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解卷第六之一

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七广显持功二

初略标科叙

前品分別闻说寿量功德自此至法师不轻三品广显闻持正宗功德随功浅深有暂持圆持精持之序次第广显自暂持始也言随喜者谓未能一心听读如说修行但随其所闻喜为人说随其所教喜须臾闻亦获胜福故为暂持功德

△二依文正释三初暂持功德三

初弥勒请问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至)而说偈言

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二释尊垂答三初明随喜福四

初自闻喜说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至)随力演说

△二展转闻教

是诸人等闻已随喜(至)如是展转至第五十

法会初闻从师亲授其福最胜随喜转教则法师渐远至第五十言又甚远而福亦无量如下所校

△三校最后福五

初标叙

阿逸多其第五十(至)汝当善听

△二举财施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至)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

僧祇世界生类不穷而能以宝物等施其福多矣天人鬼畜分为六趣胎卵湿化总为四生而形想等类预焉自胎卵至非无想通该三界十种异生

△三举法施

是大施主(至)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既以财施复以法施令得圣果则其福倍多

△四征明

于汝意云何(至)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五正校

佛告弥勒(至)筭数譬喻所不能知

财施外物道果小乘故逈不可及

△四校最初福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至)不可得比

△二明随喜报三

初专闻报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至)及乘天宫

转身谓后身也上妙车舆即人中胜报及乘天宫即天中胜报故偈云后生天人中

△二分座报

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至)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分座劝人则为法心广故报又胜前

△三转教报三

一生处报

阿逸多若复有人(至)共生一处

语人转教利倍广故报倍胜也十地论说得陀罗尼菩萨居五地

△二六根报

利根智慧百千万世(至)无有一切不可喜相

瘖言不成音痖则塞矣下垂上褰皆唇之恶相唇疮曰胗口戾曰呙黧亦墨也黎水之黑墨火之黑匾㔸谓平薄曲戾谓不端窊即陷而曲也一切者通言六根无恶

唇舌牙齿悉皆严好(至)人相具足

△三生善报

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由转教善生生不穷

△三以劣显胜

阿逸多汝且观是(至)如说修行

劝人往听即随喜之事一心修行即圆持之事随喜之功既尔圆持之功可知

△三以偈重宣三初颂随喜福四

初颂自闻喜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乃至于一偈随喜为他说

△二颂展转闻教

如是展转教至于第五十

△三颂最后福四

初颂标叙

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別之

△二颂财施

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众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

△三颂法施

见彼衰老相(至)三明八解脱

△四颂正校

最后第五十闻一偈随喜是人福胜彼不可为譬喻

△四颂最初福

如是展转闻其福尚无量何况于法会初闻随喜者

△二颂随喜报三

初颂转教报

若有劝一人(至)常从其口出

即六根善报也多说口报者以展转教诱由口业起

△二颂专闻报

若故诣僧坊(至)及乘天宫殿

故诣专于引听

△三颂分座报

若于讲法处劝人坐听经是福因缘得释梵转轮座

△三颂以劣显胜

何况一心听解说其义趣如说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一心修行福见次品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二圆持功德二

初叙意分科

前品随喜暂持在五种法师方得其一未能一心听读如说修行则功未圆也虽获根智具足而未及六千之报则德未圆也此品行人五种功备六千德圆堪为模范故命品谓之法师而为圆持功德前法师品依持经人以彰圆记此法师品依持经人以彰圆德名同义別故加功德字別焉

△二依科释文二

初总标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至)皆令清净

持法华者开佛知见则见闻觉知无非真觉证诸实相则色香味触无非真法以真觉对真法则万象彻照大千一视故圆持功成即得六根清净功德自非精心不杂进道不倦未易能致故告常精进菩萨也数有千二八百者众生世界依器世界而立以织妄为界故有四方身相迁流故有三世惟世与界二者相涉三世四方宛转十二依十二数流变三叠成千二百圆持功成每根各全其用故有千二功德然复于中尅定优劣以眼见前傍而不及后鼻息出入阙于中交身合能觉离不知触皆三分阙一故唯八百功德此乃权依世论数量以显妙用大略而使由常眼对色而开佛知见常耳闻声而得其实相则众尘不隔十方廓然万象莫逃大千圆照则千二八百之功无足论矣如经云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何复三分之阙八百之劣耶故知此体本绝数量也

△二別释六初眼根二

初标叙

是善男子善女人(至)悉见悉知

父母所生即人人本具者清净肉眼即众尘不隔者众尘不隔则正智现前故大千内外一切色像悉见悉知所谓应眼时如千日万象不能逃影质者此也理则然矣事若之何曰六湛圆明本所功德现量如是但随所证耳夫小罗汉见小千大罗汉见大千辟支见百佛世界菩萨见百千佛界如来见微尘国土非独果体也阿那律陀不离父母生身而能观大千犹如掌内则其中一切乌乎不见葢尘消觉净冥极则一夫何理然而事不然哉楞严曰逆彼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曰劫相倍即不可狥于业流以不圆根而疑经之说也诚知眼力如是则下之五根不假详喻

△二重宣四

初勅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于大众中以无所畏心说是法华经汝听其功德

△二颂德

是人得八百功德殊胜眼以是庄严故其目甚清净

△三颂功

父母所生眼(至)一切皆悉见

弥楼此云光明即七金山之一也清净肉眼有生皆具凡能开佛知见证诸实相则大千一切莫不历然此其现量也以迹明之人人知见若离前尘本无限碍且日月之高太虗之远不知其几千万里苟无所蔽目能见之而意之所缘其疾俛仰之间再抚四海之外非假贤智凡人能之则六根之用广大灵通固如是也

△四结显

虽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二耳根四

初标德

复次常精进(至)得千二百耳功德

△二叙功二

初总举

以是清净耳(至)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

六湛实相在眼圆照在耳圆通

△二別明七

初杂类

象声马声(至)笑声语声

△二六对

男声女声(至)喜声不喜声

循道合理名法无道无义名非法

△三八部

天声龙声(至)摩睺罗伽声

△四三灾

火声水声风声

△五三恶

地狱声畜生声饿鬼声

△六二众

比丘声比丘尼声

△七四圣

声闻声辟支佛声菩萨声佛声

△三结胜

以要言之(至)而不坏耳根

信谓应耳时如幽谷大小音声无不足也不坏耳根者虽分別种种而耳根于中本相如故无坏无杂此耳之实相也

△四重颂三

初颂德

尔时世尊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父母所生耳清净无浊秽

言父母所生明人人本具不假他求清净无秽即众尘不隔无坏无杂者

△二叙功

以此常耳闻(至)悉皆得闻之

颂杂类六对至二众四圣七科也听而不著为与响等故能清净也命命即共命

△三结胜

三千大千界(至)功德已如是

△三鼻根三

初标德

复次常精进(至)成就八百鼻功德

△二叙功三

初总举

以是清净鼻根(至)上下内外种种诸香

清净言众尘不隔湛圆故大千俱闻

△二別明三初人闻香二

初妙

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至)于此间住悉能分別

须曼那此云善称意薝卜此云黄花小而香波罗罗云薰华多摩罗䟦云贤无垢香多伽罗木香也

△二麤

又复別知众生之香(至)悉皆得闻分別不错

△二天上香二

初外香

持是经者虽住于此(至)无不闻知

波利质多罗即帝释员生树陀罗云大游戏地树

△二身香

又闻诸天身香(至)并闻诸天所烧之香

△三四圣香

及声闻香辟支佛香(至)知其所在

△三结胜

虽闻此香(至)忆念不谬

不坏不错言无坏无杂也华严鬻香长者善能別知天人龙鬼所有诸香治诸病香断诸恶香乃至一切菩萨差別地位香悉皆了达得调和香法门表于善恶薰习之法一切通达而调治和融以成万德法身香也今鼻根功德能知天上人间诸香乃至菩萨诸佛身香亦表持法华者能通达异习和融众妙而证万德法身之香欤

△三重颂四

初总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鼻清净于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种种悉闻知

△二別明二

初人间香

须曼那阇提(至)闻香知其身

轮王七宝女宝居一

△二天上香

诸天若行坐(至)悉知其所在

△三广明三

初广人间香

诸山深崄处(至)出处及所在

△二广天上香

天上诸华等(至)闻香悉能知

所观远达曰观如所谓诸台楼观也如是展转上者自六欲天而上也梵世即初禅光音二禅徧净三禅有顶即色界顶也

△三广四圣香

诸比丘众等(至)闻香悉能知

比丘兼声闻辟支也在在方谓十方所在

△四结颂

虽未得菩萨无漏法生鼻而是持经者先得此鼻相

菩萨离分段身则六根皆依无漏法生故鼻身意皆言无漏

△四舌根三

初总标

复次常精进(至)得千二百舌功德

△二別明二

初辨味

若好若丑(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

好丑苦澁皆属妄尘于此无染得清净舌则苦澁美恶皆成法味

△二说法二

初能说

若以舌根(至)皆令欢喜快乐

△二感致四

初诸天

又诸天子天女(至)皆悉来听

△二八部

及诸龙龙女(至)为听法故皆来亲近恭敬供养

△三五众

及比丘比丘尼(至)尽其形寿随侍供养

四轮王生时各有金银铜铁之轮现于空中自有七宝曰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藏宝兵宝又有千子端正勇徤

△四四圣

又诸声闻辟支佛(至)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三重颂二

初颂辨味

尔是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舌根净终不受恶味其有所食啖悉皆成甘露

好丑苦澁皆为法味

△二颂说法二

初颂能说

以深净妙声(至)设诸上供养

△二颂感致

诸天龙夜叉(至)或时为现身

△五身根三

初总标

复次常精进(至)得八百身功德

△二別明二

初莹净

得清净身如净瑠璃众生喜见

于是体中能如瑠璃不容纤翳则孰不喜见

△二应现三

初生死报应

其身净故(至)善处恶处悉于中现

净言不为情尘染蔽也不以情尘自蔽则当体无所不现

△二三界形色

及铁围山大铁园山(至)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

△三四圣体用

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

楞严云浮尘幻化虗妄称相妙觉明体常自莹然含吐十方循业發现故得是体者无所不现虽然理则明矣孰能证耶昔者阿难大众蒙佛开示身心荡然得无罣碍各各自知心徧十方含容万有反观父母所生之身如太虗一尘巨海一沤起灭无从了然不碍此其证也

△三重颂三

初颂莹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持法华者其身甚清净如彼净瑠璃众生皆喜见

△二颂应现四

初颂总相

又如净明镜(至)余人所不见

常自莹然含吐十方余人不见为非己智分

△二颂生死报应

三千世界中(至)皆于身中现

△三颂三界形色

诸天等宫殿(至)皆于身中现

△四颂四圣体用

诸佛及声闻佛子菩萨等若独若在众说法悉皆现

△三颂结前

虽未得无漏法性之妙身以清净常体一切于中现

无漏性身离于分段而常体不离分段唯清净故能现一切尝观毗卢十法界图见其相而不明其义诵法华身根功德闻其义而不达其相今以二法合明则妙相深义触处昭然矣

△六意根四

初总标

复次常精进(至)得千二百意功德

△二別明三

初深达

以是清净意根(至)通达无量无边之义

闻一句而达无量义葢无量之义不出一句

△二圆说

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皆顺正法

或一月一际一岁而演一句偈由意根精了达无量义也九旬谈妙葢得诸此西天岁分三际谓雨际热际塞际四月即一际也证意实相则诸所说法无非实相故不相违背虽说俗事亦顺正法

△三知机

三千大千世界(至)皆悉知之

由意清净故他心通也所行即循常心也动作即感变心也戏论即分別心也

△三结显

虽未得无漏智慧(至)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为得意根清净实相与佛同体故

△四重颂三

初颂总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意清净明利无浊秽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

上中下即三乘法

△二颂別明三

初颂深达

乃至闻一偈通达无量义

△二颂圆说

次第如法说月四月至岁

即一月四月乃至一岁

△三颂知机

是世界内外(至)一切皆悉知

△三颂结显

十方无数佛(至)于众无所畏

颂净意运用冥契实相也

持法华经者意根净若斯虽未得无漏先有如是相

结显根胜也

是人持此经(至)持法华经故

结显经胜也此经纯谈诸法实相开佛知见故于六根功德一一發明傥能脱去情尘以清净根照清净境遂见山林周帀禽兽鸣呼醭鼻沾唇殊形异意无非实相无非妙法即一身而圆证徧六处而常彰本不欠亏曾无窒碍经文方便骈旁开示行人应须充扩悟入也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六之一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六之二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三精持广利二

初略叙标举

常不轻者释迦前身威音王时精持妙法广施利导之迹也以佛性义徧记四众于善则拜逢恚不怒一切见敬故号不轻不专读诵以持无相经确忍骂辱以持无我行无相无我所谓精持也于万亿岁广说是经化万亿众令住正道使上慢者信伏随从使毕罪者还得道果所谓广利也葢前之持经具五种功虽圆而未精前之蒙利获六千德虽胜而未广以有人法之缘影存焉必靳造于无相无我之妙其于读诵不知所专不知所忘其于四众不知所敬不知所慢使妙行徧彰亿众自化敬慢之心罪福之迹凡所谓人法缘影者皆㳷然于正徧正等之域然后为精广兹实持经之尽道也故劝持之文终于此品

△二依文正释五

初牒前持毁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至)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谤毁之罪如喻品末与法师品说闻持之礼如法师功德品说将显精持先举此者所以警众使知持毁之报不谬而深信精持广利也得大势即大势至也

△二精持远因六

初所师之佛

得大势乃往古昔(至)国名大成

緜历往古事千亿佛无相无我精持广利非具法力大势难胜其任故告得大势菩萨也威音王者以大音声普徧世界为诸法王说法无畏也故不轻既得其道即能于众说法心无所畏劫名离衰谓世道交兴国名大成言正化无缺

其威音王佛(至)说应六罗蜜法究竟佛慧

此叙威音亦说三乘也因阿耨菩提者因无上道为说六度使由是而趣证菩提究竟佛慧

得大势是威音王佛(至)皆同一号

亦如初后灯明二万皆同一号为道同故所叙多佛明释迦往因之旷远也

△二發迹之时

最初威音王如来既已灭度(至)名常不轻

△三释名彰行四

初平等行

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至)当得作佛

此以佛性义徧记四众也四众容行不等而不轻以佛性等之故皆悉礼拜深敬以谓皆行菩萨道皆当作佛葢众生佛性本自圆成世间业行皆顺正法凡能观一切行皆菩萨道知一切人皆当作佛夫何轻慢之有

△二无相行

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至)汝等皆当作佛

此持无相经行无相行也

△三无我行

四众之中有生嗔恚心不净者(至)汝等皆当作佛

历年骂詈不生嗔恚是真无我也众生痴迷不能自信故以记为妄授菩萨大悲不舍救度故避走之际犹切示之

△四双约名行

以其常作是语故(至)号之为常不轻

△四闻持

是比丘临欲终时(至)广为人说是法华经

始则不专读诵而终能闻持多偈增亿万寿广为人说者由其无相无我缘影俱亡故神智真明慧命不夭而冥契若此也威音虽灭法音不灭故先所说经可以具闻然于空中闻者示使忘能所绝影像然后能具此法故得二十千万亿偈也以能所忘影像绝故即得六根清净功德也前举六根功德方明所证之法今举不轻乃示能证之人

△五利导

于时增上慢四众(至)三菩提

四众见闻信伏随从所谓妙行徧彰亿众自化也大神通力即具闻益寿是也乐说辨力即亿岁广说是也大善寂力即六根清净真常功德是也

△六积德

命终之后(至)功德成就当得作佛

引威音王日月灯云自在意明不轻积德致道宣布法华源流之远也要使说是经则如威音王得大无畏明是道则如日月灯相继无穷布是利则如云自在润覆无极凡精持广利期造乎此

△三显示今缘二

初不轻

得大势于意云何(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精持成己之道以致今日其道愈光

得大势彼特四众(至)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广利成人之德虽历恶缘其利不失

△二众会

得大势于汝意云何(至)不退转者是

此文漏阙句义不分合依正法华云师子月等五百比丘比丘尼又加优婆夷乃成四众正法华云五百清信士五百清信女

△四结显劝持

得大势当知(至)常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结显广利劝令精持也

△五以偈重宣三

初颂精持远因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过去有佛(至)疾成佛道

将导者后曰将前曰导言威音以神智妙力前后导达群生使趋于道也计著于法谓拘束教迷佛性义也其罪毕己等者谓慢众毕是罪复遇不轻临终闻经而教化成就也不轻命终值无数佛即日月灯云自在等

△二颂显示今缘

彼时不轻(至)听法者是

△三颂结显劝持

我于前世(至)如是经典

结显广利也令住涅槃谓令得真常道果也

亿亿万劫(至)疾成佛道

劝令精持也以亿劫乃闻亿劫乃说故当生难值想而深信精持以成就佛道也显妙劝持文终于此

△三流通分二

初叙义分科

自神力品發起嘱累品付授其余六品全体前法示现行境流通此道名以行契智常然大用之门葢药王妙音观音妙严化迹皆现实相行境以契前智境而终于普贤常行故名常然大用

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二依科別释八初發起流通二

初叙义

正宗既终意将传付利泽万世是以菩萨伸请如来即现神力嘉赞经德以發起群心使广流布故名如来神力品而为發起流通也

△二释文四

初菩萨伸请

尔时千世界微尘等菩萨摩诃萨(至)而供养之

即涌出品佛所化众于前显迹劝持于此伸请流通也广说即利他受持即自利

△二神力嘉赞二初神力显胜六

初现舌放光

尔时世尊于文殊师利等(至)皆悉徧照十方世界

出广长舌上至梵世者现辨说之神力也放无量光徧照十方者现智照之神力也将赞经德先现神力始自出舌放光以至震动诸天通达佛土终乃结云若以如是神力于亿万劫说此经德犹不能尽者极显斯经胜妙也如来神力乃法界体中无作妙用华严云幻师之幻法能现种种事修罗变作身齐等须弥山龙王瞬息雨悦泽徧天下彼具贪嗔痴神力尚如是何况法界慧具足自在力然则舌至梵世光徧十方特法界慧中一微用耳旧住菩萨即在此娑婆下方住者梵世即初禅天

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至)然后还摄舌相

此释迦分身诸佛亦以同道助發

△二现声震动

一时謦欬俱共弹指(至)地皆六种震动

于数寸之舌现至梵世一会之顷现百千岁又一謦欬弹指而其声能徧十方震大地皆显神力胜妙也

△三假彼通力

其中众生天龙夜叉(至)皆大欢喜得未曾有

十方异界众生碍心而能见此娑婆佛事乃因佛神力假彼通力葢显胜妙也

△四诸天归依

即时诸天于虗空中高声唱言(至)皆共遥散娑婆世界

此皆神力或使

△五合异达碍

所散诸物从十方来(至)如一佛土

此又神力变现

△六结显经德

尔时佛告上行等菩萨大众(至)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

上行即涌出众首也舌相之广身光之远一謦欬一弹指而能动六震感诸天以至合异达碍则神力可谓至大而不能说尽经德者如来一切深妙功德尽萃此经不可胜穷故也

△二嘉赞秘妙

以要言之(至)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所有之法即道场所得者自在神力即称性示现者秘要之藏即法之不可示者甚深之事即心之不可传者皆于此经尽之所以功莫尽说也

△三正發流通

是故汝等(至)诸佛于此而般涅槃

当知是处已下明诸佛修证始终不离此法故所在之处皆应钦奉

△四以偈重宣三

初颂神力显胜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佛救世者(至)地皆六种动

颂现舌放光现声震动

以佛灭度后(至)不可得边际

颂结显经德

△二颂嘉赞秘妙

能持是经者(至)教化诸菩萨

成佛之道分身之理教化之法皆不离此

△三颂正發流通

能持是经者(至)亦令得欢喜

道得其传称佛心故

诸佛坐道场(至)一切无障碍

能持是经则一切彻了左右逢原复何障碍

于如来灭后(至)毕竟住一乘

上皆赞發流通之德也下结劝

是故有智者(至)决定无有疑

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

△二付授流通二

初标叙

以言托之曰嘱以法系之曰累欲使传续妙法利达无穷故曰嘱累而为付授流通也然法会未终遽说嘱累者此经以智立体以行成德前之开佛知见明一大事立体之法既备故说嘱累以明佛佛授手之要止此而后之以行成德者唯体前法推而行之更无別法既无別法则于此嘱累宜矣华严有三十九品敷列修进至等觉位终如来出现品才三十七遂即嘱累流通而后说普贤常行及善财南游二品亦以前法既备后唯蹑前以成行德更无別法故也又前彰智境所以简情显解后示行境欲其解终趋行故于此辨焉所谓行境者无复简显无复情解唯全体运用之而观曰若不洞明前解无以蹑成后行又须忘绝前解然后能入行境是故行由解成行起解绝则后之行境非言所及非解所到亦非嘱累所能相授矣学者当进乎此阇那笈多后翻此经移嘱累置卷末失华严之旨矣

△二释文六

初世尊嘱累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

再三摩顶示谆勤也首楞严等诸秘密教谓之佛顶表无上法诸佛授记付嘱皆摩其顶表授无上法也无量菩萨即从地涌出者

△二示流通行

所以者何(至)示教利喜

所以令其广宣此法者使学如来三行与诸众生施大法利也一大慈悲行平等滋济二无悭吝行竭内外财三无所畏行不惮烦难如是乃能与诸众生三种智慧佛智离二乘见如来智离菩萨见自然智离诸证取不由他悟通唯一乘实智也但随德用异称耳信如来智慧谓能信种智趣向一乘者当为说是经令得佛慧而不滞二乘也余深妙法指权渐教也亦曰深妙者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三结劝成行

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

乃所谓将此深心奉尘刹也

△四时众禀命

时诸菩萨摩诃萨(至)愿不有虑

佛三嘱以示勤众三反以示敬

△五遣化留塔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多宝佛塔还可如故

令分身各还者示法得其传化身遂隐留宝塔如故者以后说未周尚须圆证

△六众得法喜

说是语时(至)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一喜遣化达隐显之道二喜留塔得复闻之法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六之二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六之三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三苦行流通二

初标叙

药王昔为喜见菩萨精苦为法烧身然臂其于释迦法中受持是经一切天人无如之者今示其本因使人跂慕共尊此道故名药王本事而为苦行流通即宿王请问难行苦行是也窃观此经以智立体以行成德前之智境所以遣情显解后之行境欲其解终趍行如药王之烧身妙音之随应观音之普门妙严之转邪普贤之劝發皆示实相行境使人忘情绝解随行悟入故说是药王品时八万菩萨得解一切语言则以苦行成圆通之德也说妙音品时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则以妙行成实相之德也说普门品时八万之众發无等等心则以圆行成最上之德也及说陀罗尼品则六万八千人得无生法忍说庄严王品则八万四千人得法眼净此又以神力正力助成德行乃至说劝發品时沙数菩萨得旋陀罗尼尘数菩萨具普贤道则以常行成不德之德也夫能底此则法华妙行至矣尽矣故终会焉然始于苦行终于常行者将欲以行成德非精心苦志无以深造故必精苦而后造妙造妙而后能圆能圆而后真契普贤常行亦教之序也

△二释文十二

初宿王發问

尔时宿王华菩萨(至)及此声闻众闻皆欢喜

此品因宿王华發起者为明宿世弘经自在之因

△二佛示往因三

初所师之佛

尔时佛告宿王华菩萨(至)七十二恒河沙大声闻众

智慧真光幽明并烛不为物累故号日月净明德眷属法侣三乘体具

佛寿四万二千劫(至)以为供养

女有五障及四趣皆难报树去台一箭道言其荫广也

尔时彼佛为一切众生(至)说法华经

药王尊经自此始

△二因经得道

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精进一心满万二千岁而后得现一切色身者一切色身不离根尘中现所言满万二千岁即依根尘十二处圆融互照至于功行满足之时也圆融互照得其实相则知根根尘尘一切色法咸一实相所现由是以一实相融一切根尘于一根尘现一切色法交彻融摄重重无尽是名满万二千岁得现一切色身三昧此即深证实相行境也华严多举过量劫数直明以无限智悲修如是行曾无限量之心此经过量之数凡皆如之

△三苦行遵奉三

初神力供养

得此三昧己心大欢喜(至)以供养佛

此三昧香非人间比所以六铢价直娑婆也二十四铢为一两六铢言少分耳

△二然身供养

作是供养已从三昧起(至)作是语已而各默然

神力所化不过外财财不及法故复然身作法供养薰陆乳香也兜楼婆草香毕力迦丁香胶香松香也即服诸香又饮华油满千二百岁表以妙德妙行净治根尘也香油外涂表内外俱净也宝衣缠身灌诸香油以神力然身光明徧照等表被忍辱衣资妙行力以智慧火烁灭幻缘显發真光照明法界此皆显示法力行境所以诸佛赞言是真精进真法供养也彼华香缯幡之胜特外物耳国城妻子之重特爱缘耳非法供养故皆不及夫为法不顾其身非特佛氏也至人得道皆能外形骸忘死生或丧之若遗土或喜之如决疣若杨雄不羡久生孔圣甘于夕死凡以达本知当恃有不亡者存而蕲脱乎尘垢患累故也而大圣又能固之以悲愿济之以神力故烧身然臂曾无忧吝世俗或骇其所为在至人观之与遗土决疣一而亦以妙觉圆照离于身见得蕴空故乃能如是若识见未亡诸蕴违碍不达法行空慕其迹是徒增业苦为妄作之凶矣十住断结经云过去有女名提谓孤寡多难或告之曰今身之厄由前世之罪欲灭前罪莫若舍身有道人辨才曰先身罪业随逐精神不与身合徒自烧身何于苦恼欲求善报故律制烧身然指悉皆得罪而大乘或听许者以大乘之人法行备故非妄作故

其身火然千二百岁过是以后其身乃尽

直使六根六尘一切洞彻故千二百岁其身乃尽

△三后身供养四

初生处

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忽然化生

三昧功成不为身累生死去来犹如夜旦

即为其父而说偈言

大王今当知(至)为求无上慧

叙前缘也

说是偈(至)我今当还供养此佛

先供佛已谓然身之后也于然身之后得陀罗尼及闻万亿偈乃依法性身而得依法性土而闻也由依性土而闻故有八百万亿等偈葢亦称性而说也初闻经之后得现身三昧者由证得法身故应物现形无非妙体也然身之后得语言总持者由离诸相见故圆通众音无非真说也体无非妙则森罗万象皆一切色身说无非真则噪鵶鸣皆语言三昧非深证行境超情离见者何以与此甄迦罗等即俱舍论六十大数中第十六十八二十之数

△二再觐

已即坐七宝之台(至)合十指爪以偈赞佛

容颜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适曾供养今复还亲觐

叙往昔然身之缘也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世尊犹故在世

师资道合知其将化故發此问

尔时日月净明德佛告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于夜后分入于涅槃

佛法通指三乘菩提法別指大乘菩萨弟子言法众三千宝界言化境宝树给侍言所御𠡠以舍利起塔者戒定余勋欲沾无际故也若干者不定之数意任其缘力耳

△三供涅槃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垂诸幡葢悬众宝铃

现灭不灭圣意所知而悲感恋慕者示与众生同一悲仰耳须弥四海剡部居南言海此岸即南岸出美栴檀积之为𧂐以奉阇维示诚敬也佛说火化之法己则显三昧之力播熏练之功故化火自焚舍利迸透在人则掩臭腐之秽免蝼蚁之食使其魄不滞其神清升而此方以卧淤脓于荒郊埋腐骸于朽坏为是且以火化为不忍方其穴地负土全体而坑之为可忍耶二皆出于不得已耳达者观之一等归尽则卧淤埋腐不若火化之愈矣自道观之沈之可也露之可也衣薪而弃诸沟中衮文而纳诸石掷无不可者奚足为焚瘗之竞

△四供舍利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一切色身三昧

昔之然身为离相见今复然臂为除法执故令小乘离诸见执發正道心根境圆融故皆得住现身三昧也昔之求佛满万二千岁今之然臂复七倍其久者言益以无限智悲行菩萨大行如其智悲有限何足以化无数无量之人

尔时诸菩萨(至)而今烧臂身不具足

爱见未忘故哀其不足此初心菩萨而

于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福德智慧淳厚所致

臂之于手为辟能役众指而我无所役则两臂表我执法执根本也我执能生烦恼续诸生死法执能生所知碍正知见舍一存一则为二乘故舍两臂必当得佛还复如故者若果得佛即无所舍矣此非浅薄所能故称淳厚

当尔之时(至)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以非常之事感非常之瑞人天因是得大法利也上皆叙往因

△三结指今缘

佛告宿王华菩萨(至)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数

此结答若干难行苦行之问

△四劝睎法行

宿王华若有發心(至)而供养者

手足之指譬微细执著能障菩提故欲得菩提者虽未能顿舍且欲微而损之亦胜有为之福故曰能然一指胜诸供养夫圣人言行动必有法非徒教末代然手足以求福也苟不明此残形焚秽竟何益耶故药王将欲然身且以法行净治根尘使功行满足然后以神通力化火自焚其光能照河沙佛界后人欲晞其迹如斯可矣

△五广令尊奉

若复有人(至)其福最多

七宝供养其福有限一偈超悟非限量福

△六广显胜德十

初深大

宿王华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至)最为深大

川流江河已异于沟港而海为深大如来所说已异于小乘而此为第一

△二最上

又如土山黑山(至)于诸经中最为其上

环须弥之外有土山黑山而坚大不及铁围大海之内有十宝山而贵高不及须弥土山黑山譬人乘天乘之经铁山宝山譬二乘菩萨乘之经须弥则譬一乘之经故曰最上

△三照明

又如众星之中(至)最为照明

诸经设法为破昏冥然微茫渐显如星之照此经顿悟阴翳俱尽圆融廓彻如月之明

△四除暗

又如日天子能除诸暗(至)能破一切不善之暗

日光出时不与冥合人得正智诸暗自除

△五最尊

又如诸小王中(至)于诸经中最为其尊

前言最上明部分此言最尊明威德

△六统摄

又如帝释(至)诸经中王

三乘之教随机称尊不能相摄此经会三归一为诸经之正统

△七作怙

又如大梵天王(至)及發菩萨心者之父

大梵即娑婆界主父言为之依怙

△八乘胜

又如一切凡夫人中(至)亦为第一

四果未离凡位而支佛为第一以根利故众生未离凡夫而因经为第一以乘胜故

△九增进

一切声闻辟支佛中(至)最为第一

前于凡夫推第一此于三乘推第一后于佛位推第一乃增进显胜也

△十圆显

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总而举之以圆显胜德也然显经胜德只此可尽而必引诸义者明妙法随机在处皆胜故也

△七广显胜功三

初总标

宿王华此经能救(至)充满其愿

△二喻明

如清凉池(至)如炬除暗

灯能發明未能除暗

△三合显

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至)能解一切生死之缚

众生众苦病痛缚著皆因迷妄能开佛知见则一切皆离

△八广显胜益五

初书持益

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至)筹量多少不得其边

△二供养益

若书是经卷(至)所得功德亦复无量

薝卜已下皆华名以此熏作香油

△三闻品益

宿王华若有人闻(至)尽是女身后不复受

为正因故功德无边女人能持可尽障漏

△四勤修益

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至)诸垢所恼

大集经云佛灭后初五百岁解脱坚固第二五百岁禅定坚固第三多闻坚固第四福德坚固第五鬬诤坚固即后五百岁也鬬诤坚固则善根难得故虽女人可致胜福此就劣显胜意兼男也贪嗔痴为根本烦恼憍嫉等垢为随烦恼既生安养所依者净业所会者善人故无垢恼也

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至)千佛共说不能令尽

心法俱寂而能照用名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心寂根净故能见多佛华严十地菩萨功圆智满心境交彻能见多百佛至多百千亿那由他佛其意同此非有为福故不能焚漂称实相德故说不能尽

汝今已能破诸魔贼坏生死军诸余怨敌皆悉摧灭

赞其所得法忍妙力也诸魔贼即五阴烦恼等生死军即无明六识等贼言侵害军言攻击余怨即随情对境之惑业以得是忍故皆悉摧灭

善男子百千诸佛(至)无有与汝等者

上皆诸佛遥赞之言

宿王华此菩萨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

结勤修益也

△五随喜益

若有人闻(至)所得功德如上所说

一称经名则莲华出口一能随喜则法香在身善种不亡功成自著如上者指随喜品

△九结显流布

是故宿王华(至)病即消灭不老不死

真知见力却痴爱病是为良药也痴爱病除则生死缘断顿证真常何复老死如般若智照能空五蕴度苦厄无老死是也

△十令敬持人

宿王华汝若见有(至)应当如是生恭敬心

散华作念等令生心如佛想也取草者佛成道时取吉祥草为座

△十一闻品成行

说是药王菩萨本事品持(至)语言陀罗尼

喜见闻经即得现身三昧及然身之后即得语言总持为证得法身离诸相见而洞契妙圆故也及其然臂则声闻得住现身三昧今说本事则菩萨得解语言总持者葢由悟其然身然臂之事亦能离诸见执洞契妙圆此所谓以苦行成圆通之德也然皆得三昧又得总持者现身三昧随类分形语言总持随类说法二者葢常相需而皆由妙法所证故说妙音品时诸菩萨众亦得是三昧及陀罗尼

△十二多宝结赞

多宝如来于宝塔中(至)利益无量一切众生

非宿曾成就闻持自在之德不能發起是利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六之三


校注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己【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己【CB】巳【卍续】
[A8] 己【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己【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己【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法华经要解(卷6)
关闭
法华经要解(卷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