尹孟𫖮见而善之深加赏接资赡隆厚见高僧传

菩萨念佛三昧经六卷(或直云念佛三昧经见道慧宋齐录)

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一卷(或直云破魔陀罗尼经见僧祐录)

右二部合七卷孝武帝世西域沙门功德直以大明六年于荆州为沙门释玄畅译畅刊正文义辞旨婉密而畅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测也后适成都止大石寺即是阿育王乃手自作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传至于今

药师瑠璃光经一卷(大明元年出一名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一名灌顶经出大灌顶经祐录注为疑房勘婆罗门本今有梵本神言小异耳)

商人求财经一卷

僧王五天使经一卷(疑僧字)

善生子经一卷(亦云异出六向拜经)

懈怠耕者经一卷(旧录云懈怠耕儿经)

释迦毕罪经一卷(一本作家字出生经)

贫穷老公经一卷(或云贫老)

杀身济贾人经一卷(出六度集)

舍卫城中人丧子發狂经一卷(出阿含)

譬喻经一卷 请宾头卢法经一卷

阿难见水光瑞经一卷(一云水光经)

呪愿经一卷 瞿昙弥记果经一卷

学人乱意经一卷(亦云母子作比丘比丘尼乱意经出增一阿含)

窃为沙门经一卷

佛母般泥洹经一卷(与安阳侯出者小异大本同)

长者子六过出家经一卷(出出曜经)

猎师舍家学道事经一卷(出出曜经)

瞿昙弥经一卷

旃阇摩梵志谤佛事经一卷(出生经)

二老男女见佛出家得道经一卷

真偽沙门经一卷(或直云真偽经)

佛涅槃后诸比丘经一卷(亦云小般泥洹经亦云泥洹后变异经亦云泥洹后比丘世变经)

大力士出家得道经一卷(亦云力士跋陀经出杂阿含自他无注并见別录)

右二十五部合二十五卷孝武帝世沙门释慧简于鹿野寺出

十诵僧尼要事羯磨二卷

右一部二卷废帝世大明七年律师释僧璩于杨都中兴寺依律撰出亦云略要羯磨法见僧祐三藏记

十诵律比丘戒本一卷(大明年出)

十诵律比丘尼戒本一卷(太始年出)

十诵律羯磨杂事并要用一卷(太始年出)

右三部合三卷明皇帝世律师释法颖于杨都长干寺依律撰出盛行江左便见祐三藏记及宝唱录

无尽意经十卷 海意经七卷

如来恩智不思议经五卷 宝顶经五卷

阿述达菩萨经一卷(太始年于广州译第三出与晋世竺法护再出者大同)

三密底耶经一卷(亦云贤人明律经)

右六部合二十九卷明皇帝世天竺沙门竺法眷于广州译见始兴僧祐出三藏记及宝唱等三录

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亦云决了诸法如幻化三昧经)

右一经二卷宋世不显年未详何帝译群录直注云沙门翔公于南海郡出见道安及始兴录僧祐三藏记亦载

璎珞本业经二卷

佛藏大方等经一卷(亦名问明显经)

右二经合三卷宋世不显年未详何帝译群录直注云沙门释道严出见始兴录及法上录并载

空净三昧经一卷(亦名空净大感应三昧经)

车匿经一卷(亦名车匿本末经)

劝进学道经一卷(与梁史共出亦名劝进经)

梵女首意经一卷(亦名首意女经)

右四部合四卷宋世不显年未详何帝译群录直注云沙门释勇公出见始兴及赵录法上录亦载

乐璎珞庄严方便经一卷(一名大乘璎珞庄严经一名转女身菩萨问答经与晋世竺法护顺权方便经同本异出)

寂调音所问经一卷(一名如来所说清净调伏经与晋世竺法护文殊行律同本异出)

右二经合二卷宋世不显年未详何帝译群录直注云沙门释法海出见始兴录法上录亦载

月灯三昧经一卷(一名文殊师利菩萨十事行经一名逮慧三昧经)

右一经一卷宋世不显年未详何帝译群录直注云沙门释先公出见赵录及法上录亦载

决正四部比丘论二卷

右一部二卷升明元年沙门释道俨依诸律撰出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译经宋)


校注

上【大】〔-〕【宋】【元】【明】 辰【大】晨【宋】【元】【明】【宫】 滨【大】宾【宋】【元】【明】【宫】 道【大】导【宋】【元】【明】【宫】 帝【大】帝大【宋】【元】【明】【宫】 苇【大】【碛乙-CB】𫁳【丽-CB】【宋】【宫】 戎【大】梵【明】 十【大】十五【宋】【元】【明】 律【大】佛【宫】 十【大】一十【宋】【元】【明】 偈【大】傅【宋】【元】【明】 喻【大】譬喻【宋】【元】【明】【宫】 直【大】〔-〕【明】 惠【大】*慧【宋】【元】【明】【宫】* 颕【大】类【宫】 三【大】二【明】 及【大】〔-〕【宋】【元】【明】【宫】 二【大】三【宫】 竺【大】〔-〕【宋】【元】【明】【宫】 毘【大】〔-〕【宋】【元】【明】【宫】 律【大】〔-〕【宋】【元】【明】【宫】 填【大】阗【宋】【元】【明】 二【大】三【宋】【元】【明】 见別录【大】〔-〕【元】【明】 录【大】〔-〕【宫】 竺【大】〔-〕【宋】【元】【明】【宫】 所译【大】〔-〕【宋】【元】【明】【宫】 一【大】二【宫】 唐七十卷【大】〔-〕【宋】【元】【明】【宫】 法【大】竺法【宋】【元】【明】【宫】 各【大】〔-〕【宋】【元】【明】【宫】 传【大】〔-〕【明】 梵本【大】〔-〕【宫】本【明】 戎【大】梵【元】【明】 载【大】载备如僧传所述【宋】而如字元本明本俱作知字 嘉【大】〔-〕【宋】【元】【明】【宫】 四【大】三【宫】 于【大】乎【宋】【元】【明】【宫】 改【大】收【宋】【元】【明】【宫】 杂【大】〔-〕【明】 或十一卷【大】〔-〕【宫】 祗【大】*祇【宋】【宫】* 成【大】足成【宋】【元】【明】 今【大】〔-〕【宫】 三【大】〔-〕【宋】【元】【明】【宫】 帝【大】谛【宋】【元】【明】【宫】 略【大】*毘【宫】* 及【大】及宝【宋】【元】【明】【宫】 传【大】〔-〕【宫】 邺【大】*业【宋】【元】【明】【宫】* 殉【大】徇【宋】狥【明】𤘽【宫】 夭【大】天【明】 斋【大】〔-〕【宋】【元】【明】【宫】 减【大】阙【宋】【元】【明】【宫】 挛【大】恋【宋】【元】【明】【宫】 常【大】尝【宋】【元】【明】【宫】 唯【大】唯跋【宋】【元】【明】〔-〕【宫】 摩【大】跋摩【宫】 匹【大】丈【宋】【元】【明】【宫】 彼【CB】【丽-CB】【宫】后【大】 是【大】昼【宋】【元】【明】【宫】 靖【大】静【宋】【元】【明】【宫】 锁【大】琐【宫】 相【大】想【宋】【元】【明】【宫】 慧净【大】净慧【宋】【元】【明】【宫】 说【大】诸【宋】【元】【明】【宫】 昙毘【大】〔-〕【宫】 秣【大】𥘯【宋】【元】昧【宫】 浴【大】洛【宫】 等【大】等备行于世【宋】等及请圣僧浴文备行于世【元】【明】 赍【大】真【明】 辛【大】*新【明】* 三【大】二【宋】【元】【明】【宫】 谦【大】支谦【宋】【元】【明】【宫】 出【大】〔-〕【宋】【宫】 大【大】〔-〕【宋】【元】【明】【宫】 语【大】〔-〕【宋】【元】【明】【宫】 宋【大】僧【宋】【元】【明】【宫】 齐录祐廓【大】祐李廓等录【宋】【元】【明】【宫】 同【大】〔-〕【宫】 与【大】为【宋】【元】【明】【宫】 南【大】南郡【元】【明】 异处七处三观经一卷第二出出杂阿含或无异处字【大】∞三因缘经一卷【宋】【元】【明】【宫】 三因缘经一卷【大】∞异处七处三观经一卷第二出出杂阿含或无异处字【宋】【元】【明】【宫】 三【大】二【宋】【元】【明】【宫】 (佛入卷)十五字【大】〔-〕【宫】 或【大】或云【宋】【元】【明】【宫】 生【大】士【宋】【元】【明】【宫】 出杂阿含【大】〔-〕【宫】 特【大】持【宫】 杀龙济一国经一卷出六度集【大】∞无量义经一卷见李廓录【宋】【元】【明】【宫】 无量义经一卷见李廓录【大】∞杀龙济一国经一卷出六度集【宋】【元】【明】【宫】 经【大】〔-〕【宫】 录【大】录译【元】【明】 译【大】〔-〕【明】 二【大】三【宋】【元】【明】【宫】 经【大】部【宋】【元】【明】【宫】 语【大】〔-〕【宫】 顾【大】领【宫】 将【大】〔-〕【宋】【元】【明】期【宫】 帝【大】〔-〕【宋】【元】【明】【宫】 亦【大】一【宋】【元】【明】【宫】 祗【大】*祇【宋】【宫】* 及【大】及僧【宋】【元】【明】【宫】 三【大】五【宫】 秀【大】季【宫】 识【大】谙【宋】【元】【明】【宫】 小【大】少【宋】【元】【明】【宫】 述游【CB】【丽-CB】游【大】述【宋】【元】【明】【宫】 于【大】乎【宋】【元】【明】【宫】 宋【大】宗【宋】【元】【明】【宫】 自著行记五卷【CB】【丽-CB】白著行记五卷【大】〔-〕【宋】【元】【明】【宫】 园【大】国【宫】 魏录【大】〔-〕【宋】【元】【明】【宫】 又载【大】〔-〕【宋】【元】【明】【宫】 识【大】化【宋】【元】【明】 忿惒【大】分和【宋】【元】【明】【宫】 上【大】〔-〕【宋】【元】【明】【宫】 僧【大】〔-〕【宋】【元】【明】【宫】 术【大】衍【宋】【宫】 或云【大】戒羽【宋】【元】【明】【宫】 自【大】目【明】 从【大】纵【宫】 缀【大】经【宫】 见【大】见道祖【宋】【元】【明】【宫】 塔【大】塔有大石钵覆在塔中可容数十斛上有五层木浮图畅【宋】【元】【明】 于【大】〔-〕【宋】【元】【明】【宫】 本今【大】合【宋】【元】【明】【宫】 字【大】字或作阎字【宋】【元】【明】 一【大】〔-〕【元】【明】 含【大】含经【宋】【元】【明】【宫】 事【大】〔-〕【宋】【元】【明】【宫】 (亦云经)二十五字【大】〔-〕【宋】【宫】 陀【大】陀罗【宋】【元】【明】【宫】 无【大】元【宋】【宫】 始【CB】【丽-CB】【宋】【元】【明】【宫】姶【大】 部【大】经【宋】【元】【明】【宫】 盛行江左便【大】〔-〕【宋】【元】【明】【宫】 再【大】垂【宫】 明【大】用【宋】【元】【明】【宫】 翔【大】朔【明】 出【大】〔-〕【宫】 问答【大】〔-〕【宋】【元】【明】【宫】 律【大】律经【宋】【元】【明】【宫】 合【大】〔-〕【宋】【元】【明】【宫】 直【大】〔-〕【宋】【元】【明】【宫】 比丘【大】毘尼【宋】【元】【明】【宫】
[A1] 荥【CB】【丽-CB】荣【大】(cf. K31n1055_p0558a05)
[A2] 独【CB】【丽-CB】犹【大】(cf. K31n1055_p0558c03)
[A3] 独【CB】【丽-CB】浊【大】(cf. K31n1055_p0558c06)
[A4] 各【CB】【丽-CB】分【大】(cf. K31n1055_p0559b03)
[A5] 采【CB】釆【大】
[A6] 宋齐【CB】【丽-CB】〔-〕【大】(cf. K31n1055_p0562b07)
[A7] 㮈【CB】【丽-CB】捺【大】(cf. K31n1055_p0562b20)
[A8] 懈【CB】【丽-CB】解【大】(cf. K31n1055_p0563c17)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历代三宝纪(卷10)
关闭
历代三宝纪(卷10)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