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释教录卷第十

总括群经录上之十

叙列古今诸家目录

  • 经录一卷

    右寻诸旧录多称为古录似是秦始皇时释利防等所赍经录

  • 旧经录一卷

    右似是前汉刘向校书天阁往见有佛经即谓古藏经录谓孔壁所藏或秦正焚书人中所藏者

  • 汉时佛经目录一卷

    右似是明帝时迦叶摩腾创译四十二章经因即撰录

  • 朱士行汉录一卷

    右曹魏时颕川沙门朱士行于洛阳讲道行经因著其录后往西域求经于彼而卒

  • 众经录一卷

    右西晋武帝代长安青门外大寺西域沙门竺法护翻译众经因出其录

  • 众经录一卷

    右西晋惠帝代永嘉中清信士聂道真禀受护公之笔匠也后自翻经因出其录

  • 赵录一卷

    右似是二赵时诸录遥注未知姓氏

  • 综理众经目录一卷

    右符秦代沙门释道安所撰自前诸录但列经名至于品类时代盖阙而不纪后人披览莫测根由安乃总集名题表其时代铨品新旧定其制作众经有据自此而明在后群录资而增广是知高怀独悟足以垂范后昆所撰之文见僧祐录

  • 二秦录一卷

    右后秦姚兴弘始年长安沙门释僧叡所撰叡即安公之弟子神用通朗思力标举參译什门多有撰缉

  • 众经录四卷(魏世录吴世录晋世杂录河西录)

    右东晋庐山东林寺远公弟子释道流创撰未就而卒同学竺道祖续而成之

  • 经论都录一卷(別录一卷)

    右东晋成帝豫章山沙门支敏度撰其人总校古今群经故撰都录敏度又撰別录一部

  • 众经目录二

    右萧齐武帝时沙门释王宗撰见梁三藏记

  • 释弘充录一卷(南齐杨都人)
  • 释道慧宋齐录一卷(南齐)
  • 释道凭录一卷(北齐)
  • 释正度录一卷
  • 王车骑录一卷
  • 始兴录一卷(未详撰者亦云南录)
  • 庐山录一卷(未详作者)
  • 岑号录一卷
  • 菩提留支录一卷(元魏洛京永宁寺天竺沙门也)
  • 华林佛殿众经目录四卷(梁天监十四年勅沙门僧绍撰)
  • 隋沙门释灵𥙿译经录一卷(长房录中无隋字)
  • 众经都录八卷(似是总合诸家未详作者)

    已前诸录二十五家长房内典二录云上件诸录检传记有之未见其本故列名而已

  • 众经別录二卷(未详作者言似宋时总分十例具如后列)
    • 大乘经录第一(三百七十部七百七十九卷)
    • 三乘通教录第二(五十一部九十七卷)
    • 三乘中大乘录第三(一十七部三十八卷)

      右上卷三录(总四百三十八部九百一十四卷)

    • 小乘经录第四(四百三十六部六百一十卷)
    • 第五篇目本阙(此阙本录不显部卷应散在诸录中故耳)
    • 大小乘不判录第六(一百七十四部一百八十四卷)
    • 疑经录第七(一十七部二十卷)
    • 律录第八(一十二部一百九十五卷)
    • 数录第九(六部一百二十一卷)
    • 论录第十(六部一百五十二卷)

    右下卷七录(总六百五十一部一千六百八十二卷)

    上下两卷合有十篇都一千八十九部二千五百九十六卷(其下卷七录部数勘同卷数 少四百未详所以)

  • 元魏众经目录(永熈年勅舍人李廓撰一卷成)
    • 大乘经目录一(二百一十四部)
    • 大乘论目录二(二十九部)
    • 大乘经子注目录三(一十二部)
    • 大乘未译经论目录四(二十三部)
    • 小乘经目录五(六十九部)
    • 小乘论目录六(二部)
    • 有目未得经目录七(一十六部)
    • 非真经目录八(六十二部)
    • 非真论目录九(四部)
    • 全非经愚人妄作目录十(一十一部)

    都十件经律论真偽四百二十七部二千五十三卷(部数勘与都数不同賸十五部未详所以)

  • 梁代众经目录(天监十七年勅沙门宝唱撰)
    • 众经目录卷第一(大乘二百六十二部六百七十四卷)
      • 有译人多卷一(六十九部四百六十七卷)
      • 无译人多卷二(五部一十九卷)
      • 有译人一卷三(九十部九十卷)
      • 无译人一卷四(九十八部九十八卷)
    • 众经目录卷第二(小乘二百八十五部四百卷)
      • 有译人多卷一(一十七部一百二十卷)
      • 无译人多卷二(五部一十七卷)
      • 有译人一卷三(五十部五十卷)
      • 无译人一卷四(二百一十三部二百一十三卷)
    • 众经目录卷第三(三百六十二部一千六百八十二卷)
      • 先异译经一(四十五部多卷二百七十九卷三十八部一卷三十八卷)
      • 禅经二(九部多卷三十八卷三十一部一卷三十一卷)
      • 戒律三(六十八部二百七十三卷)
      • 疑经四(六十二部六十七卷)
      • 注经五(四十部二百四十六卷)
      • 数论六(三十一部三百六十七卷)
      • 义记七(三十八部三百四十一卷)
    • 众经目录卷第四(二百二十九部九百八十五卷后部数勘欠五不同)
      • 随事別名一(一十三部四百一十三卷)
      • 随事共名二(三十五部四百七十卷)
      • 譬喻三(一十五部三十六卷)
      • 佛名四(一十四部二十九卷)
      • 神呪五(四十七部四十七卷)

      总四卷都二十件凡一千四百三十三部三千七百四十一卷(此都部数与前数勘赡三百九十五部未详所以)

  • 高齐众经目录(武平年沙门统法上撰梵名达摩郁多罗一卷成)
    • 杂藏录一(二百九十一部八百七十四卷)
    • 修多罗录二(一百七十九部三百二十卷)
    • 毘尼录三(一十九部二百五十六卷)
    • 阿毘昙录四(五十部四百二十一卷)
    • 別录第五(三十七部七十四卷)
    • 众经抄录六(一百二十七部一百三十七卷)
    • 集录第七(三十三部一百四十七卷)
    • 人作录八(五十一部一百六卷)

    都八件经律论真偽七百八十七部二千三百三十四卷(此都数与前数勘欠十一卷不同未详所以)

    从众经別录下四家目录长房内典二录具列篇题今寻本未获但具存其目

  • 唐众经目录五卷(贞观初普光寺沙门玄琬撰出内典录)

    右内典录中引用云唐旧录未见其本似取隋五卷众经录编新经入余者大同

  • 众经目录五卷(于隋录内加奘译经余皆无异大唐大敬爱寺沙门静泰撰)

    右从古录已下三十一家诸录之中虽皆备述欲寻其本难可备焉且列名题知其有据(撰录者曰又如长房录中引一乘寺藏录周录之中引真寂寺录义善寺录玄法寺录福林寺录上之五录但引其名不言卷数又有陈朝大乘寺藏录四卷并不知何人制作似是当寺藏经略记由委既扃寺名为录未可通行故叙录次阙而不载)

  • 梁出三藏记集一十五卷(建初寺沙门释僧祐撰)

    其序略云祐以庸浅豫凭法门翘仰玄风誓弘末化每至昏晓讽持秋夏讲说未尝不心驰庵园影跃灵于是牵课羸志沿波讨源缀其所闻名曰出三藏记集一撰缘记二诠名录三总经序四述列传缘记撰则原始之本克昭名录诠则年代之目不坠经序总则胜集之时足征列传述则伊人之风可见并钻析内经研镜外籍(云云)

    • 出三藏记集卷第一(第一卷撰缘记第二至第五诠名录第六至第十二总经序第十三至第十五述列传)
      • 集三藏缘记第一(出大智度论)
      • 十诵律五百罗汉出三藏记第二
      • 菩萨处胎经出八藏记第三
      • 胡汉译经文字音义同异记第四应云梵汉
      • 前后出经异记第五
    • 出三藏记集卷第二
      • 新集撰出经律论录第一(四百五十部一千八百六十七卷)
      • 新集条解异出经录第二(直约部名以配重译不云卷数算极难矣)
      • 新集表序四部律录第三(初题有卷中无四部一百八十卷)
    • 出三藏记集卷第三
      • 新集安公古异经录第一(九十二部九十二卷)
      • 新集安公失译经录第二(一百四十二部一百四十七卷)
      • 新集安公凉土异经录第三(五十九部七十九卷)
      • 新集安公关中异经录第四(二十四部二十四卷)
      • 新集律分为五部记录第五(出毘婆沙)
      • 新集律分为十八部记录第六
      • 新集律来汉地四部记录第七
    • 出三藏记集卷第四
      • 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第一(一千三百六部一千五百七十卷)
    • 出三藏记集卷第五
      • 新集抄经录第一(四十六部三百五十一卷)
      • 新集安公疑经录第二(二十六部三十卷)
      • 新集疑经偽撰杂录第三(二十部二十六卷)
      • 新集安公注经及杂经志录第四(四十八部三百五十九卷)
      • 小乘迷学竺法度造异仪记第五
      • 长安叡法师喻疑第六
    • 出三藏记集卷第六(四十二章经序等十首)
    • 出三藏记集卷第七(道行经序等二十首)
    • 出三藏记集卷第八(般若钞经序等一十九首)
    • 出三藏记集卷第九(华严经记等二十四首)
    • 出三藏记集卷第十(道地经序等二十一首)
    • 出三藏记集卷第十一(中论序等一十六首)
    • 出三藏记集卷第十二(杂记序录十首)
    • 出三藏记集卷第十三(安世高传等十二)
    • 出三藏记集卷第十四(鸠摩罗什传等十)
    • 出三藏记集卷第十五(白法祖传等十)

      (撰录者曰祐录所撰条例可观若细寻求不无乖失只如第一卷前后出经异记旧经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新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误若新旧相对应云旧经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新经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旧经阿耨多罗三耶三新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义全殊不可交互又如昙摩罗刹与竺法护乃是一人昙摩云法罗刹言护分为二人二误异出经论录中但名目相似即云重译而不细料简大小混杂三误僧伽罗刹集序云众护撰者僧伽云众罗刹言护众护乃是集经之人序是翻译者作题云众护四误此诸众作乖谬全甚此亦璠玙之一玷也)

  • 隋众经目录七卷(一卷总录別录六卷开皇十四年勅翻经所法经等二十大德撰)
    • 大乘修多罗藏录一(六分合七百八十四部一千七百一十八卷)
      • 众经一译分(合一百三十三部四百二十一卷)
      • 众经异译分(合一百九十五部五百二十二卷)
      • 众经失译分(合一百三十四部二百七十五卷)
      • 众经別生分(合二百二十一部二百六十四卷)
      • 众经疑惑分(合二十一部三十卷)
      • 众经偽妄分(合八十部一百九十六卷)
    • 小乘修多罗藏录二(六分合八百四十二部筭得四十五部一千三百一卷筭得三百四卷)
      • 众经一译分(合七十二部二百九十二卷)
      • 众经异译分(合一百部二百七十卷)
      • 众经失译分(合一百五十部二百七十二卷)
      • 众经別生分(合三百四十二部三百四十六卷)
      • 众经疑惑分(合二十九部三十一卷)
      • 众经偽妄分(合五十三部九十三卷)
    • 大乘毘尼藏录三(六分合五十部八十二卷)
      • 众律一译分(合一十二部三十二卷)
      • 众律异译分(合七部七卷)
      • 众律失译分(合一十一部一十四卷)
      • 众律別生分(合一十六部一十六卷)
      • 众律疑惑分(合一部二卷)
      • 众律偽妄分(合二部一十一卷)
    • 小乘毘尼藏录四(六分合六十三部三百八十一卷)
      • 众律一译分(合一十五部一百九十八卷)
      • 众律异译分(合八部一百二十六卷)
      • 众律失译分(合二十九部四十五卷)
      • 众律別生分(合六部六卷)
      • 众律疑惑分(合二部二卷)
      • 众律偽妄分(合三部二卷)
    • 大乘阿毘昙藏五(六分合六十八部三百八十一卷)
      • 众论一译分(合四十二部二百六卷)
      • 众论异译分(合八部五十二卷)
      • 众论失译分(合一部二卷)
      • 众论別生分(合一十五部一十九卷)
      • 众论疑惑分(合一部一卷)
      • 众论偽妄分(合一部一卷)
    • 小乘阿毘昙藏六(六分合一百一十六部四百八十二卷)
      • 众论一译分(合一十四部二百七十六卷)
      • 众论异译分(合八部六十六卷)
      • 众论失译分(合五部二十二卷)
      • 众论別生分(合八十六部一百七卷)
      • 众论疑惑分(合一部一卷)
      • 众论偽妄分(合二部一十卷)
    • 佛灭度后抄集录七(二分合一百四十四部六百二十七卷)
      • 西域贤圣抄集分(合四十八部一百一十九卷)
      • 此方诸德抄集分(合九十六部五百八卷)
    • 佛灭度后传记录八(二分合六十八部一百八十五卷)
      • 西域贤圣传记分(合一十三部三十卷)
      • 此方诸德传记分(合五十五部一百五十五卷)
    • 佛灭度后著述录九(二分合一百一十九部一百二十卷)
      • 西域贤圣著述分(合一十五部一十九卷)
      • 此方诸德著述分(合一百四部一百一十五卷)

      右九录合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算得二千二百五十四部五千一百九十一卷细勘別录部卷复与总录不同)分为六卷总录第七分为七卷(撰录者曰余检寻此录非无差错即如昙摩罗刹晋言法护总是一人录中分二云各出须真天子经二卷编为重译不识梵晋之言一误也如律二十二明了论总是一经录中分为二部律二十二卷编在律中明了论一卷在于是论录一经之题分二上录二误也其律二十二乃是明了论半题今云二十二卷误之甚也谛摄论十二卷与十五卷者二本不殊存其二部而言重译三误也以仁王经起信论等编在疑录四误也不能备陈略述如此)

  • 隋开皇三宝录一十五卷(内题云历代三宝记开皇十七年兴善寺翻经学士成都费长房撰)
    • 历代三宝纪第一(帝年上周秦)

      从周庄王他十年甲午至秦始皇帝子子婴甲午年凡二十六主四百八十一载

    • 历代三宝纪第二(帝年次前汉新王后汉)

      从前汉高帝元年乙未至后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凡二十六君四百二十五载

    • 历代三宝纪第三(帝年下魏晋宋齐梁周隋)

      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至隋开皇十七年丁巳凡四十四主三百七十八载

    • 历代三宝纪第四(译经后汉)

      右从明帝永平十年丁卯至献帝末年历一十一主一百五十二年华戎道俗十有二人并古失译合出经律三百三十四部四百一十六卷

    • 历代三宝纪第五(释经魏汉)

      右魏吴两代道俗十人所出经律羯磨并旧失译合三百一十二部四百八十二卷

    • 历代三宝纪第六(释经西晋)

      右西晋代华戎道俗十有三人并前失译诸经戒等合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

    • 历代三宝纪第七(译经东晋)

      右东晋代华戎道俗二十七人而所出经并旧失译合二百六十三部五百八十五卷

    • 历代三宝纪第八(译经符秦姚秦)

      右二秦之代华戎释种一十六人合出经论传等一百六十四部九百四卷

    • 历代三宝纪第九(译经西秦北凉元魏高齐陈氏)

      右五代缁素共二十七人所出三藏及记录等并及失译合二百三部八百五十五卷

    • 历代三宝纪第十(译经宋)

      右宋代华戎道俗二十三人出经律论及传录等凡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

    • 历代三宝纪第十一(译经齐梁周)

      右三代缁素共五十一人出经律论及传录等一百六十二部一千三百二十六卷

    • 历代三宝纪第十二(译经大隋)

      右隋代华戎缁素十有九人所翻新文及杂旧本论传法式合七十五部四百六十二卷

    • 历代三宝纪第十三(大乘录入藏目五百五十一部一千五百八十六卷)
      • 大乘修多罗有译一(三百三十四部八百八十五卷)
      • 修多罗失译二(三百三十五部四百二卷)
      • 毘尼有译三(一十九部四十卷)
      • 毘尼失译四(一十二部一十四卷)
      • 阿毘昙有译五(四十九部二百三十八卷)
      • 阿毘昙失译六(二部七卷)
    • 历代三宝纪第十四(小乘录入藏目五百二十五部一千七百三十九卷录云七百一十二卷者误)
      • 小乘修多罗有译一(一百八部五百二十七卷)
      • 修多罗失译二(三百一十六部四百八十二卷)
      • 毘尼有译三(三十九部一百八十五卷)
      • 毘尼失译四(三十一部六十七卷)
      • 阿毘昙有译五(二十一部三百五十一卷)
      • 阿毘昙失译六(一十部二十七卷)
    • 开皇三宝录总目一卷(内典录云房录所出经律论传总二千一百四十六部六千二百三十五卷非入藏数算得七十四部三十七卷与内典不同)

      右兼总目共成一十五卷(其第十三十四大小乘入藏目录合一千七十六部二千三百二十五卷房录本数三千三百九十二卷者计数错也)内典录云房所撰者入藏之中瓦玉相谬得在繁富未可核通非无凭准未可偏削(撰录者曰余检长房入藏录中事实杂谬其阙本疑偽皆编入藏窃为不可又如大乘录中贤劫经贤劫三昧经此是一经两名今存二部一误须菩提品及长安品此并般若钞之异名今別存两部二误须真天子经须真天子问四事经亦一经两名重载二部三误象步经即无所希望经异名二名各存四误菩提无行经即文殊问菩提经异名存其二本五误以僧佉外道论入大乘中六误小乘录中达摩多罗禅经与不净观经总是一经其不净观约法为名摩多罗就人立称二部俱存七误十诵律六十一卷十诵律五十九卷二本不殊其六十一卷者卑摩罗叉伽毘尼序置之于后余并无异今云重译二本俱存八误律二十二在于律中明了论在于论录一题分二九误其律二十二乃是明了论之半题今存律二十二卷误中重误也众事分阿毘昙论代录之中即言宋朝求那跋陀罗共菩提耶舍译入藏之内则言失源前后差违十误余者在录不能繁叙)

  • 隋众经目录五卷(仁寿二年勅请兴善寺大德与翻经沙门及学士等撰)

    都合二千一百九部五千五十九卷

    单本(原来一本更无別翻合三百七十部一千七百八十六卷)

    右第一卷

    重翻(本是一经或有二重翻者乃至六重翻者合二百七十七部五百八十三卷)

    贤圣集传(贤圣所撰翻译有原合四十一部一百六十四卷)

    右第二卷(已前二卷三分合六百八十八部二千五百三十三卷入藏见录)

    別生(于本部内抄出別行合八百一十部一千二百八十八卷)

    右第三卷

    疑偽(名虽似正义涉人造合二百九部四百九十一卷)

    右第四卷(已前二卷二分合一千一十九部一千七百七十九卷不须抄写)

    阙本(旧录有目而无经本合四百二部七百四十七卷请访)

    右第五卷

    其序略云別生疑偽不须抄写已外三分入藏所收至如法宝集之流净住子之类还同略抄例入別生余有僧传等词參文史体非淳正事虽可寻义无在录内典录云即今京辇通写盛行直列经名仍铨传译所略过半未足捡寻(撰录者曰余检寻此录非无差谬只如弘道广显三昧经与阿耨达龙王经此是一经两名俱云竺法护译存其两本一误又如普曜经八卷云西晋竺法护译阙本录中复云普曜经八卷亦云竺法护译见阙俱载二误又入藏录中普曜经八卷即云单本阙本录中复云重译阙本前后差舛三误真谛所译摄大乘论十二卷者与十五卷者卷虽增减文则不殊今二本俱存四误弥沙塞羯磨阙本录中前后重载五误以随愿往生经遗教论等编为疑偽六误余在录中不能备记)

  • 大唐内典录十卷(麟德元年甲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 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第一(谓代別出经及人述作无非通法并入经收故随经出)
      • 后汉朝传译道俗一十二人所出经律等(三百三十四部四百一十六卷失译经一百二十五部一百四十八卷)
      • 前魏朝传译僧六人所出经律等(一十三部二十五卷)
      • 南吴孙氏传译道俗四人所出经传等(一百四十八部一百九十五卷失译经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二卷)
      • 西晋朝传译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经戒等(四百四十六部七百一十三卷失译经八部一十五卷)
      • 东晋朝传译道俗二十七人所出经传等(二百六十四部五百七十四卷失译经五十部五十四卷)
      • 前秦符氏传译僧八人所出经传等(四十部二百三十九卷)
      • 西秦乞伏氏传译僧一人所出经(一十五部二十二卷失译经八部一十一卷)
      • 后秦姚氏传译僧八人所出经传等(一百二十四部六百七十六卷)
      • 北凉沮渠氏传译道俗九人所出经传(三十四部二百七十卷失译经五部一十七卷)
      • 宋朝传译道俗二十四人所出经传(二百一十七部五百三卷)
      • 前齐朝传译道俗二十人所出经传(一十二部三百九十六卷)
      • 梁朝传译道俗二十一人所出经律传等(八十九部九百二卷)
      • 后魏元氏传译道俗一十四人所出经论传录(八十八部二百九十八卷)
      • 后齐高氏传译道俗二人所出经(八部五十二卷)
      • 后周宇文氏传译道俗一十一人所出经论天文等(三十二部一百五卷)
      • 陈朝传译道俗三人所出经论传疏等(五十四部二百五十一卷)
      • 隋朝传译道俗二十五人所出经论等(一百六部六百三十三卷)
      • 皇朝传译僧等十有二人所出经论等(一百一十七部一千六百六十八卷)

      都合一十八代所出众经总有二千四百八十七部八千四百七十六卷(其第一卷初都数与第十卷中都数多少不同又与诸本对勘数亦少多差別未详何者为正)

      已上一录分为五卷(从第一至第五)

    • 历代翻本单重人代存亡录第二(谓前后异出人代不同又遭离乱道俗波迸今总计会故有单重缘叙莫知致传失译)
      • 大乘经单重译本并译有无录(合三百八十六部一千一百五十二卷一万八千五百二十二纸)
      • 大乘律单重译本并译有无录(合二十二部三十四卷)
      • 大乘论单重译本并译有无录(合七十二部五百卷九千二百二十纸)
      • 小乘经单重译本并译有无录(合二百四部五百四十四卷七千六百七十四纸)
      • 小乘律本译有无录(合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八百一十三纸)
      • 小乘论单重译本并译有无录(合三十三部六百七十六卷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七纸)
      • 贤圣集录通大小乘(合四十七部一百八十四卷二千七百六十纸)

      右一录分为第六第七二卷

    • 历代众经分乘入藏录第三(谓经部繁多纲要备列从帙入藏以类相从故分大小二乘显单重两译)
      • 众经律论传(合八百一部三千三百六十一卷五万六千一百七十纸三百二十六帙)
      • 大乘经一译(二百四部六百八十五卷一万一千四十三纸六十六帙)
      • 大乘经重翻(二百二部四百九十七卷七千二百九十纸四十九帙)
      • 小乘经一译(一百八部四百三十五卷六千六百九十纸三十九帙)
      • 小乘经重翻(九十六部一百一十四卷九百七十七纸六帙)
      • 小乘律(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八百一十三纸二十八帙)
      • 大乘论(七十四部五百二卷九千一百三十纸五十二帙)
      • 小乘论(三十三部六百七十六卷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七纸六十八帙)
      • 贤圣集传(四十九部一百八十四卷二千八十四纸一十八帙)

      右一录为第八卷(撰录者曰寻此录数与次前录部卷有同者有不同者前录出大乘律此合入经中又单重交杂前后差舛凭何准定)

    •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谓转读寻玩务在要博繁文重义非曰被时故随部撮举简取通道自余重本存而未暇)
      • 大乘经正本(二百五十四部七百九十五卷一万三千七十九纸)
      • 大乘律本(二十部三十二卷四百三十纸)
      • 大乘论本(六十三部四百四十五卷八千一百一十五纸)
      • 都合大乘经律论合三百三十七部一千二百六十七卷(二万一千六百二十五纸)
      • 小乘经(合一百一十八部四百三十三卷六千七百一十三纸)
      • 小乘律(合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七百一十八纸)
      • 小乘论(合二十九部五百六十五卷九千九百九十七纸)
      • 都合小乘经律论合一百八十二部一千二百五十二卷(二万二千四百二十八纸)
      • 贤圣集传(合四十三部一百七十七卷二千九百九十七纸)

      右一录为第九卷(撰录者曰寻此中意上所列者是转读数诸重译经但存一本余并义理无异删而不存)

    • 历代众经有目阙本录第五(谓统检群录校本则无随方別出未能通遍故別显目访之)
    • 历代道俗述作注解录第六(谓注述圣言用通未悟前已杂显未足申明今別题录使寻览易晓)
    • 历代诸经支流陈化录第七(谓別生诸经典顺时俗未通广本且接初心一四句颂未可轻削故也)
    • 历代所出疑偽经论录第八(谓正法深远凡愚未达随俗下化有勃真宗若不标显玉石斯滥)
    • 历代众经录目始终序第九(谓经录代出须识其源)
    • 历代众经应感兴敬录第十(谓经翻东夏应感征祥而有蒙祐增信故使传持惟远)

      右六录合为第十卷(欲具委之恐繁故略)

    内典录中宣律师云余少沐法流五十余载宗匠成教轨范贤明每值经诰德能无不目阅亲谒至于经部大录欣悟良多无论真偽思闻其异(云云)故魏晋之后腾译欝蒸制录讨论居然非一或以数列或用名求或凭时代或寄參译各纪一隅务存所见斯并当时稽古识量修明而缀撰笔削不至详审者非为才不足而智不周也(云云)上集群目取讯僧传等文勘阅详定便參祐房等录祐录征据文义可观然大小儡同三藏糅杂抄集參正传记乱经考括始终莫能通决房录后出该瞻前然三宝共部偽真淆乱自余诸录胡可胜言今余所撰望革前弊(撰录者曰宣公所撰类例明审实有可观作者之风见于兹矣然少有差杂未能尽善述作之事诚谓难哉今略叙数科以详厥误非欲指陈臧否实惟甄异是非只如人代存亡录中新小品等六经并云大品之同本者不然义理虽通据会全异而言同本一误菩萨净行经与宝髻菩萨经俱云竺法护译此是一经两名存其二本二误弘道广显三昧经与阿耨达龙王经亦是一经两名二本俱存三误须弥藏经二卷此是高齐耶舍所翻前后重上四误摄大乘论真谛译者有十二卷本有十五成者二本俱存五误般若钞经大乘录中及集传内二处俱载六误又如分乘入藏录中深密解脱经前后重上前与菩萨处胎经同帙后与解深密经同帙七误以旧十轮经为单本新十轮经为重译八误以起世经为单本楼炭经为重译九误此类非一不能备举如举要转读录中信力入印法门经虽是华严支类大部中无同于度世渐备等经摄归大部不为转读之数一不然也诸部般若唯举大品一经放光等九部云重沓罕寻举前以统大义斯尽玉华后译大般若者明佛一化十有六会得存供养难用常行今谓不然岂可以凡愚浅智而堰截法海乎人性不同所乐各异岂以自情好略令他同己见耶般若大经转读极众佛记弘阐在东北方而言难用常行窃为未可又小品大品据本全殊一废一兴二不然也如须弥藏经等虽是大集別分大部中无摄而不行理为未当又须弥藏经前则摄归大集后即別举流行前后差殊三不然也如楼炭经等摄入长含起世一经別令转读起世之与楼炭梵本何殊一废一兴四不然也如安般守意与大安般无殊此乃何缘二俱转读五不然也如十八部论与部异执梵本不殊此复何缘俱令转读六不然也又云录外有外道金七十论破外道涅槃论破外道四宗论未暇故阙者如金七十论外道所撰非是佛法除之可然涅槃四宗同彼删削将为未可此是内论破于外宗一例删除七不然也又如人代存亡录及举要转读录大乘录中三藏备具入藏录中大乘无律岂可前后俱有中间独无自为矛盾八不然也如上所列非无乖舛而云革弊或所未然差错极多卒难陈委明达之辈幸自详焉)

  • 续大唐内典录一卷(开元庚午岁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

    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从麟德元年甲子至开元十八年庚午前录未载今故续之)

  • 大唐古今译经图纪四卷(大慈恩寺翻经沙门靖迈撰)

    大慈恩寺翻经堂内壁画古今翻译图变靖迈因撰题之于壁但略费长房录翻经之者纪之余撰集者不录逮至皇朝总成四卷房所错者此亦同然更欲广陈恐繁故止

  • 续古今译经图纪一卷(开元庚午岁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

    从奘法师后至输波迦罗前纪未载今故续之

  •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五卷(天后天册万岁元年乙未勅东都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撰定)
    • 大小乘经律论及贤圣集传(合三千六百一十六部八千六百四十一卷其见定入藏流行部卷不在此数)
    • 大乘单译经目卷第一(二百八十三部五百二十八卷)
    • 大乘重译经目之一卷第二(一百七十八部一千三百九十四卷)
    • 大乘重译经目之二卷第三(一百六十八部三百三十八卷)
    • 大乘重译经目之三卷第四(一百八十部四百二十一卷)
    • 大乘重译经目之四卷第五(一百六十八部三百六十五卷)
    • 大乘律大乘论目卷第六(一百六十二部七百一十六卷)
    • 小乘单译经目卷第七(一百二十八部三百一十卷)
    • 小乘重译经目之一卷第八(三百七十一部八百四十二卷)
    • 小乘重译经目之二卷第九(二百七十九部三百八十一卷)
    • 小乘律论贤圣集传目卷第十(一百九十四部一千三百四十一卷)
    • 大小乘失译经目卷第十一(三百七十七部五百八十卷)
    • 大小乘阙本经目卷第十二(四百七十八部六百六十七卷)
    • 见定入藏流行目上卷第十三
    • 见定入藏流行目下卷第十四
    • 合大小乘三藏及贤圣集传等八百七十四部四千二百五十三卷(上卷入藏大乘经律论五百六十三部二千五百三十二卷下卷小乘经律论及集传二百九十九部一千六百二十卷)
    • 大乘经(四百六十二部一千九百六十三卷一百九十六帙)
    • 大乘律(二十三部四十九卷五帙)
    • 大乘论(八十八部五百二十卷五十一帙)

      已上为入藏录上卷

    • 小乘经(二百七部四百四十三卷四十四帙)
    • 小乘律(三十五部二百六十卷二十八帙)
    • 小乘论(三十六部七百四十四卷七十三帙)
    • 贤圣集传(二十一部四十一卷四帙)

      已上为入藏录下卷(细算都部卷数与卷中数并悉差互不同未见定本)

    • 偽经目录一卷(二百二十八部四百一十九卷)

      右兼偽录总一十五卷(撰录者曰当刊定此录法匠如林德重名高未能亲览但指㧑未学令缉撰成之中间乖失几将太半此乃委不得人过在于能使也且如第十二卷阙本经数总四百七十八部六百七十七卷前十一卷中以合有讫今通计此数总成三千六百一十六部八千六百四十一卷者此不然也妄增部卷推实即无余交杂难可备记删繁录中已述多少更欲细委恐繁故止)

  • 大唐开元释教录二十卷(庚午岁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

    右此中所撰总分上下两录具件如左

    • 总括群经录上(从汉至唐所出经教区別人代具显此中目录始终续于后列)
      • 后汉传译缁素一十二人所出经律并新旧集失译诸经总二百九十二部合三百九十五卷(九十七部一百三十一卷见在一百九十五部二百六十四卷本阙)
      • 曹魏传译沙门五人所出经戒羯磨总一十二部合一十八卷(四部五卷见在八部一十三卷本阙)

        右为第一卷

      • 吴代传译缁素五人所出经等并及失译总一百八十九部合四百一十七卷(六十一部九十二卷见在一百二十八部三百二十五卷本阙)
      • 西晋传译缁素一十二人所出经戒等并新旧集失译诸经总三百三十三部合五百九十卷(一百五十六部三百二十一卷见在一百七十七部二百六十九卷本阙)

        右为第二卷

      • 东晋传译缁素一十六人所出经律论并新旧集失译诸经总一百六十八部合四百六十八卷(八十五部三百三十六卷见在八十三部一百三十二卷本阙)
      • 符秦传译沙门六人所出经律论等总一十五部合一百九十七卷(七部六十五卷见在八部一百三十二卷本阙)

        右为第三卷

      • 姚秦传译沙门五人所出经律论等总九十四部合六百二十四卷(六十六部五百二十八卷见在二十八部九十六卷本阙)
      • 乞伏秦传译沙门一人所出经并三秦代新旧失译经律论等总五十六部合一百一十卷(三十二部七十九卷见在二十四部三十一卷本阙)
      • 前凉传译外国优婆塞一人所出经总四部合六卷(一部一卷见在三部五卷本阙)
      • 北凉传译缁素九人所出经律论等并新旧集失译诸经总八十二部合三百一十一卷(二十五部二百九卷见在五十七部一百二卷本阙)

        右为第四卷

      • 宋代传译缁素二十二人所出经律论等并新集失译诸经总四百六十五部合七百一十七卷(九十三部二百四十三卷见在三百七十二部四百七十四卷本阙)

        右为第五卷

      • 萧齐传译沙门七人所出经律总一十二部合三十三卷(七部二十八卷见在五部五卷本阙)
      • 梁代传译缁素八人所出经论及诸传记并新集失译经律集等总四十六部合二百一卷(四十部一百九十一卷见在六部十卷本阙)
      • 元魏传译缁素一十二人所出经总八十三部合二百七十四卷(七十三部二百五十五卷见在一十部一十九卷本阙)
      • 高齐传译缁素二人所出经论总八部合五十二卷(并在无阙)

        右为第六卷

      • 周朝传译沙门四人所出经论等总一十四部合二十九卷(六部一十一卷见在八部一十八卷本阙)
      • 陈代传译缁素三人所出经律论及集传等总四十部合一百三十三卷(二十六部八十九卷见在一十四部四十四卷本阙)
      • 隋朝传译缁素九人所出经论传录等总六十四部合三百一卷(六十二部二百八十七卷见在二部一十四卷本阙)

        右为第七卷

      • 皇朝传译缁素已有三十七人所出经律论及传录等总三百一部合二千一百七十卷(二百八十一部二千一百四十三卷见在二十部二十七卷访本未获)
      • 都计一十九代传译道俗总一百七十六人所出大小乘经律论及贤圣集传总二千二百七十八部都合七千四十六卷(一千一百三十部五千六十六卷见在一千一百四十八部一千九百八十卷本阙)

      右为第八第九卷

      合从古录至开元释教新录取续补旧阙总有四十一家具如前列

      右为第十卷

  • 別分乘藏录下(上录所辩总显出经而大小未分三藏混杂此录之内具件科条阙本等经续附于后)

    就別录中曲分为七

    • 有译有本录第一(一千一百二十四部五千四十八卷)

      复就此录更开为三

      • 菩萨三藏录第一(六百八十六部二千七百四十五卷)
        • 菩萨契经藏(五百六十三部二千一百七十三卷)
        • 大乘经单重合译(总四百三十二部一千八百八十卷)
        • 般若经新旧译(二十一部七百三十六卷)
        • 宝积经新旧译(八十二部一百六十九卷)
        • 大集经新旧译(二十四部一百四十二卷)
        • 华严经新旧译(二十六部一百八十七卷)
        • 涅槃经新旧译(六部五十八卷)
        • 五大部外诸重译经(二百七十二部五百八十八卷)
        • 大乘经单译(总一百三十一部二百九十三卷)
        • 菩萨调伏藏(二十六部五十四卷)
        • 菩萨对法藏(九十七部五百一十八卷)
        • 大乘释经论(三十一部一百五十五卷)
        • 大乘集义论(七十六部三百六十三卷)

        右为第十一十二卷

      • 声闻三藏录第二(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八卷)
        • 声闻契经藏(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八卷)
        • 小乘经单重合译(总一百五十三部三百九十四卷)
        • 根本四阿含经(五部二百三卷)
        • 长阿含中別译经(一十三部四十二卷)
        • 中阿含中別译经(五十三部五十三卷)
        • 增壹阿含中別译经(二十四部二十四卷)
        • 杂阿含中別译经(一十六部一十六卷)
        • 四含外诸重译经(四十二部五十六卷)
        • 小乘经单译(总八十七部二百二十四卷)
        • 声闻调伏藏(五十四部四百四十六卷)
        • 正调伏藏(四十一部三百五十八卷)
        • 调伏藏眷属(一十三部八十八卷)
        • 声闻对法藏(三十六部六百九十八卷)
        • 有部根本身足论(八部一百三十一卷)
        • 有部及余支派论(二十八部五百六十七卷)
        • 圣贤传记录第三(一百八部五百四十一卷)
        • 梵本翻译集传(六十八部一百七十三卷)
        • 此方撰述集传(四十部三百六十八卷)

          右为第十三卷

        • 有译无本录第二(一千一百四十八部一千九百八十卷)
        • 大乘经阙本(四百八部八百一卷)
        • 大乘经重译阙本(总二百部四百八十四卷)
        • 般若部中阙本(一十部二十七卷)
        • 宝积部中阙本(三十部五十四卷)
        • 大集部中阙本(一十三部九十七卷)
        • 华严部中阙本(一十二部二十七卷)
        • 涅槃部中阙本(四部二十六卷)
        • 诸重译经阙本(一百三十一部一百五十三卷)
        • 大乘经单译阙本(总二百八部三百一十七卷)
        • 大乘律阙本(二十二部二十五卷)
        • 大乘论阙本(二十部四十八卷)
        • 大乘释经论阙本(四部一十一卷)
        • 大乘集义论阙本(一十六部三十七卷)

          右为第十四卷

        • 小乘经阙本(六百五部八百一十五卷)
        • 小乘经重译阙本(总一百二十五部二百六十五卷)
        • 根本四阿含阙本(二部一百九卷)
        • 长阿含部分阙本(一十四部二十八卷)
        • 中阿含部分阙本(一十四部一十四卷)
        • 增壹阿含部分阙本(七部八卷)
        • 杂阿含部分阙本(四十五部四十五卷)
        • 诸重译经阙本(四十二部六十一卷)
        • 小乘经单译阙本(总四百八十部五百五十卷)
        • 小乘律阙本(三十七部四十二卷)
        • 小乘论阙本(九部六十五卷)
        • 贤圣集传阙本(四十七部一百八十四卷)

        右为第十五卷

      • 派別行录第三(六百八十二部八百一十二卷)
        • 大乘別生经(二百九部三百二十八卷)
        • 般若部中別生(一十部一百一十九卷)
        • 宝积部中別生(一十三部一十五卷)
        • 大集部中別生(五十一部五十八卷)
        • 华严部中別生(一十部一十一卷)
        • 诸大乘经別生(一百二十五部一百二十五卷)
        • 大乘律別生(七部七卷)
        • 大乘论別生(七部一十一卷)
        • 小乘別生经(二百八十三部二百八十三卷)
        • 长阿含部分別生(一十四部一十四卷)
        • 中阿含部分別生(二十四部二十四卷)
        • 增一阿含部分別生(二十六部二十六卷)
        • 杂阿含部分別生(一百三十六部一百三十六卷)
        • 诸小乘经別生(八十三部八十三卷)
        • 小乘律別生(小乘论无別生四十二部四十九卷)
        • 贤圣集传別生(一百三十四部一百三十四卷)

        右为第十六卷

      • 删略繁重录第四(一百四十七部四百八卷)
        • 新括出別生经(六十七部一百八十五卷)
        • 新括出名异文同经(二十部五十二卷)
        • 新括出重上录经(八部三十卷)
        • 新括出合入大部经(五十二部一百四十一卷)
      • 补阙拾遗录第五(三百六部一千一百一十一卷)
        • 大乘经旧译(五十九部六十九卷)
        • 大乘律旧译(二部二卷)
        • 大乘论旧译(三部四卷)
        • 小乘经旧译(五十九部六十八卷)
        • 小乘律旧译(五部五卷)
        • 贤圣集传旧译(三十六部五十七卷)

          右已上一百六十四部二百五卷并是旧译今见有本大周入藏中无今拾遗编入

        • 新译大乘经(六十一部三百三十六卷)
        • 新译大乘律(一部一卷)
        • 新译大乘论(一十三部一十九卷)
        • 新译小乘经(八部八卷)
        • 新译小乘律(一十一部一百五十九卷)
        • 新译贤圣集传(三部五卷)

          右已上九十六部五百二十八卷并是大周刊定录后新译所以前录未载今补阙编入

        • 又小乘律戒羯磨(六部一十卷然并撰述有据时代盛行补阙编入)
        • 又此方所撰集传(四十部三百六十八卷然皆裨助正教故并补阙编入见录)

        右为第十七卷

      • 疑惑再详录第六(一十四部一十九卷)
      • 偽妄乱真录第七(三百九十二部一千五十五卷)
        • 开元释教录新编偽经(三十七部五十四卷)
        • 符秦释道安录中偽经(一十五部二十八卷)
        • 梁释僧祐录中偽经(二十四部二十六卷)
        • 萧齐释道备偽撰经(五部五卷见长房录)
        • 萧齐僧法尼诵出经(二十一部三十五卷僧祐等录并编入偽)
        • 元魏孙敬德梦授经(一部一卷见内典录)
        • 梁沙门妙光偽造经(一部一卷见僧祐录)
        • 隋开皇众经录中偽经(八十六部一百四十一卷)
        • 隋仁寿众经录中偽经(一十一部四十一卷)
        • 大唐内典录中偽经(二十二部八十七卷)
        • 大周刊定录中偽经(八十部一百一卷)
        • 隋沙门信行三阶集录(三十五部四十四卷周录虽载收之不尽)
        • 诸杂抄经增减圣说(五十四部五百一卷)

          右为第十八卷

        • 大乘入藏录上(大乘经律论总六百三十八部二千七百四十五卷二百五十八帙此直述经名及标纸数余如广录)
        • 大乘经(五百一十五部二千一百七十三卷二百三帙)
        • 大乘律(二十六部五十四卷五帙)
        • 大乘论(九十七部五百一十八卷五十帙)

        右为第十九卷

    • 小乘入藏录下(小乘经律论总二百三十部一千七百六十二卷一百六十五帙集传录附此末此直述经名及标纸数余如广录)
      • 小乘经(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八卷四十八帙)
      • 小乘律(五十四部四百四十六卷四十五帙)
      • 小乘论(三十六部六百九十八卷七十二帙)
      • 贤圣集(一百八部五百四十一卷五十七帙)

        都计大小乘经律论及贤圣传见入藏者总一千七十六部合五千四十八卷四百八十帙(此入藏中大乘经部数与前广录部数不同者前以大宝积经诸部合成故存本数为四十九部上录此中合为一部故欠四十八不同)

        右为第二十卷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总录之十)


校注

庚午岁【大】唐【明】大唐庚午岁【宋】【元】 撰【大】译【明】 经【大】今【明】 往【大】往往【宋】【元】【明】 著【大】撰【宋】【元】【明】 惠【大】怀【元】【明】 制【大】制【宋】【元】【明】 卷【大】卷右部前二十二卷其在合三十五卷左部后二十二部其在合三十五部【明】 未详作者【大】〔-〕【宋】【元】【明】 三【大】三百三【明】 部【大】十五卷合前部三十三卷【明】 数【大】数三千一百六十四部【明】 四部【大】二卷四十四部一卷【明】 九部【大】二部一百一十一部【明】 二部【大】一部一百一十二卷【明】 译【大】详【宋】【元】【明】 三部【大】二部一百一十一卷【明】 经【大】经律【宋】【元】【明】 九部【大】六部一百九十九卷【明】 二部【大】二十二部一百一十一卷【明】 六部【大】一部一百三十三卷【明】 二部【大】八卷一百二十二部二百三十三卷【明】 四部【大】四十一卷一百五十八部合一十一卷一十部【明】 一部【大】三卷五千一百十一部合十一卷十一部【明】 䞉【大】*賸【宋】*【元】*【明】* 一【大】一百一【明】 卷【大】卷卷【明】 八【大】*六【元】【明】* 三【大】五【宋】【元】【明】 部【大】部二百五十三卷【明】 七卷【大】二卷二千五百四十部【明】 二【大】*一【宋】*【元】*【明】* 十字明本白阙 同字明本白阙 三【大】三千三【明】 以【大】以上下右【明】 梵【大】梵王经一卷【明】 摩【大】磨【明】 成【大】成部上下三卷【明】 二【大】三【宋】【元】【明】 七【大】二百七【明】 一【大】一千六【明】 都【大】部【宋】【元】【明】 未详所以【大】未一卷不同未详所以上右二十二部【明】 似【大】以【宋】 无【大】〔-〕【宋】【元】【明】 大【大】〔-〕【明】 敬【大】唐【明】 岳【大】鹫【宋】【元】【明】 牵【大】率【宋】【元】【明】 志沿【大】志治【宋】恙沿【元】【明】 胡【大】梵【元】【明】 应云梵汉【大】〔-〕【元】【明】 四【大】四十一【明】 部【大】部一千【明】 卷【大】卷一千【明】 七【大】一百七【明】 二【大】一百二【明】 第一【大】〔-〕【宋】【元】【明】 五【大】三【宋】【元】【明】 一【大】*二【宋】*【元】*【明】* 二【大】*三【宋】*【元】*【明】* 三【大】*二【宋】*【元】*【明】* 杂【大】集【宋】 不【大】非【宋】【元】【明】 中【大】中云【宋】【元】【明】 菩【大】菩提【宋】【元】【明】 阿【大】多【明】 四【大】四百一十【明】 此【大】比【宋】【元】【明】 甚【大】尠【宋】【元】【明】 也【大】也二十一【明】 一卷总录【大】总录一卷【元】【明】 部【大】部分【明】 四【大】四十一部合一百三十六【明】 二【大】*一【宋】*【元】*【明】* 部【大】*部一百十【明】* 一【大】一百一【明】 二十【大】三十四【宋】【元】【明】 贤圣【大】圣贤【宋】【元】【明】 分【大】〔-〕【宋】【元】【明】 罗【大】〔-〕【宋】【元】【明】 是【大】〔-〕【宋】【元】【明】 谛【大】谛译【明】 兴【大】与【明】 黄【大】皇【明】 汉【大】吴【宋】【元】【明】 凡【大】〔-〕【明】 纪【大】*记【明】* 杂【大】维【宋】【元】【明】 者【大】〔-〕【宋】【元】【明】 本【大】中【元】 偽【大】为【宋】 亦【大】并【宋】【元】【明】 经【大】禅经【宋】【元】【明】 摩【大】磨【明】 伽【大】加【宋】【元】【明】 原【大】源【宋】【元】【明】 捡寻【大】寻之【宋】【元】【明】 宣【大】宜【明】 五【大】四【元】【明】 等【大】〔-〕【宋】【元】【明】 一【大】五【宋】【元】【明】 二【大】三【宋】【元】 论【大】论等【宋】【元】【明】 三【大】二【元】【明】 对【大】校【宋】【元】【明】 別【大】互【宋】【元】【明】 卷【大】卷四百六十一纸【宋】【元】【明】 二【大】一【元】【明】 二【大】〔-〕【宋】【元】【明】 三【大】二【宋】【元】 十四【大】百八【宋】【元】【明】 第【大】〔-〕【宋】【元】【明】 通道【大】道通【宋】 七【大】〔-〕【宋】【元】【明】 流【CB】【丽-CB】【宋】【元】【明】泒【大】 勃【大】悖【宋】【元】【明】 显【大】〔-〕【明】 录目【大】目录【宋】【元】【明】 增【大】僧【宋】 制【大】制【宋】【元】【明】 审【大】密【宋】【元】【明】 儡【大】雷【元】【明】 闻【大】文【明】 叙【大】序【明】 新小【大】杂小【宋】【元】杂少【明】 真【大】陈真【元】【明】 以【大】〔-〕【宋】【元】【明】 存【大】在【宋】【元】【明】 本【大】会【宋】【元】【明】 又【大】〔-〕【宋】【元】【明】 纪【大】记【明】 册【大】策【宋】【元】【明】 一【大】〔-〕【宋】【元】【明】 八【大】五【宋】【元】【明】 千【大】千千【明】 三【大】三三【明】 一【大】二【宋】【元】【明】 十【大】〔-〕【宋】【元】【明】 未【大】末【宋】【明】 太【大】大【明】 合【大】含【明】 余【大】余处【宋】【元】【明】 难【大】离【元】 一百【大】〔-〕【宋】【元】【明】 本阙【大】*阙本【宋】*【元】*【明】* 一【大】二【明】 总【大】〔-〕【宋】【元】【明】 九【大】九十【宋】【元】【明】 新【大】所【明】 论【大】律【宋】【元】【明】 九【大】八【宋】【元】【明】 新【大】〔-〕【明】 卷【大】卷新【明】 十七【大】〔-〕【宋】 (二百卷)十一字【大】三百三十部一千七百六十一卷【宋】三百三十部一千七百六十二卷【元】【明】 重【大】〔-〕【宋】【元】【明】 眷【大】卷【明】 二【大】*三【宋】*【元】*【明】* 派【CB】【丽-CB】【宋】【元】泒【大】 分【大】〔-〕【宋】【元】【明】 七【大】六【元】【明】 异【大】毕【明】 三【大】二【宋】【元】 九【大】五【宋】【元】【明】 三【大】二【元】【明】 二【大】*一【宋】*【元】*【明】* (五部录)八字【大】见长房录五部五卷【宋】【元】【明】 二十一部三十五卷【大】∞僧祐等录并编入偽【宋】【元】【明】 僧祐等录并编入偽【大】∞二十一部三十五卷【宋】【元】【明】 (一部录)八字【大】见内典录一部一卷【宋】【元】【明】 (一部录)八字【大】见僧祐录一部一卷【宋】【元】【明】 三十五部四十四卷【大】∞周录虽载收之不尽【宋】【元】【明】 周录虽载收之不尽【大】∞三十五部四十四卷【宋】【元】【明】 百【大】千【明】 二【大】三【宋】【元】【明】 二【大】一【明】 部【大】都【宋】 总录之十【大】〔-〕【明】
[A1] 瞻【CB】赡【大】
[A2] 派【CB】【丽-CB】泒【大】(cf. K31n1062_p1119a18; T55n2157_p0908a02)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开元释教录(卷10)
关闭
开元释教录(卷10)
关闭
开元释教录(卷10)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