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三宝纪卷第二(帝年次前汉新王后汉)

帝年次者刘邦字沛郡丰人母媪息于大泽梦与神交感而生季首龙颜额隆准仁大度美须髯左股髀间有七十二黑子因托暴秦鼓其潜翼既吞强楚遂奋云前后凡经七十二战天下乃定黑子之应其瑞在兹既远承周因尔称汉改咸阳曰长安而都之自从开辟三皇五帝夏殷周秦迄文景前并以帝王标年无別立号至武帝世始制年名称建元云元狩二年霍去病讨匈奴过居延山擒休屠王获其金人以为大神列置于宫烧香礼之此即像初至三年凿昆明池遍于下际悉是灰墨帝以其事问东方朔奉答云非臣所知陛下可访西域胡人其后张骞使大夏还汉始知有身毒国又平帝世大夫刘向自称余览典籍往往见有佛经及删列仙传云得藏书缅寻太史创撰列仙图自六代迄到于今七百余人向检虚实定得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见佛经推此岂非汉时经目及古旧二录道安所载十二贤者等经例是所余止有七十二人为列仙传此盖博识睹其大将知周时久流释典情识未洽归信者稀秦虽𦶟除汉复兴出令刘向搜藏书见更列仙传云又哀帝世元寿年中景宪使于大月支国受得浮图经验向所寻便实录矣王莽字巨君元城人为汉大司马翼辅平帝元始五年乙丑帝崩莽立宣帝玄孙婴号称孺子莽为丞相居摄三年即真十五年通数十八年实止十七载莽为景帝第七世孙刘玄字圣公所灭称更始元玄立二年复为赤眉所杀刘秀字文叔高祖九世孙长沙定王后居乎南阳之白水乡父为济阳令生秀于县中有赤光之瑞是岁嘉谷一茎九穗因名为秀隆准日角口大眉长面美髭髯性善仁爱起于南阳除荡赤眉遂定天下是为后汉光武帝焉徙都洛阳号年建武闻昔世语光武起南阳南阳无贱士常谓此虚诞见今经说释迦出天竺天竺多圣人方验斯真实至明帝世永平七年忽感神梦觉已欢悦命使西行因尔宅心游志福境尝从容暇问弟东平王处家居何者最乐东平𪻺伟腰带十围即奏对云为善最乐帝称之曰此言甚大足可以副王之腰腹后使回还仍诏宣译源發自此流注达今法海无穷玄河靡竭前后两汉通及新王合二十六君四百二十五载纪录帝世东西京云

(前汉)高帝(十二年都长安) 惠帝(七年) 吕后摄(八年) 文帝(二十三年) 景帝(十六年) 武帝(五十四年) 昭帝(十三年) 宣帝(二十五年) 元帝(十六年) 成帝(二十六年) 哀帝(六年) 平帝(五年) 新王莾(十七年治长安) 更始(二年亦长安)

(后汉)光武帝(二十三年都洛阳) 明帝(十八年十年译经) 章帝(十三年) 和帝(十七年) 殇帝(一年) 安帝(十九年) 顺帝(十九年) 冲帝(一年) 质帝(一年) 桓帝(二十一年) 灵帝(二十二年) 献帝(三十年)

(前汉乙未)高帝(刘氏名邦字阿季尧后治十二年都长安佛入涅槃来至此已四百五年) (丙申)二 (丁酉)三 (戊戌)四 (己亥)五 (庚子)六 (辛丑)(改咸阳为长安) (壬寅)八 (癸卯)九 (甲辰)十 (乙巳)十一 (丙午)十二

(丁未)惠帝盈元(高帝子治七年佛入涅槃来至此已四百一十五年) (戊申)二 (己酉)(舂發长安六百里男女十四万六千人筑长安城旧城西面三十日了六月又發诸侯率一十二万人筑南面) (庚戌)四 (辛亥)(正月又發六百里男女十四万五千人筑城北面三十日了夏又發一十二万五千人筑城东面三十日了秋九月长安城四面一切悉讫) (壬子)六 (癸丑)

(甲寅)吕后元(高帝后摄政八年佛入涅槃来至此已四百二十二年) (乙卯)二 (丙辰)三 (丁巳)四 (戊午)五 (己未)六 (庚申)七 (辛酉)

(壬戌)文帝恒元(高帝庶子治二十三年佛涅槃来至此已四百三十二年) (癸亥)二 (甲子)三 (乙丑)四 (丙寅)五 (丁卯)六 (戊辰)七 (己巳)八 (庚午)九 (辛未)十 (壬申)十一 (癸酉)十二 (甲戌)十三 (乙亥)十四 (丙子)十五 (丁丑)十六 (戊寅)后元元年 (己卯)二 (庚辰)三 (辛巳)(文殊师利般泥洹经云佛灭度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师利当至雪山为五百仙人说十二部经讫还本生地入涅槃五月大赦免官奴婢为庶人) (壬午)五 (癸未)六 (甲申)

(乙酉)景帝启元(文帝子治十六年佛入涅槃来至此已四百五十四年) (丙戌)二 (丁亥)三 (戊子)四 (己丑)五 (庚寅)六 (辛卯)七 (壬辰)中元元年 (癸巳)二 (甲午)三 (乙未)四 (丙申)五 (丁酉)六 (戊戌)后元元年 (己亥)二 (庚子)

(辛丑)武帝彻(景帝子治五十四年此始建年号称建元元年东方朔上书自进时年二十二民年九十已上复子孙令侍养佛入涅槃至此已四百七十年) (壬寅)(置茂陵邑徙郡国豪杰居之赐徙民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癸卯)三 (甲辰)四 (乙巳)五 (丙午)

(丁未)元光元 (戊申)二 (己酉)三 (庚戌)四 (辛亥)五 (壬子)(外国传云佛灭度后四百八十年有神通罗汉名呵利难陀国王之子于优长国东北造牛头栴檀弥勒像高八丈巧匠三人上兜率看真弥勒造然后得成甚有神验) (癸丑)元朔元 (甲寅)二 (乙卯)三 (丙辰)四 (丁巳)五 (戊午)

(己未)元狩元(十月帝幸雍猎得一白狩如五蹄改元云) (庚申)(霍去病北讨匃奴过居延山擒休屠王获其金人以为大神列置甘泉宫烧香礼之此即汉地佛像先来也) (辛酉)(掘昆明池其下悉是炭墨武帝以问东方朔令辩所由朔答云非臣所知陛下可问西域人) (壬戌)四 (癸亥)五 (甲子)六 (乙丑)元鼎元(六月汾阴得宝鼎水中鼎大八尺一寸高三尺六寸故改元云昔秦遣人入水求鼎不得汉乃自出可谓神物有应则彰无感则岂人求哉) (丙寅)二 (丁卯)三 (戊辰)四 (己巳)五 (庚午)

(辛未)元封元(正月甲子帝祭嵩山宫斋七日祀讫还四月帝闲居方朔等侍忽见一青衣女子来告帝云从今去百日清斋至七月七日西王母许降至期二更果来赴帝) (壬申)二 (癸酉)(帝先承王母言以是年七月斋戒以五岳图授董仲君董仲君登即写受) (甲戌)(帝又先承上元夫人言四年七月斋戒以五帝六甲灵飞十二事授李少登即写此二书传行世者由先传此二君所以存矣) (乙亥)五 (丙子)六 (丁丑)太初元(十一月己酉天火焚柏梁台于是真形图六甲五帝灵飞十二事并帝所受集诀凡四卷共函并为火烧失本) (戊寅)二 (己卯)三 (庚辰)四 (辛巳)天汉元 (壬午)二 (癸未)三 (甲申)

(乙酉)太始元 (丙戌)二 (丁亥)三 (戊子)(三月帝幸太山祠西王母求灵而神不应) (己丑)延和元 (庚寅)二 (辛卯)三 (壬辰)(正月幸东莱大海斋祠西王母上元夫人求应不降) (癸巳)后元元 (甲午)

(乙未)昭帝弗陵(武帝子治十三年始元元年佛入涅槃至此已五百二十四年) (丙申)二 (丁酉)三 (戊戌)四 (己亥)五 (庚子)六 (辛丑)元凤元 (壬寅)二 (癸卯)三 (甲辰)四 (乙巳)五 (丙午)六 (丁未)元平元

(戊申)宣帝询(武帝曾孙治二十五年太始元年佛入涅槃来至此已五百三十年) (己酉)二 (庚戌)三 (辛亥)

(壬子)地节元 (癸丑)二 (甲寅)三 (乙卯)四 (丙辰)元康元 (丁巳)二 (戊午)三 (己未)四 (庚申)神雀元 (辛酉)二 (壬戌)三 (癸亥)四 (甲子)五凤元 (乙丑)二 (丙寅)三 (丁卯)四 (戊辰)甘露元(一云甘始元) (己巳)二 (庚午)三 (辛未)

(壬申)黄龙元

(癸酉)元帝奭(宣帝子治十六年初元元年佛入涅槃来至此已五百六十二年) (甲戌)二 (乙亥)三 (丙子)四 (丁丑)五 (戊寅)永光元 (己卯)二 (庚辰)三 (辛巳)四 (壬午)五 (癸未)建明元(一云建昭元) (甲申)二 (乙酉)三 (丙戌)四 (丁亥)五 (戊子)竟宁元

(己丑)成帝骜(元帝子治二十六年称建始元佛入涅槃来至此已五百七十八年) (庚寅)二 (辛卯)三 (壬辰)

(癸巳)河平元 (甲午)二 (乙未)三 (丙申)四 (丁酉)明元(一云阳朔) (戊戌)二 (己亥)三 (庚子)四 (辛丑)鸿嘉元 (壬寅)二 (癸卯)(大夫刘向删列仙传云七十四人己见佛经) (甲辰)四 (乙巳)永始元 (丙午)二 (丁未)三 (戊申)四 (己酉)元延元 (庚戌)二 (辛亥)三 (壬子)

(癸丑)绥和元 (甲寅)

(乙卯)哀帝欣(元帝孙治六年称建平元佛入涅槃来至此六百四年) (丙辰)二 (丁巳)三 (戊午)

(己未)元寿元(景宪使大月支国受得浮图经浮图者即佛陀也岂非如来相续久矣) (庚申)

(辛酉)平帝衍(哀帝子治五年称元始入涅槃来至此六百一十年) (壬戌)二 (癸亥)三 (甲子)四 (乙丑)五 (丙寅)居摄元(莾立宣帝玄孙婴号孺子莾为丞相摄行政事佛入涅槃来至此六百一十五年莾废孺子谥为幼帝) (丁卯)

(戊辰)始初元

(己巳)莽即真(号建国元) (庚午)二 (辛未)三 (壬申)四 (癸酉)(甲戌)天凤元 (乙亥)二 (丙子)三 (丁丑)四 (戊寅)五 (己卯)六 (庚辰)地皇元 (辛巳)二 (壬午)

(癸未)更始元(刘玄字圣公灭莽治二年为赤眉所杀玄景帝六世佛入涅槃至此六百三十二年) (甲申)

(后汉 乙酉)光武帝(秀字文叔高帝九世孙三十三年徙都雒阳号建武佛入涅槃来至此六百三十四年) (丙戌)二 (丁亥)三 (戊子)四 (己丑)五 (庚寅)六 (辛卯)七 (壬辰)八 (癸巳)九 (甲午)十 (乙未)十一 (丙申)十二 (丁酉)十三 (戊戌)十四 (己亥)十五 (庚子)十六 (辛丑)十七 (壬寅)十八 (癸卯)十九 (甲辰)二十 (乙巳)二十一(西域莎车王等十六国悉遣子来入侍奉献方物) (丙午)二十二 (丁未)二十三 (戊申)二十四 (己酉)二十五 (庚戌)二十六 (辛亥)二十七 (壬子)二十八 (癸丑)二十九 (甲寅)三十 (乙卯)三十一 (丙辰)中元元(二月帝东巡太山柴祭刻有云气成宫阙封禅梁甫讫过鲁祠孔子宅九月醴泉出京师饮者痼疾皆差也) (丁巳)(是岁取天下民户凡四百二十七万九千六百四十四民口二千一百万七千八百二十)

(戊午)明帝庄(光武第四子立十八年号永平元佛入涅槃至此已六百六十七年) (己未)二 (庚申)三 (辛酉)四 (壬戌)五 (癸亥)六 (甲子)(是年帝梦金人飞来殿庭即佛像经法应也命使西行寻求佛经) (乙丑)八 (丙寅)九 (丁卯)(使还得迦叶摩腾来到雒阳即翻四十二章经以白马驮经来即起白马寺) (戊辰)十一(竺法兰出佛本行经五卷陶隐居年历云帝梦金人遣使是此年与诸家小异据终亦不爽) (己巳)十二 (庚午)十三(竺法兰出十地断结经四卷) (辛未)十四 (壬申)十五 (癸酉)十六 (甲戌)十七 (乙亥)十八

(丙子)章帝坦(明帝子立十三年号建初元佛入涅槃至此六百八十五年) (丁丑)二 (戊寅)三 (己卯)(永平初通议郎班固作汉书讫此年始就凡二十余载) (庚辰)五 (辛巳)六 (壬午)七 (癸未)八 (甲申)元和元 (乙酉)二 (丙戌)三 (丁亥)章和元(诏遣曹褒定礼仪一百五十篇) (戊子)

(己丑)和帝肇(章帝子立十七年号永元元佛入涅槃至此六百九十八年) (庚寅)二 (辛卯)三 (壬辰)四 (癸巳)五 (甲午)六 (乙未)七 (丙申)八 (丁酉)九 (戊戌)十 (己亥)十一 (庚子)十二 (辛丑)十三安息国献师子 (壬寅)十四 (癸卯)十五 (甲辰)十六 (乙巳)元兴元

(丙午)殇帝隆(和帝子立一年号延平元佛入涅槃至此七百一十五年)

(丁未)安帝祐(章帝孙立十九年号永初元佛入涅槃至此七百一十六年) (戊申)二 (己酉)三 (庚戌)四 (辛亥)五 (壬子)六 (癸丑)七 (甲寅)元初元(九真徼外夜郎等国内附辟境千八百里) (乙卯)二 (丙辰)三 (丁巳)四 (戊午)五 (己未)

(庚申)永宁元(四月帝诏谒者仆射刘珍作建武已来名臣傅) (辛酉)建光元 (壬戌)延光元 (癸亥)二 (甲子)三 (乙丑)

(丙寅)顺帝保(安帝子立十九年号永建元佛入涅槃至此七百三十五年) (丁卯)(二月帝诏有司备玄𫄸聘南阳樊英及黄琼杨厚等诣公车设坛席问得失讫还以礼遣之) (戊辰)三 (己巳)四 (庚午)五 (辛未)六 (壬申)阳嘉元 (癸酉)二 (甲戌)三 (乙亥)四 (丙子)永和元 (丁丑)二 (戊寅)三 (己卯)四 (庚辰)五 (辛巳)(时有张陵在蜀号天师作道书二十四卷论章醮之法道士章醮起此) (壬午)汉安元 (癸未)二 (甲申)建康元

(乙酉)冲帝炳(顺帝孙立一年号永嘉元张陵子衡为保师佛入涅槃来至此七百五十四年) (丙戌)质帝瓒(章帝玄孙立一年号本初元佛入涅槃至此七百五十五年)

(丁亥)桓帝志(章帝曾孙立二十一年号建初元佛入涅槃来至此已七百五十六年朱士行汉录云支娄迦谶此年译阿閦佛经二卷) (戊子)(高僧传云安世高从建初二年至灵帝建宁中凡二十余载合译法句等经一百七十四部一百八十八卷) (己丑)三 (庚寅)和平元 (辛卯)元嘉元(朱士行汉录云世高此年译五十校计经二卷七处三观经二卷) (壬辰)(朱士行汉录云世高此年译普法义经一卷内藏经一卷)

(癸巳)永兴元 (甲午)二 (乙未)永寿元 (丙申)(朱士行汉录云世高此年译人本欲生经一卷) (丁酉)

(戊戌)嘉元 (己亥)二 (庚子)三 (辛丑)四 (壬寅)五 (癸卯)六 (甲辰)七 (乙巳)八 (丙午)九 (丁未)永康元(支敏度录云世高此年译修行道地经七卷或六卷)

(戊申)灵帝闳(章帝玄孙立二十二年号建宁元佛入涅槃至此七百七十七年) (己酉)二 (庚戌)(世高译经至此年方讫非止一处在所即出) (辛亥)

(壬子)嘉平元(朱士行汉录云竺佛朔此年于洛阳译道行经一卷道安为之注序) (癸丑)二 (甲寅)三 (乙卯)(帝好书自造义皇篇五十章) (丙辰)五 (丁巳)六 (戊午)光和元 (己未)(支敏度录云支娄迦谶七月八日译般若道行品等十卷) (庚申)(聂道真录云支娄迦谶十月八日于洛阳译般舟三昧经二卷宝积经一卷) (辛酉)(都尉安玄译法镜经二卷阿含口解一卷于洛阳出严佛调笔受) (壬戌)五 (癸亥)(竺佛朔于洛阳译道行经一卷支谶传语孟福张莲笔受) (甲子)中平元 (乙丑)(支曜于洛阳译成具光明等十一部经十一卷) (丙寅)(朱士行汉录云支娄迦谶二月八日于洛阳译首楞严经二卷) (丁卯)(康巨于洛阳译问地狱事经一卷魏文帝生) (戊辰)(高僧传云古维摩诘等六部经合十卷并临淮严佛调于洛阳出之) (己巳)(正月改光嘉元十月改昭宁元十二月改永隆元)

(庚午)献帝(灵帝子立三十年号初平元二月董卓劫帝迁长安袁绍起兵勃海孙坚起兵江南入涅槃至此七百九十九年) (辛未)二 (壬申)三 (癸酉)四 (甲戌)兴平元(竺道祖汉录云此年康孟详于洛阳译四谛经一卷与世高出者小异) (乙亥)二 (丙子)建安元 (丁丑)(三月沙门竺大力于洛阳译修行本起经二卷) (戊寅)三 (己卯)(高僧传云兴起本行经等五部合八卷并康孟详出) (庚辰)五 (辛巳)六 (壬午)七 (癸未)八 (甲申)九 (乙酉)(诏荀悦撰汉纪) (丙戌)十一 (丁亥)十二(高僧传云中本起经二卷昙果共孟详此年出之) (戊子)十三 (己丑)十四 (庚寅)十五 (辛卯)十六(高僧传云修行本起经二卷竺大力此年出之) (壬辰)十七 (癸巳)十八 (甲午)十九(有张陵孙鲁更造章符自称师率众反拜为镇夷中郎将) (乙未)二十 (丙申)二十一 (丁酉)二十二 (戊戌)二十三 (己亥)二十四

历代三宝纪卷第二(帝年次前汉新王后汉)


校注

(帝年汉)九字【大】〔-〕【宫】 季【大】季奴【宫】 于【大】乎【宋】【元】【明】【宫】 仁【大】〔-〕【宫】 气【大】飞【宋】【元】【明】【宫】 制【大】制【宋】【元】【明】【宫】 礼【大】祀【宋】【元】【明】【宫】 遍【大】边【宋】【元】【明】【宫】 灰【大】炭【宋】【元】【明】【宫】 帝【大】武帝【宋】【元】【明】【宫】 奉【大】奏【宋】【元】【明】【宫】 胡【大】梵【宫】 汉【大】汉书【宫】 伦【大】备【宫】 复兴【大】兴复【宋】【元】【明】【宫】 令【大】今【宋】【元】【明】【宫】 元【大】无【宫】 白【大】曰【宫】 日【大】目【宋】【元】 帝【大】〔-〕【宫】 二【大】三【宋】【元】【明】【宫】 洛【大】雒【宋】【元】【明】【宫】 十年译经【大】〔-〕【宫】 乙【大】己【宫】 元【大】邦元【宫】 名邦【大】〔-〕【宫】 阿【大】〔-〕【宋】【元】【明】 至【大】〔-〕【宋】【元】【明】【宫】 盈【大】〔-〕【宋】【元】【明】【宫】 高帝【大】名盈高帝【宋】【元】【明】【宫】 五【大】七【宋】【元】【明】【宫】 六【大】六十【宫】 城【大】*〔-〕【宋】【元】【明】【宫】* 三【大】四【宫】 诸【大】〔-〕【宋】【宫】 面【大】面三十日了【宋】【元】【明】三十日了【宫】 五【大】三【宫】 筑【大】集【宫】 讫【大】毕【宋】【元】【明】【宫】 二【大】四【宋】【元】【明】【宫】 恒【大】〔-〕【宋】【元】【明】【宫】 高帝【大】名恒高帝【宋】【元】【明】【宫】 三【大】二【宫】 佛【大】佛入【宋】【元】【明】【宫】 年【大】*〔-〕【宋】*【元】*【明】* 师利【大】〔-〕【宋】【元】【明】【宫】 人【大】人宣【宋】【元】【明】【宫】 入【大】入般【宋】【元】【明】【宫】 启【大】〔-〕【宋】【元】【明】【宫】 文帝【大】讳启文帝【宋】【元】【明】【宫】 四【大】五【宋】【元】【明】【宫】 子【大】〔-〕【宫】 此【大】此已后【宋】【元】【明】【宫】 号【大】名【宋】【元】【明】【宫】 子【大】子及【宋】【元】【明】【宫】 已【大】〔-〕【宋】【元】【明】【宫】 十【大】十一【宋】【元】【明】【宫】 置茂陵邑徙郡国豪杰居之赐徙民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大】〔-〕【宫】至茂陵邑徙郡国豪杰居之赐徙民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宋】 徙【大】从【宋】【元】【明】 顷【大】项【宋】【元】 夹注外国乃至验宋元明宫四本俱有辛亥五下 度【大】〔-〕【宋】【元】【明】【宫】 巧【大】工【宋】【元】【明】【宫】 人【大】〔-〕【宫】 看【大】著【宋】【元】 帝【大】帝驾【宋】【元】【明】【宫】 雍【大】缑【宫】 狩【大】兽【宋】【元】【明】【宫】 擒【大】禽【宋】【元】【明】【宫】 礼【大】祀【宋】【元】【明】【宫】 汉地【大】〔-〕【宋】【元】【明】【宫】 先来也【大】之先最初来汉地也【宋】【元】【明】【宫】 梵【大】胡【宋】【元】【明】【宫】 人【大】人此云胡人应改为梵人也【宋】【元】【明】【宫】 隐【大】隐也【宋】【元】【明】【宫】 祭【大】登【宋】【元】【明】【宫】 道【大】首【宫】 宫【大】官【明】 帝【大】〔-〕【宫】 月【大】日【宋】【元】【明】 先【大】〔-〕【宋】【元】【明】【宫】 元【大】九【宫】 李【大】李李【宋】 君【大】君少君【宋】【元】【明】 受【大】之【宫】 此【大】地【明】 书【大】昼【明】 此【大】〔-〕【宋】【元】【明】【宫】 所【大】〔-〕【宫】 矣【大】几【宫】 集【大】果【明】 凡【大】经【明】 太【大】*泰【宋】【元】【明】【宫】* 元【大】立【宋】【元】【明】 十【大】十七【宋】【元】【明】 (佛入年)十四字【大】〔-〕【宫】 涅槃来至此已【大】*灭至此【宋】*【元】*【明】* 元【大】〔-〕【宋】【元】【明】 (年佛年)十五字【大】〔-〕【宫】 明【大】朔【宋】【元】【明】【宫】 朔【大】明【宋】【元】【明】 嘉【大】喜【宫】 巳【大】未【明】 治【大】〔-〕【宋】【元】【明】【宫】 (佛入年)十一字【大】〔-〕【宫】 涅槃来至此【大】*灭至此已【宋】*【元】*【明】* 如【大】经【宋】【元】【明】【宫】 元【大】年【宋】【元】【明】【宫】 (入涅年)十一字【大】〔-〕【宫】 此【大】*此已【宋】*【元】*【明】*【宫】 玄【大】〔-〕【宫】 号【大】号称【宋】【元】【明】【宫】 莾【大】恭【宫】 丞相【大】〔-〕【宫】 (佛入年)十三字【大】∞(莾废帝)八字【明】〔佛入年〕十三字-【宫】(莾废帝)八字宫本在丁卯二下 涅槃【大】灭【宋】【元】【明】 (莾废帝)八字【大】∞(佛入年)十三字【明】〔佛入年〕十三字-【宫】(莾废帝)八字宫本在丁卯二下 王【大】〔-〕【宫】 二【大】〔-〕【宫】 玄【大】玄即【宋】【元】【明】 六【大】第六【宋】【元】【明】【宫】七【元】【明】 孙【大】孙也【元】【明】【宫】 至此六百三十二年【大】〔-〕【宫】来至此已六百三十二年【元】【明】 文【大】父【宫】 三【大】四【宫】 元【大】元名秀【宫】 (佛入年)十三字【大】〔-〕【宫】 十【大】一十【宋】【元】【明】【宫】 石【大】铭【宋】【元】【明】 回【大】回还【宋】【元】【明】回远【宫】 差也【大】瘥【宋】【元】【明】【宫】 四【大】三【宫】 四【大】二【宋】【元】【明】【宫】 号【大】称【宋】【元】【明】【宫】 (佛入年)十三字【大】〔-〕【宫】 已【大】〔-〕【宋】【元】【明】 即【大】此即【宋】【元】【明】【宫】 翻【大】鄱【明】 寺【大】寺也【宋】【元】【明】【宫】 历【大】历【宋】【元】【明】【宫】 据【大】此据【宋】【元】【明】【宫】 (竺法卷)十一字【大】〔-〕【宫】 (佛入年)十二字【大】〔-〕【宫】 书讫【大】〔-〕【宫】 一【大】〔-〕【宋】【元】【明】【宫】 (佛入年)十二字【大】〔-〕【宫】 师【大】狮【明】 (佛入年)十二字【大】〔-〕【宫】 章帝孙【大】〔-〕【宫】 (佛入年)十二字【大】〔-〕【宋】【元】【明】【宫】 真【大】贞【宋】 郎【大】即【宋】【元】【明】【宫】 辟【大】问【宫】 已【大】以【宋】【元】【明】【宫】 (佛入年)十二字【大】〔-〕【宫】 (道士此)六字【大】〔-〕【宫】 保【大】系【宋】【元】 章帝玄孙【大】〔-〕【宋】【元】【明】【宫】 (佛入年)十二字【大】〔-〕【宋】【元】【明】【宫】 (佛入年)十四字【大】〔-〕【宋】【元】【明】【宫】 佛【大】佛国【宋】【元】【明】【宫】 嘉【大】喜【宋】【宫】熹【明】 至【大】来至【宋】【元】【明】【宫】 洛【大】下同雒【宋】【元】【明】【宫】下同 义【大】羲【宋】【元】【明】 十【大】经一【宋】【元】【明】【宫】 口【大】〔-〕【明】 语【大】〔-〕【宫】 莲【大】逮【宫】 等【大】等经【宋】【元】【明】【宫】 经【大】〔-〕【宋】【元】【明】【宫】 诘【大】〔-〕【宋】【元】【明】【宫】 十【大】七【宫】 之【大】*〔-〕【宋】【元】【明】【宫】* 正【大】二【宋】【元】【明】【宫】 嘉【大】喜【宋】【元】【明】【宫】 隆【大】汉【宋】【元】【明】【宫】 协【大】惕【宫】 号【大】〔-〕【宋】【元】【明】【宫】 二【大】一【宋】【元】【明】 令【大】今【明】 勃【大】渤【明】 (佛入年)十二字【大】〔-〕【宫】 入【大】〔-〕【宋】【元】 与世【大】江南【宫】 沙门【大】〔-〕【宋】【元】【明】【宫】 力【大】刀【明】 详【大】详此年【宋】【元】【明】【宫】 遣【大】令【宋】【元】【明】 有【大】〔-〕【宋】【元】【明】 孙【大】孙张【宋】【元】【明】【宫】 君【大】尹【宋】 夷【大】民【元】【明】 历代【大】开皇【宋】【宫】 纪【大】录【宋】【元】【宫】
[A1] 自【CB】【丽-CB】日【大】(cf. K31n1055_p0487c17)
[A2] 火【CB】【丽-CB】父【大】(cf. K31n1055_p0488b14)
[A3] 始【CB】【丽-CB】【碛乙-CB】【金藏乙-CB】姶【大】(cf. K31n1055_p0489a20; QC095n1078_p0018b07; AC5832-002-0011a19)
[A4] 谥【CB】谥【大】
[A5] 迁【CB】【丽-CB】还【大】(cf. K31n1055_p0492c16)
[A6] 荀【CB】【丽-CB】苟【大】(cf. K31n1055_p0493a09)
[A7] 纪【CB】【丽-CB】记【大】(cf. K31n1055_p0493a09)
[A8] 出之【大】出【丽-CB】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历代三宝纪(卷2)
关闭
历代三宝纪(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