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三宝纪卷第九(译经西秦北凉元魏高齐陈氏)

西秦北凉魏齐陈五录者此亦乘时拯世利民宣化君也乞伏国仁陇西鲜卑世居苑川为南单于前秦败后遂称秦王仍都子城尊事沙门时遇圣坚行化达彼仁加崇敬恩礼甚隆既播释风仍令翻译相承五主四十四年为夏所灭魏还吞夏沮渠蒙逊临松卢水胡世为匈奴左大沮渠即官为氏因借前凉遂便自立迁治姑臧遇昙无谶法师译大般涅槃大集经等二主四十三年为魏所灭拓拔珪字涉瓌云中五原虏为秦护军符氏败后遂即尊号称魏都恒至第三主太武帝伏厘世信纳邪言毁坏佛法诛僧破寺涉历七年恶疾灾身薨后还复四主在北至孝文帝宏世迁京洛阳改姓称元始服冠冕至孝明帝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造永宁寺起九层木浮图高九十丈上有宝刹复高十丈去地千尺离京百里即遥见之初欲筑基掘至黄泉下得金像三十二太后信为法之祥征是以营造穷极世工刹上金宝瓶容二十五石宝瓶下有承露金一十一重周匝轮郭皆垂金铎复有铁锁四道引刹向浮图角四角锁上亦有金大小皆如一石瓮图九级角角皆悬金铜铃铎合上下有百三十铎浮图四面面別各有三门六窓并皆朱漆扇扇上各有五行金铃其十二门二十四扇合有五千四百枚铃铃下复镂金镮铺首穷造制之巧极土木之工庶民子来匪日而作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秋月永夜高风宝铎和鸣声响谐韵中霄晃朗昱𤓝燿空铿锵之音闻十余里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中有丈八金像一躯等身金像十躯编真珠像三躯金织成像五躯玉像二躯作工奇巧冠于当世僧房楼观一千余间梁粉壁青琐绮疎难得而言栝柏椿松扶疎簷霤丛竹香草布护阶庭是以常景制寺碑云须弥宝殿兜率净宫莫尚于斯是也外国所献神异经像皆在此寺寺之墙院皆施𢭃椽以瓦覆之状若宫墙寺之四面各开一门其正南门有三重楼通三阁道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端门图以云气画䌽仙灵列钱青锁赫奕华丽挟门两傍有四力士四师子饰以金银加之珠玉庄严焕炳世所未闻东西两门悉亦如之所可异者唯楼两重北门一道上不施屋似乌头门其四门外皆树青槐亘以渌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路断车盖非由淹云之润清风送凉借合欢之發而供养具与祇园等四事给施七百梵僧菩提流支为译经首勅遣李廓撰经录云至永熙主迁入关中因成西东南北四魏合一十六帝世历一百六十一年派入周齐高洋武川镇虏受东魏禅称齐仍即都邺王四渎三九州之五洋实明敏迹见似狂遣道士剃头未从者遂戮沙门二百余万寺塔出三十千相承六主二十八年为周吞灭三宝灵迹一时俱泯陈霸先者吴兴长成人因借侯景倾覆金陵梁湘东王平景都楚楚为魏并先即建康以姓为国四主三十三年绝开皇九年己酉六合两仪还一统矣乞伏之王起晋孝武太元十二年星次至今开皇岁在作咢二百三载其诸译人华戎道俗凡二十七所出经律论戒毘昙传记集录并及失译合有二百三部八百五十五卷总结以为二十七主五代七都世录云尔

(乞伏西秦)沙门释圣坚 十四部(二十一卷经)

诸失译经 八部(十一卷经)

(沮渠北凉)沙门释道龚 二部(十二卷经)

沙门释法众 一部(四卷经)

沙门昙摩谶 二十四部(一百一十一卷经)

沙门僧伽陀 一部(二卷经)

安阳侯沮渠京声 一部(二卷禅经)

沙门浮陀跋摩 一部(六十卷毘婆沙)

沙门释智猛 一部(二十卷经)

沙门释昙觉 一部(一十五卷经)

诸失译经 五部(一十七卷经佛名)

(元魏北台)沙门释昙曜 二部(五卷经传)

沙门释昙靖 一部(二卷经)

沙门吉迦夜 五部(二十五卷经论)

沙门释昙辩 一部(一卷经)

(元魏南京)沙门昙摩流支 三部(八卷经)

沙门释法场 一部(一卷经)

沙门菩提流支 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经论录)

沙门勒那婆提 六部(二十四卷经论方)

沙门佛陀扇多 十部(一十一卷经论)

(元魏邺都)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 (十四部八十五卷经论)

越国王子月婆首那 三部(七卷经)

期城郡守杨衒之 一部(五卷寺记)

清信士李廓 一部(一卷经录)

(高齐)沙门那连提耶舍 七部(五十二卷经论)

优婆塞万天懿 一部(一卷经)

(陈氏)沙门俱那罗陀 四十八部(二百三十二卷经论疏传记)

王子月婆首那 一部(七卷经)

沙门须菩提 一部(八卷经)

(乞伏西秦)方等王虚空藏经八卷(亦云虚空藏所问经或五卷六卷第二出与法贤所译罗摩伽经本同文异见晋世杂录出大集经)

演道俗业经一卷(第二出与支谦译者小异) 孛经一卷

妇人遇辜经一卷(见始兴录)

大子须大拏经一卷(于江陵寺庾爽笔见始兴录及宝唱录应入晋世随人附秦)

睒子经一卷(一名孝子睒经一名菩萨睒经一名佛说睒经一名睒本经一名孝子隐经凡六名第二出与罗什译者小异见始兴录)

无涯际持法门经一卷(一名无际经一名上金光首女所问经见始兴录)

除恐灾患经一卷(第二出与魏世白延出者小异见始兴及宝唱二录)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一卷(一名阿难分別经一名分別经与弟子慢为耆域述经同本异出见始兴录已上九经并法上录载亦云出別录未详)

菩萨所生地经一卷(一名摩竭所问经见赵录未知前后赵逐人附西秦见始兴录)

贤首经一卷(一名贤首夫人经见始兴录)

僮迦叶解难经一卷(第二出与罗什译迦叶经同本异出庾爽笔受见始兴王宗宝唱支敏度等四家同载)

灌佛经一卷(与別译摩诃刹头经大同小异见始兴录)

七女本经一卷(第二出与支谦出者大同小异亦名七女本心明经亦名七女经见支敏度都录)

右一十四部合二十一卷晋孝武世沙门圣坚于河南国为乞伏乾归译或云坚公或云法坚未详孰是故备列之依验群录一经江陵出一经见赵录十经见始兴录始兴即南录或竺道祖晋世杂录或支敏度都录或王宗或宝唱勘诸录名人似游涉随处出经既适无停所弗知附见何代世录为正且依法录总入乞伏西秦世录云

萨惒萨王经一卷 胡本经四卷(似是长安中出)

阿多三昧经一卷(或作阿陀) 陀贤王经一卷

𩙥陀悔过经一卷 沙弥罗经一卷

方等决经一卷 比丘二事经一卷

右八部合一十一卷并是沙门僧祐出三藏集录释道安所记关中异经今还附入三秦世录总为失译时代处云

(沮渠北凉)悲华经十卷(见古录似是先译龚更删改)

宝梁经二卷(见竺道祖河西录)

右二部合一十二卷晋安帝世沙门释道龚于张掖为河西王沮渠氏出

方等檀持陀罗尼经四卷(亦直云方等陀罗尼经)

右一部四卷晋安帝世高昌郡沙门释法众于张掖为河西王沮渠氏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二卷(第二出与法护译善权方便经同见始兴录一名大善权经一名大乘方便经一名慧上菩萨经凡五名本并同)

右一经二卷晋安帝世西域沙门僧伽陀凉言饶善于张掖为河西王沮渠氏出见法上录

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玄始三年于姑臧出至十年方讫此经凡有三万五千偈于凉减百万言今所译者正万余偈三分始一耳见竺道祖凉录)

大方等大集经三十一卷(第三出与汉世支谶所出二十七卷秦世罗什所出三十卷广略小殊或二十九或三十不定者由初出未勘定即抄写致本不同今翻验矣见竺道祖录)

悲华经十卷(第二出见竺道祖河西录又古录亦载此前道龚已出虽处年不同等是凉世出疑前译不善精故有两文异似再翻)

菩萨地持经十卷(或称论亦八卷见竺道祖河西录)

优婆塞戒经十卷(承玄元年四月二十三日于凉州城内出道俗等五百余人同听沙门道养笔受或六卷七卷大小不定)

方等大云经六卷(一名方等无相大云经一名大云无相经一名大云密藏经于凉州内苑寺出见僧叡二秦及李廓录吴录亦载)

虚空藏经五卷(第二出与西秦世圣坚译方等王虚空藏经同本异出出大集经)

海龙王经四卷(玄始七年出是第二译与竺法护出者同本別译见竺道祖河西录)

菩萨戒经八卷 佛本行经五卷(第二出)

楞伽经四卷

金光明经四卷(第一出十八品见竺道祖河西录)

无为道经二卷(世注为疑)

信善经二卷(或云善信女经祐云疑)

胜鬘经一卷(亦云胜鬘师子吼大乘大方便经)

罗摩伽经一卷(第二出与魏世安法贤者有三卷广略异)

须真天子经一卷(见吴录又云罗什出似再译)

居士请僧福田经一卷(见別录祐云疑)

文陀竭王经一卷 功德宝光菩萨经一卷

腹中女听经一卷(一名不庄校女经)

决定罪福经一卷(世注为疑)

菩萨戒本一卷(第二出)

菩萨戒坛文一卷(亦云优婆塞戒坛文见宝唱录)

右二十四部合一百五十一卷晋安帝世中天竺国三藏法师昙摩谶或云无凉言法丰赍大涅槃前分十卷并菩萨戒等到姑臧止于传舍虑失经本枕之而寝夜有人牵谶堕地上惊觉谓盗如此三夕乃闻空中有声语曰此是如来解脱之藏何为枕之谶乃惭悟別安高处果有盗者夜数提举竟不能胜明旦谶持不以为重盗谓圣人悉来拜谢时沮渠蒙逊僭据凉土称河西王闻谶德名呼与相见一面交言礼遇甚厚仍请宣译凉土英俊沙门慧嵩亲承笔受西州道俗将数百人欣睹明能纵横问难谶释疑滞清辩若流仍出宝坊诸经戒等六十余万言涅槃三分之一前后首尾来往追寻涉历八年凡经三度译乃周讫虽四十卷所阙尚多冀弘法王咸令满足一睹圆教再隆化哉凉译经竟当宋武帝永初二年

禅法要解二卷

右二卷晋安帝世蒙逊从弟安阳侯京声为人博识涉猎书史因谶弘经乃阅意内典奉持五禁守摄六情读谶译经即能讽诵西至于填从天竺三藏禅师佛驮斯那凉言佛将咨问道义斯那天才聪朗诵半亿偈经明了禅法故西方诸国号为人中师子安阳从那受学禅经诸秘要术治病法用口诵梵本通利东归于凉土翻传以教示因尔流

阿毘昙毘婆沙论六十卷

右一部六十卷佛灭度后六百余年迦旃延罗汉弟子五百人造见宝唱录宋文帝世西域沙门浮陀跋摩或云佛陀凉言觉铠于凉州城内闲预宫寺永和五年为逊子虔译沙门道泰笔受慧嵩道朗与名德僧三百余人考正文义再周方讫凡一百轴沙门道挺制序属魏灭凉经法被焚失四十卷至今应有六十卷是而王宗录云一百此据本耳日见行有一百九卷当是近代后人分之

般泥洹经二十卷

右一部合二十卷宋文帝世雍州沙门释智猛游历西域寻访异经从天竺国赍梵本来道经玉门于凉州译元嘉十四年流至杨都与法显同见宋齐录

贤愚经十五卷

右一部合十五卷宋文帝世凉州沙门释昙觉一云慧觉共威德于于填得此经梵本来当元嘉二十二年于高昌国天安寺译见宋齐录

大忍辱经十卷 不退转经四卷(一名不退转法轮经)

金刚三昧经一卷 金轮王经一卷

贤劫五百佛名一卷

右五部合一十七卷是沙门僧祐新集释道安凉土异经今还附入凉世目录为失译源庶知时代显译有无卷部少多出之处所

入大乘论二卷(坚意菩萨造)

(元魏北台)净度三昧经一卷(第二出与宝云译二卷者同广略异耳见道祖录)

付法藏传四卷(见菩提流支录)

三部合七卷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丙戌是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太武皇帝信纳崔皓邪佞谄谀崇重寇谦号为天师残害释种毁破浮图至庚寅年太武遭方始感悟兼有白足禅师来相启發生愧悔心即诛崔皓到壬辰岁太武帝崩子文成立即起浮图毁经七年还兴三宝至和平三年诏玄统沙门释昙曜慨前凌废欣今载兴故于北台石窟寺内集诸僧众译斯传经流通后贤庶使法藏住持无绝

提谓波利经二卷(见三藏记)

右一部合二卷宋孝武世元魏沙门释昙静于北台撰见其文云东方太山汉言代岳阴阳交代故云代岳于魏世出只应云魏言乃曰汉言辩时代一妄太山即此方言乃以代岳译之两语相翻不识梵魏二妄其例甚多不可具述备在两卷经文旧录別载有提谓经一卷与诸经语同靖加足五用石糅金致成疑耳今以一卷成者为定

杂宝藏经十三卷

付法藏因缘传六卷(或四卷因缘广异曜自出者)

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第三出一名集华经一名现在佛名经一名诸佛华经凡四名与秦罗什宋跋陀罗译者本同出异)

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一卷(第二出与晋世法护所出菩萨十地大同小异见始兴录)

方便心论二卷(或一卷凡四品)

右五部合二十五卷宋明帝世西域沙门吉迦夜魏言何事延兴二年为沙门统释昙曜于北台重译刘孝标笔受见道慧宋齐录

宝车菩萨经一卷(一名妙好宝车经)

右一部一卷齐武帝世元魏淮川沙门释昙辩出后青州沙门道侍改治访无梵本世多注为疑见三藏集记及诸別录

(元魏南京)信力入印法门经五卷(正始元年出)

如来入一切佛境界经二卷(景明二年于白马寺出一名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诸佛境界经)

金色王经一卷(正始四年出出法上录云菩提流支后更重勘)

右三部合八卷齐梁间南天竺国三藏法师昙摩流支魏云法希洛阳为宣武帝译沙门道宝笔受

辩意长者子所问经一卷(一名长者辩意经)

右一部一卷梁武帝世天监年中元魏沙门释法场于雒阳出见沙门法上录

佛名经一十二卷(正光年出)

入楞伽经一十卷(延昌二年译是第二出与宋世跋陀罗四卷楞伽广说为异沙门僧朗道湛笔受)

大萨遮尼乾子受记经十卷(正光元年于洛阳为司州牧汝南王于第二出或七卷)

法集经八卷(延昌四年于雒阳出僧朗笔受或六卷见法上录)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六卷(神龟元年于洛阳译是第三出与晋世法护六卷持心经秦世罗什四卷思益经同本异出见法上录)

深密解脱经五卷(延昌三年于洛阳出僧辩笔受见法上录)

奋迅王问经二卷(第二译与秦世罗什自在王经同本异出)

不增不减经二卷(正光年于洛阳译或一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永平二年于胡相国第译是第二出僧朗笔受与秦世罗什出者小异见法上录)

差摩波帝受记经一卷(正光年于洛阳出)

佛语经一卷(僧朗笔受) 无字宝箧经一卷(僧朗笔受)

不必定入印经一卷(觉意笔受)

大方等修多罗经一卷(第二出与转有经同本异译)

弥勒菩萨所问经一卷(与大乘要慧经同本別出于赵欣宅译觉意笔受)

第一义法胜经一

伽耶顶经一卷(第二译与秦世罗什菩提经同本別出异名僧朗笔受)

文殊师利巡行经一卷(觉意笔受)

一切法高王经一卷(与诸法勇王经同本异出別名)

护诸童子陀罗尼呪经一卷

宝积经论四卷

谤佛经一卷(第二出与晋世法护决定总持经同本异出別名亦直云决定总持经)

十地经论十二卷(李廓录云初译宣武皇帝御亲于大殿上一日自笔受后方付沙门僧辩讫了)

胜思惟经论十卷(普太元年于洛阳元桃阳宅出僧朗僧辩笔受)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十卷(于洛阳赵欣宅出僧朗笔受)

实性经论四卷

金刚般若经论三卷(永平二年于胡相国宅出僧朗笔受)

伽耶顶经论二卷(天平二年在邺城般舟寺出一云文殊师利问菩提心经论僧辩道湛笔受)

顺中论二卷(侍中崔光笔受)

妙法莲华经论二卷(昙林笔受并制序)

三具足经论一卷(正始五年译侍中崔光笔受)

无量寿优波提舍经论一卷(普太元年出僧辩笔受)

宝髻菩萨四法论一

转法轮经论一卷(昙琳笔受)

十二因缘论一卷 百字论一卷

破外道四宗论一卷

破外道涅槃论一卷

译众经论目录一卷

右三十八部合一百二十七卷梁武帝世北天竺国三藏法师菩提流支魏云道希从魏永平二年至天平年其间凡历二十余载在洛及邺译李廓录称三藏法师房内婆罗门经论本可有万甲所翻经论笔受草本满一间屋然其慧解与勒那相亚而神聪敏洞善方言兼工杂术尝坐井口澡瓶内空弟子未来无人汲水三藏乃操柳枝聊㧑井口密心诵呪才始数遍泉遂涌上平至井唇三藏即以钵盂酌用傍僧见之并叹称圣法师乃曰斯是术法外国共行此方不习乃言是圣惧惑世人因尔杂法悉秘不为

毘耶娑问经二卷

龙树菩萨和香方一卷(凡五十法)

十地经论十二卷(初译论时未善魏言名器世间为盏子世因入殿斋见诸宿德从弟子索器乃总授钵因悟器是总名遂改为器世间)

宝积经论四卷(已上二论菩提流支并译二德争名不相询访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缀文言亦有异处后人始合见宝唱录载)

究竟一乘宝性论四卷(亦云宝性分別七乘增上论或三卷于赵欣宅出见宝唱录)

法华经论一卷(侍中崔光笔受)

右六部合二十四卷梁武帝世中天竺国三藏法师勒那摩提或云婆提魏言宝意正始五年来在洛阳殿内译初菩提流支助传后以相争因各別译沙门僧朗觉意侍中崔光等笔受

金刚三味陀罗尼经一卷

如来师子吼经一卷(上二经正光六年出) 转有经一卷

十法经一卷 银色女经一卷

正法恭敬经一卷(或无法字亦云威德陀罗尼中说经)

无畏德女经一卷(与阿术达菩萨经同本异出昙琳笔受)

无字宝箧经一卷(右六经象二年出)

阿难多目佉尼诃离陀罗尼经一卷(与支谦无量微持跋陀罗尼无量门持功德直无量门破魔陀罗尼舍利弗陀罗尼等五经同本別出异名)

摄大乘论二卷(普太元年出)

右一十部合十一卷梁武帝世北天竺国三藏法师佛陀扇多魏言觉定从正光六年至元象二年于洛阳白马寺及邺都金华寺译(元魏邺都)正法念处经七十卷(兴和元年于邺城大丞相高澄第译昙林僧昉等笔受)

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三卷(兴和三年于邺城金华寺出与竺法护如幻三昧经同本异出別名昙林笔受)

八佛经一卷 金色王经一卷(上二经并兴和四年于金华寺昙琳笔受)

无垢女经一卷(兴和三年出)

无垢优婆夷经一卷(兴和四年出)

宝意猫儿经一卷(于金华寺为高仲密出)

菩萨四法经一卷(金华寺出昙琳李义希等笔受)

解脱戒本一卷(兴和二年出僧昉笔受出迦叶毘律)

犊子道人问论一卷(于金华寺为高仲蜜出李义希笔受)

回诤论一卷(元象元年昙琳笔受)

业成就论一卷(兴和三年于金华寺出昙林笔受)

唯识无境界论一卷(亦云唯识论)

伊迦输卢迦论一卷(上二论并在金华寺出)

右一十四部合八十五卷梁武帝世东魏南天竺国波罗㮈城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魏言智希从元象初至兴和末在邺都译时菩提流支虽复前后亦同出经而众录目相传抄写去上菩提及般若字唯云流支译不知是何流支迄今群录交涉相參涉相入难得详定后贤博采幸愿讨之

僧伽咤经四卷(元象元年于司徒公孙胜第出)

大迦叶经三卷

频婆娑罗王问佛供养经一卷(上二经并兴和三年出)

右三部合八卷梁武帝世东魏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魏言高空于邺城译僧昉笔受

洛阳地伽蓝记五卷(或为一大卷)

右一部五卷期城郡太守杨衒之撰其序述云三坟五典之九流百氏之言并理在人区而义无天外至于一乘二谛之源六通三达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自顷日感梦满月流光阳门饰毫眉之像高图绀发之形尔来奔竞其风遂广至于晋室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踰盛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于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金刹与云台比高讲殿共阿房等壮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暨永熙多难皇舆迁邺诸寺僧尼亦与时至武定元年中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墙宇倾毁荆棘成林野兽穴于荒阶山鸟聚于庭树游儿牧竖踯躅于九逵农夫耕老艺黍于双阙始知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哀信哉周室京城内外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然寺数众多不可遍写今之所录止大伽蓝其中小者取其祥异世谛俗事因而出之先以城内为始次及城外表列门名以记远近凡为五篇余才非注述多有遗漏后之君子详其阙焉

众经录目一卷

右一录一卷梁武帝世雒阳清信士李廓魏永平年奉勅撰廓内外学注述经录甚有条贯

大世论三十论一卷(见唐内典录)

(高齐)菩萨见实三昧经十四卷(天统四天平寺出)

月藏经一十二卷(天统二年于天平寺出)

月灯三昧经十一卷(天保八年于天平寺出)

大悲经五卷(天保九年于天平寺出)

须弥藏经二卷

然灯经一卷(亦名施灯功德经上二经并天保九年于天平寺出)

法胜阿毘昙论七卷(河清二年于天平寺出)

七部合五十二卷周明帝世高齐沙门统北天竺乌场国三藏法师那连提耶舍齐言尊称于邺城译昭玄沙门都瞿昙般若流支长子达摩阇那齐言法智传语

尊胜菩萨所问经一卷(一名入无量门陀罗尼经)

右一经一卷周武帝世高齐居士万俟懿于邺城译懿元是鲜卑姓万俟氏少而出家师事婆罗门甚聪哲善梵书语工呪术医方故预翻译焉

(陈氏)佛阿毘昙经九卷

无上依经二卷(永定二年于南康净土寺出)

解节经一卷(此经本有一十八品今此一卷止是第四一品真谛略出以证义耳)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第三译与秦世罗什魏世菩提流支出者同本文有广略耳)

广义法门经一卷 僧澁多律一卷(陈言总摄)

修禅定法一卷 俱舍释论二十一卷

俱舍论本一十六卷

立世阿毘昙十卷(永定三年出)

摄大乘论一十五卷(天嘉四年于广州制旨寺出慧恺笔受或十二卷)

佛性论四卷 四谛论四卷

伽论三

摄大乘论本三卷(第二译与元魏世佛陀扇多出者小异)

大空论三卷(于豫章栖隐寺出唐内典录云十八空)

中边分別论三卷(于临川郡出) 金七十论二卷

俱舍论偈一卷 金刚般若论一卷

律二十二明了论一卷(亦直云明了论)

般涅槃经论一卷 遗教论一卷

三无性论一卷 反质论一卷

堕负论一卷 求那摩底随相论一卷

宝行王正论一卷 成就三乘论一卷

论道理论一卷 意业论一卷

执部异论一卷

唯识论文义合一卷(第二出与元魏般若流支译者小异在临川郡翻)

正论释义五卷(于晋安佛力寺出)

佛性义三卷 禅定义一卷

俱舍论疏十六卷

金刚般若疏合十一卷

十八部论疏十卷 解节经疏四卷

无上依经疏四卷 如实论疏三卷

四谛论疏三卷 破我论疏一卷

随相论中十六谛疏一卷(于始兴郡出)

蓃槃豆传一卷 众经通序二卷

翻外国语七卷(一名杂事一名俱舍论因缘事)

右四十八部合二百三十二卷周武帝世西天竺优禅尼国三藏法师拘那罗陀陈言亲依又別云真谛起陈氏永定元年丙子至太建初己丑凡十四年既怀道游方随在所便译并见曹毘三藏历传云阇梨太建元年正月十一日午时迁化年七十一遗文并付神足弟子沙门智休领受三藏寺沙门法海未集阇梨文本已成部轴云阇梨外国经论并是多罗树叶书凡有二百四十缚若依陈纸墨翻写应得二万余卷今之所译止是数缚多罗叶书已得二百余卷通及梁代减三百卷是知佛法大海不可思议其梵本华严涅槃金光明将来建康已外多在岭南广州制旨王园二寺冀不思议弘法大士将来共寻令法灯传照不隐辉于海隅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

右一部合七卷周武帝世月婆首那生知俊朗自魏达齐之梁逮陈世学佛经尤精义理洞晓音韵兼善方言那先在邺齐受魏禅诸有蕃客去留任情那请还乡路经江左因尔遂被梁武帝留勅总监知外国使命太清二年忽遇于填婆罗门僧求那跋陀陈言德贤有胜天王般若梵本那因祈请乞愿弘宣求那跋陀嘉其雅操豁然授与那得保持以为希遇属侯景乱未暇及翻携负西东讽持供养到陈天嘉乙酉之岁始于江州兴业伽蓝方果译出沙门智昕笔受陈文凡六十日江州刺史仪同黄法为檀越越州僧正沙门释慧恭三十德僧监掌始末具经后序不广烦述那虽一身而备经涉历魏齐梁陈相继宣译

大乘宝云经八卷(第二出与梁世曼陀罗所出者七卷宝云同本异出)

右一部合八卷周武帝世扶南国沙门须菩提陈言善吉于杨都城内至敬寺为陈主译见一乘寺藏众经目录

历代三宝纪卷第九(译经西秦北凉元魏高齐陈氏)


校注

圣本首断缺 苑【大】*宛【宋】【元】【明】【宫】* 单【大】禅【宋】【元】【明】【宫】【圣】 左【大】在【宋】【元】【明】【宫】 宏【大】密【宋】【元】【明】【宫】 躯【大】*区【圣】* 盘【大】槃【宋】【元】【明】【宫】【圣】 铎【大】铎铎【丽-CB】【圣】 图【大】图有【宋】【元】【明】【宫】 扇【大】〔-〕【宋】【元】【明】【圣乙】 日【大】曰【宫】 梁【大】架【圣乙】 疎【大】【宋】【元】【明】【宫】【圣】 护【大】濩【元】【明】 𢭃【大】梠【宋】【元】【明】【宫】 今【大】金【圣】 挟【大】侠【宋】【元】【明】使【宫】 淹【大】掩【宫】𭱔【圣】 借【大】籍【宋】 派【大】流【宋】【元】【明】【宫】 之【大】〔-〕【宋】【元】【明】【宫】 三【大】三统【圣】 洋【大】神【宋】【元】【明】【宫】【圣】 十【大】子【宋】【元】 成【大】城【宋】【元】【明】【宫】 嗣【大】于【宫】 訾【大】觜【宋】【元】【明】 戎【大】梵【元】【明】 三部八百五十五【大】四部九百一十六【宋】【元】【明】 以【大】〔-〕【宋】【元】【明】【宫】 十【大】*一十【宋】【元】【明】【宫】* 沙门昙摩谶二十四部一百一十一卷经【大】∞沙门僧伽陀一部二卷经【宋】【元】【明】【宫】 一【大】五【宋】【元】【明】【宫】 经【大】经戒坛文【宋】【元】【明】经戒【宫】【圣】 沙门僧伽陀一部二卷经【大】∞沙门昙摩谶二十四部一百一十一卷经【宋】【元】【明】【宫】 经【大】法【宋】【元】【明】【宫】 毘婆沙【大】阿毘【宫】阿毘昙婆沙【宋】【元】【明】 十【大】〔-〕【宫】 靖【大】静【宋】【元】【明】【宫】 二【大】一【宫】 卷经【大】缚【圣】 元魏南京【大】〔-〕【宫】 十【大】*一十【宋】【元】【明】【宫】【圣】* 越国【大】优禅尼【宫】优禅尼国【宋】【元】【明】 七【大】*八【宋】*【元】*【明】* 守【大】太守【宋】【元】【明】【宫】 二【大】*三【宋】*【元】*【明】* 记【大】语【宋】【元】【明】【宫】【圣】 王【大】主【宫】【圣乙】 云【大】名【宋】【元】【明】【宫】 所【大】祈【元】 六卷【大】五卷【元】【明】等【宫】〔-〕【圣】 同【大】〔-〕【宋】 (妇人录)十一字【大】〔-〕【宋】【元】【明】【宫】【圣】 大【大】太【宋】【元】【明】【宫】 辛【大】幸【元】【明】 寺【大】寺出【宋】【元】【明】【宫】【圣】 受【大】授【宋】【元】【明】 录【大】〔-〕【宋】【元】【明】【宫】【圣】 宝【大】贾【圣】 子【大】〔-〕【宫】一【圣】 小【大】*少【宋】*【元】*【明】* 上【大】〔-〕【宫】 兴【大】〔-〕【宫】 录【大】录妇人遇辜经一卷见始兴录【宋】【元】【明】【宫】【圣】 多【大】〔-〕【圣】 为【大】〔-〕【宋】【元】【明】【宫】 域【大】城【宋】【宫】【圣】 本【大】*小【宫】* 出別【大】別出【宋】【元】【明】【宫】 家【大】家录【宋】【元】【明】【宫】【圣】 七【大】〔-〕【宋】【元】【明】【宫】【圣】 部【大】*经【宋】【元】【明】【宫】【圣】* 且【大】〔-〕【宫】【圣】 上【大】止【宫】 录总【大】总注【宋】【元】【明】【宫】【圣】 (萨惒十卷)七字【大】∞(胡本出)十一字【宋】【元】【明】【宫】【圣】 (胡本出)十一字【大】∞(萨惒十卷)七字【宋】【元】【明】【宫】【圣】胡=梵【元】【明】 似【大】以【宫】 阿陀【大】陀阿【宋】【宫】 方【大】万【宋】【元】 三【大】二【宋】【元】【明】【宫】* 沮渠北凉【大】〔-〕【宫】 删改【大】那跋【宫】 权【大】〔-〕【宋】【元】【明】【宫】 名【大】〔-〕【宋】【元】【明】【宫】 域【大】*城【圣】* 正【大】止【宋】【元】【明】【宫】【圣】 谶【大】谦【宫】 卷【大】〔-〕【宋】【元】【明】【宫】【圣乙】 三【大】二【宋】【元】【明】【宫】【圣】 未【大】来【宫】 见【大】〔-〕【宋】【元】【明】【宫】 道【大】〔-〕【宋】【元】【明】【宫】 不【大】末【宋】【元】【明】【宫】【圣】 精【大】请【宋】 翻【大】翻实【宋】【元】【明】【宫】【圣】 (或称录)十三字宫本有前经注下 (承玄听)二十五字【大】〔-〕【宫】 养【大】泰【宫】 方【大】菩萨戒经八卷方【宋】【元】【明】【宫】【圣】 相【大】*想【圣】* 叡【大】严【宫】【圣乙】 海【大】佛本行经五卷第二出金光明经四卷第一出十八品见竺道祖河西录海【宋】【元】【明】【宫】【圣】 (菩萨出)十五字【大】〔-〕【宋】【元】【明】【宫】【圣】 (金光录)十九字【大】〔-〕【宋】【元】【明】【宫】【圣】 无【大】(海龙王经四卷玄始七年出是第二译与竺法护出者同本別译见竺道祖河西录楞伽经四卷无)【宫】(无为疑)十字∞(信善疑)十四字【宋】【元】【明】【宫】【圣】 (无为疑)十字【大】∞(信善疑)十四字【宋】【元】【明】【宫】【圣】信善=善信【明】 大【大】一【宋】【元】【明】【宫】【圣】 贤【大】贤出【宋】【元】【明】【宫】【圣】 光【大】一光【宋】【元】【明】【宫】 世【大】出【明】 忏【CB】【丽-CB】【圣】*谶【大】* 臧【大】藏【宫】 三【大】*二【宫】* 僭【CB】【丽-CB】潜【大】僣【宋】【元】【明】【宫】【圣】 经【大】*迳【圣】* 咸【大】感【圣】 当【大】〔-〕【宫】【圣】 填【大】*阗【宋】*【元】*【明】* 土【大】上【圣】 行【大】〔-〕【宫】 论【大】〔-〕【宫】【圣】 部【大】部合【宋】【元】【明】【宫】【圣】 预【大】豫【圣】 永【大】承【宫】【圣】 应【大】唯【宋】【元】【明】【宫】 日【大】〔-〕【宋】【元】【明】【宫】 玉【大】王【宋】【元】【明】【宫】 慧【大】惠【圣】 嘉【大】*喜【圣】* 不退【大】〔-〕【宫】 入大乘论二卷坚意菩萨造【大】〔-〕【宫】【圣】元魏北台入大乘论二卷坚意菩萨造【宋】【元】【明】 元魏北台【大】〔-〕【宋】【元】【明】 二【大】一【宫】 见【大】〔-〕【宋】【元】【明】【宫】【圣】 三【大】二【宫】【圣】 七【大】五【宫】【圣】 纳【大】任【宫】【圣】 病【大】疾【宋】【元】【明】【宫】 诏【大】昭【宋】【元】【明】照【圣】 凌【大】陵【元】【明】后【圣】 见【大】见出【宋】【元】【明】【宫】 辩【大】辨【宋】【元】【宫】 靖【大】静【宋】【元】【明】【宫】 万【大】方五【宋】【元】【明】【宫】 行【大】五行【圣】 曜【大】昙曜【宋】【元】【明】 〔-〕【CB】【丽-CB】【宋】【宫】秦【大】 晋世【大】晋【宋】【元】【明】【宫】一晋【圣】 好【大】〔-〕【宫】 川【大】州【宋】【元】【明】【圣】 入【大】〔-〕【圣】 法【大】〔-〕【圣】 庄【大】〔-〕【圣】 出【大】〔-〕【宋】【元】【明】【宫】【圣乙】 洛【大】雒【宋】【元】【明】【宫】【圣乙】 二【大】〔-〕【宫】 说【大】略【宋】【元】【明】【宫】【圣】 僧【大】〔-〕【圣】 二【大】〔-〕【宫】【圣】 雒【大】洛【宋】【元】【明】【宫】 本异【大】〔-〕【宫】 问【大】门【圣】 义【大】议【宫】仪【圣】 卷【大】卷或作议字【宋】【元】【明】【宫】 经【大】〔-〕【宫】 (宝积卷)六字【大】∞(谤佛受)百十五字【宋】【元】【明】【宫】【圣】 (谤佛受)百十五字【大】∞(宝积卷)六字【宋】【元】【明】【宫】【圣】 別【大】本別【圣】 定【大】〔-〕【宋】【元】【明】【宫】【圣】 于大殿上【大】〔-〕【宫】【圣】 自【大】自手【宋】【元】【明】【宫】【圣】 后【大】然后【宋】【元】【明】【宫】【圣】 太【大】*泰【宋】【元】【明】【宫】【圣】* 僧【大】〔-〕【宫】 于【大】在【宋】【元】【明】【宫】 僧朗笔受【大】〔-〕【宋】【元】【明】【宫】【圣】 (实性卷)六字【大】〔-〕【宫】【圣】 经【大】〔-〕【宋】【元】【明】 (伽耶受)三十六字【大】∞(顺中序)二十六字【宋】【元】【明】【宫】【圣】 般舟【大】殷周【宫】【圣】 菩【大】菩萨【圣】 (顺中序)二十六字【大】∞(伽耶受)三十六字【宋】【元】【明】【宫】【圣】 卷【大】卷普泰元年出僧辩笔受【宋】【元】【明】【宫】 论【大】〔-〕【宫】【圣】 琳【大】*林【宋】【元】【明】【宫】【圣】* 一【大】〔-〕【圣】 八【大】九【宋】【元】【明】【宫】【圣】 内空【大】在内【宋】【元】【明】 操【大】掺【圣】 盂【大】𭾅【宫】盌【圣】 (龙树法)十三字【大】∞(十地受)百四十九字【宋】【元】【明】【宫】【圣】 (十地受)百四十九字【大】∞(龙树法)十三字【宋】【元】【明】【宫】【圣】 间后因【大】因后【宋】【元】【明】 因【大】〔-〕【宫】 总授【大】授总【宫】 幞【大】𭞴【圣】 二【大】三【宋】【元】【明】【宫】【圣】 载【大】〔-〕【宋】【元】【明】【宫】 七【大】一【宋】【元】【明】【圣】 来【大】已来【宫】【圣】 三【大】上【宋】【元】【明】【宫】【圣】 象【大】蒙【圣】 〔-〕【CB】【碛乙-CB】【宋】【元】【明】【宫】【圣】跋【大】 持跋【CB】【碛-CB】【宋】【元】【明】【宫】【圣】跋持【大】 尼【大】〔-〕【宋】【元】【明】【宫】【圣】 出【大】出并【宋】【元】【明】【宫】【圣】 经【大】问经【宋】【元】【明】【宫】【圣】 义希【大】*希义【宋】【元】【明】【宫】【圣】* 等【大】〔-〕【宋】【元】【明】【宫】 出【大】〔-〕【宋】【宫】 蜜【大】密【宋】【元】【明】【宫】【圣】 李【大】〔-〕【宫】 元【大】六【圣】 出【大】〔-〕【宋】【元】【明】【宫】 都【大】城【宋】【元】【明】【宫】 时【大】时有【宋】【元】【明】【宫】【圣】 涉【大】滥【宋】【元】【明】【宫】【圣】 胜第出【大】腾第译【宋】【元】【明】【宫】【圣】 三【大】*二【宫】【圣】* 八【大】七【宫】【圣】 洛【大】雒【宋】【元】【明】【宫】 记【大】说【宋】【元】【明】【宫】 毫【大】豪【圣】 高【大】台【宋】【元】【明】【宫】【圣】 土【大】士【明】 徙【大】从【圣】 览【大】揽【宋】【元】【明】【宫】 寥【大】寒【圣】 录【大】传【宫】 多有【大】有多【明】 清信【CB】【丽-CB】【圣】信【大】 廓【大】廓负【宋】【元】【明】【宫】 甚【大】其【宫】 大世论三十论一卷见唐内典录【大】〔-〕【宫】【圣】高齐大世论三十论一卷见唐内典录【宋】【元】【明】 论【大】〔-〕【宋】【元】【明】【宫】 见唐内典录【大】〔-〕【宋】竺本无此论【元】【明】 高齐【大】〔-〕【宋】【元】【明】【宫】 年【大】年于【宋】【元】【明】【宫】【圣】 并【大】〔-〕【宋】【元】【明】【宫】 七【大】八【宋】【元】【明】 昭【大】照【圣】 俟【大】天【宋】【元】【明】【宫】【圣】 俟【大】侯【宋】【圣】 康【大】康郡【宋】【元】【明】【宫】【圣】 止【大】上【宫】 三【大】三出【宋】【元】【明】【宫】 世【大】出【宫】 同本【大】本同【宋】【元】【明】【宫】【圣】 文【大】文异【宋】【元】【明】【宫】 澁【大】淴【宋】【元】【明】忽【宫】 总【大】秘【宫】 一【大】二【宋】【元】【明】【宫】【圣】 立世阿毘昙十卷永定三年出【大】∞摄大乘论一十五卷天嘉四年于广州制旨寺出慧恺笔受或十二卷【宋】【元】【明】【宫】【圣】 摄大乘论一十五卷天嘉四年于广州制旨寺出慧恺笔受或十二卷【大】∞立世阿毘昙十卷永定三年出【宋】【元】【明】【宫】【圣】 伽【大】佉【宋】【元】【明】【宫】 卷【大】卷(有本佉字作伽)【宋】【元】【明】 (唐内空)八字【大】〔-〕【宋】【元】【明】【宫】【圣】 般【大】〔-〕【宋】【元】【明】【宫】【圣】 堕【大】惰【宋】【元】【明】【宫】 论【大】说【宋】【元】【明】【宫】【圣】 在【大】经【宫】 十六【大】六十【宋】【元】【明】【宫】 一【大】二【明】 蓃槃【大】薮盘【宋】【元】【明】【宫】【圣】 杂【大】离【圣乙】 二【大】三【明】 令【大】合【宫】 越【大】〔-〕【宫】【圣】 十【大】年【圣】 此下圣本有光明皇后愿文 历代三宝纪【大】开皇三宝录【宋】【宫】【圣乙】
[A1] 丈八【CB】【丽-CB】八丈【大】(cf. K31n1055_p0548c19)
[A2] 娵【CB】【丽-CB】娶【大】(cf. K31n1055_p0549b07)
[A3] 梁【CB】【丽-CB】〔-〕【大】(cf. K31n1055_p0555a05)
[A4] 陈【CB】【丽-CB】阵【大】(cf. K31n1055_p0555b02; T55n2153_p0413c17)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历代三宝纪(卷9)
关闭
历代三宝纪(卷9)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