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五之一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

△三持经妙行二

初标叙科义

万行依于三业本于智悲智以处悲以应物皆欲不失其正正则安而乐不正则危而忧故此特依文殊正智示正身正语正意大悲四法名安乐行品由前持品菩萨敬顺佛意愿于恶世护持此经誓忍诸难而大圣以谓能忍诸难未若必使之无难故为说四安乐行四行既正则一性安恬静与道合动与神会其完不为物挫虽临危难不知其为危难也其固不为物倾虽对欲恶不知其为欲恶也夫躬行是行则涉恶世而持经入纷华以应物无所往而不安且乐矣是谓必使之无难也

△二依科释文二初文殊赞请二

初赞前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至)护持读说是法华经

赞持品事也

△二请后

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

请问云何所行乃能说是经得无诸难此發起安乐行法也以文殊请者示依正智發起正行

△二佛示四法二

初总标行法

佛告文殊师初(至)当安住四法

即四安乐行也一正身行二正语行三正意行四大悲行继三业以大悲者三业既正则正智真净逮得己利须起大悲广行利他智悲相济乃能于恶世演说是经得无诸难

△二別开科释四初正身行三

初总标二处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趣操之谓行狎习之谓近二者不违于道是谓菩萨行处近处此身行之要也

△二別释二处二初释行处二

初事行

二处各有事行理行非事无以涉俗非理无以契真理事兼通真俗不碍然后利生弘法触处安乐矣

文殊师利(至)而不卒暴心亦不惊

行处必住忍辱者六度适时为用而涉难莫尚于忍葢趋事而动则悔吝生焉故须忍以御之惟能忍故于刚能柔而物不能挫于逆能顺而物不能害于事能审而所施不暴于微能察而所遇不惊由是克成安乐行也

△次理行

又复于法无所行

法指一切行法也虽行是法而不住相名无所行葢有所则有能能所角立物我成敌则患难生而安乐丧矣

而观诸法如实相(至)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自所行之法而观诸法也如实相即无所观亦不行言亦无所行也不分別即情识都忘是非双泯菩萨趣操如是而

△二释近处二

初征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近处

△二释文二初事行以戒定为体又二初戒八

初戒近权势

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

虽外护可尊恐挟势妨道苟志于此则身处山林心悬魏阙能暂安乐乎

△二戒近外道

不亲近诸外道梵志(至)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梵志即出家外道尼犍在家外道路伽耶此云恶论议逆路伽此云恶问难不亲外道息异见也不造俗文绝异端也远恶议难离曲辨也

△三戒近凶戏

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扠相扑(至)种种变现之戏

遗教云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戏论尚乱况亲近乎相扠摛擒也相扑抵角也那罗延神勇捍多力今指腾跃凶伎变现戏即诸幻术也

△四戒近恶律

又不亲近旃陀罗(至)则为说法无所希望

远恶缘也旃陀罗此云严帜谓以严厉自帜如文身恶服之类毗尼藏有善律仪恶律仪如是人等通指权势已下虽不亲狎或为法来即清净为说

△五戒近小乘

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至)无所希求

小乘于法未融多起议论妨安乐行故不亲近亦不问讯非慢之也慎媟狎耳

△六戒近妇女

文殊师利(至)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

说法当忘情想接语当避嫌疑小女处女非宾主之敌乃讥毁之端

△七戒近不男

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

既非法器又近于染故不应亲五种猥媟不须辨析

△八洁正身心

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

不独入欲洁身也但念佛欲正心也

若为女人说法(至)况复余事

容止不摄则致疑生染

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见亦不乐与同师

易致扰恼妨安乐行

△二定

当好坐禅(至)是名初亲近处

△二理行以观智为体二

初正观

即第二近处也初亲近处以戒定为体第二近处以观智为体所以融前戒定使圆契实相乃成妙行也

复次菩萨摩诃萨(至)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

一切诸法当体真净不受一尘曰空无动无坏离诸幻妄曰实相菩萨观一切法空如其实相无所加损故见不颠倒而心无动转也见不颠倒即颂所谓亦不分別诸法有无是非等也心无动转即颂所谓摄心不动如须弥山也葢心法本寂相待成摇由见颠倒则以法为有生有起故于心有动有转若云驶故月运也能如实观则于心不动不退而了法不生不起若风止则波澄也然则心法一也以倒心观之则妄境纷拏以实相观之则真机自寂是故修安乐行贵如实观

△二喻明

如虗空无所有性(至)第二亲近处

无所有性者生出起灭名相等性皆无也名相皆无则诠示不及故语言道断无量无边言如空之不可穷极也无碍无障言如空之不可分辨也实相如是何言说之能及耶则凡可说者但是从缘而有颠倒之法当知不从缘有不从倒生者竟不可说也常如是观乃能融前事行以成妙行

△三以偈重宣四

初通颂二处事行

尔时世尊欲重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至)及亲近处

初标次释

常离国王(至)皆勿亲近

此戒离权势外道凶戏等三藏学即愚法小教破戒言无行名字言无实戏笑言多僻著欲言多染求现灭度谓不修梵行妄希道果皆非正人故勿亲近

若是人等(至)而为说法

颂清净说法也能无所著故无所畏

寡女处女(至)皆勿亲近

戒离妇女不男恶律也

凶险相扑种种嬉戏诸婬女等尽勿亲近

牒结前文也

莫独屏处(至)一心念佛

正身之至也屏僻处里廛中也乞食之法自伏贡高發他仁善

是则名为行处近处以此二处能安乐说

双结也

△二別颂二处理行二

初颂行处

二处理行长行各连事行而举偈文各离事行而颂文义可辨

又复不行(至)菩萨行处

颂又复于法无所行至不分別等不行上中下法谓于三乘法无所行也

△二颂近处二

初颂正观

一切诸法(至)如须弥山

颂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转等也真空实相拟心即妄若复分別有无是非皆颠倒也

△二颂喻明

观一切法(至)是名近处

颂如虗空无所有性至无碍无障等常住一相谓无生出动退等异也

△三结颂二处

若有比丘(至)无有怯弱

深造于理故无怯弱谓无怖畏心能安乐说也

菩萨有时(至)无有怯弱

颂常乐观如是法相而释无怯弱之所以

△四结颂正身行

文殊师利(至)说法华经

初法即正身行也

△二正语行二

初正说长行

又文殊师利(至)若口宣说

应住等者要心住口说也心口相应则语行正矣

若读经时(至)不说他人好恶长短

经有大小乘人有大小机以乘对机随宜难解故读经之时易求其过是以戒之不慢余师者不依大轻小不以圆慢偏也不说长短者内以息业外以息诤此语行之要也

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至)令得一切种智

说其过则令失小赞其美则令退大亦不怨其妨道嫌其鄙劣非唯不出诸口又亦不生于心可谓善修安乐心也由其善修安乐之心无所赞毁怨嫌故能顺其机而导达之

△二重以偈说二

初颂语行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至)随问为说

常乐说法无复俗论则语行自正净身净衣非好为雅洁欲称其心净与说法净耳故曰内外俱净安处随问者己应物如钟待扣也西方以香油为净饰

若有比丘(至)咸令欢喜

此依正语顺机导达也懒堕妨于勇猛懈怠妨于精进忧恼妨于安乐菩萨欲依语行说法利物故除懒堕意离诸忧恼昼夜常说者弘法之心无间断也

衣服卧具(至)安乐供养

所志在法不在物故不希衣服四事供养但念说法安乐供养葢四事供养特为小利说法供养乃为大利

我灭度后(至)安住忍故

明语行当宗于忍也说斯经者内之恚恼忧愁外之骂怖杖摈诸难自无为能安住忍故则忍不可不宗也诸难自无所谓必使之无难

△二颂结显益

智者如是(至)说不能尽

如是善修者如上正语之行以修里善修其心所谓修能住安乐所谓安安己安安圣人之徒也为圣人之徒行圣人之道则功与道洪德随物广何可胜穷哉

△三正意行四

一息业

又文殊师利(至)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

嫉妬谄诳下至戏论诸法皆意地微细邪行故须正之也法欲灭时世道交丧邪暴交作人多嫉谄则学佛者易见轻骂而求其长短故戒持经者无怀嫉谄等事乃因时制行所以息业也

若比丘比丘尼(至)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

四众有求三乘者当随机与进輙勿恼之令失善利从语其人言下皆恼之之事颠倒分別诸法有无名戏论诤竞皆为意业故应息之

△二起行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

悲想则愍其迷沦而思济也父想则依其法化而求怙也师想则景其道行而思齐也

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

为其愍众行道深心利物故应深心敬之

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至)亦不为多说

平等言不党顺法言称理虽彼深爱当量所堪贵不失人亦不失言

△三显益

文殊师利(至)说是法时无能恼乱

此必使无难之効也

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

行是行故乐而得朋宽而得众

已能持持已能诵(至)恭敬尊重赞叹

因使法利展转浸广则法虽欲灭而未灭故应成就是第三行

△四重颂三

初颂息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谄诳邪偽心常修质直行

此意行之要也

不轻蔑于人亦不戏论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

颂不恼四众等蔑忽也

△二颂起行

是佛子说法(至)说法无障碍

忍为四行之宗故每言之自慈悲于一切已下颂当于一切起大悲想等

△三颂显益

第三法如是智者应守护一心安乐行无量众所敬

质直柔忍慈下恭上安行是道孰不爱敬

△四大悲行六

初起行

又文殊师利(至)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

大乘修行初皆以智正行终皆以悲成智故四安乐行先依正智正业而后起大悲利生也然或生大慈或生大悲者慈能与乐悲能愍济四众信解佛法名在家菩萨出家菩萨阐提不信名非菩萨以能信解故生大慈而与之法乐以阐提故生大悲而愍其迷失也

△二愍济

应作是念(至)令得住是法中

此皆愍其迷失也随宜说法即开三显一之法也不闻不知不觉言昏迷自障也不问不信不解言颛蒙自堕也然彼虽不问不解而菩萨大悲誓终济度

△三离过

文殊师利(至)说是法时无有过失

第四行法回智运悲总备前行故无过失

△四获益

常为比丘比丘尼(至)诸佛神力所护故

慈与悲大故七众悦服行与法胜故诸天归向难问必有折挫得其卫护则正念不失以诸佛所护故诸天不得不护

△五叹法四

初叹难遇

文殊师利(至)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难遇如此所以愍其不信不解为大失

△二喻难得二

初喻

文殊师利(至)起种种兵而往讨伐

此喻意明是经所以难闻难见者为阴魔炽盛多怨难信不妄说故轮王譬化身佛诸国譬五阴境小王譬五阴等魔不顺其命譬无明烦恼未调伏也以威不行而起兵讨伐譬但以如来知见力无畏法不能摄伏诸微细惑故设三乘断治之法是谓起种种兵

王见兵众战有功者(至)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此譬三乘之众能伏阴魔随功浅深获诸法利唯未与说一乘法也轮王髻珠用镇宝位妄与则王属惊怪法华上乘佛佛授手妄说则众心惊疑

△二合

文殊师利(至)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

如轮王振威小王不顺遂起种种兵法国土即法界真境贤圣将指三乘众也

其有功者心亦欢喜(至)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如随功赏赐而不与髻珠也无漏根力即五根五力诸法之财通指道品利用之法涅槃城即中道止息之权果

△三喻今得二

初牒喻

文殊师利(至)不妄与人而今与之

言难信珠者赐非其宜则大惊怪

△二牒合

如来亦复如是(至)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魔罗此云杀者谓能兴苦难杀人慧命也烦恼魔为生死因阴魔死魔为生死果故灭之破之即出三界也多怨为众魔未伏难信为群机未淳

△四显最胜二

初再牒

文殊师利(至)久护明珠今乃与之

第一之说如顶上一珠末后赐与如久待大功

△二结显

文殊师利(至)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秘密如藏髻中最上如在王顶四十余年于生死长夜守此待机故云长夜守护

△六重颂六

初颂行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说佛所赞经

恶世说经多怨难信当以忍辱哀愍为本

△二颂起悲

后末世时(至)应生慈悲

△三颂愍济

斯等不闻(至)令住其中

△四颂叹法三

初喻难得

譬如强力(至)明珠赐之

诸皆喜赐独难髻珠以待大功

△二颂法合

如来亦尔(至)明珠与之

△三颂最胜

此经为尊(至)为汝等说

△五颂结答

我灭度后(至)如是四法

结答云何能说是经之问也

△六由行得果三

初转障乐果

能行四行故读持是经易克胜果

读是经者(至)如日之照

常无忧恼颜色鲜白者转报障灭顺现衰恼也不生贫穷卑贱丑陋转业障灭顺生恶业也众生乐慕刀毒不加转烦恼障灭顺后麤报也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转无明障灭三际痴暗也乐慕给使言常享妙乐口则闭塞言无由發恶如师子王言障怖永离优游自在

△二先见妙果二

初标

若于梦中但见妙事

持经之人四行功成当克妙果已定于未形之分故先于梦中见之以行纯障净故无复杂想但见妙事下举妙事

△二释四

初见佛说法

见诸如来(至)演说诸法

行纯心净无襍想故于自他境不离法行故见佛说法见已亦然

△二蒙佛授记

佛为四众(至)合掌听法

△三修证实相

又见自身(至)见十方佛

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闻法为人说常有是好梦

重讽见十方佛之事以结前起后也

△四圆成佛道

又梦作国王(至)如烟尽灯灭

此历见修进成佛始终之行也诸皆由行得果之先见是相现前当克是果矣然皆依梦说者欲令行人观一切法空无所有但以因缘从颠倒生自虽见佛闻法乃至圆成佛道皆为梦事了不可得无有常住亦无起灭常观是相然后于一切处得真安乐行也

△三结显前文

若后恶世中说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诸功德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五之一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五之二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四显迹劝持二

初略叙科名

此显妙法智力所化之迹也娑婆下界有六万恒沙菩萨从无数劫修佛智慧悉是释尊所化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故不依人天而住下方空中以示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也今为显此妙迹示作遗模兼将發起寿量秘说故从地涌出因以名品

△二依科解文三初叙發起二

初他方请持

尔时他方国土(至)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此法集之众欲从他方来此持经

△二如来不许

尔时佛告诸菩萨(至)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佛止之者非有违拒为将显迹显法故也显迹者显佛所化示彼来仪显法者此固圆足无待于外

△二正显迹六初来仪显妙二

初来仪

佛说是时(至)同时涌出

深智现前大千不碍

是诸菩萨身皆金色(至)此界虗空中住

在此娑婆界下方空中住以示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也

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發来

此以真说彼以心闻文殊所谓心闻洞十方

△二显妙三

初一多互陈

一一菩萨(至)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

此指沙数自多反少

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至)三二一弟子者

此指姟数自多反少

况复单己乐远离行(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此指单数自少反多偈云己无眷属其数转过上乍而观之六万河沙多于单详而观之己之数转过河沙然则一己非寡沙众非多法法本体离诸数量多寡之限特人情妄立耳此众来仪所以遣情显妙也

△二延促互现

是诸菩萨从地出(至)令诸大众谓如半日

圣人神智方便法门能延一日以为一劫能促一劫以为一日葢道无迁变情有顷久犹如梦人不移一时而梦历多岁则顷久之情初无定也故圣人对机示现延促而本无延促所言菩萨赞佛经劫则于促示延耳又令大众谓如半日则于延现促耳所以然者将欲显發宣示诸佛智慧自在神通之力使忘延促之情而深证实相故也华严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夫能一念普观无去来住则了斯延促皆方便耳

△三通碍互用

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至)国土虗空

四众肉眼碍而非通而能见无量国土者假佛通力故也夫于众一多互陈于时延促互现于见通碍互用者以明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而警發常情使去其倒心限意依无碍智圆融妙达繇是进契寿量秘说而得入佛慧成就佛身故也是故此品事法虽为显迹劝持又为寿量引發也

△二众首问讯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至)而说偈言

世尊安乐(至)生疲劳耶

问居堪忍与民同患之事也

△三释尊叙告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至)入于佛慧

言世世受化正显寿量本门所化言亦于过去种善则兼明智胜会中所化以化缘深故始见始闻即皆信受

△四闻风随喜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

善哉善哉(至)我等随喜

于时世尊赞叹(至)發随喜心

△五时众疑问二

初此众疑问三

初示疑

尔时弥勒菩萨(至)问讯如来

弥勒道同大觉智无不照以补处示疑欲利当来之机耳故后偈云愿佛为未来演说令开解

△二请问二

初总问

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至)以偈问曰

无量千万亿(至)以何因缘集

总问何来何集

△二详问二

初问何来

巨身大神通(至)为从何所来

容仪挺特智力异常故耸动众问下问来仪

一一诸菩萨(至)亿万分之一

此颂沙数自多反少

千万那由他(至)乃至三二一

此颂姟数自多反少

己无眷属乐于独处者俱来至佛所其数转过上

此颂单数自少反多

如是诸大众(至)修习何佛道

见其颇多疑非一世一佛所化故详问之

如是诸菩萨(至)国土之名号

结问何来也

△二问何集

我常游诸国(至)愿说其因缘

△三请决

今此之大会(至)唯愿决众疑

△二他众疑问

尔时释迦牟尼分身诸佛(至)汝等自当因是得闻

各白其佛白分身也

△六释尊显答三

初开许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诸佛威猛大势之力

弥勒姓也号阿逸多此云无能胜大事者智慧神通奋迅威猛所化多众之事也将欲宣示先令被精进铠等者戒使勇锐谛听无以趣深而生疑退也下云我于娑婆得菩提教化成就如是多众即总宣示广在后文也宣示诸佛智慧即寿量偈云我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是也诸佛自在神通即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是也师子奋迅之力即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是也威猛大势之力即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是也此宣释迦化迹而言诸佛者佛佛道同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精进一心(至)汝等一心听

出信力者勉今發信住忍善者戒令勿退即令被进铠發坚固意也

△二正答

尔时世尊说此偈(至)调伏其心令發道意

答谁说法教化从谁初發心

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虗空中住

答愿说所从国土名号

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別正忆念

称其德也于诸经典能读以取其理诵以通其义思惟以精之正念以持之则其德足称矣

阿逸多(至)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释所以住下方空中之意

△三颂答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阿逸汝当知(至)令發大道心

颂答谁为教化从谁發心

此等是我子(至)学习我道法

颂答受持谁经修习何道

昼夜常精进为求佛道故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

颂答愿说所从国土名号

志念力坚固常勤求智慧说种种妙法其心无所畏

颂德也

我于伽耶城(至)悉当得成佛

答本末因缘也意若近迹实指远因摩竭陀国西南度尼连河至伽耶城又数里至菩提山有毕钵罗树佛坐其下成道

我今说实语汝等一心信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

结答也

△三执迹生疑五

初叙疑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至)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迷寿量远因故有此疑

即白佛言(至)如此之事世所难信

执伽耶近迹故有此难

△二设喻

譬如有人色美发黑(至)是事难信

父少譬释尊阐化之近子老譬涌出成德之久化近迹久理不相当必言二十五及百岁者取其少犹未壮老已过耆益见相违也

△三合显

佛亦如是(至)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得佛未久合父少也而此大众至甚为希有合子老也今日世尊至能作大事合相违也善入出住者于无量三昧或入或出或住妙用自在

△四请决

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至)亦不生疑

△五偈讽四

初颂叙疑

尔时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昔从释种(至)如实分別说

执近迹疑远缘而致问也

△二颂设喻

譬如少壮人(至)举世所不信

所谓寂场少父寂光老儿

△三颂合显

世尊亦如是(至)于下空中住

从志固无怯已下皆颂老成之德

△四颂请决

我等从佛闻(至)而住不退地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五显本劝持二

初略释科名

前品显迹而滞者迷本故情疑久近见起生灭欲契如实本际难矣故此显本释其疑滞使知如来本无生灭伽耶之化特为机所受之命称性无量故曰如来寿量品文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退出亦无在世灭度后云其有菩萨闻说寿量即能信受愿于未来长寿度生至坐道场说寿亦尔意明本迹一如世相常住称性之寿人皆有之苟能正信顺受不以生灭心行而自夭阏则三界之相可如实知遂能现寿量以存存示生灭而化化智力神用与如来等矣故曰显本劝持

△二依文正释三初叙發起二

初告众發信

尔时佛告诸菩萨(至)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

以寿量之本趣深难信故再三發之心实曰诚言当曰谛

△二深信勤请

是时菩萨大众弥勒为首(至)我等当信受佛语

△二正显本三初正说寿量三

初正说

尔时世尊(至)如来秘密神通之力

应量非量现灭不灭天人莫测是谓秘密神力

一切世间天人(至)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但见其迹本实无量

△二喻明

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至)知其数不

并如智胜尘墨之喻

弥勒菩萨等(至)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正明佛寿无量也诸佛寿量悉皆无量众生寿量亦复如是但迷真智故妄逐生死如一堕地狱至无数劫岂非无量寿耶苟不迷堕则与佛无別矣

△三显常

自从是来(至)导利众生

自从是来谓从尘劫成佛已来言常在此又在余处则不唯身相常住亦显国土常住也是知娑婆及万亿国无非净土同一法界未常坏灭其有坏灭皆別业妄见也

△二释疑显本三初征古释疑二

初征受记入灭

诸善男子(至)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既曰成佛之久常在利生而中间自说于然灯佛所得法受记等事疑若近迹又复现言当入涅槃疑非常在此皆随机方便之说耳

△二征随应异迹

诸善男子(至)能令众生發欢喜心

信等诸根谓信根智根等也观利根即现长年说大法观钝根即现劣应示涅槃所以名字有不同年纪有大小说法有种种皆为随机利导發其善心耳

△二征今释疑二

初征本迹

诸善男子(至)令入佛道作如是说

迹少出家本久成佛

△二征教说

诸善男子(至)诸所言说皆实不虗

所演经典说虽异同理无不实也己谓释迦他谓诸佛说见于言示见于行

所以者何(至)所作佛事未曾暂废

释上理无不实而说有异同也三界万法不容拟心以众生妄见则种种纷纭以如来实见则一切真寂无有生死乃至灭度者不以生灭相见也不如三界见于三界者不以往来相见也既明见无滞则宜无异说特以众生性欲行想之心种种不同故说示教化之迹亦种种不同也所作佛事指说示不同之事

△三结显

如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至)常住不灭

△三明权显本四

初唱灭善权

诸善男子(至)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

叙唱灭意也

所以者何(至)是故如来以方便说

释唱灭意也贫穷下贱言乏功德财忆想妄见为生死网即见惑思惑也

△二深慈警䇿

比丘当知(至)而言灭度

言难值遇乃警之令渴仰种善也

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虗

明诸佛利生善权皆如是也

△三喻明权意八

初立譬之本

譬如良医智慧聪达(至)若十二十乃至百数

佛如医师教如医方理如妙药种种性欲行想分別是谓众病佛能以若干缘喻随其所宜發药而蠲除之是谓良医善治也火宅之子对三乘言故数止三十良医之子对众生言故兼至百数

△二喻背觉合尘

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至)药發闷乱宛转于地

医师远适而诸子饮毒犹宅主近出而其家失火也饮他毒药喻随顺邪法宛转于地喻轮堕诸趣

△三喻佛慈垂化

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至)无复众患

三界之家佛所旧化故云来归彼中邪毒深者失其良心浅者虽或未失亦为恶习所障未能亲造觉体故云遥见愿赐寿命即冀不夭阏于横邪也發药除苦即令其断惑而证真也依诸佛经济之方求圣贤断治之药显性空之真色示戒定之五香品乳酪之五味无不具足也𢭏者折刚为柔筛者化麤入细和合令服则无矫拂之失色味香美则无瞑眩之毒圣人病人之病忧人之忧调御之德葢见于此

△四喻化有易难

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至)而谓不美

△五喻权巧示灭

父作是念(至)遣使还告汝父已死

留药喻遗教去国喻示灭

△六喻感悟从化

是时诸子闻父背丧(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人情常忽于所赖常感于去思

△七喻障尽见佛

其父闻子悉已得差寻便来归咸使见之

水澄月现亦何去来

△八核审诞信

诸善男子于意云何(至)不也世尊

△四以法合显

佛言我亦如是(至)亦无有能如法说我虗妄过者

导迷贵权于法无过

△三以偈宣二初颂正说显本二

初颂寿量无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无量百千万亿载阿僧祇

△二颂真化常住

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令入于佛道尔来无量劫

△二颂明权显本五

初颂唱灭善权

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

此总举善权下详述权意

我常住于此(至)现有灭不灭

虽近不见所以伏憍恣也令生渴仰所以發厌怠也

余国有众生(至)但谓我灭度

敬信之心如声说法之慈如响声有彼此响无生灭但应于彼如此不闻故谓之灭耳葢圣人虽有权应之迹实无权应之心如响而

△二颂隐显常化五

初颂隐显之意

我见诸众生(至)乃出为说法

饥然后甘食渴然后甘饮

△二颂所依净土

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

△三颂即坏而存

众生见劫尽(至)散佛及大众

大火所烧此土安隐其何土耶即实报净土亦曰性土也言常在灵山则不离娑婆化土而能不坏者报化一土尔依妄业所现故有成与坏依实报所现故无成与坏成坏之相楞严所谓別业妄见譬如目眚妄见灯影彼非眚人虽同不见所以众生见烧而我常安隐也自我求之所谓性土不离自性所谓灵山不离己灵非形非器故劫火莫烧亘古亘今故常在不灭达斯妙旨则寿量净土竿事皆备于我而不疑于佛矣

△四颂随缘感变

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

所谓別业妄见

是诸罪众生(至)为说佛难值

以罪业背佛即恶缘同感者以修德见我则善业同感者由其或背或见故佛或说寿量或说难值但应彼缘曾无定迹

△五颂结上劝信

我智力如是(至)佛语实不虗

智照无量寿命无数乃久修净业之实报非虗说示也

△三颂喻明

如医善方便为治狂子故实在而言死无能说虗妄

△四颂合显

我亦为世父(至)堕于恶道中

苦患即妄缠恶业颠倒即妄见生死

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随所应可度为说种种法

颂是故如来以方便说

△五总结前义

每自作是意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慧速成就佛身

每思方便利导群机故或说寿量以發其慧或现涅槃以感其情皆欲速成故也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五之二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五之三

妙法莲华经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六闻法获益二

初略叙科名

时会钦闻寿量秘说而造道证性浅深不同佛为随根称扬之故曰分別功德文五

△二依科随释五

初经家标叙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劫数(至)得大饶益

得大饶益如下所说

△二如来分別三

初入道功德

于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至)得无生法忍

因闻寿量了无生灭以无生法忍可成行而无了无忍名为法忍忍者行之成名

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

一闻千悟得大总持诸余总持自此而出故谓之门如圆觉陀罗尼门流出一切

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辨才

造道自得左右逢原故能乐说无碍即四无碍辨之总也四辨一法二义三词四乐说

复有一世界(至)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

于一切法反本还源方便利生逆顺自在名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

复有三千大千世界(至)能转不退法轮

入正位说正法逈超二乘无复退转

复有二千中国土(至)能转清净法轮

即言辞相寂一乘妙法也从闻持陀罗尼至此皆地上菩萨之德十地论云得陀罗尼菩萨在五地

△二得果功德

复有小千国土微尘数菩萨(至)三藐三菩提

此约随根得果远近也八生等者以超入圣位如初生佛家之生非出没生死之生也初言八生谓超入四地取妙觉之位有八故曰余各八生在当得成佛道次言四生谓超入八地取妙觉之位有四三生二生谓九地十地一生即超入等觉取妙觉一间耳故曰余有一生在当成一切智也如来寿量即本觉不坏之实相悟是实相则无不了达故会众闻说随根各证

△三發心功德

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至)三菩提心

闻实报理發正因心也先举入道得果之菩萨后举随喜發心之众生乃事之序而旧以此文合在初列又广配十信十住等位文理互违今不必配问寿量之法一也古今之性同也昔者众生一闻遂得法忍菩萨深达遂成佛道而数比沙尘今几何也曰今之闻者以大千计之真若沙尘果亦深达则得忍成佛不让在昔唯其不能深信深达耳

△三妙瑞助显

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至)歌无量颂赞叹诸佛

诸瑞皆从空雨徧于九方乃助显寿量法利如空无边不可得而思议也故弥勒赞曰世尊说寿量不可思议法多有所饶益如虗空无边言九方者除下方非法会所菩萨执幡上至梵天言其满空供养赞叹也

△四弥勒偈赞四

初颂叙赞法利

尔时弥勒菩萨从座而起(至)而说偈言

佛说希有法(至)欢喜充徧身

△二颂別功德三

初颂入道功德

或住不退地(至)清净之法轮

△二颂得果功德

复有小千界(至)当成一切智

随数谓随四三二数也

如是等众生闻佛寿长远得无量无漏清净之果报

称实报法故无漏清净

△三颂發心功德

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闻佛说寿命皆發无上心

△三颂妙瑞助显

世尊说无量(至)歌咏诸如来

由其法利如空无边故感瑞亦尔

△四颂结赞所显

如是种种事(至)以助无上心

结赞妙瑞所显之意由十方诸天闻佛寿量广获饶益故各具善根雨诸妙瑞以自表助无上道心也

△五校量后益五初生信益二

初宣扬信福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至)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解寿量说即得不坏体证真常用故功无限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乃至筭数譬喻所不能知

如来寿量乃智力慧光久修所得能一念信则为已具般若智因故五度深功莫比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至)无有是处

已具正因故有进无退

△二重颂信福五

初标颂五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求佛慧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数行五波罗蜜

△二別颂五度六

初施

于是诸劫中(至)以回向佛道

△二戒

若复持禁戒清净无缺漏求于无上道诸佛之所叹

△三忍

若复行忍辱(至)如是悉能忍

△四进

若复勤精进志念常坚固于无量亿劫一心不懈息

△五禅

又于无数劫(至)尽诸禅定际

一心福即禅波罗蜜也一切智即心之极造禅定际即道之极造

△六结

是人于百千万亿劫数中行此诸功德如上之所说

△三颂校信福

有善男女等(至)其福为如此

一念之信福过五度然当悉无疑悔福乃如此正法华云当弃捐犹豫诸著思想事信乐大法义其福为若斯

△四上士必信

其有诸菩萨(至)说寿亦如是

菩萨行道经无量劫则智力慧光已几实报故闻斯信之而于未来愿得是报至坐道场愿说是道葢深悟称性寿量人皆有之故愿不夭䟦而䟦及如来也

△五通结不疑

若有深心者(至)于此无有疑

深心则志固清净则智明质直则无偽多闻则博识总持则贯通随义则不滞有是全才尽智可于寿量无疑也

△二解趣益

又阿逸多(至)能起如来无上之慧

寿量之说趣在断生灭见显真常体苟能明解则起无上慧等同如来故功无限量

△三广持益

何况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至)能生一切种智

闻佛寿命则断生灭见显真常体能起上慧而广闻是经则具四知见尽一乘道故能生种智也然世之闻持不计而果能起上慧生种智者谁耶是亦遇王饍而不飡得衣珠而醉卧耳惜哉

△四深信解相

阿逸多(至)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

生灭见尽则真常之相触目宛然

又见此娑婆世界(至)其菩萨众咸处其中

秽净情忘则胜妙之境举步皆是

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身土实相本自一如生灭秽净皆出情见故见尽情忘则真常之相胜妙之境触处现前非深信解寿量秘说莫预于此

△五广显妙功五

初如亲戴佛

又复如来灭后(至)斯人则为顶戴如来

上明一品之利此明一经之利故但能随喜而功已侔上故曰已为深信解相若正心读持功又过上故曰则为顶戴如来云顶戴者谓得此中全身而无以上之也

△二为供佛僧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至)作是供养

诸供养中法供养胜故也上显随喜功次显书持功

阿逸多(至)以此现前供养于我及比丘僧

殿堂三十有二以安四方僧称八正道也西天宝多罗树其高七仞诸皆纵举过量之事以显法供养胜

△三牒前结胜

是故我说(至)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四理行相济四

初兼行诸度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至)疾至一切种智

△二复能供养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至)赞叹菩萨功德

△三备具众善

又为他人种种因缘(至)利根智慧善答问难

前言行五波罗蜜不及一念信解又云不须复起塔寺非废于行也姑离事显理使人深造不滞于迹而若理既深造非行不修如舟无楫终何以济故须理行相济然后其德为最胜也世之空谈名理便废行实诸度不修一善无取安为痴兀化为阐底者宜三复于斯

△四结显前相

阿逸多(至)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已趣道场言已得真趣登证有期近坐道树言已几于道成佛不远故所在之处当尊重之

△五以偈重宣四

初总颂胜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我灭度后能奉持此经斯人福无量如上之所说

△二颂为供佛僧

是则为具足(至)具足诸供养

上颂供佛次颂供僧

若能持此经(至)种种皆严好

△三颂理行相济三

初引持经之福

若有信解心(至)其福亦如是

须曼薝卜多伽三华最香以此薰油

△二颂兼行诸度

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忍辱乐禅定不嗔不恶口

△三颂备具众善

恭敬于塔庙(至)随顺为解说

△四颂结显之文

若能行是行(至)经行及坐卧

佛子住此即佛受用等者所在之处则为有佛之意也夫敬持经之人如佛者所谓若有能持则持佛身又决有成佛之期故也此为分別功德品故偏明持经胜德或以此地其中之语为指妙法奥域文势不然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五之三


校注

今疑令
[A1] 己【CB】巳【卍续】
[A2] 己【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己【CB】巳【卍续】
[A6] 己【CB】巳【卍续】
[A7] 己【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己【CB】巳【卍续】
[A14] 己【CB】巳【卍续】
[A15] 己【CB】巳【卍续】
[A16] 己【CB】巳【卍续】
[A17] 己【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己【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己【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己【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法华经要解(卷5)
关闭
法华经要解(卷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