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三宝纪卷第三(帝年下魏晋宋齐梁周大隋)

帝年下者始自三皇天唯一主终乎两汉地无二臣爰洎魏晋已来逮我大隋驭世其间京邑将若猬毛鵄蹲鹤立之都二十有二国其一吴三秦凉魏齐陈等此之八国虽曰各保名器并皆宣译佛经能使三宝住持则是四生蒙赖所以务善者流庆故致世录相沿焉而纪目无闻乘时霸王者十有四国既不阐扬圣教于事莫知祖修今各依彼志书粗略标其年世庶知强弱始末废兴曹魏文帝黄初二年辛丑刘备都蜀号汉二主四十三年还入魏元帝西晋惠帝太安元年壬戌张轨起凉州号凉是为前凉七主六十二年入前秦符永固惠永安元年甲子刘渊起平阳初号汉后称赵是为前赵四主二十六年入后赵石勒同永安元年李雄起蜀初号大成后改称汉四主四十四年为晋穆所灭东晋元帝太兴三年庚辰石勒初起襄国后徙都邺号赵是为后赵四主通冉闵三十五年入前燕慕容晋穆永和十一年乙卯慕容俊创起黄龙后徙都邺号燕是为前燕二主一十九年入前秦符永固晋孝武太元十一年丙戌慕容垂起于中山还袭燕号是为后燕徙都黄龙五主二十六年入北燕冯跋至十二年丁亥吕光起凉州还号为凉是曰后凉四主一十六年入后秦姚兴晋安帝隆安元年丁酉秃发乌狐起于西平亦号为凉是曰南凉三主一十八年入西秦乞伏叱槃至二年戊戌慕容德起于广固亦号为燕是曰南燕二主一十三年还为晋安帝所灭至四年庚子暠起于炖煌亦号为凉是曰西凉二主二十二年入北凉沮渠蒙逊晋安帝义熙三年丁未赫连勃勃起于朔漠都统万城号为大夏三主二十五年入北魏太武至六年庚戌冯跋起灭后燕都于昌黎号为大燕是为北燕二主二十八年亦入北魏太武至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已卯是北魏太延五年太武西征遂灭北凉自是诸国相吞略尽北魏存至齐明帝隆昌元年甲戌是北魏太和十八年孝文南迁都于洛邑至梁武帝中大通六年甲寅是南魏永熙三年武帝元循西迁长安依周太祖宇文黑泰齐太祖高欢別立清河王子元善见为主北都于邺缘是复分为西东魏梁孝元帝绎承圣四年乙亥都在江陵为西魏灭自是南朝历数北旋其年即魏后元二年萧衍孙察魏赐嗣立绍继梁基是曰后梁既为附庸则是影国周受魏禅因而跱之仍都江陵三主三十三年绝于开皇七年丁未始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受后汉禅二年辛丑天下三分五十九年至晋武帝咸宁五年己亥宇宙之内文轨复同二十三年到晋惠帝永宁元年辛酉州土幅坼竞建国都至今开皇九年己酉其间二百八十八年故实沈已前天步孔艰犹二六合大梁之后王道清泰还一九州车书契来已九年矣化有功被民无得称魏至大隋四十四主纪历三百七十八年七代五都世录云尔

  • 魏文帝(七年都雒阳)
  • 明帝(十三年)
  • (十四年)
  • 高贵乡公(六年)
  • 元帝(五年)
  • (西晋)武帝(二十六年都雒阳)
  • 惠帝(十六年)
  • 怀帝(六年)
  • 愍帝(四年都长安)
  • (东晋)元帝(六年都建康)
  • 明帝(三年)
  • 成帝(十七年)
  • 康帝(二年)
  • 穆帝(十七年)
  • 哀帝(四年)
  • 海西公(五年)
  • 简文帝(二年)
  • 孝武帝(二十四年)
  • 安帝(二十二年)
  • 恭帝(一年)
  • 宋武帝(三年都建康)
  • 前废帝(一年)
  • 文帝(三十年)
  • 孝武帝(九年)
  • 中废帝(一年)
  • 明帝(八年)
  • 后废帝(五年)
  • 顺帝(二年)
  • 齐高帝(五年都建康)
  • 武帝(十年)
  • 废帝(半年)
  • 新安王(半年)
  • 明帝(四年)
  • 东昏侯(二年)
  • 南康王(一年)
  • 梁武帝(四十八年都建康)
  • 简文帝(二年)
  • 元帝(四年都江陵)
  • 周愍帝(一年都长安)
  • 明帝(三年)
  • 武帝(十八年)
  • 宣帝(二年)
  • 静帝(一年)
  • 大隋开皇来(十七年都大兴)

(庚子)文帝(曹氏字子桓黄初元都雒阳佛入涅槃来至此已八百二十九年)

(辛丑)二 (壬寅)三   吴(孙权字仲谋立二十八年都建业号黄武元称太皇帝)

(癸卯)四   二

(甲辰)五   三(维祇难于武昌郡译阿差末菩萨经等二部合六卷)

(乙巳)六 (丙午)七   四 五

(丁未)明帝叡(文帝子泰和元)   六

(戊申)二   七

(己酉)三   黄龙元

(庚戌)四   二(竺律炎于杨都出三摩竭等经二卷)

(辛亥)五   三

(壬子)六   嘉禾元

(癸丑)青龙元   二

(甲寅)二 (乙卯)三   三 四

(丙辰)四   五

(丁巳)景初元   六(一本嘉禾止五年)

(戊午)二   赤乌元

(己未)三   二

(庚申)少帝芳(正始元)   三

(辛酉)二   四

(壬戌)三   五(立子为太子)

(癸亥)四 (甲子)五   六 七

(乙丑)六 (丙寅)七   八 九

(丁卯)八   十(康僧会感得舍利放光孙权信伏即为会造建初寺此江东寺之先也)

(戊辰)九   十一

(己巳)嘉平元   十二(废太子和立子亮为太子)

(庚午)(昙柯罗于雒阳译僧祇戒本一卷)   十三

(辛未)三   太元元年(康僧会于杨都建初寺译六度集等经四部一十六卷)

(壬申)(康僧铠于雒阳译郁伽长者所问经二卷)   神凤元年权薨   建兴元年四月亮立改元

(癸酉)五   二(支谦从黄武年至此凡出明度经等一百二十部一百四十九卷如吴录所载)

(甲戌)废帝高贵乡公髦(正元元年昙谛于雒阳出昙无德羯磨一卷)   五凤元

(乙亥)甘露元   二

(丙子)二   泰平元

(丁丑)(白延于雒阳出首楞严等五部六卷)   二

(戊寅)四   三(八月亮薨九月休立是为景帝改永安元)

(己卯)(颖川朱士行最先出家即汉地沙门之始也)   永安二

(庚辰)元帝陈留王(景元元)   三

(辛巳)二 (壬午)三   四 五

(癸未)四   六

(甲申)咸熙元(魏禅晋)   七(六月休薨七月皓立改元兴元年)

西晋(乙酉)武帝炎(泰始元司马氏字安世都雒阳)   甘露元

(丙戌)(十一月八日竺法护于长安白马寺译须真天子经二卷)   宝鼎元

(丁亥)三 (戊子)四   二 三

(己丑)(七月二十五日竺法护出大般泥洹经二卷)   建衡元

(庚寅)(九月护又出宝藏经二卷光德太子经一卷赖咤和罗所问光德太子经一卷)   二

(辛卯)七   三

(壬辰)(护又出新道行经十卷)   凤凰元

(癸巳)九   二

(甲午)(护又出无尽意经四卷)   三

(乙未)咸宁元   天册元

(丙申)二   天玺元

(丁酉)三   天纪元

(戊戌)四 (己亥)五   二 三

(庚子)泰康元   四(为晋将王濬所灭入雒封皓为归命侯合五十凡获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五十二万户三百四十万口兵士二十三万吏三万二千后宫婇女五千人尽以赐将士)

(辛丑)(彊良娄至出十二游经一卷) (壬寅)三 (癸卯)四 (甲辰)(二月二十三日护出修行经七卷) (乙巳)(七月十日护出海龙王经四卷) (丙午)(八月十日护出正法华经十卷十月二十七日出普超经四卷十一月二十五日出光赞般若经十卷) (丁未)(正月十一日出普门品经一卷四月二十七日出宝女问经一卷) (戊申)九 (己酉)(四月八日护出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十二月二日出离垢施女经一卷并魔逆经等并在洛阳白马寺出) (庚戌)泰熙元(四月武帝崩太子哀立是为惠帝改元永平年) (辛亥)元康元 (壬子)二 (癸丑)三 (甲寅)四 (乙卯)五 (丙辰)六 (丁巳)七 (戊午)八 (己未)九 (庚申)永康元 (辛酉)(始元元正月伦篡改永宁元四月帝反正改) (壬戌)(十二月改太安元) (癸亥)(永安元正月改建武元七月改) (甲子)永兴元(八月改) (乙丑)二 (丙寅)光熙元 (丁卯)怀帝炽(惠帝弟称永嘉元) (戊辰)(法护出普曜经八卷) (己巳)三 (庚午)四 (辛未)(帝为刘曜所执送向平阳) (壬申)六 (癸酉)愍帝业(武帝孙建兴元都长安吴县民朱鹰共东云寺帛尼及信者数人于松江沪渎口接得二石像背有铭一名维卫佛二名叶佛将还安置在通玄寺) (甲戌)二 (乙亥)三 (丙子)四 (东晋)(丁丑)元帝睿(武帝从子建武元都建康) (戊寅)泰兴元(二年三月帝崩元帝方即位改元) (己卯)二 (庚辰)三 (辛巳)四 (壬午)永昌元(闰十二月帝崩) (癸未)明帝绍(元帝子称太宁元) (甲申)二 (乙酉)(闰八月帝崩) (丙戌)成帝衍(明帝子称咸和元) (丁亥)二 (戊子)三 (己丑)(丹阳尹高悝旦行至张矦桥望浦中有五色光出水上高数尺悝往看异之遣人入水乃得一金像无光趺工制殊常悝乃下车载像将还至长干寺安置委曲具在高僧刘萨何临海人张系世常于海中捕鱼见水上有光往视乃是铜莲华趺即表上帝安此像脚下齐同如一其趺上有梵书外国僧读云阿育王第四女造开皇九年平陈此像今在京大兴善寺) (庚寅)五 (辛卯)六 (壬辰)七 (癸巳)八 (甲午)九 (乙未)咸康元 (丙申)二 (丁酉)三 (戊戌)四 (己亥)五 (庚子)六 (辛丑)七 (壬寅)(六月帝崩) (癸卯)康帝岳(成帝弟称建元元年) (甲辰)(九月帝崩) (乙巳)穆帝聃(康帝子称永和元) (丙午)二 (丁未)三 (戊申)四 (己酉)五 (庚戌)六 (辛亥)七 (壬子)八 (癸丑)

(甲寅)十 (乙卯)十一   (符秦)帝健(皇始元都长安) 二

(丙辰)十二   三

(丁巳)升平元 (戊午)二   四 五

(己未)三 (庚申)四   帝生 寿光元(建子立) 二

(辛酉)(五月帝崩)   帝(永固立生从改永兴元) 二

(壬戌)哀帝丕(成帝子称隆和元)   甘露元 二

(癸亥)兴宁元 (甲子)二   三 四

(乙丑)(二月帝崩)   五 六

(丙寅)废帝海西公弈(哀帝弟称太和元)   建元元 二

(丁卯)二 (戊辰)三   三 四

(己巳)四 (庚午)(十一月帝崩)   五 六

(辛未)简文帝昱(元帝第六子称咸安元交州合浦郡人宗之常以采珠为业尝于海底见光照曜往取乃得佛光表上帝勅安阿育王像冥然即合四十余年乃方具足即于长干寺阿育王塔上起三层木浮图)   七 八

(壬申)(二月帝崩)   九(大史奏有德星现外国分当有圣人入辅遣符丕将十万众攻晋襄阳取弥天释道安)

(癸酉)孝武帝曜(简文子称宁康元)   十 十一

(甲戌)二 (乙亥)三   十二(竺佛念出菩萨璎珞经一十二卷) 十三

(丙子)泰元元 (丁丑)二   十四

(戊寅)三 (己卯)四   十五

(庚辰)五 (辛巳)六   十六

(壬午)七 (癸未)八   十七

(甲申)九 (乙酉)十   十八

(丙戌)十一   (姚秦)帝苌(称建初元改长安为常安而都之)   十九(僧伽提婆出阿毘昙八揵度二十卷)

(丁亥)十二   二(二月八日昙摩难提译王子法益经一卷)   (乞伏秦)国仁(称建义元都宛州)   二十(僧伽跋灯出婆须蜜经十卷)

(戊子)十三   三   二   二十一(二月八日弥天释道安卒)

(己丑)十四   四   三   大安元(苻丕立改)

(庚寅)十五   五   乾归立(称太初元)

(辛卯)十六   六   二   太初元(苻登立改)

(壬辰)十七   七   三   二

(癸巳)十八   八   四   三

(甲午)十九   皇初元(苌子兴立改皇初元)   五   四

(乙未)二十   二   六   五

(丙申)二十一(九月帝崩)   三   魏道武帝(元氏立称皇始元年都中山)   七   六

(丁酉)安帝(德宗改隆安元)   四   二   北凉(沮渠氏字蒙逊立称神玺元都姑臧郡)   八   建初元(符崇立为乾归所灭四十四年)

(戊戌)二   弘始元   天兴元   二   九

(己亥)三   二   二   永初元(徙都张掖)   十

(庚子)四   三(春庙庭树生连理冬罗什至常安弘法)   三   二   十一

(辛丑)(改元兴元)   (三月五日出贤劫经十卷十二月出思益经四卷并什出)   四   三   十二

(壬寅)大亨元(桓玄篡)   五(四月二十三日什于逍遥园出大品般若经四十卷兴亲对)   五   四   十三(乾归为姚兴所擒封归义矦)

(癸卯)永始元   六(十月十七日弗若多罗于中寺出十诵律五十八卷)   六   五   留姚立(徙都金城称更始元)

(甲辰)太和元   七(正月什出妙法华经七卷六月又出佛藏经三卷)   天赐元   六   二

(乙巳)义熙元   八(华首经十卷罗什出)   二   七   三

(丙午)(师子国遣沙门昙摩来献白王像高四尺二寸此像今来在兴善寺)   九(昙摩耶舍出舍利弗阿毘昙三十卷)   三   八   四

(丁未)三   十(什出小品经十卷)   四   九   五

(戊申)四   十一(八月二十日什卒于逍遥园依外国唯舌不灰)   五   十   六

(己酉)五   十二   明元立(改永兴元)   十一   七

(庚戌)六   十三   二   十二   八

(辛亥)七   十四   三   十三   九

(壬子)八   十五   四   玄始元(还治姑臧谶初到凉土也)   叱槃立(改永康元)

(癸丑)九   十六   五   二   二

(甲寅)十   十七   神瑞元   三(昙无谶出大般涅盘经四十卷)   三

(乙卯)十一   十八   二   四   四

(丙辰)十二   帝泓立(兴子改永和元)   泰常元   五   五

(丁巳)十三   二(为晋将刘裕所灭灭凡三十二年)   二   六   六

(戊午)十四(十二月帝崩)   三   三   七(谶出海龙王经四卷)   七

(己未)恭帝德文(安帝弟号元熙元年禅宋)   四   八   八

(庚申)武帝裕(称永初元)   五   九   九

(辛酉)(觉贤于道场寺译华严经五十卷或六十卷起义熙十四年至此讫)   六   十(昙无谶译经至此年都讫)   十

(壬戌)(五月帝崩)   七   十一   十一

(癸亥)废帝义符(武帝太子称景平元五月废之八月隆立)   太武立(改)   十二   十二

(甲子)文帝义隆(武帝第二子称元嘉元年)   始光元(宼天师谦之到国)   十三   十三

(乙丑)二   二(置道坛)   十四   十四

(丙寅)三   三   承玄元   十五

(丁卯)四   四   二   十六

(戊辰)五   神嘉元(十一月十三日昼昏星现竟日)   义和元   十七

(己巳)六   二   二   木末立(改永和元)

(庚午)七   三   三   二(为夏赫连氏所灭还入魏凡四十四年)

(辛未)八   四(州镇悉立道坛置生各二百人)   虔立(逊子称永和元)

(壬申)九   延和元   二

(癸酉)十   二   三

(甲戌)十一   三   四(昙无谶自知命卒此年)

(乙亥)十二   太延元   五

(丙子)十三   二   六

(丁丑)十四   三   七

(戊寅)十五   四   八

(己卯)十六   五(太武亲西征)   九(为魏所灭凉立凡四十三年)

(庚辰)十七   太平真君元

(辛巳)十八   二

(壬午)十九   三

(癸未)二十   四

(甲申)二十一   五

(乙酉)二十二   六

(丙戌)二十三   七(破浮图灭佛法)

(丁亥)二十四   八

(戊子)二十五   九

(己丑)二十六   十

(庚寅)二十七   十一(诛崔晧)

(辛卯)二十八   正平元

(壬辰)二十九   文成立(称兴安元还起浮图复三宝)

(癸巳)三十(二月帝崩太子劭立至四月诛劭劭弟立称太初元)   二

(甲午)孝武帝骏(称孝建元)   兴光元

(乙未)二   太安元

(丙申)三   二

(丁酉)大明元   三

(戊戌)二   四

(己亥)三   五

(庚子)(广州献三角牛河南献舞马肃慎献楛矢)   和平元

(辛丑)五   二

(壬寅)六   三(昭玄沙门昙曜欣三宝再兴遂于北台石窟寺躬译净度三昧经一卷付法藏传四卷流通像法也)

(癸卯)(武帝子业立号永光元后改景和元)   四

(甲辰)(十二月废业业弟或字休炳立是为明帝元)   五

(乙巳)泰始元   六

(丙午)二   献文立(号天安元)

(丁未)三   皇兴元

(戊申)四   二

(己酉)五   三

(庚戌)六   四

(辛亥)七   孝文立(号延兴元)

(壬子)泰豫元(明帝子昱立改元)   二(吉迦夜为僧正昙曜译杂宝藏等经四部合二十卷具在魏世录)

(癸丑)徽元   三

(甲寅)二   四

(乙卯)(东莞人徐坦妻怀身儿在腹中啼)   五

(丙辰)四   承明(北台有百余寺僧尼二千余人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人见魏史)

(丁巳)顺帝准立(昱弟称升明元)   泰和元

(戊午)(禅齐)   二

(己未)齐高帝道成(称建元元)   三

(庚申)二   四

(辛酉)三   五

(壬戌)四   六

(癸亥)五   七

(甲子)武帝赜立(高帝子称永明元年)   八

(乙丑)二   九

(丙寅)三   十

(丁卯)(三月一日有石重数十斛从海浮出江取以献凿为像坐高三尺余)   十一

(戊辰)(正月交州献一珠高二寸具作佛坐像形五月枳园寺沙门得三果)   十二(冀州送九尾孤大赦)

(己巳)(六月东阳献六眼龟腹下有文字又禅灵寺刹上放光)   十三

(庚午)七   十四

(辛未)八   十五

(壬申)九   十六

(癸酉)十   十七(迁庙向洛阳)

(甲戌)隆昌元(七月帝崩太子绰立十月绰弟新安王昭文立十二月昭文叔鸾立)   十八

(乙亥)熙元   十九(大赦制衣冠章服定四海立门弟颁律令言音改拓拔为元姓修礼乐)

(丙子)二   二十

(丁丑)三   二十一

(戊寅)四   二十二

(己卯)永泰元(东昏侯宝卷立)   二十三

(庚辰)永元元   宣武立(孝文子改景明元)

(辛巳)中兴元(南康王宝融立改元禅梁)   二(昙摩流支于洛阳白马寺为宣武译如来入诸佛境界经二卷)

(壬午)武帝衍(天监元都建康)   三

(癸未)(沙门曼陀罗出宝云等经三部合十卷)   四

(甲申)三 (沙门僧盛出教诫比丘法一卷沙门道欢出众经要览法一卷)   正始元(昙摩流支出信力入印法门经五卷至二年方讫)

(乙酉)四   二

(丙戌)五   三

(丁亥)六   四(昙摩流支出金色王经一卷)

(戊子)(勅庄严寺沙门僧旻等撰众经要抄并目录八十八卷)   永平元(即正始五年十地论十二卷宝积经四卷或三卷法华经论一卷三部勒那摩提出三具足论一卷菩提流支提出)

(己丑)八   二(金刚般若经一卷论三卷菩提流支于雒阳胡相国宅出)

(庚寅)九   三

(辛卯)十   四

(壬辰)十一(阿育王经十卷僧伽婆罗出)   延昌元

(癸巳)十二   二(魏史云此年撮天下僧尼寺积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去承明来始三十余年入楞伽经十卷菩提流支于雒阳出)

(甲午)十三   三(深密解脱经五卷菩提流支于雒阳出)

(乙未)十四(勅安乐寺沙门僧绍撰经目四卷解脱道一十三卷僧伽出)   四(法集经四卷菩提流支于洛阳出)

(丙申)十五(勅沙门宝唱撰经律异相五十卷优娄频经一卷木道贤出)   孝明立(宣武子改熙平元造永宁寺遣沙门慧生使西域取经凡七年还得经论一百七十部并行于世)

(丁酉)十六(勅沙门宝唱众经佛名六月废省诸州道士馆)   二(太后胡氏秉政)

(戊戌)十七(勅沙门宝唱撰众经目录四卷文殊问经一卷僧伽出)   神龟元(胜思惟经六卷菩提流支于洛阳出)

(己亥)十八(勅沙门宝唱撰名僧传三十一卷)   二

(庚子)普通元(十法经僧伽婆罗出为一卷)   正光元(大萨遮尼乾子经十卷佛名经十二卷不增不减经二卷差摩经二卷等并菩提流支为司州牧汝南王于第出)

(辛丑)(九月二十三日建立同泰寺初竖刹帝亲自幸百司尽陪)   二

(壬寅)三   三(沙门慧生凡历七年从西域还得梵经论一百七十部就翻译并行于世见魏史)

(癸卯)四   四

(甲辰)五   五

(乙巳)六   孝昌元(即正光六年无畏德女经一卷金刚三昧陀罗尼经一卷如来师子吼经一卷并佛陀扇多出)

(丙午)七   二

(丁未)大通元(同泰寺成帝亲幸改元大赦)   三

(戊申)二   (武泰元正月改三月孝明崩胡太后立临洮王子三岁为义元四月改尔朱荣杀幼主诛太后沈尸于河立长乐永安元九月改诛葛尔朱自号为天柱王秉国政总百寮)

(己酉)中大通元(九月十五日帝幸同泰寺逊位为仆地震寮请复位凡十五日十月一日驾还宫)   二(孝基元五月改北海王颢立长乐王弃殿北走保建兴武元六月改北海王升殿尔朱复奉长乐南颢走为人斩还复永安号)

(庚戌)二   三(九月长乐杀尔朱荣十月尔朱世隆立长广于高都改建明元十二月擒长乐送并州杀之谥曰庄帝隆后又废长广立广陵云)

(辛亥)三   广陵王(改普泰元摄大乘论本三卷佛陀扇多出胜思惟经论无量寿优波提舍等菩提流支出)

(壬子)四   平阳王立(改永熙元是为武帝)

(癸丑)五   二

(甲寅)六   (西晋)(武帝入关西移都长安就周大祖宇文黑泰是为西魏)   魏天平元(齐太祖高欢別立清河王子善见为主徙都于邺是为东魏)

(乙卯)大同元   大统元(宝炬立改元是文帝宇文黑泰辅政为大丞相)   二(文殊问菩提经二卷菩提流支出)

(丙辰)二   二(四月甘露降秋谷不熟民饥死者半)   三

(丁巳)三   三   四

(戊午)四   四(纳茹皇后)   元象元(迦叶等经三部七卷月婆首那出般若流支亦出)

(己未)五   五   兴和元(正法念经七十卷般若流支出)

(庚申)六   六   二(总计天下僧尼大数二百万矣寺三万有余此去延昌未满三十年承明出六年)

(辛酉)七   七   三(解脱戒本一卷谤佛经一卷业成就论一卷并般若流支出)

(壬戌)八   八   四

(癸亥)九   九   武定元

(甲子)十   十(正月诏宽刑罚广学业敦礼教断草书去文存质)   二

(乙丑)十一   十一   三

(丙寅)中大同元   十二   四

(丁卯)太清元   十三   五

(戊辰)(侯景背魏奔梁梁封为河南王)   十四   六

(己巳)(侯景作逆五月帝崩简文立景为丞相总万机)   十五(诏依古礼男女异路)   七(东魏禅高齐)

(庚午)大宝元(湘东王在江陵简文密诏以王为相国丞制)   十六   齐天保元(欢第二子洋立是为文帝)

(辛未)(天正元景废帝立改元太始元杀暕自立元)   十七   二

(壬申)(承圣元湘东在陵即帝位改元天正元武陵在蜀即位又改元)   前(废帝立)   三

(癸酉)二   二(四月命大将军魏安公尉迟向伐蜀八月擒秦王肃㧑送长安)   四

(甲戌)(十一月平江陵地入岳阳是为后梁附庸国也)   后(齐王廓立十月命柱国燕国公讨江陵杀湘东王)   五

(乙亥)(三月送梁国图籍坟典来长安为西魏所灭)   二   六

(丙子)五   陈永定元(霸先立承梁末仍都建康)   七

(丁丑)愍帝觉(宇文黑泰子称周元)   二(无上依经二卷真谛出)   八(月灯三昧经十一卷那连提耶舍出)

(戊寅)(废觉立觉庶兄是为明帝称武成元)   三(立世阿毘昙十卷真谛出)   九(大悲经五卷耶舍出)

(己卯)(武成元)   四   十(乾明元正月洋子殷立皇建元八月洋弟演立)

(庚辰)(武帝邕立明帝弟)   天嘉元(蒨立)

(辛巳)武帝邕(保定元)   二   大宁元(演薨弟湛立)

(壬午)二   三   河清元

(癸未)三   四(摄大乘论十五卷真谛出或十二卷)   二

(甲申)(佛顶呪并功能一卷阇那耶舍出)   五   三(法胜阿毘昙七卷那连提耶舍出)

(乙酉)五   六(胜天王般若经七卷月婆首那出)   天统元(湛子纬立)

(丙戌)天和元   天康元(顼立)   二

(丁亥)二   光大元   三(月藏经十二卷那连耶舍出)

(戊子)三   二   四(菩萨见实三昧经十四卷那连耶舍出)

(己丑)(婆罗门天文二十卷达摩流支出)   太建元   五

(庚寅)(大乘同性经四卷阇那耶舍出)   二   武平元(大云轮请雨经一卷沙门圆明笔受阇那提耶舍出)

(辛卯)(定意天子所问经五卷阇那耶舍出)   三   二

(壬辰)建德元(如来智不思议经三卷宝积经三卷阇那崛多出)   四   三

(癸巳)二   五   四

(甲午)(废二教毁浮图)   六   五

(乙未)四   七   六(沙门智周等一十一人往西域寻求佛经论等)

(丙申)五   八   隆化元

(丁酉)六   九   承光元(纬子恒立为周所灭封纬为温国公)

(戊戌)宣帝(武帝子称宣政元)   十

(己亥)(大成元正月改大象元二月改)   十一

(庚子)(静帝阐立宣帝子禅大隋即兴三宝)   十二

(大隋)(辛丑)开皇元(春奉玺禅隋沙门智周等赍婆罗门经论二百六十部应运来勅旨付司访人令翻译)   十三

(壬寅)(业报差別经一卷洋川郡守昙法智出象头精舍经一卷大乘方广总持经一卷毘尼多流支出)   十四

(癸卯)(牢固女经一卷百佛名经一卷大庄严法门经二卷德护长者经二卷等四部合六卷并那连提耶舍出)   至德元(正月十日顼子叔宝立)

(甲辰)(莲华面经二卷大云轮请雨经二卷力庄严三昧经三卷等三部七卷并那连提耶舍出)   二

(乙巳)(大方等日藏经十五卷从四年五月起首翻至五年二月方讫连耶舍出)   三

(丙午)(大集经六十卷沙门僧就合大威灯经八佛名希有校量经善恭敬师经文殊尸利行经合五经并阇那崛多出)   四

(丁未)(虚空孕菩萨经二卷如来方便善巧咒经一卷不空羂索观世音心咒经一卷金刚场陀罗尼卷四部合五卷并阇那崛多出)   五

(戊申)(佛本行集经凡六十卷七年七月起首至此年得十卷善恭敬善巧咒等经崛多出)   六(为大隋晋王所灭自是九州复一统矣)

(己酉)(佛本行集经又出一十五卷) (庚戌)(佛本行集经又出二十卷) (辛亥)十一(佛本行集经又出一十五卷凡首尾五年方讫六十卷并阇那崛多译月上女善思童子等二经) (壬子)十二(法炬陀罗尼经二十卷阇那崛多出) (癸丑)十三(五千五百佛名经八卷四童子三昧经三卷并阇那崛多出) (甲寅)十四(诸佛护念经十卷贤护菩萨经六卷并阇那崛多出 勅沙门法经二十大德撰众经目录七卷 勅有司撰众经法式十卷制约僧尼) (乙卯)十五(大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观察诸法行经四卷诸法本无经三卷譬喻王经二卷發觉净心经二卷并阇那崛多译) (丙辰)十六(金光明经嘱累一品阇那崛多译) (丁巳)十七(金光明经前后三翻今总为一部八卷沙门宝贵合开皇已来新所译经并此年正月二十四日奏闻) (戊午)十八(超世经十卷崛多出) (己未)十九(三聚经二卷崛多等出) (庚申)二十(十月三日夜后分地大震) (辛酉)仁寿元(正月一日改) (壬戌)二 (癸亥)三 (甲子)四 (乙丑)大业元炀帝广立(高祖文帝第二子在位十三年) (丙寅)二 (丁卯)三 (戊辰)四 (己巳)五 (庚午)六 (辛未)七 (壬申)八 (癸酉)(穿汴河日使百万人米㪷一千文) (甲戌)十 (乙亥)十一 (丙子)十二 (丁丑)十三

(大唐)戊寅 (武德元)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历代三宝纪卷第三(帝纪下魏晋宋齐梁周大隋)


校注

唯【大】惟【宋】【元】【明】【宫】 此【大】北【宫】 惠【大】惠帝【宋】【元】【明】【宫】 太【大】*大【宋】【元】【明】【宫】* 冉【大】染【宋】【元】【明】【宫】 俊【大】*后【宋】【元】【明】【宫】* 狐【大】孤【宋】【元】【明】【宫】 暠【大】日高【宋】果【宫】 二【大】上【宫】 北【大】此【明】 于【大】*乎【宋】【元】【明】【宫】* 循【大】修【宋】【元】【明】【宫】 祖【大】祗【宫】 朝【大】朔【宋】【元】【明】【宫】 元【大】之【宋】【元】【明】【宫】 坼【大】岸【宫】 得【大】德【宋】【元】【明】【宫】 七十八【大】八十一【宋】【元】【明】【宫】 雒【大】*洛【宋】【元】【明】【宫】* 帝【大】王【宋】【元】【明】【宫】 六【CB】【碛-CB】【宋】【元】【明】【宫】五【大】五【丽-CB】 元【大】〔-〕【宫】 都江陵【大】〔-〕【明】 丕【大】不【宫】 桓【大】植【宫】 雒【大】洛【明】 来至此【大】〔-〕【宋】【元】【明】【宫】 称【大】谥【宋】【元】【明】【宫】 (竺律卷)十四字【大】〔-〕【宫】 禾【大】和【宋】【元】【明】【宫】 为【大】〔-〕【明】 阳【大】阳白马寺【宋】【元】【明】 年【大】*〔-〕【宋】*【元】*【明】* 年四月【大】〔-〕【宋】【元】【明】 改元【大】政【宫】 二【大】一【元】【明】 薨【大】薨谥【宋】【元】【明】【宫】 始【大】初始【宋】【元】【明】【宫】 焕【大】瑍【宋】【元】【明】【宫】 (六月年)十三字宫本在六下 泰【大】秦【宋】【宫】 一【大】二【明】 二卷【大】〔-〕【宋】【元】【明】【宫】 竺【大】〔-〕【宋】【元】【明】【宫】 光德【大】德光【宋】【元】【明】【宫】 为【大】三月为【宋】【元】【明】 合五十八年【大】〔-〕【宫】 八【大】九【宋】【元】【明】【宫】 年【大】年或云五十八年【宋】【元】【明】 四【大】三【宋】【元】【明】【宫】 以【大】〔-〕【宋】【元】【明】【宫】 三【大】三安法钦出道神足无极变化经四卷【元】【明】 超【大】起【宋】【宫】 五【大】二【明】 出【大】护出【宋】【元】【明】 一【大】四【宋】【元】【明】【宫】 泰【大】永【元】【明】 哀【大】衷【元】【明】 亥【大】亥二【宋】【元】【明】【宫】 (永安元)【大】∞(正月改)【宋】【元】【明】 (正月改)【大】∞(永安元)【宋】【元】【明】正=七【宋】 (建武元)【大】∞(七月改)【宋】【元】【明】 (七月改)【大】∞(建武元)【宋】【元】【明】 甲子【大】甲子二【宫】 永【大】二八月改永【宋】【元】【明】【宫】 八月改【大】〔-〕【宋】【元】【明】【宫】 称【大】改【宋】【元】【明】 执【大】擒【宋】【元】【明】 云【大】灵【宋】【元】【明】【宫】 帛【大】〔-〕【宋】【元】【明】【宫】 志【大】记【宫】 至【大】〔-〕【宫】 传【大】传载【宋】【元】【明】 临海以下夹注宋元明三本俱有庚寅五下 人【大】一人【宫】 系【大】像【宫】 安【大】安置【宫】 阿【大】何【宋】【元】 九【大】元【宫】 平陈【大】陈平【宋】【元】陈乎【明】 京【大】东京【宋】【元】【明】【宫】 元【大】〔-〕【元】 建【大】健【宋】【元】【明】【宫】 五月帝崩【大】〔-〕【宋】【元】【明】【宫】 兄【大】元【宫】 宗【大】寨【宫】 尝【大】常【宋】【元】【明】【宫】 表【大】求【宫】 台【大】〔-〕【宋】【元】【明】【宫】 背冥【大】皆宜【宫】 即【大】节【宫】 帝【大】常【宫】 即于【大】于即【宫】 野【大】〔-〕【宫】 十【大】一十【宋】【元】二【明】 弥【大】〔-〕【明】 姚秦乃至之宋元明三本俱有十八下 出【大】出舍利弗【宋】【元】【明】 乞伏秦国仁称建义元都宛州【大】〔-〕【宫】西秦乞伏国仁称建义元都宛州【宋】【元】【明】 宛州【大】苑川【宋】【元】【明】 经【大】经一【宋】【元】【明】 改【大】*政【宋】*【元】*【明】*【宫】 称【大】改【宋】【元】【明】【宫】 子【大】于【元】 改皇初元【大】〔-〕【宋】【元】【明】 魏【大】后魏【宋】【元】【明】 元氏立称【大】〔-〕【宋】【元】【明】 德【大】字德【宫】 建【大】延【宋】【元】【明】【宫】 所【大】〔-〕【宋】【元】【明】【宫】 初【大】安【宋】【元】【明】 张掖【大】〔-〕【宫】 改【大】正月改【宋】【元】【明】 元【大】元三月改大享元【宋】【元】【明】 四下夹注宫本在辛丑五改元兴元下 五日【大】〔-〕【宋】【元】【明】 出【大】什出【宋】【元】【明】【宫】 十【大】七【宋】【元】【明】【宫】 并什出【大】〔-〕【宋】【元】【明】 (大亨篡)六字【大】(二十二月桓玄篡帝位改建始元)十三字【宋】【元】【明】 二十三日【大】〔-〕【宋】【元】【明】 四【大】三【宋】【元】【明】 兴亲对【大】〔-〕【宋】【元】【明】 十七日【大】〔-〕【宋】【元】【明】 弗【大】佛【宫】 徙都【大】〔-〕【明】 称更【大】〔-〕【明】 妙【大】〔-〕【宋】【元】【明】 六【大】七【宋】【元】【明】 (华首经十卷)【大】∞(罗什出)【宋】【元】【明】 (罗什出)【大】∞(华首经十卷)【宋】【元】【明】 遣【大】遗【明】 白王【大】王【宋】【元】土【明】白玉【宫】 二寸【大】〔-〕【宫】 此像【大】〔-〕【宋】【元】【明】 来【大】〔-〕【宋】【元】【明】 昙【大】昙论【宋】云【明】 什【大】*罗什【宋】*【元】*【明】* 依外国【大】〔-〕【宫】 法【大】注【宫】 焚【大】焚身【宋】【元】【明】 唯【CB】【丽-CB】【宫】惟【大】 臧【大】藏【元】 叱【大】炽【元】【明】 盘【大】般【宋】【元】【明】槃【宫】 灭【大】〔-〕【宋】【元】【明】【宫】 号【大】称【宋】【元】【明】 年【大】是年【宋】【元】【明】 五【大】〔-〕【明】 起【大】〔-〕【宋】【元】【明】【宫】 年【大】〔-〕【宫】 太【大】〔-〕【宋】【元】【明】 之【大】*〔-〕【宋】【元】【明】【宫】* 改【大】〔-〕【宋】【元】【明】【宫】 年【大】〔-〕【宋】【元】【明】 之【大】文【宫】 置【大】立【宫】 嘉【大】䴥【明】 一【大】〔-〕【宋】【元】【明】【宫】 十三日【大】〔-〕【宫】 昼【大】尽【元】【明】 木【大】慕【元】【明】 改永和【大】称元嘉【宋】称永弘【元】【明】 连【大】恭连【宫】 镇【大】填【宫】 二【大】一【宋】【元】【明】【宫】 命【大】命而【宋】【元】【明】 平【大】一【明】 晧【大】皓【宫】 劭【大】*邵【宫】* 称【大】〔-〕【宋】【元】【明】 (舞马矢)七字【大】角顺献拱失舞马【宫】 度【大】土【宫】 也【大】〔-〕【宫】 炳【大】景【元】【明】 元【大】元永光【宋】【元】【明】【宫】 (明帝元)七字【大】〔-〕【宫】 合二十【大】三十四【宋】【元】【明】【宫】 徽【大】微【宋】【宫】 元【大】〔-〕【宋】【元】【明】【宫】 二【大】三【明】 一日【大】〔-〕【宋】【元】【明】【宫】 出【大】入【宋】【元】【明】【宫】 一【大】立【宋】【元】【明】 上【大】止【宋】 熙元【大】兴元又改建武【宋】【元】【明】 颁【大】班【宋】 正言音改【大】王立政【宫】 言音【大】书唇【宋】【元】【明】 卷立【大】五卷【宫】 孝【大】李【宋】【宫】 融【大】嗣【宋】【宫】螎【明】 白马寺【大】〔-〕【宋】【元】【明】【宫】 诫【大】戒【宋】【元】【明】【宫】 或三卷【大】〔-〕【宋】【元】【明】【宫】 并【大】〔-〕【宋】【元】【明】【宫】 勒【大】对【宫】 提【大】〔-〕【宋】【元】【明】【宫】 雒【大】*洛【宋】*【元】*【明】* (阿育卷)六字【大】∞(僧伽出)五字【宋】【元】【明】〔阿育出〕十一字-【宫】 十【大】一十【宋】【元】【明】 (僧伽出)五字【大】∞(阿育卷)六字【宋】【元】【明】〔阿育出〕十一字-【宫】 三【大】二【宋】【元】【明】 去【大】来【宫】 安乐寺【大】〔-〕【宋】【元】【明】 经【大】论【宋】【元】【明】【宫】 一【大】〔-〕【宋】【元】【明】【宫】 僧伽出【大】〔-〕【宫】 丙【大】壬【宋】 卷木道贤出【大】〔-〕【宫】 出【大】所出【宋】【元】【明】【宫】 慧【大】*惠【元】【明】【宫】* 取【大】取婆罗门【宋】【元】【明】【宫】 (凡七世)十六字【大】论【宋】【元】【明】【宫】 众经【大】诸【宋】【元】【明】 名【大】名五卷【宋】【元】【明】 氏【大】成【宋】【元】 录【大】〔-〕【宋】【元】【明】【宫】 一【大】二【宋】【元】【明】【宫】 子【大】〔-〕【宋】【元】【明】【宫】 二【大】一【宋】【元】【明】【宫】 于【大】〔-〕【宋】【元】【明】 就【大】杂【宫】 三昧【大】上味【宋】【元】【明】【宫】 成【大】武【宋】【元】【明】【宫】 四【大】〔-〕【宋】【元】【明】【宫】 正月改【大】〔-〕【宋】【元】【明】 王子【大】王子年【宫】 三岁为帝【大】称孝庄帝年三岁改月改【宋】【元】【明】 帝【大】主立【宫】 义【大】〔-〕【宫】 四月改【大】置【宋】【元】【明】 尔【大】置【宫】 诛【大】〔-〕【宋】【元】【明】 立【大】三【元】 王【大】三【宋】【元】 永安【大】八月改永安【宋】【元】【明】 九月改【大】〔-〕【宋】【元】【明】八月改【宫】 荣【大】策【宋】【元】【明】 柱【大】𮁝【宋】【元】【明】【宫】 寮【大】僚【宋】【元】【明】【宫】 十【大】十一【宋】【元】【明】【宫】 改【大】流【宋】【元】【明】 建武元【大】〔-〕【宫】 武元【大】〔-〕【宋】【元】【明】 改【大】改建武元【宋】【元】【明】【宫】 大【大】太【宋】【元】 赦【大】攻【宫】 攻【大】头【宫】 送【大】逆【宋】【元】【明】 朱【大】宋【元】 谥【大】说【宋】 云【大】王【宋】【元】【明】 三【大】二【宋】【元】【明】【宫】 晋【大】魏【宋】【元】【明】【宫】 入【大】入东【明】 移【大】移魏【明】 大【大】太【宋】【元】【明】【宫】 魏【大】魏也【宋】【元】【明】【宫】 魏【大】东魏【宋】【宫】〔-〕【明】 善【大】名善【宋】【元】【明】 于【大】乎【宋】【元】【明】 大【大】太【元】夫【宫】 改【大】政【宫】 出【大】*出也【宋】*【元】*【明】* 茹【大】茄【宫】 (正法出)十二字【大】〔-〕【宫】 计【大】〔-〕【宋】【元】【明】 矣【大】〔-〕【宋】【元】【明】 昌未满【大】景赤【宫】 十【大】十五【宋】【元】【明】 年【大】年也【宋】【元】【明】 本一卷【大】〔-〕【宫】 一卷【大】*〔-〕【宫】* 等【大】〔-〕【宋】【元】【明】 出【大】下同所出【宋】下同【元】下同【明】下同 月诏宽【大】狱讼究【宋】【元】【明】【宫】 梁【大】武【宋】【元】【明】【宫】 帝【大】武帝【宋】【元】【明】【宫】 制【大】制矣【宋】【元】【明】 宣【大】宜【元】 帝【大】帝也【宋】【元】【明】 未【大】未二【宋】【元】【明】 暕【大】栋【宋】【元】【明】【宫】 太【大】*大【宋】*【元】*【明】* 杀【大】弑【宋】【元】【明】 元【大】元也【宋】【元】【明】 申【大】申二【宋】【元】【明】 江【大】*〔-〕【宫】* 又【大】〔-〕【宋】【元】【明】【宫】 元【大】*元元【宋】*【元】*【明】* 二【大】二益州刺史秦王萧㧑降北送入长安【宋】【元】【明】【宫】 尉迟向【大】〔-〕【宋】【元】【明】【宫】 八月擒【大】益州刺史【宋】【元】【明】【宫】 送长安【大】降【宋】【元】【明】【宫】 元【大】*〔-〕【宫】* 国【大】〔-〕【宫】 王【大】王也【宋】【元】【明】 为西魏所灭【大】〔-〕【宋】【元】【明】【宫】 泰【大】泰之【宋】【元】【明】 周【大】同【宫】 三昧【大】〔-〕【宫】 那连提【大】〔-〕【宫】 毓【大】敏【宫】 元【大】元也【宋】【元】【明】 (立世阿真谛出)十字【大】〔-〕【宋】【元】【明】 卷【大】卷那连提【宋】【元】【明】 武成元【大】〔-〕【宋】【元】【明】【宫】 (乾明立)十八字宫本在天嘉元蒨立下 蒨【大】旧【元】【明】 武帝邕【大】保定元【宋】【元】【明】【宫】 保定元【大】武帝邕立明帝之弟【宋】武帝【明】〔-〕【宫】 立【大】立也【宋】立也邕立明帝之弟【明】 或十二卷【大】〔-〕【宋】【元】【明】【宫】 呪【大】呪经【宋】【元】【明】 阿【大】门【明】 那连【大】*那连提【宋】*【元】*【明】* 菩萨【大】〔-〕【宋】【元】【明】【宫】 出【大】为大冡宰字文护出【宋】【元】【明】 (大云出)二十字【大】〔-〕【宋】【元】【明】【宫】 所问【大】〔-〕【宋】【元】【明】【宫】 壬【大】丙【宋】 如来智【大】〔-〕【宋】【元】【明】【宫】 赟【大】斌【宫】 亥【大】亥二【宋】【元】【明】 二【大】一【元】【明】 即【大】印【宫】 (春奉冬)六字【大】〔-〕【宫】 沙门智周等赍【大】即有【宋】【元】【明】 经论【大】赍经【宋】【元】【明】 至【大】到【宋】【元】【明】【宫】 (勅旨翻译)九字【大】〔-〕【宋】【元】【明】 司【大】所司【宫】 译【大】〔-〕【宫】 二【大】二勅付有司令崇翻译即召道俗依而聚集【宋】【元】【明】 象头【大】象头山【宫】 方【大】号【宋】【宫】 多【大】〔-〕【宋】【元】【明】 三【大】二【宋】【元】 牢【大】子【宋】 女【大】母【宋】【宫】 二【大】三【宋】【元】【明】【宫】 (等四卷)六字【大】〔-〕【宋】【元】【明】 正月十日【大】〔-〕【宋】【元】【明】【宫】 等三部七卷【大】〔-〕【宋】【元】【明】 首【大】*手【宫】* 至【大】〔-〕【宫】 连【大】连提【宫】 大威【大】威【宋】威德【元】【明】 经【大】经文殊行经【宋】【元】【明】 号【大】〔-〕【宋】【元】【明】 经【大】〔-〕【宫】 希有【大】〔-〕【宋】【元】【明】 量【大】量功德【宋】【元】【明】 (善恭那)十七字【大】等各一卷【宋】【元】【明】 二卷【大】〔-〕【宋】【元】【明】三卷【宫】 一卷【大】*〔-〕【宋】*【元】*【明】*【宫】 一卷【大】经【宋】【元】【明】 卷【大】〔-〕【宫】 五【大】三【元】【明】 阇那【大】*〔-〕【宋】*【元】*【明】* (佛本出)三十二字【大】善恭敬师经一卷阇那崛多所出【宋】【元】【明】 年【大】〔-〕【宫】 (善恭出)十一字【大】〔-〕【宫】 为【大】首【宋】【元】【明】 复【大】复为【宋】【元】【明】 (佛本五卷)十一字【大】命上柱国晋王为元帅统八十总管水陆并驱平荡江左应时生擒偽陈叔宝悉获某州四十郡一百县四百万户五十万口二百万穷子【宋】【元】【明】而第四十二字百字明本缺 又出二【大】六【宋】【元】【明】 卷【大】卷崛多出【宋】【元】【明】 (佛本译)二十七字【大】〔-〕【宋】【元】【明】 一【大】〔-〕【宫】 (月上女经善思童子等二经)十一字【大】(月上女善思童子等二经)十字【丽-CB】〔-〕【宫】 等二【大】〔-〕【宋】【元】【明】 三昧【大】〔-〕【宋】【元】【明】【宫】 并【大】〔-〕【宋】【元】【明】 大【大】〔-〕【宫】 陀【大】陵【元】【明】 發【大】废【宋】【元】【明】 译【大】译所出矣【宋】【元】【明】 译【大】所译【宋】【元】【明】 (超世出)八字【大】〔-〕【宋】【元】【明】【宫】 (三聚出)九字【大】〔-〕【宋】【元】【明】【宫】 (十月震)十字【大】〔-〕【宋】【元】【明】【宫】 自甲子四至卷末癸亥宫本缺 (高祖年)十二字【大】〔-〕【宋】【元】【明】 (穿汴文)十三字【大】〔-〕【宋】【元】【明】 (大唐亥)九十七字【大】〔-〕【宋】【元】【明】 纪【大】年【宋】【元】【明】
[A1] 己【CB】巳【大】
[A2] 一【CB】【大】
[A3] 太【CB】【丽-CB】元【大】(cf. K31n1055_p0496a15)
[A4] 丙【CB】酉【大】
[A5] 旦【大】【碛乙-CB】且【丽-CB】
[A6] 冀【CB】粪【大】
[A7] 立【CB】【丽-CB】位【大】(cf. K39n1406_p0500b15)
[A8] 〔-〕【CB】【丽-CB】经【大】(cf. K31n1055_p0501c13)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历代三宝纪(卷3)
关闭
历代三宝纪(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