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第一
- 序品第一
- 卷第二
- 胜义谛相品第二
- 卷第三
- 胜义谛相品之余
- 心意识相品第三
- 卷第四
- 一切法相品第四
- 无自性相品第五
- 卷第五
- 无自性相品之余
- 卷第六
- 分別瑜伽品第六
- 卷第七
- 分別瑜伽品之余
- 卷第八
-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 卷第九
- 地波罗蜜多品之余
- 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
- 卷第十(但逸此卷)
- 如来成所作事品之余
解深密经疏目次(终)
解深密经疏卷第一
解深密经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
释曰。自下判文解释。然判此经。有其三释。一云此经唯有二分。一教起因缘。即初序品。二圣教正说。谓后七品。虽后经末依教奉行。品中奉行。非一部也。一云一部总有三分。初一品名教起因缘分。次有七品。名圣教正说分。后第五卷末。尔时曼殊室利下。依教奉行分。然此奉行。散在诸品。于理无违。一云此经有其五分。一教起因缘。即是序分。二无等境界分。谓次四品。三无等行分。谓次二品。四无等果分。谓后一品。五依教奉行分。谓即经末欢喜奉行。虽有三释。且依初说。无有一部通奉行故。又解。三中第二为正。具足三分义不违故。此当旧说序正流通。序谓由序。起正说之由致。正即正宗。所诠之宗义。通谓流通通。后世之胜利。今言教起因缘等者。以薄伽梵说经本主。名之为因。显已闻等非正说故。名之为缘。故说序分。名因缘分。正显所诠法门品类。故说七品。名圣教所说分。时众闻教欢喜信受。名奉行分。就因缘分。有其二义。一证信分。二發起。然此二分有差別者。略有三义。一者名別。所谓证信及發起序。亦名通序。及名別序。说我闻等。令物生信。名为证信。诸经皆同。名为通序。以放光等發起正宗。名为發起。随部各別。名为別序。二者时別。如来發起。名经前序。阿难所请。名经后序。说彼二序时分別故。三者人別。一如来序。于诸经中。如来發起。二阿难序。由阿难请说此序故。今此经文。及佛地等。唯有证信。而无發起。于证信中。义说發起。理亦无违。就证信中。有其三义。一辨事多少。二说序之意。三随事別释。辨事多少者。自有三说。一者真谛般若记中。开为七事。一如是者。标所闻法。一部文理。决定可信。二言我者。出能闻人。即是阿难。三言闻者。亲承音旨。四一时者。显所闻法善合时机。五佛世尊。出能说师。六住处者。显说有处。七大比丘。显非独闻。然此七事。总唯四意。初如是者。明所闻法。次我闻者。辨能闻人。次二证所闻法。后二证能闻人。广如真谛七事记释。二依龙猛大智度论。于序分中。开为六义。一信。二闻。三时。四主。五处。六众。世亲菩萨灯论中说。亦有六义。故彼偈云。前三明弟子。后二证师说。一切修多罗。其事皆如是。三依亲光佛地论中。摄多五种。一总显已闻。二说经时。三者说主。四显说处。五显听众。说序意者。问。何因缘一切经首皆说如是我闻等事。真谛三藏七事记云。断三疑故。彼云。又微细律明其阿难。当登高座出法藏时。身即如佛。具诸相好。若下高座。还复本形。众见此瑞。有三种疑。一疑。大师释迦。以慈悲故。从涅槃起。更宣深法。二疑。诸余世尊。从他方来。三疑。阿难比丘。既是佛弟。堪代其兄转身成佛。今欲遣三疑。故云如是我闻等七事。明乃是我亲从佛闻。非关慈悲从涅槃起。亦非余佛他方来。又非我已转身成佛自说经也。智度论云。说时方人。欲令众生心生信故。又智度第二卷云。佛涅槃时。于俱夷那竭国萨罗树间。北首而卧。将入涅槃。尔时阿难。亲爱未除。未离欲故。没忧悔。不能自出。尔时。长老阿㝹楼豆。语阿难言。汝是守护佛法藏者。不应如凡人自没忧悔。诸有为法。皆是无常。汝何愁忧。又佛世尊。手付汝法。汝今愁闷。失所受事。汝当问佛。佛涅槃后云何修行。谁当作师。恶口车匿云何共住。(长阿含经第四卷云阐弩比丘云何共住)佛诸经首。作何等语。阿难即以此语问佛。佛告阿难。行四念处。戒经为师。车匿比丘如梵法治。长阿含经第四。增一阿含第三十六。皆云梵法治者。即是不共语也。广说如彼。诸佛经者首。皆称如是我闻等语。依集法经及涅槃后分。大同智论。恐繁不述。大悲经说。忧波离教阿难请问。所以经论。说不同者。二人共教。各据一义。互不相违。
复依经文。随事別释。言如是我闻者。即七事中。所闻能闻亲承音旨三种事也。于六义中。信闻二事。五中第一。总显已闻。虽有三说。且依佛地。如是我闻。释有三义。一总释如是我闻。二別释如是我闻。三者申其合说之意。言总释者。谓传佛教。曼殊室利及阿难等。皆作此言。如是所说甚深等。我昔曾闻。(金刚仙论云。三种阿难中。大乘阿难传大教也)言別释者。先辨如是。后释我闻。言如是者。诸说不同。(此地诸师。略有八释。义如常说。言八释者。一约信顺释。言如是者。信顺之辞也夫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经无丰约。非信不传。故建言如是。注维摩中。肇法师释也。二约文义释。以文为如。以理为是。文巧诠为如。理以为非为是。智者禅师维摩记中。有此释也。三约真俗释。真不违俗名之为如。俗顺于真称之为是。相传释也。四约弟子释。阿难所说。如于佛语。故名为如。为欲简去相似之如。故称是。五唯约佛释。阿难道佛所说之法。如过去佛所说不异。故名为如。如诸佛说。是正非邪。故复言是。此上二释。远法师说。六约佛及弟子释。言如是者。感应之瑞也。如以顺机受名。是以无非立称。众生以无非为感。如来以顺机为应。传经者。以名教出于感应。故言如是。注法华经。有此释也。七光宅师云。言如是者。将传所闻。前题举一部也。如是一部经。我亲从佛闻。即为我闻。八梁武帝云。言如是者。如斯之言。是佛所说。故言如是〔等〕说。不可具述也)西方诸师。三说不同。一菩提留支金刚仙论云。若依世辨。乃有多途。略而言之。凡有四种。一者發心如是。二者教他。三者譬喻。四者决定。發心如是者。自念我当如是發菩提心修善行。教他如是者。教前人言。汝当如是發菩提心修善行等也。譬喻如是者。是人威德炽盛。如日光明。智慧深广。犹如大海。面貌端正。犹如满月。乃至广说。决定如是者。我如是见闻等。是名决定如是。今言如是者。但取第四决定如是。明须菩提我从佛闻所说理教。我之所说。不多不少。不错不谬。决定如是。无所传之失。故曰如是。(解云意趣大同亲光)长耳三藏释有三义。一者就佛。三世诸佛所说无异。故名为如。以同说故。称之为是。二者约法。诸法实相故名为如。如如而说。故称为是。三者约僧。阿难所传不异佛说。故名为如。永离过非。称之曰是。三真谛三藏释。如是者。决定义。有其二种。一文。二理。文是能诠。理即所诠。广说如彼。总释意云。阿难所传。文理决定。如佛所说。故曰如是。诸论所说。亦有三种。一依智度论第一卷云。如是义者。即是信也。佛法大海中。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其信顺者。是事如是。其不信者。此事不如是。广说如彼。二依功德施波若论云。如是我闻者。显示此是世尊现觉而演。非自所作。三依佛地论。有其四义。故第一云。如是总言依四义转。一依譬喻。谓当所说。如是文句。如我昔闻。(此即以昔喻今)二依教诲。谓告时众。如是当听我昔所闻。三依问答。谓有问言。汝当所说。昔定闻耶。故此答言如是我闻。四依许可。谓结集时。诸菩萨众。咸共请言。如汝所闻。当如是说。传法菩萨。许彼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于此四义。有三师释。一云四中唯依第四。一云此中唯依后二。一云四中总依四义而说。具说如彼。別释我闻者。传法菩萨及阿难等。五蕴身上。假立为我。耳根發识。听闻所说。故言我闻。故佛地论云。我谓诸蕴世俗假者。闻谓耳根發识听受。废別就总。故说我闻。问。佛法中无人无我。如何诸经皆说我闻。解云。此义诸说不同。依龙猛宗。约四悉檀。以释我闻。(梵音悉檀。诸说不同。一云不翻。含多义故。或说翻之。或翻宗成。或翻为墨。或翻为印。或翻为定。或翻或就究竟。如是异翻。难可定准。南岳禅师云。如大涅槃。胡汉并称也。悉是隋音。檀是胡语。悉之言遍。檀翻名施。佛以四法。遍施众生。故名悉檀也。智者师维摩记中。作如是说。若依四卷。楞伽经。有其四种故。第二卷注经释云。悉檀者。谓或言宗。或言成。或言理也)四悉檀义。如智度论第一卷说。一世界悉檀。如蕴成人。如是我闻。世界故有。第一义故无。二各各为人悉檀。观人心行。而为说法。于一事中。或听不听。为断见故。说有续生。为常见故。说无有人。三对治悉檀。如不净观于贪对治。于嗔则无。四第一义悉檀。谓诸法实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说偈言。
(广释此偈。如中论第三)又彼论云。复次世界语言有三。一邪。二慢。三者名字。依第三故。名之为我。即当瑜伽假说我也。问。岂不中论实相问中非我非无我。如何智度论中。说为无我。答不相违。世界悉檀。即说为我。第一义中。说为无我。各各为人。或我无我。双遣二执。亦得说言非我非非无我。故中论云。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非我非无我。若偏对我。即说无我。以为实相。若双遣执。非我非无我。以为实相。各据一义。故不相违。若依涅槃。即说真我。以为实相。如理应知。依弥勒宗。四义故于诸蕴中假说为我。故瑜伽论第六卷云。薄伽梵说。苾𫇴当知。由四因故。假说有情。一为世间言说易故。二欲随顺诸世间故。三为断除决定无我诸怖畏故。四为宣说自他得失。令其决定信解心故。显扬第九。对法十三。同瑜伽说。言闻者。诸说不同。萨婆多宗。耳闻非识。法救论师。识闻非耳。如大毗婆沙第十三等。依经部宗。识闻非耳。如成实第六。譬喻论师。和合能闻。如婆沙十三。今依大乘。龙树菩萨。自有两释。一者天眼见色。准知耳闻。二者和合能闻。知智度论第一卷等。虽有两说。和合为正。正释闻中。说和合故。依弥勒宗。自有三说。一云耳闻非识。如集论杂集第一卷云。耳界何相。谓能闻声。又瑜伽论第三卷云。数数于此声至能闻。故名为耳。一云识闻非耳。如瑜伽释论第一卷云。闻谓听闻。即是耳根發生耳识。闻言教故。又佛地论第一卷云。闻谓耳根發识听受。或可二论耳闻非识。一云和合能闻。如杂集论第二卷云。问。为眼见色。为识等耶。答。非眼见色。示非识等。以一切法无作用故。由有和合。假立为见。耳等亦尔。广说如彼。所以如是诸论异者。为显闻声最胜所依故。瑜伽等。说耳为闻。就分別义故。佛地等。说识为闻。为显诸法无实作用故。智度论及杂集论。和合为闻。各据一义。互不相违。(问无实作用。不许耳闻。无实作用。智不应缘。此中应作问答)唯识道理。以辨闻者。如佛地论第一卷说。有二师义。故彼论云。有义。如来慈悲本愿增上缘力。闻者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为佛说。由耳根力自心变现。故名我闻。有义。闻者善根本愿增上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为佛说。闻者识心。虽不取得。然似彼分明显现。故名我闻。解云。佛地二师所说。初即那伽犀那。不许佛果有色声等。第二师义。许佛果中具色声等。大唐三藏。法护菩萨。皆用后说。如前本影有无中说。问曰。阿难。如来成道日生。经二十年。方为侍者。前所说经。皆非亲闻。如何诸经皆说我闻。菩提留支金刚仙论云。昔如来灭后。凡有三时结集法藏。初在王舍城因陀罗窟中。五百比丘。结集法藏。舍利弗等诸阿罗汉比丘。各自称言。某甲经。如是我闻。佛在某处说。后时为恶国王坏灭佛法。自此以后。复有七百比丘。重结集法藏。皆云某甲经。我从某甲比丘边闻。不云我从佛闻。此之再集。并是小乘之人。结集法藏。又复如来在铁围山外。不至余世界。二界中间。无量诸佛。共集于彼。说佛话经讫。欲结集大乘法藏。复召集徒众。罗汉。有八十亿那由他。菩萨众。有无量无边恒河沙不可思议。皆集于彼。当于尔时。菩萨声闻。皆云。如是我闻。如来在某处。说某甲经。真谛三藏七事记云。亲闻曰如是我闻。传闻曰我闻如是。又部执记云。亲闻曰我闻。传曰所闻。解云。如是等说。违报恩经说也。若依报恩经。释有三义。一者传闻。二者知佛世俗心。三者佛重为说。故第六云。佛二十年中说法。阿难不闻。何得言我闻。答。诸天语阿难。又云从诸比丘边闻。又云佛入世俗心。令阿难知。又云阿难从佛请愿。佛二十年中说法。尽为我说。佛善巧。于一法一句中。演无量法。能以无量法。为一句义。佛粗示其端。阿难尽已得知。速利强持力故。又解。金刚华经说。阿难比丘。得法性觉自在王三昧。以三昧力故。前所说经。皆能忆持。与亲闻无异。如宿命通见过去事。无不明了。亦如迦旃延得愿智力故。佛所说经。皆能忆持。阿难亦尔。问。阿难既是声闻。如何能持大乘经典。答。如大乘集法经中说。有三种阿难。一者阿难陀。持声闻法。二者阿难贤。持缘觉法。三者阿难海。持摩诃衍法。金刚仙论亦同集法。真谛三藏金刚波若疏。引阇王忏悔经说三种阿难。三种之中。第三阿难。持此经也。故不相违。第三申其合说意者。如佛地论云。应知说此如是我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谓如是法我从佛闻。非他展转。显示闻者有所堪能。诸有所闻。皆离增减异分过失。具说如彼。
一时。
释曰。五中第二教起时分。然此一时。(此地诸师。有说四种。一者如来一代说法有五十年时。二者说一部时。三者众机熟时。四者说听共相会遇时。吉藏法师法华疏说)西方诸师。三说不同。一菩提留支。言一时者。有其多种。谓一念时。有日时。有百年时。有一切时。有春秋冬夏时。今言一时者。非此等时。正是如来说此经时。虽言一时。不云某年月日故。不知何时。如大华严净眼品等。如来成道日说。其十地品。第二七日说。如十万偈般若。如来成道五年。经有成文。余七部般若。但云一时。皆不知何年说。乃至彼云。相传说云。如来一代成道。乃至涅槃。恒说般若华严大集。未曾断绝。(解云。准此西方三藏。亦不能定说诸经时也)二长耳三藏云。时有两种。一半音时。对缘不遍。二圆音时。对缘即普。从初得道。终讫双林。二音并行。半满俱说。见小分者。为半音时。见满分者。为圆音时。又解时。复有三。一分段流转时。二不思议变易时。三假名施设时。前二即是二种生死时。假名时者。梵音劫波。自有三意。一迦罗时。二三摩耶时。三世流布时。迦罗时者。此翻別相时。如来戒律。大戒时闻小戒时不闻。出家时闻。在家不闻。国王得闻。余人不闻。三摩耶时。此翻破耶见时。谓五部阿含。九分达磨。不简黑白。一切得闻。(言九分者。如真谛师部执论记第一卷云。如来正教。即是经律阿毗昙。经即五阿含。谓长增一中杂百部也。律不过三部。一二〔二〕五十戒律。二杂诵律。三比丘尼律。阿毗昙有九分。一分別说戒。二分別说世间。三分別说因缘。四分別说界。五分別说同随得。六分別说名味句。七分別集定。八分別说集业。九分別说诸阴。一分有六千偈。六九五十四。合五万四千偈也)上二种时。大同智度论说。世流布者。如说一时佛在恒河岸。一时在申怒林。今言一时。且依后二。三真谛三藏七事记云。一时有十义。一佛出世。时二说正法时。三听正法时。四持正法时。五思正法时六修正法时。七下善种时。(谓菩提心)八成就善根时。(谓生中国。修四念处)九解脱善根时。(谓听法。说法。持法。静心。修习。以此五缘得入解脱。故名解脱善根时)十平等舍心时。(若心多退。名为下心。听法不入。若心动踊。名为高心。听法不入。若作弃舍正法心。此是无明不平等心。听亦不入。若能㧞沉抑浮。调停得中念知舍平等。得入正法。故云平等舍心时。具此十义。故云一时也。广说如彼)今依诸论。有其三说。一功德施波若论云。一时者。说此经时。余时复说无量经故。二依龙猛宗。时有二种。一名迦罗时。通假及实。内外通用。二三摩耶时。唯假非实。内宗一时依此而说。故智度论第一卷云。问天竺说时。有其二种。一名迦罗。二三摩耶。佛何不言迦罗时分。而但说三摩耶时。(此即外人问龙树宗)答言迦罗俱亦有疑。(龙树略答。设言迦罗。还有此难。故不应答)问曰。此中应说迦罗。以彼二字转易说故。而不应说三摩耶时。以彼三字重语难故。(此外人难龙树。何不就轻而就重耶)答曰。今此除邪见故。说三摩耶。不言迦罗。具说如彼。(龙树广释。若说迦罗。执时外道便作此言。时能生诸法。世尊许时。是实有故)三依亲光。时有四种。一说听究竟总名一时。故佛地论云。言一时者。谓说听时。此就刹那相续无断听说究竟。总名一时。(此即总说一会说法说听究竟。总名一时)若不尔者。字名句等。听说时异。云何言一。(此即反解。若不就其说听究竟名一时者。如初说字次名后句。乃至偈章品部等。说听时皆异。云何言一)二者一刹那顷。能持能说能领能受。故言一时。故彼论云。或能说者。得陀罗尼。于一字中一刹那顷。能持能说一切法门。(解云。地上菩萨。得陀罗尼故。一刹那顷。能持说一切法门也)或能听者。得净耳根。一刹那顷。闻一字时。于余一切。皆无障碍。悉能领受。故名一时。(解云。地上菩萨。得陀罗尼。一时能领。名一时也)三者共相会遇名为一时。故彼论云。或相会遇时分无別。故名一时。即是说听共相会遇同一时义(解云。感圣赴机。更相会遇。名一时也。或可为四。开听说时为二时故)。问。一及时。其体是何。答。一是数。时即时分。诸说不同。萨婆多宗及经部师。即用有为五蕴为性。处界门中。亦用有为为性。(难萨婆多宗。约色辨同异。色外有同异。或可约色辨数量。亦应有別体)今依大乘。自有两释。一龙猛宗。数及时等。皆无有体。非蕴处界三科所摄故。智度论第一卷云。数时等法实无。阴入持所不摄。故彼论复云。谓有时方离合一异长短名字。凡人心著。谓是实有。广说如彼。依弥勒宗。数时即是有为法上分位假立。即二十四不相应中。数及时也。五蕴门中蕴所摄。处界门中。法界法处意识境故。依佛地论。或是心上分位影像。是不相应。此约唯识道理说。问。何故二宗有无不同。答。龙猛宗。为破外道实数时等。故无体性。依弥勒宗。为显大乘法相道理。故別立之。故不相违。或可五百不相应摄。于理无违。十住毗婆沙。立七百不相应。虽有此理。未见成文。问。不別显日初出时乃至中夜。说此契经。如下处等別指胜处。而此经中。但言一时。答。如佛地论。昼夜时分。诸方不定。不可別说(解云。如南赡部洲日午时。西方日出。北方夜半。东方日没)。
薄伽梵。
释曰。五中第三別显教主。依智度论。说佛法人。有其五种。故第二卷云。说法有五。一佛自说。二弟子说。三仙人说。四诸天说。五化人说。今简余四。标薄伽梵。问。此经初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说一切法无二之义。如何但言薄伽梵说。答有三义。一以少从多。二就胜说故。三佛加被故。(如华严经等)然诸经首。标名不同。乃有四种。自有经初唯置佛名。如涅槃等。自有经初唯婆伽婆。如大品等。自有经初双标两号。如无上依。(佛婆伽婆般若经)或有经文二种俱无。如相续解脱及多心经等。所以如是诸本异者。相续解脱。即一部中最后二品。故不标名。多心般若。即大般若。应是结集菩萨別录流行。故亦不标名。余之三句。西方诸师。自有三说。一真谛三藏七事记中。有其二意。一依真实论。佛具十义。故诸经初十种号中。单置佛号。故七事记云。大师十号经中。何故不別余九。而独称佛。解有十义。一觉胜天鼓。二不由他悟。三离二无知。(解脱障无知一切智障无知)四已过睡眠。五譬如莲华。六自性无染。七具足三义。(三义者。一假名佛。即六神通。二寂灭佛。惑不生故。三真实佛。即是真如)八具于三德。(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九具三宝性。十自知令知他。总有四纸。恐多不述。真谛自云。此十种义。出真实论也。二者真谛自申道理四句分別。一切经首双标两号。故七事中云。佛婆伽婆。有其四句。一是佛非婆伽婆。即声闻二乘。观四谛。证无余涅槃。在其自位中。得名为佛。不修功德行。非婆伽婆。二是婆伽婆非佛。即是菩萨功德行满。名婆伽婆。既在因位。智慧未满。不得名佛。三非佛非婆伽婆。是凡夫。其不修智慧。不名为佛。不修功德。非婆伽婆。四亦佛亦婆伽婆。即是佛世尊。智慧圆满。故名为佛。功德具足。婆伽婆。(广释婆伽婆。有三四帋。恐繁不述)乃至彼云。若但言佛。恐滥二乘。若单婆伽婆。滥于大菩萨及转轮王。故知合说。即是如来。是故无上依经。及金刚波若。皆作此言佛婆伽婆也。部执论记。亦同七事也。二菩提留支金刚仙论。依西方正本。一切经首。皆云婆伽婆。此方诸经。或佛。或婆伽婆。或复双举佛薄伽梵者。随译者意。三亲光菩萨佛地论意。同金刚仙。故佛地云。佛具十种功德名号。何故如来教传法者。一切经首。皆置如是薄伽梵名。谓此一名世咸尊重。故诸外道。皆称本师名薄伽梵。又此一名。总摄诸德。余名不尔。是故经首皆置此名。大智度论意同佛地。故第二云。问曰。婆伽婆正有此名。更有余名。答。佛功德无量。名号亦无量。此名耳。其大者。以人多识故。又婆伽婆。依涅槃经。释有二意。一者破恶。二具六德。合有七义。故第十八云。婆伽婆者。婆伽名破。婆名烦恼。能破烦恼。名婆伽婆。(此即破恶。四魔之中。唯破烦恼魔也)又能成就诸善法故。又能善解诸法义故。有大功德。无能胜故。有大名闻。遍十方故。又能种种大惠施故。又于无量阿僧祇劫。吐女根故。(此即六德。依智度论。有其四义。故第二云。颇加名德。婆名为有。此名有德。又颇伽名分別。婆名巧用。总相別相巧分別法故。又颇伽名声。婆名为有。是有名声。又颇伽名破。婆名能也。能破三毒。名颇伽婆。二乘虽断。而有习气。是故不名颇伽婆也。又瑜伽论三十八云。能破诸魔大力军众。具多功德。名薄伽梵。又八十云云怛然安坐妙菩提座。任运摧灭一切魔军。大势力故薄伽梵)依佛地论。薄伽梵名。含有二义。一具六德。二能破四魔。具六德者。薄伽梵声。依六义转。一自在义。永不系为诸烦恼故。二炽盛义。炎热智火所烧练故。三端严义。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餝故。四名称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五吉祥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六尊贵义。具一切德。常起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癈故。如有颂言。
破四魔者。一烦恼魔。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随烦恼。名颂恼魔。有漏五蕴。名为蕴魔。有漏五蕴诸无常相。名为死魔。第六他化自在天子。名为天魔。如是四种。能损诸善。故名为魔。离四魔故。名薄伽梵。破四魔义。后当分別。今详西方诸三藏意。昙无谶等。依真实论。但置佛名。真谛三藏。依真实论及四句义。双标两号。大唐三藏及菩提流支。各依一论。置薄伽梵。虽有诸说。且依薄伽梵有论说。故地婆诃罗三藏说云。西方诸本。皆云薄伽梵。而不相违。大唐三藏诸本中。有婆伽婆等者。具七转声。故有种种。依第八转。此亦未可。即是地婆诃罗三藏。神都翻者。皆安薄伽梵。西京所翻。皆云佛也。
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
释曰。五中第四说经处所。于中有二。初明如来住处庄严。后释世尊总別功德。就住处中。有其二义。初明住处同异。后正释经住处差別。言同异者。依解节经。化身如来在秽土说。故彼经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若依深密经。即受用身。在净土说。同解深密。解云。真谛翻解节经。意欲礭明胜义谛相。故十八品内。但翻中间四品。略而不翻余十四品。为成此经具足三分故。不二品内安通序文。一味品末。安后流通。故真谛记第一卷云。经初不说通序文者。译家略故。解云。不安品目。故说为略。非无序文名之为略。然真谛记。与经相违。经王舍城耆阇崛。真谛记第一云。毗舍离国鬼王法堂。为真尚菩萨。说解节经等。又智度论第三卷云。王舍城在摩揭陀国。不云山在毗耶离国。故如违经也。依佛地论。释佛地经。自有三说。故第一云。佛住如是大宫殿中。说此契经。受用变化二佛土中。今此净土。何土所摄。说此经佛。为是何身。有义。此土变化土摄。说此经佛。是变化身。声闻等众。住此土中。现对如来。闻说此经。欢喜信受而奉行故。佛心所现。故出三界。净识为相。为说胜法。化此地前诸有情类。令其欣乐修行彼因。故暂化作清净佛土殊胜化身。神力加众。令暂得见。若尔者。声闻等众。应俱不见。有义。此土受用土摄。说此经佛。是受用身。此净土量无边际故。路乘门等是实德故。受用如是清净佛土。一向净妙。一向安乐。一向无罪。一向自在。余处说故。解深密说。三地已上乃得生故。(解云。此经无此文也。应是广本。或可译家错也。此文即是瑜伽第七十九说)此经佛具后所说二十一种实功德故。说余经时。不列如是佛功德故。若暂化作如是净土如是妙身。加众令见。应如余经分明显说。然不说故。是受用土及受用身。声闻等众。是佛化作。或诸菩萨。现作此身。庄严佛土说法会故。若尔。此是地上菩萨所应见闻。何故于此化佛土中。结集流布。传法菩萨。为欲示现一切智者及所居处超过一切世间法故。如是示现。欲令所化生欣乐故。为令發愿当生如是清净佛土。见如是佛。闻如是法。修彼因故。为生广大胜解有有情及诸菩萨欢喜故。欲令增上意乐胜解界坚牢故。结集流布。又是法胜。于此宜闻。然处非胜。化身相麤。不可宣说。故受用身。居受用土。为初地上诸菩萨说。令传法者结集流通。若尔。何故。不但说彼所说法耶。若不说处。及能说者。不知此法何处谁说。一切生疑。故须具说。如实义者。释迦牟尼。说此经时。地前大众。见变化身。居此秽土。为其说法。地上大众。见受用身。居佛净土。为其说法。所闻虽同。所见各別。虽俱欢喜信受奉行。解有浅深。所行各异。而传法者。为令众生闻胜悕愿。勤修彼因。当生净土。证佛功德。故就胜者所见结集。言薄伽梵住最胜等。乃至广说如来功德。今释此经。同如实义。义亦无失。诸本同异。已如上释。今正释住处之义。依智度论第三。三义释住。一住威仪。二住圣住。三住佛住。故名为住。故彼论云。问曰。何不直说般若波罗蜜。而说住处耶。答曰。说时方人。令人生信故。(时谓说经时。方谓说法处。人谓听众。声闻菩萨等)云何住。四种身仪。坐卧行住。故名为住。复有三住。一者天住。谓六欲天住法。二者梵住。谓色无色天住法。三者圣住。谓佛独觉及阿罗汉住法。于三住中。佛住圣住。复次施戒善心三事。名为天住。四无量心。名为梵住。空无相无作三三昧。名为圣住。于三住中。佛住圣住。复有四住。一天。二梵。三圣。四佛。三住如前。佛住首楞严等诸佛无量三昧。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等。种种诸慧。及八万四千法藏。度人法门。如是等种种诸佛功德。是佛所住处。佛于中住。故名佛住。法华论云。显法胜故。佛住胜处。胜思惟论。同法华论。宝积论云。问曰。何故初明住处。答。佛住此处者。欲令敬重彼处故。重福众生敬此处故。增长善根。是故先明住处。功德施菩萨波若论中。同宝积论。真谛三藏。八义释住。一境界住。(谓一切十六大国四事供养之处。是佛所游履。故云境界住)二依止住。(是一切僧伽蓝。耆阇崛山迦兰陀竹林等。是所依止)三威仪住。(谓行住坐卧四威仪)四未舍寿命住。(谓现在未般涅槃。住戒定等五分法身中也)五者梵住。(谓四无量心。佛在大悲心中。故名梵住也)六者天住。(谓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第四禅最胜。佛住此中)七者圣住。(谓是解脱。解脱有四。一入无心定暂灭苦。二入空定灭诸见。三入无愿定灭贪爱。四入无相定灭四谤。佛住无相定中心惑都尽也)八佛住。(佛住无生无灭无处所法中。而具足在此八处。故名佛住。三身而辨。前三住即是化身住。次三是应身。后二是法身。前二身是能住。后法身是所住也。经中多举八住。前两境界化白衣。依止化出家人。即举总別二处)就释此经住处之中。有十九句。显彼净土十八圆满。十八圆满。即十八段。言十八者。如佛地论第一卷云。论曰。此显如来住处圆满。谓佛净土。如是。净土复由十八圆满事故。说名圆满。谓显色圆满。形色圆满。分量圆满。方所圆满。因圆满。果圆满。主圆满。辅翼圆满。眷属圆满。住持圆满。事业圆满。摄益圆满。无畏圆满。住处圆满。路圆满。乘圆满。门圆满。依持圆满。由十九句。如其次第。显示如是十八圆满。即此圆满所严宫殿。名佛净土佛住如是大宫殿中。说此契经。然诸论中。世亲无性摄大乘释第十。梁朝摄论第十五。佛地论等。(等耶大业论等)皆释经中十八圆满。至文对释。初圆满中有二句。经初明显色七宝庄严。后辨放光照无边界。此中句者。显义满足之为句。非要数字方名句也。余十八句。准此应知。然初经句。亲光两释。故佛地论云。谓大宫殿。用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此释光曜属于七宝也)或大宫殿七宝庄严故。最胜光曜(此释光曜属于宫殿)无性释论。亦同佛地。世亲不释。易可知故。言七宝者。如称赞净土经云。一金。二银。三吠瑠璃。四颇胝迦。五赤真珠。六阿湿摩揭拉婆。七牟婆洛揭拉婆。依智度论。亦同彼经。故第十云。金银毗瑠璃颇梨车渠马瑙赤真珠。解云。金银二宝。此土有故。翻为此名。真谛释云。弗师罗伽。此云黄色宝。即是金也。旃陀罗乾多。此云白色宝。即是银也。吠瑠璃者。是正梵音。毗瑠璃者。梵音讹也。或云瑠璃者。略吠音也。或可。此土无真瑠璃。有似瑠璃。故亦翻也。真谛梁论记云。瑠璃是青色宝。烧不可坏。唯有鬼神有神力者。能破为器。或可。是其金翘鸟卵。颇胝迦者。此云黄绿色宝。佛地论云。羯鷄怛诺迦宝。智度论云。过千岁冰。化为颇梨珠。赤真珠者。佛地论云。赤虫所出。名赤真珠。或珠体赤。名赤真珠。真谛释云。即无价宝珠也。阿湿摩揭拉婆者。旧云马瑙。真谛释云。是赤色宝。无性摄论云。是帝青大青等宝。解云。帝青是帝释青色宝。大青是帝释胜青色宝。牟婆洛揭拉婆者。旧云车𤦲。真谛释云。是绀色宝。又智度论云。宝有三种。谓人宝。天宝。菩萨宝。人宝力少。唯有清净光色。除毒。除鬼。除暗。亦除饥渴寒热等苦。天宝亦大亦胜。常随逐天身。可使令共语。轻而不重。菩萨宝胜于天宝。能兼有人天宝事。又能令众生知死此生彼因缘本末。又复能出种种法音。乃至广说。又彼复云。问曰。是诸珍宝。从何处出。答曰。金出山石沙赤铜中。真珠出鱼腹中竹中蛇脑中。龙珠出龙脑中。珊瑚出海中石树生。贝生虫甲。银生烧石。余瑠璃颇梨等。皆出山窟中。如意珠出自佛舍利。若法没尽时。诸舍利皆变为如意珠。譬如过千岁冰化为颇梨珠。如是等诸宝。是人中常宝。所庄严一切国土。是最殊胜。诸天所不能得。何以故。从大功德所生故。大业论云。七宝皆是石所摄也。
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
释曰。明第二句放光普照。亲光释云。他受用土。体虽不遍。以光普照。自受用土。以体遍故。光亦普照。世亲释云。谓前七宝于光普照。无性释论。具上二释。
无量方所妙餝间列。
释曰。此显第二形色圆满。言方所者。如绮井等。言妙餝者。如华文等。亲光释云。谓大宫殿。妙餝间列。无量方所。(此释无量属于方所)或大宫殿无量妙餝方所问列。(此释无量属于妙餝)言无量者。或数无量。或处无量。解云。此中数无量者。重释前云无量妙餝。处无量者。重释前云无量方所。世亲无性亦同亲光。上来已释显形二色。然此二色。有差別者。依俱舍等。二门分別。一约二十色分別显形。二显形相对四句分別。二十色辨显形者。如俱舍论初卷颂云。色二或二十。长行释云。言色二者。一显。二形。显色有四。青黄赤白。余显是此四色差別。(解云。余者光影明暗烟云尘雾。皆是青等之差別也。日光名光。余光名明。有云。光者。黄色。所摄。有云赤色。有云黄赤。今解不尔。光明二种。皆通四色。影暗是青。烟云尘雾。皆通四色。或可雾是青白所摄)形色有八。谓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复说二十者。谓青赤白光影明暗云烟尘雾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有余师说。空一显色。第二十一。释诸色相。具说如彼。言四句者。如彼论说。或有色处。有显无形。谓青黄赤白光影明暗。或有色处。有形无显。谓长等一分身表业性。或有色处。有显有形。谓所余色。然此四句。诸说不同。一真谛三藏云。一显而非形。如须弥山四方空中青等显色。二形而非显。谓身表色。三亦显亦形。如譬等中青黄等色。四非显非形。如无表色。二形而非显谓身表色。二大唐三藏。约生智义。以辨四句。如一込白染青色时。而形不改。唯生显智。形智不生。如是名为显而非形。若其截割而不染者。但有形智。显智不生。如是名为形而非显。若其染截。形显智生。如正理说。遥见黑幡。作如是言。是乌非幡。幡非乌等。如是名为亦显亦形。非显非形者。如空界色等。然第四句。诸说不同。依毗婆沙。自有两说。一云空界色。为第四句。一云非显非形者无也。若依正理。声香味触。及无表色。为第四句。识身足论。五根四尘。及无表色。为第四句。又俱舍云。有余师说。唯光明色。有显无形。现见世间青等色处。有长等故。(此是萨婆多第二师说)问。萨婆多显形別体。如何说云亦显亦形。解云。俱舍有此问答。故彼论云。如何一事。具有显形。(经部师等问萨婆多宗)由于此中俱可知故。此中有者。是有智藏。非有境义。萨婆多师答。于一处所。约新生智故。名为形显。非于一体有二境义。大唐三藏。依此而说。今依大乘。种数多少。诸论不同。若依瑜伽。二十四色。故第一云。略说有三。谓显色。形色表色。显色者。谓青黄赤白光影明暗云烟尘雾。及空一显色。形色者。谓长短方圆麤细正不正高下。表色者。谓取舍屈申行住坐卧。如是等色。解云。虽二十四色。四句分別。唯有三句。一显而非形。有十三。二形而非显。有十种。三非显非形。谓表色。依显扬论。亦二十四。故初卷云。若显色。若形色。若表色。云何青黄赤白如是等显。长短方圆麤细高下正及不正。烟云尘雾光影明暗。若空一显色。若影像之色。解云。显扬言虽有异。意同瑜伽。故彼所说如是等言。等取后说云烟等句。影像之色。即是表色。依杂集论。二十五色。更加回色。余同瑜伽。而不分別四句差別。同瑜伽论。于理无违。
周圆无际其量难测。
释曰。此显第三分量圆满。亲光菩萨。先以三义释其难测。后约二土分別难测。言三义者。一云其量周圆无际难测。一云其量无际周圆难测。第三一义。约十方等以释难测。故佛地云。谓大宫殿其量周圆无际难测。或大宫殿其量无际周圆离测。又东方等分齐无故。长短等相难可测故。后约二土释难测者。有三师释。故佛地云。有义。如来受用身土。随所化生所宜而现。或大或小。其量无定。显现广大。亦有边际。然就地前菩萨智等。说言无际其量难测。有义。如来受用身土。三无数劫所修无边善根所感。周遍法界。地上菩萨。及诸如来。亦不能测其量边际。以无边故。如无始时。如实义者。受用身土。略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所修无边善根所感。周遍法界。为自受用大法乐故。从初得佛。尽未来际。相续无变。如诸功德。诸大菩萨亦不能见。但可得闻。如是净土以无量故。诸佛虽见。亦不能测其量边际。二他受用。谓诸如来为令地上诸菩萨众受大法乐。进修胜行。随宜而现。或胜或劣。或大或小。改转不定。如变化土。如是净土以有边故。地上菩萨。及诸如来。皆测其量。但就地前。言不能测。由是二种差別故。言周圆无际其量难测。无性即同佛地。三中初二复次。世亲不释。义可知故。
超过三界所行之处。
释曰。此明第四方所圆满。亲光释云。谓大宫殿处所方域。超过三界所行之处。非如三界自地诸爱执为己有。所缘相应二缚随增。是彼异熟及增上果。如是净土。非三界受所执爱故。离二缚故。非彼异熟增上果故。如涅槃等。超过三界异熟果地。约十八界。问答分別具不具等。广如佛地及净土章(勘净土章及三身章。约十八界问答分別有不)。
胜出世间善根所起。
释云。此明第五因圆满也。亲光释云。谓大宫殿。用出世间无分別智后所得智善根为因。而得生起。非是无因。非大自在天等为因。云何净土超过三界。而用出世无分別智后所得世间净法。为异熟因。不说与彼为异熟因。然为余因彼得生起。如苦法智忍品世第一法为因。此用本来无分別智后得无漏善根种子。三无数劫。修令增广。为此净土变现生因。无分別智。名出世间。后得过前说名为胜。用胜出世无漏善根为此生因。或诸声闻独觉圣道。名出世间。如来善根。过彼名胜。此佛净土。如来识中无漏善根为因而生。有义。但是增上缘生。以外法故。有义。亦是因缘而生。亲能生故。若不尔者。应无因缘。外法相望。非因缘故。一切外法。皆用内法熏习为因。若尔。外法既是共有。云何有情各別种子。共为因缘。合生一果。勿以小心测测量大法。外物岂是极微合成。实有体性。多因共感。但是有情异识各变。同处相似。不相障碍。如众灯明。如多所梦。因类是同。果相相似。处所无別。假名为共。实各有异。诸佛净土。亦复如是。各別识变。皆遍法界。同处相似。说名为共。
最极自在净识为相。
释曰。此显第六果圆满也。亲光释云。谓大宫殿最极自在。佛无漏心。以为体相。唯有识故。非离识外別有宝等。即佛净心。如是变现。似众宝等。此即如来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净土种子因缘力故。于一切时。遍一切处。不待作意。任运变现众宝庄严受用佛土。与自受用身。作所作依止处。利他无漏净土种子因缘力故。为地上菩萨。随宜变现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为他受用身。作所作止处。谓随初地菩萨所宜。现小现劣。如是展转。乃至十地。最大最胜。于地地中。初中后等。亦复如是。世亲无性。更无別释。
如来所都。
释曰。此明第七主圆满也。亲光释云。谓大宫殿。诸佛世尊为主非余。以殊胜故。唯属世尊。或唯世尊住持摄受。非余不能。自受用土虽遍法界。一一自变各自为主。不相障碍。他受用土虽诸佛变。然一合相。亦一相身摄。受用为主。不相障碍。世亲无性。无別异释。
诸大菩萨众所云集。
释曰。此辨第八辅翼圆满。亲光释云。谓大宫殿。常有无量大菩萨僧。共所云集。诸来朝者。名为辅翼。既有无数大菩萨僧。常来辅翼。故无怨敌能为违害。诸声闻等。无如是事。谓初地上诸菩萨众。虽不能集诸佛自利受用净土。而能集会诸佛利他受用净土。诸佛慈悲。于自识上。随菩萨宜。现麤妙土。菩萨随自善根愿力。于自识上。似佛所生净土相现。虽是自心各別变现。而同一处现相相似。谓为一土。共集其中。如是地上菩萨净土。为是有漏。为是无漏。如是等义。具如章说。世亲无性。更无异释。
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摩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
释曰。此即第九眷属圆满。依智度论第五卷说。天有三种。一假号天。谓轮王等。(等即等取诸小王也)二者生天。谓从四天王天。乃至有顶天。三者净天。谓佛法身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智度论第七大同此说。又第二十二。天有四种。一者名天。如今国王名为天子。二者生天。从四天王。乃至非非想天。三者净天。谓人中生诸圣人是。四者生净天。三界天中生诸圣人是。解云。三种四种天中。名生二天名为天也。故法华云。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本业经云。无色诸天来入会故。亦名天众。依舍利弗问经。护天诸神名为天也。龙有四种。一者天龙。持天宫殿令不堕落。二者人龙。兴云致雨。三者地龙。持地及海。四者王龙。守王宝藏。言药叉者。旧云夜叉。真谛翻为轻捷鬼也。大唐三藏。翻为暴恶。亦名勇健。亦名可畏。其类有三。一者在地。二者在空。三者在天。为天给使。健达缚者。旧云乾闼婆。此翻名寻香行。西方人呼發乐戏儿。名健达缚。不事生业。寻食香气作乐乞求。名寻香行。今此神鬼。常能作乐。食诸香气。名健达缚。智度论第十云。是天妓神。常随诸天。其心柔輭。福少诸天。居十宝山间。阿素洛者。旧云阿修罗。此云非天。行多谄诈。无天实行。名曰非天。如人恶行名曰非人。故瑜伽论第四卷云。又诸非天。当知天趣所摄。然由意志多怀诈幻。谄诳多故。不如诸天为净法器。由此因缘。有时。经中说为別趣。实是天类。由不受行诸天法故。说为非天。或云疑神。故智度论第三十云。阿修罗神。是天受乐。小减诸天。威德变化随意所作。是故人疑言。是修罗非修罗。或云身大。智度论云。修罗秦言大也。大海中立。不没于𣍿。向下观忉利天。又云不端正。唯女舍脂端正。父兄眷属皆丑。又云男丑女端正故。云不端正。又云无酒。采四天下华。于海酿酒不成。故言无酒。依瑜伽智度。修罗天摄。毗昙论说。修罗鬼摄。依正法念经。有鬼有畜。依伽他经。有天鬼畜三种所摄。然阿修罗。有五地別。如地经说。一在地上众相山中势力最下。二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王。名曰罗睺。三罗睺下。过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王。名曰勇健。于勇健下。复过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王。名曰华鬘。于华鬘下。复过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王。名毗摩质多。毗摩之母。本从天生。故名天。劫初成时。有诸天女。来海中洗浴。水触其身。遂失精气。流在水中。成一肉卵。迳八千岁乃生一女。有九百九十九头。头有千眼。有九百九十九口。口有四牙。牙上出火。犹如礔礰。二十四手。九百九十九脚。此女后时在海浮戏。水精入身。生一肉卵。迳八千岁。生毗摩质多。有九头。头有千眼。口中出火。有九百九十手。脚唯有八。其形四倍大于须弥。纯食淤泥及与祸根。多与天诤。如正法念经说。揭路荼者。旧云迦楼罗。名为金翅鸟。今云妙翅鸟。鸟翅种种宝色庄严。不唯金故。华严经云。法身金翅鸟。四如意为足。慈悲明净眼。住一切智树。菩萨金翅鸟。生死大海中。持撮天龙。安置涅槃岸。此是不退三昧金翅之法门。准此应知净土八部皆是化也。海龙王经。翻为大身凤凰。(勘)又经云。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阎浮提止容一足。颈下有如意珠。故名如意。又云。是其鸟神。于中有其金翅之鸟。纯食诸龙有四生別。其化生者。食四生龙。其胎生者。食三生龙。除其化生。其卵生者。食二生龙。除化除胎。其湿生者。唯食其湿。此四天下。有一化生迦楼罗王。名曰正音。寿八千岁。日別新食一大龙王五百小龙。绕四天下。周而复始。次第食之。命欲终时。诸龙吐毒。不复能食。饥火所烧。耸翅直下。至风轮际。为风所吹。而复上来。往返七回。无处停足。遂至金刚轮山顶上命终。以食诸龙身肉。毒气遂發猛火。其难陀龙王。及䟦难陀。恐烧宝山。遂降大雨。渧如车轮。以灭其火。身肉消散。唯有心在。大如人䏶。纯清瑠璃。轮王得之。用为珠宝。帝释得之。为髻中珠。紧捺洛者。此云歌神。能唱歌咏。乾闼婆同事诸天。天须之时。更互来去。又云疑神。体是畜生。形状似人。面貌端正。顶有一角。人见生疑。不知为人为鬼畜耶。故名疑神。此是天之乐神。莫呼洛伽者。莫呼此云大。洛名为腹。伽名为行。此是蟒神。亦云地龙。无足腹行神。即世间厝神。受人酒害。悉入蟒腹。又龙蛇难辨。以滥于龙。故偏指也。世亲摄论云。前已举龙。今复举莫呼洛伽。为摄大蠎。人非人等者。有八部鬼神。悉非人作人形。来听法故。曰人非人。故舍利弗问经云。非八部鬼神。皆曰人非人也。又云。人者总摄一切人。非人者总摄一切人非人。又云。人非人者。疑云为是人为非人也。依舍利弗问经。说八部因。彼云。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八部鬼神。以何因缘。生于恶道。常闻正法。佛言。以二种业。一以恶业。生于恶道。二以善业。多受快乐。此八部皆曰人非人者。先身以车轝等。供养三宝父母贤胜之人。犹怀悭俭诳嫉。故受此身。如普光净胜天神等。龙者先世修建德本。广行布施。不依正念。急性好嗔。故受此身。如摩尼光龙王等。夜叉神者。先世好大布施。或先损害。然后饶益。随功胜负。故受此身。乾闼婆者。先生亦少有嗔恚。常好布施。以青莲华自严。作众妓乐。今为此神。常为诸天。奏诸妓乐。因名乐神。阿修罗者。志强不随善友所作净福。好逐幻偽之人。作诸邪福。依傍邪师。甚好布施。又乐观他鬪讼。故受此身。迦楼罗神者。先世修大舍施。常有高心。以陵于物。故受此身。紧那罗者。昔好劝人發菩提心。未正其志。逐诸邪师。故受此身。摩睺罗神者。亦布施护法。性好嗔恚。故受此身。又佛地论云。云何净土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而有天等。以为眷属。天等皆是三界摄故。净识如是摄受变现。为严净土。故不相违。或为成熟所化有情。示现如是变化种类。如为调伏劫比拏王。现化无量转轮王众眷属围绕。或诸菩萨。化作无量天龙等身。住净土中。以供养佛。或自化身。为天龙等。翼从如来。故无有过。梁摄论云。(第十五)于净土中。实无如此天龙等众。欲令不空。故佛化作如此杂类。
广大法味喜乐所持。
释曰。此明第十住持圆满。亲光释云。谓于此中。大乘法味喜乐所持食能令住。是任持义。(此上亲光释义)已说净土超过三界所行之处。云何有食。有无漏法。不应名食。食能长养三有众生。此断有故。应不名食。(此外人问。有其三意。一问超过三界云何有食。二无漏法不应名食三断三有故应不名食)是任持因。故亦名食。(论主略答。虽是无漏而任持故亦名为食)如汝宗中。生色界等。入无漏定。亦应名食。此反经部。汝宗生色界等。入无漏定。虽是无漏。亦应名食。非过去食应名为食。过去无故。(此破萨婆多用过去食为食此抑破小乘合许无漏食。此亦应尔。是任持因故说为食。此即论主立自宗义)如有漏法。虽鄣无漏。然持有漏。得名为食。无漏亦尔。虽断有漏。然持无漏。云何非食。(论主成立食义)此净土中。诸佛菩萨后得无漏。能说能受大乘法味。生大欢乐。又正体智真如味生大喜乐。能任持身。令不断坏。长养善法。故名为食。(此中大乘正义)世亲无性。更无別释。又法华云。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即彼偈云。法喜禅悦食。更无余食想。
现作众生一切义利。
释曰。此第十一事业圆满。亲光释云。谓于此中。自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或令一切有情自作一切义利。现益名义。当益名利。世间名义。出世名利。离恶名义。摄善名利。福德名义。智慧名利。如是等別。虽在寂定。由先所修加行愿行。任运能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世亲无性。更无异释。
蠲除一切烦恼缠垢。
释曰。此第十二摄益圆满。依佛地论。烦恼缠垢二种差別。三复次释。故彼论云。即诸烦恼。名为缠垢。(解云。烦恼缠垢差別异名。如瑜伽第八卷云。烦恼差別者。谓缠垢等数起现行。故名为缠。自性染汙。故名为垢)又烦恼者。一百二十八根本烦恼。(欲界四谛各有十。色无色界四谛除嗔各九。合有一百一十二。欲界修道有六使。谓贪嗔慢无明身见边见。色无色界修道各五。除嗔。合有一百二十八。如显扬第一说)缠者。即是无惭愧等。(等者。于八缠中。等取惛沉掉举恶作嫉妬悭恡。如瑜伽第八杂集第七)垢者。即是谄诳憍等。(等者于六垢中。等取害恨恼三)又所知障。或诸随眠。名为烦恼。即彼现起说名缠垢。本惑名缠。随惑名垢。如是远离烦恼缠垢。名为摄益。然此经文。三本不同。摄大乘论所列经文。虽有灾横。而无缠垢。故彼论云蠲除一切烦恼灾横。今依此经。虽有缠垢。而无灾横。佛地经文。具说烦恼灾横缠垢。故彼经云。灭诸烦恼灾横缠垢。释灾横义。如佛地论及摄大乘。
远离众魔。
释曰。显第十三无畏圆满。言众魔者。如前所说。烦恼蕴死及与天魔。如亲光说。如是四种。皆能损害诸善法故。说名为魔。然离四魔。有差別者。依萨婆多及大乘化相。菩提树下。成佛道时。无间解脱。破烦恼魔。入无余依涅槃界时。能破蕴魔。留三月命。能破死魔。入慈定时。能破天魔。若依大乘理实说者。如佛地论。初地以上。离麤四魔。于佛果中。究竟永离。随义分別。十信已上。于诸地中渐次远离。如理应思。
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
释曰。辨第十四住处圆满。亲光释云。谓于此中。佛所住处。胜过一切菩萨及余庄严住处。唯是如来妙饰庄严。为所住处。由胜一切庄严住处。是故说名住处圆满。世亲无性。更无异释。
大念慧行以为游路。
释曰。显第十五路圆满也。亲光释云。谓于此中。大念大慧。及以大行。为所行路。所游履故名为游路。是道异名。闻所成慧。名为大念。闻已记恃无倒义故。思所成慧。名为大慧。依理审思得决定故。修所成慧。名为大行。由修习力趣真理故。大者。念等缘大乘法而生起故。是彼果故。彼所摄故。履三妙慧。净土往还。故名游路。此说菩萨因三妙慧。得入净土。故名游路。(八地已上常入定位。即用何慧。名为闻慧。准此大乘。设入定位。义说闻慧。于理无失)若诸如来。大念即是无分別智。由念安住真如理故。大慧即是后所得智。分別诸法真俗相。故此二皆有造作净土增上业用。故俱名行。由此二智通生净土。故名游路。或大念行是自利行。内摄记故。大慧行者是利他行。外分別故。如其次第。通生如来二种净土。故名游路。(具如佛地论说)无性世亲。更无异释。
大止妙观以为所乘。
释曰。是第十六乘圆满也。亲光释云。止谓三摩地。观谓般罗若。大义如前。此二等运。故名所乘。乘此止观。随其所应行前道是应住。住中止观。別名所乘。(总別不显思)世亲释云。乘止及观而游趣故。无性释云。以乘止观。游三慧路。往所趣国。胜诸声闻独觉菩萨所乘止观。故名为大。
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
释曰。是第十七门圆满也。亲光释云。谓大宫殿。三解脱门为所入处。解脱即是出离涅槃。即大空等。名解脱门。依从是门而入净土。遍计所执生法无我。说名为空。缘此三摩地。名空解脱门。相谓十相。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六男。七女。八生。九老。十死。即此涅槃。无此等相。故名无相。缘此三摩地。名无相解脱门。愿谓愿求观三界苦。无所愿求。故名无愿。缘此三摩地。名无愿解脱门。由此空等三解脱门。得入净土。故名为门。大如前说。此净土中。亦应有事路乘门等。为令有情欣乐实德。故就行说(如论说须释此中应辨三解脱门章)。
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众所建立大宫殿中。
释曰。明第十八依持圆满。佛地论云。谓如地等依风轮等。或如世间宫殿依地。如是净土。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红莲华王众所建立。下以三义。释大及王。一者。谓红莲华大宝所成。如是大宝无量功德众善所起。于众宝中。胜故名大。(释大)此宝红莲。于诸华中最为殊胜。故名华王。(释王)二者。或此宝华。望诸菩萨善根所起红莲华众。胜故名大。(释大)佛是法王。是佛最胜善根所起。故名华王。(释王)三者。又此宝华。极难得故。名为大宝。(释大)华中最胜。故名华王。(释王)此华非一。或华叶多。故名为众。世亲释云。次有一句显依持圆满。如大地等依风轮住。此佛净土。何所依持。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红莲华之所建立。无性释云。此红莲华。于诸华中最为殊胜。是故说名大宝华王。或即如来说名大王故。此红莲华。是佛依处。从王为名。所建立者。谓佛净土。依此华王。长时相续。无有间绝。此句显示依持圆满。
是薄伽梵最清净觉。
释曰。上来已释住处庄严。自下第二释总別德。如何此中先处后德。亲光释云。为显世尊依净佛土具如是德说此经故。就释德中。复分为二。初释总德。二释別德。说此二德。有何义耶。依佛地论。有其二义。一显诸佛异余大师。故说世尊功德殊胜。二为其余生净信故。显示如来功德圆满。无性论云。显薄伽梵异诸声闻独觉菩萨觉最胜故。薄伽梵者。显有德人。最清净觉者。正明胜德。依佛地论。释有三义。一于一切有为无为所应觉境正开觉故。二于一切所应觉境净妙圆满正开觉故。三于一切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正开觉。解云。三释有差別者。一约法数以释净觉。有为无为摄法尽故。二约二慧以释净觉。净妙圆满摄慧尽故。(净妙者缘俗智。圆满者缘真智)三就真俗以释净觉以依二谛摄境尽故。下经云尽诸有性。如五数蕴等。如所有性。七真如等。此尽所有性如所有性。如第三卷经记中说。
不二现行。
释曰。自下第二释诸別德。然释此德有其二义。一明种数多少。新旧同异。二依诸论正释经文。文同异者。真谛三藏梁摄大乘论本。唯有二十句。阙经一句穷未来际。无著但二十德名。释论初云。由二十道理成就如来智慧最清净故。乃至后云。第一句为本。余二十一句为能成就。(解云。旧本有二种失。一脱经一句穷未来际。二或释云释云二十道理便违后说二十一句。由斯诸师谬释非一。真谛记云。別德唯有二十句。通取结句合成二十一句。別德常[冗-几+言]二师亦同真谛。嵩法师云。论中有二十句。而言一者。乘此一字或可脱失一种功德。道默法师。总別合说。成二十一。如是等谬。不可具述)今依唐本。摄大乘等具释经中二十一德。故今唐本经论为正。二依诸论正释经者。释此別德。诸论不同。一摄大乘论。先举经中二十一德。后依道理立功德名。而不解释。故本论云。谓于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于有无无二相。真如最胜清净能入功德。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于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別功德。修一切障对治降伏一切外道功德。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碍功德。安立正法功德。授记功德。于一切世界现示受用变化身功德。断疑功德。令人种种行功德。当来法生妙智功德。如其胜解示现功德。无量所依调伏有情加行功德。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满功德。随其胜解示现差別佛土功德。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无尽功德等。二者世亲略释经论二十一德。(帐一纸半)三者无性广释经论二十一德。(三纸半)后明功德生起次第。(一纸半)四者亲光佛地论中。有二复次。初自立名。释经诸句。(两纸半)后依无著所立德名。以释经句。(有其四纸)今依诸论。正释经文。就释文中自有两说。一世亲等一一別释。为二十一。二者亲光合释后二。分为二十。虽有两说。且依前说。此释第一不二现行。(依无性论。总分为二。初有四种。明自利德。后十七种。显利他德。自利德中复分为四。一明智德。二显断德。三辨恩德四释化用平等。配文可知)世亲释云。即是于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非如声闻独觉智亦有障亦无障故。(解云。且如天眼三千界。内无障。外即有障。余皆准此)依无性论。有二复次。初同世亲。后复次云。或二处现行。此中无有。(二处自有两说。一云前约得通者说。今二处约未得通于内外处。皆有障行。佛无此故。不二现行。或可二处如佛地论。生死涅槃。以为二处也)亲光释云。显示世尊一向无障殊胜功德。谓诸异生住著生死。二乘圣者住著涅槃。如是二障。世尊无故。佛地后释。文同世亲。如是诸释。总有三说。一有障无障为二现行。二内外二处无智为二现行。三乐著生死涅槃为二现行。
趣无相法。
释曰。显第二德。世亲释云。谓清净真如。名无相法。趣谓趣入。即是于有无无二相真如最胜清净能入功德。谓此真如。非是有相。诸法无性。以为相故。亦非无相。自相有故。于此无相真如最胜清净能入故。解云。真如有其二义。一者最胜。二者清净。证智能入最胜清净二种境义。亦令他入。是故说最胜能入清净能入。无性两释。初同世亲。后复次云。无住涅槃名为无相。不住生死涅槃相故。亲光释云。显示世尊调化方便殊胜功德。谓无相法。即是涅槃。佛善知了三乘有情随彼堪能调化方便。如实为说。令彼趣证无相法故。亲光后释。亦同世亲。如是诸论。总有三释。一者真如名为无相。远离有无二种相故。二无住涅槃。名为无相。不住生死涅槃相故。三者三乘涅槃。名为无相。以无色等十种相故。
住于佛住。
释曰。显第三德。世亲释云。谓住佛所住。无所住处。即是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谓此住中。常作佛事。无有休息。解云。无所住处者。谓无住涅槃。无功用者。谓不由功用作利有情事。故摄大乘第十卷云。佛无住为住者。生死涅槃无住为住。此即安住无住涅槃。诸事无功用者。不由功用作一切事。犹如世间末尼天乐。无性释云。随所应恒正安住圣天梵住。故名佛住。非如声闻要作功用。非如外道有住非胜。天住即是四种静虑。梵住即是悲等无量。圣住即是空无相等。又无性云。于空大悲善安住故。名为佛住。亲光释云。显示世尊观所调化殊胜功德。谓住大悲。昼夜六时观世间故。亲光后释。同无性前释。如是诸论。总有四释。一住无住涅槃。二住圣天梵住。三住空大悲。四住大悲。
逮得一切佛平等性。
释曰。明第四德。世亲释云。即是于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別功德。更无別释。(梁摄论云。所依即法身。意乐即应身。作业即化身。如是三身。一切十方三世如来。平等无异。皆已至得)无性释云。所依无差別者。一切皆依清净智故。意乐无差別者。一切皆有利益安乐一切有情胜意乐故。作业无差別者。一切皆作受用变化利他事故。非如声闻等唯有所依故。亲光释云。显示世尊得一切佛相似事业殊功德。谓证诸佛相似事业平等性故。解云。诸佛能现受用变化利有情事。平等相似。亲光后释。亦同无性。如是诸论。总有三释。一者。诸佛三身无別。二者。诸佛净智大悲受用变化二身无別。三者。诸佛示现受用变化相似事业无別。
到无障处。
释曰。显第五德。世亲释云。即是修一切障对治功德。谓一切时。常修觉慧。对治一切障故。无性释云。谓己串习一切烦恼及所知障对治圣道。一切种智定自在性。(此释功德)已到永离一切习气所依趣处。(此释到无障处。所依趣处即是涅槃)亲光释云。显示世尊永断所治殊胜功德。谓已证得解脱一切烦恼所知二障故。及以永断一切障。亲光后释。同无性论总释。意云。如上诸论。修二障智。断一切障。能到涅槃无障之处。
不可转法。
释曰。辨第六德。世亲论云。即是降伏外道功德。更无別释。(非诸外道所能退转)无性释云。谓教证二法。皆不为他所能动转。无有余法胜过此故。(教证二法非外道转)又无性云。谓诸魔等。不能退转。亲光释云。显示世尊降伏外道殊胜功德。谓佛正法。一切外道不能退转。降伏彼已。显正道故。亲光后释。同无性前解。如是诸论。总有二释。一者外道不能退转。二者魔等不能退转。
所行无碍。
释曰。显第七德。世亲释云。即是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碍功德。谓虽在世间行于世间所行之处。不为利等世间八法所染汙故。(言八法者。谓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广如无性前释。亦同世亲)又无性云。于诸所化有情利益安乐事中。无有高下能为拘碍。名所行无碍。亲光释云。显示世尊降伏魔怨殊胜功德。谓所行者。即色等境此所行境。扰乱心故。障碍善故。说名魔怨。诸佛世尊。心善安定。极悦意境亦不能乱。所有功德。极善成满。一切恶境不能为碍。以能摧伏一切境界。一切所行不能拘碍。是故说名所行无碍。亲光后释。同世亲说。如上诸论。总有三释。一者八风。二者高下。三者魔境。皆不能碍。
其所安立不可思议。
释曰。明第八德。世亲释云。即是安立正法功德。由契经等正法无量不可思议。非凡夫所能知。如来安立不可思议。非诸愚夫所能解故。(解云。教法对佛名所安立。愚所解非名不可思议。梁摄论云。十二部教此法竟乃至婴儿等亦能通达)无性释云。谓契经等。十二分教。名所安立。安立彼彼自相共相故。如是安立。非诸愚夫觉所行故。出世间故。不可思议。(解云。十二分教。对佛。名所安立。即此教法安立自相共相故。名为安立)亲光两释。初同世亲。第二复次。大同无性。
游于三世平等法性。
释曰。辨第九德。世亲论云。即是授记功德。无性释云。谓于三世平等法性能遍游涉。以于三世平等性中。能随解了。过去未来曾当转事。皆如现在。而授记故。解云。无性自有两释。此则初释。谓能了知三世诸法平等真如故。证知过未。犹如现在。或即三世。名为法性。证无差別。故名平等。无性后释。三世诸佛利有情事皆相似故。亲光释云。显示世尊记別三世殊胜功德。谓记三世皆无碍故。后复次云。谓于三世流转句义。皆如现在。分別无倒。故名平等。如是诸论。总有二释。一云三世即所记境。二云三世谓三世佛。
其身流布一切世界。
释曰。明第十德。世亲释云。即是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用变化身功德。无性意同。亲光释云。显示世尊现从睹史天宫来下殊胜功德。谓现化身。普于一切世界洲渚。同时流下。入母胎故。亲光后释。意同世亲。如是诸论。总有两释。一约二身。二谓化相。
于一切法智无疑滞。
释曰。显第十一德。世亲释云。即是断疑功德。无性释云。于一切境。善决定故。非于诸法自不决他疑非离决定能断疑故。亲光释云。显示世尊断一切疑殊胜功德。谓于诸法。以得能除一切疑惑决定智故。佛地后释。亦同无性。如是诸释。皆同断疑。
于一切行成就大觉。
释曰。第十二德。世亲释云。即是令入种种行功德。无性亦同。亲光释云。显示世尊于一切乘所化有情能随所应示现自身殊胜功德。谓遍了知一切有情性行差別。如其所应。现自身故。亲光后释。意同世亲。如上诸释。皆同入行。
于诸法智无有疑惑。
释曰。第十三德。世亲释云。即是当来法生妙智功德。谓知当来如是法生如来妙智。无性释云。谓圣声闻言此全无少分善根而弃舍者。佛薄伽梵。如彼后时善法当生。现证知彼余生微少善根种子所随逐故。解云。如经中说。(勘是何经)佛于一时。在祇洹林。有一乞人。至此丘所。请求入道。诸声闻等。以宿住智。观八万劫来。未有一念趣向善根。故皆不度。佛后责问不度所由。诸比丘等。具报所为。于后世尊为说法要。得证初果。诸比丘等。请问所由。佛为说云。此人先世定光佛时。作取柴人。至城门首。见诸人等扫餝治道以待世尊。此取柴人。问诸人云。治道何为。诸人答言。定光如来。今日入城。故修道路。此取柴人。闻佛名已。身毛皆竖。悲泣雨泪。不能自胜。欲待世尊。衣食所累。遂往入山。路逢一虎。搂。而食之。未入口时。忘本佛名。但云城门首人。遂为虎食。此人唯有此一念念佛。善根。从定光佛是第二僧祇时起此念佛。后经第三僧祇及九十余劫。此一念善根方熟。故佛依此善种。为其说法。得证初果。如此细种。二乘不知。佛能达也。亲光释云。显示世尊妙善了达一切法智能随所应怛正教诲殊胜功德。谓于诸法怀疑惑者。无有堪能随应教诲。唯佛世尊。证见诸法。智善决定。能随所应。无倒教诲。无休废故。亲光后释。意同无性。如上诸论。总有两释。一于当来。二通诸法。
凡所现身不可分別。
释曰。第十四德。世亲论云。即是如其胜解示现功德。无性释云。谓随有情种种胜解。现金色等。虽现此身。而无分別。如末尼珠及箫笛等。(虽无分別而能现身。名不可分別。或可所现之身。由无分別起故。余人不可分別)无性复云。即于所化有情邪正及俱行中。所应现相。不可分別。(于有情中现邪正等行不可分別。是邪正等行名不可分別也)亲光释云。显示世尊能正摄受无染自身殊胜功德。谓诸佛身。非是虗妄分別所起。无烦恼业生杂染故。如来身非是杂染分別起故。不可分別。(凡所现身不由虗妄分別起故名不可分別。或可所现身非虗分別起故。余人不可分別也)亲光后释。大同无性。故彼论云。谓佛世尊。虽无分別。如末尼珠。由诸如来增上力故。亦由自身胜解力故。见如来身如金色。然诸如来。无有分別。无异分別。具说如彼。(无有分別者。无自性分別。无者无自性异分別者无差別分別)又亲光云。或同彼类。不可分別。(解。云此同无性现邪等行。不可知故。不可分別。或可现六道身。不可分別。与其六道。有差別相。名不可分別)依梁论云。示现化身数量相貌时节处所。并不可分別。如上诸说。总有四释。一云。凡所现身。不由分別任运起故。名不可分別。一云。于有情中。现邪等行不可知故。名不可分別。
一切菩萨正所求智。
释曰。第十五德。世亲云。即是无量所依调伏有情加行功德。谓无量菩萨所依。能作调伏诸有情事。此非诸佛已得自他平等更求此智。唯有诸佛。已作如是胜调伏事。(总释意云。佛调伏智。即是无量菩萨所依。由菩萨加行渐次证得。非佛所求。以佛已证最胜调伏故。余释差別。如后所引)无性释云。谓由无量菩萨所依。为欲调伏诸有情故。發起加行。佛增上力。闻法为先。获得妙智。异类菩萨。摄受付属。展转相续。无间而转。由此证得一切菩萨等所求智。(此于释中。先释功德。后释经句。无量菩萨所依者。释上无量所依。无量所依即佛智也。有说。即是菩萨无分別智。为欲调伏诸有情执取心故。發起加行智求佛智也。或可求菩萨智。虽有二释。求佛智为胜。下释经句。佛增上力。有菩萨闻法为先。获得初地无分別妙智。或可获得佛一切妙智。譬如一灯传燃千灯。地前异类菩萨。及不定性声闻独觉。佛自摄受。佛涅槃时付属余佛。及大菩萨。一切善人。展转令闻思修智。由此证得。一切菩萨等。皆所求佛果智也。世亲波若论。善护念者。依根熟菩萨说。善付属者。依根未熟菩萨说)无性复云。列摄任持不定种性声闻菩萨。故赞大乘。为显此事故。次说言一切菩萨等所求智。(解云。为列不定声闻等。令进趣故。任持不定菩萨。令不退故。说大乘智。故法华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亲光释云。显示世尊成就佛种不断方便殊胜功德。谓诸菩萨。为令佛种无断绝故。勤修加行。非声闻等。是故佛智。唯诸菩萨正所应求。(准此佛智以为所求。非菩萨智为所求也)亲光后释。亦同无性。如上诸说。总有两释。一者利他德。二者佛种不断。即自利德。
得佛无二住胜彼岸。
释曰。第十六德。世亲释云。即是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满功德。谓无二法身。名平等法身。即于如是无二法身。得善清净波罗蜜多。(解云。准梁论。用圆满法身及四德波罗蜜。为功德体。故梁论云。如来法身名住四德。究竟名波罗蜜。具说如彼)无性释云。谓无二故名为平等。依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果位成满故。(解云。诸佛法身无二。故名平等)无性复云。果位六度无增减故。名为平等。具说如彼。亲光释云。显示世尊自性身分殊胜功德。谓佛法身无差別相名二。佛无二住。即是法身真如为体。无差別相。于一切二相分別皆不现行。缘胜定常住其中。故名为住。即无二住。名胜彼岸。佛已穷到。说名为得。(解云。判此亲光三说不同。一云举能住定。显所住境平等法身。一云虽举所住。意取住定。一云通取所住能住以立德名)又亲光云。谓于佛地无二法身一切施等波罗蜜多。平等圆满。(解云。法身一故名为无二。六度皆满。故名平等)如上诸论。总有两释。一云法身一故名为无二。一云于法身中无种种二故。名为无二。
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
第十七德。世亲释云。谓于无杂如来智中。胜解究竟。此中胜解。名为解脱。即是随其胜解示现差別佛土功德。(解云。世亲论意。依无性释而可了知。言不相间杂者。如来胜解所现佛土。不相间杂。言如来解脱者。即是如来现土胜解。于所现中。无不了知。故名妙智究竟)无性释云。谓观众生胜解差別。现金银等种种佛土。不相间杂。世尊胜解现在前时。随众所乐。悉皆显现。无不了知。无性复云。闻一切佛得平等言。即谓一切应同一性。为遮此疑。故次说言。如来解脱妙智究竟。亲光释云。显示世尊受用身分殊胜功德。(立功德名)谓受用身。不相间杂。一切如来受用身体。各各別故。(释自受用身不相间杂)如来妙智。能令一切众生解脱。故名如来解脱妙智。佛于此智。已得究竟。如是即说如来妙智不相间杂。(此释妙智不相间杂)于净佛土。现受用身。亦不相杂。(此释他受用身不相间杂)大集会中。现种种身。与诸菩萨受用法乐。亦不相杂。(释受用法乐不相间杂)如来于此智所现身。亦到究竟。(重释究竟)亲光后解。同无性初释(上来五释文显可知)。
证无中边佛地平等。
释曰。第十八德。世亲释云。即是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谓佛法身。不可分限尔所方处。受用变化。亦不可说尔所世界。(文显可知)梁论释云。如来三种身中。法身约处所不可度量。应化两身互尔。不可言但此世界有彼世界无。无有一法出法身外。无有众生界出应化两身外。无性两释。初次中复有四种。意同世亲。故彼论云。如世界无中无边。佛地亦尔。功德方处无有分限。或复世界方处无边。诸佛三身。即于其中称世界量。平等遍满。以法身等。即住如是诸世界中。非余处故。或法身等。于佛地中。平等遍满。无中无边。无有分限。此法身等。遍一切处。为诸众生。现化饶益。然非自性无中无边。(解云无中无边。有其四种。一约喻法释无中边。二或复世界下。约所依能依释无中边。三或法身等下。唯约佛地释无中边。无有分限。四此法身等下。明为众生故现身无分限。然非自性无中边身也)无性复云。非一非异。其相云何。为答此问。故次说言。证无中边佛地平等。不相间杂。故云非一。乘前得佛无二。故云非异。如是非一异相。云何应(解云。于此德中。先问后答。乘前知为答此问故。次说言证无中边佛地平等。虽复非一。各各遍周。若是无二。亦是遍满。故无中边)亲光云。显示世尊证真如相殊胜功德。谓真如相无有中边。远离一切有为无为中边相故。远离方处中边相故。如是真如。即是佛地平等法性。证此佛地平等性故。遍知一切有为无为等。于中不染。(解云。远离一切有为无为中边相故者。如于有为执为定有。是常边。执为定无。是断边。非有非无是中道。中道之义待边故立。边性自离。中何所中。故佛证平等。中边俱离。有为既尔。无为亦然。若随俗说方土处所。有中有边。如中国为中余国名边。佛证平等。无方土故。远离方土中边相也。或可有为无为为二边。非有为非无为为中。边既非有。中何所中。方所中边。准此应释)亲光后释。同世亲说。
极于法界。
释曰。第十九德。世亲释云。谓极清净法界。是名极于法界。即是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准无性释可知)无性释云。谓此法界最清净故。能起等流契经等法。极此法界。于当来世一切有情。如其所应。常能现作利益安乐。(解云。最清净法界流出正智。由正智故流出后智。由后智故流出大悲。由大悲故流出契经等十二部。由此法界常住故。常于当来世。能现利益)亲光释云。显示世尊证得果相殊胜功德。谓得穷极清净法界。如是法界修道果。亲光后释。同于无性。
尽虗空性。
释曰。第二十德。世亲释云。即是无尽功德。谓佛智无尽。如虗空故。无性释云。如彼虗空。无边无际。无尽无减。无生无灭。无有变易。于一切时。现前容受一切质碍。法界亦尔。常现前作一切有情利乐为相。尽一切界遍作众生诸饶益事。无有休息。广说如彼。
穷未来际。
释曰。第二十一德。世亲释云。即是究竟功德。等言等此佛智究竟穷未来际无有间断。是故名为最清净觉。无性释云。等者等取究竟功德。谓此功德。穷未来际。常无间断。穷于未来无际之际。显佛功德永无穷尽。所化有情永无尽故。若依亲光。后二合释。故佛地云。次后二种殊胜功德。显示世尊功德无尽。尽虗空性穷未来际者。显示世尊自利利他二德无尽。谓如虗空。经成坏劫。性常无尽。如来一切真实功德。亦复如是。常无断尽。如未来际。无有尽期。利他功德。亦复如是。穷未来际。常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故。亲光后释云。显示世尊无尽究竟殊胜功德。谓如虗空。常无穷尽。诸佛法界所起功德。亦复如是。无穷尽故。如未来际无有尽期。利乐一切有情加行。无休息故。(解云。亲光两释有差別者。前释立功德名。皆是无尽。后复次释同世亲等。兼有问答。具说如彼)上来所释如来功德。具申诸论。诸讲说者。随情广略。若用一者。取世亲释。或亲光初说。若用二者。合取两家。
与无量大声闻众俱。
释曰。自下第五教机。(六中第六众成就)于中有二。初明声闻。后明菩萨。谓即声闻菩萨二众。然此二众。四门分別。后方释文。言四门者。一辨有无。二释前后。三明权实。四显余众有无。辨有无者。有其四句。自有经文。唯小非大。如金刚波若及阿含等。二唯大非小。如华严经及理趣等。三大小俱列。如法华维摩等。四大小俱无。如金光明及胜鬘等。问。若有四句。如何会释大智度论。彼云。声闻藏中。唯列声闻。菩萨藏中。具列声闻及菩萨众。此有二说。一云据实如智度论。而四句结集经者意乐异故。一云据实具有四句。而智度论为显二藏胜劣异故。具说二句。旧来相传。实有无故。或广略故。(真谛三藏金光明记云。此经三义不立同闻。一耆阇之众。唯闻正说后分。不闻正说前分所明因果。王舍之众。闻前分因果。不闻后分缘用等事。时众有闻不闻。所以不立同闻。二义者。说四德之果是四佛明三身之因是释迦。非止听时众不同。亦是法主有异。故不安同闻。三义者。闻忏悔是信相独自梦感。不得与多同闻。为此三义。不安同闻)辨前后者。此即不定。自有经文。先大后小。如五浊经。自有经文。先小后大。即此经等。问。若尔。如何佛地。及智度论。皆说声闻为先。解云。如智度论第四卷说。佛法二种。一者秘密。二者显示。显示门中。先闻声闻。以其烦恼灭无余故。秘密门中。先说菩萨。得无生忍断烦恼故。解云。是故两经各据一义。互不相违。然说声闻以为先者。依佛地论。有其八故。第二云。一为于大乘生疑惑者。除彼疑故。疑大乘教非是佛说。亲对佛闻。信是佛说。二为列不定种性。令生定信故。不定性者。欲取小果。故遣近佛令取大果。三为已清净诸大声闻。舍于自身尊贵慢故。乃至广说。(谓近世尊亲授化故。自舍高慢究竟门也)四又诸声闻常随佛故。菩萨化物。不常随佛。声闻常随。故先列之。五形同佛故。(剃发染衣形同佛故。菩萨不定。是故后说)六内眷属故。(出家近佛名内眷属也)七又令菩萨生恭敬故。乃至广说。(亲侍佛故。菩萨恭敬。如侍王者余人敬也)八者由是赞叹声闻功德。亦令其余于声闻众生净信故。转释菩萨敬声闻意。菩萨尚敬。况复余众。依智度论。有二复次。彼云。问曰。若从上数。应先菩萨。若从下数。先优婆夷。何以先说声闻四众。后说菩萨。答曰。菩萨智慧虽多。应次佛说。以惑未尽。所以后说。诸阿罗汉智慧虽少。而惑已尽。是故先说。复次菩萨。以方便力。现入五道。受其五欲。引导众生。若在阿罗汉上。诸天世人当生疑恠。是故后说。广说如彼。言权实者。此经一部。如前所说。如实义者。二处所说。一者净土。二者秽土。今释此经。若净土中。菩萨为实。二乘是权。故瑜伽论七十九云。问。何等有情不生净土。答。异生二乘地前菩萨。故知二乘是化非实。若秽土中。二乘为实。菩萨是权。受变易不可见故。七地以来容受分段。故有实身。义亦无失。故智度论云。七地已来。未舍虫身肉身。言余众有无者。若依秽土。有实龙等。故佛地论第二卷云。于此会中亦有余众。结集法者。略说二众。以其胜故。如经后言。世间天人阿素洛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若在净土。有化龙等。故佛地论云。化亦无过。为欲庄严说法会故。或佛化作。或菩萨化作。世亲无性大乘论亦同此释。就释文中。文別有二。初明声闻。后显菩萨。就声闻众。文別有三。初标数辨类。次一切下广释诸德。后已善下显已奉行。此即第一标数辨类。谓二众中简异菩萨。故言声闻。文有五节。一辨与俱。二解无量。三释其大。四明声闻。五显众也。言与俱者。约佛对众。以身兼彼。目之为与。又与是共。故大品云共摩诃僧。智度论云一处一时一心一戒一见一道一解脱是名为共。此经与者。即彼共。也言无量者。亲光释云。其数甚多。难可算计。故名无量。所言大者。依智度论。释有三义。一大。二多。三胜。众中上故。诸障断故。王等敬故。名为大也。数甚多故。名之为多。胜九十六外道论故。名为胜也。依佛地论。释有四义。一者利根波罗蜜多种性声闻。二者无学果故。三如实义不定种性回心向大。故名为大。四者众多故名为大。如今大众。(真谛释云。大有三义。一者数大。如言大军。以数多故名为大也。二者量大。如言大山。不以。数多名之为大。但以形量高广故名大也。三者胜大。如言大王。非关数多及以形量高广。但由德胜。故名为大。声闻亦尔。数非一故即是数大。回求佛果修菩提高极无上。即是胜大。广大无底不可测量。即是量大)言声闻者。成实论云。闻法得悟。故曰声闻。亲光释云。闻佛言音。而入圣道。故曰声闻。又瑜伽论八十二云。从他听闻正法言音。又能令他闻正法声。故曰声闻。十地经云。从他闻声而通达故。闻声意解。成声闻乘。释彼经意。如十地论第四。(广释声闻。如大集经十七。大般若第五百一十十住婆沙第一第十一。成实第五。瑜伽释论)所言众者。梵音僧伽。此云和合众。谓理事二和。故名众也。广如智度论第三卷说。
一切调顺。
释曰。自下第二广释诸德。有十三德。此即第一心善调顺德。依佛地论。有其三释。故第二云。一切调顺者。有义。有学离见所断一百一十二种分別麤重烦恼。不𢘙悷故。犹如良马。名为调顺。有义。无学离见修断一百二十八种烦恼。不刚强故。犹如真金。名为调顺。如实义者。皆是回向菩提种性。一切堪能發趣大果。随佛意转。如聪慧众。故名调顺。依智度论第三卷中。有三复次。释心调顺。一约三种顺违以释调顺。一恭敬骂詈。心等无异。二珍宝瓦石。视之无异。三持刀斫身栴檀涂身。亦等无异。二约利钝根本烦恼已断。以释调顺。三约应贪不贪应嗔不嗔应痴不痴守护六情。以释调顺。
皆是佛子。
释曰。第二绍隆佛种德。然此佛子。自有三义。一唯约声闻以释佛子。如即此经佛地经等。亲光释云。由佛教力。彼圣道生。故名佛子。如说皆从世尊口生正法生故。有义。皆是趣大声闻。能绍佛种。令不断绝。故名佛子。二唯约菩萨。以释佛子。如梁摄论第八卷云。佛子有五义。一愿乐无上乘为种子。二以般若为母。三以定为胎。四以大悲为乳母。五以诸佛为父。真谛释云。成众生身。必具五事。一父。二种子。三母。四胎处。五乳母。父是出子之根本。故先明父。父之遗体以为身种子。故第二明种子。虽有种子。若无母怀伍。不得成身。故第三明母。母虽怀之。若无胎里。亦不成身。胎是安身之处。故第四明胎处。出生以后。若无乳母饮养。即不成身。故第五明乳母。佛子亦尔。有五缘胜。一者父胜。诸佛世尊为其父故。二种子胜。以菩提心为种子故。三生母胜。以其波若为生母故。四胎藏胜。以福智住持为胎藏故。五乳母胜。以大悲长养为乳母故。三通约菩萨声闻。以释佛子。如智度论七十二云。佛子有五。皆从口生法生。谓须陀洹乃至阿罗汉。及入正位菩萨。辟支佛。虽佛法中种因缘。无佛时自能得道。不得言从佛口生。因缘远故(瑜伽第八十四。佛性论第二。庄严论第一。摄论第六。十住婆沙第十三。智度论第四十一。皆释佛子。恐繁不述)。
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释曰。第三心慧解脱德。如契经说。已离贪得。故心解脱。离无明故。慧得解脱。是故诸师释经不同。分別论者。作如是说。心性本净。客尘烦恼所染汙故。说不清净。据实本性。心得解脱慧善解脱。若依萨婆多宗。心善解脱者。心离贪时。与心相应胜解。解脱贪故。即说胜解。名心善解脱。慧善解脱者。慧离无明时。与慧相应胜解。解脱无明故。即说胜解。名为慧善解脱。非谓无为涅槃解脱。若广分別。如大毗婆沙第二十七二十八及七十二说。今依大乘。如佛地论。离三界贪。心得解脱。如契经说。已离贪故。心得解脱。如契经说。离于无明。惠得解脱。解云。佛地论意。由心惠故。证得离贪无明所得无为。为解脱体。于理无违。论不简故。若依智度论第三卷云。复次诸结使属爱属见。属爱烦恼覆心。属见烦恼覆慧。如是爱离故。属爱结使亦离。得心解脱。无明离故。属见结使亦离。得慧解脱。又涅槃经二十五云。贪嗔痴心永断灭故。心善解脱。于一切法。知无障碍。慧善解脱。若依智论第三。改善名好。然好解脱。自有三义。一简异外道离欲人。一处一道。心得解脱。非于一切。故不名好。二简内道中学人。虽得解脱。有残结使故。非好解脱。三简无学中退法阿罗汉。得时解脱。非好解脱。是故唯约利根阿罗汉。说好解脱。
戒善清净。
释曰。第四戒善清净德。亲光菩萨。释有三义。一约六支释戒善净。二约无漏释戒善净。三约大乘释戒善净。故佛地论云。如契经说。具足六支。名戒善净。一住净尸罗。(所受学处三业无犯)二善自防守別解律仪。(谓能守护七最律仪)三轨则具足。(谓于威仪行住坐卧。或于所作。谓著衣服便利等。或于善品加行。诵经坐禅等。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也)四者所行皆悉具足。(谓五处非非比丘所行。所谓唱家淫女家酟酒王旃陀罗。如是五家。及诸如来所制之处。除此所余依时行者。如是名为所行具足)五于微细罪。见大怖畏。(随小学处。乃至若有命难因缘。终不故犯。乃至广说。故维摩云。乃至小罪。犹怀大惧)六受学学处。(唯自誓受我当尽学一切学处。乃至广说。若广分別。如瑜伽论第二十二显扬第七也)二约无漏释戒善者。或复皆得无漏戒故。名善清净。三如实义。住无学位。回向大乘。自分戒净。修菩萨戒。故名善净。
趣求法乐。
释曰。第五求法乐德。亲光三释。一求正法时。求大菩提乐。不求余乐。二或求法时。为令他乐。无求过意。离恶威仪。三如实义。此大声闻。专求法乐。不求名闻利养恭敬。
多闻闻持其闻积集。
释曰。第六闻持积集德。如是三慧。唯约闻慧。初中后位胜。差別说三种。如亲光说。无量经典。初中后分。皆能听受。故名闻。随所闻义。皆能忆持。令不忘失。故名闻持。数习文义。令其坚住。是故说名其闻积集。
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
释曰。第七三业随智德。亲光释云。世间愚夫。恶思所思。恶说所说。恶作所作。出世圣者。超过彼法。与彼相违。是故说名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三业清净。随智慧行。又瑜伽论第七十云。恶思所思。恶说所说。恶作所作。凡所现行。身语意业。皆不清净。又瑜伽论二十五云。云何成就聪慧者相。谓由作业相。表知愚夫。由作业相。表知聪慧。其事云何。谓诸愚夫。恶思所思。恶说所说。恶作所作。诸聪慧者。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是名成就聪慧者相。
捷慧速慧利慧出慧胜决择慧大慧广慧及无等慧慧宝成就。
释曰。第八诸慧差別德。释此诸慧。诸说不同。一云此经总明八慧。名字如经。后云慧宝成就者。摄上八慧。以为慧宝。非別立慧。故瑜伽论。但言慧宝。不言宝慧。一云九慧。故大品经及智度论。皆名宝慧。故知別慧。一云。此经据宝十慧。谓加甚深妙慧。故佛地云。有本。复说甚深妙慧。谓他不能究其底故。今且依九。以辨诸慧。故亲光云。于佛所说法毗奈耶。速入其义。故名捷慧。即于此中。多入其义。故名速慧。能多行者。说名速慧故。入微细义。故名利慧。得能出离生死妙慧。故名出慧。此慧能为涅槃了因。是故说名胜决择慧。胜决择故名胜决择。即是涅槃。此慧能为彼了因故。依彼立名。(已上释出慧)问答决择无穷尽故。名为大慧。深广圆满善通达故。名为广慧。于耎根等诸声闻众。此慧胜故。名无等慧。此慧能招最上义故。名为慧宝。是诸声闻。具此慧宝。是故说名慧宝成就。(解云最上义即是涅槃)若依瑜伽。与彼少异。八十三云。速疾了知故名捷慧。无滞碍故名为速慧。能善了知尽其所有如所有故。名为利慧。于出离法世间离欲善了知故。名为出慧。世间诸离欲法能了知故。名胜决择慧。谓即此慧长时串习。故名大慧。谓即此慧无量无边所行境故。名为广慧。其余诸慧无与等故。名无等慧。于诸根中。慧最胜故。如末尼珠显發轮王毗瑠璃宝。令光净故。与彼相应。故慧宝皆得成就。依大品经及大般若。有十一慧。如智度论第八十三。次第广释。恐繁不述。
具足三明。
释曰。第九具足三明德。如契经说。有三种明。一宿住随念智证通明。二者死生智证通明。三者漏尽智证通明。然此三明。萨婆多宗。俱舍论意。四门分別。第一出体。用慧为性。如其次第。六通之中。第五宿住。第二天眼。第六漏尽。三通为性。第二立三之意。如次对治前后中际三种愚故。第三真假分別。漏尽智明。通假及真。通无漏故。余二假说。唯有漏故。(有漏无漏智皆名漏尽。俱在漏尽身中生故。真名无漏。假名有漏。胜劣相形。故说真假)第四学无学分別。唯在无学。学有暗故。又大婆沙一百二卷云。问。六通中。何故但说三种为明。答。神境智证通。如工巧处转。天耳智证通。唯能取声。他心智证通。唯取自相。无胜用故。不立为明。后之三通。皆有胜用。故立为明。胜用者。谓皆能随顺厌舍生死。皆能引發殊胜功德。皆能趣向殊胜涅槃。问。云何后三皆有胜用。答。第四宿住随念智证通。见前际事。深生厌离。第五生死智证通。见后际事。深生厌离。第六漏尽智证通。既厌离已。欣乐涅槃。广说如彼。今依大乘。亲光释云。无学利根所得三通。除染不染三际愚故。说有三明。有义。明者以慧为性。慧能除暗。故说为明。有说。无痴善根为性。翻无明故。云大乘皆通无漏。于理无违。许后得智是无漏故。又瑜伽论六十九云。六通中。前三通是通非明。后三通亦通亦明。以能对治三世愚故。依智度论第二卷云。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问曰。神通与明。有何等异。答曰。直知过去宿命事。是名通。知过去因缘行业。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天眼通。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直知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是漏尽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是三明。大阿罗汉大辟支佛所得。广释三明。如法集经第三。杂阿含四十三。中阿含五十一。毗昙第六。俱舍二十七。顺正理七十六。婆沙八十一及一百二。
逮得一切现法乐住。
释曰。第十现法乐住德。然此乐住。依萨婆多宗。大婆沙论八十一云。问。世尊何故说四静虑是乐住耶。答。唯静虑中。具二种乐。故名乐住。一乐受乐。二轻安乐前三静虑。皆具二乐。第四静虑无受乐。而轻安乐。势用广大。胜前二乐。近分无色。虽有轻安。而不广大。故不名乐。复次根本静虑现在前时。长养大种。遍身中生令充悦。故名乐住。近分定等现在前时。长养大种。唯心边生。非极充悦。故非乐住。广如彼论有九复次。及顺正理七十九。俱舍二十八。毗昙第八。成实二十。显扬十九。亲光释云。证得不退胜静虑故。又瑜伽论第十一云。复次是诸静虑名差別者。或名增上心。谓由心清净增上力正审虑故。或名乐住。谓于此中受极乐故。所以者何。诸静虑领受喜乐安乐舍乐身心乐故。又得定者。于诸静虑。数数入出。领受现法安乐住故。由此定中现前领受现法乐住。从是起已。作如是言。我已领受如是乐住。于无色定。无如是受。是故不说彼为乐住。广说如彼。
大净福田。
释曰。第十一胜净福田德。成实论第二卷福田品云。问曰。以何等故。此诸贤圣名为福田。答曰。断贪慧等诸烦恼尽。故名福田。如说。稊稗不去。害善糓苗。是故施无欲人。获报利大。故名福田。广说如彼。亲光释云。永离烦恼。如世良田。速能生长广大果故。
威仪寂静无不圆满。
释曰。第十二威仪寂静德。亲光释云。正知住故。瑜伽七十一云。威仪寂静者。谓诸根寂静。无有躁扰。亦不高举。支节不动。而有所说。是名威仪寂静。威仪无缺。故名圆满。
大忍柔和成就无减。
释曰。第十三忍辱柔和德。亲光释云。于苦堪耐。易共住故。瑜伽九十二云。言忍辱者。谓于他怨。终无返报。言柔和者。谓心无愤。不恼他故。广如瑜伽二十五释。
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众。从种种佛土而来集会。
释曰。自下第二释菩萨众。于中有三。初标数辨类。次皆住大乘下。赞诸功德。后其名下。就胜列名。此即第一标数辨类。谓二众中。已释声闻。故今別释菩萨众类。又有三节。一释无量。二菩萨等。三辨来处。言无量者显数无量。无分限故。所言菩萨摩诃萨者。若具梵音。应作是言。菩提萨埵摩诃萨埵。为存略故。但言菩萨。菩提名觉。萨埵此土翻为有情。或精进义。由斯亲光佛地论中。释有三义。故第二云。所言菩萨摩诃萨者。谓诸菩萨。求菩提故。此通三乘。为简取大。故须复说摩诃萨言。又缘菩提萨埵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萨埵者。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此通诸位。今取地上诸大菩萨。是故复说摩诃萨言。无性菩萨。依后二义。故摄大乘论第一卷云。言菩萨者。菩提萨埵为所缘境。故名菩萨。从境得名。如不净观等。或即彼心为求菩提。有志有能。故名菩萨。又亲光云。此中菩萨。有三大事。名摩诃萨。一者数大。谓无量等。二者德大。住大乘第。三者业大。息灾横等。依十地论。亦有三义。故第一云。有三大故。名摩诃萨。一者愿大。二者行大。三者利益众生大。(若广分別菩萨摩诃萨义。如大般若第三十七第七十一第四百一十一第四百八十六七及第五百三十八五百五十六。大品经第六。智度论第四五第三十四五也)从种种佛土而来集会者。此即第三显其来处。为听法故。从十方来。问。岂不慈氏住在此方。如何但言从他方来。答。如佛地论。为欲对治懈怠憍慢不来集会求闻法故。且说他方。具说如彼(若广分別菩萨他方来意。如解节经疏第一宝积论第一智度论第十也)。
皆住大乘。
释曰。自下第二赞诸功德。然判此经。亲光菩萨四复次释。一约十大。释十句经。二依十地。释十句经。三约十度释十句经。四约十愿释十句经。此即初也。十句经文。即为十段。此即第一释精进大。亲光释云。由精进力。安住大乘。拔济有有。令离生死。及自發趣无上菩提(解云。大乘者。即用化生。及求菩提。为大乘也。有云。法性真如以为大乘。今解金刚般若中广大心等。以为住大乘)。
游大乘法。
释曰。第二赞其因大。亲光释云。即十地中。以闻思修等。渐次而游。(解云。十地等者。等取等取妙觉。此即大乘。亦是所游之处。闻思修等者世间三慧。等言等取无漏修慧。此明三慧。于十地境。次第而起。能生佛地。故名因大。又解。大乘皆法性真如。十地菩萨。以三慧及相应法。渐次了知真如之境。能生佛果。故名因大也)。
于诸众生其心平等。
释曰。第三释所缘大。亲光释云。即于一切有情。得自他平等。以大慈等平等方便故(解云。此德慈等为体。一切有情为所缘境。名所缘大。前德以智体故。真如为境。此以慈等无体性故。有情为境。此即波若论中。同体大悲故名平等方便也)。
离诸分別及不分別种种分別。
释曰。第四明时大也。亲光释云。即于一切时。犹如一念。平等而转。劫名分別。以于一切劫与非劫分別断故。以不分別劫与非劫。故能长时修行无厌。释云。梵音名劫臈波。此翻为分別。有为之法。时劫所摄。分分差別。无为之法。非时劫摄。无有时劫分分差別。名不分別。此二是所缘境。种种分別者。是能分別心。缘前分別不分別境。故云种种分別。此中意说。若有分別。此是时劫。此非时劫。见时劫长。修行有厌。诸菩萨等。以于一切劫与非劫分別。何故。以不分別劫与非劫。故能长时修行无厌。乃至三无数劫。一切长时。犹如一念。平等而转。如人不睡分別日夜。即谓夜长。若睡眠时。不分別夜。故虽经长夜。不觉夜长。经无数劫。亦复如是。是故无性摄大乘释第六卷云。经无量劫。乃成佛果。时既长久。云何言疾。此义不然。时劫长远唯分別故。如有颂言。处梦谓经年。觉乃须臾顷。故虽时无量。摄在一刹那。又佛精进极炽然故。虽经多时。而谓少时。如有颂言。愚修虽少时。怠心疑已久。佛于无量劫。勇猛谓须臾。此亦如是。故作此言。于一切时。犹如一念。
摧伏一切众魔怨歒。
释曰。第五显无染大。亲光释云。谓诸摧魔怨。以舍一切所摄受故。能魔怨。(解云。以舍摄受五妙欲境故能摧伏烦恼魔怨。或可由斯为本具离四魔)又亲光云。如说。菩萨若于一切所摄受事。如不坚实。心不贪求。即能摧伏一切魔怨。(解云亲光引经证成。如般舟经云。诸法不坚固常立在于念以解见空者一切无于念。摧魔之义。理极于此)依涅槃经。立八种魔。谓有为四倒上。更加无为四倒。通名为魔。小乘宗中。不成过失。或大乘中。烦恼魔摄。故诸教中。略而不说。广释四魔。如前十八圆满中说。
远离一切声闻独觉所有作意。
释曰。第六辨作意大。亲光释云。远离二乘分別作意。世亲无性摄论第六亦同亲光。梁摄论第七卷云。舍离声闻独觉思惟故。二乘思惟。谓数观苦无常等生死过去。及数观涅槃寂静功德。此观但爱自身。舍利益众生事。
广大法味喜乐所持。
超五怖畏。
释曰。第八清净大。亲光释云。谓超五怖畏。即三业清净。出诸怖畏。无犯戒等。诸恶趣等怖畏因故。五怖畏者。一不活畏。二恶诵畏。三死畏。四恶趣畏。五怯众畏。如是五畏。证得清净意乐地时。皆已远离(广释五怖畏。如佛地论第二。善戒经第八。十住婆沙第二。佛性论第三。十地论第〔□〕婆沙七十五。顺正理四十九等也)。
一向趣入不退转地。
释曰。第九证得大。亲光释云。一向趣入不退转地。即得一切智记別时。一向不退。前七地中。犹有加行功用运转。未得不退无功用道。其余诸地。行无加行功用运转。一向趣入不退转地。(今护法宗。三智门中。加行智一向有漏。八地已上一切不行。又八地已上。一切烦恼皆不现行。名不退地。后当分別)又庄严论第十卷。云不退菩萨品类有三。一未成不退。谓信行地。二已成不退。谓初地至七地。三极成不退。谓八地已上。般舟三昧经。菩提资粮论。佛地第六。皆说八地已上。名不退地。恐繁不述。
息一切众生一切灾横地而现在前。
释曰。此即第十释其业大。亲光释云。谓诸菩萨。能息一切有情内外苦恼逼迫。地位现前。此地中有大悲大慈。由此二种能息一切内病等苦。外贪等恼之所逼迫。此二多作有情利乐。故得此者。名为业大。佛地论云。灾横即道惑所發业及所得果。梁朝论云。三界苦谛。名一切灾横。上来以约九德及业释经十句讫。第二复次。约十地行故。配经十句。故亲光云。复次皆住大乘者。谓住初地。证得遍满真法界时。初得真实大乘法故。名住大乘。游大乘法者。谓第二地。修行菩萨三聚戒故。大乘行法。即三聚戒。于诸众生其心平等者。谓第三地得诸胜定發四无量。平等利乐诸有情故。离诸分別等者。谓第四地。得三十七菩提分法。离诸分別及不分別种种分別。诸分別者。即见所断分別我见。初地已离。不分別者。即修所断俱生我见。此地中。离即此二种相应诸法。名种种分別。行解异故。虽前后离。尽处总说。如第四定说离苦根。如第三果离下分结。有义。此地。第七识中俱生烦恼。一切远离。有义。此地。第六识中。俱生我见。一切远离。非第七识。以七地来。犹有微细烦恼现行。若无第七。应无染依。应不似五。第七细惑。若已远离。五六七地。六识麤惑应不现行。即违瑜伽解深密说。又如二乘金刚喻定。第七识或俱。六识中最细烦恼一时俱断。云何此中先离第七微细烦恼。后离六识麤烦恼耶。是故四地得无我智。灭意识中俱生我见。未离第七微细烦恼及六识中余修断惑。此说伏难。非是永灭。其第十地金刚心时。方顿灭修断种故。摧伏一切众魔怨歒者。谓第五地。观四圣谛。皆平等性。摧伏执取生死涅槃差別魔怨。远离一切声闻独觉所有作意者。谓第六地。观十二支染净缘起。皆平等性。远离二乘厌患杂染欣乐清净系念分別。广大法味喜乐所持者。谓第七地。证无相理。于空智有胜行。受大法乐。超五怖畏因。名超五怖。五怖畏果。初地已离。一向趣入不退转位者。谓第九地。决定趣入第十菩萨众行圆满不退转位。息诸众生等者。谓第十地。得大法身。起大悲云。雨大法雨。息除一切众生苦恼所逼迫事。第三十度。第四十愿。配经十句。如应配释。十度十愿。如第四卷经记中释。
其名曰。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法诵菩萨摩诃萨。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广慧菩萨摩诃萨。德本菩萨摩诃萨。胜义王菩萨摩诃萨。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慈氏菩萨摩诃萨。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等。而为上首。
释曰。第三就胜列名。略辨三义。一释名字。二说十所由。三问答分別一生补处。言释名者。自有二义。一通。二別。言通名者。如瑜伽论四十六云。一切菩萨随德假名。有十六种。所谓名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乃至十六。名为法师。显扬第八亦同瑜伽。庄严十二卷。名虽少异。意况大同。又庄严云。此十六名。皆依义立一切菩萨。总有此名。若人闻有此名应知即是菩萨。解云。今言菩萨摩诃萨者。即通名中。初二号也。释义如前。(十六名者。一名菩提萨埵。二名摩诃萨埵。三名成就觉慧。四名最上照明。五名最胜真子。亦名最胜之子。六名最胜住持。亦名最胜所依。七名普能降伏。亦名最胜所使。八名最胜萌芽。九名勇健。亦名猛健。十名最胜圣。亦名上轨范师。十一名商主。十二名具大名称。十三名怜愍。亦名成就慈悲。十四名大福。十五名自在。亦名富自在。十六名法师)言別名者。如后广释。等者。等取其余无量诸菩萨也。而为上首者。谓十菩萨。于此众中最第一故。名为上首。故佛地云。妙生菩萨。于此众中最第一故。名为上首。说十意者。有其三。义第一菩萨。初解释甚深义故。次三菩萨。各问胜义一种相故。后六菩萨。各问一品差別义故。故唯列十。又解。为存略故。但说十也。如佛地论第二卷云。此经略故。唯列一名。所余众会。但举其数。结集法者意在略故。又智度论第七卷云。问曰。菩萨甚多。何以独说二十二种菩萨名字。答曰。菩萨无量。说不可尽。若都说者。文字难载。复次。菩萨不过二种。所谓在家。出家。此方。他方。在家谓𩙥陀罗等。出家谓妙德等。此方谓慈氏等。他方谓观音等。若说此二。当知一切都已摄尽。问。解节经云。弥勒观音文殊师利。皆是一生补处菩萨。一生补处。与最后身。有何差別。答。萨婆多宗。如弥勒等。睹史多天身。名为一生。生人中成佛身者。名最后身。故俱舍论第十一云。睹史多天。一生所系菩萨。及最后身。必无中夭。顺正理论第三十一亦同俱舍。(问。理应睹史经无量生。如何但说名一生耶。若言菩萨得自在故唯一生者。如何会释大婆沙等。此义难更须思)今依大乘。诸教不同。自有圣教。唯说天身名为一生。如大般若第七卷云。一生所系睹史天菩萨。自有圣教。唯说天身名最后。如佛地论第五卷云。睹史多天后身菩萨。于中教化。自有圣教。唯说天身。名为一生及最后生。如菩提资粮论第一卷云。一生所系菩萨。入兜率陀。最后生菩萨。住兜率陀。自有圣教。唯说人身名为一生。如解节经等。观音文殊名一生补处。自有圣教。唯说人身名最后生。如瑜伽四十八云。最后生者。诸菩萨于此生中。能现等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说如彼。自有圣教。唯说人身。名为一生及最后生。如智度论第四十云。一生补处者。或以相知。如阿私陀仙人。观其身相。知今世成佛。见食乳糜。知今日成佛。末后身菩萨。以方便力。受恶业报。现有魔恼等。自有圣教。说天名一生。说人名后有。如瑜伽论第四十云。显扬第八。彼云。一生所系者。此生无间当证无上正等菩提。最后有者。谓即住此生。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大同萨婆多。然说天等名一生者。古来相传。自有三释。一云。即说天身名为一生。人生即是后身摄故。一云。说人身名为一生。更受人生方成佛故。一云。人天合说名为一生。如说七生预流果等。合说二生为一生故。问。若说天身名一生者。智度论说如何会释。故智度论三十八云。三生菩萨。唯生兜率。解云。据实三生。谓人生天生最后生。而说天身名三生者。三中一数。故说三生。人身已受故。后身成佛故。是故不说人生后生名三生也。问。慈氏菩萨。可言补处。如何余者称补处耶。答。如智度论第七释云。除弥勒外。余菩萨众。虽非此方赞补佛处。于十方国。皆补佛处。故称补处。问。慈氏菩萨。理应多生。如何说言天一生耶。答。据实多生。同是天故。名为一生。问。若尔。便违智度论说。故第四云。下天寿短。佛未出时。命已终故。上天寿长。佛灭度后。命始终故。兜率天不长不短。佛出世时。正相会故。补处菩萨。常生其中。大婆沙论百七八亦同智论。(思)问。一生者。依何身说。为约实行。为化相耶。答。三身中。法身。无有补处之义。无初后故。若受用身。自有二种。一自受用。虽无入般涅槃处之义。而有赞补初成佛义。故瑜伽论四十六云。究竟菩萨。自有二种。一者一生所系。二者住最后身。准此实行。于理无违。所以者何。据实为论。顿悟菩萨。第十地中。变易生死。虽无分別。前后异熟別尽別生。由二障种。而有变易前后异熟別尽別生。由斯亦有已入等觉未入等觉差別义故。分为二种。此中意说。变易生死。由二障种子力故。数数生灭。故成唯识云。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不同二乘无烦恼障故。不许前异熟尽复异熟生。但言延命令受变易。具说如彼。二他受用身。及变化身。皆有一生补处之义。如弥陀佛说有父母入涅槃义。由斯观音赞补佛处。名为一生补处菩萨。然彼弥陀自有二种。一为地上菩萨所现。是他受用。二为地前异生二乘。变化身摄。问。若尔。渐悟应唯一生。无別尽別生故。解云。如观世音菩萨。说为一生。于理无违。即最后身为一生故。
解深密经疏卷第一
校注
目录新作 言一作教 故上疑脱无说二字 二依等七字有本傍书 知下一本有文脱也三字傍书 列疑引次同 羊疑车 一上疑脱以字 列疑引 行疑剩字 高疑剩字 前疑说 楯疑犹 起下疑脱分字 二疑三 者疑剩字 等上疑脱如是二字 二疑百 四疑三 蕴上疑脱行字 別疑列 八或作六 流异作留 如疑知 有疑剩字 二形已下八字疑剩 回疑逈 测疑剩字 作疑剩字 作疑依 特疑搏 天下疑脱人字 害疑宍 住异作任 恃疑持 觉下疑脱故字 怛疑恒 二上疑脱无字 应下疑有脱文 闻疑说 胜等八字恐衍文 有疑情 能下疑脱摧字 经疑以 诵疑名 口疑二 超上疑脱超五怖畏者谓第八地八字 复疑后【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21 册 No. 369 解深密经疏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2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将欲释经四门分別。一教兴题目。二辨经宗体。三显所依为。四依文正释。
第一教兴及题目者。窃以。真性甚深。超众象而为象。圆音秘密。布群言而不言。斯乃即言而言亡。非象而象著。理虽寂而可谈。即言而言亡。言虽弘而无说。故嘿不二于丈室。可谈。故辨三性于净宫。是故慈氏菩萨。说真俗而并存。龙猛大士。谈空有而双遣。然则存不违遣。唯识之义弥彰。遣不违存。无相之旨恒立。亦空亦有。顺成二谛之宗。非有非空。契会中道之理。故知迷谬者说空而执有。悟解者辨有而达空。佛法甚源岂不斯矣。但以接引多方。入理非一。是故法王说三法轮。初为發起声闻乘者。波罗柰国施鹿林中。创开生死涅槃因果。此即第一四谛法轮。次为發趣菩萨乘者。鹫峰山等十六会中。说诸般若。此即第二无相法轮。后为發趣一切乘者。莲华藏等净秽土中。说深密等。此即第三了义大乘。是即如来教兴之意也。
题云解深密经者。一部总名。序品第一者。品内別目。解谓解释。深即甚深。密者秘密。此经宗明境行及果三种无等。解释如是甚深之义。名解深密。经者。梵音名素怛缆。此云经也。若依俗典。经者常也。经古历今。教义恒定。目之为常。或翻为𫄧。四分律云。𫄧贯华定不失落。大唐三藏。翻为契经。谓契合。契当道理。合有情机。经亦二义。一者贯穿。二者摄持。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有情。具斯二义。故名契经。辨得名者。解经两字。是能诠教。深密之言。显所诠理。从能所诠。以立经目。此即深密之解经也。故六释中。是依主释。序品第一者。序谓由序。起正说之由致。品谓品类。或品別义。显已闻等。义类相从。摄义各別。目之为品。于一部内。有其八品。此品最初。故名第一。故言解深密经序品第一。
言宗体者。体即总明能诠教体。宗言別显诸教所诠。然诸圣教。大唐三藏。五门出体。一摄妄归真门。谓诸圣教。名句文身。及以音声。用如为体。故维摩等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诸法亦如也。
二摄相归识门。略有二义。一三分明义。自体名识。见相二分通名为相。故成唯识第一卷云。变谓识体转似二分。见相俱依自体起故。又第二云。识所变相。虽无量种。而能变识。类別唯三。若依此释。相谓相状。见相皆是自体分识之相状故。二二分明义。见分名识。相分为相。故成唯识云。或复内识转似外境。若依此释。相分名相。相不离见。说名唯识。总说意云。名句文身及以音声识之相故。名为识也。
三以假从实门。如瑜伽等。名等是假。声即是实。故离声外无別名等。又解。此上三门。各开二门。初二门者。一摄妄归真门。唯真非妄。二真妄差別门。是妄非真。名等四法非真如故。次二门者。一摄相归识门。唯识非相。二识相差別门。且依此土。名等四法。唯相非识。名等皆是相分摄故。后二门者。一以假从实门。唯实非假。二假实差別门。通假及实。名等是假。声即实故。
第四三法定体门。三法即是蕴处及界三科法门故。杂集论名三法品。萨婆多宗评家正义。用声为体故。三科中。色蕴声处声界所摄。依经部宗。假实二声以为教体。五蕴门中。色蕴所摄。处界门中。声处法处声界法界。法数门中。当广分別。今依大乘。声及名等四法为性。于五蕴中。色行二蕴。处界门中。声处法处声界法界。名等三法。意识境故。
第五法数出体。四门分別。一法数出体。二本影有无。三聚集显现历心差別。四辨音一异。
言法数出体者。且辨邪教。数论外道。声谛为体。依胜论宗。声德为性。顺世外道。四大为体。一切皆用大为性故。声论诸师。用声为体。明论声常能为定量。诠诸法故。今依内宗。诸说不同。萨婆多宗总有七十五法。义如常释。然彼教体。杂心俱舍及毗婆沙。皆有二说。一云如来法蕴色蕴为性。以是声故。一云行蕴。名句字故。由斯义故。此地诸师解不同。有其三说。一云音教以为正义。以声是善。名句文身是无记故。故杂心云。经律阿毗昙。是名俗正法。三十七道品。是说第一义。长行释云。俗正法者。言说正法。一云名等以为正义。以能诠表所说义故。故發智论云。十二部经。以何为性。答名身句身文身次第住。乃至广说。一云通用音声名等为体。由前所说二种义故。今依新翻俱舍第一。具申两释。谓说音声。或说名等。而无別判。正理第三。叙两师说。亦同俱舍。兼有问答。故彼论云。语教异名。教容是语。名教別体。教何是名。彼作是释。要由有名乃说为教。是故似教体即是名。所以者何。诠义如实。故名佛教。名能诠义。故教是名。由是佛教定名为体。举名为首。以摄句文。显宗第三。同顺正理。三藏解云。西方诸师。传作此释。俱舍正理。皆有两说。各有所归。所以者何。令物欢喜。音声为胜。若约诠法。名等即胜。故知所对不同。各有准据。由斯两说。皆是正义。今详诸论。随文相判。正理论意。名等为正。故彼结云。是故佛教定名为体。准此俱舍亦同正理。以彼不破义不违故。或可后师自结所立。非正理师刊定胜劣。若依婆沙。评家正义。音声为正。故大婆沙第一百二十六云。问。如是佛教。以何为体。为是语业。为是名等。答。应作是说。语业为体。问。若尔次后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佛教名何法。答谓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连合。答后文为显佛教作用。不欲开示佛教自体。谓次第行列安布连合名句文身。是佛教用。有说佛教名等为体。问。若尔此文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佛教云何。答。谓佛语言。唱词评论。语音语路。语业语表。是谓佛教。答依展转因。故作是说。如世子孙展转生法。谓语起名。名能显义。如是说者。语业为体。佛意所说他所闻故。具说如彼。问。岂不正理依婆沙等如何不依评家正义。答曰众贤理长为胜。故別生理。名等为正。解云。彼宗声为体者。法数门中。唯用音声一法为体。名等为体者。即用名等三法为体。若合说者。合用四法为体。谓声名等。评家正义。用声一法为体。依经部宗。以声为体。故顺正理第十四卷。破经部云。汝不应说名句文身即声为体。无性摄论第一亦尔。彼云。诸契经句语为自性。且不应理。然依彼宗。有三师说。一云。十二处中。声处为性。离声无別名句字故。一云。法处相续假声以为自性。唯是意识所缘性故。一云。通用假实二声为体。前二义故。如何经部宗有此三说。三藏解云。以经为量。释诸义者。皆名经部。故经部宗有此三说。彼宗法数。诸说不同。一云离心无別心法。若依彼说。有十九法。谓色中有十四。谓五根五境及四大种。心唯是一。无心法故。不相应法唯有一数。谓诸无作。无为有三。谓虗空。择灭。非择灭。如是有十九种法。于中但用声处为体。相续假声无別体。故自余诸。说。一切法义中。当具分別。今依大乘。两说不。同一。龙猛宗。无文正判。法数多少。准智度论明。诸法相大分同于萨婆多宗。总有七百六十一法。何以得知者。萨婆多宗。明七十五法。十住毗婆沙。立有七百不相应法。故知除十四不相应。加七百不相应法。故有七百六十一法。(更勘余论)由斯即用十一色中音声为体。故智度论三十三云。六通阿罗汉。佛说法时。虽不在座。以天眼见佛。天耳闻法。若神通力所不及处。不得见闻。准此佛教。用名为体。二弥勒宗总有百法。如百法论。然出教体。诸教不同。有处唯声。如维摩经等。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又无量义经云。能以一音。普应众声。又大界经云。如来一语说法中。演说无量契经海。又此经第五云。如来言音。略有三种。一者契经。二者调伏。三者本母。相续深密二经。皆云佛语有三。一修多罗语。二毗尼语。三摩德勒伽语。显扬等论。即说圣教名为声量。有处但用名等为体。如仁王经云。此经名句百千佛说。又此经第四云。一者于无量说法无量法句文字后后慧辨陀罗尼自在愚痴。二者辨才自在愚痴。解云。无量说法者。义无碍境。无量法句文字者。法无碍境。后后慧辨者。辞无碍境。辨才自在者。辨说无碍境。故知圣教名等为体。故成唯识第二卷云。若名句文。不异声者。法辞无碍境应无別。准知名等以为自性。有处合说声及名等。如仁王经云。十二部经如名句文声。又维摩经第三卷云。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如是乃至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无垢称经亦同维摩。又十地论第一卷云。说者以此二事说。闻者以此二事闻。具如彼说。解云。言二事者。谓声及名等。有处文义合说为体。如瑜伽论八十一云。论契经体。略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如是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所以如是诸教异者。三藏解云。据实皆用名等为体。而诸圣教。各据一义。故不相违。所以者何。以假从实。用声为体。离声无別名句等故。以体从用。名等为体。能诠诸法自性差別二所依故。假实相借合说为体。随阙一种。说不成故。生解究竟必由文义。是故诸说互不相违。
第二本影有无。有其二义。一本影有无。二说法差別。本影有无者。如来圣教。四法为体。所谓音声名句文身。如是四法。如来自说。名为本质。闻者识变名之为影。如是本影有无差別。总约诸宗。有其四句。一有本无影。诸说不同。且依诸部。有其三说。一萨婆多宗。一切佛声唯是有漏。亦说名等定唯无记。若广分別。如婆沙等。二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等。皆作是说。诸佛世尊。皆是出世。无有漏法。诸如来语。皆转法轮。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三多闻部说。佛五种音是出世间。所谓苦空无常无我涅槃寂静。引圣道故。所余诸声。皆是世间。如是等部。皆作是说。唯本非影。彼宗不明唯识义故。二有影无本者。诸那伽犀那。此云龙军。即是旧翻三身论主。彼说佛果唯有真如及真如智。无色声等麤相功德。坚慧论师。及金刚军。皆同此释。坚慧论师。即是旧翻宝性论主。五印度北也。三本影俱有者。月藏菩萨。(亦名护月)及亲光等。皆作是说。一切如来。具有三身色声等德。金光明云。如来能转三种法轮。谓转照持。如是等教。诚证非一。或能闻者识变似彼。故知俱有本质影像。四本影俱无者。清辨菩萨。依胜义谛立一切法其性皆空。或可护法就胜义谛。作如是说。如来圣教。本影俱无。胜义谛中。无言等故。虽有如是四句差別。大唐三藏及护法宗。有其二义。一就实正教。唯本非影。本即如来正所说故。二兼正俱说。通于本影。皆由如来说力起故。问。若正教佛自说者。楞伽等说如何会释。四卷楞伽第三卷云。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不说是佛说。又大般若第五百六十七云。众生各各谓佛独为说法。而佛本来无说无示。又五百七十一云。诸佛菩萨。从始至终。不说一字。解云。不说有其三义。一依真如离言说等种种相故。故言不说。是故四卷楞伽第三卷云。何因说言不说是佛说。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又十卷楞伽第五卷云。一者依自身内证法。二者依本住法。广说如彼。解云。经意。于一真如。有其二义。一内自所证。二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如是真如。离言说故。名为不说。故彼四卷颂云。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十卷第五。大同前颂。(第五句云内身证法性)又仁王经云。无听无说如虗空。法同法性。听同说同。一切法皆如也。又天亲菩萨波若论云。若人言如来说法。则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法故。此义云何。偈曰。
论自释云。二差別者。所说法及义。解云。论意。化身如来。离真如外无別自相。如佛离真如外无別自相。所说教法及所说义。亦复如是。二约诸佛所说无异。故言不说。故波若论云。如经言。须菩提。如来无所说法故。此义云何。无有一法唯独如来说余佛不说故。三约堕文字法。故言不说。是故四卷楞伽第四云。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若有人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则妄说。法离文字故。是故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乃至广说。又彼复云。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十卷第六大同此说。故不繁述。准上经文。虽不能说堕文字法。而能宣说不堕文字三藏圣教。故维摩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又问。兼正俱说通本影者。如何会释。无性菩萨摄大乘论。彼文但用闻者识上聚集显现。以为自性。解云。护法不依彼论以为定量。故不成难。又解。护法同无性说。彼无性意。许有三身色声等德。亦能说法。故彼论云。受用变化。即是后得智之差別。问。若尔如何闻者识上聚集显现。以为教体。而不说言见者识上所现色身以为化身。解云。影略互显。据实。身教皆有本影。故不相违。问。等是影略。如何不说见者识相以为二身。解云。不必须通。不离难故。又解。教为生解。闻者识相。亲能生解。身出佛体。由斯且说佛色心等。问。闻者识上所变教体。为是有漏。为无漏耶。大唐三藏释云。西方两释。一云无漏心变。定唯无漏。有漏心变。自有二义。横尅而言。名为有漏。以有漏心所变境故。若从法界所流义边。名为无漏。无性论宗。多依此释。一云有漏心所变者。定是有漏。若无漏心所变相者。定唯无漏。虽有两说。大唐三藏。护法菩萨。意存后。说故成唯识论第十卷云。见相二分。有漏无漏。定是同性。善等三性。不必同性。三性因缘。杂引生故。问。有漏变正教。正教成有漏。无漏变邪教。邪教应无漏。解云。许亦无失。无漏变故。问。教有邪正殊。皆通漏无漏。或可。人有凡圣异。皆通圣非圣。解云。许亦无失。以能变心通二种故。言说法差別者。自有二种。一约三身者。二依诸知。约三身。问。依何身而能说法。答。萨婆多宗。佛有二种。一者生身佛。谓父母所生有漏身。二法身佛。谓五分法身。生身说法。而非法身。入观位中不说法故。依经部宗。亦有二身。皆能说法。彼宗无漏能發音声说圣教也。今依大乘。具有三身。说与不说。有其四句。一。一说二不说。谓受用身。为受法乐。能自说故。非法身者。无言说故。亦非化身。非真说故。或可。化身非余二身。无言说故。无所为故。虽他受用对机说法。而实是化。二。二说一不说。谓佛法身。及受用身。内证圣行境界故。受用法乐故。或可。受用变化。皆能说法。而非法身。无言说故。三。三皆说法。如十卷楞伽第二卷说。法身说法者。内证圣行境界故。报佛说法者。说一切法自相同相故。化佛说法者。说六度等乃至广说。四卷楞伽第一卷说。大同前说。四。三皆不说。所以者何。真如法身无言说故。自受用身无所为故。变化身等非真说故。然佛地论。且依说义。略叙三说。故佛地论第一卷云。受用变化二佛土中。今此净土。何土所摄。说此经佛。为是何身。有义。化土化身说法。有说。受用土受用身说法。广说如彼。如实义者。释迦牟尼。说此经时。地前大众。见变化身。居此秽土。为其说法。地上大众。见受用身。居佛净土。为其说法。所闻虽同。所见各別。具说如彼。准如实义。于三身中。二身说法。而非法身。依土差別者。依楞伽经。有十种说法。一语言说法。乃至第十动身说法。故十卷经第四卷云。大慧。复言。世尊有语言说。应有诸法。若无诸法。应无言说。佛告大慧。亦有无法而有言说。如兔角等。大慧。兔角非有非无。而有言说。故汝所难此义已破。大慧。非一切佛土言语说法。何以故。有佛国土。直亲不瞬口无言说。名为说法。(四卷楞伽云瞻视显法)有佛国土。直示相名为说法。(四卷楞伽或有作相)有佛国土。但动眉相名为说法。(四卷楞伽或有扬眉)有佛国土。唯动眼相名为说。(四卷楞伽或有动精)有佛。土叹名为说法。(四卷亦同)有佛国土。欠名为说法。(四卷亦同)有佛国土。咬名为说法。(四卷云或磬咳)有佛国土。念名为说法。(四卷经云或念刹土)有佛国土。动身名为说法。(四卷云或动摇)又维摩经第三卷云。有以光明而作佛事。或以菩萨。或佛化人。或菩提树。或以衣服卧具。或以饭食。或以园林台观。或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或以佛身。或以虗空。或梦喻等。或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佛土。寂漠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若广分別。如无垢称第五卷说。所以如是诸教异者。依大乘宗。泛论说法。略有四义。一语言说。如佛地论。二身说法。而非法身。二生解说法。亦通法身。如楞伽经。三依土差別。十种说法。如楞伽经。四诸佛进止诸所施为。乃成无量。如维摩等。各有所据。故不相违。或可。佛事显利益事。非唯说法。问上诸说皆有名等为不定耶。解云不定。法身说法及虗空等能生解故。名为说法。而无名等。诸无为法。无分位故。若其无说无示等者。寂嘿心上。假立名等。于理无失。有为心等。有分位故。
三聚集显现历心差別者。如摄大乘无性释云。贯穿缝缀。故名为经。此中即是随堕八时。闻者识上。直非直说。聚集显现。以为体性。解云。八时有其二释。一云八时即八转声。谓于七转。加呼召声。如言系补卢沙。此八转声。后当分別。谓佛说法。于八转中。随用一声。故云随堕八时。一云依声明论。昼夜各有四时。合有八时。如来说法。于八时中。随堕一时。故云随堕八时。直非直说。有其三释。一云诠自性故。名为直说。诠差別故。名非直说。一云。长行名为直说。偈颂为非直说。一云。十二部中。契经为直说。余十一部为非直说。此中意说。随堕八时。闻者识上。十二部经名字句等。聚集显现。以为教体。问。何等名为闻者识心。如何说为聚集显现。解云。依瑜伽论。且约六识分別五心。故彼第一卷云。复次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谓卒尔。寻求。决定心。初是眼识。二在意识。决定心后。方有染净。此后乃至等流眼识善不善转。而彼不自由分別力。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或善或染。相续而转。如眼识生。乃至身识亦尔。解云。五中。初后通六。次三唯意。又前三是无记。后二通善恶。又卒尔五识后。必有寻求心。寻求心后。或散不散。散即复起卒尔五识。不散即起第三决定。乃至等流。又意识卒尔。自有二种。一五识同时卒尔意识。二独头意识卒尔堕心。故瑜伽论第三卷云。又意识任运散乱缘。不串习境时。无欲等生。尔时意识。名卒尔堕心。唯缘过去境。五识无间。所生意识。或寻求。或决定。唯应说缘现在境。若此即缘彼境生。释家四说。一云意识任运。不依前三心次第。故名散乱。泛尔漫缘不串习境时。有五遍行。无別境五。尔时意识。名卒尔堕心。唯能缘过去曾所缘境。若说五识无间所生意识。或寻求心。或决定心。唯应说缘前五识种类现在境。若此寻求决定二心。即缘彼五识种类境生。余三师说。如五心章。此中且依前五种心。以明聚集。言聚集者。如契经说。诸行无常。有起尽法。生必灭故。彼寂为乐。解云。此即契经比量破执常者。诸行无常宗。有起尽法者是同法喻。举灯光等。生必灭故者是因。由是道理。彼寂涅槃。以为胜乐。且约初句。以辨聚集。于中具有四声四字四名一句及所诠义。于此义中。西方诸师。且作三释。有云。说诸字时。卒尔耳识。同时意识。及寻求心。唯有声相。所以者何。五俱意识。是现量故。不缘名等。若寻求心。寻五识等所缘境故。不缘名等。虽此三识所变声上皆有名等。如生等相。而不缘故。不说聚集。决定心后有三种相。谓声名字。至说行时。卒尔耳识。同时意识。及寻求心。唯得行声。准前可知。决定心等。亦得九种。准前可知。说常字时。卒尔心等得常声。决定心后。得十四种。谓四声四字四名一句及所诠义。由此极少。经十六心。乃得具足。谓从四字。皆有四心。谓卒尔耳识同时意识。寻求决定。若不散者。起染净心。如理应思。有义。卒尔耳识。同时意识。不缘名等。义如前说。是现量故。寻求已去。即非现量。由斯亦得声名字等。四寻求心。如其次第。得三六九及以十四。准前应知。若依此释。经十二心。方得具足。决定心等。所得多少。如理应知。有义。耳识同时意识。亦缘名等。若不尔者。寻求意识。寻何等名。由斯道理。说诸字时。卒尔耳识。唯得诸声。同时意识。得声名等。于此义中。分成两释。一云四卒尔心。各唯得三。所以者何。说常声时。不缘诸等声及名字。五识同时卒尔堕心。皆现量故。若许缘者。应有散心现量缘过去故。其寻求心。方得圆满。寻求等心。所得多少。如第二说。一云五识同时意识。容非现量。故得缘过去名等。若依此释。即以心中具足聚集。问。若如前说。五俱意识。定是现量。如何亦说缘名等耶。解云。现量亦然。名等自相。而因明理门说不缘名。义相系故。或有但由等流耳识所列發故。而显现者。未必要待卒尔耳识之所列生方能聚集。上来且说未转依位卒尔心等聚集显现。若转位。于一念中具足显现。如理应思。广释五心。具如前章。
四辨音一异门。问。如来说法为一音不。答。诸说不同。若依异部宗轮论。有二十部。分成两释。一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皆作此说。诸如来语。皆转法轮。佛以一音说一切法。(真谛记云。如来言音。自有二种。一从口出皆是法轮。二威德所显。不从口出。不关法轮。如问阿难从何处来等。如佛说法时前后悉见佛面。对其说法。此亦佛威德所显云云)二一切有部。及经部等。皆作此说。非如来语皆转法轮。非佛一音能说一切法。乃至广说。大毗婆沙第七十九。亦有两说。同部执论。彼云。问。佛以圣语。说四圣谛。能令所化皆得解不。设尔何失。二俱有过。所以者何。若言能者。毗奈耶说。如何会释。世尊有时。为四天王。先以圣语。说四圣谛四天王中。二能领解。二不领解。世尊怜愍饶益彼故。以南印度边国俗语。说四圣谛。二天王中。一能领解。一不领解。世尊怜愍饶益彼故。复以一种篾戾羊语。说四圣谛。时四天王。皆得领解。若不能者。伽他所说。当云何通。如有颂言。
一音者谓梵音。乃至广说。答有二说。一有作是说。佛以圣语说四圣谛。皆能领解。而四天王。意乐有异。为满彼意。故佛异说。乃至广说。复次世尊。欲显于诸言音皆能善解。故作是说。谓有生疑。佛唯能作圣语说法。一切言音。未必自在。为决彼疑。佛以种种言音说法。复次有所化者。依佛不变形言。或依变形言。乃至广说。是故。世尊。说三种语。二云。佛以一音说四圣谛。不令一切皆能领解。世尊虽有自在神力。而于境界。不能改越。如不能令耳见诸色眼闻声等。问。若尔前颂当云何通。答。不必须通。非三藏故。诸赞佛颂。言多过实。如分別论者赞说世尊。心常在定。乃至广说。复次。如来言音。遍诸声境。随所欲言。皆能作之。谓佛若作支那国语。胜在支那中华生者。具说如彼。复次。佛语轻利速疾回转。虽种种语。而谓一时。谓佛若作支那语已。无间复作砾迦国语。乃至复作博罗语。以速转故。皆谓一时如旋火轮。非轮轮相。前颂依此。故亦无违。复次。如来言音虽有多种。而同有益。故说一音。解云。婆沙自有二说。一云。一音能令得解。此当部执大众部等。言一音者。谓梵音也。而三遍说。有三种意。一满彼意故。二断彼疑故。三随所化者。依不变形言反变形言。一云。不得一音皆令得解。此当部执说一切有部等计。而伽陀说能令解者。不必须通。非三藏故。言过实故。如分別论者。云世尊心常在定等。复以三义。会一音义。一随处第一。故名为一。二速疾似一。故名为一。三利益同。故名为一。今依大乘一音能说。故无量义经云。能以一音。普应众声。又大不思议经云。如来说法一语中。演说无边契经海。无垢称云。佛以一音演说法。有情随类各得解。又佛地论第六卷云。成所作智。随诸众生意乐差別。现化语业。说种种义。断诸疑惑。谓發一音。表一切义。定诸有情随类获益。如契经言。佛一音演说诸法。众生随类各得开解。或有怖畏。或有欢喜。或生厌离。或复断疑。此是如来本愿所列不思议力所發化语。一音能断一切众疑。如是等说。不可具述。然一音者。是一梵音。故无量义经云。稽首归依梵音声。又智度论八十六云。欲为众生法说解一切众生语言音声。以梵音声。而为说法。问。此如来一音所说。为是本质。为影像耶。若本质者。无性摄论。如何会释。若影像者。随能闻者。即成多种。如何言一。解云。护法等宗。就实正教。唯本非影。兼正俱说。通本及影。而言一者。同一梵音。难约声辨。顺违同一声。或可。约色辨青黄。青黄应成一。解云。许亦无失。如杂集说。迦末罗病。损坏眼根。见青为黄。此亦如是。由佛神力。于一色等。各各异见。故佛地论第六卷云。成所作智。若作化身。亦令众生一质异见。利乐事成。问。神力得自在。同质得异见。或可。神力得自在。异质得同见。解云。大乘四句皆成。一同质异见。如一化身。众生各各所见不同。二异质同见。如一化身。诸佛共变。据实众多而见为一。故成唯识论第十卷云。他受用身。及变化身。随诸如来所化有情。有共不共。所化共者。同处同时。诸佛各变为身为土。形状相似。不相障碍。展转相杂。为增上缘。定所化生自识变现。谓于一土有一佛身。为现神通说法饶益。于不共者。唯一佛变。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种姓法尔。更相系属。或多属一。或一属多。故所化生。有共不共。不尔多佛久住世间。各事劬劳。实得无益。一佛能益一切生故。三同质同见。四异质异见。诸宗共许。义显可知。问。约色辨青黄青黄得成。可约心辨八识应成一。解云。色声是麤法。同质得异见。心法细难知。不应说为一。又一音等。即是如来三密之中身语密也。言身密者。如智度论第一卷云。佛初转法轮时。应持菩萨。从他方来。欲量佛身。上过虗空无量佛土。至华上世界。见佛身如故。说偈赞叹。又密迹经云。佛有三密。身密语密意密。一切诸天人。皆不解不知。有一会众生。或见佛身黄金色。白银色。诸杂宝色。或见佛身一丈六尺。或见一里十里百千万亿。乃至无边无量遍虗空中。如是等名为身密。言语密者。有人闻佛声一里。有闻十里百千万亿无数无量遍虗空中。有一会人。或闻说布施。或闻说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如是乃至十二部。八万法聚。各各随心所闻。是名语密。是时目连。心念欲知佛声近远。即以神足力。往至西方光明幢世界。去此九十六恒河沙世界。自闻佛声。如近无异。其佛身长四十里。菩萨身长二十里。所食钵器。其高一里。其佛与大众方食。大目犍连行钵际上。彼土大众。恠问世尊。此人头虫。从何处来。被沙门服。行钵际上。乃至彼佛告目连曰。汝过恒河沙劫。寻佛音声。终不可得。目连还来佛前悔过。言意密者。如来成道至灭度日。于其中间。如来无疑。亦不回转心无思行等。广说如彼。及智度论第九。如上所说。皆是如来不思议。若思议者心则狂乱。如大般若五百六十七。显扬十七说。所诠宗者。略有四种。一存妄隐真宗。如萨婆多等。虽说四谛。不立真如。二遣妄存真宗。如经部师。遣诸妄法。存法性空。三真妄俱遣宗。如清辨等。双遣一切有为无为。四真妄俱存宗。如护法等。存立二谛三性等义。如是等义。至文当说。或可诸宗略有三种。一约时辨宗。二部別显宗。三随病別宗。约时辨宗。有其三种。一四谛法轮。如四阿笈摩。虽有诸部。四谛为宗。(梵音阿笈摩。此翻云传。故瑜伽论八十五云。佛及南印度立五阿笈摩。弟子展转传来于今。故名笈摩。谓四阿笈摩外。別立百部阿笈摩经。四阿笈摩者。一杂。二中。三长。四增壹。广如瑜伽八十五释)二无相大乘。如诸般若。遣所执性。无相为宗。三了义大乘。如此经等。用三性等。为所诠宗。三种法轮。至第二卷。当广分別。问。诸般若宗明无相。此经了义。浅深何异。清辨解云。深密等经。辨有所得浅而非深。诸部般若。显无所得为最甚深。护法等说。二时所说。无相之理。理无浅深。而说深密为了义者。约三性义。决判诸经。有道理。显了说故。名为了义。非无相中有浅深故说了义也。问。如何得知诸部般若为第二时。解云。此义如第二卷经记中说。二部別显宗者。约时虽三。而一一时皆有多部。随一一部。所诠各別。如法华等。一乘为宗。无垢称等。不可思议解脱为宗。涅槃经等。佛性为宗。华严经等。四十二贤圣观行为宗。此经一部。三种无等。为所诠宗。一境无等。即是二谛及三性等。二谛即是三乘通境。三性等理唯菩萨境。二行无等。所谓止观及十度等。止观即是三乘通行。行十度唯是菩萨行门。三果无等。即是智断及三身果。智断即是菩提涅槃。此通三乘。三身唯是菩萨所得。如是等部。所诠各別。不可具述。三随病別宗者。虽随部別各诠一义。而诸有情。迷蕴处等八万四千法门。故诸部中。随其所说。蕴界处等。为所诠宗。今此一部四种宗中。真妄俱存宗。约时辨宗了义为宗。随部別宗。三种无等为所诠宗。随病別宗。即用二谛及三性等。为所诠宗。
第三显所依为。自有二种。一显教所依。二显教所为。言所依者。圣教虽多。总相不出二藏三藏十二部经。十二部经。至第三卷。当广分別。二藏三藏。至第五卷。自当解释。具如別章。故不繁述。然此一代如来圣教。此国诸师。意趣不同。有说一教。所谓一音。义如上说。或说二教。所谓渐顿。顿即华严。余皆是渐。渐中涅槃以为了义。余皆不了。(诞法师等作如是说)或说三教。所谓通教別教圆教。(光统法师等作如是说。慧光法师是国统故名光统也)或说四教。一三藏教。(小乘三藏)二者通教。谓波若等。三者別教。谓涅槃等。四者圆教。谓华严等。或说五时教及七阶教。(武都山隐士刘虬云。华严等教以为顿教。渐中五时。或开七阶。言五时者。一佛初成道。为提谓波利。说五戒十善。即是人天教门。佛成道已。十二年中。说三乘差別教。如次应知。四谛缘起及六度行。未说空理。三佛成道已。三十年中。说空宗般若维摩思益。未说一乘破三皈一。四成道已。三十年后。于八年中。说法华经辨一乘义。破三皈一。未说佛性。未明佛常。是不了教。五佛将灭度。一日一夜说涅槃经。悉有佛性法身常住。是了义教。言七阶者。第二时中。开三乘教。远法师破云。所说年月皆无正文也)。
今述西方诸师所立。有说一教。所谓一音。如罗什等。或说二教。所谓半满。如昙无忏。或说三教。如大唐三藏。依深密等所说四谛无相了义。如上已说。而说一音及半满等。各据一义。互不相违。所说华严及楞伽等。皆第三了义所摄。而言三时所说教者。约义浅深广略义说。非约年岁日月前后说三时也。或说四教。所谓四谛无相。或说法相。如楞伽等。或说观行。如华严等。真谛三藏。作如是说。或说五教。一者四谛。二者无相。三者观行。四者安乐。如涅槃经。以说常乐涅槃果故。五者守护。如金光明等。说诸神王护国事故。婆颇三藏。作如是说。今此一部。二藏之中。菩萨藏摄。三藏教内。达摩藏收。十二部中。论议经摄。三时教中。了义教收。四教之内。法相观行。五教门中。观行门也。言所为者。自有二种。一者总明诸教所为。二者別明此教所被。诸教所为。具有五性。所谓三乘不定无性。故善戒经第二卷云。众生调伏。有其四种。一者有声闻性。得声闻道。二者有缘觉性。得缘觉道。三者有佛性。得佛道。四者有人天性。得人天乐。地持第二。亦同善戒经。彼云。人成就者。略说四种。有声闻性。以声闻乘而成就之。有缘觉性。以缘觉乘而成就之。有佛种性。以无上乘而成就之。无种性者。则以善趣而成熟之。如是四人。诸佛菩萨。以此四事而成熟之。瑜伽三十七。亦同地持。解云。不定不离三乘。乘乘之内。菩萨性摄。故不別说。又准此文。三法轮外。理应別有人天教门。就胜说故。且说三时法轮。或可摄在苦集教中。別明此教所被机者。于五种性。但为菩萨及不定性说此契经。故下经云。阿陀邪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別执为我。又解。此经通为四性。唯除无性。故下经云。为欲發趣一切乘者故。说第三了义大乘。所以者何。诸部波若。但为菩萨。说诸空义。此经宗明一切诸法有无道理。故三乘者。皆得胜利。或可。此经通为五性。通说人天一切乘故。五性义中。当更分別。
第四依文正释。自有二种。一广略同异。二判文解释。广略同异者。此经一部。自有二种。一者广本。有十万颂。二者略本。千五百颂。然此略经。梵本唯一。随译者异乃成四部。一者宋时元嘉年中。中印度僧。(旧云天竺)求那䟦陀罗。(宋云功德贤)在于润州江宁县东安寺。翻出一本。名相续解脱。唯有一卷。或两卷成。总十七纸。于一卷内。有二题目。初十纸半。名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一卷。后有六纸半。名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虽无品目。如其次第。当解深密最后二品。二者后魏延昌二年。北印度僧。菩提留支。(魏云道希)在于洛阳嵩高山少林寺。翻出一本。名深密解脱经。有其五卷。品有十一。六十七纸。(一序品。二圣者善问菩萨问品。三圣者昙无竭菩萨问品。四圣者善清净慧菩萨问品。五慧命须菩提问品。六圣者广慧菩萨问品。七圣者功德林菩萨问品。八圣者成就第一义菩萨问品。九圣者弥勒菩萨问品。十圣者观世自在菩萨问品。十一圣者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问品也)三者陈朝保定年中。西印度内。优禅那国。三藏法师。拘那罗陀。(陈云亲依。或名真谛。此三藏入汉国历三朝。谓周梁陈)于西京故城内四天王寺。更翻一本。名解节经。唯有一卷。有其四品。纸九张半。当解深密初之二品。无序品名。开胜义谛。以为四品。(一不可言无二品。二过觉观境品。三过一异品。四一味品也)若依真谛翻译目录云。陈时天嘉二年。于建造寺。译解节经一卷义疏四卷。四者大唐贞观二十一年三藏法师玄奘。在于西京弘福寺。更翻一本。名解深密。总有五卷。开品为八。六十八纸。(一序品。二胜义谛相品。三心意识相品。四一切法相品。五无自性相品。六分別瑜伽品。七地波罗蜜多品。八如来成所作事品)然此四本。有同异者。略有二义。一题名有异。二文义圆足。言名异者。四本不同。一相续解脱。二深密解脱。三者解节。四解深密。解深密者。若依梵音。涅谟折那[利-禾+冉]地。言涅谟折那。此翻名解。[利-禾+冉]地。翻为深密。释其名义。如前已前。言解节者。如真谛记。解即解释。节谓坚结。坚是坚固。结缚。楯如木节及人骨节。并有坚固拘结缠缚。此经所明甚深密义。难可通达。难可解释。故非凡夫新行菩萨所能解了。故说此义。名为坚结。此经能解。故名解节。解节之义。凡有五种。一深密义。如法身等。难可通达。名为义节。此经能释。故名解节。二者无明习气心惑。凡夫二乘所不能破。故说此惑名为坚结。由缘真实。能灭此惑。故说真实名为解节。三者智慧。缘此真实。亦说此智名为解节。从境得名也。四者此经文句。名为解节。从所显得名。五者一切三乘教中。所有微细难可了义。聚在此经。分明解释。故说此经名为解节。若具分別。如真谛记。所言相续解脱深密解脱。未见说处。准义释者。涅谟折[利-禾+冉]。含有二义。一者解释义。如上已说。二者解脱义。故二本经皆云解脱。言[利-禾+冉]地者。含有三义。一者深密义。二者坚结义。如上已释。三者相续义。是故二经。一名相续解脱。二名深密解脱。此上二释。准真谛而可了知。言相续者。谓所知障。坚结相续。难可解脱。今一部释甚深义。便能解脱烦恼相续。故名相续解脱经。即当真谛记中第二烦恼解节义。言深密解脱者。由智慧力。缘深密理。解脱烦恼。故言深密解脱。即当第三智慧解节也。虽有此释。据实。即是译家谬也。言文义圆足者。如解深密。具有八品。而差別者。解节唯有最初二品。阙无后六。相续解脱。当后二品。阙无前六。深密解脱。有十一品。于胜义谛。开为四品。由斯与此文义圆足。然解深密。诸所说处。文义明净。至文对释。故今释此大唐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