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三宝纪卷第七(译经东晋)

东晋录者宣帝曾孙瑯瑘武王后恭王瑾之子名睿字景文初生之晨内有神光一室尽明白毛生于目角之左眼有精曜𥌎睇眄炜如也累官使持节安东将军都督杨州诸军事左丞相怀愍败后百官分离或走江南或为曜戮长安失据帝幽平阳江东于时忽见五百群下劝睿宜称晋王统摄万机以临亿兆愍帝崩后遂即居尊号建武因都建业避愍帝讳改为建康先太康二年吴旧将管恭作乱于时建业伍振筮之曰恭已灭矣然更三十八年杨州当有天子至是果如其言又秦始皇世望气者云吴金陵山五百年后当出天子始皇忌焉發兵因凿金陵山断改称秣陵冀绝其王于正至睿五百二十六年有晋金行奄君四海金陵之瑞其在于斯时又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永嘉丧乱天下沦覆唯瑯瑘西阳汝南南顿彭城等五王获济江表而睿首基为元帝矣将知受命上感天灵欲跨兴图下资地势地负其势始皇凿之弗亡天降其灵刘曜歼而莫尽自元皇建武元年丁丑创都至恭帝元熙元年己未禅宋其间一百四载戎道俗二十七人而所出经并旧失译合二百六十三部五百八十五卷集为东晋一十二主建康录

(东晋)沙门帛尸梨蜜多罗 三部(一十一卷经呪)

沙门支道根 二部(七卷经)

沙门康法邃 一部(一十卷经)

沙门竺昙无兰 百一十部(一百一十二卷经咒戒)

沙门康道和 一部(三卷经)

沙门迦留陀伽 一部(一卷经)

沙门僧伽提婆 五部(一百一十七卷经论)

沙门卑摩罗叉 二部(五卷律杂事)

沙门昙摩 一部(二卷律要)

沙门佛驮跋陀罗 一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经戒论)

沙门释法显 六部(二十四卷经戒论传)

沙门祇多蜜 二十五部(四十六卷经)

外国居士竺难提 二部(三卷经)

沙门释法力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嵩公 三部(三卷经)

沙门释退公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法勇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慧远 十四部(三十五卷论赞)

沙门释僧敷 一部(一卷论)

沙门释昙诜 二部(六卷注论)

沙门支遁 七部(七卷论旨归)

沙门竺僧度 一部(一卷旨归)

沙门释道祖 四部(四卷目录)

沙门支敏度 一部(一卷都录)

沙门康法畅 一部(一卷论)

沙门竺法济 一部(一卷传)

沙门释昙微 二部(二卷论旨归)

诸失译经 五十三部(五十七卷经咒)

(东晋)灌顶经九卷(见杂录)

大孔雀王神呪经一卷(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及三藏记)

孔雀王杂神呪经一卷(亦见竺道祖录但译未尽及三藏记)

右三部合一十一卷元帝世西域沙门帛尸梨蜜多罗晋言吉国王之子当承世位以国让弟暗轨太伯悟心内启遂为沙门天姿高朗风神俊迈直尔对之便已卓然出于物表况其聪辩言晤者乎丞相王导一见而奇之以为吾之徒也由是显名导尝谓蜜曰外国有君一人而已耳蜜笑而答曰若使贫道如檀越为今日岂得历游至此时人以为佳对善持呪术所向皆验盛行建康时人呼为高座法师又授弟子觅历高声梵呗传响迄今

阿閦佛制诸菩萨学成品经二卷(太康年出第二译与支谶译大同小异)

方等法华经五卷(咸康元年译)

右二经合七卷成帝世沙门支道根出并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譬喻经十卷(旧录云正譬喻经)

右一经合十卷成帝世沙门康法邃类集众经撰出此部事甚要

义足经二卷(吴录载亦云异出)

二百六十戒三部合异二卷(太元六年六月二十日于谢镇西寺合僧详重校见旧录及宝唱录)

三十七品经一卷(太元十二年译道安云出律经)

贤劫千佛名经一卷(上二经僧祐录)

八师经一卷 玉耶经一卷(或云玉耶女经)

荷雕阿那含经一卷(旧录云诃雕或作苛字)

戒德经一卷(或云戒德香经) 七梦经一卷(旧录云阿难七梦经)

水沫所漂经一卷 比丘听施经一卷

治禅法经一卷 蛇行法经一卷(出杂阿含)

暴象经一卷 群牛千头经一卷

拘萨国乌王经一卷(或有罗字出生经)

夫妇经一卷(出生经) 犊牛经一卷(或作子)

野鸡经一卷(出生经) 驴驼经一卷

虫狐鸟经一卷(出生经或作乌字)

孔雀经一卷(出生经)

十善十恶经一卷(吴录亦云异出第二出)

五苦经一卷(或云净除罪盖娱乐佛法经或云五道章句或云五苦章句)

自爱经一卷(见旧录或自爱不自爱经)

阿难念弥勒经一卷(或作离字)

国王不梨先泥十梦经一卷

摩天国王经一卷(出六度集)

弥莲经一卷(见旧录或弥兰或弥连出六度集)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一卷

罗婆鸟为鹰所捉经一卷(罗婆晋云半雉)

寂志果经一卷 大鱼事经一卷

见水世界经一卷(出大集) 新岁经一卷

佛见梵天顶经一卷 鼈猕猴经一卷(出生经)

赤嘴乌喻经一卷 无吾我经一卷

戒相应经一卷 阿耨风经一卷(阿耨风晋言依次)

阿难多洹罗云母经一卷

阿育王供养道场树经一卷

采莲华王经一卷(或云采莲王上佛授决号妙华经)

四天王案行世间经一卷

帝释慈心战胜经一卷

三十三天园观经一卷(出增一阿含)

比丘问佛释提桓因因缘经一卷(出杂阿含)

天于修罗欲鬪战经一卷(出长阿含)

天帝受戒经一卷

释提桓因诣目连放光经一卷

梵天策数经一卷(旧录云诸天事经)

诸天地经一卷(异出本)

比丘浴遇天子放光经一卷

天神禁宝经一卷(出义足经)

诸天问如来警戒不可思议经一卷(出大集经)

罪业报应经一卷 救护身命经一卷

集修士行经一卷 劝行有证经一卷(出杂阿含)

禅思满足经一卷(出阿含第二译)

忠心正行经一卷(出六集或云忠心经旧录云大忠心经小忠心经)

见正经一卷

大泥梨经一卷(別录载僧祐三藏记云失译无大字)

佛为比丘说大热地狱经一卷

地狱众生相害经一卷

十法成就恶业入地狱经一卷

众生顶有铁磨盛火炽然经一卷(出杂阿含)

见一众生举体粪秽涂身经一卷(出杂阿含)

铁城泥梨经一卷

梨经一卷(或云中阿含泥梨经)

目连见大身众生然铁缠身经一卷(出杂阿含)

比丘成就五法入地狱经一卷(出阿含)

学人意乱经一卷 蓱沙王五愿经一卷

般泥洹时大迦叶赴佛经一卷(或云摩诃迦叶)

五眼文经一卷

弟子命过经一卷(异前吉友所出者)

孔雀王呪经一卷(异前吉友译者)

龙王结愿五龙神呪经一卷

摩尼罗亶神呪经一卷

龙王呪水浴经一卷 大神将军呪经一卷

伊洹法愿神呪经一卷

十八龙王神呪经一卷

摩尼罗亶神咒安摩经一卷 药呪经一卷

大神母结誓呪经一卷 呪毒经一卷

持句神呪经一卷 麻油述呪经一卷

檀持罗麻油述神呪经一卷

七佛所结麻油述呪经一卷

解日厄神呪经一卷 呪水经一卷

嚫水经一卷 请雨呪经一卷

止雨呪经一卷 陀隣钵呪经一卷

幻师跋陀神呪经一卷(亦云波陀)

呪时气病经一卷 呪小儿病经一卷

呪齿痛经一卷 呪眼痛经一卷

呪牙痛经一卷 六神名神呪经一卷

幻师阿邹夷神呪经一卷

医王惟娄延神呪经一卷(或云阿难所问医王惟娄延神呪经)

十诵比丘戒本一卷(太元六年合僧纯昙摩持竺僧舒三家本以为一卷见宝唱录)

离欲优婆塞优婆具行二十二戒文一卷

右一百一十部合一百一十二卷孝武帝世西域沙门竺昙无兰晋言法正于杨都谢镇西寺兰取世要略大部出唯二经是僧祐录载自余杂见別录虽并有正本既复別行故悉列之示有所据

益意经三卷(第二出)

右一部合三卷孝武帝世沙门康道和太元末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朱士行汉录云二卷不显译人

十二游经一卷(第二出与彊梁译者小异)

右一卷孝武帝世外国沙门迦留陀伽晋言时太元十七年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及宝唱录

中阿含经六十卷(隆安元年十一月于东亭寺出至二年六月讫道祖笔受第二译与昙摩难提译者大不同见道祖录)

增一阿含经五十卷(隆安元年正月出是第二译与难提本小异竺道祖笔受或四十二或三十无定见道祖及宝唱录)

阿毘昙心论四卷(太元十六年庐山为慧远出道慈笔受)

三法度论二卷(太元十六年于庐山別录云一卷与秦昙摩难提出者大同小异或直云三法度或无论字作经字)

教授比丘尼法一卷(见別录亦在庐山出)

右五部合一百一十七卷孝武及安帝世罽宾国三藏法师瞿昙僧伽提婆晋言众天后秦姚世渡江先是庐山慧远翘勤妙典闻提婆至止请入庐岳共出之去华存实今见所传盖其文也隆安末年春游建康晋朝王公风流名士莫不造席至冬为卫军将军东亭侯王珣重出中增阿含等集京都名德释慧持等四十沙门详共翻译来夏方讫其在江洛前后所出经论百余万言皆妙得深旨

毘尼诵三卷(是十诵后善诵)

杂问律事二卷(众律要用并见二秦录)

右二部合五卷安帝世罽宾国三藏律师卑摩罗叉晋言无垢眼姚秦弘始八年至长安罗什去世乃适寿春止石涧寺律徒云聚盛阐毘尼罗什所译十诵有五十八卷罗叉后开为六十一卷改善诵为毘尼诵故今有两名后之江陵出律杂事道场慧观笔受盛行于世相传迄今

众律要用二卷(人处不同文亦大异见別录)

右一部二卷安帝世隆安四年三月二日沙门释僧遵等二十余德于杨州尚书令王法度精舍请三藏律师昙摩晋言法译出律事序具卷首明佛法僧物互相交涉分齐差殊甚要须善防护

华严经五十卷(义熙十四年于道场寺出至宋永初二年方讫或六十卷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观佛三昧经八卷(一名观佛三昧海经见竺道祖晋世杂录或云宋世出)

过去因果经四卷(见別录)

新无量寿经二卷(永初二年于道场寺出见宝唱录)

磨多罗禅经二卷(一名不净观经一名修行道地经)

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卷(元熙二年于道场寺出是第二译见道祖晋世杂录与法立出者小异)

文殊师利發愿偈经一卷(元熙二年于道场寺出出经后记其岁庚申一本无偈字见宝唱录)

出生无量门持经一卷(一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经于庐山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本业经一卷

新微密持经一卷(隆安二年第二出与吴世支谦所译大同小异竺道祖晋世杂录)

净六波罗蜜经一卷

菩萨十住经一卷(第三出)

僧祇律四十卷(义熙十二年十一月共法显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別录或三十卷)

僧祇大比丘戒本一卷(于道场寺译第二出见宝唱录)

方便心论一卷(共法业出见高僧传)

右一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安帝世北天竺国三藏禅师佛駄跋陀罗晋言觉贤于杨都及庐山二处译沙门法业慧义慧严等详共笔受高僧传云贤出泥洹及修行等一十五部凡一百一十七卷依宝唱录足无量寿及戒本部数虽满尚少二卷未详何经来哲博或希续继冀补遗漏庶满法流焉

大般泥洹经六卷(义熙十三年于谢司空公谢石道场寺出旧录云觉贤出宝云笔受大本前分十卷大众问品见道祖录或十卷)

方等泥洹经二卷(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杂藏经一卷(与鬼问目连饿鬼报应目连说地狱饿鬼因缘四本同是一经异出见宝唱录)

僧祇尼戒本一卷(共觉贤译是第二出与魏世柯迦罗出者小异)

杂阿毘昙心论十三卷(共觉贤译是第二译与前秦僧伽跋澄出者大同)

历游天竺记传一卷

右六部合二十四卷平阳沙门释法显以安帝隆安三年發趾长安游历天竺远寻灵迹求晋所无众经律论经涉诸国学梵书语自手抄写前件梵本从北之南次师子国中有佛齿每年三月彼之国王预前十日庄严白象遣一贵重辩说智臣著王衣裳象上击鼓大声唱言如来在世四十九年说法度人无量亿数众生缘尽乃般泥洹自尔已来一千四百九十七载世间长昏众生可愍却后十日佛齿当出无畏精舍可办香华各来供养时正当晋义熈元年显还泛海达到杨都于道场寺译经戒论別传备委所履历云计从义熙元年太岁乙巳至今开皇十七年岁次丁巳便成一千六百八十一载矣

璎珞经十二卷(或十四卷) 维摩诘经四卷(第三出)

经四卷 大智度经四卷

已上四部二十四卷(见南来新录)

如幻三昧经二卷(第二出与汉世支谶译般若三昧二卷本同名及文句小异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阿述达经一卷

无所悕望经一卷

普贤观经一卷(一名观普贤菩萨经见道慧录)

无极宝三昧经一卷(第二出)

五盖疑结失行经一卷(第二与竺法护出者大同小异)

所欲致患经一卷(第二出护公出小异)

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一卷(第二出)

法没尽经一卷(第二出) 菩萨正斋经一卷(第二出)

照明三昧经一卷(第二出) 分卫经一卷

威革长者六向拜经一卷(一作威华字)

菩萨十住经一卷(第二出) 摩调王经一卷

指鬘经一卷(或作指髻经) 浮光经一卷(或作乳光经)

弥勒所问本愿经一卷 十地经一卷

宝女施经一卷

普门品经一卷(第二出与法护出大同见道祖录及三藏记)

右二十五部合四十六卷西域沙门祇多蜜晋言诃友译诸录尽云祇多蜜晋世出译名多同计不应虚若非咸洛应是江南未详何帝一部见僧祐出三藏集记已外并出杂別诸录所载

大乘方便经二卷(元熙二年译是第三出与法护僧伽陀译小异慧上菩萨所问经同本別译见始兴录)

请观世音消伏毒害陀罗尼经一卷(第二出见法上录)

威革长者六向拜经一卷(晋宋间于广州译是第三出与法护多蜜六向拜同见始兴及宝唱等录)

右三部合四卷外国居士竺难提晋言喜法上录云晋世译未详何帝年

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一卷(一名乐土经一名极乐佛土经)

右一经一卷恭帝元熙元年二月外国沙门竺法力译是第六出与支谦康僧铠白延竺法护鸠摩罗什等所出本大同文名少异见释正度录

迦叶结集戒经一卷

蓱沙王五愿经一卷(亦名弗沙王经)

曰难经一卷(即是越难经后说事小异)

右三经合三卷群录竝云晋末不知何帝年沙门释嵩公出或云高公见赵录及始兴录载

迦叶禁戒经一卷(一名摩诃比丘经一名真偽沙门经)

右一经一卷晋末未详何帝云沙门释退公出见始兴录

佛开解梵志阿𩙥经一卷

右一经一卷晋末未详何帝年云沙门释法勇出见赵录

大智论要略二十卷(亦云释论要抄)

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合三卷(并罗什答)

阿毘昙心序一卷

妙法莲华经序一卷

修行方便禅经序一卷

三法度序一卷 法性论一卷

明报应论一卷 释三报论一卷

辩心识论一卷 不敬王者论一卷

沙门祖法论一卷

大智论序一卷(秦王姚兴遥请述) 佛影赞一卷

十四部合三十五卷孝武及安帝世庐山沙门释慧远述制远雁门人姓贾氏年二十一遇释道安以为真吾师也听安讲般若经乃曰儒道九流皆糠粃耳便投簪落𩭄即以纲维大法特为己任闻罗什入关便遣书通好曰释慧远顿首去岁得姚左军书具承德问仁者曩日殊域越自外境于时音译未交闻风而悦顷承怀宝来游则一日九驰徒情欣雅味而无由造尽寓目望途增其劳伫夫栴檀移植则异物同熏摩尼吐曜则众珍自积且满愿不专美于绝代龙树岂独善于前踪今往比景衣裁愿登高座为著之什答书曰鸠摩罗耆婆和南既未言面又文辞殊隔导心之路不通得意之缘圮绝传驿来况粗承风德丘何必备闻一途可以蔽百经言末后东方当有护法菩萨勗哉仁者善弘其事夫财有五备福戒博闻辩才深智兼之者道隆未具者疑滞仁者备之矣所以寄言通好因译传心岂其能尽粗酬来意耳损所致比景衣裁欲令登法座时著当如来意但人不称物以为愧耳今往常所用𨱎石双口澡灌可以备法物之数也并遗偈一章曰

既已舍染乐  心得善摄不
若得不驰散  深入实相不
毕竟空相中  其心无所乐
若悦禅智慧  是法性无照
虚诳等无实  亦非停心处
仁者所得法  幸愿示其要

远重答以报偈一章曰

本端竟何从  起灭有无际
一微涉动境  成此颓山势
或想更相乘  触理自生滞
因缘虽无主  开途非一世
时无悟宗匠  谁将握玄契
来问尚悠悠  相与期暮岁

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但言寿命长远而已远乃叹曰佛是至极至极则无变无变之理岂有穷耶因著法性论曰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什见论而叹曰边国人未见有经便与理合岂不妙哉秦主姚兴钦远德风叹其才思致书慇懃信饷连接时释论新出兴送论并遗书令作论序以贻后学远名重隣国声价若是以智度论文句繁广初学难寻删略要纲为二十卷序致渊雅使夫学者有过半功时桓玄西征殷仲堪要远出山欲共相见远辞以疾玄自入山左右谓曰昔殷仲堪入山礼远愿公勿敬玄曰何有此理仲堪本死人耳玄入见远不觉致敬玄问不敢毁伤何以剪削远答立身行道玄称善所怀不敢复言乃说征讨之意远不答玄又问何以见愿远云愿檀越安隐使彼亦无他玄出山谓左右曰实乃生来未见斯人玄后欲沙汰众僧又使沙门行敬遗书于远以决所疑远答略云袈裟非朝宗之服钵盂岂廊庙之器因著沙门不敬王者论有五篇文备在传集自是沙门得全方外之迹矣及玄西奔安帝东反诏劳慇至陈郡谢灵运负才傲俗少所推崇及一见远肃然心服远内通佛理外善群书夫预学徒莫不依拟远住庐阜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所著论序佛影铭赞并诗书等集为十卷五十余篇见重于世更不复委

神无形论一卷

右论一卷元帝世杨都瓦官寺沙门竺僧敷撰于时异学之徒咸谓心神有形但妙于万物耳随其能言更相摧压邪正莫辩取舍靡从僧敷缘兹故著斯论其论略云有形便有数有数则有尽神既无尽故知无形状辩之徒虽纷纭交诤既见理有诣则惬然信服焉

维摩诘子注经五卷 穷通论一卷

右二部合六卷庐山东林寺沙门释昙诜撰诜即慧远弟子甚有才学

即色游玄论一卷 辩三乘论一卷

曚论一卷 圣不辩知论一卷

本业经序一卷 本起四禅序一卷

道行旨归一卷

右七部合七卷哀帝世沙门支遁撰遁字道林幼而才拔善谈名理谢安王洽刘恢殷浩许询却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遐袁彦伯等并一代名流皆著尘外之狎每以山居为得性之所频被勅召辞不获免复出帝京却超与亲友书曰道林法师神理所通玄拔独悟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林在京师涉历三载乞还山东上书告辞其末后云不悟乾光曲曜猥被蓬荜频奉明诏使诣上京进退惟咎不知所厝自到天衢屡蒙引见优游宾礼策以微言每愧才不拔滞理不拘新不足对扬玄模允塞视听踧踖侍人流汗位席曩四翁赴汉于木蕃魏皆出处有由默语适会今德非昔人动静乖游魂禁省鼓言帝侧困非据何能有为且岁月僶俛感若斯之叹况复同志索居综习辽落延首东顾孰能无怀上愿陛下特蒙放遣归之林薄以鸟养所荷为优谨露板闻申其愚管裹粮望路伏待慈诏诏即许焉尝有人遗遁马遁受而养之时或讥之遁曰贫道爱其神骏聊复畜耳后有饷鹤者遁谓鹤曰尔既远是冲天之物宁肯为人耳目玩乎遂即放之有集十卷盛行于世

毘昙旨归一卷

右一卷哀帝世沙门竺僧度撰度本姓王名晞字玄宗东莞人虽少出孤微而天姿秀發至年十六神情爽拔卓尔异人性善温和乡隣所羡独居事母以孝节闻登娉同郡杨德慎女乃衣冠家族女字苕华容貌端正又善坟史与度同年初造婚时即相然许未及成礼苕华母亡顷父又终度母亦卒度见世无常忽然感悟即舍俗出家改名僧度抗迹尘表避地游学苕华服毕自惟有三从之义无独立之道乃与度书谓发肤不可毁伤宗祀不可顿废令其顾世教改远志曜翘烁之姿于盛明之世远休祖考之灵近慰人情之愿并赠诗五首其一篇曰

大道自无穷天地长且久巨石故叵消芥子亦难数人生一世间飘若风过牖荣华岂不茂日夕就凋朽川上有余吟日斜思鼓清音可娱耳滋味可适口罗纨可饰躯华冠可燿首安事自剪削耽空以害有不道妾区区但令君恤后

度答书曰夫事君以治一国未若弘道以济万邦事亲以成一家未若弘道以济三界发肤不毁俗中之近言耳但吾德不及远未能兼被以此为愧然积蒉成山亦冀从微之著也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般若虽公王之服八珍之饍铿锵之声炜晔之色不与易也若能悬契则同期于泥洹矣且人心各异有若面焉卿之不乐道犹我之不慕俗矣杨氏长別离矣万世因缘于今绝矣岁聿云暮时不我与学道者当以日损为志处世者当以及时为务卿年德并茂宜速有所慕莫以道士经心而坐失盛年也又报诗五篇其一首曰

机运无停住倏忽岁时过巨石会当竭芥子谁云多良由去不息故令川上嗟不闻荣启期皓首發清歌布衣可暖身谁论饰绫罗今世虽云乐当奈后生何罪福良由己宁云己恤他度既志怀匪石不可回转苕华感悟亦起深信度于是专精佛法讲味群经所以著旨归释阿毘昙也

魏世录目一卷 吴世录目一卷

晋世杂录一卷 河西录目一卷

右四录经目合四卷庐山东林寺释慧远弟子沙门释道流创撰未就而流病卒同学竺道祖因而成之大行于世

经论都录一卷

右录一卷成帝世预章山沙门支敏度总校群经合古今目录撰此都录

人物始义论一卷

右论一卷成帝世沙门康法畅作畅常执麈尾行每值名宾辄清谈尽日庾元规谓畅曰此麈尾何以常在畅曰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常在

高逸沙门传一卷

右传一卷孝武帝世剡东御山沙门竺法济撰

立本论九篇一卷 六识旨归十二首一卷

右二卷孝武帝世荆州上明寺沙门释昙微作微本释道安弟子常传师化以讲利物每法轮一转则白黑奔波恒自惟顾解有所从乃图写安存念礼拜于是江陵士女咸西向致敬印手菩萨或问法师道化何如和上微曰和上内行深浅未易可量外缘所被多诸神验在吾一渧宁比江海者乎

遗教三昧经二卷(或直云遗教三昧法律经)

未曾有因缘经二卷(或直云未曾有经)

阿那含经二卷 那先经二卷(或三卷)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

三世三千佛名经一卷

千佛因缘经一卷 五十三佛名经一卷

八部佛名经一卷 十方佛名经一卷

贤劫千佛名经一卷(唯有佛名与昙无兰所出四谛经千佛名异)

称扬百七十佛名经一卷(或直云百七十佛名经)

南方佛名经一卷 灭罪得福佛名经一卷

比丘诸禁律经一卷(或无经字)

摩诃僧祇律比丘要集一卷(或云僧祇部随用要集法)

优波离问佛经一卷 沙弥威仪经一卷

比丘尼十戒经一卷 受十善戒经一卷

沙弥尼戒经一卷 贤者五福经一卷

贤者五戒经一卷(或云贤者威仪法)

优婆塞五戒经一卷 优婆塞威仪经一卷

波若得经一卷 观世楼炭经一卷

本行六波罗蜜经一卷

定意三昧经一卷

般舟三昧念佛章经一卷

瑜伽三摩斯经一卷(隋言修行略一名达磨多罗禅法一名摩多罗菩萨撰禅法经要集)

禅定方便次第法经一卷

禅要呵欲经一卷

七万二千神王护比丘呪经一卷

十二万神王护比丘尼呪经一卷

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呪经一卷

百结神王护身呪经一卷

宫宅神王守镇左右呪经一卷

塚墓因缘四方神呪经一卷

伏魔封印大神呪经一卷

摩尼罗亶大神呪经一卷

召五方龙王摄疫毒神呪经一卷(自七万二千神王已下至此已上并有灌顶字今总为大灌顶经)

梵天神策经一卷

普广经一卷(右二卷并药师今成一部合前为大灌顶经凡十二卷)

七佛所结麻油述呪一卷(异出本)

七佛神呪一卷(有结缕法异出本)

五龙呪毒经一卷

龋齿呪一卷(或云呪虫齿或云呪齿)

陀罗尼章句经一卷

摩尼罗亶神王呪案摩经一卷(或无王字)

七佛安宅神呪经一卷 安宅呪一卷

三归五戒神王名一卷(道安云竺法护经目有神呪三卷此神王名既入其中即非失译)

右五十三经合五十七卷并是僧祐三藏集记新集失译见有经本者凡八百四十六部合八百九十五卷已外散入诸代世录所余附此为晋下失源

历代三宝纪卷第七(译经东晋)


校注

白【大】日【宫】 目【大】日【宋】【宫】 百【大】日【宫】 恭【CB】【丽-CB】【宋】【元】【明】【宫】暴【大】 秣【大】𥘯【宫】 于【大】子【宋】【元】【明】【宫】 兴【大】舆【宋】【元】【明】【宫】 戎【大】梵【元】【明】 三【大】九【宋】【元】【明】【宫】 八十五【大】七十九【宋】【元】【明】【宫】 云【大】〔-〕【宋】【元】【明】【宫】 一【大】〔-〕【宋】【元】【明】【宫】 百【大】一百【宋】【元】【明】【宫】 祇【大】祗【明】 二部三【大】三部四【宋】【元】【明】【宫】 公【大】〔-〕【宫】 十【大】一十【明】 遁【大】道林【宋】【元】【明】遁林【宫】 敏【大】慜【宋】【元】【明】【宫】 微【大】徽【宋】【元】【明】【宫】 七【大】六【宫】 竺【大】〔-〕【宫】 晋世杂【大】〔-〕【宫】 竺【大】〔-〕【宋】【元】【明】【宫】 (但译未尽)【大】∞(及三藏记)【宋】【元】【明】【宫】但=俱【宫】 (及三藏记)【大】∞(但译未尽)【宋】【元】【明】【宫】 友【大】*支【宫】* 历【大】历【宋】【元】【明】【宫】 阿閦佛制诸菩萨学成品经二卷太康年出第二译与支谶译大同小异【大】∞方等法华经五卷咸康元年译【宋】【元】【明】【宫】 制【大】刹【宋】【元】【明】【宫】 第【大】是第【宋】【元】【明】【宫】 方等法华经五卷咸康元年译【大】∞阿閦佛制诸菩萨学成品经二卷太康年出第二译与支谶译大同小异【宋】【元】【明】【宫】 经【大】*部【宋】【元】【明】【宫】* 合【大】〔-〕【宋】【元】【明】【宫】 妙【大】好【宫】 吴录载【大】见吴录【宋】【元】【明】【宫】 合【大】令【宋】【元】【明】【宫】 十二【大】二十【宋】【元】【明】【宫】 出【大】并见【宋】【元】【明】【宫】 僧【大】〔-〕【宫】 玉【大】王【元】【明】 出杂阿含【大】〔-〕【宫】 杂【大】〔-〕【宋】【元】【明】 虫【大】蛊【宋】【元】【明】【宫】 出生经或作乌字【大】或作乌出生经【宋】【元】【明】【宫】 经【大】经或孔雀王经【宋】【元】【明】 十善十恶经一卷吴录亦云异出第二出【大】∞五苦经一卷或云净除罪盖娱乐佛法经或云五道章句或云五苦章句【宋】【元】【明】【宫】 吴【大】第二译吴【宋】【元】【明】【宫】 亦【大】〔-〕【宋】【元】【明】【宫】 第二出【大】〔-〕【宋】【元】【明】【宫】 五苦经一卷或云净除罪盖娱乐佛法经或云五道章句或云五苦章句【大】∞十善十恶经一卷吴录亦云异出第二出【宋】【元】【明】【宫】 句【大】句经【宋】【元】【明】【宫】 句【大】句经凡四名【宋】【元】【明】【宫】 (见旧经)十字【大】或云自爱不自爱经见旧录【宋】【元】【明】【宫】 勒【大】〔-〕【宋】【元】【明】 梨【大】*犁【宫】* 或弥连【大】〔-〕【明】 罗婆鸟为鹰所捉经一卷罗婆晋云半雉【大】∞寂志果经一卷【宋】【元】【明】【宫】 寂志果经一卷【大】∞罗婆鸟为鹰所捉经一卷罗婆晋云半雉【宋】【元】【明】【宫】 集【大】集经【明】 (阿耨次)七字【大】〔-〕【宫】 华【大】〔-〕【宫】 王【大】〔-〕【宋】【元】【明】 含【大】*含经【明】* 天神禁宝经一卷出义足经【大】∞诸天问如来警戒不可思议经一卷出大集经【宋】【元】【明】【宫】 诸天问如来警戒不可思议经一卷出大集经【大】∞天神禁宝经一卷出义足经【宋】【元】【明】【宫】 第【大】*是第【宋】【元】【明】【宫】* 度集明本缺 集【大】集经【明】 大【大】夫【宫】 僧祐【大】〔-〕【宋】【元】【明】【宫】 梨【大】*犁【宋】【元】【明】【宫】* 含【大】〔-〕【宋】 (异前者)七字【大】〔-〕【宋】【元】【明】【宫】 译【大】所译【宋】【元】【明】【宫】 安【大】案【宋】【元】【明】【宫】 所【大】所说【宋】【元】【明】 陀隣钵呪经一卷【大】∞幻师跋陀神呪经一卷亦云波陀【宋】【元】【明】【宫】 幻师跋陀神呪经一卷亦云波陀【大】∞陀隣钵呪经一卷【宋】【元】【明】【宫】 病【大】〔-〕【宋】【元】【明】【宫】 一【大】此一【宋】【元】【明】【宫】 夷【大】夷文一卷【宋】【元】【明】【宫】 具行二十二戒文【大】亦云(具行二十二戒文)【宋】【元】【明】【宫】 一卷【大】〔-〕【宋】【元】【明】【宫】 杂【大】杂经【宋】【元】【明】【宫】 彊【大】疆【宋】【元】【明】 永【大】水【宫】 大【大】本【宋】【元】【明】大小【宫】 或【大】代【宋】 三【大】二【宋】【元】【明】【宫】 无【大】元【宋】【宫】 论【大】〔-〕【宫】 出【大】〔-〕【宋】【元】【明】【宫】 或【大】〔-〕【宋】【元】【明】【宫】 作【大】注【宋】【元】【明】【宫】 字【大】字者【宋】【元】【明】【宫】 亦【大】亦云【宋】【元】【明】【宫】 请【大】即请【宋】【元】【明】【宫】 共【大】〔-〕【宋】【元】【明】【宫】 增【大】增一【宋】【元】【明】【宫】 涧【大】磵【宋】【元】【明】间【宫】 众律要用二【大】杂问律事两【宋】【元】【明】【宫】 人【大】各【宫】 二【大】合二【宋】【元】【明】【宫】 善译出律事序具【大】译出序具【宋】【元】【明】【宫】 杂【大】〔-〕【宫】 磨【大】摩【宋】【元】【明】【宫】 见【大】见竺【宋】【元】【明】【宫】 杂【大】〔-〕【宋】【元】【明】【宫】 道【大】鬪【宋】【元】【宫】 晋世杂【大】*〔-〕【宋】【元】【明】【宫】* 译【大】译者【宋】【元】【明】【宫】 竺【大】〔-〕【宫】 晋世杂录【大】录及【宋】【元】【明】【宫】 一【大】合一【宋】【元】【明】【宫】 二【大】两【宋】【元】【明】【宫】 闻【大】寻【宫】 或【大】式【宋】【元】【明】【宫】 大【大】〔-〕【宫】 一【大】二【宫】 缘【大】缘等【宋】【元】【明】【宫】 本【大】卷【宫】 是一经异出【大】体异名別译【宋】【元】【明】【宫】 柯【大】枸【宫】 经【大】定【宫】 世杂【大】〔-〕【宋】【元】【明】【宫】 述【大】术【宋】【元】【明】得【宫】 出【大】世【宋】【元】 (与竺异)十字【大】〔-〕【宫】 与护公出小异【大】〔-〕【宋】【宫】 护公出【大】法护出者【元】【明】 光【大】先【元】 出【大】出者【宋】【元】【明】【宫】 出【大】彰【宋】【元】【明】【宫】 护【大】识【宫】 慧【大】惠【宋】【宫】 音【大】音菩萨【宋】【元】【明】【宫】 三【大】二【宫】 多【大】祇多【宋】【元】【明】【宫】 及【大】录【宋】【元】【明】【宫】 等录【大】载【宋】【元】【明】【宫】 佛【大】〔-〕【宫】 土【大】土乐【元】【明】 年【大】*〔-〕【宋】【元】【明】【宫】* 阿【大】何【明】 祖法【大】祖服【宋】【元】【明】【宫】 王【大】主【宋】【元】【明】【宫】 十【大】二十【宋】【元】【宫】一十【明】 𩭄【大】采【宋】【宫】 遣【大】遗【明】 景【大】*量【元】【明】* 丘【大】知【宋】【元】【明】【宫】 必【大】如【元】【明】 夫【大】失【宋】【宫】 或【大】惑【宋】【元】【明】【宫】 赞【大】赞【宋】【宫】 摧【大】推【明】 状【大】伏【宋】【元】【明】【宫】 曚【大】朦【宫】 起【大】超【明】 禅【大】谛【宋】【元】【明】【宫】 洽【大】治【宫】 遐【大】逊【宋】【元】【明】 咎【大】谷【元】 不【大】无【宋】【元】【明】【宫】 于【大】干【宋】【元】【宫】千【明】 哀【大】衷【宋】【元】【明】【宫】 困【大】因【宋】【元】【明】【宫】 焉【大】马【宋】鸟【元】【明】 鹤曰【大】曰鹤【宫】 登【大】發【宋】【元】【明】【宫】 蒉【大】匮【宋】【宫】篑【元】【明】 被【大】披【宋】【元】【明】【宫】 杂录【大】录目【明】 同【大】流同【宋】【元】【明】【宫】 敏【大】慜【宋】【元】【明】【宫】 御【大】恤【宋】【元】【明】仰【宫】 微【大】*徽【宋】*【元】*【明】* 渧【大】滴【宋】【元】【明】【宫】 江【大】于江【宋】【元】【明】【宫】 直【大】〔-〕【宋】【元】【明】【宫】 名异【大】异名【宋】【元】【明】【宫】 经【大】*〔-〕【宋】【元】【明】【宫】* 或【大】出【元】【明】 法【大】经【宫】 瑜【大】庾【宋】【元】【明】 摩【大】磨【宋】【元】【明】【宫】 尼【大】〔-〕【宋】【元】【明】【宫】 已上【大】〔-〕【宋】【元】【明】【宫】 (五龙呪毒经一卷龋齿呪一卷(或云呪虫齿或云呪齿))二十一字【大】∞(陀罗尼章句经一卷摩尼罗亶神王呪案摩经一卷(或无王字))二十四字【宋】【元】【明】【宫】 (陀罗尼章句经一卷摩尼罗亶神王呪案摩经一卷(或无王字))二十四字【大】∞(五龙呪毒经一卷龋齿呪一卷(或云呪虫齿或云呪齿))二十一字【宋】【元】【明】【宫】 既【大】记【明】 其【大】〔-〕【宫】 三【大】三卷【宋】【元】【明】【宫】 集【大】录【宋】【元】【明】【宫】 译经东晋【大】东晋译经【宋】【元】【明】【宫】
[A1] 元【CB】【丽-CB】年【大】(cf. K31n1055_p0529a12)
[A2] 庐【CB】【丽-CB】卢【大】
[A3] 出【CB】【丽-CB】〔-〕【大】(cf. K31n1055_p0532c04)
[A4] 一【CB】【丽-CB】【大】(cf. K31n1055_p0533c19)
[A5] 圮【CB】𡉏【大】
[A6] 乞【CB】【丽-CB】迄【大】(cf. K31n1055_p0535c09)
[A7] 后【CB】【丽-CB】复【大】(cf. K31n1055_p0536a02)
[A8] 〔-〕【CB】【丽-CB】【金藏乙-CB】代【大】【碛乙-CB】(cf. K31n1055_p0536a14; AC5832-007-0022a13)
[A9] 缶【CB】【丽-CB】岳【大】(cf. K31n1055_p0536b02)
[A10] 庐【CB】【丽-CB】卢【大】(cf. K31n1055_p0536c10)
[A11] 得【CB】【丽-CB】德【大】(cf. K31n1055_p0537a24)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历代三宝纪(卷7)
关闭
历代三宝纪(卷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