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三(別录之三)

有译有本录中声闻三藏录第

声闻藏者小乘所诠之教也能说教主则示生示灭应物随缘所诠之教则九部四含毘昙戒律善男善女禀之而脱屣尘劳缘觉声闻奉之而升乎彼岸盖真乘之小驾乃菩提之化城诱进初心莫斯为胜始乎仙苑迄彼金河所诠半字之文是谓声闻之藏洎乎百川同会三车共适齐登妙觉俱证泥洹岂有小大之异名信为我尊之渐诱者也始自汉明丁卯之岁终我开元庚午之年小乘三藏见流行者总三百三十部一千七百六十二卷一百六十五帙结为声闻法藏科条別显具如后列

  • 声闻契经藏 二百四十部 六百一十八卷 四十八帙
  • 声闻调伏藏 五十四部 四百四十六卷 四十五帙
  • 声闻对法藏 三十六部 六百九十八卷 七十二帙

小乘经重单合译 一百五十三部 三百九十四卷 三十一帙

四阿笈摩经小乘契经之本故标初首后列余经

  • 长阿含经二十二卷 二帙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单重合译)

    右此部经凡有四分总三十经別(僧肇序云长含四分四诵合三十经以为一部)

  • 中阿含经六十卷(或五十八卷六帙)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第二译两译一阙)

    右此部经凡有五诵都十八品总二百二十二经別(僧肇长含序云中含四分五诵)

  • 增壹阿含经五十一卷(或五十卷或四十二或三十三五帙)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第二译两译一阙)

    右此部经凡有五十品总四百七十二经別(僧肇长含序云增一阿含四分八诵)

  • 杂阿含经五十卷(五帙)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单重合译)

    右此部经说事既杂故无品次诵等差別(僧肇长含序云杂含四分十诵)

  • 別译杂阿含经二十卷(二帙)

    失译

    (经中子注有秦言字虽不的知译人姓名必是三秦代译今附秦录)

    右此部经与前经文虽先后不次子细寻究不出前经此但撮要故为別部(佛般泥洹下诸经并是四含中別经异译)

  • 佛般泥洹经二卷(或直云泥洹经)

    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 大般涅槃经三卷(或二卷)

    东晋平阳沙门释法显译(今为法显译如总录中述)

  • 般泥洹经二卷(或无般字)

    新为失译

     附东晋录

    右三经出长阿含经第二至第四卷与初分游行经同本异译(其般泥洹经群录皆云宋代求那跋陀罗译者非也寻其文句多是古译与功德贤所翻全不相类诸藏之中但有上卷无其下卷今为失源编在晋录或有经本其佛般泥洹经上卷与般泥洹经上卷文句全同者本错也)

  • 人本欲生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右出长阿含经第十卷与第二分大方便经同本异译(此人本欲生经上代群录皆编在大乘经中者误也)

  • 尸迦罗越六向拜经一卷(或云尸迦罗越六户礼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右出长阿含经第十一卷与第二分善生经同本异译(比于本经此稍略耳中阿含三十三卷中亦有此经)

  • 梵志阿𩙥经一卷(一加佛开解字一名阿𩙥摩纳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右出长阿含经第十三卷与第三分阿摩昼经同本异译

  • 梵网六十二见经一卷(一名梵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右出长阿含经第十四卷与第三分梵动经同本异译

  • 寂志果经一卷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右出长阿含经第十七卷与第三分沙门果经同本异译

    上八经十二卷同帙

  • 起世经十卷(一帙)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译(出经题上第五译)

  • 起世因本经十卷(恐滥前本题下別云起世因本经一帙)

    隋天竺三藏达摩笈多译(出内典录第六译拾遗编入谨按大唐内典录及靖迈经图并云笈多三藏大业年中于东都上林园翻经馆译起世经十卷今大检寻诸藏乃有两本大意虽同文句稍异至于品目时有差殊前经初云婆伽婆在舍婆提城后经乃云婆伽婆在舍啰婆悉帝城若据梵言后经为正今谓崛多笈多各翻一本又前经初首题云崛多笈多二师同出今以前为崛多所译后是笈多再翻二经文既有殊今故双存二部故缘生经亦云婆伽婆在舍啰婆悉帝城故知同是笈多译也恐二本相滥题下別云起世因本焉)

  • 楼炭经六卷(或云大楼炭经或五卷或八卷)

    西晋沙门释法立共法炬译(第二译)

    右三经出长阿含经第十八至二十二卷与第四分记世经同本异译

  • 长阿含十报法经二卷(一名多增道章经或直云十报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右出长阿含经第九卷与第二分十上经同本异译(广略少异)

  • 中本起经二卷(或云太子中本起经经初题云出长阿含)

    后汉西域沙门昙果共康孟详译

    上三经十卷同帙(其中本起经题云出长阿含检寻长含大本无此一经或恐梵文译之未尽既云出彼且编于末大周录云与过去现在因果修行本起瑞应本起经等同本异译者误也又此中本起经群录咸云后汉代译其经本中有翻梵语处乃曰晋言未详何以)

    从佛般泥洹下一十三经并出长阿含中別经异译

  • 七知经一卷(或云七智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一卷与初善法经同本异译

  • 咸水喻经一卷(或云咸水譬喻今附西晋录)

    僧祐录云安公失译经(今附西晋录)

    右出中阿含经第一卷与水喻经同本异译

  • 一切流摄守因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二卷与漏尽经同本异译

  • 四谛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七卷与分別圣谛经同本异译

  • 恒水经一卷(亦云恒河喻经)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九卷与瞻波经同本异译

  • 本相倚致经一卷(亦云大相倚致)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 缘本致经一卷

    失译今附东晋录

    右二经同本异译出中阿含经第十卷与本际经同本

  • 顶生王故事经一卷(或直云顶生王经)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 文陀竭王经一卷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拾遗编入)

    右二经同本异译出中阿含经第十一卷与四洲经同本

  • 阎罗王五天使者经一卷(一名铁城泥犁经)

    宋沙门释慧简译

  • 铁城泥犁经一卷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拾遗编入)

    右二经同本异译出中阿含经第十二卷与天使经同本(此于本经此稍略耳)

  • 古来世时经一卷

    失译今附东晋录

    右出中阿含经第十三卷与说本经同本异译(比于本经此文稍略)

  • 阿那律八念经一卷(一名禅行敛意经或直云八念经)

    后汉西域三藏支曜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十八卷与八念经同本异译

  • 离睡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二十卷与长老上尊睡眠经同本异译

  • 是法非法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二十一卷与真人经同本异译

  • 求欲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二十二卷与秽经同本异译

  • 受岁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二十三卷初与比丘请经同本异译

  • 梵志计水净经一卷(失译今附东晋录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二十三卷与水净梵志经同本异译

  • 苦阴经一卷

    失译(在后汉录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二十五卷与前苦阴经同本异译

  • 释摩男本经一卷(一名五阴因事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 苦阴因事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拾遗编入)

    右二经同本异译出中阿含经第二十五卷与后苦阴经同本

  • 乐想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二十六卷与想经同本异译

  • 漏分布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二十七卷与达梵行经同本异译

  • 阿耨风经一卷(晋言依次)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二十七卷与阿奴波经同本异译

  • 诸法本经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二十八卷初与诸法本经同本异译

  • 瞿昙弥记果经一卷

    宋沙门释慧兰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二十八卷与瞿昙弥经同本异译

  • 瞻婆比丘经一卷(或云瞻波)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三十九卷与瞻波经同本异译

  • 伏婬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三十卷与行欲经同本异译

  • 魔娆乱经一卷(一名弊魔试目连经一名魔王入目连兰腹经)

    失译在后汉录

  • 弊魔试目连经一卷(一名魔娆乱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拾遗编入)

    右二经同本异译出中阿含经第三十卷与降魔经同本

    上三十经三十卷同帙

  • 赖咤和罗经一卷(一名罗汉赖咤和罗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三十一卷与赖咤惒罗经同本异译

  • 善生子经一卷

    西晋沙门支法度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三十三卷与善生经同本异译

  • 数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三十五卷与算数目犍连经同本异译

  • 梵志頞罗延问种尊经一卷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三十七卷与阿摄和经同本异译

  •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一卷 失译今附东晋录(拾遗编入)
  • 须达经一卷(一名须达长者经)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出中阿含经第三十九卷与须达哆经同本(其慈心厌德经文句稍略或有题云出增一阿含十二者非也)

  • 佛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学经一卷

    僧祐录中失译经(今附宋录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四十卷与黄芦园经同本异译

  • 梵摩喻经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四十卷与梵摩经同本异译(比于本经此稍略耳)

  • 尊上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四十三卷与释中禅室尊经同本异译

  • 鹦鹉经一卷(亦名兜调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 兜调经一卷

    僧祐录云安公失译经(今附西晋录拾遗编入)

    右二经同本异译出中阿含经第四十四卷与鹦鹉经同本

  • 意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四十五卷与心经同本异译

  • 应法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四十五卷与后受法经同本异译

  • 泥犁经一卷(或云中阿含泥犁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五十三卷与痴慧地经同本异译

  • 波夷堕舍迦经一卷

    僧祐录中失译经(今附宋录)

  • 斋经一卷(一名持斋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拾遗编入)

    右二经同本异译出中阿含经第五十五卷与持斋经同本

  • 鞞摩肃经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五十七卷与鞞摩那修经同本异译

  • 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六十卷与爱生经同本异译

  • 十支居士八城人经一卷(亦直云十支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六十卷与八城经同本异译

  • 邪见经一卷

    僧祐录中失译经(拾遗编入今附宋录)

    右出中阿含经第六十卷与见经同本异译

  • 箭喻经一卷

    失译(拾遗编入今附东晋录)

    右出中阿含经第六十卷与箭喻经同本异译

  • 普法义经一卷(一名具法行经一名普义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第一译)

  • 广义法门经一卷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第三译三译一阙)

    右二经同本异译(其广义法门经初首题云是中含经一品別译今检中阿含大本无此一经或恐梵文译之未尽既云出彼且编于末其大周入藏录中编为大乘单本者误也又普法义经作舍利日具法行经作舍利弗但此一字別余文并无异)

    右七知经下五十三经并出中阿含中別经异译

  • 戒德香经一卷(或云戒德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十三卷地主品异译

  • 四人出现世间经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拾遗编入)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十八卷四意断品异译

  • 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身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十八卷四意断品异译

  • 须摩提女经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拾遗编入)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二十二卷须陀品异译(比于本经此稍文略)

  • 婆罗门避死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拾遗编入)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二十三卷增上品异译

  • 食施获五福报经一卷(一名施色力经一名福德经)

    失译(今附东晋录)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二十四卷善聚品异译

  • 频毘娑罗王诣佛供养经一卷(亦云颇婆)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二十六卷等见品异译(比于本经此稍文略诸录编在大乘藏中误也)

  • 长者子六过出家经一卷宋沙门释慧简译

    右出增壹阿含经二十七卷聚品异译(本经稍广)

  • 鸯崛摩经一卷(或有作魔字一名指髻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拾遗编入)

    上三十二经三十二卷同帙

  • 鸯崛髻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出增壹阿含经第三十一卷力品(此文稍广)

  • 力士移山经一卷(或直云移山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 四未曾有法经一卷(亦云四未有经或无法字)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右二经出增壹阿含经第三十六卷八难品异译(本是一经別译分二本经稍广此出不尽)

  • 舍利弗摩目犍连游四衢经一卷

    后汉外国三藏康孟详译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四十一卷马王品异译(周录编在大乘重译中者误也)

  • 七佛父母姓字经一卷(一名七佛姓字经)曹魏失译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四十五卷不善品异译

  • 放牛经一卷(亦云牧牛经)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四十六卷放牛品异译(此文稍广)

  • 缘起经一卷(亦云十二缘起经)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翻经图)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四十六卷放牛品异译(比于本经此文稍略周录编为大乘单本者误也)

  • 十一想思念如来经一卷(或云十一思惟)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拾遗编入)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四十八卷礼三宝品初异译(此十一想连有二经初十一事文意勘同后十一事寻之未见)

  • 四泥犁经一卷(或云四大泥犁)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拾遗编入)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四十八卷礼三宝品异译(本经稍广)

  • 阿那邠邸化七子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右出增一阿含经第四十九卷非常品异译(本经唯有四子余意大同)

  • 大爱道般泥洹经一卷

    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 佛母般泥洹经一卷

    宋沙门释慧简译(拾遗编入)

    右二经同本异译出增壹阿含经第五十卷大爱道般涅槃品

  • 国王不犁先尼十梦经一卷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 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一卷

    僧祐录云安公失译经(今附西晋录拾遗编入)

    右二经同本异译出增壹阿含经第五十一卷大爱道般涅槃品

  • 阿难同学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右阿难同学经经首题云出增壹阿含检其大本无此一经既云出彼且编其末)

    戒德香经下二十四经并增壹阿含中別经异译

  • 五蕴皆空经一卷

    大唐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

    右出杂阿含经第二卷异译(此五蕴皆空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第三十九卷中虽有此经然不例別生所以存而不废此乃律引契经非是契经从律而生也)

  • 七处三观经一卷(或二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右出杂阿含经中异译(此经首末有三十经初是七处三观后名积骨以初标名故也其初七处三观经出第二卷后积骨经出第三十四卷余者散在诸文不次第处)

  • 圣法印经一卷(亦直云圣印经亦云慧印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右出杂阿含经第三卷异译

  • 杂阿含经一卷

    失译(在魏吴录)

    右出杂阿含经中异译(此经首末有二十七经初之三经出第四卷中而先后不次七处三观经居其卷末文句大同前经此中稍广其积骨经亦在其中未详何以二经相涉余者散在广文自古群录皆云失译寻阅文句与七处三观辞理稍同似是安高所出未见实录且依旧为失译)

  • 五阴譬喻经一卷(一名水沫所漂经亦云五阴喻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 水沫所漂经一卷(一名河中大聚沫经一名聚沫譬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拾遗编入)

    右二经同本出杂阿含经第十卷异译

  • 不自守意经一卷(或无意字)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右出杂阿含经十一卷异译

  • 满愿子经一卷 晋代失译(今附东晋录拾遗编入)

    右出杂阿含经第十三卷异译

  • 转法轮经一卷(或云法轮转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 三转法轮经一卷

    大唐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

    右二经同本出杂阿含经第十五卷异译(此三转法轮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第十九卷中离有此经然不例別生所以存而不废此乃律引契经亦非契经从律而生也其转法轮经与其本经后同前异未详所以)

  • 八正道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右出杂阿含经第二十八卷异译

  • 难提释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右出杂阿含经第三十卷异译(大本有二经此中合为一其文稍广旧录在单本中今编于此)

  • 马有三相经一卷(亦云善马有三相)

    后汉西域三藏支曜译

  • 马有八态譬人经一卷(亦直云马有八态)

    后汉西域三藏支曜译

    右二经并出杂阿含经第三十三卷异译

  • 相应相可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拾遗编入)

    右出前单卷杂阿含经中异译

  • 治禅病秘要经一卷(或云法无经字或二卷)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右一经初首题云尊者舍利弗所问出杂阿含经阿练若杂事中今寻杂含大本无此等文或恐梵经译之未尽既云出彼且编于末然寻文理与大乘经微有相涉旧录编在集传中恐将乖僻也)

    上三十一经三十一卷同帙

    从五蕴皆空经下一十六经并出杂阿含中別经异译

  • 摩邓女经一卷(一名阿难为蛊道女惑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第一译)

  • 摩邓女解形中六事经一卷

    失译(今附东晋录第五译)

  • 摩登伽经三卷(或二卷)

    吴天竺沙门竺律炎共支谦译(出法上录第三译)

  • 舍头谏经一卷(一名太子二十八宿经一名虎耳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第四译

    右四经同本异译(前之二经但是后经一品前后五译一译阙本)

  • 鬼问目连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第一译)

  • 杂藏经一卷(与前后经文理稍別)

    东晋平阳沙门释法显译(第二译)

  • 饿鬼报应经一卷(一名目连说地狱饿鬼因缘经)

    失译(今附东晋录第三译)

    右三经同本异译(前后四译一译阙本)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一卷(或名阿难问事经亦云事佛吉凶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第一译)

  • 慢法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第二译拾遗编入)

  • 阿难分別经一卷(或直云分別经)

    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第三译)

    右三经同本异译(其慢法经新为重译前后四译一译阙本)

  • 五母子经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第一译)

  • 沙弥罗经一卷

    僧祐录云安公关中异经在三秦录(第二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其沙弥罗经大周录云昙无谶译出长房录今检房录中无周录误也)

  • 玉耶女经一卷(或云玉耶经)

    僧祐录云安公失译经(今附西晋录初出拾遗编入)

  • 玉耶经一卷(一名长者诣佛说子妇无敬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第二译)

  • 阿遬达经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第三译)

    右三经同本异译

  • 修行本起经二卷(一名宿行本起)

    后汉西域沙门竺大力共康孟详译(第三译)

    上十六经十九卷同帙

  • 太子瑞应本起经二卷(亦名本起瑞应亦直云瑞应本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第四译)

  • 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第六译)

    右三经同本异译(前之二经文略不备前后六译三译阙本)

  • 法海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拾遗编入第二译)

  • 海八德经一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出法上录第三译拾遗编入)

    右二经同本异译(前后三译一译阙本)

  • 四十二章经一卷

    后汉天竺沙门迦叶摩腾共竺法兰译(第一译两译一阙)

  • 奈女耆域因缘经一卷(或无因缘字或直云奈女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第一译两译一阙)

  • 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一卷(或云地狱报应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第一译两译一阙)

  • 龙王兄弟经一卷(一名难龙王经一名降龙王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第一译两译一阙)

  • 长者音悦经一卷(或云长者音悦不兰迦叶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第一译两译一阙)

    上九经十三卷同帙(其长者音悦经周录之中编在大乘藏内今寻文理移之于此)

  • 禅秘要经三卷(或云禅秘要法或四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第二译三译二阙)

    (右此禅秘要经古旧群录之中皆编集传之内今检此经首末三分极以分明上下经文多明禅观于中观佛观等明忏灭重罪事然与大乘微有相涉既非制撰故多于此又群录中更有禅秘要经五卷云是宋代三藏昙摩蜜多所译文甚交错不可流行如删繁录中广述)

  • 女经一卷(一名七女本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第一译三译二阙)

  • 八师经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第一译两译一阙)

  • 越难经一卷(一名曰难长者经一名难经)

    西晋清信士聂承远译(第一译三译二阙)

  • 所欲致患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第一译两译一阙)

  •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拾遗编入第二译两译一阙)

  • 五苦章句经一卷(一名五道章句经)

    东晋西域沙门昙无兰译(第一译两译一阙)

  • 坚意经一卷(一名坚心正意经一名坚心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第一译两译一阙)

  • 净饭王涅槃经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第二译两译一阙)

  • 进学经一卷(或云劝进学道)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拾遗编入第二译三译二阙)

  • 得道梯橙锡杖经一卷(亦直云锡杖经)失译(今附东晋录)

    (右此锡杖经大周录云出杂譬喻经今大本既无难为定准且编于此)

  • 贫穷老公经一卷(一名贫老经)

    宋沙门释惠简译(第二译两译一阙)

  • 三摩竭经一卷(一名恕和檀王经一名难国王经)

    吴天竺沙门竺律炎译(第一译两译一阙)

    (右此三摩竭经大周录云出增一阿含检彼中无且编于此)

  • 蓱沙王五愿经一卷(一名弗沙迦王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第一译三译二阙)

    (右此蓱王五愿经大周等录皆云出中阿含检彼文无且编于此)

  • 瑠璃王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第二译两译一阙)

    (右此瑠璃王经大周等录云出增一阿含其增一二十六中虽有琉璃王缘起文意全异故编于此)

    上十五经十七卷同帙

  • 生经五卷(有五十五经或四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第一译两译一阙)

  • 义足经二卷(有一十六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第一译两译一阙)

    上二经七卷同帙(合从四十二章经下二十二经虽是重译今见流行但有一本余并零落寻求不获)

小乘经单译八十七部二百二十四卷一十七帙

  • 正法念处经七十卷(七帙)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右此正法念经大周录中编为重译云与善时鹅王经同本异译者误也其善时鹅王经从此经抄出彼是別生此为单本)

  •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六帙)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译

    (右此佛本行经大周录中编为大乘重译云与七卷本行经同本异译者误也彼是偈赞与此悬殊诸录或在大乘经中或编集传之内恐将乖僻今移编此)

  • 本事经七卷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

  • 兴起行经二卷(亦名严诫宿缘经题云出杂藏)

    后汉外国三藏康孟祥译

    (右此兴起行经大周录中编为重译云与木枪刺脚因缘经同本异译者误也比寻经本总有十缘其木枪刺脚经即十缘之一缘也钞出別行如观世音经等类既非再翻故为单本)

  • 业报差別经一卷

    隋洋川郡守瞿昙法智译

    上三经十卷同帙(其业报差別经大周录云与罪福报应经同本异译者非也寻其文句义旨悬殊差异不同故为单本)

  • 大安般守意经二卷(亦直云大安般经安公云小安般或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右大周等录更有大安般经一卷亦云安世高译勘其文句即是安般守意经上卷文既全同故不重载)

  • 阴持入经二卷(或作除字误也或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 处处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 骂意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拾遗编入)

  • 分別善恶所起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拾遗编入)

  • 出家缘经一卷(一名出家因缘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 阿鋡正行经一卷(一名正意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 十八泥犁经一卷(或云十八地狱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 法受尘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 禅行法想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 长者子懊恼三处经一卷(一名长者夭恼经亦云三处恼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 揵陀国王经一卷(或无国字)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 须摩提长者经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 阿难四事经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 未生怨经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 四愿经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 黑氏梵志经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拾遗编入)

  • 猘狗经一卷(祐云与𤢴狗同)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拾遗编入)

  • 分別经一卷(旧云与阿难分別经等同本者非也)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拾遗编入)

  • 八关斋经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拾遗编入)

  • 阿鸠留经一卷

    僧祐录云安公古经(今附汉录拾遗编入)

  • 孝子经一卷(亦云孝子报恩经)

    僧祐录云安公失译(今附西晋录拾遗编入)

    上二十二经二十四卷同帙

  • 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一卷(或无自说字亦云本末)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 大迦叶本经一卷(或无大字)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 四自侵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 罗云忍辱经一卷(或直云忍辱经)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 沙曷比丘功德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 时非时经一卷(或直云时经)

    外国法师若罗严译(莫知帝代出经后记)

    (右此时非时经群录皆云西晋沙门法炬所译经后题云外国法师若罗严手执胡本口自宣译凉州道人瑱城中写记今依经记为正既莫知于帝代且附西晋录中)

  • 自爱经一卷(或云自爱不自爱)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 中心经一卷(亦云中心正行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拾遗编入)

  • 见正经一卷(一名生死变识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 大鱼事经一卷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 阿难七梦经一卷(或直云七梦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 呵雕阿那含经一卷(一名荷雕或作苛字)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 灯指因缘经一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妇人遇辜经一卷(一名妇遇对经)

    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

  • 四天王经一卷

    宋凉州沙门释智严共宝云译

  • 摩诃迦叶度贫母经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 十二品生死经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 罪福报应经一卷(一名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右大周录中更有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一卷今捡寻文句与此不殊但立名题广略有异文既无別但存一本耳)

  • 五无返复经一卷(一名五返覆大义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 佛大僧大经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 耶祇经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 末罗王经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 摩达国王经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 旃陀越国王经一卷(或无国王字)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 五恐怖世经一卷(或无世字)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 弟子死复生经一卷(或云死亡更生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拾遗编入)

  • 懈怠耕者经一卷(或云耕儿)

    宋沙门释慧简译

  • 辩意长者子经一卷(或云长者辩意经或加所问字)

    元魏沙门释法场译

  • 无垢优婆夷问经一卷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上三十经三十卷同帙

  • 贤者五福经一卷

    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 天请问经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

    (右贤者五福天请问二经大周等录皆编大乘经中今寻文理颇涉小宗故移编此)

  • 僧护经一卷(或有因缘字)

    失译(今附东晋录)

  • 护净经一卷

    失译(今附东晋录)

  • 木槵子经一卷(或作患字又作檈)

    失译(今附东晋录)

  • 无上处经一卷

    失译(今附东晋录)

  • 卢志长者因缘经一卷

    失译(今附东晋录)

  • 五王经一卷

    失译(今附东晋录)

  • 出家功德经一卷

    失译(今附三秦录拾遗编入)

    (右出家功德经有三本流行余二虽有广略并从贤愚抄出云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中说今并载別生录中此本佛在毘舍离国为梨车子鞞罗羡那说其中复云鞞罗羡那秦言勇军虽不知译人姓名必是秦朝译也)

  • 栴檀树经一卷

    僧祐录云安公古典经(法上录云罗什译者非也今附汉录)

  • 頞多和多耆经一卷

    僧祐录云安公失译经(今附西晋录)

  • 普达王经一卷

    僧祐录云安公失译经(今附西晋录)

  • 佛灭度后棺歛葬送经一卷(一名比丘师经亦名师比丘经)

    僧祐录云安公失译经(今附西晋录)

  • 鬼子母经一

    僧祐录云安公失译经(今附西晋录拾遗编入)

  • 梵摩难国王经一卷

    僧祐录云安公失(今附西晋录拾遗编入)

  • 父母恩难报经一卷(亦云懃报)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拾遗编入)

  • 孙多耶致经一卷(或上加梵志字)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 新岁经一卷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右父母恩难报等三经大周等录皆云出中阿含经捡其中含大本无此等经其增一阿含第二十四中虽有受岁缘起文意全异故编于此)

  • 群牛譬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右群牛譬经大周录云出增一阿含捡彼中无故编于此)

  • 九横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 禅行三十七经一卷(或加品字)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 比丘听施经一卷(一名听施比丘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 身观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拾遗编入)

    (右九横等四经大周录云出杂阿含是异译本其身观经云是別生检文并无故编于此)

  • 无常经一卷(亦名三启经)

    大唐天后代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

  • 八无暇有暇经一卷

    大唐天后代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

  • 长爪梵志请问经一卷

    大唐天后代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

  • 譬喻经一卷

    唐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

  • 略教诫经一卷

    大唐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

    (右此略教诫经有云出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第十九卷者误也彼中虽有略教文意与此悬殊既非別生故编于此)

  • 疗痔病经一卷(亦云痔瘘)

    大唐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

    (右此疗痔病经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第二卷中亦有此呪或有编为重译今谓不然彼云告诸苾刍此痔病经我于余处已曾宣说而所为复別处亦不同此是重说非重译也)

    上三十经三十卷同帙

声闻调伏藏五十四部四百四十六卷四十五帙

调伏藏者经云胜故秘故佛独制故如契经中诸弟子说法或诸天说法律则不尔一切佛说自古群录皆将摩得勒伽善见论等编为正毘奈耶藏今者寻思恐将非当此等并是分部已后诸圣贤等依宗赞述非佛金口所宣又非千圣结集今之撰录分为二例初明五部正调伏藏次明诸论奈耶眷属庶根条不杂本末区分幸诸达人重垂刊正

  • 摩诃僧祇律四十卷(或云三十卷四帙)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单本)

    右一经是根本调伏藏即大众部毘奈耶也佛圆寂后尊者迦叶集千应真于王舍城竹林石室之所结也

  • 十诵律六十一卷六帙

    (前五十八卷姚秦三藏弗若多罗等共罗什译后毘尼序三卷东晋三藏卑摩罗叉续译)

    右一经即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藏佛圆寂后三百年初从上座部之所出也(此十诵律中毘尼序三卷或有经本编在第九诵后第十诵前从第五十五卷至五十七卷者错也今检古本皆在其末今者依古为正)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五十卷)五帙 大唐天后代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
  •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毘奈耶二十卷

    二帙

    大唐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四十卷四帙大唐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
  •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译(十卷或八卷)

    一帙

    大唐天后代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

    右四经与十诵律俱是说一切有部然其文理与十诵律非无有异未详所以

  • 五分律三十卷(亦云弥沙塞律或三十四卷) 三帙

    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单本)

    右一经即化地部毘奈耶藏佛圆寂后三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之所出也

  • 四分律六十卷(或四十五或七十卷六帙)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单本)

    右一经即法密部毘奈耶藏佛圆寂后三百年中从化地部之所出也(其饮光部但有戒本律藏未翻)

  • 僧祇比丘戒本一卷(亦云摩诃僧祇戒本)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第二译两译一阙)

  • 僧祇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摩诃僧祇戒本)

    东晋平阳沙门法显共觉贤译(单本)

  • 十诵比丘戒本一卷(亦云十诵波罗提木叉戒)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第三译三译二阙)

  • 十诵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

    宋长干寺沙门释法颕集出

  • 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一卷

    大唐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

  •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戒经一卷

    大唐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

  • 五分比丘戒本一卷(亦云弥沙塞戒本)

    宋罽宾三藏佛陀什等译(单本)

    七经七卷同帙

  • 五分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弥沙塞尼戒)

    梁沙门释明徽于建初寺(出宝唱录拾遗编入)

  • 四分比丘戒本一卷(亦云四分戒本)

    大唐西太原寺沙门怀素依律集出(新编入录)

  • 分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四分尼戒本)大唐西太原寺沙门怀素依律集出(新编入录)
  • 四分僧戒本一卷(或云昙无德戒本或无僧字)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译(单本)

    右此戒本初无稽首颂有入堂等偈者是

    (其四分僧尼戒乃有数本流行而皆不依正文妄生增减今留姚秦耶舍译本及太原祖师依文纂者余皆简弃不载录中)

  • 解脱戒本一卷(出迦叶毘部)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单本)

  • 沙弥十戒法并威仪一卷(亦云沙弥威仪戒本) 失译(今附东晋录)
  • 沙弥威仪一卷(或有经字与前威仪大同小异)

    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

  • 沙弥尼离戒文一卷

    失译(今附东晋录)

  • 沙弥尼戒经一卷

    失译(在后汉录拾遗编入)

  • 舍利弗问经一卷

    失译(今附东晋录单本)

    上十经十卷同帙

  •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十卷)一帙

    大唐天后代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

  • 大沙门百一羯磨法一卷(出十诵律)

    僧祐录中失译经(今附宋录)

  • 十诵羯磨比丘要用一卷(出十诵律或二卷)

    宋沙门释僧璩于杨都中兴寺依律撰出

  • 优波离问佛经一卷(或云优波离律)

    失译(在后汉录单本)

  • 五分羯磨一卷(题云弥沙塞羯磨本)

    大唐大开业寺沙门释爱同集(新编入录)

  • 四分杂羯磨一卷(题云昙无德律部杂羯磨以结戒场为首)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拾遗编入)

  • 昙无德羯磨一卷(以结大界为首或二卷)

    曹魏安息沙门昙谛译

  •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一卷(祐云昙无德羯磨或云杂羯磨)

    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

    上七经七卷同帙

  •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一卷

    大唐崇义寺沙门释道宣集(新编入录)

  • 四分僧羯磨三卷(题云羯磨卷上出四分律)大唐西太原寺

    沙门释怀素依律集出(新编入录)

  • 四分尼羯磨三卷(题云尼羯磨卷上出四分律)

    大唐西太原寺沙门释怀素依律集出(新编入录)

    上三经七卷同帙(上六本羯磨并出四分然文有广略先后异耳)

  • 大爱道比丘尼经二卷(亦云大爱道受诫经或直云大爱道经)

    失译(僧祐录云安公凉土异经今附北凉录单本)

  • 迦叶禁戒经一卷(一名摩诃比丘经亦名真偽沙门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第二译两译一译)

    (又群录中更有真偽沙门经一卷云是宋代沙门慧简所译与迦叶禁戒经同本检寻文句与禁戒经首末全同既无异文故不双出)

  • 犯戒报应轻重经一卷(出目连问毘尼经或云目连问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拾遗编入单本)

  • 戒销灾经一卷(或名戒伏销灾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单本)

  • 优婆塞五戒相经一卷(一名优婆塞五戒略论)

    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第一译两译一阙)

    右已上经律正调伏藏已下论等为顺前宗故名眷属其戒心羯磨但依文纂要无增减故列之于前其律摄等据其本文屡有增减辄编于后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颂五卷(尊者毘舍佉造)

    大唐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单本)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摄颂一卷

    大唐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单本)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尼陀那目得迦摄颂一卷

    大唐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单本)

  • 五百问事经一卷 失译(今附东晋录拾遗编入)

    上九经十四卷同帙

  •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二十卷(尊者胜友集或十四卷二帙)

    大唐天后代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单本)

  • 毘尼摩得勒伽十卷一帙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译(单本)

  • 鼻奈耶律十卷(一帙一名戒因缘经)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于符秦代译(单本)

  • 善见律毘婆沙十八卷(或云毘婆沙律亦直云善见律)

    萧齐外国沙门僧伽跋陀罗译(单本)

  • 佛阿毘昙经二卷(亦云佛阿毘昙论)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单本)

    上二经二十卷二帙(其佛阿毘昙论群录并云九卷未详所以今只有二卷旧录编在大乘论中今者寻其文理多说度人受戒等事与此相应故移编此)

  • 毘尼母经八卷(亦云毘尼母论)

    失译(今附秦录单本)

  • 大比丘三千威仪经二卷(亦云大僧威仪经或四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单本)

    上二经十卷同帙(其毘尼母经大周录云东晋太安年符兰译出法上录谨按帝王代录于东晋代无太安年其太安年乃在西晋惠帝代其法上录寻之未获年代既错未可依凭又检文中有翻梵语处皆曰秦言故是秦时译也今为失译编于秦录其三千威仪经僧祐失译录中分为两部部各二卷房等诸录并云两本合之成其四卷今只有二余二莫存)

  • 萨婆多毘尼毘婆沙九卷

    失译(今附秦录单本)

  • 律二十二明了论一卷(亦直云明了论)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单本)

    上二经十卷同帙(其明了论出正量部波罗提木叉论中其大论未译凡有六千颂彼部法师阿那含人厥名觉护依律毘婆沙及是等造于中与律相应者略成一卷谓明了论此论解释律藏中二十二条真实要义能除正法人迷暗心通达律义故称明了隋沙门法经录及长房入藏录中并分为两部律二十二卷编在律中明了论一卷载于论录又律二十二乃是明了论半题彼存二十二卷误之甚也误之甚也)

声闻对法藏三十六部六百九十八卷七十二帙

此对法藏诸部不同流布此方比诸为众今者据其有部根本身论为初足论居次毘婆沙等支派编末余部既众难以科条以俟将来此无先后

  • 阿毘昙八揵度论三十卷(迦旃延子造或二十卷三帙)

    符秦罽宾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第一译)

  • 阿毘达磨發智论二十卷(迦多衍尼子造)二帙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第二译)

    右上二论同本异译即是说一切有部对法藏之根本佛圆寂后三百年中论师迦多衍尼子之所造也后代传人本有广略此發智论文义具足传习之者号为身论以余六论各辩一支有异于身故名为足次编于后诸部继焉

  • 一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十二卷(尊者大采菽氏造一帙)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单本)

  • 二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二十卷(尊者舍利子说二帙)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单本)

  • 三施设足论有一万八千颂

    尊者大迦多衍那造(迦多此云剪剃衍此云种那是男声婆罗门中一姓)其论未译(上三足论并佛在世时造)

  • 四阿毘达磨识身足论十六卷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单本)

    右一论佛圆寂后一百年中尊者提婆设(唐云天寂)阿罗汉造

  • 五阿毘达磨品类足论十八卷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第二译)

    右一论佛圆寂后三百年中尊者筏苏蜜多罗(唐云世友)

  • 众事分阿毘昙论十二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共菩提耶舍译(第一译)

    右二论同本异

    上二论三十卷三帙

  • 六阿毘达磨界身足论三卷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翻经图单本)

    右一论佛圆寂后三百年中尊者世友造与上识身足论共十九卷二

  • 阿毘昙毘婆沙论六十卷六帙(或八十四卷或一百九卷)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第一译)

    右此论创译百卷成部沙门道挺制序属魏并凉失四十卷今唯六十卷在但毕第三揵度下五揵度时阙其本新译之者八蕴并足其八十四卷本及一百九卷者后人分此六十卷非是元来不阙又按凉僧祐法苑云天监十一年二月敕僧伽婆罗更出婆沙余五揵度虽有此说本仍未睹也

  •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二百卷二十帙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第二译)

    右上二论同本异译即释上發智论佛圆寂后四百年中五百大阿罗汉等于迦湿弥罗国造

  •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婆薮槃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第一译)

  • 阿毘达磨俱舍论本颂一卷(尊者世亲造或二卷)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第二译真谛译者阙本)

    上二论二十三卷三帙

  • 阿毘达磨俱舍论三十卷(尊者世亲造三帙)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第二译)

    右二论及颂同本异译

  •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八十卷(尊者众贤造八帙)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单本)

  • 阿毘达磨显宗论四十卷(尊者众贤造四帙)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单本)

    右二部论与俱舍论颂同释异并众贤造(众贤尊者先述正理文广难寻后造显宗略而易晓所以重释)

  • 阿毘昙心论四卷(尊者法胜造或无论字)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单本)

  • 法胜阿毘昙心论经六卷(大德优波扇多造或七卷)

    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共法智译(单本)

    上二论十卷同帙

  • 杂阿毘昙心论十一卷(亦云杂阿毘昙毘婆沙尊者法救造或十四卷)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译(第四译四译三阙)

    右上三论俱名阿毘昙心然其所释广略有异(杂阿毘昙心论第一卷初注云诸师释法胜阿毘昙心义广略不同法胜所释最为略也优波扇多有八千偈释又有一师万二千偈释此二论名为广也和修槃头以六千偈释又论初颂云敬礼尊法胜所说我顶受我达摩多罗说彼未曾说故上三论初四卷者是法胜本论次六卷者是优波扇多释故彼论末云大德优波扇多为利益弟子故造此阿毘昙心论故知此即释法胜论非法胜造而论外题有法胜字者或恐不然论卷中题无此二字群录皆云法胜阿毘昙或云別译法胜阿毘昙后杂心论是法救造比前二论文义稍广)

  • 阿毘昙甘露味论二卷(或云甘露味阿毘昙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译失三藏名(单本)

  • 随相论一卷(或云求那摩谛随相论德慧法师造或二卷)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单本)

    上三论十四卷二帙

  •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十卷(尊者婆须蜜造或十四卷或十二卷)

    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等译(单本)

  • 三法度论二卷(或无论字或云经或三卷或云一卷)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第二译两译一阙)

    (右此三法度论有本有释本有三章九真度释亦有九品庐山远法师序云本是尊者山贤造释是天竺大乘居士僧伽先撰经后记云大乘比丘释僧伽先撰二说少殊未详孰正)

  • 入阿毘达磨论二卷(塞建地罗阿罗汉造)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单本)

    上三论十四卷二帙

  • 成实论二十卷(阿梨跋摩造凡二百二品或二十四卷二帙)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单本)

  • 立世阿毘昙论十卷(或无论字一帙或云十五卷)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单本)

  • 解脱道论十二卷(或十三卷) 一帙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单本)

  • 舍利弗阿毘昙论二十二卷(或二十卷或三十卷)

    姚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译(单本)

  • 五事毘婆沙论二卷(亦云阿毘达摩五事论尊者法救造)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翻经图单本)

    上二论二十四卷三帙(大周录中別载阿毘达磨五事论者误也)

  • 鞞婆沙论十四卷(亦云鞞婆沙阿毘昙论阿罗汉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译(单本)

  • 三弥底部论三卷(或无部字或云四卷)

    失译(三弥底者此云正量即正量部中论也今附秦录单本)

    上二论十七卷二帙

  • 分別功德论四卷(或云分別功德经或三卷或五卷)

    失译(在后汉录单本)

    (右此一论释增壹阿含经义从初序品至弟子品过半释王比丘即止法上录云竺法护译者不然此中牒经解释文句并同本经似与增壹阿含同一人译而余录并云失源且依此定僧祐录云迦叶阿难撰者此亦不然如论第一卷中引外国师及萨婆多说故知非是二尊所撰)

  • 四谛论四卷(婆薮摩跋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单本)

  • 辟支佛因缘论二卷

    失译(今附秦录单本)

  • 十八部论一卷

    新为失译(附秦录第一译)

    (右十八部论捡寻群录并云梁代三藏真谛所译今详真谛三藏已译十八部论不合更译部异执论其十八部论初首引文殊问经分別部品次云罗什法师集后方是论若是罗什所翻秦时未有文殊问经不合引之置于初也或可准別录中文殊问经编为失译秦时引证此亦无疑若是真谛再译论中子注不合有秦言之字详其文理多是秦时罗什译出诸录脱漏致有疑焉其真谛十八部疏即部异执疏是虽有斯理未敢指南后诸博闻请求实录)

  • 部执异论一卷(亦名部异执论)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第二译)

  • 异部宗轮论一卷(世友菩萨造)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翻经图第三译)

    右三论同本异译

    上六论十三卷同帙

有译有本录中圣贤传记录第三

一百八部五百四十一卷五十七帙

传记录者佛圆寂后圣贤弟子之所撰集虽非三藏正典然亦助扬玄化于此之中总为五类一赞扬佛德二明法真理三述僧行轨摧邪护法五外宗异执赞佛德者所行赞传释迦谱等也明法理者修行道地经经律异相等也述僧行者龙树马鸣法显玄奘等传也摧邪护法者辩正弘明破邪辩惑论等也外宗异计者数胜二论是也以类科分莫过此五五中所辩通大小乘又于此中更开二例梵本翻译者居先此土传扬者于后庶东西不杂览者除疑焉

梵本翻译集传六十八部一百七十三卷一十五帙

此方撰述集传

四十部三百六十八卷四十二帙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三(別录之三)


校注

三【大】三上【明】 二【大】二此号七卷【明】 信【大】姓【明】 三【大】*二【宋】*【元】*【明】* 两【大】*二【宋】*【元】*【明】* 二【大】二卷【明】 子【大】仔【明】 户【大】方【宋】【元】【明】 耳【大】〔-〕【元】【明】 此【大】〔-〕【宋】 昼【大】画【元】【明】 梵【大】梵网【宋】【元】【明】 上【大】〔-〕【明】 拾【大】录【明】 于【大】*于【明】* 今【大】〔-〕【宋】【元】【明】 啰【大】罗【宋】【元】 记【大】起【宋】【元】【明】 十上【大】上十【宋】【元】【明】 经【大】*〔-〕【宋】*【元】*【明】* 含大【大】阿含【宋】【元】【明】 恐【大】众【明】 曰【大】白【明】 喻今附西晋录【大】〔-〕【宋】【元】【明】 犁【大】*𥠖【宋】*【元】*【明】* 慧【大】*惠【宋】*【元】*【明】* 阿【大】四【明】 敛【大】歛【元】 风【大】𩙥【宋】【元】【明】 兰【大】简【宋】【元】【明】 连【大】揵【宋】【元】【明】 惒【大】和【宋】【元】【明】 也【大】*〔-〕【宋】*【元】*【明】* 十【大】十一【宋】【元】【明】 亦【大】*一【明】* (宋天卷)十六字【大】〔-〕【明】 波【大】陂【宋】【元】婆【明】 经【大】〔-〕【宋】【元】 (拾遗录)九字【大】今附东晋录拾遗编入【明】 一【大】亦【宋】【元】 其【大】具【宋】 于末【大】于未【明】 右【大】从【宋】【元】【明】 十【大】一十【元】【明】 娑【大】婆【明】 入【大】〔-〕【宋】【元】 力【大】力士【宋】【元】【明】 译【大】一【明】 摩【大】摩诃【宋】【元】【明】 想【大】相【宋】 犁【大】*黎【宋】【元】* 大【大】文【宋】【元】 大本【大】本末【元】【明】 戒【大】诫【宋】【元】【明】 并【大】并出【宋】【元】【明】 世【大】〔-〕【明】 一【大】〔-〕【明】 处【大】处也【宋】【元】【明】 慧【大】惠【宋】 其【大】共【明】 中【大】水【明】 于【大】在【宋】【元】【明】 经【大】经第四译【宋】【元】【明】 第四译【大】〔-〕【宋】【元】【明】 名【大】云【宋】【元】【明】 安【大】恒安【宋】【元】【明】 第二译【大】〔-〕【宋】【元】【明】 或直云分別经【大】〔-〕【宋】【元】【明】 耶【大】瑘【宋】 (今附入)十一字【大】拾遗编入今附西晋录初出【宋】【元】【明】 经【大】经第一译二译一阙【宋】【元】【明】 (第一阙)七字【大】〔-〕【宋】【元】【明】 二【大】一【明】 多【大】移【宋】【元】【明】 女【大】如【明】 护【大】谦【明】 二【大】一【宋】【元】【明】 两【大】二【明】 门【大】门竺【宋】【元】【明】 橙【大】隥【元】【明】 两【大】二【明】 蓱【大】蓱沙【宋】【元】【明】 录【大】𧃆【明】 诫【大】戒【明】 祥【大】详【宋】【元】【明】 枪【大】创【明】 大【大】太【明】 右【大】*又【宋】*【元】*【明】* 夭【大】㤇【宋】【元】擙【明】 古【大】古典【宋】【元】【明】 经【大】〔-〕【明】 瑱【大】镣【宋】【元】【明】 卷第十三上终【明】 卷第十三下首【明】 呵【大】阿【明】 轮转【大】转轮【宋】【元】【明】 轮转【大】转轮【明】 返【大】反【宋】【元】【明】 辩【大】*辨【宋】*【元】*【明】* 字【大】〔-〕【元】【明】 檈【大】擐【宋】【元】 失【大】已上六经失【明】 言勇【大】吉西【宋】【元】【明】 译【大】者【宋】【元】【明】 耆【大】者【宋】【元】【明】 歛【大】殓【宋】【元】【明】 卷【大】卷(拾遗编入)【明】 译【大】译经【宋】【元】【明】 懃报【大】勒报经【宋】勤报经【元】【明】 含【大】阿含【明】 暇【大】*睱【宋】* 唐【大】*唐天后代【元】【明】* 杂【大】离【元】【明】 从【大】〔-〕【明】 正【大】*正也【宋】*【元】*【明】* 天后代【大】*〔-〕【元】【明】* 十卷或八卷【大】或八卷或十卷【宋】【元】【明】 弥沙【大】沙弥【明】 等【大】〔-〕【元】【明】 五【大】五卷【宋】【元】【明】 摩诃【大】比丘尼波罗提木叉【宋】【元】【明】 释【大】〔-〕【宋】【元】【明】 七【大】十【明】 徽【大】征【宋】【元】【明】 集【大】集出【宋】【元】【明】 亦【大】*题【宋】*【元】*【明】* 分【大】本【明】 僧【大】律【宋】【元】【明】 离【大】杂【元】【明】 (失译本)九字【大】〔-〕【宋】【元】【明】 西太原寺【大】〔-〕【元】【明】 诫【大】戒【宋】【元】【明】 录【大】〔-〕【宋】【元】【明】 屡【大】属【宋】 沙门【大】〔-〕【元】【明】 与【大】焉【元】为【明】 在【大】〔-〕【宋】【元】【明】 译【大】源【宋】【元】【明】 毘【大】〔-〕【宋】【元】【明】 是【大】五足【宋】【元】【明】 明【大】〔-〕【元】【明】 十【大】十一【宋】【元】【明】 采【大】釆【宋】【元】【明】 二【大】一【明】 三【大】第三【宋】【元】【明】 磨【大】摩【宋】【元】【明】 苏【大】酥【宋】【元】【明】 译【大】译(三十卷三帙)【明】 帙【大】帙(唐三藏玄奘译出翻经图单本)【明】 一【大】二【宋】【元】【明】 制【大】掣【宋】【元】 成【大】〔-〕【宋】 凉【大】梁【宋】【元】【明】 睹【大】观【明】 二【大】三【宋】 异【大】异名【宋】 释【大】译【明】 上【大】右上【明】 摩【大】磨【明】 末【大】初【宋】【元】【明】 谛【大】帝【明】 四卷或十二卷【大】三卷或十四卷【宋】【元】【明】 章【大】童【宋】 凡【大】有【宋】【元】【明】 二【大】三【元】【明】 摩【大】磨【宋】【元】【明】 大【大】*〔-〕【明】* 磨【大】摩【元】 误【大】悮【元】【明】 (上二帙)八字【大】〔-〕【元】【明】 从【大】后【宋】【元】【明】 止【大】正【明】 似【大】以【宋】【元】【明】 源【大】原【宋】 国【大】同【元】【明】 附【大】附三【宋】【元】【明】 捡【大】按【宋】【元】【明】 后【大】品后【宋】【元】【明】 准【大】唯【明】 子【大】于【宋】【元】【明】 一【大】合一【明】 传【大】右传【宋】【元】【明】 贤【大】〔-〕【宋】【元】【明】 摧【大】催【明】 居【大】于【宋】【元】【明】 五【大】五卷【明】 六【大】六卷【明】 七【大】七卷【明】 八【大】八卷【宋】【元】【明】 析【大】折【宋】【元】【明】 与【大】为【明】 陀【大】地【宋】【元】【明】 三【大】二【明】 二【大】一【明】 又【大】右【宋】【元】【明】 第一译二译一阙【大】〔-〕【宋】【元】【明】 译【大】译第一译二译一阙【宋】【元】【明】 译【大】译经【宋】【元】【明】 秦【大】晋【宋】【元】【明】 意经一【大】身经【宋】【元】【明】 身经【大】意【宋】【元】【明】 云【大】〔-〕【宋】【元】【明】 三【大】或三【宋】【元】【明】 一阙【大】〔-〕【宋】【元】【明】 摩【大】靡【明】 卷【大】卷(题云禅要经呵欲品)【宋】【元】【明】 要略【大】略要【宋】【元】【明】 两【大】三【宋】【元】【明】 一【大】*二【宋】*【元】*【明】* 略集【大】毘集【宋】略经【元】【明】 五【大】四【宋】【元】【明】 怀【大】坏【宋】【元】【明】 二【大】三【宋】【元】【明】 符秦【大】〔-〕【明】 土【大】上【元】【明】 慧【大】惠【宋】 或【大】亦【宋】【元】【明】 造【大】撰【宋】【元】【明】 明【大】名【明】 双【大】复【宋】【元】【明】 图【大】〔-〕【宋】 释【大】*〔-〕【元】【明】* 也【大】之【宋】【元】【明】 玄恽【大】道世【明】 入【大】人【明】 撰【大】录【宋】 二【大】同【明】 一帙【大】〔-〕【宋】【元】【明】 藏【大】录【元】【明】 纪【大】记【明】 释【大】〔-〕【明】 华严【大】大方广佛华严经【宋】【元】【明】 藏【大】录【宋】 录【大】藏【宋】【元】【明】 氏【大】*法琳【宋】*【元】*【明】* 新编入藏【大】〔-〕【元】【明】 义【大】〔-〕【明】 三【大】三下【明】 沙【大】法【宋】【元】【明】 撰【大】译【明】
[A1] 枪【CB】抢【大】
[A2] 釪【CB】【丽-CB】釬【大】(cf. K31n1062_p1164b05)
[A3] 缘【CB】【丽-CB】绿【大】(cf. K31n1062_p1165a08; T55n2157_p0950c11)
[A4] 藏【CB】萨【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开元释教录(卷13)
关闭
开元释教录(卷13)
关闭
开元释教录(卷13)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